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91小视频app-91香蕉在线看私人影院-91香蕉在线-91香蕉影院-91香蕉影视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跨文化語境論文范文

跨文化語境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跨文化語境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跨文化語境論文

第1篇:跨文化語境論文范文

(一)不明確的經營目標我國很多企業在全球經濟化的背景下都爭先恐后走向國外,在走向國外的接近9000多家的企業中雖然不乏又成功的企業,但是卻只是占很少的比例,著主要是因為企業在沒有明確目標的情況下,貿然實現跨國經營,沒有深刻認識到走向國外的意義,認為只要企業面向了全球,勢必會有廣闊的前景,勢必會盈利。但是事實卻是很多企業因為不了解選擇國家和區域內消費者的需求差異,以及在選擇合作伙伴、經營策略上沒有進行論證分析,造成了嚴重的水土不服,引發了企業的經營出現重重困難。

(二)不合理的布局結構中國跨國企業中大部分會出現布局結構不合理的現象出現,出現不合理布局結構主要體現在地區結構和產業結構兩個方面。從地區結構上來講,投資的區域和集中,造成了我國企業內部因爭客戶等原因發生互相壓價等現象,這不僅僅損害了企業自身的利益,還大大增加中國商品的反傾銷案件。而從產業結構上來講,中國大部分的跨國企業哈時候還是偏重于加工和制造等比較初級產品產業的投資,導致跨國企業中高新技術產業嚴重缺失。

(三)缺乏核心技術和復合型管理人才我國企業的出口產量很大,很多產品在全球范圍內也占有一定的價格優勢,占領的市場份額也不少,但常常會因為產品缺少核心技術而讓產品性能受到壓制,只是價格低占領市場,進而導致產品利潤低下,不能為企業獲得最大利益。我國企業在一些高科技技術上還很缺乏優勢,雖然我國企業的某些技術在該領域或者方面站在世界領先水平的地位上,從總體上來說,和發達國家企業還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我國企業的很多技術還是從發達國家技術引進,然后再向發展中國家技術輸出,但是輸出還是一些手工藝技術等;同時,在我國企業中許多高新技術從無到有的時候,發達國家企業中卻已經是從好到精,始終不能跟上發達國家發展腳步。在經營管理中,常常缺乏相關的優秀管理人才,導致一些專業人員因為外語的原因不能管理好企業經營,而有些則是懂得外語,卻沒有相關專業知識而影響企業經營的管理和發展。

二、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管理改善的策略

1.我國企業想要真正的實心跨國經營,就應該向考慮好企業要如何開拓國際市場,僅僅是為了增加企業產品銷售量,是為了了解全世界消費者的需求,以此實現企業產品領導世界主流,還是為了能夠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提高企業生產水平,以此提高企業競爭優勢。只有明確了企業的經營目標之后,企業才能夠更好的針對目標提出企業跨國經營管理的相關策略,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國企業在進行跨國經營管理的時候,可以借鑒國際跨國公司發展的經驗,將人員當地化作為基礎,再將管理當地化作為管理核心,以生產當地化和行為當地化為兩翼,實現跨國企業的效益經營。2.企業要選擇合適的產業結構和投資地區。企業首先要具有全球化的視野,對產業進行全方位的選擇,要詳實進行可行性研究以及論證調研,然后根據獲取的利益和風險回避的原則上,選擇適宜的經營國家和區域。在實際經營管理中,還要積極的學習國外企業的先進技術,將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管理的起點高,并且積極快速地進入到高附加值產業中去。我國企業在海外經營有一些相對優勢,這些優勢主要體現在發展中國家、獨聯體和東歐國家中,因為我國經濟和前面列舉的三類國家的互補性比較強,在技術上我國企業也2014年第10期中旬刊(總第567期)時代Times是具有很多相對優勢,尤其是某些機電產品和成套設備,很適合在這些市場進行發展,擁有比較廣闊的企業發展前景。由此可以得出,我國企業跨國投資的市場跨國經營方向是:確立亞太地區作為投資的重點區域;繼續保持對歐美這兩個市場投資;積極開拓東歐、拉美、非洲等發展中國家(地區)市場。3.因為我國很多跨國企業都沒有屬于自己企業的核心技術,所以在跨國經濟管理中投入大量的產品技術研發,打造出屬于企業自己的核心技術。因為在WTO協議中有意向重要內容就是知識產權的保護。但是對于我國很多企業經營管理者來說,保護知識產權方面的知識和意識還是十分薄弱,因此需要引起企業經營管理者足夠的重視,通過加強學習逐步掌握這一銳利武器。這都是為了跨國企業能夠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而先進的技術就是支持品牌的一種重要因素,所以企業就要加大研發力度,開發出具有企業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和產品。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在國外激烈競爭的市場中,穩妥并快速的發展。4.還要加強企業內部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企業可以采取內部員工培訓和高薪聘請專家等多種路徑,培養出一批既能懂外語,又能懂得相關貿易、經濟和法律等專業知識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并讓其在企業跨國經營管理中發揮出重要作用。也可以利用當地人才inanceNO.10,2014(CumulativetyNO.567)資源,實施國外機構人員的當地化管理戰略,為企業提供管理人才,提供企業經營管理水平。除了加強對人員的培訓,還要致力于開發和完善獨特的人才培養機制,形成終身學習、永恒成長的能力提高機制。

三、結束語

第2篇:跨文化語境論文范文

【關鍵詞】大學英語 課堂 跨文化 交際能力 培養途徑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為使學生掌握良好的英語交際能力。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進行英語文化的滲透,讓學生在理解英語文化、語言深層含義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交際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英語知識的理解與技能的掌握。進而可以有效促進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全面提升。但,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花文化交際能力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做起。

一、借助教材,挖掘英語文化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英語教材是學生進行英語學習的重要依據。因此,在英語課堂培B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意識到教材的重要性??梢栽谡n前深入教材,挖掘教材中的英語文化。然后,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內容,選擇合適的時機為學生進行英語文化的滲透,可以對學生講解西方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風俗習慣等。通過這些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換能力。

例如,大學英語教師在講到西方的“社交禮儀”這一內容時,可以為學生提出相關的問題,如:“西方人打招呼常說‘How do you do?(你好嗎?)’、‘It’s a nice day today.(今天是一個好天氣)’。如果,你去英國、美國旅行,早上起來跟人打招呼說‘Have you had your meal?(你吃過飯了嗎?)’你猜會出現什么情況呢?”在學生的一臉好奇中,教師可以解答這一疑問:“那這個老外八成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苯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由此可見,會背、會寫英語句子、文章還是不夠的,為能夠與人用英語交流,不僅要會說,還應懂得話應該怎么說,在什么時候說什么。為達到這一目的,同學們應積極了解一些英語文化,以免之后鬧笑話?!蓖ㄟ^這樣的形式,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相關的英語知識。

二、差異對比,加深語言理解

大學階段的學生,英語基礎、學習效率與英語能力間存在明顯差異。故在以教師引導為主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由于部分學生對英語文化的理解有限,故對于教師講述的部分英語知識無法理解。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不利于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為改善這一情況,教師可以采取差異教學,將中西方文化放在一起,引導學生將其對比,以加深學生對教學知識的理解。

以“spend money like water(揮金如土)”這句話為例。教師在講解時,可以將其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猜測其中文含義。當學生猜測其是“花錢如流水”的意思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說出相同含義的成語。當有學生答出“揮金如土”后,教師可以以此提出相關教學問題:“為什么中文的‘揮金如土’在英語中就變成‘spend money like water’了?土與水有什么關系?”以此,引發學生的好奇。教師在給學生思考與討論的時間后,可以為其做出解釋:“這是因為中、英國家的地域不同,英國是島國,四周環水,航海業發達,人們與大海時常接觸。而中國人大多在亞洲大陸生活,與土地接觸密切,生活也離不開土地。因此,同樣意思的一句話,在中英兩國語言中就用不同的東西表達,這其實與不同國家的勞動與生活聯系密切。”通過這樣的解釋,學生可以在掌握英語知識的同時可以了解相關的英語文化,有助于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

三、實踐教學,提升交際能力

為提升大學生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最主要的途徑還是聽與說。但在傳統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所組織的聽與說的活動過于單一,導致學生聽、說興趣不高,不利于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對此,新時期教學中,教師可以適時適當的組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樂意聽、主動說,從而促進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例如,教師可以抽出一定的時間,組織學生觀看英語電影。提示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關注電影的細節、人物的英語發音等。以此培養學生的觀察、發現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同時,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推薦一些好聽的英文歌曲,以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的聽力。又如,教師可以邀請外教老師、外國朋友到教室與學生進行互動。以此,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口語交際環境,有助于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葛春萍,王守仁.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與大學英語教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6,02:79-86+146.

第3篇:跨文化語境論文范文

關鍵詞:翻譯,語境,語境分析

 

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行為。語境與翻譯有著密切的關系。

語境(context),就是指語言文字一經使用后所處的言語環境。英國社會人類學家、功能學派創始人之一馬林諾斯基(Bronislaw Kaspar Malinowski,1884-1942)最早提出語境的概念,并指出語境是決定語義的唯一因素,舍此別無意義可言。

英國語言學家、倫敦學派的創始人弗斯(John Rupert Firth)繼承并發展了這一觀點,認為意義就是語言成分在語境中的功能。弗斯把馬林諾斯基的語言環境概念加以擴展,指出除了語言本身的上下文以外,除了在語言出現的環境中人們所從事的活動之外,整個社會環境、文化、信仰、參加者的身份和歷史、參加者的關系等,都構成語言環境的一部分。

英漢翻譯時,語言語境是首先要考慮的語境因素。本文就英漢翻譯過程中的語境分析與翻譯進行探討。

1.詞義語境

在我們英語學習當中一詞多義的現象非常普遍,如果脫離了語句及語境就很難確定這些詞的詞義。在具體的句子中,經常發生對詞語本意理解不透徹,造成翻譯失誤。這時,就需要跟據上下文選定多義詞的具體意義,排除同形異義詞的干擾,挖掘該詞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的真正意義。

context一詞最早用來指某一特定詞、前后的詞句,即詞、短語、語段的前后關系。左右鄰詞對詞義的影響是最常見的一種現象,它決定詞的意義及翻譯選詞。如英語中“head”一詞有好幾個詞義:

From head tofoot(從頭到腳)

A head ofstate(國家元首)

One hundredhead of sheep(一百頭羊)

王海蕓(1979—),女,漢族,河南新鄉人,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Use your head(動動腦筋)

Two headsare better than one(兩人智慧勝一人)

從語用學角度來看,語用用意分兩類:暗含的和明說的。前者指言下之意(語用意義),后者指字面意義(符號意義)。語義核的“頭”就是“head”的符號意義(字面意義),但這一符號意義并不等于語用意義(語境意義)。如果翻譯時不考慮該詞與左右鄰詞的關聯,即句子,所譯出的句子就會生硬、呆板。只能說是形似,而不能達到神似的完美境界。

2.句子語境

在實際翻譯中,譯者須經常從句子語境來推出詞語的含義。人人都知道like是“喜歡”的意思。請看下面的一組句子:

(1)He likes maths more thanphysics.

