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金融市場業務年度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自從上個世紀90年代,資產的證券化在中國就漸漸地成為了學者們以及業內人士甚至是政府官員的相關關注焦點。但是,直到2005年我國的國內資產證券化的業務才正式的進入到實際的操作階段。中國人民銀行選擇了兩個國有的大型銀行進行一定的試點工作。了一部分的資產證券化的產品,這兩個試點的銀行以銀行的貸款作為基礎的資產,發行了MBS以及信貸資產支持的ABS。到了2006年,國內首先出現了一種以企業的資產作為支撐的證券化的產品。這樣的企業資產證券化的產品在交易的數量以及融資的金融方面甚至一定程度上超過了銀行的相關產品。這兩種證券產品在銀行間的債券市場上以及在交易所的市場上都開始了交易。資產的證券化在中國也經歷了一定的發展過程。在2006年的5月,中國的證監會就了《關于證券投資基金投資資產支持證券有關事項的通知》。這個通知基本上準許基金投資包含了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相關規定的信貸資產支持證券,以及進一步的規定了證監會批準的企業資產支持證券類的品種。同時,國家所頒布的所謂“國十條”也進一步的規定了,在風險可以控制的基礎上,提倡保險資金直接的或者是間接的能夠投入到資本的市場同時,進一步的擴大保險資金投資于資產證券化的規模以及種類。實際上我國的資產證券化的過程在2006年是走過了一個比較有意義的年度。在2006年的時候就有將近20多只基金公司了將資產投放到資產支持證券的決定。在二級市場中我們也發現了相關的支持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的資產證券化支持跡象。
二、我國資產證券化風險防范的政策
推動資產的證券化在中國的金融市場發展過程中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從美國的次貸危機中我們也得到了一定的教訓和啟示。筆者認為在金融市場上還需要國家做一定的工作,以期能夠不斷地完善和發展中國的金融市場。
1.要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
金融市場中,資產的證券化過程本身在發展的過程中是離不開完善的法律作為基礎進行支撐的。在資產的證券化過程中,很多的重要環節,比如SPV、破產的隔離以及真實的出售等環節都需要一定的法律保證范圍內才能夠順利進行。在這些方面,我國的相關立法部門就需要根據實際的工作中所產生的需求,不斷總結實際工作經驗,盡快總結和制定出相關的法律。目前,國內的發展資產證券化選擇了指定的部門進行規章制度——試點工作——總結教訓——立法這樣的發展途徑,其本身雖然符合我國金融改革的一貫風格,但是由于市場的發展本身就是變化莫測的,所以我們還是需要盡快地制定出相關的法律。
2.吸取相關的先進理念
在資產證券化的具體細節實施過程中,對于圍觀的參與者來講,在改革的過程中要吸取相關先進的理念應用到我國的具體資產證券化的過程中去。首先我們要相對應的增加交易信息尤其是資產池中的貸款構成以及利息收取的具體狀況,同時要根據實際的具體情況不斷的著呢國家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信息實際披露。在產品的細節設計方面,對于發行方來講,產品要給發行人保留一部分的利益,進一步防止商業銀行在資產的證券化過程中不斷放松對自身的資質審核。這樣將有利于限制放款人的過度冒險行為。
3.加強對于參與主體的實力提升
摘要:金融市場與財務會計密切關聯。兩者正在經歷許多重大變革、本文綜述了其中的五個方面,即全球化、市價法、“持續性披露”制度、前瞻性披露,以及風險管理與報告。同時,本文還討論了相互關聯的每一種變革及其所帶來的研究機遇,并總結了它們對那些在高等教育體系中負責撥款和其他重要事項的人士的啟不。
關鍵詞:金融市場、財務會計、會計發展
一、引言
金融市場的未來發展,以及這一發展對會計業、會計教育及會計研究的含義是什么P今天,我愿意就此發表一些個人的看法。
我認為廣義的財務會計是運轉良好的金融市場,尤其是股權市場的核心。但是對財務會計的需求正在發生變化。本文擬探討將會發生重大變革的五個方面。會計準則的國際化。雖然多年來會計一直存在著跨國界的影g向,如德國對日本、英國對新加坡和澳大利亞、美國對加拿大,但是現在卻有一股強勁的推動力,促使各國制定一套為各國管理者所接受的會計準則,用于管理在主多人也會感受到這些變革的力量,其中包括稅收當局、證券交易所、以及公司立法者與管理者,但是對他們,我們只是一提而過。我們主要是對會計問題感興趣,我們對這些需求的變化作何反應,也將反過來對金融市場的功效產生影響,事實上還將影響到某些地區性市場是否能充分發掘其潛力。最終,未來的會計將與今天的大多數做法不同。因此對會計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員來說,其前景是光明的。這一前景實現的程度如何,則直接取決于那些需要我們提供服務的人,取決于那些決定對高等教育與研究的資助以及其他一些重要事項的人,取決于這些人是否具有遠見卓識,它也取決于我們自己。
二、金融市場與財務會計的聯系
1.金融市場為方便起見,我們可將金融市場劃分為三種主要類型:
第一是股權市場。此處,我主要指有組織的、公開掛牌的一級和二級股票市場·而非更專業的風險資本市場。
第二是從事諸如期權和期貨合同這類金融衍生產品交易的公開掛牌的市場,這些市場自70年代期權定價模型成型以后就問世了。
第三類市場由其他“市場”組成,如債務和場外交易市場(OTC)。雖然財務會計中許多以資本市場為基礎的研究都集中于二級股票市場,我們還是應該承認,所有這些市場的參與者都會對會計準則的形成產生影響。
2.財務會計
正如其日常工作所涉及的那樣,會計是一個非常廣泛的領域,例如,它包括專門用于內部管理的報告與分析:一般用途的對外財務報告、審計、會計信息系統以及稅務等.此外?幾家主要的專業會計師事務所為了尋求發展機會而不斷擴大其經營范圍。從而也擴大了“會計”的疆界。有些變革是內部的,如上述事務所對其國內業務進行重組:以便更好地為全球客戶提供服務。另一些變革則涉及拓展其鑒證服務。或管理咨詢、公司理財以及其他一些咨詢業務。最近,這些會計師事務所或者收購或者建立附屬的法律事務所。所以,“會計師”的業務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同樣。有許多不同的財務會計‘信息使用者。他們可能是企業“內部人員”、將財務會計信息用于管理;或是“外部使用者’:包括股東、債權人、雇員組織、金融與產品市場的管理者,以及稅務當局。今天,我著重討論資本供應方(投資者和金融家們)對信息的需要。以及資本需求方(企業)是如何滿足這些需要的。因此,我對財務會計的界定是狹義的,即為在外部金融市場使用而準備的會計信息,而且我要強調的是會計的控制過程。財務會計在企業內部的使用將被排除在外,理由是業務經理們對信息的需求因環境而異,而且隨意性較大。同樣,非市場使用也將被排除在外,理由是,它們源自不同的激勵結構,而且不是有很大的隨意性就是可能處于不同制度的控制之下。’這樣做的一個后果便是我的說明和預計會不充分:因為在為不同的使用者提供會計信息時會產生共同的成本與共享的利益。
3.金融市場與財務會計的未來為什么是相關聯的
這兩者并非是一直相關聯的。被許多人視為財務會計精要的借貸記帳法,早在最古老的證券交易所成立前就為商界所接受和使用了。‘但是:就本文的目的而言,認為早期的財務會計一直是受業主對信息的需要所驅使的,這似乎更恰當些,這些業主并未以此身份從事所有權的交易。在如英國和美國那樣擁有發達的股權市場的習慣法系國家,這兩者之間現在有著緊密的關聯。這些關聯非常重要,因為會計準則以及這一準則的制定與控制過程,就如我們今天所知道的那樣,主要是20世紀發達的二級股權市場發展的產物。股權市場的發展一直基于社會的一種期望,即產權將受到保護,合同將得到執行。作為這種關聯的一種持續表現,金融市場的全球化正推動著各種會計準則朝著一個同化的方向發展。在目前這個階段,以英美會計準則為基礎的那么一套東西像是在成為全世界的“會計貨幣”。由于國與國,譬如英國和美國的會計準則有著重要的差異,還需要更多的妥協。9雖然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設在倫敦,美國的準則制定者和管理者卻仍然對此發展進程具有高度影響力,因為他們監管著世界上規模最大、流動性最強的股權市場;而且流動性會變得越來越強。”最終的問題并非是否會出現一套為各國所接受的會計準則。而是何時出現、如何出現的問題?R卮鸕鈉淥恍┪侍饈牽耗切莢蚧岵捎檬裁蔥問劍傷貧ǎ傷饈停僑綰臥詬鞲齬一竦煤戲ㄐ浴び傷凳?這些都是難題,例如它們提出了的問題。所以,不會在一夜之間找到問題的答案。在會計研究人員中,自60年代初在芝加哥大學會計和財務學術界出現實證研究傳統后,金融市場和財務會計就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自那以后,這一傳統一直在發展,在金融工具會計方面尤為突出。這種聯系往往通過以外部金融市場的需求為導向的公認會計準則(GAAP)而得以建立。而且,在擁有發達的公開股權市場的國家里。這些做法往往會以一套統一的會計準則的形式,而不是一套適用于每一家公司的信息披露慣例的形式出現的。要理解其中的緣由,我們應該探討一下會計準則本身的作用。
三、會計準則的作用”
在一個發達的股權市場,會計準則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它們有助于解決嚴重的問題。什么是問題?泛泛而論,對企業的投資機會、管理人員的工作努力程度與薪酬、企業的業務狀況等,內部人員——他們被稱為企業的經理一企業家,或簡稱“經理”——比外部人員都要知情得多。但是,為了維持公司的業務,經理們需要掌握生產要素,特別是資本,而資本是由他人——外部人員控制的。通常,外部人員對公司的投資機會的了解不及經理們,他們不知道經理們工作有多努力,也不知道經理拿多少薪水。但他們肯定知道經理們也有人的弱點,他們會按自己的利益行事,在這個問題上,他們有時會是機會主義的。掌握了這些情況,外部人員仍然會提供資本,但要求得到十L償,這個補償要反映出他們對自己的資金前景如何不如經理們知情而承擔的成本。問題就在這里:經理們可以做些什么來降低企業的資本成本,從而增加他們的財富7這不可避免地反映出金融家們在信息上的劣勢。有一件事是經理們可以做的,那就是同意提供信息,同意讓其業績受到監督,讓其對外部人員的報告由專業審計人員獨立地審核。從理論上說,同意這樣一種監督和報告的方法,經理們就可以與他們的金融家們簽訂一對一的合同,確保為每一個人提供有特別針對性的每個投資者、每個貸款人)和每個資本需求者(每家公司)之間簽訂單獨的合同來,成本低得多。我們在什么地方看到用這樣的方法解決問題7這里有一個現成的例子:公司給股東的年度報告是按適用的會計準則編制的。第二個例子是報酬合同,在這樣的合同中,經理的報酬是按某些與會計相關的業績標準發放的,如銷售額不低于1億美元,資產報酬率不低于20%。或下兩年每股收益增長率高于15%。業績標準可能不同,但它們通常是按適用的會計準則計算(并審計)的財務數據。”第三,債務合同可能事先規定一個最高的資產負債率,如果超過了,會違背借款協議。“一個基本事實可以說是這樣的:在一個復雜的金融市場,會計準則如果不是關鍵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們是決定如何分配資本及如何監督業績的基礎。15這就是目前許多國家,如澳大利亞在辯論是否采用國際會計準則時的一個難點。各國的會計準則各不相同,這是因為在不同國家中有許多相互作用的經濟與社會力量,這些力量決定了這些國家今天的會計準則。正如Brown和clinch(1998,第2l頁)所觀察到的、“(不同國家會計準則的)多樣化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這些國家在法律制度、企業與其資金提供者之間的關系、所稅體系、通貨膨脹率、(政治與經濟的)歷史關系、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社區教育水平等方面深層次的差異。”1()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差異中有許多是根深蒂固的,而且是普遍存在的。它們不會僅僅因為我們想要編制可進行國際比較的財務報表而迅速消失。論據推斷的必然結果是,由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提出的國際會計準則受到英美會計準則的極大影響。它們源自以習慣法保護產權的國家,那里特別注重保護少數股權股東的權利不受大股東侵犯,股東的權利不受管理人員的侵犯。具有其他傳統的國家不加區另31地照搬岡際會計準則。這樣的做法本身不會自動來相同的市場結果,因為公司治理的其他許多方面仍然存在問題。通向會計共同語言的道路可能是漫長曲折的。如果我們是明智的,.那么,我們在這條道路上的行進既會受到觀念、也會受到實證的引導。至少,有一些實證可能是由以資本市場為基礎所作的財務會計研究來提供的。以資本市場為基礎的研究在制定財務會計準則時其作用是什么呢?)本文下一部分將對此進行討論。然而,在進入正式討論前,應該提一下由前面的分析提出的兩個問題。
第一,要使會計準則獲得有效遠作所必須的合法性,采甲么樣的政治方法是最好的?例如,在美國和澳大利亞,會計準則制定的歷史盛衰無常,只能設想前面還有更多的動蕩不定。
第二,強制性披露與自愿披露的分界線在哪里?“換言之,為什么有些問題成為會計準則的主題而另外一些卻不是呢?
