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家禽的的飼養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四川省瀘州市敘永縣畜牧局畜牧生產站 646400)
摘要:我國家禽養殖以小規模飼養方式為主,但是隨著社會經濟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禽業也逐漸進入規?;?。但對于一些必須的用藥方面,要時刻注意,無論是用藥時間還是用藥注意事項。只有熟練掌握正確用藥方法,才能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
關鍵詞 :家禽;服藥方法;注意事項〖GK-2〗
目前,我國家禽以小規模養殖為主,隨著社會經濟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禽業也逐漸進入規?;?。介于家禽個體較小,飼養量較大,平均生命期短以及生理特點;使其對于藥物的吸收與代謝方面同一些家畜相比會有一定的不同。所以在對于家禽的服藥時所使用方法與注意事項做以下介紹。?
1 正確服藥方法?
1.1 服藥方法?
家禽的服藥方法有口服(混料、混水、灌服等)、注射(肌肉注射、氣管注射、靜脈注射等)或者滴眼;而在小規模的飼養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與飼料混合,或是與水混合。飼料給藥是一種群體給藥法,將藥物與飼料按照一定的比例調勻,供家禽食用。這種方法比較適用于長期服藥的家禽,或者不溶于水的藥物?;焖o藥法在小規模飼養中很常見,優點是方便經濟,易于操作,即將藥物放入飲水器中,攪拌均勻,讓家禽飲用。對于易溶于水的藥物可以直接加入水中;較難溶于溶于水的藥物可以先加入少量水,用攪拌棒攪拌,藥物徹底融化后,再加入適量的水。這種方法試用于、大量家禽免疫、家禽不能飲食、短期或緊急治療。對于混料與混水來說,混料濃度一般是混水濃度的2倍,混料時必須將藥物與飼料混合均勻?;焖?,很多藥物可以采取集中服藥,在服藥之前1~2h限制飲水,在服藥2h內飲完,接著倒入清水,一般情況下,用藥量應該是1天飲水量的1/5,但因為季節不同,可適時調量。?
氣霧法就是利用氣霧發生器形成霧化粒子,漂浮在空氣中,通過家禽呼吸道服藥。這種方法的好處在于快速吸收,既適應于局部作用又能經過肺部呼吸到達全身,對呼吸道的影響不大。?
藥浴法是將藥物與水按照比例配好,將家禽放入藥水中。適應于殺滅寄生在家禽身上的寄生蟲。在藥浴時注意將家禽的頭露在外面,以免放入水中導致窒息。?
注射法是將藥物以注射器直接注入家禽的皮下或肌肉與靜脈的方法。這種方法吸收快,見效快,適用于不方便內服的藥物以及一些免疫。?
1.2 給藥時間?
針對一些內服藥物但多數是在腸道吸收的,所以在腸道的生理環境下,尤其是在pH的高低,飽腹狀態下,腸胃排空的速度往往會影響藥物的藥效。例如:投服紅霉素時,通常在喂飼料的時候或之后,否則會受到胃酸的影響導致藥效不能正常發揮。有些藥物需要定時服用,如氨茶堿治療支原體導致的呼吸困難,最好的用藥時間是晚上8點之后,這樣可以提高藥效,且作用強于平時服藥的幾倍,還可以減少與其他藥物發生不良反應的癥狀。?
1.3 服藥次數?
由于每種藥物療效不同,其抗菌機理與藥效學都不同,因此在用藥時間上也要十分注意。對于一些殺菌性類的藥物(氨基糖苷類)一日一次給藥即可,這樣可以有效快速達到血藥濃度;對于抑菌性藥物恰恰相反,達不到次數,及時藥物濃度在高,也無濟于事,還會造成藥物在細菌的影響下產生副作用。?
2 用藥注意事項?
在使用混水法時,飲水前家禽應該停水2h,最好使用涼開水,不能直接用自來水或未經殺毒的水。藥物在水中很容易被破壞藥性,在短時間內盡快讓家禽飲完,對于在水中不易破壞藥效的可以讓家禽全天飲用。?
在防疫遇到較大的應激反應時,應該加大飼料中維生素的用量,同時在水中也應該加入抗應激的藥物,以控制家禽的應激反應。
關鍵詞:家禽養殖業;規?;?集約化;疫病防控
中圖分類號: S851.3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08-0212-1
1 家禽養殖業中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家禽養殖業快速發展,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禽肉、禽蛋也逐漸成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產品。但是近年來,禽類疫病在養殖場時有發生和流行,給家禽養殖業發展造成極大的沖擊。一是“老病未去,新病又起”,自上世紀80年代后期規?;B殖在我國推廣以來,新城疫、傳支等已在我國流行的疾病發病率明顯增加,20世紀90年代以來先后流行了傳染性法氏囊炎、腫頭綜合征、傳染性禽腦脊髓炎、大肝大脾病、白冠病、禽流感等。二是傳統病原血清型及耐藥菌株增多,其防控越來越困難,如果使用的疫苗與流行株血清型不符,常導致免疫失敗。三是病原出現亞型株且變異速度明顯變快,而且由于病原的抗原性、致病性及組織嗜性的變異,很多疫病的發生在流行病學、癥狀和病理變化等方面出現非典型化變化,出現新的特征,導致臨診癥狀變得更加復雜,準確診斷難度加大。
2 禽類疫病流行的原因
2.1 飼養設施簡陋
養殖場防寒保暖、通風降溫能力差,沒有隔離設施,消毒制度不嚴格,不同批次或不同種類家禽混養,飼養密度過高,環境污染嚴重,這些都增加了疫病暴發流行的風險。
2.2 病死家禽處理不當
一些養殖場未將病死家禽深埋,使病原到處擴散,甚至倒賣病死禽肉,這不僅加劇了環境污染,而且嚴重危害了消費者的身體健康。
2.3 家禽感染后處置不當
家禽感染后由于處置不當,造成繼發感染,出現多病多病聯發或并發的情況,并造成接種單種疫苗免疫效果不理想。
2.4 免疫方法不當
