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慢性病的預防策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要】
從慢性病的定義和特點、慢性病防治策略、慢性病控制現狀、中醫藥的臨床效應特征、慢性病防治對中醫藥的需求及慢性病的防治途徑等六方面展開論述,試圖闡明重大慢性疾病防治與中醫藥整合調節的密切關系。
【關鍵詞】 重大慢性疾病 中醫藥 整合調節
世界衛生組織于200510 頒布了《預防慢性病———一項至關重要的投資》的全球報告。該報告指出,慢性病不僅危害高收入國家,在許多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慢性病的影響也在逐步增大。如果現在采取必要的措施預防和治療各種慢性病,那么到2015 年將可能拯救3 600 萬人。采取行動以減慢和遏制慢性病的上升趨勢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的當務之急[1]。
近年來,我國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重大慢性病發病率快速增長,發病年齡明顯提前,慢性病的死亡人數已占總死亡人數的70%以上,并呈持續上升趨勢,約25%的城市居民患各種慢性病。慢性病已成為我國城鄉居民死亡和生活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中醫藥長于治療慢性疾病,慢性病防治給中醫藥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因此,如何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慢病防治中的優勢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試從以下6個方面加以闡述。
1 慢性病的定義和特點
慢性病指非傳染性慢性疾病,不由細菌、病毒和其它致病微生物引起發病,而由于人體中微小損傷長期積累形成的一大類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慢性牙病(齲齒、牙周病)、骨質疏松癥、神經精神病、慢性肝腎疾病、慢性骨關節病、良性前列腺肥大和先天異常等。隨著社會發展、生活方式轉變,人類的慢性疾病由30 年前的十五種左右上升到七十余種。
慢性病被專家稱為“隱蔽的流行病”,其病情發展具有隱蔽性,人們往往在查體時發現患病;同時慢性病具有階段性特點,一般來講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癥狀緩解階段,出現癥狀后服藥,用藥來控制癥狀,癥狀緩解后放松治療,結果疾病并未從根本得到控制,還在發展,只是更加隱蔽;第二階段是合并癥階段,由于沒有有效治療,長期服藥會引發許多合并癥,許多人自作主張,大量吃藥,結果藥越吃越多,病也越治越多,出現多個系統損害;第三階段是惡性循環階段,由于前階段不能從根本上治療慢性病,最終使病情加重,只有住院治療。
慢性疾病最突出的特點是其復雜性。它不是一因一果簡單的病理問題,而是一個復雜的因果網絡系統[2]。以糖尿病為例,從誘發因素來看有遺傳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是飲食結構不合理所致;從結果來講,除血糖超過正常外,還會有白內障、糖尿病足、冠心病等并發癥。現實中可能出現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的復雜病理特征,在某些特定條件下甚至會出現各要素既相互競爭、又相互依賴,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病理現象。
2 醫學發展決定慢性病防治策略為“重預防、治未病”[3]
18 ~19 世紀以生物醫學模式為主,到20 世紀50 年代以后,各種慢性病成了人們健康的最大威脅。慢性病的發生和發展是多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除生物學因素外,還與人的生活習慣、心理活動、行為方式、環境污染有著緊密聯系。許多科學家在生命科學領域面臨的挑戰是如何認識和防治復雜性疾病。
現階段,常規的藥物和手術對抗治療不能根治糖尿病、腫瘤等慢性復雜疾病,但可以從提高病人的生存質量入手,強調健康維護,控制疾病發展。更重要的是,新的醫學模式要求樹立預防戰略觀念和新的診療觀念,要求醫學服務形式從醫療型向醫療、預防、保健型轉變,醫學服務模式從醫療為導向朝向預防為導向轉變。
醫生從單純的診治疾病發展到對人群健康和疾病進行管理,強調對疾病到健康過程中機體整體生理病理狀態的動態把握度,調節診斷、治療和保健的實施策略,融治病于自然生活。單純對抗性的治療方法已明顯跟不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對慢性疾病的防治生活化、常規化將會極大改善病人的機體狀態,最終保證人類健康。
3 國內慢性疾病控制現狀
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進步,對一些慢性疾病雖不能逆轉其病理狀態,但可以通過替代方法進行有效治療,如腎臟疾病的透析治療,肝臟、腎臟、心臟等器官移植,冠狀動脈等血管介入及搭橋手術等。這些先進的技術手段拯救了大批病人的生命,成為現代醫學的亮點。
但是這種疾病終末期的救治與干預是一種高成本創造技術的治療干預模式。重視疾病終末期的干預,忽視預防,對國家、社會及人民有百害而無一利。醫學需要更新理念、轉變模式、做好疾病的預防與管理。
與現在世界上十分重視預防和治療各種傳染性疾病如艾滋病、瘧疾和結核病相比,許多專家學者對慢性疾病還是不夠重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資料,2005 年有280 萬人死于艾滋病,1750 萬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因此我們應該意識到,如果10 年后我們再來關注慢性疾病,去研究預防和治療方法,那么問題將可能變得更加嚴重,到那時我們需要投入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將會更多。
4 中醫藥的臨床效應特征
中醫藥臨床的精髓是“辨證論治、整體觀念”和“治病必求于本”,是幾千年來使其能夠服務于人民的重要因素。中醫獨特的“欲救其死,勿傷其生”理念,調節機體的各個方面,恢復機體的和諧有序,更合理地治療慢性綜合性疾病的思維方式已經被國內學者認識并認可[4]。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方劑》項目也證實中藥方劑具有多組分、多靶點效應,具有多因微效、增效減毒、整合調節的臨床效應特征。如項目首席科學家王永炎院士所述:方劑的潛能蘊藏于整合之中,不同組分配伍產生不同的效應,重新整合朝向多模式組方。針對全息病證,解讀多組分與多靶位的相關性。組分配伍配比優化設計可融整合調節、對抗補充于一體,啟動自組織、自穩態的整體功能,求得方劑和諧自然的整合效應[5]。此種效應特征使得中醫藥在慢性病防治中占據優勢。
5 慢性病防治需要中醫藥
中西醫學體系的差異表現在對疾病認識的理論、思維、診治過程與所關注的結局方面,兩者各有所長。既往西醫學重在“以病論治,針對病因”,強調“標準、統一”,長于診斷。近來其治療疾病的理念也發生了明顯變化,由治療單一疾病向一體化管理轉變,認為對病人的治療是一個綜合的過程,在一級預防、二級預防的過程中,應該由病人、醫生、護士及其病人家屬組成團隊并肩作戰,缺一不可。在這一點上,中西醫學逐漸趨同。
對于心腦血管疾病、腫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和糖尿病這四種最常見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來說,它們是多因素作用的結果。迄今為止,仍然無法闡明它們的病因機制,而且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里,也不可能把所有疾病病因都搞清楚,或者弄明白如何避免所有由遺傳因素引起的疾病負擔。但既然是多因素作用,就意味著干預不同的危險因素有可能實現相同的目標[6]。
因此,將重點集中在這些疾病共同的危險因素,如吸煙、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缺乏體育鍛煉上,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進行控制,可以取得一定成效。在此基礎上,中醫藥的介入可望為慢性病防治帶來益處。
前已述及,中藥具備了解決慢性病多因素致病難題的臨床效應特征,但能否真正起到慢病防治作用,目前還缺乏令世人信服的證據。
6 慢性病防治途徑—循證為先并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
中醫藥“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思維特點以及在此思維下的治療方法對日益增加的慢性疾病預防保健有著獨特優勢。盡管如此,因其理論體系和治病原理難以用現代醫學理論加以解釋,故未能得到國內外的普遍認可。另一方面,辨證論治強調個體化治療,使中醫藥缺乏標準、規范化和普遍適用性,限制了其進入國際市場。循證醫學和實踐的理念將為中醫藥帶來巨大變化,在慢病防治領域也不例外。
目前正在進行的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項目“芪參益氣滴丸對心肌梗塞二級預防的臨床試驗研究”就是一項中醫藥的循證實踐[7]。采用大規模隨機對照、雙盲雙模擬的實驗設計,在全國設立東、西、南、北、中15 個臨床試驗分中心,共計75 家醫院同時進行實驗。利用中心隨機化系統,阿司匹林腸溶片為對照,主要以非致死性再梗塞、非致死性腦卒中及心血管病死亡等終點事件發生率為評價指標,計劃在兩年內完成4 000 例樣本,進行上市中成藥芪參益氣滴丸對心肌梗死二級預防的療效評價。研究中注意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注重群體評價和個體評價的鏈接,強調標準化和個體化的結合,研究者報告結局和患者報告結局互為補充,有望用現代科學方法證明中醫藥防治慢性病(冠心病)的療效和優勢所在。
將循證醫學的理念和方法融入中醫藥學,在其指導下建立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的指標體系,研究并處理慢性疾病的防治問題,才可能充分發揚中醫藥學優勢,彌補不足,并有望成為一條防治慢性病的新途徑。
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稱,若使更多的人免于死亡或免于過早死亡,應該及早開始預防各種慢性疾病,預防勝于治療。“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是中醫藥臨床中的原則和先驗,努力認清中醫藥學的優勢和不足,并在慢性病防治中積極實踐,必將取得豐碩成果。
