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91小视频app-91香蕉在线看私人影院-91香蕉在线-91香蕉影院-91香蕉影视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保護生態系統的重要性范文

保護生態系統的重要性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保護生態系統的重要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保護生態系統的重要性

第1篇:保護生態系統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 生態功能;區劃;永定河

中圖分類號 X1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0)09-0134-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9.023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指生態系統及其生態過程所形成的及所維持的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條件與效用[1]。生態修復強調生態恢復過程中人類的主動性,一般是對原有的受損生態系統進行改進和修補 ,以提高和恢復生態系統的部分結構與功能,其關鍵是恢復生態系統的功能,并使系統能夠 自我維持[2,3]。生態功能區劃是依據生態系統特征、受脅迫過程與效應、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及生態環境敏感性等分異規律而進行的地理空間分區[4]。生態功能區劃能夠為維護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進行區域生態修復與環境管理提供地理空間上的框架[5],目前已成為領域內的研究熱點。我國于2002年了《生態功能區劃暫行規程》[6],為相關工作提供了原則上的技術指導,在學術界,亦有諸多學者開展了相關研究。大部分是以行政區劃地域為研究對象,主要包括省域生態功能區劃[4]、城市生態功能區劃[8-9]、縣域生態功能區劃[9],還有部分學者對地域內具體自然要素生態功能分區進行了探索,如湖泊生態功能區劃[10]、生態河岸帶功能分區[11]、水生態功能分區[12]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永定河由于水資源緊缺,生態系統退化嚴重,生態服務功能急劇衰退。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首都北京對永定河生態服務功能提出了新的需求,永定河生態修 復已經提上了議事日程。河流生態修復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即將大規模展開 的永定河生態修復將成為我國生態修復建設的標桿性工程。本研究根據生態功能區劃的原理,結合永定河的自然環境特征,利用GIS和RS技術進行永定 河生態問題和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分析,在此基礎上進行以調控河道生態修復為目標的生態 功能區劃,以期為永定河生態修復提供科學依據,亦對生態功能區劃技術與方法的應用領域 進行探索。

1 研究區概況與數據來源

1.1 研究區概況

永定河北京段(幽州―梁各莊)位于北京西部,流經門頭溝、石景山、豐臺、大興和房 山五個區,主河道長約170 km,流域面積為3 168 km2。2007年永定河北京段流域常住人口440萬人,GDP為1 15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03億元, 占全市的5%。本文生態區劃范圍為永定河北京段河道兩邊500 m區域,但考慮到河道功能分區不能脫離河道對應流域范圍生態現狀、生態功能特征及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因此本文分析相關內容多以流域為對象。

1.2 數據來源

本研究使用的數據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覆被變化數據、自然資源數據、環境質量數據等。土地利用/覆被數據以2009年SPOT數字遙感影像作為數據源,解譯生成coverage類型數據,第一大類分為6種類型,其下又分為25個二級類。 自然和社會經濟數據主要來自研究區相關的統計年鑒、水資源公報、環境質量報告書等。

2 生態區劃目標、方法與原則

2.1 區劃目標

永定河河道修復生態功能區劃是以指導河流生態修復為總體目標,具體的目標包括 :明確流域生態系統類型的結構以及空間分布;明確河段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及空間分異;確 定生態環境敏感性與生態功能重要性分布;提供河道生態功能區劃,明確各河段生態修復的 方向與調控指標。

2.2 區劃原則

在生態功能區劃中,將遵循以下原則:全面規劃、統籌兼顧原則;突出生態功能體系的整體協調原則;區域共扼性原則;防洪與生態景觀優美、農作物經濟利益的協調原則;可持續發展與前瞻性原則。

彭?濤等:永定河河道修復生態功能區劃研究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0年 第9期2.3 區劃方法與技術路線

研究方法主要是在區域生態環境調查與搜集流域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利用RS與GIS技術,首先進行生態環境現狀評價,明確區域生態系統的空間分布;其次進行生態問題分析與生態功能重要性評價,分析主要生態環境問題的現狀和趨勢,確定生態敏感區域及生態功能重要性的空間差異;最后根據生態環境特征的相似性與差異性及相關發展規劃對河道進行分區,提出不同河段生態修復調控指標。具體技術路線見圖1。 圖1 河道生態功能區劃技術路線圖

Fig.1 Technical route for river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3 永定河河道生態功能區劃

3.1 自然資源特征分析

3.1.1 地形地貌

永定河北京段地勢北高南低,最高海拔約2 263 m,最低為17 m,總體縱坡為1.64‰。三家店以上段干流稱山峽段(上游),河道長92 km,河道平均縱坡3.1‰,地貌類型多為山地侵蝕構造地貌,以中山、低山丘陵和河谷臺地為主。三家店至盧溝橋稱盧三段(中游),河道長約17 km,此段河道已脫離山區而進入低山區及平原,河床淤高,河道縱坡為2.65‰,形成具有河床、灘地、階地等。盧溝橋至市界梁各莊段稱盧梁段(下游),河道長度為61 km,河道逐漸變寬,河道縱坡為1‰-0.38‰,為河流沖積扇,沙荒河漫灘地與風蝕沙地較多。

3.1.2 土壤

永定河北京段上游海拔1 000 m以上中山地帶,土壤為山地棕壤,海拔1 000 m以下 的低山地帶,土壤為地帶性土類褐色土;其中,在中山陽坡發育著粗骨性棕壤,低山陽坡發 育著粗骨性褐土,而陰坡發育著典型棕壤與淋溶褐土;中游流經城區,多為火山巖及碳酸巖 的褐黃色的亞粘土;下游主要成土母質有沖積洪積物、沖積物和沖積風積物,以潮土為主。

3.1.3 水資源

永定河近十年來年平均入京水量約為4.07億m3,而可供水資源量僅僅只有0.53億m3/年 。上游河道水量與降雨緊密相連,一般年份含砂量都在4%左右,流量為3-5 m3/s。中下游常年 斷流,區域地下水類型主要為孔隙潛水,補給來源主要是地下徑流及大氣降水。每年仍有污水入河,包括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地表水體基本達到了富營養化水平,有水河段總體處于地表水二 級標準,為輕度污染。

3.1.4 氣候

研究區位于歐亞大陸東部中緯度地帶,處在東部濕潤區和西部干旱區之間,大陸性氣候明顯。整個流域平均年降雨量約為556-560 mm,年際變化大,少雨年僅200-300 mm,而 豐雨年則達1 300多mm,區域降雨多集中在6-9月。流 域全年平均日照2 470小時,年平均無霜期200天左右。氣溫日變化及年內變化都很大,上游 門頭溝多年平均氣溫為11.7 ℃,1月份為零下4.3 ℃,七月份達到25.8 ℃。多年平均相對濕度57%,官廳山峽區間年蒸發量在1 800 m m左右,門頭溝站為1 890 mm。

3.1.5 生物多樣性

上游山區植被以森林及其次生灌叢群落為主,低山地帶氣候溫和,由于森林遭破壞,植被以落葉灌叢為主。下游幾乎已經干涸多年無水,河道幾乎是雜草叢生的荒地和幾乎寸草不生的荒石灘。河川谷地以農作物和蔬菜等作物為主。流域水生植被主要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濕生草本植物等。流域內野生動物有獾、野兔、布谷鳥等幾十種。相關保護區共有國家保護野生動物5目8科11種。

3.2 生態問題分析

3.2.1 山峽段水源涵養能力下降,水土流失敏感性較高

三家店以上流域面積1 291 km2,多為石質山區,地形破碎,陡、急、險坡面積比例高,是山洪易發區,以暴雨徑流造成的水力侵蝕的水土流失類型為主。中游在清水河流域和下馬嶺溝流域存在水土流失區。根據2000年全國第二次土壤侵蝕遙感調查結果為759.03 km2,其中,輕度土壤侵蝕610.16 km2,中度土壤侵蝕148.87 km2,土壤侵蝕模數2 000 t/km2•a,年平均侵蝕量291萬 t。近年來,山地綠化工程、人工河道綠化工程的逐步實施,使得區域 的林地、草地覆蓋率增加,大大降低了水土流失程度,但從地勢、地貌、土壤等自然條件本 底看,區域水土流失敏感性較高。

3.2.2 可供水量下降,水質污染

永定河近年來入京水量不斷減少,且水質污染仍在繼續。上游工業污染源占主要比例,生活污染源所占比例相對較低。據2008年北京市水資源公報,永定河三家店以上干流河道水質標準為Ⅱ類,污染屬有機污染型,污染最重的項目有COD、BOD和總氮。上中游沿河地區及企業缺少市政排水及污水處理設施,絕大部分工業廢水及生活污水通過地表直接排入永定河中,每年向永定河排放污水量約為1 500萬t。三家店以下河段已多年斷水,沿岸首鋼、京能電廠、高井電廠等企業大量開采地下水,導致河道及沿岸地區地下水位下降,嚴重缺水。

3.2.3 下游河道環境差,風沙嚴重

永定河三家店以下常年斷流,使得下游河道干涸,砂石盜采使植被受到破壞,河床,大面積河灘地已嚴重沙化,成為北京沙塵源地。未被綠化的空白地段,生物多樣性較差,每遇 大風便塵土飛揚,直接殃及沿岸、城區及下風向更遠的地區生態環境。

3.2.4 防洪標準未達標準,危及防洪安全

歷經多年整治,永定河流域已初步形成防洪體系,但仍存在堤防防灌標準不足且有缺口、建 筑物壅水、阻水等影響行洪安全的因素。目前,除盧三段左堤外,永定河現狀防洪標準只接 近100年一遇,未達到《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提出的北京“中心城按不低于200年一遇洪水標準設防”。上游山峽區間沒有控制性工程。盧三段石電灰管橋處行洪斷面狹窄,形成卡口;廣寧路漫水橋、京原路漫水橋行洪標準不足10年一遇。下游地區河道內種植農作物現象普遍,阻礙行洪。

3.2.5 植被結構簡單,生物多樣性下降

永定河水質污染導致上中游濕地富營養化顯著,水生生物大量死亡,使得對生存環境敏感的生物群落或物種遷出濕地。永定河三家店攔河閘以下斷流,農作物種植業的發展迅速,河道景觀不斷變化,生態格局極不穩定,影響生物棲息。過度的資源利用和環境開發建設造成生態與環境質量下降,物種多樣性降低,并影響了該區域生態系統自我調節和恢復能力,致使 流域內水、陸生的魚、鳥等野生動物變得稀少,生物多樣性下降嚴重。

