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淺談幼兒園環境設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針對2016年~2019年間,幼兒園環境設計的研究狀況進行分析整理,結合相關案例對幼兒園環境設計的發展提出相關的基礎理論和實踐依據。
【關鍵詞】幼兒園環境設計;設計展望;歸納與演繹
1引言
目前,幼兒園的辦學性質從“營利性”逐步轉向“公益化”和“普惠化”的發展方向。在2017年的《幼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創設和有效的利用環境影響幼兒。幼兒的身心發展主要會受到外部的自然環境、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以及內部自身的生理的、心理的、行為特征多種交互作用和綜合影響。
2幼兒園環境設計研究現狀
2.1幼兒園環境設計的比較研究
以“幼兒園環境設計”為篇名的文章按照時間先后順序進行橫向的對比,進行查閱搜集,時間跨度設置三年進行對比和分析。在大量的學術收錄中,搜索幼兒園環境設計共有65篇。其中期刊類15篇,碩博論文占50篇。在國外與國內之間縱向對比發現,國外主要強調人在環境當中的主體作用。在美國景觀設計師德蒙楚克斯提到的“小孩子以一種非常直接和細致的方式來感受環境”,主要表現出肢體語言借助自然依托于自然,并讓幼兒接觸自然去認知世界來發揮幼兒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2.2基于幼兒的生理與心理行為特征的研究
首次將幼兒自身天性發展與幼兒園空間設計聯系在一起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是黎志濤教授。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已開始研究“創造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建筑空間課題,對幼兒園活動的室內、室外空間等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例如在《基于幼兒行為特征的幼兒園空間設計研究》中作者從“設計”與“形塑”的角度來研究幼兒生活環境的塑造。不僅體現在幼兒身體尺度的特殊性上,還應當遵從幼兒心理的發展規律,采用相應的空間設計手法,在兒童環境空間中共性、個性的環境體驗感知中,創造室內外空間[1]。
2.3多學科交叉視角下的幼兒園環境設計研究
目前,針對幼兒園環境設計中存在著生態學、教育學、兒童心理學、環境心理學、人體工程學、平面設計等多角度多學科的交叉。不同的理論支撐共同應用到幼兒園環境中,產生了不同的結論,打破了傳統設計中各學科之間的相互孤立、分離的狀態。各學科理論應用于實踐,為幼兒園環境設計提供“方法論”。例如2019年李林濁在人類關注的生態學的視角中強調,幼兒園環境設計中關注的實際情景,在動態變化的環境中實現幼兒與環境的“對話”[2]?;诿商厮罄逃砟畋尘跋聦τ變簣@的環境設計,最近三年收錄6篇,占9%的比重。例如2019年王浩諭在文章中提到,將“蒙氏”教育理論應用到幼兒園環境設計中,提到“感官教育”應服務于空間的對象,不趨同于外觀的形式[3]。
2.4幼兒與環境“雙向互動”
近年來幼兒與環境互動的話題不斷的“演變”。2017年張祎的《幼兒園環境創設研究綜述》中指出“互動式”的公共環境激發幼兒探索欲望[4],環境體現教育的所在,幼兒與環境之間產生“互動效應”,引導幼兒向可塑性不斷發展。但是,大量的學術論文都缺乏“互動”的理論支撐,在怎樣的環境中去實現“互動”,具體讓兒童如何與環境“互動”需要深入研究。