很多養殖戶為了避免禽類產生應激反應,影響生產力,不按程序進行免疫,或使用的劑量、稀釋比例不當,或者該噴霧、滴鼻的都用飲水方法。還有的養殖戶免疫注射前不按要求對家禽進行健康檢查,不了解免疫史等,致使被注射的家禽由于本身處于病態、瘦弱、或產蛋期等不宜立即注射而注射,引起免疫反應。
2.5 疫苗質量問題
疫苗本身質量不合格,或是運輸、保管方式不當造成疫苗失效。
2.6 家禽產生免疫抑制
由于感染、營養等原因造成家禽產生免疫抑制,使疫苗接種不能達到預期免疫效果,導致免疫失敗,特征是免疫后抗體應答低于正常水平或對相應疾病的保護率過低;其次還能導致家禽對其它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性增加,特征是其它病原的并發或繼發感染的發病率增加,從而引起雞群的生產能力下降,甚至死亡。
3 疫病防控要點
為了采取有效措施,盡可能增強家禽抵御疫病的能力,養殖戶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3.1 合理進行程序性免疫
應根據本地禽病疫情制定免疫程序,對本地尚未證實發生的疾病,必須證明確實已受到嚴重威脅時才能計劃接種,對強毒型的疫苗更應非常慎重,盡量不引進使用,避免疫苗免疫時帶來新的病毒毒株,對本地或本場其他未免疫同類疫苗的雞群構成威脅。嚴格按照免疫劑量和免疫途徑的要求進行疫苗接種,避免兩種或多種活苗同時使用,稀釋好的疫苗液體的存放時間越短對免疫效果越好,疫苗宜于4℃保存,且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影響免疫效果。
3.2 加強飼養管理
一方面保持禽舍良好的通風透氣,注意飼養密度,搞好環境衛生并定期消毒,禽舍門應設消毒池,進出禽舍的人員要更衣并進行鞋底消毒。另一方面加強飼料均衡營養。營養因素的不均衡和缺乏會造成動物免疫系統抗原活化性降低而影響免疫效果。例如蛋白質與能量營養不良時可導致某些組織萎縮,粘膜分泌減少,造成細胞免疫功能受損;維生素E可促進巨噬細胞的形成,從而起到快速恢復炎癥的作用,因此機體獲取合理的營養,是保證免疫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
3.3 正確處理病禽和弱禽,消除隱患
對病死家禽要嚴格遵守“不準食用、不準運輸、不準銷售、不準隨意丟棄”的四不準原則,死禽及剖檢后的禽尸體要深埋或焚燒。深埋時,應選擇比較偏僻、遠離人居的地方進行,確保不污染周圍環境和水源,不影響周圍群眾生活,同時,坑中要用石灰粉拋灑,進行消毒處理后掩埋。
當然,相關政府部門還應加大對疫苗管理法規的宣傳和對非法生產、經營疫苗的查處力度,凈化疫苗市場;嚴格執行疫苗經營許可制度,完善疫苗儲存、運輸管理制度,確保消費者能用上放心的疫苗;加強對動物防疫人員的技術培訓和加大對基層防疫單位的投入,促進防疫工作有序展開,有效防控重大動物疫病的發生和蔓延。
參考文獻
[1] 李響,劉計順.當前禽病的流行趨勢及防控策略[J].現代畜牧獸醫,2010,01:51-52.
[2] 崔海霞.構建家禽堅強免疫體系的解決方案[J].中國畜牧獸醫報,2010,02(5):1-2.
[3] 趙曉剛,楊少福.影響疫苗免疫效果的幾點因素[J].獸醫衛生,2009,(11):26.
[4] 關韞明.禽場制定免疫程序應考慮的因素[J].養殖技術顧問,2009,(12):25.
1 禽體健康狀況
免疫接種是用人工方法將有效疫苗引入到動物體內,激活免疫系統,使機體獲得預防某種傳染病的能力。但是,這種免疫力產生的前題條件是被免動物是健康的,禽流感疫苗的免疫也不例外,免疫前應對禽群進行詳細的檢查和了解,體弱、染疫者一般不宜接種。因此,加強飼養管理、提高禽體健康水平是禽流感免疫成功的前提。
1.1 飼養環境
養禽場應遠離居民區、集貿市場、交通要道以及其他動物生產場所等。采取全進全出的飼養模式,每次引種之前和家禽出欄之后都要徹底消毒禽舍。養禽場應設置專門供給工作人員出入的通道,場內的各種用具及常規防護物品應定期進行清洗和消毒,嚴禁外來人員進入或參觀。搞好禽舍和飼養員的日常衛生和消毒工作,定期對禽舍、籠具、孵化器、工作人員的衣帽等以及過往車輛和場區周圍環境進行嚴格的消毒,杜絕鳥類與家禽接觸,為家禽提供一個潔凈的環境。
1.2 營養水平
蛋白質、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的缺乏都會使家禽機體的免疫功能下降,即使免疫后,機體也無法產生正常的免疫應答反應,導致其抗體水平降低甚至造成免疫失敗。因此,在日常的飼養管理中應為家禽提供全面、均衡的營養,提高機體免疫力。
1.3 飼養管理
養殖密度過大、禽舍內的溫度和濕度不適、未及時進行通風換氣或換氣過度等,都會使家禽出現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機體的免疫應答能力下降,導致家禽免疫效果差或者免疫失敗。因此,在日常的飼養管理中應盡可能地減少對家禽的應激,合理控制飼養密度,經常通風,適時調整禽舍的溫度和濕度,提供優質飼料。
1.4 疫病
家禽的某些傳染病病毒,如網狀內皮增生病病毒、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病毒、雞傳染性貧血病毒、禽呼腸孤病毒、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等均會破壞機體的免疫系統,導致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因此,在進行禽流感免疫時應考慮這些免疫抑制性病毒病的感染情況,及早進行預防和控制。
2 疫苗質量
2.1 疫苗的來源
禽流感疫苗生產廠家必需是GMP認證企業,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在每個禽流感疫苗生產企業派駐廠監督員,對疫苗生產、檢驗實行全程監督,對疫苗成品實行抽檢制度,并加貼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統一印制的防偽標簽。禽流感疫苗是由政府招標采購、各級獸醫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發放,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經營。因此,養殖戶在購買禽流感疫苗時,一定要確保疫苗來源可靠。