他喜歡數學甚于喜歡物理學。

(2) Like charges repel, unlikecharges attract.

相同的電荷相斥,不同的電荷相吸.

(3) In the sun beam passing through the window there are finegrains of dust shining like gold.

在射入窗內的陽光里,細微的塵埃像金子一般在閃閃發光。免費論文,語境。

(4) Like knows like.

英雄識英雄。

這四個句子中的同一符號like由于它所處的語境不同,因而它的意義也各不一樣。根據其所處的語境應分別譯為: “喜歡”、““相同的”、“像”、“英雄”??梢姡x開了具體的句子語境,死死記住like就是“喜歡”,“喜歡”即是like,是很難理解翻譯上述各句的。

3語篇語境

在實際翻譯中,有時從一個句子中很難確定一個詞的確切含義,往往需要從整個段落或整篇文章中獲取其含義。篇章段落通常是一個有機整體,語言連貫語句關聯,實際上就是一個語境,翻譯的時候必須在語境中理解把握全文。免費論文,語境。

Last week I went to thetheatre, I had a very good seat. The play was very interesting I didn’t enjoyit. A young man and a young woman were sitting behind me. They were talking loudly.上星期我去劇院看戲。我的座位很好。這臺戲也很有趣。可我沒有得到樂趣。一對青年男女坐我的后面,他們高聲交談。

上例是《新概念英語》第二冊中的一個故事,內容與文字都非常簡煉。但是,翻譯時如果不著眼于整個篇章,不考慮作者的意向和語篇情境,則完全可以將“I didn’t enjoy it”。譯成“我并不欣賞此劇”。但這樣翻譯就完全背離了原作的本意,因為作者并非不喜歡該劇,而是被身后的兩個年輕人攪得無法去欣賞。

4. 情景語境

情景語境指說話、語言、言語事件的時間地點。免費論文,語境。世界上的一切社會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中進行的。語言這個社會活動也不例外,每一話語行為都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的。

一個詞的詞義和話語意義常常不僅僅是由其語言因素來確定,而是由詞匯和話語所出現的情景來確定的。在“we looked for a long time before we found a spring”.句子中。“spring”在不同的情景中就有不同的意思:在安裝彈簧床時,指的是彈簧。在修表時,指的是發條。免費論文,語境。如果幾位旅行者在沙漠中終于找到點水喝時說了這句話,指的則是泉水。其“spring”所指的意思與前兩種情況又大不一樣。

任何語言活動都不可能脫離具體的語言環境。語言活動發生的時間、地點,交際活動的主題內容,參與者的相互關系等情景語境因素決定話語的真正意義。例如:美國前總統里根((Ronald Reagan)獲悉撒切爾夫人下野后,回憶兩人間融洽關系時說了一句話:“It was clear to me that we were soul- mates when it came toreducing government and expanding economic opportunity ”.此句中,“soa1-mates”有“性情相投的人”、“摯友”;“情人”、“情侶”兩個含義。里根在此表示對老朋友下野的慰藉,結合當時情景,毫無疑問,前者為本句意義,全句可譯為:“顯而易見,涉及到減少政府干預和擴大經濟機會這一問題上,我倆是心有靈犀一點通的”。

5.文化語境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土壤。翻譯涉及兩種文化的交流溝通和移植。文化語境指的是源語和譯入語所依附的文化、歷史、社會背景。也就是指某一言語社團特定的社會規范和習俗。免費論文,語境。由于各民族區域生態環境、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歷史背景、風俗習慣、價值觀念及行為模式等的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文化特性,在跨文化的翻譯中時常會遇到諸如誤解原文、譯文詞匯空缺等情況。由于復雜的文化難以用翻譯技巧加以彌補,處理此類翻譯必須要對源語和譯入語的文化有全面、透徹的認識和了解。將一種語言譯成另一種語言,必須了解兩種語言的文化語境。如紅樓夢中:

原文: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第五回)。

譯文:For husbandshe will have a mountain wolf. His object gained he ruthlessly beratesher。

此處語境在寓言中。“中山狼”出自明朝馬中錫的《山狼傳》講的是中山上的一只狼中箭后,欲食救命恩人東郭先生的故事,它的語用隱含是:孫紹組恩將仇報,虐待相濡以沫的妻子。英國漢學家霍克斯(Hawkes)先生,借用了漢語拼音將“中山狼”譯為“the Zhongshan wolf”。在無腳注的情況下,西方讀者很可能不得要領,感到滿腹疑惑:“Zhongshan”是狼的品種還是產地,這種狼有什么特別的嗎?而我國翻譯家楊憲益先生采用了增譯手法,作了些變通,將“中山狼”譯為“mountain wolf”。明示夫妻關系,突出“忘恩負義”的特別意義,基本上實現了原作的語用意圖。如不十分了解中國的文化背景,其翻譯的譯文語義偏離了原文的背景是不正確的。因此譯者在翻譯中一定要考慮譯文的文化語境,才能在跨文化交際中少犯錯誤或不犯錯誤。

再看下面容易誤譯的句子:

He has no mercury in him.他沒有精神或毫無活力。

如果按照“mercury”最基本的意思,這句話就會譯成“他體內沒有水銀”實際上,西方古代哲學家將“mercury”(水銀)視為大地萬物的元氣,故“mercury”一詞今仍可用來指活力或精神。免費論文,語境。只有正確了解了“mercury”這層意思之后,我們才會翻譯出正確的句子來。

6.結語

綜上所述,在英漢翻譯的過程中對語境進行分析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為語境制約翻譯,而翻譯又依賴于語境。我們在英漢翻譯的過程中要清楚語言中字句的組合是臨時的,它們產生的意義具有相對臨時性,在脫離語境的情況下是不確定的,是潛在的。因此,在翻譯時,不能只是局限于對孤立的詞語或句子本身來進行逐字逐句的翻譯,而是應把它們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來進行。所以翻譯的過程中只有對語境進行分析,把握好特定的語言語境,對文章既做宏觀的掌握又做微觀的分析,字斟句酌,反復推敲,翻譯才能做到準確無誤、優美得體。

參考文獻:

[1]Firth, J. R .Papers in Linguistics [ 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2]裴文現代英語語境學[[M}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3]王建華語境層級與語義闡釋[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1996.(2)

[4]曾緒語境分析與英漢翻譯[J] 上??萍挤g 2004. (2)

[5]楊憲益,戴乃迭.A Dream of Red Mansion [ M ].北京:外文出版社,1994.

[6]方祝根淺談語境與翻譯[J] 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2. (1)

第4篇:跨文化語境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本文從語用預設的角度,結合語言和文化的基本定義,對跨文化交際中失誤現象的產生進行分析,從語言學的角度揭示了跨文化交際失誤產生的原因。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它的社會性決定了語言系統并非像索緒爾說的是“一個封閉系統”,它不可能在真空中獨立發展,自生自滅,而是和其他系統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人們的語言表現形式總是受到各種社會文化因素的制約,語言系統內部諸要素(語音、詞匯、語法、語用等)無一不與社會文化因素發生錯綜復雜的聯系。薩丕爾(Sapir)在《語言論》中指出:“語言有一個底座,說一種語言的人是屬于一個種族(或幾個種族)的,也就是說,屬于身體上具有某種特征而不同于別的群的一群。語言也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就是說,不能脫離社會流傳下來的、決定我們生活面貌的風格和信仰的總體。”因而,研究語言只有把語言系統放到社會大系統中去考察,才能更好地揭示語言的本質和語言系統的內部規律。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是人們通過他們的創造性活動而形成的產物,因此,文化是相對于自然而言的?;谝陨侠斫猓瑥恼Z用學和社會語言學的角度,我們認為文化具有如下特征:文化包括語言,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

語言和文化一樣是社會的產物,是生活在該社會的人們世代沿襲下來的符號體系,薩丕爾說:“語言是純粹人為的,非本能的,憑借自覺地制造出來的符號系統來傳達概念、情緒和欲望的方法。它是一種文化功能,不是一種生活遺傳功能。”在人類學中,文化指的是社會共同體的一個成員受全體成員制約的全部生活方式,很明顯,按照文化的這種概念來看,語言就是文化的一個部分,而實際上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唯一的憑其符號作用而跟整個文化相聯系的一部分。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的文化的一個方面,語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

交際一詞在英語里是communication,含義比較復雜,其基本的含義是“與他人分享共同的信息”。交際活動的本質就是把單個人聯絡在社會的關系網絡之中。人是社會的動物,單個人必須通過交際活動同他人結成某種關系,構成社會才能很好地生存下去。這里我們把交際定義為:信息發出者和信息接受者(這里指人與人之間,不指組織之間)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社會文化活動。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交際不等于溝通。發出信息,對方懂了,這是交際,也是溝通;發出信息,對方莫名其妙,這不是溝通,只是交際——不產生效果或產生反效果的交際。在不同民族之間,這種事例屢見不鮮。語言交際是跨文化交際中信息交流的重要形式,但是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交際者的外語知識掌握得不夠,或交際者不了解異族文化的特點,或者說文化背景不同,經常會在交際中出現語言運用上的失誤,造成交際的失敗或交際沖突。論文范文

