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喪家狗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書名是為了刻畫知識分子的命運
小康:《兵以詐立》和《喪家狗》都是學術著作,書名為什么很通俗?
李零:《兵以詐立》和《喪家狗》,都是很中性的書名,前者是《孫子》的原話,不如“兵不厭詐”通俗,中華書局原來建議我換個名。我用這個名,是想把“兵不厭詐”留給另一本書用。《喪家狗》,也談不上通俗,同樣是古書上的話,我用它作書名,不是罵孔子,不是比自己,而是為了刻畫知識分子的命運。
小康:現在,市面上有關《論語》的書有近30種,你的書也在這陣兒出版,是巧合還是其他的原因?
李零:巧合,撞上了。這書和《兵以詐立》一樣,都是我在北大的講義。我是配合學校的課程。2004-2005年,我給學生上這門課,一學期講半本,每次講課前,都準備講義。2006-2007年,繼續寫,繼續改,前后又花了不少時間,到今年,將近四年。在這之前,1995以來,研究上博楚簡,研究郭店楚簡,我也一直在讀《論語》,還有大小戴《記》,收獲很大。2001年,我給《郭店楚簡校讀記》寫的序,在《讀書》上發表,題目是《重見七十子》,講過我的補課原因。我讀《論語》,比《孫子》時間短,但前后十幾年,還不算早年的閱讀。這本書的醞釀,從很早就開始了。現在才出版,只是巧合。
小康:你現在的心境,用孔子的話說,是“從心所欲,不逾矩”?
李零:“喪家狗”,是孔子60歲上聽到的,他耳朵挺順,一點不生氣。這種狀態,我能理解。人,年紀大了,各種憤青毀你,看都不看,聽也不聽,愛說什么說什么,大概就是耳順了。70歲,“從心所欲,不逾矩”,確實難懂,中國人的自由概念,“從心所欲”,就沒有規矩,有規矩,就沒有“從心所欲”。孔子說的“矩”是禮。這話,中國人不好理解,外國人倒容易明白。我不是說“一人一個圈”嗎,因為人和人很容易掐起來。比如抽煙,你抽我不抽,就得隔離一下,你抽你一邊抽去,別在我這兒。我呢,也不能干涉你在抽煙區的自由。只有這樣,才能從心所欲:我從心所欲,你也從心所欲。他們的“矩”很多是法律。
我特別反對影射史學,也從不考慮“理論聯系實際”
小康:大多數人看重的是你在考據上下的功夫,你怎么看?
李零:有人寧愿承認我在文獻上做了一點工作,也不愿承認我在文化批評上的價值?,F在讀《論語》,很多人對書不感興趣,關心的只是崇圣。他們讀我的書,只是憑嗅覺讀,書本身不讀,也讀不下去。他們說,你講的孔子是前面的孔子,我們關心的是后面的孔子。所謂后面的孔子,就是我說的死孔子,假孔子,宋明理學的人造孔子。他們叫闡釋學。你不講程朱陸王,全是白搭。其實我要拆的就是這座廟。書里有不少筆墨,就是花在澄清他們的曲解。當然,好的意見我也吸收,四書類的注解,我引了不少。有人說,你沒講這個,沒講那個,那我沒講的可太多了。我壓根兒就沒打算把宋代思想史塞在這本書里(相反,主要就是清除他們的干擾)。我這本小書,沒有那么大的承載。還有人,根本不就書論書,專拿我這個人說事,品頭論足,說我受了什么什么刺激,好像對我多了解,跟我親爹似的。讀著難受就說讀著難受,兜那么大圈子干嗎?宋代思想史,這不是我的研究范圍。我只是告訴你,我憑文獻本身判斷,包括出土材料,宋學得出的印象,很多都有問題。
小康:你在書中多次提到,孔子的形象是后人強加上去的,他們這樣做的動機是什么?
李零:從《論語》可以看得很清楚,孔子當時弟子很多,整個思想世界很豐富??鬃雍涂鬃拥膶W生,形象很生動。后人把他歪曲了。比如孔子的學生,《論語》有29人,最重要的,是13個人??鬃铀懒耍衅叽蟮茏?,子貢、宰我是老大哥,有若是接班人,子游、子夏、子張是擁立有若的小師弟,曾子輩分最低,是少數派,地位并不高。宋儒講道統,說孔子傳曾子,曾子傳子思、孟子。所謂四配,是顏回加曾、思、孟。這四人,除顏回,都不是孔子最重要的弟子??鬃铀罆r,曾子是晚輩,子思是小孩,孟子還沒影兒,反而站當間兒,立孔子身邊,真奇怪??鬃有蕾p的十哲(除顏回升四配),都是老大哥,反而靠邊站?他們,剩下的九個,加上有若、子張,是11人,湊不夠十二哲,連朱熹也拉進來,豈不可笑?我們從《論語》看,從出土材料看,這個道統,完全是虛構。去圣乃得真孔子。
小康:是否可以說,這本書有正本清源的效果?
李零:我不敢說正本清源。我就自己讀,自娛自樂。
小康:相對而言,我更關心書里面“理論聯系實際”的內容,但這比較容易授人口實。你怎么看?
李零:我特別反對影射史學,也從不考慮“理論聯系實際”。我說這本書是一個知識分子和另一個知識分子對話,當然是時空遙隔?!墩撜Z》本來就不是寫給大眾讀的,他要學生當古代的真君子,那是老牌的貴族,大眾學不了。讀書,下附議論,自古就有這種寫法。我只不過是從他們師生,想點我身邊人心同理的事情,不是簡單的比附,就像人類學家調查一個文化,你不能拿它當真正的古代,但它可以幫助你了解古代。我覺得,這并不犯規。現在的孔子研究,妄議古今,任意造假,可以美其名曰闡釋學,我比一下,怎么就不行?當然有人說了,“你太隨意”,一下就跳到現在,但我講我的體會,沒有把它強加在《論語》原文里。我讀《論語》,很注意它們之間的分寸和差異。對于孔子,我很強調,要從當時的環境理解他。比如孔子輕視少數民族,輕視婦女,這太正常了,非得解釋成他預見到全球的平等,預見到希特勒、東條英機的罪惡,預見到今天的女權主義,這不是胡扯?對這類闡釋學,我是毫不客氣。
“書是什么書,就當什么書讀”
小康:《于丹〈論語〉心得》里面專門講到,趙普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有人甚至提出,只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一句即可治天下,你認為呢?
李零:趙普的話是傳說,根本不可信。
小康:孔子在《論語》里面講,應該這樣,應該那樣,這樣是好的,那樣是善的,道德標準很高,我們要做到非常困難,甚至孔子說的話,他自己也做不到。有人說,標準是好的,只是你沒有做到,問題在你這里。但這個解釋還是比較牽強,人有時候可能做一點不那么正大光明的事,在現實中有一些妥協,但如果說大部分人都沒有趨善之心又很難讓人信服。那么,究竟應當怎樣學《論語》?
