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91小视频app-91香蕉在线看私人影院-91香蕉在线-91香蕉影院-91香蕉影视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婦幼健康教育計劃范文

婦幼健康教育計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婦幼健康教育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婦幼健康教育計劃

第1篇:婦幼健康教育計劃范文

健康教育是一門研究傳播保健知識和技術,影響個體和群體行為,消除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一門科學。孕產婦健康教育是醫護人員尤其是婦幼保健人員對孕產婦在產前、產時、產后各個階段從心理、生理、文化、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向孕產婦傳授有關妊娠分娩的醫學知識和護理技能,調動孕產婦積極主動參與健康教育活動,滿足她們的心理需求,消除不良的心理反應和促進自我護理,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其身體恢復健康,有利于其順利渡過妊娠分娩期。只有有效地進行健康教育,基層醫院的孕產婦保健才能深入地開展下去,現將我院開展健康教育取得的良好效果報告如下。

1 教育方法及內容

1.1 收集資料 婦幼專干根據孕產婦在我院產前檢查系統管理卡、《母子健康手冊》,詳細了解患者的身體狀況,既往史、現病史、婚育史、家族史及其心理狀況、文化程度、經濟狀況,并查詢門診病歷及其家庭健康檔案,從中收集健康資料,有針對性地進行健康教育。

1.2 制定健康教育計劃 根據收集健康資料進行健康教育計劃,包括產前檢查知識、分娩知識、母乳喂養知識、飲食指導、高危因素的識別知識,產后護理知識以及住院費用報銷等。

1.3 健康教育的內容

1.3.1 產前教育 針對孕產婦不同文化水平、心理狀況,由婦幼保健人員進行針對性教育,對于文化層次較高者,要從生理、心理、社會方面將孕期健康知識給予書面及口頭指導和宣教;對于文化層次較低者,則以解釋現有的健康問題及注意事項為主,重復講解、家屬參與等方式。①孕早期教育。建立《母子健康手冊》,并告知孕婦自己妥善保管,在每次產前檢查及住院分娩時必須攜帶,講解《母子健康手冊》中的內容及早期保健知識,幫助孕婦及早識別不適宜妊娠的疾病或妊娠高危因素,建議孕早期每日口服葉酸0.4 mg,預防胎兒出現神經管畸形,避免接觸貓、狗等動物;放射線、有害有毒物質;避免口服致畸藥物及早期營養指導;②孕中期教育。幫助孕婦了解孕中期檢查的內容及檢查的重要性,即產前檢查胎兒生長發育情況、監測孕婦血壓、體重、超聲檢查胎兒有無畸形、血尿常規檢查及早發現有無貧血、妊娠高血壓疾病及糖尿病等危險因素。根據孕婦情況補充鐵劑、鈣劑;③孕晚期教育。宣傳母乳喂養的好處,讓孕婦做好母乳喂養的準備,教會孕婦數胎動,從妊娠32周開始,每天晚上數胎動1 h直到臨產,正常胎動次數每小時3~5次,如果胎動過快或過慢應及時來醫院檢查。自稱體重:孕28周以后體重增加較快,平均每周增加500 g左右,孕婦在自己家稱體重并記錄,如果增加過快,會引起水腫,可能有羊水過多、胎兒過大等,增加分娩的風險和難度;增加過少會引起營養不良、貧血、胎兒宮內生長受限等,應立即來醫院檢查,督促孕婦在孕晚期應接受至少3次產前檢查,其中1次在36周以后,每次檢查的內容包括測血壓、稱體重、測宮高、聽胎心等,了解胎兒的生長發育情況,及早發現和治療妊娠高血壓疾病,前置胎盤、胎盤早剝、胎膜早破等并發癥,幫助孕婦識別孕晚期的危險因素及識別分娩先兆等,讓孕婦認識到住院分娩的好處。提前做好分娩計劃,包括地點、分娩方式、住院物品、交通工具等[1]。

1.3.2 產后教育 分娩后及早告知產婦新生兒的健康狀況,滿足產婦要求,指導產婦在新生兒娩出30 min后與新生兒皮膚接觸,并讓新生兒吸吮母親,可促進母親子宮收縮和乳汁分泌,可減少產后大出血的發生率,提高純母乳喂養率,指導產婦正確喂養姿勢,讓新生兒正確含接,以達到有效的喂哺,減輕產婦疲勞,減少皸裂的發生。指導產婦產后早下床活動,做好飲食和衛生指導,以防產褥感染。

1.3.3 出院教育 注意休息,加強營養,保持自身衛生清潔,產后42 d到醫院復查,以了解產婦身體恢復狀況,4周內禁止性生活,指導產婦如何做好計劃生育工作。

2 結果

實施健康教育后,孕產婦建卡率、產前檢查率、早孕檢查率、產后訪視率、住院分娩率、純母乳喂養率均有所提高;高危孕婦率、圍產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均降低,可見健康教育在基層孕產婦保健工作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 討論

①對孕婦進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使孕婦更多地了解妊娠分娩知識,知道妊娠是一個特殊的生理過程,使其對妊娠分娩的恐懼感降低,能自行調整心理狀態,增強對分娩的適應能力,使妊娠期血壓平穩,其他妊娠合并癥患者病情穩定,減輕焦慮情緒,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使其平穩地渡過妊娠期,以良好的心態迎接分娩期的到來;②在產時對產婦進行健康教育可提高產科質量。可減輕因宮縮陣痛所致的情緒緊張、焦慮、煩躁,從而減少宮縮乏力,產程延長及胎兒宮內窘迫的發生率,降低了新生兒窒息死亡率,從一定程度上最大限度地減少了難產和選擇性剖宮產的幾率;③對產后進行健康教育減少了產后母嬰并發癥,通過母乳喂養知識宣教,指導正確哺乳,做好產褥期衛生清潔,使產后大出血、乳腺炎、產褥期感染及新生兒臍炎發生率降低;④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通過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健康教育并將其與自我護理操作同步進行,加強了醫患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溝通,滿足了患者的心理需要,消除了不良的心理反應,為患者提供了融洽的就醫氛圍,使患者產生安全感、信任感。減少了妊娠并發癥和產科并發癥,提高了住院分娩率,降低了圍產兒死亡率。所以健康教育是基層醫院婦幼保健工作的首要環節,健康教育是真正實現以預防為主的重要手段,是進行整體婦幼保健工作的需要,也是搞好醫院公共關系的主要環節。因此,健康教育在基層醫院孕產婦保健工作中推廣應用是必要的。

第2篇:婦幼健康教育計劃范文

[中圖分類號] R715.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5-310-01

健康教育是婦幼保健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健康教育的成效直接影響孕產婦保健工作質量。尤其是農牧區、偏遠貧困地區對孕產婦實施科學有效的健康教育工作,能夠改變人們長期形成的陳舊觀念和不良生活方式,提高住院分娩率和出生人口素質,能有效降低孕產婦及新生兒死亡率,促進婦幼保健工作進展。

對孕產婦進行靈活多樣、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培訓,能讓父母了解分娩的生理過程、掌握孕產期自我保健的知識、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可以消除孕婦對分娩的負面心理效應及各種危險因素的發生,避免孕婦盲目選擇剖宮產,促進自然分娩,為保證母嬰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并為以后哺乳期健康行為的形成打好基礎。