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發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包括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之間和同一文化體系內部不同亞文化之間,本文指前者)的交際活動。當一種文化信息必須被另一種文化加以解釋時,跨文化交際就發生了。

所謂語用預設,主要是說話人主觀上的一種預設,指語言交際活動需要滿足的恰當條件?;希‥dwardL.Keenan)指出:“有許多句子的言語要得到理解則要求先滿足某些文化方面的條件或情景。因此,這些條件也就自然地被稱作該句子的預設。如果它們沒有得到滿足,那么所說的話語不是無法理解,就是不按原意來理解的?!边@些條件比如:

(1)參與者的地位及其關系種類。

(2)參與者的年齡、性別及其輩分關系。

(3)參與者和句子中所提及的個體之間的地位、親屬、年齡、性別、輩分的關系。

預設也可看作是話語跟使用語境之間的關系,說出一句話就其語境來說是合適的。如法語的“你真討厭”預設“聽話人是動物、孩子、社會地位比說話人低或者跟說話人關系很密切。”

總之,語用預設涉及說話人、聽話人和語境三個方面。因此預設關系不能單靠語義分析,必須聯系說話人、聽話人和語境才能全面正確地理解會話的含義。

語用預設的主要特征可以歸納為兩個:合適性與共知性(何自然,1988:111)。

第一,合適性。所謂合適性是指預設要跟語境緊密結合,是言語行為的先決條件。如:

(1)請把那扇門關上。

(2)兒子,把房間打掃一下。

要實現以上請求就必然要求例(1)預設那扇門是開著的,例(2)預設房間是臟的,母親知道兒子有打掃房間的能力等。如果說(1)時門是關著的,那么發話人就不可能發出上述言語行為。同樣,如果要求打掃的房間剛剛打掃過很干凈,或者兒子的年紀還小,尚無打掃的能力,那么說(2)就毫無意義。

第二,共知性。語用預設必須是交談雙方所共知的。預設是談話雙方或一般人共知的信息,它與語境緊密結合,預設明確,則說話人說出來的話,受話人可以根據語境和預設做出不同反應。

語用失誤是跨文化交際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比如,一位中國教師給日本學生講完“龜兔賽跑”的故事后,讓學生談談感想,一個女學生說:“我是多么愿意做一個大烏龜呀!”讓老師聽后哭笑不得。產生這種交際失誤的原因是共知預設不同。這位日本學生語句表達本身沒有問題,這當中主要反映了中日兩國文化觀念、文化習俗上的差異。古代的中國和現代的日本,烏龜都是耐力、長壽的象征意義,所以日本學生會說出“愿意做一個大烏龜”(意即要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兒地學習)的話。中國教師聽后所以有哭笑不得的感覺,是以現代中國人的文化習俗、文化心理來理解日本學生這句話的。從語用預設的共知性的角度來看,烏龜在現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另有象征意義,用來暗指妻子有情夫的男子。這就是不同民族的人員在交際中,由于語用共知預設不同所造成的交際障礙,這種語用失誤在不同民族間的人員交往中隨時隨處可見。

從廣義上來說,任何語言環境、交際背景都屬于語用預設的廣義范疇,因此,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溝通時,不能忽視語用預設的共知性的要求,否則不但不能達到交際的目的,還會引起交際上的失誤。

【參考文獻】

[1]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第5篇:跨文化語境論文范文

關鍵詞: 當代大學生 價值觀 文化維度模式理論 第三文化

在跨文化交際研究中,文化價值觀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可以說是跨文化交際的核心。因為交際本身在扮演著傳遞文化價值觀的角色的同時,也直接受到價值觀的沖擊與影響,產生變化與形成不同的形態。文化價值系統是評估一群人行為的理想或標準,它代表一組經由學習獲得的法則,這些法則是用來解決文化所碰到的問題與如何做決策的依歸。

既然文化價值觀是舉止行為的一組評判的法則,它們無法經由感官來直接觀察,必須從實際生活的面向才能觀察歸納出來。因此,為了研究文化價值觀,可以把文化價值觀更進一步具體化到文化價值取向的層次,以便使用實證的方法加以觀察研究。荷蘭心理學家Hofstede(1983,1984)從組織傳播學的角度,發展出一套廣為引用的文化價值取向模式,把文化價值歸納為五個基本的維度:個體主義/集體主義、權利距離、男性化社會/女性化社會、不確定性規避和時間取向。作為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核心,文化價值觀直接影響著交際的過程與結果。Hofstede的文化維度模式為定量研究文化價值觀提供了可操作的變量,不少后續的實證研究證明它具有很強的解釋力和預見性。中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在每個文化維度上都體現出差異,這的確給跨文化交際帶來了不便。我們在承認中西方文化價值觀差異的同時,更要考慮到文化價值觀的動態性特征,要看到中西方在文化價值觀上的發展變化趨勢。

文化價值觀是一個民族文化中最深層的部分,具有很強的傳承性特征。但是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西方交際的不斷深入,文化價值觀逐漸呈現出適應性調節的變化性特征。當代大學生接受著中西方文化的熏陶,思維活躍,觀念創新,在他們身上也可以看到文化價值觀的變化及發展趨勢。隨著科技的發展,經濟的全球化,廣泛的移民潮,以及多元文化的發展,中西方之間的差異在逐漸縮小。因此,一味地強調中西方在文化價值取向上的差異,只注重差異比較研究,不僅不利于跨文化交際的發展,反而會阻礙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我們可以看到Hofstede的五個文化維度所體現出的文化差異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隨著文化間的交流而不斷變化著的。當代中國大學生代表著最先進最前沿的思想,在中西方文化的相互影響下,他們的文化價值取向可以代表中西方文化價值觀的發展變化趨勢,為跨文化交際的研究帶來全新的動力。

在跨文化交際研究中,學者們對于文化價值觀一直給予極大的關注。美國的人類學家Kluckhohn與Strodbeck最先使用“價值取向”這個概念,提出了五項人類社會共同面對的普適性問題,并針對每個問題提出三種價值取向。美國的人類學家Edward T. Hall(1976)提出了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的概念,豐富了人們對跨文化交際中的交際與交際環境關系的研究內容。荷蘭心理學家Hofstede是不同文化比較研究的創始人,他的文化維度模式在世界范圍內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Hofstede對世界五十多個國家的文化進行過調查、分析、比較,兩次在IBM調查了11.6萬名員工,從大量的調查數據著手進行研究,試圖找出能夠解釋導致大范圍內文化行為差異的因素,他指出所有的差異都可追溯到基本維度中的一個或幾個中。這些維度是:個體主義/集體主義、權利距離、男性化社會/女性化社會和不確定性規避??紤]到孔子的儒家思想對東方國家特別是中國的影響之后,Hofstede在前四個文化維度的基礎上增加了第五個維度――時間取向。Hofstede的文化維度模式是迄今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文化價值觀調查研究,自問世以來一直是海外學者進行跨文化研究的主要工具之一,對跨文化研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近30年來,國際上出現了以Hofstede文化維度模式為基礎的研究成果,范圍涉及社會學、心理學、組織行為學、跨文化交際學、會計、金融等領域。

文化價值觀是解釋人們交流方式和信息理解差異的關鍵,胡文仲在《超越文化的屏障》中以“貫穿一切的紅線”比喻其在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但是,我國對文化價值觀的研究仍處于借鑒引入階段,很少有突破性的進展和理論上的創新,至今還未產生較有影響的理論或測量工具。國內對于價值觀的研究許多都采用了Hofstede的文化維度模型,或證實(以五項文化維度為理論基礎對比中西方文化差異),或補充(進一步細化五項文化維度模式),或質疑了原理論(批判文化維度兩極劃分的現象)。大部分的研究重點更側重于分析文化差異,由于此模式來自于IBM調查數據,因此更多地被應用于了解組織的文化價值取向。而且,就Hofstede的文化維度模型,每一項文化維度都有獨立細致的研究,尤其是個體主義/集體主義與權利距離兩項。但是,文化價值觀不可能是靜止不動的,隨著跨文化交際的不斷發展,中西方的文化價值觀互相影響,不斷發生變化??梢姡瑑H僅研究文化差異是不夠的,更應該看到中西方文化價值觀的發展變化趨勢。所以本文以Hofstede的文化維度模式為理論依據來研究中國當代大學生的文化價值取向,大學生是世界發展的未來,相信可以從他們身上看到中西方文化價值觀發展的未來,希望可以為跨文化交際的研究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從對吉林省各高校的大學生的價值觀所進行的調查反饋的結果來看,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依據Hofstede的文化維度模式理論,當代大學生在如上所述的五個維度上均有不同程度的西化。例如,大學生較以往更加強調自我、更加傾向于美國社會所倡導的個人主義,渴望個性獨立,渴望更多地靠個人的能力和智慧來解決問題,而并非像從前那樣過分依靠集體的力量。從男性化與女性化的角度來看,當代大學生無疑已經擺脫了過去重男輕女的偏見陋習,中國社會也早已不再是男權社會,如今的大學生提倡男女平等,尊重和保護女性成為了他們思想意識的主流。不僅如此,在學習和工作中,他們的競爭意識也展現得并不明顯,相反,重合作、講平等的意識凸顯出來,解決問題時靠的更多的是溝通而不是沖突,這種歐美國家的女性化社會特征已滲透到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和思想意識之中。從權力距離的角度來分析,傳統的上級特權觀念已被當代大學生所摒棄,他們認為上級是“和我一樣的人”,不接受管理特權和上下級平等意識在大學已成為不成文的規定,這同傳統中國的特權觀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由此可以看出,作為客文化的西方主流文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的推動下,深深地影響了中國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而作為主文化的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來自西方主流文化的沖擊,在當代中國大學生的價值體系中或淡化或與西方價值觀相融合,形成第三文化。

由于主文化和客文化的不同,主文化又無法適應這種巨大的文化差異,進而形成了完全不同于主文化與客文化的新的文化體系。但是第三文化在形成過程中存在著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在選擇和樹立文化價值觀時并不能夠準確甄別某種價值觀的正確與否,因此他們在選擇和樹立文化價值觀時需要正確的引導和幫助。作為高級人才培養機構的大學有必要提出系統的、正確的、行之有效的方案,引導大學生在中西方文化價值觀交融和沖突的過程中,選擇正確的價值取向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因為這對中國傳統價值觀的發展,中西方文化價值觀的融合,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東平.以中國文化為視角的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研究及其評價[J].江淮論壇,2008(1).123-127.

