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低碳經濟背景下現代綠色物流體系構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當前,我國全面推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倡導建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在這一背景下,綠色物流理念應運而生。政府部門應當制定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現狀和經濟生產要求的綠色物流構建管理模式和相關策略,各類物流企業和供貨企業要開展通力合作,打造先進的綠色物流運輸產業鏈,將我國的綠色物流建設事業發展提升至新的高度。
關鍵詞:低碳經濟;綠色物流體系;研究與構建
隨著生態環境污染、霧霾天氣頻發等各類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綠色物流體系的構建成為了當前我國物流運輸行業改革任務的重中之重。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背景下,政府機關和物流企業必須積極開拓、勇于創新,構建新型綠色物流系統,提高運輸工具的使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的排放,為環境保護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一、低碳經濟理論框架與實現路徑
(一)低碳經濟定義
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運用新能源開發、技術創新、產業轉型等各種手段,盡量減少石油、煤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平衡。
(二)低碳經濟的目的與意義
低碳經濟的核心目標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利用低碳能源、清潔能源和以及其他各種新型能源,發展低碳技術和節能技術,降低對生態環境的污染,構建低能耗、低污染的經濟發展體系,達到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共贏。建立低碳型經濟發展模式,能有效降低生態環境污染,完成我國政府制定的節能降耗要求,提高能源使用效益,建設生態文明,發展新興工業,調整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有效解決日益嚴重的全球氣候變暖、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等環境問題,全面改善人類生存環境。
(三)低碳經濟的實現路徑
為了全面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建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應當進一步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將減排目標納入五年規劃,向低碳經濟轉型。推行低碳經濟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必須發動全社會力量開展通力合作,并通過政府部門的行政手段加以引導,建立健全法律監督機制,確保全社會步調一致,齊心協力使低碳經濟沿著正確的軌道前行。政府部門要學習和引進國際先進經驗、方法,完善產業導入政策、土地使用和資金使用配套政策,建立系統的產業認證、產品認證、檢測檢驗標準,運用先進的技術理論進行指導,加速完善人才培訓。要大力發展低碳產業,全面提高我國在低碳經濟與技術方面的競爭力,在低碳產業生產中培育和創造更多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高碳改造、低碳升級、無碳代替的生產方向,做好節能減排、材料裝備升級、技術工藝升級、新能源生產等各項工作。
二、綠色物流產生背景和實施策略
(一)綠色物流產生背景
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生態系統失衡、臭氧層破壞、資源枯竭、能源危機等各種環境問題使人們逐漸意識到了環境污染的可怕和環境保護的必要性,于是,綠色消費運動、綠色和平運動等在世界各國興起,對綠色物流這一概念的提出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而各國政府也針對環境保護事業制定了專門的政策法規,并組織各種力量對環保工作的開展進行監管,加大了相關投入,為綠色物流的發展提供了保障。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腳步的逐漸加快,傳統的關稅壁壘漸漸淡出了經濟貿易市場,而環境壁壘則成為了新的壁壘模式。國際通用的ISO14000要求企業建立環境管理體系,在經營生產活動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把對環境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在這樣環境壁壘的背景下,只有發展綠色物流才能滿足國際經濟貿易的環境友好性要求。
(二)綠色物流實施策略
由于受到傳統的物流經營理念和經營方式的制約,許多物流企業忽視了長遠利益和社會利益,使用掠奪式的經營方式,導致物流的可持續發展受到阻礙,因此,首先要在全社會范圍內樹立綠色物流的觀念,讓物流經營者轉變思路,建立綠色物流可持續發展觀。物流企業應當根據環保理念和環保目標,結合企業發展現狀,制定綠色經營管理策略,選擇綠色運輸方式和綠色交通工具,合理規劃配送網點、優化配送路線、提高載貨率,使用少耗材、可回收、可再用的綠色包裝,將分散加工轉變為專業化的集中加工,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由于生產過程、廢棄物產生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搜集、整理并利用綠色信息,及時對綠色物流手段和方法進行更新,進一步促進物流綠色化。政府部門和物流企業要積極開發新型綠色物流技術和手段,發展物流的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和網絡化,努力縮短與西方先進國家綠色物流技術之間的差距。
三、國外綠色物流體系借鑒
(一)日本綠色物流體系
1992年,日本公布了汽車二氧化氮排放限制法,在大城市的部分地區規定只準通行污染物排放量較低的貨車。2001年,日本政府出臺《新綜合物流實施大綱》,強調通過利用可再生資源等手段降低物流交通工具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建立對環境友好的新型綠色物流體系。同時,日本政府還積極推行物流運輸模式轉換工作,大力提倡對環境負荷較小的鐵路運輸、干線運輸和海上運輸方式,實施《貨物汽車運輸事業法》、《貨物托運事業法》,規范汽車運輸行為,確定了五種允許企業使用的貨車類型,構建高效合理的市內共同配送系統,利用補助金發放、政府津貼發放等手段促進貨主與物流商之間的協同合作,降低環境負荷,進一步提高交通工具的使用效率。