參考文獻
[1] 張 璐,孔靈芝.預防慢性病:一項至關重要的投資———世界衛生組織報告[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6,14(1):1.
[2] 嚴廣樂,蘇式兵.系統科學視角下中醫藥干預慢性疾病的研究思路[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07,9(1):90.
[3] 蘇式兵,王汝寬,李 梢,等.醫學發展趨勢和前景分析[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07,9(1):112.
[4] 孫利華,莫卓華.中醫藥對我國疾病譜的應用前景廣闊[J].中國藥業,2005, 14 (9):4.
[5] 張伯禮,王永炎,商洪才.組分配物研制現代中藥的理論和方法[J].繼續醫學教育,2006,20(19):89.
為了更好地控制慢性病的流行形勢,也為了給從事營養和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專業人員構建一個協作網絡和聯合工作的學術平臺,2014年9月14日中國營養學會營養與慢病控制分會成立了。
營養與慢病控制
自2006年開始,身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與社區衛生處監測評估室負責人的施小明一直從事慢性病防控工作,致力于膳食營養與慢性病預防方面的應用性研究和全國范圍的防控工作。他在從事研究的工作中,清晰地意識到營養與慢病控制必須相結合,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中國缺少一個營養與慢病控制相互交流的平臺。故此,施小明于2014年牽頭與來自疾病預防控制系統、高校、研究所以及雜志社等從事營養和慢病防控的工作人員充分溝通后,在眾人的努力下,成立了營養與慢病控制分會。
2014年9月14日,中國營養學會營養與慢病控制分會成立大會在深圳召開。會議選舉產生了中國營養學會營養與慢病控制分會第一屆委員會,施小明、劉小立等人當選為副主任委員,分會的組成成員來自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高校、醫院和雜志社。
分會的成立為全國從事營養與慢病防治研究和相關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提供了學術交流與科研協作的平臺,密切了營養與慢病防治學科領域之間的聯系,促進了營養科學技術向慢病防治的應用轉化,為提升我國營養與慢病防治科研和工作水平奠定了基礎。
劉小立教授表示,分會今后將積極舉辦營養與慢性病防治專業領域的學術活動及國際交流活動;積極爭取政府支持,承擔營養與慢性病防治技術的研究、推廣及應用,整合多方資源,促進營養科學技術向慢性病防治的應用轉化;利用各種可利用的渠道和方式,普及營養與慢性病防治的相關知識;同時,要加強學科的能力建設,開展營養與慢性病防治專業領域的技術培訓,積極推動學會發展。
而作為分會的帶頭人,劉小立教授近些年來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他依托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平臺,優化糖尿病生物標志物的篩選流程,完善相關易感基因的篩查方案,建立了高危人群個人信息和生物樣本庫,對糖尿病的預防控制新策略進行了探索;他依托慢性病防控網絡,在我國南方城市人口開展營養與慢性病防治的隊列研究,并開展針對性的干預,探索慢性病高風險人群干預的適宜技術。
促進學術交流
2014年9月,分會舉辦了主題為“加強膳食管理,促進慢性病防控持續健康發展”的會議。
會議匯集了我國營養和慢病防控兩個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包括原國家衛生計生委疾控局孔靈芝副局長、原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楊功煥副主任和中國營養學會楊月欣理事長、楊曉光常務理事等。
會上,原衛生部疾病控制局副局長孔靈芝在其題為《中國慢性病防控20年》的報告中指出,近20年來中國慢性病防控始終堅持使用公共衛生策略解決慢性病問題的正確方向。劉小立教授從實踐出發,作了《深圳市營養與慢病防控管理辦法》的報告,對社區營養與慢性病預防管理辦法等進行了探討。眾多慢性病防控與營養專家在分會提供的平臺上展開學術交流,推動了全國營養與慢性病防控工作的深入開展。
中國營養學會營養與慢病控制分會的成立對從事營養與慢病控制工作的管理人員和專業人員具有里程碑意義。
不容忽視的慢性病
慢性病全稱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種疾病,而是對一類起病隱匿,病程長且病情遷延不愈,缺乏確切的傳染性生物病因證據,病因復雜,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確認的疾病的概括性總稱。
2015年1月20日,世界衛生組織在日內瓦《2014年全球非傳染性疾病現狀報告》,報告中指出2012年全世界共死亡5600萬人,其中3800萬死于非傳染性疾病,其中1600萬為可以避免的過早死亡(70歲以下)。非傳染性疾病導致死亡的3800萬死亡病例中有2800萬發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 而全球1600萬例過早死亡病例中,有82%是發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報告指出按照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慢病發展情況估算,2011年-2025年非傳染性疾病導致的累計經濟損失將達7萬億美元,而通過實施干預措施減少非傳染性疾病需要每年112億美元的費用,遠低于上述7萬億美元的損失。
全世界已經走到非傳染性疾病歷史上的決定性時點,面臨前所未有的改變非傳染性疾病發展進程的機遇。世界衛生組織會員國已經商定到2025年要實現9個自愿性全球目標,包括減少有害使用酒精、食鹽/鈉攝入量、煙草使用和高血壓,遏制糖尿病和肥胖的上升,以及提高預防心臟病和腦卒中措施的覆蓋率等,而這些目標均與營養密切相關。
【關鍵詞】老年慢性病;影響因素;應對策略;干預效果
Influence factors, coping strategies and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in senile chronic diseases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factors, coping strategies and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in senile chronic diseases. Methods This study recruited 200 cases with senile chronic diseases admitted in our community. All patients were random divided into two groups(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each 10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only implement telephone pays a return visit, observation group implement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measures. Results 1)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wo groups patients with general data comparable (P>0.05); 2) For 200 cases of senile chronic diseases patients, lifestyle and behavior factors accounted for 64.5%, environmental factors (18%), health (17.5%), age factors accounted for 20%; 3)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intervention (χ2=0.052、0.053、0.114,P>0.05); after the intervention, observation group showe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rate of smoking, drinking, hypomotility(χ2=5.905、4.443、6.991,P<0.05), and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was statistically difference (χ2=4.986、3.887、6.441,P<0.05); 4)In observation group, health knowledge lectures participation rat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χ2=19.172、22.604、11.501,P<0.05).5)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two groups have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χ2=0.533、0.526、0.147、0.152,P>0.05); in observation group BMI < 18.5, 18.5-18.5 and BMI > 30.0 propor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χ2=8.151、19.334、11.556,P<0.05).Conclusion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a social, family, individual level intervention also cannot little, need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and fully carried out.