[2]陳國明.跨文化交際學[M].第2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165-175.

[4]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第2版.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5]李愷.當代大學生價值觀變遷及原因探討[J].學理論,2009(12).207-208.

[6]李僑.中美文化價值觀――差異與相互理解[D]:[碩士學位論文].天津:天津理工大學英語系,2005.

[7]劉暢.中美大學生文化價值取向比較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長沙:中南大學英語系,2007.

[8]劉長遠.全球一體化背景下文化價值觀變遷研究―中國青年個人主義價值觀的演變[D]:[博士學位論文].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系,2008.

[9]潘,張子剛.從中國文化看霍氏文化研究的不足[J].湖北社會科學,2003(7).22-23.

[10]彭世勇.霍夫斯塔德文化價值理論及其研究方法[J].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27(1).95-99.

[11]彭世勇.Hofstede跨文化交際理論中個人主義層面質疑[J].汕頭大學學報,2009.25(4).54-58.

[12]石健.轉變中的價值觀――中美價值觀比較[D]:[碩士學位論文].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系,2004.

[13]施建亞,楊燕,孫妍.論西方文化思潮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J].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2(3).25-29.

[14]王莉.中美價值取向比較研究――差異性與相似性[D]:[碩士學位論文].鄭州:鄭州大學英語系,2003.

[15]王巍.全球化語境下的中西深層文化的拒斥與融合[J].學術交流,2008(12).37-39.

[16]謝衡曉.從Hofstede的文化視角看中國文化在創新中的作用[J].科技創業月刊,2007(1).27-29.

[17]許力生.跨文化交際[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87-97.

第6篇:跨文化語境論文范文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英漢文化差異,文化沖突

 

一、引言

英語,作為目前世界通用的國際語言,在政治、商業、文化,尤其是外交、外貿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漸深入,西方社會的人和事物越來越多地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在這種情況下,跨國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經濟和社會交往將會與日俱增,這就為我們提供了許多與西方人接觸和交往的機會,這對于加深我們的西方社會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來自陌生的文化和國家,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與我們迥然不同的人,在與之交往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文化沖突的現象。因此,在交際過程中,為了盡量避免文化沖突,我們就必須要了解英漢文化差異,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二、英漢文化差異

(一)、了解英漢文化差異的重要性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它反映了一個社會的變化,并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中產生和發展。不同的民族由于自然、地理環境、歷史背景和宗教信仰的差異,形成了千差萬別的文化。他們的價值觀念、風俗習慣、思維方式以及道德標準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在英語的使用上,文化背景也起著相當大的影響作用。由于缺乏對中西文化的了解,很多中國人在與英美人交流時套用中國的文化觀念,運用中國人的交際模式,因而常常陷入尷尬的境地。因為忽視中英文化差異知識,交際中往往會走入陷阱而導致失敗。英國語言學家Jawa hanlal Nehna曾說過,“If we seek to understsnd a people,we have to our selves,asfar as we can,in that particularhistorical and culture background……”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在我國進入WTO時代后,將使中國人有更多機會與外國人接觸。因此了解英漢文化差異,對于與外國人進行跨文化交流時非常有必要的。

(二)、英漢文化差異的表現

文化差異的范疇很廣泛,比較常見的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在詞語的文化內涵方面和非語言的態勢方面等。

1.日常生活中的體現

(1).打招呼

中國人見到熟人、朋友時打招呼的方式很多,然而在講英語的國家,談天氣是很正常的搭話方式,如:

—Lovely weather ,isn’t it ?

—It’s really a beautiful day.

談天氣時,一般情況下都是順著對方說,很少有人在談天氣時爭得面紅耳赤,所以談天氣是個保險的搭訕方式。

(2)交談的話題和禁忌

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和以漢語為母語人都可以選擇下列的話題進行交談:嗜好、發生事件、天氣、節假日電影、書籍、娛樂活動等,但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一般禁忌年齡、收入、婚姻狀況、衰老、發胖等話題,而中國的禁忌則屬于倫理方面的:如對長輩不能直呼其名等。如果想了解這類情況,可以在提問前說明理由,然后發問或先談談自己的狀況,以便引出話題,讓外國人自己談起。

(3)稱呼和稱謂

許多講英語的人常常用名字稱呼別人,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小姐。論文格式,文化沖突。這種做法在美國人中尤為普遍,甚至初次見到就用名字稱呼。不僅同齡人這樣稱呼,年齡懸殊的人之間也這樣稱呼,沒有不尊重對方之意。這與中國的習慣完全相反。中國孩子對祖父母、學生對老師,若直接呼其名,會被視為不禮貌的行為,不成體統。

首先,中國人在稱謂別人時,有時稱此人當時擔任的職務,前面加一個姓,如“黃局長”“林經理”之類。但是很少聽到講英語的人稱別人“Bureau Director Smith”(史密斯局長)。其次,漢語稱謂復雜,親屬名詞十分豐富,如:伯父、姑父、姨夫、叔父。但在英語中僅用“uncle”一個字代替。

(4)交際套語

交際套語應該符合習慣用法,才顯的自然、得體、有禮、否則聽起來就顯得生硬、粗魯、甚至誤解。下面就舉一些典型套語的譯法:

1)參觀或者會談等場合,常聽見中方的人說“請多提寶貴意見。”若直譯為:“Please give us your valuable comments。”問題就來了:你的意見應該是“valuable”的,不寶貴的意見請免開尊口。正確的譯法是:“Please give us your comments。”或“We welcome your comments”。

2)“這是區區薄禮,不成敬意”。這是我們中國人為了表示禮貌客氣的一句客套話,有時禮品并非“薄禮”也這么說;而英美人的思維習慣卻是:這是專門為你準備的禮品,希望你喜歡。所以這句不妨這樣說:“This is a gift for your memory。Hope you like it”。

3)中國人在招待客人吃飯之前常常習慣客氣的說“今天的菜不好,大家隨便吃一點”在用餐結束時也常說“招待不周,請多多包涵”。這些用語對于中國客人來說是習以為常的客套話了,但在英語國家的人看來,這種自謙客套的說法反而顯得太牽強附會,況且請客總希望客人吃的好,否則,既然菜不好,為什么還拿來請客?故不宜直譯為:“Pardon me for the poor foods today”。若用餐開始講這句話,英語應說:“These are the best dishes we cansupply,Please feel at home and help yourselves”,或者“Enjoyyourself”。若用餐完畢講這句話,應該說:“Hope you’ve enjoyedyourself”。這樣才與此情景相吻合。論文格式,文化沖突。

(5)贈送禮物和接受禮物

中國人之間贈送禮物,送禮人總要反復申明:禮薄,小意思。而英美人則常說這是他(她)為你準備的,希望你能喜歡。朋友、親戚給我們送禮,我們總要推辭一番再接受。收禮后一般不當面打開,以免給人貪婪的形象。英美人則相反,他們一般不推辭,而表示感謝,而且往往當著客人把禮物打開,并稱贊一番。中國人則等客人走后打開,以示禮貌,但是這在英美人看來是你小看他送的東西了。

(6)餐飲習俗方面

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在交際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ハ嗑礋熅淳?。中國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擺滿一桌,主人也總習慣講幾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話。主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國家,人們講求尊重個人權益和個人隱私,所以他們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吃飯的時候,絕不會硬往你碗里夾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們也不會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喝酒,不會非要你喝醉了為止。

2.詞語文化內涵上的體現

(1)語言的內容跟文化是密切相關的,特別是語言的詞匯多多少少中實際地反映出它所服務的文化。由于不同的文化間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生活習俗的差異,包含在語言詞匯中的意義就不一樣。在英漢兩種語言中,我們可以發現許多看起來對等但實際意義上很微妙,甚至很大區別的詞語。不僅單個詞有差異,一些諺語、成語、口語等也有差別,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把“Afriend inneed is a friend indeed”譯成“患難朋友才是真朋友”意思是兩個人一起受過苦、遭過大難,這樣的朋友才是a friend indeed,而這句諺語的原意卻是:Afriend who helps when one is in trouble is a real friend.意思是當你有困難時,幫助了你的朋友是你真正的朋友,不一定兩人一起患難。

(2)文化對語言的影響和制約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詞語的意義結構的影響,二是對話語的結構的影響。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對這些內容的表達方式不相同,對這些內容的內涵理解也不相同。例如,中國人常說“夏煉三伏,冬煉三九”,以此警戒人們時常保持鍛煉。論文格式,文化沖突。那么在英語中怎么理解“三伏”和“三九”呢? 曾經一位年輕的口譯者向一群來自加拿大的游客用“three fu and three nine”來解說。當然了,游客們很迷惑。其實這位譯者可以用“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 in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來解釋就很清楚的了。 英語“She is a cat”無法對譯為“她是一只貓。”因為中國文化里“貓”同“包藏禍心的女人”之間沒有任何關系, 而在西方卻如此。同樣的道理,漢語成語“說曹操,曹操到”如果忠實于字面意義,譯為“Speak of Cao Cao and he will appear”,對于英語文化背景的人來說,就會感到莫名其妙,但如果借用英語成語, 譯為“speak of the devil andthe devil come”,就能很好地傳達漢語的言內之意。具有寵愛之意的是“Love me , love my dog”與漢語中的“愛屋及烏”的意義相近。中國人雖然認為狗是一種忠實、可靠的動物,“狗不嫌家貧”就是這種心理的反映,但中國人從心理上卻厭惡、鄙視它,常用來比喻壞人壞事,如“走狗”、“狗腿子”。由此可見,任何一種語言的詞語本身都含有豐富的民族文化意義,只有掌握英語詞語的文化內涵才能真正理解和運用英語。

