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長期以來,政治經濟學課程因其結構嚴謹、理論性強、解釋能力欠佳,造成教師難講,學生難學。因此,政治經濟學課程改革必須從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手段升級、考核方式調整等方面進行,要運用參與式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
一、政治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困境與分析
1.學校思想上缺乏重視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的經濟學教育以政治經濟學為主,主流經濟學當時被冠以“西方經濟學”之名,主要用于批判。改革開放后,通過主流經濟學家訪華、舉辦講座以及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等方式,西方經濟學真正被引入中國,在中國高校的講臺上有了一席之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后,各高校基本在經濟管理專業的理論經濟學教學課程中安排了西方經濟學,分兩個學期教授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因西方經濟學的實用性和較強的解釋能力已被廣泛應用于我國經濟實踐,如今西方經濟學在教學和科研中的話語權越來越大,成為所有的經濟管理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必考科目。相反,政治經濟學課程的地位遭受嚴重沖擊,課時數不斷被壓縮。原來定于兩個學期上完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部分共計128的課時,如今一些高校里取消了社會主義部分,將資本主義的課時壓縮至48課時。更有一些應用型本科院校連政治經濟學的資本主義部分也取消了。
2.教材內容陳舊與實踐脫節
目前,政治經濟學可選擇的教材從數量上看很多,但其實高度雷同、大同小異。時至今日,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的主要內容還是來源于《資本論》,邏輯體系嚴謹,重點仍然側重于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一百多年過去了,當代資本主義世界在科技革命的推動下日益繁榮、穩定,產生很多新的變化,如剝削形式、勞資關系的變化。這和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處的時代有很大區別,導致傳統政治經濟學理論缺乏對現實的解釋力。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思資本主義,西方左翼學者在回顧馬克思的基本原理和觀點的基礎上,對資本主義的運行重新分析和診斷,呈現出了多樣的研究成果。但這基本上未體現在《政治經濟學》現有的教科書中。因此,僅僅包括《資本論》的基本原理、核心觀點和方法,但不能解釋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新特點、新趨勢的教材,已經嚴重與社會實踐脫節,教學工作越來越難。
3.教師怕教
在教學中,教師是教學內容的供給方,學生是需求方。搞好教學首要的是教師愿教、會教。因此,合格的政治經濟學教師隊伍的建設非常重要。政治經濟學這門課程主要來自《資本論》,很多高度抽象的概念、表述也比較晦澀。要教好政治經濟學,要求教師自己首先要靜下心看原著,理解其中的核心原理和精髓,培養自己的理論功底。教師如果做不到潛心研究,政治經濟學中的一些高度抽象的原理就沒法理解更談不上向學生講透徹。當然,這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讀懂了原作但不能運用理論分析我國和世界經濟實踐也是無益于教學的。這些要求意味著教授政治經濟學花的時間較多,一些學生因其晦澀難懂與現實解釋的乏力無法信服老師,教師也很難從學生那里得到正回饋。目前,學校講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課程的教師人數不多,而且在教學和科研上的熱情不高,部分教師甚至轉換學科退出了政治經濟學的教學隊伍。
4.學生厭學
一些大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一些大學生寒窗苦讀多年入學之后,便沒有了明確的目標,對人生感到迷茫,不知道學習是干什么的,有什么用。統計表明,大學生的興趣廣泛,70%以上會閱讀各類書籍,但對本專業的學習興趣一般,大部分人只是為了一個分數而學習,考到六十分甚至都成為一種追求目標。對政治經濟學的厭學主要受以下幾個因素影響:一是學習帶來的挫敗感。政治經濟學的資本主義部分通常在大一的第一學期開設,剛入學的大一新生一上來接觸的就是高度抽象、復雜的理論,特別是地方高校和一些應用型本科整體學生素質不高,學生難以理解。加之沒有預習+聽講+復習的良好學習習慣,隨著時間的推進就會影響學習情緒,繼而產生厭學情況。二是功利的學習動機。一些大學生比較現實,為了“找個好工作”,他們對計算機、外語和實踐性強的課程更感興趣,對專業的抽象的理論課程學習興致不高。
二、政治經濟學的改革路徑
1.更新教學內容
自2014年初教育部提出建設應用型高校的改革動議以來,越來越多的地方普通高校把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作為其目標。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與學術型人才的培養不同,不再面向學科,而是面向具體職業。但應用型高校畢竟還是“高校”,也不能等同于“放大版”的職業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有強調高技術含量、專業性強的技術教育的一面,還應有厚基礎、寬口徑的大學教育的另一面。確切地說,應用型人才是“專業知識扎實,能力強,重實踐,敢創新的技能型高級人才”。應用型高校的專業設置和課程安排都應該體現這一要求。在政治經濟學的具體教學中,任課老師應結合本校培養方案和生源情況,編寫教學大綱,對教材內容進行取舍。鑒于大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只開設《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在教學內容的具體安排上,筆者建議做以下處理:一是傳統教材中描述的一些現象和陳舊觀點,如無產階級絕對的貧困,如今看來不合時宜也難以讓學生理解和信服,可以作為閱讀材料,不予講授。