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海外貿易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加工貿易渠道銷售網絡的影響因素及類型
(一)加工貿易主體對銷售網絡的影響
加工貿易主體不同,其銷售網絡的形式不同。內資加工貿易企業的銷售多通過外貿公司、出售給海外中間商、深加工結轉等方式完成。通過外貿公司實現銷售的情況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外貿公司接單以后委托加工貿易企業生產,另一類是沒有進出口權的加工貿易企業接單后,找外貿公司作。對于外商投資的加工貿易企業,其銷售方式主要是境外接單境內生產。
(二)企業規模對銷售網絡的影響
企業規模大小對銷售網絡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大型加工貿易企業能夠擁有自己的銷售網絡,尤其是外方是大型跨國公司的外商投資企業,這些企業未到中國之前,就在國際市場擁有一席之地,進入中國只是其全球發展戰略的一個部分。這種銷售網絡更多地體現在公司的內部交易上。中小企業受制于資金限制,則可能更多地依賴中間商來實現銷售。
(三)產品用途對銷售網絡的影響
根據產品的用途,加工貿易企業的產品可以分為面向大眾消費者的生活消費品和面向生產者的生產消費品。如果生產的是面向生產者的生產消費品,加工貿易企業的銷售比較容易通過與下游企業之間形成戰略伙伴關系來實現,因此此類加工貿易銷售網絡的建設從尋找下游企業開始,國際市場供求信息對其開拓國際市場至關重要。對已經擁有買家的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加強售后服務、降低產品價格是維護這種戰略伙伴關系的主要措施。我們在調查中了解到,有的企業為了保持買賣雙方的信任關系,甚至不愿意擁有自己的品牌。
如果生產的是面向大眾消費者的生活消費品,加工貿易企業的銷售就要通過一般的商業流通渠道來實現,流通環節包括生產商、批發商、零售商和消費者,這個環節越長,生產商獲得的利潤越少,但是生產商要想通過縮短流通環節增加利潤,往往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企業首先要創立自己的品牌,加大宣傳力度,讓消費者對產品有所了解。此類企業也需要在提高產品質量、加強售后服務和降低生產成本上面下工夫。
二、我國加工貿易海外銷售的現狀與評價
(一)加工貿易企業的出口市場分布
加工貿易企業出口主要面向三類市場:原材料主要采購國,母公司及下屬子公司所在國———通過母公司內部交易實現,其他國際市場,即除原材料主要采購國和母公司及下屬子公司所在國以外的第三方市場。根據調查問卷的結果,加工貿易產品主要出口市場是第三方市場,接受此項調查的企業中有94.2%認為其他國際市場是主要出口市場,而選擇返銷原材料主要采購國和母公司內部貿易的企業比例只有20%左右(參見表1)。這種分布的原因在于我國加工貿易的主體以來自港澳、日本、韓國、中國臺灣、東盟等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外商為主,這些國家和地區內部的市場狹小,他們在我國開展加工貿易的目的是利用我國廉價的勞動力,以保證其產品在歐美等市場的競爭能力。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是這些企業的目標市場。
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在出口市場的分布上,基本相同,但內資企業沒有母公司內部貿易,出口市場多樣化比率低于外資企業。
表1接受調查企業出口的主要市場
資料來源:根據課題組企業問卷調查計算整理。
(二)加工貿易企業銷售渠道的總體狀況
在問卷列出的6種海外銷售渠道中,利用海外母公司的銷售渠道和出口給海外批發商是最主要的兩種渠道。接受調查的企業中,46.5%的企業利用海外母公司的銷售渠道,31.6%的企業將產品出口給海外批發商,選擇其他四種渠道的企業比例都在20%以下,其中利用中國外貿公司的銷售渠道的企業最少,只占接受此項調查企業的8.6%(參見表2)。顯然,在通過海外母公司和原材料外方提供者的銷售渠道進行出口的情況下,整個產品的經營網絡極有可能控制在母公司和原材料外方提供者手中;出口給海外批發商和零售商則意味著有相當大部分的利潤留給了中間商。而在利用中國外貿公司的銷售渠道和出口給海外生產商的情況下,經營網絡和利潤極有可能由國內加工貿易企業控制和掌握。利用這
兩類渠道的企業比重非常低,意味著我國加工貿易企業在銷售方面嚴重受制于母公司和中間商,加工貿易帶來的利潤也相應地掌握在他們手里。
表2接受調查企業的海外銷售渠道
企業數比重
A.利用海外母公司的銷售渠道27546.5%
B.原材料的外方提供者11419.3%
C.出口給海外生產商7512.7%
D.出口給海外批發商18731.6%
E.直接出售給海外零售商7112.0%
F.利用中國外貿公司的銷售渠道518.6%
接受此項調查的企業591130.8%
資料來源:根據課題組企業問卷調查計算整理。
(三)內資企業的銷售渠道
對于內資企業,由于沒有外資介入,因此可以將利用海外母公司的銷售渠道排除。表3的數據顯示,出口給海外批發商是內資企業最主要的銷售渠道,利用該渠道的內資企業比重為63.4%,其余4種銷售渠道的企業分布基本相同,直接出口給海外零售商的企業比重較大,為19.5%,銷售給原材料外方提供者的企業比重最低,為15.4%。內資企業中,國有企業出口給海外批發商的比重高達76%,說明國有企業在銷售上比較依賴海外批發商。一般地,交易環節越多,生產企業所能獲得的利潤越少,因此對于國有企業,如何減少流通環節,是提高利潤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那些以生產大眾消費品為主的企業。集體企業將產品出口給海外批發商的比重雖然也是最高的,但總體上分布比較平均。與國有企業相比,將產品返銷給原材料外方提供者、直接出口給海外零售商和利用中國外貿公司銷售渠道的集體企業比重較高。集體企業的銷售渠道相對來說更具多樣性。國有企業對某一渠道的依賴,使得其銷售容易受到市場變化的影響。
表3接受調查的內資企業的銷售渠道分布
資料來源:根據課題組企業問卷調查整理。
(四)外商投資企業的銷售渠道
表4的數據顯示,55.5%的外商投資企業利用母公司的銷售渠道出口,25.2%的外商投資企業利用原材料外方
提供者的銷售渠道,24.5%的外商投資企業將產品出口給海外批發商,其他三種銷售渠道的企業比重都很低,其中利用中國外貿公司的銷售渠道的外商投資企業比重最低,只有6.4%。
在各種形式的外商投資企業中,中方控股的合資企業對母公司銷售渠道的依賴程度最低,只有27.9%的企業利用母公司的銷售渠道出口,利用原材料外方提供者的銷售渠道和出口給海外批發商的中方控股合資企業的比重都高于這一比例,分別為60.5%和38.4%;中外合作企業對母公司銷售渠道的依賴也低于外方控股的合資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這可以部分地說明外方投資者在中方控股的合資企業和中外合作企業中對銷售渠道的控制相對有限。另外,相對于外方控股的合資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中外合作企業和中方控股的合資企業利用中國外貿公司的銷售渠道的比重較高,分別為11.8%和8.1%,也可以說明外方對這兩類外商投資企業銷售渠道的控制相對較低。
(五)外方投資者不同,其銷售渠道分布存在明顯差異
對于大型跨國公司來說,利用母公司的銷售渠道是其最主要的銷售途徑,68.9%的企業是利用母公司的銷售渠道出口的,選擇其他5種渠道的企業比重都低于20%,其中出口給海外生產商的比重最低,反映出大型跨國公司全球生產和銷售的特性及實力。個人投資者利用海外母公司銷售渠道的比重最低,只有28.9%。出口給海外批發商是個人投資者最普遍采用的銷售方式,說明個人投資者在經營網絡方面比較倚重海外中間商。中小企業利用母公司銷售渠道的比例也很高,為52.3%,但低于大型跨國公司。
表4接受調查的外資企業的銷售渠道分布
資料來源:根據課題組企業問卷調查計算整理。
相應地,中小企業出口給海外生產商、批發商和零售商的比重要高于大型跨國公司。除其他情況外,中小企業利用中國外貿公司的銷售渠道的比重最高,7.5%的中小企業利用此渠道進行銷售。另外,中小企業銷售渠道多樣化的程度要高于大型跨國公司和個人投資者。(參見表5)
表5按外方投資者分,接受調查的外商投資企業的銷售渠道分布
資料來源:根據課題組企業問卷調查計算整理。
(六)企業產品品牌的使用情況
企業產品品牌對企業建立自己的銷售渠道至關重要??偟膩碚f,加工貿易企業主要使用海外訂貨商(或其指定)的品牌,這類企業占接受此項調查企業的49.9%,使用自己品牌的企業占36.1%,使用母公司品牌的企業占30.6%,使用國內訂貨商(或其指定)品牌的企業只有4.8%。(參見表6),從數據上看,使用自己品牌的企業比重并不很低,但如果不考慮使用多種品牌的情況,且將使用海外母公司品牌、海外訂貨商(或其指定)品牌和國內訂貨商(或其指定)品牌看作是一體,則沒有自己品牌的企業占61.2%,而擁有自己品牌的企業只有28.8%。
表6接受調查企業產品的品牌
企業數比重
A.用海外母公司的品牌17730.6%
B.用海外訂貨商(或其指定)的品牌28949.9%
C.用國內訂貨商(或其指定)的品牌284.8%
D.用自己的品牌20936.1%
接受此項調查的企業579121.4%
資料來源:根據課題組企業問卷調查計算整理。
三、我國加工貿易企業開拓銷售渠道的障礙
根據調查,絕大多數企業都愿意擁有自己的海外銷售渠道,也有一些企業認為是否擁有自己的海外銷售渠道要視企業的發展狀況而定,只有少數企業不希望擁有自己的海外銷售渠道。如表7所示,68.8%的企業希望擁有自己的銷售渠道;25.3%的企業要根據企業的發展情況而定,只有5.8%的企業不希望擁有自己的銷售渠道。這說明加工貿易企業有良好的發展自己銷售渠道的意愿,但是現實中存在一些障礙,阻礙了加工貿易企業在開拓自己銷售渠道方面的努力。
表7接受調查企業是否希望擁有自己的海外銷售渠道
企業數比重
A.是40268.8%
B.否345.8%
C.不一定,要視企業的發展情況而定14825.3%
接受此項調查的企業584100.0%
資料來源:根據課題組企業問卷調查計算整理。
(一)資金問題是企業開拓海外營銷渠道最主要的障礙
加工貿易企業開拓海外市場,除了要有價廉物美的產品外,還要投資大量的資金,進行宣傳。由于資金限制,只有那些資金實力雄厚的大企業,才有發展海外營銷網絡的基礎。就外商投資企業而言,外方投資者以中小企業和個人投資者居多,接受調查的外商投資企業中,外方投資者約65%屬于中小企業和個人投資者,資金問題成為限制這些企業開拓海外營銷網絡的最主要的制約因素。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43%的企業認為發展海外營銷網絡的成本太高,企業資金有限(參見表8)。
表8接受調查企業認為發展海外營銷網絡的制約因素
企業數比重
A.成本太高,企業資金有限22243.0%
B.國際市場供給飽和,新品牌難以進入8015.5%
C.企業不能及時獲得國際市場供求信息11622.5%
D.缺乏發展自己營銷渠道意識6312.2%
E.合作(或合資)外方限制本公司發展自己的海外影響網絡6813.2%
F.其他468.9%
接受此項調查的企業516115.3%
資料來源:根據課題組企業問卷調查計算整理。
(二)企業無法及時獲得國際市場供求信息
表8的數據顯示,無法獲得國際市場供求信息是影響企業開拓海外營銷網絡的另一個重要因素,22.5%的企業認為不能及時獲得國際市場供求信息制約企業海外營銷網絡的發展。這說明信息傳播的渠道需要進一步拓寬。
(三)企業在創建自己品牌過程中存在障礙