3.3 生態功能重要性評價

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評價是針對典型生態系統,評價生態服務功能的綜合特征。根據永定河實際情況,本研究主要針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源涵養、土壤保持、凈化環境、娛樂休閑等5方面生態服務功能進行重要性評價。首先,根據生態功能價值評估相關的研究成果[13-14] ,評估永定河當前生態現狀下的生態功能及分項功能的空間差異;在此基礎上,結合《北 京市永定河綜合規劃報告》、《北京市永定河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報告》及相關區縣對永定河 相應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綜合確定永定河流域不同河段對應區域的生態功能重要性差 異與河段對應的生態功能定位。

3.3.1 水源涵養

生態系統水源涵養服務功能重要性在于整個區域對評價地區水資源的依賴程度以及洪水調蓄 作用大小。生態系統水源涵養與水文調蓄能力主要受植被類型及其結構、地表層覆蓋狀況以及土壤理化性質等因素的影響。森林生態系統具有巨大的涵養水源和調節徑流的功能,具體包括蓄水作用、調節徑流、減緩洪水、影響徑流泥沙等。在國家林業局和財政部聯合下發的《國家級公益林區劃界定辦法》(2009)中對永定河的源頭和江河兩岸的森林被劃分為國家重點生態公益林。永定河北京段水源涵養最重要地區主要分布在三家店以上的區域,區內森林覆蓋率較高,生態系統保護較好,對于調控永定河水量、延緩洪峰具有極其重要作用;另外,永定河門頭溝段濕地自然保護區的濕地資源十分豐富,對調節徑流、涵養水源具有重要作用。

3.3.2 土壤保持

土壤形成與保護功能是在分析現有土地利用/覆被水土保持功能現狀的基礎上,考慮對于北京市風沙防治的作用,確定不同區域的功能差異。研究區土壤保持功能最為重要區域為三家店以上峽谷區河段,上游峽谷區坡度較高,降雨極易引起山體滑坡與表層土壤的流失。近期通過河段周圍的大面積綠化工程的實施,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使永定河水含沙量大為 降低。土壤保持功能另一重要區域是下游南五環以外河段,此段常年斷流,已經成為影響北 京市內風沙的重要源頭。當前農田生態系統以及部分規劃的人工綠地工程,將對于防風固沙 起到重要作用,從而促進該河段的土壤形成與保護。

3.3.3 凈化環境

生態系統的凈化環境功能主要是指生態系統的固碳釋氧、吸收有害氣體的功能。森林、草地、農田等生態系統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夠固碳釋氧,中國北方森林的CO2吸收率為13.6 t/hm2[15],吸收有害氣體主要包括吸收SO2、氟化物、氮氧化物。區域凈化環境功能第一關鍵區域是上游峽谷區,這一區域存在大面積林地,其固碳釋氧、吸收有害氣體能力極強;第二關鍵區域是中游城市景觀段,包括河道兩側的防護林區域及規劃城市景觀濕地,其對于吸收SO2等有害氣體,減噪作用巨大;另外,下游部分地區的農田生態系統對北京市的具有生態屏障作用,農田作物具有很強的光合作用,固碳釋氧能力較強。

3.3.4 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重要性評價主要是評價區域內各地區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本研究遵循優先保護生態系統及野生動物物種分布與生態系統相關性原則,對該區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性進行定性評價。永定河北京段的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而且獨特,考慮到不同區域內動植物,特別是珍稀瀕危 動植物種的分 布、保護級別、特有性、干擾程度不同,以及人力物力有限,區域社會發展需求等,劃分出 優先保護地區。根據《永定河綠色生態走廊建設規劃》,從2009年起,北京段上游的山峽段,將建設景觀面積為180 hm2的6處濕地;城市段,將形成由溪流連通的湖泊和濕地,6處湖泊面積達到680 hm2濕地。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最為重要的區域是上游峽谷區,主要包 括目前已經存在的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以及規劃中的濕地生態系統。

3.3.5 娛樂休閑

生態系統為水生生物和陸地生物提供了不同的生境,同時也為人類提供了重要的休閑娛樂服務和美學文化功能。根據實地調查與相關景觀規劃,永定河北京段休閑娛樂功能最重要區域為上游峽谷區、其次是中游河道兩岸與下游個別點狀分布的景點、娛樂區域。三家店以上基本常年有水,使得該區域的休閑娛樂功能最為突出,如珍珠湖旅游風景區、妙 峰山以及落坡嶺河道兩岸等地區;中游城市段規劃的人工景觀公園是周邊市民工作之余娛樂 、散步的第一選擇,娛樂休閑功能突出;下游大興段個別景觀區,是人們休閑娛樂常去之處,如黃村公園、半壁店森林公園等。另外,各縣區規劃發展的多個景點區,也可以提供休閑 娛樂的重要功能,如首鋼濱水公園、宛平湖、曉月湖等。

4 永定河河道修復生態功能區劃

在充分認識永定河流域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及其形成演變規律的基礎上,以可持續發展理念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理論為指導,以實現區域生態修復分區控制為目標,通過對流域區域社會、經濟及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特點進行綜合調研分析,結合永定河防洪功能的基本定位,考慮永定河(北京段)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及其發展規劃,確定河流修復生態功能分區,共5段,并提出修復方向與調控指標。

4.1官廳山峽-自然段(幽州-落坡嶺)

官廳山峽-自然段(幽州-落坡嶺),主河道長約65 km。山峽-自然段為天然河道,對應 流域范圍內土地覆被以林地為主,夾有零星未利用地,在整個永定河生態系統中具有最為重要的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官廳水庫是北京市水源地之一,擔負著向北京供水的重任,河道承擔保護引水水質的任務。

根據最新《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在功能分區中,本河段主導功能為“生態涵養發展區”,需要進行重點治理、恢復和保護,開展山區水土保持、改善河道水質、綠化及配水工程等,通過草、灌木、樹木合理搭配種植與修剪,減緩土壤侵蝕,減少含氮磷等污染物的暴雨徑流入庫區,控制面源污染,起到穩定水體生態系統,緩沖陸地污染物對水體的沖擊作用。

在充分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同時重點發展旅游、探險、度假、休閑、會議、運動為主的產業,推動原生態景觀的保護與旅游業的生態化改造,可適度開發珍珠湖、落坡嶺等旅游風景區。修復工程可進一步劃定河岸水土保持緩沖區、中上游生態治理功能區、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區、水生植物觀賞區等。

總之,此段河道周邊自然生態系統保護較為完整,在未來應以限制開發、充分保護為主,努 力維護和增強其水源涵養、風沙防護、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生態功能。河道生態修復指標應以水量、水質、生物多樣性、濕地面積等指標為主。

4.2 官廳山峽-近自然段(落坡嶺-三家店)

官廳山峽-近自然段(落坡嶺-三家店),主河道長約27 km。此段屬官廳山峽的延伸部分,地勢較第一段稍低。對應流域范圍內土地覆被中林地比例降低,有較大面積的未利用土地及一定比例的建設用地。未來對該流域的發展主要應加強綠化建設和生態恢復,以生態維護、水 源保護、適度旅游和生態農業開發為主。嚴格控制乃至關停破壞生態環境的產業,綜合采取流域生態環境建設、河道防滲與滲濾系統等多種措施,展開水體修復工程建設。尤其是周邊濕地的保護,包括三家店核心區濕地、落坡嶺核心區濕地等,亦要加強防洪設施建設,提高地區的防洪標準。

從歷史變化來看,人類活動進入該區域的程度正逐步加大,此段為自然保護與人類活動的過度區,對應區域生態服務功能以水土保持為主,在未來應以控制開發、合理保護為主。生態修復指標以水土保持、水質類指標、濕地面積為宜。

4.3 城市景觀段(三家店-盧溝橋)

城市景觀段(三家店至盧溝橋),主河道長約17.4 km。此段河道毗鄰市區,對應流域范圍內以建設用地為主,受人類活動影響顯著。由于此段開始,永定河開始常年斷流,幾乎沒有水生生態系統存在,生態系統以陸地生態系統為主。植被系統受到嚴重破壞,覆蓋率不高。

河道上半段位于城區中心,防洪設施水平直接影響著兩岸安危,目前河道為高出地面的地上懸河,兩側為高筑的水泥大壩,將來在永定河生態修復工程中,此處要重視生態工程建設和非工程體系建設,切實注意防洪建設;同時,要防止污水排泄,以免污染地下水質。

河道下半段已出城區中心,河道下降,兩岸或河道內出現綠化帶以及農業經濟作 物的種植。在未來,此段應主抓一些重點河道綜合整治工程,要注意疏挖石電灰管橋卡口段,改造京原路漫水橋和廣寧路漫水橋等阻水建筑物,平整、疏挖京原公路橋以上及黃良鐵路橋以下河道。

另外,此河段周圍,歷史遺跡和文化遺留非常多,如乾隆帝親筆提寫的“盧溝曉月”碑刻等,應加強恢復與治理,發展旅游休閑產業,亦可適度發展沿岸種植經濟帶。

在未來在控制水質的同時,生態建設要結合景觀設計,在保證防洪要求的前提下,積極營造城市景觀河道,既改善周邊的生態環境,又為市民提供休閑娛樂場所,開發此河道沿岸的歷史文化資源。生態修復指標以生態用水量、地下水位、人工濕地、綠化面積、人文景觀、水質、防洪類指標為主。

4.4 郊野-人工綠化段(盧溝橋-黃良路)

郊野-人工綠化段(盧溝橋至京良路南約20 km),此段河道長約39.8 km。此段開始常年無水,河道干枯,河床,每遇大風便塵土飛揚,成為北京沙塵源之一。對應流域范圍內以耕地為主,并有建設用地分散分布,目前人工林地、草地逐漸增多。此段河道較為開闊,有大面積的灘地,河道內種植大量莊稼,生態服務功能以農產品產出為主。未來在保障行洪安全的前提下,應綜合利用、開發荒灘地,增加人工綠地面積,增強其休憩功能,使其成為北京郊野公園。受水資源的制約,河道生態建設以綠化及配水工程為主。修復指標應以人工綠地、防風固沙、植被保護、生態用水、人文景觀、防洪類指標為主。

4.5 郊野-自然綠化段(黃良路-梁各莊)

郊野-自然綠化段(京良路南約20 km-梁各莊),此段河道長約21 km。此段為永定河出京的最后一段,常年無水,河床,遇風沙塵多。河道善沖善淤,堤防寬窄變化很大,行洪河道與灘地之間沒有明確的固定界限, 河床較高。對應流域范圍內土地利用覆被主要為耕地和建設用地。河道內或周圍建立高爾夫球場或種植莊稼,一方面能起到防風固沙、凈化空氣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河床生態環境;但是另一方面,河道內種植大量莊稼,會延緩水流速度,降低排洪能力。生態服務功能以農產品產出、防風固沙為主。未來應加強其土地利用方向的控制,引導當地農民合理利用土地,不可忽視對排洪能力的維護。目前大部分河道已經被當地農民種植農作物,因此可在保障泄洪順暢的同時,進行適度開發。該段河道河堤內淤有細土灘地,灘地多有沖淤,彎折較多,主流左右迂回,水流很淺。將重點通過植物配置創造植物景觀。修復指標應以防風固沙、防洪、人工景觀、人工綠地、人文景觀類指標為主。

5 結 論

本文探討了以河流修復為目標的河道生態功能分區方法與步驟,重點考慮河段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充分利用GIS技術,把永定河主河道分為5個區段,并結合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相關規劃等因素,提出了各生態系統分區修復指標,為順利開展河流生態修復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本研究亦是對生態功能分區理論與成果應用的積極嘗試。由于數據等原因,使得本研究在單元精度、定量化分析方面還稍顯不足,今后在研究過程,將進一步加強與改進。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Daily GC. Nature's Services: 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M]. Washington: Island Press, 1997

[2]崔爽,周啟星.生態修復研究評述[J].草業科學,2008,25(1):87-9. [Cui Shuang, Zhou Qixing. The Researching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Ecological Remediation [J]. Pratacul Tural Science, 2008,25(1):87-91.]