2.2 疫苗的保存與運輸
疫苗的運輸應嚴格執行冷鏈系統,即從生產廠家到養殖戶的整個運輸過程都必須始終處于冷藏(2~8℃)狀態,嚴禁反復凍融。
2.3 疫苗的亞型
高致病性禽流感都是由A型流感病毒H5或H7亞型引起的,雖然目前我國暴發的禽流感都是H5亞型,但僅僅使用H5亞型疫苗并不能保證萬無一失,因為一種亞型的疫苗只對一種亞型的病毒所致疾病有效。
2.4 免疫前的檢查
免疫前應檢查疫苗的名稱、生產廠家、批號、有效期、物理性狀、貯存條件等是否與說明書相符,仔細查閱使用說明書與瓶身標簽標示的內容是否相符,明確使用劑量、使用方法及有關注意事項,并嚴格遵守執行。對過期、無批號、油乳劑破乳、失真空及顏色異?;騺碓床幻鞯囊呙鐟故褂?。
3 免疫操作
3.1 免疫時間
2種或多種疫苗(菌苗)同時免疫或免疫間隔時間過短,往往會產生干擾現象。因此,免疫接種禽流感疫苗時,最好與其他疫苗的免疫間隔開來。
3.2 接種途徑與免疫劑量
禽流感疫苗的免疫應遵照疫苗使用說明書推薦的使用方法和免疫劑量,采用頸背皮下注射或胸部、腿部肌肉注射。免疫劑量可在說明書推薦的基礎上,依據品種、日齡、體重的不同適當增減。如,雞一般在7~14日齡首免,0.3mL/羽,3~4周后二免,0.5mL/羽,開產前10~15d三免,0.5mL/羽,以后根椐免疫抗體檢測結果每隔4~6個月免疫1次,劑量同二免;鴨在5~15日齡首免,0.3~0.5mL/羽,40~55日齡二免,0.5~1.0mL/羽,開產前10~15d三免,1.0~1.5mL/羽,產蛋中期四免,劑量同三免;鵝的免疫程序與鴨相近,但劑量需適當加大。在對家禽進行免疫時一定要嚴格控制免疫劑量,如果免疫劑量不足,則達不到免疫效果;相反,如果免疫劑量過大,不僅浪費,還有可能引起免疫麻痹,結果適得其反。
3.3 考慮免疫產生期與免疫保護期
免疫產生期是指動物從接種疫苗開始到機體產生抗體水平并達到能抵抗病毒(或細菌)感染臨界值的時間;由此時開始到抗體水平下降到不足以抵抗病毒(或細菌)感染為止的這段時間為免疫保護期。禽流感油佐劑苗的免疫產生期一般為14d,免疫保護期為120d。如果家禽在免疫保護期外接觸到禽流感病毒,就可能感染發病,為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應做好禽群抗體水平的監測工作,根據機體抗體水平消漲規律適時補免。
3.4 規范免疫接種操作
(1)疫苗從冰箱中取出后,夏秋季節應置于室溫(22℃左右)2h左右,冬春寒冷季節應置于35℃左右的溫水中浸泡0.5h以上,讓其溫度回升后再使用。使用前應充分搖勻,吸出的疫苗不得再注回到瓶內,疫苗啟封后,限24h內用完。
摘要:家禽生產的外部環境因素對家禽的健康、生產性能的發揮及疾病的控制都有著重要作用。從與家禽生產密不可分的幾個外部環境因素包括場址的選擇及生產過程中的溫度、濕度、空氣、光照、噪音、飼料和飲水、微生物等方面探討它們對家禽保健所產生的影響,以期引起人們對家禽養殖環境的重視。
關鍵詞:養殖環境 家禽保健 衛生防疫
場址的選擇與防疫有很大關系。為就近供應鮮蛋和活禽,我國有不少家禽場建在大城市附近,但城市與家禽場之間存在著相互干擾。城市的廢氣、廢水、廢棄物等“三廢”會對家禽造成危害,家禽場的“三廢”也會形成公害招致社會的反對。因此,家禽場應盡量選在遠離城郊、靠近農田、菜地的地方,與附近的居民點、鐵路、公路、運輸河道等要有相當的距離,盡量做到既方便運輸,又能防止環境污染、病原感染與噪音干擾等。禽場要求地勢高燥、背風向陽、朝南或東南方向,最好有一定緩坡以利于光照、通風和排水,以保持場區小氣候溫熱狀況相對穩定,還要求家禽的糞便能方便地運輸到農田、菜地當中,使糞便得到充分地利用。另外,禽場附近應無屠宰場以及易造成污染的工廠。
一、溫度
根據家禽的生理特點,最佳舒適溫度為18~31℃(在一般飼養管理條件下,蛋用母雞的適宜溫度為10~24℃,肉用仔雞的適宜溫度為21~27℃)。但是以目前普通的雞舍結構和飼養方式完全保持最佳溫度幾乎不可能。而對溫度最敏感的雛雞,以目前普遍采用的保溫形式,要達到所要求的育雛溫度比較容易,但是在冬天要做好保溫與通風之間的協調??赏ㄟ^觀察雞群進行判斷,如果雞群自然散開,活動、采食、叫聲都很平和,說明溫度適合雞群需要;如果雞群扎堆,說明溫度不夠;雞群張口呼吸,遠離熱源,說明溫度偏高。至于通風是否適度,以人進入育雛舍感到舒適為準,如果人進入育雛舍感到很不舒適,灰塵很多,氣味很重,說明舍內通風不良,應盡快通風換氣,實際生產中最關鍵的是要有通風意識。夏天高溫季節,主要任務是防暑降溫,可采用風扇、噴霧、濕簾負壓通風、雞舍安裝隔熱板、雞舍四周種樹等措施。
二、濕度
溫度舒適范圍內最理想的相對濕度為60%~65%,最大范圍為40%~72%。在溫度達32.2℃時,相對濕度超過55%,家禽體溫開始上升,對保健不利。在高濕條件下,尤其在相對濕度70%以上時,能促進病原性真菌、細菌和寄生蟲的發育,機體的抵抗力減弱,家禽易患疥癬、濕疹等皮膚病。高溫高濕時,飼料、墊料等易于霉敗,可使雛雞群暴發曲霉菌病,造成重大損失;高濕還利于球蟲病的傳播。在低溫高濕的條件下,家禽易患各種呼吸道疾病、感冒性疾病,如風濕癥、關節炎、神經痛等。濕度低則會引起啄肛、啄癖等疾病,致使羽毛生長不良。
三、空氣
由于雞的消化道短,雞糞中殘余蛋白含量高達20%~28%,在溫暖季節極易發酵產生氨氣和硫化氫。這2種廢氣對家禽非常有害,它們能刺激雞的呼吸系統而誘發呼吸系統疾病,亦可誘發腹水癥和灼傷眼睛,所以雞舍空氣中氨氣的含量不能超過5mg/kg,硫化氫不能超過1mg/kg。另外,一氧化碳對神經、血液系統具有毒害作用,因此在寒冷的冬季,用煤炭在禽舍內生火取暖時(尤其是在夜間),要防止舍內因通風換氣不良而可能產生的一氧化碳中毒。由于家禽呼出的CO2是舍內濃度最高的廢氣,因此要求把CO2在空氣中的總量控制在0.2%以內,以確保達到安全標準。雞舍在設計時必須優先考慮其通風性能。在炎熱條件下,氣流有利于對流散熱和蒸發散熱,對提高產蛋率和雛雞的生長具有良好的作用。因此,夏季應適當提高舍內空氣流動速度,加大通風量。