1 健康教育的內容

孕產婦健康教育的內容包括孕期健康教育、入院教育、分娩知識教育、產褥期健康教育和嬰兒保健5個部分。

(1)孕期的健康教育:讓孕婦了解妊娠期的生理、心理變化與異常情況、營養與飲食起居、胎動的自我監測和臨產指征以及孕期營養與保健,告知剖宮產的適應證、術后常見癥狀及心理護理,引導孕產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正確的分娩方式。同時,對孕婦進行心理安慰、感情支持、生理幫助,不僅能減輕和消除產婦的恐懼心理,穩定孕婦和家屬的情緒,減少分娩時的各種不利因素,而且能使產婦增加安全感和自信心,取得積極的配合。使產婦在產時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性,愉快地度過分娩期,確保母嬰身心健康。(2)入院教育:是孕產婦健康教育的基礎內容,包括病室人員、環境、住院規則等內容的介紹。(3)產時的健康指導:為減少孕產婦對分娩的焦慮和恐懼心理, 醫護人員應實施“一對一”的教育,了解她們的思想狀況,了解她們對分娩生理常識的掌握情況和產婦對疼痛的感受,解釋臨產后各產程的生理變化和正常分娩過程。連續傳授分娩知識,如:第一產程時向產婦講解宮縮與疼痛的關系及其在產程進展中的意義,講解什么是臨產開始,宮縮來時應配合呼吸及輕按摩腹部或腰骶部以減輕疼痛,宮縮好可促進產程的進展等;什么是胎膜早破,其表現是怎樣的,破膜時應注意的問題;在需要檢查時,說明檢查的目的意義,并將結果及時告知產婦。妊高征患者要注意異常情況的發生,如有眼花、頭痛等出現時要及時告知醫務人員。第二產程宮口開全至胎兒娩出階段,教會產婦正確用力,配合宮縮,運用屏氣法增加腹壓,促其胎頭下降,在胎兒即將娩出準備接生時告訴產婦消毒的目的,怎樣配合助產士用力或放松,張大嘴呼吸,以避免用力過猛、出頭過快造成母嬰產傷。第三產程胎兒娩出到胎盤娩出后的2 h,胎盤娩出前有剝離流血,告訴產婦是正常現象;如有傷口需要縫合時告訴產婦:“縫幾針,可能有點痛,我會盡量輕柔些”等。使整個分娩過程變得輕松和諧,使產婦增強自然分娩的信心,配合產程進展,使之順利度過分娩過程。(4)產褥期健康教育:由于產婦經歷了艱苦的分娩過程,身心處于極度疲憊狀態,醫護人員應對產婦的身心進行評估,制訂相應的健康教育計劃。在產后24 小時(剖宮產后48 小時),產婦的精神、體力逐漸恢復后,指導產婦合理搭配飲食、注意休息及母乳喂養知識,由醫務人員示范正確的哺乳姿勢、缺陷的糾正、嬰兒沐浴等;新生兒的健康護理;生殖器官恢復的時間、及會陰的護理、產后康復按摩及活動,以促進產后機體的恢復;進行計劃生育指導,如哺乳期雖無月經,但也要堅持工具避孕(),選擇正確適合的時間放置節育環等。使其了解母乳喂養能促進子宮收縮,減少出血,有利于子宮恢復等,并告之產后檢查的時間和重要性。(5)嬰兒保健:密切觀察生長發育和營養狀況,指導嬰兒喂養(如輔食的添加與制做等),指導嬰兒護理,視、聽、運動、語言等環境刺激。補充維生素D,適量補充鈣;嬰兒預防接種的時間、去處,使其按時完成預防接種。

2 健康教育的方式

根據當地實際,通過舉辦縣、鄉、村級培訓班;黑板報、廣播、電視、藏漢兩文的宣傳資料發放等多種方式相結合,進行婦幼保健知識宣傳、指導。

3 體會

通過系統的健康教育,加強了孕產婦對分娩時正確認識,解決了孕產婦對分娩過程的種種疑惑,減輕了孕產婦的焦慮、恐懼心理,有效地減少了難產及產后出血的發生率,降低剖宮產率,使產婦達到了安全順利的分娩目的;通過健康教育使孕婦及家屬感受到住院分娩的種種好處,提高了住院分娩率,有效降低了孕產婦及新生兒死亡率,使她們對健康教育倍受重視,孕產婦及家屬的滿意度也上升了。同時,提高了醫務人員的自身素質和服務質量。

第3篇:婦幼健康教育計劃范文

關鍵詞:產后訪視健康教育經驗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9-0283-01

產后訪視工作中實施健康教育在產婦和嬰兒健康保駕護航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健康教育效果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產婦的文化背景、居住環境、經濟條件及配合程度,因此要求專業的保健人員根據產婦實際情況提供“多樣性、個體化”的健康教育,同時根據健康教育的反饋效果,不斷總結經驗、尋找不足,及時更新專業知識。

1健康教育的內涵

產后訪視工作中實施健康教育的形式已從傳統單一的宣教逐漸轉變為雙向交流。傳統形式僅履行產后訪視的職責,一般作用較為局限,難滿足現代家庭母嬰保健的要求[1]。新醫學模式的轉變要求產后訪視內容要全方位、多層次,避免流于形式的健康教育。故除單純口頭宣教外,訪視人員還給予產婦現場示范,并配合書面指導材料,如教育計劃、保健指南、健康教育處方等。對有條件者提供直接生動的錄像資料;為及時解答孕婦的疑惑或問題,開通咨詢熱線電話,由專業的婦幼保健人員解答患者疑惑,及時解決遺留問題或疑難問題,進一步拓寬產婦獲得健康教育的途徑。

2量化健康教育的工作

產后訪視人員根據健康教育計劃,在一定時間內完成一定量的教育內容。將教育內容分解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的主題不同,并根據隨訪時間確定,根據產婦的健康情況講解具體內容,同時配發相應的書面材料婦學習。收集產婦產后的狀況,如精神狀態、起居、疼痛、飲食、乳汁、子宮收縮、惡露性質及量、乳汁充足與否、傷口愈合等,針對產婦及其家屬擔心和關注的問題,訪視人員給予耐心詳細的解釋和指導,同時根據產婦的具體情況幫助其選擇適當的保健措施[1]。檢查孕婦對健康教育內容的掌握情況,對復述不全或錯誤的產婦進行額外強化指導。對某些需要產婦親自動手的操作項目,主動示范給產婦學習。強調某些重要的保健常識,如預防接種時間、產后42天的檢查新生兒魚肝油的服用等事宜。為母嬰建立健康教育檔案卡,詳細記錄其健康情況及聯系方式,便于及時聯系和監督。

3積極消除產后焦慮抑郁

產后焦慮抑郁是產婦的常見病癥,產后6周是焦慮抑郁的高發時期,因此要求訪視小組應加強產后訪視健康教育中的心理教育內容,如指導產婦育嬰技能,緩解產后焦慮抑郁的主要方法。訪視人員主動與產婦溝通,找出影響其焦慮抑郁心理的主要原因,通過向產婦多介紹其他產婦的成功案例,幫助緩解不良情緒反應,鼓勵其克服產后焦慮抑郁的心理。同時,囑咐家屬與產婦多交流,多關心產婦,糾正其不良的育嬰行為,重點是幫助產婦感受來自家庭的關心和支持,助其順利完成向母親角色的轉變,降低產婦抑郁焦慮的發病率[2]。囑咐家屬密切關注產婦的心態變化,做到早發現早干預,保證母嬰健康。

