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醫藥在意大利的踐行與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人類歷史上自從群體社會形成以來,便本能地萌生了保護生命健康的原始醫學,并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在各自的區域創造了不同的醫學文明。如今,中醫藥在海外各國中尚屬替代醫學或補充醫學,其傳播受到各種限制和挑戰,面臨著發展緩慢和不平衡等問題。中醫藥如何在海外遍地開花,縱深發展,是當今全球中醫人所面臨的共同課題。
關鍵詞意大利;中醫藥
1崇尚醫學的西方文明古國
意大利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西方文明古國,也是一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快速重建躋身世界列強的現達國家。這塊土地上曾孕育過古羅馬帝國的輝煌,策動過歐洲文藝復興的浪潮,對人類歷史的文明進步起過重大影響。在世界衛生組織《2000年世界衛生報告》中指出,根據衛生狀況,財政投入的公平性,和滿足公眾對衛生體系的期望等方面,對191個國家的衛生保健體系作了排名,意大利名列第2位。根植于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意大利人生活在學術自由的空間,尊重科學,思維活躍,對新生事物十分敏感,有著強烈的追求欲望。早在公元十二世紀,威尼斯人馬可•波羅經絲綢之路,向歐洲介紹了東方的中華帝國,對蘇州杭州地區中藥市場作了生動的描述。公元十五世紀,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這位被中外學者稱為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者,與大多數歐洲傳教士把中醫稱為巫術不一樣,他客觀地向歐洲評價了中醫,稱其遵循規律、把脈診斷,使用草藥和根莖類藥物來治病,也相當成功,他的原著至今還保存在梵蒂岡國家圖書館中。由于意大利不是一個傳統的移民社會,很久以來沒有唐人街,沒有中藥鋪,所以人們無法了解中醫文化,無法體驗中醫療效,更多的是懷疑和誤解的負面印象。
2中醫在意大利民間的傳播熱
直到1972年初,美國總統訪華后的3個月,意大利國家電視臺派出了歐洲著名的新現實主義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來到中國拍攝了大型紀錄片《中國》,其中有北京婦產科醫院在針刺麻醉下對產婦進行剖宮產手術過程的全景實錄,導演配上畫外音說:“針刺麻醉建立的是一種更為直接、更具人性的醫患關系”,并稱“人人都會針灸的赤腳醫生是農業中國的醫學脊梁”。當該片在羅馬公映時,在歐美主流社會引起了轟動,安東尼奧尼向西方醫學界直播了古老而依舊青春活力的中國傳統醫學,自此揭開了中醫走向世界的序幕,并在民間掀起嘗試中醫的熱潮。與此同時,產生的負面作用是歐洲醫學界據此把針灸界定為單純的外科鎮痛醫療技術行為,意大利1982年的法令規定,外科醫生、麻醉師、牙科醫生可以行施針灸術,這又嚴重地束縛了針灸臨床的應用。1973年米蘭大學的翁貝托•索里梅內(UmbertoSolimene)教授開始把《中國針灸》雜志譯成意文,鑒于中國尚處于封閉狀態,許多意大利醫生到法國向越南華裔中醫學習針灸。八十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后,才開始轉向中國的中醫院校學習。比較突出的有出生于都靈醫學世家的喬瓦尼•馬齊奧齊亞(GiovanniMaciocia),他從南京學習回來后,翻譯編著了從中醫基礎到臨床的多種教材,有英、意、法、西班牙等多種文字,相對系統和準確地傳播了深奧的中醫學,這在歐美受到了廣泛的重視。期間,意大利各大城市也都相繼開設了規模不等的私立針灸學校。1984年意大利巴維亞大學醫學院的實驗外科與顯微外科專家、來自臺灣的意籍華人潘賢義教授,首次成功地對不能接受藥物麻醉的患者,運用針刺麻醉的方法,實施了體外循環心臟外科手術,他還就此在北京的世界針灸大會上向全球同行作了報告。其后,在100例使用針刺麻醉實施手術的臨床統計中,除一例因技術問題導致病患大出血死亡外,其余99例均手術成功,病患迅速康復。迄今為止在意大利全國各公辦醫療機構中已有150家單位開設了中醫門診,且有6000名意大利醫學院畢業的外科醫生使用針灸為患者服務。
