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英語創新教育體系建設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高等教育管理在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導向和調控作用,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關心的重要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但仍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我國的高等教育管理中計劃體制和集權管理的色彩明顯,權限范圍出現內外角色、主次角色偏離等問題;管理制度對高等教育主體的激勵措施不當,競爭取勝意識普遍薄弱,也沒有建立范圍廣泛的質量監督反饋體系。美國高等教育管理的實踐表明:只有打破傳統教育的束縛,建立起全新的創新教育管理體制,才能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進而推動創新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可見,要在我國的大學英語教育中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運作機制,我們就必須對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角色、職責和權限范圍進行重新定位,發揮政府的間接調控作用,逐步建立健全創新教育管理制度,在人才培養的規模、質量、結構、效益等方面做出合理規劃,形成包括制度管理、過程管理、質量監督和評價反饋等在內的創新教育管控體系。使教育管理在學生創新素質的發展中起到真正的作用,從而保證外語教育體制的高效運轉和大學英語教育的穩定、健康、和諧發展。
二、人本理念是建立大學英語創新教育人才觀的根本保障
以人為本是依據“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而提出的。人本理念要求深刻理解和認識人的主體性,把他們看作有思想、有感情、有價值追求和無限潛能的獨立個體。它強調一切以人為中心,并以實現和謀求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終極目標。這一理念最早盛行于西方的企業界,后逐漸滲透和影響到其他領域。目前,受傳統理念的影響,我國的高教管理體系在“人本”思想上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缺失。要解決這一問題,須明確兩點:首先,學術性是反映大學本質屬性、保障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重建學者主體地位的關鍵所在。為此,各高校必須在“自由”與“規約”之間找到一種平衡,構建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之間的制約關系,確保以學術權力為主的實踐運行機制。這種讓權力“屈從”于學術的做法可以規避學術權力的異化及弱化傾向,賦予學術人員極大的自主權,保障其話語權、決策權、評價權的實現和能動性的發揮。再者,我們要牢固樹立教師和學生都是教育之本的觀點。除了確保教師享有充分的社會地位和身份權力,讓他們享有教學事務的管理、商議和決策權并借此調動他們積極性,從而帶動學生創造性地成長,還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自由思想,為他們提供自由成長和自由創造的土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打破上智下愚的道德規范和一些迂腐陳舊的規章制度。因為這些規范和制度往往清規戒律般地約束著學生的行為,使他們的主體意識和個性潛能受到極大抑制,從而妨礙他們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的發揮。
三、應用能力培養是大學英語創新教育回饋社會的終極歸宿
教育的宿命是“回歸社會”,為經濟發展和國家建設培養人才,為社會提供好的教育產品和服務。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勞動力必須與知識相結合才能成為生產力。當前,人才的競爭,尤其是創新型人才的競爭已成為國際較量的關鍵。這就要求我們立足社會需求來制定人才培養目標。當前的形勢表明,隨著市場的日益國際化,社會對工具型外語人才的需求已明顯下降。具備扎實語言功底同時具有綜合知識背景的復合性、應用型人才成了市場的熱點。我國的大學英語教育要以此做出相應的調整,以滿足市場對外語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態勢。西方發達國家高校根據社會需求打造品牌專業,并在學科規劃、課程設置、教學計劃等方面擁有較大的靈活性。它們尋求多種機會廣泛開辟“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為高等教育走產業化發展道路做好鋪墊。以此為鑒,我國的大學英語教育也要注重活動課程和實踐課程的開設,從而打破以往封閉的教學方式,突破課堂和學校的局限,為學生開辟多種教育途徑,讓他們通過參與課題、實習見習、社會調查等不同方式促進創新素質的發展。通過這些活動,有效地拓展書本教學,讓學生在學會知識的同時,也會生存、學會做人、學會創造。借此突出對學生語言實際運用能力與技能的培養,實現教育指導思想從以“語言知識為本”向以“語言應用為本”的轉變,從而滿足社會對英語人才的現實需要。
四、創新型教師是大學英語創新教育永不衰竭的動力
教師的意識、思維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行為方式。在傳統教育體制下,教師主要扮演單純的知識傳播者和紀律監督者。這種狀況已不適應時展的需要,創新教育呼喚大量的創新型教師。發達國家高等教育非常重視對創新型教師的培養,其教育體制的實踐告訴我們:只有創新型教師才能造就創新型人才。談到創造型教師的基本素質,日本創造學家恩田彭指出:創新型教師本身就是創造型人才;創新型教師具有對知識強烈的好奇心;創新型教師具有優秀的管理才能,會組建創造型學習小組;創新型教師能同學生形成寬容的,相互理解的環境氛圍;創新型教師應該同學生共同學習;創新型教師應努力創設應答的環境;創新型教師應該能對學生實行積極性的評價。由于各地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我國的大學英語師資力量懸殊,教育資源嚴重失衡。很多教師缺乏現代教育思想理念的指導,知識面狹窄,不具有前瞻性眼光和大膽開放的思想。不少教師仍把教育看成是對書本知識的單純傳授和解題訓練。他們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水平呆板,實踐應用能力低下,創新意識薄弱,更談不上教師對學生創新能力的開發和挖掘。學生畢業后走向社會,也終將難與社會的需求和發展相適應。可見,在大學英語教育實踐中,要將承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創新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就必須把對創新型教師培養的計劃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并堅定地貫徹執行下去。大學英語創新教育體系建設是個包羅萬象的復雜課題,需要創新環境建設、課程體系建設、教育經費保障、現代化教學手段應用等多方面的配合。由于篇幅所限,這里暫不一一贅述,留待日后進一步探討。
作者:賀小華 單位:延安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