四、以資本市場為基礎的研究在確定財務會計準則中的作用
Brown和Howieson與其他人一樣,也考慮了該問題。他們觀察到(Brown和Howieson,1998,第6頁):以資本市場為基礎的財務會計研究有30年之久了,而又它完全有理由進一步發展。一般地說,以資本市場55基礎的會計研究探討會計信息與資本市場主要變量之間的關系,這些變量有目標公司的股價,或一段時間內股票的報酬率,或它們的系統風險。與權益法相比,投資的會計處理中用成本法計算的EPS(每股收益)預測的每股報酬率有多準確,便是可考察的一例。盡管Brown和Howie50n對以資本市場為基礎的研究在財務會計準則制定中的作用是樂觀的(他們自己的話)、但他們同時也指出這種作用是有限的。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作為該研究基礎的預測能力標準、它本身帶有與生俱來的局限性。這種標準背后的基本觀念是。不同的會計準則就如不同的理論,可以通過評價它們預測某些有關事件的準確性來對其進行評估,例如預測股價的準確性。Beaver,Kennelly和Vo5s(1968)闡明了這種標準,他們預見了實施中的幾項困難?例如,選擇要預測的事件。今天這些困難依然存在,而且限制了預測能力方法的有用性。另一個限制是因為管理人員與研災人員激勵的差異引起的(SchiPPer,1994)。對管理者所關注的問題、研究人員所作的反應不一定符合管理者的要求。管理者需要在作出法規是否變更的決定之前得到答案,而研究人員常常直到變更作出之后才會去研究這個問題。到研究人員真正完成研究時,他們有時會更多地強調方法而不是答案、而且對答案閃爍其詞,在管理者看來,這項研究的相關性就值得懷疑了。盡管有這些以及Brown和Howieson提及的其他一些局限性,但正如他們說明的那樣,對以資本市場為基礎所作的研災對準則制定過程的潛在貢獻,還是有充分的理由持樂觀態度。例如,盡管會計的歷史悠久,卻不會缺少研究的問題:還有,現在的研究過程得益于更高質量的投入:有受過良好訓練的研究人員,數據也更容易得到。此外,對研究的發現,也不乏發表的渠道。例如,從l992年到1996年,在世界主要會計學術刊物之一的《會計與經濟學雜志JournalofEconomicsandFinance》上發表的文章、有三分之一以上是資本市場實證研究的。”除了傳統的研究雜志外,出版界還向其他方向擴展,譬如通過迅速發展的電子出版物增加發表渠道。
五、金融市場的發展方向及其對財務會計(研究)的意義
前面,我提出了五項相互關聯的重大變革:全球性、市價法、“持續披露”制度、前瞻性披露、以及風險的管理與報告。現在讓我們將注意力轉向上面的每一項,以及它會帶來的研究機會。
1.金融市場的全球化
金融市場的全球化或全球一體化不是最近這一兩年所發生的事,但是,直到最近本地區的某些國家才被迫去感受它所帶來的一些不太受歡迎的后果。盡管在貨幣與資本市場的動蕩之后各方面都要求對國際金融市場多加管制,然而,總的來說,來自專業交易人員的壓力從長期看,總是減少而不是增加市場磨擦,因為磨擦會提高交易成本。而且事情還不會就此了結,因為交易成本會提高企業的資本成本,減少經濟中的實際投資水平,并最終對整體經濟福利造成消極影0向。有各種理由來說明向全球化市場發展的這種長期趨勢。”有些理由反映了在股權市場上買方和賣方的利益。從供應方來看,力圖規避風險的投資者尋求在國際上分散風險,因為這樣會改進風險一收益平衡狀況。從需求方來看,只要有機會,企業就要尋‘求以最有利的條件得到貸款。那些市場經營者(例如,證券交易所)也為一體化施加了壓力。他們的經營產生了規模經濟,特別是依靠電子市場,經營更是如此。而且對有些交易所來說,公司化意味著他們自己必須面對競爭性資本市場對效率的更高要求。”在流動性較強的地方,資本市場的規模經濟是顯而易見的;加強流動性能降低投資風險,因此也降低了企業的資本成本。對證券交易所來說,全球化的趨勢既是好消息,也是環消息。
rown和C1inch(1998)指出,推動國際會計準則的統一會進一步減少證券交易所的“進入障礙”,在某些情況下能引發證券交易所的跨國界兼并和收購,而在另一些情況下,則會導致國內交易所的萎縮直至最終消失。”說它是好消息,是因為其他中介機構將有機會滿足不同類型投資者的特殊要求。盡管有時也會反復、但是今后十年將不可避免地朝著資本市場一體化的方向進一步推進。因此,也會更加強調減少會計準則在制定、解釋和實施中的差另fJ。23這一推進使對不同國家會計準則中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的研究變得更加緊迫了。這樣,在國際會計準則制定者們尋—求最有效的會計方法時,對國際會計準則多樣性感興趣的學者們就有了內容豐富且滿滿當當的日程安排了。在這方面,最豐富的研究數據一直就是“證券交易委員會20—F表”、該表由外國駐美企業填制,美國證券法要求它們按美國公認會計準則調節其本國公認會計準則的財務指標。”有些人對20—F表格本身是否向投資者提供了信息提出疑問,”要進一步研究的兩個相關問題是:調節中有多少是可預計的、以及預測在什么時候做?更籠統地說,在形式的一致性(各國會計準則之間的——致程度)和實質的一致性(各?笠鄧捎玫幕峒剖導淶囊恢魯潭?之間已劃出界線(vander丁a5,988)。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做法,原因有很多。第一個原因就是各國的準則不一致。例如在美國,對長期財產重新估價(高于成本)是被禁止的,但是澳大利亞卻提倡這種做法。準則制定者協調會計準則的目標就是為了消除這些不一致性。第二個原因是,會計準則允許存在各種選擇,而不同企業可能作出不同的選擇。大量的文獻資料介紹了英美國家的企業所作的各種會計政策選擇。第三個原因是,企業的實踐各不相同,因為有些企業無意中偏離準則,有些企業會故意偏離準則。有關出現偏離的頻率,為什么會發生偏離,以及它們對資本市場的影響,我們知之甚少。
2.市價法
股權市場是這樣一個地方,對股票的“基本”價值持有不同信念的人們(我們稱這些人為知情的交易者或是糟糕的交易者)和流動易者(那些希望買賣股權米使自己的收入與消費需求相當的人)聚在這里,根據自己的“期望報酬”買賣股票。在金融經濟學的語言中,投資者的保留價格,即他們愿意進行交易的價格,是他們按自己的主觀概率分布計算的股票未來報酬的現值。會計信息有助于發現證券的價格。這一說法是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有關財務報告宗旨的陳述中最重要的,26也是有關會計信息與證券價格和報酬之間關系的大量文獻資料中最關鍵的。但是,由于采用歷史成本架構,財務報告的預洲性質受到了嚴重的制約,尤其是在美國。美國一直明文禁止高于成本的重新估價。”財務會計準則第2條要求也間接表明了上述約束,它規定研究與開發費用應在發生時就立即注銷。巧合的是,該項要求引起了公司購并會計中的創新,即自此以后就禁止確認并立即注銷“正在發生的研究與升發費用”,據稱是為了避免當時將此項費用資本化,而在以后像購入商譽那樣再記入費用帳。”歷史成本在其他國家約束力較弱,在那些國家,對某些資產的重新估價是允許的,甚至還受到鼓勵;較高的通脹率是可接受的現實。”除了歷史成本法,另一種方法?褪鞘屑鄯ā8梅椒ㄒ蔡岢雋誦磯嘌芯課侍狻T詮?5年時間里,對美國之外國家的會計慣例所作的研究發現,盡管有可能產生管理上的機會主義,長期資產的重新估價能使財務報表為股東提供更多的信息。”按照美國管理者對資產價值重估的態度,這方面的文獻要增加。有關歷史成本與現時市場價值之間的差異,有兩個相關的研究問題,它們是:如何對它作最恰當的計量,如何對它作最恰當的報告。例如,是在財務報表中確認這種差異還是在腳注中進行披露P如果確認它,是應該通過收益確認,還是繞過‘收益,直接對業益作調整7“如同人們對金融工具是否應該按市場價值計量的爭論一樣、對這些問題的討論也將熱火朝天。32;年以前的財務會計準則第l33條是有關衍生工具和套期保值業務的,它反映出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要求在資產負債表中按其公允價值確認所有的衍生工具的決定是個困難的決策。同時。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表達了它的信念:“在解決所有的概念問題和計量問題時,所有的金融工具都應該按其公允價值計入財務報表。”(財務會計準則(FA5〕第133條第334段)有些人:也包括我自己,把金融工具會計視力潛在的會計轉折點。
3。持續性披露
由于今天的股價反映廠明天的現金流,來自投資者的、要求早一些而不是晚一些了解未來境況的歷力就會越來越大。其中的一個例子就是證券分析人員正在給管理者不斷施加壓力:要求他們在自己偏離目標時修正其利潤預測。分析人員自己已成為大量研究的課題,如:準確的預測取決于什么因素,什么因素導致預測偏于樂觀;他們的激勵結構;在處理公升信息時的反應不充分、過分反應以及效益;他們公開哪些預測;以及他們選擇和注意哪些股票。在擁有不同文化的不同國家、所有這些是否也會各不相同,如果是的話,又是如何不同的,關于這個問題。目前還知之甚少。但是再回到持續披露。我會參考澳大利亞立法的發展來說明這個問題。1994年9月,澳大利亞的公司法作了修正、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只要一發生價格敏感事件,須立即通知澳大利亞證券交易委員會。這項旨在改進澳大利亞金融市場效率的法規,只規定了極少幾個例外可以不遵循“持續性披露”要求。Brown,TaYlor和Walter所作的一項有關法規效力的研究(CA5AC,l996)從各種市場指標中尋找市場效率得到改進的證據,包括:有關價格敏感事件的宣布更頻繁;分析人員對利潤的預測變得更準確:意見不一致的情況較少;股價反映新聞更為迅速:股票市場?拇蟆耙饌狻苯仙伲汗杉鄄ǘ冉閑U業降鬧ぞ菸寤ò嗣擰⒖贍芩親餮芯康氖奔浠固蹋凈估床患岸孕碌吶噸貧茸鞒齔浞值牡髡5撬塹淖楹戲椒?六個不同的、但不是相互獨立的標準)值得一提,因為在研究其他金融市場法規的經濟后果,如會計準則變化的后果時,也可能完全適用。當然,公司還有另一種互補的方法可使股票市場得到信息。按照它們的信息系統,只要它們愿意,原則上大多數公司都可以向外部各方提供金融市場主要指標的最新數字,盡管不會按照年未財務報表常用的全球合并形式來報告這些指標。將來也許會有實時報告,但是為什么現在沒有呢?是因為管理人員的訴訟風險嗎7是因為證券法太過僵硬嗎?是因為市場管理人員不顧實際情況,堅持所有投資者都有同樣的機會獲得信息嗎7還是因為公司考慮到信息的所有權成本而沒看到凈效益?幾乎沒有必要向會計從業者和審計人員指出開發出外部財務報告系統的含義,以及它們會帶來一些什么樣的研究問題。
4.前瞻性披露
與剛剛討論過的發展(持續性披露制度)相關的,而且是為了相同的原因,我期望財務報表更重視管理的前瞻性披露。期待更重視前瞻性披露的另一個原因是發達經濟的基礎結構的變化。這一變化反映出服務業與高科技產業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比制造業更大。例如高科技公司的核心“資產”在表外,因為只要費用一發生馬上就注銷了。3
3這一變化可能加速前文已提到的另兩個變化,即財務報表更依賴市價法,以及更重視持續性披露。澳大利亞的購并文件中已要求以收益預測的形式進行前瞻性披露,“而且澳大利亞大多數首次公開招股書中也包含了前贍性披露。”自1997年以后,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也已允許以收益罰市場主要比率和價格的敏感性這一形式進行信息披露RajgoPal和Venkatachalam,1998);一些澳大利亞公司的年度報告中也含有類似的披露。但是在他們可以更廣泛地用未來現金流貼現后的現值證實財務報表中的數額以前,前瞻性披露可能還需要法律的大力支持,因為作這樣披露的經理們面臨著訴訟風險。“可以給予法律援助,對以善意所作而且有合理依據的披露,給予安全港規則,由原告承擔舉證的責任。在未來幾年中,前瞻性披露會提供很多研究機會。舉三個例子:從這樣的披露中出現的管理偏見的程度和性質;資本市場變量是否反映用貼現未來現金流估價的資產和負債在可靠性上的差異;補充的前瞻性披露是否會由于在年度報告的其他地方提供了更及時的信息,而使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對投資者的相關性減弱。
5.風險管理與報告
這樣說可能太過簡單化:股權市場是投資者從事預期收益的交易場所,而衍生工具市場則是他們為收益的變化無常作交易的地方。也就是說,之所以存在衍生工具市場是因為在投資者對風險的評估和他們對風險的態度之間常常會不相稱。它們現在是金融風景中一個永恒的亮點、盡管人們在經歷長期資本管理公司事件和其他一些“對沖”基金的活動后開始關注系統風險。3’衍生工具市場將繼續存在,因為衍生工具為管理利率和匯率的波動,管理股權和商品價格提供了一種有用的工具,對有些企業來說,還是一種高效的工具。而且,盡管期權市場不必為期望報酬率的各種想法去交易:它們仍然會有發展前途、因為某些交易商認為它們比起基本市場來,更有成本效益(Manaster和Rendleman,1982)。人們對衍生工具會計一直是有爭議的。l993年,當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提出把職工認股權的公允價值確認為收益性支出時,熱鍋終于炸開了(Zeff,l997)。隨后,它又被迫放棄這一提議oALoody(1996)找到的證據表明,授予職工認股權對股東來說是值得的,而且股價確實反映出認股權的公允價值。對銀行使用衍生工具來管理其資產和負債暴露,還有其他研究(Barth,Beaver和Land5man,l 996;Eccher,Rame5h和Thi;garajan,1996),證據表明,公允市價比傳統會計數字與銀行的股價與風險關系更密切。研究人員特別感興趣的是,把某些衍生工具劃入“對沖”:然后采用與其他衍生工具不同的會計方法,對投資界來說,這樣的分類方法是否有用。
總之,衍生工具市場將進一步鼓勵引入市價法會計,為風險管理披露更多的信息。目前,對以資本市場為基礎的會計研究來說,衍生工具方面的研究機會看來是方興未艾。
六、對會計高等教育系統的啟示
有關今后幾十年時間內財務會計的研究機會,我已作了一些評論。在結束本文之前,我應該為那些在高等教育體系中負責撥款和其他重要事項的人士歸納幾點啟示。
一個經濟體的力量以及它向公民提供經濟利益的能力,除了許多其他事物外,取決于它的管理人員接受培訓的質量,取決于他們和資本提供者對自己所作的決策以及所取得的進展等信息掌握的多少。而這些,又取決于會計界的力量,取決于教育體系如何為會計界提供服務。教育體系的畢業生終將塑造會計業的未來。就在身邊的組織紛紛向國際金融市場尋求至少部分解決其資本需求時,人們不禁為本地區對會計教育服務出現的需求之巨感到驚異。如果那些公司的會計與報告業務不能跟上國際投資界的需求,資本還是能提供的,但價格就要高許多,而為公民提供的凈利益就要相應地減少。因此,在“谷種”上,也就是說,在教育者身上多一點、早一點投資,就可以培養足夠多的專業人士,以滿足蓄勢已久的需求。對會計教育體系進行巨額投資,用于對教師和研究人員這樣的教育者的培訓,用于對教育者來說是最重要的研究基礎設施的建設,這一切是會得到真正的回報的。作正確的教育投資,自然需要會計教育者們的遠見卓識,但它同樣需要資深教育管理者們在考慮全局問題時做到深謀遠慮。恕我冒昧,我認為研究基礎設施中有兩個領域需要作早期的投資,這樣的投資會有極高的效益。第一是建立與金融市場相關會計問題研究相適應的集中的財務數據庫。研究這些問題的人員必須能夠得到大量有關金融市場交易的高質量的數據,以及那些有證券在市場上交易的機構的財務報告和其他報告。研究基礎設施一旦建成,可供各地的研究人員隨時使用,可能是在計算機網絡上使用。第二是促進研究成果的發表。與此次會議有關的《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雜志的創刊,是一個極好的開端。地區性工作論文的電子出版物也許會是一種有用的補充。
我的最后一項建議是給我的學術同仁的。讓我們適當地假設,在這個問題上,你們國家的目標,和我的國家的目標是在國際準則制定和推行方面,保護一整套特別的經濟、法律或文化的利益。那么,如果我們會計學術界渴望輔助各自國家的準則制定者去實現那個目標,我們的意見必須是令人信服的。那意味著我們將需要得到其本身正在變得越來越國際化的研究界其他學者的尊敬;而這又意味著將需要在國際層面上進行研究并發表論著。如果我們能夠確認使我們在我們孜孜以求研究的問題中具有國際相對優勢的本地背景,我們就更可能實現我們的愿望。
金融市場與財務會計密切關聯。兩者正在經歷許多重大變革、本文綜述了其中的五個方面,即全球化、市價法、“持續性披露”制度、前瞻性披露,以及風險管理與報告。同時,本文還討論了相互關聯的每一種變革及其所帶來的研究機遇,并總結了它們對那些在高等教育體系中負責撥款和其他重要事項的人士的啟不。關鍵詞:金融市場、財務會計、會計發展
一、引言
金融市場的未來發展,以及這一發展對會計業、會計教育及會計研究的含義是什么P今天,我愿意就此發表一些個人的看法。
我認為廣義的財務會計是運轉良好的金融市場,尤其是股權市場的核心。但是對財務會計的需求正在發生變化。本文擬探討將會發生重大變革的五個方面。會計準則的國際化。雖然多年來會計一直存在著跨國界的影g向,如德國對日本、英國對新加坡和澳大利亞、美國對加拿大,但是現在卻有一股強勁的推動力,促使各國制定一套為各國管理者所接受的會計準則,用于管理在主多人也會感受到這些變革的力量,其中包括稅收當局、證券交易所、以及公司立法者與管理者,但是對他們,我們只是一提而過。我們主要是對會計問題感興趣,我們對這些需求的變化作何反應,也將反過來對金融市場的功效產生影響,事實上還將影響到某些地區性市場是否能充分發掘其潛力。最終,未來的會計將與今天的大多數做法不同。因此對會計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員來說,其前景是光明的。這一前景實現的程度如何,則直接取決于那些需要我們提供服務的人,取決于那些決定對高等教育與研究的資助以及其他一些重要事項的人,取決于這些人是否具有遠見卓識,它也取決于我們自己。