3意大利衛生主管部門接納中醫的嘗試
2002年WHO公布的《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戰略》,倡導使傳統醫學、補充和替代醫學在抗病防治方面起到更為重要的作用。2002年冬季至2003年春夏之交,中國和東南亞爆發了非典危機,由不明病毒引起的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引發了一場烈性傳染病疫潮,并引起全球恐慌。率先發現SARS病毒的WHO意大利籍工作人員卡洛•烏爾巴諾醫生堅守在越南和柬埔寨抗擊非典第一線,后因感染而英勇獻身,他的事跡震驚了全意大利。在世界衛生組織和中國醫學界的國際合作和援助下,傳染態勢被逐漸控制,廣東首先允許中醫參與治療非典,創下了病死率和致殘率最低的全球記錄。被稱為“慢郎中”的中醫藥對烈性傳染病的作用和療效,又一次引發了意大利和歐洲醫學界對中藥的重視和興趣,并直接掀起了中國和意大利衛生部門官方合作研究中醫針灸的熱潮。2003年10月在羅馬大學醫學院的中醫針灸學術研討會上,因發現神經生長因子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的意大利終身參議員麗塔•蒙塔爾奇妮教授出席演講時,宣稱針灸的療效是肯定的,中醫與西醫在治療疑難病癥中起到了互為補充的作用,中西醫結合將為全球醫療技術的發展開辟新的前景。2004年4月,意大利衛生部和中國衛生部在米蘭簽署了《衛生和醫學科學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同意在中醫藥醫療、教育、科研領域進行積極的合作,評價中醫藥產品的質量、安全性和有效性,以便在意大利和歐盟注冊及正確使用。同年5月,意大利衛生部和中國科技部在羅馬簽署了《傳統醫學領域科技合作諒解備忘錄》。提出優先合作的領域包括:1)傳統藥物與天然藥物研究開發;2)中醫針灸的臨床與基礎研究;3)傳統藥物療效評價方法與標準規范;4)天然藥物資源保護與合理使用。2004年11月,中國衛生部副部長佘靖與意大利衛生部西爾基亞部長在羅馬共同簽署了《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意大利衛生部中醫藥合作諒解備忘錄的行動計劃》。其一,提高意大利中醫教育和實踐水平。在意大利大學開設中醫碩士課程,頒發中醫資格證書,中方大學參與教學和臨床培訓的支持;其二是在歐盟新法律框架下促進中藥產品進入意大利和歐盟市場的合作。選取對比中國藥典注冊的中藥產品,使用30年以上,或在歐盟使用15年以上,進行重要的聯合科學研究,知識產權成果共享,促進雙方符合歐盟GMP標準的醫藥企業開展合作。2006年3月,意大利衛生部、教育部及大學聯合代表團訪華,中意雙方就在羅馬大學、米蘭大學開設中西醫結合研究生課程達成協議,課程計劃由雙方共同制定,培養對象為在職西醫醫生,部分師資和臨床實習在南京中醫藥大學承擔。隨后,參與到“行動計劃”的大學隊伍再度擴大,包括佛羅倫薩大學、那不勒斯費德里克二世大學、羅馬二大等均參與其中。據此,該項目完全得到落實,這是意大利主流醫學高等教育領域中醫學教育上的一大突破。同年6月,意大利衛生部西爾基亞部長率政府官員有關大學、高等衛生研究院、企業家聯合代表團訪華,雙方就聯合辦實驗室、臨床研究中心,聯合辦制藥廠等進行了探討,達成了共同研制開發青蒿素等達成了協議。2006年7月,中國科技部正式啟動《中醫藥國際科技合作計劃綱要》。2007年1月,意中雙方在中國天津簽署了《關于建立中意中醫藥聯合實驗室合作諒解備忘錄》,實驗室設在天津,合作單位有意大利高等衛生研究院、米蘭大學藥學院、佛羅倫薩大學藥學院、中國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藥物研究院、天士力醫藥集團。雙方就合作的形式、內容、知識產權、歐盟注冊等達成了一致,如2008年的研究課題為糖尿病、乙肝病毒、中藥制劑現代化等等。