產品流通過程中,品牌的影響很大。擁有知名品牌的產品往往意味著穩定的市場份額。加工貿易企業開拓自己的銷售渠道,一個重要的環節是樹立自己的品牌,尤其是內資加工貿易企業。根據調查,使用自己品牌的企業比例相對較低。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自己品牌知名度低和無力投資作廣告是最主要的兩個原因。如表9所示,分別有38.8%和26.9%認為自己品牌知名度低和無力投資作廣告是企業使用自己品牌的障礙。這兩個原因之間是關聯的,廣告和品牌之間相互影響,好的品牌必然是堆積在大量的廣告之上,如果一個企業無力為自己的產品作宣傳,就很難樹立知名品牌,尤其是那些大眾消費品。因此,企業不使用自己品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資金短缺。另外,18.6%的企業認為沒有必要形成自己的品牌,這些企業多數是給國際知名品牌代工,只要與這些知名公司保持良好的伙伴關系,就不擔心產品的銷路。知識產權得不到應有的保護也是原
因之一,但比重相對較低,只有11.2%的企業認為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是使用自己品牌的障礙。可能的原因在于,加工貿易企業的產品多數用于出口,且出口渠道比較固定,國內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對其銷售影響不大。
(四)企業電腦化經營相對滯后
隨著網絡的發展,企業的網絡建設對開拓營銷網絡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如果企業能夠充分利用網絡獲得快速、
表9接受調查企業認為使用自己品牌的障礙
企業數比重
A.知識產權得不到應有的保護6111.2%
B.無力大量投資做廣告14726.9%
C.自己品牌知名度太低,影響銷路與價格21238.8%
D.沒必要形成自己的品牌10218.6%
E.其他17632.2%
接受此項調查的企業547127.6%
資料來源:根據課題組企業問卷調查計算整理。
低廉的信息,就可能有機會邁向國際市場,尤其是中小企業,完善的網絡在一定程度上能幫助其參與國際行銷。發展電子商務的基礎是電腦化經營和管理。這對于大企業來說比較容易實現,但對于中小企業則存在一定的困難。中國臺灣一項調查報告顯示,臺灣“52.46%的中小型制造業表示在推展業務電腦化方面遇到困難”(《制造業經營實況調查報告》,網上資料)。這個數據對了解中小型加工貿易企業電腦化的情況很有幫助。
(五)缺乏優秀的營銷人才
建立營銷網絡,人才是關鍵。根據臺灣對本地中小型制造業的一項調查顯示,面對激烈競爭的環境,優秀行銷人才的缺乏,以及行銷研究(商業分析與市場預測)人才不足是中小型制造業在行銷方面所遭遇的最主要的困難之一。大陸的情況也是如此。在表8中,選擇其他選項的企業中多數表示人才不足阻礙了其發展海外營銷網絡。
四、改進的建議
由于我國加工貿易是以引進外商投資的形式發展起來,內資加工貿易企業的發展相對薄弱,因此加工貿易企業的銷售渠道被海外接單人和中間商控制具有一定的客觀性。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這種狀況是合理的。前面提到加工貿易的銷售渠道控制在海外接單人和中間商手里,容易造成加工貿易企業利潤水平低,缺乏自主性。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國家和企業應共同努力,開拓自己的銷售渠道。
(一)企業應建立符合實際情況的營銷策略
擁有自己的銷售渠道對加工貿易企業穩定發展意義重大,但不管是制造企業,還是貿易企業,加工貿易企業在開拓銷售渠道時,必須建立符合實際情況和自身發展狀況的營銷策略,否則欲速則不達。對于大型的制造企業,在資金充足的情況下,可以在進行代工的同時嘗試樹立自己的品牌,積極開拓自己的營銷渠道;對于中小型制造企業,資金和銷售人員儲備相對不足,營銷策略的重點應在提高產品質量、加強售后服務和新產品開發等方面,同時積累資金和行銷人員儲備,逐步將企業做大做強;對于貿易企業,營銷渠道的競爭意味著服務的競爭,只有提供更好、高附加價值的服務,才能鞏固與老客戶的長期關系,開拓新客戶。
(二)加強工貿結合,幫助內資制造企業開拓市場
前面提到,加工貿易領域工貿結合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貿易企業接收海外訂單后,在國內尋找合適的制造企業進行生產;另一種是制造企業接到訂單后,因沒有進出口權,必須找一家貿易企業做。前者多是內資加工貿易企業結合的方式。是內資制造企業發展加工貿易的主要渠道;后者則是外資加工生產企業與貿易企業結合的方式。隨著我國進出口經營權的逐步放開,貿易企業的這種純業務勢必降低。對于貿易企業來說,未來的發展方向應是第一種方式。貿易企業接單,尋找合適的制造企業生產,可以充分發揮貿易企業和制造企業的優勢,增強內資加工貿易企業的競爭力。許多開展加工貿易的內資制造企業是中小企業,在海外業務方面缺乏競爭力,而貿易企業熟悉海外市場,但自身沒有制造能力,兩者的有機結合可以有力地促進內資加工貿易的發展。
目前這種形式的工貿結合規模太小。我國加工貿易企業多數是外商投資企業,內資制造企業的數量非常少。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國內貿易企業的功能沒有充分地發揮,根據問卷調查,只有17.9%的內資企業利用貿易企業的銷售渠道;二是內資制造企業產品的質量無法滿足客戶的要求,這也是加工貿易國內采購比率低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擴大工貿結合的規模,就需要貿易企業和制造企業共同努力,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政府有關部門也可以采取適當的獎勵措施,鼓勵貿易企業在海外市場積極尋找訂單。
(三)改善投資環境,變海外接單為國內接單
我國加工貿易企業多數是外商投資企業,其加工貿易業務多采用海外接單、國內生產的方式。銷售渠道為海外接單人和中間商掌握,使得加工貿易企業的利潤空間狹小,發展受到制約,尤其是對中外合資的加工貿易企業,中方的利益受到一定的損害。對此,政府應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方將生產環節轉移到國內的同時,將其營銷環節也轉移過來,變海外接單為國內接單。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包括繼續給予加工貿易企業優惠的稅收政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改進主管部門的管理等多方面。
變海外接單為國內接單以后,不但可以提高加工貿易企業的利潤水平,有利于加工貿易企業的發展,而且可以在國內培養一批營銷管理人才,解決我國行銷人才缺乏的問題。另外,鑒于在所有形式的外方投資者中,中小企業利用中國貿易企業銷售渠道的比重最高,因此在吸引外資進入加工貿易領域時,政策應適當向中小企業傾斜。
(四)政府應在資金、信息、網絡建設方面給予支持
關鍵詞:宋代;海南;貿易
宋代是海南發展的重要時期,海南靠著自己獨特的優越的自然條件,不僅僅和大陸之間經濟貿易十分密切,更主要是在東西海上貿易中據有愈來愈重要的地位,成為海內外的交通樞紐。
第一,海南與國內貿易的發展?!墩颅偱_志》載: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廣西漕臣奏章中指出:“雷化州與瓊島對境而發船。請引于廣州舶司,約五千里,乞今廣西瀕??たh土著商一人,載米谷牛酒黃魚及非舶司賦取之物,兌至廣州,請引詔孫迥洋度行之?!薄端问贰堣b傳》亦載,當時張鑒在廣州時,“有親故謫瓊州,每以奉米附商舶寄贍之”。這表明海南與大陸貿易往來頻繁。海南與內地的貿易往來主要是海南有他們需要的消費品,宋代趙汝適在《諸蕃志》卷下《志物》“海南條”中記載者海南有沉香、蓬萊香、鷓鴣斑香、箋香、生香、丁香、檳榔、葉子、吉貝、芋麻、褚皮、赤白藤、花蔓、黎模、青桂木、花梨木、海梅脂、瓊枝菜、海漆、革麥、高良姜、魚鏢、黃蠟、石蟹等。這些貨物多出自黎恫,先是周邊地區的省民用鹽、鐵、魚、米等與黎人貿易,繼而轉賣給其他商賈。由于大量香藥流入大陸,故宋時瓊州知州朱初平在奏章中強調,廣州,是外國香客及海南旅客所聚之地,因此,他建議政府應在廣州設市,以便“和買”流入廣州之各類香藥[1]。
同時,檳榔和吉貝也是海南輸往內地的大宗商品,時僅“海南販之(檳榔),瓊管收其征,歲計居十之五。廣州稅務收檳榔稅,歲數萬緡。推是,則諸處所收,與人之所取,不可勝計矣”[2]海南每年要交檳榔稅為“居十之五”,同樣,宋代王象之在《輿地紀勝》卷124《廣南西路·瓊州》載:“歲過閩廣者不知其幾千百萬也”,以致“非檳榔之利,不能為此一州也”。宋趙汝適在《諸蕃志》卷下《志物》“海南條”中也載,海南“惟檳榔、吉貝獨盛,泉商興販,大率仰此”。可見,當時香料、檳榔及吉貝在海南對外輸出上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二,海南海外貿易的發展。到了宋代,海南海外貿易獲得巨大的發展。宋代,海南島與南海諸國地理相近,貿易便利:“若夫浮海而南,近則占城諸蕃,遠則接于六合之外矣?!盵3]也就說,海南在宋代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與東南亞國家有著很好貿易基礎,宋代著名學者樓鑰在《攻媿集》卷3《送萬耕道帥瓊管》中寫道:“勢須致此少休息,乘風徑集番禺東?!保梢?,海南在宋代已經成為南海貿易的中轉站。莊方往任知瓊州時,皇上告誡他:“瓊管以四州之壤嶺立海中,實與番禺相為引重,大船蝙獻深,賴以為歸,摩符不輕畀也……(你)必能習知南海之俗,往其輯寧蠻蜒,勞撫賈胡,以稱聯選侯之意。”[4]
宋代海南的海外貿易,首先表現為中國大陸和南海諸國的轉口貿易,“在島東南部和南部,如陵水軍田坡、番人坡、移輩,三亞市藤橋、天涯海角、崖城、梅山等地,不斷發現唐宋文物。其中有波斯人珊瑚墓葬上百座,一粵、閩、浙、贛等地出產的陶瓷、北宋銅錢等?!盵5]可見,當時有很多閩粵等地的陶瓷和銅錢被轉運到海南,尤其是銅錢,在大陸嚴禁的情況下,經由海南轉口就更加隱秘和便利,此后明清時期有很多的走私貿易也大多走這條路。除了轉口貿易之外,海南本地很多物產也向海外出口。海外一些國家也因聞海南馬種適宜作戰打斗而專程到海南大批購買馬匹。宋乾道中占城國王曾派人到海南買馬,得到數十匹,次年再來買,“人徒甚盛”[6]淳熙二年(1175)秋,占城國王“遣六百人,海舟三十艘,至海南買馬”。[7]足見占城對海南馬需求之急切。除采購商品外,也有來補充淡水的。如在昌化縣的白馬井,宋代趙汝適在《諸蕃志》卷下《志物》“海南條”中“泉味甘美,商舶回日,汲載以供日用”。
為適應海外貿易發展的需要,在宋代海南出現了市舶機構,掌管市舶事務。據徐松輯《宋會要輯稿》第86冊《職官44之29--30》載:南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七月,提舉黃良心曾上言欲“創置廣南路提舉市舶司,主管官一員,專一覺察市舶之弊,并催趕回舶抽解,于瓊州置司”,但被朝廷否決,“更不施行”。另據《諸蕃志》卷下《志物》“海南條”載,宋時海南的“瓊山、澄邁、臨高、文昌、樂會,皆有市舶”?!端问贰な池浿尽酚涊d:海南對于往來于海南的商船的收稅情況,瓊管曾奏“海南收稅,較船之丈尺,謂之‘格納’。其法分三等,有所較無幾,而輸錢多寡十倍。”
總之,海南在宋代的貿易得到重要發展,不但促進海南的經濟文化的發展,而且也加強了海南與國內外聯系,同時也凸顯海南在南海貿易的重要地位。
參考文獻:
[1]蘆葦,歷史上海南在國內外貿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廣東社會科學,1989(4).