四、光照與噪音
良好的光照控制能使家禽發揮其良好的生產性能,因此光照時間不可忽長忽短,光照強度亦不可忽強忽弱,必須按規定進行,以減少對家禽的應激。噪音對家禽的危害十分嚴重。當噪音在40db以下時,其生產性能良好;60db時生產性能為正常的80%;70db時僅為50%;80db時只有30%。突如其來的響聲會引起嚴重的驚群而突發猝死綜合癥,有的甚至在短期內停產。因此,在選擇場址時,首先應考慮遠離公路、鐵路以及嘈雜的場所。
五、飼料與飲水
飼料和飲水是家禽的物質基礎,飼料和飲水的衛生指標對家禽健康非常重要。在當前的家禽生產中,飼料來源復雜,現有的加工、運輸和貯存條件很難保證飼料不被污染,有些飼料出現嚴重的霉變,致使家禽發生霉菌毒素中毒和霉菌性肺炎。因此,有條件的地方應作飼料和水的衛生監測,監測內容包括病原微生物污染程度、殘留農藥及其他有害物質、微量元素及其他微量養分的含量、新鮮度或變質程度、各種主要營養成分含量等。
六、微生物
對大群飼養的家禽生產而言,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傳染病危害最大。致病性微生物主要是通過3種方式傳播疫?。阂皇遣≡晕⑸锔街趬m埃微粒上傳播疫?。欢遣≡晕⑸锔街趧游锉乔缓脱屎恚ㄟ^咳嗽和打噴嚏形成飛沬,污染禽舍空氣引起疫病傳播;三是病原性微生物附著于氣溶膠中傳播。傳染病的發生有3個環節,即病原-傳播途徑-易感動物。當這3個環節都存在時,傳染病便發生了,因此為了防止傳染病的發生,需從以下方面著手預防。
(1)消毒。消毒是在體外殺死病原微生物的唯一途徑。首先,要徹底清洗。水洗干凈雞舍內材料,是消毒作業的前期工作。水洗結束的標準為:肉眼不見雞舍內有污物。其次,使用消毒劑。各種病原體只用1種消毒劑是不行的,在實際工作中,要使用2種作用不同的消毒劑或采取2種不同的消毒方法進行交替消毒。對于一般的病原菌和病毒,可用苛性堿進行消毒;對于特殊的病原菌(如芽孢菌等),要用氯系列消毒劑;對于球蟲類卵囊,則用殺卵囊藥劑。飼養人員進出禽舍時的更衣消毒、用具消毒等也都能有效地切斷病原的傳播。
(2)消滅易感個體。消滅易感個體的方法是進行免疫接種和增強抗病力。每個禽場都應根據自身所處的環境,制定出適合于本場的免疫程序。目前,我國現有疫病中,絕大多數已有疫苗控制,疫苗使用后應及時作抗體監測,根據監測結果制定下一步免疫計劃,不斷調整、完善,這樣才能保證傳染病的發生能有效地控制。
(3)藥物治療。有的雞場只重視人工主動免疫,不重視提高抗病力,有的濫用藥物而破壞了正常腸道菌落的微生態,使感染門戶洞開,從而形成用藥不斷、發病不斷的惡性循環。因此,制定適當的藥物防治程序,以保持家禽體內正常環境的相對穩定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家禽;傳染性;呼吸道疾病;病原
中圖分類號:S856.3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家禽傳染性呼吸道疾病大多是多種致病因子引起的,對家禽損害甚大,甚至可以造成家禽死亡,給養殖業帶來嚴重損失。只有弄清家禽多種病因傳染性呼吸道疾病的發病原因,才能針對性采取防治措施,盡快控制病情,防治疫情蔓延擴散。
1 禽多種病因傳染性呼吸道疾病病原的相互關系
禽群傳染性呼吸道疾病多發生在冬春季節,其發生特征是傳播迅速,表現為呼吸道癥狀,對禽群的侵害非常嚴重,如果控制不力,很容易造成大面積感染發病,甚至可以造成大批家禽死亡。只有找到病原體的存在方式,以及相互作用的特點,才能制定針對性防治措施。
1.1 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在家禽傳染性呼吸疾病病原間的相互作用中有明顯的影響。飼養環境空氣中氨氣濃度過大、塵埃過多、家禽環境污染嚴重,都會為傳染性呼吸道疾病發生創造有利條件。家禽長期在濃度20mg/kg氨氣環境中,很容易出現肉眼和組織學病變,甚至感染NDV。像雞呼吸時塵埃顆粒會阻礙其氣管和支氣管,這些塵埃往往都帶有病毒和細菌,很容易誘發呼吸道疾病。
1.2 熱應激和霉菌毒素
根據相關試驗證實,熱應激會影響某些疫苗免疫抗體的產生。像霉菌毒素的污染,糧食中受污染可以占到40%,黃曲霉素能夠引起免疫抑制,導致血清蛋白和球蛋白水平降低,細胞介導免疫功能降低。
1.3 細菌和支原體
大腸桿菌和支原體是一種潛在感染,由于養殖環境衛生條件差,致使禽群體帶有這2種病原。如剛出世的雛雞就部分帶有病菌,在環境適宜情況下,會迅速蔓延和傳播。支原體單一感染時,禽群只是表現為輕微呼吸道癥狀,如果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的存在,就會形成嚴重的呼吸道疾病暴發。由于副嗜血桿菌可以使支原體毒力大幅度增強。像養雞場有支原體感染,加上新城疫病毒、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大腸桿菌等病原協作發生,常常要導致嚴重呼吸道疾病的發生和流行。在大腸桿菌感染情況下,有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加入,也可以引起明顯癥狀甚至死亡。
1.4 免疫抑制病病原
所謂免疫抑制就是指家禽機體在某種物理化學和生物因素作用下,機體免疫應答能力降低甚至無應答。像傳染性法氏囊病、禽白血病、馬立克氏病、雞傳染性貧血等,都是常見免疫抑制病。如雞群感染IBDV和大腸桿菌后,采用不同毒株的腺病毒攻擊,就會導致呼吸道癥狀和病變。如果使用毒力比較強的IBD疫苗時,可以影響ND和IB疫苗免疫應答能力。
2 常見禽傳染性呼吸道疾病防治方法
家禽常見傳染性呼吸道疾病包括傳染性喉氣管炎、傳染性鼻炎、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曲霉菌病、傳染性敗血霉形體病等,掌握其發病特征、致病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對有效控制家禽傳染性呼吸道疾病有重要意義。
