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醫談經絡調神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五神包括神、魂、魄、意、志,臨床實踐證明從經絡調節五神偏頗每能獲得良效。基于中醫五神理論進行經絡調神是中醫診療體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回歸了《黃帝內經》的原旨,亦是中醫醫學模式建立的基石。“神機”與“氣立”是經絡調神的理論依據,中醫五神理論指導下的經絡調治將五神按照神、魂魄、志意分為三個層次進行辨證分析。“神使”是經絡調治的前提,而經絡調神的靶點多在肌腱附著處、肌肉交界處、關節附近。重新深化完善中醫五神理論,挖掘基于中醫五神理論的針刺調神理論體系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中醫五神;調神;經絡;腧穴治療;醫學模式
1中醫五神簡述
中醫五神理論萌芽于夏商時期,那時人們已經對魂魄有了初步的認識,并且產生了“招魂和復魄”這種具體的相關社會活動[1],發展形成于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直至《內經》的出現標志著中醫五神理論雛形基本形成,是一套形成較早的醫學理論。“神”在中醫學中的概念有三種,一者是指天地萬物自然變化的規律,這是廣義之神;二者是指人體一切生命活動的主宰及其外在表現,這就是我們說的中醫五神;其三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我們認為這是中醫五神中“神”要素的內涵。其他四種要素如“魂”指的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潛意識和注意力,包括在后天逐漸學習得到的思維、推理、判斷等認知過程;“魄”指的是與生俱來的各種感覺、反應、反射、行為及精力、膽識;“意”指的是由心所發,產生于人腦的有主向的“未動而欲動”的客觀想法,是思維活動的初步階段;“志”指的是由心所發,產生于人腦的有主觀能動性的突出表現。神、魂、魄、意、志五種要素具有整體性、相關性、獨立性和層次性的特點,《素問•本病論》記載:“人犯五神易位,即神光不圓也”,五種要素處于動態平衡中,保持機體“神光”常“圓”,能夠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
2基于中醫五神理論探討經絡調神的意義
我們認為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的過程是形神共變的,而且在疾病發展的不同時間段形神之間是互相作用的,中醫五神就是古人探討“神”變的一套理論。現根據《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和《神農本草經》相關記載仍然可以窺探到古代先賢基于中醫五神理論在“神”變時運用針刺、中藥進行調神的高超技藝,然而,自漢代以后,中醫五神理論逐漸被醫家所忽視,疾病發展過程中形神共變中的“神”變也相應變得不被人們重視,調神技藝幾近消失,在20世紀末現代醫學先驅大聲呼喊“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亟須建立的背景下,我們認為應當重新挖掘中醫五神理論,完善中醫針刺調神理論,實現有效形神共治。
2.1回歸《內經》原旨
《上古天真論》作為《內經》卷首,全篇提綱挈領統領全書,高度概括了古人的生命觀、健康觀、疾病觀,緊緊圍繞著“形”與“神”展開了對生命科學的論述。其中重點談到“形與神俱”是“盡終其天年,度百歲”的基本條件,而且用大量篇幅描述了形神保養之道。例如,關于“形”的保養,要“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形勞而不倦”;關于“神”的保養則需要“志閑”“少欲”,“心安”“不懼”,懂得“持滿”,時時“御神”,保持“氣順”。“形與神俱”的思想貫穿了整本著作,其中尤其是《靈樞》,將“神”的重要性進一步深化,深入講解了針刺調神的相關內容,《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中記載:“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指出針刺的關鍵就是用來調神的,找到經絡腧穴中的“門”,也就是調神的靶點,這是上等醫師才能做到的。《靈樞•天年》指出:“失神者死,得神者生”,形與神俱,缺一不可,一方衰敗,生命必然消亡。因此可以說“形與神俱”是古代中醫學的醫學模式,現代中醫五神理論的深化與完善是回歸了《內經》的原旨,而基于中醫五神理論進行經絡調神是中醫診療體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2.2對于中醫醫學模式建立的意義
當下西方醫學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是遵循系統論的基本原理將患者理解為生物、心理、社會三種屬性的統一體,這對于西方醫學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反觀我們中醫學的醫學觀則是形神合一、天人相應,“形神合一”中的“形”講的就是生物醫學,“神”則類似西方醫學中的心理;“天人相應”則指的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性,反映了人的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由此可見,中醫學也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然而兩者還是存在巨大的區別。區別一:“神”與“心理”不完全對等,心理只是“神”對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應,“神”才是心理變化的根源,調神才是求本的關鍵,因此當下的醫學模式還是待完善的。區別二:西方醫學當下的實際醫學活動仍然是將人的“生物”“心理”“社會”屬性相對割裂,沒有很好的有機結合起來,普通科室治療疾病還是針對軀體器質性改變,心理科室也只是在排除軀體器質性改變后單純實行心理治療,究其根源還是對于人“生物”“心理”“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和相互作用不明,而中醫學不但有形神合一、天人相應這樣的醫學觀,而且能用氣、經絡等這樣的理論去闡釋“形”與“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中醫學在形—神—自然社會環境這種醫學觀的指導下形成了集預防、診斷、治療、預后一體的醫學模式。綜上,基于中醫五神理論探究經絡調神是中醫醫學模式建立的基石,意義重大。