[3]陳奇伯,陳寶昆,董映成等.長江上游洋派河流域生態修復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 2004,18(1):154-157. [Chen Qibo, Chen Baokun, Dong Yingcheng, et al. Study 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Yangpaihe Watershed in Upp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J].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4,18(1):154-157.]

[4]賈良清, 歐陽志云, 趙同謙, 等. 安徽省生態功能區劃研究[J]. 生態學報, 2005, 25(2):254-260.[Jia Liangqing, Ouyang Zhiyun, Zhao Tong Qian, et al.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of Anhui Province[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5, 25(2):254-260.]

[5]陶星名. 生態功能區劃方法學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4,9-10. [TaoXingming.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for Hangzhou City[M].Hangzhou: Press of Zhejiang Universiyty, 2004,9-10.]

[6]國務院西部開發辦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生態功能區劃暫行規程[R]. 2002.[ Office of Western Development Leading Group of China State Council, China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Provisional Rule[R]. 2002.]

[7]李衛國, 趙彥偉, 盛連喜. 長春市生態功能區劃及其調控對策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8, 18(1): 160-165.[Li Weiguo, Zhao Yanwei, Sheng Lianxi. Typical Urban Ecological Function Zoning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 in Changchun of China[J]. China Populait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 18(1): 160-165.]

[8]王煒, 步偉娜, 紀江海. 資源型城市生態功能區劃研究-以焦作市為例[J]. 自然資源學報, 2005, 25(1): 78-84. [Wang Wei, Bu Weina, Ji Jianghai. Study on Ecological Function Division of Resourceful City: A Case in Jiaozuo[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5, 25(1): 78-84.]

[9]陳加兵, 鄭達賢. 福建省縣域生態功能區劃研究[J].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22(3): 95-99.[Chen Jiabing, Zheng Daxian. Study on the Ecofunctional Regionalization of County in Fujian Province[J].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 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6,22(3): 95-99.]

[10]王志憲, 唐永順. 山東東昌湖生態功能區劃及保護與建設[J]. 湖泊科學,2004,16(4):381-384. [ Wang Zhixian, Tang Yongshun. Ecofunctional Regionaliza tion,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Dongchang Lake, Shandong Province[J]. Jou rnal of Lake Sciences, 2004,16(4): 381-384.]

[11]夏繼紅, 胡玲. 生態河岸帶功能區劃的定性與定量研究[J]. 水利學報, 2007,10( 增刊):542-546.[Xia Jihong, Hu l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of Ecological Riparian Zone[J]. Shuili Xuebao, 2007,10:542-546.]

[12]李艷梅, 曾文爐, 周啟星. 水生態功能分區的研究進展[J]. 應用生態學報, 2009, 20(12):3101-3108.[ Li Yanmei, Zeng Wenlu, Zhou Qixing. Research progress in Water Ecofunctional Regionaliz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9,20(12):3101-3108.]

[13]謝高地,魯春霞,冷允法.青藏高原生態資產的價值評估[J].自然資源學報,2003,18(2):189-196.[Xie Gaodi, Lu Chunxia, Leng Yunfa. Ecological Assets Valu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 2003, 18(2): 189-196.]

[14]李波,宋曉媛,謝花林.北京市平谷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動態[J].應用生態學報,2008,19(10):2251-2258.[Li Bo, Song Xiayuan, Xie Hualin. Dynamic Changes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in Pinggu District of Beijing[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8,19(10):2251-2258.] [15]余新曉,魯紹偉,靳芳等.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J].生態學報,2005,25(8):2096-2102.[Yu Xinxiao,Lu Shaowei,Jin Fang,et al. The Assessment of the ForestEcosystem Services Evaluation in China[J]. Acta Ecologica Sininca, 2005,25(8):2096-2102.]

Study on River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of Yongding River in Beijing

PENG Tao1 WU Jianzhai2 JIANG Guanghui3

(1.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 100045,China;

2.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e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3. College of Resour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第2篇:保護生態系統的重要性范文

我國土地利用長期以來突出強調人類空間利用屬性和食物生產屬性的價值取向,而對于土地支撐自然生態系統和維持人工生態系統的重要基礎作用重視不足。這突出體現在目前試行的土地分類系統中沒有生態用地這一類別,各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也沒有將自然生態保護作為一項基本內容。相反,我國土地分類中將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河湖、草地、濕地、苔原、荒漠、冰川及永久積雪等土地列入“未利用地”,造成這些人類社會和自然生態系統正在共同使用、具有寶貴生態價值的生態用地,被人為轉變成農用地或建設用地。對土地利用自然生態價值屬性的忽視造成的價值偏差和宏觀管理的誤區,相當程度上加劇了自然生態系統持續萎縮和退化。

人與自然生態系統上的沖突引發的環境及社會問題,究其根源還是由于人類社會的擴張占據了太多的生態空間,引起自然生態系統的衰退和惡化;加之人工生態系統比較單一、脆弱、不夠穩定,對環境惡化的抵抗能力較低。因此,在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理念不斷增強、生態建設對國土資源管理的需要持續增強的今天,生態用地的保護問題已經凸現出來。

“十一五”規劃中指出,要“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認真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環境問題”。人們需要充分認識水體、濕地、野生動植物等自然生態資源對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多樣性的重要意義,充分認識自然生態系統對人工生態系統的支撐和保障作用,充分認識生態用地的規劃和保護是保護自然生態的最重要、最根本的途徑。同時還要高度重視保護林地、草地等各類其他用地的生態服務功能,堅持土地利用管理與自然生態保護相結合、相協調。

因此,將自然生態保護納入國土資源宏觀調控范疇,作為各級政府及其國土資源部門職責之一,結合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明確生態用地的地位,可以有效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用地的具體內涵

“生態用地”最早由石元春院士于2001年考察寧夏回族自治區時首先提出,石玉林院士在中國工程院咨詢項目《西北地區水資源配置與生態環境保護》報告中對生態用地概念進一步加以闡述。其基本理念是將生態用地作為干旱區防治和減緩土地荒漠化擴展的“緩沖劑”,以達到保護和穩定區域生態系統的目標。生態用地在西北干旱區屬于主體生態系統(人工綠洲)的輔助系統,通過維持或改善自身生態環境質量,進而能對主體生態系統(人工綠洲)起到支撐和保育作用,最終達到增加整個區域生態系統生產力的目標。后來有學者主張用“生態用地”這一名稱和概念來取代“未利用土地”,并且將全國土地利用劃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和生態用地。

生態用地的內涵包括:(1)生態用地以自然生態保護為主要目的,與側重支撐人類生態系統用地類型的建設用地、農用地(包括耕地、牧草地、林地等)相對應。其用途側重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及其功能發揮,盡量避免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干擾和破壞。(2)生態用地的范圍應當包括各類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用地、自然和人工水系以及各類濕地、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用地、自然保護區等。現行“全國土地分類(試行)”中的一級類“未利用地”所列的各類土地應當整體列入生態用地范疇。(3)生態用地應當為自然生態系統的修復與彌合創造條件,最終恢復并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多樣和健康穩定。(4)生態用地的安排對于人類需求來說,側重點在于保證人類社會生態安全,滿足人類整體生存需要前提下生活質量的提高、可持續性的保障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

近年來,學者們已經意識到我國土地利用生態保護內容的不足,提出要以生態、社會、經濟的綜合協調為目標,倡導土地利用的“綠色規劃”;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強調了生態環境規劃目標的重要性;指出目前我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生態用地規劃的重要性;注意到戰略目標“有量無質”的單一耕地總量控制造成公眾利益價值取向偏差;指出在生態地質條件脆弱、干旱少雨多大風的我國“三北”地區,保護具有較強生態服務功能、作為生態屏障的林地和草地比保護概念上的耕地更為重要,應提倡對林地、草地和耕地的綜合保護。

總體上看,由于人類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侵占以及干擾廣度和強度的增加,我國的生態環境已經呈現出南部自然生態大面積消失、東北部水土流失和自然生態嚴重退化、北部和西北部自然生態系統瀕于崩潰、沙漠化快速發展的局面。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增加生態用地規劃內容,已刻不容緩。通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生態用地和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用地進行總體平衡和妥善安排,促進節約集約用地,在滿足人類社會對土地資源基本需要的同時,為自然生態保護提供保障。

在規劃編制中增加生態用地安排

為引導土地利用結構合理化,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以及各級規劃編制中增加生態用地的規劃安排是當務之急。在具體操作上建議考慮以下幾點:

(1)對生態用地的安排給予高度重視,確定自然生態用地和土地利用生態保護類型控制指標,保證生態用地的數量和質量。在編制和修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時,充分考慮生態保護和建設的需要,明確自然生態用地的指標控制量以及其他土地利用類型生態保護控制指標。保護耕地是為了保障吃飯問題,而保護生態用地及其他用地的生態質量是為了保障長遠生存與發展。因此,在當前一段時期應把保持一定數量的自然生態用地、給予生態用地較高的保護力度、強化其他類型土地生態服務功能的保護與建設,作為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的一項基本原則。要保證生態用地與農用地、建設用地三者的份額基本平衡,使各類生態系統用地均能得到保證。

(2)實事求是地確定生態用地,根據自然生態實際情況確定對生態用地的保護與建設指標。相關部門要密切溝通,根據各地自然生態特點和保護的需要,結合生態功能區的劃分,在土地利用規劃中具體明確生態用地的類型、數量、區劃位置、相互關聯或展布關系,并確定相應的準入標準和人工生態系統建設規模控制指標,以便于根據實際情況對自然生態系統給予切實有效的保護。