李零:絕大多數人學《論語》都是要學以致用,那就是學道德。學道德,你不能反對。他說要學好,你不能說學壞。問題是,道德很抽象。抽象的東西,什么地方都能安,很好,但也最沒用。我在“”中有過體會,當時號召人民群眾學什么?學哲學。哲學比較抽象,解釋的余地特別大。他要安一個燈泡,說是用哲學安燈泡,你不能說不對,但干嗎非得用哲學來安燈泡?人民群眾很容易被這種東西糊弄。還有就是學道德。道德也很抽象,愛為什么愛?勇為什么勇?全都抽掉,教你學好有什么錯?可是它也最沒法學。為什么常常不能學?就在于前提不知道。比如說,“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很好,可是你要抵抗什么?不知道,為什么抵抗?也不知道,怎么學?其實,道德都是抽象著學,這給各種各樣的解釋創造了余地。全世界的道德,幾乎都一樣,不殺人,不偷盜,不說謊,不奸。有的神學家說,宗教無法統一,但有世界倫理。這個最有用的東西,其實也最無用。
我還有一個體會,也是那陣兒的體會,越沒道德,才越講道德。比如宗教自律那么強,這戒那戒,管住什么了?照樣管不住。《論語》里有一個例子,孔子講了“四勿”,即“非禮勿視”那一套。同樣的故事,上博楚簡也有。上博楚簡的故事不一樣。顏回聽了老師的話,只好躲在屋子里不出來。他說,老師講的,我不能不照著辦,但我一出門就會犯錯誤,怎么辦?只好躲起來。顏回是孔門德行最高的弟子,尚且如此??鬃涌漕伝刈疃啵伝刈铍y學,我們都不知道從哪兒學,學什么。喝點涼水誰不會?但真學顏回,很難。誰都說安貧樂道好,但誰也不安貧樂道。原因很簡單,道德很抽象,但在現實中,任何道德都要受各種實際條件的限制。還有一些,根本沒法學,像《鄉黨》里講的,他說的一套吃喝穿戴到哪兒去找?
小康:這很容易讓人想起“偽君子”,就像《笑傲江湖》里的岳不群一樣,真正按照孔子的標準去身體力行,這樣的人很少,大部分都有一點偽善,偽的東西更多一些。
李零:我在這書里也說了,君子有真君子、偽君子,小人有真小人,但沒有偽小人。小人不必偽,他們在底層掙扎,沒必要裝君子。 有些人說我詆毀知識分子,其實我罵,都是罵偽君子。知識分子,最多偽君子。我最見不得虛偽。越是提倡“高大全”,越是導致虛偽。
[關鍵詞]孔子;孤獨
一
李澤厚先生在《美德歷程》中評價初唐詩人陳子昂有一種“得風氣之先的偉大孤獨感”[1](P217)這句話用在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身上同樣適用。
孤獨是一種感覺,它因與群體不合,與時代不合而產生。具有異常孤獨感的人要么是超乎常人的智者,要么是弱于常人的低能。前者拋棄社會,后者被社會拋棄。真正的思想家是孤獨的,他因站的高看得遠沒人跟他共鳴而倍感孤獨。
李零教授說:“任何懷抱理想,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的人,都是喪家狗?!盵2](P2)于是以“喪家狗”目之。言語雖然過激,卻也是讀懂孔子少有的幾個人之一。
《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貧且賤。及長,嘗為季氏史,料量平;嘗為司職吏而畜蕃息。由是為司空。已而去魯,斥乎齊,逐乎宋、衛,困于陳蔡之間,于是反魯?!盵3](P1909)清晰的勾勒出孔子一生郁郁不得志的窘境。
孔子三十五歲的時候,魯國發生了變亂??鬃觼淼烬R國,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高昭子的關系接近景公。雖然他向齊景公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論并頗受賞識,但齊景公終于沒有重用他,《微子篇第十八》中記載: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痹唬骸拔崂弦樱荒苡靡??!笨鬃有小?/p>
孔子就這樣默默地離開了齊國,又返回了魯國。
孔子五十歲后仕魯,事業頗有了進展,魯定公曾任命孔子做了中都長官,一年后,孔子又由中都長官提升為司空,再由司空提升為大司寇。魯定公十四年(前496),孔子五十六歲,他由大司寇理國相職務。但好景不長,孔子就因齊國制造的陰謀而憤然離開了魯國,開始了他周游列國的苦難歷程。
如果看看孔子后期的生命旅程,就會發現他是多么的孤獨,多么的寂寞。他滿腔熱血卻處處碰壁,他胸懷大志卻鮮有作為,他堅持自我卻最終找不到北。
離開魯國后,孔子去了衛國,但僅居住了十個月,就提心吊膽地離開了衛國??鬃拥疥悋涍^一個叫匡的地方被匡人圍困,脫險后又到了一個叫蒲的地方,但僅僅過了一個月,又返回了衛國,終因對衛靈公感到厭惡而去衛到曹。孔子離開曹國到達宋國,與弟子們在大樹下演習禮儀。宋國的司馬桓s想殺死孔子,就把樹砍掉了。孔子只得離開這個地方??鬃拥搅肃崌?,與弟子們走失,被人罵為喪家狗,于是到達陳國,孔子在陳國居住了三年,因陳國屢遭晉、楚兩國的侵犯而離開,路過一個叫蒲的地方,正好遇上公叔氏據蒲反叛衛國,蒲人扣留了孔子,孔子與他們訂立了盟約,才又逃到了衛國??鬃拥搅诵l國始終不被重用,他的學生冉有被季康子起用,他便在冉求離去之后從陳國移居蔡國。第二年,孔子從蔡國前往葉地。被陳、蔡兩國圍困,他和弟子們無法行動,糧食也斷絕了。于是派子貢到楚國去,楚昭王調來軍隊營救孔子,才免除了這場災禍??鬃又坏脧某祷匦l國。這一年,孔子六十三歲, 孔子離開魯國十四年后又回到了魯國。但魯國最終也不能重用孔子,孔子也不要求出來做官了,或許他真的累了。
孔子晚年生病了,他的學生子貢去看他,他嘆息著唱到:“泰山要倒了!梁柱要斷了,哲人要死了!”他邊唱邊流眼淚。他對子貢說:“天下失去常道已經很久了,沒人奉行我的主張。夏人死了停棺在東廂的臺階,周人死了停棺在西廂的臺階,殷人死了停棺在堂屋的兩柱之間。昨天晚上我夢見自己坐在兩柱之間受人祭奠,我原本就是殷商人啊?!边^了七天孔子就撒手人寰,離開了這個他還眷戀著的塵世。孔子死時七十三歲。直到死,他也沒有冷卻他那顆殷紅的心。
孔子的一生是孤獨的一生,是寂寞的一生??鬃釉洘o數次的哀嘆過,傷心過。他有一回說道:“河不出圖,雒不出書,吾已矣夫!”顏淵死,孔子說:“天喪予!”及西狩見麟,又說:“吾道窮矣!”喟然嘆曰:“莫知我夫!”子貢問:“何為莫知子?”孔子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3](P1942)當一個人不無感慨地說出“只有上天能了解我的時候”,也許真得沒有人再了解他了。
二
孤獨還是一種自我體認。常人與生俱來的孤獨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智者的孤獨卻往往源于對信念的堅守??鬃拥墓陋毦驮从谒珗讨谧约簶嫿ǔ鰜淼睦硐胧澜?,他為自己的仁政藍圖奮斗終生,卻始終不愿意屈己附勢。他的不妥協是他不被起用的原因,也是造成他孤獨的原因。
孔子說:“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又說“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還說“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微子篇第十八》)他既不降志辱身以求進取,也不隱居避世脫離塵俗,所以他是孤獨的。
他的弟子子貢曾經善意地勸導他把自己的人生期待放低一點,這樣或許可以很快實現自己的理想,獲得心靈的慰藉。但孔子非但不接受,還義正嚴詞地批評了子貢,他說:
賜,良農能稼而不能為穡,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君子能其修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而不能為容。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賜,爾志不遠矣
對自己的苦難不遇孔子也做過反思,但結果他還是堅持了自己。因為連他本人都相信自己的遭遇是那個不爭氣的社會造成的?!妒酚?孔子世家》記載:
孔子知弟子有慍心,乃召子路而問曰:“《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岬婪切??吾何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齊?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3](P1931)
可見在孔子的心里,他已經將自己認同為古代的圣賢伯夷、叔齊、比干了,既然先賢都慘遭冷落,更何況自己呢?誠如他先前預言的那樣:“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保ā豆遍L第五》)
三
孤獨,有時與你身邊有多少人并無關聯。一個人獨處時可能并不孤獨,沉浸在眾生喧囂的世界里就未必沒有孤獨。曲高和寡后的知音難覓才是真正的孤獨!
