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動物醫學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適配體及其優點
適配體的概念在1990年由Tuerk等首次提出,來源于拉丁語“aptus”,即“匹配”的意思,指能結合蛋白或其他小分子物質的單鏈或雙鏈寡核苷酸片段。研究表明,在一定環境下,單鏈DNA或RNA能與某些物質形成多種熱力學穩定的三維空間結構而成為各種功能分子。在大多數情況下,溶液中的單鏈DNA或RNA的空間構象是不確定的,當有目標分子存在時,在合適的環境下寡聚單鏈會發生適應性折疊,形成發夾(hairpin)、假結(pseudoknot)、凸環(bulge)、G-四分體(G-quartet)等特殊結構,通過氫鍵、疏水堆積作用、范德華力等與目標分子緊密結合[1]。研究者們在單鏈DNA或RNA自身形成的空間結構與目標分子高效特異結合的基礎上,建立隨機寡核苷酸文庫,將該庫中的核苷酸序列與目標分子混合,用洗脫、過濾、親和色譜、磁性微球等方法篩選出與其特異性結合的核苷酸片段,再通過PCR進行擴增,經多個循環分離得到親和力和特異性都最高的寡核苷酸結合序列[2]。篩選出的寡核苷酸片段被稱為適配體,與適配體能進行特異性結合的目標分子稱為配體(ligand)。
與傳統抗體相比,適配體具有以下優點。①靶標廣。適配體可以與小分子物質如氨基酸、金屬離子、輔助因子FMN、核苷等結合,也可以是藥物、類固醇、糖類等,甚至是完整的細胞、病毒和細菌等結合,拓寬了其應用范圍。②有高親和性和特異性。
核酸適配體只識別與其互補的分子空間結構,能夠分辨出靶分子結構上的細微差別,比如相差一個甲基或一個羥基或D/L鏡像體之間的區別等。同時核酸適配體與靶分子結合的解離常數(kd)可以達到納摩爾甚至皮摩爾水平,具有比抗體或其他類型配基更高的親和力和特異性,有的甚至高于天然配體[3],幾乎可以完全避免非特異性結合。如茶堿與其他黃嘌呤類似物咖啡因、可可堿的結構非常相似,常規的茶堿單抗與后兩者有交叉反應,而核酸適配體只特異結合茶堿,與其他兩種物質無反應,且與茶堿的親和力比與咖啡因高10000倍。③可以大量、快速地在體外合成,篩選制備簡單快速,結構易改造與修飾。2001年Cox等[4]成功地建立了適配體自動化篩選平臺,篩選到了溶菌酶的適配體。篩選流程包括:通過鏈霉親和素(SA)與生物素的相互作用將生物素化的靶蛋白固定在磁珠上,隨后特異結合序列的分離,RT-PCR擴增和轉錄都通過設定的程序自動化完成,最后將篩選得到的序列克隆到載體中進行測序鑒定。2002年又做了進一步改進[5],直接利用基因體外轉錄與翻譯的方法產生靶蛋白。④穩定性優于抗體,利于儲存。核酸適配體在親和力和特異性方面可與抗體媲美,甚至優于抗體,并且具有抗體所不具備的其他一些優點[6]。⑤具有低免疫原性,能干擾靶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核酸適配體不具有免疫原性,預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即使應用劑量高于治療劑量的1000倍[7],也不會引起免疫反應,沒有明顯的毒性和副作用。
2適配體的研究現狀
2.1治療藥物的選擇
理論上,適配體可以被用于治療任何由有害基因的表達而引起的疾病,如病毒感染、癌增長和炎性疾病等。核酸適配體作為治療藥物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首先被證明具有治療功能的適配體是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適配體,也是適配體治療藥物中最成功的一例,后來被EyetechPharmaceuticals公司和Pfizer公司共同開發為一種治療濕性老年性黃斑變性藥物,已經通過第三階段臨床試驗[8]。
此后,適配體作為治療藥物在生物醫學領域得到了廣泛推進,并深入到各個領域,如心血管疾病治療、腫瘤的顯像和治療、流感病毒的檢測和治療藥物等各個方面。近年來,核酸適配體類抗病毒藥物的篩選研究進行得尤其迅速,如通過篩選抑制A20蛋白適配體來抑制牛痘病毒的復制[9],丙型肝炎病毒RNA復制子的適配體的篩選[10]及抗HIV藥物篩選等。其中,對抗HIV適配體類藥物的研究最多,如Kissel等[11]通過抑制HIV-1逆轉錄酶制備的適配體、Hannoush等[12]通過抑制HIV-1核糖核酸酶H制備的適配體及Katahira等[13]通過抑制HIV-1Tat蛋白介導的反式激活制備的核酸適配體等。
2.2小分子物質檢測
人們設計出各種新型的生物傳感器來檢測金屬離子、藥物、核酸、蛋白質和細胞等小分子物質,并通過熒光染料、熒光共軛高聚物、納米粒子、電化學活性探針等材料以及核酸的級數擴增特性、核酶的催化活性及鏡像適配體的手性識別特性等多種形式增加檢測靈敏度。基于適配體的檢測技術也令人振奮,如熒光染料TOTO常溫下直接與適配體混合即完成“標記”而用于靶分子檢測[14],基于適配體的生物傳感器可達到“無試劑、可再生、超敏感”的靶分子檢測新要求[15]。McCauley等[16]以核酸適配體制成生物芯片,能同時、定量、特異地檢出3種混于血清和細胞提取物中的腫瘤相關蛋白(次黃嘌呤單磷酸脫氫酶Ⅱ、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和堿性成纖維生長因子),顯示出良好的特異性和應用前景。
目前已開發了基于適配體的比色、熒光及電化學等方法,用于各種疾病相關蛋白質的檢測。Wang等[17]利用硅納米顆粒與金電極技術結合,將適配體應用到電化學生物傳感器上,采用競爭模式對凝血酶蛋白進行了定量檢測,檢測限可達1.0×10-12mol/L。2006年我國徒永華等[18]利用凝血酶的2條核酸適配體與凝血酶的高親和力構建了三明治結構,利用磁性納米顆粒的磁性分離技術,設計并制作了一種新型的熒光納米生物傳感器,用其檢測凝血酶,具有很高的特異性和靈敏度。由于目標分子在適配體上精確的結合位點與構象變化通常并不十分清楚,直接導致合適標記核酸適配體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適配體的無標記型檢測技術已經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尤其在生物檢測、環境監控等領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3基因調控領域
適配體可通過與靶位點結合而影響生物體的遺傳功能,適配體可以直接在轉錄和翻譯兩個水平上對基因表達產物進行調控。適配體通過對構成表達體系中的各類因子的作用,抑制或激活調控蛋白的活性來影響mRNA或蛋白質的表達量。或將適配體作為調控元件插入到表達體系中,通過適配體與靶分子結合時的變構效應,影響蛋白質最終表達,從而對蛋白質的功能進行調控。LXRs是肝中膽固醇逆向轉運調節的一種重要因子,它通過干預機體內眾多膽固醇調節蛋白的表達量來調節血液中膽固醇代謝。Surugiu-warnmark等[19]通過體外篩選技術篩選到一種LXRs受體抑制劑,該適配體能有效地降低LXR-α和LXR-β受體濃度,通過控制脂肪酸的合成和高密度脂蛋白的組裝來調節膽固醇的合成。該適配體是一種潛在的治療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疾病藥物。Charlton等[20]利用適配體結合中性粒細胞中彈性蛋白酶從而阻止其催化反應,其作用超過了此蛋白酶的天然抑制因子。而可識別凝血因子Ⅸa的RNA適配體在臨床中已可替代肝素,并可通過適配體的互補序列來調控抗凝效果[21]。最近人們開發出一些與腫瘤、艾滋病、肝炎相關蛋白質的適配體,可直接用于干擾疾病的發展過程[22]。原核生物中發現的Riboswitch更是適配體參與基因表達調控的一大里程碑,該發現提示不需要蛋白質因子的參與,RNA與代謝產物結合即可調控自身的轉錄和/或翻譯。根據這一原理,人工構建的Ribos-witch能夠實現目的基因的可調控表達[23],利用Ri-boswitch特性有可能開發出新型抗生素。
3適配體在動物醫學領域的應用前景
3.1動物疫病治療中的應用
適配體在治療動物疫病方面的研究還處在起始階段,近年來在病毒性疾病、細菌性疾病和寄生蟲病治療方面都有了初步探索結果。病毒性疾病方面,Cheng等[24]利用SELEX技術篩選出與H5N1亞型流感病毒HA1蛋白結合的DNA適配體,對H5N1亞型流感病毒具有抑制活性;Jang等[25]在體外篩選出抑制人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病毒(SARS)NT-Pase/解旋酶的RNA適配體,通過抑制該病毒雙鏈DNA的解旋來抑制病毒復制。King等[26]以純化的朊病毒蛋白質作為靶物質,篩選到了適配體97,試驗證明該適配體在腦組織勻漿中能特異性地識別和結合朊病毒蛋白質。細菌性疾病方面,江麗等[27]篩選到了與葡萄球菌腸毒素B(ESB)特異、高親和力結合的單鏈DNA(ssDNA)適配體,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診治奠定了基礎;潘勤等[28]篩選出了針對傷寒桿菌IBV型纖毛操縱子的適配體,該適配體能顯著抑制傷寒桿菌侵入THP-1細胞。這些研究成果使得開發新型預防和控制動物傳染病感染的藥物成為可能。
此外,在寄生蟲病的防治方面,也有人進行了初步研究。非洲布氏錐蟲是人與家畜易感的致命的寄生蟲病的病原,目前所使用的藥物毒副作用大,且存在耐藥現象。Homann等[29]構建了85個核苷酸的RNA序列文庫,得到了3個家族的抗布氏錐蟲適配體。其中,適配體2-16能折疊形成假結發夾結構并能夠與血流階段的布氏錐蟲結合,親和力達到6·0×10-5mol/L。這不僅對寄生蟲病的治療方法進行了探索,還為適配體用于活組織或其他復合物表面成分的鑒定及定位提供了依據。
3.2動物產品檢驗中的應用
摘要:畢業實習是高等學校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環節。針對目前動物醫學專業畢業實習的現狀,以及畢業實習在實踐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筆者從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師資隊伍的優化、實習過程的監督管理等方面提出深化畢業實習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以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
動物醫學專業是傳統的農科專業,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其目標是培養具備扎實專業理論和生產實踐操作技能,能勝任在獸醫管理部門、基層業務單位從事畜禽疫病防控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這個培養宗旨決定了實踐教學無疑是動物醫學專業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1]。畢業實習作為動物醫學專業重要的實踐教學內容,是聯系課堂與生產最有效途徑之一。通過畢業實習,可以達到鞏固專業理論知識,激發學生對行業與專業的再認識,從而建立清晰的專業意識,進而形成專業視角穩定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因此,畢業實習是其他專業教學無法替代的重要環節。然而從近年來用人單位反饋的信息表明:動物醫學專業的畢業生專業實踐操作技能普遍較弱,必須經過長期磨合才能開展業務工作。動物醫學專業是塔里木大學傳統的農口專業,畢業生就業去向主要分布在新疆各基層動物防疫站、動物衛生監督所、養殖企業和寵物醫院,為了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培養適合社會需求的技術性人才,筆者現就實踐教學的核心環節畢業實習進行改革。
1塔里木大學動物醫學專業學生畢業實習的現狀
塔里木大學動物醫學畢業大實習作為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由學院主管領導統一安排,依據實習單位的實際情況,采用相對分散的封閉式管理。時間安排在第七學期,歷時3個月。實習前由學生填報志愿,學院根據班主任及輔導員的動員情況進行統一分配,部分實習點配備專業實習指導教師,實習期間的業務工作由實習單位全權負責,并配備技術指導員,無特殊情況不允許學生擅自離崗。實習結束后,學生撰寫實習報告,實習單位根據學生在實習期間的出勤和專業技能表現出具實習鑒定和實習成績。
2塔里木大學動物醫學專業學生畢業實習存在的問題
2.1思想教育有待加強
要將專業實踐操作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作為畢業實習的主要指導思想,傳統的畢業實習無論在內容、方式和實施過程上都存在問題,學生的思想教育亟待加強。很大一部分學生不愿意到基層單位去實習,尤其不愿意到基層養殖場去鍛煉,而選擇相對待遇較好、勞動強度較低的實習單位,從而錯過了專業一線的學習機會。近年來部分學生借考研究生的名義留在學校復習,據了解50%以上的學生是為了躲避畢業大實習。因此,需要加強對畢業實習生的專業思想教育。
2.2過程管理難以到位
目前本校部分實習點配備了專業指導教師,但是畢業實習的帶隊教師大多數又承擔著教學與科研工作,沒有足夠的精力到實習單位檢查指導,絕大部分實習點的管理工作仍由實習單位自行管理。這種管理方式往往會導致畢業實習過程的指導和管理工作欠佳,部分實習單位配備的技術指導人員缺乏責任感,致使不認真實習的學生也能得到較高的成績,甚至個別沒參加實習的學生,也能通過關系拿到實習單位鑒定表,畢業實習變成了“走馬觀花”的過程。
2.3就業與實習日趨矛盾
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變,部分科研院所和動物醫院,甚至一些大型養殖場都不太愿意接納實習學生,理想的用人單位也趨于飽和,使得動物醫學專業畢業的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因此,實習生也忙于提前參加各種就業供需見面會而無暇顧及畢業實習,這種“人在心不在”的局面給畢業實習的管理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實習質量不能完全保證[2]。現行的畢業實習模式很難達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目的,需要對動物醫學專業的畢業實習進行探索改革。
3畢業實習的教學改革措施
3.1建立穩定、高效的畢業實習教學基地