所以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我們應常常留意英漢兩種語言各方面的思維差異,這就靠平時的學習中不斷積累相關的專業知識,加強口譯訓練。論文格式,文化沖突。對英漢文化差異理解透徹,把交際看作跨越語言和文化的活動,時常保持警覺的文化意識,才不至于產生文化沖突,才能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三.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的英語名稱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論文格式,文化沖突。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由于不同的民族所處的生態、物質、社會及宗教等環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語言環境產生了不同的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等等諸語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們說話方式或習慣不盡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們總喜歡用自己的說話方式來解釋對方的話語,這就可能對對方的話語做出不準確的推論,從而產生沖突和障礙。論文格式,文化沖突。為了避免這些不好的結果產生,這就要求我們要加強跨文化交際的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一)、跨文化交際意識及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的雙方若不能進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產生不解或誤解,從而使交際失敗。正如托馬斯(Thomas)指出: “語法錯誤從表層上就能看出,受話者很容易發現這種錯誤。這種錯誤一旦發現,受話者便會認為說話者缺乏足夠的語言知識,因此可以諒解。語用失誤卻不會被象語法失誤一樣看待。如果一個能說一口流利外語的人出現語用失誤,他很可能會被認為缺乏禮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際中的失誤便不會被歸咎于語言能力的缺乏,而會被歸咎于他的粗魯或敵意。”

(二)、如何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所謂跨文化交際能力,指的是“遵循語言對環境和關系的適應性原則,使交際目的得以實現的能力。”美國著名教育家戴爾·卡內基說:“一個人事業的成功,15%是由于他的專業技術,另外的85%要靠人際關系和處世技巧。”

交際能力的培養包括兩個方面的摘要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從多個視角了解其文化,通過實際的語境(context)學會如何進行這種語言的社會運用。注重文化差異,加強文化對比,提高文化意識及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

四、結語

在跨文化交際中,為了避免雙方由于文化差異而造成的文化沖突以及消除不必要的交際障礙,我們應通過大量閱讀英語資料,瀏覽媒體有關西方文化的知識,增強對英語文化的了解,還要大膽實踐,經常與來自英語國家的朋友交往,充分了解英漢文化的差異,使在跨文化交往際中信息表達更準確,言行舉止更得體。

參考文獻

[1]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 ] . 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1987.

[2]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 ]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3]潘曉慧.《試析跨文化交際能力》[J ].外語學刊,1996年,第2期.

[4]顧日國.《跨文化交際》[M ]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5]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 ]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7.

[6]關世杰.《跨文化交流學》[M ].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7]董廣杰.《魅力與魔力———中西文化透視》[M ]. 北京: 中國紡織出版社,1999.

第7篇:跨文化語境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語境;交際;制約因素;認知

一 、語境學說之演變

語境是語言具體運用的環境。失去語境,語言就沒有了依托,就失去了使用的價值,交際者就不可能理解彼此的真實意圖語境。語境作為語言存在與變化的條件,在語言交際中,是由語言內和語言外各種制約因素共同構成的連續的系統。有人把語境劃分為語言知識語境(verbal context)和非語言知識語境(non-verbal context),也有人稱之為語內語境與語外語境。一般來說,前者是指上下文語境,后者則為情景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與社會文化語境(context of social culture),到后來分得更細,變成了四種語境:“上下文語境;交際情景語境;社會背景語境和文化背景語境”。傳統的語境觀對于語言語義的學習與理解,以及語用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語境分析使得外語學習者,不再孤立地糾結于語法規則中的條條框框,不再拘泥于枯燥的純語言學習,而是結合語境,從歷史與文化的背景語境角度學習外語,掌握跨文化背景下外語語言交際能力。于是外語學習變成了外語習得和語言交際能力的獲取。但傳統語境觀過分強調客觀存在的環境因素,而忽略了人的心理因素,忽略了外語語言使用者在心理認知上的變化。1986年,語言學家Sperber和Wilson在其合著的《關聯:交際與認知》(Relevance: Communication &Cognition)一書中,首次提出了認知語境說,認為:“語言交際是一個認知過程,是交際者雙方在話語交際中做出認知假設的參與過程?!痹谡J知語境觀中,明示—推理,是交際中非常重要的兩個因素。話語成功的關鍵在于關聯性(Relevance),交際行為的過程主要的是受話人在關聯性的基礎上對認知語境的假設進行不斷地選擇和調整的過程。

從傳統的語境觀到認知語境說,人們對于語境的分析與理解經歷了從相對封閉的、靜態的、表象的階段轉向開放的、動態的、交互的、能動的心理認知語境階段。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闭Z言又是“人類的思維工具和文化載體。”無論是外語情景交際,還是外語語篇閱讀理解,都是一個完整的交際鏈,其中都有參與的人物主角、事件、主題、場景、時間、上下文以及對話或語篇所表現出來的歷史與文化因素,構成了一個總和。因此,僅僅依靠傳統語境分析或者是認知語境觀都無法解釋這一語言交際的綜合過程。因此,語言的使用環境更應該是多種語境交融在一起的,合成式的語境,而不是單一的獨立存在的語境。對此,冉永平教授指出:“語境既包括認知語境也包括其它語境……,認知語境不能取代其它具體語境?!?/p>

傳統語境是認知語境的外在源泉,是認知語境產生推理的條件。傳統語境中的具體場合因素對交際雙方認知語境的顯現有觸發作用。在言語交際中,語言使用者根據交際場合的需要,可以自覺或不自覺地激活相關認知語境,使交際順利進行。

二、語境分析

1.上下文語境制約因素

從單個的詞匯、短語、句子到整個閱讀語篇,或者從交際對話的前言與后語的銜接,構成了完整的上下文語境,這個上下文語境既包括語法上的(時態、語態、語音、句構組成的語言符號系統)上下文語境,也包括語義方面的(情景與文化意義上的)上下文語境。因為“語言是個符號系統,語言由兩個方面組成:形式與意義?!闭Z境還有兩個功能:一是制約的功能,二是解釋的功能。因此,上下文語境對語言產生的制約與解釋的作用表現在語法方面與交際行為等方面。

由于外語詞匯的多樣性與豐富性,一詞多義往往會帶來交際障礙。語境所具有的制約與解釋的功能使得“上下文中的某些語詞選用,受到上下文語境制約,使其無論從形式上還是語義上均與上下文整體保持密切的關聯(有些語義甚至是相互一致的),這樣就限制了它的所指功能及范圍,從而使語詞的所指功能具有了標記性,其所指范圍具有了確定性?!币虼?,借助上下文語境分析,可以比較準確地推斷出某些語詞或短語的所指定義,達到消除歧義和發現其隱指含義或象征意義的目的。能起到語篇銜接作用的詞語只有在一定的上下文語境中,其語義依賴于上下文語境,才有可能使其語言形式具有標記性,才有可能對語篇中某些特定的語言成分起到銜接作用,才可能具有交際語篇連貫的功能。如下列句中出現的“stood”單詞,根據上下文語境,可推斷出其語義是“忍受”的意思。

Once more I tried to consoled him:“I’ve had Toledo partridge twice before, and I promise you, it tasted just like yours.”

“And you stood?” he pushed his plate away but refrained from complaining to the waiter.

在與目的語國家的人們進行外語交際時,交際者雙方根據話語的“前言后語”(上下文語境),猜詞測意,判斷、把握準確的交流信息,以達到彼此的良性互動。

2.情景會話語境制約因素

人們在從事交際活動時,總是在具體的時間、地點內就某些具體的話題運用某種語言交際方式,彼此展開情景會話。這樣話語交際的當事人(交際者)、交際話題、會話時間與地點、交際的前言后語(上下文)會話語篇等所有因素的總和就構成了情景會話語境。

交際能否成功,能否進入良性互動的狀態,言語交際時的情景(場合、交際方式、交際目的)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會話語旨、交際者本身還有交際或輔助交際的次語言、非語言交際符號(語氣、語調、體勢語言、豐富的面部表情等),構成了一種相互制約的情景會話交際語境。

情景語境反映了各種語言的、次語言的和非語言的交際符號相互粘著的交流狀態,其中對交際成功與否起到最重要制約的是交際參與者的語言認知狀態,即情景會話中的認知因素。

3.認知語境因素

交際參與者的心理認知活動與語境運用相結合,便形成認知語境。交際者根據交際過程中的明示,然后結合語境假設進行推理,判斷并領會彼此的交際意圖。認知語境是話語交際互動過程中存在于雙方大腦中的一系列假設,這些假設是各自正確理解話語的前提。理解每一個話語所需的語境前提是不同的,因此,聽者獲得信息并及時做出反應的過程即是構建的每一個話語的認知語境(情景認知語境;社會文化認知語境;上下文認知語境)。

認知語境不是在交際之前就早已存在的,而是在言語交際的互動過程中與話語理解中不斷選擇的結果。當交際參與者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語境認知時,彼此便能夠達到最佳關聯的交際狀態,反之便會使交際無法進行或者導致歧義。

4.情景認知語境制約因素

在會話語境的諸多要素中,交際者(發話人與受話人)因素是主要的制約因素。交際者的社會與文化背景,交際者對于交際的目的以及交際符號的認知,均對交際的成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有這些因素構建了交際者的情景認知語境。

(1)情景認知語境中言語交際者語言交際符號的認知制約因素。在交際互動中,交際者彼此間的語言交際符號認知關聯性推理,對于交際的良性互動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交際參與者之間語言認知差異越小,那么共處的認知語境就越大,交際障礙就越小。實踐證明,當雙方具備相同或相近的語言認知模式時,彼此便能達到最佳的認知狀態,這樣雙方隨著交際的深入,彼此的互明與推理便會獲得很好的效果。中國人由于所學外語與母語分屬不同的語系,文化傳統等語言交際符號與交際行為模式迥然相異,這就勢必造成中西方認知上的巨大差異,使得我們在外語交際或語篇閱讀時,會遇到來自母語的負遷移等一系列的交際障礙,制約了語言交際參與者對語言交際符號的順利解讀。

