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91小视频app-91香蕉在线看私人影院-91香蕉在线-91香蕉影院-91香蕉影视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養老院可行性報告范文

養老院可行性報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養老院可行性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養老院可行性報告范文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自1986年提出“海上遼寧”以來,遼寧海洋經濟發展經歷了開發海洋資源、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發展沿海經濟帶三個階段。本文指出,遼寧實現海洋強省戰略,向“海洋遼寧”邁進,應海陸統籌全面提升遼寧沿海經濟帶,組建跨部門的組織協調機構,做大做強遼寧海洋優勢產業,做精做高海洋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海洋服務業,加快北黃海區域開發建設,加強對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

關鍵詞:海洋經濟 海洋產業 遼寧沿海經濟帶 北黃海區域開發

近20年來,海洋經濟成為我國經濟增長中最具潛力、最具發展空間的重要領域。國家“十二五”規劃將發展海洋經濟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并啟動了魯、浙、粵三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區,沿海許多省市把海洋經濟列為“十二五”時期發展戰略的重中之重。如果說,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實施了第一輪沿海開發戰略;那么現在,隨著海洋經濟的全面布局,我國第二輪沿海開發戰略全面啟動,形成中國沿海區域“3+N”的“C”狀完整鏈條。

從國內外的成功經驗來看,沿海地區是引領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前沿地帶。遼寧雖然位居國家沿海最北端,但幾十年來受傳統工業化發展模式、重化工業發展特性、海域特點、計劃經濟時期國家工業體系布局,以及特定的國際格局等多種因素影響,長期以來經濟重心始終放在中部地區,沿海城市則主要依托鐵路干線服務于國內市場,遼寧形成依托腹地資源發展重工業的內陸經濟模式。

改革開放由南向北推進,處于中國最北端的遼寧沿海開發開放程度低于東南沿海地區。20世紀80年代,遼寧將大連經濟開發區作為對外開放的窗口重點發展,但大連所臨黃海,與省內各市空間距離較遠,輻射帶動作用較低。20世紀90年代,遼寧將重點轉向渤海,發展營口鲅魚圈港口,以期形成以大連為龍頭,營口、丹東為兩翼的開放局面。但兩翼不強、互動無力,營口與大連形成競爭多于合作的態勢,而錦州經濟實力較弱,對遼西沿海地區缺乏帶動和輻射能力,由于兩個地區運作成效不高,致使遼寧沿海開發進程緩慢。

2003年國家的東北振興戰略全面啟動,遼寧作出由重在內陸到面對沿海的重大戰略抉擇,實施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戰略。如今,遼寧應抓住新的歷史機遇,將區域經濟發展思路由內陸經濟、沿海經濟提高到海洋經濟上,有效整合內陸、岸線和海洋三重資源,現實產業、城市、區域的三重層面整合,真正把“沿海帶”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帶”,形成陸岸海聯動發展新格局,加快遼寧進入東部發達省份行列步伐。

遼寧沿海經濟帶是環渤海經濟圈整體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地處東北亞經濟圈的樞紐地帶。遼寧發展海洋經濟有利于打造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黃金海岸,使遼寧沿海經濟地區成為東北振興和發展的重要引擎。對于中國海洋戰略在東北亞區域的實施,以及形成中國“第三極”的環渤海經濟圈和完善全國沿海區域開發新格局,遼寧海洋經濟將成為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戰略的重點支撐、重要環節和重要組成部分。

遼寧海洋經濟發展階段

遼寧省瀕臨黃海、渤海,海岸線東起鴨綠江口,西止山海關老龍頭。遼寧的海岸線總長度2738公里,其中大陸岸線長度2110公里,占全國11.7%,居全國第5位;島嶼岸線長度628公里,占全國4.5%。海域(大陸架)面積15萬平方公里,其中近海水域面積6.4萬平方公里;沿海灘涂面積2070平方公里。渤海是中國最大的內海,遼寧占渤海大陸岸線的40%左右。遼寧省2/3的面積在離海100公里內,由大連、丹東、錦州、營口、盤錦、葫蘆島6個沿海城市構成遼寧沿海經濟帶,港口資源和岸線資源豐富,特別是擁有1000多平方公里的宜港海岸線。

