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產智慧物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2009年,美國總統奧巴馬積極回應IBM首席執行官彭明盛提出的“智慧的地球”概念,提出火力發展以物聯網為核心的新興技術產業,實現人類社會與物理系統的整合,在此基礎上,人類可以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生產相生活,達到“智慧”狀態,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力水平。奧巴馬認為這就是美國在21世紀保持和奪回競爭優勢的方式。
中國政府也對物聯網的發展極為重視。2009年8月7日,總理在無錫提出了“感知中國”的理念,表示中國要抓住機遇,大力發展物聯網技術。11月3日,總理再次指不要著力突破傳感網、物聯網關鍵技術。進入2010年,物聯網成為當年“兩會”的熱門話題,“積極推進‘三網’融合,加快物聯網的研發應用”也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據了解,2010年一系列物聯網發展相關的產業政策將陸續出臺。
物流業是最早接觸物聯網理念的行業,也是中國物聯網在2003~2004年第輪熱潮中被寄予厚望的一個行業。很據物聯網發展現狀,在分析國內外物聯網發展對物流業影響的基礎上,我們認為物聯網的發展必將推動中國智慧物流的變革。因此在2009年10月,《物流技術與應用》編輯部和中國物流產品網聯合提出了“智慧物流”理念,開始在物流業全面倡導智慧物流變革。
認識物聯網的本質
物聯網概念不是憑空杜撰出來的,也不是某單項新技術突破引申出來的。物聯網的發展有堅實基礎,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多項現代信息技術的聚合應用與創新,是信息技術系統性的創新與革命。
物聯網的概念在1999年提出,當時基于互聯網、RFID技術、EPC標準,在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射頻識別技術(RFID)、天線數據通訊等技術,構造了一個實現全球物品信息實時共享的實物互聯網“laltemet ofthings”(簡稱物聯網)。這也是中國第一輪物聯網熱潮的基礎。
2005年11月17目,國際電信聯盟(ITU)借用了“物聯網”名詞,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宣布了無所不在的“物聯網”通信時代即將來臨,世界上所有的物體從輪胎到牙刷、從房屋到紙巾,都可以通過網絡主動進行信息交換。RFID技術、傳感技術、納米技術、智能嵌入技術將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ITU描述了一個美好的、智慧的物聯網世界。物聯網概念的興起,得益于ITU的2005年以物聯網為標題的年度報告。然而,ITU對物聯網缺乏一個清晰的定義。
目前關于物聯網的定義有多種,眾多專家也有自己的描述,在對物聯網本質的認識上也存在一些誤區,物聯網還缺乏一個清晰的定義。但是,物聯網的基本概念框架已經形成,不會影響我們對物聯網本質的認識。
我們認為: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是通過各類傳感裝置、RFID技術、視頻識別技術、紅外感應、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根據需要實現物品互聯互通的網絡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智能網絡系統。
物聯網主要有三層架構,即: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如圖1所示。
從物聯網本質上看,物聯網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出現的一種聚合性應用與技術提升,將各種感知技術、現代網絡技術和人工智能與自動化技術聚合與集成應用,使人與物智慧對話,創造一個智慧的世界。因為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幾乎涉及到了信息技術的方方面面,是一種聚合性、系統性的創新應用與發展,才被稱為是信息技術的第三次革命性創新。物聯網的本質概括起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互聯網特征,即對需要聯網的“物”一定要能夠實現互聯互通的互聯網絡;二是識別與通信特征,即納入物聯網的“物”一定要具備自動識別與物物通信(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網絡系統應具有自動化、自我反饋與智能控制的特點。