4重視產婦產后性健康

除提供健康保健常識外,性健康也是健康教育的重點內容,不僅可保證幸福婚姻,而且可提高產婦的性生活質量,因此訪視人員在健康教育中加強了性健康宣教。在產褥期關注產婦的姿勢、運動及衛生對性健康意義重大,正常健康分娩者可于產后6~12h內起床活動,促進下肢血液循環,作家務時禁忌蹲位,預防子宮脫垂;同時訪視小組根據產婦身體狀況,幫助其逐步增加活動范圍和時間,告知產婦何時可行性生活,提醒其注意會陰清潔[2]。其次,囑咐產婦要做好對產后首次性生活的心理適應過程,避免過程中的不適、疼痛導致的生活質量下降。糾正產婦的錯誤認識,如哺乳期無需避孕等,根據是否哺乳應選擇相應的避孕措施,如哺乳者一般采用,未哺乳者可選擇藥物避孕。積極有效的預防產后保健對產婦自身及嬰兒健康均有較好的效果[5]。采用形象的方法向產婦講解產后性器官的變化及可采取的措施,告知作產后保健操可預防陰道松弛及肌張力降低,必要時予以示范。向產婦講解產后性問題的發生情況(如發生率、病因及常見類型)以及首次性生活的注意事項和可能發生情況時的應對措施,如疼痛、陰道干澀等,減少性生活中的問題發生是提高生活質量的關鍵[3]。

5強化嬰兒喂養的健康及智力

向產婦及其家屬講解早期給予新生兒智力開發的重要極性。積開展新生兒撫觸指導,有次序地對嬰兒每個部位進行撫觸,向家長釋范示范撫觸按摩的常用手法和技巧,強調操作過程中動作要輕柔、力度均一、適中,同時也可與其進行語言及情感交流,不僅可預防產婦產后抑郁,而且可提高嬰兒免疫力、血液循環及應激力,促進嬰兒的情商發育[3]。訪視人員借助常用的評分工具對嬰兒的健康情況進行評價,如采用新生兒行為神經評分法來篩查高危兒,對風險較高者,則給予及時干預,必要時實施醫院和家庭共同干預的模式。鑒于嬰幼兒期大腦及功能的可塑性較大,因此產婦及其親屬可給予早期干預,促進嬰兒智力、運動的發育及腦損傷的恢復,對降低神經系統后遺癥的發生有重要意義。給予嬰兒必要的刺激,如產婦可適時給予嬰兒日光浴、空氣浴及水浴等,不僅可通過外界溫和刺激促進中樞神經發育,而且可降低佝僂病的發生。同時,新鮮的空氣可提供較好的發育環境,增強全身各系統的功能。

綜上所述,加強產后訪視過程中的健康教育是提高產婦和嬰兒健康的關鍵,訪視人員應根據產婦具體需求來制訂健康教育方案,提供全面、主動和連續的健康教育內容,促進母嬰保健工作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方海琴,許紅,廖文梅,等.產后家庭訪視的實踐與體會[J].全科護理,2013,11(1):90-91

第4篇:婦幼健康教育計劃范文

【關鍵詞】 早期干預; 健康教育; 高危兒; 行為發育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arly interven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on behavioral development of high risk infants.Method:40 cases of high risk infants from the child health clinic in our hospital first admissions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e intervention and investigation work was carried out from January 2014 to June 2016.All childre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high risk study group and high risk control group at high risk,20 cases in each group.30 cases of normal children at the same period in hospital child health routine examination were selected as normal control group.Three groups of children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education,child care guidance,and related disease prevention knowledge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above,the methods of early interven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were given for high risk group.After six months,the behavioral development levels of three groups were measured.Result:The PDI and MDI value of high risk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high risk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DQ value of high risk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high risk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Early intervention combined with health education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risk infants,improve the prognosis,the level of intelligence and quality life of highrisk infants.

【Key words】 Early intervention; Health education; High risk infants; Behavioral develop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Huizhou First Hospital,Huizhou 516008,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34.013

S著醫療科技的快速發展,高危兒的存活率也在不斷地提高[1]。不過,由于圍生期的各種惡性因素導致高危兒的許多臟器受到損傷,尤其是神經系統損傷問題非常嚴重,近年來已成為我國圍產醫學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2]。為了減少不良因素帶來的后果,使存活的高危兒行為發育能得到改善,并逐步趕上正常兒童,糾正其成長方面的問題,筆者擬通過對高危兒實施早期干預措施,定期隨防,以充分挖掘其大腦的潛力,利用大腦發育早期的代償功能促進高危兒的行為發育[3]。于2014年1月-2016年

6月對本院兒童保健門診初次接診的高危兒40例進行干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兒童保健門診初次接診的高危兒40例作為研究對象,于2014年1月-2016年6月開展干預和調查工作,其原發疾病均符合《實用新生兒學》第3版的相關診斷標準[4],并由染色體、頭顱CT、TSH等檢查排除先天性、遺傳性疾病及染色體異常。隨機分為高危干預組和高危對照組,每組各20例,高危干預組男15例,女5例,平均胎齡(34.03±3.31)周,平均出生體重(2.46±0.43)kg;高危對照組男14例,女

6例,平均胎齡(34.25±3.39)周,平均出生體重(2.39±0.41)kg。高危相關因素有早產、足月小樣、高膽紅素血癥、低體重、窒息、顱內出血及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等。另選擇同期本院兒保科常規體檢的正常兒童30例作為正常對照組,其中男23例,女7例,平均胎齡(37.98±1.23)周,平均出生體重(3.21±0.43)kg。三組患者的父母年齡、家庭收入、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三組患兒的喂養方式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內容經本院倫理學委員會批準,患兒家屬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1.2 方法 對三組患兒的行為發育水平進行發育商測定,并進行常規教育和育兒指導,及有關疾病預防的知識宣教,于半年后測定其行為發育水平。在此基礎上,給予高危干預組患兒早期干預聯合健康教育方法,具體如下。

1.2.1 健康教育 參照鮑秀蘭教授等著作的《嬰兒科學健身法》、《嬰兒運動訓練和喂養指導》等教材[5],對患兒的語言、動作、認知能力和個人-社會交往四個方面開展訓練。按照患兒家長對本病的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制訂相應的個人健康教育計劃方案,安排專科責任護士給予患兒家長適當的健康教育,具體內容因人而異,各有一定側重點。健康教育的內容如下:本疾病的基本常識及預后知識,對應的康復技術指導方法;強調患兒家長必須掌握相應的康復技術,及常期進行康復功能訓練和定期復診的重要性;若出現意外問題,必須報之醫護人員共同解決。健康教育方式:開展專題講座、個別單獨輔導、發放知識手冊;由康復師現場指導、演示康復訓練方法,讓患兒家長認真模擬訓練,直到符合標準要求為止。

1.2.2 醫學干預方法 對患兒行為發育進行功能訓練1~2次/d,1 h/次,整個治療期間持續訓練,同時進行針灸、按摩、理療等輔助方法;采用腦蛋白水解物及胞二磷膽堿進行靜脈滴注,并進行高壓氧治療,1次/d,治療10 d為1個療程,共治療6個療程。

1.3 治療遵醫行為標準 治療期間堅持在醫院進行功能訓練,1~2次/d,督促家長按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對患兒進行功能訓練。根據定期的門診隨訪了解干預的指導效果,定期評估,并_展下一步的干預計劃。

1.4 評價標準 在患兒1周歲內,指導1次/月。

按湖南醫科大學編制的《貝莉智能發育量表》(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BSID)[6],于3、9個月測定患兒的智力發育指數(metal development index,MDI)和運動發育指數(psychomotive development index,PDI)。并在1周歲時,采用Gesell發育診斷量表對患兒的智能發育情況進行檢測[7]。

1.5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使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

2 結果

2.1 三組患兒3、9個月時的PDI、MDI比較 經干預后,高危干預組患兒的PDI、MDI值明顯高于高危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患兒1周歲時智能發育情況比較 高危干預組患兒干預后的DQ值明顯高于高危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高危兒指在胎兒期、圍生期和發育期內,有威脅生長發育(特別是腦發育)等危險因素存在的嬰兒[8-9]。據有關資料表明,每年我國大約有2000萬新生兒出生,3%~10%有圍產期高危因素存在,其腦癱、智力發育遲緩及其他特殊問題表現的可能性遠高于正常兒[10]。本研究的結果表明,如果不對高危兒進行早期干預,其各方面能力的發育均比正常兒童遲緩。因此,必須對高危兒進行適當干預,不能任其自然發展[11-12]。必要的健康教育能改善患兒的智力水平,減少落后程度,防止智力低下,提高其生存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13-14]。

