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經費公平性高職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對象與方法
1.1分析對象
2012-2013學年浙江省共有45所高職院校,其中,浙江體育職業技術學院因辦學特殊性不列入分析范圍。列入分析的44所高職院校中,公辦院校35所,民辦院校9所;省級及以上示范校22所,非示范校22所。
1.2數據來源
2012-2013學年浙江省高職院校狀態數據平臺。其中經費收入為2012年度發生數。
1.3分析內容
從2012-2013學年浙江省高職院校狀態數據平臺中提取“學校總收入(萬元)”和與政府投入相關的“財政經常性補助(萬元)”、“中央、地方財政專項投入(萬元)”等3個字段數據,并以“折合在校生數(人)”計算生均經費后進行收入公平性比較分析。同時,從經費支出中提取“日常教學經費(萬元)”、“設備采購經費(萬元)”、“教學改革及研究經費(萬元)”、和“師資建設經費(萬元)”等4個字段數據,同樣以“折合在校生數(人)”計算生均值,分析經費收入差異對院校日常教學運行、辦學條件改善和內涵建設等方面投入的影響。
1.4分析指標
國際上用來度量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指標有多種,最常用的是意大利經濟學家C.Gini提出的基尼系數(Ginicoefficient)。它是以洛倫茲曲線(LorenzCurve)為基礎的一種統計指標。現已廣泛用于評價收入、資源、人口、教育等社會狀況的集中程度。我國已有多名學者將其應用于教育領域的公平性分析。本文選擇基尼系數作為評價浙江省高職教育生均經費公平性的指標。
1.5計算方法與評價標準
基尼系數的具體算法有很多,根據44所高職院校折合在校生數的分布情況,本文采用非等份分組的計算公式:G=1-1PW∑ni=1(Wi-1+Wli)×Pi式中,G為某分析項目(如“財政經常性補助”)的基尼系數,P為44所高職院校折合在校生總數,W為44所高職院校該分析項目的合計數,Wi為該分析項目上44所高職院校按照生均數由低到高排序后累計到第i所院校的合計數,Pi為第i所院校的折合在校生數。應用基尼系數評價收入差距時,我國絕大多數學者采用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衡量標準,即:G≤0.2,為高度平均;0.2<G≤0.3,為比較平均;0.3<G≤0.4,為比較合理;超過0.4為警戒狀態,達到0.6以上則屬高度不公平的危險狀態。本文以此對2012財政年度內浙江省44所高職院校生均經費的公平性進行評價。
2結果
44所高職院校在2012財政年度內生均經費的基尼系數及有關統計指標的計算結果。浙江省44所高職院校的生均總收入、生均財政經常性補助和生均中央、地方財政專項投入等3個辦學經費投入項目,其基尼系數已超過0.4的警戒線,接近高度不公平的危險狀態。其中,財政經常性補助主要是政府按照在校生規模和專業性質確定基數后對公辦院校的一項經常性補助,因公辦與民辦院校間學費收費標準不同,民辦院校收費標準明顯高于公辦院校,一般沒有此項補助,因此“生均財政經常性補助”在民辦院校與公辦院校間沒有可比性。但在生均總收入和生均中央、地方財政專項投入等2個辦學經費投入量上,公辦院校與民辦院校間存在明顯差異,公辦院校顯著高于民辦院校。尤其是在“中央、地方財政專項投入”上,民辦院校的生均數僅為公辦院校的14.41%(742.19/5149.94),其中有一所民辦院校的財政專項投入為零。44所高職院校在2012年財政年度內生均支出經費的統計結果。
3分析與建議
高職院校的辦學經費有多種來源,而且也應該是一種多渠道的投入機制。但在當前高職院校的自身造血功能還不強的情況下,其辦學經費的主渠道仍是學費收入、舉辦方的投入和政府專項投入。可從表1數據的直觀分析,無論是總收入(當年度可用于辦學的總經費),還是財政專項投入(用于辦學的專項建設),公辦院校與民辦院校間相差懸殊,就基尼系數而言,44所院校在經費總收入和財政專項投入上的集中度均已超過0.4的警戒線,出現了明顯的兩極分化現象。
上述辦學經費上的差異,最終將落實到受教育者學生的身上,接受同一類型和層次教育的受教育者在教育上的公平性也將打上問號。2012-2013學年浙江省高職院校折合在校生共計328006.30名,其中,公辦院校272873.50名,占83.19%,民辦院校55132.80名,占16.81%。但院校總收入,公辦院校為623254.935萬元,占90.46%,民辦院校為65715.854萬元,占9.54%。在財政專項投入上的分布差異則顯得更為明顯,公辦院校折合在校生占全省的83.19%,卻占了全省財政專項投入的97.17%(140528.204萬元),民辦院校折合在校生占全省的16.81%,卻只占全省財政專項投入的2.83%(4091.927萬元)。可明顯看出,由于經費收入上的差異,民辦院校在日常教學運行、辦學條件改善和內涵建設等方面的投入均低于公辦院校,尤其是在設備采購上的投入更為明顯。而這都將對民辦院校的長遠發展產生影響。造成上述公辦與民辦院校間辦學經費上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浙江省現有省級示范校、國家級骨干校和國家級示范校共計22所,但都集中在公辦院校,9所民辦院校由于種種原因均沒有爭取到這一重要的建設項目,因此也就沒有相應的財政專項投入。加之前幾年扶強不扶弱的財政資助傾向,使得民辦院校在專業建設、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重要財政專項投入上也較公辦院校少。另外,不可否認,民辦院校舉辦方在院校建設上的投入也顯得不足。這些因素累加在一起,最終造成民辦院校與公辦院校間辦學經費上出現兩極分化趨勢。公辦與民辦高職教育都理應在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這一歷史機遇中獲得共同發展,而辦學經費則直接關系到院校相關建設和辦學水平的提升,是支撐院校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
一方面,應該承認現階段民辦與公辦高職院校在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上的差異,但另一方面,院校、舉辦方和政府都必須為縮小兩者差異、共同提高,而提升發展保障水平。因此,本文分析所得出的公辦與民辦高職院校間生均辦學經費上的差異,雖僅是一個點,但應當引起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高度重視,如果這一趨勢不加以改變,將對民辦高職教育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產生嚴重影響。同時,這種公辦與民辦高職院校經費投入上客觀存在的差異,也對院校舉辦方和政府相關管理部門,在辦學資金投入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課題。政府相關職能部門一方面應引導并要求民辦院校的舉辦方肩負起相應的責任,加大資金投入;另一方面應當在完善高職教育經費穩定投入機制的過程中,依法制定并落實高職院校生均經費標準或公用經費標準,并在改革高職教育的財政投入制度時,對民辦高職教育以更多的關注,研究出臺相應的傾斜政策,以改善公辦與民辦教育在資源配置上的均衡性,從而為公辦和民辦高職教育的共同發展提供重要的基礎性保障。
作者:高越明 單位:浙江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