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建筑材料論文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1中國建筑風格形式的演進與變化
中國建筑風格與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中國哲學思想、官方的統(tǒng)治思想以及建筑材料密切相關。中國的建筑形式則與社會各個階層的需要密切相關。遠古的原始社會中,勞動人民居住天然的巖洞,這是我國境內已經(jīng)知道的最早的人類的居住形式。《韓非子》說:“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這句話提出了巢居的住所形式,有專家猜測這或許是地勢低洼潮濕而多蟲蛇的地區(qū)采用的一種原始居住形式,而一些地勢很高的地區(qū),人民則可以直接開鑿洞穴進行居住。這是由于生產力底下的前提下,人民改造自然的能力極其有限,因此只能因地制宜去發(fā)揮智慧創(chuàng)造安全的居住空間。距今六千到七千年前,當我國進入氏族社會的時候,開始有人造房屋的出現(xiàn),其代表樣式主要為兩種:一種是長江流域河流密集地區(qū)由巢居發(fā)展而來的干闌式建筑,比較典型的代表是河姆渡村發(fā)掘出土的河姆渡房屋;第二種是北方黃河流域由穴居發(fā)展而來的木骨泥墻建筑。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的房屋已經(jīng)出現(xiàn)相對精細的建筑結構,木構件遺物有柱、梁、枋、板等,而且很多構件上都有榫卯,有的有一處,有的有多處,榫卯結構大大增強了建筑的耐風性和抗震性,使其居住起來更加安全。這些榫卯由當時的石器工具加工,可見當時的手工藝技術也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木材從這一時期開始在古代建筑中發(fā)揮決定性作用,且由于地勢低洼的原因,為了防止潮濕,很多建筑有木架的臺基。同一時期里,北方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的龍山文化中,廣泛采用木骨架上扎結枝條后涂以泥漿的做法來制作房屋,房屋的室內為了安全期間,使用數(shù)量不等的木柱子作為支撐,為了鞏固房屋,立面和地面會采用細膩的泥土涂抹或者燒烤,使之陶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潮濕,室內地面上出現(xiàn)了防水層,材料為木材或者植物,由于在室內生活,因此,這些房屋設計的有燒火的坑穴和相關的排煙口。
在這些建筑的建設中,木材和泥土發(fā)揮了決定性作用,由于這些材料的限制,當時應該不會有多層的房屋和建筑,值得注意的是,這時期北方的建筑也愛選擇地勢相對高的地方選址搭建,而這些高的地勢也具有臺基的雛形。臺基是中國古典建筑的一大特色,有人俗稱中國古代建筑為“三段”式建筑,即一間中國古典建筑通常由屋頂,屋身和臺基組成,西方古典建筑也有臺基或者類似于臺基的結構,如雅典衛(wèi)城的帕特農神廟也出現(xiàn)了幾階的踏步,相對于西方古典建筑,中國建筑更加強調臺基,早期的中國建筑臺基還是由夯土制作,最早的目的是為了防潮防水,加上建筑本身有一定的重量,為了保證建筑物完工之后不會出現(xiàn)塌陷的安全問題,也需要一個堅實有力的臺基,臺基后來逐漸用來代表封建等級制度,據(jù)說西周時期出現(xiàn)的高臺建筑就可以看作是臺基的頂峰表現(xiàn)。早期的臺基主要用夯土筑成,后來則在建造過程中在夯土的表面包砌磚石,有的甚至還有壓闌石、角柱和間柱。還有一大類的臺基由佛教中的座演變過來,稱為須彌座,其形體的表面有復雜的裝飾紋樣,廣泛用于高級的建筑中,如宮殿、寺廟,塔的基座等,目前最早記錄的須彌座見北朝時期的石窟藝術中,發(fā)展至唐代其樣式到巔峰,非常華麗,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宋遼等時期繼承了這種風格,須彌座至元代開始簡化,明清時期的須彌座則主張上下的對稱形式。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筑的主要結構部分稱為“大木作”,也就是建筑的主體,通常由“柱、梁、枋、檁”組成,把木藝在建筑學上推向了一個淋漓盡致的高潮,宋代的李誡根據(jù)實際經(jīng)驗著有《營造法式》一書,系統(tǒng)地論述了建筑的設計與施工工藝,大木作如圖4所示。大木作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精華,其正面相鄰的兩個檐柱間的水平距離稱為“開間”,也叫“面闊”,開間這一叫法一直沿用到當代的建筑,我們通常稱室內空間的水平橫向距離為“開間”。