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域文化與高校育人互動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邯鄲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在漫長的積淀與洗禮中孕育形成了以“趙文化”為核心的磁山文化、建安文化、女媧文化等十大文化脈系。充分發揮地域文化特色是地區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需要。利用地域文化加強對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是高校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以邯鄲地域文化為例,首先了解邯鄲高校文化的基本特征,然后論述地域文化與高等教育融合的必要性,最后探索邯鄲地域文化與高等教育融合的路徑。地域經濟社會內部包含文化、科技、經濟等諸多要素,這些要素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相互協調融合。在地方經濟得到充分發展的同時,地方文化必須與之同步發展,以形成較為完整的地域社會體系。地方高校作為區域發展的關鍵力量,不僅要提供智力支持,更要推動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高校形成的文化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高校的教育質量,以及是否能達到教育的目的。校園文化是指一所學校經過長期發展積淀而形成共識的一種價值體系,以精神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文明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一方面可以促進高校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可以打造高校校園獨特的文化品牌,以提升辦學“軟實力”,提高自身吸引力。
一、邯鄲高校文化的基本特征
1地域獨特性
地域獨特性是地方高校特色文化重要的特征。處在不同地域的高校,其教育發展水平、教育環境和教育條件都有所差異,再加上帶有鮮明地域性的歷史文化特征,使得地方高校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教育風格和鮮明的辦學理念。第一,地域文化為高校文化發展提供重要資源。地域獨特的風土人情、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都是高校課程建設的資源載體,為課程提供了豐富的內容素材。第二,地域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設的著力點。地域文化為高校文化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高校精神文化建設是在地域文化基礎上形成的。邯鄲高校是為邯鄲輸出人才、推動邯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邯鄲高校的教師和學生多數來自本地區,他們在濃厚的邯鄲地域文化的熏陶下,思想觀念和文化涵養都與邯鄲息息相關。他們的文化素養、行為舉止、生活態度和道德信仰等都源于地域文化,形成以自身為中心,以高校范圍為半徑的獨特的“輻射文化場”,影響著非本地區的其他師生,使其對邯鄲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和親切感,從而不斷推動校園地域文化的發展和成熟,進一步加強邯鄲高校校園文化的地域獨特性。
2歷史繼承性
三千年未改名的邯鄲,始于殷商畿輔之地,八千年前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戰國時期邯鄲為趙國都城;漢代與洛陽、臨淄、南陽、成都共享“五大都會”盛名;漢末曹魏在臨漳建都,先后為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都城;北宋,大名府成為北宋陪都;清代,大名府為直隸省第一省會。邯鄲在悠久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孕育而形成了以“趙文化”為核心的女媧文化、磁山文化、建安文化、石窟文化、廣府太極文化、磁州窯文化、成語典故文化和紅色文化等十大文化脈系。高等學校是優秀地域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應充分發揮傳承、研究、融合和創新地域文化的引領作用。一方面,高校為地域文化的傳承提供重要平臺,積極承擔文化育人的責任,發揮重要職能,幫助學生提高文化素養以及樹立文化自信,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另一方面,高校積極進行科學研究,為地方培養大量優秀人才,為地域文化發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高校學生不斷為歷史文化的創新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有利于中華文化的薪火相傳。3開放創新性高校是文化傳播的園地,是各種文化的交匯地,其文化形態豐富多樣。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都能在高校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高校傳承地域文化是在秉持開放性原則下的創新,要梳理好地域文化與外來文化、民族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做到與時俱進、開放創新。高校積極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選擇性地整合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最終形成積極健康、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高校校園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體現在文化價值取向、學校規章制度和校園建筑環境等方方面面。高校校園文化創新既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也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升華,其中也依賴于獨立個性,即獨特性。正是得益于不斷創新,校園地域文化才能引領社會文化,并實現自我價值,滿足時代和社會的需要。
二、地域文化與高等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促進高校人文素質教育
高校教育不僅要“教”,更要“育”。人文素質教育是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塑造學生優秀品格的重要途徑。高校的專業培養方案要體現人文素質教育,促進每個學生全面發展,促使其文化知識和精神品質都得以提高。優秀的地域文化具有獨特的教育功能,是地方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資源。高校要在符合規范教育要求的基礎上,通過挖掘地方資源以及結合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專業特點,建立富有風格、新穎獨特的教育體系,運用優秀的地域文化培養高水平、高素質、高品質的人才,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創業優勢。我國大部分高校容易忽視育人的內涵建設,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人才培養和教育目標順利實現。高校應將地域文化融入高等教育中,在專業課程建設中充實校園文化建設,讓大學生在優秀地域文化的熏陶與感染下,提高人文素質水平。在課內外實踐過程中,高校應有機融合地域文化,構建均衡協調的育人機制,形成不可替代的特色優勢,以實現錯位發展。