2007年6月,意大利衛生部、歐盟科技總司,和中國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知識產權局、荷蘭經濟部、英國貿易與投資局,以及世界衛生組織,在羅馬聯合舉辦《中國歐洲中醫藥大會———國際科技合作與展望》,400多名中國和歐盟18個國家的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企業家齊聚羅馬,探討如何優勢互利,開展中醫藥科技合作。其中包括中醫藥行業國際標準的制訂,相關政策法規的制訂,知識產權的保護與分享,共建歐盟認可的GLP實驗室,GCP臨床研究基地,CAP植物藥材基地,搭建傳統醫藥研發信息數據平臺,建立合作開發基金等等,在歐盟第七框架計劃(FP7)[1]下開展中醫藥的中歐合作,大會達成了重要的共識。意大利高等衛生研究院正式承認中醫藥作為臨床實驗和研究管理的替代醫學,并出資50萬歐元,作了中成藥有效成分分析,但未取得理想成果。之后做了中藥食用安全性研究,然而中藥復方往往含有超過1500種分子,結構復雜難以定性。目前仍在討論的課題是,在中國境內生產中藥制品如何合格地銷往歐盟國家。同年,衛生部圖爾科部長簽署了成立“發展西中醫結合委員會”的文件,其成員有主管司司長,大學臨床醫學院、研究院的權威教授,以及意大利的華人中醫專家。這是在歐盟國家的政府部門中,意大利首先開創了先例,正式承認中醫藥對等的醫學地位,并直接參與支持中醫藥學在本國主流醫學領域的推廣。但是,隨著此前歐洲順勢療法的推廣,草藥產品已占領了意大利醫藥市場近7%的份額。而隨著中醫藥進一步在意大利推廣,勢必將無可避免地再度減少部分西藥的使用,并使之銷量下降。這所將造成的競爭態勢,引起了西方利益集團的高度警惕,因此也使得中醫藥的推廣遭遇了嚴重的干擾。2008年底貝盧斯科尼(SilvioBerlusconi)政府上臺,實行大部制改革,衛生部與勞動保障部合并,原衛生部工作做了新的調整,在由意大利大企業和財團為背景的意中基金會的干預下,誤導了意大利和中國雙方有關部門,并通過總理辦公室批文,有關中意政府間的中醫合作項目全部劃歸民間組織意中基金會辦理。實際上廢止了2國官方的合作協議,導致中醫發展的良好勢頭急轉直下,一直到2016年在那不勒斯由兩國科技部主導的“中意創新周”上,才首次開設了中醫論壇。這一教訓清晰地告訴人們,中醫針灸只能處于意大利衛生系統的邊緣地帶,一旦試圖進入主流,即會受到利益集團的各種各樣的阻撓和制約。2017年意大利醫療支出占國家生產總值的68%,醫療系統占公共支出的141%,由于歐盟高福利國家用于醫療衛生的巨額經費,往往會涉及到政界、醫學界、醫藥工業、服務行業等部門的利益鏈。而中醫針灸在海外畢竟還是一門新生的補充醫學,其歷史不長、根基不牢,還屬于弱勢群體,仍需要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避免操之過急、急功近利,而應把握自己的核心價值,持之以恒,水到渠成。當年西學東漸,西醫進入中國用了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那么今天的中醫走向世界,也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是許多國家單一西醫所主導的衛生體制,無法滿足民眾對健康的需求,加上當今世界是資訊發達的信息時代,這為加快中醫國際化的進程提供了機遇。
4推動中醫發展的重要力量
4.1意大利的專業針灸醫生
目前注冊約15萬人。較大組織有意大利針灸學會(AIA)[2]、意大利針灸學校聯合會(FISA)[3]、巴拉切索研究院(PARACERSO)[4]等,它們的會員分布在全國各地,開展針灸教育,針灸臨床。他們擁有醫生資格的社會地位、經濟實力和群眾基礎,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他們在主流醫學領域屬于邊緣,在補充醫學領域中卻是主角。他們的弱點是沒有經過正規的中醫教育,特別是缺乏正規醫院中的中醫臨床見習和實習,常常用西醫理念來行施針灸和中藥,或者自行發明背離中醫經典的針刺技術,他們的教學質量和臨床醫療往往存在著問題。為了彌補這一不足,他們正在積極地同中國的中醫藥大學和中醫院的專家們進行交流與合作。2017年11月,巴拉切索研究院和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WFAMS)合作,在羅馬成立了“中國意大利中醫中心”,這將有利于正規中醫臨床治療樣板的展示和學員的臨床實習。