幾十年來,遼寧從“身在海邊不見海”到華麗轉身“面向大海”。1986年率先提出“海上遼寧”,2004年提出建設“三點一線”并形成遼寧沿海經濟帶戰略,2006年提出建設“沿海經濟強省”,2010年提出“發展海洋經濟”。從認知、利用海洋資源到開發岸線、發展海洋經濟,從戰略構思、戰略目標提出到戰略實施,遼寧海洋經濟發展經歷了曲折的歷程和歷史性跨越。

遼寧海洋經濟的發展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初始階段、起步階段、發展階段。如果說,提出“海上遼寧”是以利用海洋資源發展漁業為主的海洋經濟,那么20世紀90年代中期是以開發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產業為主的海洋經濟,21世紀初則是以開發岸線為主的海洋經濟。

1986-1996年為初始發展階段,從概念提出到具體思路形成和規劃制定。“海上遼寧”是相對于陸上遼寧而言的一個區域性概念,當時的重點是發展海洋水產業。“海上遼寧”的基本思路是:由陸及海,由淺海到深海,由近海到遠海,梯次開發建設三個海洋經濟帶。“第一海洋經濟帶”是以陸域為依托的“濱海經濟帶”,即潮間帶和近岸水域;“第二海洋經濟帶”是以島嶼或人工構筑物為依托的“近海經濟帶”,即權屬海域,作為重點區域將采取“點、區、帶” 三個層次開發;“第三海洋經濟帶”是以公海、遠海資源開發為內容的“公海及遠海經濟帶”,向深海和更高層次上的海洋開發。

1997-2003年為起步發展階段,從重點發展海洋漁業逐步擴展到直接利用海洋資源的多種海洋產業,及其相關產業發展。這一階段將“海上遼寧”逐步提升到發展戰略角度,從海洋資源利用轉向海洋產業體系建設,從傳統海洋產業拓展到新興海洋產業,重點培育支柱產業,發展海洋相關服務產業,努力構建與陸域經濟相互協調、結構合理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2004年以來為發展階段,從建設沿海經濟帶提高到發展海洋經濟。2003年國家的東北振興戰略全面啟動,遼寧抓住機遇由重點開發渤海沿線,逐步擴大到環黃海和渤海,由“三點一線”、“五點一線”提升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戰略。遼寧沿海經濟帶的發展旨在建設產業帶、城市帶和旅游帶,成為遼寧乃至東北新的經濟增長極。雖然當初沿海經濟帶在空間布局和產業規劃方面,以臨港產業和岸線經濟為重點,但也包括了海洋工程、海洋運輸、濱海旅游等。發展海洋經濟是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應有之義,推進遼寧沿海經濟帶向縱深發展。

遼寧海洋經濟發展現狀

(一)海洋經濟總量持續增長,但在全國的位次不斷后移

2010年,遼寧省海洋生產總值2619.6億元,其中主要海洋產業1288.7億元,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351.9億元,海洋相關產業979億元。自國家公布沿海地區海洋經濟總值數據以來,遼寧海洋經濟生產總值由2006年1478.9億元提高到2011年3260億元,占全國比重由6.85%提高到7.15%,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卻由16%降到14.8%(見表1)。這表明,遼寧海洋經濟與全國總體態勢保持了同步發展,但海洋經濟對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略有下降。

與全國大陸11個沿海省市進行橫向對比,遼寧海洋生產總值由第6位降到第8位(見圖1),2011年排在廣東、山東、上海、浙江、福建、江蘇、天津之后,與廣東相差6550億元,比天津少280億元,這與遼寧豐富的海洋資源稟賦形成強烈反差。

遼寧海洋經濟總量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主要海洋產業產值較低,雖然自1986以來,遼寧主要海洋產業產值年均增長速度基本保持在20%左右,但相對于全國快速發展的海洋經濟,遼寧的發展顯得比較滯后。1996年至2006年,遼寧主要海洋產業產值由207.5億元增加到1468.6億元,占全國比重由7.3%提高到8%,在全國排位由第6降到第7。1996年至2011年,遼寧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由80.3億元增加到1873億元,占全國比重由6.3%提高到10%,在全國排位由第5降到第8。