Keywords Influence factors;Coping strategies;Intervention effect;Senile chronic diseases
慢性病已成為21世紀危害人們健康的主要問題[1-2],在我國,慢性病患病率持續上升,給家庭、社區和整個社會帶來巨大的負面經濟影響[3]。但是慢性病和殘疾的不利后果是可以通過健康投資和促進而得到預防和延遲的。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老年慢性病影響因素,探討有效的應對策略及干預效果,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合理管理及早日康復提供科學的依據,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社區20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100例,所有患者排除其它器官嚴重疾病及精神疾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分析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影響因素,對照組僅實施電話回訪并進行記錄,觀察組實施有效干預措施,內容簡述:1)社區干預:第一,社區衛生人員根據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學習興趣以及需求制訂健康教育計劃,在輕松愉快的交談氣氛中,由淺入深地緩慢講授慢性病的發生、發展、預后等知識,增強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自我護理知識和技術;第二,社區管理人員在社區的宣傳欄上進行宣傳,內容側重于宏觀衛生知識、季節性常見疾病的預防、慢性病的康復方法,以達到普及衛生科學知識,樹立正確的衛生觀念的目的;第三,傳授心理健康知識,讓病人了解心理健康的科學性,主動避免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也可以遵循病人心理發展規律,幫助他們認識自我,指導其改變不良行為,消除困擾,適應環境。第四,社區衛生人員針對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知識的水平及技巧的掌握程度,對他們進行宣傳示范,技術性指導,并教會其操作,使之掌握一定的自我保健能力和家庭護理常識,防范于未然,并可以有效地防止并發癥的發生。第五,不斷改善社區環境,減少對老年人活動的限制,如增加有利于老年殘疾人行走的通道,以及平坦寬闊的人行道等。與此同時,可以組建老年人舞蹈協會,建立來年人活動室等。2)家庭干預:第一,在社區定期家庭活動,如對老年病患者進行精神撫慰、進行家庭文娛活動,開展健康知識比賽,開展護理標兵評選等,可以避免老年病患者的寂寞感和失落感,增強他們的生活信心,還可以使家庭照料者獲得必要的成就感。第二,在家庭病床中,社區衛生人員定期為老年慢性病患者測量血壓、血糖、脈搏、呼吸,也可以開展有關疾病及預防并發癥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還可以指導老人正確服藥、觀察藥物療效及不良反應,進行有關飲食、運動、控制體重、睡眠等生活方式的指導,提供社會交往的機會,給予心理、康復、治療方面的支持等服務。3)自我監督:拋棄一些錯誤的健康觀念,漸漸養成科學的健康觀念,如養成積極的生活態度,處事樂觀,多參加有益的社會、社區公益活動;按時休息,保證良好睡眠;經常鍛煉身體,保持體重適中,身體勻稱,站立時頭、肩、臀位置協調。老年慢性病患者應增強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自覺性。在眾多的風險因素中,對于吸煙的老年病患者,更要提高認識,主動戒煙。作為老年慢性病患者來講,在適當運動的基礎上,應采取合理地膳食結構,如把水果調整到飯前吃;保持中國傳統膳食高纖維和食物多樣化的特點;減少食鹽、肉類、油脂類的攝入量;加大水果、奶、谷物以及薯類的攝入量,這樣能增強慢性病的有效預防和治療。
1.3 療效評價 觀察指標包括吸煙、飲酒、運動情況分析,參加各類健康知識講座情況,體重指數情況。體重指數分級標準為:1)<18.5:過輕;2)18.5-22.9:正常;3)23.0-29.9:過胖;4)>30.0:癡肥。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Windows SPSS 16.0軟件處理數據,數據均以“率”表示并行χ2檢驗,檢驗水準a=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對照組包括男59例,女41例;年齡61-8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3.29±13.56歲,原發病主要包括高血壓44例、糖尿病22例、心血管系統疾病50例、呼吸系統疾病72例、消化系統疾病62例;觀察組包括男60例,女40例;年齡60-8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2.47±15.08歲,原發病主要包括高血壓50例、糖尿病18例、心血管系統疾病48例、呼吸系統疾病68例、消化系統疾病70例;所有患者排除其它器官嚴重疾病及精神疾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2.2 影響因素 生活方式和行為因素占64.5%、環境因素占18%、醫療衛生因素占17.5%、年齡因素占20%。
表1 我社區20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影響因素[例(%)]
影響因素
例數
百分率(%)
生活方式
和行為因素
風俗習慣
21
10.5
64.5
吸煙
33
16.5
飲酒
35
17.5
體育鍛煉
40
20.0
環境因素
36
18
年齡>70歲
40
20
醫療衛生因素
35
17.5
2.3 吸煙、飲酒、運動情況 兩組干預前均無顯著差異(χ2=0.052、0.053、0.114,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吸煙率、飲酒率、不運動率顯著下降(χ2,5.905、4.443、6.991,P<0.05),與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χ2=4.986、3.887、6.441,P<0.05)。
表2 兩組吸煙、飲酒、運動情況[例(%)]
組別
時間
例數
吸煙
飲酒
不運動
對照組
干預前
100
16(16)
13(13)
21(21)
觀察組
干預前
100
17(17)
12(12)
19(19)
χ2
0.052
0.053
0.114
P
>0.05
>0.05
>0.05
對照組
干預后
100
15(15)
11(11)
18(18)
觀察組
干預后
100
5(5)*
3(3)*
5(5)*
χ2
4.986
3.887
6.441
P
<0.05
<0.05
<0.05
2.4 參加各類健康知識講座情況 觀察組參加老年病知識、科學飲食與鍛煉、護理與康復等健康知識講座者所占比率顯著高于對照組(χ2=19.172、22.604、11.501,P<0.05)。表3 兩組參加各類健康知識講座情況[例(%)]
組別
例數
老年病知識
科學飲食與鍛煉
護理與康復
對照組
100
32(32)
21(21)
38(38)
觀察組
100
77(77)*
73(73)*
65(65)*
χ2
19.172
22.604
11.501
P
<0.05
<0.05
<0.05
2.5 體重指數情況 干預前,兩組無統計學差異(χ2=0.533、0.526、0.147、0.152,P>0.05);干預后,觀察組體重過輕(BMI<18.5)者、18.5-22.9者及癡肥(BMI>30.0)者所占比率顯著低于對照組(χ2=8.151、19.334、11.556,P<0.05)。
表3 兩組體重指數[例(%)]
組別
時間
例數
<18.5
18.5-22.9
23.0-29.9
>30.0
對照組
干預前
100
23(23)
25(25)
22(22)
30(30)
觀察組
干預前
100
24(24)
24(24)
20(20)
32(32)
χ2
0.533
0.526
0.147
0.152
