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基礎醫學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圍繞“1個中心”
教研室是最基層的教學組織,承擔著組織教學、教學研究、教學改革和教師培養等任務,并作為教學質量的直接監督者,上對二級學院負責,下對教師進行直接管理。以往,我院的做法是由二級學院教學管理科直接將質量監控重心放在教師身上,教研室對教學過程的組織和保障地位沒有體現出來,導致二級學院對于教學過程的信息把握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教學監控缺乏力度。監控意見和指令下達到教研室后,教研室常不能進行跟蹤指導,導致監控效果不能持久。面對這些問題,我院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由“以二級學院為中心”轉變為“以教研室為中心”,彰顯教研室在教學中的作用與地位,充分發揮教研室對教學組織、教學質量、教學效果和教學考核的主導性地位,從備課會、試講、聽課、講課到座談交流、信息反饋、考試結果分析,教研室始終處于積極主動地位,掌握基礎醫學教學質量監控的各環節,主動激活教師“教”、學生“學”和教學管理“管”等三方責任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營造了基礎醫學教學環境中的質量意識,有效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2立足“3個環節”
教學質量不是一個獨立的要素,教學質量監控雖以課堂教學質量監控為重心,但應該囊括教學過程的3個環節(課前、課中、課后)。課前即教學準備,重點放在集體備課、試講和預實驗上,包括了教學大綱的編寫、授課計劃的制定、教材的選用、教案的書寫、課件的制作、教研室集體備課、新教師的試講和考核、預實驗的開展等,涵蓋了課前教學的所有環節;課中即教學實施,重點放在教學督導和檢查性聽課上,包括理論課的講授、實驗課的帶教,這是教學最重要的一環,是決定學生知識獲取程度的關鍵性一步;課后即教學考核,重點放在反饋促進上,包括對學生的考查、考試、階段測試、實驗報告批改等。針對這3個環節我們制定了相應的制度和標準,并以此對教學過程進行監控和檢查。
3涵蓋“3個層面”
我院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是一個完整的有機整體,涉及教學管理的3個層面:二級學院、教研室、教師,并包含了教師“教”、學生“學”、教學管理“管”3個方向,這3個層面和3個方向的內容均有機融入以上的3個教學環節。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努力提高管理效率,促進教學質量,重在以管促教,以教促學,以學提質,以質促建,形成一個質量管理有序循環結構。
4抓好“4個重點”
在實際工作中,作為二級學院的教學管理部門,必須抓好“4個重點”工作,為構建系統完備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提供保障。
4.1教學“立法”
制度建設是基礎,只有完善的制度,才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經過多年的努力,我院在原有的教學工作規章制度基礎上,完善、健全教學工作規章制度和教學質量控制標準,制訂了新的教學管理規章制度和教學各環節的質量標準,補充完善規章制度十余種,包括青年教師教學導師制、學生評教制度、教案編寫規范、新教師試講制度、師德師風承諾制度、師德考核制度、教師課堂授課管理制度、集體備課制度、教案檢查制度、教學督導制度、教師評學制度、試卷分析和整理制度、教師教學效果動態反饋制度等。這些規章制度的補充、完善和嚴格執行,為保障和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有力的保證。同時,結合基礎醫學教學的特點,根據我院的實際情況,鼓勵嘗試,密切跟蹤,審視評價,對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做法與措施,用制度加以規范,對不合適的進行修改和糾正
4.2教學“執法”
完善的制度固然重要,但貫徹執行才是關鍵。要提高教學管理工作的規范化,必須下大力氣狠抓各項教學管理規章制度的執行,堅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教學管理上堅持有章必循,有規必依,嚴格執行,同時明確了有關教學環節的獎懲措施,如評優的教師將獲得獎勵,發生教學差錯事故的集體和個人將受到相應的處罰。嚴明的教學“執法”取得了顯著成績,近年來,我院每年均有多名教師獲得學校優秀授課教師和骨干授課教師的榮譽稱號,卻沒有一名教師因發生教學差錯和教學事故受到學校處罰。
4.3教學反饋
在對教學管理全過程實施質量監控時,我院密切審視規章制度和質量標準的執行情況,注意收集各類反饋意見和信息,及時處理,這是保證制度切實執行的重要環節。我院建立了一個多渠道的信息反饋和多元化的信息處理機制,多渠道指的是不以單方面評價為定論,而是在收集多方反饋的基礎上形成一個較為客觀的綜合性結論,例如通過學生評教、同行評教、專家評教、二級學院評教、教研室評教等形成對某教師的教學綜合評價,并通過各類座談會(學生座談會、教研室主任座談會、教師座談會、實驗人員座談會等)、問卷調查、網上論壇、網上意見箱等,收集對師生學風、教風的意見和建議。同時,實行多元化的信息處理機制,對信息的處理方式不僵化,不呆板,根據實際情況,既可以進行書面反饋、當面反饋,也可以網上公示、文件通報、會上傳達、專人談話等等。這樣的信息反饋機制同時也是一種調控機制,在信息處理的過程中對制度的執行進行調整和深化,并起到督促整改和獎優罰劣的作用。
4.4教學促進
教學質量監控的最終目的是保障教學質量并促進其提高,為培養合格人才做努力。在整個監控過程中,制度建設是基礎,制度執行是根本,信息處理是激勵與督促,質量提高是目的。在對教、學、管進行監控和評價之時,學院開展了一系列輔助性教學活動,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吸引教師和學生廣泛參與到提高教學質量的活動中來,如定期舉辦公開課和觀摩課活動,開展院內授課比賽,開展院內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和課題申報,舉辦教師午間沙龍活動,舉辦學生人體生命藝術繪畫大賽,舉辦“人文解剖與生命教育”系列活動,出版基礎醫學教學質量簡報,開展院內優秀教學資料觀摩,到其他優秀院系進行參觀學習等,營造了提高教學質量的良好環境,造就“人人關心質量,人人重視質量”的教學文化,形成領導重視教學,教師勤于教學,學生奮發向學的良好氛圍。建立科學有效的基礎醫學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作,需要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以及各教學管理部門的積極參與和傾力合作。我校基礎醫學院經過多年來的研究和實踐,不斷完善和加強基礎醫學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建設,為保障和提高學校的醫學教學質量做出了成績,但也存在著一些不夠完善的地方,如信息反饋機制還不夠順暢,相關評價的量化指標較難確定,教學激勵機制有待完善等。我們相信,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等教育理論的不斷深化,基礎醫學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將得到進一步完善和加強,最終實現教學質量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面到體的質量動態管理,從而保證基礎醫學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李森,蘭珍莉.我國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監控研究二十年:回顧與展望[J].當代教育科學,2017(1):29-34.
[2]趙有益.學分制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構建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2(11):236-237.
[3]雷晚蓉.針對專業實際,強化實踐教學質量監控[J].中國高等教育,2012(18):53-54.
[4]于萬濤.應用型本科高校實踐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研究[J].教育評論,2014(12):128-130.
作者:麥婕 曾思恩 劉明翠 單位:桂林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