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慕課下高校教學改革及創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慕課在課程內容設計、教學結構安排、學生學習策略及考核評價方式等方面為高校教學改革與創新提供了新途徑和新思路。移植慕課理念改革和創新高校教學,需要堅持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價值取向,建設具有個性化、自主化、協作化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生態變革。
關鍵詞:慕課;高等教育;教學改革
一、問題的提出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主要還是采用以班級授課制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很好地發揮人際傳播優勢,如培養師生感情、密切人際交往、展現現場氛圍等。然而,它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教師必須面對全班學生始終講授同樣的內容,所有學生也必須接受同樣的教學過程、教學方式和考核方式等。缺乏個性化、自主性的教育,既不利于活潑多樣的教學生態建設,也不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因此,對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相當必要。近幾年,隨著移動互聯網、多媒體、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等多種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一種“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OOC)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也悄然“闖入”了大學教育領域。MOOC是英文massiveopenonlinecourse首字母的縮寫,音譯為“慕課”。慕課特點如其名所示:第一,大規模。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慕課學習者沒有人數限制,一門慕課課程從幾百人、上千人、上萬人甚至十幾萬人都是可能的。第二,易得性。慕課學習者只要擁有能聯網的終端設備(電腦、智能手機等),不管身在何時何地,都可以進行在線學習。第三,個性化。學習者可以根據個人情況,自主安排學習的時間、地點、內容、進度等。慕課的出現和發展為當前大學教學改革和創新提供了一個契機和思路。
二、慕課教學分析
作為一種新穎的教學模式,慕課將傳統教學中的內容設計、學習體驗、師生互動、監測評估等環節完整地在線實現。
(一)人性化的教學內容設計
慕課的教學內容主要是由微視頻、習題、討論、小測驗和考核等部分構成的。微視頻是慕課課程內容的主體,也是廣大學習者喜愛慕課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傳統的課堂教學一節課會持續進行45分鐘乃至更長的時間,這對授者和聽者的身心都是極大的考驗。在慕課的世界里,視頻被編制成一個個相對完整的段落,每個段落分別解決某一個知識點和教學任務,所以慕課視頻播放時間一般都比較短,大多在10分鐘左右,最多不超過20分鐘。另外,視頻里又內置了大量的互動式習題、測試和討論等。這種做法充分考慮到了網絡學習的特點,也有利于學習者自始至終全身心地注意和投入。
(二)類似于線下教學的學習體驗
“與傳統的視頻公開課不同,慕課作為一種嶄新的教學模式,不僅提供優質教學資源,而且提供完整的學習體驗。在這個平臺上,學習者既可以進行學習、參加考試,同時還可以拿到認證證書,是一個學習的全過程。”[1]為了使學生能夠產生如同線下學習那樣的體驗,慕課平臺應做到:學生在平臺上的學習不是僅僅觀看視頻、做互動游戲,而要像真正上課一樣。例如,Coursera等慕課平臺的學習需要按照課程要求觀看視頻、完成作業、分享觀點、互助協作、參加考試、得到分數,學習者全部通過后才能拿到證書。這些非常熟悉的教學環節設計使學生在網絡世界里獲得了一種類似于線下學習的體驗和感受。
(三)基于社交媒體的教學互動
MOOC平臺引入了社交理念,來自不同地域的授課者與學習者依托網絡社區進行開放式的、多元化的互動和交流,形成了多主體、多向互動的分布式認知結構——認知不僅發生在學習者的頭腦中,還發生在人與人、人與平臺的交互過程中。學習者“根據不同的主題可以在不同的社交網站上構建學習互助的亞群體,并隨著學習者的不斷聚集進一步衍生出課程的相關網站與資源庫”。[2]慕課教學過程具有非常濃厚的互動性。分享觀點、交流協作、互助解決學習中的疑難問題是慕課的重要思想。教師通過平臺系統解答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共性問題;學生則借助虛擬教室、討論組、社區論壇、QQ群、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體進行主題討論,或提出問題,或交流看法,或分享經驗……這種具有網絡狂歡色彩的教學互動非常有利于視野的開拓、思維的碰撞和靈感的激發。
(四)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
慕課的每門課程一般都有比較頻繁的在線測試,根據測試題目類型以及涉及領域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評價辦法是慕課教學常見的評價方式。“傳統教學一般都由任課教師完成課程的考核和評價。但是作為學習人數規模如此之巨的MOOC在理工科類課程中大量運用了機器判分,人文社科類的課程,通過讓學生之間遵守一定的規則來互相評價。互評者是系統隨機匹配的,為了保證評價的公正,每次評價都會從3到5個人的評分中取一個平均的分數,也可以有其他人對你的評分做出評價。”[3]也就是說,那些客觀性的題目由系統程序自動評判,答題結束立即給出答案,回答不正確的還可以重答,直到正確為止;像文史哲、藝術等主觀性比較強的領域,往往通過社交渠道由學生之間相互評價來進行。值得一提的是,小組合作、相互批改的學生互動評價是慕課教學極具特色的地方,它有利于達成共識,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三、慕課對高校教學改革與創新的思考