由于中國古法和哲學的作用,建筑的開間數(shù)在漢朝之后大多采用十一以下的奇數(shù)(也有少量的偶數(shù)開間建筑)。一般來說,民間的建筑用三至五開間,官方的宮殿建筑、宗教的廟宇建筑、政府的署衙建筑用五到七開間,如果用到九開間以上,說明這個建筑是非常正式非常隆重的,例如唐代長安大明宮含元殿和清代北京故宮太和殿則采用了十一開間的規(guī)格。由于建筑屋頂?shù)闹亓浚虼耍ㄖ闹泳鸵鸬匠兄氐淖饔茫盐蓓數(shù)闹亓總鬟_給臺基。柱子同樣采用木材來制作,有的在建筑的四周,有的在建筑的室內,但幾乎沒有純粹用來裝飾的柱子而都是有一定的承重任務的。中國古代柱子大多使用圓形的剖面,秦朝出現(xiàn)過方形的柱子,漢代的柱子樣子更多,增加了八角、束竹、凹楞、人像等新的式樣。在上千年的建筑建造中,柱子的位置出現(xiàn)過所有調整的時候,宋代的一些建筑將室內的柱子向內移動,稱為“移柱造”,還有一些建筑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減少了柱子,稱為“減柱造”。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筑中特有的一個結構,同樣由木材制成,其作用在于在橫梁和立柱之間挑出以承重,將屋檐的荷載經(jīng)過斗拱專遞到立柱,在周朝的青銅器中,斗拱的形象第一次出現(xiàn),發(fā)展到后來出現(xiàn)各種樣式,也有單層斗拱和多層斗拱之分,唐朝時候斗拱形式達到一個大的發(fā)展階段,宋朝時候發(fā)展到成熟階段,在北宋的《營造法式》中將斗拱用材分為八等。到明清之后斗拱的尺寸也越來越小,其實用性也有所降低,最后主要是用來進行建筑立面的裝飾。中國古代建筑的屋架則是封建等級的直接體現(xiàn),常見的屋架都是山形的頂,常見的屋頂有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shù)龋涞燃壊煌謩e用于不同的建筑類型。
最高等級的建筑如故宮太和殿,則使用了廡殿頂,一般來說,只有皇家建筑和孔廟才可以使用這類屋頂。歇山頂?shù)臉邮絼t結合了直線和斜線的樣式,在側面山墻上保持了一個小的三角形立面,視覺效果感覺棱角分明,結構清晰,這種類型的屋頂在宋元時期最為流行,在封建等級最嚴格的時代,只有五品官吏家的正堂才可以使用歇山頂。相對于廡殿頂和歇山頂,懸山頂和硬山頂則為廣大中下層人民所使用,這兩種屋頂?shù)臉邮娇雌饋砀虞p松,氣質更加隨和,結構更加簡單。有了整體的木構架,古代建筑墻體常見的有夯土墻和土坯墻,其中夯土墻則是最古老的形式,后來出現(xiàn)了磚墻,最早見于一些墓室中。明代是我國磚結構大發(fā)展的時期,大量的建筑、城墻使用到了磚,有的建筑因為磚的使用而減少了柱子的使用。中國古代建筑的屋頂也經(jīng)歷了材料和式樣的變化,從早起的茅草、泥土到后來的陶筒、琉璃瓦,從形式上越來越美觀,從結構上越來越堅固,尤其是琉璃瓦具有很好的抗水性,同時把建筑裝飾的金碧輝煌。近代中國建筑形式變化很大,主要是西方折中主義風格的到來,年鴉片戰(zhàn)爭后的一些開放口岸城市率先出現(xiàn)了西方樣式的建筑,這是一個承上啟下,新舊交接,中西融合的建筑過渡時期。建筑結構科學的發(fā)展是建筑發(fā)展的重要成就,西方的力學、結構學傳入中國后,使我國改變了過去建筑沿用傳統(tǒng)法式的做法,而采用了能夠科學分析和定量計算的建筑結構科學。1863年,上海法租界承建公董局大樓,中國工匠魏榮昌中標,這一個事件開創(chuàng)了中國建筑工匠由傳統(tǒng)水木業(yè)走向近代承包營造業(yè)的時代。如下圖所示是一個新型建筑的例子,即北京北洋軍閥政府陸軍部的大樓。西方新的建筑材料傳入了中國,催生了新的建筑形式,近代建筑的主體結構有磚木混合結構、磚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鋼和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19世紀中期就出現(xiàn)了磚木混合結構,當時建造的外國古典樣式的大樓普遍采用這種結構。雖然采用的仍是傳統(tǒng)建筑材料,但其結構相對于傳統(tǒng)結構有很大改進之處,使得當時的建筑可以做到更高的層數(shù),如1891年建成的上海中期江海關可以達到5層。磚和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約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期在中國開始普及,這類建筑的立面用很厚的磚石進行承重,樓層間用工字鋼固定,建造這樣的建筑會使用大量的鋼材,如1903年建成的哈爾濱中東鐵路管理局辦公樓就是磚和鋼筋混凝土結構。總體來說,中國近代的建筑技術在建材種類、結構計算、施工工藝、設備水平等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和發(fā)展,但由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情,建筑材料工業(yè)基礎的薄弱,近代中國的建筑行業(y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展,這體現(xiàn)了建筑發(fā)展在中國近代歷史的局限性。
