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城市雕塑建設問題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在城市設置的雕塑,其實不僅可以增強市民對城市體驗的強度和深度,激發被統一、枯燥的體制化所壓抑的好奇、贊嘆和探索等感覺意識,讓市民在欣賞美的雕塑作品時,對周圍場所也注入感情,在觀念上對空間領域加以擴充,把街道、城市看作是自我的延伸,緩解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的矛盾,讓市民學會自覺愛護自己的城市。此外,城市雕塑的設立還可以讓一個城市變得更加富有人情味和歷史感。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度,有著大量的歷史遺跡以及各種典故,但是隨著城市化建設的推進,很多真正體現人情味的環境都被破壞殆盡,一個模式的城市建設不斷清洗、重構人們的價值觀念,工作的重復化、生活的表面化和文化的碎片化以及城市的標準化,讓城市變得嚴重雷同,缺乏各種新意,現代人的心靈也失去了暢想的空間,迷失了對美的追求。為了尋回遺失的美好,通過在公共空間設置雕塑,有可能形成一種陶冶性情的精神空間,使我們生活、工作的環境既客觀存在又能夠讓我們的認識、審美和心理功能向更高層次演進。所以說,一件經典的城市雕塑可能會成為國家、民族和整個文明的象征。例如,當我們提到丹麥時馬上會想到坐落在朗格寧灣的《美人魚》雕像,這座誕生近百年的雕像象征著青春、美麗、善良,是丹麥的國之瑰寶,丹麥人將每年的8月23日定為美人魚的生日,每到此時,人們會自發地來到朗格寧海灣為她慶祝,這座雕像讓每個丹麥人都為之自豪。
國內城市雕塑現狀
20世紀50年代,城市雕塑開始正式進入公眾視野。90年代以后受市場經濟影響,雕塑的功能和意義發生了重大轉變,之前集中在烈士陵園和革命英雄紀念館的雕塑,開始走進市民的生活,進入城市的街區,雕塑的設計逐步擺脫過去的“高”“大”“紅”,轉而回歸到對城市文脈的關懷和建構中來,各種順應時代表現城市的故事、生活和習俗的雕塑應運而生。反映都市生活的雕塑,是對普通市民生活的一種精煉,在情感上更貼近市民,能使大家在平淡無奇的世俗中,有意識的通過“美”的力量來恢復城市的人情味和人文性。可以說,優秀的城市雕塑如同“悅耳的音樂,能夠幫助人們恢復疲勞。悅目,則可以增加美的享受。美的雕塑也就是悅目的樂音”。我們期望通過藝術來美化城市的愿望固然是好的,然而,現實中,城市雕塑的現狀卻是不容忽視的。在剛剛過去的2012年,媒體上關于中國城市公共雕塑的爭議頻頻出現,城市精神的缺失直接導致城市中出現許多讓人摸不著頭腦和如出一轍的雕塑。這些在題材或形式上粗制濫造、千城一面的生活景觀雕塑,對市民產生不了任何精神引領的作用。
關于城市雕塑建設的幾點建議
目前,中國城市雕塑的數量雖遙遙領先,卻少有精品,如果繼續放任我們的城市將被這些沒有個性的雕塑包圍,那么我們的家園將變得毫無詩意可言。因此,針對目前城市雕塑創作的平庸化,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追求城市雕塑的經典化
城市雕塑作為城市文化和居民智慧的代表,筆者認為,它的存在主要分為兩個層次,最基本的一個層次,它是一個視覺的焦點和調解者。現代都市到處充斥著直角的鋼筋水泥,在生硬且單調的直線中,我們需要用藝術來美化生活,從視覺上享受到美。像意大利梅迪奇宮前的海神像,其垂直的形象與它背后高聳的建筑角部線條相呼應,兩者的結合,如同空間的轉軸,造成了有趣的視覺錯角,雕像明快的色與自然的曲線,很容易抓住人們的視線,從視覺上緩和了梅迪奇宮墻角高而銳利的邊緣線帶來的壓迫感。所以說,作為視覺環境的調解者,雕塑能在枯燥無味的環境中帶動我們的情緒。遺憾的是,從目前的情況看,雖然很多城市都設立了各種各樣的雕塑,耗費了大量的人財物,但是結果卻讓人失望,究其原因,首先是雕塑過于平庸。過于標準化的城市生活與盛行的大眾消費文化,使得市民的視覺追求變得庸俗且單調,雕塑藝術家們如果單單從“好看”的角度來滿足市民的審美需求的話,則很難創作出飽含靈性的作品,如何能發揮出其更高層次的作用呢?城市雕塑的第二個層次應作為城市人文精神的一種見證,要體現城市的精神品質、城市性格,甚至是更高層次,即一個時代的智慧。例如,新加坡的《魚尾獅》和布拉格的《牛》,通過雕塑的形式將城市的古老品質和優良傳統融入到整個城市的精神空間之中,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成為一座城市的標志。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豐富的思想和元素,可以給城市雕塑的創作提供取之不竭的靈感。所以說,城市雕塑“其內涵必然是超越世俗、超越平庸、超越個體的,它是以一種社會責任感和文化認同感來實現的”。它所要告訴人們的,不光是城市的故事、習俗,還承擔著建構城市的人性空間,喚起人們憧憬美好感情和理想生活的作用。雕塑家必須從樸素的生活為原型,抱著對美的強烈欲望和美學追求,才能把“真”“善”“美”的普遍價值和諧地融入到作品之中,發揮雕塑作為精神支點和價值導向的作用,讓人擺脫物欲的束縛,關注精神上的深層需求。正因為此,城市相關的管理者在對待雕塑設置這個問題上,必須要本著寧缺毋濫的原則,要結合城市精神以及歷史底蘊來設計創作雕塑作品,只有這樣,才能讓現代城市雕塑的建設更加合理,創造出更多精品。