畢業實習教學基地是培養專業復合型人才的理想場所,穩定高效的實踐教學基地應該集教學、科研和生產于一體,能夠為教學與科研提供各種服務。因此,學校應當謀各方力量將畢業實習教學基地的建設擺在與實驗室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使之成為布局合理、設施先進,能夠融合教學、科研與生產為一體的高新科技示范園。學校應追求質量,不圖數量,集中精力、財力與物力打造2~3個高效的滾動式畢業實習教學基地,使畢業實習教學基地能夠真正起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的功能。
3.2加強實習指導教師隊伍建設
實習指導教師對整個畢業實習的每個環節都起著關鍵的作用,實習指導教師不僅要對學生實習內容、實習方法和專業實踐操作技能進行指導,還要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生活安全和為人處世等方方面面的全方位指導。因此,實習指導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還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和畢業實習管理經驗。對于不配備專業帶隊教師的實習點,學校應為實習單位指定的技術指導人員頒發聘書,以明確畢業實習的責任,確保畢業大實習的質量。
3.3加大經費投入,激勵教師潛心于實踐教學
學校應當通過多種渠道籌措經費,會同實習單位盡量改善學生與實習帶隊教師的生活問題。實習單位能夠為學生就餐與住宿提供便利,學院應當設立專項實習基金,對實習指導教師進行差旅與生活補貼,使更多的專業教師,尤其使具有專業特長的老教師積極參與到畢業大實習的環節中來[3-4]。
3.4強化畢業實習的過程監督
學院應當建立一套規范化、常態化的畢業實習教學管理制度,以明確實踐教學的目的與任務。建立切實可行的學生考勤制度、指導教師職責與獎懲制度、實習鑒定標準、實踐教學評價體系等具有指導性的教學文件,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畢業實習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促使教學質量、教學水平和專業實踐技能再上臺階,真正使實踐教學基地成為培養人才的重要依托。
參考文獻:
[1]計紅,王春仁,張旭,等.動物醫學專業校內實踐基地建設的實踐:以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動物醫學專業為范例[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0(02上):150-151.
[2]劉曉紅,張東曉,董迎娜.新建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專業畢業實習質量保障體系[J].中國冶金教育,2010(6):63-65.
[3]何萍,彭佑生.高職高專生產實習教學改革與實踐探討[J].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6):23-25.
關鍵詞:動態教學法;國際貿易實務;任務驅動
一、“動態教學法”的提出
當今傳統課堂教學多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課堂參與程度較低。在高職學生必須適應當今社會對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情況下,這種教學方式往往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忽視了學生動手操作的實踐環節,忽視了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自己解決問題的教學過程。因此,我們必須要優化課堂教學設計,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改革。由此,動態教學法應運而生。動態教學法,既在原有的教學過程中,為改變師生思維矛盾的動態、平衡體系,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使平衡不斷打破,向著學生的思維矛盾運動方向不斷的移動,進而達到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高職《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方法現存的幾個主要問題
《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是高職國際商務、商務英語、報關等專業的一門核心基礎課程,該課程專門研究國際商品交換的具體過程,要求學生掌握進出口貿易的基本知識和具體業務流程,它是一門具有很強的涉外性和實踐性的綜合性學科。本人自2007年以來一直從事高職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的教學工作,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國際貿易實務》課程在教學方法上存在著以下兩方面的問題:
(一)教學方法缺乏多樣性,很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目前《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教學方法還主要以教師的理論講授為主,學生被動的接受教材內容,而這種傳統教學模式本身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學習內容是以定論式的形式直接灌輸給學生,這嚴重地束縛了學生們的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課堂教學模式單一,重理論、輕實踐,教學枯燥無味,學生們缺少學習的動力和興趣,缺乏自己動手操作和自我探索的機會。因此,如何豐富教學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成了高職《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方法改革中的重要問題。
(二)實踐性教學環節重視不夠,學生的專業操作能力不強
高職《國際貿易實務》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實踐性教學環節比例較低,學生缺少實訓基地和實習平臺,很少有機會能夠親身感受進出口貿易的流程、體驗外貿業務員的真實工作過程,這就造成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操作技能較差,不能很好的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外貿實踐。而目前大多數的外貿企業在招聘外貿人員時都很重視應聘者的實踐操作和動手能力,傳統教學模式之下培養出的學生往往由于缺乏基本的專業操作能力,滿足不了用人單位的需求,從而降低了他們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力和適應工作的速度。因此如何提高實踐教學環節的比例,讓學生親身感受國際貿易的真實業務過程,掌握外貿業務員的具體工作內容進而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是高職《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方面需要解決的又一重點問題。
三、“動態教學法”
在《國際貿易實務》課程中的運用為了配合新課程改革的需要,響應學院號召,在引進國際商務實訓室和外貿實習平臺simtrade軟件的條件之下,我在2013-2014學年度第二學期13國際商務1班的教學中,嘗試采用了動態教學法,試圖進行基于動態教學法的高職《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方法改革,取得了令我意想不到的效果。本人在《國際貿易實務》課程中運用的動態教學法,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課堂教學與實訓基地軟件教學相結合,以“提出業務背景———自主探索———完成任務———教師點撥”為主線,培養學生的興趣和能力,讓學生跟隨教師的思路全程參與教與學的活動中,并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標。
(一)教學地點的“動態”
本次《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教學分為傳統的課堂教學和實訓基地教學兩部分,這首先就是一種嘗試,以前的課程一直都是在單一的授課地點普通大屏教室來進行,而這次我將實訓基地的外貿實習平臺simtrade軟件引入到了教學過程中來,學生在后半學期有一半的學時都要在實訓基地的國際商務實訓室來完成。外貿實習平臺主要分為交易中心、認證中心、國際業務中心等模塊,以真實的國際貿易業務環節為訓練要點,學生將分別扮演進口商、出口商、進口地銀行、出口地銀行等角色真實模擬進出口貿易的全過程,真正將課堂教學中所學的理論內容在外貿實習平臺上進行實際的模擬操作,使他們在學中做、做中學,更好的理解課堂的教學內容,體現了工學結合,實現了教學做一體化,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二)教學方法的“動態”
在教學方法上,我也進行了新的嘗試和探索,摒棄了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而是將分組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雙語教學法、互動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進行結合,貫穿于整個的教學設計,它包括提出業務背景、教師講授與學生自主探索相結合、完成任務和教師點撥等四個主要環節。
1.提出業務背景
本學期我采用的教材是采用任務驅動教學來設計的,整本教材都是以河北綠色陶瓷公司和阿聯酋ABH公司的進出口業務環節展開,學生的角色為綠色陶瓷公司銷售部的業務員,每一個項目都是以任務引出本項目要學習的內容,這就為我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任務來源。在對教材進行深入分析后,我將教學內容整合為8個典型性的工作任務。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探索的欲望,我還根據教材內容設計一些了子任務,讓全體學生觀察、分析、思考,使學生迫切要求往下學習,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索,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想學”。同時由于《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涉外性特點,每一個業務背景基本都是以英文的外貿函電作為任務提出,所以我還用到了雙語教學,要求學生對于國際貿易實務中的一些常用英文單詞、專業術語進行記憶,加強外貿英語的學習。對于一些學生比較熟悉的內容,我還在教學時,創設“虛擬劇場”開展情景表演,這樣可以使教學內容不拘泥于靜止的紙面敘述,而是以生動現實的情景模式展現出來,引發學生的親切感與新鮮感,使之在身臨其境的環境里以輕松愉快的心情進行主動學習,并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
2.教師講授與學生自主探索相結合
在我的教學之初,我就對學生進行分組,每組選出一名小組長負責小組的管理,課上學生的回答問題、討論、案例分析、任務完成等都是以小組為單位來完成的,每個小組和小組成員的每一次表現都會計分,小組之間、小組成員之間都會有競爭,這就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一節課中,我將提出的任務分解成幾個子任務,在對主要知識點進行講解后就鼓勵學生動手、動腦,對提出的問題進行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學生根據任務要求,首先通過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再進行閱讀、分析教材,來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生在自主探索活動中,既加深了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和掌握,還活躍了思維,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對于《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還在教學的后期安排了學生講課的實訓環節,將學生比較熟悉的“商品的品質、數量和包裝”這一教學內容,分配給各小組,讓學生課下查資料、做課件,然后派小組代表在課上講解,再由學生評委點評打分,這種教學設計給學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鍛煉了他們的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3.完成任務
在學生對每個任務中涉及到的知識點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后,就需要學生運用所學的內容來完成每一個項目所提出的任務。在這個環節中,各個小組會采用交流討論的方式來完成,小組成員通過討論達成一致,委派一名成員陳述任務的解決方案,各小組還會對于一些問題進行論辯,在這樣的討論與論辯中,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案。
4.教師點撥
這一環節的核心是讓學生掌握整個對外貿易過程中各個環節的操作要點,幫助學生把問題的來龍去脈搞清楚,從而解決外貿實際業務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對于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完成任務的質量,教師應該給出及時的點評和點撥。這一點非常重要。為此,教師應該在“精”和“活”上下功夫。“精”要求教師不做簡單重復的泛泛而談,而是要根據學生在任務完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疑問,進行深入的剖析和有針對性的講解,使學生能夠在仿真的國際貿易環境中掌握外貿業務各個環節的操作要點。“活”指不應把講解過程僅僅定位在告訴學生正確的解決方案,而更要把解決問題的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會運用、學會操作,從而提高解決對外貿易過程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實施“動態教學法”的教學效果
