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創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并把教育信息化建設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整體中?!督逃畔⒒臧l展規劃(2011-2020)》,提出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這一新理念。隨著“互聯網+”在年初的兩會上被納入國家戰略,互聯網正在以橫掃一切的霸氣向傳統行業發起攻擊,傳統教育也不可避免地面臨著“互聯網+”的巨大挑戰。教育行業借“互聯網+”的時代東風,在教學中如何將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有機融合創新,建設智慧課堂,實現高效課堂的目標,這是作為一名信息化時代教師所面臨的重要課題。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教師理念的轉變是融合創新的先導
思想是行動的先驅,教師理念的轉變是信息技術和教學融合創新的先導。在“互聯網+”的時代,使教育完全打破了時空界限,拓寬了學生汲取知識的渠道,使信息為載體的優質教育資源不再受任何局限,教師不再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全部世界,師生間知識規模的天平不再絕對地偏向教師,課堂形態已經延伸到課外,學生隨時都可以利用網絡進行自主學習。傳統教育正面臨著“互聯網+教育”信息時代的諸多挑戰,傳統教育的“授”在基礎知識的傳授上占有優勢,但在激發并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上并不占優勢,在以自由學習為特征的“互聯網+教育的時代”,教師更多的是作為一扇學生觀看風景的窗戶,如何引導學生從“知之者”變成“好之者”,更進一步變成“樂之者”將是教師的主要作用。
二、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是實現融合創新的前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現代信息技術就是我們課內外教學的一面利器。現代信息設備已經普及到校園和各個教室,有投影儀、電子白板、觸摸一體機、三通一平臺等基本構建。在“互聯網+教育”的時代,教師的信息化素養決定了教育改革的成敗,所以,提升教師的信息化問題是信息技術和課程融合創新的首要條件。這就要求教師積極主動參與信息化培訓,在教學實踐中探索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要把信息技術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課程中,就像在教學中使用黑板和粉筆一樣自然、流暢。我們如果對各種設備的功能只停留在表層認識,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不能熟練操作就有“拿著令箭當雞毛———重器小用了”,所以大力提升我們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勢在必行。只有在具備適應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的綜合素養,熟練掌握技術手段的前提下,深刻了解學科教學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所在,了解傳統教學的優點和局限性,清楚信息技術的優勢和不足,并將信息技術與本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獲得切切實實的效果,達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的。
三、組織創新是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融合的載體
1.教學方式的轉變。
我校借“互聯網+教育”的強勁春風,把生本教育的理念和信息技術進行了有機融合,構建出了充滿活力、自主探索的課堂模式。教師把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完全放手交給課堂的小主人去解決,進行小組討論,實行探究與合作式學習,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教師只是充當引導者的角色,給學生指明學習的方向,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2.學習方式的轉變。
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平臺,獨立化、有選擇地進行學習,學生可依據其自身的興趣特點選擇學習內容,可以依據其自身的能力水平自定學習速度、學習方式,從而使學生真正進行個性化的學習,實現有差異的發展。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和個別化得到充分的體現,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使自主學習、探索學習、協作學習得以真正實現,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
3.評價方式的轉變。
信息化和生本理念的完美融合,使課堂模式和學習方式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發展,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悄然發生了變化,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評價也發生了變化。在課堂上學生互評,教師的個性化評價和學生的自我評價,都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遵循了自然規律,正所謂“靜待花開,百花齊放”。
四、課外學習是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的延伸
信息化時代的學習,是不受任何時空的界限,學生的學習不再是僅限于課堂上,獲取知識的方式更多地延伸到課外。教師可以利用微信平臺,建立家長群,及時反饋學生們每天的學習情況,上傳家庭作業,必要時可以發送資料網址的鏈接,讓學生們根據提示進行學習,根據鏈接將老師推薦的資料進行處理和整合。這樣可以家校聯手,共同教育,家長指導督促學生完成在家的學習和搜集資料的任務,做到家校資源共享,師生共享,生生共享,以緩解我們課堂教學的容量,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杲玉梅 單位:山丹縣東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