物聯網認識方面的誤區
毋庸諱言,目前關于物聯網的認識還有很多誤區,這也直接影響我們理解物聯網對物流業發展的作用,因此有必要首先辨誤,理清思路。
誤區之一:把傳感網或RFID網等同于物聯網。事實上傳感技術也好、RFID技術也好,都僅僅是信息采集技術之一。除傳感技術和RFID技術外,GPS、視頻識別、紅外、激光、掃描等所有能夠實現自動識別與物物通信的技術都可以成為物聯網的信息采集技術。傳感網或者RFID網只是物聯網的一種應用,但絕不是物聯網的全部。
誤區之二:把物聯網當成互聯網無邊無際的無限延伸,把物聯網當成所有物的完全開放、全部互連、全部共享的互聯網平臺。實際上物聯網絕不是簡單的全球共享互聯網的無限延伸。即使互聯網也不僅僅指我們通常認為的國際共享的計算機網絡,互聯網也有廣域網和局域網之分。
物聯網既可以是平常意義上的互聯網向物的延伸;也可以根據現實需要及產業應用組成局域網、專業網?,F實中沒必要也不可能使全部物品聯網;也沒必要使專業網、局域網都必須連接到全球互聯網共享平臺。今后的物聯網與互聯網會有很大不同,類似智慧物流、智能交通、智能電網等專業網,智能小區等局域網才是最大的應用空間。
誤區之三:認為物聯網就是物物互聯的無所不在的網絡,因此認為物聯網是空中樓閣,是目前很難實現的技術。事實上,物聯網是實實在在的,很多初級的物聯網應用早就在為我們服務著。物聯網理念就是在很多現實應用基礎上推出的聚合型集成的創新,是對早就存在的具有物物互聯的網絡化、智能化、自動化系統的概括與提升,它從更高的角度升級了我們的認識。
誤區之四:把物聯網當成個筐,什么都往里裝;基于自身認識,把僅僅能夠互動、通信的產品都當成物聯網應用。如,僅僅嵌入了一些傳感器,就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家電;把產品貼上了RFID標簽,就成了物聯網應用等等。
物聯網在物流業的應用分析
物流業是物聯網很早就實實在在落地的行業之一,很多先進的現代物流系統已經具備了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敏捷化、可視化、自動化等先進技術特征。很多物流系統和網絡也采用了最新的紅外、激光、無線、編碼、認址、自動識別、定位、無接觸供電、光纖、數據庫、傳感器、RFID、衛星定位等高新技術,這種集光、機、電、信息等技術于一體的新技術在物流系統的集成應用就是物聯網技術在物流業應用的體現。概括起來,目前相對成熟的物聯網應用主要在以下四大領域:
一是產品的智能可追溯網絡系統:如食品的可追溯系統、藥品的可追溯系統等。這些智能的產品可追溯系統為保障食品、藥品等的質
量與安全提供了堅實的物流保障。
目前,在醫藥、農產品、食品、煙草等行業領域,產品追溯體系發揮著貨物追蹤、識別、查詢、信息采集與管理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已有很多成功應用。其中,粵港合作供港蔬菜智能追溯系統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通過采用RFID技術,可以對供港蔬菜進行溯源,實現了對供港蔬菜從種植、用藥、采摘、檢驗、運輸、加工到出口申報等各環節的全過程監管,可快速、準確地確認供港蔬菜的來源及合法性,加快了查驗速度,提高了查驗的準確性。通過RFID標簽與數據庫形成的“物聯網”,實現了對供港蔬菜的自動化識別、判斷和監管,可提高監管效率,實現快速通關。
二是物流過程的可視化智能管理網絡系統:這是基于GPS衛星導航定位技術、RFID技術、傳感技術等多種技術,在物流過程中實時實現車輛定位、運輸物品監控、在線調度與配送可視化與管理的系統。目前,全網絡化與智能化的可視管理網絡還沒有,但初級的應用比較普遍,如有的物流公司或企業建立了GPS智能物流管理系統,有的公司建立了食品冷鏈的車輛定位與食品溫度實時監控系統等,初步實現了物流作業的透明化、可視化管理。
在公共信息平臺與物聯網結合方面,也有一些公司在探索新的模式。展望未來,高效精準、實時透明的物流業將呈現在我們眼前。
三是智能化的企業物流配送中心:這是基于傳感、RFID、聲、光、機、電、移動計算等各項先進技術,建立全自動化物流配送中心,建立物流作業的智能控制、自動化操作的網絡,可實現物流與生產聯動,實現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全面協同。如:一些先進的自動化物流中心,就實現了機器人碼垛與裝卸,無人搬運車進行物料搬運,自動輸送分揀線上開展分揀作業,出入庫操作由堆垛機自動完成,物流中心信息與企業ERP系統無縫對接,整個物流作業與生產制造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這也是物聯網的初級應用。