兒童在2周歲之前,是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最佳時期,其可塑最強[15-16]。在日常環境中,兒童的視、聽、觸覺等感官受到大量刺激,大腦通過重建神經系統的損傷部分或用新的細胞替代已經死亡的細胞,進行有效地重組或改組,使大腦功能得到良好的代償,若一旦腦組織發育成熟,將不能再進行重組[17-18]。早期干預能充分刺激患兒神經系統,使其得到適當恢復和發展,將存活的腦細胞進行強化,損傷的腦細胞進行恢復,并配合健康教育及康復治療手段,使有些損傷的神經所支配的肌肉能夠協調的運動,進一步改善運動能力,促進智力的發育,而且干預的時間越早效果越好[19-20]。

本研究中,高危干預組患兒干預的PDI、MDI值明顯高于高危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且,高危干預組患兒干預后的DQ值明顯高于高危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早期干預聯合健康教育對高危兒行為發育和智能發育能力的影響較大,接近于正常兒童水平。綜上所述,早期干預聯合健康教育能有效增強高危兒的行發育情況,改善其預后,且有必要加強對家長的健康教育,對高危兒進行長期隨訪,及早發現認知及行為能力異常早期治療,提高高危兒的智力水平和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黃佳,劉文兵.南通市0~1歲腦性癱瘓高危兒早期分級綜合干預治療效果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4,22(10):1038-1041.

[2]胡恕香,黃蓉,彭桂蘭,等.Alberta嬰兒運動量表在高危兒早期干預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5,30(2):157-159.

[3]唐琪,蘇維.高危兒規范管理和早期綜合干預對高危兒智能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4,29(29):4774-4775.

[4]張峰,廖敏,張琪,等.個體化指導的家庭干預治療Vojta姿勢反射≤5項陽性的腦損傷高危兒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17):9-11.

[5]程洪源.探討神經行為發育監測及早期干預對高危兒智能發育的影響[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5,26(22):5211-5213.

[6]林小苗,宋雄,鄒林霞,等.全身運動質量評估對早產腦損傷高危兒神經發育結局的預測效度[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4,29(10):944-947.

[7]付朝陽.探討早期干預措施對高危兒體格、智能及運動發育的影響[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10):220-221.

[8]周洪濤,張惠佳,王跑球,等.Alberta嬰兒運動量表與Peabody運動發育量表-2在腦損傷高危兒中的一致性研究[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3,19(6):556-558.

[9]劉小英,楊梅鳳,寇海燕,等.早期綜合干預對發育臨界兒神經心理發育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9):66-70.

[10]溫曉芳,鄧慧芳,李俊,等.出院低出生體重兒遠期神經行為發育的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4,29(14):2175-2178.

[11]王華利,陳俊,胡偉,等.臍血血氣分析聯合腦血流動力學檢測對評估缺氧高危兒預后的意義[J].廣東醫學,2014,35(1):98-101.

[12]刁文強,幸惠云.出生缺陷干預及規范化模式的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23):67-69.

[13]董海鵬,譚美珍,都萍,等.早期干預措施對早產兒體格智力發育的影響研究[J].重慶醫學,2014,43(14):1753-1755.

[14]林梅,梁玉美,韋桂源,等.新生兒隨訪門診對極低出生體重兒智能發育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5,30(35):6239-6241.

[15]黎江,薄濤,陳鐵強,等.181例早產兒神經行為發育的回顧性研究[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4,16(7):696-700.

[16]謝利林,王榮,吳秀芳,等.早期干預對腦癱高危兒運動發育預后的影響[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4,22(4):426-429.

[17]盧云,王艷娟.高危兒早期干預研究及效果評估[J].中婦幼保健,2013,28(13):2092-2094.

[18]蔣英,胡貴珍,申潔瓊.醫院家庭結合模式運用蕾波訓練法對腦癱高危兒進行早期干預[J].山西醫藥雜志,2016,45(9):1050-1053.

第5篇:婦幼健康教育計劃范文

關鍵詞:圍生期 健康管理 產婦 負性情緒 生活質量

圍生期是生命中的一個關鍵時刻,出于此時期的孕產婦生理心理問題特別突出,如何提高圍生期母嬰生命質量并達到圓滿結局,一直是產科醫療研究的重要課題。及時有效地進行健康管理,可以適當消除產婦圍生期負性情緒,提高生活質量,從而促進孕產婦身心健康,提高新生兒的質量。本研究對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建檔接受產檢并分娩的100名產婦進行不同方式的圍生期教育指導,旨在探討圍生期健康管理對產婦負性情緒和生活質量的影響。先將具體研究方法及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隨機選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建檔接受產檢并分娩的100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組50例,于我院孕婦大學接受全面系統的產前健康知識教育講座及圍生期常規護理外,并接受圍生期健康教育管理和心理護理。對照組50例,產前于我院門診接受基本健康知識教育及圍生期常規護理。兩組產婦年齡、孕周、孕次、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的比較

1.2 納入標準:①年齡22-35歲;②孕期身體健康、精神狀態正常、無妊娠并發癥及內科合并癥;③預測胎兒體重為(3500±250)g(根據產前末次超聲檢查提示的胎兒雙頂徑、股骨長、腹圍進行計算)。[1]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組 除按常規于我院孕婦大學接受全面系統的產前健康知識教育講座外,由一名護師進行綜合健康管理教育。方案如下:①產前由臨床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進行孕期科學飲食、營養搭配、活動及休息的指導,如孕早期應補充葉酸,餐后適度運動0.5h等,講解各時期胎動的不同特點,建議孕婦注意監測胎動,避免出現胎兒窒息的現象。向孕婦進行孕期妊娠生理變化的講解并向其詳細介紹分娩過程,強調產婦的精神心理狀態可影響孕產婦分娩的進展和結局,例如焦慮使產婦子宮收縮乏力、增加疼痛敏感性,加重產婦的恐懼和焦慮感,導致產程延長,孕婦產后出血和胎兒窘迫等。[2]減輕其分娩恐懼及心理壓力。講解孕期衛生與保健知識,避免出現尿路感染及腫塊,強調定期產檢的必要性。告知孕婦應密切觀察有無雙下肢水腫、陣發性頭痛、腹痛、頭暈、陰道流血流液等情況,謹防妊娠期高血壓、妊娠期糖尿病、先兆流產、先兆早產等高危癥狀的發生,出現突發狀況及時來院就診。孕晚期告知孕婦及家屬提前準備好分娩所需物品,指導孕婦如何正確判斷正常與異常生理反應,對見紅、破水、規律性腹痛有一定的認知與正確的理解,及時入院待產。②待產時詳細講解各產程基本知識和不同特點,在不同產程中如何配合及注意事項。建議產婦進半流食,及時小便,排空大便,促進產程進展。規律宮縮后按摩子宮以減輕宮縮痛。③產時指導孕婦如何利用呼吸法鎮痛以及保持體力,密切監測產婦的各項生理指標,關注心理變化,不斷安慰鼓勵孕婦,分散對疼痛的注意力,減輕對分娩的害怕焦慮等情緒,使其建立信心,順利完成分娩。對于出現剖宮產指征的孕婦,做好剖宮產術前準備。④產后及時告知新生兒健康狀況,指導其進行母嬰接觸。醫護人員制訂健康教育計劃,指導產婦應用高熱量、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維生素和無機鹽的營養豐富的飲食,服用鐵劑和鈣劑。指導母乳喂養,講解母乳喂養的好處及出現異常如何處理,由護士協助母親為新生兒吸吮,指導產婦自我護理與保健。密切觀察產婦心理變化,給予持續心理疏導,預防產后抑郁的發生,發現異常及時處理。⑤出院后向產婦進行產褥期自我護理及新生兒護理的宣教。產婦應注意休息,及早下床,注意個人衛生,每日清潔外陰,預防產褥期感染等疾病,合理安排性生活,做好避孕措施,尤其是剖宮產術后的產婦,兩年內注意避孕。指導產婦及家屬如何從哭聲、大小便中判斷新生兒是否出現異常,如何逐步增加喂奶次數,每日給新生兒在38℃水溫下沐浴1次,沐浴后用安爾碘棉簽清潔臍部,保持臍帶干燥清潔,避免大小便污染。換尿布時用溫水擦凈臀部并用鞣酸軟膏擦涂臀部,預防紅臀等。建議產婦產后42天進行門診產后回查,專業人員做好隨訪工作,提供24h熱線電話,提醒產婦辦理嬰兒出生證明及嬰兒預防接種手續,指導并幫助產婦順利度過產褥期。