(3)確定土地利用方式、利用程度及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合理規劃和保護其他用地的生態服務功能。應對其他用地的水、土、熱、風等生態環境因子進行科學分析和綜合論證,在此基礎上,確定相應的林、草、種植等利用方式。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我國北方干旱半干旱區,廣闊的原生天然草原植被不但能有效保護地表土層,具有寶貴的生態價值,而且是草原經濟與文化的基本載體,對該區域人類社會和自然生態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北方游牧民傳統的草原利用方式在生態保護方面的獨到做法和豐富經驗仍然值得深入發掘、借鑒和發揚。因此,在我國北方干旱半干旱區,應當實事求是地將耕地保護政策調整為草原保護政策,防止以耕地保護為借口的短期行為對自然生態造成的破壞,嚴格限制耕地數量和耕作方式。

第3篇:保護生態系統的重要性范文

近年來,受人為的和自然的因素影響,湖區濕地生態系統顯現出一些新的跡象,須引起充分重視,并納入生態功能區劃的整體考慮中。第一,水情變化顯著,濕地生態系統退化風險增加。近年來,洞庭湖水情發生重大變化,連續多年出現枯水期提前、延長情況,水位較常年同期大幅降低。1998~2003年,洞庭湖退水期城陵磯的平均水位為25.47m,2004~2009年同期平均水位僅23.91m,2009年10月出現142年以來歷史同期最低水位21.62m。雖然洪水威脅依然存在,但隨著湖區洪澇和干旱交替發生及部分地區的嚴重旱象,湖水自凈能力下降,生態環境呈惡化趨勢。洞庭湖水位和泥沙淤積的變化,將影響到原有濕地斑塊的分布格局,生境類型的原有季向波動隨之改變,影響到濕地植物群落原有的演替進程,并影響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洲灘出露天數和出露面積的增加,使湖區楊樹種植面積擴大,加大了濕地生態系統向陸地森林生態系統演替的風險。第二,經濟加速發展,水體污染加劇。湖區經濟發展加快,具體表現為農業現代化與規模化、三次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城市新增長級加速建設等動態特征。2011年全區人口1702.33萬,經濟總量達到4837.27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4843元。湖區繼續保持農業基礎地位,并成為環洞庭湖區原材料輸入來源;工業基本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加工制造業體系,石油、食品、輕紡、造紙等行業發展迅速;商貿流通業等傳統服務業穩步發展,旅游業增速明顯。經濟發展使湖區人口和企業數量不斷增加,濕地遭大面積開發,生產、生活排放的污染物使濕地及水體污染嚴重。以農業為例,湖區水稻播種面積和產量在全國居前列,但肥料利用率較低,施入的肥料中約有60%~70%的養分進入環境;同時湖區是我國最典型的雙季稻產區,復種指數高、耕地面積大,即使單位面積施肥量不比其它地區高,仍有大量氮磷等元素流入湖泊,因此,由種植業引起的面源污染對濕地生態系統影響嚴重。另據湖南省洞庭湖環境保護監測站的調查,湖區現有工業污染源1803個,其中重大污染源141個。工業排污口82個,其中,直接排入湖體的排污口27個,日排污水量達129萬m3;入湖水系的排污口55個,日排污水量達20萬m3,共計日排入污水總量149萬m3。第三,區位優勢突顯,湖區生態系統脆弱性增加。洞庭湖區地處長江中游樞紐位置,為湘北門戶,既是湖南參與長江產業帶建設的結合部,又處于西部開發的前沿陣地,具有承東啟西、南聯北進的地理區位。從交通條件看,湖區是長江中上游沿岸各省從陸路通往華南地區的主要交通要道,可進入性很強,已初步形成了集鐵路、公路、航空、水運于一體的立體交通網絡。區內長江岸線160多公里,對外貿易港口城陵磯使得內陸湖區得以通江達海。正是基于湖區獨特的區位和不斷完善的基礎設施,港口物流、生態旅游等第三產業發展迅速。隨著湖區開放度增加,對外交互活動的頻度和強度增加,人口流動性不斷增強,物質資料循環加速,產業承接轉移的區域聯動性增強,這些社會經濟系統的明顯變化增加了湖區生態系統演變的復雜性。并且,“在特定目的下越想優化經濟-生態系統的某些組分,越是在削弱這個系統的彈性,因為這種促使高效率最佳狀態出現的趨動力,會使整個生態系統更容易遭受意外事件的傷害[11]”,導致湖區生態系統彈性降低、脆弱性增強。

2生態功能區劃的基本原則和依據

2.1基本原則

根據國家2008年《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和2010年《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等相關規定,結合湖區自然與社會經濟特征,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生態功能區劃應遵循如下原則:協調發展原則、主導功能原則、分級區劃原則。(1)協調發展原則:湖區生態功能區劃涉及社會經濟生態的各個方面,其中,資源與環境是區域重要的自然基礎,是湖區生產生活的物質基礎。洞庭湖區特殊的地位決定了應首先維護自然環境要素和主導生態系統功能,避免生態破壞和盲目的資源開發,按照自然規律制定環境與生態功能保護對策,增強湖區社會經濟發展的生態環境支撐能力,在此基礎上確立湖區生態產業發展思路,以達到保護與發展相協調的戰略目標。(2)主導功能原則:根據《全國生態功能區劃》(2008),“洞庭湖區濕地洪水調蓄重要區”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洪水調蓄”兩方面均具有同等重要的生態調節功能,因此這兩項可并列視為規劃區的主導功能。在此基礎上,以主導生態功能為目標進行生態功能區劃,同時兼顧其他輔助生態功能。(3)分級區劃原則:原則上以縣級行政單位為區劃單元,依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的相關規定,結合湖南省生態保護與建設、產業配置與資源利用、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與布局等,以滿足不同尺度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工作的需要。

2.2區劃依據

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生態功能區劃是在湖區生態現狀、生態系統空間特征、生態敏感性、生態服務功能及其重要性的綜合評價基礎上,結合相關國際公約、國家法律法規、國家有關部門及地方條例文件等,分析區域空間分布規律,提出分區方案。(1)規劃區生態系統空間特征。規劃區位于北緯28°44′~29°35′,東經111°53′~113°05′,處于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季、降水充沛且年際變化大等特點。湖泊形狀呈近似“U”字形,湖體已明顯演變為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和東洞庭湖首尾相接三個部分,具有“高水湖相,低水河相”的典型特征。湖區地貌大致是湖區外緣東、西、南三面環山,北有華容隆起,入湖河流尾閭區以復合三角洲地貌為特征的沖積、湖積平原水網區。洞庭湖則位于這一河網切割平原內,形成以湖泊為中心的向心狀水系,并由中心向四周輻射,形成大湖水體、濕地、平原農田、丘崗、低山、中山的地形結構。洞庭湖承納“四水”,吞吐長江,入湖水系復雜,多年平均(1988~1995年)入湖徑流量為3018億m3。洞庭湖區獨特的氣候、地形地貌、水系水情等特征,是濕地、農田、森林、城市等各類生態系統發育與演變的自然基礎,土地利用方式以耕地、林地、水面為主,占土地總面積的76%以上。濕地生態系統是湖區典型的生態系統類型,共有三種類型的濕地,即淺水水體濕地類型、過水洲灘濕地和漬水低位田,分別占濕地總面積的44.37%、13.50%、42.13%。(2)生態敏感性評價。指根據一定區域內各類生態問題的形成機制和主要影響因素,分析各地域單元的生態敏感性特征,判斷發生生態問題的可能性和程度,用來反映人類活動可能造成的生態后果。根據《全國生態功能區劃》規定的生態敏感性評價的6個方面,湖南省的丘陵區處于鹽漬化高度敏感性區。洞庭湖區作為湖南省的重點農業區,分布有平原農田、丘崗、低山等適宜開展農業活動的地形結構。據統計,純湖區農業耕地面積為553456hm2,其中基本農田面積408251hm2,占73.8%;水澆地面積45639hm2,占8.3%;旱地面積99562hm2,占18.0%;耕地中屬中低產田面積130703hm2,占23.6%,耕地整體土質在三級以上。因受地勢、地下水位、有效土壤層厚度、耕作層深度、土質、土壤類型及化肥施用量、污染狀況等因素影響,湖區耕地退化具有潛育化、次生潛育化、沼澤化、滲育化等類型,尤以潛育化最突出。而從規劃區本身的實際情況看,湖泊濕地生態系統有向陸地生態系統退化的趨勢,濕地結構與功能的變化影響了其調蓄洪水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導生態服務功能,加大了濕地生態系統的脆弱性風險。相關內容在文中第二部分“規劃區湖泊濕地生態系統的動態變化”有詳細說明。(3)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重要性評價。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的目的是為明確特定生態服務功能類型及其空間分布。洞庭湖區以濕地生態系統為主要類型,生態服務功能主要包括生態調節與產品提供兩大類功能,為人居需要和城鎮建設的功能提供了保障。第一,生態調節功能。表現為濕地的功能價值,又稱間接使用價值,具體包括:調蓄洪水、生物多樣性保護、補給地下水和向其他濕地供水、控制地表鹽化和避免水質惡化、防止河岸和湖岸侵蝕、移出和固定營養物和污染物、調節氣候、維持碳循環等。其經濟價值約為293億,在湖區濕地生態服務功能的總價值中占比約60%。第二,產品提供功能。表現為濕地的用途價值,又稱直接使用價值,主要包括:提供天然產品、提供水源和作為水運通道、科考旅游基地等。經濟價值約為95億,占比約40%[12]。從生態服務功能價值評估結果看,湖區濕地的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顯著高于產品提供功能重要性[13]。(4)相關國際公約、國家法律法規、國家有關部門及地方條例文件等。具體包括:《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1972)、《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2010)、《全國生態功能區劃》(2008)、《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2002)、《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旅游發展規劃》初稿(2012)、《洞庭湖區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規劃》(2009)等。結合湖南省土地利用現狀,繪制了《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土地利用現狀圖》(圖1)和《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優化、重點、限制、禁止開發區示意圖》(圖2),作為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生態功能分區方案的重要參考。

3生態功能區劃與分區概述

3.1生態功能區劃情況

根據規劃區生態系統的自然屬性和主導服務功能類型等,將其劃分為4個一級生態區;再根據一級生態區內部的生態服務功能的重要性、生態環境問題與亟待保護的內容及程度、生態需求與修復目標的區域差異性等,將一級生態區劃分為10個生態亞區和32個生態功能區(表2)。根據表2的區劃結果,采用地理信息系統空間疊置法,繪制“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生態功能分區圖”(圖3)。