[2]黃純艷,宋代海外貿易史 [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3]鄧敏銳,明清海南島對外貿易研究[M],暨南大學2006年碩士論文.
畢業論文是商務英語專業教學計劃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對學生2年半學期各門課程學習效果的檢查.其主要目的是:
1、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寫作能力及運用商務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2、檢查學生對所學專業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并將論文成績作為學生能否畢業的主要依據之一。
3、訓練學生搜集運用資料的技能,同時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增強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 論文寫作要求:
1、以英文/漢語完成論文寫作。
2、字數要求不低于3000個單詞或字, 統一采用A4(210x297mm)頁面復印紙單面打印.其中上邊距2.8cm,下面距2.5cm,左邊距2.5cm,右邊距2.5cm,頁眉1.6cm頁腳1.5cm裝訂線0.5cm.字間距為標準,行間距為1.25倍行距.頁眉內統一為:用5號宋體
3、論文的內容要與本專業所要求的知識和技能相結合,要求論述者閱讀一定量的英文和中文資料,能夠對所有的資料進行合理刪減、組織和編輯,掌握論文撰寫的結構與布局。要求語言流暢,層次清晰,論點明確,論據充分。具有以下特性:
1) 科學性:觀點正確,論據充分可靠,結構合理,能反映出學生對本學科知識系統掌握的程度及其某一問題有較深理解很認識
2) 實用性:選題應該具有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應該體現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水平
3) 邏輯性:論證應該有力,層次應該分明,邏輯應該嚴密,結構應該完整合理
4) 技術性:應該具有收集整理運用材料的能力,語言表達應該清晰準確,格式應該規范
4、寫作時間安排:
1月14日:學生與導師見面選題和開題
1月15日-3月25日學生寫作,提交提綱,初稿,導師修改并將完成情況向系里匯報
3月31號前根據導師的修改意見完成第二稿交導師修改
4月7號前完成定稿并按照要求打印裝訂成冊.打印3份,交系里2份
4月8號-4月13號準備答辯,原則上采用英語答辯
2007年4月14號論文答辯,原則上采用英語答辯
5:論文成績評定:采用5級記分制,及優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等.其中優秀沒,良好等次的人數分別按不高于15%,20%的比例評定.終結成績必須經指導老師學院畢業論文指導小組認定.
6:特別說明:
畢業論文寫作是嚴肅的事情.嚴禁抄襲剽竊他人論文.一經發現此次論文成績判為0分.
三、 論文選題方向:
1、商務英語教學改革的方向,途徑,課程設置等
2、商務英語教學在新形勢下的影響和意義;
3、我國貿易的現狀及其發展方向
4、商務英文翻譯技巧;
5、江西招商引資探討及其對策
6.WTO保護期過后對我國的影響;
四、 論文設計與擬定的程序:1、指導教師的幫助下,根據本指導書提供的選題范圍,從中選擇論文方向,確定題目。(注:選擇其他的題目,需與指導教師商議確定)
2、 搜尋與本人論文題目相關的資料,文獻,形成論文大綱,注意論文結構安排的合理性。
3、 論文結構:包括題目,中英文摘要和關鍵詞,目錄和正文. 詳見后面附件
附件1:
外語系英語專業(高職)畢業論文選題(商英專業)
1. 《商務英語課程設置的探討》
2. 《跨文化因素對英漢翻譯的影響》
3. 《商務英語的特點及翻譯技巧》
4. 《商務英語函電在對外貿易中的作用》
5. 《單證員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
6. 《商務英語函電翻譯技巧》
7. 《商務談判中英語的重要性》
8. 《淺談出口結匯風險的防范》
9. 《中國退稅制度的改革及其影響》
10. 《商標名稱的翻譯與策略》
11. 《外貿企業信用風險管理與控制》
12. 《2007年外資銀行在我國本土注冊探討》
13. 《我國利用國際貸款/國際援助現狀分析》
14. 《WTO與我國反傾銷探討》
15.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之現狀》
16. 《內陸地區對外貿易發展策略研究》
17. 《中印兩國兩國對外貿易戰略分析》
18. 《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19. 《淺談商務英語寫作時避免修飾語錯位的方法》
20. 《商務函電翻譯的用詞技巧》
21. 《外商直接在華投資探討》
22. 《社會文化遷移對中國式英語的影響》
23. 《我國外貿出口品牌戰略的實施與研究》
24. 《商務英語專業口語課程教學探討》
25. 《入世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與對策研究》
26. 《應對經濟全球化,加快我國企業跨國經營》
27. 《英語寫作中常見中式英語分析》
28. 《入世商務英語寫作的研究》
29. 《制單工作在國際結算中的地位》
30. 《關稅壁壘與非關稅壁壘探討》
31. 《淺談實質利益談判法》
32. 《國際電子商務發展面臨的新問題》
33. 《商務英語寫作中的錯誤與商務英語寫作教學之間的關系》
34. 《清算所在期貨市場上的地位》
35. 《跨國公司在華擴張模式透析》
36. 《漢譯英中遇到新詞語的譯法問題》
37. 英漢互譯中詞義的不對應(文化意義、風格意義、修辭意義等)
38. 我國市場經濟國家地位與反傾銷
39. 如何防范信用證詐騙
40. 我國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之探討
41. "10+1"自由貿易區未來前景展望
42. 漢語中新詞匯的翻譯技巧
43. 商務英語的特征與翻譯
44. 珠江三角洲外貿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45. 南昌現利用外資縱談
46. 廣州/深圳等地區三資企業結構分析
47. 淺談廣州等地區外貿企業的困境與出路
48. 淺談廣州等地區出口產品結構的市場分布
49. 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崗位之探討
50. 單證員跟單員等資格證書現狀思考
51. 禮儀在商務談判中的作用
52. 跨國公司的本土化經營戰略及其實施
53. 中國在亞洲區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54. 延長我國加工貿易國內價值鏈問題探析
55. 中國貿易的現狀和前景
56. 我國西部地區引進外資問題研究
57. 人民幣業務對外開放之探討
58. 淺談涉外合同英語特色
59. 海外投資與出口貿易的相互關系
60. 文化和地理因素對外商在中國直接投資的影響
61. 綠色壁壘對關稅壁壘的替代效應研究
62. 新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調整與我國貿易發展
63. 貿易磨檫及其解決機制研究
64. UCP600-信用證領域的新規則探討
65. 論<<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適用范圍及總則
66. 淺談<<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下賣方的知識產權擔保義務
67. 我國紡織業出口競爭秩序現狀分析與對策探討
68. 淺談來料加工與進料加工的利弊
69. 經紀傭金商或場內經紀人在期貨交易中的地位
70. 淺談商檢證書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
附件2 開題報告格式
商務學院
高職畢業設計(論文)開題報告
題目名稱: 中國家庭企業管理創新研究
題目性質: 研究論文
學生姓名: XXX
專 業: 工商管理
學 院: XXXX
年 級: 04級
指導教師: XXX
一、 選題背景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家族企業為主的民營企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和壯大,在國民經濟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與此同時,我國的家族企業也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如家長式的管理方法、企業基礎管理制度不健全和后續發展無力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制約著我國家族企業的發展壯大,而且嚴重影響到我國經濟的健康快速的發展,因此,研究我國現階段家族企業如何進行管理創新,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家族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從而實現家族企業生產要素優化配置,促進家族企業持續發展已顯得尤為緊迫。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研究步驟、方法
本文從我國家族企業的實際情況出發,以管理創新的理論為指導,對我國家族企業如何進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創新進行深入地研究。首先評述了國內外學者對家族企業管管理創新含義的不同看法,提出了家族企業管理創新的含義、構成要素及內在機理,認為我國家族企業進行管理創新的有效性在于有利于更好地實現家族企業的經營目標,有利于充公調動企業員工尤其非家族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其次,分析了我國現階段家族企業管理創新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指出了我國家族企業管理模式存在諸多不足,如在管理創新過程中仍然存在家長式決策、缺乏戰略管理和基礎薄弱等諸多問題,所有這些在客觀上要求創建一種新的管理模式以促進家族企業健康快速發展。
再次,要創建一種適合我國家族企業實情的管理模式,就必須全面準確地把握好我國家族企業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因此,本文指出了我國家族企業開展管理創新面臨著外部環境的特殊性和復雜性。
三、研究工作進度
1、教師報題(2006.11.1----11.15)
2、網上公布畢業設計題目和指導教師(2006.11.20)
3、學生選題(2006.11.20---12. 15)
4、落實任務(學生與導師見面,交電子郵箱地址)(2006.12. 1---12. 25)
5、學生上交開題報告(紙字稿)(2006.12.25----2007.1.15)
6、中期論文檢查(交電子稿) (2007.4月1日前)
7、論文上交(紙字稿附電子稿)(2007.4.15----2007.5.1)
8、07屆畢業設計答辯(評定學生成績)(2007.6月初)
9、07屆優秀論文評定(2007.6.15)
10、07屆優秀論文匯報會(2007.6下旬)
四、主要參考文獻
[1]顧文靜,溫州民營企業實行委托---制的障礙分析,經濟管理。2002.2
[2]甘德安,中國家族企業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3]苒明杰,管理創新,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版
關鍵詞:人力資本 需求 供給 外貿人才
我國外貿人才的需求分析
圖1是1992-2012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走勢圖,從中可以看出,2002年以前我國的進出口貿易處于起步階段,發展相對緩慢。從2002年開始,許多企業采用收購、兼并等方式來拓寬其在海外的業務范圍,從2005年聯想集團正式宣布完成對IBM全球個人電腦業務的收購,此外,中國海洋石油、京東方、TCL、上汽、中化集團等大量的海外并購案例集中涌現,我國企業正逐漸步入國際化發展的軌道。
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及全球經濟增長減速,對我國的內需及出口的國際競爭力造成了不小的沖擊,但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進出口總值25616.32億美元,同比增加17.8%;2009年進出口總額較前期雖有下降,但仍高于2007年。2010年全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29727.6億美元,比2009年同期增長了34.7%;2012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38667.6億美元,同比增長6.2%,這也突顯出外貿行業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張嘉為等,2009;傅蘇穎,2013)。從長遠發展的角度看,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外貿行業的前景是很樂觀的,我國的貿易依存度不斷提高,外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這種狀況和發展,客觀上需要更多的外貿人才參與到對外經貿業務中。特別是一些沿海發達城市,最為突出的是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該地區隨著產業經濟鏈國際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和外貿的不斷發展,其對外貿人才的需求也與日俱增,根據國內知名的HR供應商―前程無憂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外貿行業需求職位,包括跟單員、外貿業務員、采購員到涉外律師、商務談判人員等各種職位,位居職業需求排行榜的前列,各類外貿人才供需缺口仍然突出(潘晨光,2010),如表1所示。
根據前程無憂公司公布的2011年1月至12月外貿行業人才職位需求量(見表2),利用t表示時間,設為自變量;Y表示需求量,設為因變量,對數據進行線性回歸分析。表3是相關系數的結果,從表3中可以看出,Pearson相關系數為0.924,單尾顯著性檢驗的概率ρ值小于0.05,所以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具有較強的相關性。
圖2是回歸標準化的正態P-P圖,圖中給出了觀察值的殘差分布與假設的正態分布比較,可以看出標準化的殘差散點分布在直線上或靠近直線,這說明標準化殘差是呈正態分布的。表4給出線性回歸方程中的參數和常數項的估計值,其中常數項系數為4.828,回歸系數為0.276,線性回歸參數的標準誤差為0.036,標準化回歸系數為0.924,回歸系數T檢驗的t統計量觀察值為7.670,T檢驗的概率ρ小于0.05,所以可認為回歸系數有顯著意義,即得出線性回歸方程:
Y=0.276t+4.828
利用上式可對2012年度外貿行業人才職位需求量進行預測。該線形擬合公式對2012年外貿行業人才職位需求情況進行預測,得到表5的數據。
