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海上風機浮動式光伏水產養殖網箱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作品通過設計一種全新的海上節能環保型網箱養殖裝置,通過將早先就存在的兩種海工裝置有機結合(海上網箱養殖以及大型海工發電平臺);達到節能和環保的功效,相比于一般的網箱養殖,我方的優勢在于:能量的自給、遠洋化、以及可再生燃料代替化石燃料等。
關鍵詞:網箱養殖;太陽能電池方針;遠海養殖;自動調控;魚光互補
1簡介
平臺風力發電系統主要通過將風能轉化為機械能,然后再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儲存在裝置內部蓄電池中。太陽能供電系統主要有太陽能板和轉向裝置組成,安裝在裝置水面以上部位的追日太陽能方陣接受太陽光的照射產生直流電,直流電通過導電線輸入控制器進行調整,接著輸入逆變器轉換成交流電供應安裝在平臺的用電設備。利用此裝置的自給特性實現以前未曾達到的遠洋特性,遠海養殖避免了近海網箱養殖的集群性弊端,進而能夠有效降低過度養殖造成的厭氧藻類以及水母等生物的增值,此外對于恢復近海水生環境有積極促進作用。裝置使用清潔綠色能源,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時,智能化的控制也減少因投放飼料對養殖海域的大規模污染;穩定的結構強度使得養殖網箱的使用壽命至少可以達到20年,能夠有效降低資金回籠問題的風險。本作品設計方案通過在發電裝置內設立風機塔架升降艙室,從而給風力發電機塔架提供有效的危機預防措施:伸縮式的塔架通過岸上的遠程控制,根據天氣預警的情報調控風機塔架的上下伸縮高度,通過合理的高度變化,進而改變風機迎風力矩,最大限度避免力矩過大而造成超過臨界應力的情況。光伏發電裝置和養殖網箱裝置分別安裝在裝置的水面上下方,光伏電板、風機發電與網箱養殖形成了漁光互補模式,進而有效降低發電裝置和養殖網箱裝置的建設成本。
2設計背景
面對人口增長趨勢越發嚴峻的現狀,特別是我國,單位人口的土地占有率幾乎可以算作為達到預警狀態。21世紀,不可避免的,如何可持續的索取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經濟已經成為我國擺在桌面上的事情。而其中作為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海洋漁業,由古到今,都為世界食品供應做出重要貢獻。但由于工業革命以來的機械化作業,過度捕撈與排放都使世界范圍內的漁業資源開始持續性的衰退。因此實現海洋漁業資源的可持續性問題已經成為擺在臺面上的重大命題。我國的海洋養殖技術普遍較低,大量養殖網箱集中在近海港灣內(渤海灣);養殖密度遠遠超過環境承載量。網箱的高度集中必然會降低區域內的含氧量,因而,厭氧藻類和水母等厭氧生物便會大量繁殖,給區域環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同樣這也增加了供氧裝置的經濟成本。因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海產養殖必然會由近海集群化轉向遠洋網箱。在2017年9月11日,由武船重工集團海工研究院進行工程設計和總包建造的世界首座、規模最大深海半潛式智能養殖場“海洋漁場1號”,于挪威當地時間9月11日16時58分順利在挪威弗魯灣完成卸貨。挪威海上養魚平臺(海洋漁場1號)是世界首座、規模最大的半潛式深海“漁場”,是集挪威先進養殖技術、現代化環保養殖理念和世界頂端海工設計于一身、現代化全自動的深海養殖裝備。“深藍1號”箱體周長180米,高度30米,有效養殖水體5萬立方米,建成后可養殖鮭鱒魚類30萬尾,產量1500噸。該網箱為鋼結構,可根據養殖海區水層溫度的季節性變化進行升降調節,從而提高養殖水體利用效率并為養殖魚類提供最佳的環境條件。本文通過對比分析以往的區域海產養殖和大型海工設備的弊端,結合現代化的養殖模式和海工設備,在維持網箱魚群的正常生長同時,盡可能降低有關養殖裝置的碳排放,減少海工設備對燃油等不可再生資源的需求,進而解決目前海洋漁業養殖存在的弊端。