3.2生態功能區劃單元概述

(1)洞庭湖天然湖泊濕地生態保護區該區分為2個生態亞區7個生態功能區。①天然湖泊濕地保護亞區:包括所有天然湖泊、洲灘、沼澤、洲浹。該區水生動物洄游通道縱橫,濕地生物多樣性豐富,為水生濕地珍稀瀕危動植物的棲息地。現有3塊國際重要濕地、9個國家濕地公園、3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0個國家森林公園,主要有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洞庭湖省級自然保護區、南洞庭湖省級自然保護區、橫嶺湖省級自然保護區和寶塔湖濕地自然保護區。主導功能是依托天然濕地資源,維持生物多樣性,并可兼顧發展濕地旅游休閑業和生態農業。②洪水調蓄生態亞區:包括退田還湖區、蓄洪垸和重點堤垸干堤堤外300米以內的區域。主導功能是調蓄洪水,保障湖內及長江提防安全。近幾年來,湖泊的自凈能力減弱,富營養化程度逐漸加深,濕地生物生存環境惡化,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本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重點是:加強濕地保護和濕地生態建設,禁止侵占濕地進行生產性開發,規范保護區過渡區域的開發建設行為,努力改善濕地生態環境,為水生生物和濕地生物創造一個良好的棲息地。繼續實施退田還湖整治戰略,鞏固和擴大退田還湖湖泊治理成果,加強蓄洪垸建設和主要行洪通道的清障工作,提升湖區提防防洪等級,增強洞庭湖調蓄洪水的能力。(2)湖區平原與丘岡生態農業區該區分為2個生態亞區6個生態功能區。①平原農業生態亞區:包括洞庭湖平原地區的所有農業耕作區。該區域地勢低平,土層深厚,土地肥沃,農業現代化程度高,是國家重要的基本農田保護區之一。主導功能是發展現代生態農、牧、漁業。②環湖丘崗地庭院經濟與水土保育生態亞區:包括環湖丘陵地區的所有適農區域。該區域水土保持條件好,農業種質資源豐富,居民住宅村莊化,庭院經濟發達,農田林網成型,是湖區重要的農、林生產基地和人口聚集地。主導功能是水土保育,發展生態農、林、牧業和庭院經濟。本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重點是:嚴格保護基本農田,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完善湖區排灌等生產服務體系,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積極開發利用現代農業新技術,提高農藥、化肥的使用效率,加快發展循環經濟農業,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大力發展庭院果園、庭院苗圃和庭院養殖等特色庭院經濟。(3)岳益常城市人居環境與生態產業區該區分為3個生態亞區10個生態功能區。①城市人居環境與產業園生態建設亞區:包括岳陽市、益陽市、常德市3市市區及縣區所在城鎮區。為洞庭湖區經濟、文化的三大核心,也是人口密集區。工業以石油化工、造紙、紡織為主,工業基礎較好。主導功能是為城市居民提供優美的生活環境,為城市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自然生態條件。②城市生態保護與廊道生態建設亞區:包括岳陽、益陽、常德3市市內公園、名勝古跡、沿路沿江景觀帶和生態隔離林等區域。這些區域生態環境基礎較好,只要注意合理規劃,稍加改造,就能獲得良好的生態經濟效果。主導功能是美化城市環境,改善城市空氣質量,發揮城市“綠肺”作用。③集鎮與重點工礦區綜合治理亞區:包括湖區縣市城關鎮及其他重點集鎮和主要工礦區。但由于工業相對集中,尤其重點污染企業污染難以得到全面控制,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節能減排效能有待進一步提高,主導功能是綜合治理污染、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新興經濟。本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重點是:有效控制和治理重點工業區的污染,優化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引入節能環保、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等高新技術。建立新型生態工業園區,建立相對集中的污水處理與凈化、固體垃圾等污染物的綜合處理設施場所,削減污染物排放總量,提高排放標準。加強城鎮人居生態環境建設,建立城市生態游憩、公園名勝、路域和沿江(湖)護岸景觀林網絡,著力打造濱湖特色的生態城市品牌。(4)環湖丘陵與中(低)山生態屏障區該區分為3個生態功能亞區9個生態功能區,包括石門縣、桃源縣、安化縣、臨湘市、平江縣大部分地區,岳陽縣、汨羅市、望城縣、漢壽縣、鼎城區、臨澧縣和澧縣等地的山地丘陵區。①生態保護與功能改善亞區。包括區內森林、濕地類保護區和公園,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處、國家濕地公園6個、國家森林公園4個。②中上游生態林建設和水資源保護利用亞區。包括幕阜山、連云山和藥姑山等中山山地,是汨羅江、新墻河等洞庭湖區間水系的源頭,海拔相對較高,有的山峰海拔超過1000m,發源于山地的河流流程短、比降大。③山地生態林業亞區。通常在低山丘陵200~500m、中山500~2000m范圍,為洞庭湖的天然生態屏障,森林覆蓋率在45%~80%之間。植被多以毛竹、油茶和國外松及杉木人工林為主,馬尾松林和闊葉次生林也較普遍。礦產集中分布于平江和臨湘,因森林涵養水源的功能不高,山洪頻繁出現,礦山局部環境破壞嚴重,小型企業污染突出。本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重點是:加強森林培育,提高森林質量,有效控制山洪和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加強水源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保護水源與生物多樣性。有序開采礦產資源,加大礦山生態環境修復力度。擯棄傳統的旅游模式,推進以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主導的生態旅游。

4結語

第4篇:保護生態系統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城市濕地,繁衍,調節氣候, 美化環境

Abstract: the city wetland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wetland construction, to have the important meaning. Maintain the continuity and wetland system integrity, considering each factor to realize ecological design.

Key words: the city wetland, breeding, adjusting the climate, beautify the environment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濕地是分布于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具有獨特水文、土壤、植被與生物特征的生態系統,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濕地與人類的生存、繁衍、發展息息相關,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態功能,抵御洪水、減緩徑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調節氣候、美化環境和維護區域生態平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譽為“地球之腎”和“物種的基因庫”,濕地與森林、海洋一起并列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

由于人類與濕地如此密切的依存關系,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薩通過的《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簡稱《濕地公約》),旨在認證、保護并促進合理使用全球范圍內具有重要生態意義的濕地系統。相應于對濕地重要性認識的提高,許多國家也積極投入到對各類廣義濕地的保護和恢復的行動中,包括在規劃人類居住區時更多地考慮體現其自然環境的意義。文章將以城市濕地環境為對象,對濕地的景觀設計與生態營建技術及其意義的結合作一次嘗試的探討。

1.為什么要對城市濕地景觀進行生態設計

濕地環境是與人們聯系最緊密的生態系統之一,對城市濕地景觀進行生態設計,加強對濕地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首先,能充分利用濕地滲透和蓄水的作用,降解污染,疏導雨水的排放,調節區域性水平衡和小氣候,提高城市的環境質量。其次,這將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和接近自然的休憩空間,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促進人們了解濕地的生態重要性,在環保和美學教育上都有重要的社會效益。一定規模的濕地環境還能成為常住或遷徙途中鳥類的棲息地,促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此外,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功能,可減少殺蟲劑和除草劑等的使用,降低城市綠地的日常維護成本。

2.城市濕地景觀生態設計方法

2.1 保持濕地系統的連續性和完整性

濕地系統,與其他生態系統一樣,由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組成。特定空間中生物群落與其環境相互作用的統一體組成生態系統。在對濕地景觀的整體設計中,應綜合考慮各個因素,以整體的和諧為宗旨,包括設計的形式、內部結構之間的和諧,以及它們與環境功能之間的和諧,才能實現生態設計。

首先, 應進行合理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 保持城市濕地與周邊自然環境的連續性, 保證濕地生態廊道的暢通, 確保動植物的避難場所; 避免人工設施的割裂和覆蓋, 確保濕地的透水性, 尋求有機物的良性循環。其次, 保持濕地水域環境和陸域環境的完整性, 避免濕地環境的過度分割而造成的環境退化: 保護濕地生態的循環體系和緩沖保護地帶, 避免城市發展對濕地環境的過度干擾。

2.2 保持濕地的生物多樣性和穩定性

濕地系統的穩定性主要依靠其內部多種生物與環境之間的制約作用來維系。因此, 在城市濕地環境的營造過程中。必須盡最大努力恢復其內部生物的多樣性。增長生物鏈, 提高系統自身新陳代謝的穩定性。保持濕地生物的多樣性即為各種濕地生物提供最大的生存空間, 營造適宜生物多樣性發展的環境空間, 使生態環境的改變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圍內, 達到濕地水體、生物、礦物等各種資源的平衡與穩定, 避免各種資源的貧瘠化, 確保城市濕地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2.3科學的配置濕地景觀植物

植物,是生態系統的基本成分之一,也是景觀視覺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植物的配置設計是濕地系統景觀設計的重要一環。對濕地景觀進行生態設計,在植物的配置方面,一是應考慮植物種類的多樣性,二是盡量采用本地植物。

多種類植物的搭配,不僅在視覺效果上相互襯托,形成豐富而又錯落有致的效果,對水體污染物處理的功能也能夠互相補充,有利于實現生態系統的完全或半完全(配以必要的人工管理)的自我循環。具體地說,植物的配置設計,從層次上考慮,有灌木與草本植物之分,挺水(如蘆葦)、浮水(如睡蓮)和沉水植物(如金魚草)之別,將這些各種層次上的植物進行搭配設計;從功能上考慮,可采用發達莖葉類植物以有利于阻擋水流,沉降泥沙,發達根系類植物以利于吸收等的搭配。這樣,既能保持濕地系統的生態完整性,帶來良好的生態效果;而在進行精心的配置后,或搖曳生姿,或婀娜多態的多層次水生植物還能給整個濕地的景觀創造一種自然的美。

采用本地的植物,是指在設計中除了特定情況,應利用或恢復原有自然濕地生態系統的植物種類,盡量避免外來種。其他地域的植物,可能難以適應異地環境,不易成活;在某些情況下又可能過度繁殖,占據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間,以致造成本地植物在生態系統內的物種競爭中失敗甚至滅絕,嚴重者成為生態災難。在生態學史上,不乏這樣的例子(生物入侵)。維持本地種植物,就是維持當地自然生態環境的成分,保持地域性的生態平衡。另外,構造原有植被系統,也是景觀生態設計的體現。

2.4 營造景觀和諧的岸邊環境

對濕地的岸邊環境進行生態景觀設計,科學做法是:水體岸線以自然升起的濕地基質的土壤沙礫代替人工砌筑,還可建立一個水與岸自然過渡的區域, 種植濕地植物。這樣做,可使水面與岸邊呈現一種生態的交接, 既能加強濕地的自然調節功能,又能為鳥類、兩棲爬行類動物提供生存的環境, 還能充分利用濕地的滲透及過濾作用,從而帶來良好的生態效應。并且從視覺效果上來說,這種過渡區域能帶來一種豐富、自然、和諧而又富有生機的景觀。