四是企業的智慧供應鏈: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面對著大量的個性化需求與訂單,怎樣能使供應鏈更加智慧?怎樣才能做出準確的客戶需求預測?這些是企業經常遇到的現實問題。這就需要智慧物流和智慧供應鏈的后勤保障網絡系統支持。打造智慧供應鏈是IBM智慧地球解決方案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有一些應用案例。
此外,基于智能配貨的物流網絡化公共信息平臺建設,物流作業中手持終端產品的網絡化應用等,也是目前很多地區推動的物聯網在物流領域應用的模式。
目前,物聯網在物流行業的應用,在物品可追溯領域的技術與政策等條件都已經成熟,應加快全面推進;在可視化與智能化物流管理領域應該開展試點,力爭取得重點突破,取得有示范意義的案例;在智能物流中心建設方面需要物聯網理念進一步提升,加強網絡建設和物流與生產的聯動;在智能配貨的信息化平臺建設方面應該統一規劃,全力推進。
物聯網推動智慧物流變革
物聯網雖然早已在物流業有應用,但是物聯網理念的提出對現實中局部的、零散的物流智能網絡技術應用有了一種系統的提升,契合了現代物流的智能化、自動化、網絡化、可視化、實時化的發展趨勢。物聯網對物流業的影響將是全方位的,因為現代物流業最需要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撐。
首先,物聯網的理念開闊了我們的視野,提高了我們的認識,讓我們能夠主動地全面提升物流業智能化、自動化與信息化水平,統一理念,開拓思路,借助于新的傳感技術、RFID技術、GPS技術、視頻監控技術、移動計算技術、無線網絡傳輸技術、基礎通信網絡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全面開創智慧物流新時代。
其次,物聯網必將帶來物流配送網絡的智能化,帶來敏捷智能的供應鏈變革,帶來物流系統中物品的透明化與實時化管理;實現重要物品的可跟蹤與追溯管理。相信隨著物聯網的發展,一個智慧物流的美好前景會很快實現。物聯網在物流業應用的趨勢與問題
物聯網發展推動著中國智慧物流的變革。隨著物聯網理念的引入、技術的提升、政策的支持,相信未來物聯網將給中國物流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中國智慧物流將迎來大發展的時代。
未來,物聯網在物流業的應用將出現如下四大趨勢:
一是智慧供應鏈與智慧生產融合。
隨著RFID技術與傳感器網絡的普及,物與物的互聯互通,將給企業的物流系統、生產系統、采購系統與銷售系統的智能融合打下基礎,而網絡的融合必將產生智慧生產與智慧供應鏈的融合,企業物流完全智慧地融入企業經營之中,打破工序、流程界限,打造智慧企業。
二是智慧物流網絡開放共享,融入社會物聯網。
物聯網是聚合型的系統創新,必將帶來跨行業的網絡建設與應用。如一些社會化產品的可追溯智能網絡就可以方便地融入社會物聯網,開放追溯信息,讓人們可以方便地借助互聯網或物聯網手機終端,實時便捷地查詢、追溯產品信息。這樣,產品的可追溯系統就不僅僅是一個物流智能系統了,它將與質量智能跟蹤、產品智能檢測等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融入人們的生活。
物流滲透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是產品追溯系統,今后其他的物流系統也將根據需要融入社會物聯網絡或與專業智慧網絡互通,如:智慧物流與智能交通、智慧制造、智能安防、智能檢測、智慧維修、智慧采購等系統融合,從而為社會全智能化的物聯網發展打下基礎,智慧物流也將成為人們智慧生活的一部分。
三是多種物聯網技術集成應用于智慧物流。
目前在物流業應用較多的感知手段主要是RFID和GPS技術,今后隨著物聯網技術發展,傳感技術、藍牙技術、視頻識別技術、M2M技術等多種技術也將逐步集成應用于現代物流領域,用于現代物流作業中的各種感知與操作。如,溫度的感知用于冷鏈;侵入系統的感知用于物流安全防盜;視頻的感知用于各種控制環節與物流作業引導,等等。
四是物流領域物聯網創新應用模式將不斷涌現。
物聯網帶來的智慧物流革命遠不是我們能夠想到的以上幾種模式。群眾是真正的英雄,隨著物聯網的發展,更多的創新模式會不斷涌現,這才是未來智慧物流大發展的基礎。
