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族器樂合奏的教學理論體系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民族器樂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和沉淀,也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具有作品經典、演奏形式多樣、種類繁多及歷史悠久的特點,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已經成為華夏文明最具代表性的符號之一。正是基于民族樂器的這一重要地位,筆者結合個人教學實踐與思考,立足我國民族樂器的構造所引起的音色、音質的融合問題,嘗試探索一條適合民族器樂合奏的教學理論體系和演奏形式,從而實現民族樂器的有效傳承。
【關鍵詞】民族器樂;合奏;教學理論體系;演奏形式
一、民族器樂合奏的教學特性
(一)協同性
樂器合奏是一門具有較強綜合性以及群體性的協同藝術。具體來說就是,一個曲目的演奏要由多人參加,根據曲目要求的不同每個人所承擔的任務也各異,通過指揮,大家齊心協力一同完成曲目的演奏,一同將樂曲中的情感表現出來[1]。在整個演奏的過程中,僅僅依靠一個人或者幾個人的力量是不能完成演奏的,雖然從局部上來說,樂器之間有主奏有伴奏,但是在整體上沒有高低之分,因為這些樂器的主次地位在演奏中不斷發生轉變,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將學生的積極性有效的調動起來,將各種樂器的特征和諧發揮出來,使學生做到各司其職、優勢互補,使各種樂器做到相得益彰。
(二)合作性
教學,不僅僅要有教師教,更要有學生學。這其中有體現合作性。教師將學生作為主體進行教學,將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的發揮出來。可以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思維創造性充分的調動起來,根據學生各自不同的特點,進行因材施教,從而將學生的學習潛力充分挖掘出來。教師通過與學生情感溝通、技術傳遞、藝術探討,以及教師的示范以及精彩的講解,進一步實現教與學的合作。
(三)統一性
從民族樂器合奏的形式以及演奏的特點可以看出,不管是哪種形式的合奏,相同的特點就是所有參與演奏的樂器都沒有薄厚之分,一同對演奏曲目產生作用。要摒棄“有我沒我都一樣”的錯誤思想,將“眾人劃槳開大船”的責任意識充分發揮出來,培養并提高學生的集體凈勝以及大局觀念。從民族樂器合奏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看出,它是一個集體項目,是一個完整的鏈條并且具有多個環節。因此,要是要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趣味性充分調動起來,一同對民族樂器合奏進行學習。
二、民族器樂合奏的教學理論體系應用及演奏形式研究
(一)理論體系應用
教師在對現有的說唱、民歌、戲劇等進行教學的時候,可以對民族樂器的學習生加強具有典型民族地方特色等調式訓練,并且對規定豎向的曲目進行背唱,同時自己嘗試使用樂器將其熟練的演奏出來,使學生初步具備“文化”耳朵。還要和民族樂器的教學老師達成一致,加大地域風格在專業教學中的訓練程度,并且學生還要使用自己較為擅長的手法久將地域風格演奏出來,使自己練成“民族樂器”的耳朵,再加上室內樂教學的輔助。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有日常的聽覺訓練以及配合訓練,還要有部分較為優秀的重奏曲目、小型合奏曲目,進而對民族樂器融合中產生的音準、音調以及音色等問題進行有效解決。主要是對類別相同樂器的小型優秀重奏作品進行選擇,使用一樣的技法對“遙聲”變化進行完成,從而對各個不同地域所具有的不同的顫音幅度以及顫音頻率進行練就,將民族樂曲中存在的“味兒”“遙聲”等問題有效處理。例如對古箏重奏《天山之歌》《漁舟唱晚》,彈撥樂合奏《夜深沉》、胡琴重奏《慢三六》進行學習與排練。