2豐富地域文化發展內涵
地域文化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代表著中華人民深層的精神追求,更是滋養中華民族的沃土。高校根植于地方,是傳承繁榮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將地域文化融入高等教育中,有利于豐富地域文化的內涵,形成獨特的地域文化。大學是孕育新知識、新思想、新方法的發源地,有良好的學術環境、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走在科學前沿的學術成果,是文化創新的沃土,肩負著繼承創新地域文化發展的重任。高校校園文化需要地域文化的滋養,地域文化也需要高校的引領。各個學科領域的帶頭人、專家和學者,匯聚在高校探索研究、交流創新,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總結文化最新成果,以豐富地域文化內涵。積極推動文化傳播,不斷滿足大眾日益增長的多樣性文化需求是獲得文化發展的前提,也是實現地方高校自身價值的重要內容。
3體現高校服務社會的使命
高校的四大職能中就包括社會服務職能,這項職能是檢驗其他三項職能的最佳渠道,也是高校的最終歸宿。它強調高等學校作為學術組織應為社會作出多方面的貢獻,包括傳播文化、參與發展、培養人才和科學研究。高校應發揮自身專業特色優勢,致力于研究地域文化,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激發師生的文化認同感,提升學校的素質教育,進一步傳承與發揚地域文化。教師在教學科研中研究地域文化,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傳承地域文化,促使高校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成為地域文化的標志,以豐富地域文化內涵,提升地域文化品質。高校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的融合,一方面有利于師生了解所在地域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和風土人情,繼承創新地域文化;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找到服務當地的契合點,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培養地域發展主力軍,提高高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和社會服務水平。
三、邯鄲地域文化與高等教育融合創新
1組織傳統文化活動,培養學生的鄉土情懷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高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紀念館、博物館、圖書館以及其他相關景點,讓學生在實踐中盡可能多地挖掘其中的精神內涵,體會地域文化的意義與價值。例如,學生參觀承載著邯鄲文化特質和核心的趙王城遺址,可以感受厚重的歷史文化;游覽集歷史生態、人文景觀與自然風貌于一體的趙苑公園,感受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的雄風;走過成語典故苑,了解歷史成語典故;進入邯鄲市博物館,了解邯鄲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邯鄲高校在進行相關的精神文化建設過程中,既要從歷史上挖掘邯鄲人積極的精神因素,也要賦予邯鄲精神以新的時代內涵,勤勞節儉、開放包容、創新進取、誠信大義、創業奉獻,這些都是值得繼承與發揚的優良品質。高校校園對優秀的地域精神文化加以學習與研究,有利于傳播優秀的地域精神文化,賦予優秀地域文化新的活力。
2以課堂為主要思想陣營,傳播優秀邯鄲地域文化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邯鄲形成了許多優秀的文化資源。高校依托課堂傳播地域文化,挖掘具有正面意義的文化精髓,利用專業知識傳承地域文化,同時也可以為地域文化注入新的靈魂,促進邯鄲地域文化的獨特性發展。高等院校需要充分利用邯鄲地域文化元素,融合學院發展特色與目標,合理規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認同地域文化,最后形成極具特色的校園文化。走進課堂有多種形式,可以開展主題班會,舉辦相關講座,進行相關知識競賽等。第一,開設人文課堂,將優秀傳統文化與人文素質課程融合在一起,拓寬教學廣度,實現深度教學。第二,開展文化講座,邀請知名教授以及相關領域的文化專家到校進行文化宣講。第三,不定期開展演講和讀書征文活動,選出優秀作品在網站進行展示。
3依托邯鄲地域文化資源,打造豐富的“第二課堂”
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注重“第二課堂”的打造。“第二課堂”是相對于課堂教學而言的,是指在第一課堂外的時間所進行的與第一課堂相關的教學活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學習空間范圍非常大,它是由學生依據興趣愛好自愿組成的組織,被認為是課堂之外的第二大育人載體。“第二課堂”在保證學生自主性的前提下,積極引導地域文化社團的建設。高等院校可以鼓勵學生創辦校園特色社團,充分發動學生團委、學生會等組織,定期開展邯鄲地域文化教育活動。針對民俗習慣等地域文化活動,可以利用社會實踐形式,動員學生參與其中,深入感受風土人情。還可以構建實踐活動團隊,培養學生合作實踐能力,增加高校學生了解地域文化的途徑。同時積極引導學生深度總結,以增加學生對地域文化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此外,適當安排指導教師,給予學生實質性的指導,讓學生在充分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感受傳統文化的力量和精神,于無形中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4打造人文環境,創建獨特文化氛圍
人文環境建設作為人文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對于培養學生精神品質具有重要作用。校園環境建設影響著校園的硬件水平,其會給學生帶來直觀的視覺效果。另外,高校科研是高校服務社會職能的重要體現,在進行相關科研的過程中,應結合地域所在的文化資源以及環境加以研究,引導學生關注地域文化,促進學生專業知識與人文素養的有效結合。一方面,可以在學校適當修建有關邯鄲地域文化的雕塑,建造邯鄲地域文化景觀,懸掛相關人物畫像和歷史典故。通過建設展覽廳,放置與邯鄲地域文化相關的物品,以及校徽、紀念冊和相關學校紀念品等周邊物品,既增長了學生的見識,也宣傳了學校;另一方面,在圖書館增加相關的文化書籍,增設讀書角等隨處可見的學習場所。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資源,讓學生在新媒體技術的影響下,傳承和創新校園文化,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作者:郝賽行 李慧敏 單位:邯鄲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