4.2外來的華人中醫中藥業者
這個群體比較復雜,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中國移民陸續涌入意大利,在羅馬、米蘭、那不勒斯等地華人聚集后相繼開設了中藥店。也有相當數量的中醫、西醫來意大利學習,或受聘于中醫學校或私立診所,其中不乏在中國受過中醫高等教育、臨床訓練有素的專家,他們最接地氣,又與中國醫學界聯系多,手頭掌握有中醫的核心技術,對疼痛、過敏、神經內分泌免疫紊亂等常見病、慢性病或疑難雜癥,往往能運用中醫的優勢來獲取良效,因而受到意國社會各界的歡迎,流行著“看中醫要找中國醫生”的說法。華人中醫往往處于個體分散、缺乏管理、缺乏繼續教育、缺乏資助等的問題,大家需要行業組織來抱團取暖。1998年意大利中華醫藥學會(IIMTC)[5]成立;2001年,IIMTC學會加入了跨國的全歐洲中醫藥專家聯合會;2003年,IIMTC學會作為創始會員加入了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其經過15年的艱辛發展,如今已經成為引領全球中醫藥健康發展的最重要的權威組織。近幾年來,互聯網的發展為群體傳播提供了無時不在的空間平臺,意大利的針灸醫生團體多用WhatsApp聯絡,華人中醫用微信(WeChat)把世界多國散在的中醫個體聯合了起來,新聞,互相交流各地的信息,交流疑難病癥的治療經驗,組織參加學術研討會和技術培訓,逢年過節共同慶祝聯歡,聯絡感情,這些全球性的互聯網平臺成為了海外華人中醫的大家庭,在許多方面超越了傳統行業協會的作用。這對中醫藥在海外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積極影響。
4.3意大利國民與旅意華僑需要中醫
據歐盟統計,替代醫學的使用正在逐年增加,意大利高等衛生院的官方數據顯示,2015年82%的意大利人選擇非傳統醫療法(其中包括順勢療法,手法療法,針灸療法,植物草藥療法,其他療法),選擇針灸療法的占2%,其中78%選擇針灸療法治療疼痛病癥,13%選擇針灸治療慢性疾病,所有選擇針灸治療的患者中有554%認為針灸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這一增長趨勢與國家統計局的報告相吻合。許多大區政府已經把針灸納入醫保,主要是針對康復和疼痛治療,如托斯卡納大區衛生局批準了60家公立醫療機構開設替代醫學門診,依次是針灸、順勢療法和植物療法。地方財政覆蓋了這些開支,制定的價格比私人診所更有競爭力。目前,中藥的市場主要是華人群體,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止2010年,旅意華人209934名,占總人口的034%,這不包括加入意大利國籍的華裔和華人非法居留者。相對于西醫而言,除了急性病癥外,華人群體更愿意接受傳統的中醫治療,許多腫瘤等疑難病種的患者也會尋求中醫中藥的幫助和治療。隨著歐洲民眾對中醫中藥更多的了解和體驗,中醫藥發展趨勢可觀。2015年屠呦呦教授的青蒿素研究獲得諾貝爾獎后,各地的中藥店銷售額馬上激增,意大利通訊社(AGI)還就此向本人作了專題采訪報道。意大利作為民選國家,政治家需要尊重選民的意志,而選票的力量則恰是突破利益集團限制中醫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選民的訴求也有利于推動意大利的中醫立法,確立中醫和中醫師的合法地位,保護中醫專業知識產權,將中醫納入醫療服務體系和醫療保險體系。
5中醫文化啟蒙仍然必要