并且通過海工設備的機械化優勢,做到魚群大規模養殖的同時,實現在綠色能源提供下的海水養殖無污染、零排放、純生態的養殖模式,建立起一系列海上資源循環利用的生態漁業養殖模式。除此之外,本文將現存的海洋綠色發電船業與大型網箱養殖裝備結合起來,在基本保障網箱養殖的能源消耗的同時,也減少了化石燃料運輸造成的資金浪費。自給化也為遠洋養殖提供基礎。同時設備的遠程遙控以及本部分智能化也減少了人工成本開支,極大的避免了人員操作的風險。因此,裝備的建成不僅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同樣在安全性上也是無可比擬。
3養殖網箱設計方案
本裝置是一種結合海上風機的浮動式光伏發電水產養殖復合裝置。所述風力發電裝置包括風機主體和支撐結構,所述其余裝置還包括升降塔架、光伏發電裝置和養殖網箱裝置,升降塔架結構滑動連接支撐結構,光伏發電裝置設置于平臺結構上方,養殖網箱裝置設置于浮筒結構下方。本作品的設計方案通過在風力發電機的支撐結構上設置滑動伸縮塔架,可以提高結構強度;光伏發電裝置和養殖網箱裝置分別安裝在浮筒的上下側,光伏電板裝置和養殖網箱裝置形成漁光互補,可以有效降低光伏發電裝置和養殖網箱裝置建設成本。浮筒和支撐結構的滑動連接方式,可以使浮筒可隨著海水水位變化上下自由移動,可以在海面升降和海浪沖擊時一定程度上防止光伏發電裝置和養殖網箱裝置受損。光伏所發電能一部分用于為養殖系統的自動投食裝置供電,另一部分與風力發電機產生的電能共同并入平臺蓄電池中。
3.1發電裝置一體化平臺設計
發電裝置平臺內部由可滑動升降式塔架、三浮體式平臺、內部艙室如:軸系轉換艙、變電設備艙、蓄電池艙、壓載艙等組成。且中央控制室作為接受指令、傳達指令的中樞成為整個養殖裝置的“核心”。發電平臺設計根據三浮體式平臺具有在相同設施下排水量小、結構強度大、穩定性較好的特點,在三處浮筒內部設有風機專用的塔架升降艙室,從而給風機塔架提供足夠的抗彎強度儲備。在海上遇到惡劣氣象時,岸基會通過衛星將塔架伸縮信號傳輸給設備主控室,主控室控制升降平臺降低高度,通過降低迎風力矩的力臂來降低力矩;此外風機葉片還配有類似飛機架的死角卡死裝置,將葉片固定,保障在惡劣氣象條件下,整個網箱裝置的穩定性。平臺風機電源系統則采用的風光互補方式,主要由風力發電機、蓄電池、系統控制器組成,同時鑒于海洋臺站維護難的問題,該系統研發的監控模塊,可以實時監測系統運行情況,實時反饋蓄電池、負載電壓及有關參數,工作人員在遠程可以做到反向操作。
3.2平臺上層建筑的節能設計
光伏發電裝置包括光伏支架、光伏發電板和升降立柱,所述光伏支架通過若干升降立柱設置于平臺結構上,所述光伏發電板安裝于光伏支架。光伏發電板接收太陽能進行發電,光伏支架用于安裝光伏發電板,增強結構強度。升降立柱使得光伏發電板和浮筒之間的垂直距離可根據情況調節,在需要打撈養殖網箱裝置中養殖產品時可調整立柱的高度以方便作業,在其余時間光伏電板高度略高于海洋波浪高度,以避免波浪直接拍擊光伏板,防止光伏板受荷破壞。三浮體平臺上層主要有信號收發裝置、各種電子儀器。基地平臺上建有的信號收發裝置,可實現網箱裝置與岸基的信息互通有無,實時信息交互也提高了裝置的可靠性,最終實現遠海養殖智能化、無人化。在太陽光普照廣闊的海洋,安裝在海上平臺上的追日轉向的太陽能電池方陣接受陽光的照射產生直流電,直流電通過導電線輸入控制器進行調整,接著輸入逆變器轉換成交流電供應安裝在養殖網箱上的蓄電池,滿足海上裝置夜間作業照明和全天生產作業用電的需要;直流電經過控制器的調整后,也可以輸入內部備用鋰離子電池貯存備用。隨著技術的進步,依附養殖網箱的太陽能電池方陣面積可以擴大、光電轉換效率亦可不斷提高,便能夠提供更多的電力以供設備的多樣化操作。太陽能電源系統主要由太陽能電池板組成,并且太陽能轉換成電能只有夜間無法工作的局限性。單晶硅太陽能板適用于近海的“非理想”氣候(多雨、多霧霾),可以高效率轉換能量,光電轉換效率最高達24%,可以最大限度將光能轉換成電能;采用光滑玻璃及防水樹脂進行封裝,堅固耐用,使用壽命一般可達15年,最高可達25年。所述裝置還包括電力系統,所述電力系統包括防水電池、光伏電纜、風機電纜、防護管和海底總纜。防水電池安裝于伸縮塔架結構,防水電池連接光伏發電裝置,由光伏發電裝置供電;風機電纜連接風機主體,光伏電纜連接光伏發電裝置,防護管沿單柱側面設置,風機電纜和光伏電纜則穿過防護管連接平臺總纜。