目前就有很多公司在探索物聯網在物流領域應用的新模式。如,某公司在探索給郵筒安上感知標簽,組建網絡,實現智慧管理,并把郵筒智慧網絡用于快遞領域;當當網在無錫新建的物流中心就探索物流中心與電子商務網絡融合,開發智慧物流與電子商務相結合的模式;無錫新建的糧食物流中心探索將各種感知技術與糧食倉儲配送相結合,實時了解糧食的溫度、濕度、庫存、配送等信息,打造糧食配送與質量檢測管理的智慧物流體系等等。
物聯網在物流業發展前景光明,但是面對物聯網熱潮,我們也要保持冷靜,不要不顧實際去跟風炒作。具體而言,應該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一、切記浮躁心態。
近期以來,關于物聯網的發展新概念風起云涌,各行業與各地區都讓人感到有一股浮躁情緒,讓人感到一種無法言說的憂慮。新技術受到普遍關注,本是正常;但不正常的是,我們不是實實在在地推進,而是一窩蜂地炒作。對此,國家工信部一位官員就謹慎地指出,發展物聯網絕不能搞“大呼隆”,否則就是“浪費資源”,將會導致整個物聯網產業鏈受損。
二、盡快制定統一標準。
物聯網的發展與應用,向上關系到眾多物聯網技術裝備企業,中間關聯著電信等網絡層的基礎通信運營商,向下關聯著眾多應用企業與行業。物流行業僅僅是應用行業之一,在這種情況下,物聯網發展迫切需要統一標準,統一規劃,切忌各自為戰。但是,目前物聯網標準制定缺乏統一協作,由于缺乏統一的規劃,物聯網應用和產業規模發展也都受到很大影響。
關鍵詞:智慧物流;動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F253.9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intelligent logistics, related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he developing intelligent logistics are systematacially presented. The motivation of developing intelligent logistics is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consciousness, social needs, economic interests, government polici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so on. Three operating modes are analyzed which are government leading, market leading and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The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which include tax preferential policies, loans preferential policies, standards and specifications,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capital investment, talents training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intelligent logistics; motivation; countermeasures
1 智慧物流的內涵
智慧物流是物流發展的高級階段,物流的發展經歷了粗放型物流――系統化物流――電子化物流――智能物流――智慧物流五個階段。其中,粗放型物流屬于現代物流的雛形,系統化物流是現代物流的發展階段,電子化物流是現代物流的成熟階段,而現代物流的未來和希望則是由智能物流向智慧物流發展。智慧物流以云計算技術為基礎,借助于物聯網、傳感網與互聯網,實現物流系統中的物品、人員、機器、設備和基礎設施的協同及動態管理與控制,通過物流系統的“智慧”決策,實現資源的集成與共享,從而達到系統資源的合理配置。智慧物流具有以下特點:
(1)實時動態性。物流系統所處環境是動態的,其構成要素也是動態的。其它物流形式都是基于靜態或周期性動態變化假設,無法實現實時動態決策。而“智慧物流”與其他物流形式相比,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它沒有不變的模式。
(2)綜合系統性。其它物流形式也提及“系統”概念,但這是一種狹義的“系統”,僅考慮物流系統中的物品等核心要素,未考慮人員、設備、基礎設施等支持要素。智慧物流將實現物流系統中的物品、人員、機器、設備和基礎設施的協同,強調的是廣義的“系統”。