2.1 傳染性喉氣管炎
這種傳染性喉氣管炎不僅能夠感染家禽,對野生禽類也能形成感染,如野雞、孔雀等。主要是通過飲水、用具、飼料進行傳播。舍內通風較差,維生素缺乏,也是重要原因。病癥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食欲較差,眼睛和鼻孔有少量分泌物。喉頭有過量的滲出物堵塞很容易使禽窒息死亡。
防治可以用樟腦水肌肉注射,能夠緩解禽呼吸困難的癥狀。要注意加強護理,特別是舍內通風要改善,飼料可以適當加入多種維生素,或用土霉素、氯霉素等控制,也可以接種疫苗。
2.2 傳染性鼻炎
傳染性鼻炎主要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的,也可以通過污染的飼料、飲水傳播,天氣悶熱潮濕缺少維生素A都能夠促使鼻炎發生。感染鼻炎有1~3d的潛伏期,發病初期有稀薄鼻液,呼吸不暢,眼結膜發炎,常常流淚,精神不好,食欲減退。
防治可以用鏈霉素、磺胺類藥物、土霉素等。鏈霉素在飲水中加入,100萬單位/kg水;磺胺類可以選用磺胺噻唑,也是飲水中加入,5g/kg水。土霉素可以加入飼料中喂養,2g/kg飼料,連用5~7d。還可以選用強力霉素紅霉素等藥物,要注意預防復發,可以在療程結束后,隔7d再用藥1~2d作為鞏固。
2.3 傳染性支氣管炎
傳染性支氣管炎注意是通過空氣飛沫和飼料、飲水、用具等媒介傳播,舍內過熱、過冷、密度過大、通風不暢等,都會促使此病發生。目前沒有太有效藥物治療,可以適當用氯霉素、土霉素和泰樂菌素等防止其繼發感染,一般連用3~5d。要加強護理,保持舍內通風,適當增加維生素,可以進行免疫接種。
2.4 傳染性曲霉菌病
曲霉菌病又叫霉菌性肺炎,多種家禽和哺乳動物都可感染。致病主要是煙曲霉菌,主要癥狀表現為嚴重呼吸苦難,食欲大減,飲水較多,后期腹瀉,最后衰弱窒息死亡。
防治可以在飼料中加入制霉菌素,3片/kg飼料,也可以將硫酸銅加入飲水中,0.5g/kg水,2種藥物合力連用5~7d。還可以在飲水中加碘化鉀治療,5~10g/kg水。
2.5 傳染性敗血霉形體病
傳染性敗血霉形體病主要靠接觸、塵埃、飛沫等方式傳播,寄生蟲病、運輸、通風不好、飼料變質等都可促使此病發生,特別冬季是流行季節。一般感染有10~21d潛伏期,表現為慢性病程較長。此病多發生在雛禽,呼吸道發炎,鼻竇結膜炎和氣管炎,繼而呈現呼吸困難,食欲減退,生長緩慢。
防治可以用鏈霉素、四環素等抗生素,加入飲水中。鏈霉素80萬單位/kg水,也可以加入泰樂菌素,2g/kg水,連用5d。還可以用呋喃唑酮加入飼料中,連續用7d。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抗生素的時候,要進行輪換或聯合使用,以免產生抗藥性。
3 禽傳染性呼吸道疾病綜合防治措施
3.1 改善飼養環境
農村養殖環境污染較嚴重,傳染性呼吸道疾病病原多為多種同時長期存留,這是傳染性呼吸道疾病發病的最重要致因。因此,要對飼養環境進行徹底整治,消除污染源,盡量降低舍內氨氣濃度,減少塵埃漂浮,保持良好通風,減少空氣中病原的滯留。還要注意減少外在的誘導因素侵入,建立嚴格衛生消毒制度。外來人員車輛要經過消毒方可進場,出入要換鞋,定期對禽體和舍內外進行消毒,要加強飲水管理,保持水質干凈,注意在飲水中適當加入漂白粉或菌毒凈,接種疫苗的前2d要停止飲水消毒。飼養用具也要重點進行消毒處理,可以用0.01%百毒殺或0.05%強力消毒靈液洗刷。對禽舍消毒可以用石灰水或燒堿液噴灑。
3.2 做好免疫工作
做好禽群的免疫接種工作,提高禽群的免疫力。特別是要做好ND、IB和禽流感的免疫接種,即使有支原體和大腸桿菌或其他病原體存在,禽群的呼吸道疾病的發生也會很輕微。
3.3 控制免疫抑制
免疫抑制病病原能夠在不同程度上損害禽體免疫器官,導致機體免疫應答降低,一些疫苗免疫失效,還會使雞群對病原體易感性增加,因此,要加強免疫抑制控制,可以通過免疫接種提高禽群免疫力。通過抗體檢測,淘汰陽性禽群,盡量減弱免疫抑制的發生程度。
4 結語
家禽傳染性呼吸道疾病危害嚴重,防控難度也比較大,要掌握基本的控制要領,才能獲得良好的防治效果。關鍵要做好家禽傳染性呼吸道疾病病原傳播渠道控制,加強免疫接種工作,改善養殖環境,為家禽傳染性呼吸道疾病防治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史永豐,張海建,孫艷紅.禽傳染性呼吸道疾病的流行與防治[J].養殖技術顧問,2013(09).
[2] 陸秀娟,吳宇本.家禽呼吸道疾病的診斷與防治[J].中國動物檢疫,2008(11).
[3] 何偉.家禽幾類常見呼吸道疾病及其防治措施[J].養殖技術顧問,2011(12).
1禽場的選擇
場址的選擇與防疫有很大關系。為就近供應鮮蛋和活禽,我國有不少家禽場建在大城市附近,但城市與家禽場之間存在著相互干擾。城市的廢氣、廢水、廢棄物等“三廢”會對家禽造成危害,家禽場的“三廢”也會形成公害招致社會的反對。因此,家禽場應盡量選在遠離城郊、靠近農田、菜地的地方,與附近的居民點、鐵路、公路、運輸河道等要有相當的距離,盡量做到既方便運輸,又能防止環境污染、病原感染與噪音干擾等。禽場要求地勢高燥、背風向陽、朝南或東南方向,最好有一定緩坡以利于光照、通風和排水,以保持場區小氣候溫熱狀況相對穩定,還要求家禽的糞便能方便地運輸到農田、菜地當中,使糞便得到充分地利用。另外,禽場附近應無屠宰場以及易造成污染的工廠。
2禽場的衛生防疫設施
禽場內外、場內生產區與其他各區之間、生產區內各雞舍之間,均應設隔離帶或隔離物,入口建隔離消毒設施,成為多層隔離封閉單位,凈道、臟道不可交叉。
禽場應設有圍墻或防疫壕溝,少設大門和出入口。大門口應建有與門等寬、略高于地面且帶雨棚的消毒池,長5~6m,用于進出車輛和人員消毒,做到消毒藥物常年不斷且經常更換。禽舍之間間隔距離至少15m以上,并有隔離溝或其他天然隔離物。生產區入口處建車輛消毒池和消毒更衣室。消毒更衣室必須具有“初步消毒—更衣—再消毒”的配套設施。專業戶至少應有更衣和消毒設施1套。雞舍入口處應設消毒更衣室,一般包括腳踏式消毒池、洗手池、更衣更鞋間等。
