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文學教學論文:影視文學教學方法革新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作者:于利平 單位:山東藝術學院戲劇影視學院
目前的戲劇影視文學專業課堂上,學生大多都在執行一種創作模式,那就是將主人公置于一種極端的情境當中,從而使得人物動作具有強烈的目的性,人物之間產生激烈的外在沖突,人物關系在情節發展中發生重大改變……戲劇性被強調為教學重點本無異議,但是戲劇性的內涵若僅僅局限于對戲劇性人格特征的呈現、外部的浮于表象的矛盾沖突與動作的組織、對情境危機的刻意營造等層面,會導致將學生的興趣引導到關注作品的外在戲劇性,從而忽視中外現實主義經典作品的抒情性,以及其中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探索與關注,審美視野和創作范疇也會變得越來越狹小。戲劇的世界紛繁而多彩,僅僅強調外部矛盾沖突的戲劇性作品,只是戲劇世界之一隅,而非全部。在現實主義的作品隊伍中,有著更多的更符合當下時代特征與心理特點的作品存在。這些作品以及其背后的創作方法,更應該在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教學中被重視起來。
一、現實主義創作教學方法深度探索的原因
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現實主義創作的教學方法需要進行深度探索與革新,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時代與觀眾審美的訴求。當下我們的生活環境日益平穩,那些重大的社會矛盾與問題、極端的情境已經遠離了人們的生活。時代與生活的變化帶來了觀眾審美訴求的變化,隨著時代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逐漸被人自身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矛盾所取代,今天,走進劇場的觀眾更加渴望看到那些能夠準確、深入地表達出現實日常生活中人們精神世界的優秀作品。
二是小劇場發展的要求。小劇場作為一種更加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劇場形式,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在我國已經有了三十年的發展歷程。經過三十年的發展,小劇場戲劇已經擁有為數眾多的觀眾群體,成為目前我國戲劇舞臺上的重要力量。小劇場戲劇無論其劇場特點、場內交流的多向度特征還是對演員的表演要求,都更適合于表現人們的當下生活與精神本質,要求劇作者從關注外部矛盾轉向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探索和反映。三是學生觀察生活的需要。藝術來源于生活,現實主義創作方法要求學生從生活中汲取素材,今天人們的內心世界變化要遠遠大于外部生活。硬要學生學習那些外部矛盾沖突強烈的作品,只會導致他們脫離生活,生搬硬造,閉門造車。時代的發展以及現實主義創作原則都要求編劇能夠學會從現實生活中汲取營養,創作出在日常生活中反映當代人深層精神本質的作品。因此,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對目前戲劇影視文學的現實主義創作教學方法進行改革。
二、現實主義創作教學方法改革的具體方法與措施
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現實主義創作教學方法改革,主要體現和實施于理論界定、觀察生活和創作實踐這三個層面。
首先,從理論上對“戲劇性”內涵予以厘定和辨析。根據《中國大百科全書•戲劇卷》的解釋,“戲劇性”從根本上講就是“戲劇的特性在作品中的具體體現”。其核心是“把人物的內心活動(思想、感情、意志及其他心理因素)通過外部動作、臺詞、表情等直觀外現出來,直接訴諸觀眾的感官”。而“偶然性”、“巧合”“驟變”等,則更多借用了生活用語的含義,僅僅是戲劇性原始、外在的意義。因此,從本質上講,戲劇藝術屬于“代言體”。劇本只要將人物內在的看不到也聽不到的內容,呈現為可視、可聽的內容,都是“戲劇性”的處理。厘定了“戲劇性”這一大的范疇,相應地,在戲劇影視文學創作課堂上,對“戲劇動作”、“戲劇沖突”、“戲劇情境”、“戲劇情節”等劇作元素的闡釋也應當相應做出進一步調整。以戲劇沖突為例,傳統的以外在戲劇性為特征的戲劇作品,更多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外在沖突。而人自身的矛盾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沖突,在今天似乎更能夠反映出現代人生活的本質。因此,我們在課堂上應當鼓勵學生在創作中,更多表現后兩者之間的沖突。