通過動態教學法在《國際貿易實務》課程中應用和實施,無論從課堂效果還是考核成績看,都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分組之后,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了,課堂生動、活躍起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積極回答課堂提問,還經常在課下與老師進行交流。另外,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也得到了加強,在案例分析和任務完成環節,小組成員之間會在討論之后給出答案,每當得到教師的肯定與鼓勵,都會大大提升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實訓基地的教學中,學生真正動手在外貿實習平臺simtrade軟件上進行實訓,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從考核結果上看,學生成績的及格率達到100%,優秀率也都在20%以上,成績較為理想。本人在2013-2014年第二學期教學考核中,《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獲得了課程教學質量考核優秀,也證明了動態教學法實施的教學效果。當然,在這種教學方法的初步嘗試過程中,還有很多需要繼續改進和探索的地方,如自主學習與軟件模擬的配合問題,自主學習時間與課堂時間匹配問題、考核方法的合理化等,但我相信這種嘗試,為我今后的教學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對于高職國際商務專業相關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作者:趙紅梅 單位:天津濱海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章冀.淺析《國際貿易實務》課程在高職教學中的改革[J].中國市場,2013,(06).
關鍵詞:教學實踐一體化;任務驅動;水利水電工程CAD;課程改革
作者簡介:鮑海艷(1982-),女,蒙古族,內蒙赤峰人,長沙理工大學水利工程學院,講師;張貴金(1964-),男,土家族,湖南張家界人,長沙理工大學水利工程學院,教授。(湖南 長沙 41011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JG1211s)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10-0065-02
傳統培養模式存在重理論輕實踐、強調個人學術能力而忽視團隊協作精神、重視知識學習而輕視開拓創新的培養等問題,同時存在“課堂結構傳統,成績評價單一,教而不用”三大尷尬,因此課堂教學改革非常必要,并且要遵循“達目標、易實施”的原則,這樣改革成果才能獲得廣泛應用和持續發展。[1] 基于任務驅動的“教學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教學模式,是學生主動參與、探索創新的新型學習模式,因此進行該教學模式的探索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水利水電工程CAD”是高等學校針對水利水電工程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課,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針對這樣的課程,如何把理論知識、操作技術和學科專業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是課程的重點與難點,也是改革的切入點。本文以“水利水電工程CAD”課程為例,進行基于任務驅動的“教學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探索研究。
一、基于任務驅動的“教學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的特色
基于任務驅動的“教學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通過任務驅動“邊做邊學、邊學邊教”,促使學生學習相關知識和技能,打破了理論課和實訓課的界限,是一種事半功倍的高效學習方法。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該教學模式的主要特色與創新之處有:
1.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
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將課程的理論與實訓、教學充分融合,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加強實踐教學,注重培養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創新及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2.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方法
摒棄教師滿堂灌輸的授課方式,采取單元任務驅動、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討論、學做結合、全程指導的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結合專業知識構建教學內容
突出專業知識,重新構建教學內容。在“水利水電工程CAD”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不僅包括基本圖形的繪制,也包含真實的工程圖紙;既注重學生基本技能的培養,又突出了專業性、針對性、應用性、實用性,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二、基于任務驅動的“教學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實施的關鍵問題
基于任務驅動的“教學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是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教育理論與現代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其核心為“教學實踐一體化”及“任務驅動教學法”。“教學實踐一體化”是能將教、學與“實踐”結合起來,只有讓學生真正“實踐”起來,才能充分調到學生的積極性,使理論知識與實際運用能力相融合,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2]“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實施探究式教學模式,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適用于學習各類實踐性和操作性較強的知識。[3]圍繞這兩個核心內容,筆者認為實施該教學模式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有:如何結合該教學模式及課程特點設計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進行引導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積極性;制定何種與教學模式相適應的考核評價方式。
三、基于任務驅動的“教學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改革內容
“水利水電工程CAD”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程,本課程除了培養學生CAD繪制圖形的能力外,還必須使學生學習相關專業知識,為后續專業課程打下基礎。為提高學生素質,注重能力培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本文對“水利水電工程CAD”課程進行基于任務驅動的“教學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探索研究,從課程安排、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考核方式四個方面進行改革探索。
1.設置人機交互的授課條件
課程的教學安排原來是教室、機房交替上課,理論和實踐課時1︰1分配。為實現“教學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需對課程安排進行改革。結合學校實際情況,根據本課程的特點,將課程安排在多功能機房,這樣邊學邊練,動靜結合,將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實現教與學、學與實踐的一體化。
2.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方法
課程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方法,課程單元的教學實施是以任務的布置為開端,以任務的完成、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為結束。整個過程中實現了“兩個結合”,一是以任務為驅動,教、學、實踐相結合,理論與實踐一體化;二是教師引導與學生自主學習緊密結合。
(1)布置單元任務,由單元任務總領單元知識體系。在單元課程里布置一個或幾個任務,任務中包含所要講述的知識點,學生在完成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單元任務的同時,也就完成了單元理論知識和實操技能的學習。
(2)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實施完成任務。教師引導,提出引導問題,分解任務需求及知識點,讓學生明白單元任務的目的、完成任務的途徑及可能遇到的困難。在任務實施過程中,不僅是已有知識、技能的應用,而且要求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在一定范圍內學習新的知識技能,解決過去從未遇到過的實際問題。
(3)成果展示,進行總結評比。引導學生積極指出自己在實施任務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及解決方法,其他學生可提出進一步改進的措施,通過交流評價激勵學生自主創新。
3.分解整合知識點,重構教學內容
傳統的教學不分專業,各個專業采用相同的圖例。現打破原有教學內容,結合任務驅動的“教學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及課程特點,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重構,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1)課程單元內容任務化。[4]在一條教學主線的前提下,通過一個教學任務巧妙地將煩瑣的操作命令聯系起來,教學思路清晰。單元任務既要包含單元內容知識點,又要盡可能體現趣味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2)課程單元內容專業化。根據培養目標、教學計劃以及后續課程對本課程教學的技能與理論要求選擇、整合課程內容,將繪圖技能與專業知識相結合。
(3)課程單元內容階段化。在課程內容的選取上根據學生認知規律,按照“教、學、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的要求,課程單元內容包涵的知識點與學習階段相統一,由基礎到提高、由單一到綜合設計教學內容。
4.適應教學實踐一體化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是課程改革的關鍵,需探索適應基于任務驅動的“教學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的考核方式,考核評價策略是注重學生平時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以上機操作為主,采用過程性考核和結果性考核相結合的考核模式,制定詳細的考核評分細則。
四、基于任務驅動的“教學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施方案
結合改革內容,本文制定該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方案如圖1所示。
五、結論
基于任務驅動的“教學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是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教育理論與現代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本文闡述了此新型教學模式的特色及教學模式實施的關鍵問題,并探究了如何從課程安排、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考核方式四個方面進行改革以實現此新型教學模式。“水利水電工程CAD”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基礎課,通過實施基于任務驅動的“教學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后,教學效果得到了明顯的改進。
參考文獻:
[1]黃予,鄭小軍.“教學做合一”理念下的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教學模式改革[J].高教論壇,2011,(12):29-31.