3禽場的生態環境
3.1溫度
根據家禽的生理特點,最佳舒適溫度為18~31℃(在一般飼養管理條件下,蛋用母雞的適宜溫度為10~24℃,肉用仔雞的適宜溫度為21~27℃)。但是以目前普通的雞舍結構和飼養方式完全保持最佳溫度幾乎不可能。而對溫度最敏感的雛雞,以目前普遍采用的保溫形式,要達到所要求的育雛溫度比較容易,但是在冬天要做好保溫與通風之間的協調??赏ㄟ^觀察雞群進行判斷,如果雞群自然散開,活動、采食、叫聲都很平和,說明溫度適合雞群需要;如果雞群扎堆,說明溫度不夠;雞群張口呼吸,遠離熱源,說明溫度偏高。至于通風是否適度,以人進入育雛舍感到舒適為準,如果人進入育雛舍感到很不舒適,灰塵很多,氣味很重,說明舍內通風不良,應盡快通風換氣,實際生產中最關鍵的是要有通風意識。夏天高溫季節,主要任務是防暑降溫,可采用風扇、噴霧、濕簾負壓通風、雞舍安裝隔熱板、雞舍四周種樹等措施。
3.2濕度
溫度舒適范圍內最理想的相對濕度為60%~65%,最大范圍為40%~72%。在溫度達32.2℃時,相對濕度超過55%,家禽體溫開始上升,對保健不利。在高濕條件下,尤其在相對濕度70%以上時,能促進病原性真菌、細菌和寄生蟲的發育,機體的抵抗力減弱,家禽易患疥癬、濕疹等皮膚病。高溫高濕時,飼料、墊料等易于霉敗,可使雛雞群暴發曲霉菌病,造成重大損失;高濕還利于球蟲病的傳播。在低溫高濕的條件下,家禽易患各種呼吸道疾病、感冒性疾病,如風濕癥、關節炎、神經痛等。濕度低則會引起啄肛、啄癖等疾病,致使羽毛生長不良。
3.3空氣
由于雞的消化道短,雞糞中殘余蛋白含量高達20%~28%,在溫暖季節極易發酵產生氨氣和硫化氫。這2種廢氣對家禽非常有害,它們能刺激雞的呼吸系統而誘發呼吸系統疾病,亦可誘發腹水癥和灼傷眼睛,所以雞舍空氣中氨氣的含量不能超過5mg/kg,硫化氫不能超過1mg/kg。另外,一氧化碳對神經、血液系統具有毒害作用,因此在寒冷的冬季,用煤炭在禽舍內生火取暖時(尤其是在夜間),要防止舍內因通風換氣不良而可能產生的一氧化碳中毒。由于家禽呼出的CO2是舍內濃度最高的廢氣,因此要求把CO2在空氣中的總量控制在0.2%以內,以確保達到安全標準。雞舍在設計時必須優先考慮其通風性能。在炎熱條件下,氣流有利于對流散熱和蒸發散熱,對提高產蛋率和雛雞的生長具有良好的作用。因此,夏季應適當提高舍內空氣流動速度,加大通風量。
3.4光照與噪音
良好的光照控制能使家禽發揮其良好的生產性能,因此光照時間不可忽長忽短,光照強度亦不可忽強忽弱,必須按規定進行,以減少對家禽的應激。噪音對家禽的危害十分嚴重。當噪音在40db以下時,其生產性能良好;60db時生產性能為正常的80%;70db時僅為50%;80db時只有30%。突如其來的響聲會引起嚴重的驚群而突發猝死綜合癥,有的甚至在短期內停產。因此,在選擇場址時,首先應考慮遠離公路、鐵路以及嘈雜的場所。
3.5飼料與飲水
飼料和飲水是家禽的物質基礎,飼料和飲水的衛生指標對家禽健康非常重要。在當前的家禽生產中,飼料來源復雜,現有的加工、運輸和貯存條件很難保證飼料不被污染,有些飼料出現嚴重的霉變,致使家禽發生霉菌毒素中毒和霉菌性肺炎。因此,有條件的地方應作飼料和水的衛生監測,監測內容包括病原微生物污染程度、殘留農藥及其他有害物質、微量元素及其他微量養分的含量、新鮮度或變質程度、各種主要營養成分含量等。
3.6微生物
對大群飼養的家禽生產而言,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傳染病危害最大。致病性微生物主要是通過3種方式傳播疫?。阂皇遣≡晕⑸锔街趬m埃微粒上傳播疫?。欢遣≡晕⑸锔街趧游锉乔缓脱屎?,通過咳嗽和打噴嚏形成飛沬,污染禽舍空氣引起疫病傳播;三是病原性微生物附著于氣溶膠中傳播。傳染病的發生有3個環節,即病原-傳播途徑-易感動物。當這3個環節都存在時,傳染病便發生了,因此為了防止傳染病的發生,需從以下方面著手預防。
(1)消毒。消毒是在體外殺死病原微生物的唯一途徑。首先,要徹底清洗。水洗干凈雞舍內材料,是消毒作業的前期工作。水洗結束的標準為:肉眼不見雞舍內有污物。其次,使用消毒劑。各種病原體只用1種消毒劑是不行的,在實際工作中,要使用2種作用不同的消毒劑或采取2種不同的消毒方法進行交替消毒。對于一般的病原菌和病毒,可用苛性堿進行消毒;對于特殊的病原菌(如芽孢菌等),要用氯系列消毒劑;對于球蟲類卵囊,則用殺卵囊藥劑。飼養人員進出禽舍時的更衣消毒、用具消毒等也都能有效地切斷病原的傳播。
中圖分類號:S85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3)03-0086-02
1 家禽營養代謝病的病因
1.1 營養物質攝入不足
日糧中缺乏某些維生素、礦質微量元素、蛋白質等營養物質;家禽因食欲不振而引起的營養物質攝入不足。
1.2 營養物質的需求量增多
如由于特殊生理階段(產蛋高峰期等)、生產性能的需要,其所需的營養物質增加。應激狀態時胃腸道病影響消化吸收,或寄生蟲病和慢性傳染病等情況下,都可引起營養代謝病。
1.3 營養物質的平衡失調
家禽體內營養物質間的關系是復雜的,除各營養物質的特殊作用外,還可通過轉化、協同和拮抗等作用以維持其平衡,如鈣、磷、鎂的吸收,需要維生素D;磷過少,則鈣難以沉積;日糧中鈣過多,則影響銅、錳、鋅、鎂的吸收和利用。因而它們之間的平衡失調,日糧配方不當易發生代謝病。
1.4 飼料、飼養方式和環境改變
隨著新的飼養方式和飼養技術的應用,在生產實踐中不斷地出現新的情況。如籠養雞不能從糞便中獲得維生素K;為了控制雛雞球蟲病或某些傳染病,日糧中長期添加抗生素或其他藥物,影響腸道微生物合成某些維生素、氨基酸等。飼料霉變、儲存時間過長等也將導致代謝病發生。
2 家禽營養代謝病的種類
(1)維生素缺乏及其代謝障礙疾病。脂溶性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缺乏或代謝障礙??;水溶性維生素B1、維生素B2、泛酸、煙酸、生物素、膽堿、葉酸、維生素B12以及維生素C的缺乏或代謝障礙病。