其次,現實主義創作教學方法改革還應當體現在學生的觀察生活環節。觀察生活是編劇班教學的重要環節。學生需要從現實中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積聚生活原材料,從而形成創作的“素材庫”。觀察生活進而從生活中獲得創作的第一手資料,這對于編劇來說至關重要。對于剛剛走進大學校園的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學生來說,由于年齡小、閱歷少,所積累的生活素材少之又少,因此,觀察生活就更應該成為日常訓練的一部分。傳統的編劇教學思路中,學生在觀察生活中更多旨在尋求那些外部沖突和戲劇性較強的內容,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日趨平穩與安寧,學生帶著編劇課所學的對“戲劇性”的理解,來到生活當中尋找素材,經常會一無所獲。由于在生活中找尋不到素材,因此就會為了完成作業在課堂上閉門造車,僅憑想象去表現生活。現實主義創作教學方法改革體現在引導、糾正學生觀察生活過程中出現了偏差的思路與方法:我們應當鼓勵學生從生活中尋求素材———生活的本質恰恰隱藏于那些平靜無波的表象當中。今天人們的生活雖然沒有那么多外在的沖突,然而隨著物質生活的日益富足、多元文化的發展、信息的高速傳播……人們的內心世界可以說空前豐富與復雜。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從前那種人與人之間外在的矛盾沖突被內化,向內轉變為一種自我矛盾以及人的生存與世界的荒誕等本質意義上的沖突。隨著時代與生活的變化,人的觀念發生了變化,因此,現實主義創作素材就決不僅僅局限于那些偶然發生的呈現為外部沖突的事件。我們需要啟發學生放棄對外化矛盾沖突的一味尋求,學會發現生活素材,并透過表象尋找到反映生活本質的內容。
最后,現實主義創作教學方法的深化改革最終應當體現到學生的創作當中。傳統戲劇影視文學專業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在大四階段進行大戲創作,學生一般會在畢業前上交一部四幕或者五幕話劇。實際上對于一個大四畢業學生來說,從技術角度可以完成一部大戲,但是從創作能力來說,要完成一部優秀的大戲作品,卻是非常吃力的。根據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畢業生的實際水平,結合我國目前話劇的主要演劇形式和話劇生存現狀,我們在教學改革中,建議學生在畢業時完成一部小劇場話劇作品。相對于大劇場話劇來說,小劇場話劇的特點體現在一個“小”字:其作品情節相對簡單,出場人物少,演出時間也較短。這對于本科階段的學生來說,更加容易掌握。小劇場戲劇因為短小而易于排演,因此特別適合于及時反映當下人們的現實生活。同時由于小劇場舞臺與觀眾席之間距離緊密的特點,適宜于演員以自然、真實、細膩的狀態表現人物的內心情感。真實反映現實生活,透過生活表象展現人物內心的細膩情感,這正是我們在觀察生活階段對學生的要求。可以說,學生在觀察生活階段所積累的素材,正適合于以小劇場的形式創作完成。
本人自2008年開始進行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教學改革,鼓勵學生創作反映社會現實的小劇場話劇。2010年本班學生王欣哲、蓋菁瑩所創作的小劇場話劇《“摩卡—Mocha”的速溶生活》和《雙城記》分別發表于《戲劇叢刊》2009年第五期和2010年第三期。其中,《“摩卡—Mocha”的速溶生活》獲得第24屆田漢戲劇獎劇本二等獎。現實主義創作教學方法的改革,是一種貫穿于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整體教學的思路和方法,實現為學生從觀察生活到將素材呈現于劇本并完成創作的一整套完整的教學和學習過程。對現實主義創作教學方法進行深度探索,是為了深化我們戲劇影視文學專業課的教學思路,深入對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認識,以培養更適合于時展要求的編劇人才為最終目的。事實證明,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教學改革,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