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村教師師德治理路徑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農村教師師德失范問題時有發生,破壞了農村教師形象、阻礙了農村教育發展,演變成一個社會公共問題。論文指出,缺乏體現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特點的體系化師德建設長效機制是導致農村教師師德失范的根本原因。為此,論文認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促進師德養成———“三全”養德———應是破解農村教師師德失范困境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農村教師;師德失范;全員全方位全過程;治理
農村教育是我國教育的主要部分和重要陣地,其發展程度事關農村振興。農村教師(根據《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界定,指老少邊窮島等邊遠貧困地區、鄉中心區、村莊學校教師。與農村/鄉村中小學教師是同一概念,下同)是農村教育的力量所在和希望之源,其素質程度影響農村教育發展,而農村教師素質離不開教師道德即師德這個第一標準,師德是提升農村學校教育品質的基本動力。師德是“公民的普遍性與教師職業性品德的統一”“教師做人的本色素質與充當教師的角色素質的統一”[1],是教師個人道德(即人格,具有生命性、個體性和內在性等特質)與職業道德(即師格,具有職業性、示范性和教育性等特質)的結合體,是教師素質的最核心成分。換而言之,師德“作為一種品性,在本質內涵上是主體德性與師性的契合”[2]。
一、農村教師師德失范的問題呈現
鄧小平同志講過:“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勞動者,取決于教師隊伍的素質。”[3]2014年教師節前夕,同志在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會上提出:“教師的職業特性決定了教師必須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老師首先應該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師首先應該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師德是教師素質的核心和靈魂,“作為教師追尋人生幸福的一種德性能力,不僅解答教師面對職業的問題,而且解答教師面對個體人生的問題”[2]。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大農村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心懷教育、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為農村教育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為國家繁榮進步培養了一大批人才,贏得了社會廣泛贊譽和普遍尊重。不過,正如《教育部關于建立健全中小學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教師〔2013〕10號)所指出的那樣:“近年來極少數教師嚴重違反師德的現象時有發生,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損害了教師隊伍的整體形象。”《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國辦發〔2015〕43號)也確認:“當前鄉村教師隊伍仍面臨……整體素質不高等突出問題,制約了鄉村教育持續健康發展。”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亦明確:“有的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水平需要提升,專業化水平需要提高。”同年,《教育部關于印發<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新時代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的通知》(教師〔2018〕16號)再次指出:“個別教師放松自我要求,不能認真履職盡責,甚至出現嚴重違反師德行為,損害教師隊伍整體形象。”除國家層面相關文件對中小學教師師德失范問題進行界定外(這實際上是一種將師德問題完全歸責于中小學教師的傳統單極思維定式,是一種現代性元敘事影響下的理想主義師德觀),自2000年以來亦有多位研究者探討農村教師師德缺失問題,典型代表有劉麗華,張昌勛等人。劉麗華,葉丹認為,“教師職業倦怠心理嚴重”“教書與育人相分離”“侵害教育對象的合法權益”是“農村中小學教師師德中的突出問題”[4];張昌勛指出,“當前農村中小學教師師德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愛心淡薄,功利思想嚴重”“職業倦怠,敬業精神缺失”“自我中心,缺乏團隊精神”[5]。毋庸置疑,農村教師師德失范必將對農村教師素質提升、城鄉師資水平差距縮小、農村貧困代際傳遞阻斷、農村學生成人成才、農村教育質量提高產生負面影響,進而不利于促進教育公平、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毫無疑問,“師德問題不再是單純的個人精神困擾,而是成為一種具有個人價值傾向的社會公共問題”[6]。