1.3.2 對照組 于我院門診接受產前基本健康知識教育,入院后常規產程觀察及護理,未進行圍生期健康管理。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呈正態分布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根據資料性質分別采用t檢驗及檢驗。以P < 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組孕產婦負性情緒明顯較少,生活質量較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2。

表2 兩組負性情緒比較

注: = 9.244, P < 0.05

表3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注: = 9.208, P < 0.05

3. 討論

分娩對產婦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應激反應,產婦缺乏分娩的相關知識,對產婦做好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3]圍生期對初產婦進行健康教育對提高孕產婦及其家屬們改善相關行為的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社會教育活動,增強圍生保健意識,促進自然分娩、降低剖宮產率有重要的現實意義。[4]專業有效的健康管理對孕產婦負性情緒與生活質量均有影響。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產生負性情緒的孕產婦比例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圍生期對孕產婦及家屬進行健康管理,可降低孕產婦負性情緒的產生率,減少產后抑郁的發病率。研究組生活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圍生期對孕產婦及其家屬進行健康管理,可顯著提高孕產婦的身心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質量。

進入21世紀,衛生保健工作的中心是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5]隨著醫療服務模式的轉變,健康管理越來越受到醫護人員的重視。在圍生期關注孕產婦的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對其進行健康管理,有助于孕產婦樹立正確的分娩觀念,消除其對分娩的恐懼焦慮心理,減輕其心理負擔,保持良好精神狀態。本組研究結果表明,在圍生期常規的護理基礎上,實施圍生期健康管理后,與對照組相比,孕產婦產生負性情緒比例較小,生活質量提高,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綜上所述,圍生期對孕產婦健康管理可有效消除孕婦負性情緒,提高孕產婦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大力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王展,張雪茹,于欣等.圍生期健康教育對初產婦分娩方式影響的研究[J/CD].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2012,8(3):320-322.

[2] Dunkel Schetter C,Tanner L.Anxiety, depression and stress in pregnancy: implications for mothers, children, research, and practice[J].Curr Opin Psychiatry,2012,25(2):141-148.

[3]張海紅,產前產后實施健康教育干預的效果觀察,健康教育:2012,50(26):121-122.

第6篇:婦幼健康教育計劃范文

【關鍵詞】護理;教育課程;美國;日本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074(2009)05-0116-01

1910年,由美國Felxner總結歐洲和美國辦學經驗,提出的統一的醫學課程計劃,即由基礎課、臨床專業課、臨床實習三階段組成的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體系。醫學教育由醫院辦教育,完全變成由醫學院辦教育。這種模式后來成為世界大多數高等醫學教育的教學模式。它的優點是體現現代醫學科學系統性、先進性、基礎性、完整性,循序漸進教學,方便教學實施與管理,節省財力、人力。但是它的缺點也明顯。目前,美國護理教育已經建立了獨立的課程體系。多數護理學院的課程設置不僅包括傳統的學科課程,還包括保持健康、護理管理與領導、家庭護理、老年護理、計算機應用、康復護理、重癥護理、論理學、經濟學等內容。開設特色的護理課程設置,包括家庭護理課程,遠程教育、跨國文化教育、與護士交流有關的課程、護理學發展史課程等。家庭護理課程:護理學院已將視家庭為照顧對象的基本家庭內容和臨床經驗列入課程。目前的家庭護理課程包括社區衛生、婦幼衛生、精神衛生和家庭護理等,講授家庭發展和變遷、家庭和慢性疾病、家庭與威脅生命疾病的因素、影響家庭成員的健康因素(如社會交往、種族和文化、經濟、倫理、政治、法律、技術和歷史)等內容,逐漸由健康家庭過渡到功能失調家庭。

美國麻州護理教育明確規定了護理課程設置必須由自然、社會和人文學科組成,護理專業課程占60%;臨床實踐至少占護理課程學時50%;課程計劃必須具有使學生護理能力發展的充裕時間;必須有符合教學原則的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必須提供適應護士執照考試和地區需要以及學生終身學習的教學;護士角色是為個人、家庭、群體、社區和人口提供直接和間接照顧,其次,是設計、管理和協調照顧,同時還有專業成員角色。要完成這些必須以書面和口頭的方式有效的溝通建立專業發展目標,懂得護理專業發展的歷史和理論,按照護理專業標準和責任去實踐。護理課程比較重視社會系統中專業護士的終末行為,學院對教師提出的任務是尋找促進學生價值觀形成的方法,提高護理教育中價值觀的教育,幫助學生畢業后更好的面對復雜的價值問題。

美國護理課程的哲學概念、職業觀念和職業特征非常明確,強調人權、個性和隱私。美國護理協會聯合會(AACN)對其護理學院的護理教育規定了標準,具體的課程教育計劃由各護理學院根據自己的辦學宗旨、專業行為能力和概念框架自行規定。多數護理學沿用傳統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設置,以學科為中心,建立核心課程體系,采用學分制,但學科之間進行適當的綜合,充分重視在護理課程設置中體現當前衛生保健的重點與護理實踐的變化。提出缺乏人文和社會科學基礎的學生在醫學生活中往往會喪失智力挑戰的能力和應答這種挑戰的能力。美國臨床化學聯合會(AACC)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為適應新挑戰和壓力,臨床護理工作需要有五方面能力,及基礎技能、臨床技能、科學和技術技能、管理技能。即要求護理工作者具備:堅實的應用醫學基礎知識;嫻熟的專業操作技能;觀察分析的科學思維能力;聯系疾病進行判斷的綜合分析能力;能進行知識擴展不斷獲取新知識和新技術的能力;管理才能、法律意識和獨立工作能力。在護理課程設置上充分重視當前衛生保健的重點與護理時間的變化。提出缺乏人文和社會科學基礎的學生在醫學中往往會喪失智力挑戰的能力和應答這種挑戰的能力。在課程設置上體現護理是專業特色,包括設置家庭護理課程、遠程教育、與護士流動有關的課程以及護理學發展史課程。這些課程的設置充分體現了現代護理的發展,對提高教育的社會化進程,提高教育機會,滿足更高的需求提供的有益途徑。美國大多數護理學院已將視家庭為照顧對象的基本家庭內容和臨床經驗列入課程。目前的家庭護理課程包括社區衛生、婦幼衛生、精神衛生和家庭護理等,講授家庭發展和變遷、家庭和慢性疾病、家庭與威脅生命疾病的因素、影響家庭成員的健康因素(如社會交往、種族和文化、經濟、倫理、政治、法律、技術和歷史)等內容,逐漸由健康家庭過渡到功能失調家庭。