(2)礦質元素缺乏及代謝障礙疾病。鈣、磷、鉀、鈉、氯、錳、碘、鐵、銅、鋅、硒等礦質微量元素的缺乏或代謝障礙病。
(3)蛋白質、糖、脂肪代謝障礙疾病家禽蛋白質缺乏癥、家禽痛風、小雛脂肪酸缺乏癥。
3 家禽營養代謝病的特點
(1)病程長,一般皆需要數周或數月才表現出臨床癥狀。病禽體溫一般偏低,大多有生長發育停止、貧血、消化和生殖機能紊亂等臨床癥狀,有的可能長期不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而成為隱性型。
(2)多為群發性,多由于雞群長期或嚴重缺乏某些營養物質,故具有發病率高,群體發病等特點。
(3)早期診斷困難,在臨床癥狀表現往往不明顯,增加了早期診斷的難度。當發現雞群出現癥狀之后,已造成生產性能降低或免疫功能下降,容易繼發或并發某些傳染病、慢性病,所需治療時間也相應延長。
(4)此類疾病可以通過飼料、土壤、水質檢驗和分析查明病因。只要去除致病因素,加強治療,就能得以預防。
4 家禽營養代謝病的診斷
4.1 病因調查
對飼養管理條件,原糧采購地點和飼料加工技術,飼喂飼料數量和時期,日糧配方平衡狀況和其實際營養價值以及家禽種類、品種、生長發育階段和生產性能等進行調查了解。
4.2 臨床癥狀觀察
維生素B2缺乏癥的雞趾爪倦縮及腿麻痹。錳缺乏癥的雞膝關節腫大,腿骨增粗,彎曲或扭曲等。
4.3 病理剖檢
挑選有代表性病雞剖檢,有可能提供依據。如白肌病雛雞的肌肉變性,外觀灰黃,骨骼肌有灰白色條紋,橫斷面有灰白色斑點等。內臟型痛風其內臟器官表面有白色尿酸鹽沉著。雞脂肪肝病的肝腫大,色黃、質脆,腹腔和腸的表面有大量脂肪沉著。
4.4 實驗室診斷
將血液、排泄物、飼料和飲水、土質等進行試驗檢測。如測定血液中尿酸含量劇增,往往是痛風癥的標志。4.5 治療性診斷
通過補給病雞群可能缺乏的營養物質,也是重要的治療方法之一。如有些地區或雞群發生腹瀉,用多種抗菌素治療無效,而用亞硒酸鈉和維生素E能迅速治愈,則可判為維生素E-硒缺乏癥。
5 定期監測
5.1 中間代謝過程監測
主要檢測禽血液和糞尿,如血液甘油三酯含量升高是脂肪肝出血綜合癥的預兆,糞尿中尿酸含量升高為禽痛風病的標志。
5.2 禽產品(肉、蛋)的監測
禽體本身對某些有害物質具有匯集作用,從而在其肉、蛋里含量升高,或使其他營養物質缺乏。種雞維生素缺乏可導致種蛋的孵化率降低,雛死亡率增加。
5.3 飼料和飲水
飼料監測的內容主要為配合飼料的各種原材料營養成分的分析,毒物質和摻雜使假的測定。飲水監測主要為毒物質、污染情況以及大腸桿菌。
6 家禽營養代謝病的防治
(1)應給予合理的日糧。根據雞的品種、生長發育不同階段和生產性能等要求,科學搭配營養物質。
流感疫苗不能預防禽流感,但有助減低因感染流感而引致并發癥及住院的可能性。因此建議長者及長期患心臟或呼吸疾病的病人注射預防流感疫苗。
市民應如何預防受禽流感感染?
避免接觸家禽及其它雀鳥。染病禽鳥的糞便可能帶有禽流感病毒,應盡量避免接觸。接觸過禽鳥或禽鳥糞便,要立刻用皂液和清水徹底清潔雙手。如家中飼養雀鳥,應避免和它們緊密接觸,處理它們的糞便時應戴上手套。接觸它們或它們的糞便后,必須用皂液和清水徹底清潔雙手。預防禽流感的最好方法,是增強自己的抵抗力,要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均衡的飲食,適量的運動,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并加強室內空氣流通,切勿吸煙。不要去人煙稠密和空氣流通欠佳的地方。
如出現感冒癥狀便要看醫生,留在家中休息。戴上口罩,以免傳染他人。
要戴口罩嗎?
倘若有呼吸道感染的癥狀或發燒,要照顧有呼吸道感染或發燒病者,要前往醫療場所的人士,應戴上口罩。
學校及幼兒院舍應采取什么預防措施?
學校及幼兒院舍應采取措施防止學童接觸禽鳥,如有飼養禽鳥,應把禽鳥與學童分隔,防止學童接觸到禽鳥和禽鳥糞便。教導學童不要喂飼野鴿和其他雀鳥。接觸禽鳥或禽鳥糞便后,要立刻徹底清潔雙手。
出外旅游時怎樣避免感染禽流感?
出發前,如身體不適,尤其是有發燒或呼吸道感染癥狀,應把旅程延遲或取消。身處外地時,如身體不適,特別是有發燒或咳嗽,應戴上口罩,立即通知酒店職員或旅游領隊,并盡快求醫。
在旅途中,盡量避免接觸禽鳥,例如不要前往觀鳥園、農場、街市或到公園活動。不要喂飼白鴿和野鳥等。一旦接觸禽鳥或禽鳥糞便,要立刻徹底清潔雙手。注意飲食衛生,進食的家禽和禽鳥蛋應徹底煮熟。
選購活雞時要注意什么呢?
選購活雞時,應盡量避免接觸雞和雞糞,切勿用口吹雞的尾部。接觸雞后,應徹底清潔雙手。
進食家禽和禽鳥蛋安全嗎?
直至現時為止,沒有資料顯示有人經進食家禽或禽鳥蛋感染禽流感,但家禽和禽鳥蛋仍須徹底煮熟才可進食。
論文摘要 家禽生產的外部環境因素對家禽的健康、生產性能的發揮及疾病的控制都有著重要作用。從與家禽生產密不可分的幾個外部環境因素包括場址的選擇及生產過程中的溫度、濕度、空氣、光照、噪音、飼料和飲水、微生物等方面探討它們對家禽保健所產生的影響,以期引起人們對家禽養殖環境的重視。
但由于我國家禽生產技術特別是禽病控制方面存在著嚴重的滯后性,致使家禽發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毀滅性疫病時呈流行,每年因疾病造成的經濟直接和間接損失達幾十億元。究其原因,筆者認為,禽舍環境與設施落后是關鍵因素,因此全面認識環境因素與家禽保健及疫病控制之間的相互關系是非常必要的。
1禽場的選擇
場址的選擇與防疫有很大關系。為就近供應鮮蛋和活禽,我國有不少家禽場建在大城市附近,但城市與家禽場之間存在著相互干擾。城市的廢氣、廢水、廢棄物等“三廢”會對家禽造成危害,家禽場的“三廢”也會形成公害招致社會的反對。因此,家禽場應盡量選在遠離城郊、靠近農田、菜地的地方,與附近的居民點、鐵路、公路、運輸河道等要有相當的距離,盡量做到既方便運輸,又能防止環境污染、病原感染與噪音干擾等。禽場要求地勢高燥、背風向陽、朝南或東南方向,最好有一定緩坡以利于光照、通風和排水,以保持場區小氣候溫熱狀況相對穩定,還要求家禽的糞便能方便地運輸到農田、菜地當中,使糞便得到充分地利用。另外,禽場附近應無屠宰場以及易造成污染的工廠。