二、金融市場與財務會計的聯系
1.金融市場為方便起見,我們可將金融市場劃分為三種主要類型:
第一是股權市場。此處,我主要指有組織的、公開掛牌的一級和二級股票市場·而非更專業的風險資本市場。
第二是從事諸如期權和期貨合同這類金融衍生產品交易的公開掛牌的市場,這些市場自70年代期權定價模型成型以后就問世了。
第三類市場由其他“市場”組成,如債務和場外交易市場(OTC)。雖然財務會計中許多以資本市場為基礎的研究都集中于二級股票市場,我們還是應該承認,所有這些市場的參與者都會對會計準則的形成產生影響。
2.財務會計
正如其日常工作所涉及的那樣,會計是一個非常廣泛的領域,例如,它包括專門用于內部管理的報告與分析:一般用途的對外財務報告、審計、會計信息系統以及稅務等.此外?幾家主要的專業會計師事務所為了尋求發展機會而不斷擴大其經營范圍。從而也擴大了“會計”的疆界。有些變革是內部的,如上述事務所對其國內業務進行重組:以便更好地為全球客戶提供服務。另一些變革則涉及拓展其鑒證服務。或管理咨詢、公司理財以及其他一些咨詢業務。最近,這些會計師事務所或者收購或者建立附屬的法律事務所。所以,“會計師”的業務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同樣。有許多不同的財務會計‘信息使用者。他們可能是企業“內部人員”、將財務會計信息用于管理;或是“外部使用者’:包括股東、債權人、雇員組織、金融與產品市場的管理者,以及稅務當局。今天,我著重討論資本供應方(投資者和金融家們)對信息的需要。以及資本需求方(企業)是如何滿足這些需要的。因此,我對財務會計的界定是狹義的,即為在外部金融市場使用而準備的會計信息,而且我要強調的是會計的控制過程。財務會計在企業內部的使用將被排除在外,理由是業務經理們對信息的需求因環境而異,而且隨意性較大。同樣,非市場使用也將被排除在外,理由是,它們源自不同的激勵結構,而且不是有很大的隨意性就是可能處于不同制度的控制之下。’這樣做的一個后果便是我的說明和預計會不充分:因為在為不同的使用者提供會計信息時會產生共同的成本與共享的利益。
3.金融市場與財務會計的未來為什么是相關聯的
這兩者并非是一直相關聯的。被許多人視為財務會計精要的借貸記帳法,早在最古老的證券交易所成立前就為商界所接受和使用了。‘但是:就本文的目的而言,認為早期的財務會計一直是受業主對信息的需要所驅使的,這似乎更恰當些,這些業主并未以此身份從事所有權的交易。在如英國和美國那樣擁有發達的股權市場的習慣法系國家,這兩者之間現在有著緊密的關聯。這些關聯非常重要,因為會計準則以及這一準則的制定與控制過程,就如我們今天所知道的那樣,主要是20世紀發達的二級股權市場發展的產物。股權市場的發展一直基于社會的一種期望,即產權將受到保護,合同將得到執行。作為這種關聯的一種持續表現,金融市場的全球化正推動著各種會計準則朝著一個同化的方向發展。在目前這個階段,以英美會計準則為基礎的那么一套東西像是在成為全世界的“會計貨幣”。由于國與國,譬如英國和美國的會計準則有著重要的差異,還需要更多的妥協。9雖然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設在倫敦,美國的準則制定者和管理者卻仍然對此發展進程具有高度影響力,因為他們監管著世界上規模最大、流動性最強的股權市場;而且流動性會變得越來越強。”最終的問題并非是否會出現一套為各國所接受的會計準則。而是何時出現、如何出現的問題?R卮鸕鈉淥恍┪侍饈牽耗切莢蚧岵捎檬裁蔥問劍傷貧ǎ傷饈停僑綰臥詬鞲齬一竦煤戲ㄐ浴び傷凳?這些都是難題,例如它們提出了的問題。所以,不會在一夜之間找到問題的答案。在會計研究人員中,自60年代初在芝加哥大學會計和財務學術界出現實證研究傳統后,金融市場和財務會計就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自那以后,這一傳統一直在發展,在金融工具會計方面尤為突出。這種聯系往往通過以外部金融市場的需求為導向的公認會計準則(GAAP)而得以建立。而且,在擁有發達的公開股權市場的國家里。這些做法往往會以一套統一的會計準則的形式,而不是一套適用于每一家公司的信息披露慣例的形式出現的。要理解其中的緣由,我們應該探討一下會計準則本身的作用。
三、會計準則的作用”
在一個發達的股權市場,會計準則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它們有助于解決嚴重的問題。什么是問題?泛泛而論,對企業的投資機會、管理人員的工作努力程度與薪酬、企業的業務狀況等,內部人員——他們被稱為企業的經理一企業家,或簡稱“經理”——比外部人員都要知情得多。但是,為了維持公司的業務,經理們需要掌握生產要素,特別是資本,而資本是由他人——外部人員控制的。通常,外部人員對公司的投資機會的了解不及經理們,他們不知道經理們工作有多努力,也不知道經理拿多少薪水。但他們肯定知道經理們也有人的弱點,他們會按自己的利益行事,在這個問題上,他們有時會是機會主義的。掌握了這些情況,外部人員仍然會提供資本,但要求得到十L償,這個補償要反映出他們對自己的資金前景如何不如經理們知情而承擔的成本。問題就在這里:經理們可以做些什么來降低企業的資本成本,從而增加他們的財富7這不可避免地反映出金融家們在信息上的劣勢。有一件事是經理們可以做的,那就是同意提供信息,同意讓其業績受到監督,讓其對外部人員的報告由專業審計人員獨立地審核。從理論上說,同意這樣一種監督和報告的方法,經理們就可以與他們的金融家們簽訂一對一的合同,確保為每一個人提供有特別針對性的?⒕蠹頻謀ǜ妗5竊詵⒋锏囊患隊攵蹲時臼諧。源蠊糾此擔庋歡砸壞暮賢氖渴率瞪鮮俏耷釵蘧〉摹K裕芏砸桓鼉砝此狄患隊攵蹲時臼諧∈侵匾模腔故悄苷業酵騁壞幕峒樸肷蠹票曜跡蛭饈墻餼魷嗟毖現氐拇砦侍獾某殺窘系偷姆椒ā1繞鷦諉懇桓鱟時竟φ?每個投資者、每個貸款人)和每個資本需求者(每家公司)之間簽訂單獨的合同來,成本低得多。我們在什么地方看到用這樣的方法解決問題7這里有一個現成的例子:公司給股東的年度報告是按適用的會計準則編制的。第二個例子是報酬合同,在這樣的合同中,經理的報酬是按某些與會計相關的業績標準發放的,如銷售額不低于1億美元,資產報酬率不低于20%。或下兩年每股收益增長率高于15%。業績標準可能不同,但它們通常是按適用的會計準則計算(并審計)的財務數據。”第三,債務合同可能事先規定一個最高的資產負債率,如果超過了,會違背借款協議。“一個基本事實可以說是這樣的:在一個復雜的金融市場,會計準則如果不是關鍵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們是決定如何分配資本及如何監督業績的基礎。15這就是目前許多國家,如澳大利亞在辯論是否采用國際會計準則時的一個難點。各國的會計準則各不相同,這是因為在不同國家中有許多相互作用的經濟與社會力量,這些力量決定了這些國家今天的會計準則。正如Brown和clinch(1998,第2l頁)所觀察到的、“(不同國家會計準則的)多樣化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這些國家在法律制度、企業與其資金提咧淶墓叵怠⑺疤逑怠⑼ɑ跖蛘吐省?政治與經濟的)歷史關系、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社區教育水平等方面深層次的差異。”1()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差異中有許多是根深蒂固的,而且是普遍存在的。它們不會僅僅因為我們想要編制可進行國際比較的財務報表而迅速消失。論據推斷的必然結果是,由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提出的國際會計準則受到英美會計準則的極大影響。它們源自以習慣法保護產權的國家,那里特別注重保護少數股權股東的權利不受大股東侵犯,股東的權利不受管理人員的侵犯。具有其他傳統的國家不加區另31地照搬岡際會計準則。這樣的做法本身不會自動來相同的市場結果,因為公司治理的其他許多方面仍然存在問題。通向會計共同語言的道路可能是漫長曲折的。如果我們是明智的,.那么,我們在這條道路上的行進既會受到觀念、也會受到實證的引導。至少,有一些實證可能是由以資本市場為基礎所作的財務會計研究來提供的。以資本市場為基礎的研究在制定財務會計準則時其作用是什么呢?)本文下一部分將對此進行討論。然而,在進入正式討論前,應該提一下由前面的分析提出的兩個問題。
第一,要使會計準則獲得有效遠作所必須的合法性,采甲么樣的政治方法是最好的?例如,在美國和澳大利亞,會計準則制定的歷史盛衰無常,只能設想前面還有更多的動蕩不定。
第二,強制性披露與自愿披露的分界線在哪里?“換言之,為什么有些問題成為會計準則的主題而另外一些卻不是呢?
四、以資本市場為基礎的研究在確定財務會計準則中的作用
Brown和Howieson與其他人一樣,也考慮了該問題。他們觀察到(Brown和Howieson,1998,第6頁):以資本市場為基礎的財務會計研究有30年之久了,而又它完全有理由進一步發展。一般地說,以資本市場55基礎的會計研究探討會計信息與資本市場主要變量之間的關系,這些變量有目標公司的股價,或一段時間內股票的報酬率,或它們的系統風險。與權益法相比,投資的會計處理中用成本法計算的EPS(每股收益)預測的每股報酬率有多準確,便是可考察的一例。盡管Brown和Howie50n對以資本市場為基礎的研究在財務會計準則制定中的作用是樂觀的(他們自己的話)、但他們同時也指出這種作用是有限的。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作為該研究基礎的預測能力標準、它本身帶有與生俱來的局限性。這種標準背后的基本觀念是。不同的會計準則就如不同的理論,可以通過評價它們預測某些有關事件的準確性來對其進行評估,例如預測股價的準確性。Beaver,Kennelly和Vo5s(1968)闡明了這種標準,他們預見了實施中的幾項困難?例如,選擇要預測的事件。今天這些困難依然存在,而且限制了預測能力方法的有用性。另一個限制是因為管理人員與研災人員激勵的差異引起的(SchiPPer,1994)。對管理者所關注的問題、研究人員所作的反應不一定符合管理者的要求。管理者需要在作出法規是否變更的決定之前得到答案,而研究人員常常直到變更作出之后才會去研究這個問題。到研究人員真正完成研究時,他們有時會更多地強調方法而不是答案、而且對答案閃爍其詞,在管理者看來,這項研究的相關性就值得懷疑了。盡管有這些以及Brown和Howieson提及的其他一些局限性,但正如他們說明的那樣,對以資本市場為基礎所作的研災對準則制定過程的潛在貢獻,還是有充分的理由持樂觀態度。例如,盡管會計的歷史悠久,卻不會缺少研究的問題:還有,現在的研究過程得益于更高質量的投入:有受過良好訓練的研究人員,數據也更容易得到。此外,對研究的發現,也不乏發表的渠道。例如,從l992年到1996年,在世界主要會計學術鎦壞摹痘峒樸刖醚г又綣ournalofEconomicsandFinance》上發表的文章、有三分之一以上是資本市場實證研究的。”除了傳統的研究雜志外,出版界還向其他方向擴展,譬如通過迅速發展的電子出版物增加發表渠道。
五、金融市場的發展方向及其對財務會計(研究)的意義
前面,我提出了五項相互關聯的重大變革:全球性、市價法、“持續披露”制度、前瞻性披露、以及風險的管理與報告。現在讓我們將注意力轉向上面的每一項,以及它會帶來的研究機會。
1.金融市場的全球化
金融市場的全球化或全球一體化不是最近這一兩年所發生的事,但是,直到最近本地區的某些國家才被迫去感受它所帶來的一些不太受歡迎的后果。盡管在貨幣與資本市場的動蕩之后各方面都要求對國際金融市場多加管制,然而,總的來說,來自專業交易人員的壓力從長期看,總是減少而不是增加市場磨擦,因為磨擦會提高交易成本。而且事情還不會就此了結,因為交易成本會提高企業的資本成本,減少經濟中的實際投資水平,并最終對整體經濟福利造成消極影0向。有各種理由來說明向全球化市場發展的這種長期趨勢。”有些理由反映了在股權市場上買方和賣方的利益。從供應方來看,力圖規避風險的投資者尋求在國際上分散風險,因為這樣會改進風險一收益平衡狀況。從需求方來看,只要有機會,企業就要尋‘求以最有利的條件得到貸款。那些市場經營者(例如,證券交易所)也為一體化施加了壓力。他們的經營產生了規模經濟,特別是依靠電子市場,經營更是如此。而且對有些交易所來說,公司化意味著他們自己必須面對競爭性資本市場對效率的更高要求。”在流動性較強的地方,資本市場的規模經濟是顯而易見的;加強流動性能降低投資風險,因此也降低了企業的資本成本。對證券交易所來說,全球化的趨勢既是好消息,也是環消息。?鄧腔廢ⅲ且蛭車慕灰姿拷蟠蠹跎佟rown和C1inch(1998)指出,推動國際會計準則的統一會進一步減少證券交易所的“進入障礙”,在某些情況下能引發證券交易所的跨國界兼并和收購,而在另一些情況下,則會導致國內交易所的萎縮直至最終消失。”說它是好消息,是因為其他中介機構將有機會滿足不同類型投資者的特殊要求。盡管有時也會反復、但是今后十年將不可避免地朝著資本市場一體化的方向進一步推進。因此,也會更加強調減少會計準則在制定、解釋和實施中的差另fJ。23這一推進使對不同國家會計準則中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的研究變得更加緊迫了。這樣,在國際會計準則制定者們尋—求最有效的會計方法時,對國際會計準則多樣性感興趣的學者們就有了內容豐富且滿滿當當的日程安排了。在這方面,最豐富的研究數據一直就是“證券交易委員會20—F表”、該表由外國駐美企業填制,美國證券法要求它們按美國公認會計準則調節其本國公認會計準則的財務指標。”有些人對20—F表格本身是否向投資者提供了信息提出疑問,”要進一步研究的兩個相關問題是:調節中有多少是可預計的、以及預測在什么時候做?更籠統地說,在形式的一致性(各國會計準則之間的——致程度)和實質的一致性(各?笠鄧捎玫幕峒剖導淶囊恢魯潭?之間已劃出界線(vander丁a5,988)。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做法,原因有很多。第一個原因就是各國的準則不一致。例如在美國,對長期財產重新估價(高于成本)是被禁止的,但是澳大利亞卻提倡這種做法。準則制定者協調會計準則的目標就是為了消除這些不一致性。第二個原因是,會計準則允許存在各種選擇,而不同企業可能作出不同的選擇。大量的文獻資料介紹了英美國家的企業所作的各種會計政策選擇。第三個原因是,企業的實踐各不相同,因為有些企業無意中偏離準則,有些企業會故意偏離準則。有關出現偏離的頻率,為什么會發生偏離,以及它們對資本市場的影響,我們知之甚少。
2.市價法
股權市場是這樣一個地方,對股票的“基本”價值持有不同信念的人們(我們稱這些人為知情的交易者或是糟糕的交易者)和流動易者(那些希望買賣股權米使自己的收入與消費需求相當的人)聚在這里,根據自己的“期望報酬”買賣股票。在金融經濟學的語言中,投資者的保留價格,即他們愿意進行交易的價格,是他們按自己的主觀概率分布計算的股票未來報酬的現值。會計信息有助于發現證券的價格。這一說法是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有關財務報告宗旨的陳述中最重要的,26也是有關會計信息與證券價格和報酬之間關系的大量文獻資料中最關鍵的。但是,由于采用歷史成本架構,財務報告的預洲性質受到了嚴重的制約,尤其是在美國。美國一直明文禁止高于成本的重新估價。”財務會計準則第2條要求也間接表明了上述約束,它規定研究與開發費用應在發生時就立即注銷。巧合的是,該項要求引起了公司購并會計中的創新,即自此以后就禁止確認并立即注銷“正在發生的研究與升發費用”,據稱是為了避免當時將此項費用資本化,而在以后像購入商譽那樣再記入費用帳。”歷史成本在其他國家約束力較弱,在那些國家,對某些資產的重新估價是允許的,甚至還受到鼓勵;較高的通脹率是可接受的現實。”除了歷史成本法,另一種方法?褪鞘屑鄯ā8梅椒ㄒ蔡岢雋誦磯嘌芯課侍狻T詮?5年時間里,對美國之外國家的會計慣例所作的研究發現,盡管有可能產生管理上的機會主義,長期資產的重新估價能使財務報表為股東提供更多的信息。”按照美國管理者對資產價值重估的態度,這方面的文獻黽印S泄乩煩殺居胂質筆諧〖壑抵淶牟鉅歟辛礁魷喙氐難芯課侍猓鞘牽喝綰味運髯釙〉鋇募屏浚綰味運髯釙〉鋇謀ǜ妗@紓竊誆莆癖ū碇腥啡險庵植鉅旎故竊誚拋⒅薪信禤如果確認它,是應該通過收益確認,還是繞過‘收益,直接對業益作調整7“如同人們對金融工具是否應該按市場價值計量的爭論一樣、對這些問題的討論也將熱火朝天。32;年以前的財務會計準則第l33條是有關衍生工具和套期保值業務的,它反映出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要求在資產負債表中按其公允價值確認所有的衍生工具的決定是個困難的決策。同時。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表達了它的信念:“在解決所有的概念問題和計量問題時,所有的金融工具都應該按其公允價值計入財務報表。”(財務會計準則(FA5〕第133條第334段)有些人:也包括我自己,把金融工具會計視力潛在的會計轉折點。除了按市場價值計值,用其他任何方法對用于風險管理的衍生工具進行估價很可能是毫?摶庖宓摹6搖⑷綣環矯婊謔屑鄯ǘ匝萇ぞ囈泄蘭郟硪環矯嬉燦悶淥椒ā⑷繢煩殺痙āざ醞ü萇ぞ囈蟹縵展芾淼幕咀什敫赫楹獻鞴蘭邸⒄庖蛔齜ㄊ竅嗷ッ艿摹?/P> 3。持續性披露