3神機——氣立,經絡調神的理論依據
《說文解字》中“機”本義為“弓弩上的發射機關”,后引申為“事物的關鍵,樞紐”的意思,張介賓在《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的注釋也曾提及:“機者,要也”。所以我們認為“神機”即是“神的樞紐”的意思,促使“神機”改變是調神的基礎。《黃帝內經》全文有兩處談到“神機”,第一處就是《素問•六微旨大論》所記載的:“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這段話是對人體生命狀態的一個真實寫照,“神機”與“氣立”的相輔相成是人類得以在自然環境中正常進行生命活動的基礎,五神因為氣的升降出入得以長養與延續,氣的升降出入因為五神在生命活動中變得有意義。《黃帝內經》第二處關于“神機”的描述是《素問•五常政大論》所記載的:“根于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于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說明將食物吞進體內,以體內消化器官為生命能量來源的動物所具有的生命機能叫“神機”[2],“神機”是有意識的動物所獨有的,而沒有意識的植物則僅憑靠“氣立”,即氣的升降出入來進行正常生命活動。對人體而言,“神機”使得人體臟腑、經絡、精、氣、血、津液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3]。這個有機整體生命活動表現在內的就是“氣立”,即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表現于外的就是“五神”,即神、魂、魄、意、志。經絡是人體運行全身之氣進行升降出入的結構基礎[4],尋找合適經絡腧穴進行針刺施術取效的關鍵就是“得氣”,也就是調節人體的“氣立”狀態,正如《靈樞•九針十二原》中記載:“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云,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因此針刺可以通過經絡調氣有效治療“神”變的病人,比如各種意識障礙、軀體障礙為表現形式的癔病[5]、精神分裂癥[6]、卒中后抑郁等,并且姚嵐[7]用90項癥狀清單(SCL-90)及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作為測評工具證實了針刺療法對軀體化障礙病人的有效性,陳愛文等[8]也通過隨機對照試驗進一步驗證了針刺對于卒中后抑郁顯著的治療效果。
4中醫五神理論指導下的經絡調治探索
《內經》時期已經形成了中醫五神辨證的雛形,在《素問•調經論》中曾記載:“神有余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神有余則瀉其小絡之血出血……神不足者,視其虛絡……以通其經,神氣乃平”,“志有余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志有余則瀉然筋血者,不足則補其復溜”,《內經》在中醫五神辨證理論體系形成過程中仍然秉承了陰陽思維,將五神分為“有余”“不足”的情況進行辨證,“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在實際臨床實踐過程中這種陰陽二分的方法能夠適用于絕大部分患者,然而仍然有一小部分人存在五神惑亂的問題,所以我們在進行五神辨證時,將五神分為亢、弱、亂三種情況進行辨證。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五神五種要素之間具有層次性,每每出現一種要素的失常,另一種總是跟隨失常,所以五神辨證分析時我們也往往將五神按照神、魂魄、志意分為三個層次進行辨證分析。
4.1經絡調治的前提是“神使”
《素問•湯液醪醴論》記載:“帝曰: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謂神不使?岐伯曰:針石,道也。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這說明早在《內經》時期人們已經認識到當“神不使”的時候諸多治療無功,這是因為人體“神機”失常,對于湯液等外界的刺激,人體無法做出恢復性的反應,故病久不愈。實際臨床實踐過程中我們確實發現患者五神偏頗過于嚴重時,普通湯液、針灸等治療方法很難起效,必須尋找撥動“神機”所在,使得“神使”方可取捷效。正如《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論述:“粗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無論是普通治療還是直接經絡調神,“神使”是治療的前提。
4.2經絡調神的靶點
根據“審、切、循、捫、按”經絡診察的方法、指針刺激穴位前后的脈象變化和病人主觀、客觀的癥狀變化,我們發現經絡調神最重要的靶點經常在肌腱附著處、肌肉交界處、關節附近,根據《靈樞•經脈》所記載:“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我們認為經絡調神的靶點腧穴所處確切位置在“分肉之間”,即肌肉、骨骼、神經等器官的縫隙之間,這一點王居易[9]亦曾談到,王老認為經絡腧穴是依據縫隙的特殊“地勢”而形成,具有很強的規律性,但是也有很大的差異性。我們發現調神腧穴不但有差異性,而且時刻處于動態的變化過程中,在針刺腧穴調神時,下一個靶點腧穴經常會變動位置,這一點還需進一步進行客觀的臨床試驗。以下是我們基于五神理論調神的基本經驗:當“神”異常時選取心經與小腸經的腧穴,如少海、神門、極泉、小海、肩貞等;當“魂”異常時選取肝經、膽經的腧穴,如行間、太沖、曲泉、俠溪、陽陵泉、風池等;當“魄”異常時選取肺經、大腸經的腧穴,如少商、魚際、太淵、合谷、手三里、手五里等;當“意”異常時選取脾經、胃經的腧穴,如太白、陰陵泉、府舍、足三里、內庭、梁丘等;當“志”異常時選取腎經、膀胱經的腧穴,如太溪、復溜、神封、昆侖、委中、承山等。上述描述的腧穴位置只是常用的調神靶點的特殊位置,但是由于不同個體之間極強的差異性還有調神靶點的動態變化,臨床實踐不可生搬硬套,還需仔細審查患者的生命狀態。
作者:李甲民 滕晶 單位:山東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