P
>0.05
>0.05
>0.05
>0.05
對照組
干預后
100
22(22)
26(26)
20(20)
32(32)
觀察組
干預后
100
5(5)*
69(69)*
19(19)
7(7)*
χ2
8.151
19.334
0.452
11.556
P
<0.05
<0.05
>0.05
<0.05
3 討論
綜合各種文獻回顧,本文采用Dever的分類,將健康影響因素分為四種:1)生活方式和行為因素,包括風俗習慣、日常行為方式(吸煙/飲酒等嗜好,體育鍛煉等);2)醫療衛生因素,包括資源的供給、分配、利用情況;3)環境因素:本文主要考慮社會經濟環境,而不考慮氣候等自然環境;4)遺傳生物學因素:這一部分內容本文不涉及。5)年齡因素。后三者為不可控因素。根據這四種因素分類,本文針對我社區20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調查了慢性病影響因素,如表1所示,生活方式和行為因素占64.5%、環境因素占18%、醫療衛生因素占17.5%、年齡因素占20%。
鑒于上述影響因素,我們收集我社區20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對照組僅實施電話回訪并進行記錄,觀察組實施社會、家庭、個人層面的有效干預措施,結果發現:1)經社會、家庭、個人層面的有效干預,顯著降低了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吸煙率、飲酒率,提高了運動率;2)經社會、家庭、個人層面的有效干預,顯著調動了廣大老年慢性病患者參加各種健康知識講座的積極性,提高了治病防病的意識,有助于疾病的治療及防御;3)經社會、家庭、個人層面的有效干預,顯著改善了老年慢性病患者的體重指數,使其體重趨于恢復正常,此舉對多種老年慢性病的預防及治療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網絡模式;社區;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應用
【中圖分類號】R4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4-0688-02
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正在加速,2010年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約有1.69億,與此同時,與老年病相關的慢性病也呈日益增長的態勢,嚴重威脅老年人的健康。社區醫療服務機構應積極探索老年慢性病醫療服務,調整服務意識和服務模式,把預防保健、醫療服務、健康教育融為一體,對建立科學、規范、有效的社區老年慢性病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老年慢性病患者對社區衛生服務的需求
社區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病程長、治愈率低,常伴有合并癥,給醫療服務工作和衛生資源的合理利用帶來了挑戰。老年人群的健康狀況決定了他們是社區醫療保健服務需求量最高的群體,對社區衛生服務的需求呈多樣化,目前的社區醫療服務模式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的健康需求。因此,以健康為中心,以需求為導向,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為老年慢性病人群提供方便、經濟、有效的衛生服務模式已勢在必行。
2.網絡模式在社區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中的作用和意義
通過網絡模式可以對社區老人慢性病患者提供規范化、信息化、專業化的健康管理,建立起由社區醫生、老年人群共同參與的慢病防治體系,有效實現醫生、患者在線的互動交流。另外,也利于社區醫生統計慢病管理的相關數據,加強社區慢病防治工作。因此,網絡模式能為慢性病患者建立一個新型社區衛生服務平臺,幫助老年人群更好地關注自身健康,提高生活質量。
2.1 有利于社區醫務人員更新服務觀念和改變服務模式。老年人是社區衛生服務的重點人群,積極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和防控策略,能減少慢性病發病率,降低慢性病危害。社區衛生醫務人員應不斷探索社區衛生服務新思路,轉變服務觀念,改變服務模式,從單純醫療護理服務向預防為主、促進健康、防治疾病和身心康復轉變,從“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轉變到“以健康為中心”的衛生觀念,最大程度地滿足社區內老年慢性病患者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完善社區醫療服務。
2.2 推行社區醫療保健服務一體化。慢性病對社區老人居民的健康影響日益突出,利用網絡技術為社區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提供遠程監控并實時診療咨詢,建立基礎信息數據庫,逐步建立和完善慢性病監測系統,努力推行預防保健、應急救治與預后康復服務一體化模式,促進老年人的健康,提高他們的生活生命質量,也為社區醫療服務協調發展創造條件。
3.網絡模式在社區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中的應用
社區老年慢性病網絡健康管理能提供患者生命體征等基本信息,根據患者的情況為其提供醫療指導,同時也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醫療保健提供所需的數據。
3.1 完善電子健康檔案,信息共享,加強老年慢性病管理。醫護人員通過開展健康調查、免費體檢、慢性病的普查和治療、健康宣傳等活動,收集和完善社區老年慢性病相關信息,建立電子健康檔案,實現信息化管理。社區醫務人員全面掌握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后,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定期訪視檢查,指導合理用藥,控制病情發展。社區、醫院、衛生管理等部門通過信息共享獲取健康信息的資料,方便老年人的就診和醫療管理。隨著社區衛生網絡逐步建成和完善,社區醫生將老年慢性病檔案進行歸類管理,輸入病人或慢性病名稱,能立即調出健康檔案,了解病史等信息。
3.2 實施健康干預,將慢性病防治關口前移。社區醫生通過網絡管理對老年人群的健康狀況進行監測,主動提供醫療和健康干預,在慢性病高發季節加強相關知識的宣傳及健康行為指導,提供切實可行的衛生服務,不斷促進社區老年人群強化自我健康管理意識,實現慢性病防治的關口前移,有助于提高慢性病防治和管理水平,增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3.3 建立社區家庭監護中心,實現遠程治療和監控。通過網絡化管理,在社區衛生站設立醫療信息交互平臺,實現社區醫生與慢病人群間的互動,改變了傳統醫患模式,尤其是移動通信和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為遠程監護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建立社區家庭監護中心,通過網絡與老年慢病家庭相連通,將遠程醫療拓展到家庭,強化了社區保健職能,對慢性患者進行醫療隨訪和預防保健、健康飲食等方面的咨詢,老年患者可以足不出戶就享受到醫療服務,提高對慢性疾病的早期診斷與防治。
總之,以個人健康為核心、管理信息為紐帶的網絡模式在社區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中的應用,增強患者與社區醫務人員的互動,實現疾病的早期檢測和預防,降低慢性病患者的治療成本,體現了信息技術在社區衛生領域的應用,提高工作效率、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拓展社區衛生服務功能和信息化建設,有效地促進社區衛生服務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符定瑩.《慢性病和社區健康管理》、《現代預防醫學》,2009年第36期.
