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淺析新課標下古代詩歌閱讀教學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現代閱讀觀認為,以現代對話理論為基礎重視學生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是古代詩歌啟蒙教育注重“過程和方法”,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體現了課程改革中注重學生的經驗性和情趣性。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年齡較小,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以及邏輯判斷水平都較低,有一個漸進的成長過程,因此古代詩歌的啟蒙也應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古代詩歌離現實有一定的時代距離,古代社會的時代背景消失了,詩人的寫作線索模糊了,古人的生活狀態及其生活情趣、價值取向與審美趣味與現代人有許多差別,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感悟”繼而“品味”、并逐步實現“有個性和情感的解讀”,使學生縮短欣賞古詩時的心理距離。感悟是第一、二學段的基本要求。其特點是感性、直接、初步。從現代閱讀理論觀點看,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發展局限,感悟是實現閱讀教學中的理解這一環節的初級階段,是讀者與文本相互對話、構建意義的動態過程中的第一步,其特點是整體感知?!伴喿x首先是整體感知,由整體到局部;然后,按照語言單位的擴展,從局部到整體;再從整體到局部,循環往復,達到全部掌握全文。”古代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又是形象的藝術。詩歌主要是抒情的,但情感的抒發往往不是直抒胸臆的,而是采用融情于境、借景抒情的方式,直接撲入讀者眼簾的是“景”,讀者通過對景的感受和體味才會進一步感受和體味詩歌的情;詩歌也是說理的,但純概念的說理是枯燥乏味的,“理”是被包容在形象之中,通過形象來表現。這個形象在詩歌理論上被稱為意象。“意象賴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锵笫强陀^的,它不依賴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樂而發生變化。但物象一旦進入詩人的構思,就帶上了詩人主觀色彩?!惫糯姼璧拈喿x教學在一、二學段特別強調整體感知,從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出發,結合學生實際及興趣,才便于學生運用生活的經驗幫助讀懂,能讀懂就有收獲,就有成功的快樂,表現出感性的特點。以講授孟浩然《春曉》一課為例,在進入課文學習時,老師引導學生“你在早上是怎樣醒來的?是媽媽叫醒的還是別的?”轉入對詞語“不覺”、“曉”、“處處”等的理解以及對詩意的理解;引導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體會情感并通過朗讀來表達。后兩句類似,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去思考:“你看到過春天花落的情景嗎?你有什么感受?與你的父母或其他人的感受是否一樣?詩人的感受是什么?”把握語調的升降所表達的惋惜無奈之情。教學中,老師沒有把自己對詩歌的理解灌輸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從感受形象出發,去體會去感悟詩歌形象中所蘊涵的隱微情感,激發起珍惜時光的感情,達成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統一。課標要求第三學段“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其特點是:理性色彩更濃,結合詩歌選篇對聲調節奏有所了解,對作品的內容和情感的理解應該深入,并初步形成自己的理解。隨著學生認知水平和心理水平的發展提高,第三學段的古代詩歌啟蒙教育應從生活經驗出發逐步引導學生自己深入到詩歌的字詞句的理解并獲得整體的情感態度的較理性的認識,有時還鼓勵學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例如,袁雪菲老師在教學《望廬山瀑布》時,就注意引導學生去領悟詩人描寫的美景,并適時地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理解融入朗讀,進行朗讀的理論指導。最后老師說:“下邊我們比一比,看誰能更快地轉變為小李白。把你欣賞到的廬山瀑布的美景用你喜歡的方式,比如唱歌、跳舞、吟詩、畫畫、講故事等多種方式告訴你的小伙伴?!薄白尯⒆又鲃尤ニ伎?、探究,發現古詩不僅誦讀起來瑯瑯上口,韻味十足,而且讀詩猶如賞畫,往往幾行詩幾十個字,就包含了極為豐富的內容和極為優美的意境。心靈的東西,聯想的東西很多,讓人情不自禁陶醉其中。孩子們自然對文字運用的精巧之處、對煉字遣詞的技巧有所領悟,進而體會中國古代詩歌的文字美、意境美、音韻美和節奏美?!?/p>
二、初高中古代詩歌閱讀應以有個性和獨特情感的解讀為主