孔子雖然弟子眾多,但真正了解他,認同他的弟子并不多??组T雖然有七十二賢,但在孔子心目中真正割舍不下的還是顏回。這一點可以從孔子對顏回的多次贊揚中看出,在孔子的眼里,他已然把顏回當成了自己的知音。他曾經這樣說道:“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保ā队阂财诹罚┯终f:“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篇第六》)還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述而篇第七》)顏回死后孔子痛苦不堪,高呼:“天喪予!天喪予!”(《先進篇第十一》)幾近情不可遏。
顏回(公元前511―480),字子淵,魯國人,小孔子四十歲??鬃诱J為在所有學生中能堅持自己大道的就顏回一個人了,無論孔子的看法是否正確,但這種看法的凝定無疑加深了他對顏回的期待,而知己的英年早逝又必然打碎了他惜才的心。哀公和季康子曾詢問過孔子,他的弟子中誰最好學,孔子不假思索地說是顏回,并且補充道顏回死后就再也找不到其它人了。(《雍也篇第六》)
《列子?湯問》中記載了俞伯牙和鐘子期之間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情景。后人遂傳為美談。然而知音難覓卻是人所共知的事情。《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
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笨鬃釉唬骸扒鹞吹闷渲疽病!庇虚g,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笨鬃釉唬骸扒鹞吹闷錇槿艘病!庇虚g,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辟席再拜,曰:“師蓋云《文王操》也?!盵3](P1925)
孔子向師襄子學習音樂,可是連師襄子也不知道他給孔子教授的正是《文王操》,等到孔子領悟到了這首音樂的真諦時,師襄子才突然想起他的老師曾經告訴過音樂的名字是《文王操》。師襄子不可謂不是偉大的音樂家,卻很難說就是孔子的知音??梢姡瑹o論在政治旅途上,還是藝術求索中,孔子注定都是孤獨的。
四
著名文化學者柳詒徵先生曾說:“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后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盵4](P263)如果說孔子成就了中華文化,那么孤獨則成就了孔子。需要說明的是,孤獨帶給人的不僅是痛苦,它還使人變得深刻。孤獨是一種境界,它不是智者的專利,卻能使人遠離塵世的喧囂與浮躁,獲得心靈的寧靜與超脫。從而站在時代的最高點上審視宇宙、人生并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指出理性化的道路。孔子因此成為了那個時代的精神高標,成為了后世無數求索者效仿的楷模。
參考文獻:
[1] 李澤厚.美的歷程[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2] 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3] [漢]司馬遷撰.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孔丘是中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仁學派創始人,開創儒家之風,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看罷,筆者對孔子唯有仰視。然對于“圣人”的他來說,這還遠遠不夠。司馬遷說:“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1]而林語堂則認為:“孔子的思想代表一個理性的社會秩序,以倫理為法,以個人修養為本,以道德為施政之基礎,以個人正心修身為政治修明之根柢”。[2]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呼吁全世界:“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名家總以其獨特的視角呈獻給讀者全新與全面的理解。而我認為孔子并非只是站立在高高的圣壇之上,并非只有高度,沒有溫度。相反他是一位率真又可愛的老者,一位極“接地氣”的思想者,一位行走在理想之路的踐行者,一位觸手可及卻又無法企及的理想主義者。李零也曾在《喪家狗》寫道:“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個出身卑賤,卻以古代貴族(真君子)為立身標準的人;一個好古敏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傳遞古代文化,教人閱讀經典的人;一個有道德學問,卻無權無勢,敢于批評當世權貴的人;一個四處游說,替統治者操心,拼命勸他們改邪歸正的人;一個古道熱腸,夢想恢復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惶,也很無奈,唇焦口燥,顛沛流離,像條無家可歸的流浪狗?!盵3]此語一出,可謂石破天驚!然而我終究沒有李零尖銳,也不想只瞻仰孔子,我想跟孔子就《論語》促膝交談。
一、孔子不矯情,他很率真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4](《述而》32)
我們哪里尋得到一位大圣人的形象,分明就是我們身旁的孔大哥嘛!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雍也》28)
不就見個南子嘛!何須對自己學生發誓?子路也真是的,老師見美女也無可厚非啊,不也是為理想在努力尋求出路嗎?何必生那么大的氣,害得老師向學生發誓,不過,話說回來,這不正是孔子極其率真的表現嗎?
下面一則,就很嚴肅了:
子曰:“{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保ā栋速?0)
祭祀是國家大事,然而,孔子卻很感性的說“我不想看這種祭祀”,有點孩子氣,卻又是那么鄭重,是的,僭越“禮”數,在孔子看來是要不得的,“我”不能改變,那“我”就修煉自身好了。
二、孔子不言棄,他很執著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保ā豆遍L》7)
不是每個人都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的,特別是孔子生活的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儒家思想并不被君主看好,孔子想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就更難了,那么,孔子說,道不行,那就做個木筏子去大海上吧,我想這就是一種執著的表現,這是為自己理想敢于真情面對,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8)
這似乎說的是早晚一日之事,跟執著何干?可是細想,這決然是一種執著,是對信念的堅持,哪怕一日堅持呢?哪怕用生命作為代價呢?
