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流動黨員管理教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第一,大學生黨員的流動是由某些學科的屬性決定的。根據學科屬性,某些學科要求學生在學習和科研過程中,必須進行田野調查、野外作業、海外交流等,以掌握方法、提升能力、獲取資料。如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考古專業的學生在本科三年級時有必修的田野考古實習,為期一學期;對外漢語教育學院每年都有十多名研究生到世界各國的孔子學院擔任漢語教師志愿者,或參加校際交流項目到海外進行專業學習、教學實習等,期限一般為一年,個別的還可能因為工作需要而延長。
第二,大學生黨員的流動是由某些臨時性的工作安排造成的。除了教學科研,其他工作也會影響到大學生黨員的生活,導致其流動。有的是常規化的臨時性安排,如本科生軍訓,由于新生沒有獨立的年級黨支部,就使得黨支部不能整建制地移植到軍訓之中。有的是影響面較大的重大活動,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盡管采取了“館校對接”的模式,但因為學生志愿者分布在不同場館、不同業務口、不同區域,學生黨支部也不可能整建制地移植。
第三,流動黨員組織管理的一般辦法有時不適用。中共中央組織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黨員組織關系管理的意見》(中組發[2004]10號)中規定:“黨員外出地點或工作單位相對固定,外出時間6個月以上的,一般應當開具中國共產黨黨員組織關系介紹信;外出時間6個月及6個月以內的,一般應當開具中國共產黨黨員證明信。外出地點、時間不確定的,一般應當持有中國共產黨流動黨員活動證。短期外出開會、參觀、學習、實習、考察等,時間3個月及3個月以內,無需證明黨員身份的,可不開具黨員組織關系憑證。”這是流動黨員界定及管理的一般辦法。但是大學生流動黨員的特點決定了其不完全適用。一是大學生黨員的教育管理與一般黨員的要求不同,比如參加實習的學生黨員,如果由地方或駐外黨組織負責安排其參加黨的有關活動甚至有些將學生組織關系轉入實習所在地黨組織,教育管理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就會受到影響。二是臨時性或階段性的活動難以明確其黨組織,如奧運志愿者工作等屬于此類情況。三是流動黨員的時限界定,我們認為有些大學生黨員外出的時間雖然在“3個月及3個月以內”,但文件同時要求,即使黨員短期外出,也要通過適當方式主動與原所在黨組織保持聯系,而不能使其處于事實上的流動狀態。所以,對流動大學生黨員管理的責任往往仍在高校。
二、對大學生流動黨員黨建工作的要求
第一,加強黨員教育管理,保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連續性。對于流動中的大學生黨員,頭等要務是加強組織管理和黨性教育。按照黨章規定,黨員必須編入黨的一級組織,參加組織生活,如果沒有正當理由,連續六個月不參加黨的組織生活,或不交納黨費,或不做黨分配的工作,就被認為是自行脫黨。這是黨的組織原則對黨員的基本要求。流動中的大學生黨員不僅不能例外,還必須從嚴管理。對于流動中的大學生黨員,還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的連續性要求和組織工作的程序。
第二,保證黨組織和黨員發揮作用,穩步推動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在高校發展建設中,基層黨組織要發揮保證監督和戰斗堡壘作用,黨員要發揮先鋒模范作用。這樣的作用不僅體現在平時教學科研學習等各項工作中,外地實習、參加臨時性的大型活動,任務更艱巨、責任更重大,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更要充分發揮。
第三,探索新形勢下擴大黨組織覆蓋面的途徑和辦法。在高校黨建中,2009年3月18日,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在《北京高校黨的建設2008-2012年工作規劃意見》(京教工[2009]15號)中提出要“積極探索在學生社區、學生社團、合作辦學場所以及科研團隊等領域建立黨組織,不斷擴大黨的工作的有效覆蓋面”。對于流動黨員,要求“保證流動黨員能及時融入黨的組織、參加黨的活動、受到黨組織管理、發揮先鋒范作用”。2010年2月26日,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黨的建設的意見》(京教工[2010]8號)中進一步明確要在原有黨組織設置的基礎上,“適應高校組織結構、管理模式、學科設置、辦學形式的新變化,在學科組、課題組、創新團隊、重點實驗室、學生社區、學生社團等領域建立黨組織,推進黨組織有效覆蓋”。這些文件的共同主題是,如何應對新的社會發展和高校發展形勢,優化基層黨組織設置,推進基層黨組織全面覆蓋、有效覆蓋、全員覆蓋,保證黨組織有效地教育管理服務黨員,保證黨組織和黨員有效地發揮作用,從而促進各項工作的開展。這是高校基層黨建工作提升科學化水平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們對大學生流動黨員從嚴界定、對其管理教育從嚴要求的出發點之一。