(二)歐盟綠色物流體系
歐盟各國物流企業高度重視物流方式的環境友好性,盡量將交通運輸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最低,并實行了具有環保功能的物流解決方案。德國于2012年建立了生態物流體系,所有汽車制造商和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都參與其中,在產品始發地到終點客戶的物流全過程嚴格按照相關環保法律控制包裝品管理和廢品管理,使用經久耐用的、具有環保性能的集裝箱設備,嚴禁使用托盤、塑料包裝等易造成環境污染的材料,提高紙張、木材、金屬等材料的循環再利用率,降低溫室氣體排放。2008年,TNT物流集團在荷蘭發起“行星與我”行動,計劃至2025年集團物流車輛二氧化碳廢氣排放量減少一半。該行動倡導用電動車輛代替內燃機車輛,并主動要求政府部門、環保團體、社會公眾對計劃實行過程予以監督,提高集團物流工作的透明度。
(三)美國綠色物流體系
美國政府在全美境內建立了水、陸、空、鐵立體交通運輸網絡,使用計算機管理軟件、信息技術、自動化等多種手段管理全國范圍內的物流交通運輸工作,有效地降低了庫存率和倉儲費用,進而降低了物流成本投入。美國在各個港口實施“綠色港口”管理,對集裝箱車輛以及其他貨運汽車在港口碼頭的停留時間采取嚴格控制,降低物流作業的二氧化碳等廢氣排放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在城市物流交通工具管理上,美國根據物流運輸量選用相符合的配送汽車,對車輛進項專業化改造,配備了便于城市配送的專門設施和裝備,提高運輸效率。同時,美國政府制定了《國家運輸科技發展戰略》,提出應用先進的運輸技術、配送系統和環保包裝材料,全面落實綠色物流發展理念,打造綠色物流強國。
四、我國綠色物流體系構建
(一)我國物流業發展新要求
“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和新任務對物流行業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高速增長的新要求;新興工業化和產業轉型的新要求;新型城鎮化和消費模式升級的新要求;區域化協調發展與產業轉移的新要求;創新驅動和科技革命的新要求;開放性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的新要求;生態文明減少和節能降耗減排的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和創新政治整理的新要求。因此,物流業必須在創新協調發展的理念指導下,加強綠色物流模式的開發,完成去杠桿、去產能、降成本、去庫存、補短板等五項關鍵任務,推動行業創新和提質增效。
(二)我國綠色物流體系構建策略
政府機關和環保部門要發動全社會樹立綠色環保意識,鼓勵企業運用綠色理念進行生產指導規劃和產品結構改造,培養一線工人的綠色產品理念,使環保、生態、綠
色的理念深入人心。推行綠色物流經營模式,監督物流企業從環保角度制定綠色經營管理策略,做好各種運輸方式的相互銜接,發揮整體效率和組合優勢,建立高效的綜合物流運輸體系,合理、有效地利用車輛,減少車輛運行,提高配送效率。加強供貨企業、物流企業合作,選擇綠色運輸策略,使用綠色包裝,開展綠色流通加工,利用互聯網技術和電子信息平臺建立供應鏈管理信息系統,提高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實行共同配送。加強對運營籌劃人員及其他各類專業人員的培訓管理,政府部門、物流企業、咨詢機構、民辦教育機構等要通力協作,采用多種形式的培訓教育方式,培養具有綠色物流專業知識、跨學科綜合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綠色物流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
(三)我國綠色物流方式應用現狀
位于深圳的陸地方舟新能源電動車集團有限公司自成立以來,圍繞國家“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全面推進轉型發展,已擁有電動汽車第七代電驅動控制系統、高效變頻電機驅動系統、新能源汽車整車控制系統三大核心技術和電池管理系統、車載充電系統等關鍵配套技術,2015年,該企業旗下多款車型入選《免征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這些車型具有環保、節能、高效的巨大優勢,與多家快遞企業開展了合作,有效解決了物流行業普遍存在的汽車尾氣排放問題,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生態環境污染。今年上半年,山東省淄博市將在高新經濟技術開發區建成一站式的現代物流產業集群-齊魯綜合物流港,為多個高等級經濟開發區企業提供物流供應鏈服務,并服務于當地化工、陶瓷、紡織、新材料等特色產業集群,與附近高速公路實行無縫對接。該綜合物流港具有專線倉儲區、通用倉儲區、精品倉儲區和綜合配套區等四大功能區,以發展綠色物流、構建低碳循環經濟理念為導向,建設集現代物流產業發展基地、商貿流通發展基地、供應鏈服務發展基地、智慧物流社區為一體的功能布局,為我國的綠色物流體系構建指明了發展方向。
五、結語
在生態環境保護任務越來越重的前提和趨勢下,構建綠色物流體系勢在必行,隨著電子商務經濟模式的逐漸擴大,我國的綠色物流面對著巨大的發展空間,應當充分利用各種先進的物流理念和物流技術,進一步擴大綠色物流普及范圍,將我國建成綠色物流強國。
參考文獻:
[1]蔣衛華,賴盛中.物流產業發展新路徑及其與經濟增長互動實證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5,(34):39-40.
[2]徐鑫,姚志存,陳俊,張道升,朱俊國.低碳經濟視角下安徽省農產品物流優化策略探討[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5,(33):66-69,75.
[3]甘衛華,許穎,黃雯,王茹紅.基于PCA和RSC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物流發展水平評價[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15,(6):132-142.
[4]范榮華.低碳背景下我國煤炭物流業發展現狀與“綠色”路徑選擇[J].對外經貿實務,2015,(12):89-92.
[5]劉曉鳳.低碳經濟發展下美國物流業稅收協同創新的制度環境研究———兼論啄食秩序理論[J].蘭州學刊,2015,(11):189-196.
[6]丁紅英.低碳經濟視角的我國農產品逆向物流發展路徑優化[J].農業經濟,2015,(11):133-134.
作者:何章磊 單位:安徽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