我國的對外貿易正處在一個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對外貿人才的需求量與日俱增,這不但體現在對其的數量要求上,更體現在對其更高的質量要求上。從企業角度出發,其所聘用的外貿人員不但要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更注重其有一定的實務操作經驗,同時還要熟練地進行外語溝通,當然還要持有國家頒發的資格證書(吳丹輝,2012)。
我國外貿人才的供給分析
(一)外貿人才供給總量不足
隨著我國外貿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越來越多的企業被批準直接從事對外貿易,這就要求企業的經貿人員不僅具有日常工作所需的聽、說、寫、譯的外語能力,還應懂得國際外貿知識、國際貿易談判規則、國際經濟法律、營銷技術及基本的產品專業知識等。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與中東、非洲的貿易的不斷增加,精通小語種的外貿人才日漸緊俏。尤其是隨著近幾年國際貿易爭端的不斷頻發,那些有能力解決國際貿易糾紛的實務型人才則更為搶手。
(二)外貿人才能力素質結構偏低
越來越多的外貿企業期望的是較高級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而我國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對理論課程的教學環節比重過大,忽視了一些重要的實務性課程和實踐環節,這也造成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偏低,雖然近年來很多高校也開始注重調整實踐環節的比重,但這些都仍處于初級階段,未能真正落到實處,這導致學生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不足,大部分高校的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很難全面、系統的體驗進出口業務操作流程,尤其是缺乏有關審核、填報相關單據、報關和商業風險的防范等方面的實踐經驗,在這種學歷教育模式下所培養出來的人才不能滿足經濟發展對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外貿行業屬于知識、經驗、智力高度密集的行業,外貿人才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扎實的理論知識。外貿人才應該具有良好專業理論知識,要通曉相關的外貿政策、外貿規則與慣例,進出易程序等。由于交易雙方處在不同國籍,因此外貿從業人員要熟悉國際貿易法,通曉國際經濟、政治法律、社會文化等情況。另外,要具備較高的電子商務知識以及必要的風險管理知識。二是良好的職業素養。外貿人才要有認真負責的態度和高度的敬業精神,要加強自身的職業修養,注重自己的言談舉止符合國際禮儀,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思維敏銳,要敢于開拓新路子、新局面,同時要有良好的業務決策和組織能力。三是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外貿人才的溝通交流能力主要是指語言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精通外語,尤其是在技術引進、對外貿易、海外投資、跨國經營等領域,是否具有良好的聽、說、讀寫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此外,國際貿易人才還要有開放的思想和全球化的觀念,具有跨文化溝通的能力,尊重外國的及風俗習慣。
我國外貿人才培養對策和建議
(一)培養目標的明確化和課程設置的寬泛化
高等院校應根據自身的發展實際,明確國際貿易人才培養的目的,建立多層次人才培養目標體系,避免趨同化現象。綜合型重點高校要側重培養研究型與創新型的復合高級人才,加強對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法規、WTO規則、貿易救濟、跨國投資經營等方面的研究,一般本科和高職院校則側重培養針對不同行業進出口崗位的實務操作型人才。高校國際貿易類專業的課程設置應更加寬泛,實現跨學科、跨領域的知識開放性,在課程設置時,應多加注重經濟、管理、法律等學科的融合,尤其與法學課程的結合,強化國際經濟、貿易、法律和國家文化知識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應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理論的同時,積極增加專業實踐教學的投入和研究,注重專業的實踐能力的培養,不斷充實國際化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參與國際交往、國際競爭的能力,以適應市場對人才的需要,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
(二)積極開展外貿人才培養的市場營銷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院校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人才,而國際經貿相關用人單位是高等院校提供的產品的使用者,現在多數用人單位仍不愿意承擔大學生就業后的“在崗培訓” 的費用,招聘中要求具有工作經驗,因此對剛剛走向社會的畢業生來說無疑提高了就業門檻。高等院校要從提高教育競爭力,優化學生個人職業前途出發,積極開展市場營銷活動,高??衫米陨淼馁Y源優勢,在專業特長領域內,準確定位,建設自己的專業化品牌,加強與企業間的合作,探索校企人才合作模式,積極提供給學生更多的與企業直接對話的機會,如可以把“在崗培訓”轉移到學校里面完成,使學生所學專業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并在實踐環節得到延伸和鞏固,最終實現外貿人才培養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人才培養的信度與質量,為我國從貿易大國轉變為貿易強國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劉宏,趙曉敏.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與問題研究[J].國際貿易,2012(11)
2.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N].金融時報,2013-8-3(5)
3.尹德先.加快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戰略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2
4.張嘉為,齊曉楠,張.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分析[J].管理評論,2009(2)
5.傅蘇穎.四因素致進出口未達預期目標 2013年或好轉[N].證券日報,2013-1-11(A02)
[論文關鍵詞]反傾銷機電產品非關稅壁壘
[論文摘要]在我國出口總額中占第一位的機電產品出口,目前正日益受到國外反傾銷投訴的困擾。本文從多角度分析了這一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機電產品出口企業必須提高創新能力,加快國際化進程,加強行業協作的對策建議。
機電產品貿易集貨物貿易、技術貿易和服務貿易于一體,是衡量一個國家對外貿易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我國機電產品出口自1995年超過紡織品貿易出口額成為第一大類出口商品以來,已連續12年位居我國對外貿易榜首,為我國對外貿易做出了突出貢獻。尤其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機電產品貿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隨著貿易量的增大,機電產品出口遭遇反傾銷訴訟日益成為困擾企業發展的問題。本文分析了反傾銷投訴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針對企業的對策建議。
一、機電產品出口現狀及特點
2006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達到5494億美元,進口達到4278億美元,占全國外貿進出口總額的56.7%,比上年同期提高2.4個百分點。因同期世界主要機電產品貿易國家和地區增速均小于我國,如美國機電產品貿易增長12%左右,德國增長9%左右,日本增長不到7%,2006年全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超過日本,上升到世界第三,位于德國和美國之后;全年進口超過德國上升到世界第二,位于美國之后。
機電產品的出口在保持總量快速增長的同時,產品結構也在明顯改善:出口商品結構繼續向技術含量高、附加值較大的產品優化,大宗重點商品帶動出口增長,商品新增長點不斷涌現。2006年1~11月,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機電儀器產品和設備進出口較快增長,其中主要產品如運輸工具、儀器儀表、電器與電子產品、機械及設備均有良好表現,貿易額增幅分別達到42%、22.8%、30.3%和20.5%,較上年同期凈增1731.1億美元。2006年1~11月,出口額最大的機電產品依次是自動數據處理設備、通信設備、家電和消費類電子、電子元器件和電工器材等。從具體產品看,手機出口增長3.5億部,增長73%;液晶彩電出口1346萬臺,增長105%;光纜出口2.7萬噸,增長99%;筆記本電腦出口4649萬臺,增長26%。在出口企業中,國有企業所占比例仍然很小,出口增長較緩,而外商投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出口所占比例繼續擴大,外商投資企業仍是出口主體。在地域分布上,與我國對外貿易發展不平衡類似,機電產品出口也呈現出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機電產品出口額9o%以上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廣大中西部地區只占了很少的份額。
二、機電產品遭受反傾銷的原因分析
我國出口的機電產品遭到國外反傾銷指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國際經濟政治因素的影響,也有國內企業自身的不足;除了經濟因素,還有法律因素的制約。
(一)新貿易保護主義盛行
由于近幾年全球經濟的低迷,新貿易保護主義勢力抬頭。在WTO的框架下,其成員國的關稅不斷降低,非關稅壁壘,特別是其中的反傾銷措施就成為貿易保護的主要手段。各國在反傾銷實踐中普遍存在歧視外國進口產品,偏袒本國工業的傾向。為了保護其本國產品的國內市場,一些國家頻繁地運用反傾銷手段來限制國外產品進口。他們打著保護公平貿易,使國際貿易不受掠奪性傾銷危害的旗號,實質目的卻在于保護國內工業,而且實際執行過程中又有許多有利于國內申訴方,不利于國外出口商的規定,所以反傾銷法已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工具,以保護公平競爭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
(二)產品成本的確定問題
根據我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中第15條規定,我國以“非市場經濟國家”的身份加入wro,加人世貿組織15年內,外國對我國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仍可沿用“非市場經濟國家標準”。所以,盡管我國機電業早已形成較為規范的市場,但歐美國家一直將我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在對我國企業進行反傾銷調查時,認為由于存在政府干預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以及對企業進行出口補貼等因素,對產品的“正常價值”以“替代國”或“參照國”國內市場交易過程中的正常市場價值作為代替標準,從而使我國的產品失去勞動力低廉而形成的價格優勢。
(三)反傾銷產生的連鎖反應
從國際貿易的角度分析,甲國某產品在乙國被裁定為傾銷成立,很有可能全部或部分失去乙國市場,第三國會認為,退出乙國市場的甲國產品可能會進入并沖擊本國市場,于是第三國也對甲國的該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連鎖反應使得我國產品在一國遭遇反傾銷指控時,其他國家也相繼提出訴訟,極大影響了我國產品的出口。例如歐盟于1992年對我國生產的彩電提出反傾銷調查后,1993年墨西哥、1996年阿根廷、2003年5月美國也先后啟動了對我國彩電的反傾銷調查。
(四)我國外貿體制和政策存在弊端
隨著外貿經營權的放開,目前我國有進出口經營權的各種類型企業超過2o萬家,其中“三資企業”占90%以上。國家缺乏在宏觀上的有秩序管理,造成出口秩序混亂,引發低價競銷。隨著外貿經營權的下放,中央和地方經營出口業務的企業急劇增加,各單位千方百計地擴大出口,競相壓價,壓低價格后出口創匯指標出現的缺口則通過出口數的擴大來彌補,而出口量的增加又導致出口價格的進一步下降,如此形成惡性循環。對轉口貿易缺乏有效的管理,使港澳臺地區有的廠商利用我國內地原產地證,躲避外國的反傾銷和配額限制,也增加了我國內地產品被反傾銷訴訟的機率。
(五)產品出口市場過分集中
從目前我國機電產品出口貿易流向來看,絕大多數機電產品跨國流動貿易都集中在北美、歐洲。從經濟全球化的角度來看,機電產品貿易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在地域分布上的相對集中。我國約有75%的出口產品(含香港轉口)集中在西歐和北美。當出口產品在進口國當地市場所占份額超過2o%時,就容易遭到反傾銷調查。
(六)企業反傾銷應訴不力
反傾銷調查并不意味著傾銷成立,而拒絕應訴無疑等于默認傾銷的事實。在我國機電產品的出口中,有些案件完全有機會通過法律途徑和積極應訴贏得反傾銷訴訟的勝利從而保護企業及我國機電行業的利益。然而在面對國際反傾銷調查時,許多國內企業因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對反傾銷危害的認識不足以及對反傾銷的應訴經驗不足等原因不愿應訴,最終導致產品被征收高額反傾銷稅。
三、出口企業的對策建議
(一)調整結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加強自主創新,是“十一五”規劃中我國必須堅持的六個立足點之一,更是機電業創立自己的優秀品牌、增加產品附加值含量、提升產品競爭力、有力節制國際市場對我國機電產品反傾銷的有效手段。我國目前的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特別是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與發達國家相比,產業競爭能力的最大差距就是缺乏創新能力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據統計,在我國企業中,只有25%的企業有研究中心,當今世界的國際競爭中,競爭要素已經發生了重要變化,決定產業競爭優勢的主要因素已經從過去的自然資源條件和廉價勞動力,轉向創新能力、技術和管理優勢。因此,必須抓住時機,大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使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新型驅動的轉變。
(二)加快國際化進程,曲線進入國際市場.
