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跨院系大類培養下的教學管理模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跨院系大類招生在強調基礎教育、拓寬專業口徑、緩解學生高考志愿選擇盲目性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在培養過程中,較傳統的專業培養,面臨著更大的挑戰,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通識教育階段時間設置及課程學分設置問題、配套教學資源供給及合理配置問題、專業分流“冷熱”專業分化加劇問題、完全學分制的有效實行問題等。針對這些問題,對教學管理模式的改革進行了深入探討,以期為該類培養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詞:跨院系;大類培養;教學管理模式;改革
1大類培養的背景、意義及現狀
大類培養,是基于大類招生背景下而產生的一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將一些相近的專業設置為大類,以大類招生,學生入學后第一或前兩學年,統一進行通識教育,之后根據學生意愿、成績排名等進行專業分流,進行專業細化培養[1]。相較于傳統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大類培養具有以下優勢。緩解學生高考志愿選擇的盲目性。學生在報考志愿時,因個人年齡、閱歷及社會專業偏見的影響,往往會跟隨大流選擇一些所謂的“熱門”專業,而入學后發現與心理期望有所偏差,導致學習興趣的減弱,甚至影響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而“大類招生、分流培養”的舉措無疑為學生提供了一定范圍內的二次選擇機會,特別是一些學校實行的跨院系大類招生,更大大拓寬了學生的二次專業選擇范圍。通過一年或兩年的通識課及專業平臺課教育,學生對相關專業有了初步的認知,有利于“選心中所想,學心中所求”,有助于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緩解社會“冷熱”專業兩級分化現象。從社會發展角度看,任何專業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各行各業都需要專門的人才儲備。但在當今的就業形勢壓力下,絕大多數都會首選一些熱門專業,但可能并非學生自身真正興趣所在,并不能將其長久地作為人生的職業目標,一方面不利于人才培養及該行業的人才儲備,另一方面也會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而大類培養通常會在某一大類中同時涵蓋幾個“熱”專業和“冷”專業,招生過程中不分專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冷”專業的生源質量[2]。再通過一年或兩年的通識教育及專業認知教育,學生可能會更理性地、更跟隨自身興趣去均衡選擇專業。最普遍的大類招生模式是按學科招生,以同一學院來進行大類招生,不分專業。生化環大類培養,屬于跨院系大類招生,與按學科招生又有所不同。以山西大學為例,2020年首次實行生化環大類招生,大類培養模式為:招生時按照環境科學與工程類、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類、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類、化學類、生物類五大類錄取,待第一學年結束后學生可在內部跨類自由選擇專業,涉及專業涵蓋環境與資源學院(環境科學、環境工程、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生物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化學化工學院(化學、應用化學、材料化學)共10個專業。無論在教學管理還是學生管理方面,都面臨著新的挑戰。為此,本文就生化環大類培養中存在的困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以及教學管理模式改革方面的具體舉措進行了深入探討。
2生化環大類招生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困境和函待解決的問題
2.1通識教育階段時間設置及課程學分設置問題
生化環跨院系大類招生入校后,學生按院系統一進行管理,以五大類為基礎統一制定通識教育階段教學計劃,實施通用的公共基礎平臺課和專業平臺課體系。大類培養的最終目的在于加強基礎教育,拓寬專業口徑,使學生專業適應能力增強,因此在通識教育階段的課程時間及學分設置方面會統籌考慮各個院系,較單一的專業培養會占據更多的教學時間及學分設置,一定程度上縮短了專業教育的學習時間,對學生深入、系統地進行專業學習造成一定影響[3]。與此同時,由于該階段學生并不明確未來的專業方向,專業歸屬感較差,鑒于總學分、學時的限制,因此通識教育時間的長短設置及課程學分設置一方面會影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專業方向的及早性;另一方面也會縮短專業教育階段的學習時間,減少專業課程的學分設置,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專業教育的針對性。
2.2配套教學資源供給及合理配置問題
首先,在通識教育階段,因五大類全部學生實行統一的教學計劃,為保證教學效果,實行小班教學,同時為提高學生自主選擇性及調動教師積極性,同一門課程不同教學班需要安排在固定時間上課,這對師資、場地等教學資源增加了新的需求。之后學生自主重選授課教師,教學班的重組引起班容量改變,部分教學班爆滿,部分教學班被撤,也會造成師資、場地等教學資源的浪費。在專業教育階段,長久以來,按專業培養的招生人數相對穩定,配套教學資源及設施已經逐漸常態化。而專業分流的實行造成各專業人數尚不明確,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某些專業可能人數過多,這樣原有的配套教學資源就難以承載過大的班容量,教學質量可能會受到影響;某些專業人數過少,甚至停招,造成師資及其他教學資源的極大浪費[3]。
2.3專業分流“冷熱”專業分化加劇問題
盡管大類招生可能會緩解社會“冷熱”專業兩級分化現象,但是專業分流方案的運行不當反而有可能加劇這種現象[4]。專業分流通常是按照通識教育階段的成績進行排名,參考學生個人意愿、雙向選擇,通過一定比例進行專業分流,無法更好地以學生自愿和社會需求為宗旨。大類招生雖然延遲了學生的專業選擇時間,通過通識教育階段的專業認知,相較高考報志愿階段,可能會更為理性地選擇專業。但通識教育階段并未涉及較多的專業課程,學生興趣及未來的學習成效還有不確定性,可能部分成績好的學生由于趨眾心理進入熱門專業,而后期興趣不足影響后發力。某些成績排名靠后的學生因分流比例的限制,即使對某一專業興趣濃厚,也難以選擇心儀的專業[5]。長此以往,導致冷門專業更冷,學生、教師積極性降低,從而影響該專業的生存和發展。
