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國際貿易專業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實踐教學是國際貿易專業的重要特色,其本質是為了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特別是技能型人才。為了能實現專業技能與理論知識的有效結合,需要基于不同角度規范實踐教學、落實配套的政策、構建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文章將分析國際貿易專業發展現狀,揭示其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國際貿易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創新
一、實踐教學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中的重要性
(一)人才培養目標奠定了實踐教學的決定性地位
分析國際經濟與貿易這一專業可知,其本質就是一門應用型學科,對操作技能的要求極高,此專業的學生需要具備較好的應用和實踐能力才能適應好企業的各項工作。由于民辦高校中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在科研能力上較為欠缺,為了彌補劣勢,其必須在實踐操作能力、基本理論知識兩方面進行加強和鍛煉。此外,本專業的學生還需要了解國際貿易實務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識,同時,熟悉國際貿易規則和慣例并具體掌握我國對外貿易的相關政策和法規。對于民辦高校來說,雖然在教學計劃中就實踐教學環節等進行了指定和明確,但是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缺乏相應的、嚴格的檢查標準和質量監控體系。
(二)課程體系奠定了實踐教學的決定性地位
國際貿易專業是一門應用型學科,同時又是經濟學學科,具體的教學內容涵蓋商務談判、外貿函電、宏觀經濟學、國際貿易原理、國際貿易實務、微觀經濟學、國際貿易結算、國際金融等。由此可知,在課程設置上,我國高校國際貿易專業較為傳統,對國際貿易實踐類課程的重視不足,仍然是以經濟學理論為支撐。
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重視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
目前,許多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教學在設置課程內容方面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在實際操作方面又面臨系統性缺乏的困境,而且不夠重視實踐操作、對于理論的內容較為教條,由此導致在課堂教學上,一旦涉及操作技能部分,教師往往將其與理論知識分開,致使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提升難度較大且學習效果不佳。分析傳統的高校教育模式可知,其突出表現為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處于次要地位,僅僅是理論教學的補充和論證。受到此種教育觀念的影響,實驗和實習等實踐教學的科學指導性、嚴格要求性都極為缺乏。實踐教師隊伍的相關建設也不受重視,高校往往更為于關注理論教師隊伍的建設。對于實驗教師而言,在高校中,像其這樣的一類實踐教學教師都被歸為教輔人員,由此導致高水平人員不愿加入實踐教學。加上學校研究實踐教學的相關內容較少,致使實踐教學的方法過于陳舊、落后。
(二)課程體系設置不當,實踐環節缺乏
現階段,許多地方本科院校的國際貿易專業在設置課程時出現了諸多的問題:第一,選修課被輕視、必修課一貫極為重視。具體而言,學科基礎課、專業核心課、通識課共同組成了地方本科院校國際貿易專業的具體課程,其中,近90%的課程為必修課,且必修課的學分占總學分的80%以上。第二,實踐課被輕視、理論課一貫極為重視。具體而言,無論是學時還是學分,理論課的占比統統將近70%。第三,課程間的內在聯系被忽視,課程內容重復的現象多發,這樣不利于激發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極為浪費課時。比如,國際金融學、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學三門課程中存在內容部分重復的現象;世界貿易組織教程、國際服務貿易、國際經濟合作、國際技術貿易四門課程中,也存在部分內容重復現象。第四,創新創業課程設置較為缺乏。對于大多數普通高等院校而言,具體在設置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時,都會出現輕實務、重理論的問題。其中,國際金融學、國際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等理論知識仍然是設置課程時的重點,雖然設置了實務課,但是只有國際結算、國際貿易實務兩門,其他像報關實務、商務函電、海關實務等在實務急需的課程則大都設為了選修課,更為嚴重的是在許多高校中,此類課程并無設置。由此可知,管理型、研究型人才是普通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對于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和具體定位,但是對于一些民辦高校來說,此類專業的課程設置應該緊緊圍繞“三本”的實際,將辦學特色和專業發展定位凸顯出來,培養出大量的應用型人才,將來在從事對外貿易基層工作時動手能力強、專業素質高。由此,對于民辦高校來說,應該加大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教學方面的改革。
(三)實踐教學創新性不足
學校是創新教育的主體,具體扮演著實施者的角色。具體設置課程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其創新意識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現階段,我國部分高校忽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認為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是全部,由此,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由于缺乏一定力度的創新培養而受到了極大的阻礙。對于學校來說,課程設置時需要注意創新培養的落實。根據高校實踐教學不規范的情況,學校要注意提升實踐教學規范化方面的建設和改革。同時,按照高校的不同類別,其實踐教學指導大綱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評價標準、教學環節、教學目標、教學標準都會出現明顯的不同。對于各高校而言,在遵循國家相關規范的基礎上,需要注重本校實際,出臺明確的管理制度、操作規范、評價方法、教學目標等,從而在實施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才能有章可循。
三、國際經濟貿易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措施
(一)課堂教學與實驗室操作同步進行
在校內實踐中,實驗室操作是重要內容之一。依托現代化技術和較真實的場景模擬,學生完成國際貿易業務的學習是在具體的模擬場景中,這樣能將國際貿易的現實過程更好地展現出來,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但是,實施實驗室操作的基礎就是教學軟件的真實性和先進性。與此同時,在校內,其他的實踐教學環節還包括實驗模擬、課堂實踐環節,如小組作業、習題、討論、案例等,依托這些形式,學生能夠掌握理論應用的初步技能;在實驗室模擬軟件中,一些國際貿易業務單如裝箱單、保單、商業發票、信用證等的編制應該基于真實案例,其他的一些實驗課程訓練也需要開展,如合同簽訂、貨款支付方式的選擇和階段、交易磋商、外匯交易、進出口貨物報關程序等。實驗室克服了校外實習的諸多缺陷,能由校方單方決定、擺脫地區經濟發展約束、不受制于企業,因此在實踐中大多數高校學生實踐教學的主要方式就是實驗室操作,而且在現階段,此模式也能較好地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與此同時,選擇好的教學軟件是基礎,學校需要進行財力、智力支持。
(二)加強實習基地建設
專業實習的重要保障就是建設實習基地。在完成實驗室模擬操作、課堂學習之后,學生可以進行實地學習。依托到相關單位實習這一方式,學生學到的知識可以被檢驗,對本專業最新的發展狀況可以進一步了解;與此同時,學生能夠更好地鍛煉能力、接觸社會,將工作的性質真正認清。報關行、進出口公司是學生實習的重要單位,此外,投資貿易洽談會也是不錯的方式,但是這都需要學校和學院的努力,與實習基地進行聯系。雖然這一過程會面臨較大的困難,但是會取得較好的效果,能實現實習就業兩個平臺的協同構建。
(三)融入創新理念,運用微課教學
國際貿易專業課程內部的聯系較為密切,因此,課程的設置需要考慮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科內容特點,將課程之間的聯系進行強化,以實現互相作用、互相促進。對于教師而言,加強課程設置的系統性能完善教師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高校需要避免傳統課程設置的局限性,充分融入創新理念,真正重視學習中學生的主體作用。特別是實施了新課程改革,各大高校的實際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傳統的課程設置已經不再適應,為此,高校要摒棄傳統教學理念、與時俱進,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作者:遲宇超 崔慶哲 單位:黑龍江東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