二、農村教師師德失范的形成原因
當前,一線教育工作者和理論學界研究者對農村教師師德“滑坡”的成因展開了研究,提出了很多深刻見解,比如“傳統教育體制和教育理念的弊端”“教師的利益訴求得不到滿足”“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4],還如“社會消極因素對教師隊伍帶來沖擊”“學校抓師德建設的力度不夠”“部分教師忽視自身師德修養”[5],又如“師德的養成機制與實踐過程,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系統力量的宰制(貨幣和權力),它既給師德主體帶來規范認知障礙,又給師德實踐帶來行動責任困難”[6]“伴隨全社會范圍內倫理道德體系的轉型,教師擁有了走下神壇的機會,但無私奉獻仍然是師德標兵的首要標識,給師德建設帶來特殊的困難”[7],再如“部分教師失德行為因網絡的聚焦效應而形成師德集體滑坡的錯覺,進而導致了輿論主體對于教師群體的師德評價整體下行”[8]。上述分析從某種程度上把握住了農村教師師德失范的部分原因,看到了農村學校條件差、教師教學壓力大、教師崗位待遇低、教師職業聲望差、教師扮演角色多等問題對農村教師師德建設的影響,看到了農村教師自身不足和社會師德氛圍不好等問題對農村教師師德治理的阻礙,但沒有注意到農村教師師德失范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套體現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特點的體系化師德建設長效機制。
三、農村教師師德失范的治理對策
進入21世紀以來,為實現“以最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的目標,“政府、學校、社會、公民等多中心主體,針對新時期師德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困境,對教師教育價值理念進行有效引導,以實質性地改善教育實踐行為。”[9]2015年,《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國辦發〔2015〕43號)提出“著力提升鄉村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2017年,同志在黨的報告中強調“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要求“把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擺在首要位置,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教書育人全過程,突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師德養成,推動教師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2019年,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抓好師德師風建設……突出全方位、全過程師德養成”。“師德養成是教師主體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在現實處境中自我反思,將社會認同的道德要求和規范逐漸內化,并不斷完善個人道德品質,最終成為自覺活出善的師德能動者的過程”[10],是道德認同、道德實踐和道德反思三種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結合以上政策文本解讀和師德養成界定,我們認為,要破解農村教師師德困境,全員全方位全過程促進師德養成應是可行之策。
(一)“全員養德”內涵及其實現
“全員養德”是指除要求教師進行自我修養外,還須通過外在(主要是國家,下同)教育環境道德(即國家道德)和學校(主要是校長,下同)教育環境道德(即學校道德)整治來推進師德建設。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教師的師德水平是外在教育環境、學校教育環境和教師個體道德三者的綜合投射……不能將師德問題統統歸于教師的無能。”[11]外在教育環境道德整治是加強農村教師師德建設的前提,“一個民主、正義、公正的國家本身,就是對國民最好的道德教育。亦即:國家道德即德育。”[12]外在教育環境道德整治的重點是樹立科學理念和重構師德規范。其一,堅持“規范論”(由外向內的規范邏輯)———“著眼于如何克制和壓抑教師的某些有悖于道德性教育教學活動的沖動,以減少乃至消除教師的不合理性教育教學行為(從正面來看,也就是增加了合理性的教學行為);在實踐中主要表現為從教師職業活動中存在的問題著眼”與“創生論”(由內向外的美德邏輯)———“所關注的是如何轉移教師的某些有悖于道德性的教育教學活動的沖動,創造條件誘導教師最大限度地將沖動或生命力用到完善教育教學活動中去;在實踐中主要表現為創造條件,開展活動,滿足教師正當合理的要求”[13]兩種師德建設指導思想相統一,且突出“創生論”主導地位是樹立科學理念的必然選擇。其二,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在兼顧理想高線與現實底線、社會需求與個人發展、規范約束與人文關懷的基礎上依法依規———《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教師〔2014〕1號)、《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教師〔2018〕16號)———重構《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2008年修訂),使之成為具有正義性、民主性、人文性、科學性、具體性、層次性、針對性、操作性的具體師德規章。