[2] 李紅梅.《社區慢性病管理》、《心理醫生》,2011年9月第200期.
[關鍵詞] 健康教育;慢性病;基層醫院;生存質量;依從性
[中圖分類號] R179.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08-0121-04
高血壓、糖尿病、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心力衰竭等慢性病由于病情復雜、病程長且常反復發作,易使患者產生沮喪、悲傷、抑郁、焦慮等負性心理,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疾病的治療效果及預后[1],因此,我們不僅要為慢性病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療及護理,還要針對慢性病患者的特點,為患者提供系統的健康教育指導,幫助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行為方式,使其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對促進慢性病的恢復具有重要的意義[2]。健康教育是通過信息傳播、認識教育和行為干預等方式幫助群體或個體掌握衛生保健知識和技能,從而樹立健康觀念,自覺采納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減少不健康的行為因素,達到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目的[3]。我院是一所二級甲等醫院,近年來聯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慢性病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干預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聯合實施健康教育干預措施的慢性病患者50例作為觀察組,其中高血壓19例,糖尿病11例,腦梗死6例,慢性支氣管炎6例,慢性心力衰竭2例、慢性胃炎6例,年齡最小40歲,最大78歲,男30例,女20例;另選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單獨實施健康教育干預措施的慢性病患者50例為對照組,其中高血壓19例,糖尿病11例,腦梗死6例,慢性支氣管炎6例,慢性心力衰竭2例,慢性胃炎6例,年齡最小42歲,最大77歲,男29例,女21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史、學歷水平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入選病例臨床資料比較見表1。
1.2方法
觀察組:我院每個月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舉辦健康教育大課堂活動:制定健康教育干預計劃,舉辦慢性病的預防知識健康講座,開展“健康教育大課堂”活動; 聯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入戶建檔開展慢性病健康教育,為每位病例入戶建檔,發放慢性病知識宣傳折頁等,向患者及家屬宣傳慢性病的防治知識,內容包括:疾病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常用藥物的用法、用量、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心理保健、飲食宜忌、藥膳調理、生活起居;常見并發癥的表現;何時復查及復診,為慢性病居民進行疾病防治、衛生保健知識的咨詢指導,對慢性病居民的健康資料進行匯總分析。定期開展隨訪工作,及時記錄健康檔案,對隨訪發現的健康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以健康教育為重點的健康干預。一般慢性病每年最少免費隨訪4次,對病情較重者堅持每個月隨訪1次。
對照組病例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另一批社區醫生對慢病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干預措施,我院未參與,其余方法同觀察組。
1.3 健康教育干預效果評價
發放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每組均發放問卷50份,回收率100%。內容包括:①患者的姓名、年齡、電話、就診次數、對本病的了解及健康教育內容、健康教育方式。②自我保健及生活習慣,如參加運動的主動性和持久性、吸煙、飲酒、合理飲食等依從性,應用藥物治療依從性(CAPrr)評價標準,4個問題的回答為“否”即為依從性好,4個問題只要有1個及以上回答“是”即為依從性差[4]。③掌握慢病病情現狀和預后、治療方法、用藥常識、自我管理及飲食常識、并發癥征象的程度,各項20分,滿分100分,80分以上為掌握[5]。④于健康教育干預前后應用中文版SF-36調查入選慢病患者的生存質量,內含軀體健康、社會功能、軀體角色功能、軀體疼痛、心理健康、情緒角色功能、精力、總體健康8個維度,分別屬于“生理健康”和“精神健康”兩大類。每一維度評分0~100分[6]。
1.4 質量控制
調查人員經過嚴格健康教育知識培訓,對每一份問卷同時進行復核,如果有漏項、疑問及時進行詢問、糾正等。
1.5 觀察指標
①健康教育干預前后慢性病患者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率;②健康干預后兩組患者服藥依從性;③健康教育干預前后兩組患者SF-36生存質量各項評分。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
2結果
2.1健康教育干預前后慢性病患者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率比較
干預后兩組患者對病情現狀和預后、治療方法、飲食知識、用藥常識、自我管理常識、并發癥征象的掌握率均較干預前明顯提高,且干預后觀察組患者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健康干預后兩組患者服藥依從性比較
見表3。入選的慢性病患者在健康教育干預前期,觀察組2例慢性病患者對于健康教育干預后的4個問題的回答為“否”,對照組3例慢性病患者對于健康教育干預后的4個問題的回答為“否”,兩組患者在健康教育干預前期服藥依從性比較,差異并不顯著(P>0.05)。觀察組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聯合實施健康教育干預措施6個月后,觀察組8例慢性病患者對于健康教育干預后的4個問題的回答為“否”,對照組對其服藥依從性調查顯示19例慢性病患者對于健康教育干預后的4個問題的回答為“否”,兩組患者出院后服藥依從率分別為84%、62%,差異具有顯著性(P
2.3健康教育干預前后兩組患者SF-36生存質量各項評分比較
見表4。兩組患者干預后其SF-36各項生存質量評分均較干預前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患者干預后包括軀體健康、社會功能、軀體角色功能、軀體疼痛、心理健康、情緒角色功能、精力、總體健康的各項評分均較對照組干預后改善更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近幾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直接或間接地與高血壓、冠心病、肥胖、高血脂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發病有關,且慢性病患者疾病的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很低[7]。目前許多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不能根治,臨床檢查只能發現少數早期患者,通過治療雖然能緩解其臨床癥狀,但這些慢性病的發生原因還與不良的生活方式、環境因素、遺傳、年齡增長等關系密切。慢病病情復雜且形成時間長,預防與控制措施需要堅持不懈,如果沒有實施良好的健康教育干預措施,患者很難堅持預防和治療,從而導致慢性病的發病率、致殘率、死亡率高[8]。
隨著醫學模式的改變,對慢性病患者實施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重視。健康教育是向人們傳授保健知識、培養健康行為的一項社會活動,通過對慢性病患者實施健康教育,使慢性病患者有效掌握疾病的各方面知識,積極參與治療,提高患者自護能力與生活質量,讓患者在最大范圍內享有健康[9]。
我院聯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施系統的健康教育干預,針對患者的年齡、文化層次及疾病的不同階段采取與之相應的重點突出的方式,使健康教育達到最佳效果。如與慢性病患者進行交談和溝通,在生活上給予關心,用和藹、友善、熱情的服務態度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在做好生活指導的同時,將健康知識傳遞給他們,消除消極思想對其心理的影響。慢性病因其病程遷延且反復發作,患者常會產生焦慮和恐懼等負性心理,同時治療疾病會增加經濟負擔等問題的出現,對慢性病患者康復具有較大影響[10]。為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我們在實踐中開展心理護理干預,使患者解除心理壓力,積極配合治療,以最短的時間達到最佳效果。根據慢性病的心理特點進行健康教育,指導患者掌握用藥的時間、劑量及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對患者進行科學的循證指導。每次隨訪都進行上一次健康教育的效果評價,對存在問題進行指正和幫助,以鞏固每一次的健康教育效果,使其能一如既往地保持良好的生活狀態[11]。我院還聯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定期舉辦慢性病健康教育講座,播放健康教育錄像,對就診的慢性病患者進行個體化的健康指導、張貼宣傳單、發放健康教育處方等干預措施,使慢性病患者對疾病知識的知曉率和掌握率明顯提高。另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內容主要包括飲食干預、運功干預、不良嗜好干預、用藥干預等。其中飲食干預:指導患者合理飲食、少食多餐、多進食蔬菜、高纖維食物,攝入鹽量不得超過6 g/d。運動干預主要有為慢性病患者制定相應的運動計劃,如慢跑、晨跑、快步行走、健身操等有氧運動;使慢性病患者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禁煙限酒、注意休息與睡眠[12]。
根據現代健康教育學理論,良好的知識可以促進正確信念的形成,并能進一步指導形成有利健康的行為[13]。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聯合實施健康教育干預后,觀察組50例入選慢性病患者對病情現狀和預后、治療方法、飲食、用藥常識、自我管理常識、并發癥征象的掌握率分別為94%、92%、96%、90%、96%、82%,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過對患者心理、生理知識的教育,提高患者對其疾病的認識,并改變其不良行為習慣,使其心理、生理、社會等各方面都達到健康狀態。因此健康教育的內容包括人生命過程中生理、心理、社會的所有活動[15]。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干預后其SF-36各項生存質量評分均較干預前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的軀體健康、社會功能、軀體角色功能、軀體疼痛、心理健康、情緒角色功能、精力、總體健康評分均較對照組干預后改善更顯著(P
綜上,我院聯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積極開展的慢病健康教育使患者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率明顯提高,同時也提高了患者服藥依從性,明顯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質量。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形式要多樣化、個性化,因人而異,才能改變慢性病患者不良的健康觀念,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達到促進疾病恢復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李星明,黃建始. 健康管理和社區衛生整合對慢性病防治的意義和服務模式探討[J]. 疾病控制雜志,2008,12(1):53-57.