中醫藥是中國千年傳承的民族瑰寶,在中國傳統中醫與現代科技結合,也在教學、臨床和科研等多領域實現了新的創新和突破。而在海外各國,中醫藥作為一門外來醫學而受到各種限制,至今還沒有明顯的跨越或發展。如何縱深發展,是全球中醫人所面臨的共同課題。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中醫藥,是中國人在遼闊的東方大地上下五千年求索得來的人體自然科學和醫學真理。中國從南到北,跨越寒溫熱各種類型的氣溫帶;從西到東,涵蓋了高原平川、森林大海各種類型的地理環境。中國古老的50多個民族有著各自不同的歷史傳統和生活習俗,為這個龐大群體生存而服務的醫學也必然是因地、因時、因人制宜的,中醫學這種系統的整體觀念,動態的辨證論治的特點,如上善若水,放之四海而皆靈驗。古老的中醫迄今為止仍是中國國家的主流醫學,這是世界各國的傳統醫學中絕無僅有的。中醫文化孕育和繁衍了中華民族,迄今為止中國仍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國,這又充分說明了中醫的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的科學性與優越性。近30年來,大批華人中醫陸續走出中國,在亞洲、歐洲、美洲、澳洲、非洲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傳播中醫,對不同社會生態、不同膚色種族的人群實驗中醫,受到了所在國民眾的普遍歡迎,同時也獲得了大量中國本土以外的新的信息和正反經驗,這勢必將填補空白,充實中醫藥的寶庫,實現中醫藥由東亞區域性醫學到世界性醫學的重大轉變。意大利和歐洲國家是歷史文化的厚重地帶,中醫藥要在這里期待大的發展,除了中醫針灸技術和中醫藥系列產品的商業拓展外,不可或缺的還有中醫文化的啟蒙運動。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知識文化思潮的啟蒙,常常使人們在認知真理的能力從不成熟的愚昧和錯誤狀態中解放出來,從而開啟一個新的發展歷程。當今現代醫學面臨許多難以解脫的弊病和盲區,中醫的整體調理、辨證施治的文化哲理,正在影響著西醫學的改革思路。中醫簡易、廉價、高效的衛生服務為重負不堪的歐洲高福利衛生體制的改革,提供了樣板和選項。也也是中醫文化啟蒙的重要契機。今年1月召開的世界衛生組織第142屆執委會議,新任的總干事特沃德羅斯•阿達諾姆(TedrosAdhanomGhebreyesus)博士強調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全球衛生工作的任務是確保全民健康覆蓋,避免因病致貧,全民健康是所有努力中的重中之重,因為全球大約有4億人仍然缺乏基本的衛生服務。我們也可以說更多的人仍然缺乏合理的和優質的醫療服務。因為以西醫為主導的衛生體系無法包治百病,醫療和藥物的價格昂貴也使發展中國家無法承受。西醫的局限性使得人們勢必尋求將傳統醫學作為重要的補充,而中醫藥是無可替代的最佳選擇。鑒于中醫理論體系和醫療方法與現代醫學的系統性的差別,中醫在進入他國時,無法以西醫的標準和評估方式來求證自己的科學性,這樣嚴重阻礙了中醫藥融入世界主流醫學的進程。在現階段,民間為主的傳播方式顯得尤為重要,我們應按照自己的原始特性,全面地展現在世人面前。經過海內外中醫志士們鍥而不舍的努力和鋪墊,如今中醫藥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成為國家形象的亮點。最近按國際標準的在線普查,全球22個國家1100個訪問樣本的調查中,三成受訪者接觸過中醫藥文化,給予好評的在發達國家中占64%,在發展中國家中占73%,在老年群體中達70%。2010中醫針灸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強調了中醫針灸這一經過千年成果總結、并且難以用現代科技所替代的傳統技藝,需受到重視和保護。201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又將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列入《世界記憶名錄》。今年4月20日,UNESCO總部召開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總體成果框架信息交流會,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中醫藥不僅是中國人的智慧結晶和生命記憶,是中國老祖宗留下的遺產,同時也是簽署公約的170個國家的共同財富,大家可以共同繼承,共同分享,生生不息,代代相傳。這表明,中醫文化啟蒙已經占據了制高點。