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生實踐活動心得體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 活動教學 應用實踐
一、以活動帶動教學的特點
1.課堂呈現開放狀態
以活動帶動教學的方式,突破了以往課堂教學的封閉性,學習內容、地點、時間,甚至學習目標都呈現開放的狀態,使學生置身于動態的、開放的、主動的、多元的學習環境中。開放的狀態刺激學生的思維,達到使學生沉浸在通過信息技術獲取知識、創造成果的學習狀態中。
以活動帶動教學的活動給學生帶來了親身實踐的機會和體驗。
2.課堂內容的生成性
通常,教學內容是教師通過教學設計來完成的,教學目標、教學效果也是在教學設計中進行了預設。而活動教學,在課堂活動中隨機性較強,活動中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狀況或精彩,活動的內容十分寬泛,教學是否完成教學目標取決于學生的興趣和心理需求是否得到滿足。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和幫助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圍繞主題確定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并隨著研究的發展不斷調整內容,這都體現了“生成性”的特點。
3.活動教學帶來的實踐性
活動教學通過學生親身體驗加深對學習價值的認識,同時也正是由于學生親身參與實踐活動,才能不斷生成與發現問題,并通過實踐活動解決問題,從中學會正確的學習方法,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等。
初中的學生好奇心強,喜歡運動。而活動教學因為注重實踐的操作性和思維開放的自主學習方式,在活動中通過親手制作網站等實踐活動,獲得了無窮的樂趣和深切的體驗。
二、信息技術教育中以活動帶動教學的應用
(一)設計制定活動方案,吸引學生注意力
人的各個年齡段有不同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能力,因此,我們每個年級段也就有不同的認知能力,對事物的領悟力也不同。這種年齡帶來的差異性在各個年級表現出較大的差異。為了使教學循序漸進,有條不紊地進行,避免課堂教學中的無目的性,教師在開展活動前,可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來設計、制定相應活動方案來指導學生。通過方案中預設的活動目標、程序和方法來指導活動;在活動中,教師要時刻關注活動情況,及時按需調整活動計劃;并且,在活動中給予學生必要的、適當的幫助。如在利用計算機進行小報設計這一節時,我先介紹小報的作用,讓學生欣賞一些優秀的小報,然后,我提議,由班級小組討論來確定小報的制作,放手讓他們去做。學生們一番熱烈討論后,初步確定是制作一份信息小報。每周一節信息技術課,制作小報從準備到制作我給了學生們六節課的時間,這樣,準備的時間就有六周可用。可是,學生們雖說熱情很高,但他們的制作經驗有限,為此,我設計、制定了一份指導計劃:
第一周:制作前準備工作
①搜集資料,確定主題,擬定小報名稱;②篩選、歸納資料;
第二周:規劃版面
①規劃版面;②設計報頭;
①頁面設置(包括:紙型設置;頁邊距設計;頁眉、頁腳;)
②頁面布局(包括:分欄;文本框;表格)
③頁面內容(包括:文字;圖形、圖像;藝術字)
第六周:評價小報作品
①依據評價標準、評價作品;②討論、修改作品
學生成立合作小組,教師協同各小組推選的編輯部組長共同管理,在制作過程中根據學生的情況隨時對計劃進行恰當的調整。初中生知識面窄,熱情持續的時間短,老師要在教學方法上由直觀性逐步向抽象過渡,制作信息小報的活動,我把整個任務分解成幾個片段,使學生從較小方面切入學習。同時,設計時間點讓學生明確自己在某個階段中的具體任務,以及完成任務的具體方法,使學生的學習熱情持久保持。
(二)教師主導活動過程,學生主動參與活動
課堂活動就是學生參與實踐的過程,是師生、生生共同合作完成任務的動態過程。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做好活動的組織、管理和參謀,而學生起主體作用,積極、主動、自覺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在活動中提高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調控能力。