(二)海洋產業結構明顯優化,但第一產業比重偏高

伴隨海洋經濟總量的不斷增長,海洋產業結構也相應發生變化,三次產業結構逐步向高級化推進,第一產業比重顯著降低,第二和第三產業比重大幅度增加,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從海洋經濟生產總值構成看(見表1),2010年遼寧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12.1∶43.4∶44.5,而全國結構比重為5.1∶47.9∶47.0。遼寧“一產”(海洋養殖和海洋捕撈)比重高出全國2倍多,而“三產”(海洋交通、濱海旅游和涉海服務業等)比重卻低于全國2.5個百分點。與同處于環渤海的山東省(6.3∶50.2∶43.5)相比,遼寧海洋第一產業比重高出近一倍。這表明,遼寧海洋經濟主要停留在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總體實力不夠強,第三產業有待發展。

從主要海洋產業產值構成看(不含涉海服務業),遼寧三次海洋產業結構由1995年的57.2∶20.3∶22.5, 2005年的47.2∶22.3∶30.5,到2011年的19.8∶34.6∶45.6(見圖2)。從變化趨勢可見,遼寧海洋產業結構的大規模調整是在2003年以后,伴隨第一產業降低、第二產業上升的幅度比較平緩,對海洋經濟的拉動作用有待增強。

目前,遼寧已形成以海濱旅游業、海洋漁業、船舶修造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油氣業和海洋化工業等為主的海洋產業結構體系,海洋生物醫藥和海水利用等新興產業也成為新亮點(見圖3)。

在主要海洋產業中,海洋漁業依然保持在全國較高的比重,船舶、交通運輸等一些傳統優勢產業的比較優勢出現下降趨勢(見表2),而建筑和旅游業發展勢頭迅猛,有些產業規模偏小、附加值不高,遼寧的海洋礦業還是空白。

(三)海陸經濟互動格局清晰,但區域整合度較低

遼寧沿海經濟帶重點區域的產業園區建設,周邊海域港口運輸業、海水養殖及深加工和濱海旅游業等發展迅速,初步形成海陸經濟互動格局。與此同時,制定了一系列海洋法規制度,制定海洋經濟發展規劃,設立了省海洋與漁業廳。

遼寧海洋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從歷史和客觀的角度分析,基本原因有三:一是體制原因,海洋經濟涵蓋較寬,而每個海洋產業隸屬不同的職能部門進行管理,由于管理體制不對接,導致組織協調難度較大;二是自然原因,空間距離較遠和相似的區位優勢,導致形成各自為戰、松散聯合的發展模式;三是主觀原因,長期以來經濟發展重點一直放在內陸,對海洋重視不夠。如今,遼寧明確提出發展海洋經濟,因此,解決其他兩個問題的關鍵則是組織領導問題。

省海洋與漁業廳實際主要負責漁業管理和海洋相關數據統計,無力承擔全面協調所有海洋產業的職能,而遼寧沿海經濟帶的領導小組則設在省發改委,因此目前的行政管理體制難以適應海洋經濟發展的需求。由于缺乏強有力的海洋經濟協調組織機構和統籌管理機制,導致遼寧沿海區域整合度較低,海洋產業整體優勢未能充分發揮出來。

(四)海洋科技支撐能力較弱,海洋科技和教育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

遼寧海洋產業整體上仍處于粗放發展階段,海洋科技支撐能力不強,海洋領域的領軍人才、拔尖人才匱乏。遼寧在海洋科研和教育方面有一定優勢,但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海洋經濟需求。在遼寧現有的海洋科技人才中,從事基礎性研究和研究海洋生物的技術人員較大,從事工程技術研究的科技人員相對較少,宏觀海洋經濟戰略研究的機構和人員則更少。

(五)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但兩翼發展不協調

沿海區域是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遼寧渤海大陸岸線長度為1235公里,黃海為873公里沿海。2004年遼寧省委、省政府提出“三點一線”戰略構思,即以渤海為重點開發沿海地區,建設沿岸濱海公路。隨著“三點一線”提升為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戰略并得到國家批準,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全面展開,形成岸線與海洋、沿海與內陸經濟互動統籌發展建設新局面。遼寧沿海6個城市的區域面積占全省39%,而2012年生產總值占到全省的56%,已成為遼寧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我國海洋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