三、孔子不空談,他很務實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學而》6)
我在想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然而人之于立足之本,并非學識,而是身德,那么先立身,然后在有閑暇和精力時學習典籍,這樣的務實讓人們明白人立足于社會最為先行與重要的是什么。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公冶長》2)
孔子多么務實?。『媚袃贺M肯讓他人得去,趕緊做自己的侄女婿!
四、孔子不張揚,他很謙遜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2)
孔子本身就是率先垂范的教育者,然而面對學生他仍然如此謙虛,真是難能可貴??!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保ā独锶省?7)
有時我在想,孔子見到賢能的人多還是見到不賢能的人多呢?從語錄中我們可以看到,好像是不賢能的人多,因為孔子很多時間都在自省?。?/p>
五、孔子不“高冷”,他很和善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10)
據史料,伯牛當時得的是皮膚疾病,別人都不敢接近他,然而孔子不但去看望他,甚至用手去牽著伯牛的手,這是怎樣的一種人文關懷啊!不是作秀,也從不給他人看,只是出自于一個老師對于學生的關懷,由此,我們感受到了孔子的溫度。其實,像孔子這樣的和善面孔在《論語》中很是常見,如:
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站栗’?!弊勇勚唬骸俺墒虏徽f,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21)
六、孔子既感性,他還很知性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八佾》17)
不難看出,“禮”在孔子心目中是高于一切的,然而孔子也并非不贊成子貢的做法,恰恰相反,他很有技巧地教育了子貢,解決問題要抓住事件的本質,而不能停留于表面,這真是可謂感性與理性的結合?。?/p>
另外,我們再看這一則:
子于是日哭,則不歌。(《述而》10)
人往往是健忘的,特別是對于憂傷的事情總是想忘掉,越快越好,可是孔子則不同,很有原則,這一天要是哭過,那么就絕對不去唱歌了,也許這是尊重自己情感的一種表現吧,抑或是善于管理自己的情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16)
圣人也是要食人間煙火的,飯是要吃的,水是照常喝的,然而孔子吃的粗茶淡飯,照樣枕著胳膊睡覺,還很快樂!然后看著天上的浮云說:“不義的富貴讓它去吧!”看看,這是何等的感性??!然而,細想,這不正是孔子對于富貴極其理性的思考嗎?只要是人,就該有對于不義之財的冷靜判斷與摒棄。
我內心從來都覺得應該把圣人從圣壇上“拉下”,做一個真真切切的人,只有這樣,他的智慧才能為我們更好地運用。正如李零說道:“孔子并不是圣人。歷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真正的孔子,活著的孔子,既不是圣,也不是王,根本談不上‘內圣外王’。”“孔子不能救中國,也不能救世界。從來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盵5]所以,知識不要神化,人更不能神化,我們要的是閃爍著理性光芒的真知識,要的是接著地氣帶著溫度哪怕有點塵土的真人。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韓兆琦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
[2]林語堂.孔子的智慧[M].黃嘉德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5]李 零.喪家狗―我讀《論語》(修訂版)[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皇帝要與誰下棋,誰也不敢推卻,皇帝既然有這樣的興致,你敢掃皇帝的興!如果讓你來恭維、奉承皇帝,不用說,人人都能做,與皇帝下棋可就難了。你如果故意違背棋理,不但沒了棋趣,反而是一種受罪的差事。你贏他,他不高興,如果你讓他看出故意讓他,他同樣不高興。棋有棋理,棋理難違,違背棋理,棋就索然無味,萬一你把握不住,按規則行事,不小心讓他輸了,他不但沒玩出味來,還丟了面子,這肯定不是吉兆。
《梁書》里記載,梁武帝好弈,經常召集臣下進宮通宵對弈,精力之旺盛常常使得對手難以招架,但你累死也得陪他玩。有一次,一位大臣與他下棋打瞌睡,梁武帝金口一開,送了句“狀若喪家狗”。頭師是當時有名的高僧,一日,梁武帝在宮中和大臣下棋,下完棋要聽高僧講佛。頭師得到召命趕到宮中,當侍從進內稟報時,正巧梁武帝落子大呼“殺卻”。侍從以為要殺來者,頭師人頭落地。等下完棋,梁武帝想起要召見頭師,左右侍從回答已奉旨殺掉了。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與吏部尚書唐儉下棋。唐儉是個直腸子不善逢迎的人,把唐太宗殺個大敗。唐太宗心中大怒,立即下令貶唐儉為潭州刺史。李皇帝還不甘罷休,又找了尉遲恭發泄:“唐儉對我如此不敬,我要借他而警誡百官。不過現在還沒有具體的罪名可定,你去他家一次,聽他是否對我的處理有怨言,如果有,就可以此定他的死罪?!毙蚁参具t恭不是小人,否則唐儉休矣!明太祖朱元璋常找徐達下棋。徐達的棋藝雖高,但每次都略負老朱數子,以便讓朱皇上高興。一天,朱元璋與徐達游南京城外的莫愁湖。朱元璋忽然棋癮來了,便要與徐達下棋,對徐達說:“今日下棋,如果你勝了,朕就把這湖賜給你?!毙爝_雖不敢贏,但又不想輸,這莫愁湖太有吸引力了。思來想去,決定贏一回。一盤棋下來,朱元璋輸了;朱皇帝惱了,正要發作,徐達立刻跪倒:“請陛下細看全局。”朱元璋仔細看了看,發現棋盤上竟用棋子組成了“萬歲”二字。朱元璋龍顏大悅,下令把莫愁湖賜給了徐達。這盤棋看起來有驚無險,如果沒有徐達這樣的本領,恐怕腦袋要搬家了。
與皇帝下棋最有招的人要算賈玄。宋太宗趙光義招賈玄下棋,開棋時讓賈玄先走三子,賈玄卻輸掉一路子。太宗知道賈玄使詐,沒有拿出真本領,就說:“這一局你再輸了,我就讓人打你一頓。”這一局下完,結果下成了平局。太宗說:“你這里面還有假,再來一局,你若是勝了,就賞你紅袍讓你升官,輸了就把你投入水中淹死。”這一局下完,結果還是平局。太宗說:“我讓你三子卻還是下成平局,這棋是你輸了?!闭f罷命左右將賈玄投到水中。賈玄急忙大叫:“我手中還有一枚棋子沒有計算哪!”太宗大笑,下令賜給賈玄紅袍升官。賈玄脫險。我們可能要慶幸賈玄大贏,贏了皇帝,還贏了官,可下次呢?賈玄再機智,下次怎么化險為夷?真讓人替他捏把汗。“與皇帝下棋”的故事,看來,凸現的不僅僅是“伴君如伴虎”,它還詮釋了“弄權”的荒唐、可怕和罪惡!