3.3水下多功能綠色網箱設計
養殖網箱采用蜂窩形上下圍網式構造,艙壁上的各種水文監測器將水文信息與岸基實時交互,提高了漁業養殖的可靠性。網箱的蜂窩形結構,通過桁架與三浮體平臺連接,組成一個封閉的整體,網蜂窩形結構是覆蓋二維平面的最佳拓撲結構,具有優秀的幾何力學特性,強度和剛度比同排水量的其他結構優秀許多,費料少,性能優異。根據全球洋流的累計資料,實時的將養殖網箱運輸到適宜位置海域,并通過水文監測器做出判斷、岸基做出預估,保證水文信息適宜魚群生存。智能燈光調節系統,據最新研究表明,由燈光所影響的褪黑激素會造成魚類和人類的等脊椎動物的晝夜節律發生變化。(褪黑激素的降低可能導致免疫防御、生長和繁殖功能出現問題)養殖網箱內部安裝智能燈光系統,解決因上層建筑遮擋而造成的光源不足問題,保證魚群生長環境,進而保證養殖品質。因此,本作品設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光伏發電裝置和養殖網箱裝置可隨海面自由上下,抵御一定程度的海浪,保證結構安全穩定。(2)光伏發電板相對平臺高度可調節,避免波浪直接拍擊光伏板,同時方便養殖網箱裝置內海產品打撈作業。(3)水文信息的實時交互、智能燈光調節系統,極大的提高了對于魚群生長環境的可靠性,進而保證養殖的品質、經濟的收益。
4現有理論技術與數據分析
隨著我國國民生活水平的逐步升高,人民群眾對于食品的要求也從溫飽到可口,再到營養層面。水產一直是我國餐桌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的高檔海產更是好面子的中國人追求的首選之列。國人對高檔水產蛋白在飲食中的比重逐步提升,人均消費量近年來也是逐步提升,高居不下。近年來,國家不斷強調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金山銀山不如青山綠水,相關環保政策的不斷出臺,加上海生養殖業的不斷發展,養殖理念和養殖方式正處在一個歷史的轉折點,加上2020年又是中央扶貧政策攻關的一年,在大環境的影響下,傳統捕撈業的衰退已經成為必然;而近海養殖業由于環保政策的不斷推出,衰退也是一葉知秋,因此,遠洋養殖產業的盛行于世指日可待。
5養殖規范化
5.1水文信息的檢測
通過國家日益完善的水文監測系統,以及日益完備的洋流信息儲備,能夠保證魚群擁有可靠的生長環境。
5.2魚群養殖實時監測
利用多種水質檢測儀、高分辨的水下分辨系統檢測內部生長情況,并匯報于岸基,岸基殼實時對內部環境進行護理。
5.3規章制度的建立
形成一套合理的規范是所有分析、處理的最終目標。洋流分析、預估;水文、水質監測;魚群生長檢測等,這一系列信息岸基應形成一套有序的分析機制,最佳情況是:根據這些信息的特點制作一套分析軟件、規章制度。
6結束語
遠洋網箱養殖遵守魚群生長的自然規律,水產品質量得到保證。作為一種新型的海洋養殖方式,其未來市場前景廣大,它將原有的近海養殖的各種弊端予以消除,并向高度智能化、遠程化發展。遠海養殖正遇到歷史發展的好時機,2020年,國家扶貧攻堅政策的逐步實施,環保政策的逐步開展,必然會導致競爭產業的衰退。在大型遠洋養殖過程中,我國船舶于海洋專業必然面臨一系列的重大挑戰,但同時也會給本行業帶來新的機遇。
參考文獻:
[1]楊雪旗,章國寶,黃永明頓,等.風光互補海水淡化系統安全性評估方法研究[J].工業控制計算機,2019,32(5):53-55.
[2]程友良,薛占璞,李占嶺,等.海上半潛式風力發電塔基礎的水動力學特性分析[J].船海工程,2016,45(5):151-156.
[3]何皛磊.“深海網箱”的應用前景[J].船舶,2018(02):7-12.
[4]深遠海智能化漁業養殖平臺———“海洋漁場1號”[J].太平洋學報,2018(03):11-11.
[5]中投投資咨詢網.2019-2023年中國海洋漁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R].中投產業研究院,2019.
作者:王亞飛 孫剛 王鈞樟 張鑫 朱濤 單位: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