情景會話中的語言認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發話人就自己的交際符號對受話人的理解認知的推理;二是受話人對發話人語言意圖、交際符號認知的推理;三是交際參與者對不斷延展的彼此的語言交際符碼代指模式的進一步推理認知。

(2)情景認知語境中交際者非語言交際符號的認知因素。在情景語境會話中,語氣、語調、面部表情、眼神、體勢語(body language)等非語言交際符號,作為一種語言信息載體也參與了整個交際過程,其所承載的語義也是構成情景會話語境中語篇語義的組成部分。非語言交際符號同樣具有文化意義,是經過漫長的積淀而形成的重要的語言應用系統的組成部分,有時,在交際中會形成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情景效果。一個人的舉止尤其是眼神所能提供的認知信息量往往超過其語言認知層面,同語言交際符號相比,其所反映出的信息更為真實、準確與生動,更適合傳遞隱含的深層次交際認知信息,達到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語境效果。非語言交際符號只有在完整的上下文連貫的語篇中,在完整的情景會話交際鏈中才能與語言交際符號系統一起發揮其作用。離開情景語境,其語言交際的輔助作用便無從談起。正如David Abercrombie所指出的那樣:“我們用發音器官說話,但我們用整個身體交談?!盩-Hall也指出,“時間講話,空間講話。”

非語言交際符號認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發話人就自己的非語言交際符號認知對受話人的語言理解認知的推理;二是受話人對發話人非語言交際符號認知的推理;三是交際參與者對不斷延展的非語言交際符號認知模式的進一步推理認知。

由此可見,要達到能用外語進行有效的交際,還必須遵循目的語國家人們的交際模式,尤其是非語言的交際模式,拉近與交際對象的語言與非語言交際符號的認知差異。

5.社會文化背景語境

社會文化背景語境是指交際參與者所具有的社會政治背景和交際中所涉及到的文化、歷史、宗教因素,還有生活習俗方面的因素。社會文化背景語境反映了目的語國家或地區的人們所具有的或代表著的各自不同的社會階層、不同行業以及歷史文化方面的特征與屬性。

6.社會文化背景認知語境制約因素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的使用一定是在某種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的,它逃不開社會和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不同的民族及不同的文化習俗造成不同地域語言的差異,導致交流的障礙,“這種障礙表面上是語言本身帶來的,實際上是社會文化背景認知差異使然,”由此而形成的不同的信仰、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的認知差異導致了交際者對于社會文化層面的交際認知障礙,所有這些便成為制約跨文化外語交際的不利因素。東西方社會之間交際障礙,以及中東地區的紛爭甚至宗教沖突與內亂從深層次上說都是社會文化背景語境下語言交際者的認知差異引發的。西方社會在面對美國在世界上的霸權時表現出了很大的寬容與依賴,可是面對中國的崛起,卻發出一致的聲音:“中國”。

從根本上說,就是西方人骨子里的傲慢的社會文化認知因素在作祟。

三、結束語

第8篇:跨文化語境論文范文

一、不同文化、文明:沖突、共存與對話

1993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在《外交》雜志夏季號上發表題為《文明的沖突》一文,該文引起了人們對于不同文化、不同文明能否和諧共存的深刻省思。對于不同文化、文明之間的關系,亨廷頓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文明沖突論,他否認全世界各民族共享的價值、信仰、制度等的存在,并認為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普世文明”,經濟領域的全球化只能加大文明沖突的可能性。亨廷頓認為,今后世界范圍內的沖突根源主要發生在西方文化和儒家文化、伊斯蘭文化等非西方文化之間。針對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很多學者紛紛進行了回應,以學術論文、學術著作、學術討論會等多種形式進行著多元回應。我們認為,在全球化的歷程中,各個國家、各個地區、各個民族由于其固有的文化差異,在相互交往中必然存在這樣或那樣的摩擦甚至是對抗、沖突,這種狀況是全球化歷程中真實樣態的一個側面。全球化帶給世界的還有和諧,這種和諧既有人類對共同問題關注基礎上產生的科技倫理、環境生態等共享價值,也有在沖突與對抗中逐漸走向和諧世界秩序的態勢。不同文化、文明在積極的交往、對話中能夠和諧共存。當我們以文化視角對全球化加以解讀時就會發現,人類社會在總體上具有整體化、互聯化和依存性?!罢w化就是指全世界作為同一個社會整體而存在;互聯化是指世界上所有的國家、民族和地區在信息、交往、利益等方面的普遍相關性;依存性是指國際合作和協調已成為全世界任何國家和地區發展的基礎和前提。”[1]人類社會的共性為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間的積極交往和有意義對話奠定了基礎,在此基礎上,各個國家、各個地區、各個民族之間在全球化的歷程中、在保持自身獨特性的基礎上與他者之間進行著和而不同的多元對話。不同文明、文化之間的跨文化對話已經成為當下人的一種存在方式。基于人作為類的存在具有共性的基礎,我們認為,在課堂教學視域下,不同文化主體之間的合作、對話是可能的。在跨文化教學當中,不同文化之間的接觸、摩擦而伴隨著的文化沖突是不同文化內在差異的自我表達,但這種沖突并非不可調和的敵對性沖突,隨著不同文化主體之間交往的進一步加深,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是一種歷史之必然,但這種融合并非不同文化屬性的簡單相加,也不是抹掉不同文化的差異而生成一種大一統的文化,共享文化圖景的建構并不是要消除各文化所獨有的文化特質而使所有的文化呈現趨同的狀態,各文化只有保持自己獨有的特質才能更加具有生命力,也可以在某種意義上確認自己存在的價值和合理性,因為多樣,世界才更美麗。因此,建構共享文化圖景要以各文化的存異為基礎。其實建立共享的文化圖景就是允許各文化在自主選擇、自主建構、自主發展的同時,各文化要對其他文化采取一種寬容的心態,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的價值,在共性的基礎上建構一種全人類的文化圖景——多元文化并存、和而不同的動態展示。

二、跨文化沖突:課堂教學的阻力與動力

課堂教學是發生在一定時空內的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以及師生與教學文本的交往互動過程,我們可以近似地認為課堂教學就是一個自組織系統?!澳敲矗越M織如何并何時發揮作用?—個條件是干擾。只有當干擾、問題、混亂出現時——當系統尚未確定,需要繼續運行以達成再確定時,一個系統才會進行自組織?!保?]而跨文化教學當中的文化沖突恰好是整個教學系統在運行過程當中的一種干擾,一旦跨文化沖突出現,課堂教學系統就會遭到干擾,出現問題,混亂的局面不可避免。但問題的關鍵是,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課堂文化沖突,如何采取適當的方式來對待跨文化沖突。“當感知干擾的氣氛或框架足夠輕松,沒有要求迅速‘成功’的壓力時,當在這種氣氛中能夠研究(甚至與之游戲)異樣性的細節時,當時間(作為一種發展因素)充足允許新框架的形成時,干擾才成為一種積極因素。”[3]由此,我們認為,跨文化沖突既可能成為課堂教學的阻力,也可能成為課堂教學的動力,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對跨文化沖突持一種什么樣的態度,站在一個什么樣的立場上來對待跨文化沖突,以及用何種方式來處理跨文化沖突??缥幕瘺_突使整個課堂教學系統出現了暫時的斷裂,對課堂教學系統構成了一種威脅,但如果課堂教學當中的不同文化主體漠視這種沖突,或者采取強硬的措施壓制沖突的呈現,那么,跨文化沖突必然成為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絆腳石;但如果對跨文化沖突持一種寬容的態度,給予充分的時間允許文化沖突的暴露,分析沖突的緣由,并且采取積極的交往、對話等方式來對待跨文化沖突,在這樣的情況下,跨文化沖突必然成為課堂教學發展的動力。在跨文化教學中,由于教學世界下的多元主體來自于不同的國家、地區,他們擁有不同的信仰,擁有不同文化環境下的成長經歷,對人、事、物及其關系具有先在的不同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這些差異必然導致課堂教學中文化沖突的時時存在。當對跨文化教學沖突持一種寬容的態度之時,跨文化教學沖突便可以成為跨文化教學的有效生長點。他者不同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恰好為個體提供反觀自身的文化之鏡,透過這面鏡子,跨文化教學中的不同文化主體可以看到一幅五彩繽紛的圖景,多元文化要素在這幅圖景中呈現不同樣態;在與他文化的對話之中,各文化主體能夠在差異的對比中以全球秩序之視域反觀自身,加深對自文化的理解;跨文化教學沖突也能夠促使教學世界之下的文化主體在差異中看到異樣的文化,在與異文化的積極對話之中,更加接近異文化的本真,從而在多元文化沖突中完成文化的整合。在此基礎之上,各文化主體建構一種具有全球意識、更和諧的人類共享文化。

三、共享的文化圖景:跨文化沖突的融合機制發現文化間共同點的前提在于文化彼此間的理解,但達到文化彼此間的理解并不是一個終結狀態,在此基礎上建構出各文化之間共享的文化圖景才是促進文化融合的根本所在。在跨文化教學當中,不管發生文化沖突的雙方存在著多大程度的差異,就人作為類的存在而言,人在創造文化的過程當中還是有很多共同點的,例如,無論哪個國家、哪種文化都是以揚善除惡作為自己的一種價值訴求。“實踐證明,人類跨文化交際越深入和緊密,存在著的共同的思想認識就會越多,這構成了文化整合的前提條件。”[4]恰恰是這些共同點使不同文化之間具有了對話的可能性,同時也為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創設了平臺。因此,在課堂教學層面上,隨著不同文化之間進一步的接觸和摩擦,文化間的共同點會逐漸呈現出來,教師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形成共享的文化圖景。共享的文化圖景是超越某一具體的文化樣態的,它是在整合了文化沖突各方的共同的文化特質而指向于整個世界、整個人類的,它是對人作為類的存在的完整圖景的一種勾勒,它將不同文化語境下的文化主體緊緊凝聚在一起,以全球人民共同面對的環境等問題作為共享文化圖景的建構主題。