由于今天的股價反映廠明天的現金流,來自投資者的、要求早一些而不是晚一些了解未來境況的歷力就會越來越大。其中的一個例子就是證券分析人員正在給管理者不斷施加壓力:要求他們在自己偏離目標時修正其利潤預測。分析人員自己已成為大量研究的課題,如:準確的預測取決于什么因素,什么因素導致預測偏于樂觀;他們的激勵結構;在處理公升信息時的反應不充分、過分反應以及效益;他們公開哪些預測;以及他們選擇和注意哪些股票。在擁有不同文化的不同國家、所有這些是否也會各不相同,如果是的話,又是如何不同的,關于這個問題。目前還知之甚少。但是再回到持續披露。我會參考澳大利亞立法的發展來說明這個問題。1994年9月,澳大利亞的公司法作了修正、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只要一發生價格敏感事件,須立即通知澳大利亞證券交易委員會。這項旨在改進澳大利亞金融市場效率的法規,只規定了極少幾個例外可以不遵循“持續性披露”要求。Brown,TaYlor和Walter所作的一項有關法規效力的研究(CA5AC,l996)從各種市場指標中尋找市場效率得到改進的證據,包括:有關價格敏感事件的宣布更頻繁;分析人員對利潤的預測變得更準確:意見不一致的情況較少;股價反映新聞更為迅速:股票市場?拇蟆耙饌狻苯仙伲汗杉鄄ǘ冉閑U業降鬧ぞ菸寤ò嗣擰⒖贍芩親餮芯康氖奔浠固蹋凈估床患岸孕碌吶噸貧茸鞒齔浞值牡髡5撬塹淖楹戲椒?六個不同的、但不是相互獨立的標準)值得一提,因為在研究其他金融市場法規的經濟后果,如會計準則變化的后果時,也可能完全適用。當然,公司還有另一種互補的方法可使股票市場得到信息。按照它們的信息系統,只要它們愿意,原則上大多數公司都可以向外部各方提供金融市場主要指標的最新數字,盡管不會按照年未財務報表常用的全球合并形式來報告這些指標。將來也許會有實時報告,但是為什么現在沒有呢?是因為管理人員的訴訟風險嗎7是因為證券法太過僵硬嗎?是因為市場管理人員不顧實際情況,堅持所有投資者都有同樣的機會獲得信息嗎7還是因為公司考慮到信息的所有權成本而沒看到凈效益?幾乎沒有必要向會計從業者和審計人員指出開發出外部財務報告系統的含義,以及它們會帶來一些什么樣的研究問題。
4.前瞻性披露
與剛剛討論過的發展(持續性披露制度)相關的,而且是為了相同的原因,我期望財務報表更重視管理的前瞻性披露。期待更重視前瞻性披露的另一個原因是發達經濟的基礎結構的變化。這一變化反映出服務業與高科技產業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比制造業更大。例如高科技公司的核心“資產”在表外,因為只要費用一發生馬上就注銷了。33這一變化可能加速前文已提到的另兩個變化,即財務報表更依賴市價法,以及更重視持續性披露。澳大利亞的購并文件中已要求以收益預測的形式進行前瞻性披露,“而且澳大利亞大多數首次公開招股書中也包含了前贍性披露。”自1997年以后,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也已允許以收益罰市場主要比率和價格的敏感性這一形式進行信息披露RajgoPal和Venkatachalam,1998);一些澳大利亞公司的年度報告中也含有類似的披露。但是在他們可以更廣泛地用未來現金流貼現后的現值證實財務報表中的數額以前,前瞻性披露可能還需要法律的大力支持,因為作這樣披露的經理們面臨著訴訟風險。“可以給予法律援助,對以善意所作而且有合理依據的披露,給予安全港規則,由原告承擔舉證的責任。在未來幾年中,前瞻性披露會提供很多研究機會。舉三個例子:從這樣的披露中出現的管理偏見的程度和性質;資本市場變量是否反映用貼現未來現金流估價的資產和負債在可靠性上的差異;補充的前瞻性披露是否會由于在年度報告的其他地方提供了更及時的信息,而使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對投資者的相關性減弱。
5.風險管理與報告
這樣說可能太過簡單化:股權市場是投資者從事預期收益的交易場所,而衍生工具市場則是他們為收益的變化無常作交易的地方。也就是說,之所以存在衍生工具市場是因為在投資者對風險的評估和他們對風險的態度之間常常會不相稱。它們現在是金融風景中一個永恒的亮點、盡管人們在經歷長期資本管理公司事件和其他一些“對沖”基金的活動后開始關注系統風險。3’衍生工具市場將繼續存在,因為衍生工具為管理利率和匯率的波動,管理股權和商品價格提供了一種有用的工具,對有些企業來說,還是一種高效的工具。而且,盡管期權市場不必為期望報酬率的各種想法去交易:它們仍然會有發展前途、因為某些交易商認為它們比起基本市場來,更有成本效益(Manaster和Rendleman,1982)。人們對衍生工具會計一直是有爭議的。l993年,當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提出把職工認股權的公允價值確認為收益性支出時,熱鍋終于炸開了(Zeff,l997)。隨后,它又被迫放棄這一提議oALoody(1996)找到的證據表明,授予職工認股權對股東來說是值得的,而且股價確實反映出認股權的公允價值。對銀行使用衍生工具來管理其資產和負債暴露,還有其他研究(Barth,Beaver和Land5man,l 996;Eccher,Rame5h和Thi;garajan,1996),證據表明,公允市價比傳統會計數字與銀行的股價與風險關系更密切。研究人員特別感興趣的是,把某些衍生工具劃入“對沖”:然后采用與其他衍生工具不同的會計方法,對投資界來說,這樣的分類方法是否有用。
總之,衍生工具市場將進一步鼓勵引入市價法會計,為風險管理披露更多的信息。目前,對以資本市場為基礎的會計研究來說,衍生工具方面的研究機會看來是方興未艾。
六、對會計高等教育系統的啟示
有關今后幾十年時間內財務會計的研究機會,我已作了一些評論。在結束本文之前,我應該為那些在高等教育體系中負責撥款和其他重要事項的人士歸納幾點啟示。
一個經濟體的力量以及它向公民提供經濟利益的能力,除了許多其他事物外,取決于它的管理人員接受培訓的質量,取決于他們和資本提供者對自己所作的決策以及所取得的進展等信息掌握的多少。而這些,又取決于會計界的力量,取決于教育體系如何為會計界提供服務。教育體系的畢業生終將塑造會計業的未來。就在身邊的組織紛紛向國際金融市場尋求至少部分解決其資本需求時,人們不禁為本地區對會計教育服務出現的需求之巨感到驚異。如果那些公司的會計與報告業務不能跟上國際投資界的需求,資本還是能提供的,但價格就要高許多,而為公民提供的凈利益就要相應地減少。因此,在“谷種”上,也就是說,在教育者身上多一點、早一點投資,就可以培養足夠多的專業人士,以滿足蓄勢已久的需求。對會計教育體系進行巨額投資,用于對教師和研究人員這樣的教育者的培訓,用于對教育者來說是最重要的研究基礎設施的建設,這一切是會得到真正的回報的。作正確的教育投資,自然需要會計教育者們的遠見卓識,但它同樣需要資深教育管理者們在考慮全局問題時做到深謀遠慮。恕我冒昧,我認為研究基礎設施中有兩個領域需要作早期的投資,這樣的投資會有極高的效益。第一是建立與金融市場相關會計問題研究相適應的集中的財務數據庫。研究這些問題的人員必須能夠得到大量有關金融市場交易的高質量的數據,以及那些有證券在市場上交易的機構的財務報告和其他報告。研究基礎設施一旦建成,可供各地的研究人員隨時使用,可能是在計算機網絡上使用。第二是促進研究成果的發表。與此次會議有關的《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雜志的創刊,是一個極好的開端。地區性工作論文的電子出版物也許會是一種有用的補充。
我的最后一項建議是給我的學術同仁的。讓我們適當地假設,在這個問題上,你們國家的目標,和我的國家的目標是在國際準則制定和推行方面,保護一整套特別的經濟、法律或文化的利益。那么,如果我們會計學術界渴望輔助各自國家的準則制定者去實現那個目標,我們的意見必須是令人信服的。那意味著我們將需要得到其本身正在變得越來越國際化的研究界其他學者的尊敬;而這又意味著將需要在國際層面上進行研究并發表論著。如果我們能夠確認使我們在我們孜孜以求研究的問題中具有國際相對優勢的本地背景,我們就更可能實現我們的愿望。
關鍵詞:金融風險;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識碼:A
金融風險是指金融企業因經營管理不善以及經營業務過程中的各種不確定性因素等原因引起的金融企業出現損失,從而影響宏觀經濟穩定、協調發展,導致一國國民經濟停滯甚至倒退的可能性。經過多年的改革與發展,我國金融也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個多層次和競爭有度的金融市場。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特別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我國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開始接軌。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金融行業的發展,有力于我國經濟的繁榮,但是應該看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危機都有可能轉嫁到我國,給我國的經濟造成巨大的影響。因此,我國應該對經濟危機的危害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對金融危機形成的原因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提升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
1 金融風險形成的原因分析
導致金融風險的因素很多,很多不確定的因素都有可能對經濟發展造成重大的影響,從而導致金融風險的發生。一旦出現金融風險,往往會造成一個國家經濟發展速度放慢,甚至是倒退。導致金融風險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 客觀原因
(1)國家金融體制弊端的影響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長期實行計劃經濟,國家對于經濟往往直接進行行政干預,很多時候銀行存款直接被政府當作財政資金來進行使用。而企業由于各種原因沒有及時還款,從而導致銀行存折大量的不良貸款,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風險。
(2)企業方面存在問題的影響
銀行貸款時企業經營資本的重要來源,很多企業從銀行貸款之后沒有進行科學的經營,從而使自身沒有能力來歸還貸款。還有很多企業沒有進行全面的風險評估,盲目的貸款擴大業務,一旦經營失敗,勢必無法還款。還有很多企業只是一味的進行貸款,將貸款資金中飽私囊,這些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銀行的壞賬,導致金融風險上升。
(3)市場不確定因素的影響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不斷完善,我國的金融機構通過貸款獲得收益。很多金融機構在進行投資的過程當中沒有充分考慮到市場的復雜性,從而導致資金無法回收,帶來金融風險。
1.2 主觀原因
(1)內部控制薄弱,風險自控能力不強
金融企業的內部控制是金融風險自控機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金融業經營對象具有特殊性,所以如果內部控制不健全或者運轉失靈,很容易產生巨大且不易挽回的損失。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金融市場的繁榮。但是由于我國金融市場發展時間較短,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沒有形成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沒有良好的發展環境。當前對于金融市場的內部控制缺乏足夠的重視,尚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從而導致金融市場當中各種違規的現象比較猖獗。第二,沒有建立健全完善的控制制度。
(2)管理不善,經營欠佳,加大了金融風險
當前我國的金融機構經營管理水平普遍偏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缺乏專業的經營管理人才,現有的從業者素質不高。很多管理人員缺乏遠見,在管理工作當中不能夠看到長遠的利益,只是注重眼前利益,不利于金融機構的長遠發展。第二,投資不合理。當前金融機構投資往往都針對國有企業,而對于其它所有制經濟的投資往往不足,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投資構成單一,增加了資金回收的風險。很多國有企業生產經營情況不佳,往往不能及時的歸還貸款,而非公有制經濟又無法獲得足夠的資金發展。這些最終都給金融機構增加了風險。第三,違法經營情況嚴重。有的金融企業設賬外賬,進行賬外違法經營;有的企業管理人員,利用財務管理漏洞,貪污受賄、挪用公款,大肆侵吞金融企業資財等。這些情況的發生,掩蓋了我國金融系統資產風險。
2 化解金融風險的對策
2.1 加強內部控制建設,提高內部控制的約束力
首先,建立良好的控制環境。控制環境在內部控制的建立和實施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金融企業的管理人員對內部控制的建立和實施非常重視,能認真研究和采用針對企業本身的嚴密完善的內部控制,并督促全體員工遵守,而且自己也能身體力行,起帶頭作用,控制環境就好,就可能少出問題和不出問題。為此,管理人員應自覺營造良好的控制環境,國家及外部監管機構也應對企業內部控制建立實施方面有嚴格要求并監督實施。其次,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在具備良好的控制環境基礎上,企業應在信息系統、風險評估和控制活動方面完善制度,如通過信息系統的建立,使信息的收集和提供能保證有關人員職責的履行,通過風險評估程序的建立,能使風險及時得到識別和化解,通過控制活動的建立和實施,使授權、信息處理、實物、職責分離等方面得到有效的控制等。
2.2 加強經營管理,提高經營效益,增強金融企業抗風險能力
一是全面提高經營者的專業素質,將那些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文化知識和水平,具有遠見和戰略眼光的高素質人才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對經營者進行道德教育和業務培訓,提高他們的水平和能力,使金融企業經營者能適應經營企業的需要;二是科學合理的投放資金,優化金融資金投資結構。金融企業的信貸投放應以收益能否實現作為衡量的主要標準,不論是國有企業還是非國有企業,只要發展前景好,有實力歸還貸款,就應從信貸方面加以支持。為此,國家在政策的導向以及各金融機構在年度計劃的制定中應將經濟效益好、有發展潛力、有能力歸還貸款的企業列入支持的范圍,而不論其是國有企業還是非國有企業。特別要注意對非國有經濟的支持力度,使非國有經濟主體享受同國有經濟主體一樣的貸款待遇,在資金遇到困難時能及時得到補充和幫助;三是建立有效的風險防范機制。一方面在資金的投放、貸出方面,建立投放前的調查,對被投放單位信用、經營等情況作深入細致的了解,嚴把審批關,對不符合條件的企業堅決不予投放,確保投放的效益和收回。
2.3 減少政府干預,理順銀企關系
首先,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對部分金融機構實行合并、改組、改制、增資等資產重組,優化金融資產結構,最終達到最佳的資源配置。其次,對由于政府原因導致的金融機構政策性壞賬,由政府買單以化解和消除商業銀行的隱患。第三,政府部門應放權,減少對金融企業的干預,使我國的金融企業真正成為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法人實體和競爭主體。第四,督促金融企業完善商業信用和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如制定信用政策,使企業嚴格按授信規定貸款,保證貸款的正常收回。建立風險決策機制以及責任追究制度等,減少金融企業風險。
2.4 強化金融監管
一是強化信用社市場準入管理;二是改進監管方式和手段加強非現場監管;三是建立信用社信用評級制度;四是建立強制性存款保險制度。
總結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建立和不斷走向完善,相關部門應該做好相應的管理工作,為金融市場的順利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有效的預防金融風險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周林.淺析我國金融風險的成因及對策[J].會計之友(上旬刊),2009,(03).