日本從上世紀中到上世紀末對于高中畢業后3年制護理學校一共進行了三次大的課程設置改革。六十年代進行的第一次改革是由于以疾病為中心的教育方式向以患者為中心的綜合護理及繼續護理方向而轉移。基本要點是以患者為中心,增進健康、促進康復。總課時為3375學時。其中基礎課程、專業基礎科目及臨床專業科室數分別為390、330、2655學時,學時比例為0.19:0.13:1。這次修改使護理學在專業科目中有了重要的地位。第二次課程改革是八十年代末,由于醫療費用上漲,全民享受保險,老年就診人數的增加,課程改革實行“寬松”教育,重視預防疾病、健康教育的基礎知識。總課時為3000學時。其中基礎課程、專業基礎科目及臨床專業科室數分別為360、510、1980學時,學時比例為0.18:0.26:1。增加了專業基礎課程的比例,如增加的老年人護理、繼續護理和家庭護理等課程。在這一方面說明護理教育課程設置正在朝著縮短基礎課程、加大專業課程的比例。體現了護理課程設置適應護理學發展的需要,既現代護理模式下護理專業的服務對象從原來的醫院走向社區的變化。說明護理專業課程設置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這次改革的突出變化是將護理專業作為一門學科獨立起來,體現了護理專業的發展。第三次改革是在1996年改革,1997年開始實施。這次針對護理課程的改革目前正在實施,旨在加強實習、增加學生接觸臨床的計劃,作到早期接觸臨床,注重了對學生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但是,在實踐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難以確保實習場所,以至實習難以開展等等。

第7篇:婦幼健康教育計劃范文

[關鍵詞] 公共衛生;高校;現狀

[中圖分類號]R1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3(b)-098-02

“非典”、禽流感等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出現,告訴人們公共衛生建設與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關系重大,而高校公共衛生工作與高校的改革、發展與穩定同樣關系重大。如何發揮各方面的作用,做好高校公共衛生工作,保障師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對促進學生的整體健康水平的提高、對高校的建設和未來國家的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帶著這個問題,筆者對廣東省大學城10所高校的公共衛生工作進行了調查。

1問題的提出

1.1高校公共衛生工作功能嚴重傾斜

目前各高校衛生工作普遍存在重醫療、輕預防的傾向,其表現在①機構設置傾斜:10所高校中,僅有3所學校有專職的預防保健人員,占30%;在170名醫務人員中,專職防保人員僅為4人,占2.35%。②資金傾斜:調查中發現城內高校對衛生工作的投入主要是師生的醫療費,基本上無預防保健專項資金。③工作內容傾斜:從上一部分醫務室的結果中可知,目前的學校衛生工作主要把精力放在醫療上,科室設置、工作量計算等都體現在醫療工作量的量化上。④人員素質傾斜:10所醫療機構中,其中有經過全科醫學或傳染科專科培訓的人員的學校為4所,占40%。顯示出學校對衛生人員全科及傳染科知識培訓工作滯后,缺乏培養應對公共衛生事件及傳染病防治人員的意識。

此外,由于長期以來的忽略,各高校醫療機構每學年的工作計劃中涉及公共衛生工作的內容很少,在具體訪談時工作人員并沒有把這項工作當作重要的部分闡述,甚至有部分人員還不了解學校公共衛生工作包含的具體內容。

1.2 開展的健康教育不夠系統化

雖然每所高校都進行健康教育,但是承擔機構都是高校保健科,由于保健科事務繁多,因此開設的講座沒有系統性,表現在講座時間不固定、內容沒有承接性、學期初沒有具體教育計劃等等。此外,許多高校沒有為師生建立完整的健康檔案,定期對學生做的體檢結果也是交回學生自行保管。這樣極不利于掌控學生的健康狀況,不能為健康教育提供參考,因此學校健康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1.3 宣傳效果不佳

目前高校的公共衛生工作并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消費觀念,原因如下:一是由于宣傳力度不夠、宣傳方式依然停留在基本的手段,如宣傳小冊子、傳單、海報,多數高校的公共衛生工作不能吸引學生的目光;二是各高校醫療機構沒有針對大學生的生活方式進行專項調查,不能了解不同群體大學生醫療保健服務的需求,導致宣傳目標不明確;此外,大學生對各方面工作的期望值過高,目前的醫療機構宣傳方式和內容遠遠不能達到學生的要求,宣傳效果自然不佳。這點從學生對高校公共衛生工作的低滿意度中可以體現。

1.4忽略了食品和營養衛生方面的監督和指引工作

“對學校教學衛生、體育衛生、勞動衛生、環境衛生、飲食與營養衛生等實施醫務監督,并提供咨詢和技術指導。”這是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醫療保健機構工作規程》中為高等學校醫療保健機構制定的有關學校公共衛生方面的重要職責之一。然而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對于教學、體育、勞動、環境幾方面的衛生工作,各高校醫療機構的相關規定和操作規范中都有較詳細的體現,但是對于食品和營養衛生卻指導不足。食堂的衛生狀況沒有進行定期檢查,而是交由食堂管理人員自行管理,配合部分學生的監督,但是學生監督的力度有限,難以發揮作用。

2 原因分析

2.1政府投入不足

目前政府的投入難以滿足醫療保障的需要。以某校為例,本部職工(含離退休)及學生6 500余人,全年醫療撥款只有66.6萬余元,醫療經費不能滿足職工醫療保健的需要。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況下,教育部要求“高等學校醫療保健機構的基建與設備費、經常性經費、預防經費、健康教育經費應納入學校年度預算。”事實上,政府投入的經費用于病人醫療消耗尚有很大的缺口,這一缺口必須由學校預算填補[1]。這必然要制約學校衛生工作的發展。

2.2高校醫療體制相關政策缺失

高校衛生保健機構開展工作的文件依據主要有1990年5月國家教育部、衛生部、財政部、人事部、勞動部、建設部六部合發的《學校衛生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以及1998年4月教育部下發的《高校醫療保健機構工作規程》(以下簡稱《規程》)。盡管對高校醫療體制的職能有明確規定,但存在定位不清和相關政策缺失的狀況,因此高校衛生保健機構很難嚴格按照行業管理要求開展工作[2]。

2.3工作人員現有的知識結構難以適應學校公共衛生工作的需要

多年來,調入的工作人員以臨床醫生和護士為主,從事一般性的醫療保健工作還力所能及,如不經過比較系統的學校公共衛生方面的專業培訓和繼續教育,要想對學校的教學衛生、環境衛生、飲食與營養衛生等實施醫務監督并提供咨詢和技術指導還顯得力不從心,要承擔大學生的健康教育同樣面臨許多困難。這不僅在客觀上造成了高校衛生資源不足與衛生資源浪費并存在的現狀,也在事實上造成了高校醫療保健工作與高校公共衛生工作一頭重一頭輕的局面。

3 完善公共衛生工作的策略和思考

3.1 政府統籌兼顧,提供多方面支持

3.1.1學校衛生工作應通過立法來確定以保證實施。高校衛生工作與高等教育事業發展關系密切,不是可有可無的工作,高校預防保健工作無疑是高校衛生工作的重點,基于這種認識,高校預防和控制疾病工作內容應是政府行為,為保證師生的健康,穩定學校秩序,政府應通過“非典”事件,從公益性衛生服務的角度出發,強化學校衛生工作中預防保健工作的規劃,使政策向高校預防保健工作傾斜,通過立法保證學校衛生工作的實施。