二是如今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的新現象、新問題,如逐漸趨緩的勞資關系、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并存的現象,教學中一定要及時予以更新,有條件的可以適當介紹國內外馬克思主義者的研究成果。三是在講授商品經濟的基本理論時候,要結合我國市場經濟情況進行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比較。教師更新教學內容,既能增強政治經濟學的現實解釋能力,又能增強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優化教學方式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講、學生聽,是一種單向、被動式的交流方式。政治經濟學的課堂往往是大班化教學,這樣長時間下來一方面學生比較疲憊,失去學習和思考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教師也無法得到反饋,無法合理地調整教學計劃。這樣的教學方式無益于政治經濟學的課堂教學,也無益于“學思結合、學以致用”的創新人才的培養。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以來,興起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參與式教學方式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參與式教學是一種合作式的教學方式,強調教師和學生在教育實踐活動中的全員主動參與,以此提高學生學習和思考的獨立性、主動性,從而完成教學目標。從高校的在校本科生來說,一方面正處于人生的關鍵時期,對于政治經濟學涉及的一些理論和現實問題有強烈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大多是“00后”,思想活躍,創造性強,也愿意表現自己。這些充分說明在政治經濟學教學中,參與式教學方式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參與式教學方式在我國出現的時間不算短,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從政治經濟學的具體角度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課堂討論
傳統的課堂授課中,學生只是跟著老師的思路走,機械、被動地記憶知識點。但課堂討論中學生需要自己思考具體問題。學生發揮了主動性,相應的知識點得到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最重要的是培養了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有益于創新人才的培養。課堂專題討論中有兩點一定要做好:首先,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專題。一般來說應選擇熱點、難點問題供學生討論。選擇當今熱點問題有助于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難點問題才會有師生思想的碰撞、有討論、辯論的意義。例如,“企業經營中資金的周轉聯系”“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利弊分析”“海外投資的利弊分析”“資本主義地租和社會主義地租的不同”。為取得良好的討論效果,教師需要提前一到二周通知學生,方便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搜集資料。其次,做好討論中的監督和引導。當討論無法順利進行時,教師要善于啟發,激起學生多角度的思考;當討論離題時,教師要及時幫助學生回到原題;當討論中出現明顯錯誤時,教師要及時做好引導工作。
(2)學生講解
這指的是講學生和教師的角色互換,讓學生自己制作PPT,在課堂上向大家講解。將課堂交由學生,表面看教師似乎把教學任務轉移給學生了,輕松了,不用備課和講課了。其實,學生講解有助于學生花費時間和精力思考面對的主題,對所涉及知識和理論會有一個分析整理的過程。當學生成功完成一次授課任務時候,收獲的不只是膽量和知識,更重要的是主動學習帶來的樂趣。為真正發揮此方式的作用,要求教師付出更多的努力。
(3)升級教學手段
對于應用型高校來說,政治經濟學課程改革中要達到預期的效果還離不開合理教學手段的應用。一是課堂教學中做好多媒體課件和傳統板書的結合。目前高校中大多數課程現實了多媒體教學,但這不該成為取消板書的理由。教師在重點內容適當的板書既可以給學生理解緩沖的時間,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例如,在“社會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的推導部分,就很有必要使用板書。使用多媒體課件的部分教師只是將教學內容復制其中,學生缺乏興趣。多媒體課件包容性強,可以有文字、圖表、視頻、動畫,這對于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很好的幫助。二是課后用好網絡資源。很多院校已經創建了精品課程網站,在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大趨勢下,學生很容易通過相應的APP訪問政治經濟學精品課程。教師可以在線發動實時討論、發放作業與測驗,也可以為某一位同學答疑解惑提供一對一的指導。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借助慕課甚至是微信等開放平臺形式,將課堂和課下聯合起來,進行更為靈活的教學。
(4)調整考核方式
當前,教學方式開始強調學生更多地參與教學,唯考試論的考核方式急需隨之改變。例如,學生在課上、課下以討論、講課、實踐等方式參與教學的活動,教師都需賦予一個合適的權重,將其最終折算成具體的平時分數,在試卷的設置中,適當提高靈活運用知識的考點的分值,減少記憶性要點的分值。
參考文獻:
[1]劉國光.經濟學教學和研究中的一些問題[J].經濟研究,2005
[2]洪銀興,等.政治經濟學理論創新與實踐價值[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3]張廣兵.參與式教學設計研究[D].西南大學,2009
作者:徐雪竹 單位:江蘇宿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