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一五”期間,我們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按照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和十六屆五中全會對新階段改革開放的規劃和部署,圍繞“十一五”規劃綱要,以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為重點,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一、“十五”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回顧
“十五”期間,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過程中,我國財稅金融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
(一)財政體制改革穩步推進
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適時調整財政政策的取向和力度,由積極的財政政策轉向穩健的財政政策,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財政收入穩定增長機制,財政收入連年大幅度增長,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進一步提高;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優化,有力地支持了各項改革和重點事業發展,預算管理制度改革不斷深化,部門預算、收支兩條線、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逐步深入,政府采購規模不斷擴大,財政法制建設和財政監督管理得到加強。
(二)稅制改革順利實施
加快推進了農村稅費改革,實施了“三減免、三補貼”等一系列財政支農政策措施,減輕了農民負擔,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調整和完善了出口退稅政策,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共同、合理負擔的出口退稅新機制,促進外貿發展;實施了所得稅收入分享改革;推進了增殖稅轉型改革試點。
(三)金融體制改革實現新突破
金融宏觀調控體系逐步完善,利率市場化進程取得了較大進展,貨幣政策工具不斷改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金融市場體系初步建成,貨幣市場、證券市場、股票市場、保險市場和外匯市場都得到長足發展;金融監管體系進一步完善,建立了中央銀行與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四大機構各負其責、相互配合的金融市場分業監管體系框架,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能力不斷提高;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取得積極進展,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穩步推進等等。
(四)金融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2005年底銀行類金融機構人民幣總資產達32.7萬億元,是2000年底的2.4倍;國內股票(A股和B股)市場五年累計籌資3986億元,企業債券發行額也由2000年的82億元,擴大到2005年的654億元;截止2005年底,保險公司總資產達15,266億元,是2000年底的4.5倍。
但也應看到,隨著經濟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和國際競爭的加劇,目前我國財政金融體制還不能完全適應新的形勢與挑戰,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相比,也存在一些不適應的方面。在財稅方面,主要表現在財政支出結構尚不合理,公共財政體制建設尚不到位;中央和地方的分配關系還未完全理順,“分稅制”體制不健全,稅制結構不合理,流轉稅比例過高,所得稅比例過低,部分稅種設計不科學,稅種水平不合理,宏觀稅負總體水平過高。在金融方面,主要表現為,金融宏觀調控任務艱巨;金融市場發展不協調,直接融資比例過低:金融企業運行機制不健全、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建設滯后;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比較慢,離真正市場供求決定利率水平還有相當的距離;有機協調的金融監管體系尚未形成。為此,“十一五”期間要進一步著力完善財稅金融體制。
二、“十一五”財稅金融體制改革重點
“十一五”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的關鍵時期。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改革進程的深入,改革的難度在增加。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突破口,加快財稅金融體制改革的推進,是關系改革和發展全局的重要任務,將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體制保障。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在繼續深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采購和收支兩條線管理制度改革的基礎上,加快建立健全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管理體制,加快建立有利于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財稅制度。加快國有金融企業的股份制改革,健全公司治理結構和內控機制,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加強綜合性制度建設,強化金融監管。
(一)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快公共財政體系建設
按照公共性、市場化和引導性原則,明確政府支出范圍,進一步調整財政支出結構,財政支出要加大對重點支出項目的財政保障力度,更多地向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傾斜,向教育、科技、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傾斜;政府資金要逐步減少直至退出在一般競爭性領域的直接投入,而投向提供公共服務的行業。
(二)進一步規范政府間財政關系,建立健全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
規范政府間財政關系,進一步界定各級政府的財政支出責任,完善中央和省級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按照財權與事權相匹配的原則,理順省級以下財政管理體制。全國性基本公共服務以及具有調節收入分配性質的支出責任,由中央政府承擔;地區性公共服務的支出責任,由地方政府承擔;對具有跨地區性質的公共服務的支出,要分清主次責任,由中央與地方政府共同承擔。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加大對財政困難縣鄉的支持力度;有條件的地方實行省級直接對縣的管理體制,減少財政管理層次,提高行政效率和資金使用效益;實行鄉鎮財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對一般鄉鎮實行“鄉財縣管”方式;規范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重點幫助中西部地區解決財力不足問題,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合理確定對各地區的轉移支付規模,優化轉移支付結構,嚴格控制專項轉移支付規模,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比重。
(三)繼續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預算編制、執行制衡機制,提高財政管理的規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進一步深化“收支兩條線”管理改革,擴大部門預算編制的部門和單位,完善定額標準體系和項目預算管理模式;深化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規范國庫單一帳戶管理,建立健全現代財政國庫管理體系;進一步擴大政府采購范圍和規模,充分發揮政府采購的宏觀調控作用;建立財政支出績效考評制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抓緊制定統一規范的績效評價管理辦法;改革預算編制制度,完善預算編制與執行的制衡機制;加強預算審計監督,提高預算透明度;建立國庫現金管理制度;加強政府債務管理,推進政府會計改革。
(四)增值稅由生產型轉為消費型,適時開征燃油稅
調整完善流轉稅制度,改革增值稅制度,實現增值稅轉型。在總結增值稅轉型在東北地區試點經驗、不斷完善試點辦法基礎上,盡快在全國范圍內實施。適當調整消費稅征收范圍,調整部分應稅品目稅負水平和征繳辦法。合理調整營業稅征稅范圍和稅目。
(五)統一各類企業稅收制度,實行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
統一各類企業稅收制度。研究推進內外資企業統一的稅收制度和稅收政策,依法加強征管。對現行稅收優惠政策進行清理規范,逐步實行統一的稅收政策。實行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研究將工資薪金所得等有較強連續性或經常性的收入,列入綜合所得的征收項目,實行統一的累進稅率;對財產轉讓等其他所得,仍按比例稅率實行分項征收;統一、規范費用扣除標準和減免稅優惠政策;調整稅率級差和稅負水平,適當降低最高邊際稅率水平;建立支付所得的單位與所得的個人雙項申報納稅制度等。
(六)調整和完善資源稅,適時出臺燃油稅
調整和完善資源稅,對資源占用、開采等均實行征稅,同時要完善稅制,改變稅率偏低等狀況,抑制對礦產資源的濫采濫挖和掠奪性開采。根據國內外油價變動等情況,擇機出臺燃油稅,取代公路養路費等部分收費,以促進節約使用汽油。在條件具備時,穩步推行物業稅,研究合并房產稅和土地使用稅等稅種,以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調整完善國有土地出讓金征收管理政策,逐步建立國有土地收益基金會,研究調整國有土地出讓金收入分配政策,規范土地收入管理。
(七)深化金融企業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繼續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通過明確目標責任、建立考核機制、上市等手段,促進其轉換經營機制,進一步規范公司治理,建立起有效的績效激勵、風險控制和資本約束機制,推動符合條件的國有商業銀行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強化出資人對國有商業銀行管理層的約束,將國有商業銀行轉變成自主承擔風險的具有生機和活力的市場參與主體。深化政策性銀行改革,加快政策性銀行立法步伐,使政策性銀行轉變為符合市場經濟需要的、財務上可持續、有競爭力的開發性金融機構管理模式,更好地為貫徹國家經濟政策和結構調整任務服務,努力成為貫徹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金融機構。以完善公司治理為中心,抓住內部風險控制和提高資產質量兩個主要環節,加快其他商業銀行和金融機構改革。穩步發展多種所有制金融企業,鼓勵社會資本參與中小金融機構的重組改造,逐步發展各種所有制的中小金融機構。要盡快建立和完善證券市場的基本制度,加速融資、交易、并購以及產品開發等方面的市場化改革。繼續深化鞏固國有保險公司股份制改革成果,支持集團或控股公司根據市場定位和業務發展需要,通過產險、壽險、資產管理等多元化業務,整合內部資源。
(八)建立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
協調發展各個層次的金融市場,加強基礎性制度建設,完善市場功能,完善金融資產結構,促進不同層次市場協調發展,發揮金融市場體系的整體功能,提高金融市場體系的運行效率。積極發展股票、債券等資本市場,穩步發展貨幣、保險和期貨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繼續規范和發展現有的證券市場,繼續完善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繼續推進股權分置改革;擴大企業債券市場規模,豐富債券品種;通過完善法律法規體系等措施穩步發展期貨市場。發展創業投資,運用稅收政策鼓勵創業投資企業增加對中小企業特別是中小高新技術企業的投資,運用政策性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參股支持等方式,引導民間資本設立創業投資企業。做好產業投資基金試點工作。加快制度建設,積極引導包括保險資金在內的社會資金以產業投資基金方式,間接投資基礎設施項目和支持戰略性產業發展。穩步推進金融業綜合經營試點,鼓勵跨市場、跨機構的金融產品創新。當前可以選擇通過金融控股公司和其他適合我國國情的綜合經營組織形式,發展綜合類金融業
務,提高我國金融企業的經營能力和競爭實力。
(九)健全金融調控機制
加強貨幣政策與其他宏觀政策的協調配合,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健全金融調控體系。加強金融調控與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產業政策、區域政策等戰略引導政策以及財政政策、稅收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社會保障政策等財稅政策的協調配合。建立健全金融市場有機結合、協調發展的機制。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建立健全由市場供求決定的利率形成機制,理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進一步推進貸款利率市場化,鼓勵金融機構用好存款利率下浮政策,簡化并逐步放開小額外幣存款利率的上限管理,實現境內小額外幣存款利率的市場化。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有效防范金融風險。進一步放寬境內機構對外資直接投資限制,逐步放寬對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于境內的限制,研究進一步放松境外機構和企業在境內資本市場的融資限制,優化國內資本市場結構;拓寬境內外匯資金投資渠道。
(十)完善金融監管體制
建立完備的金融風險識別、預警和控制體系,建立對高風險金融機構的判斷和救助體系,以及對支付危機的處置體系,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規范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及時淘汰無競爭力或惡意經營的金融機構。加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完善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制度和保險保障基金制度。加強風險監管,建立健全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建立金融機構穩定的資本金補充機制和不良資產沖銷機制;加強有效金融監管的制度性建設,健全金融企業內控機制,建立對違規者的追究機制;加強對跨市場金融產品的風險監管,探討對金融控股公司的有效監管制度;加強資本充足率約束,限制商業銀行風險資產的過度擴張;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金融會計準則,增加信息透明度。要在完善證券、保險、銀行三個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基礎上,建立三個監管部門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等宏觀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
關鍵詞:農村小額信貸;普惠制金融;覆蓋面;可持續發展
Abstract:China is promoting rural financial system reform,and the reform program of the inclusive finance should be a priority. 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rural micro-credit in order to better guide the actual work in China,so that rural financial services could be available to all farmers. Inclusive finance emphasizes the wide coverage of financial services and institution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microfinance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author analyzes the effect of the coverage of microcredit and sustainability of three empirical analyses of the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the performance of micro-credit status and the main problems,and makes recommendations accordingly.
Key Words:rural microfinance,inclusive finance,coverag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 F83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2265(2010)12-0081-04
一、引言
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小額信貸是緩解貧困的有效方法之一。聯合國將2005年確定為“國際小額信貸年”,并倡導“普惠制金融體系”。我國政府適時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藍圖,而普惠金融服務思想與我國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更是相得益彰。目前,我國正在推動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普惠制應該是改革方案中的一個重點。因此,有必要對我國農村小額信貸進行研究和總結,讓農村金融服務惠及所有的農民。普惠制金融著重強調金融服務的廣覆蓋面和機構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將從小額信貸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效應以及覆蓋面和可持續性三方面,實證分析其績效狀況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應建議。
二、農村小額信貸績效分析
在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上,正規金融機構操作的小額信貸是對傳統小額信貸的重要創新和發展,是普惠金融體系的主體。我國農村金融市場已經初步形成了由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村鎮銀行、資金互助合作社、小額貸款公司等正規金融機構共同構成的多元化的市場結構,有效地提升了農村金融服務的水平。
(一)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效應分析
目前我國農村金融供給主要依靠正規金融機構的資金供給。一般農戶、農業的資金需求額度較小,因此,正規金融機構的農戶貸款、農業貸款,實際上均可以歸結為小額信貸。筆者選擇了農業貸款和第一產業的增加值作為研究變量。選取的數據均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網站,并且消除了物價因素的影響,其中農業貸款增長率=本期-基期×本期農村消費者物價指數/基期×本期農村消費者物價指數;農業貸款中大部分是農戶貸款,農業貸款是指農業短期貸款,不包括農副產品收購貸款、農業中長期貸款。因此分析農業貸款與第一產業增加值之間的關系可以反映出農村小額信貸的發展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貢獻情況。
從圖1中可看出,1999―2009年,農業貸款與農業增加值呈同步上升趨勢,其中1999―2003年兩者增長緩慢,2003年之后增幅明顯加大,說明農業貸款與農業增加值呈現相互促進的關系,農業增長帶動了對農業貸款的需求,農業貸款的增加又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表現為農業增加值的提高。農業貸款的增長率要明顯高于農業增長率,反映農業貸款對農業經濟的促進作用不穩定。2005年后,農業貸款的增長率放緩,農業增長率保持平穩波動。這說明隨著我國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農業貸款對農村經濟的貢獻在逐步提高。
為了更加準確地說明農業貸款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本文使用Eviews軟件進行回歸分析,以農業貸款作為自變量,第一產業的增加值為被解釋變量,仍然采用1998―2009年的年度數據。為了消除異方差,對所有數據取自然對數。方程參數及其檢驗見表1。
LnYt=4.61118+0.584099LnXt
根據表1,R2=0.95,擬合度較好,t=15.02555,拒絕原假設,可以得出農業貸款與第一產業增加值存在高度的相關性。模型顯示,在我國農村地區農業貸款每增加1%,則平均導致第一產業增加值增加0.584%。由此說明了我國農村小額信貸的發展對農村經濟發展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
(二)小額信貸的覆蓋面分析
農村金融合作機構的農業貸款增速平穩,規模擴大,支農服務功能在增強(見圖2)。從供給總量上來看,截至2009年末,全國農村金融合作機構農業貸款余額達2.1萬億元,其中農戶貸款達16416億元,而2002年僅有4218.7億元。據銀監會統計,目前,中國有農戶約2.3億戶,有貸款需求的農戶約有1.2億戶,其中,獲得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的農戶數超過7800萬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33.2%,占1.2億有貸款需求農戶的65%。農村信用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市場占有率較低,從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的發放情況看,截至2009年3月末,全國農戶小額信用貸款余額2518.6億元,農戶聯保貸款余額為2006.3億元,雖然增速較快,但留下的市場空間仍然較大。
上述僅僅從宏觀的供給總量角度進行分析,如果考慮到供給與需求及兩者的有效匹配程度,可能更為深入。據李明賢等(2008)從廣度和深度兩個方面對中國農村金融服務覆蓋面進行衡量表明:如表2所示,就農村貸款服務看,首先,貸款服務覆蓋廣度很低,每萬名農民才有1.08 個農信社網點,作為最主要的貸款提供機構,農信社網點對行政村的覆蓋率只有12.6%,使得農信社與農民之間的相互聯系和了解程度降低。其次,不管是農戶還是鄉鎮企業,其在農村信用社貸款中所占比例都不高,而且貸款對農戶的覆蓋率只有32%,對鄉鎮企業的覆蓋率只有 52.9%。第三,貸款服務覆蓋深度也不夠,盡管有貸款需求的農戶有55.6%都得到了貸款,但是貸款對其資金的滿足率并不高,整個農村地區農民的人均貸款額只有741 元,不足農民年純收入的1/4。農戶從正規金融得到的貸款只占其借貸資金總量的53.5%,剩下的46.5%需要從非正規金融市場上獲得,鄉鎮企業所需資金的滿足率則更低,只有44.9%。
(三)小額信貸可持續性――以亳州市農村信用社為例
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可持續性直接影響到我國農村小額信貸發展狀況。隨著其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國農村信用社總體上結束了連續10年的虧損,經營效益顯著好轉,實現了扭虧為盈,不良貸款率下降,資產質量明顯提高,如圖3所示,其四級不良貸款率呈現明顯下降趨勢,可持續能力得到提高。
為分析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的可持續發展狀況,筆者于2010年8月份對亳州市部分農村信用社進行了實地調查走訪。亳州市地處中原,位于安徽的最北部,與河南接壤,農業從業人口169.45萬。由于該市主要的農業以種植業為主,屬于欠發達地區,貧困人口相對較多,在關于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績效情況分析中,該地區農村信用社經營狀況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調查表明,小額信貸業務的開展使亳州市農村信用社的貸款業務保持了高速增長勢頭。該市2005―2009年農村信用社的利息收入(其中主要是農戶貸款利息)逐年提高,其貸款逾期率呈現下降趨勢。在筆者與亳州市部分鄉鎮信用社主任的座談中了解到,目前該地區農村信用社僅農戶小額信用貸款一項業務就可以覆蓋其運營成本并實現盈利。農村信用社的工作重點開始轉移到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業務上來,降低了農村信用社新增貸款的風險,提高了貸款資產質量。根據對亳州市譙城區農村信用社的調查,目前該區發放小額信用貸款中不良貸款比例只有1.5%,即便出現信用風險其本息大部分還能最終收回,貸款損失率很低。調查同時還發現,郵政儲蓄銀行推行的農戶小額信貸利率(月息1.302%)比農村信用社(月息0.849%)的要高,因此農村信用社目前在該地區處于絕對壟斷地位。據統計,在2009年對農業的新增貸款中,農村信用社投放農業貸款所占的比重高達98%。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結論,農村信用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的開展實現了其政策預期的績效,即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為農村信用社的經營注入了活力,在為農戶提供有效信貸需求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效益的改善。但同時還發現,農村信用社在農村小額信貸市場上的絕對壟斷地位嚴重制約著我國農村小額信貸發展。
三、制約我國農村小額信貸發展的因素
(一)農村小額信貸市場缺乏競爭,小額信貸可持續性乏力
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市場上處于事實上的壟斷地位,且金融服務品種少,中間業務發展緩慢,結算手段落后于縣域內其他商業銀行。農村新型金融機構才剛剛起步,雖然發展較快,但覆蓋面仍然較低。盡管郵儲銀行、農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在新一輪的改革中彰顯活力,但對小額信貸擴展的積極性也顯得不足。主要原因是:一是小額信貸主要是面向中低收入的貧困戶,因此一般無抵押物,必然存在一定的風險。二是小額信貸政策扶持與支農義務不對等,缺乏完善的風險保障機制和一定的利息補貼以及呆賬貸款核銷等方面的配套措施,缺乏支農積極性。三是小額信貸由于受地方政府直接干預比較多,而且其盈利能力相對較弱,與農信社商業性及可持續性發展的要求是不相匹配的,因此農村其他金融機構對小額信貸缺乏內在動力,發放較為謹慎。
(二)信貸模式過于單一,產品缺乏創新
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的供給模式與農民需求變化之間也存在矛盾。在我國農村不少地區,目前適銷對路的金融產品少,金融服務方式單一,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多元化金融服務需求不匹配的問題仍然突出。十幾年過去了,我國的小額信貸機構雖有創新,但大部分沿用的是GB模式,即小組聯保、整借零還得貸款。小組聯保模式在我國的許多地方造成了將最貧困人群從小額信貸服務中排除出去的現象,而且“壘大戶”的現象時有發生。同時,農村信用社小額貸款的發放范圍過窄,僅限于從事農村土地耕作或者其他與農村經濟發展有關的生產經營活動的農民、個體經營戶。小額信貸期限較短,貸款周期缺乏彈性,一般都以一年為期,缺少適合經商和加工等生產活動的靈活貸款。
(三)內控機制不完善
小額信貸組織的管理能力低、管理制度不完善,已經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據2009年財政部組織的對部分農村信用合作社、城市商業銀行及保險公司2008年度會計信息質量的檢查表明,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內控制度執行不力比較普遍,會計核算不實的問題仍較突出,其管理水平與國有商業銀行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小額信貸機構面臨著眾多的風險,這要求小額信貸機構應該具備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來保證小額信貸機構可以高效率、低成本地運營。另外我國小額信貸機構還缺少專業風險管理人員,在貸款的鑒別與發放以及債務追討方面都缺乏經驗和能力。
四、對農村小額信貸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一)培育農村小額信貸市場服務體系,構建適度競爭的金融市場
需要培育和發展多種所有制類型、多種治理形式的適合各種市場需要的多層次金融組織。農村小額信貸市場要形成農村信用社、地方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等相互競爭的局面。
(二)完善農村小額信貸的風險分擔機制
建立農業重大自然災害政策性保險和商業性保險,給予開辦農業重大自然災害商業性保險的機構以稅收減免,適當給予財政補貼。對投保農業重大自然災害險的小額貸款農戶,在貸款利率上要給予適當優惠。要引入風險補償機制,通過對小額信貸機構給予一定比例資金的補償,緩解其扶貧目標與盈利性目標的矛盾,從政策上支持農村小額信貸可持續發展。
(三)加強農村小額信貸模式與金融產品創新
金融機構應借鑒非金融機構小額信貸模式中有益的經驗和做法,推廣“經營戶貸款+合作社+基金擔保”、“農戶+專業合作社+基地”、“征信+保證”、“專業合作組織+農戶”、“專業市場+農戶”等模式的小額農戶貸款業務。要積極探索、創新適合“三農”特點、具有差異性和多樣化的小額信貸新產品,支持當地農業產業化的持續快速發展。
(四)完善小額信貸內控機制,控制小額信貸風險
金融機構要強化內控機制建設,建立和完善業務監管、財務管理和風險預測等各項內控制度。要形成嚴格的業務流程,崗位之間必須相互制約,避免操作風險。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提高日常管理水平和風險管理能力。完善管理信息系統,加大小額信貸專業技術的運用,要為小額信貸專業性技術的應用提供基礎的技術支持。探索完善激勵機制,科學制定小額貸款發放、管理和收回責任目標及考核獎懲措施,充分調動信貸人員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曹子娟.中國小額信貸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6.