國際化是企業發展過程必須經歷的一個環節。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機電行業在規模、管理等方面已經具備了很強的國際競爭力,具有實施國際化戰略的條件,跨國經營將成為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手段。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兼并收購當地企業等方式,在全球范圍內建立生產、研發、銷售體系,把資源配置延伸到國外,從而將出口轉化為企業內部的貿易,有效地規避反傾銷。近年來,我國機電行業中的彩電業就加快了海外投資并購的步伐:如’IEL并購法國湯姆遜公司和德國施奈德公司;海爾在美國、康佳在印度、長虹在俄羅斯建廠等。海外設廠規避反傾銷風險,曲線進入國際市場是國內企業應對反傾銷的一種重要策略。
宋朝以后的各朝疆域都較宋時的中國大大拓廣,可耕地面積明顯增加。同時,人口經歷銳減再恢復的漫長時期。例如,元朝終其全期人口未見恢復到宋的歷史高度。明朝中期之后中國的人口才重新超過南宋時的規模(圖一)。由于明的疆域大大超過南宋,所以人均的可耕地一般而言應大大高于南宋。而且,明朝中期以后,土豆、玉米、紅薯、花生等土地節省型(land-saving)作物已在中國普遍栽種,有助于減少人口對土地的壓力。
公正地說,與明清兩朝的統治者不同,元朝統治者承繼的是一個橫跨歐亞的帝國,因而主觀上不但重視陸上貿易和海外貿易,而且重視手工業生產。但是從要素稟賦的變化看,元朝的人口銳減和土地銳增這種逆向變化會使土地和勞動反而從勞動密集型部門流向土地密集型部門,使中國很難自發向工商社會演進。難怪元朝統治者需要掠奪工匠,將他們當奴隸使用,或強迫他們輪流到官府服役。相對于宋朝基于自愿和商品經濟原則之上的城市工商業的發展,元朝要靠對工匠的強制來發展工商業,自然是一種大倒退(陳智超、喬幼梅,1998,pp.696—697;漆俠,1999上冊,p.34)。同時,鑒于存在大批因長期戰亂而荒蕪廢耕的土地,元統治者執行一條重農主義政策(黃仁宇,2002,p.174),用軍屯和民屯的辦法恢復農業生產。軍屯的用意在于能迅速將大批年富力強的兵士轉化為農業勞動力?!懊裢偷膭趧恿σ徊糠謥碜哉心?,一部分來自移民;也有相當一部分是被強制編為‘屯田人戶’的‘中產之民”’(陳智超、喬幼梅,1998,p.614)。這樣做,雖使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卻導致人口,特別是作為城市中堅的中產之民流向農村,流向商品經濟落后的北方。元統治者對民間經濟的剝削和恐怖統治也是歷代少見的(黃仁宇,2002,p.179)。所以,元朝統治者在主觀上沒有限制海外貿易,對城市的工商業則通過官府的直接控制,一心想予以擴大。但是元朝的要素稟賦以及所形成的社會—經濟制度與政策,都十分不利于市場機制的自我發育和完善,因而十分不利于中國走出農本社會。
明朝的要素稟賦使人口有極大的回旋余地,同樣十分不利于中國社會向工商社會演進,而且政府的政策對工商城市的進一步發育也十分不利。例如,“明初曾由政府組織遷民。從蘇、松、嘉、湖、杭前往臨濠,從山西遷民于北直隸、山東、河南等,是幾次最大的行動。爾后官方移民漸少,人口自發流動依然繼續,猶以‘人稠地狹’的江西、浙江、福建以及蘇、松等地區輸出人口為多”(陳智超、喬幼梅,1998, p.25)。尤其將江南居民或強迫,或自愿遷往農村,必然推延中國這塊最富庶,最有活力的地區向工商社會演進。雖然明朝中期后隨著人口的增長,江南一帶人口壓力上升,中國社會再次產生向工商社會過渡的內在沖動。然而,明朝長期實行海禁,社會—經濟體系十分封閉,海外貿易重新納入了朝貢體系,使明朝向工商社會演變的條件要較宋朝更為欠缺。
海外貿易是由政府壟斷還是有民間參與,決定了為何地理大發現時代的海洋霸主葡萄牙和西班牙先后走向沒落,最終為英國取而代之。這是因為海外貿易本質上是一個高風險和高回報率的經濟活動,需要很多的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例如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必須有重大的突破才能克服遠洋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另外,海外貿易所需資金十分龐大,周轉的速度十分緩慢,有時長達幾年,而且包含極大的自然或人為的風險。為了解決融資的困難并幫助化解投資風險,股份制和股份有限公司便應運而生,并帶動其他金融制度的誕生和完善。這種股份有限制度正是市場機制的重要內核。如果沒有海外貿易巨額利潤的刺激和各行各業民間力量的積極參與,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是不可想象的,也是無法持續的。工業革命在市場機制能自由運轉的英國發生,而不是在王權高于市場的葡萄牙和西班牙發生,并不是偶然的。由于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外貿易由王室壟斷,既無助于市場機制的發育,特別是金融制度的演進,又無助于民間經濟力量的培植。一旦王室對外貿失去興趣,外貿因無成熟的民間力量的支撐而很快凋零(陳志武,2003)。所以,在實行海禁的條件下,中國向工商社會的演進是走不多遠的。
到了明朝中期后,雖然人口稠密,耕地稀缺的江南一帶又有向工商社會演變的內在壓力,但是這種人口壓力會不會最后沖破海禁和理學的束縛,使中國融入當時方興未艾的早期全球化進程,今天已不得而知。因為這個過程再次為中國地理稟賦的巨大變化而中斷。滿族入關使中國人口再次銳減的同時(圖一),極大地開拓和鞏固了中國的北方、西北和西南疆域,特別是農耕條件良好的東北疆域,并鞏固了對臺灣的主權。這種人地比例的變化使重農主義有了再次實行的客觀基礎和內在動力。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中國最有希望向工商社會演進的江南一帶,清朝的統治遇到最激烈的抵抗,因而鎮壓也特別殘酷。例如,著名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以及對昆山、江陰、蘇州、嘉興、寧都、海寧的屠殺,清軍殺死總數達好幾十萬的人口,江南這塊土地的元氣無疑受到極大的摧殘。
明清之后,中國的許多歷史名城仍在。然而它們逐漸退化,既失去國際貿易的機會,又因全國分工水平的下降而失去發展工商的機會。即使宋朝時一度成為工商兼外貿型的城市,例如開封和杭州,此時也已經退化成地方行政中心,并不能為中國社會提供內生增長所需的新思想、新制度和新技術。中國社會喪失了內生增長的重要源泉。
清朝早期的幾個皇帝雖然被不少人歌頌為明君,其實他們并沒有遠見卓識為中國帶來新的制度和思想,也沒有敏銳的目光看到主動參與全球化浪潮的必要性。他們的千秋功業只是使中國的疆域大為擴大,并將北方的蠻族變成了中華民族的有機組成部分而消除了中國北疆威脅,使在垂死之前獲得一次難得的回光返照。清朝后期人口壓力再次升高時,世界的格局已經儼然形成,中國和歐洲先進國家的差距也已顯著拉大。等到19世紀40年代中國被迫打開國門時,中國社會已經爛熟,全國上下對已經發生了劇烈變化的外部世界幾乎失去了辨識和溝通的能力。
由于華北平原的存在,中原一帶自古便能支撐巨大的人口。所以中國雖較中東古文明的崛起時間要晚得多,但比起較不利于農耕的周邊地區來,還是較早地出現了有文字、城市等為特征的農業文明。這種較先進的文明一直成功地控制中原這一核心農業區。人口壓力一般通過向西、向北、向東北,特別是向南的周邊地區的遷移獲得舒解。這種周邊存在廣大未開發土地以供移民的地理環境,使中國的文明日益壯大,并在古希臘文明衰敗之后,在長達1400年間,在實用技術方面領先于世界。但是,這種環境又使中國文明容易產生內在的惰性,因為不需太多的社會變革便能靠重復繁殖而自我延續。同時,這種地理環境形成的皇權至上的政治結構,也十分不利于對真理的徹底探索和科學傳統的形成。
中國的主要各朝都面臨邊患,唯有宋朝既未能像漢朝之驅走匈奴,唐朝之降服突厥,又不像清兵入關,短時間便征服全境,使明朝的中國無從獲得制度創新的機會。南北宋與遼、金、西夏,以及蒙古等國前后對峙將近300年之久。這些所謂‘蠻族’建立的國家,其實早已吸收漢族文明中的許多東西,與匈奴、突厥相比,自然更為先進。這種長期而劍拔弩張的南北對峙,既給中國的傳統體制帶來嚴重的挑戰,也帶來探索新的社會—經濟形態和發展途徑的難得機會,使地理稟賦的改變對社會—經濟形態的深刻影響有比較充分的時間獲得體現。
果然,宋朝不但達到歷代最高的城市化水平,城市形態也有很大的突破,由軍事—政治中心演變為工商和外貿中心。市民的人身自由、遷徙自由、經商自由和外貿自由也較前朝為高。期間中國出現和農業并無直接關系,但對工商、軍事和外貿的發展至關重要的科學發明。這說明,疆域相對人口的不利變化,使宋朝更有內在的壓力和動力尋找農業之外的謀生機會,特別是工商和海外貿易的機會。
然而畢竟這是一種前無古人的社會試驗,并不能像今天的發展中國家那樣,有工業革命以后發達國家現成的榜樣和啟示,因而可以自覺地作制度設計和政策選擇以克服地理環境的限制。所以,盡管宋朝比中國的其他朝代更有機會開創一個新的時代,但實際上宋朝并沒有完成這一任務便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主要原因之一竟是擁有先進武器的宋朝未能找出防止北部游牧民族南侵的有效方法。
和繼起的各朝相比,或和世界同期國家相比,宋朝確實代表中國在人類活動的主要領域處于領先地位的時期。但是,宋朝距離工業革命的必要條件仍很遙遠。我在引言中曾指出,除科學革命的前提外,還要有五大條件。對比這些條件,可以說,宋朝的地理稟賦較不利于中國繼續因循守舊地走農本道路,因而有利于中國尋找新的生存、發展之路。當時中國也在形成以工商和外貿為導向的城市體系,出于稅收的壓力,政府給予民間較大的海外貿易的空間。在這三個條件上,宋朝似乎比后來的朝代更接近工業革命的必要條件。但在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方面,宋朝仍面臨許多障礙;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問題上,則存在致命的弱點。例如,對逐漸勃興的市民文化,傳統儒學以禁錮人性的理學作回答。對日益壯大的民間經濟力量,宋朝政府中以王安石為代表的改革派則強調法家的富國強兵理想,采取的措施重在恢復農本社會和建立政府對經濟的壟斷。這說明,即使宋朝能確保自己的安全,要沖出農本社會還面臨傳統制度和意識形態方面的許多阻力。然而,最不利的是,當時的歐洲尚處于中世紀的黑暗之中,科學革命尚未開始。即使宋朝有通過外貿吸收外來知識的愿望和內在動力,也無從分享要300年之后才會發生的科學革命成果。地理稟賦使中國自古以來沒有機會分享古希臘的科學傳統。所以,要宋朝獨立地發生科學革命是不可能的,事實上也沒有發生。宋朝發生的是實用技術的突飛猛進。
難怪李約瑟要感慨,為何科學革命只發生于歐洲,而不是中國或印度。上文指出,由于地理稟賦的原因,古希臘這樣超前的城邦文明只發生于巴爾干半島。包括希臘在內的歐洲公元后不久便沉淪于中世紀的黑暗,使中國走到了世界的前列。歐洲于15世紀末重新發現古希臘的智慧與科學傳統,中國便再次失去了對世界的領先。所以,對李約瑟之謎的回答似乎可以總結如下:首先,中東的古文明遠遠早于包括中國文明在內的其他文明。在希臘文明崛起后,西方文明在科學和技術方面更走到世界的前列。古希臘文明和羅馬文明在公元2世紀左右衰敗后,至西方于16世紀重新發現古希臘智慧的整個1400年期間,是中國領先世界的時候。
但是,中國失去領先地位是一件事,衰敗得如此迅速則是另一回事。原因在于繼宋而起的各朝正好使土地和人口的比例發生極大的逆轉。結果是人口的空間分布由宋朝比較發達的勞動密集型部門帶來的相對集中退化為宋朝以后由于土地密集型部門的再次崛起必然造成的相對廣布。成為對比的是,1500年后,缺乏腹地的西歐國家將眼光轉向海洋和新大陸,以尋求新的生存空間。面對陌生的海洋、陌生的大陸、陌生的文明,這種新的發展途徑既有可能帶來暴利,也面臨巨大的風險,急需新的知識、新的技術和求真的精神,才能征服未知的世界。因此,西歐有強大的動力復活古希臘的科學傳統,使之發揚光大。此時,中國卻因獲得廣大的新邊疆而重新回到傳統的沿陸路擴散人口的老路上去。這條路中國幾千年來已經駕輕就熟,對社會組織和技術并不構成太多的挑戰,卻造成人口在空間上的分布越來越散。在當時的基礎設施下,日益散布的人口之間的社會聯系必然削弱,導致社會分工和城市化水平的日益下降,使中國嚴重喪失城市的積聚效應和內生增長的源泉。結果,連實用技術的發明也日趨沉寂。
發生于1776年的工業革命引起全球化的大大加速。全球化的實質是通過全球范圍內的國際分工和貿易,利用專業化帶來的比較利益和規模經濟促進經濟的發展。以英國為代表的一些民族,在亞當·斯密、李嘉圖等杰出經濟學家的指引下,比較自覺地遵從這種發展模式,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創造發明層出不窮,影響遍及全球。這說明,這場革命后地理稟賦對社會形態的演進的影響大大減小,因為再沒有一個民族能繼續傳統的生產方式而不受懲罰。然而,由于慣性的原因,至今囿于地理環境的局限而不能自拔的民族處處皆是。
令人高興的是,自1978年來,中國主動通過政治—經濟制度的變革,使經濟和社會日益變得自由、開放、充滿活力,并使中國的東部沿海成為世界分工鏈的重要部分。然而,對中國通過什么途徑實現現代化仍存在不同的觀點。中國因此面臨如下的兩難問題。是進一步改革社會—經濟制度,以便讓東部沿海獲得更多的制度創新的空間,使之更快地攀登全球分工鏈的較高部位;還是出于對糧食安全、社會穩定、城市居民的承受能力,以及中西部地區的收入差距等等的過多憂慮,對進一步的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疑慮重重。換言之,究竟是通過徹底融人世界經濟,在社會—經濟體制上和世界全面接軌,以求實現自身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還是拒絕徹底走出農本社會,限制農民進城定居,力保糧食自給,以發展小城鎮和農村工業化為途徑,力求避免徹底融入全球經濟的爭論并沒有結束。
