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中地理微課教學建議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了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文章在探討微課教學的特點和必要性的基礎上,對高中地理微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從組織培訓,提升教師制作微課的技能;扎根課堂,探索微課應用模式;組織微課大賽,助力微課教學三個方面提出了高中地理微課教學的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高中地理;微課;課堂教學
地理這一學科是一門集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包括了多個領域的知識。要想讓學生扎實掌握其理論知識,教師應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而“微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對于提高教學效率具有積極意義。本文對高中地理微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希望能給地理教師的教學帶來啟發。
一、微課教學的特點與必要性
微課與傳統課程相比具有方便、靈活、有針對性等特點。微課可以是視頻文件也可以是音頻文件,它的靈活性有助于教師靈活教學。同時,微課能夠創建出一個體驗式的教學環境,方便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情境進行教學,會大大提高教學的效率。除此之外,微課的針對性特點,有助于將教學的重難點在課堂上進行突出講解。以往的高中地理課堂大多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枯燥單調,教師在課堂上無法將教學內容講解透徹,學生也不容易理解。傳統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微課這種短小精悍的教學方式,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大有益處。特別是近年來學生對網絡學習興趣濃厚,因此,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高中地理微課教學中的問題分析
(一)教師制作微課的能力有限
對于大部分的一線教師來說,地理微課教學還僅停留在聽說的層面,實踐操作還不普遍,一方面是因為地理微課出現較晚,教師對于運用微課教學還沒有很大的意識;另一方面是一線教師教學任務過于繁重,對于信息技術掌握還不到位,無法使用微課進行有效教學,使得微課教學并未真正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
(二)制作微課的素材資源短缺
微課多數是從課內外教材中進行提取的,教師要自行進行總結、分類,可選用的半成品素材幾乎沒有,同時教師在選擇素材時,要根據每個班級的具體情況進行篩選,導致微課素材成為阻礙微課教學的一大問題。加之教師還要兼顧科研方面的工作,使得很多教師都無法制作出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且貼近地理教學內容的微課。
(三)微課教學定位不準
微課雖有其優點,但它不是萬能的,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完全用微課取代了傳統教學,講解任何知識點都是通過微課進行的,這嚴重違背了微課教學的初衷。高中地理通常分為自然和人文兩個部分,微課教學只適用于自然地理的地形、經緯度、洋流、氣候等問題的講解,在理論性知識的講解時微課沒有太多優勢,這就要求教師要有選擇的進行微課教學,不能濫用。
三、高中地理微課教學的合理化建議
(一)組織培訓,提升教師制作微課的技能
目前,一些師范院校對教師的培養并沒有涉及微課這方面,但是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教師必須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術能力。一方面學校要積極組織培訓活動,邀請相關技術專家對微課制作的技能進行講解;另一方面教師要有自覺學習微課技能的意識,可以利用網上的圖片和視頻進行教學設計,通過層層深入的方式提高自身微課的制作水平。
(二)扎根課堂,探索微課應用模式
教師充分利用微課“短、小、精”的特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觀察學生課堂反應,盡可能地將教學模式調到最優。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①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學習微課視頻,并對學習效果做簡單測試。②組織學生針對視頻與測驗中的問題進行小組討論。③教師針對討論中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講解。④教師主導進行課堂總結,完成鞏固練習。
(三)組織微課大賽,助力微課教學
通過大賽評比、展示優秀微課作品,讓教師對微課有一個科學的認識。大賽的最終目的不是評比出最好的地理微課,而是通過大賽,讓教師可以相互交流經驗,分享微課教學的心得。微課大賽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微課成果展示,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主題微課成果展示,互相交流經驗。第二部分為專家點評指導,指導教師的微課教學,提升教師的微課教學水平。總之,要想讓微課在教學中發揮最大的作用,教師應提升自己的微課設計能力,探索出科學的理微課教學模式,助力微課教學,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將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相結合,最大限度的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高江海,朱學堯.“微課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4(14):62-63,66.
[2]胡鐵生.中小學微課建設與應用難點問題透析[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5-18.
[3]陸光明.淺談高中地理多媒體微件的整合策略[J].地理教育,2014(7):11-12.
[4]袁君,馬丹丹.基于微課的高中地理教學[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5(2):44-46.
作者:林碧 單位:莆田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