[2]焦瑾璞,楊駿.小額信貸和農村金融[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3]杜曉山等.中國公益性小額信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4]胡金焱,李東亮.普惠性可持續農村小額信貸體系的構建路徑[J].金融發展研究,2008,(6).
關鍵詞:中原城市群;一體化發展;金融合作機制
文章編號:1003-4625(2010)10-0052-05 中圖分類號:F832.7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隨著中原城市群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的提高,中原城市群區域經濟發展對金融一體化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金融合作就成為提高中原城市群經濟合作程度的重要內容。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在城市群經濟運行、要素流動、產業優化、資源配置中起著重要的媒介、導向和調節作用。中原城市群區域內的金融業如何健全合作機制,不斷提高區域金融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已成為當前推動中原城市群經濟一體化發展必須面對的重要理論和實踐課題。實踐證明,中原城市群經濟一體化必然要求其法治和政策要協調。因此,本文擬從打破行政壁壘、實現法治和政策協調的視角,對健全中原城市群區域金融合作機制做一探討。
一、健全金融合作的溝通協調機制
中原城市群區域成員應在銀行、證券、保險等領域加大金融合作溝通協調的力度,真正將金融合作納入中原城市群政府合作的框架,逐步建立健全多層次的金融合作溝通協調機制。
(一)建立健全中原城市群區域金融合作聯席會議制度
聯席會議可以考慮由中國人民銀行鄭州中心支行負責牽頭組織,區域內省會城市中心支行積極參與。要通過建立和落實聯席會議制度,全面研究和分析制約中原城市群區域金融科學發展的關鍵性問題,總結和交流金融合作工作中的經驗和不足,并采取多種措施積極主動地向地方黨委、政府提出意見和建議,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爭取地方黨委和政府的最大支持和幫助,營造區域金融合作的良好氛圍。
(二)定期舉辦“中原城市群區域金融合作論壇”
河南省金融學會應在中原城市群區域內對金融機構和金融管理部門發揮組織、協調和指導作用,認真組織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的金融學會,定期召開“中原城市群區域金融合作論壇”。論壇的人員可以包括省、市領導,政府經濟和金融管理部門的領導,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參加;論壇的主題要突出,主要圍繞中原城市群區域金融合作中出現的主要問題進行深入研討,尤其要圍繞金融法治合作和制定中原城市群區域金融合作的方式和方法;論壇的形式要活躍、豐富,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集中各方智慧,共同制定金融合作的戰略規劃、中長期目標和實施方案,切實解決金融合作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
(三)切實加強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和金融監管部門派出機構及其內部機構之間的溝通交流
第一,加強中原城市群區域內人民銀行分支機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要加強信息溝通,實現信息共享,為區域經濟金融合作提供信息支撐;要進行多種形式的學習交流和調研合作,建立研究成果交流制度,加強理論研究和分析;要逐步實現中原城市群區域內支票通用、票據本地截留和資金實時劃撥,暢通跨區域結算渠道,縮短資金在途時間,降低結算成本;要健全人民銀行系統經濟金融統計數據交流網絡,形成交流內容更加廣泛的經濟金融數據交流網絡;調查統計部門要加強內聯網數據傳送系統建設,形成反映中原城市群經濟金融總貌的數據庫。
第二,積極促進區域內人民銀行與金融監管部門的交流與合作,建立現場檢查協調機制。檢查內容接近的可組織聯合檢查組,聯合撰寫檢查報告,節省資源,減輕被監管機構負擔。同時,對各自工作職責內的政策類、數據類和分析類信息資源要實現共享,為制定科學可行的金融政策奠定良好基礎;要建立聯合調查研究機制。應建立重點課題聯合調研年度計劃,共同研究區域金融生態建設、區域金融穩定、區域金融市場建設及金融改革等方面的問題,增強金融管理部門之間的互通融合,拓寬監管思路。
第三,積極推動區域內金融機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要加強地區間金融機構的聯系與溝通,鼓勵金融機構開展跨地區股權合作;在有條件的地區,鼓勵商業銀行與外地金融機構開展銀團貸款、融資業務等合作,支持金融機構聯合進行業務創新。尤其要提升鄭州中心城市和洛陽副中心城市的金融輻射、帶動和擴張作用。
二、健全金融合作的信息共享機制
信息溝通不暢與不能實現金融信息共享是中原城市群金融資源跨區域流動的主要障礙。在目前中原城市群區域間仍然存在行政區劃壁壘的情況下,構建金融信息共享機制將有利于破除區域金融屏障,強化金融合作。建立中原城市群金融合作信息的共享機制,應著重打造區域內金融信息溝通平臺。
(一)建立區域金融機構信息溝通平臺
要建立由區域內銀行、證券、保險同業協會牽頭,區域內各主要金融機構參與的金融機構同業信息交流系統。在新產品的研發、營銷方面,通過該信息交流系統,金融機構可實現區域內金融產品的統一開發設計、聯動營銷;也可共同開發金融產品,合作開拓金融市場,相互交流客戶信息,組建銀團貸款等。要通過建立由中原城市群區域金融機構省、市分行參加的負責人聯席會議制度,商討具體金融合作領域;要通過建立信息定期交流通報制度,實現金融產品信息、金融服務信息、政策信息的充分共享,推動區域內金融業務聯動;要通過建立客戶信息通報制度,為客戶投資提供信息服務,把金融風險造成的損失實現最小化。
(二)建立區域金融監管機構信息溝通平臺
要圍繞溝通區域內貨幣信貸政策的實施情況和交流金融監管中值得關注的重大問題,建立由區域內人民銀行分支機構、三大金融監管部門派出機構共同參與的定期聯席會議制度,及時溝通金融監管相關工作和監管信息,分析金融數據信息和轄區內金融機構經營風險狀況,研究化解轄區內金融風險的建議和對策,提高監管效率和風險防范預警水平;要及時通報區域金融運行中的突出風險源,防止區域金融風險的傳播擴大,維護區域金融安全。所謂區域金融風險主要是由于個別或部分機構的微觀金融風險在區域內傳播構成,或者其他經濟聯系密切的區域金融風險向本地區傳播引起的關聯性金融風險,也可能是宏觀金融風險在本地區內的傳播。
(三)建立中原城市群區域金融合作信息網站
要建立以人民銀行鄭州中心支行為主,中原城市群區域內各城市人民銀行、監管部門、金融機構全部參與的金融合作信息網站。中原城市群金融合作信息共享在橫向方面要健全三大系統:貸款登記系統信息、個人綜合信用檔案系統、企業信用檔案系統。這三大信息系統的建立和共享,不僅利于中原城市群區域內金融交流的加強,而且也利于增強金融跨行政區服務,實現更大范圍資源配置。在縱向
方面,要健全四個子系統:地方政府信息交流系統、金融監管部門信息共享系統、金融機構同業信息交流系統和金融機構內部信息共享系統。同時,要健全區域金融研究信息溝通平臺,進一步發揮區域合作與發展金融論壇的交流、溝通作用,廣泛吸收銀行、保險、證券、政府機關、金融機構、科研院所等多行業的領導和專家學者參加論壇,切實提高社會各界對中原城市群區域金融合作的關注度。另外,要加強區域內本外幣政策、金融監管等方面的課題聯合調研和信息共享。
三、健全金融合作的利益均衡機制
金融合作是以共同利益為基礎的過程和結果,實際上是一種多重博弈行為與連續博弈過程,只有參與的各金融機構都能在金融合作中獲取利益,才可能出現合作博弈。如果缺乏相應的金融合作利益均衡機制,將導致合作困難甚至出現“囚徒困境”。
(一)堅持利益共享的原則
利益共享原則是利益協調機制的基礎。中原城市群金融合作過程中鄭州、洛陽等城市將成為發展的重點,但這并不意味著鄭州、洛陽等城市是未來金融合作的最大贏家。金融合作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整個中原城市群金融業的實力,強化金融對經濟的支撐作用,最終帶動中原城市群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中原城市群的每個城市都要找準具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充分利用絕對和比較優勢,準確把握本地區在區域合作中的定位,都能享受到金融合作所帶來的收益。當然,“銀政壁壘”阻礙金融資源流動。所謂“銀政壁壘”是指由于行政區劃、金融監管和金融機構內部垂直管理造成的金融資本的割裂狀況。因此,區域間合作利潤分配不均衡是難免的。在多個行政區域合作前提下,要使區域金融合作求實有效,完善區域間的利益補償機制就顯得非常有必要。
(二)可組建中原城市群金融發展委員會
特定的組織機構是協調和平衡利益區域的前提和保障。可組建中原城市群金融發展委員會,應賦予其工作職責,如加強中原城市群政府高層間的信息互通和相互合作,統一協調金融合作的相關事宜,制定統一的金融合作方針及政策,對金融合作進行整體規劃設計等,以避免金融業同質化競爭而導致的利益沖突。同時,根據機會均等、公平競爭、利益兼顧和適當補償的原則,妥善處理和協調可能出現的各區域間的利益沖突,強化金融合作的系統開展和可操作性。這樣,既能充分調動各地區開展金融合作的積極性,又能提高金融資源使用效率,確保區域金融合作的實效。
(三)完善金融市場的利益協調和調控機制
第一,完善市場機制的利益協調。實踐證明,通過完善中原城市群金融市場機制才能引導金融資源跨地區流動,實現金融業優勢互補,人才流動和信息共享,才能推動中原城市群經濟資源的有效傳遞和區域經濟的共同增長,才能形成中原城市群區域整體優勢,促進協調發展。要在堅持利益共享原則的基礎上制定和完善市場競爭規則,遵循市場規律,用市場原則促進各類金融機構之間的功能交叉和適度競爭,打破事實上的壟斷。通過有效競爭,可以進一步降低貸款利率水平,增加金融產品供給,使金融部門收取的貸款利息足以彌補組織資金的成本和貸款風險,從而獲得充分的自我發展能力。
第二,完善金融調控機制的利益協調。欠發達地區金融業發展情況及其特征以及其他諸多因素也影響了貨幣政策在該地區的傳導,使其受到了一定的阻礙,傳導不暢,在應該發揮作用的時期未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慢半拍”的結果就是在國家“一刀切”的政策邏輯下遭遇致命一刀。因此,中原城市群內的各級政府作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組織者、市場競爭規則的制定者以及市場運行的調控者,更應站在區域發展的戰略角度,在規劃產業布局、推進區域市場開放、協調基礎設施建設、培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市場機制和為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創造良好的環境等方面發揮調控作用,處理好全局與局部、當前與長遠等各方面的利益關系,糾正因市場失靈導致的地區間利益失衡的現象,對那些利益受損的地區可提供利益補償。
四、健全金融合作的風險防范機制
金融業具有內在的難以克服的脆弱性,如果風險防范不力,這種脆弱性就會演化為金融風險。突發性強、涉及面廣、危害性大的金融風險,就會給一國或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造成重大損失和危害。這就要逐步建立中原城市群區域金融風險防范機制,確保中原城市群區域內金融秩序穩定。
(一)建立中原城市群區域金融風險的信息通報、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
建立中原城市群區域金融風險的信息通報、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可參照國際上較成熟的金融系統穩定性評價指標,對金融風險進行測算,同時提出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應急方案。各金融部門要保持自身金融健康,建立多重金融防風險防線;要聯手開展區域金融安全區創建,共同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在反洗錢、打擊金融犯罪等方面開展有效的合作;要共同加強金融協調和合作,建立區域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共同致力于區域金融體系改革。
(二)加強中原城市群區域金融監管
為保證中原城市群區域金融安全,要消除地區利益的影響,配合與協調好中原城市群區域監管力量。在加強中原城市群區域金融外部監管配合與協調的基礎上,尤其要加強各金融機構的內部監管。各金融機構在制定發展規劃時,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建立資信互認制度、對中小民營企業的互相擔保認證制度、客戶信息通報制度、定期通報不良客戶黑名單制度等,各金融機構共同應對區域金融風險,聯合采取行動,共同降低區域金融風險。
(三)強化中原城市群區域金融執法
第一,依法開展中原城市群區域金融行政執法工作。中原城市群區域金融執法執法機構,要嚴格按照修改后的《中國人民銀行檢查監督程序規定》等規定開展行政執法,促進金融機構依法合規經營;要在開展綜合執法方面進行有益探索,降低執法成本,提高執法效率;要研究規范行使行政執法自由裁量權,界定實施行政處罰等行政行為過程中自由裁量權行使的邊界范圍、運行規則和行使標準,從實體和程序兩個方面規范行政自由裁量權的行使。
第二,強化中原城市群區域金融機構的內控制度。要加強市場經濟的法律法規、宏觀調控的法律法規以及經濟全球化條件下金融、證券、投資、貿易等法律知識的宣傳教育,引導金融機構的高級管理人員特別是分支機構高級管理人員和關鍵崗位人員自覺遵守金融法律法規和規章,提高其識別非法金融活動和金融犯罪行為的能力;要加強內部人員職務、崗位犯罪的預防和監督機制,加強重要崗位人員和重要業務的管理,落實對高級管理人員特別是分支機構高級管理人員和關鍵崗位人員的行為監管,嚴防操作風險。
第三,建立健全中原城市群反洗錢聯席會議制度。2004年中國建立和完善了由人民銀行牽頭,有23個部委參加的國務院反洗錢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建立了由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和
外匯局參加的金融監管部門反洗錢協調制度。降低中原城市群區域金融風險,同樣應借鑒這一制度,抓緊完善反洗錢工作協作機制,進一步做好金融領域的反洗錢工作,增強抵御洗錢風險的能力;要根據《反洗錢法》等法律法規,建立和健全反洗錢內控制度并嚴格執行,防范洗錢風險。
五、健全金融合作的先行先試機制
中原城市群是中部地區舉足輕重的經濟區域,其發展階段正處于主動承接產業轉移的階段。如將中原城市群建成開放型、創新型、金融體系功能和金融市場功能多元化的現代金融業試驗區和金融生態示范區,就必須爭取中原城市群區域建設成為中部地區金融合作先行先試基地。
(一)爭取把鄭州建設成為區域金融合作先行先試的中心
目前,全國各地都力爭把自己打造成區域金融合作中心。如,廣州推新稱自己是“金融硅谷”,武漢則要建“江南金融中心”,長沙借助長株湘潭城市群試驗區建設“中部金融中心”,杭州要建設“長三角南翼金融中心”,濟南要建“跨省域區域性金融中心”,福州要建海峽西岸區域金融中心等。因此,要發展多種所有制中小金融企業的試點,金融業綜合經營試點,股票、債券、保險、期貨等多層次市場體系建設試點,金融市場登記、托管、交易和清算系統建設試點,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試點等。在此基礎上,進行中原城市群區域金融產品創新。如,為企業跨地域開戶、提供更多跨地域融資渠道和融資便利,為客戶提供更安全高效的國內外結算支付工具,提供更有效的避險工具和理財服務等。
(二)完善中原城市群區域金融組織體系
區域金融組織體系創新是區域金融合作先行先試的前提。可由各地市政府和金融機構共同投資組建中原城市群開發銀行,其資金通過發行政策性金融債券募集,其主要任務是承擔中原城市群區域經濟開發和城市開發;可組建中原城市群經濟發展基金,其資金可包括投資性基金和信貸保障基金。投資性基金可通過證券市場籌集,由專業基金公司管理,其資金投向中原城市群區域的開發項目;信貸保障基金可由各地市政府財政、金融機構和各大型企業集團投資組建,其資金為跨地區銀行貸款提供擔保,對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進行貼息;可組建中原城市群商業銀行,為中原城市群地區經濟發展和區內經濟聯合服務;可在中原城市群核心區域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推動銀行、保險、證券期貨、信托等行業間的深度合作與融合;可建立中原城市群區域大型的信用擔保公司,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擔保服務。
(三)健全中原城市群區域金融市場
高效完善的中原城市群區域金融市場是一個多層次市場體系,能滿足不同主體的投融資需求。在區域金融市場單位設立主體上,可以以政府為主導,區域內企業、個人參與。這樣,既有利于政府根據國家產業政策以及區域發展政策給予政策傾斜和資金扶持,又可以通過引導民間資本合理流動,充分發揮資本生產要素的作用。在區域金融市場投資基金投資方向上,要以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投融資體制改革為目的,面向優勢企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在區域金融市場不同層次上,要大力發展包括資本市場、貨幣市場、信托市場、保險市場、外匯市場、期貨市場、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在內的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加強金融市場的基礎性制度建設,完善市場功能,促進不同層次市場協調發展,發揮金融市場體系的整體功能與放大效應,提高金融市場體系的運行效率。尤其要積極爭取在鄭州建立金融期貨、期權交易所,為國內外交易者提供交易渠道和服務。