3.城市濕地生態景觀的營建技術

3.1 濕地土層結構改良

第5篇:保護生態系統的重要性范文

1研究方法

1.1指標權重的確定基于生態系統評價具有主觀性和客觀性兩方面的特點,我們采用主觀結合客觀的層次分析法來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層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是由美國著名運籌學家,匹茲堡大學Saaty教授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種簡便、靈活而又實用的多準則決策方法,是對一些較為復雜、較為模糊的問題做出決策的簡易方法,它特別適用于那些難于完全定量分析的問題。其主要特征是,它合理地將定性與定量的決策結合起來,按照思維、心理的規律把決策過程層次化、數量化。該方法以其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地處理各種決策因素的特點,以及其系統靈活簡潔的優點,迅速地在社會經濟各個領域內,如能源系統分析、城市規劃、經濟管理、科研評價等,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和應用[6-9]。基于PSR模型建立的生態環境健康程度評價指標體系,使用層次分析法,選取唐山市2004-2012年的統計數據進行計算分析,經過數據預處理、構造判斷矩陣、一致性檢驗、計算矩陣的層次單排序和權重確定,最終給出了唐山市的生態環境健康程度綜合評價指數,并進行分析、預測。(1)數據預處理。在進行綜合評價前,需要通過數學變消除原有數據量綱和數量級的影響,即通過對所獲得的初始數據采用極差標準化方法進行標準化預處理。對于成本型指標,指標值越小越好,按公式(1)進行標準化處理;對于效益型指標,指標值越大越好,按公式(2)進行標準化處理。(2)構造判斷矩陣(正互反矩陣)。構造比較判斷矩陣是整個工作的數據基礎和依據,采用“1~9”比較標度法進行比較,用數字1~9及其倒數作為標度。1~9標度的含義:“1”表示兩個因素相比,具有相同重要性;“3”表示兩個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稍重要;“5”表示兩個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明顯重要;“7”表示兩個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強烈重要;“9”表示兩個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極端重要;“2、4、6、8”表示上述相鄰判斷的中間值。倒數表示上述相鄰判斷的中間值。若因素i與因素j的重要性之比為aij,那么因素j與因素i重要性之比為。針對某一個標準,計算各備選指標的權重;針對各指標對上一層元素的重要性,兩兩指標進行比較得出aij的值,構建出正互反矩陣A。求出特征向量W作為各指標的權重以及最大特征值λmax。本文采用Matlab軟件計算每個判斷矩陣的特征值和對應的特征向量。(3)一致性檢驗。對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的步驟如下:①計算一致性指標CI:②查找相應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對n=1,2,…,9,隨機一致性指標RI的值如表2所示。③計算一致性比例CR:CR=CI/RI。當CR<0.10時,認為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否則應對判斷矩陣作適當修正。(4)權重確定。經過上述計算步驟,當各指標滿足一致性要求通過一致檢驗時,各指標權重分配見表1。

1.2生態系統健康指數的計算生態環境健康程度綜合評價指數是將壓力因子P、狀態因子S和響應因子R綜合在一起,以表征區域環境系統抗壓能力、生態環境健康程度改善狀況以及生態建設投入力度的一個綜合指數,見式(4)。式中:E是生態環境健康程度綜合評價指數;n為評價指標的個數;X′i表示相對應的第i種指標的歸一化值;Wi表示評價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經計算,唐山市2004-2012年生態系統健康程度綜合評價指數及PSR分項指數見表3。2.5綜合評價標準對于生態系統健康等級的劃定,大多使用相對評價方法,即將若干個待評事物的評價數量結果進行相互比較,最后對各待評事物的綜合評價結果排出優劣次序。綜觀現有的研究,一般將區域生態系統健康分為5個等級:良好、較好、一般、較差、極差,以此反映從優到劣的變化。

2唐山市生態系統健康程度評價結果及預測

2.12004-2012年唐山市生態系統健康程度評價分析從PSR指標與綜合評價指標的變化趨勢來看(見圖2),2004-2012年唐山市壓力因子P出現較大波動,但總體呈上升趨勢,資源方面的壓力主要來自人口持續增長帶來的人均水資源量的減少;環境方面的壓力主要來自工業和生活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人口密度大,受人類活動干擾嚴重;社會經濟方面的壓力主要來自耕地面積的減少,并且這也間接增加了資源方面的壓力;狀態因子S也有所波動,但總體呈上升趨勢,說明生態健康狀態在逐步好轉,投入已見成效;響應因子R穩步提升,表明唐山市在生態環境方面的投入不斷增大和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指數呈現波動式增長,表明雖然評價年內的環境壓力不斷增加,但是在采取及時的手段后,有效地緩解了人們對生態環境質量要求的提高和經濟高速發展之間的矛盾,證明唐山市在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方面采取的政策是切實、有效的。從2004-2012年的評價結果來看,2004-2009年唐山市的生態環境處于不健康或亞健康狀態,在2010年以后才出現相對較好的健康狀態。但從PSR分項指數和綜合指數來看,唐山市的生態環境狀況并不容樂觀,綜合指數處于健康狀態的邊緣,而且資源環境壓力較大,如不采取更為有效的措施難免會使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態繼續惡化。唐山市作為河北省的經濟中心,近年來經濟迅速發展,人口持續增長,城鎮化率相應較高,土地資源越來越緊張,人口密度大,受人類活動干擾嚴重等因素導致唐山市生態系統壓力大。唐山市對自然資源消耗較多,相應的系統生態彈性度值相對較低,生態恢復力弱,區域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較低。因此,評價結果表明2004-2009年唐山市的生態環境處于不健康或亞健康狀態,與唐山市現狀較為吻合;同時由于唐山市在生態環境方面的投入不斷加大和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特別是在2008年以后的幾年,生態治理力度不斷加大,關停了眾多排污企業,并于2009年出臺一系列的保護規劃和限制排污意見。隨著各種保護規劃的付諸實施,唐山市的生態健康程度正在不斷好轉。

2.22013-2020年唐山市生態系統健康程度預測分析以2004-2012年生態系統健康程度指數作為原始數據,構建了GM(1,1)灰色預測模型,對唐山市2013-2020年的生態系統健康程度進行預測。灰色模型的發展系數a分別為0.0842、0.0092、0.0342、0.0399,適用于中長期預測[11]。求解結果見表5及圖3。在預測年內壓力因子P趨勢升高明顯,主要原因依然是人均水資源量的減少、污染物總排放量的增加、人均綠地面積的減少所帶來的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等方面壓力越來越大;響應因子R的上升趨勢表明生態環境質量的穩步提升仍取決于生態環境建設的持續投入;狀態因子S走勢的升高,表明在測水平的投入下,環境質量會不斷提高;生態系統健康程度綜合指數在預測年內逐年上升,表明唐山市在采取切實、有效的投入后,生態系統抵抗各方面壓力的能力不斷增強,唐山市生態系統健康狀況呈良性發展態勢。但在保持預測水平的投入的情況下,由圖3可以看出,狀態因子S的上升趨勢比較平緩,說明在預測水平上還需要采取加大環保投資和環境治理的力度,加強生態建設,增強環保意識,才能更為有效地緩解經濟高速增長所帶來的資源環境壓力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

3結語

第6篇:保護生態系統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永續利用;林業可持續發展 林業歷史性轉變;林業建設方針

林業可持續發展是對森林生態系統在確保其生產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態系統的物種和生態多樣性不受到損害前提下的林業實踐活動,它是通過綜合開發培育和利用森林,以發揮其多種功能,并且保護土壤、空氣和水的質量,以及森林動植物的生存環境,既滿足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又不損害未來滿足其需求能力的林業。可持續林業不僅從健康、完整的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良好的環境及主要林產品持續生產等諸多方面,反映了現代森林的多重價值觀,而且對區域乃至整個國家、全球的社會經濟發展和生存環境的改善,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這種作用幾乎滲透到人類生存時空的每一個領域。

一、森林可持續經營的現狀

森林可持續經營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沒有可持續經營的森林就不可能有可持續發展的林業。自1992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后的5年里,森林可持續經營進入了實質性階段,世界林業發達國家都開始調整和改造傳統森林資源管理系統的理

論與技術,并組織研究和實踐森林資源可持續標準和指標體系。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和林情提出了不同的實現途徑。加拿大側重于林地生產力的保護,提出了以模式森林計劃為依托的林地綜合管理系統;美國注重人們對森林的整體需求,提出了生態系統經營;德國由于幾乎沒有原生林,大多為人工次生林,因而著重于回歸自然的人工林經營,即近自然的林業。許多發展中國家也采用森林可持續經營理論來調整各自的林業發展戰略著手研究和制定適合發展中國家的森林可持續經營標準和指標,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可以說,森林可持續經營的總目標是林業可持續發展,而對于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的途徑,以美國1995年《森林和林地資源的長期戰略規劃》為典

型,它明確了“管理生態系統------通向可持續性的工具”的模式。

二、林業在可持續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

林業是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基礎。可持續發展必須遵循生態平衡準則,要在經濟―環境協調中求發展。森林是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基礎,也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物質基礎。社會經濟的發展必須依賴以森林生態系統為基礎的環境而發展,否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強大的資源庫、基因庫、蓄水庫和能源庫。科學與實踐證明,森林既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蘊育物種等多種生態功能,又有貯碳釋氧、吸納粉塵、降解有害氣體、阻消噪聲、美化環境等防治環境污染功能。

1、 森林能提高大氣質量。體現在:能有效地減緩溫室效應。

2、森林能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森林與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遺傳多樣息相關,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生物在森林中棲息繁衍。

3、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土壤對降水有極強的吸收和滲透作用,其穩滲速率一般在200mm/h,比世界上最大的降雨60mm/h還要大得多。森林的枯枝落葉層不僅可以吸收2―5mm的降水,還可以保護土壤免遭雨滴的沖擊。

4、森林能有效遏止沙漠化。林網超過10%,沙地植被蓋度超過0.3,沙暴的危害就會減少到最小限度。

5、森林可防止地力衰退。林木的根系能固持土壤,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吸收利用鹽分;枯枝落葉可增加有機質、腐殖質,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

6、森林能緩解水資源危機。森林是“綠色水庫”,森林及其土壤像“海綿”一樣可吸收大量的降水,并阻止和減輕洪水災害。可以促進水分循環和影響大氣環流,增加降水,起“空中水庫”的作用。據測算,森林蒸騰的水汽58%又降到陸地上,可增加陸地降水量21.6mm,占陸地年平均降水量2.9%。