(一)教學理念的改革和創新——從重教轉變為重學
與傳統的“以教定學”的教學價值取向不同,慕課的核心在于“強調一個‘學’字,即學生的學習。這個特點從根本上挑戰了以往強調‘授’的教學模式,它反映的是以‘學’為本的教學價值取向。現行課堂教學模式強調的是教師的講授,它反映出教師對教學活動絕對的話語權。一句話:授什么、怎么授和授多久均由教師掌握。這種模式較少顧及學生的需要和感受,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慕課’的革命性在于強調一個‘學’字,這樣便肯定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權,有利于學生建構知識,更適應時展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4]由前述可知,無論是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體驗的設計,還是教學互動的強調、考核評價方式的探索等,慕課都在踐行著“以學生為基礎、以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學’”這一根本的教學價值取向。大學欲培養高素質的應用性、創新型人才,就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學習的參與性熱情。為此,教學理念的變革勢在必行,那就是:從重教變為重學,還學生的學習自主權。
(二)教學設計的改革和創新——宏觀把握與精細化設計相結合
慕課內容是由被分割的一個個10分鐘左右甚至更短的微視頻加上穿插其中的一些小問題組成的,所有的微視頻結合在一起便構成了本課程全部的教學內容。這種設計和安排構建了“以課程內容為線,以知識點為珠,珠線串聯”的“冰糖葫蘆”式的課程知識體系。建構清晰完整的課程知識體系,對于提升教學的目的性和實效性是大有助益的。慕課給我們的啟發是:教學中要對課程內容進行宏觀把握和精細化設計,即在總體內容上宏觀布局,具體教學上精細化設計。為此,教師要非常熟悉你所教授的課程,包括該課程所屬的知識領域和內部知識結構、框架體系等。同時,教師還要學會分割一個個知識點,慕課的每一次微視頻和小測驗都是為了解決某一個知識點(教學任務)而設計的,具有很強的針對性。顯然,這對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藝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教學結構的改革和創新——從先教后學轉變為先學后教
傳統教學結構是先教后學,即教師先在課堂講解,學生再在課外練習、鞏固。慕課的教學結構是先學后教,即學生先在課外預習,再到課堂研討和練習,教師在課堂上給予必要輔導。可見,慕課“翻轉”了原來的教學結構。教學結構的“翻轉”給我們提示了一些認識和思考問題的新途徑、新方法。比如說,我們可以通過班級QQ群或其他社交媒體提前公布下一次教學的相關內容(包括學習主題、學習目標、重難點、授課方式等)以及同學們課下自學的要求(包括教材的閱讀、案例的搜集、學習提示等),為下一步的課堂教學做準備;而在課堂上,則加強研討環節,注重對問題的深入分析、分享和實際解決。這樣,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發生了變化:教師從單純的講授者變為激勵者、啟發者,學生則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索取者。
(四)考核評價方式的改革和創新——從強調結果考核、教師評價轉變為重視過程考核和學生評價
如前所述,慕課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考核和評價方式是靈活多樣、不拘一格的。就考核方式來說,既有平時小測驗,也有課程結束后的考試;就評價方式來說,既有程序自動評價,又有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等。作為教學效果的檢驗環節,考核評價的地位不容小視。我國大學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考核和評價向來比較重視結果,輕視過程;重視教師,輕視學生。其弊端有:一是學生只要通過期末考試,就能拿到學分,這樣難以使學生自始至終保持學習勁頭和熱情。二是過程考核和評價的忽視也使教師難以及時了解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情況,臨機應變的教學調整也就無從談起。三是如果評價的權力全由教師掌握,那么教師憑由個人喜好(對學生、對答題的方式等)打分的情況在所難免,這樣考核評價就失去了客觀性和公平公正性。慕課給予的啟示是:把結果考核與過程考核結合起來,把教師評價與學生(自我和之間)評價結合起來。
四、結語
在我國,對慕課的研究和實踐剛剛起步,并不是說一進入MOOC教師的教學能力就能得到明顯提升,學生就會成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慕課本身也并不是完美無缺的教學模式,其超高的注冊率和很低的通過率就常常為人所詬病。教師完全可以根據教學實際,靈活自由地選擇適當的上課形式——傳統的教學方式、慕課方式或是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方式等。筆者認為,MOOC在給傳統教學帶來沖擊和挑戰的同時,實際上也是一種機遇和誘發因素,我們應該充分學習和利用慕課理念,改革和創新教學方式,努力培養具有主體意識、合作意識、問題意識和探究精神的應用性、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賀志輝.慕課(MOOC)初探[J].時代教育,2014(4):222.
[2]顧小清,胡藝齡,蔡慧英.MOOCs的本土化訴求及其應對[J].遠程教育雜志,2013(5):3-11.
[3]陳穎,陳獻輝.對MOOC教學的探討[J].湖南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2):136-139.
[4]李志強.“慕課”不僅僅使課堂翻轉[J].考試周刊,2014(40):162-163.
作者:陳昌勇 單位:皖西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