[2] 田莉,王洪才,鄧玲玲,等. 健康管理對控制高血脂等慢性病的效果分析[J]. 海南醫學,2012,23(2):109-110.
[3] 王薇. 健康教育對社區慢性病轉歸的作用[J]. 黑龍江醫藥科學,2012,35(3):47-48.
[4] 袁紅,向燕萍,張麗,等. 社區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的探討[J].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11,22(1):127-128.
[5] 陳陸. 健康教育在慢性病高血壓管理中的作用及效果評價[J]. 中國醫藥指南,2012,12(34):232-233.
[6] 王艷. 社區健康教育和追蹤對慢病管理的影響研究[J]. 醫學信息,2013,26(3):138-139.
[7] 申桂蘭. 慢病患者的個性化健康教育[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1(6):110-111.
[8] 李敏君. 社區慢病的管理技巧[J].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 ,14(16):397-398.
[9] 顧燕萍. 健康教育與慢病防治[J]. 中外醫學研究,2010, 8(22):184-185.
[10] 黃曉有. 社區慢性病防治中老年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的應用價值[J]. 基層醫學論壇,2013,17(13):1637-1638.
[11] 黃竹航, 由天輝,趙新華,等. 慢性病健康教育研究進展[J]. 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9,26(5):39-40.
[12] 馮建山. 健康教育干預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J]. 哈爾濱醫藥,2012,32(5):346-347.
[13] 陳紅,張庚莉,金翠紅.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分析及健康教育策略[J]. 現代預防醫學,2007,34(16):3141-3145.
[14] 張英. 實施健康教育對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22):30-32.
[15] 張利霞,鄭蔚,李紅哲,等. 健康干預對慢性病人健康素養的作用[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6):5-6.
摘要:本文就65歲老年人健康體檢情況進行了分析,并做如下報告。
關鍵詞:老年人健康體檢 情況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517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2-0349-01
為進一步實施黨的關懷,深化“預防為主,有病早治、無病早防”的工作方針,加強對老年人的關懷,完成衛生局的工作安排,與2011年7月和2012年8月開始對全場65歲老年人進行健康體檢,以便了解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探討影響老年人的主要疾病及預防策略,為制定健康干預措施提供科學依據。方法:通知宣傳到位,將全場65歲老年人采取自愿的原則,免費進行體檢,體檢的項目有血壓、血脂、血糖、血尿常規、心電圖、B超等。根據體檢結果分析,2011年體檢統計人數462人,實際體檢人數369人,完成79.87%,其中男189人,女180人,患病率依次是高血壓103人,占27.91%,高甘油三酯人96人,占26.01%,冠心病79人,占21.40%,糖尿病人16人,占4.33%,其中高血壓、高甘油三酯、高血糖4人,占1.08%,高血壓、高甘油三脂、冠心病11人,占2.98%,血常規檢驗,除個別有生理性貧血外,其余無血液系統疾病,尿常規白細胞陽性5人,占1.36%,紅細胞陽性4人,占1.08%。2012年8月又對全場65歲老年人做了健康體檢,統計人數581人,體檢人數472人,占體檢人數81%,體檢情況如下:高血壓110人,占體檢人數23.31%,高甘油三酯81人,占體檢人數17.16%,冠心病76人,占體檢人數16.10%,糖尿病24人,占體檢人數5.08%,其他體檢結果與去年體檢結果相近,而且都有所下降,通過兩年的體檢發現,我場老年人還是慢性疾病的高危人群,高血壓患病率雖說比去年有所下降,還是占慢性病第一位,說明這些老年人對鹽的攝入量過高,暴飲暴食,不注意飲食習慣、缺乏運動等,甘油三酯患病率也比去年有所下降,說明有些老年人開始注意膳食結構,但大多老年人飲食偏油膩,動物脂肪攝入過多,這是生活條件改善后,營養過剩所致,所以今年糖尿病比例比去年有所增加,應該引起老年人重視,根據這兩年的結果分析,老年人慢性病除了糖尿病外,其他慢性病較去年都有所下降,說明我場65歲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已經開始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愈來愈多的老年人開始注意預防保健,健康意識在改變,健康質量在提高,保健意識在加強。今后農場應該對有慢性病的老年人須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健康情況制定對老年人慢性病的預防和干預措施,堅持不懈的對老年人進行健康知識的宣傳,積極控制高血壓,高血糖、高脂血癥的危險因素,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另外,對本次體檢發現的高危人群慢性病,農場將根據師市衛生局的有關相應政策納入相應的規范化管理,對可疑的慢性病、傳染病等疾病的患者轉上級醫院確珍,并及時隨訪,做好跟蹤服務。今后農場需要做的是,繼續加強宣傳力度,提高優惠待遇,通過宣傳改變人們多年來的生活方式,多食蔬菜,飯菜清淡,積極參加有意義的運動,社區應進行有的放矢的干預,積極引導,以達到全面提高居民的總體健康水平的目的,使全場老年人都有一個健康幸福安逸的晚年生活。
王隴德:健康檔案是社區和基層衛生服務領域的熱點和重點。以糖尿病為例,健康檔案的建立,首先有助于糖尿病患者及糖耐量異常者的發現,同時有利于幫助他們提升自我疾病管理水平,也可提升社區醫生管理糖尿病的水平。健康檔案將以有形的方式強化人群對糖尿病的預防意識,便于社區開展糖尿病相關教育,落實早期診斷,避免或減少糖尿病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健康檔案的建立將在降低糖尿病發病率和減少治療費用方面有所貢獻。
大眾醫學:是什么機構在推動健康檔案的建立?衛生管理部門如何解決居民對建立健康檔案認知度不高,缺乏配合的現狀?