六、健全金融合作的人才發展機制
金融業的特性決定了其業務的開展,從根本上來說取決于從業人員的能力和素質。在金融業,人更是“第一資本”、“第一資源”和“第一動力”。鄭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河南近年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態勢、趨勢,都要抓緊通過健全金融合作的人才發展機制,把鄭州建設成為金融人才高地,從而為中原城市群區域金融的發展提供組織保障和前提。
(一)建立金融人才發展的協調機制
要按照市場導向,通過用人單位主動、政府推動、部門和行業聯動,來構造金融人才發展的協調機制。政府部門、金融機構、高等院校和市場要科學定位、合理分工、充分整合,最優利用政府部門、金融機構、高等院校和市場的多種資源,多渠道、多層次、多方式地吸納、引進和培養金融人才。尤其是要促進中原城市群區域內各大學、各類學校之間的交流合作,積極鼓勵區域內的設立金融專業的大學開展金融合作辦學,培養區域金融合作急需人才。
(二)加強人才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
要支持鄭州、洛陽規劃建設金融聚集區,落實相關優惠政策,吸引金融機構和相關企業入駐,形成機構集中、人才匯聚和資源集聚效應,打造以金融業為核心的產業鏈條,提升區域資本的配置能力和金融服務能力;要健全各種人才制度、規章、政策和機制建設、人才生活環境、社會文化環境、事業發展環境建設;要尊重人才發展的市場規律,著力培育人才發展的培訓、流動、認證、定價機制和市場。
(三)完善職業培訓和人才引進政策
要創新培訓方式,通過加強金融技術職業培訓、大學與金融業合作培訓、外語培訓和金融業從業人員再就業培訓等,建立多元化、全方位造就金融人才的模式,提高金融職員的專業素質,拓寬分析研究視野,增強他們對形勢發展變化把握的敏感性和準確性,提高新形勢下有效履行金融職責的能力;要健全金融人才交流信息網絡,積極吸收國內外科技、金融、管理、經營等人才,為優秀的金融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教育環境、戶籍政策、福利政策、退休養老保障、醫療衛生條件等,建立健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勵機制,為中原城市群區域金融合作和發展提供保障。
七、健全金融合作的生態共建機制
區域金融生態環境的差異,影響了銀行資金流向和流量,進而影響了一個地區金融業務的吸引力,并直接影響了一個地區金融機構的競爭力,導致地區間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局面。因此,健全金融合作的生態共建機制是中原城市群區域金融穩健、健康運行的重要保證。
(一)建立和完善中原城市群區域金融穩定和協調機制
要完善中原城市群區域穩定協調發展的聯席會議制度,構建信息交流平臺,加強金融政策的制定和銜接,密切加強與中央金融監管部門的溝通和協調,加快建立共同應對金融風險的合作機制,推動中原城市群地區金融穩定評估一體化,提高金融風險協同處置能力,依法保護金融機構和企業的合法權益。
(二)明確各主體在中原城市群區域金融生態建設中的功能和定位
中原城市群區域的地方政府應充分發揮協調管理職能,制定科學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合理調整產業布局,引導企業開發和引進更多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貨幣信貸政策、科技含量附加值高的項目,營造良好的產業環境;人民銀行重在發揮引導、協調和參
謀作用,積極加強與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溝通和聯系,加強對經濟總量與結構、信貸結構、投資結構及投資率變化等情況的監測分析,引導和督促銀行類金融機構全面提高金融服務水平,保持信貸投放的穩定性和連續性;金融機構應側重制度完善與服務創新,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提高信貸資產的流動性;企業要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規范公司運作,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樹立誠信形象。
(三)實現跨地區資本流動的優化配置
中原城市群區域內的資金現狀是總體上不算充裕,同時又存在局部地區間的資金供需不平衡。因此,要注重把中心城市金融服務的先進技術和信息向周邊地市擴散和輻射,提升區域內部整體金融服務水平;要鼓勵中原城市群區域內的金融機構之間聯合開展銀團貨款、簽訂各種相互業務的授權協議,促進中原城市群區域內各金融機構開展股權合作,彌補中原城市群區域間資金分配的不平衡;要健全信貸征信體系、擔保體系、中介服務體系和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以實現中原城市群區域金融生態環境的最優化。
參考文獻:
[1]楊屹.把中原城市群的發展作為中部崛起的支點[N].金融時報,2009-11-9.
[2]吳梅.金融行業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設提供支撐.廣西新聞網2008年4月17日,省略
[3]張本照,孫悅.論區域金融創新與區域金融風險控制[J].現代管理科學,2005,(2).
[4]張家壽.泛珠三角區域金融合作的背景、進程與發展趨勢.永州新聞網2007年5月30日,yongzhou.省略/Article/2007-05-30/12023.hun.
[5][6]王偉藩.長三角地區金融合作優勢與前景探討[J].國際經濟合作,2006,(12).
[7]王進誠.農村金融關鍵在于培育市場機制[N].人民日報,2006-9-19.
[8]范祚軍.洪菲統一貨幣政策框架下區域性金融調控機制構想――基于廣西的實證分析[J].經濟科學,2005,(1).
[關鍵詞] 農村金融體制;借鑒;完善
[基金項目] 本文為2011年度廣西教育廳科研項目“西部大開發建設中的廣西農村金融體制創新研究”(項目批準號:201106LX83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李曉健,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財稅金融系副教授,經濟學碩士,研究方向:農村金融,廣西 南寧,530007
[中圖分類號] F83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23(2012)04-0010-0004一、國外的農村金融體制
(一)美國的農村金融體制
美國的農村金融體制以農村商業性金融為基礎,以農村合作金融為主導,以農村政策性金融為輔,三者共同發展。
1.政府色彩濃厚。美國的農村政策性金融機構(包括商品信貸公司、農村電氣化管理局、農民家計局、小企業管理局)以及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包括聯邦中期信用銀行、合作銀行、聯邦土地銀行及土地銀行合作社)都是由美國聯邦政府出資組建。而且政府對農村金融機構實施了很多優惠政策,比如規定合作金融機構在經營過程中免交存款準備金、不交稅,對商業銀行的涉農貸款進行利差補貼。
2.金融機構分工合理明確,形成優勢互補。商業銀行主要經營生產性的短期貸款和一些期限不長的中期貸款,在中短期農貸方面始終保持著領先地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則在長期貸款中具有明顯的優勢,尤其是專門向農場主提供長期不動產貸款的聯邦土地銀行;農村政策性金融機構主要辦理具有社會公益性質的農業項目的投資。
3.農村金融市場化融資程度高。美國金融市場非常發達,農村金融機構大部分資金來源于金融市場,比如通過在金融市場上出售有價證券等來籌集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
4.農業保險體系層次分明。美國現行的農業保險體系主要包括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私營保險公司、農作物保險的人三個層次。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主要負責制定全國性險種條款、控制風險以及向私營保險公司提供再保險支持;私營保險公司則按承諾遵循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的規定具體開展農業保險業務,并享受政府提供的保險費補貼;農作物保險的人主要負責銷售保險單及具體業務的實施。
5.信用擔保體系健全。美國農村金融信用擔保體系主要由三方面構成,全方位地為農村金融提供信用擔保支持。一是由農場主的實物資產提供抵押;二是由政府建立的中小企業管理公司對農戶和農業小企業提供擔保;三是由資產管理公司對農業小企業提供擔保。
6.有強有力的法律支持。美國有專門的農村金融方面的法案,比如《聯邦農業信貸法案》、《農業信用法案》、《聯邦農作物保險法》等,為農村金融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二)法國和德國的農村金融體制
法國和德國的農村金融體制以國家控制式合作金融為主導,擁有發達的農村合作金融。
1.農村合作金融體系包括地方、區域和中央三個層次,且各層次的合作金融機構都具有法人資格,不存在隸屬關系。(1)法國農村合作金融體系由三個層次(國家農業信貸銀行、地區農業信貸互助銀行、地方農業信貸互助銀行)構成。國家農業信貸銀行為最高層,除了審議政策、對地區農業信貸互助銀行進行監管,還向企業發放貸款,并為另兩個層次的信貸銀行提供資金融通和清算服務;地區農業信貸互助銀行為中間一層,其業務包括籌集資金和發放農業貸款等,還要向國家農業信貸銀行繳存存款;地方農業信貸互助銀行則為基層機構。(2)德國的農村合作金融體系是由三個層次的合作銀行即中央合作銀行、區域性合作銀行和地方合作銀行構成。其中,中央合作銀行為最高一層的機構,它由另兩個層次的合作銀行入股組成,并且主要向它們提供資金調劑、支付結算和其他金融服務;區域性合作銀行為中間一層的機構,有3家,由地方合作銀行入股組成;地方合作銀行為基層機構,由地方的農民、城市居民、個體私營企業、合作社企業以及其他中小企業入股組成。
2.基層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業務經營區域從農村擴大到城市,業務范圍日益擴大。法國和德國的基層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最初的金融服務對象都僅限于社員,但后來業務經營區域不斷擴大,從農村擴大到城市,提供的金融服務也日益多樣化,業務范圍涵蓋銀行、證券投資、保險等諸多領域,越來越具有全能銀行的特征,兩國的農村金融也由“以農業支持農業”逐步發展為“以非農業支持農業”。
3.注重農村金融服務的創新。兩國的農村金融機構皆注重不斷創新農村金融服務,這有效地促進了兩國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比如,批準就近的商業店鋪設立銀行服務點,提供“綠點”服務,逐漸代替傳統的銀行網點。
4.政府扶持力度大。法國、德國兩國政府都通過對農村金融組織實行利息補貼、稅收優惠等方式有效支持農業發展。比如,法國政府就從農業預算中撥付了大量貼息資金給農業信貸銀行,補貼貸款利息差額。
5.農村金融法律體系完善。兩國都既有專門、詳盡的農村金融法律,又將其有效融合到其他相關的法律體系中,為農村金融發展提供了完備的法律制度環境。
(三)日本的農村金融體制
日本的農村金融體制主要由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組成,并且以具有民間合作性質的農村合作金融為主,政府主導型的政策性金融為補充。
1.農村合作金融組織不是一個獨立的部門,是一個三級體系。(1)日本的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是農業協同組合系統中具有獨立融資功能的信用事業部,相當于其子系統。(2)日本的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包括三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的層次。1)市町村一級的基層農業協同組合的信用組織。它是基層的組織,直接與農戶發生信貸關系。2)都、道、府、縣一級的信用農業協同組合聯合會。它是中間層次的組織,幫助會員即基層農業協同組合進行資金管理。3)中央一級的農林中央金庫。它是最高層次的組織,資金主要用于信用農業協同組合聯合會,并對全國的系統內資金進行融通、協調和清算。
2.政策性金融積極發揮支農作用。日本的農村政策性金融機構是農林漁業金融公庫,它主要在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和商業金融機構不能或不愿提供資金支持的周轉時間長、風險較高的領域開展業務。其發放的貸款期限長,平均貸款期限為20年,貸款利率低。
3.開展金融業務按照行業分別辦理,服務領域廣。比如,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按照農協和漁協分別開展信用業務,且各行業分別劃定了經營的范圍,專業化運作,服務領域涵蓋生產、文化教育、衛生保健、社會保障、喪葬服務。
4.農村資金使用由“支農”轉向“富農”。農村金融機構除了向成員發放低息貸款支持農業生產,主要業務轉為向系統外其他部門提供資金,以幫助農民開拓富余資金的出路。比如,基層農業協同組合的信用組織將部分資金轉投于信用農業協同組合聯合會,通過它向社會中其他組織提供金融服務。
5.建立了“三級制”的村民共濟制度和對農村合作金融的存款保險制度。(1)農村保險建立了“三級制”的村民共濟制度。1)在各個村鎮設立以當地農民為會員的村一級農業共濟組合。農民參加農業共濟組合,并非完全自愿,常常帶有“強制性”。2)在府、縣一級設立農業共濟組合聯合會。該府(縣)內的農業共濟組合是其成員,并向其分保。農業共濟組合聯合會則向其成員進行防災防損等方面的指導。3)設立國家級的農業共濟組合再保險特別會計處。它主要經營農業保險的再保險,并采取超額賠款再保險的方式。(2)建立了對農村合作金融的存款保險制度。在該存款保險制度中,被保險者只限于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存款者。
(四)印度的農村金融體制
在印度,農村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多層次發展,較好地滿足了印度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金融需求。
1.各農村金融機構之間分工明確。(1)農村政策性金融機構。1)國家農業和農村開發銀行,主要負責農業和農村地區經濟活動信貸領域的政策、計劃和經營等,同時也是印度最高再融資機構。2)區域農村銀行,主要是向小農、無地農民和農村小手工業者等貧窮農民發放貸款。3)印度工業信貸和投資公司,主要業務有為固定資產投資提供中長期貸款、投資和租賃,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2)農村合作信貸機構。1)農村合作銀行,只為社員提供中短期貸款,包括初級農業信用社、中心合作銀行和邦合作銀行三級組織機構。2)土地開發合作銀行,專門提供長期貸款服務,包括初級土地開發銀行和中心土地開發銀行。(3)私人農貸組織。主要是提供短期或中期貸款,該組織往往由農村中的富農、商人和職業放債人組成。(4)農業保險公司。其由政府出資設立,印度的各項農業保險業務均由印度農業保險公司辦理。1999年印度中央政府推出的世界上最大的農業保險項目“國家農業保險計劃”就是由印度農業保險總公司執行。
2.在農村金融發展中實行“領頭銀行”的計劃。按照該計劃,每一地區必須由一個領頭銀行來負責該地區的發展開發工作,這家銀行要對農業和棉花工業等國家規定的優先發展行業提供金融支持。
3.推行“自助團體聯系計劃”。“自助團體聯系計劃”是1992年開始推行的,采用團體擔保代替抵押,由銀行貸款給農戶貸款自助團體,再由其轉貸給農戶,并且銀行還對農戶自助團體進行技術培訓,為其提供發展計劃,有效地分散了信用風險。
4.農村金融法律健全。印度出臺了各種農村金融的相關法規,比如《印度儲備銀行法案》、《農村信用合作社法》、《地區農村銀行法》、《國家農業和農村發展銀行法》等,為確保農村金融服務的覆蓋面、提高金融服務水平等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
(五)孟加拉的農村金融體制
在孟加拉國的農村金融體制中,包含了正規金融、半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
1.農村金融機構多層次。包括:國有銀行及金融發展機構,比如BKB,RKUB,Sonali,Janata,Aggrani等;鄉村銀行,比如格萊珉銀行;微型金融非政府組織。
2.建立了成熟的小額信貸模式,即“格萊珉銀行”模式。格萊珉銀行的客戶定位是貧困人口,對其發放小額信用貸款。該銀行實行小組聯保貸款制度,貸款分期還貸,貸款期限靈活,通過規定各借款小組的信貸額度大小由其信貸記錄的優劣決定來建立有效的監督和激勵機制。格萊珉銀行還向借款小組的成員提供農業技術指導和物資,給予周到健全的服務。
二、國外農村金融體制可借鑒的經驗
1.農村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多層次發展,并且以農村合作金融為主導,而且各層次的金融機構分工合理明確,形成優勢互補。這點以美國最為典型。
2.政府支持力度大。以上國家的農村金融體制中,政府通過出資組建農村政策性金融機構以及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以及對農村金融機構在稅收、利差補貼等方面實施各種優惠政策,進行了大力扶持。
3.農村金融法律健全。美國、法國、德國、日本、印度等國都制訂了專門的農村金融方面的法案,為其農村金融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支持。