2禽場的衛生防疫設施
禽場內外、場內生產區與其他各區之間、生產區內各雞舍之間,均應設隔離帶或隔離物,入口建隔離消毒設施,成為多層隔離封閉單位,凈道、臟道不可交叉。
禽場應設有圍墻或防疫壕溝,少設大門和出入口。大門口應建有與門等寬、略高于地面且帶雨棚的消毒池,長5~6m,用于進出車輛和人員消毒,做到消毒藥物常年不斷且經常更換。禽舍之間間隔距離至少15m以上,并有隔離溝或其他天然隔離物。生產區入口處建車輛消毒池和消毒更衣室。消毒更衣室必須具有“初步消毒—更衣—再消毒”的配套設施。專業戶至少應有更衣和消毒設施1套。雞舍入口處應設消毒更衣室,一般包括腳踏式消毒池、洗手池、更衣更鞋間等。
3禽場的生態環境
3.1溫度
根據家禽的生理特點,最佳舒適溫度為18~31℃(在一般飼養管理條件下,蛋用母雞的適宜溫度為10~24℃,肉用仔雞的適宜溫度為21~27℃)。但是以目前普通的雞舍結構和飼養方式完全保持最佳溫度幾乎不可能。而對溫度最敏感的雛雞,以目前普遍采用的保溫形式,要達到所要求的育雛溫度比較容易,但是在冬天要做好保溫與通風之間的協調??赏ㄟ^觀察雞群進行判斷,如果雞群自然散開,活動、采食、叫聲都很平和,說明溫度適合雞群需要;如果雞群扎堆,說明溫度不夠;雞群張口呼吸,遠離熱源,說明溫度偏高。至于通風是否適度,以人進入育雛舍感到舒適為準,如果人進入育雛舍感到很不舒適,灰塵很多,氣味很重,說明舍內通風不良,應盡快通風換氣,實際生產中最關鍵的是要有通風意識。夏天高溫季節,主要任務是防暑降溫,可采用風扇、噴霧、濕簾負壓通風、雞舍安裝隔熱板、雞舍四周種樹等措施。
3.2濕度
溫度舒適范圍內最理想的相對濕度為60%~65%,最大范圍為40%~72%。在溫度達32.2℃時,相對濕度超過55%,家禽體溫開始上升,對保健不利。在高濕條件下,尤其在相對濕度70%以上時,能促進病原性真菌、細菌和寄生蟲的發育,機體的抵抗力減弱,家禽易患疥癬、濕疹等皮膚病。高溫高濕時,飼料、墊料等易于霉敗,可使雛雞群暴發曲霉菌病,造成重大損失;高濕還利于球蟲病的傳播。在低溫高濕的條件下,家禽易患各種呼吸道疾病、感冒性疾病,如風濕癥、關節炎、神經痛等。濕度低則會引起啄肛、啄癖等疾病,致使羽毛生長不良。
3.3空氣
由于雞的消化道短,雞糞中殘余蛋白含量高達20%~28%,在溫暖季節極易發酵產生氨氣和硫化氫。這2種廢氣對家禽非常有害,它們能刺激雞的呼吸系統而誘發呼吸系統疾病,亦可誘發腹水癥和灼傷眼睛,所以雞舍空氣中氨氣的含量不能超過5mg/kg,硫化氫不能超過1mg/kg。另外,一氧化碳對神經、血液系統具有毒害作用,因此在寒冷的冬季,用煤炭在禽舍內生火取暖時(尤其是在夜間),要防止舍內因通風換氣不良而可能產生的一氧化碳中毒。由于家禽呼出的CO2是舍內濃度最高的廢氣,因此要求把CO2在空氣中的總量控制在0.2%以內,以確保達到安全標準。
轉貼于
雞舍在設計時必須優先考慮其通風性能。在炎熱條件下,氣流有利于對流散熱和蒸發散熱,對提高產蛋率和雛雞的生長具有良好的作用。因此,夏季應適當提高舍內空氣流動速度,加大通風量。
3.4光照與噪音
良好的光照控制能使家禽發揮其良好的生產性能,因此光照時間不可忽長忽短,光照強度亦不可忽強忽弱,必須按規定進行,以減少對家禽的應激。噪音對家禽的危害十分嚴重。當噪音在40db以下時,其生產性能良好;60db時生產性能為正常的80%;70db時僅為50%;80db時只有30%。突如其來的響聲會引起嚴重的驚群而突發猝死綜合癥,有的甚至在短期內停產。因此,在選擇場址時,首先應考慮遠離公路、鐵路以及嘈雜的場所。
3.5飼料與飲水
飼料和飲水是家禽的物質基礎,飼料和飲水的衛生指標對家禽健康非常重要。在當前的家禽生產中,飼料來源復雜,現有的加工、運輸和貯存條件很難保證飼料不被污染,有些飼料出現嚴重的霉變,致使家禽發生霉菌毒素中毒和霉菌性肺炎。因此,有條件的地方應作飼料和水的衛生監測,監測內容包括病原微生物污染程度、殘留農藥及其他有害物質、微量元素及其他微量養分的含量、新鮮度或變質程度、各種主要營養成分含量等。
3.6微生物
對大群飼養的家禽生產而言,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傳染病危害最大。致病性微生物主要是通過3種方式傳播疫?。阂皇遣≡晕⑸锔街趬m埃微粒上傳播疫??;二是病原性微生物附著在動物鼻腔和咽喉,通過咳嗽和打噴嚏形成飛沬,污染禽舍空氣引起疫病傳播;三是病原性微生物附著于氣溶膠中傳播。傳染病的發生有3個環節,即病原-傳播途徑-易感動物。當這3個環節都存在時,傳染病便發生了,因此為了防止傳染病的發生,需從以下方面著手預防。
(1)消毒。消毒是在體外殺死病原微生物的唯一途徑。首先,要徹底清洗。水洗干凈雞舍內材料,是消毒作業的前期工作。水洗結束的標準為:肉眼不見雞舍內有污物。其次,使用消毒劑。各種病原體只用1種消毒劑是不行的,在實際工作中,要使用2種作用不同的消毒劑或采取2種不同的消毒方法進行交替消毒。對于一般的病原菌和病毒,可用苛性堿進行消毒;對于特殊的病原菌(如芽孢菌等),要用氯系列消毒劑;對于球蟲類卵囊,則用殺卵囊藥劑。飼養人員進出禽舍時的更衣消毒、用具消毒等也都能有效地切斷病原的傳播。
(2)消滅易感個體。消滅易感個體的方法是進行免疫接種和增強抗病力。每個禽場都應根據自身所處的環境,制定出適合于本場的免疫程序。目前,我國現有疫病中,絕大多數已有疫苗控制,疫苗使用后應及時作抗體監測,根據監測結果制定下一步免疫計劃,不斷調整、完善,這樣才能保證傳染病的發生能有效地控制。
(3)藥物治療。有的雞場只重視人工主動免疫,不重視提高抗病力,有的濫用藥物而破壞了正常腸道菌落的微生態,使感染門戶洞開,從而形成用藥不斷、發病不斷的惡性循環。因此,制定適當的藥物防治程序,以保持家禽體內正常環境的相對穩定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蔡蕊,孫凱.家禽飼養環境的優化管理[J].家禽科學,2007(1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