3.1.2高校衛生工作可納入政府疾病預防和控制網絡。由于高等教育的發展,高校在校學生的不斷增加,使得這一高知識群居群體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治需求增加,政府在建立疾病預防控制網絡時應考慮到高校這一特定區域,應使高校衛生工作成為疾病控制網絡中的重要一環,將它真正納入國家疾病控制工作,不僅是在學科設置上,而更應是從人事制度、資金投入等方面將其落在實處,可以將這個機構設置在教育廳體衛藝處,統管全省高校的疾病預防與控制工作,上面接受省、市疾控中心的指導[3]。

3.2 高校加強重視,提供條件

3.2.1加強公共衛生服務職能機構的投入和建設。高校應依據《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和《醫療機構管理條例》,根據學校的規模和公共衛生服務功能需求,合理設置相應的醫療機構,可根據學校師生總數,按教師150~200∶1、學生250~300∶1配備醫療和公共衛生、預防保健專業技術人員。同時,配備學校健康教育所需要的宣傳設備設施,撥專項經費用于開展健康教育宣傳材料的印制,開展各種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動,同時應加強學校食堂、實驗室、體育運動場所、圖書館等公共場所的公共衛生設施的建設、配備和改造,使其符合公共衛生管理要求,使學校的衛生條件和環境得到改善,減少和消除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安全隱患。

3.2.2 加強高校公共衛生管理隊伍的建設。各高校要結合公共衛生服務與管理的特點,加強衛生技術的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工作。要加強對在職醫務人員的全科醫學、公共衛生管理、預防保健、疾病預防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等知識的學習培訓,提高衛生技術人員的公共衛生管理服務和應急處理的能力。此外,還應加強對全校公共衛生管理隊伍的建設,對學校主管公共衛生工作的領導,院系領導,食堂、物業管理、圖書館、實驗室、計算機房等公共場所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和管理人員進行公共衛生、衛生防疫、食品衛生、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等管理知識的培訓,提高高校公共衛生管理和服務隊伍的整體水平,預防和減少高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

3.3醫療機構立足實際,提高公共衛生工作的力度和效果

3.3.1強化健康教育。經國務院批準,由國家教委、衛生部頒發的《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及教育部頒發的《高校保健醫療機構工作規程》、《大學生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均對學校衛生工作提出了要求:要認真做好學生健康狀況監測,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改善學校衛生環境和教學衛生條件,加強對傳染病、學生常見病的預防和治療工作;對學校教學衛生、體育衛生、勞動衛生、環境衛生、飲食衛生、婦幼保健等進行管理及監控,做好師生的預防保健、健康教育,促進衛生工作。

因此,高校醫療機構應加強健康教育中心的建設,如配備保健醫生給教職工建立健康檔案,對大學生開設健康教育選修或必修課,進行健康教育講座和防病宣傳,通過多種方法來提高師生員工的健康素質,使高校醫療機構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

3.3.2加大公共衛生工作范圍,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筆者認為,高校可以在政府經費的支持下,把公共衛生工作的范圍擴大到周邊幾個自然村落。以大學城為例,目前城內有南亭村、北亭村、貝崗村等幾個自然村落,分散于各大高校之中,隨著商業和飲食業的發展,這些村落吸引了越來越多外來從業者,自然村落已經逐漸成為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居民的健康狀況、所提供的飲食衛生和所營造的生活環境對城內學生的健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具體措施有:檢測自然村落的環境衛生情況,提出改善環境衛生的方案;監督餐飲業的食品衛生質量和廚房衛生情況,上報衛生行政主管機構,吊銷不符合要求的從業者的執照;建立疾病監測網絡,一旦發現嚴重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第一時間上報有關部門并做好在校學生的衛生防護工作;聯合村委會定期宣傳防病治病知識;開展義診活動等等。

3.3.3通過網絡建設,加大宣傳,有效利用資源。筆者在調查中深刻感受到醫療機構與學生之間的隔閡,信息不對稱不僅影響了學生患者的就醫選擇,還造成學生對醫療機構的不信任和不理解,嚴重挫傷了醫療機構的工作積極性,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影響了高校公共衛生工作的效果。為了促進學生對醫療機構的了解,筆者建議各高校網頁上增設“醫療機構”主頁,下設的板塊應囊括醫療機構基本情況介紹、特色診療科目、健康教育、師生健康檔案、防治知識等等。一方面借助網絡平臺,可擴大健康教育的宣傳面,對于經常接觸網絡的大學生而言,健康教育的作用會顯著提高;另一方面,借助學校網頁,可以整合城內各個醫療機構的資源,避免了因信息缺失導致延誤病情、增加學生就醫成本等問題,保障學生健康。同時,一旦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學生可以通過網絡這種快速直接的方式了解有關情況,做好防護工作,大大提高了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

總之,要完善高校公共衛生工作,達到另一個層次,就必須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從政策、經費、具體實施方案等方面著手。當然,這個目標并不能一蹴而就,但筆者相信隨著社會各界對公共衛生工作的日益重視,高校公共衛生工作一定會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參考文獻]

[1]朱宇虎.提高政府關注程度構建高校公共衛生體系――對高校醫療體制改革的探討[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6(3):37-38.

[2]杲強.高校醫療保健機構應重視學校公共衛生工作[J].中國校醫,2004,18,(1):95-96.

第8篇:婦幼健康教育計劃范文

第一條為規范和加強鄉鎮衛生院管理,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促進農村衛生事業發展,根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及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全省轄區內的鄉鎮衛生院。

第三條鄉鎮衛生院是政府舉辦的公益類衛生服務事業單位,主要由縣(市、區)政府舉辦和管理,原則上每個建制鄉鎮必須有一所政府舉辦的衛生院。鄉鎮衛生院人員、業務、經費劃歸縣(市、區)級衛生行政部門統籌管理;經濟發達地區的鄉鎮衛生院可實行縣(市、區)統籌管理,也可實行縣(市、區)、鎮共管,以縣(市、區)管理為主。

第四條鄉鎮衛生院必須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按縣(市、區)級衛生行政部門核準的診療科目執業;嚴禁超診療科目和執業范圍從事診療活動。

鄉鎮衛生院業務工作接受縣(市、區)級醫療預防保健機構指導。

第五條省衛生行政部門對全省鄉鎮衛生院實行宏觀管理。市級衛生行政部門每年對所轄縣(市、區)鄉鎮衛生院的建設與管理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綜合的評價。縣(市、區)級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抓好本管理辦法的落實,切實加強鄉鎮衛生院的管理,每年對轄區內鄉鎮衛生院的建設與管理要進行一次自查自評。

第二章機構設置

第六條鄉鎮衛生院選址、設置,應遵循區域衛生規劃要求,根據區域人口分布、經濟發展、文化和交通等情況確定,在地理位置上具有發展前景和最大輻射功能。

第七條鄉鎮衛生院的設立由縣(市、區)級衛生行政部門按照有關規定及程序報批。

第八條鄉鎮衛生院是專有名稱,社會力量舉辦的醫療機構不得使用該名稱。鄉鎮衛生院原則上不得使用兩個或兩個以上名稱。鄉鎮衛生院的命名原則是:所在的縣(市、區)+所在鎮(鄉)衛生院。

第九條鄉鎮衛生院統一使用衛生機構專用標識。

第十條根據區域衛生規劃,按功能將鄉鎮衛生院明確劃分為中心衛生院和一般衛生院。

第十一條鄉鎮衛生院建設依照國家《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規劃》和《廣東省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規劃》所規定的建設標準,嚴禁舉債進行超標準建設。

第三章公共衛生管理

第十二條貫徹執行黨的衛生工作方針政策和國家衛生法律、法規,以公共衛生服務為主,面向農村居民提供預防、康復、保健、健康教育、基本醫療、中醫、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等綜合服務,受縣(市、區)級衛生行政部門委托承擔區域內公共衛生管理職能。

