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裝備技術專業思想政治教育原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于高職院校農業裝備應用技術專業學生培育工匠精神,厚植“三農”情懷,遵守職業道德提供了堅實的思想保障。通過對高職院校農業裝備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客體進行分析,找出當前高職院校農業裝備應用技術專業學生思政工作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高職院校農業裝備應用技術專業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的原則,層次性和融入性相統一的原則,多措并舉,以切實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線”和“中心環節”的作用。
關鍵詞:高職院校;農業裝備應用技術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則
1959年,在《黨內通信》中提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1],強調農業機械化是中國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2018年,在考察北大荒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時指出“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要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2]。2020年是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農業機械化有助于實現農業現代化,有助于鄉村振興,打贏脫貧攻堅戰,這就需要大量“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現代農業裝備人才。高職院校應培養出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愿意到基層、到農村,具有工匠精神,具有“三農”情懷,遵守職業道德的新時代農業裝備技術專業大學生。通過對高職院校農業裝備應用技術專業學生開展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鄉村振興培養一支思想政治過硬的農業裝備應用技術人才隊伍。
1高職院校農業裝備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客體分析
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講到:“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思政課建設[3]。”2019年,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方案中講到要“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完善評價機制,規范人才培養全過程[4]。”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們黨開展工作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在高職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根據學生實際,通過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教育方法,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探索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育人規律,使學生熱愛黨和國家,能夠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真正投身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1.1高職院校農業裝備應用技術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具有主動教育功能的組織和個人。高職院校農業裝備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包括學校的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農業裝備應用技術的專業教師,校內實踐性教學課教師,校外頂崗實習的指導教師等,他們都有責任和義務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內容包括愛國主義教育、勞動教育、工匠精神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等,從而實現職業教育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使農業裝備應用技術的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努力實現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培養的高度融合。當前,在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思政課教師的主體性和主導作用比較明顯,采用傳統“灌輸式”的課堂教學方法,學生的參與度不高,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待進一步調動,實踐教學較為欠缺。輔導員和班主任主要在從事學生日常事務的管理,解決學生的事務性工作較多,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輔導員應該將立德樹人的本職工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切實做好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農業裝備應用技術的專業教師,校內實踐性教學課教師,校外頂崗實習的指導教師更多偏向于專業知識的傳授,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入學生思政教育元素較少,應在專業教學中加強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勞動教育、工匠精神、職業道德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好農業裝備應用技術的課程思政教學,發揮農業裝備應用技術專業課程、實踐教學同思政課建設的協同效應。
1.2高職院校農業裝備應用技術專業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是相對于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而言的,是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教育影響的受教育者,本文主要將高職院校農業裝備應用技術專業學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客體進行研究。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使各種思潮、文化涌入國內,意識形態領域面臨的形勢和斗爭也更加復雜。“隨著微博、微信和APP手機應用等‘互聯網+’平臺的構建,人人都可以成為網絡輿論的制造者和傳播者,人人都可以針砭實事”[5]。高職院校的農業裝備應用技術專業學生思想活躍,好奇心強,自制力和辨別是非能力不足,他們更易于受到各種思潮、價值觀、文化的影響。因此,就需要對這一客體進行循序漸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作為思政教育的客體,農業裝備應用技術專業學生通過接受3年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技能,良好的人文素養、職業道德和創新意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心中有“三農”情懷,愿意到基層、到農村,安心服務三農,助力脫貧攻堅。
2高職院校農業裝備應用技術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
2.1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的原則