(二)演奏形式分析
1.鼓吹樂
在我國樂器合奏品種中,最普遍最常見的就是合奏,由嗩吶、笛子、笙、管子一同完成,然后再機上打擊樂器的輔助。在歲時節日、婚喪娶嫁等民間活動中,吹鑼打鼓必不可少。在民間中流傳的以嗩吶為主的管樂合奏被叫做是“嗩吶曲”,這種形式與嗩吶為主、其他樂器為輔的性質大相徑庭。因此,它主要的演奏樂器就是“嗩吶”,而嗩吶也是民間最常見、最受歡迎的樂器之一,《百鳥朝鳳》是其代表作。將管子作為主要演奏樂器的合奏形式叫做“笙管樂”,在這種形式中,基本上都是管子為“老大”,其對主旋律進行演奏,笙則是通過勻稱的節奏、五度以及八度的和聲輔助音樂進行,笛子則是通過其自身華麗活潑的音律裝飾主旋律,因此藝人們有“拙笙、巧管、浪蕩笛”一說。在冀中地區有一個大管子曲目為《放驢》,是河北地區民間的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樂曲。《江河水》是具有代表性的雙管獨奏曲。
2.江南絲竹樂
“絲”與“竹”是周代的“八音”樂器分類法中的兩個種類。“絲”就是指那些彈弦的樂器,“竹”就是指那些竹子制成的吹奏樂器,絲竹樂就是指使用弦樂器與竹制吹奏樂器一同完成的樂器合奏,具有十分細致的演奏風格,表達的情趣情感基本上都是抒情的、活潑快活的[2]。絲竹屬于我國民族樂器合奏中的一種形式,在不同的地域中有不同的稱呼。絲竹樂子安浙江西部、江蘇南部以及上海地區被稱作為“江南絲竹”。在絲弦樂器、管樂器的基礎上進行編制,其中包含琵琶、三弦、二胡、簫、笙、揚琴、笛子等,還有鈴、鼓、木魚、板等部分打擊樂器,編制中最少需求2~3個人,最多需要7~8個人。“江南絲竹樂”所具有的音樂特征為輕、細、柔。“輕”是指樂曲主要表現的情趣是歡快愉悅的;“細”是指演奏具有精致細膩的風格特征;“柔”是指樂隊在合奏的過程中音響具有柔潤的特點。在合奏的過程中,所有的樂器自身都具有十分鮮明的個性,并且有相互協調,常用的手法是加花變奏,演奏風格十分的優雅華麗,曲調又十分的流暢且委婉,將江南人的細致含蓄、勤勞樸實的特點充分反應出來。《歡樂歌》《四合如意》《中花六板》《三六》是其代表作。
3.打擊樂合奏
打擊樂是我國民族樂器合奏中最早出現的形式之一,在較多的打擊樂器當中,鼓、鑼是最常見的也是最受人們歡迎的兩種樂器,因此,對打擊樂器的總稱是“鑼鼓”。[3]“鑼鼓”一共有兩個含義,一個含義是指純打擊樂合奏,另一個含義是吹大樂的別稱,為了將這種含義更好的區分開來,人們一般在表達打擊樂含義的時候用“清鑼鼓樂”。對節奏與力度的不斷改變使得打擊樂的形式更加豐富,打擊樂代表作品為《鴨子拌嘴》。音樂是關于傾聽美、表現美的藝術。民族器樂合奏教學以協作訓練的方式反復錘煉學生對音樂的傾聽及表現能力。作為教師,在對民族樂曲合奏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應重視對我國民族樂器優秀的合奏形式進行挖掘,立足合奏作品的特點,對民族樂器合奏形式進行探索與嘗試,借以促進我國民族傳統樂器的傳承與弘揚。
參考文獻
[1]吳玉輝,盧曄,程怡,etal.民族器樂合奏教學模式初探[J].黃河之聲,2013(21):53-54.
[2]陳佳.淺析各種民族樂器在合奏課程中的融合[J].戲劇之家,2014(3):91.
[3]李靜.民族器樂合奏的表現形式及特征研究[J].青春歲月,2018(1
作者:黃國園 單位:福建省泉州藝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