2.4完全學分制的有效實行問題
傳統的學期學分制,是學生按照統一的教學計劃進行修讀,步調一致,不利于自主性和能動性的培養,但通過統一的教學管理能及時監控學生的學業完成情況[6]。跨院系大類培養的完全學分制是指除通識平臺課程和專業學位課程外,學生可以根據個人意愿自主選擇選修課程、修讀學期及修讀年限,每個學生的學業結構都不一樣,也可跨院系進行選課。畢業時若達到畢業要求,可同時獲得不同專業學位。學生按照培養方案自主選定修讀方式,個體之間差異很大,主要取決于學生個人對培養方案的理解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完全學分制的有效實施,前提是學生在整個培養過程中可以依靠自我規劃、自我管理掌握修讀進程。但由于各院系教學管理人員難以進行統一的教學監管,部分學生因自我管理能力薄弱而造成學業未能順利完成的情況可能有所增加。
3教學管理模式的改革與探索
3.1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結構體系的改革
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是大類培養模式中至關重要的環節。以本校生化環跨院系大類培養為例,實行“1+3”培養模式,始終堅持“厚基礎、寬口徑”的原則,課程體系采用“平臺+學位+選修模塊”的模式,在完善通識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設計專業教育[7]。第一學年為通識教育階段,三院系五大類的培養方案一致,平臺課包含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平臺課,生化環三個學院的專業平臺課各安排了“生物學基礎”及實驗、“無機分析化學”及實驗、“環境學概論”,極具專業代表性,有利于學生對專業的初步認知。而且這幾門課程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學科交叉,以往按專業培養時各學院也有開設,更有利于通識教育的交叉融合。從第二學年專業分流開始進行專業課程的學習。專業課程分為專業學位課和專業選修課,選修課依照各專業的優勢設立不同的模塊,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3.2合理設置人數閾值以促進教學資源的均衡分配
在通識教育階段,根據初次排課的場地容量設置教學班容量上限,以避免因學生重選導致個別教學班人數過多、場地反復更換的不便,而且人數過多也難以確保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專業分流階段,統籌各專業師資、場地、實驗設施、實習場所容量等多方面因素來設置專業分流人數上限,一方面可以避免因個別專業人數爆滿引起的配套教學資源不足,確保人才培養質量不受影響;另一方面也相對緩解了一段時間內、一定區域內該專業的就業及升學壓力。與此同時,適當降低“冷門”專業的分流人數下限,一方面能穩定、持續地為社會提供該專業方向的人才儲備,另一方面也避免了該專業師資及其配套教學設施的資源閑置。
3.3優化專業分流策略以確保專業學科的可持續發展
專業分流是大類培養實踐過程的難點。高校現已開設的專業,無論“冷熱”,均是經過各級教育部門嚴格論證后的結果,對學科建設和國家的長遠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所謂“冷熱”并非固定不變,社會發展到不同階段,社會需求及就業導向自然會有所改變。一方面,通過輔導員、學業導師等強化學生的專業認知,引導學生明確專業志向,對學生進行長遠的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并結合學生的個人興趣來進行最終的專業選擇;另一方面,學校在設置分流方案時,既要考慮到學生的個體發展,也要兼顧學校的整體布局及社會需求,必要時采取校、院兩級宏觀調控以確保現有專業學科的穩步發展,不可簡單地以學生的主觀選擇結果及就業導向來評判該專業的存亡[8]。
3.4完全學分制下學業預警及幫扶制度的完善
學業預警是針對學分制下,個別學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學習積極性不高而導致出現學業問題,通過對學生進行預警,告知學生本人及家長以及時補救的一種預防性手段[9]。幫扶制度,是學院對接到學業預警的學生,分析出現學業問題的原因,制訂針對性的幫扶方案,引導學生回歸正常學業的一種措施[10]。學院通過遴選成績優秀的學生對學困生進行一對一幫扶,或者按不及格課程成立學習小組,建立學習氛圍共同進步,同時給予提供幫扶的學生以一定的激勵措施。此外,輔導員和學業導師要重點關注學困生,定期監督學業完成情況。
4總結
盡管大類招生或多或少還有一些不足,但在強化基礎教學、拓寬專業口徑、緩解學生志愿選擇方面確實起到了很多的作用。只有在培養過程中處理好各種矛盾,才能更大程度地發揮大類培養的優勢,推動高等教育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熊曉莉,李仁炳,李寧.本科大類招生培養模式調查與分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8(7):209-210.
[2]吉久陽,丁潔瓊.高校大類人才培養實施機制研究[J].高教論壇,2020(9):22-23.
[3]吳中倫.關于大類招生培養模式的思考和建議[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5(10):11.
[4]王玲.論高校大類招生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5):188-190.
[5]黃照旭.分大類培養模式下學生專業選擇影響因素研究[J].科技資訊,2019(35):197-198.
[6]郭鐵穎.專業培養與大類培養的比較與思考[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8,34(6):156-158.
[7]吳淑芳,王嘉銘.大類招生培養模式對普通本科院校課程體系建設的啟示[J].教育觀察,2018(15):8-10.
[8]王路,趙海田,張磊.高校大類招生分類培養實踐運行中的問題與對策[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9,38(8):4-6.
[9]宓旭峰.學分制大類培養模式下高校學生學業預警制度的探究[J].長江理工大學學報,2011,6(11):11-12.
[10]孔倩倩,張雅文.學業預警制度及幫扶計劃研究——以新疆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為例[J].高等教育在線,2020(3):175-176.
作者:劉小芳 桑楠 秦國 單位:華山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