[2]楊瑞萍.“教學做一體化”模式應用于“電子線路CAD”教學的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1,(11):105-106.
[3]陸清華.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探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
關鍵詞:移動學習;電子商務;平臺設計
近年來,移動通信技術與移動計算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使得教育中出現了一種嶄新的學習形式“移動學習”( Mobile Learning),移動學習( M-Learning) 是繼數字化學習(E-Learning)之后出現的又一新型學習模式,移動學習具有移動性、廣泛性、高效性和個性化的特點。在此背景下,本文將首先分析《電子商務概論》課程教學使用移動學習平臺的必要性,然后探討分析《電子商務概論》課程移動學習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一、《電子商務概論》課程教學使用移動學習平臺的必要性
筆者以為,使用移動學習平臺將有助于解決《電子商務概論》課程教學中的存在問題,主要體現為以下二方面:
1.有利于靈活整理和利用教學資源和網絡資源,有效克服教學內容滯后的問題。
電子商務自身動態變化的特點決定了電子商務教材都不可避免具有滯后性。由于較長的更新周期,任何電子商務概論教材都在一定程度上與最新的商業實踐產生脫節。甚至不少教材所持理論和觀點都已被淘汰,這與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背離。為避免教材內容不能及時更新的缺點,在《電子商務概論》的教學中就需要充分運用好教學資源,除了常規中課程配套的教案、課件和練習之外,還可以利用好課程的精品課網站,及時更新網站中的各項內容,使得網站能為課程服務,為學生服務。此外還可以借助網絡中現有資源來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輔助學習,例如:電子商務教學網(http:///);電子商務教育平臺(http://)等。除此之外,各種模擬平臺、淘寶、阿里巴巴等等都能幫助學生更好學習電子商務基本知識。
2.積極開發和利用校園流媒體、博客和專業課程網站等APP客戶端應用程序,能有效克服教學方法單一的問題。
傳統的教學方式注重課堂授課為主,多媒體教學和案例教學為輔,課后通過布置習題作業來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會讓原本生動有趣的電子商務課程變得平淡乏味。“老師講,學生聽”這種強調老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往往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尤其是電子商務發展變化快,需要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組織教學活動。這對于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及手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可依托校園的流媒體服務器平臺,自行開發客戶端播放APP,打造“移動課程資源播放器”。此模式的優勢在于專業性和自主性;難度在于整個服務平臺的搭建,程序的開發和服務維護。其次,微博的應用。微博可以很好地作為教學信息和過程的載體,除使用文字以外,微博還廣泛應用圖片、音頻、視頻等方式。微博的交流功能還有助于師生之間的互動,同時成為了碎片化時間閱讀和交流的最佳工具。微博還可以很好地將教學過程中的互動和討論在自主控制的“圈子”內進行。
二、《電子商務概論》課程移動學習平臺的設計
《電子商務概論》課程移動學習平臺的設計主要包括移動學習開發平臺的選擇與開發環境的搭建、移動學習平臺的系統架構設計和移動學習平臺的教學功能模塊設計等三方面內容。
(一)移動學習開發平臺的選擇與開發環境的搭建
目前移動學習開發平臺主要有Android、IOS 和Window Phone三大平臺。由于Android 系統平臺相對于其他平臺的優點主要表現為:①基于此平臺開發的客戶端可運行在基于Android 系統的手機、平板電腦、智能電視以及其他便攜式設備上;②學習資源可以通過移動學習客戶端在線更新或在PC 上下載后拷貝到 SD 卡中更新,明顯優于其他平臺。鑒此,優先開發基于Android系統平臺的移動學習平臺系統是最佳選擇。
Android 系統平臺支持在Windows操作系統上開發Android 應用程序,步驟如下:
(1)從Oracal 網站下載 JDK 進行安裝。
(2)從 Eclipse 網站下載 Eclipse程序包,解壓到一個目錄直接使用。
(3)下載 Android SDK 啟動包解壓到默認或自定義的SDK 安裝目錄。
(4)為Eclipse 安裝 ADT插件。
(5)增加 Android SDK 的平臺和其他包。
(6)配置 AVD。虛擬移動設備環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配置。
(二)移動學習平臺的系統架構設計
《電子商務概論》課程移動學習平臺的系統架構主要由網絡層、設備層和應用層三個部分組成,如圖1所示。其中網絡層指網絡環境的搭建,主要包括Internet接入、校園局域網、校園無線網絡以及移動通信網絡等;設備層指使用《電子商務概論》課程移動學習平臺的有線和無線設備。其中無線移動設備主要包括PDA、手機、移動電腦、RFID、GPS、GIS、智能讀卡器、條形碼閱讀器、情境傳感器等,通過無線移動設備接口平臺與網絡層進行通信;在應用層中,設備層的設備將以參與講解、瀏覽、演示、操作和交互等方式融入理論教學環節和實踐教學環節。
(三)移動學習平臺的教學功能模塊設計
移動學習平臺的教學功能模塊設計主要包括情景教學功能模塊和創新開發模塊功能設計兩大部分。
1、情景教學功能模塊設計
情景教學是通過創設不同的情景,將教與學巧妙的結合起來,注重直觀、形象、生動的表現和豐富、深刻、具體的實踐鍛煉,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積極主動性,改變學生單純接受知識的被動教育的一種教學方法。情景教學模式就一種可以將“滿堂灌”的學習形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形式。
在對眾多電子商務,特別是移動商務現實應用的調研、分析的基礎上,電子商務專業實驗室可通過硬件設備和軟件系統共同搭建移動圖書館、移動應用推廣、看電影、移動購物、住酒店、去旅游、新金融、新醫療、新辦公等應用場景共同支撐的移動商務場景體系。在此移動場景體系的支撐下,通過場景體驗、應用展示、流程模擬、模式認知等體驗學習,為學生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官體驗,實現體驗式教學。
通過教師講授與學生實踐操作信息服務、移動購票、移動電子娛樂、app市場使用推廣、移動社交、移動金融、移動購物、移動辦公、移動支付、移動旅游、移動商旅,使學生獲得對電子商務,特別是移動商務活動的直觀認識,充分體會移動商務的特點、運營模式,使學生掌握移動商務領域業務的基本知識,熟悉移動商務的主要應用領域,能夠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進行客戶服務、商務接待、移動產品銷售、業務創新以及移動商務的管理。總之,能豐富學生對移動商務領域的理解與應用,提高學生的實踐運營能力。
2、創新開發模塊功能設計
創新開發模塊功能設計部分可采用最新推出的博星卓越移動電子商務創新應用實訓系統。該系統是在對眾多移動電子商務實際應用創新領域調研和分析的基礎上結合移動電子商務應用創新的特點開發而成。系統集合了目前主流的移動電子商務開發環境,是一套功能強大的移動應用程序開發工具,可用于開發移動電子商務的信息平臺、應用軟件、游戲軟件、交易支付系統等。學生通過系統內提供的移動UI構造器、內置頁面元素及實時的UI預覽模擬器,可通過拖拽操作將組件拖至模擬器,并通過參數設置器對各個屬性進行設置和布局調整,從而生成android和IOS工程,并逐步完成對功能進行開發,接著使用命令編譯打包生成APK和IPA應用程序,最終將應用程序安裝在手機上進行使用。
此電子商務創新應用實訓系統除了將移動應用系統的標準和通用流程以不同內核基本組件的方式提供給學生以外,還提供擴充接口,使得學生可以根據需要擴充組件,并插入系統組件庫以供調用,完成項目以標準程序安裝包的形式導出系統,最后可在對應的手機終端上。系統提供強大的頁面編輯和結構編輯功能,可以充分實現學生的創造性設計和特色設計,使學生掌握移動電子商務在不同開發環境下Java、XML、JSP、Servlet、JavaScript等主要技術,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和開發潛能,實現創新性的移動電子商務實訓教學目標,從而完成創新型的教學實驗任務。
三、總結
《電子商務概論》是電子商務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同時它還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十分重視實踐環節。在電子商務課程教學過程中借助于移動學習這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積極參與課程教學全過程,同時使學生能夠自覺主動地進行個性化的學習,從中有效地獲得電子商務專業知識及技能。
[參考文獻]
[1] 琚春華.基于移動學習的教學與實踐相融合的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2,(9):107-110。
[2]吳君勝.基于Android的網絡課程移動學習輔助教學系統設計與應用[J].微型電腦應用,2014,30(3):18-20。
[3]蔡虹.護理學課程移動學習應用設計[J].微型電腦應用,2013,(1):31-33。
關鍵詞:平面波導;熒光免疫;動力學分析;抗體-抗原反應
0 引言