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活動的整個過程進行仔細觀察、適當調控,要讓學生緊緊圍繞教師預設的活動目標和內容來開展自己的活動,并且,在關注活動的同時,要及時鼓勵和引導學生把活動過程中產生的新問題形成新的研究,勇敢面對,師生共同尋求應對策略。尋求應對的最好辦法是開展合作學習,在合作中探討,在合作中尋找方法。但是,教師對學生的指導要把握好一個度,一個分寸,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同的活動,適時地進行示范、輔導和啟發,使學生更好的發揮潛能,自主學習,提高參與活動的技能。對活動的效果,不管這個活動最后是否完美結束,在活動的整個過程中,教師都要給予學生積極的、正面的評價,要分別對學生在活動中所做的貢獻給予他們恰當的評價,以鼓舞他們對課堂活動的興趣和熱情。活動中,教師還應該注意培養學生之間的協作關系,把握好各個小組之間的競爭狀態,對于活動中表現好的學生及時贊揚,對活動中不積極或技能不熟練的學生要鼓勵他們,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創設有利于活動的情景,生成教學任務,準備活動的基礎知識,向學生提供學習資源,預設活動流程,介紹活動方法,協調各活動小組之間的協作,掌控各小組間的競爭,促進各小組順利完成活動任務。而學生參與在活動中的任務是感知活動的性質,了解活動的方法,明確活動的學習目標,學習活動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操作技能,并且,學會合理使用老師提供的和自己準備的學習資源,協作活動,協作學習操作技能,在活動的結尾評價活動過程和作品,小組間交流活動心得,展示活動成果。
(三)展示活動成果,體現合作參與精神
活動結束后,各合作學習小組的組長帶領組員進行討論,對活動中的制作、修飾,以及定稿、排練進行歸納總結,對他們自己在活動中獲得的心得體會,自評表、多媒體展示等方面明確評價要求、評價標準,使他們對于在活動中運用到的學習方法有個再認識,體現團隊合作的參與精神。課后,我把學生在活動中取得的成果根據不同的主題,采用小報;把學生的小論文匯編成冊;或者用展示板、演講等不同方式在班級進行公開展示、交流。公開展示既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肯定,也利于師生通過對展示的欣賞,直接進行評價。在這一評價過程中,學生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同學們的長處,反思自己的作品中存在的不足,加深了對活動的理解。
對活動成果的評比,我采取答辯會、檔案袋評價等方法。評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學生的活動計劃是不是合理,活動的完成情況是不是全班達到,學生的作品質量是不是符合標準和要求;二是對活動完成的整個過程的評價,小組合作精神、參與意識以及活動的每個步驟的完成情況等。無論是第一個的過程評價還是最后的結果性評價,都包括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最后,評比出最佳成果獎、最佳材料獎、最佳組長、最佳組員,頒發喜報和獎狀,深得學生們的喜愛,各小組的競爭機制也產生了良好效應。
例如,在教學PPT動畫制作時,我設計了一個“答辯會”。為了把答辯會這個活動做好,我先提前挑選了8名學生,對他們進行了答辯會的培訓,再邀請2位信息技術老師支持,于是,一場別開聲面的PPT動畫制作答辯會開始了。坐在前面的是我事先挑選出來經過培訓的8名學生和邀請來的2位信息技術老師,他們一起擔任評委,將對班級里12份PPT動畫作品以學生答辯的形式進行評審。會前,每位評委都拿到了一份選手們的心得體會、動畫作品、建議書等材料,評委們對選手有了個大概的了解。請看,答辯會上,王靜和李濤上場了,他們雖顯得有些緊張,紅著臉,但沉著地回答著評委們一個接一個的提問。他們自信、沉穩的表現贏得了評委們的好評,得到這次答辯會的最高分,熱烈的掌聲祝賀著他們。
答辯會是對學生活動成果的一個評價方法,對學生綜合能力進行評價和判斷。面對評委的質疑進行答辯,選手學生要闡述自己對這個活動成果的理解和認識。這需要學生事先對成果進行整理、加工以及設計表現形式的能力,更需要學生們現場表達、交流、應變的能力,是對學生綜合素質進行評價的形式與方法。
三、結束語
經過一個學年的教學實踐后,我覺得,以活動帶動教學是對教學方法的創新之舉。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情,適時、合理、靈活地使用活動教學法,改變信息技術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策略。活動教學法重研究、重操作、重實踐、重能力,既培養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應用的能力,更培養學生探索、實踐、創造的能力。我相信,活動教學法會得到更多信息技術老師和其它學科教師的關注,在初中信息技術和其它學科教學中得到更多的運用和進一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李臣之.活動教育引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