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教育課程改革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信息化時代高職教育的課程改革,重點介紹了信息化時代高職教育進行課程改革的具體思路。值得肯定的是,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高職教育的教學內容、教學組織方式、教師的專業技能等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诖?,各高職院校應該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這一助力器,通過高職教育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有效結合,建立起科學、合理的高職教育教學體系。
【關鍵詞】高職教育;信息化;課程改革
1引言
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的逐漸提高,信息化在人們生產生活的各方面進行了滲入,其中信息化對教育界掀起的浪潮促使高職教育進行課程改革。高職教育的課程改革應該順應社會發展的趨勢,遵循智慧職業教育課程的教學理念,確保其在信息技術的助力下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
2信息化背景下高職教育課程改革常見問題
如今,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對高職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高職院校應該緊握信息技術這一助力器,以實現自身發展的轉型。然而,當前高職教育的課程改革中仍存諸多問題,導致其無法適應信息化發展的需求。下面對此進行詳細分析。
2.1課程目標尚未體現信息社會對于人才培養的根本要求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國已經步入信息化時代。在該時代背景下,技術進步與知識創新速度不斷加快,從而使資源共享和信息交互成為一種常態。因此可以十分明確的說,當今社會驅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是知識和人才,其中針對人才方面的需求,也不僅局限于對于知識技能的掌握,最重要的是人才需要具備一定的創新意識與能力,并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和宏偉目標。如今,通過對高職教育培養目標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大部分高職院校所制定的培養目標更多的停留在培養技術型人才方面,學校的課程設計也主要是圍繞針對學生的專業技能教學上。從這種現狀看來,高職教育仍然沒有認識到人才培養的正確關注到,沒有認識到信息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類型,沒有做到與時俱進,沒能緊跟社會發展的步伐。
2.2教學模式與學習方式有待改進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快速發展,當前在教育領域中融入了諸多信息技術,以期能夠帶來教師的教學模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模式的改進。然而,就目前高職教育的現狀來看,很多高職院校沒有充分利用這些信息技術。例如,一些教師仍然固守著傳統的教學模式,將自己置于課堂活動的主體,通過灌輸式教學模式向學生傳授知識,造成高職教育的課程改革停滯不前。同樣,因為這些教師的固守成規,導致信息技術在教學中不能充分發揮作用,網上教學、視頻互動等學習平臺得不到開發,這不僅導致課堂教學質量下降,還阻礙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團結協作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日后的學習來講也是十分不利的。
3信息化時代高職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路
上面針對信息化時代高職教育課程改革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可以發現,現階段高職院校仍然沒有認清信息社會對于人才培養、對于課程改革的真正要求。基于此,下面將圍繞適合信息時展的高職教育課程改革思路進行闡述,以期為高職院校的課程改革提供借鑒。
3.1樹立“智慧職業教育課程”理念
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現階段我國已經進入信息化階段,信息技術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人們的生產生活中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人們對信息收集、處理及應用越來越多的依賴于信息技術。在這樣一個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國家對于人才培養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尤其是對學生的創新意識的培養,以更好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了適應這一發展趨勢,高職院校需要對教育課程進行相應的改革,使其符合時代特征,其中“智慧職業教育課程”成為一種符合與時俱進的有效途徑。“智慧職業教育課程”是在信息技術的基礎上來對高職教育課程進行改革和創新,其建立通常需要以下針對以下三個方面入手:第一,這一課程改革方式需要在信息技術的助力下,為師生構建一個適合高職教育的智能化環境。在這一環境下,教師的教學活動是通過智能化技術實現的,學生的學習活動也能充分利用智能化方法進行;第二,這一課程改革方式關注到信息化時代對學生各項能力的重視程度,要求教師在課程傳授過程中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行動能力和思維品質,以期培養出國家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第三,這一課程改革方式要求教師重視對于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確保學生實現智慧的全面發展。
3.2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模式
隨著信息技術在教學方面的逐步滲入,現階段對于高職院校的教學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同樣構成高職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另外,高職院校還應該關注到,教學模式的創新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可以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且能夠改進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課堂效率。因此,設計出符合信息化條件的教學模式成為當前高職教育課程改革中一項不可忽視的工作。為了做好這項工作,需要高職院校和教師從以下方面入手:第一,教師在設計和改進教學模式前,首先應明確一個前提,即教師在課堂活動中應始終擔當“指明燈”的角色,學生才是課堂活動的主體。這也提示了教師對于教學模式的設計不能僅僅圍繞教材或者教學大綱,應該注意到學生的心理特點;第二,教學模式的設計要具有混合性,即教師的教學活動既應包括傳統的課堂面授教學,還應包括網上在線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充分利用了信息技術,不僅考慮到了部分上進學生對于在線學習的需求,而且能夠幫助進度較慢的學生進行網上補課;第三,教師應該實現教學手段的多樣性。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滲入,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已經安裝了多媒體教學系統,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一系統,改進教學效果,使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復雜的內容具體化。3.3形成科學有效的實習、實訓體系與之前的工業社會不同,信息社會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和所學技能,還要求學生能夠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將所學知識和技能充分展現在實際工作中。為了達到這一要求,高職教育的開展需要注重與社會實踐相聯系,并構建一套系統、完善的實習、實訓體系。這一體系的建立需要高職教育打破傳統的思想模式,利用信息技術對工學模塊進行系統性規劃,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崗位能力,使學生真正體驗到以后工作中將會面臨的環境。具體而言,高職院校應該從以下方面入手進行改進:首先,高職院校需要以工學模塊為基礎構建系統性的專業數據庫,主要用于存儲專業設備拍攝的工作流程細節視頻。在工學課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這些視頻,并讓學生結合工學模塊的知識進行自我思考。在課下,教師還應該要求學生反復觀看這些視頻,讓學生將整個工作流程熟記于心;其次,教師應該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現場教學,實現線上線下教學的相結合。例如,教師可以充分借助3G技術來對企業生產的工作流程進行實景拍攝傳輸以確保學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企業生產情況,從而實現現場示范與課堂教學的有效互動;最后,高職院校還應該注意工學結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以期實現不同工作崗位的有效管理,確保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
4小結
綜上所述,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帶來,當前對于高職教育的各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現階段高職院校的課程改革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對于信息化時代的要求認識不清、理解不深?;诖?,高職院校應該緊跟時展的步伐,利用信息技術改進其課程設置、教學模式以及目標體系,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的能力培養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黃明瑞.“互聯網+”背景下的高職教學改革探討[N].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35-38.
[2]薛亞平,李建榮.基于“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N].湖南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2):54-55,59.
[3]張琳.信息時代高職智慧教育初探[J].時代教育,2017,(15):15.
作者:鄧曉旭 單位:永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