學校教育環境道德整治是加強農村教師師德建設的關鍵,學校的制度環境通過對教師的利益考量直接影響師德行為[14]。作為育人機構,學校的理念、追求、制度、管理等要素的道德高度決定了全體教師的師德水準,特別是有道德的校長應該能帶出一批有道德的教師,這也正契合了《教育部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關于重新修訂和印發<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通知》(教師〔2008〕2號)的要求:“學校領導要言傳身教,率先垂范”。“全員養德”將國家、學校、教師三者置于農村教師師德治理同等重要的位置,從根本上糾正了傳統師德建設只針對教師而忽略國家和學校的單極認知思維,并且化解了因單極認知而產生的治標不治本、官僚主義習氣、學校主流文化與教師群體亞文化被撕裂的嚴重危害[15],凸顯了農村教師師德治理的主體性和全面性。
(二)“全方位養德”內涵及其實現
“全方位養德”是指主要通過教育培養、業務滲透、自我修養等三大載體(途徑)多方面推動教師師德養成。教育培養是教師習得師德規范的主要途徑。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將師德教育置根于關于人的尊嚴與幸福的理想敘事之中,逐步替代以往簡單的政治教化和政治服從為主的思想灌輸方式”[6],要將情懷理想融進養成目標、理性自覺融進養成方法,更須將規范轉化為內心信念、實際行動和行為習慣,切忌落入不顧學校教育教學實際只刻板解讀規則的窠臼。“最好最深刻的道德訓練,恰恰是在人們在工作和思想的統一中跟別人發生恰當關系而得來的”[16],道德時刻滲透在平凡而又真實的業務工作之中。育人先育己,教師理應在教學、科研等各項具體工作當中同其他人,如領導、同事、學生等學校共同體中的每一個個體真誠交往,從而反思自身之短、吸收他人所長以涵養師德。也就是說,要“使教師在職場中、在追求專業成長的過程中成為師德建設的積極主體,實現師德提升”[17]。康德說過,“道德的行為不是產生于強制,而是產生于自覺,達到自律道德,才算真正具有道德意義。”[18]同志亦曾指出,“師德是深厚的知識修養和文化品位的體現。師德需要教育培養,更需要老師自我修養。”養成良好師德,單純依靠外力約束(他律)是不行的,根本還在于教師對照師德規范,以復歸人性、健全人格和追求幸福為旨趣,主動開展深刻反思、砥礪、體悟、自律,進而將師德規范內化為道德信念、外化為道德行為。“全方位養德”將教育培養、業務滲透、自我修養等載體融為一體,在堅持通過教育培養、自我修養提升師德水準的同時,展現了業務滲透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延展師德養成的途徑。
(三)“全過程養德”內涵及其實現
“全過程養德”是指將道德養成貫穿于教師入職到退休、學期開學到期末結束、雙休日到寒暑假等所有時間,延伸到重構師德規范、加強教育培養、重視自我修養、強化監察監督、嚴格失范懲處等全部環節。鑒于利用所有時間實施師德養成比較容易理解,且重構師德規范以加強外在教育環境道德整治、運用教育培養和自我修養等兩個載體來推進“全方位養德”上文已有論述,我們僅重點解讀強化監察監督和嚴格失范懲處等兩個通過清除教師非道德行為來維護(僅有師德教育培養肯定是不夠的)師德的環節。師德規制是指各級各類教育機構運用師德規范,對教師教育教學活動進行的約束和限制。監察監督是師德規制的重要手段之一,構建師德輿情快速反應機制則是實施監察監督、落實師德規制的核心環節。各級教育機構要運用好監察監督這一師德規制手段,保持高度敏感性,及時發現師德輿情,力爭將師德風險降至最低,從而滿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2018年1月20日)提出的教師師德師風建設要求。2014年,教育部頒布了《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教師〔2014〕1號),為各級各類教育機構治理師德失范提供了標準。2018年,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重要講話中指出,“對教師隊伍中存在的問題,要堅決依法依紀予以嚴懲。”顯然,對中小學教師師德失范行為進行懲處是沒有價錢可講的。不過,需要說明的是,我們在具體執行過程中不應生搬硬套,而應通過制定負面清單來提高處理的針對性和操作性,進而增強懲處制度的公正性。因為“一個真正的制度應當包含著自己的道德性,一旦國家施行的制度沒有能蘊涵著道德的價值取向,就會導致一個根本不宜稱為制度的東西。”[19]當然,我們還須按照《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教師〔2018〕16號)要求,“建立師德建設責任追究機制,對師德違規行為監管不力、拒不處分、拖延處分或推諉隱瞞等失職失責問題,造成不良影響或嚴重后果的,要按照干部管理權限嚴肅追究責任”,堅決遏制師德失范行為蔓延。“全過程養德”將所有養成環節納入監控范圍,形成了養成全覆蓋,很好避免了真空地帶的出現,極大提高了師德養成的實效性。“師德困境……,其危險性主要在于:于上動搖政治理想與權力秩序,對下滋生見利忘義與離心離德,居中亦使人心不古世風日下。”[6]農村教師師德失范治理事關農村發展,全社會必須高度重視,科學系統施策,切實構建起“三全”養德的師德建設長效機制。
作者:袁尚會 鐘丹 單位: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農村教育與文化發展研究中心 湖北科技學院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