在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時指出,“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思政課教學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同時要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3]。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要發揮主導性作用,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進行思政教學設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具有主體性的特征,這種主體性表現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是有認知和思維能力的,他會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理解和內化,具有能動性和自主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要從高職院校農業裝備應用技術專業的學生出發,做好學情分析。高職院校的農業裝備應用技術專業學生主要來自于普通高級中學或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他們的基本學制3年,修業年限3~5年。剛入校的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由于他們文化基礎相對薄弱,社會經驗欠缺,思維又活躍,容易受到外界影響,思想不穩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啟發學生思考,在思政教學中可以使用案例教學法、互動教學法、啟發教學法,設計圍繞授課內容的主題辯論、演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回歸為課堂的主體,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提高“到課率”“抬頭率”。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安排學生自己講中國故事,可以講自己對社會熱點問題的理解和看法,講自己的家風故事,講自己家鄉優秀的傳統文化和風俗,講優秀黨員和大國工匠的故事,老師正面引導,給予學生鼓勵,讓學生真正參與思政課堂。可以給學生列出書單,讓學生在晨讀或思政課上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朗誦中國經典詩詞,啟發學生分享讀書心得,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思踐悟,用科學的思想指導實踐。可以給學生安排教學實踐,帶領學生參觀革命紀念館等紅色教育基地,讓學生重溫革命歷史,感受革命英雄為國家為人民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精神,珍惜和平幸福的生活,熱愛國家,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灌輸性的方法,教師是主角,學生興趣不高,參與性不夠,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要創新教育的媒介和手段,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在互聯網時代下,網絡改變了傳統的生活方式和通訊方式,教學方式也要與時俱進。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要積極采用信息化教學手段,通過超星學習通、智慧職教等網絡教學平臺開展信息化教學,推廣使用翻轉課堂、項目實踐教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等教學模式。可以利用學生使用較多的微信、微博、QQ、抖音、易班等平臺宣傳社會主義優秀文化,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思政氛圍。
2.2堅持層次性和融入性相統一的原則
高職院校農業裝備應用技術專業學生在校3年時間,課程設置分為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技能課程。大一年級學生主要以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學習為主,大二年級學生主要學習專業核心課程并進行校內實訓實踐,大三學生進入校外頂崗實習和工學結合階段。高職院校農業裝備應用技術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應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情況因材施教,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體系,農業裝備應用技術專業課程和思政基礎課程應相互配合、相互融入、相輔相成,思政課教師、農業裝備應用技術專業教師、校內實踐教學課教師、校外頂崗實習指導教師都要承擔起思政教育主體的責任,使思想政治工作貫通人才培養體系,實現全員育人。大一階段,高職院校農業裝備應用技術專業學生需要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等思政基礎課程,思政課教師要做好政治引導工作,使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幫助學生系統地掌握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內容,認真學習鄉村振興戰略和“三農”政策,幫助學生及時了解和正確看待國內外重大時事,使學生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是非觀,堅定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學生不斷提高自我修養,促進自身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大二階段,農業裝備應用技術專業學生需要學習《農機政策與法規》《作業機械使用與維護》《拖拉機結構》《農作物加工機械》《農業概論》等專業課程,專業教師要充分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我國是世界農業的發祥地之一,農學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中最先進的學科之一。“我國農業起源于新石器時代,以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為代表。新石器時代的農業經營方式是刀耕火種,此時期的農具有長方形圓刃式石斧、石鏟、尖頭木棒、石盤、石墨棒、陶器、耒耜、鋤…這個時期的農具雖然簡單,但通過使用這些農具,已經能走完整套農業生產過程。”[6]我國還有《齊民要術》《農政全書》《天工開物》等大量珍貴的農業著作,我國的農業文化對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通過讓學生學習農學史,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以及對農業文化的興趣。可以跟學生重點講解農業機械化、農業裝備對鄉村振興和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以及國家對農機人才培養的支持力度,讓學生產生職業認同和職業自豪感。可以跟學生講解農業機械化專業領軍人物的優秀事跡,農機院士們為祖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鞠躬盡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通過學習他們的事跡激發學生對榜樣人物的敬仰之情,讓學生以他們為榜樣,自我激勵,努力奮斗,自強不息。大二學生除了理論學習之外,還要進行校內實訓實踐,包括金工實習、農業機械操作及維修實習、電子焊接實習等,這些實習、實訓必須嚴格遵守安全技術操作規程和規章制度,穿戴好勞保用品,這就需要校內實踐性教學課教師對學生進行安全知識和操作規程教育,培養學生的規矩意識和嚴謹的職業道德規范。大三學生進入校外頂崗實習階段。高職院校農業裝備應用技術專業學生畢業之后主要從事農業裝備生產、使用、維護、銷售等工作,應該注重對他們進行勞動教育和工匠精神的培育。大三學生因已經具備一定的農業裝備專業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學校可以開展農業裝備的職業技能大賽,讓學生展示專業技能和精神風貌。濃厚的校園文化是拓展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徑。學校可以邀請當地的工匠、勞模,進校園、進課堂對學生開展宣講報告,弘揚工匠精神和勞模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土壤,讓學生對工人階級有熱烈的情感,愿意在畢業之后到基層、到農村服務鄉村振興,助力脫貧攻堅,為人民服務。大三學生進入校外頂崗實習階段后,學生將到農機合作社、農業機械公司等地開展校外實習實踐,校外頂崗實習的指導教師除了要對學生進行操作技能的培養,還要對學生進行吃苦耐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培養,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
參考文獻:
[1]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9.
[2].解放思想銳意進取深化改革破解矛盾以新氣象新擔當新作為推進東北振興[N].人民日報,2018-09-29.
[3].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30-32.
[4]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
[5]王倩.關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多元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8):45-47.
[6]肖懷國,文建萍.我國農具發展史簡述[J].農業考古,2012(4):104-107.
作者:侯寧宇 廖亮 向清萍 單位: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