2建筑材料和建筑樣式的關系
建筑形式往往由生產力水平、建筑思潮和建筑材料來決定,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因此只能使用自然材料來完成建筑,而近代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大大提升,新型建筑材料也帶來了新的建筑思潮,磚石鋼筋混凝土結構和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使得建筑從跨度到高度上,都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從近代開始,建筑設計師成了一個受人尊重的職業(yè),不再像古代的工匠那樣社會地位底下。所有的建筑也不像原來那樣千篇一律,從近代開始,在近代新式的建筑中,幾乎找不到兩棟一樣的建筑,此時才真正可以成為建筑的設計。
作者:賈琳 單位:河南教育學院
摘要:建筑材料作為構成空間的載體,其質感所表達的情感意向,成為設計者的空間語匯,相關研究也成為解鎖空間認知的重要密碼。然而國內在對建筑材料質感進行量化描述的問題上,缺少統(tǒng)一規(guī)范的標準,漢語語義詞匯的使用也因人而異。因此,為方便后續(xù)建筑材料質感相關研究進一步的量化分析,文章利用SD法(語義差別法)①,在理論上明確建筑材料質感的定義及要素,通過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論證,制定建筑材料質感語義描述量表,為建筑材料質感的相關研究提供統(tǒng)一、可量化的表述方式。
關鍵詞:建筑材料;質感;語義詞匯;量化;SD法
引言
建筑材料作為構成空間的載體,其質感所表達的情感意向,成為設計者的空間語匯,結合空間的形式與布局共同完成了建筑空間的構建。當下在對建筑材料的研究和應用中,主要集中在物理結構屬性的技術層面探討,對于材料與空間的關聯(lián)性問題其則偏向于視覺化的情感表達,沒有清晰地解決材料與空間的有機聯(lián)系,也沒有涉及材料之于空間的本質關系[1]。質感作為建筑材料構成建筑空間的表象體現(xiàn),直接影響著人對建筑空間的認知,筆者亦致力于研究建筑材料質感與空間認知的本質性關聯(lián)。然而,在作其相關研究時發(fā)現(xiàn),國內關于建筑材料質感的研究在漢語詞匯對建筑材料質感的語義形容詞上,尚未有統(tǒng)一的描述量表,研究者大都根據(jù)其個人的感官、情緒選常用的語義形容詞對材料質感進行描述。因此,為方便后續(xù)研究的進行,筆者根據(jù)已有文獻資料整理以及SD法(語義差別法)實驗[2],制定建筑材料質感語義描述量表,統(tǒng)一漢語描述形容詞并對建筑材料質感進行量化描述,以便于的實驗及分析。本研究包括文獻綜述、SD法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理論論證等部分,主要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1)明確建筑材料質感的定義及研究范圍;(2)制定建筑材料質感語義描述量表;(3)驗證分析建筑材料質感語義描述量表的適用性。
1建筑材料質感的定義及研究范圍
1.1什么是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指用于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的材料,包含金屬、無機非金屬、聚合物、復合材料等各種工程材料[3]。按用途,建筑材料可分為建筑結構材料、建筑裝飾材料和專用建筑材料三類。建筑結構材料范圍最廣,包括木材、竹材、石材、水泥、混凝土、金屬和合金、陶瓷、磚瓦、玻璃、工程塑料、復合材料等。建筑裝飾材料包括各種涂料、油漆、鍍層或涂層、貼面、瓷磚等。專用建筑材料是指具有特殊功用的材料,如用于防水、防潮、防火、耐熱、保溫、隔音等的材料[3]。按來源,分為天然材料,如石材、木材等;人造材料,如金屬、水泥、混凝土、陶瓷等[4]。按化學組成,分為:(1)無機材料,包括金屬材料(如鋼鐵、合金)和非金屬材料(如水泥、混凝土、玻璃);(2)有機材料,包括合成高分子材料(如塑料、合成橡膠、有機涂料)、瀝青材料(如石油瀝青)、植物材料(如木材、竹材);(3)復合材料,由無機與有機或金屬與非金屬材料多相復合構成(如鋼纖維增強混凝土)[4]。本文所指的建筑材料,即構成建筑空間的實體結構及其表面材料。根據(jù)已有建筑材料的分類方式,為便于后續(xù)研究需要,按照建筑材料的物理、化學屬性以及常見表面形態(tài),將其分為針織布藝、毛皮,陶瓷;石膏、陶土;磚石、混凝土,玻璃,金屬、合金,塑料、樹脂、橡膠,涂料、抹灰,木材,紙,植物,其他,共12大類。