但作為遼寧沿海經濟帶的北黃海區域(大連-丹東),相對于環渤海地區發展滯后,導致黃海與渤海兩翼發展出現失衡局面。遼寧北黃海區域包括大連、丹東所轄的莊河、東港、普蘭店、金州、長海5個縣市區,陸地總面積約1.1萬平方公里,大陸岸線876公里,占全省41%。雖然近年來北黃海區域開發建設取得很大進展,但與渤海區域發展的差距有進一步擴大的勢頭,主要問題是經濟總量偏小、產業支撐力不足、產業園區開發建設相對滯后。

(六)海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迅猛,但填海造地與生態環境問題突出

遼寧已形成以大連、營口為主要港口,丹東、錦州、盤錦、葫蘆島為地區性重要港口,近60個港區構成的明確層次分工、協調沿海港口布局。現代化港區建設成績顯著,僅大連就有4座國家中心漁港和5座國家一級漁港投入建設,“十二五”以來新開發建設的4個港區全面推進,如丹東海洋紅港區通過了有關工程可行性報告評估,盤錦榮興港區開始形成生產能力,錦州龍棲灣港區起步工程開始實施,葫蘆島綏區正式開工建設。在20世紀90年代初,遼寧省在國內最先提出“海洋牧場”建設,如今大連獐子島已開發的海域面積突破2000平方公里,建成我國目前最大的“海洋牧場”。

伴隨沿海開發的同時,為解決土地緊缺問題,大規模填海造地,導致項目開發與生態保護矛盾突出。大規模的圍填海工程不可避免地占用重要的生態岸線,產業發展占用了大面積的海域空間資源,導致物種原生境破壞,重要生態系統完整性遭到破壞。根據2008年國家海岸線修測公布的結果,遼寧省大陸岸線長度2110公里,比1997年以來岸線長度2920公里減少了182公里。遼寧2008年沿海經濟帶項目用海13.6平方公里,后又追加50平方公里(長興島30、盤錦和營口各10平方公里),2009年40.39平方公里,2010年30.07 平方公里。2011年遼寧填海造地面積13.33平方公里,填海面積10.9平方公里。2012年填海面積控制在18平方公里。

業內專家認為,遼寧海岸線縮短的主要原因在于泥質海岸與港灣型巖岸段人類工程建設對岸線的改造。大連是我國擁有最長海岸線的城市,為突破地域空間限制,近十幾年來大規模的填海造地使大陸岸線不斷縮短,2008年1371公里的大陸岸線中自然岸線為394公里,人工化程度達71.3%。自然岸線的人工化程度不斷提高,岸線生態環境面臨嚴峻挑戰。

遼寧海洋經濟發展對策

(一)海陸統籌全面提升遼寧沿海經濟帶

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的規劃重點是岸線經濟,盡管沒有鮮明的海洋經濟特征,但一些海洋產業的發展和布局已納入其中。實施海洋經濟發展戰略,應依托遼寧沿海經濟帶的開發建設,將岸線經濟向海洋經濟推進,拓寬區域經濟發展空間,推進遼寧沿海經濟帶向縱深、高層次、全方位發展。

遼寧省“十二五”區域發展的戰略思路是“雙擎一軸聯動”,相對于一體化發展態勢十分強勁的沈陽經濟區,松散型發展的遼寧沿海經濟帶明顯缺乏區域整合力。雖然沿海經濟帶已經由概念階段進入全面開發階段,但目前的這種發展模式,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沿海整體快速提升和經濟一體化進程。向海洋進軍,拓展了沿海經濟帶發展的空間,可以實現內陸、岸線和海洋三重資源整合。以海洋產業為切入點和紐帶,圍繞遼寧優勢海洋產業和新興海洋產業組建戰略聯盟,可以現實產業、城市、區域的三重層面整合,不僅有助于做強做大海洋產業,提升沿海產業帶的整體競爭力,而且有利于推進沿海經濟帶區域一體化發展,真正把“沿海帶”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帶”。

(二)組建跨部門的組織協調機構

發展海洋經濟不僅要重視,更要有一個具有權威性、強有力的組織協調機構。當年山東從遼寧“取經”后成立了“海上山東”領導小組,建立起多層次海洋經濟管理框架體系,使山東在20世紀90年代初成為全國海洋經濟總量第一。廣東趕超山東,加強組織領導、制定海洋規劃、加大資金投入,雖起步晚,但高起點、大思路、大手筆,連續十幾年在全國獨占鰲頭。江蘇的“海上”比遼寧晚了近十年,而如今規模總量超過遼寧。遼寧之所以“起大早,趕晚集”,海洋經濟發展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組織協調不力。