在筆者看來,前者不但能使東部地區沿著世界分工鏈更快上升,還能使中西部分享東部繁榮;后者只會使中國重陷低水平的、重復的分工怪圈。這一爭論對中國能否順利完成趕超世界先進民族的任務,并在完成趕超任務之后能否再次像宋朝那樣成為具有原創能力,并能占據世界分工鏈上端的民族,是至關重要的。在這個意義上,今天研究宋朝社會轉型失敗的歷史教訓,對有悠久的自給自足和孤立、清高傳統的中國來說,仍然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bairoch, paul.,c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9.
barro, robert j.,1990. "government spending in a simple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8,s103-s125.
陳平:“社會經濟結構的規律和社會演化的模式”,刊于《學習和探索》,1981年第1期。
陳智超、喬幼梅主編:“中國歷代經濟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版。
陳志武:“太平洋貿易能否帶來長久繁榮?”,《新財富》,2003年11月號。
崔連仲等編:《世界通史》,古代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4頁。
費正清:《費正清論中國》(china,a new history),中譯本,臺灣正中書局1994年版。
gared diamond,1997. guns, germs, and steel, new york:ww norton.
艾智榮(ronald edwards)即將發表于北京大學《中國經濟季刊》,2005。
elvin, mark (伊懋可),1973.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feuerwerker,a.,1990."chinese economic histro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 heritage of china, ed., paul s. ropp,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227.
傅筑夫:《中國經濟史論叢》,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0年版。
gernet,jacques,1962."daily life in china on the eve of the mongol invasion,1250-1276", london: ruskin house.
顧準:《顧準文稿》,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grove, noel,199"7. "national geographic atlas of "world history", washington, d.c.: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顧朝林等著:《經濟全球化與中國城市發展》,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
黃純艷:《宋代海外貿易》,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
黃仁宇:《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三聯書店1999年版。
黃宗智:《中國研究的規范認識危機》,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彼得·詹姆斯和尼克·索(peter james and nick thorpe):《世界古明》,顏可維譯,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版。
金觀濤和劉青峰:《興盛與危機:論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湖南人民出版社l984年版。
krugman, paul r. and obstfeld, maurice,2002."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5th edition. new york : addison-wesley.
lavely, william and wong, r. bin,1998. "revising the malthusian narrative: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population dynamic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57, issue 3(aug.,1998),714-748.
lee, james and wang, feng,1999. "one quarter of humanit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業化(1550—1850)》,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
李劍農:《宋元明經濟史稿》,臺灣文心圖書公司l957年版。
利瑪竇(mattew ricci):《利瑪竇中國札記》,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韋森,2004:“從語言特征看西方現代社會的法理社會生成與傳統中國禮俗社會的維系”,未發表的工作論文。
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lin, yifu justin(林毅夫),1995. "the needham puzzle: why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did not originate in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vol.43, jan.
劉昶:“試論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延續的原因”,《上海師范學院學報》,1980年第4期。
lo, fu-chen and yeung, yue-man ed.,1998. "globalization and the world of large cities",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
lucas, robert j.,1988. "on the mechanis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2,3—22.
lucas,robert j.,1993. "making a miracle", econometric,61,251-271.
lucas, robert j.,2002. "life earnings and rural-urban migration". working paper, june 2002, university of chicago.
潘士遠和史晉川:“知識吸收能力與內生經濟增長”,《數量經濟和技術經濟研究》,2001年第11期,第82—85頁。
perkins, dwight h.,1968.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1368—1968",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pomeranz, kenneth,2000. thegreat divergence. princeton,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漆俠:《中國經濟通史》,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版。
ropp, paul s.,1990. heritage of china,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yoshinobu shiba (斯波義信),1975. "urban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s in the lower yangtze valley," in crisis and prosperity in sung china, ed., by john winthrop haeger, tucson, arizona: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e press, pp.13-48.
斯塔夫里阿諾斯(stavrianos,l.s.):《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中譯本。
孫道天:《古希臘的歷史遺產》,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版。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六、第七冊,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版。
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文貫中:“中國的農村土地制度、就業與城市化”,收于《中國城市化:實證分析與對策研究》,陳甬軍、陳愛民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文貫中、新望:“農村工業化的路還能走多遠?”,《當代中國研究》,2002年夏季號。
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楊適:《古希臘哲學探本》,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
楊小凱、黃有光:《專業化與經濟組織——一種新興古典微觀經濟學框架》,張玉綱譯,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姚洋:“高水平陷阱——李約瑟之謎再考察”,《經濟研究》,2003年第1期。
張箭:《地理大發現》,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
[論文摘要]中國和巴基斯坦是山水相依的友好鄰邦,兩國間無論是在政治、經濟還是軍事上,均有著密切而友好的合作關系。在當前這場金融海嘯的襲擊下,脆弱的巴基斯坦經濟正逐步走向崩潰的邊緣。面對這一情況,中國應該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協助巴基斯坦走出當前的困境,并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擴大和深化雙邊的經濟合作,實現雙方的互利共贏。
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擴散而成的全球金融海嘯,已經席卷全球。在這場金融海嘯的襲擊下,不少國家面臨經濟崩盤的危險。巴基斯坦就是深受其害的國家之一。由于國內局勢的長期動蕩,經濟實力的薄弱,巴基斯坦正面臨著極為嚴峻的經濟形勢。
一、受金融海嘯沖擊的巴基斯坦經濟
2008-2009財年伊始,巴基斯坦經濟就開局不利。前四個月(2008年7月至10月),巴基斯坦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348.5億美元,其中出口67.6億美元,與上財年同期相比增長16.6%,進口142.8億美元,同比增長24.9%,貿易逆差達75.2億美元,同比增長33.3%。[1]從而嚴重惡化了巴基斯坦的金融形勢。受貿易逆差影響,本財年頭兩個月,巴經常賬戶赤字高達25.72億美元,比上一財年增加63.72%。同時,巴基斯坦政府正面臨嚴重的債務償還能力的壓力。據巴基斯坦國家銀行(央行)日前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9月27日,巴基斯坦外匯儲備僅為81.35億美元,其中,巴央行外匯儲備為46.86億美元,外匯儲備除去相關國際債務外,只剩下不到30億美元,僅夠支付一個月的進口費用。鑒于上述嚴峻情況,全球知名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評級服務公司最近將巴基斯坦主權信用等級下調為“垃圾”級別,其中,長期外幣債務等級由“B”下調為“CCC+”,長期本幣債務等級由“B-”下調為“BB-”,短期主權信用等級由“B”下調為“C”。這意味著巴政府債務償還能力正面臨巨大壓力,如果商業、金融、經濟條件惡化,且外部援助和貸款等資金不能及時到位,其拖欠債務的可能性將更大。