王隴德:健康檔案的建立應由政府決策,衛生行政部門主持、協調,各基層醫療機構具體承辦,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同時,各級政府和媒體應大力宣傳建立健康檔案的益處。歸納起來,建立健康檔案有以下4點好處:
1建檔的過程,就是許多疾病被發現的過程。通過建檔,可以發現許多患者尚不知曉的自己已患的疾病,從而及早開始控制。
2建檔的過程,也是一個健康教育的過程。對剛發現疾病的患者及時傳授防治知識,此時健康促進的效果最佳。
3憑借健康檔案,患者可以比較一段時間內的檢查資料和數據,由此發現自己健康狀況的變化、疾病發展趨勢、治療效果等,也可作為社區醫生下一步醫療保健決策、提出干預措施的參考和依據。
4建立健康檔案,可以提高慢性病的防治水平。在對大樣本資料分析的基礎上,可以找出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從而更好地實施群體與個體相結合的慢性病控制新策略。
大眾醫學:要改變糖尿病等慢性病對社會的壓力。健康檔案的建立只是一個起點。個人和全社會,還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來改變糖尿病的發展軌跡,以避免其發展成更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
王隴德:全社會和糖尿病患者首先需要正確認識糖尿病的危害。糖尿病這種慢性病對人類健康的危害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很多糖尿病患者由于缺乏糖尿病知識,沒有進行必要的檢查和正確的治療,導致了糖尿病的急性并發癥,或者不可逆轉的慢性并發癥,從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糖尿病治療的昂貴費用也給患者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關鍵詞 慢性病 綜合防治 成效
近年來,我國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快速攀升,已成為嚴重危害居民健康、消耗衛生資源的主要疾病[1]。在控制慢性病方面,發達國家成功的經驗已經證明,在社區以健康促進為目的開展慢性病綜合防治是最佳的手段[2]。本研究對2008~2010年某高校社區部分教職員工高血壓、血糖增高、血脂異常、血尿酸增高的變化情況進行了回顧性調查,旨在探討慢性病綜合防治的成效。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該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每年為教職員工進行一次健康體檢,建立電子健康檔案。每批次參檢的教職員工其部門、人數、時間相對固定。2008年、2010年3~5月同批次參檢教職工人數分別為2824人、2719人,其中60歲以上人群平均占總人群數的36.1%。
方法:體檢前向參檢人員發放“體檢注意事項”單,要求每位參檢者認真填寫體檢本上各項個人資料(含既往病史),檢查前3天清淡飲食,體檢當天空腹(12小時),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常規服藥。對每位參檢人員常規進行血壓測量、血生化檢驗等各項檢查。血壓由專業醫師測量2次取平均值計算;血生化檢驗取受檢者空腹肘靜脈血由該院檢驗科(應用日立708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驗。體檢完畢由主檢醫師參考受檢者病史并結合體檢結果給出體檢結論。
分析指標:選擇2008年、2010年參檢教職工電子健康檔案結論中常見慢性病相關指標高血壓、血糖增高、血脂異常及血尿酸增高情況進行分析;按不同年齡段將該人群分為3個組,即<40歲組、40~60歲組、>60歲組,對各組上述慢性病的變化情況進行比較。
統計學處理:運用健康檔案管理軟件對2008年、2010年各項體檢結論及各年齡組的體檢結論進行統計,所有計數資料用百分率描述,組間率的比較采用U檢驗。檢驗水準U>1.96,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2010年與2008年相比較,該人群血脂異常及血尿酸增高的檢出率明顯下降(P<0.01),高血壓的檢出率稍有下降(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血糖增高的檢出率略有上升(P<0.05)。結果見表1。
研究結果還顯示,在不同年齡組中,上述異常檢出率有所不同,2010年與2008年相比較,
討論
以心腦血管疾病為代表的慢性病對包括教職工在內的社區居民健康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慢性病防治已成為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近年來,根據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要求,該“中心”在教職員工中積極開展了以慢病管理和健康教育為主導的慢性病綜合防治工作[3]。調查顯示,經過幾年的努力,該校部分教職員工某些慢性病的檢出率已呈下降趨勢,尤其血脂異常、血尿酸增高的總檢出率明顯下降,60歲以上老年人群高血壓的檢出率顯著下降。該調查結果,一方面表明了部分受檢者上述慢性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新發上述慢病人數有所減少。因而檢出率的下降,提示某些慢性病的控制率有所提高,社區慢性病綜合防治工作初顯成效。
調查結果還顯示,在40~60歲組的中年教職工中,高血壓及血糖增高的檢出率出現了上升,這也是導致被調查人群高血壓、血糖增高檢出率居高不下的主要根源。究其原因,40~60歲的中年教職工,正是學校各部門的中堅力量,他們往往承擔著繁重的教學、科研、行政工作,精神壓力大,社會應酬相對多,而缺乏合理的膳食結構,體力活動較少;此外,從該“中心”舉辦的歷次“健康俱樂部”、“健康教育講座”活動參與人員大多是年邁的老年人,40~60歲的中年人群接受健康教育的機會較少,致使他們的健康保健知識相對缺乏。因此需要重視和加強對這部分人群慢性病的一級預防措施,進一步推進工作場所的健康促進[4],從提高其健康意識和對各種慢病知識的認知度、掌握必要的保健知識入手,促使其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提高其自我保健能力,從而達到控制慢性病、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
在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中,除了傳統的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因素以外,血尿酸增高是近年來較為重視的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之一。有研究認為[5~7],血尿酸濃度與許多心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相關聯,尿酸可通過促進脂質過氧化和LDL-C的氧化、誘發并參與炎癥反應、促進血小板聚集和激活血小板以及沉積于血管壁、直接損傷血管內膜等機制,在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和發展中起關鍵作用。因此有專家建議應將血尿酸升高視為冠心病和心血管事件的一個獨立預測因子和促發因素來看待,并采取干預措施予以防治。該調查資料顯示,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中,血脂異常、血尿酸增高的檢出率依然沒有下降,為此要重視老年教職工血脂、血尿酸的變化,通過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健康指導,提高他們對于該類疾病的認知和防病意識,促使他們科學、合理的飲食,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防止慢性病的發展。
在高校社區開展以慢病管理及健康教育為主導的慢性病綜合防治是提高慢病控制率、降低慢病患病率的有效措施。然而,正如有文獻所述,通過疾病的發生情況來評價干預的效果是一項遠期的指標[8],慢病防治工作還需要不斷地深入和加強,需要醫患雙方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堅持。針對上述某些慢病控制不佳情況,該“中心”須重點加強對40~60歲在職教職工高血壓、糖尿病的防治力度,進一步加強對60歲以上離退休教職工血脂異常、血尿酸增高的管理,使慢病防治工作取得更好地成效。
參考文獻
1 程穎蓮.社區慢性病防治的全科醫療服務及成效[J].中國全科醫學,2004,7(21):1587-1589.