遼寧應盡快組建全省性的海洋經濟領導機構,以省海洋與漁業廳為主體,建立與省發改委的沿海經濟帶領導小組聯席辦公的運行機制,形成強有力的組織協調機構和跨區域、跨部門運行機制,構建多元化、多層次有機結合的海洋經濟組織協調體系。《遼寧海洋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已經出臺,應盡快制定實施細則和明確責任機構,制定相應配套的具體政策和措施。

(三)做大做強遼寧海洋優勢產業

遼寧海洋經濟發展必須從現實出發,基于區位資源和產業實力,應大力推進海洋船舶、濱海旅游、海洋漁業和海洋運輸業等優勢產業發展,加強區域內整合,打造現代化海洋產業基地,全面提升海洋優勢產業競爭力。

中國造船業發展態勢迅猛,對于全國三大船舶基地的環渤海地區來說,造船業依然是產業發展的重點。遼寧是環渤海船舶工業老大,2007年船舶工業增加值占全國比重29.5%位居第一,但如今已被江蘇、上海、浙江超過。相對全國船舶業迅猛的發展態勢,遼寧船舶業面臨產業規模和綜合競爭力的嚴峻挑戰。遼寧應提高船舶裝備制造水平和核心技術,重點建設大連、葫蘆島、丹東、盤營四大基地,大力發展船舶配套能力和船舶配套產業園區。

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的重點目標是打造產業帶、城市帶、旅游帶。濱海旅游是遼寧海洋產值的第一大產業,應加強旅游配套服務,完善濱海旅游產業鏈,連接濱海與內陸旅游線路。濱海旅游產業發展可以與城市帶建設有機結合,引導和鼓勵在海濱或旅游區域附近,建立各種養老院和度假村,把濱海旅游與休閑、養老、探親等有機結合起來,積極推動沿海地區第三產業和城市帶發展。

海洋漁業是遼寧的傳統優勢產業,在海洋漁業產值結構中海洋水產品占40%左右,水產品加工占24%左右,這表明遼寧是以傳統漁業為主。應加快海洋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力度,提高水產品加工度及深加工度,發展現代海洋漁業,即由傳統的海洋捕撈業轉向捕—養—加并舉的工業化漁業生產,加快現代海洋牧場建設。

海洋交通也是遼寧的主要產業。在港口建設方面,深化港口岸線資源整合和優化港口布局,可借鑒“河北模式”進行港口戰略整合,解決港口定位問題。以大連港為引擎的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已具備發展郵輪母港的條件,應加快港口功能提升,向集約化、國際化、環保型港口發展。

(四)做精做高海洋新興產業

實施海洋產業競合戰略,做高做精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海水綜合利用、海洋生物醫藥、海洋能源等海洋新興產業,加強跨區域協作,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海洋工程裝備是資金最密集、產業鏈最完備、見效最快的新興產業之一。遼寧海洋工程裝備具有一定實力,主要集中在鉆井船舶和鉆井平臺裝備制造,但目前產業規模較小,高端配套能力較弱。遼寧在全面打造四大沿海裝備制造基地的同時,應重點培育盤錦海洋工程產業集群裝,將海洋裝備工程與遼寧裝備產業有機結合,使主導產品形成規模化、產業化和國際化,在高起點上打造世界級海工基地。

遼寧海水利用業增加值占全國比重高達到70%,但在省內產業結構中所占比重不到1個百分點。海洋生物醫藥比重則更低,并且連續兩年出現兩位數的負增長。從遼寧的產業優勢和環渤海協作發展考慮,可重點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和海洋生物制造業。基于新興產業高技術、高投入等特點,應采取跨區域“競合戰略”,與山東等環渤海省市進行戰略性合作,實現共贏。

(五)大力發展海洋服務業

創新驅動,高起點發展,大力發展海洋科研、海洋教育、海洋技術服務等海洋服務業,努力增加海洋二、三產業比重,加強對海洋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的投入。現在,許多省市都在大力發展海洋科教,如江蘇建立了海洋資源開發研究院,上海市與國家海洋局協議共建上海海洋大學,山東省和青島市與教育部和國家海洋局四方協議共建中國海洋大學等。