摘要:隨著城市現(xiàn)代化建設步伐的加快,隨著全國、乃至全球經(jīng)濟與科技的持續(xù)發(fā)展,人們面臨能源匱乏與環(huán)境保護的現(xiàn)實課題,一方面要繼續(xù)發(fā)展經(jīng)濟、實現(xiàn)創(chuàng)新,另一方面要注重社會進步與自然生態(tài)之間的平衡與和諧關系,減少對自然環(huán)境的污染與破壞,避免過度使用不可再生的能源與資源,尋找新的清潔、可再生能源作為代替。在建筑產業(yè)發(fā)展過程中,有關企業(yè)及管理者應認識到綠色節(jié)能、生態(tài)環(huán)保的重要意義,樹立科學的綠色節(jié)能管理意識,加強對綠色施工技術的研發(fā)、創(chuàng)新及應用,打造新型、智能化、綠色節(jié)能建筑工程項目,為城市居民創(chuàng)建優(yōu)越、舒適、健康的理想生活環(huán)境。下文中,筆者將結合個人參與建筑工程項目施工管理的實踐經(jīng)驗,總結現(xiàn)階段國內建筑工程中應用綠色施工技術的情況與要點,進行詳細論述,提出建議與策略。希望以此篇論文為同行業(yè)者提供一定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施工技術;綠色節(jié)能低碳環(huán)保;生態(tài)自然;;減少污染;保護能源;建筑工程項目
1前言
綠色節(jié)能施工技術在建筑工程項目中的應用,避免了環(huán)境污染、能源浪費、成本增加等不足,同時有利于延長建筑工程使用年限,提升建筑項目整體質量及各項性能,創(chuàng)建和諧健康的生活、工作環(huán)境,愉悅人們的身心。
2綠色施工技術的綜述
綠色施工技術的核心理念是“節(jié)能環(huán)保、綠色清潔”,節(jié)約施工成本,節(jié)約建筑材料,避免對項目周邊環(huán)境的破壞與污染,防止對施工現(xiàn)場附近居民的生活工作產生不良影響或者干擾,控制施工作業(yè)中的噪音,選擇并采購具備合格資質的建筑原材料,加強對建筑原材料的質量與性能檢查,杜絕使用有害、有毒的不合格材料,打造綠色工程。綠色節(jié)能建筑工程項目的特色是,科學利用太陽能、水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優(yōu)化設計建筑工程項目的采光與通風,在綠色節(jié)能的前提下,確保建筑工程項目的溫暖及舒適,提升建筑工程的經(jīng)濟效益與質量口碑。
3綠色建筑的設計原則
摘要:根據(jù)工程實例和文獻資料,分析了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的現(xiàn)狀、管理模式以及存在的問題,探討了國外建筑垃圾資源化的途徑和機制,總結可借鑒的經(jīng)驗,并對國內外建筑垃圾管理的相關法則、策略及發(fā)展趨勢進行綜合分析,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建筑垃圾,資源化,研究現(xiàn)狀
1建筑垃圾資源化概述
建筑垃圾是指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新建、改建、擴建和拆除各類建筑物、構筑物、管網(wǎng)等以及居民裝飾裝修房屋過程中所產生的棄土、棄料及其他廢棄物。建筑垃圾資源化一般意義上是指將建筑物拆除之后工地剩下的或者施工現(xiàn)場浪費的一些廢棄固體物質,通過相應的技術方法和一些管理措施,回收其中有價值的物質并加以加工再生成產品的過程[1]。建筑垃圾資源化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通過建筑垃圾的資源化處理,一方面可以適當減少固體廢物的排放量,起到減少安全隱患、保護環(huán)境的目的,另一方面,又可以降低原生資源的消耗量,實現(xiàn)資源可持續(xù)利用并且能促進建筑垃圾的循環(huán)經(jīng)濟發(fā)展[2]
2建筑垃圾資源化現(xiàn)狀