近年來,具有高親和性和特異性的免疫反應在醫學診斷、生物化學分析、食品安全和環境監測領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1,2],抗體-抗原親和反應的定性或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傳統的分析方法有熱量測定法、電泳分析法、超速離心分析法,但這些方法僅適用于低通量分析,且結果分辨率較差。為了克服傳統方法的缺點,光學生物傳感器開始應用于免疫反應動力學研究,如SPR[3]、BLI[4,5]、光波導生物傳感器[6],這些技術可以實現實時的動力學反應數據分析,并且更加快速和靈敏[7-11]。
本文基于平面波導生物傳感器建立了一種分析芯片界面抗體-抗原免疫反應動力學的方法。該方法研究了芯片表面包被抗原與溶液中單克隆抗體的免疫反應,并得到了芯片界面免疫反應的結合速率、解離速率和親和常數。本文主要選取了三聚氰胺、黃曲霉素M1、磺胺二甲嘧啶和雙酚A這四種物質的單克隆抗體-抗原反應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了在芯片界面的免疫反應動力學,為基于免疫反應的檢測研究提供了數據支持和理論依據。
1 試驗材料和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中使用的材料主要包括如下:BSA(Sigma),三聚氰胺(Mel)、磺胺二甲嘧啶(SM2)、雙酚A(BPA)和黃曲霉四M1(AFM1)單克隆抗體,BSA-Mel,BSA-AFM1,BSA-BPA,BSA-SM2,GMBS(Sigma),Cy5.5-NHS(GE),MTS(Sigma),10mM PBS,100mM PBS,H2SO4,30%H2O2,SDS,HCl,NaOH。
1.2 免疫芯片的制
本試驗利用MTS和GMBS在芯片表面固定包被抗原。反應流程如圖1所示。主要步驟如下:a.芯片表面羥基化[12]:將干凈的芯片浸泡在piranha溶液中(濃H2SO4/ 30%H2O2體積比為3:1),在110℃下反應60min;b.芯片表面硅烷化:用無水甲苯配置2%的MTS溶液,將芯片置于其中反應2個小時;c.引入偶聯基團:首先將芯片置于無水乙醇配置的2mM的GMBS溶液中,反應1個小時;d.包被抗原的固定:將15μl0.5mg/ml被抗原滴在芯片的全反射位點上。在溫度為4℃的條件下反應12小時后,用超純水清洗殘留包被抗原,隨后用2mg/ml的BSA溶液封閉芯片表面未反應的活性基團。未測驗時,免疫芯片保存于4℃冰箱,保持芯片表面清潔。
1.3 平面波導生物傳感器
本研究組自主研發了平面波導生物傳感器,該傳感器主要基于倏逝波和全內反射熒光原理(TIRF)[13,14],利用全內反射產生的倏逝波激發芯片表面數百納米薄層內的熒光基團,從而產生熒光信號,傳感器采用光纖收集熒光信號,再通過光電轉換器將熒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從而實現定量分析。利用平面波導生物傳感器定量分析目標物質,就必須設計巧妙的方法將目標物質的濃度與熒光信號的強弱建立正相關或者負相關的關系。
該生物傳感器主要由傳感元件、自動進樣系統、光學分析系統和信號處理系統4個部分組成,如圖2所示。
1.4 實驗方法
將固定了BSA-Mel、BSA-BPA、BSA-SM2和BSA-AFM1的生物芯片置于平面波導生物傳感器的反應池。所有反應都在10mM PBS緩沖體系中進行。為了獲得動力學結合數據,通入不同濃度的抗體混合液(含有Ab-Mel-Cy5.5、Ab-AFM1-Cy5.5、Ab-SM2-Cy5.5和Ab-BPA-Cy5.5四種標記熒光的抗體)與芯片反應,獲得不同時間條件下的信號強度。每次反應結束后,用0.5% SDS(pH為1.9)的緩沖溶液打斷抗體和芯片表面抗原之間的化學鍵,同時保持芯片表面抗原的活性,實現芯片的重復使用,節省成本的同時,還能保證結果的一致性。
1.5 反應動力學和親和性分析
抗體和抗原的特異性主要由抗原決定簇的空間位置決定。抗體在任何一個系統中都有一個有限的親和性,可用解離常數KD(單位為M)來表示,KD是解離速率(kd,s-1)與結合速率(ka,M-1s-1)的比值[15,16]:
KD=kd/ka (1)
抗體與抗原的反應關系可用以下的關系式來表示:
(2)
其中,AgAb*表示抗體-抗原復合物,Ab* 表示熒光標記的抗體,Ag表示抗原。由于芯片表面質量平衡,芯片界面免疫復合物的濃度變化速率可以表示為:
(3)
其中,[Ag]指抗原的濃度(M),[Ab*]指熒光標記的抗體濃度(M), 代表抗體-抗原復合物濃度的變化速率(M-1s-1)。
基于平面波導生物傳感器的檢測原理,抗體-抗原復合物的濃度與熒光信號強弱成正相關,因此我們可以得到熒光信號變化速率與抗體濃度、結合速率、解離速率等有關的關系式:
(4)
積分后可得以下關系式:
(5)
其中, 是Cy5.5-抗體的初始濃度,Rt是任意t時刻的響應信號,Rmax是最大的響應信號值。
將實驗數據進行積分擬合,獲得相應的動力學關系式和相應參數,每個響應值R都被重復測量3次,取其平均值用于計算模擬。
2 實驗結果與討論
2.1 芯片界面的熒光免疫反應
將芯免疫片置于平面波導生物傳感器的反應池中,通入不同濃度的抗體混合液,記錄不同時間下的響應信號。圖3為不同濃度的四種抗體與芯片表面抗原的隨時間變化的結合曲線。當抗體濃度過大或者過小時,信號不會隨時間的變化發生明顯的變化。高濃度時,結合反應容易更快地達到平衡,低濃度時,則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達到平衡。因此實際反應時,濃度的選擇不可以太低,但是濃度也不宜太高,太高會大大提高檢測的成本。
2.2 動力學和親和力分析結果
為了計算抗體-抗原免疫反應動力學參數,首先要剔除檢測結果中的一些異常值。為了獲得芯片表面免疫反應的動力學參數ka和kd,同樣需要確定Rmax值。通過改變抗體濃度,測定平衡時間(t為600s)的信號強度,然后通過Logistic擬合可獲得理論Rmax值,如圖4所示。當芯片表面BSA-Ags為0.5mg/ml時,黃曲霉素M1、雙酚A、三聚氰胺和磺胺二甲嘧啶抗體與芯片反應可以得到的最大理論響應值Rmax分別為23228m.v、45445m.v、15424m.v和15770 m.v。
獲得Rmax后,將圖3的結合結果除以相應的Rmax值,可以得到不同濃度條件下芯片界面免疫反應的結合率(Binding%)隨時間的變化,如圖5所示。結合率為每點的熒光強度與理論擬合得到的反應平衡時最大熒光強度Rmax的比值,由圖中結果可知,反應時間相同,分析物濃度越大,反應達到平衡所需時間越短。
用SPR分析研究免疫動力學時發現,當平衡時的結合率為100%時,此時使用的初始抗體濃度通常為100KD;當平衡時的結合率為50%時,此時使用的初始抗體濃度通常為KD;當平衡時的結合率接近于0時,此時使用的初始抗體濃度通常為0.1KD。根據此經驗,并且結合圖5,可以迅速選擇合適的抗體濃度用于檢測。
隨后對結果進行積分擬合,得到類似于公式5的關系式:
(6)
(7)
(8)
表1總結了各個免疫反應的參數A、B和動力學參數ka,kd,KD。Ab-AFM1、Ab-BPA、Ab-Mel和Ab-SM2四種抗體在芯片界面的免疫反應結合速率ka分別為0.37×106 M-1s-1,3.36×106M-1s-1,1.09×106M-1s-1和5.19×106 M-1s-1。四種抗體的芯片界面免疫反應解離速率kd分別為0.30×10-3s-1,4.74×10-3s-1和3.60×10-3s-1和1.01×10-3s-1。而其免疫解離常數KD則分別為0.81nM,1.10nM,3.40nM和1.01nM。可見,Ab-AFM1的親和力最好,Ab-Mel的親和力最差。
表2比較了用平面波導生物傳感器與ELISA測量的動力學參數KD,平面波導測定的KD值都高于ELISA測定值。分析可能原因主要是本次試驗測定的抗體都為熒光標記后的抗體,熒光標記過程會對抗體的親和性產生影響,而ELISA測定的抗體無需標記熒光染料。
2.3 芯片界面免疫反應的重復性能分析
免疫芯片的穩定性和重復性是影響檢測的重要指標。由于目標物質通常為小分子,很難直接被固定到芯片上,因此通常將包被抗原作為識別分子共價結合到芯片表面,包被抗原相對于小分子生物特性、化學結構更加穩定。為了實現芯片的重復使用,在每一次檢測結束后,采用0.5%的SDS(pH為1.9)溶液清洗芯片表面,使抗體-抗原復合物解離,卻不會破壞芯片表面包被抗原的活性。
從圖6結果可以發現,Ab-Mel結合信號為7363m.v,20次反應測量結果的相對標準偏差(R.S.D.)為2.79%;Ab-BPAY合信號為20496m.v,20次反應測量結果的相對標準偏差(R.S.D.)為3.44%;Ab-AFM1結合信號為14386m.v,20次反應測量結果的相對標準偏差(R.S.D.)為3.25%;Ab-SM2結合信號為7631m.v,20次反應測量結果的相對標準偏差(R.S.D.)為4.33%。測試結果表明免疫芯片至少可以測試20次以上,并且保證沒有明顯的信號變化(變化在5%以內)。
3 結論
【關鍵詞】國際貿易實務;互動式教學;模擬任務
當今,整個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國際市場需求疲軟,我國外貿企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沿海一大部分微型外貿企業或中小外貿企業,由于訂單銳減而大量裁員或倒閉。這對于即將走出校園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來說,無疑使他們的就業形勢更加嚴峻。但是,中國外貿企業就不需要國貿的人才嗎?答案是否定的。中國作為世界上一個重要的新興經濟體,進出口貿易在中國的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由于當前的國際經濟形勢,使中國的外貿企業對外貿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來一家外貿公司的職位可能設有外貿業務員、跟單員、報關員、外匯結算人員等等,但為了節省開支,現在很多外貿公司要求一名外貿業務員不僅僅開發客戶接單,還要負責跟單、報關、報檢到最后貨款的回籠等。這個趨勢也得到了今年我院2008級國貿畢業生的證實,他們反映在求職過程中頻頻碰壁,對進出口整體流程不熟,甚至有些同學還不清楚外貿具體有哪些環節,即使了解步驟,但是每一步驟具體的操作也是一知半解。