三、北京大學的主要做法
第一,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重點指導,分類覆蓋。根據十七屆四中全會及有關文件精神,北京大學基層黨組織和有關部門深入把握大學生黨員流動的內在特征,探索建立健全教育管理的體制機制。對于大學生黨員來說,由原所在黨組織采取不同方式對他們進行管理更為合適。根據黨員群體流動的不同規模,我們探索形成了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分類進行的工作模式。對于野外考古實習、軍訓、新生黨員培訓等成建制的流動行為,以設置臨時黨支部的方式進行組織覆蓋。對于海外學習、工作等個體化的流動行為,對外漢語教育學院黨委等通過校內黨組織重點聯系的方式進行工作覆蓋。
第二,規范和創新相輔相成,堅持制度,夯實基礎。黨的制度規范是黨的一切活動的基礎。雖然面臨隨黨員流動而來的工作環境變化、黨組織指導聯系不便等困難,北京大學流動大學生黨員的組織建設和聯系工作,還是從一開始就堅持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一是靠前指導。在野外實習之前,考古文博學院黨委就指導黨員規劃臨時黨支部的建設,策劃各項工作和活動,形成諸如《考古文博學院07級本科生實習基地臨時黨支部建設與發展規劃》等文件,從制度建設、文化建設和精神建設三個方面規劃臨時黨支部未來半年的工作。二是堅持和完善民主生活會和例會制度,尤其是黨支部會、支委會、黨小組會、黨日、理論學習、黨建帶團建等常規工作照常開展。2011年學生軍訓團臨時黨支部以連為單位召開了黨小組組織生活會,交流思想、總結經驗教訓、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考古文博學院黨委及時將《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等學習材料送到實習基地臨時黨支部。三是保持密切的指導聯系。對于在大學生流動黨員中建立的臨時黨支部和流動中的黨員,黨委職能部門、院系黨委等都保持密切聯系,及時指導、督促、檢查工作進展。考古文博學院黨委還在發掘過程中特地到工地慰問,指導下一階段工作的開展。四是借助網絡技術,推進黨建工作的程序化和規范化。對外漢語教育學院黨委利用網絡聯系在國外的黨員同學,培養入黨積極分子,還探索了通過視頻會議形式召開支部大會為預備黨員轉正以及發展新黨員的新方式。在網絡視頻會議的組織中,他們會前精心準備,克服時區障礙,保障設備效果,黨委書記指導黨支部和新黨員認真籌備并親自參加會議;會議嚴格規范;會后及時總結,并向學校黨委組織部匯報了情況。
第三,圍繞中心工作,開展特色活動,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對大學生流動黨員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原則是便于黨員參加活動、黨組織發揮作用,在特殊情況下達到“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目的,這也是我們探索實踐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是明確臨時黨組織工作職責,特別是明確與行政組織和行政工作的關系,為做好黨的工作、推動中心工作提供組織前提。臨時黨小組重點在連內開展黨務工作,黨小組組織委員及時關注同學們身心健康狀況及思想動態,對有思想、生活上困難的同學進行幫扶,并向臨時黨支部書記、連長反饋同學們的合理意愿。二是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考古文博學院臨時黨支部通過開展黨建帶團建“手拉手”活動,要求黨員各自負責一位團員同學,解決其在實習中的學習和生活困難,促進同學的學業進步和實習的圓滿開展。三是開展特色活動,增強受教育、做貢獻、長才干的效果。為響應國家文物部門關于提高群眾文物保護意識的號召,考古文博學院本科生實習基地臨時黨支部發揮專業優勢,開展“工地課堂”活動,利用展板和圖片材料,向基地周邊群眾普及文物保護知識,深受歡迎。國慶60周年期間,考古文博學院本科生實習基地臨時黨支部還開展了“訪孔子故里,慶祖國六十周年華誕”活動。這些工作彰顯了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化不利為有利,強化了流動中的特殊環境有利于黨性教育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面。實踐表明,加強在大學生流動黨員中的黨建工作,是夯實大學生黨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