3幼兒園環境設計存在的問題
3.1幼兒“主體”地位缺失
幼兒園中存在以“教師”為主導,而“幼兒”在幼兒園環境中處于從屬、被動的狀態,在設計中,以成人設計師的眼光去看待幼兒園環境。后期的軟裝設計依靠幼兒園的老師,存在過于女性化的問題。教師單一的創造環境會導致幼兒在認知環境中沒有充分發揮主動創造的能力,幼兒園環境設計是為了“幼兒”的成長提供有價值的物質環境,最終達到幼兒“認識自我”“實現自我”的目的。
3.2物質環境研究過重導致心理環境缺失
3.2.1空間色彩上的“濃重”“色彩”在視覺效應上激發兒童的創造力,但同時增加物質環境的“負重感”。在幼兒園建筑的外立面存在顏色過多,色彩過重等現象,會帶給幼兒園環境造成壓迫感。室內空間顏色的運用更是五花八門。顏色鮮艷的不等同于適合兒童的顏色,色彩中的“高純度”不一定適用于幼兒園,“紅、黃、藍”也不僅是幼兒園的代名詞。從傳統來看,兒童對顏色的認知會發現,“粉色”和“藍色”區別于兒童的性別存在偏差。
3.2.2空間材料上的“濫用”在幼兒園的環境中為追求材料在裝飾中的奢華,大量裝飾材料的投放,從而存在著有些材料沒有達到建筑空間的環保標準,危害著兒童的健康和安全。2018年鄧月在對幼兒園材料存在的安全隱患問題上,提出了材料遵循“生態化”、“個性化”、“現代化”、“整體化”。分析了幼兒園環境裝飾材料的利與弊,從“一切為了孩子”的角度,為兒童提供舒適的空間環境[5]。
3.2.3空間結構上的“分離”根據不同的年齡段采取不同的功能空間,導致各區域空間相互分離。幼兒園為了滿足幼兒園的功能性,在布局設計方面,每個空間采取劃分出大大小小的方盒子,幼兒園環境中的功能單元相對獨立的狀態??臻g中過多的界面、隔板導致空間面積狹小封閉,不利于兒童之間的交往與合作,缺乏幼兒與幼兒之間互動的溝通,每個年齡之間封閉在自己所屬的區域內,缺乏交流。
3.3.4針對農村幼兒園環境設計研究不足目前,農村幼兒園的環境設計存在很大的弊端,環境設施的局限性導致戶外相對簡陋,幼兒活動單一乏味。而且農村存在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關愛,在心理、生理上對幼兒成長的缺失。在師資力量方面相對薄弱,教育資金得不到運轉?,F有的研究多數聚焦于城市,對農村幼兒園研究較少。
4幼兒園環境設計展望
4.1幼兒園物質環境做“減法”
4.1.1注重顏色識別功能性在幼兒園環境中色彩的運用要合理搭配,反對顏色過重,發揮幼兒園環境中色彩的可識別功能,不局限于裝飾作用,選擇顏色時考慮本身的特質,過多幼兒園的物質環境會帶來空間“負重感”。在首爾的“花朵幼兒園”也叫“非典型幼兒園”,打破了建筑師對幼兒園建筑的五彩斑斕。建筑的外立面采用純白色,在嘈雜的社區中,使建筑的密度和空間質量找到平衡,成為社區的標志性建筑。不同的樓層、不同的教室的界面采用不同的顏色折射到外面的街道中,不同的窗框顏色讓幼兒在室外能尋找到自己的教室,形成自己的“方位感”。
4.1.2發揮裝飾材料感知性對于幼兒園的材料,要選擇具有自身特點以及性能特點的環保材料。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的紋理、色澤、觸感、溫度等,在幼兒園環境中將生活化的材料個別化。讓幼兒通過材料本身具有的特性,觸發自身的觸覺、知覺,感知材料所帶給幼兒園環境的溫度。避免由于盲目的堆砌幼兒園的材料,最終破壞物質環境的平穩狀態。
4.1.3創造空間結構流通性面對幼兒園環境各區域之間相互分離的狀態,適當的減少墻體的分割,采用可移動的界面、家具、門等物體,兒童能根據自身的想法對其自由的擺放,也是權利下放的表現。其次,建立多重的交往空間、共享空間,將各年齡段的空間做多條連接的通道,以及雙向的樓梯軌道,體現空間具有流通性。在創建幼兒主題的裝飾墻面,傳達信息,促進各年齡段之間的交往,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把幼兒園環境改變成具有開放性的自由空間。