《國際貿易實務》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基礎專業課,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課程,也是影響學生在外貿實際工作中對整體進出口流程掌握和具體環節操作水平的重要課程。為了使外貿人才的培養滿足企業的要求,非常有必要就該門課程的新的教學方法進行探索。互動式教學是適應當代教育教學改革而出現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它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加強了師生之間的討論和交流,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本文,將通過實證對比采用互動式教學的學生和采用傳統教學的學生在該門課程學習效果、學習興趣等方面的差異,探索互動式教學在該門課程實踐中的可行性與否及其具體運用。
一、互動式教學的含義和類型
王竹玲和邵曉明(2008)指出互動式教學又稱交互式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教學任務。徐敏(2009)提到互動教學是一種主體性教學模式,即把教育活動看作是師生進行一種生命與生命的交往、溝通,把教學過程看作是一個動態發展著的教與學統一的交互影響和交互活動過程。并且,提出互動式教學的類型有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人境互動,情知互動;師生間互動和學生間互動也被侯方淼等(2011)提出了,他們還提出知識與能力互動。其次,很多學者還對互動式教學的方法進行了研究,比如:王竹玲和邵曉明(2008)、侯方淼(2011)探討了課堂討論教學法的運用,徐敏(2009)探討了案例教學法,張君斐(2010)探討了情境模擬在教學中的運用,李冰(2009)探討了角色扮演在教學中的運用。
二、互動式教學方案的設計和運用
筆者根據相關理論和自己對互動式教學的理解,設計了互動式教學方案并運用到2009級國貿專業的《國際貿易實務》課程中。整個課程分為出口和進口兩大塊,以出口為主,其中出口又由四大部分組成。授課的具體做法為,弱化傳統的課堂講授法,對于每一章節涉及的知識,教師首先以一個案例導入提出問題,課堂講授法作為知識的解釋,再通過案例分析和課堂討論鞏固和擴展所學的知識。在每一部分學習過后,筆者設計了相應的情景模擬任務。以出口為例的四個情景模擬任務為課程主線,涵蓋出口的整個流程,四個任務全部由學生分組完成,教師只引導、解釋需完成的任務、觀看學生完成任務并給予評價和反饋。筆者的做法是在課程的第一節課時把所有的任務介紹給學生,以便學生做好心理準備,給予他們充分的準備時間。整個教學設計注重師生間互動、學生間互動及教師對學生間互動的反應或教師與一個個學生小組的互動。
出口的四個情景模擬任務:
模擬任務1:海外客戶的開發。兩個班都是43人,每一個班共分為6個組,即6家公司(外貿公司或外貿工廠),學生討論自行決定公司經營的范圍和產品,辦公地點,人員安排等。需完成的任務為,選公司經營的其中一種產品做國際市場調研包括:(1)①國際市場環境;②國際市場商品情況;③國際市場營銷情況。(2)生產、貨源可行性研究。(3)申辦出口文件(相關政策)。(4)尋找目標客戶(客戶基本情況、資信調查)。(5)出口計劃。(6)就已經找到的目標客戶發聯絡信。
模擬任務2:廣交會與客戶初次見面,全英文對話(兩組合作,出口商和進口商)。包括:(1)交易會布展(產品布置、宣傳冊、名片等等)。(2)跟客戶介紹公司、產品及銷售情況等。(3)在談話中了解客戶情況(國家、經營產品范圍、客戶分類等),客戶的期望,與其他合作公司情況。(4)帶客戶參觀工廠,共進午餐或晚餐。
模擬任務3:與客戶洽談訂立合同(包含合同所有細節,品名、數量、貿易術語、運輸、保險…),兩組合作,1個組出口商,另一個組進口商,抽簽決定。場景可選擇:在交易會上或公司會議室。
模擬任務4:完成合同規定的所有單證(根據洽談結果,按步驟準備單證),包括:發票、裝箱單和貨物運輸托運單等。
在任務實施前至少兩周教師需再次提醒學生準備。每個組都需準備幻燈片,產品展示或其他道具由學生自行安排,每組時間控制在30分鐘以內。在任務實施過程中,教師不發表意見,待所有組完成后,教師對每組給予評價打分,評價需包括優點、缺點及其改進的意見。待學生完成四個任務后,也就經歷了一次完整的出口過程。
三、對比我系09級采用互動式教學的學生和08級采用傳統教學的學生在該門課程學習上的差異
2008級的《國際貿易實務》課程采用的是以傳統的課堂教授法(上接第252頁)為主,加上一些案例分析、課堂小討論和課后作業(課后習題)為輔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主體明顯。學生沒有自己動手操作、主動為完成任務而查資料學習和相互討論,是一種典型的被動學習。
筆者分別在2008級和2009級國貿專業的學生中按學號隨機抽取各10名同學,分年級進行訪談。在訪談前跟學生說明,所有的發言都不記錄名字,也不會對學生所說提出批評或處分,盡量創造一個輕松、暢所欲言的環境。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調查:
1、學生花費在《國際貿易實務》課程上的課外時間
08級國貿學生平均花在該門課程上的課外時間為30個小時,其中包括準備期末考試的時間并且占絕大部分。除去為準備考試所花費的時間,平時只用了不到10個小時,而且主要是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只有一位同學有時會預習,復習則很少。
09級國貿學生平均花在該門課程上的課外時間為80個小時,其中也包括準備期末考試的時間,但準備模擬任務上的時間占絕大部分,平均每個任務每位同學需花費15-30個小時。除去為準備考試所花費的時間,平時在50個小時以上,主要用于查資料和小組討論。有一位同學每節課前都預習,10位同學在完成任務前都會復習。有同學反映是其中一個組的組長要求組員必須復習相關知識后再參加小組分任務和討論,結果效率和效果都很好,其他組紛紛效仿。
2、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對基本概念的掌握和對知識理解程度的考查,筆者在訪談前準備一份一樣的國際貿易實務相關知識的試題,分別在兩個年級的訪談中請學生現場回答,可以相互補充和糾正,試題形式為五個名詞解釋和五個判斷題。從結果來看,兩個年級的學生對名詞解釋都回答得不錯,做判斷題時雖有不確定,最后經同學間補充也較好完成。但是,09級學生對問題的反應速度要明顯快于08級的學生。
對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考查,筆者提供一個女士手袋,請學生共同完成就這一產品如何進行國際市場開拓問題做一個15分鐘的簡短報告,給予15分鐘的準備時間。08級國貿學生討論國際市場開拓涉及的內容花費了近12分鐘的時間,最后決定由其中有主意的兩位同學進行講述。整個講述,缺乏邏輯性、條理性和整體性,不時之前所說或對自己的觀點持不確定的態度。最后問同學們,如果他們作為老板是否會接受這個市場開拓的方案,都一致認為不接受不可行。相反,09級國貿學生接到任務后,先把重要的幾點寫下來,詢問誰比較熟悉的部分然后把任務分工并安排順序,10位同學都有需要完成的部分,當然比重有多有少。整個過程下來,雖然有同學講述得不順暢的地方,但是很像公司里專業的業務報告,很難想象只是臨時組成的團隊,體現了邏輯性、針對性和專業性。
3、外貿操作水平
對外貿操作的水平的考查,筆者通過事先準備一份出口合同、發票、裝箱單和提單,要求學生寫一份裝船通知給國外客商,時間為20分鐘。在規定時間內,08級有一位同學基本完成,三位同學寫了一部分涉及到了主要的關鍵點,四位同學零零散散寫了一部分但錯誤很多,另外兩位同學不知該如何下手,甚至有一位同學說對裝船通知沒有一點印象,懷疑是否學過。09級國貿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同學們都基本完成了裝船通知。其中有兩位同學完成得非常好,無論是用詞的準確性還是內容的完整性都算得上模板。這兩位同學反映說在情景模擬任務4當中,她們分別在自己小組中正好負責完成裝船通知。但是,也有一位同學,只零星寫了一部分內容。
4、處理實際外貿問題的能力
筆者講述一個小案例,關于客人索賠的問題,請同學們決定我方是否有義務進行賠付,并提供依據說明理由。08級國貿的學生一直在糾結是否應該賠付的問題,但是說不上合理的理由,發言都是以“我認為,我覺得”這類純主觀的詞說明。最后由一位同學提醒,帶著懷疑的語氣提出了關鍵性的依據,但大部分同學也都不敢確定。09級國貿學生在經過5分鐘討論,給出一個結論,并列舉了相關的理論依據,還提供了他們知道的其他類似案例相同的處理方法和依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
5、對該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和對外貿職業的興趣
08級國貿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興趣是呈下降趨勢,開始很有興趣,但越到后面越沒興趣,在考試前突擊復習應考。對外貿職業都表示很感興趣,特別是想著能代表公司到國外參展或考察,但同時又表現出擔憂,因為他們覺得不了解外貿職業,擔心專業不扎實,無法勝任。09級國貿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興趣比較穩定,到期中時有所波動下降,但經過1,2周的時間又回歸并穩步上升,在最后一個模擬任務結束時達到最高點。對外貿職業同樣表示很感興趣,覺得自己已經有一定基礎,再經過一段時間實踐完全可以勝任外貿工作。
6、自信心和團隊合作的培養
08級國貿學生表示通過該門課程的學習并沒有提高他們的自信心,無論是對學業還是將來的工作。對團隊合作有一定的練習,主要是通過課堂討論,坐在一起的幾個同學組織一起合作討論。然而,09級國貿學生被問及時,很肯定地表示該門課程讓他們覺得很有成就感,特別是通過小組一起完成了任務,得到大家的肯定,這極大增強了自信心。雖然,在第一次小組合作時不順暢,在討論過程中有爭論,但一次次合作下來,同學的關系沒有惡化反而更加親密了。
四、總結
通過對比我系09級采用互動式教學的學生和08級采用傳統教學的學生在學習《國際貿易實務》課程上的差異,我們可以看出:兩種教學方法下的學生對國際貿易實務相關的基本概念掌握和知識理解程度相當,沒有明顯的不同。但是,采用互動式教學的學生更愿意花費課外時間在《國際貿易實務》課程上的學習,學習形式更多樣,并且更愿意復習;在知識的應用上,更游刃有余;從完成外貿具體操作的情況來看,能夠更好地單獨完成一項實務操作,即動手能力更勝一籌;在處理實際外貿問題時,更自信,更善于用客觀事實、相關理論和先例來合理解決問題;對該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和對外貿職業的興趣更大;表現得更加自信和善于團隊合作。