7、森林能消除噪聲污染。據測定,100m的防護林帶可降低汽車噪聲30%,摩托車噪聲25%,電聲噪聲23%。

三、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由一個個具體的區域對林業發展的需求所決定的。一般說來,應當從森林所發揮的作用方面來考慮。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區域的社會意義和國民經濟意義,就其作用來劃分,主要體現在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3個方面。

1、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目標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目標,強調滿足人類基本需要和較高層次的社會文化要求,持續不斷地提供林產品以滿足社會需要,這是持續林業的一個主要目標。作為社會經濟大系統的林業產業,擔負著為社會發展提供生活資料(燃料、食品等)與生產資料(原材料)的雙重任務。隨著全球范圍內不可再生資源的不斷消耗,森林作為主要的可再生資源,其滿足人類社會物質需求的作用是絕對不會消失的。人類對森林的社會、文化需求的不斷擴大,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總趨勢。滿足人對森林的多種需要和愿望,是林業的根本任務。

2、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目標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目標,主要關注于林業生產者的長期利益。這里必須明確的是林業經濟可持續性的主體是林業生產經營者。當前就經濟利益的實現方式考察,主要還是通過為社會提供物質產品的形式,實現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林產品產量的持續產出。而林產品的產出,除了取決于林業生產力水平外,同時還受到自然生態環境的制約,更受制于非林業部門的影響。林業經營者經營的森林生態系統所提供的環境產品,具有經濟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業利益難以在市場條件下完全實現。面對這種情況,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目標,必須有其他實現途徑。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實行生態補償;二是國家扶持。因此,林業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必須保障林業生產者的經濟可持續性。

3、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目標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目標,關注的是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和穩定。通過退化生態系統的重建與已有森林生態系統的合理經營,保障森林生態系統在維護全球、國家、區域等不同層次上所發揮的環境服務功能的持續性。其中關鍵是無退化的使用林地和保護生物多樣性,保持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和可再生產能力以及長期健康。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目標,不僅是保障林業自身社會經濟可持續的基礎,更重要的意義還在于持續發揮森林生態系統在維護全球生命支持系統中的重要性與不可替代性。

綜上所述,林業可持續發展目標應當包括社會、經濟、生態環境3個方面,其中社會與生態環境目標,體現的是全人類的利益,即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經濟,需要林業持續的提供物質產品與生態環境服務功能。而作為人類群體中的林業生產經營者來說,不僅需要自身的實踐活動所提供的產品服務,更具有意義的是要求其自身經濟利益的持續性,這也是不同利益主體對林業問題構成不同態度的深刻原因。

三、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由一個個具體的區域對林業發展的需求所決定的。一般說來,應當從森林所發揮的作用方面來考慮。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區域的社會意義和國民經濟意義,就其作用來劃分,主要體現在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3個方面。

1、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目標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目標,強調滿足人類基本需要和較高層次的社會文化要求,持續不斷地提供林產品以滿足社會需要,這是持續林業的一個主要目標。作為社會經濟大系統的林業產業,擔負著為社會發展提供生活資料(燃料、食品等)與生產資料(原材料)的雙重任務。隨著全球范圍內不可再生資源的不斷消耗,森林作為主要的可再生資源,其滿足人類社會物質需求的作用是絕對不會消失的。人類對森林的社會、文化需求的不斷擴大,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總趨勢。滿足人對森林的多種需要和愿望,是林業的根本任務。

2、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目標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目標,主要關注于林業生產者的長期利益。這里必須明確的是林業經濟可持續性的主體是林業生產經營者。當前就經濟利益的實現方式考察,主要還是通過為社會提供物質產品的形式,實現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林產品產量的持續產出。而林產品的產出,除了取決于林業生產力水平外,同時還受到自然生態環境的制約,更受制于非林業部門的影響。林業經營者經營的森林生態系統所提供的環境產品,具有經濟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業利益難以在市場條件下完全實現。面對這種情況,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目標,必須有其他實現途徑。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實行生態補償;二是國家扶持。因此,林業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必須保障林業生產者的經濟可持續性。

3、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目標

第7篇:保護生態系統的重要性范文

1從外源污染出發

1.1建造人工濕地系統

人工濕地系統是人工將土壤、砂、石、煤渣等基質按一定比例鋪墊,植人特定的水生植被,并將底部完全封閉的可處理廢水的生態系統。它可以形成一個非常好的人工半封閉生態系統,促成良性內部循環的構成。另外,這種人工濕地系統還能處理很多種工、農業廢水,并且效果顯著。這種方法目前被廣泛應用,例如深圳的石巖河人工濕地系統。

1.2河堤生態系統建設

河堤的作用非常大,首先它具有一定的緩沖功能,其次它也是人們的娛樂地點和城市風景線。河堤的建設需要考慮的不僅是美觀、實用,更重要的是它的安全性和對河道的保護性。而所謂河堤生態系統就是將河堤建造成一個利于生物生長的,與自然相輔相成的河堤系統。它不僅改善了水體的生態環境,也增加了河道的自凈能力。

1.3生態護坡工程

生態護坡是一種既能實現河道的護坡,又能促進河道生態平衡的工程技術。它分為植物工程復合護坡和植物護坡兩種。植物工程復合護坡技術有多種形式,例如土木材料固土種植基、鐵絲網與碎石復合種植基、水泥生態種植基、三維植被網等。上海崇明島瀛東村河道工程中就使用了這種生態護坡技術。從效果上來看,河道坡岸的穩定性得到有效加強,河道的水質也得到了良好的改善。還促進了生物的多樣性發展,使河道的生態系統變得更加穩定。植物護坡則相對來說簡單一些,它主要是利用河岸植被的根系來進行固土,防止河岸水土的流失。這種方法既能促進河道水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還有美化環境和景觀制造的作用。

2從內源污染出發

2.1提高水體溶氧度

在城市河道整治工程中,可以向水體中充入大量的空氣或氧氣,以提高水體的溶氧度,進而修復河道中好氧微生物的活力,加快河道中有機污染物降解的速度,改善水質后,進一步修復水生態系統。

2.2利用底泥生態疏浚技術減少內源污染負荷

所謂生態疏浚,就是清除河道底部大量沉積物表層的氮、磷、有機質等富集層的一種技術。這種技術可以有效地降低水底污染物對上覆水體的污染率,阻止內源釋放而引發的河道水質二次污染。我國太湖的五里湖就利用了這一技術,使其底泥中磷的含量大幅下降,進而為水生態修復準備了良好的條件。

2.3構建水生植物群落

可以根據河道的水體特征,制造最合適的水生植物群落,來吸收河道中的N、P等營養物質,然后再將植物帶離河道,從而將河道中多余的營養物質帶走。這種方法易于實行和維持。另外,合適的水生植物的根系還可以為水中的微生物提供適合生存的環境,改善河道水生態系統。

二、城市河道整治工程中水生態修復的重要性

在我國有2/3的城市面臨著缺水問題,大部分城市河道都受到比較嚴重的污染。所以,解決河道污染,塑造一個良好的水生態系統是一件勢在必行的事。而人工治理污染不僅需要消耗大量資金,也不是一個長久之計。所以,修復河道水生態系統,增強河道自身凈化能力才是行之有效的辦法。自古人類就喜歡臨水而棲,水文化更是體現了人和水之間的微妙關系。在城市河道整治的工程中,要根據當地原有的人文歷史資源,將水文化和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的結合起來,倡導人們保護賴以生存的水資源。從某種方面來講,城市河道對推進城市化建設的進程有著不小的作用。注重保護城市河道的水生態系統,將生物學原理充分的應用到城市河道規劃建設中,既滿足了河道的功能和景觀的要求,又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有效的提高了人們生存環境的質量。

三、結語

第8篇:保護生態系統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 濕地;濕地保護技術;生態恢復技術;探討

中圖分類號 X1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671-(2012)051-0132-02

當前,濕地的定義還存在一些分歧,但目前較為公認的一種說法就是陸地與水域之間的過渡地帶統稱為濕地。但隨著人類對濕地利用的無限制,導致濕地在逐年的銳減和遭到破壞,急需我們人類加大濕地保護意識,不斷創新生態恢復技術,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由此可見,就關于濕地保護及濕地生態恢復技術進行探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基于此,筆者結合工作實際,提出關于濕地保護的重要意義和相關技術、濕地生態恢復技術的同時呼吁全人類共同加入到濕地保護行列中來。

1 加強濕地保護及濕地生態恢復的重要意義

加大濕地保護力度,加強濕地生態恢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主要是濕地具有較多的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濕地為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環境

而覆蓋地球表面約6%的濕地要為地球上已知1/5的物種提供賴以生存的環境,其生態功能具有不可代替性,擁有“地球之腎”的美稱。此外,濕地更是大型遺傳基因庫,在維持多種生物種的生存與發展、篩選和改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2 濕地具有生態環境調節功能

濕地具有生態環境調節功能主要表現在涵養水源、蓄洪防旱、抵御洪水以及氣候調節等多種功能。濕地是地球的主演淡水存儲庫,人類的生產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地,與此同時,它還是主要的地下水補充來源,尤其是其具備抵御洪水和調節徑流的生態型功能。

1.3 濕地具有污水凈化功能

在同等地域的情況下,濕地的污水凈化性能森林的1.5倍。比如說,將五類水質的水在濕地中凈化之后,水質能提升到三類。這是由于濕地的水流速度較慢,對水中的污染物進行存儲、積淀、分解,將污染物消化或降低污染濃度。

1.4 濕地的生物生產力極高

濕地生態系統的生物生產力極高,就單位土地來比較,比其他棲息地的生物生產力要高很多很多。據相關調查,在蛋白質生產方面,每年濕地生態系統是陸生生態系統的三點五倍。我們每天要吃的水稻和一些魚蝦蟹貝大都來自濕地此外,濕地的林業資源和動物資源等的經濟性也較高。

從上面所描述的濕地功能來看,這么好的資源,試問,我們加強濕地保護及濕地生態恢復沒有重要的意義嗎?