中醫文化是中醫藥與文化的精良組合,中醫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大醫精誠,即醫道精微,仁心至誠。中醫文化啟蒙不僅僅是一種說教,更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播種和耕耘。從針刺麻醉的成功,到中藥抗非典的貢獻;從屠呦呦教授青蒿素研發獲諾貝爾醫學獎,到成千上萬的海外中醫用自然療法治愈各種常見病疑難病,療效便是硬道理。中醫靠其療效,從近代西醫的強勢挑戰中頑強地生存下來,并與時俱進。在海外陌生的處女地上,更要靠其療效生根發芽和茁壯成長。我們仍需不斷加強中醫學術研究,促進成果轉化,推廣特效療法,發揮中醫在常見病、疑難病和重大疾病防治中的獨特優勢,同時秉承中醫“醫乃仁術”的行醫宗旨,其包含了儒家的誠信、佛家的慈悲與道家的正氣,強調珍視生命、一視同仁、重義輕利、謙遜奉獻的品德。這與現代西醫之父、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的《醫生誓言》有異曲同工之妙。中醫古老的診治手段,能讓我們發現人類遠古祖先的醫療能力,中醫把人作為治療中心,并不僅僅著眼于疾病本身,而起源于古希臘的西方醫學也有著同樣的宗旨,這與中醫是何其相似。那么,傳統中醫的成功并不是對一種新的醫學的認可,而是又讓我們回到了醫學的源頭。從醫學領域與人類科學的跨界結合來看,中西2種醫學的交流與合作,為人類的健康做出了貢獻,也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豐富了內涵。世人驚喜地發現了曾被忽略的中醫文化理念。目前,關于中醫的非專業性文化交流傳播已在世界各地廣泛開展,除媒體刊物等的傳播方式外,還包括:漢語學校課本里的中醫故事;太極拳等中醫體育養生群體性活動;關于養生保健的科普性中醫講座;華人大型節日,如春節廟會上的中醫講解和義診等,開展中醫知識普及和文化宣傳,營造中醫發展的社會文化環境。與此同時,中醫應與意大利本土文化進一步融合,在各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生課程的基礎上,創造條件,推動中醫專科和本科的高等教育得以開設。今年11月將于羅馬舉行的第十五屆世界中醫藥大會上,我們將倡導設立一個“世界中醫日”,作為全球中醫人的共同節日,在這一天里,熱衷于中醫文化的人們將云集響應,在各個國家同時開展中醫宣傳和節慶活動,共同沐浴于中醫文化的濃烈氛圍之中。在意大利和歐洲,政治家常常容易名聲掃地,但醫生始終是最受敬畏的職業。所以華人中醫藥工作者個個都是中醫的形象化身和民間大使,大家都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連帶關系,所以更要嚴以律己,以一專多能的精湛醫術和優良的醫德來獲取患者的信任,高山景行,口碑傳頌,讓中醫名家效應遍地開花,迎來萬紫千紅又一春的新氣象。
注釋:
[1]歐盟科技框架計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官方綜合性科研與開發計劃之一。第一框架計劃(19841987),第二框架計劃(19871991),第三框架計劃(19911994),第四框架計劃(19941998),第五框架計劃(19982002),第六框架計劃(20022006),第七框架計劃(20072013)投入經費50182億歐元。
[2]意大利針灸學會(AIA),全稱“AssociazioneItalianaAgopuntura”,總部位于意大利羅馬。
[3]意大利針灸學校聯合會(FISA),全稱“FederazioneItalianadelleSocietàdiAgopuntura”,總部位于意大利博洛尼亞。
[4]巴拉切索研究院(PARACERSO),該研究院位于意大利羅馬。
[5]意大利中華醫藥學會(IIMTC),全稱“IstitutoItalianodellaMedicinaTradizionaleCinese”,總部位于意大利羅馬。
作者:何嘉瑯 單位:意大利中華醫藥學會 聯合國世界糧食及農業組織醫學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