【原載2009年8月31日《石獅
日報》】
20世紀90年代后,傳統文化愈來愈受重視,各種被描述為“國學熱”、“儒學復興”的社會現象,目不暇給。既有學院中競設國學院所、爭開國學班之狀況,而社會上也遍是文化講壇、兒童讀經班,乃至出現國學辣妹、漢服運動之類。各地又或祭孔、祭三皇、祭五帝,或大講姓氏文化、尊祖報本,或抬出鄉賢名儒,號召儒商。凡此等等,無法殫述,形成新時代最特殊的文化景觀。
這種文化現象之形成,原因復雜,此處不予分析。因此現在我要談的,乃是對它的一些反思。儒學復興或許又來得太快太輕易了。學術界還沒準備好、社會條件也不足,以致所謂儒學復興不僅頗見亂象,真實內涵亦頗堪疑。
內地的孔廟、書院、朱熹、王陽明、黃宗羲、章太炎等名儒故居及舊址,現在大多不屬于教育與科研體制,而是隸轄文化部門或旅游部門,不講學、不做研究,只是辟地做生意,兜攬游客上門。正式教育體制中,大學文科的系所、經費、資源皆遠不及理工商管吃香,大學里的國學班國學院雖辦得熱鬧,國學卻迄今仍不被教育主管官署視為一正式學門。儒學同樣也非正式學科,只能掛在“哲學”底下,做為“中國哲學”的一個分支??墒侨鍖W的歷史面、社會面等等,均非哲學所能涵括。此類制度的社會條件若未改善,國學或儒學云云便只是虛熱鬧,很難落實。
不僅是發展儒學才如此。好日子沒過上幾天,飲膳品位根本還沒提升,已嚷著要吃粗食吃土菜,說是厭珍饈而貴螺蛤了;人文與藝術,根本還不嫻熟法度,對中西傳統不識之無,已然高談創新,要把自己建立為典范了。此等浮囂的文化心態,使得大家熱衷于放焰火或看煙火表演,而吝于注意埋水管的工作。媒體與社會聯手打造著文化明星、追求轟動效應,卻并不關心上述儒學發展之體制問題,也未必支持學術。令人沉思的儒學內涵,遂往往在此情境中被簡化成一客快餐,或一品點綴快樂生活的巧克力冰淇淋。
在所謂儒學復興的這個年代,恰好又逢著經濟成長,以至于儒學發展頗受經濟利益之驅遣,商業炒作、時尚風潮,構成一幅奇異的風景。
各級地方政府,常以傳統文化為名目,辦祭典、祀先賢,或打造族譜村、姓氏大會,建中華文化標示城,并把孔廟、書院辟為觀光旅游景點。但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旨不在宏揚文化,而是藉此發展經濟,帶動地方建設,招商引資。有些城市喜談儒商傳統,或設法建立新的全球儒商關系,其意略同。這些地方的官與商,都艷稱儒學,但據我親身體會,大抵對儒學是既不懂也缺乏敬意的。他們辦的典禮、召開的學術研討會,通常皆無什么學術價值及文化意義,無非搞活動以吸引人潮與錢潮罷了。儒商問題,本來在20世紀90年代是非常有意義的課題,可以做許多理論挖掘與歷史探索,但如今也被庸俗化了。
一個時期以來,文化學術思想界這種以“顛覆”先賢哲人為標志的否定傳統文化的潮流,最讓人關注。先是北大教授李零把孔子稱作是“喪家狗”,河南大學教授王立群稱司馬相如騙財騙色還“包二奶”,后又有北大博士檀作文把李白稱為“古惑仔”,接著作家梅朝榮稱諸葛亮是“中國最虛偽的男人”,學者吳越稱“水滸一百單八將全是”的觀點流行開來……有的文化批評家面對如此愈刮愈烈全面否定和作踐古代文化名人之風曾不無憂慮地說,去年是古人的厄運年,今年“下一個倒霉的古人會是誰”,如今這個“倒霉的古人”輪到了大禹。
從我們的歷史知識和文化共識來說,大禹,是我們傳說的歷史人物,“大禹治水”代表了我們民族堅忍不拔、艱苦奮斗的人格,是我們精神文化的一筆財富,所以,如此“惡搞”古人,輕薄古圣先賢,已不是“時尚講史”的問題,或者“學術”研究的問題,而是對待文化、對待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一種態度問題了。
這是一股顛覆傳統、厚誣古人的流行文化潮流,是傳統文化復興中的“倒春寒”。然而,令人更加擔憂的是,如今文化界、學界流行的這種不良風氣,大有蔓延之勢,乃至這種“顛覆性”解讀成為了一些文化人對待文化的態度和文化傾向性,形成了這些文化人的思維方式和“批判”方式……
一些文化批評家、讀者發問,為什么在文化界、學界,文化人這種沒有多少文化的、學術的和思想內涵的所謂新觀點,對文化的“顛覆”,對文化自尊的顛倒成了流行趨勢?一位西方文化批評家說,某些文化人內心潛藏著違背文化和人性規律的放棄文化、憎恨文化的沖動……這是一種原因,但這更是因為這些文化人缺乏對文化的認同,缺乏對文化的敬畏。
作為文化人,應該懂得,文化,是我們從祖先那里接受來的精神的禮物,“在文化中,我們的基礎是由整個民族世世代代經歷的經驗和發明所積累起來的財富。我們是這些文化和精神財富的受益者,他人所完成的這種準備工作使我們的工作、生活更容易、更豐富多彩”。民族文化的因子,就像血液一樣交織于我們每個生命的個體之中,構成我們的“血管”系統,我們在民族文化的氛圍中自由呼吸、發揮精神的創造力,尤其文化歷史上的那些遙不可及的文化先賢的光芒,穿越千年時空,照耀當下,讓我們的生命歷程,因為多了傳統文化的陪伴,而變得厚重和溫暖……
這告訴我們,對民族的文化,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一顆“敬畏的心”,而作為文化人尤其應該用自己的方式向傳統、向文化表達敬意。
文化人要有一顆“敬畏的心”,就是要不忘“根”;這個根,就是精神的根,文化的根,民族文化的根,人類文化的根。文化人應該以舍我其誰的精神,把整個民族的文化使命放在自己背上,用身體做圍欄,保護著我們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園。文化人具有了這樣的“敬畏的心”,相信“顛覆”等諸如此類的文化人“憎恨”文化之舉就會減少許多吧……
關鍵詞:初中英語 外國文化
(一)文化與語言的關系
文化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概念,要給它下一個確切的定義是比較難的,這是因為人們對文化有著各種各樣的看法。布朗(D.BBrown,1918)說:“文化是信念、習慣、生活模式和行為的總和,這一切大致上為占據著特定的地理區域的人們所共有?!蹦壳?,人們普遍將文化定義為兩大類,即大寫文化和小寫文化(高雅文化和習俗文化)。對語言產生直接影響的是小寫文化,因為它是社會現實的直接反應,是人們生活的生動寫照。古德諾夫曾說:“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文化的一個方面,語言與文化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Byron也認為:“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及其信念、價值觀的表達方式。”由此,不難看出文化與語言是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語言學習,就是文化學習,因為語言與文化是共生的,相依的。語言不但是文化的重要而突出的組成部分,而且又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離開了語言所依托的背景,語言也就沒有了生命。所以,對一種語言的習得和教學,就離不開對這種語言所表現的文化內涵的了解。