2.1國內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
根據(jù)《經(jīng)濟參考報》記者在京、津、冀、鄂、吉、遼等地調研了解到,近年來,我國每年的建筑垃圾產量可達20億t以上,并且每年的平均增長速度有可能達到10%以上,建筑垃圾的產量正在以一個巨大驚人的速度增長著,但是建筑垃圾的處理及再利用的效率卻非常之低,建筑垃圾資源化率更是非常之低。這些待處理的建筑垃圾就嚴重危及了我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與城市環(huán)境,甚至危及國民身體健康。對于建筑垃圾的管理與處理,我國起步是比較晚的,最早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而剛開始的范圍也僅限于一小部分大城市[3]。對于建筑垃圾資源化方面的直接法律是相對匱乏的,對于一些違規(guī)違法的建筑垃圾處理行為,缺乏有力的處罰制度,這也導致了一些企業(yè)鉆法律的空子,少花錢甚至不花錢,采用一些簡單的掩埋焚燒方式,隨意處理有害于環(huán)境的建筑垃圾。伴隨著建筑垃圾日益增加的嚴峻形勢,近年來我國也有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開始將注意力投向了建筑垃圾資源化的研究,開始嘗試從技術層面、法律角度、市場層面等對建筑垃圾資源化進行研究。在技術層面上,李佳彬、孫家瑛、朋改非等學者,通過對比再生粗骨料與天然骨料的特點,采取實驗對比再生混凝土與普通混凝土的力學性能,進而得出可以通過調整水灰比來使再生混凝土獲得滿足設計要求的強度;在政策法規(guī)及管理上,因為制度觀念的落后、監(jiān)管機制的不合理、獎懲機制的不完善以及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不夠細致,我國的建筑垃圾管理的轉型尚存在很大困難;在市場層面上,再生建筑材料由于技術層面的不完善,再加上部分商家對于再生建筑材料的質量的擔憂,導致一些建筑材料的利潤水平很低[4]。綜上所述,目前我國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形勢嚴峻,雖然得到廣泛關注,但在資源化過程中,由于法律的不完善、激勵機制的缺乏、相關研究與工程實際應用的差異等細節(jié)方面的原因,我國在建筑垃圾資源化方面的任務依舊艱巨。
摘要:研究了鋼渣的粉磨特性及其比表面積對低碳建筑材料性能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隨著粉磨時間的延長,鋼渣的比表面積逐漸增大,但其粉磨效率逐漸降低;隨著鋼渣比表面積的提高,砂漿的流動度和碳化養(yǎng)護時間逐漸增大,LBM試樣的抗折強度和抗壓強度也明顯增加,且比對比試樣的強度增加30倍以上;綜合考慮能耗和強度指標,應選用比表面積約350m2/kg的鋼渣作為制備低碳建筑材料的主要膠結材,其抗折強度和抗壓強度可分別超過6MPa和25MPa。
關鍵詞:鋼渣;二氧化碳;低碳建筑材料;比表面積;強度
0前言
我國每年排放大量的富含硅、鋁、鈣、鎂等元素工業(yè)廢渣,如煤矸石、電石渣、鋼渣、礦渣等,其中只有礦渣得到了較好的利用,鋼渣的利用率約20%[1]。這些廢渣富含CaO和MgO的廢渣對CO2具有良好的吸收固定作用,是制備新型低碳建筑制品良好的原材料[2-5]。因CO2和工業(yè)廢渣的排放量巨大,所以任何一項減排技術首先要具備規(guī)模化的減排潛力[6-7]。與這些排放量相匹配的領域,惟有建筑材料,即只有建筑材料領域可以有效地消納它們。我國建筑業(yè)規(guī)模十分巨大,2015年水泥和混凝土用量分別達到約25億t和45億m3。因此,若可在建筑材料制備過程中實現(xiàn)固碳,同時得到一種新型建筑材料以替代部分硅酸鹽水泥基制品,則將具有非常巨大的減排潛力和廣闊的市場前景,也將為水泥工業(yè)、混凝土和土木工程行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以及CO2和廢渣的有效利用與資源化開創(chuàng)一條新的技術途徑。本論文的基本研究構思就是利用鋼渣和CO2來制備一種新型的低碳建筑材料,同時實現(xiàn)化學固碳。
1試驗方案
1.1原材料
(1)鋼渣:寶鋼不銹鋼滾筒尾渣,經(jīng)干態(tài)初級磁選除鐵處理,其密度為3081kg/m3,(2)砂:為河砂,經(jīng)過烘干、過2.5mm圓孔篩制得,其細度模數(shù)為2.3。(3)CO2:高純度二氧化碳,裝在高壓鋼瓶中。(4)改性劑:鈣質材料與表面活性劑的復合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