2 張欣,陳政,戴依群,等.上海市嘉定區開展社區慢性病綜合防治的探索[J].中國全科醫學,2004,7(7):496-498.
3 南京大學醫院.轄區居民健康和公共衛生概況[EB/OL].,2010-07-19.
4 林曙光.當代心臟病學新進展2011[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196.
5 Waddington C.Elevated uric acid can raise risk for CHD[J].CardiolToday,1999,2(1):15.
6 黨愛民,劉國仗.尿酸與心血管事件[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3,31:178-480.
關鍵詞:家族史;慢性病;危險因素;影響
目前,普遍認為多種慢性疾病患病與疾病家族史有關,即:疾病家族史為一種患病危險因素。本次研究數據來源于蘇州市姑蘇區社區診斷調查。具體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18歲以上常住人口(居住滿6個月)
1.2抽樣方法 根據隨機化和樣本量適當的原則,此次社區診斷調查按照隨機抽樣的方法確定了轄區21個監測點(社區),每個監測點調查600人。
1.3調查方式 經過由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培訓后合格的社區衛生調查員進行入戶調查,填寫姑蘇區社區診斷調查表。
1.4質量控制 按系統抽樣的方法,由督導質控人員確定某一隨機個位數,每隔20份調查卷進行質量控制(即抽查5%的調查問卷)。質量控制采取電話回訪形式,選取部分題目(不少于10題)與調查對象核對其真實性。符合率在80%以上的調查卷判為合格試卷。相應地段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要對不合格問卷重新調查。合格率在90%以下(27張卷)的調查點需全部重新調查。問卷符合率=核對真實的題數/抽查總題數×100%;調查合格率=判為合格的問卷數/抽查問卷總數×100%
1.5統計方法 采用卡方檢驗、Fisher精確檢驗及logistic回歸分析
2結果
2.1一般情況 本次共調查12600人,經數據整理后有效記錄12585人,平均年齡為(52.6±17.8)歲,18~歲有2789人,占22.2%,35~歲有4919人,占39.1%,60~歲有4114人,占32.7%,80~歲763人,占6.1%。其中男性5511人,占43.79%;女性7074人,占56.21%。此次調查共詢問7種家族史(父或母患有該種疾病),分別是高血壓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冠心病家族史、腦卒中家族史、惡性腫瘤家族史、高血脂癥家族史、慢性支氣管炎家族史;詢問目前所患疾病(在二級以上醫院就診并被告知所患該病)7種,分別是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惡性腫瘤、高血脂、慢性支氣管炎。
2.2結果與分析
2.2.1具有不同家族史因素對所患不同疾病的影響 具有不同家族史因素對所患不同疾病的影響,見表1。
從表1顯示高血壓家族史及高血脂家族史除對惡性腫瘤無統計學意義外,其余6種疾病P值均小于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經檢驗,冠心病家族史僅對腦卒中患病情況不具有統計學意義;糖尿病家族史對惡性腫瘤及慢性支氣管炎經χ2檢驗,P值大于0.05,無統計學意義;腦卒中家族史對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高血脂等疾病經檢驗P值均小于0.01,具有統計學意義。惡性腫瘤家族史對惡性腫瘤、高血脂、慢性支氣管炎、冠心病等疾病經檢驗,除冠心病P值小于0.05外,其他均小于0.01,具有統計學意義。慢性支氣管炎家族史對高血脂、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經檢驗,P值均小于0.01,具有統計學意義;對惡性腫瘤經精確χ2檢驗,P值為0.014,具有統計學意義。
2.2.2不同疾病的多種疾病家族史危險因素Logistics回歸分析 在不同疾病中,對單因素分析具有統計意義的因素再分別進行多因素的Logistics回歸分析,具體見表2(其中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高血脂、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僅列出P值小于0.05的疾病家族史因素)。
從表2可以看出糖尿病、惡性腫瘤僅有一個家族史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小于0.01,分別為糖尿病家族史、惡性腫瘤家族史。所有存在統計學意義的家族史因素的OR值均大于1。
3討論
通過上述單因素分析后顯示高血壓家族史、冠心病家族史、高血脂癥家族史對6種疾病產生影響;糖尿病家族史對5種疾病產生影響;腦卒中家族史、惡性腫瘤家族史對4種疾病產生影響;慢性支氣管炎對3種疾病產生影響,由此提示一種疾病家族史不僅對本種疾病患病產生影響,而且也會影響其他某些疾病。
在不同病種中對單個因素進行分析后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再行多因素Logistics回歸分析,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所有存在統計學意義的家族史因素的OR值均大于1,提示各疾病家族史都屬于危險因素。
本種疾病家族史對本種疾病患病影響的OR值均明顯高于其他家族史對本種疾病患病影響的OR值,說明本種疾病家族史對本種疾病患病影響度較其他疾病家族史高。
糖尿病和惡性腫瘤僅受一種家族史因素(分別為糖尿病家族史、惡性腫瘤家族史)的影響,并且從表中OR值顯示可以認為相對危險度分別為8.126、11.009倍。高血壓和腦卒中受到二種疾病家族史的影響,冠心病、高血脂、慢性支氣管炎受到四種疾病家族史的影響,由上可知本次研究在量化程度上顯示了疾病家族史對疾病發生的危險度。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醫療衛生發展將預防疾病和損傷、維持和提高健康為首要目的[1,2]。而要很好的做好預防作用,疾病家族史這一因素是不容忽略的[3,4]。許多研究表明,不少慢性病都受到該種慢性病家族史的影響。正如上面結果顯示,患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惡性腫瘤、高血脂、慢性支氣管炎等均受到各自相對應的疾病家族史是否存在的影響。然而,不僅如此,可以發現一種疾病的發生同樣可能受到多種疾病家族史是否存在的影響,一種疾病家族史能夠對多種疾病發生產生影響,這正好體現了慢性病的特點,一因多果,一果多因的現象[5,6]。
因此,提示我們下一步如果運用家族史進行疾病預防被醫學實踐證明是滿意的,醫生就可以根據家族史信息來鑒定疾病危險并且告知患者有關的個人預防策略,通過公共健康咨詢影響一代公眾[7]。
參考文獻:
[1]王媛媛,戴萌.傅友心血管系統疾病家族史在個性化健康管理中的作用[J].分子影像學,2013,36(1):25.
[2]古麗娜?居馬什,楊紅疾病家族史在預防醫學研究領域中的作用[J].地方病通報,2006,21(2):105.
[3]陳敏慧,江偉健.近10年中國兒童哮喘與過敏體質、家族史和被動吸煙病例對照研究的Meta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1,20(06):164.
[4]呂淑榮,蘇健,張鳳云.江蘇省城鄉居民慢性病患病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14,01(01):109.
[5]陳麗,錢夢華.上海市虹口區主要慢性病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上海預防醫學,2012,06(01):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