有個性和獨特情感的解讀符合初、高中階段青少年認知水平和心理發展特點。初高中學生社會閱歷逐漸增加,知識的積累逐漸增加,情感世界不斷豐富,思辨能力不斷提高,對古代詩歌的理解已經有自己的獨特見解。語文課程標準在第四學段要求學生“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第五學段還要求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因此,初、高中學生學習古代詩歌的特點是:富有個性和獨特情感。這體現了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有利于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培養學生的個性。美國密蘇里州的《語文教育課程草案》的九項原則中,首先強調的就是“語言學習是個人化的”,“語言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提出“激發學生自身的興趣和天賦,他們的語言技巧就能得到更好的拓展和開發”;在“聽說讀寫”的具體要求中“鼓勵學生作出富有想象力的機智的反映”,“對文學作品作出個人的反映”,“理解文章含義,表達自己獨到的見解”,“能選擇有特色的表達方式”,“充滿自信地聽和說”?!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義務教育課程應適應普及義務教育的要求,讓絕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都能夠達到,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著眼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边@些論述都表達了同樣的道理。有個性和獨特情感的解讀符合古代詩歌自身的特點。從文學的共同本質是用語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的角度看,古代詩歌的主要特點是表情達義的豐富性、含蓄性,古詩的解讀給學生提供了充分展示個性和創新能力的基礎。實際上,詩人在用詞語表達情感時,不僅要用詞語本身的意義(即語義學上的詞的概念意義,為社會所公認的)來寫景狀物,而且要用語言構成意象和意境,在讀者頭腦中喚起種種聯想和想象,激起種種感情的波瀾,帶上復雜的意味和詩人主觀的感情色彩。因而當讀者在讀詩的時候,他們的聯想、想象和情感,以及呈現在頭腦中的形象,雖然離不開詞義所規定的范圍,卻又因人不同,于是就有著名的論斷“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是同一個讀者在不同的時候讀同一首詩也會有不同的體會和感受??梢?,詩歌的欣賞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不確定性?!霸姛o達詁”就是這個道理。比興手法在詩歌中的廣泛運用形成了古代詩歌含蓄雋永的特點,它的形成有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对娊洝烽_始到屈原建立香草美人的比興傳統,反映了古代人民的豐富想象力和創造性,成為后世詩人用自然意象和男女愛情關系的描寫曲折寄托隱微情感,或在政治上全身遠禍的工具和手段,也形成了人們在欣賞評論古代詩歌時總要探究詩人在自然意象和男女關系的描寫中的微妙情感或政治關系的審美心理。古典詩歌特別是近體詩和詞里,有些起連接作用的虛詞,如連詞、介詞可以省略,因而兩個意象之間的邏輯關系不很確定,也造成了詩歌含蓄雋永的特點。由于初、高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發展特點及古代詩歌的特點,古代詩歌的閱讀教學在第四、五學段尤其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在欣賞時體現主體性,讓學生有充分的創新思維的空間,保護學生的創造性,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欣賞品位和情感,并學會理智地用一定的文學理論指導思考、比較鑒別、評價古代詩歌。陳鳳娟老師高中語文第一冊(人教版試用教材)的教學中,有個學生發現詩歌單元中至少有一半是送別詩,于是圍繞送別詩開展了“詩路花雨——古代送別詩品讀”主題教學活動。第一階段的任務是收集、匯總并分類送別詩;第二階段分閱讀層面、情感層面和藝術鑒賞層面來展開。閱讀層面的教學由每位同學精選自己喜愛的送別詩10首左右,查閱資料、結合自己的體會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誦讀,讀出詩歌的節奏韻味,讀出送別詩的內在感情。情感層面的教學要求對送別詩“傳于樂”、“顯于畫”、“表于行”、“訴于文”,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自由選擇。總之,對送別詩的情感體驗可以訴諸不同的形式。老師在同學們對同一首詩的感悟出現不同時,如《別董大》有的學生讀得昂揚,也有學生讀得憂傷,都認為這是文學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據,都給予肯定。最后是上升到藝術鑒賞的層面。老師導入意象、意境、空白藝術等術語,讓學生從藝術層面上領會詩歌遣詞的千錘百煉,表現手法的千變萬化,意境的優美深遠。還可向學有余力“吃不飽”的學生推薦有關的閱讀書目,如嚴羽的《滄浪詩話》、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宗白華的《美學漫步》等,甚至還可建議學生去瀏覽中國詩詞網。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試著寫詩歌鑒賞的小論文。經過長時間的對送別詩的浸染下,在對一個詩群的整體把握和比較鑒賞中,學生滿載豐收的喜悅,學習時間的長度,學習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使他們對送別詩的情感體驗變得“刻骨銘心”。這些課例都深刻貫徹了新課標的先進理念,在欣賞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主體性,讓學生有充分的創新思維的空間,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欣賞品位和情感,并學會理智地用一定的文學理論指導思考、比較鑒別、評價古代詩歌。語文學科古代詩歌啟蒙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的最終目標是為新的時代培養繼承傳統文化精華又富有開拓創新精神,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的一代新人,使我們的民族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保持民族精神和民族風格。
作者:謝峰 單位:重慶第二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