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職德育教育傳統文化的滲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中職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一般學習成績不太理想,上職業學校是他們考不上高中后一種無奈的選擇,因此,他們大多調皮貪玩,不遵守紀律,性格叛逆,既自卑又自傲,很難管理,而且在教育選拔中處于劣勢,很多中職生對未來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成為學習成績差和思想道德差的雙差生,因此對中職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成為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蘊藏著古圣先賢非凡的智慧,其精髓深含著儒、釋、道三家的學說、積淀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思想認識、社會人倫,以及道德觀念,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資源,把中國傳統文化滲入到中職德育教育中既能起到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又能豐富德育課堂教學的內容。
1職中生的特點
職業中專學校的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在初中時期,大部分成績不是很好,甚至有的學生還被教師忽略遺忘,因此他們具有和其他同齡人不一樣的特點。
(1)自尊心強,容易沖動。中職生年齡大多在15歲到18歲之間。他們大都是獨生子女,普遍比較任性,而且正處于青春期,因此,自尊心極強,喜歡表現自己,遇事容易沖動,偏激,走極端。
(2)自卑心理嚴重,容易出現逆反行為。中職生學習成績大都不好,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同學們的嘲笑,常常有低人一等的心理,自卑心理嚴重。感情比較脆弱敏感,容易出現逆反行為。
(3)自我認知存在偏差,盲目講英雄主義、哥們兒義氣。中職生還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無法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喜歡在公眾場合表現自己,盲目講英雄主義,哥們義氣。
(4)紀律差,思想活躍。中職生不喜歡循規蹈矩,經常違反紀律,但他們思想活躍,喜歡新鮮事物,和社會接觸比較多,社交能力強,但也很容易受社會上不良習氣的影響,染上不良習慣。
2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職生進行德育滲透的目標構建
(1)培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從古至今,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深深地愛著自己的國家,孟子“以天下為己任”,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東林書院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等等,都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兒女的愛國主義精神。深入挖掘這一資源,可以讓中職生以這些前人為榜樣,也能自覺地熱愛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民族和人民。
(2)培育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的互助關愛情懷。孔子主張以“仁”治天下,孟子提倡“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學者都主張仁愛,主張人與人之間要相互關愛,相互寬容,相互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對方的選擇,善待對方,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挖掘這一資源,對于培養中職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和諧人際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培育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的修身向善理念。我國古人非常重視對自身道德的培養,即:修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被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上。修身立志就是要“正其心,修其身,明其志,厚其德,以至至善”。《周易•乾卦》中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孔子強調“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孟子主張“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總結這些古代先哲對修身的認識,就是要心方正,立下遠大志向,有美德,要自強不息,不能醉心于富貴,貧賤時也不能改變志向,武力也不能使自己屈服,這些都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尊自立、積極進取、堅守氣節的精神,以此來教育中職生,讓他們也繼承古代先哲優秀的品質和氣節。
3中職德育教育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途徑
(1)使中職學生重視并相信中國傳統文化。要學習傳統文化,從中吸取古圣先賢的思想和智慧,必須建立在相信和重視的基礎之上。只有這樣,才能產生學習的動力,才能深刻理解古代文化的義趣,并把古代先賢的教誨落實在實際行動中去。從到,中國傳統文化曾經飽受摧殘,甚至出現了文化斷層,人們長期認為傳統文化屬于封建主義,懷疑古代圣賢,認為古人不懂科學,古人不如今人。再加上改革開放后,中國向西方學習先進的技術和文化,又出現了崇拜西方的文化和價值觀,拋棄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潮。這種不健康的心態將成為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極大障礙。因此首先讓中職生相信傳統文化并重視對它的學習。要讓中職生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歷經幾千年,積淀下來的都是中華民族偉大先哲的智慧,而且這種文化已經深入到我們民族的學血洗中去,是中華門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獨特的身份標志。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能繼承先賢的智慧和美德,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使社會更加和諧。
(2)認真開發傳統文化資源,不斷豐富德育內容。中華傳統文化內涵豐富,其中包含有極為豐富的德育資源,需要我們認真去挖掘,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要根據教學實際和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水平、行為方式,以及現代社會的實際情況,有選擇性的吸收。比如,“仁義禮智信”的道德準則,“仁者愛人”、“和為貴”的處世哲學,“義以上為”、“先義后利”“與人為善”的做人原則;孝順父母,尊敬長輩,親愛兄妹的家庭倫理觀念都可以成為中職學生德育學習的內容。另外,古代先哲對宇宙,對生命的認識,對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等都有深刻的認識,只有充分了解了這些內容,才能真正地熱愛大自然,熱愛周圍的每一個人,才能真正地去做一個有愛心的,對社會有用的人。只有每一個人都能這樣去做,社會才會安定和諧,人與自然才能和諧相處。
(3)在實踐活動中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是對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有時候實踐活動對于中職生的品德教育遠遠優于課堂教學。比如成語接龍比賽,謎語大會,漢字聽寫大賽等,比賽內容以中職教材為主,比賽形式可以以學生個人為主,也可以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這種形式很受學生歡迎,一有空就翻字典,背字詞,一方面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和集體榮譽感。另外還可以在一些重大節日,開展朗誦、演講、征文、知識競賽等多種主題教育活動,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美德滲入其中。另外,還可以組織中職學生到敬老院開展活動,幫助老人清理衛生,陪老人散步聊天,給老人表演節目等,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尊敬老人,并推及到自己的父母親朋,讓中職生在活動中感受到自己的責任,以及自己對他人的重要性,培養他們的同情心。同學之間如果出現矛盾,教師也可以借助化解矛盾的時機對學生進行為人處世的教育,總之,社會實踐是豐富的大課堂,教師可以隨時使用,把中華傳統文化孕育到德育教育中。
(4)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增強教學的感染力。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的社會,手機、電腦,網絡的普及大大擴展了信息傳送的渠道,我們甚至可以說學生從網絡、從電視上獲得的知識要遠比課堂獲得的知識多得多,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現代化的資源,引導中職生從這些渠道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目前電視上有很多講傳統文化的講壇,比如《百家講壇》《中國記憶》《子午書簡》《杏林講壇》等等,還有網絡上一些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網頁、論壇、扣扣群等,這些都是學習和接受古德圣賢教育的平臺,教師要充分運用這些資源,使傳統文化的教學能夠在一個高層次和高水平的基礎上發展。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進行有選擇性地學習。其次,對于這些林林總總的教學資源,要緊密聯系教學實際,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進行選擇,要去其糟粕,留其精華,選擇那些和中職生生活聯系緊密的,中職生比較感興趣的,發人深思,啟迪學生智慧的網絡資源。在教學中,教師要多運用互聯網和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組織教學。因為,中職生文化基礎薄弱,不喜歡學習,但思想活躍,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不集中,運用互聯網和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不僅可以節約時間,增加課堂密度,還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強教學的直觀性,使學生理解起來更加容易。
4結論
中職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常常是一群學習成績差,思想品德差的雙差生,而中職生也是一個肩負著未來社會建設的中流砥柱,因此對他們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許多古代先哲修身養性,培養自己優秀品質的思想,把這些思想融入到中職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價值。要培養中職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的互助關愛情懷;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的修身向善理念。在中職德育教育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途徑是:使中職學生重視并相信中國傳統文化;認真開發傳統文化資源,不斷豐富德育內容;在實踐活動中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增強教學的感染力。
作者:黃招娣 單位:福建省漳浦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