(二)課堂教學中文化培養的必要性
在課堂教學中,主要目標是傳授學生語言的基礎知識,訓練基本語言技能,培養其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但語言能力僅是語言交際能力的一個基本方面。作為語言教師,必須明確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注意文化學習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如果教師教授語言時而沒同時教授文化,那么教師只是在教授沒有意義的符號或導致錯誤意義的符號而已。另外,課堂教學中適當地傳授一些外國文化也是組織課堂教學的需要。有些教師在課堂上設計了一些活動讓學生練習“交際”,但這些情景由于脫離文化背景知識,只是為了句型的掌握而交際。比如,手里拿著鋼筆,明知故問:“Isthisapen?”讓學生回答:“Yes,itis”明知天氣很好,還要問學生:“Itisafineday,isn’tit?”等等。雖然學生通過這樣的練習掌握了這個句型,但這并不是真正意義的交際,因為,這樣達不到提高學生真正交際能力的目的。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意漢語與英語之間語言與文化的對比,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能使學生學到地道的英語,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課堂教學中文化知識的培養
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文化知識的傳授,要根據課堂上的具體情況,結合語言學習,導入必要的合適的文化內容知識。
1、詞匯教學時,要注意不同的社會文化語境有著不同的含義
如Dog一詞,在漢語中多含貶義,象“狗東西、狗腿子、喪家狗、走狗、落水狗”等等。而在英語中卻多含褒義,比如,aluckydog(幸運兒),tobetopdog(居于高位),Everydoghashis
day(每人一生中都有得意日),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等,又如candle一詞,西方人會想到“教堂之神圣、莊嚴”,“生日之快樂和祝福”。而中國人的文化意義則更加廣博、深遠,人們會想到:“奉獻精神,照亮別人,燃盡自己”,“新婚的吉慶”,對逝者的“祭奠”等等。由此可見,文化在詞匯教學中的重要性。
2、講解語言要點和課文內容時,要注意具體的社會文化語境
向學生介紹不同文化中不同的風俗、習慣等一些背景知識。比如,中國人見面時習慣上用“你吃了嗎?”“你去哪兒?”等這樣的招呼語。這些問題在我國特定的語境中并非真正的問句,只是些普通的禮貌性招呼用語,而并非含有其他的意圖。如果直接把這些用語譯為英語,同外國人進行交流,勢必會造成誤會或迷惑不解。而外國人見面時,習慣上談天氣、環境等。如:Itisalovelyday,isn’tit?Whatalovelyday!在其特定的語境中,這也并不是真正的問句,而是習慣性招呼用語。再如,中國人常以謙虛為懷,不愛顯示夸耀自己,人們??陕牭竭@樣的對話:A:Mr.Wang,yourhandwritingisexcellent B:No,notatall這本是出于謙虛的態度,而非內心所言,在中國人看來這樣的問題很正常,不以為然。而與外國人接觸時,這時你們的話語可能會中斷,外國人就會覺得你的回答是事實。所以,在語言教學中,教師針對性地介紹一些人們相互間的文化知識,從而會避免語言方面的錯誤。
3、指定讓學生看一些英文電影、電視節目、閱讀英文報刊雜志等
規定他們看完后,介紹一兩個所看內容中的背景知識、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最后,教師在這個基礎上作進一步的補充和總結。通過這種方法,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都進行了語言交流與思想交流,語言在此時就學活了。
4、設定具有交際意義的情景
今年是孔子誕生2 560年,大家可能要問了,離當今如此久遠的孔子創立的儒家,對我們今天有什么啟發呢?啟發很多,這就是國學的魅力,當把儒家思想與現代生活結合起來時,就能豐富我們的人生、充實我們的內心。
了解自己的人才快樂
瑞士有個著名的心理學家叫榮格,他說,一個人身體健康,心智正常,但是未必快樂。這是為什么呢?榮格的話說明了一個問題:人的快樂和身心沒有必然聯系。相反,有些人可能身體有病,心智也未必完全正常,但是他很快樂。我們就要問了,西方人如何面對這個問題?榮格提出了問題所在,他認為,現代人跟自我太過于疏離、異化,對自己不了解。
這使我想起了刻在希臘戴爾菲神殿上的一句格言――“認識你自己”。一個人是不是快樂,要看他是否了解自己,如果不了解自己,把社會大眾所追求的東西,當成自己的目標,得到之后才發現不是自己所要的。英國作家王爾德對人生的觀察非常深刻,他說:“人生只有兩種悲劇:一種是得不到我想要的;另一種呢?是得到了我所要的?!鼻鞍刖湓挼惯€合理,后半句就糟糕了,他說得到了才發現自己搞錯了,和自己最初所想的不一樣。
中國人很少看心理醫生,難道我們心理都健康嗎?不一定。我們的立足點有兩個:第一,中國人傳統比較重視群體,能從家人、同學的支持中化解壓力;再一個,通過算命來解釋人生際遇。在今天的中國,這兩點都有些靠不住了,一是多是原子式小家庭,各自奮斗;二是算命也被認為不科學,需要理性的根據。這樣,中國人和西方面臨的問題就慢慢接近了。
這時候,把孔子拉進來,能面對西方的挑戰嗎?沒有人敢打包票。
孔子的特質就在于,他把內在的精神特質完全展現出來了,為什么經過了兩千多年,他仍然能夠輻射出很強的光,因為他把“人”這個角色扮演得很好,把人的潛能充分實現,成為君子、賢者、圣人。大家聽到這幾個詞都有壓力,心里說又要我們修德行善了,問題是,你能不能講個道理出來,說修德行善本來就是人心快樂的保證?