(一)協商:跨文化沖突的應然取向當跨文化沖突發生之時,來自不同國家的文化主體采取的應對取向有所不同。有的會提出其他的話題或者避開鋒芒保持沉默,一般而言,日本人多傾向于用此種方式來應對跨文化沖突;有的人會以讓步的方式來應對,即盡量發現并滿足對方的需要而不考慮自己的利益,一般而言,泰國人在面對跨文化沖突的時候往往表現出此種傾向;有的人會認為讓沖突公開化或許更有利于沖突的解決,因此采取競爭的方式來面對跨文化沖突,以色列人這種競爭的觀念比較強烈;有的人在面對沖突時,稍稍做些讓步,在此基礎上也稍稍滿足一點自己的需要,這是在面對跨文化沖突時的妥協取向,美國的法律多以妥協作為基礎;還有的以協商的方式來面對跨文化沖突,即沖突雙方的目標需要都得到尊重,且以平等合作的方式來解決沖突。其實應對沖突時的不同取向本身就反映了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很難對每種取向評論是非。但在跨文化教學之中,我們主張以協商作為對待跨文化沖突的取向,因為只有通過協商,不同的文化才能得到尊重,不同文化的內在屬性也才能得以呈現,而這種取向有利于異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

(二)高低語境:跨文化接觸的臨界點在找尋文化間的共同點、建立共享的文化圖景的過程中,文化語境是必須考慮的一個因素。根據Hall的觀點,“在高語境的文化中,在人們交際時,有較多的信息量或者蘊涵在社會文化環境和情景中,或者內化于交際者的心中,明顯的語碼則負載較少的信息量。這也意味著,在高語境文化中的人們對微妙的環境提示較為敏感。而在低語境的文化中,交際過程中所產生的信息量的大部分由顯性的語碼負載,只有少量的信息蘊涵在隱性的環境之中”[5]。以此作為衡量的標準,我國屬于高語境文化,美國文化屬于低語境文化(但不是最低,略高于德國、瑞士和斯堪的納維亞文化)。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特點各異,高語境文化“內隱、含蓄、暗碼信息、較多的非言語編碼、反應很少外露、(圈)內(圈)外有別、人際關系緊密、高承諾、時間處理高度靈活”,而低語境文化則“外顯、明了、明碼信息、較多的言語編碼、反應外露、(圈)內(圈)外靈活、人際關系不密切、低承諾、時間高度組織化”,“不確定性的消減和行為的可預見性”是不同語境下的文化主體初次交往時的目的所在。[6]只有在不確定性盡可能減少,且盡可能地增加行為的可預見性的時候,不同的文化主體才會有進一步交往的需要與可能。據有關研究顯示,“高語境文化的成員在與陌生人初次交往時比低語境文化成員更為謹慎。來自高語境文化的人傾向于盡量避免與陌生人打交道”[7]。在與陌生人交往時,“低語境文化成員比高語境文化成員有更多的非言語行為。高語境文化非言語行為相對較少”[8],“高語境文化成員比低語境文化成員更易從陌生人的背景對他們進行推斷”[9]。但無論是高語境還是低語境,“背景信息對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的歸因信心作用一樣”[10]。由于文化語境不同,在跨文化教學當中,處于高語境文化的中國學生在與美國等處于低語境文化的學生交往時會顯得有些拘謹,在交往過程當中不主動,由于與處于低文化語境學生間交往比較謹慎的緣故,信息較多內化于交際者心中的中國學生的非言語行為則比較少。無論是高文化語境還是低文化語境,在進行文化接觸的初始階段,對方的背景信息尤為重要,因此,在跨文化教學當中,教師可以在教學初始階段進行一些以了解對方的背景信息為主題的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能夠增進不同語境下的文化主體之間的相互了解,促進文化主體之間更好地理解,從而達成不同文化共享圖景建構之目的。

第9篇:跨文化語境論文范文

關鍵詞:跨文化 元話語 農科學術論文

一、引言

結論部分是對整個研究做出總結與評價,并在前文基礎上進行演繹推論,包括指出研究的重要性與局限、對未來的研究給出建議(Yang&Alison,2003)。因此,結論部分在學術寫作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這也就要求作者要慎重考慮語言的選擇問題,才能做到簡潔有力地收尾。

元話語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Harris(1959)提出,此后,不同的學者對它有不同的定義。其中,Hyland和Tse(2004)認為,對元話語的理解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觀點強調元話語的組織篇章的功能;廣義的觀點是,元話語體現了作者在篇章中所表現出來的運用語言和修辭的方法,以及把話語組織和話語含義結合起來的方法。

在元話語的分類上,前人從詞語、標點、視覺等不同視角出發對其進行分類。Hyland將元話語分成兩大類十小類,兩大類分別是文本交際型元話語(interactive metadiscourse)和文本互動性元話語(interactional metadiscourse),前者發揮語篇銜接功能,后者則幫助作者建立起與讀者的良性互動關系?;诟毼⒌墓δ懿顒e,文本交際型元話語又可分為:過渡標記(transitions)、框架標記(frame markers)、內指標記(endophoric markers)、證源標記(evidentials)和解釋標記(code glosses);人際互動型元話語可分為:模糊限制語(hedges)、強調詞語(boosters)、態度標記(attitude markers)、自我提及(self mentions)和參與標記(engagement markers)。

近些年的研究顯示,元話語研究領域更加寬泛,研究內容日益深化,研究對象也愈加精細化(付曉麗、徐赳赳,2012),而跨文化的元話語研究便是其中的一大趨勢。從跨文化的視角來看,國際上具有代表性的元話語研究主要聚焦于英語論文的對比分析:Abdollahzadeh(2011)探討了英美作者和伊朗作者所寫的英語論文中的元話語使用差異,結果顯示,差異主要體現在互動元話語上;Perez-Llantala(2010)在研究中采集了三方語料,即1/3由北美作者撰寫的英語論文、1/3由西班牙學者寫的英語論文及1/3由西班牙學者撰寫的西班牙論文,綜合考量了跨文化和跨語言因素對元話語使用的影。國內跨文化視角下的元話語研究不及國外豐富。鞠玉梅(2013)對比分析了英漢學術論文,發現漢語論文元話語使用少于英語論文;徐江、鄭莉、張海明(2014)以中國大陸學者和英語本族語學者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上的英語論文為語料,集中討論模糊限制語,研究顯示前者對模糊限制語的使用比例略高于后者。無論國外還是國內,跨語言視角下的研究都更為豐富(Peterlin,2008、2010;Abdi,2009;鞠玉梅,2013),相比之下,跨文化視角下的元話語研究還存在較大的研究空間。本研究從跨文化角度出發,研究英漢學者所撰寫的英語論文中元話語使用的異同,以期豐富這一視角下的元話語研究。

在研究領域上,國內外的元話語研究涉及的學科都較為廣泛。Hyland(2001)對機械工程、物理、哲學、社會學等八個學科學術語篇中的元話語進行了研究。M.Milagros del Saz Rubio將Hyland的元話語與Swales的CARS模型相結合,研究了農科科研論文引言部分的元話語。國內學者對元話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科,如鞠玉梅(2013)所選取的語料來自于《外國語》等語言研究期刊,而近年來隨著傳媒的發展、元話語研究領域的拓寬,新聞中的元話語逐漸得到重視(穆從軍,2010;黃勤、熊瑤,2012)。可以看出,國外的元話語研究雖然涉及的學科較為廣泛,但針對農科的研究并不多,國內的元話語研究在農科方面幾乎是一片空白。本研究的語料來源為農科科研論文,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學術論文元話語的學科領域。

從數據的容量來看,國內外元話語研究樣本數量小。例如Ting Li&Sue Wharton(2012)的研究選取了80篇中國學生所寫的英語文章,從跨語境、跨學科的視角出發研究了元話語的使用情況;周岐軍選取了60篇學術論文,對比了文理科學術摘要中元話語使用的異同。不同于小樣本的研究,本研究依托大數據,組建的語料庫由286篇學術論文組成,在一定意義上減少了偶然性結果出現的可能。在研究方法上,McEnery&Wilson(1996)曾指出傳統意義上以數據庫為基礎的定量研究過于依賴計算機而忽略了具體語境對研究結果的影響,因而,本研究將定量與定性的研究方法結合起來,既借用大數據的優勢,又通過人工判斷減少誤差。

無論是從研究視角、學科還是研究方法上,國內外對元話語的研究都趨于成熟,朝著精細化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學者對學術語篇元話語的研究起步較晚,近年來雖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相較于國外,無論是跨學科還是跨文化視角,這一領域的研究都值得不斷拓寬、不斷深入。本研究從跨文化視角出發,探究英漢學者在動物科學、植物科學、水產科學和園藝林學這四個農科學科的學術論文結論部分的元話語使用異同,并嘗試在教學層面為中國學者提出一定建議,幫助其提高英語學術論文寫作能力。

二、語料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華中農業大學語料庫HZAU CQPweb為語料來源,選取動物科學、植物科學、水產科學、園藝林學四個子庫中的結論部分,組成農科英語科研論文的結論部分。其中又分為兩個庫:專家庫和學習者庫。專家庫收錄英語母語者發表的期刊論文,共40835詞;學習者庫收錄中國農科專業的碩士生、博士生撰寫的英語學術論文,共17418詞。

本研究根據Hyland(2005:218-224)給出的元話語列表分別對專家庫和學習者庫進行檢索,統計出十類元話語的使用頻次,在此基礎上進行對出現次數的統計,判斷英漢學者是否具有顯著性差異,并統計出十類元話語中高頻詞的使用情況,從跨文化角度解釋造成差異的原因。

三、數據結果與討論

(一)專家庫和學習者庫在英語學術論文結論部分文本交互型元話語的使用情況

2.黑體字代表差異顯著

3.“+”代表英語學者比中國學者使用得多,“-”代表英語學者比中國學者用得少

如表1所示,專家庫中使用文本交互型元話語的比重是32%,人際互動型的比重是68%,而學習者庫中使用文本交互型元話語的比重是39%,人際互動型的比重是61%。在文本交互型元話語中,英語學者比中國學者用得多且差異顯著(sig=0.000-),其差異主要是在于框架標記、過渡標記、內指標記和證源標記。