第十三條加強公共衛生管理,認真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規范化預防接種門診,做好免疫規劃工作。

(二)做好傳染病疫情、食物中毒和職業中毒等公共衛生事件的登記、報告和處理工作。

(三)開展傳染病、地方病、寄生蟲病和慢性非傳染病防治工作。有條件的可開展老年保健、精神衛生和康復工作。

(四)做好孕產婦系統保健、兒童系統保健和婦幼衛生信息管理工作,開展婦女、兒童常見病防治,做好控制新生兒破傷風工作,做好孕產婦死亡、嬰兒死亡及5歲以下兒童死亡評審工作。

(五)開展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和指導工作。

(六)制定健康教育計劃,針對重點人群,結合實際開展多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動,普及衛生保健知識,促進農村居民健康行為的形成。并指導開展愛國衛生工作。

(七)做好食品、公共場所、學校、職業等衛生專業指導與管理工作。

(八)加強信息管理,建立執行相關統計及報告制度的規章制度。

第十四條協助鎮政府制定和實施農村初級衛生保健規劃。

第十五條受縣(市、區)級衛生行政部門委托,對轄區內村衛生機構及鄉村醫生進行管理和經常性衛生監督;負責對村衛生機構的業務技術指導和組織對村醫的培訓、考核,逐步實行鎮村一體化管理。

第十六條健全村醫例會制度,每月組織召開村醫例會。通報、反饋各衛生機構工作情況,傳達上級衛生工作精神及布置工作任務。

第十七條積極參與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宣傳發動和組織實施工作,為參加合作醫療的農民提供優質的衛生服務,協助做好補償支付工作。

第四章醫療服務管理

第十八條嚴格執行《執業醫師法》、《母嬰保健法》、《傳染病防治法》、《護士管理辦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采取綜合措施,建立健全各項工作制度,加強醫療質量管理。

(一)建立健全以崗位責任制為中心的醫療、護理、醫技工作規章制度,并嚴格執行。

(二)按照病人第一、安全有序、首診負責、重點突出原則,加強婦產科、兒科、計劃免疫規范化門診和中醫科建設,把醫療質量、服務質量、服務態度放在首位。

(三)成立醫療服務質量監控管理工作小組,制定醫療質量管理方案,進行全員質量教育,樹立質量和安全意識。定期對醫療、護理、醫技、藥品、病案質量進行監督、檢查、評價,提出整改措施,及時發現、糾正醫療缺陷,加強醫療質量關鍵環節、重點部門、重要崗位的管理。

(四)落實首診負責制、醫師查房制度、疑難病例討論制度、危重患者搶救制度、術前討論制度、查對制度、會診制度、死亡病例討論制度、分級護理制度、交接班制度、臨床用血審核制度等醫療質量管理核心制度。

(五)嚴格執行診療常規、操作規程、搶救常規,配齊常用急救藥品、器材,保證基本醫療和搶救工作及時有效進行。對不能處理的危重疑難病人及時轉診。

(六)按照《廣東省病歷書寫規范》的要求認真書寫門診、住院病歷。

第十九條做好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急癥搶救,危重病人轉診和救災搶險醫療工作。

第二十條貫徹落實《醫院感染管理辦法》和《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嚴格執行隔離消毒制度,遵守無菌操作規程,嚴格消毒、保潔管理。做好一次性醫療用品的處理和污水、污物無害化處理,防止交叉感染和對環境的污染。

第二十一條認真貫徹執行藥品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嚴格藥品管理制度,推行“陽光采購”。

第二十二條加強中醫藥工作,規范中醫藥服務管理,提高中醫服務水平。

第二十三條積極推廣應用適宜新技術,不斷提高服務能力。

第二十四條加強醫德醫風建設,規范醫療服務行為,努力改善服務態度和提高服務質量及水平,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安全、便捷、價廉、優質的醫療服務。

第二十五條嚴禁向外提供出租業務用房,嚴禁與其他醫療機構進行以營利為目的辦醫行為。

第五章人事管理

第二十六條鄉鎮衛生院科室設置和崗位設置,按照精簡、高效原則,以服務人口、工作項目等因素,合理規范設置。

第二十七條嚴格準入條件,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應具備相應崗位的任職資格。臨床醫療服務人員必須具有執業助理及其以上醫師資格,其它衛生技術人員要具備初級以上專業技術資格。

嚴禁使用非衛生技術人員從事診療專業技術服務。

醫師、護士必須經衛生行政部門注冊并在規定的范圍內執業,不得超范圍執業。

從事專項服務的人員,必須依法參加有關的培訓、考核,取得相應資格。

第二十八條大力推行公開招聘鄉鎮衛生院院長。由縣(市、區)級衛生行政部門按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招考或推薦聘用,副院長由院長提名,按有關程序任免。一屆聘期3-5年,其中試用一年。中心衛生院院長應具有大專以上學歷、中級以上職稱;一般衛生院院長應具有大專以上學歷、初級以上職稱。

第二十九條院長實行聘期目標管理責任制。綜合目標管理考核主要內容為行風建設、業務發展情況等。

第三十條推行人員聘用制,因事設崗,公開競爭上崗,擇優聘用鄉鎮衛生院人員。新錄用人員由縣(市、區)級衛生行政部門統一公開招考,與錄用單位簽署聘任合同,并按有關規定給予工資福利待遇和社會保障。

第三十一條重視衛生技術人員的培訓學習,建立健全在職衛生技術人員培訓學習、考核制度。認真實施在職衛生技術人員的學歷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積極為在職衛生技術人員的進修學習和繼續醫學教育提供必要的條件。

第六章財務后勤管理

第三十二條執行政府的醫療服務指導價格,并在門診、病房以及對公眾服務窗口等明顯位置,設立公開欄、宣傳櫥窗、電子大屏幕公告欄,公開主要藥品及診療收費標準,增強收費透明度。

第三十三條嚴格執行醫院財務、會計和監督審計制度。鄉鎮衛生院的財務管理必須接受主管機關的領導和監督,同時接受財政、審計、監察、物價等部門的指導和監督。

第三十四條健全安全保衛工作制度,加強高危設備、手術室、放射室、分娩室等特殊區域和劇毒、劇麻、管理,保障醫療安全。

第三十五條美化院內環境,搞好室內衛生,創造一個整潔、優美、安靜、舒適的醫療環境。

第七章行政監督管理

第三十六條成立院務管理委員會,由正、副院長、科室負責人組成,對鄉鎮衛生院管理的重大事項進行決策。

第三十七條加強院務公開,實行民主管理。定期召開職工會議,通報衛生院重大決策執行落實情況、日常管理和運作情況,聽取職工對衛生院建設與發展的建議。

第三十八條建立健全考勤、學習、會議和環境衛生管理等制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97精品免费视频 | 久久性视频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欧美理论片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视频 | 国产日韩91| 97公开免费视频 | 污视频18高清在线观看 | 女人体1963午夜免费视频 | 国产亚洲午夜精品a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一区日韩在线视频 | 日本激情视频网站 | 麻豆入口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 四虎影视永久免费观看 | 日本中文字幕二区三区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手机在线观看 | 丁香伊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 久久777国产线看观看精品卜 | 国内精品卡一卡二卡三 | 久久九九99热这里只有精品 | 色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 欧美成人一区亚洲一区 | 欧美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黄网站在线看 | 亚洲黄色在线观看网站 | 最新色网址 | 久久久精品免费 | 天天插天天操天天干 | 成年大片免费视频播放手机不卡 | 四虎在线视频观看 |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 五月四房婷婷 | 久草国产精品视频 |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 好男人社区神马www在线观看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动漫 | 网站免费黄 | 赌侠1999 | 婷婷看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