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自發性蛛網膜下隙出血健康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資料與方法
1.1方法
1.1.1對照組
應用常規方案護理,責任護士通過講授法進行常規的健康教育。
1.1.2觀察組
除進行常規方案護理外,加強整體、全面的健康教育,教育方式包括演示法、座談討論法、發放健康宣傳冊、專題講座等,對老年病人或文化水平較低者,采用一對一的方法進行健康宣教,具體內容如下:
①良好情緒調節。病人發病后,常因長期絕對臥床全身酸痛或頭暈、頭痛而情緒不穩定,此時應耐心向病人講解情緒激動可能引起血壓、顱內壓升高而發生再出血的可能性,指導病人可聽輕音樂、深呼吸緩解緊張情緒,同時保持病室安靜及減少陪伴及家屬探視時間等方法,使病人能得到良好的休息。
②改變不良習慣,如吸煙、飲酒,通過宣傳冊、臨床培訓以及家屬的配合,對病人進行全方位的宣教,使病人能夠自身調節,并樂意接受,積極配合,逐漸改掉不良習慣。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病人患病后,因病痛或病前存在不良的睡眠習慣導致病人經常失眠,而失眠則會引發各種疾病甚至加重病情,指導病人可進行適當的頭部按摩,同時,要盡量避免煩惱、憂慮和緊張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態。此外,要做到睡前不吸煙、不飲酒、不喝濃茶,晚餐不宜過飽。如病人夜里確實難以入睡,可遵醫囑給予鎮靜劑。
③均衡飲食的指導。病人因長期絕對臥床休息,食欲、消化功能較前減退,可導致全身無力甚至電解質紊亂,給疾病的治療造成不利。應指導病人建立一個良好的食譜及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同時要做好家屬的指導工作,積極配合病人所需;如有合并糖尿病病人應根據血糖值進行飲食調整,高血壓病人應低鹽低脂飲食。
④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在自發性蛛網膜下隙出血病人中,常因臥床、飲食、睡眠的改變而導致病人常常便秘,用力排便則是引起顱內壓增高的另一重要因素,首先應向病人講解良好排便的重要性,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如病人超過3d仍未排便者,可遵醫囑給予排泄劑。
⑤體位調節。指導病人應絕對臥床休息4周~6周,抬高床頭15°~30°,有利于降低顱內壓,更換體位時動作應遲緩,避免用力動作。如體胖或體虛者應指導家屬積極配合病人的生活起居。
⑥病人用藥安全的指導。自發性蛛網膜下隙出血病人一般要長期使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脫水降顱壓治療,并給予具有抗纖溶作用的止血藥物降低再出血率,靜脈尼莫地平治療,防治蛛網膜下隙出血后腦血管痙攣的發生。而這些藥物對血管的刺激性較大,病人容易產生不耐煩心理,所以應耐心講解用藥目的、注意事項以及藥物可能產生的副反應以及如何對癥處理,及時與病人和病人家屬溝通,深入了解病人的擔憂心理,增強病人的信心,緩解心理負擔,積極配合治療,同時也應配合醫生積極治療原有合并癥,如糖尿病、心臟病等,按醫囑服藥的必要性,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⑦呼吸道的維護。急性期病人常伴有呼吸道功能防御減退、神經反應遲鈍等,又加上病人長期臥床休息,導致口腔分泌物增多、黏稠,不易咳出,用力咳嗽又可能加重顱內壓升高導致再出血,所以除常規的口腔護理外,應指導病人加強口腔清潔,堅持餐后漱口,多飲水稀釋口腔分泌物,對年老體弱者應協助加強翻身、叩背,必要時予霧化吸入、使用化痰藥等治療。
1.1.3效果觀察
健康知識知曉率:采用護理部發放的質控內容指標進行健康知識知曉評分,分值0分~30分。滿意度調查:采用醫院發放的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評分,分值0分~100分。再次出血病人通過CT檢查確診。
1.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組間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以P<0.01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常規健康教育與加強健康教育前后比較,病人對疾病知識知曉率及滿意度均有明顯提高,病人再出血率也顯著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健康教育能提高病人的自我保健能力。
3.討論
健康教育是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健康教育為自發性蛛網膜下隙出血病人病程中的重要環節,加強健康教育,提高病人基礎知識和疾病防控知識掌握水平,可使病人自我保健能力和護理能力提高,依從性增加,更好地配合醫護,使病人病情維持穩定,為最佳手術時間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確保手術的順利。同時,實施專科疾病的健康教育應總結出這一疾病的一套健康教育的內容,再結合病人的實際情況,因人而異地進行健康教育。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通過行飲食指導、心理指導、用藥指導、改變不良習慣等健康教育并以不同的方式進行宣教,可提高健康知識知曉率,完善自我保健能力,改善心理狀況,同時提高了病人對護理的滿意度,有利于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體現了護理工作價值。
作者:顏麗燕 華美芳 黃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