1.過渡標記

根據語料庫檢索結果,中國學者比英語國家的學者在論文結論部分使用了更多的過渡標記(sig=0.002-),差異顯著。過渡標記是表達句與句之間的各種連接關系,如添加、因果、比較、對照等,是一種基于語篇內部的元話語,幫助讀者理解觀點之間的連接。(鞠玉梅,2013)

在過渡標記的高頻詞中,英漢學者的前五類高頻詞基本一致,都是“and,also,but,however,further”,只是具體的排序有所差別。從各高頻詞的每萬詞的頻率來看,中國學者使用的頻率都更高。

2.框架標記

數據顯示,中國學者比英語學者在論文結論部分使用了更多的框架標記(sig=0.000-),差異極其顯著。這一結果和過渡標記的結果一致,這兩類元話語都屬于組織篇章結構的顯性銜接手段。在英語寫作教學中,教師長期以來對它們的強調可能造成中國英語學習者過度使用這類顯性的銜接手段,即過渡標記和框架標記,因而往往忽略了隱形的銜接手段,如使用同義詞、上下義詞、替代、重復等手段來組織語篇的結構。這一研究結果應當引起英語教學者和學習者的注意。

框架標記又分為四個小類:順序標記(first,finally,then)、階段標記(in conclusion,in summary,overall)、目的標記(focus,objective,purpose)和話題轉移(well,return to,with regard to)。具體的使用情況如表2,階段標記是造成差異顯著的主要原因,故而只分析階段標記的使用情況。從階段標記的高頻詞來看,中國學者傾向于并集中使用“In conclusion”(中:17.80>英:3.67)和“In summary”(中:8.61>英:1.71),這也表明了中國學者在學術論文寫作過程中還可以使用一些其他的階段標記,如“overall,in brief,all in all,to sum up”,增加用詞的豐富性。

3.內指標記

數據顯示,英語學者比中國學者使用更多的內指標記,且差異顯著(sig=0.048+)。內指標記用于標示語篇中的某個成分跟其他部分之間的一種相互照應的關系(鞠玉梅,2013)。具體來看,專家庫與學習者庫前4個高頻詞都是“Fig,Figure,table,above”,說明在用詞類型上,英漢學者比較相似。但是,專家庫中的每一類高頻詞的每萬詞頻率均高于學習者庫中的數值,這表明在每類詞的數量上,中國學者使用較少。因此,在英語學術論文寫作中中國學者應適當增加內指標記的使用數量,提高用詞多樣性,但應避免過度使用。

4.證源標記

數據結果顯示,專家庫和學習者庫中證源標記的使用差異顯著(sig=0.019),英語學者使用更頻繁。證源標記是指標示其他淵源的觀點,即來自其他語篇的信息,主要功能在于引導讀者理解并且建立作者對信息的控制。在學術語篇中,主要是指來自同類其他文獻的資料,可用于支持作者的論證(鞠玉梅,2013)。由于在結論部分主要是闡明自己的發現與總結,所以在兩個庫中,證源標記使用均較少,專家庫中出現次數為53,學習者庫中為11。并且,在專家庫中,絕大部分證源標記以(姓名,日期)的形式出現,如“Videos from the detector were recorded at a speed of 17 frames/s as previously described(Bai et al.,2013)”,即在觀點或論點后標明出處。除此之外,“according to”“quote”和“said”數量極少。而在學習者庫中,“according to”出現10次,(姓名,日期)形式僅為1次。相較于英語學者,中國學者證源標記使用數量少可能會有以下兩個原因:第一,我們推測學習者在結論部分引用較少。第二,學習者有一定數量的引用,但由于z漏或者欠缺必要的學術論文規范的知識而沒有將應該標記出來的地方標出來。故建議中國學者在進行英文學術論文寫作時要注意論文格式與規范,避免一些不應出現的錯誤,提高英語學術論文寫作質量。

(二)專家庫和學習者庫在英語學術論文結論部分人際互動型元話語的使用情況

如表1所示,在人際互動型元話語這一大類中,英語學者比中國學者用得多且差異顯著(sig=0.002+),這一差異主要體現在模糊限制語和參與標記(兩者的sig值均小于0.05)上。中國學者對模糊限制語和參與標記的使用量不及英語學者。這說明中國學者在農科科研論文寫作中對人際互動型元話語使用不夠恰當,缺乏與讀者互動的意識。

1.模糊限制語

根據語料庫搜索結果,英語學者比中國學者在論文結論部分用了更多的模糊限制語(sig=0.006+),差異顯著。在模糊限制語的使用數量上,本族語學者除論文結論部分使用的模糊限制語總體比例高于大陸學者外,其余各部分使用總體數量均低于中國大陸學者(徐江、鄭莉、張海明,2014)??蒲姓撐闹?,結論部分發揮著重要作用,作者通常需在前文所述的研究數據的基礎上在此部分提出新的命題,而根據Hyland的觀點,模糊限制語可將一些具有爭議性的命題限制在一定范圍內,從而使論文作者為自己以及其他持不同觀點者保留余地??梢钥闯觯袊鴮W者在動物科學等農科的論文寫作中未能充分利用模糊限制語降低話語肯定程度,保護自己的觀點。因而,為提高農科科研影響力,中國學者需在論文中恰當使用更多的模糊限制語。

英語學者與中國學者在高頻詞的使用上的差別不大,都用到了“may”“could”“would”“might”,但有所差別的是各自的使用比例,如在學習者高頻詞列表中,“could”在每萬詞中的數量為2526.12,是專家列表中相應數據的兩倍多,這表明中國學者存在過度使用“could”的趨勢。雖然同為模糊限制語,且這前五位多為情態動詞,但這些詞實則在使用上有著細微差別。以“might”為例,Hyland和Milton(1997)就曾認為,用“might”表達可能性似乎太弱而無法表達說服意圖,從而使作者顯得“模棱兩可、缺乏自信或者幼稚可笑”。而根據上表,中國學者有過度使用“might”的傾向(861.18/每萬詞>759.15/每萬詞)。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中國學者在對模糊限制語尤其是情態動詞的使用上不夠精準。這可能是因為中學是我國學生集中學習情態動詞的主要階段,大學基本不再涉及,然而中學英語教學由于教材等原因往往只是有選擇性地對情態動詞的用法進行講解(程曉堂、裘晶,2007),加上情態動詞的使用較為復雜,中國學者在后期英語論文寫作中便容易誤用。

2.參與標記

總體而言,專家庫中的每萬詞頻率高于學習者庫,且差異顯著(sig=0.000)。參與標記用于明顯地建立與讀者的關系,用于直接地與讀者交流,目的在于聚焦讀者的注意力或者將他們視作語篇的參與者,與讀者建立某種直接的關系(鞠玉梅,2013)。這說明在結論部分,英語學者更加注重讀者的參與,引導讀者去思考,將其看作整個研究的一部分,拉近與讀者之間的距離,以便其更能接受自己的觀點。從高頻詞(如“use,develop,increase”)來看,英漢學者都更傾向于使用動詞。

四、結語

本文探討了英漢學者在元話語上的差異,原因如下。教學過程中,對過渡標記,框架標記等極其顯性的連接手段的過分強調可能導致中國學者比以英語學者更頻繁使用這兩種元話語。在語篇內部的連接上,中國學者可能較為缺乏以此引導讀者閱讀的意識,以及正確引用他人研究成果的方式,因此造成對內指標記和框架標記的使用不足。對自身研究成果過于自信,缺乏嚴謹性會導致模糊限制語使用較少。對讀者的忽視會導致參與標記的使用不足。

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明確各元話語的作用,避免對某幾類元話語的過分強調而忽視其他元話語。中國學者也應盡量多閱讀規范的學術論文,學習規范的學術論文寫作模式。在學術研究態度上,要盡量嚴謹,避免絕對,學會為自身研究成果保留進一步探索的空間。此外,應充分考慮讀者,讓讀者參與其中,畢竟這關系到自己的研究能否為人所理解。

本文是華中農業大學2016年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SRF)項目[項目編號:2016313]。

參考文獻:

[1]Hyland,Ken.Metadiscourse[M].London&New York:Continuum,

2005.

[2]Hyland,K&J.Milton.Qualification and Certainty in L1

and L2 Students’Writing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997,(2):183-205.

[3]Hyland,Ken and Polly Tse.Metadiscourse in Academic

Writing:A Reappraisa[J].Applied Linguistics,2004,(2):156-177.

[4]McEnery,T.&Wilson,A.Corpus Linguistics[M].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6.

[5]Yang,R.&Allison,D.Research Articles in Applied

Linguistics:Moving from Results to Conclusion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3,(4):365-385.

[6]鞠玉梅.英h學術論文語篇中的元話語研究――從亞里士多德修

辭學的角度[J].外語研究,2013,(3).

[7]徐江,鄭莉,張海明.基于語料庫的中國大陸與本族語學者英語

科研論文模糊限制語比較研究――以國際期刊《納米科技》為例[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4,(2).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在线观看一区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 97久久精品国产成人影院 | 亚洲精品国产男人的天堂 | 欧美三级免费网站 |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不卡 | 亚洲第一欧美 | 日本一区免费观看 | 这里只有精品首页 | 青青草99热这里都是精品 | jjzzjjzzjjzz| 亚洲干综合| 日本在线网站 | 视频一区国产精品 | 欧美国产高清 |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精品91自产拍在线观看一区 | 极品美女国产精品免费一区 | 在线观看日本中文字幕 | a毛片毛费观看 | 日本亚洲天堂 | 欧美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 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日本 | 亚洲黄色中文字幕 | 色丁香六月 | 午夜精品影院 |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 | 日本黄色小视频网站 | 欧美精品成人久久网站 | h视频免费看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免费 | 日韩在线免费视频 | 欧美三级欧美一级 | 久久99精品久久只有精品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成人 | 亚州综合 | 国产精品综合视频 | 国产一在线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 国产免费精彩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