2注重城市雕塑的形式美
美,從來就是藝術創作的最高準則,即便我們不了解貝尼尼、米開朗基羅等大師作品背后所包含的宗教寓意,但我們還是會被其形式所呈現出的節奏和韻律所征服。雖說雕塑作品的背后需要有主題來支撐,但內容卻不是產生美的首要條件,對于視覺藝術而言,比例、材質、塊面、線條以及色彩等元素之間的關系是否和諧,才是產生視覺美的必要條件。目前,大部分人對城市雕塑的解讀,還停留在看圖說話的階段,更多吸引大眾目光的是作品的敘事性,其實對于藝術品來說,材料、姿態、色彩本身就具有美感。以材料為例,雕塑的選材多種多樣,每種材料都有著自身獨特的屬性,如金、木、石三者光澤各異,質地不同,所代表的品格和引起的審美體驗也大為不同。海地現代美術館草坪上的“花床”,完全由藤蔓、花卉所構成,比起用無生命的材料建造的作品,生意蓬勃的植物顯然更具靈性,它通過植物生長、變化、消亡的過程向人類展示了生命的崇高美。近幾年,廢棄的材料也被藝術家們賦予了獨特的美學價值。在巴黎,有藝術家將丟棄的瓶子、手袋堆砌起來,塞進透明的玻璃箱或堆成一座小山,賦予這些廢物以嶄新、深刻的內涵,以此向人們展示現代文明的理想與辛勤、物欲與污穢的一面。還有一些利用帶有殘缺、劃痕的廢金屬,將冷、硬、破損等材質特征與主題相融合,既表達了對機械文明的感慨,又透露出對工業文明下人際關系隔離、冷漠的某種抗議。鑒于此,藝術家在雕塑材料的選擇上,要注重材質肌理的美學價值與雕塑精神意義的契合,挖掘材料的多樣性,盡量選用與主題、功能和環境相協調的材料,力求讓雕塑的意義和材質屬性達到了深刻的一致,最大程度地發揮出材料的美學價值。
3發揮城市雕塑的審美教育價值
我們的城市在美學上的發展和老百姓審美培養的不平衡,使得官員的審美情趣在城雕建設中占據著霸權地位。正因如此,加強民眾的審美教育成為了城市文化發展的重中之重。蔡元培先生在20世紀初即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認為藝術之美可以陶冶情操,令人賞心悅目。事實上,直到今天我們都還沒有能夠很好地實現這個目標。公眾的審美知覺并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在我們每天所累積的視覺經驗中日漸形成的。我們日常看到的東西越豐富,越精彩,我們的審美感受力也就進化得越發達,雕塑只有讓市民產生認同,愿意駐足觀賞并產生審美情感,這樣其作為公眾藝術品的審美教育價值才算是體現了出來。因此,設計師在設計一個雕塑時要增強雕塑的可看性、可讀性,通過雕塑賦予尋常的場所別樣的美感。我們的公園最常見的就是兒童嬉戲的組雕,商業區最多的是結伴購物的美女雕像,這些類型化的雕塑無疑會造成審美上的疲乏和遲鈍。為了發揮出雕塑提升審美知覺的作用,我們可以從優秀的城市雕塑中借鑒一二。在巴塞爾布留古林根植物園的步道上,聳立著由布魯諾•列烏斯設計的一排行道樹般造型的木雕,這些被切斷、剝去皮的“樹”有的高大挺拔,有的像瀕死掙扎的人一樣在狂舞,它們的存在似乎和人類的生命有著某種聯系。當人們經過這組奇形怪狀的“樹”下時,難免會感嘆時光飛逝中,有的人聽憑自然,有的人直到最后還在為生存而掙扎,經由這種抽象的美,我們體會到了對待不同生命的態度。又如,在法蘭克福的大街中心,有一座體積龐大類似日晷的青銅塔,它像一個黑色的墓碑一樣矗立在繁華的商業街區,象征著德國人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納粹主義的反思。
總而言之,為了引導市民審美情趣的多元發展和敏感度,城市雕塑的構思和建造不能急于求成,決策者要做什么樣的雕塑,意義是什么,采用哪種風格,運用哪些元素,為什么要放在這個環境,事前都要告知市民,這個溝通、交流的環節,是體現真正人文關懷、提高廣大市民的藝術涵養的關鍵一環。通過雙方的互動,市民對雕塑理解了,學會欣賞了,雕塑才能在展示美的同時,完成塑造及培養公眾審美知覺的任務,這比我們僅通過裝點一兩個雕塑來美化城市的意義還要深遠。(本文作者:李文 單位: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