4.2幼兒園環境“主題符號”的確立
主題”即“限定性”,以敘事的角度成為幼兒與環境之間溝通的媒介。國內的主題文化樂園近幾年的建立正在逐漸加快。國內在奧雅設計中,唐山皮影的主題樂園,采用“舞動皮影、行進唐山”,對唐山文化全新詮釋,將皮影的文化理念運用到主題樂園設計中,體現對皮影非物質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國外阿布扎比法拉利公園中,標志性“躍馬”符號,在整體建筑的外形上以法拉利的車型作為動感的流線,主題背景下的樂園,隱喻性則是環境的地域性、民族性的體現。
4.3幼兒“五感”與環境的雙向互動
在幼兒園利用室內的光線、色彩、材料等,激發幼兒對環境的感知能力。在室外根據戶外的地形、山丘,鋪裝植物、沙地等,建立秘密空間。促進體驗式交流,感官的綜合體驗與周圍的事物保持接觸,接受環境所帶來的新體驗、新信息,促進幼兒心理、大腦、各組織之間的相互配合的關系[6]。同時,環境會賦予幼兒成長的意義以及體驗沉浸式的學習。
4.4重視城鄉幼兒園環境協調發展
“城市元素”與“農村元素”相互轉化。如,以“城市”中具有的標識性的圖案,城市的建筑外形、交通指示符號、街道等提取抽象的圖形運用到農村幼兒園的環境設計中。在城市更新生態修復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城市所欠缺的“鄉土文化”,發揮農村本土文化的山水之意,在已有的環境中取田間的稻田、雜草、本土植物等進行實物改造,在自然中提取流暢有動感的農村元素應用到設計中。
4.5幼兒園環境設計發展“多元化”
幼兒園環境呈現出由“單一”到“多變”的動態方向發展。環境設計的多元化體現在多個學科的交叉,根據不同的研究方向對幼兒園環境設計有不同的理解,最終達到共識。其次是指“多元互動”,不僅局限于幼兒與幼兒之間,師幼之間,幼兒、老師與環境之間的“多項互動”。由幼兒的“被動式”接收轉變為“主動式”參與,注重“物質環境”與“精神環境”的雙重關系,滿足在教育理念的視角下提供隱喻性的精神表達。
5結語
針對幼兒園環境設計的研究進行綜述,對未來幼兒園的發展提出展望,讓幼兒樹立正確的“環境觀念”。為創建兒童友好型設計的潮流不斷發展。在幼兒園環境設計中的新趨勢是體現地域的反差性[9],最終城市展現的反映地域特征的文化融入到設計中,形成獨特的幼兒園設計符號元素,再進行抽象的表達,使兒童在環境中接納新的文化。總體來說,在環境設計上存在著重設計輕研究,重概念輕量化[7],重形式輕實質等現象,要在解決實質問題的基礎上改善幼兒園環境設計。
參考文獻
[1]李潤欣.基于幼兒行為特征的幼兒園空間設計研究[D].長春:長春工業大學,2018.
[2]李林燭.生態學視野下幼兒園環境創設的現實性分析[J].酒城教育,2019(3):21-25.
[3]王浩諭.基于蒙特梭利教育理念下的幼兒園室內活動空間設計[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9.
[4]張祎.幼兒園環境創設研究綜述[J].滇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7,26(1):91-94.
[5]鄧月.當代幼兒園室內空間裝飾材料設計與研究[D].長春:吉林建筑大學,2018.
[6]陳帥.幼兒園環境設計的新趨勢[J].美與時代(上),2017(2):92-93.
[7]趙虎,李志民.空間環境演變歷程下我國幼兒園建筑研究綜述——以1957年~2017年的探索與實踐為例[J].華中建筑,2018,36(12):9-14.
作者:姚璐 喬薪臻 單位:長春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