由于外貿赤字擴大、盧比下滑、外匯儲備萎縮,加上人們對西方金融危機的擔心,巴基斯坦股票交易量創11年低點。與此同時,受金融海嘯的沖擊,國內消費者購買力下滑,巴基斯坦的房地產市場也迅速萎縮。盡管目前房價降幅已高達25%,但購房者仍在猶豫和觀望。[2]另據最新資料顯示,巴基斯坦盧比已貶值21%,通貨膨脹達到24.64%。[3] 受全球金融危機和巴國內安全形勢影響,巴基斯坦的經濟形勢正步入嚴冬,面臨著崩潰的危險。
二、互利共贏:進一步加強中巴經濟合作
從目前巴基斯坦的經濟狀況來看,單憑其一己之力顯然難以走出困境,走向經濟崩潰邊緣的巴基斯坦亟需外界的援助。中巴兩國一直以來,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軍事,都保持著密切而良好的合作。在當前兩國均面臨這場破壞力巨大的金融海嘯沖擊的情況下,進一步加強中巴兩國之間的經濟合作,無疑是實現雙方互利共贏的重要途徑。
中國經過改革開發以來近30年的高速增長,經濟實力已大大增強。從目前情況來看,盡管中國也受到金融海嘯的波及,但由于中國龐大的經濟規模、豐富的外匯儲備、廣闊的內需市場和作為新興市場與世界經濟聯系的相對較少,仍然具備一定的抵抗金融海嘯的能力,甚至還有一定的余力來協助其他國家共同應對這場金融海嘯。但是中國畢竟也身處這場金融海嘯所波及的范圍之內,自然也無法做到獨善其身。這其中,作為拉動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動力之一的中國對外貿易就受到了極大沖擊。作為中國外貿產品重要市場的歐美等國,經濟已經陷入蕭條,消費者的消費信心和消費能力受到重創。外貿市場的萎縮,對于中國的制造業形成了劇烈沖擊。另一方面,受國際金融形勢動蕩和中國國內勞動力成本、原材料價格上升等因素的影響,外商對中國的投資也大幅縮水,中國所面臨的經濟形勢也愈益嚴峻。而這種嚴峻的經濟形勢反過來又進一步對國內民眾的消費能力和消費信心造成影響,導致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不足。一旦出現拉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三架馬車”中的兩架---外貿出口和國內需求萎縮的局面,中國經濟的前景將令人堪憂。因此,在目前這種處境之下,中國除了應積極采取措施擴大內需市場,尤其是廣闊的農村市場之外,也應該將目光投向外部市場,進一步加大“走出去”的步伐,積極擴大海外市場,謀求內外兩個市場的合力,來確保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而在中國應該積極開拓的海外市場當中, 巴基斯坦是一個值得合作的伙伴。
盡管從目前來看,巴基斯坦受到了這場金融海嘯的嚴重沖擊,經濟蕭條,市場萎縮,但巴基斯坦畢竟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加上國內建設相對落后,商品、服務、技術以及資本等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從長遠來看,巴基斯坦市場潛力巨大。另一方面,雖然從20世紀50年代初起,中國和巴基斯坦兩國就建立了貿易關系,開始了貿易往來,但從當前總體情況來看,中巴經濟合作的層次還比較低。在產業合作的大多數領域,兩國還停留在人員的交流和討論階段,具體的合作計劃還很少,進入實質性合作的更少。在投資合作方面,中國對巴基斯坦的投資數額與中國的龐大經濟規模相比而言數額還太小,而且中國對巴基斯坦為數不多的投資還集中于制造業,對其它領域的投資則非常少;而巴基斯坦由于相對缺乏發展資金,今后相當一段時期不具備增加投資的能力。因此中國和巴基斯坦的經濟合作現狀與兩國之間的合作潛力相比較是不相稱的。
中巴兩國之間開展深入而廣泛的經濟合作不僅有著地緣上的先天優勢,而且兩國在資源、經濟結構和發展水平方面還有著一定的差異性和互補性。特別是在機械設備制造、紡織工業、礦產資源開發、能源電信、投資和科技等領域,中巴兩國有著相當大的合作和發展空間。未來兩國如果能以這場金融海嘯所帶來的危機為契機,通過中國對巴基斯坦的外匯資本援助,協助其走出當前的經濟困境,進一步擴大和深入兩國間的經濟合作,有效結合中國的資本、技術、人才優勢和巴基斯坦的能源、市場潛力,將對于無論是中國還是巴基斯坦來說,都是非常有利的。
而經濟上的更緊密合作,將對中巴兩國之間的政治、軍事合作和文化交流,以及兩國間的互信起到十分重要的穩定和促進作用。對中國而言,一個經濟上穩定而健康并與中國保持政治、軍事上友好合作的巴基斯坦在南亞地區的存在,是中國所十分樂見的,也是符合中國在南亞地區的戰略利益的。
參考文獻
[1]中國駐巴基斯坦使館經商處:《巴基斯坦本財年前四個月貿易逆差為75億美元增幅達33%》
pk.mofcom.gov.cn/aarticle/jmxw/200811/20081105888247.html,2008-11-12
[2] 中國駐巴基斯坦使館經商處:《巴基斯坦房地產市場已受到全球金融危機波及》,pk.mofcom.gov.cn/aarticle/jmxw/200811/20081105873302.html,2008-11-05
論文關鍵詞 國際貿易 知識產權 戰略對策
一、知識產權在企業國際貿易中的作用
(一)積極作用
在知識經濟時代,智力資源豐缺盈余程度將成為企業在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的決定性因素。豍知識的生產成為企業在國際貿易中提高競爭力的手段的同時也將成為企業貿易的主要形式。在當前的國際貿易中,含有知識產權的產品與服務所占比重越來越大,知識產權與貨物貿易及服務貿易的關系日趨緊密。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所涉及的商標權、外觀設計權和專利權、版權、廣告、地理標志等,一方面能夠極大地提升商品和服務價值,另一方面也導致了大量的知識產權糾紛。豎
一種經濟現象的持續與發展需要法律制度的支持。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促進了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加強了知識產權的國際貿易的可行性。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使得當今企業的國際貿易成為可能。豏由于知識產權保護會對企業的國際貿易有著重大的影響,因此,可以說,只有一個國家的知識產權保護的程度得到提高,這個國家的企業國際貿易的發展水平才會同時提高。
在經濟、法律與科技的共同作用下產生的知識產權制度是一種鞭策和調整的利益機制。“知識”也是一種資源,這種特殊資源的歸屬問題也相應得到解決。為了使特定的智力成果發揮了“知識”的價值,而將知識產權設為法定的專有權。這不僅使權利人擁有了充分的利益,而且還提高了人們進行創新活動的積極性。通過法律機制,知識產品取得了一定的權利,某些無形的知識產品則變身成為受法律保護的合法利益??偟膩碚f,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是知識的使用和擴散、知識的產業化乃至國際化的重要條件。
(二)消極作用
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保障了企業國際貿易的秩序,這使眾多的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獲益。但事實上,國際貿易的秩序實質上是發達國家企業的國際貿易秩序,發達國家企業在此獲益頗多,而發展中國家以及不發達國家的企業卻飽受剝削,尤其是中國企業。
為了能夠快速地與世界的經濟秩序融為一體,中國果斷地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為此,中國既要承擔因融入全球化經濟所帶來的經濟風險,也應當享有在世界貿易組織之下的法律規則的保護。而在當今的法律規則制度中,最主要的法律規則的保護是享受知識產權制度的保護。然而,中國步入WTO不久,自2005年1月起發生的多起涉外知識產權糾紛卻使中國陷入了知識產權危機。如英特爾起訴中國某企業生產的語音卡侵犯其專利,又如日本的三洋在電池專利方面與深圳比亞迪產生了糾紛等等。當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以及中國產品在全球市場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時候,知識產權危機給這一全球化進程蒙上了一層陰影。
二、我國企業對外貿易中的知識產權保護現狀
(一)立法方面
為了更好地保護知識產權,我國做了一系列改進。1982年的《商標法》、1984年的《專利法》以及1990年的《著作權法》都為此奠定了法律基礎。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相繼加入了《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尼泊爾公約》、《保護音響制作者防止非法復制公約》等一系列知識產權國際公約后,我國為了實現對國際公約的承諾,對國內的法律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在1993年頒布了《反不正當競爭法》,使我國的知識產權立法水平有所提高。于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三大法律及其實施細則均按照WTO的承諾和要求進行了進一步的修改,并于2004年對《對外貿易法》進行了修改。另外,2008年又新增了《反壟斷法》。據此,如果權利人隨意亂用知識產權,就會與商品市場上的限制競爭行為相同,由反壟斷法來進行調整。
配合知識產權立法,最高人民法院也相繼出臺了若干司法解釋,對涉及知識產權的審判工作做出指導,如《關于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關于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關于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協助人民法院審理知識產權案件。
(二)政策方面
我國對于知識產權的政策,方向明確、層次清晰,尤其在國家正式啟動知識產權戰略以來,更是對知識產權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比如,在2006年頒布了《2006年中國保護知識產權行動計劃》,確切地指出了當年的保護知識產權工作的計劃,顧全大局的同時抓住了重點,科學合理,可操作性強。
另外,為了加強國際貿易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商務部已經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紤]到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此制度必須是與我國國際貿易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到2020年,我國與國際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戰略要達到的主要目標是:(1)建立系統、完善的國際貿易中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2)加強對外合作,參與制定多、雙邊國際規則,切實有效地維護我國國家利益和知識產權人利益。
三、我國企業知識產權應對戰略
(一)專利對策
政府在推進企業專利戰略方面扮演著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企業專利戰略是介于區域戰略與行業專利戰略的中介,也是整個國家專利戰略實施的基礎。政府從宏觀角度加強戰略協調方面的指導具有重要作用。具體來說,政府在推進企業專利戰略實施方面的功能和使命主要包括:第一,啟動國家專利戰略工程,為企業全面、有效實施專利戰略提供切實可行的宏觀指導。第二,完善專利政策和法律法規體系,為企業專利戰略實施提供政策導向和制度保障。第三,加大專利保護宣傳力度。第四,加強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和扶持力度。第五,為企業和公眾搭建公共信息平臺,強化專利信息網絡基礎設施服務建設。第六,培訓企業專利技術管理人才,為企業專利管理和戰略服務。
企業需要盡快樹立專利競爭觀念、專利戰略意識和專利經營意識,密切追蹤國內外專利戰略特別是跨國公司專利戰略發展動態,加緊制定和實施專利戰略。我國企業的整體經濟能力和技術開發能力都比較薄弱,可以在專利戰略實施模式上,采取追隨戰術,在緊密跟蹤國內外專利發展動態的基礎上,通過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圍繞基本專利技術開發外圍專利,創設自己的專利戰略防御系統,突破跨國公司的專利壁壘。同時,還要加強專利實施、重視專利文獻和情報分析、完善專利激勵機制、構建自己的技術標準和加強企業的專利管理。由于打破以國外跨國公司為突出代表的專利權的封鎖是我國企業對外貿易中需要高度重視和關注的問題,企業特別需要注意以下四方面:第一,高度重視國際貿易領域專利權問題,摸清情況,有的放矢;第二,重視海外專利申請;第三,遇到專利法律糾紛時果斷采取適當對策;第四,重視定牌加工(OEM)中的專利處理對策。