真誠是向善的前提
“人之初,性本善”往往只是小孩子們念,在成人社會沒辦法講通。所以性本善是一種幻覺、一種教條。儒家所主張的理性要改一個字,叫做“人之初,性向善”。什么叫向呢?向代表一種真誠引發的由內而發的力量。真誠這兩個字很有意思,因為人是所有動物里面唯一可能不真誠的,有些人甚至一輩子都不真誠。儒家強調真誠,真誠才有力量。坐公交時大家都搶座位,上來一位老太太,大家都裝做沒看見,各忙各的。突然,老太太摔倒了,大家爭著讓座,為什么?惻隱之心哪,你可以忍受汽車的顛簸,不能忍受良心的煎熬。人活著就有真誠和不真誠,不真誠就會計較,老太太上來,周圍有比我年輕的,比我壯實的,憑什么是我呀?假設是自己的祖母呢?請問別人的祖母你為什么不管,你沒有推己及人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樣想你就會心甘情愿地讓座,真誠才有力量,所以,人心向善有個前提――真誠。
真誠決不是天真幼稚,很多人說學儒家反而有很多限制了,我不能夠得到許多利益,最后往往做好人吃虧了,這種吃虧實際上符合人性的要求,長遠來看,是對人性最健康的指導。
儒家怎么看待善呢?你先不要問什么是善,先想想哪些行為經常被描寫為善。《孟子》書中就有四個字,孝悌忠信,分析一下會發現,原來每個字都是“我”和特定的人適當關系的體現,父母、兄弟、朋友。儒家思想的“善”一定放在人與人中間,以真誠為出發點來實現。
真正的快樂是心中坦蕩蕩
孔子的兒子比孔子早兩年過世,孔子等于是沒人送終,弟子們守喪三年才離去,子貢“筑室于場,獨居三年,然后歸”??鬃由诟毁F人家嗎?不是,他出身卑微。孔子是一位政治領導嗎?他在魯國只做了五年官??鬃雍苡绣X嗎?更沒有。這么一個人過世之后學生為什么會主動地為他守喪?所以把孔子說成喪家狗是不公平的,只是看到歷史的表面,沒有看到一個人經過修煉可以成就的境界。今天我們學習儒家,就要掌握真誠,力量由內而發,把被動變成主動,是我自己愿意友善,我愿意孝順,我愿意勤奮。這樣做的時候,內心的快樂就會展現出來。
一般講快樂都會講到很明確的效果,其實不然,真正的快樂是心中坦坦蕩蕩。孟子說:“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边@句話怎么解釋,在我這里,什么都夠了,什么都不需要了,我只要反省自己,發現自己做到真誠,就沒有比這個最大的快樂了。換句話說,人最大的快樂就是心中完全真誠,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學儒家也要講智慧
現在收入比過去高了,但比過去快樂嗎?不一定,這就說明,快樂在內不在外,在外的話可能就陷入五個字的困境――重復而乏味。
一個人的生命,如果只有外面的活動,很容易重復而乏味,像我們開始上班都很開心,上班五年之后,還有這樣的熱忱嗎?就變成例行公事了,開始上班的勁頭,讓你感覺生命每天都不一樣,日新月異,感覺有理想。學了儒家之后會發現,這種熱忱每一天都會存在。
由內而發的真誠是你每一天工作快樂的最重要來源。學儒家講真誠做好人決不代表你要受騙,而你要思考,智慧不可或缺。西方有句話,做正確的事,把事情做正確。前者講做好事,后者就是智慧。
有個詞叫守經達權,意思是說把握住原則但能變通、不固執。人往往需要配合變化的需要。有人故意問孟子,如果嫂嫂掉到水里快淹死了,我這個做小叔的能不能伸手拉她。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古時候講男女授受不親。孟子說:“看到嫂嫂掉水里不救那是豺狼。”所以人生有平常的情況,也有特殊的情況,儒家能隨時應變。
學會身心的整合
當今人們通常存在這樣的困惑,一方面明白錢財都是身外之物,要克制欲望,另一方面又被中產階級的優
越生活所吸引,停不下追尋的腳步,如何保持內心的平衡?這個時候,儒家就可能會起到一些指導作用。追求外在的生活條件,這是社會發展的方向和重要方式,本身沒有錯。重要的是你內心要有一種覺悟。我們談論完整的人生,不能忽略“身、心、靈”三個部分。年輕的時候,很多人側重身(外貌、體力、財富、地位等)方面要多一些,但是不能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
關鍵詞:詞匯教學 主要問題 教學建議
一、引言
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是語言的三要素之一,它在語言系統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英語詞匯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Wilkins論述了詞匯在交際中的重要性:“沒有語法,能表達的內容很少;沒有詞匯則什么都表達不了”。詞匯教學非常重要。如何使大學生在一定時間內掌握課本要求的詞匯和一定數量的習慣用語及固定搭配,并正確理解其在語段或語篇中的意思,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如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詞匯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很棘手的問題。
任何一種語言技能的形成,都必須以一定的語言材料為基礎,而積累語言材料的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掌握該語言詞匯。《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版)中也指出,大學英語教學必須把重點放在打牢語言基礎上。語言基礎包括語言知識和語言應用能力。語言知識指語音、語法和詞匯等方面的知識,語言應用能力指綜合應用語言知識進行聽、說、讀、寫、譯等的語言活動的能力。學者Lewis認為,詞匯學習是第二語言習得的中心任務,聽、說、讀、寫、譯五項語言技能沒有哪一項能脫離對詞匯的依賴。在大學英語學習中,學習者在寫作上犯得錯誤最多的是詞匯 (主要是拼寫錯誤和用詞不當);在聽力上感覺最困難的也是詞匯;在會話中如果學習者掌握的詞匯不足,就會造成詞不達意的尷尬;我們閱讀文章時,由于不認識文章中的關鍵詞往往影響理解的準確性;翻譯時因為不知道或不記得表達對應的詞匯而無從下筆等,所以每個學語言的人都深刻地感到詞匯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地位。
二、對詞匯教學現狀的反思
鑒于詞匯教學及學習的重要性,教師在課上會花大量的時間講解詞匯,學生在課下學英語主要精力都花在了背單詞上??梢哉f是師生雙方在詞匯學習方面都付出了很多,但結果卻還有很多學生仍然看不做,聽不明白,寫不出來,學生學的仍然是聾啞英語。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進行了認真的總結和思考。
1.忽略了語境的作用
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所說:“詞語要嵌在上下文里頭才有生命,才容易記住,才知道用法?!彼?,學習詞匯一定要放在某個語境里學習。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只按照單詞表一字不漏地傳授單詞,而且只講解單詞的意思,而不將單詞放在一定的語境里進行講解。這種把單詞單獨傳授而與一定的語境脫離的教學方法,使許多學生覺得學習單詞太枯燥無味,久而久之便對學習單詞漸漸失去了興趣,而興趣是詞匯學習者的內在動因。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鬃右舱f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而,培養興趣是搞好詞匯教學的關鍵。
2.不重視詞匯組塊教學
很多人認為詞匯是單個詞的集合,它們相互之間是孤立的。基于這種看法,教師一講詞匯就是給學生舉出許多例句,而英語詞匯,尤其是名詞、動詞和形容詞在使用時有嚴格的語法要求和慣用法,并且很多功能性的詞匯如介詞、冠詞、一些副詞等等在使用上往往不易掌握。鑒于本科生對單詞的詞性識別和運用能力比較薄弱,筆者文建議采用詞匯組塊教學。目前的詞匯組塊教學理論中,Nattinger和DeCaricco認為流利程度不取決于學習者大腦中儲存了多少生成語法規則,而是取決于詞匯組塊儲存了多少,是詞匯組塊讓人們能流利的表達自我。詞匯組塊教學使學生不必理解和分析每個單詞的詞性、用法甚至意義也能正確使用。詞匯以詞塊的形式儲存在學生的頭腦里,一旦使用,也是作為整體出現,避免了在組織語言方面的很多問題。所以,教給學生一個詞塊作為整體出現的幾率就要高很多,并且使用時不容易出錯。這就是說,語言的記憶與儲存和輸出或使用并不是以單個的詞為單位,而是那些固定和半固定的模式化了的“板塊”結構才是人類語言交際的最小單位。比如,a little while ago,never too old to learn這類短語。所以,“語塊”理論為大學英語詞匯教學打開了一個新的視角,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不容忽視。