面對上海、山東、浙江等沿海省市海洋經濟發展的迅猛勢頭,遼寧應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快建設臨港海洋高新技術孵化基地,直接為海洋產業技術研發服務。可借鑒上海市做法,在臨港海洋高新基地設立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化風險投資基金。另一方面,應加強海洋產業技術人才的培養。鼓勵發展海洋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依托大連海洋大學等高等院校建設海洋產業高級人才培養基地,培養各類海洋人才,為海洋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六)加快北黃海區域開發建設

遼寧沿海經濟帶的總體布局是“一核、一軸、兩翼”,大連至丹東是重要的一翼。遼寧北黃海區域開發建設,不僅有利于使丹東由沿江城市發展為沿江沿海港口城市,拓展大連發展空間和為大連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而且可以形成承接日韓產業轉移的新高地和東北亞經濟合作區域,將進一步提高遼寧與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中的戰略地位。

大連應以莊河、花園口的五個城區構成的黃海新區建設為重點,通過組團式模式加快城鎮化建設,完善城區功能,形成人口和產業聚集,構建大連沿黃渤海“V”型的空間格局;以產業園區為依托,重點發展現代裝備制造業、高加工度原材料、高新科技產業、農產品和海產品加工業;以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為核心,整合區域內港口資源,重點推進大東港、莊河港、皮口港和登沙河港等港口建設。

丹東應重點推進丹東—東港同城化,通過連接帶的建設,促進城市與港口發展;加快推進東北東線鐵路建設,以及丹東至大連、沈陽等城市快速鐵路建設,打通丹東至東北東部出海通道,增強其在遼東中心城市的輻射力和帶動力;加快建設丹東新城區、臨港產業東區和創新產業區,重點發展以精密儀器、生物工程、精細化工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以及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和濱海旅游業。

(七)統籌海洋開發與生態保護

在土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遼寧海洋產業發展及沿海經濟帶建設不可避免地要向海洋挺進。但大規模、無限制地進行海洋開發和填海工程,必然破壞生態岸線,引發海洋資源競爭加劇、環境風險失控問題,破壞海洋生態系統,導致區域發展不可持續。因此,遼寧必須堅持海洋開發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并重,統籌海洋開發和管理,加強海洋生態環境監控和保護,建立區域性海洋生態環境保障體系,重視海洋環境保護,嚴格控制和適度進行填海造地,兼顧海洋資源與環境承載力系統,實現海洋經濟發展與海洋生態環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遼寧應堅持統籌海陸資源利用的原則,合理確定圍填海造地的用途、規模、結構、布局和時序,對各用海項目進行認真篩選、排序,控制近海資源過度開發,防止過度利用。在實施圍填海工程中,應采取科學的有利于增加岸線的設計方案,盡可能以突堤式和人工島式為主,避免簡單的攔彎圈直、沿岸推進等粗放方式,在保持生態環境相對平衡的同時,既能擴大海岸線長度或增加海域面積,也可以提高海岸的景觀價值。

參考文獻

1.于保華.美國重視海洋科技發展[J].海洋信息,1998(5)

2.陳應珍.韓國建設世界海洋強國的戰略和措施[J].海洋信息,2002(3)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年人午夜网站 | 日日碰夜夜 | 另类在线视频 | 日韩欧美色综合 | 麻豆精品视频在线原创 | 国产做受视频激情播放 | 大桥未久日韩欧美亚洲国产 | 国产好片无限资源 | 四虎国产精品视频免费看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麻豆 | 欧美a视频在线观看 | 一本久道热中字伊人 |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vr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久 | 激情五月婷婷网 |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很很很97色 | 色网站在线观看 | 中国性天美传媒 |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免费播放动漫 | 亚洲情区 | 国产小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成人夜色香网站在线观看 | 久久免费资源福利资源站 | 香蕉依依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国产中文字幕第一页 | 在线免费视频一区 | 国产三级日产三级 | 欧美日韩综合高清一区二区 | 妈妈的朋友3线完整视频免费观看 | a高清免费毛片久久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伦理 | 动漫在线观看免费肉肉 | 韩国特级一级毛片免费网站 | 麻豆激情 | 99热精品久久只有精品黑人 | 欧洲自拍偷拍 | 国产在线91精品入口 | 精品影视网站入口 | 亚洲一级二级三级 | 毛片激情 | 国产精品怕怕怕视频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