所以,互動式教學在《國際貿易實務》課程中的實踐是可行的、有效的。并且,采用互動式教學下的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優勢正是目前外貿公司對外貿人才的要求,即理論基礎知識扎實,更重要的是實際操作能力強、能夠獨立妥善處理外貿實際問題、善于與團隊合作、能夠促進公司發展的全面型人才。
五、采用互動式教學需注意的問題及建議
互動式教學強調一個互動,不論是案例分析和課堂討論都要求學生的參與,特別是情景模擬任務的實施,不僅需要學生參與更要求他們主動并有意識地合作,這樣學生的意愿就顯得尤為重要。并且,模擬任務以小組的形式考核,難免會有學生偷懶,寄希望于其他組員而坐享其成,這可能會打擊小組的士氣,導致最后誰都不愿意做的情況。另外,模擬任務要求學生主動查大量的資料,特別對于當今已經習慣被動學習的一部分大學生來說,無疑是痛苦和抵觸的。再有,大學生強調獨立和個性的特點,使團隊分工協作可能困難重重。
針對這些問題,教師能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互動式教學實施的關鍵。教師在實施互動式教學時,應先了解學生的意愿,合理地進行教學設計;盡可能選擇真實、時事和貼近學生的案例提出問題和擴展知識,啟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提問、討論,教師不要急于提供答案,可留給學生回去查資料下次課再回答的機會。充分解釋情景模擬任務,讓學生感覺不是布置的強制任務而是為他們將來的工作所作的準備,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小組合作,在完成任務后及時給予評價和建議,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在學生尋求幫助時,教師應盡可能提供幫助,但不是指幫學生把事情做完,而是引導和啟發學生怎樣解決問題。關愛學生,做到良好的師生交流,以促進互動式教學的實施。
參考文獻:
[1]王竹玲,邵曉明.管理學課程中實行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探討[J].黑龍江教育,2008(7):
127-128.
[2]徐敏.互動教學模式在商務禮儀課的運用[J].大眾商務,2009(11):188.
[3]侯方淼,吳紅梅,付亦重.“國際結算"課程多層互動式教學模式探索[J].中國林業教育,2011(1):73-75.
[4]張君斐,蔣紫文.《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情境訓練教學模式研究[J].職教論壇,2010(21):
59-62.
[5]李冰.高職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方法探析[J].遼寧高職學報,2009(11):43-44.
關鍵詞:移動信息技術;物理實驗教學;整合;在線學習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4)22-5268-02
《大學物理實驗》課程是對高校學生進行系統的科學實驗技術和實驗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科學實驗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非常重要的實踐性課程。
從這幾年的實際教學來看,實驗課程的教學確實存在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1) 在課前預習過程中,學生面對陌生的實驗內容和枯燥的實驗步驟,不能有效的聯系理論知識和實驗儀器,久而久之,使得學生普遍存在畏難情緒,失去學習興趣,造成學生采取應付手段完成預習,實際效果很差;2) 在實驗教學過程中,礙于課時的限制、教學任務的完成等原因,授課教師不得不采取“手把手”式的教學方法。學生往往做過就忘,更別談對實驗的理解和認識,極大的抑制了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3) 測得實驗數據后,學生不能有效的分析和鑒別數據的正誤,往往采取相互對數據的判斷方法,甚至對數據進行隨意的更改和偽造,造成學生缺乏科學素養,影響了學生科學素質的提高。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在教學活動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是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大學物理實驗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基礎學科,也是高等院校理工科學生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
現在的90后大學生,大多是伴隨著智能觸控手機和平板電腦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他(她)們用電子產品進行“拇指交流”,在智能電子產品與虛擬世界的“包圍”中成長,更傾向于通過手機和電腦獲取網絡上的信息。這深深地激發了筆者進行教學改革實踐的興趣,利用移動信息技術,對現有的物理實驗教學資源進行改進和有效整合,建立新的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模式。
1 教學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1.1 網絡硬件條件
學校建成了以千兆光纖為主體的寬帶高速校園網,通過Cernet及Chinanet雙路由與Internet聯網,同時覆蓋無線網絡的區域包括各個校區所有的教學樓、辦公樓、宿舍區、食堂、操場和室外公共活動場所等,占地面積超過140萬平方米。學生在校園里的任何一個地點,打開手機或筆記本電腦的wifi功能,就可以免費登陸校內各網站。
當今社會已然是信息高速發展、技術高度發達的社會,大學生們至少人手一部手機,筆記本電腦也成為學習的標準配備,平板電腦也逐漸成為學生學習和娛樂的主要設備。作為高校教師,不能對這些先進的智能設備視而不見,閑而不用,應該充分利用這些現有資源,結合學校的有線和無線網絡,使教學手段豐富化,教學形式多樣化。
1.2 軟件資源支持
物理實驗教學中心網站也已建成投入使用,已掛載了一部分教學課件、示范報告等網絡教學資源,有些資源已經陳舊,和實驗室現有的新型教學儀器不是完全吻合,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直接利用學生熟悉并喜愛的騰訊QQ,微信,優酷視頻等網絡載體,進行實驗教學內容的掛載。學生利用手機和筆記本電腦等終端進行在線學習,能隨時隨地的享受網絡學習的便捷,這種新穎的學習方式易于學生接受,且不需要進行特殊的培訓,方便快捷,同時可以讓充分發揮其學習自主性,激發學生實驗學習的興趣,擁有更多思考的空間,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
2 教學整合的研究思路
2.1 充分調研
充分梳理我校物理實驗課程開設的情況,對其特點進行全面分析,選取一些講授難、學習難的典型實驗(如分光計的調節、等厚干涉等實驗),作為本次教學實踐的研究對象。
對物理實驗教學中心網站現有的教學資源進行逐一排查,找出與現開設實驗內容不相符合的和儀器已經更新的部分實驗課件和示范報告。
考察國內各大視頻網站關于物理實驗教學實驗視頻資源的現狀,分析比較其內容和差異性。
2.2 整合改進
對物理實驗教學中心網站的相關內容進行刪除和修改,同時制作新開設實驗的課件和示范報告,并進行上傳。
針對我校課程開設的特點,錄制相關物理實驗的預習視頻,不斷進行討論和改進,必要情況下,可進行多次錄制,便于比較,選出適合學生理解,具有鮮明特點的預習視頻課件。
選取合適的編程軟件,編寫物理實驗數據診斷程序,進行數據準確性和運行穩定性的測試。
2.3 網絡掛載
把視頻課件和診斷軟件在物理實驗教學中心網站進行掛載,同時選取其他合適的網絡載體,進行視頻和軟件的上傳,初步實現移動終端的訪問。
3 教學整合的實踐
3.1 考察調研移動信息技術使用現狀
對國內各視頻教學資源進行綜合調研,梳理物理實驗中心網站現有資源,進行相關編程軟件的學習。對視頻錄制技術和后期剪接處理等多媒體技術,進行初步學習。
3.2 物理實驗預習視頻的錄制
對課本中的重點、難點進行簡要講解,并提出學生在預習中需要思考的問題,便于在課堂教學中互動。對實驗儀器的重要部件進行介紹,著重對主要部件進行特寫鏡頭的展示,同時簡要講解實驗操作步驟,并做簡單的使用演示。
3.3 實驗數據診斷軟件的編寫
結合實際教學,編寫相關實驗的數據診斷程序軟件。初步進行軟件的試用,并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形成完善穩定的軟件系統。
3.4 完善物理實驗教學資源
根據現在的教學實際,完善和改進一部分課件和示范報告,制作新增加實驗項目的課件和示范報告,把錄制好的預習視頻和數據診斷軟件,在物理實驗中心網站進行初步的試運行。
3.5 有效整合資源,實現手機等終端的資源共享
利用物理實驗教學中心的校內網站和騰訊QQ、優酷視頻等外部載體,將實驗預習視頻和數據診斷軟件等掛載到網上。學生通過智能手機和筆記本電腦等終端設備,利用其自帶的的GPRS,WIFI和藍牙等無線通信功能,下載或在線觀看相關視頻、課件和診斷軟件的在線使用。
3.6 教學效果的評議鑒定
在學生中進行廣泛宣傳,鼓勵學生試用,并及時搜集學生對該視頻和軟件使用過程中的意見和建議,做出相應的改進和完善。比較采取新的教學手段后的實際教學效果,找出視頻課件和診斷軟件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行優化改善。
4 結論
迎合新一代大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將移動信息技術引入到物理實驗教學中。學生通過隨身攜帶的手機等終端設備,隨時隨地進行物理實驗的預習工作,運用數據診斷軟件,有效分析數據的合理性范圍,養成實事求是的學習習慣和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實踐證明,該整合工作極大提高了學生預習的效率,提升了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的課堂質量。
參考文獻:
[1] 劉夏. 移動信息技術的應用研究[J]. 通信技術, 2013, 46 (7): 115-118, 122.