3.不了解詞語的文化背景
詞語是文化的載體,各種文化特征在語言的詞匯里都有體現。具有文化背景知識的詞語包括有文化負荷的詞語和有典故出處的詞語,所以,文化差異是詞匯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有的教師只按照課后的詞匯表詳細地講解單詞的拼寫、音標、詞性和搭配等,對于單詞的文化背景卻只字未提,覺得這些并不重要,多講浪費了上課的時間。殊不知,由于英漢兩種語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語言習慣,加之學生在學習外語時已掌握了一定程度的漢語,這樣在詞匯學習中學生就喜歡用漢語的語言習慣來表達理解英語,這不僅無助于學生學習英語,而且有時會出現理解錯誤。比如,“dog”(狗)這一詞的漢語文化內涵和其相對應的英語的文化內涵截然不同。中國人一般在心理上厭惡、鄙視這種動物,所以這方面的固定的習用語大都有貶義,如“走狗”、“喪家狗”、“癩皮狗”、“狼心狗肺”、“狗仗人勢”,等等。而西方人一般對狗有好感,關于“dog”的固定習用語一般都沒有貶義,如”lucky dog”,“clever dog”,“big dog”,“sea dog”,“watch-dog”,“lost dog”等。若學生能夠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就能正確地、全面地把握這些詞匯,這對他們的英語學有裨益。
4.忽視了學生主體性原則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原則,課堂上基本上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與學生沒能形成一個互動合作的教學氛圍,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沒能得到發揮,影響教學的效果。埃利斯說過:“沒能給學習者提供交際機會的教學活動,將會使學習者失去接觸語言資料的主要來源,進而阻礙教學的進行?!绷硪环矫?,這種教學模式也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權利,否定了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作用,違背了詞匯學習的根本原則。因此教師在詞匯教學中應該時刻遵循“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應為學生服務”的墓本原則。教師應該想方設法地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參與到詞匯教學中來,這樣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還能加深學生對所學單詞的理解,鞏固對單詞的記憶。
三、對改進詞匯教學的幾點思考
1.單詞的講解應聯系語境
在語境中學習、記憶和掌握詞匯是詞匯學習的重要途徑。語境(context)可以理解為人們交際時共處的社交語境,即說話人使用語言和聽話人理解語言的客觀環境。詞匯教學不能脫離語境,教師應在語境中教授詞匯,有完整意義的上下文關系是掌握詞匯的關鍵。在語境中呈現詞匯,教授詞匯,才能使學生在不同的語言交際場合下準確地把握和理解詞義,從而得體地運用語言。而且在英語中許多單詞,特別是積極詞匯,都具有一詞多義的現象。因此,就某個詞的具體含義而言,只有在上下文的相互聯系中才能確定。除此之外,在語境中教單詞,難點相對分散,而且生詞出現在熟悉的語言環境中,壓力相對減少,學習氣氛輕松,愉快,有利于詞匯的記憶。
2.借助大量閱讀來豐富詞匯
語言學家克拉申主張采用大量自然輸入的方法來學習英語,他認為外語主要靠自然習得。其途徑是在最小或沒有心理障礙的情況下,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輸入量,只要輸入量大于學生目前的語言能力,而情感過濾又低,學生就會自然學會語言。《大學英語課程要求》中也提到“要強調通過大量的自主閱讀來提高詞匯量和增加知識?!弊灾鏖喿x是英語自主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它也使學生擺脫對教師的過多依賴,根據自己的英語基礎、興趣愛好自主選擇英文書籍、報刊、雜志等自主閱讀。一方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另一方面,由于是在語境中習得的,詞匯將記憶得更長久、理解更準確。同時,教師在講解單詞時,根據具體情況適當講解一些語言的構詞知識,有利于擴大學生的詞匯量和加深記憶。因此,為了內化語言,鞏固已學的單詞,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大童的課外閱讀。
3.注重詞匯之間的聯系
英語詞匯雖然浩如煙海,但其基本構詞成分卻是有限的。每個英語單詞和其他詞在音和義方面都能找到聯系,因此進行英語詞匯教學時要適當講解詞匯之間的聯系,指導學生對所學詞匯進行音、形、意上的比較和分類,概括及歸納,使學生掌握英語詞匯的轉化和變化規律,化機械記憶為理解記憶。這樣,學生不但可以較快的記住新詞,鞏固舊詞,而且可以利用已知詞義的詞進行對照比較,如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或轉折詞、并列詞、因果詞、標點符號等猜測某一單詞的含義。還可利用單詞的前綴、詞根和后綴??傊⒄Z單詞的構成有本身的規律。在記憶單詞的時候可以按讀音規則,也可以按詞綴法,詞根法,同類法,等等。這樣通過推理思考,使有限的構詞知識轉化成無限的系統生成詞匯的能力。
4.注重文化意識的培養
目前,大學教師授課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先教詞匯,再講授課文和做練習。而對詞匯的講解局限于音、形、義教學的固定模式,其中“義”也僅僅停留在單詞本身的字面意義上,而忽視了詞匯的文化伴隨意義;對學生詞匯的考核也僅僅停留在讀、寫以及造句的層面,對于文化知識缺少了解。這種教學方法的弊端是大部分學生雖然腦袋中也裝滿了單詞和短語,可惜無法說出一個完整的句子。因此,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通過對詞匯的學習來讓學生了解其文化內涵。這恰恰也是詞匯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對于帶有文化知識背景的詞匯,教師應著重介紹或補充與之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如果能結合英漢文化知識進行對比教學就更好,這樣能使學生不但知道它們的表層詞義,更能了解其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并且強化了詞匯的記憶。
四、結語
語言學家博林格曾說過:“任何一個掌握了一門外語的人都清楚地知道,外語學習的主要時間都是花在掌握這門語言的詞匯上面的。”他認為,詞匯中的信息量大大超過了語言中其他任何部分的詞匯量。教師在詞匯教學中采取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不但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英語學習的興趣,而且能夠提高詞匯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有利于學生英語語言各項技能的綜合鞏固和完善。我們知道,詞匯量的增長和詞匯認知能力的提高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所以,搞好詞匯教學,唯有在不斷的發展中改進教學方法,在不斷的探索中努力學習,這樣才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課堂教學才會生動有趣,詞匯教學的效度才會得以休現。
參考文獻:
[1]D. A. Wilkins.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Arnold,1972.
[2]Lewis,M.1993. The Lexical Approach[M]. London: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
[3]Nattinger,James.& DeCaricco,J.Lexical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4]黎宏.詞匯教學法與英語學習者語言能力的培養[J].外語界,2005,(2):62-68.
[5]宋濤.談詞匯表的合理使用與詞匯習得效度的提高.遼寧師專學報,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