2 關于現代濕地保護的相關技術探討

1)做好濕地保護工作,首先必須遵循五項基本原則:一是遵循預防為主優先保護,確保保護與開發利用合理化的基本原則,在濕地保護中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在開發利用中對濕地進行合理的保護,始終確保濕地的健康;二是遵循人與濕地之間的和諧共處基本原則,以正確的方式對待和處理人與大自然之間的局部和整體的利益關系;三是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以發展的眼光處理好眼前與長期的利益關系;四是遵循生態效益為主,效益協調化、統一化的基本原則,以維護濕地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結構功能的完善性;五是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做好統籌規劃、注重重點保護的突出性和全面保護與利用的和諧性。

2)要建立健全濕地保護部門。以科學、正確的發展觀、政績觀,保障經濟的發展與生態的保護之間的協調一致性。進行統一、規范、科學、有效的管理。不管是國家還是地方政府都必須建立健全濕地保護部門和相關的運行機制和管理體系,確保濕地保護工作統一有效的運行。

3)加大執法保護力度,嚴肅處理各類危害濕地資源的行為。禁止各類危害濕地資源的開發項目的運行,即便要利用也要在充分保護濕地資源的前提下進行可持續發展和諧的開發利用。嚴禁圍濕造田,實行退耕還濕,并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確實做好濕地保護工作。

3 基于濕地生態系統特征的生態恢復技術的探討

所謂濕地恢復,主要是指利用生態技術或者生態化工程,修復或者重建那些濕地生態功能退化甚至消失的濕地,并盡可能地恢復到原有的結構和功能,將其功效發揮到最大化。筆者結合工作實際,結合濕地生態系統的特征,提出幾點濕地生態修復

技術。

3.1 棲息地恢復技術

恢復棲息地的最終目標就是利用各種現代化技術,提升棲息地的穩定性、一致性。棲息地的恢復一般包括三個方面的修復,一是濕地的基底;二是濕地的水狀況;三是濕地的土壤,其中基底的恢復最為重要,在基底恢復方面主要采取工程措施來實現,從而確保濕地基地的穩固性,而對于濕地水狀況的恢復主要是通過穩定濕地面積來實現,恢復濕地的土壤則主要通過改造濕地的地形地貌來實現。

3.2 生物修復技術

所謂生物修復技術,就是對被破壞的濕地生物物種,利用現代生物培育技術、保護技術和生物物種引進技術,以及種群行為的控制、種群動態的調控技術和群落結構的配置優化技術、組建技術、演替控制與恢復等技術。通過利用這些現代化的技術,對濕地被破壞的生物進行修復或再植再造,修復濕地的生物生態

系統。

3.3 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恢復技術

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恢復技術主要是基于濕地生態系統的幾種技術:一是總體設計技術;二是生態系統構建技術;三是生態系統集成技術。在濕地生態恢復工作中會,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技術既是重中之重,又是難上加難。對于一些功能退化的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應由國家和濕地所在地有關部門予以高度的重視,加大濕地管理保護工作,在技術和資金上加大濕地生態恢復力度。

4 基于濕地類型的生態恢復技術的探討

我國地大物博,濕地的類型也不盡相同,因而其生態修復技術也就不盡相同,健康的濕地生態系統,是國家生態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應針對不同類型的退化濕地生態系統,開展濕地生態系統恢復關鍵技術的研究;選取各種類型退化濕地的典型代表,進行生態恢復示范研究。基于此,筆者根據自身有限的知識水平,基于生態類型的不同,談談常見的幾種濕地類型的生態恢復技術。

4.1 河濱濕地的生態恢復技術

河濱濕地的生態恢復,主要是由于當前河濱濕地不斷被陸地化和污染的看,因而就河濱濕地的生態恢復目的來說,應集中于減少洪水危害、凈化水質,并以疏浚河道的工程技術,實現河漫灘濕地的再自然化,以提升水流持續性,預防被侵蝕或者沉積物的進入等技術措施控制濕地被陸地化,例如通過切斷污染源和加大非點源污染的凈化處理力度,盡可能的將河濱濕地的生態系統恢復到原始水平。

4.2 海岸帶濕地的生態恢復技術

海岸帶濕地的生態系統的恢復、修復或重建,因受到農業的開發和城鎮化的改擴建,而導致大量的濕地受損甚至消失,因而要想充分利用濕地生態系統的涵養水源、蓄洪防旱、抵御洪水、凈化水質以及氣候調節等功能,就必須對濕地規模、位置以及形態進行重新調整與配置,充分發揮海岸帶濕地的功能。

4.3 森林濕地的生態恢復技術

由于森林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修復和重建與草澤濕地不同,尤其是森林的重建需要幾十年,因而森林濕地的生態恢復技術主要采取水文和土壤的恢復或改造,并以植被種植的輔助方式恢復森林濕地生態系統。

4.4 湖泊濕地的生態恢復技術

由于湖泊的水體相對平靜,雖然其面積能很好的修復到以前的水平甚至可以擴大,但水質的恢復是一個復雜而又漫長且不可能完全恢復的,因而通過上述的切斷污染源和對點源與非點源的控制外,還應采取深度處理污水和加強生態調控的技術措施,盡量恢復湖泊濕地的生態功能。

5 總結語

總之,濕地給人類帶來了許多好處,加大濕地保護力度應成為當前林業部門的主要工作內容。濕地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濕地生態恢復技術是一項系統而又復雜的極具專業的一門技術,我們應抓住“十二五”大好發展,切實做好濕地保護和濕地生態恢復工作,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陸健健,王偉.濕地生態恢復[J].濕地科學與管理,2007,01.

[2]陸健健,王偉.濕地生態恢復的主要模式—濕地公園建設[J].濕地科學與管理,2007,02.

[3]周建東.城市濕地公園生態規劃設計的理論框架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7,36.

[4]王亮.濕地生態系統恢復研究綜述[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8,08.

第9篇:保護生態系統的重要性范文

(大興安嶺森林調查規劃院,牙克石022150)

摘 要:文章通過對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濕地資源現狀分析,提出對濕地資源保護的必要性及保護措施。

關鍵詞 :濕地資源;現狀;保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S718.5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4-12-31

作者簡介:任增光(1979 -),男,山東省鄄城人,林業工程師

濕地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主要指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靜止或流動、淡水、半咸水、咸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水域。濕地和森林、海洋并列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他是地球上水陸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獨特生態系統,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具有巨大的資源潛力和環境、社會、經濟功能,他不僅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多種資源,而且在抵御洪水、調節徑流、改善環境、控制污染、保護物種基因多樣性、美化環境和維護區域生態平衡等方面具有其他系統不可替代的作用,享有“地球之腎”和“生命搖籃”之美譽。

1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概況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位于我國東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9°36’26”~125°24’10”,北緯47003’26”~53°20’00”,林區總面積為1067.75萬hm2。南北長約700km,東西寬400多km。

林區屬于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冬季漫長寒冷,夏季短暫且溫涼濕熱,年平均氣溫0.1℃,平均最高氣溫6.4℃,平均最低氣溫-6.5℃,≥O℃年積溫為2491.6℃,≥10℃年積溫為2030.6℃,年平均降水量372.2mm,年平均蒸發量1122.6mm,太陽輻射2731.2兆焦耳/m2,濕潤度為1.0,無霜期<100d。

2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濕地類型及現狀

2.1 濕地類型

根據濕地分類標準,林區濕地共分為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人工濕地4大濕地類:永久性河流、永久性湖泊、森林沼澤、草本沼澤、灌叢沼澤、蘚類沼澤、沼澤化草甸、地熱濕地、人工濕地9個濕地型。

2.2 林區濕地現狀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濕地分布是以大河為基線,沿河谷、山地平緩坡、階地和河漫灘滯水地帶分布,并且集中連片,面積大,具有原生性的特點。

林區濕地總面積120.31萬hm2,占實際經營面積的12.29%。

按濕地類分:河流濕地面積3.45萬hm2,占濕地總面積的2.87%;湖泊濕地面積0.22萬hm2,占0.18%;沼澤濕地面積116.63萬hm2,占96.94%;人工濕地面積0.01萬hm2,占0.01%。

按濕地型分:永久性河流面積3.45萬hm2,占濕地總面積的2.87%:永久性淡水湖面積0.22萬hm2,占0.18%;蘚類沼澤面積0.035萬hm2,占0.03%;草本沼澤面積56.45萬hm2,占46.92%:灌叢沼澤面積10.13萬hm2,占8.42%;森林沼澤面積47.54萬hm2,占39.51%;沼澤化草甸面積2.24萬hm2,占1.86%;地熱濕地面積0.23萬hm2,占0.20%;庫塘面積0.01萬hm2,占0.01%。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地域遼闊,資源豐富,物種繁多,既是松嫩平原和呼倫貝爾草原的天然屏障和天然分界線,又是嫩江和額爾古納水系的重要發源地。具有我國獨有的原生性寒溫帶針葉林森林生態系統和多種過渡的生態類型,是重要的野生物種柄息地。在我國國土生態安全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濕地保護的必要性

3.1 濕地具有獨特生態系統功能

濕地是具有多種功能的獨特生態系統,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和人類生存環境資本,在支撐人類社會和諧發展和自然系統有序循環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3.2 濕地保護可凈化水體

濕地具有很強的降解污染功能,濕地植物、微生物通過物理過濾、生物吸收和化學合成與分解等把人類排入湖泊、河流等濕地的有毒有害物質轉化為無毒無害甚至有益的物質。

3.3 濕地對區域氣候有調節作用

濕地對區域氣候有巨大的調節作用,在增加局部地區空氣濕度、削弱風速、縮小晝夜溫差、降低大氣含塵量等氣候調節方面都具有明顯的作用。

3.4 濕地保護可緩解自然災害

濕地具有調洪蓄水、抵御風暴、預防侵蝕、抗御干旱、調節氣候等重要功能,對于構建防災減災體系、緩解全球氣候變暖等發揮著十分獨特的作用。

4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濕地保護措施的建議

4.1 合理利用現有濕地資源,加強自然濕地資源保護

由于林區開發初期人們對濕地資源重要性的認識不足,濕地資源經歷了水濕地改造造林等破壞,使濕地遭到一定的破壞,濕地資源現狀不容樂觀。合理利用現有濕地資源特別是自然濕地資源是保護濕地資源的最大資本。

4.2 制定科學的濕地利用保護政策,明確政府及其主管部門的保護責任

著眼于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本著生態優先的原則,制定科學的濕地利用保護政策,確立濕地保護原則,明確政府和部門保護責任、保護方式、保護措施,確保維護濕地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促進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永久免费地ww4hu57 | 精品成人在线观看 | 色花堂国产精品第一页 | 粉嫩极品国产在线观看 | 蜜柚影视免费版在线视频观看 | 离线枕边人国语在线影视 |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 | 黄辣文 | 婷婷综合五月 | 欧美性一区二区三区五区 | 久久66haose精品| 国产福利一区在线 | 一级片免费观看视频 |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久久网站 | 麻豆精品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 一级成人黄色片 | 久久久久久毛片免费播放 | 久久精彩免费视频 | 毛片网子| 国产一级高清视频免费看 | 九九色播 | 亚洲人成一区 | 婷婷丁香综合 | 五级毛片 | 绿巨人香蕉草莓丝瓜茄子番茄在线 | 久久成人亚洲香蕉草草 | 亚洲91av| 日韩精品午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美女一区二区 | 久久黄色片 | 国产日韩91| 99精品这里只有精品高清视频 | 99影视网| 亚洲国产精品线观看不卡 | 日本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高清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综合 | 日韩免费高清视频 |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自在自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