(二)商標對策
目前,企業市場競爭,不僅僅表現為技術之間的競爭,同時也表現為品牌之間的競爭。商標是企業信譽和企業形象的載體,尤其是勤勤懇懇逐步培養起來的馳名商標,則成為了企業參與全球市場競爭的銳利武器。正是由于商標在現代市場競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國外跨國公司不僅在目標市場國家和地區申請了大量的專利,而且申請注冊了大量商標。這種做法值得我國企業借鑒。在此基礎上還要加強商標管理,包括商標的注冊、使用、商標文件資料的保管、商標標識印刷、商標投資管理、權利維護等內容。同時還要保護企業的海外商標權,主要涉及海外商標確權、防止他人在海外搶注商標、打擊在海外侵犯我國企業商標權的行為等等。
根據國際經驗,實施商標的國際化經營戰略、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品牌,是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企業向國外市場滲透并最終取得國際市場競爭優勢的重要經驗。比如在日本的家用電器、電子、汽車行業,松下、本田、三菱、東芝、索尼等品牌早已經是全球家喻戶曉的馳名商標。這些品牌的國際化經營,從市場營銷學的角度看是由于需求的國際轉移,因為需求的國際轉移為品牌的國際化提供了內在動力和條件。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企業應該抓住機會,啟動國際化經營戰略,這也是我國企業在與國外跨國公司較量中必須學會的本領。
另外,還要選擇好正確的商標戰略模式。企業的戰略存在不同的模式,而且對具有不同技術和經濟實力的企業來說,在戰略模式的選擇上也不盡相同。如就擁有馳名商標的企業來說,利用商標手段獲得競爭優勢的商標戰略、聯合商標戰略和防御商標戰略是其中的重要模式。就品牌定位和使用模式來說,個別商標戰略、統一商標戰略就分別適用于不同的市場定位的企業。在新產品市場上,也存在不同的商標戰略模式。因此,選擇正確的商標戰略模式非常重要。
(三)知識產權糾紛對策
從我國企業的整體實力出發,綜合評價我國企業對外貿易中具有的知識產權的實力,可以得出:我國企業的自主知識產權研發仍處于國際貿易的劣勢當中,受國際知識產權貿易的消極影響大于積極影響。因此,必須加快我國企業的知識產權開發和利用,同時在當前的知識產權國際規則中保護我國企業的利益并盡可能尋找突破口。
為了加快我國企業的知識產權開發和利用,首先需要改善我國外貿企業的法律環境,加快知識產權立法空白,提高司法和行政效率,使法律、法規的內容具體化。其次,應該引導我國外貿企業注重知識產權的創新。再次,需要加強我國外貿企業知識產權資源的整合。
為了保護我國企業的利益,首先要努力參與國際標準化的制定。主要途徑有兩條:一是企業自身實力的發展和在國際市場上地位的提升,二是政府和外交途徑的解決。其次,需要加快我國外貿企業的自主創新。自主創新的方式有三種: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先進技術上的消化、吸收與再創新。再次,在我國外貿企業的知識產權發展中,要加強政府的主導作用,增加企業和政府的戰略互動。最后,要采取適當方式加強對外知識產權貿易的管理、指導、咨詢和培訓。
為了切實落實對對外知識產權貿易的管理、指導、咨詢和培訓,需要注意一下幾個方面:一是做好出口企業的準備,建立產業專利情報服務網并搜集專利情報進行專利分析;二是積極參加國際標準的制定和修改;三是構建我國的“專利策略聯盟”;四是出口企業應規避國外知識產權陷阱,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五是出口企業應有效利用專利文獻,規避國外知識產權陷阱。
(四)跨國知識產權訴訟的應對
當企業在外貿活動中發生知識產權糾紛特別是侵權糾紛時,應當采取正確的態度予以解決,積極應訴,主動維護自身權利。可以提出反訴,證明原告權利瑕疵或無效。由于爭議性質的各不相同,可以見招拆招,有時可以證明所謂的“損害”并不存在,必要時也可以證明“國內產業”并不存在。也可以利用中止程序,使原告無法任意操縱和控制并行訴訟制度,同時為被告自己贏得充分的應訴準備時間和節省精力與費用。豖應該有效地利用知識產權法的規定,比如運用專利無效程序、專利權的保護范圍和“先用權”的規定繞過其他企業的專利等等。而當我方確實侵權時,則不要在訴訟中硬頂,為了防止浪費時間和金錢,有時候也要見機行事,小心看準合適的時機與對方進行和解,否則可能出現的最不利的結果。
[關鍵詞] 國際保理 融資 信用管理 外匯風險
國際保理起源于國際貿易,是為貿易賒銷方式提供的一種集銷售賬務管理、應收賬款收取、信用風險擔保和貿易資金融通為一體的綜合性金融服務。其基本做法是銀行或專門的保理公司與供應商簽訂保理合同,將供應商對某債務人的貿易合同項下的應收賬款債權予以受讓,并在此基礎上向供應商提供銷售賬務管理、應收賬款收取、信用風險擔保或融資中二項或者二項以上的服務。近20 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作為一種靈活、安全、高效的交易結算方式,國際保理得到了廣泛運用和迅速發展,2006 年全球保理業務量達到11342.88 億歐元。國際保理在我國起步較晚,發展緩慢。中國銀行于1992 年第一家正式推出保理業務,其后國內多家商業銀行在拓展保理業務方面都進行了積極嘗試, 但從整體上看,還處在起步階段,無論是業務規模、服務水平和配套政策等都與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隨著國際市場和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國際保理對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優勢逐漸凸現出來。本文針對國際保理對中小外貿企業發展的適用性作些分析。
一、我國中小外貿企業發展現狀
單從統計數字上看,中國目前在外貿方面是一個超級大國,是緊隨美國和德國之后的第三大出口國,中小外貿企業占了我國出口總額60%的比例。但是對中小外貿企業而言,實際情況或許并沒有數字反映的那么樂觀。中小企業普遍實力較小,抗風險能力弱,在對外貿易方面缺乏經驗。中小外貿企業目前面臨以下幾個方面的窘境:一是注冊資金少,根據國家有關政策,生產企業注冊資金50萬元以上、流通企業注冊資金100萬元以上,即可申請進出口權,由于自身實力不強,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調控,融資非常困難;二是業務發展不穩定,波動性大,在人民幣不斷升值,成本增加,利潤空間變小的貿易條件下,中小外貿企業舉步維艱;三是中小企業多是技術含量較低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缺乏比較優勢,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采用賒銷的方式進行貨款結算成為常態,而企業本身又沒有對買方進行信用調查及追賬的能力,大量應收海外賬款被拖欠,賺的錢比賬面上少得多。在此貿易背景下,中小外貿企業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制約,這將對我國的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二、國際保理對中小外貿企業的作用分析
1.國際保理與中小外貿企業融資
中小外貿企業在外部融資方面先天不足,當企業面臨流動資金缺口,又缺乏有效的傳統融資手段時,國際保理就會對企業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對出口商來說,國際保理的優勢之一在于能向賣方提供無追索權的、手續簡便的貿易融資,為客戶提供無擔保的融資服務。利用國際保理,中小外貿企業可以把由于賒銷而形成的應收賬款有條件地轉讓給保理商,借此先回收部分賬款(通常不高于80%)。從而有效地彌補流動資金缺口,加快資金周轉,提高資金營運效率,改善財務狀況,增強了資產負債表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其進一步融資。
2.國際保理與中小外貿企業信用管理
隨著買方市場的形成,企業間的競爭已經由最初的價格、質量上的競爭過渡到了銷售方式的競爭。然而大量中小外貿企業在進行信用銷售時,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用風險和信用損失。據國家商務部的保守估算,中國企業被拖欠的海外欠賬早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并且每年以150億美元左右的速度增加。中小外貿企業由于其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其很難像大型企業那樣開展非常有效的信用管理。首先,中小企業的風險意識普遍不強,缺乏甄別客戶資信狀況的能力;其次,精力和財力有限,很難有專門的專業人員去進行貨款的跟蹤及欠款的追繳。那么應如何構建中小外貿企業信用管理體系呢? 通過國際保理業務就可以借助外部力量來解決中小外貿企業信用風險管理問題。當出口商與保理商訂立保理業務協議,保理商首先進行銷售分戶賬管理,收到出口商提交的銷售發票后,在電腦中設立有關分戶賬,并輸入必要信息和數據,實行自動化賬務處理。然后保理商對進口商的債務逐一核對,預先評估信用額度。在執行保理合同的過程中,保理商要根據每個進口商的資信變化情況定期或經常為每個進口商核準或調整信用額度。凡在信用額度內的銷售債權稱為已核準應收賬款,保理商對已核準應收賬款提供買方信用擔保的服務。對因進口商無力支付而導致的壞賬,保理商在已核準應收賬款的范圍內承擔賠償責任。最后,保理商對企業的應收賬款負責向客戶進行提醒和催收。當客戶未能按時繳納貨款,此時完全由保理商負責欠款的追收。保理商有專門的收賬人員,以及專業的收賬知識,并有專門部門處理相關的法律事項,解決此類事物有其專長。如果因貿易爭端以外的因素使得客戶拒絕付款,那么無論保理商是否從客戶處取得欠款,在應收賬款到期日后90 天內,保理商都會將核準信用額度內的余款交與企業。
在國際保理業務中,調查買方資信、管理銷售賬戶、追收債款這些工作均由保理商負責完成,出口商只根據銷售額支付一定的手續費,這部分費用是隨著實際的銷售量的變動而變動的,從而整體上降低了經營成本,克服中小外貿企業自身的缺陷。
3.國際保理與中小外貿企業規避外匯風險
當前出口企業賒銷日益增加, 應收賬款和壞賬也隨之增加,在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 出口應收賬款的遠期結匯會產生匯兌損失。根據估算, 全球記賬付款的平均期限為90天, 這意味著為期90 天的應收賬款面臨外匯匯率下降而造成的匯兌損失。因此,防范因賒銷引發的應收賬款的外匯風險顯得十分必要。而國際保理業務保障了出口商的收匯的安全與及時,只要出口商在保理商核定的信用額度內履行合同,保理商就承擔了100%的買方信用風險;保理商在收到出口商提供的發票和貨物提單時, 可根據出口商的需要預付發票金額80% 的貨款,使出口商獲得無追索權的融資。國際保理一方面能解決出口商因賒銷引起的現金流量不足的問題, 另一方面可以部分化解因遠期結匯帶來的外匯風險。將信貸風險和匯價風險都轉嫁給了保理商。
三、中小外貿企業應用國際保理應注意的風險及規避
國際保理對企業并不是完美無缺、毫無風險,保理商承擔信用擔保責任的前提條件是進口商沒有提出爭議,出口商嚴格遵守保理合同的有關規定。出口商獲得了保理商對進口商的信用額度,并不意味著風險全部消除。保理商在核準信用額度后通常要承擔核準額度內的債務人的信用風險,但在面臨尚未發生但比較確定的風險時,保理商有權根據相關情況的變化以適當的方式單方面降低或撤銷信用額度。除此之外,出口商還要面臨保理商的信用風險、進口保理商誠信不足的風險、保理商或進口商利用虛假貿易糾紛進行欺詐等風險。為了規避國際保理的風險,中小外貿企業采用國際保理進行貿易結算時,還應做好以下幾點:
1.擬定嚴密、嚴格并符合國際慣例的買賣合同條款,全面切實地履行買賣合同
實務中,進口商的爭議通常是針對貨物的種類、質量、數量、和交貨期限等提出,因此制定嚴密的有關條款對防止貿易糾紛極為關鍵。在與進口商訂立合同時,應詳細注明進口商抗辯、索賠的法律文件。如在貨物的種類、質量、數量方面發生爭議時,進口商要提供合同規定的進口國的商檢機構或國際商檢機構出具的檢驗證明。
2.嚴格在進口商的信用額度內發貨
保理商在所核準的信用額度內承擔信用擔保,對超過信用額度的金額,不負擔保責任。因此出口商發貨應嚴格控制在進口商的信用額度內。如果進口保理商核準的是循環額度,出口商應掌握好發貨節奏,把已發運的貨物金額控制在信用額度之內。當前一筆應收賬款未收回或者出現爭議未能及時解決時,就不要再發運新的一批貨物。
3.與保理商保持經常聯系,及時獲取最新信息
為了防止保理商對信用額度的取消或縮減,出口商可以在買賣合同及發票上注明“貨權在貨款全額支付前仍屬于賣方所有”,這樣就可以避免在進口商拒付或保理商縮減或撤銷信用額度時貨款兩空的局面。同時出口商要與保理商保持經常聯系,及時獲取最新信息。在收到保理商縮減或撤銷信用額度時應切實做好有關協助工作,停運在途貨物、盡可能的減少損失。
4.選擇信譽卓著的出口保理商
因為信譽卓著的出口保理商資信好,海外機構多,賬務管理嚴格,財力雄厚;其次,富有經驗的出口保理商知道如何選擇進口保理商并與之合作。從而規避保理商的信用風險、進口保理商誠信不足的風險、保理商或進口商利用虛假貿易糾紛進行欺詐等風險。
參考文獻 轉貼于
[1]干佳敏《保理對中小企業發展的適用性分析》[j].《市場周刊》,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