[2] 張玉冰, 胡保宇, 殷櫻, 等.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 電腦知識與技術, 2014, 10(12): 2811-2812.
【關鍵詞】WLAN;移動教學;中等職業教育教學
近些年,無線網絡技術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以快捷高效、組網靈活等優勢得到了飛速發展,并且其應用日益增加。無線網絡在教育事業中的應用則主要體現在移動學習領域和校園網絡建設上。移動學習是實現教育活動技術化、數字化、終身化的中堅力量,是數字化學習與移動通信技術相結合的產物。無線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為移動學習提供了適宜的生存環境,也必將推動我國教育事業中教學教育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隨著國家加快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口號的提出,結合中等職業學校自身教學特點的移動學習的應用研究具有極其現實而重要的意義。
1.概念界定
1.1 無線網絡
無線網絡是利用無線信道來代替傳統有線傳輸介質所構成的網絡,可以實現無線設備可移動的網絡數據傳輸系統[1]。無線網絡是在有線網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有線網絡的一種有效補充;兩者形成一種很好的互補,給中等職業學校一個穩定、高速、便利的校園網絡環境。
可移動性,是無線網絡最為突出的優點,是指無需接入網絡的移動自由性。此外,無線網絡的優勢還包括安裝更迅捷、費用更低、網絡可靠性更高等。
1.2 移動學習
移動學習是對E-learning數字學習的擴展,是使用移動通信設備,借助移動計算技術、無線通信網絡技術(無線網絡)、多媒體技術等,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滿足學習者個性化學習需求,為學習者提供各種教育信息、教育資源、教育服務,同時為師生提供雙向動態交流機會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2]。
2.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習現狀
目前,我國中等職業院校學生的學習現狀主要有幾種:
隨著中等職業學校招生規模的擴大,生源組成復雜及生源質量普遍偏低。
學生存在較為嚴重的學習倦怠感,成就感低的占大部分,其次是情緒低落和行為不當。中等職業學校本身的教學水平不高,一些學校都普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在教學方式上缺乏創新,授課吸引力不夠,考試方式陳舊等。
因此,在現有的教學環境中,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和移動教學平臺,對教學的內容和方式進行整理,適應不同層次基礎的學生的學習需要。特別地,在移動設備普及率極高的情況下,移動教學平臺可以進一步起到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降低學生的學習倦怠感的作用,對于中等職業學校教育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3.中等職業學校中移動學習應用的可行性
隨著移動通信中3G技術的投入使用和智能手機的普及,新興技術的出現都會使教育在內容、結構、存儲方式、傳播手段及呈現設備等方面發生重大變革,給教育增加了新的內容以及新的知識傳播形式,同時在這些新技術的支持下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之間遠程交流猶如面對面交流一樣通暢,這極大地提高了學習者的學習效率和興趣。基于無線網絡將移動學習應用于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教學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主要表現為:
3.1 理論可行性
國內針對無線網絡、移動學習的相關研究已相對成熟,研究涉及理論、技術、應用模式、設計開發、總結評價等方面,為基于無線網絡的移動學習在中等職業學校領域的應用奠定了理論基礎[3]。
3.2 技術可行性
移動終端設備已在中等職業學校得到廣泛的普及,如普通手機、智能手機、個人筆記本等。不斷發展的無線通信技術(GSM、CDMA、3G等)也為手機網頁瀏覽、實時通話交流、遠程授課等提供了支持。無線網絡的可用性。目前大部分中等職業學校可以為學生提供可靠的、高穩定性的網絡連接服務。移動流媒體技術及移動學習資源開發技術為移動學習內容的設計與開發提供了技術指導。鍵盤技術、觸摸屏技術、語音識別、動作感知等人機交互技術的興起,也為移動設備應用于教育領域提供了支持。
3.3 操作可行性
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課的教授內容基本上分為專業基礎理論及專業操作技能。對于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傳授可以通過移動終端以靜態圖文形式傳給學生,這樣學生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容掌握基礎專業知識,便于原理的理解、分析與推理。
此外,利用無線網絡通過移動教學平臺利用視頻教學能夠有效提高學生操作技能方面的能力。動態視頻教學資源指導學生的操作行為,免去學生對材料的理解與自加工過程,將具體工作步驟及場景清晰展現給學生以培養其技能學習。所以說,無線網絡應用于中等職業學校的移動學習中具有一定的操作可行性。
4.基于無線網絡的移動學習對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方式的影響
4.1 對教育教學觀念的影響
無線網絡帶來了教學中心和教學角色的改變。傳統的教學以老師為中心,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和權威的代言人;而無線網絡在教育中的應用實現,把教學中處于主體地位的老師變為配角。師生之間的交互關系發生了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也發生了改變。基于無線網絡的移動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需要轉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思想,還要熟練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要求掌握更多、更新、專業知識[4,5]。
4.2 對教學模式的影響
傳統教學模式是一種單一的“人-人”對話的面授教學模式,無線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活動,還會產生“人-機”對話的在線教學模式。突破單一的面授式教學是無線網絡帶來的變革,這將會對授課內容、組織形式、教學場所等產生影響。
(1)課堂教學內容更豐富。傳統教學的表達方式主要借助于黑板和粉筆,雖然現在配以PPT等教學手段,但教學內容仍以文字方式表達為主;而無線網絡教學的資源本身就以多媒體形式存在,且基于無線網絡的移動教學知識更新快,傳播迅速。
(2)課堂教學形式更靈活。利用無線網絡開展的教學具有開放性、交互性、協作性、自主性的特點,使得教學形式靈活多樣。無線網絡教學環境下學生對自己的學習任務、課程進度和教學要求、自學參考資料和課程結業方法等方面的要求都十分明確。學生擺脫了單一的集中學習的模式,可以比較自由地選擇時空。
(3)教學場所移動開放。無線網絡環境下,教學活動場所不再局限于教室,還可以延伸到任何具有無線網絡覆蓋的校園,教師和學生可從空間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教學中,教師安排的課堂講述、課堂討論、模擬演習、實驗學習場所都從封閉到開放,從室內空間擴展到室外空間,從集中到分散。學生還可以通過無線網絡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隨時查詢教學計劃、電子教材、習題庫、輔導答疑系統等。
4.3 對教學資源建設和利用的影響
首先,無線網絡環境下,教材、教學參考資料、教輔工具的存在形態和利用方式發生改變,對傳統紙質材料的需要降低;利用無線網絡可以對教學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和利用,學校精品課程、優秀教師的課堂錄像資料均可以通過視頻、音頻等傳播,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和質量,提高教學資源的利用率。其次,圖書館資源利用方式發生改變,使用率提高。學校內數字圖書館的建成,使得資料的存在形態已由單一的紙質書籍、報刊擴展到網上圖書館等。無線網的使用,師生可以在具有網絡覆蓋的校園自由訪問圖書館,下載相關學習資料。
5.結語
無線網絡環境下的移動教學比傳統教學更具延展性、自主性和靈活性。要實現這種以學習者為中心、合作式、持續性以及無處不在的新型學習環境,除了尋求軟硬件條件支持外,更為重要的是要注重對師生教與學觀念的轉變,只有教與學觀念得到與無線校園網發展同步的更新,無線網絡對教學的作用和優勢才能真正體現。移動學習可以為學習者量身定制富有趣味性、實用性的信息、資源和服務,使學習者能夠保持積極的學習熱情。為了培養職業學校學生的職業技能與創新能力,將無線網絡技術應用于中等職業學校移動學習之中勢在必行,也是未來教育領域研究的重點內容。
參考文獻:
[1]譚榮藝.高校校園無線網絡的構建和應用[D].華南理工大學,2012.
[2]張翠榮.移動學習在職業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天津大學,2012.
[3]李嵐嵐.基于WLAN技術的移動學習終端的設計與應用[J].計算機時代,2009(4):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