4.農村金融機構通過金融市場進行有效的融資。比如,農村金融機構通過在金融市場上出售有價證券等來籌集其信貸資金。
5.為農民開拓富余資金使用的渠道。比如,日本基層農業協同組合的信用組織就通過信用農業協同組合聯合會向社會中其他組織提供金融服務,為農民的富余資金開拓投資渠道。
6.農業保險體系及農村金融信用擔保體系健全。比如,日本的農村保險建立了“三級制”的村民共濟制度和存款保險制度;印度推行的“自助團體聯系計劃”就是采用團體擔保代替抵押,從而有效地分散了信用風險。
7.注重農村金融服務的創新。比如,法國的農村金融機構批準就近的商業店鋪設立銀行服務點,提供“綠點”服務;孟加拉的格萊珉銀行對貧困人口發放的小額信用貸款實行小組聯保貸款制度。
三、借鑒國外經驗完善我國農村金融體制
(一)制定專門的農村金融方面的法律
我國應根據“三農”發展的實際需求盡快制定專門的農村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規,涵蓋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農業保險等方面,為各種農村金融組織的規范運行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規范我國農村金融的運作,并且在執行過程中不斷完善和修訂,形成規范有效的法律體系,以促進農村金融體制的完善。
(二)健全多層次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
1. 拓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要認真總結試點工作的成功經驗,進一步調整放寬民營經濟進入農村金融市場的條件,積極拓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解決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低、金融供給不足、競爭不充分等問題,切實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深度和廣度,滿足“三農”對農村金融的多樣化需求。
2. 繼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發揮農村合作金融的主力軍作用。合作金融在各國的農村金融體系中都占有毋庸置疑的重要地位。應借鑒國外發展農村合作金融的經驗,以明晰產權和完善信用社管理體制為核心,進一步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對其不斷完善,發揮農村合作金融在服務“三農”中的主力作用。
3. 強化商業銀行農村金融服務效能。要強化中國農業銀行等商業銀行支持“三農”的社會責任。可通過優惠政策或財政補助等辦法引導其加大向農村投放資金,加大對農村中小企業和農戶的信貸扶持力度,擴大涉農業務范圍,并與其他類型的農村金融機構合理分工支農社會責任,形成優勢互補,強化對農村金融的服務效能。
4. 強化政策性銀行的支農功能。政策性金融是糾正農村金融市場失靈的一種重要手段。要鼓勵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銀行加強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開放和成果轉化、農業產業化和結構調整及農村地區中長期項目的金融服務,并擴大政策性銀行的政策性資金來源,進一步增強其資金實力,強化其支農功能。
5. 健全農村非銀行金融組織體系。(1)健全農村擔保組織體系。可設立政策性的地方級別的信用擔保機構,及省級和全國性的再擔保機構;引導商業性擔保機構發展農村擔保業務或在農村設立其分支機構;鼓勵農村中小企業和農戶自發組織成立一些合作性擔保機構。(2)健全農業保險組織體系。由國家出資建設農業再保險公司,加大政策性保險公司建設的力度;引導國有控股商業保險公司加大對農村保險的支持力度;強化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服務“三農”的作用;積極建立村鎮保險公司、農村保險互助合作社等新型農村保險機構。(3)建立農村金融不良貸款管理機構。可為農村金融機構成立專門的不良資產管理公司,優化其信貸資產質量,以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金融危機;商業銀行;跨國經營;風險管理
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關于我國商業銀行跨國經營的研究所有結論幾乎都認為我國商業銀行處在跨國經營的戰略性機遇中。2007年以來,金融危機的陰影逐步顯現并快速蔓延,導致全世界金融市場的劇烈動蕩,并對全球各開放經濟體的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造成了重大影響。我國商業銀行作為國內外貿易、投資的資金媒介和巨額海外資產的持有者,不可避免的也受到了金融危機的沖擊。
相比較對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動機、影響和經營策略進行的研究而言,對我國商業銀行到海外經營的研究相對較少,且大多集中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其受到重視不足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我國銀行的海外業務所占比例仍然較小,與國外成熟大銀行集團相比,還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同時受制于這方面公開資料數量有限,部分研究引用的數據相對陳舊。因此,本文試圖在金融危機這一經濟周期的特殊階段,通過翔實數據總結和分析當前中國商業銀行面臨的環境和現狀,探討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對中國尚處于起步階段的商業銀行跨國經營造成的影響和沖擊,總結經驗教訓,分析面臨的挑戰和出現的機遇,并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一、中國商業銀行跨國經營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分析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和銀行業整體實力的增強,中國商業銀行跨國經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已日漸得到業界的公認。銀行作為經營資金和風險的企業這一特殊角色,決定了其資產和業務的全球配置和風險的全球分散的迫切必要性。金融危機改變了國際銀行業的原有布局,導致世界金融市場地位的重新洗牌,為中國商業銀行趁機搶占市場份額、壯大規模提供了新的機會。但國際金融機構之問的激烈競爭,并未因為大銀行的巨額損失而減緩,反而由于實力的接近、差距的縮小顯得更加激烈。中國商業銀行的跨國經營活動較普遍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是:
1.我國商業銀行的海外機構數量普遍不足且層次偏低
根據各銀行披露的2008年度財務報告或報告摘要,各銀行海外機構總數如表1所示。
控股機構大多屬于我國銀行在東道國收購的當地銀行。控股銀行等同于當地銀行,具備獨立法人地位,而分行如果發生糾紛,需以總行參與訴訟。海外分行和控股機構可以獨立開展業務,比如吸收存款等,而代表處只能建立海外客戶和總行的聯系,不能獨立開展業務。
從表1看出,只有中行和工行在海外的網點布局已經初具規模,正在向跨國大銀行集團的行列邁進。其他各銀行的海外機構布局尚處于初級階段,主要特點是機構數量少,且層次普遍偏低,實力有限,尚不足以應對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海外機構的數量、層次、資產規模和盈利能力,不僅是跨國銀行集團實力的體現,更是銀行業務國際化趨勢的必然要求。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商業銀行十分有必要加速其海外機構、網點建設。
2.海外機構的地區分布多偏重于金融中心地區
鄧瑞林對我國商業銀行海外網點的地區分布進行了描述,認為我國銀行的海外分行可以將國際金融中心、周邊國家和雙邊貿易較活躍地區、華僑聚集區作為主要區位。在此基礎上,根據近年來的發展情況和新特點,筆者認為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海外機構的地點分布特點可以進行如下分類:
(1)發達國家及相應的國際金融中心地區,是我國銀行海外布局的最主要焦點。如紐約、巴黎、法蘭克福、東京、瑞士、新加坡及香港等。
(2)周邊國家和其他與我國貿易往來較活躍的地區。主要集中于俄羅斯、韓國、印度、越南及其他東盟地區等。
(3)重要的旅游、留學、投資來源和目的地國家和華僑聚集區。這兩類地區往往沒有明顯的界限。如加拿大、意大利、荷蘭、巴西、南非、中東地區等。
(4)廣泛用于企業注冊的低稅率地區。如盧森堡、開曼群島等地區。這些地區的特點是當地稅率很低,并且往往擁有嚴格的保密法。
由此可見,我國商業銀行設立海外機構最優先考慮的地區是金融中心地區。其原因是我國銀行的國際機構布局尚在開始階段,而海外金融中心最能體現一種以點帶面的效果或區位優勢。但是這并不能掩蓋我國銀行國際機構覆蓋面的不足。有理由相信我國銀行在下一步的海外擴展計劃中,其網點的密度和覆蓋面積將會進一步提高。
3.我國商業銀行在金融危機中的逆市布局
與學者對商業銀行跨國經營戰略機遇期的看法相同,各銀行在金融危機時期,仍然保持了擴展海外機構和業務規模的熱情。中國工商銀行在2008年度順利完成收購南非標準銀行和澳門誠興銀行,悉尼分行、紐約分行、工銀中東和多哈分行在年內也相繼成立。中國建設銀行設立紐約分行和倫敦子銀行的申請、悉尼代表處升格為分行的申請已經獲得監管部門的批準。招商銀行的第一家海外分行在紐約開業,在2009年1月該行又完成了對香港永隆銀行的強制性收購。值得一提的是,招商銀行紐約分行是在J991年美國頒布《外資銀行監管加強法》以來,第一個獲得美聯儲準入的中資銀行。我國商業銀行在金融危機背景下仍未停止邁向國際市場的步伐,體現出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的提升和增強,表現出對海外業務的充分信心。
4.海外機構的資產規模和凈利潤貢獻普遍偏低,受金融危機沖擊明顯
資產規模和凈利潤貢獻是衡量海外機構業績和經營水平的最重要指標。截止2008年年末,我國商業銀行的海外機構資產總額和凈利潤情況如下(見表2):
根據各銀行公布的年報數據,雖然各行海外資產規模大小和比例存在較大差異,但普遍能夠看到金融危機的沖擊已經充分顯現出來。其中中國銀行的情況最為明顯。中國銀行曾作為我國的外匯專業銀行,是我國海外機構數量最多,海外業務量最大的銀行。在2008年度,該行港澳地區資產上升7.9%,除港澳以外的境外機構資產上升147.2%,但同期港澳地區機構凈利潤降幅高達81.19%,除港澳以外的境外機構凈利潤也下降59.0%。即使是海外資產占比只有0.61%的農業銀行,也難以從金融危機中獨善其身。其海外機構的凈利潤占全行利潤的比例由1.01%下降到0.17%,利潤額更是從7.92億元下降到0.92億元,降幅達88.38%。僅有招商銀行在2008財年境外機構凈利潤實現了155%的大幅上升,原因與該行本年度內紐約分行的成立和收購香港永隆銀行的擴張動作有關。
5.金融危機中我國商業銀行的海外投資遭遇屢屢碰壁
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最直觀的體現莫過于國內金融機構在海外投資、并購活動中遭受的挫折。2008年,多家銀行均在
年報中披露了其海外投資不同程度的損失或提取巨額撥備。撥備源于持有美國次級住房貸款支持債券(Sub-prime Resi-dential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Alt-A住房貸款支持債券、結構化投資工具(SIVs)、美國雷曼兄弟公司的相關債券、公司債務抵押債券(Corporate CDOs)等證券存在的減值可能。2008年度,中國銀行為此提取減值準備44.6億美元,工商銀行提取19.17億美元、建設銀行提取10.13億美元、招商銀行計提減值1.08億美元,外幣債券投資浮虧2.15億美元,而平安集團投資富通(Forris)股權的賬面虧損已高達227.89億元人民幣。稍感慶幸的是各銀行均表示已妥善處理相關證券資產,其損失尚在可控范圍內,但是這些數字敲響的警鐘必須得到足夠的重視。在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沖擊下,各銀行風險意識和風險防范能力的不足顯而易見,運營經驗和風險管理能力的欠缺暴露無疑。
二、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跨國經營的策略建議
1.繼續擴張商業銀行網點數量,調整機構布局、理順層次關系
我國商業銀行的海外機構數量和業務能力與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的銀行還有較大差距。在對目標市場充分分析和了解的基礎上,有必要繼續適當增加網點數量,開拓新的市場空間,而金融危機進入復蘇周期,是我國銀行海外版圖擴張不可多得的良機。機構類型包括行、代表處、分行、在當地注冊的控股子公司(附屬銀行)、參與當地銀行的股權(戰略投資)等等。并購方式可以快速進入目標市場,但需要一個流程復雜的整合程序,而且必須經過當地監管部門的嚴格審批。金融危機爆發導致國外銀行股價大幅縮水,以較低的價格并購國外商業銀行的良機開始出現,而且由此能較快獲得國外銀行的技術經驗和市場份額。設立分行的方式我國商業銀行相對更熟悉,但分行不具備獨立法人地位,且業務開展相對緩慢。我國商業銀行應當根據本行在當地的發展戰略、業務范圍和東道國的監管要求,根據不同情況考慮設置不同層次的機構。另外,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海外網點多集中在國際金融中心地區,網點布局不盡合理。在市場開拓時,可以優先發展和我國貿易較活躍的地區、人民幣在當地較受歡迎的周邊國家,以及東盟、非洲、拉美等地與我國雙邊貿易額居前的發展中國家。同時,在兩岸關系向好的大環境下,緊跟形勢發展,爭取盡快把業務開展到臺灣地區。
2.提高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水平和風險控制機制
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直接決定了經營的成敗。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再次向人們展示了風險管理和控制的重要作用。巴塞爾委員會對風險管理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我國商業銀行應該按照巴塞爾協議先進的風險管理方法,健全高水平的風險管理體系,完善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明確各部門的責任義務,注重培養高素質的風險管理人才。具體說來,應盡快按照《巴塞爾協議》的要求,完善風險的計量、分析和控制機制,建立符合要求的信息數據庫和風險計量模型。風險數據的積累并非一日之功。應長期堅持而非過分貪圖短期效果。同時,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銀行更有必要處理好傳統業務和新型業務的關系,提高對中間業務的重視程度。
商業銀行的跨國經營還為銀行資產和風險在全球的充分分散提供了機會,而外匯風險管理的重要性更加集中地凸顯出來,金融危機在這方面再次敲響了警鐘。海外機構應該明確各部門、人員的權責,杜絕為貪圖利益進行超出風險控制能力的過度投機行為。我國國內實行嚴格的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國內銀行經營混業業務的經驗普遍相對缺乏。經營混業業務和衍生品業務時,應該及時處理風險敞口,并設立專門的機構對風險變化進行實時監控和預警,認真吸取次貸危機教訓,對國際經濟形勢和金融市場的變化時刻保持職業敏感。
3.轉變經營理念,拓展業務范圍,提高服務水平
海外分行處在國際化經營的最前線,是國內、國際經營文化沖突最激烈的地方。客戶滿意度是決定營銷成敗的關鍵,也是企業經營的核心要求。經營策略決定著效率,而效率又直接影響著客戶的滿意度。認清、正視繼而努力彌補差距,是我國商業銀行面對廣闊的海外市場,在提升經營水平方面應有的態度。
金融危機使各銀行駐外機構的經營壓力進一步加大。如前所述,我國商業銀行的海外機構大多設在金融業高度發達的金融中心地區,面臨著國外現代市場經濟體系的要求、同世界上最先進大銀行的直接競爭,而中國商業銀行全球授信體系尚未構建完成,與國際水平存在明顯差距。在遇到具體業務運作時,國內經營模式和國際市場要求難以兼容的情況不斷出現。例如,國內外銀行大多使用同樣的授權管理原則,但在授權的具體化、精確化上差距十分明顯。駐外機構的授權范圍過大或缺乏精確,會造成海外分行的權限不明,甚至曾出現過嚴重的越權違規操作事件。而駐外機構的授權范圍太小太嚴,則會有大量復雜的需報批事項出現,業務進程緩慢,影響客戶滿意度。駐外機構的授權細則需要認真研究和精確制定,充分考慮到各種變化,在風險可控的范圍內最大限度地加快審批流程。銀行在進入目標市場時,應根據市場定位和目標客戶群,努力提高服務質量,樹立品牌效應,避免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
4.培養和引進具有國際化視角和能力的經營人才
銀行的跨國經營人才應該具備優秀的職業道德,精通當地語言,掌握各種國際金融業務知識并熟悉東道國的監管要求和社會狀況。高素質國際金融人才的短缺已逐漸成為我國商業銀行開展跨國經營的主要制約因素。國內銀行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尚缺乏一套完整有效的人才培養機制和競爭環境。鑒于本地人才更熟悉當地的經營環境,出于擴展當地業務的需要,有必要多吸納當地的管理人才和服務人才。同時應積極學習國際銀行培養儲備人才的先進經驗,選送國內機構的職業道德優秀、有較強工作水平的人員去海外機構進行學習鍛煉,培養重點集中在運營管理、客戶服務、風險管理等方面。同時加速建立合理的人才晉升和薪酬機制,杜絕國內不良風氣的影響,為專業人才提供最佳的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