(3)大眾普世性。物流涵蓋的領域非常廣泛,涉及眾多行業,與經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智慧物流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技術、體制機制、組織管理、系統運行等多個方面,不能一蹴而就。選擇那些具有實現“智慧物流”條件,并且能夠起帶頭、示范作用的行業率先進行探索性發展,積累經驗,最終實現具有普世價值的“智慧物流”。
(4)多領域協作性。首先,智慧物流的發展以云計算、物聯網、傳感器、互聯網等技術的發展為前提,并有賴于相關領域的發展和水平提升;其次,智慧物流需要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創新,精細管理是“智慧物流”的管理核心,需要用“智慧”來武裝物流管理。
2 研究現狀
“智慧物流”的概念于2009年提出,已有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應琳芝、俞海宏、章合杰等(2011)首先闡釋了“智慧物流”的基本概念及其功能,然后分析了寧波智慧物流的現狀,最后從切入模式、基本目標、建設內容等方面提出寧波智慧物流建設的建議。楊健、焦勇兵、劉偉(2012)在智慧城市概念的基礎上對智慧物流進行了界定,并對波市建設智慧物流的動因進行探討,并利用價值鏈理論、技術采納理論、當代組織理論對智慧物流進行理論解釋。黨建民(2012)闡述了智慧物流的概念以及發展智慧物流的重要性,對徐州智慧物流的戰略定位和發展模式進行了探討,并在推廣步驟和主體方面提出具體操作建議。張春霞(2013)指出智慧物流的發展需要在戰略規劃、政策法規、物流標準、信息技術、信息系統平臺、物流人才等方面提供保障。丁俊發(2014)提出發展智慧物流要有全球與公共視野,要融入“智慧城市”,要夯實技術基礎,離不開大數據,要向“智慧供應鏈”延伸。王之泰(2014)重新提出智慧物流的定義,探討了發展智慧物流的意義、城鎮化與發展智慧物流的關系、“智慧物流”的抓手與切入點等問題。
綜上所述,現有研究成果主要是對智慧物流的概念、意義,以及實現智慧物流的對策建議進行初步探討。但“智慧物流”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作為一個系統、綜合的概念,它還涉及政府、行業、企業、消費者等多個主體,受政策、技術、經濟、社會需求、環境保護等因素的影響,發展智慧物流的動因亟待研究。
3 發展智慧物流的動因
3.1 意識自發力
(1)擁有“智慧物流”的全球與公共視野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采購、生產、流通、消費全球化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全球范圍內的資源整合也成為新的挑戰。首先,智慧物流的發展要有全球視野,要把智慧物流放到全世界范圍去觀察、去研究,通過智慧物流的發展來推動智慧國家、智慧地球的實現;其次,智慧物流不是單個企業為了追求利潤而實施的,其目的是為了實現整個供應鏈的資源優化配置,最終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利用,需要擁有著眼于社會利益的公共視野。因此,智慧物流的發展不可能靠企業單打獨斗,要打破企業、行業、地區間的隔閡,放眼全球、著眼全局,促進企業智慧物流、區域智慧物流、國家智慧物流、全球智慧物流間的有效銜接和協同發展。
(2)認識到“智慧物流”對“智慧城市”及“智慧國家”建設的重要性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國許多大中城市在經濟總量、城市規模、城市面貌等方面有了較大改變,在國內、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升,綜合競爭力顯著增強;但民眾幸福感不高、要素集約程度低、公共服務增長緩慢、生態文明建設有待改進等問題日益顯現?!爸腔鄢鞘小笔浅鞘邪l展模式的改變,由“重數量、輕質量”向“重人文、宜居住”轉變。物流是城市發展的關鍵要素,“智慧物流”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子系統之一。近年來,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社會物流體系癱瘓、食品藥品安全無法溯源跟蹤、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困境、物流成本高、物流能耗高等問題,有些甚至影響了百姓的日常生活。發展智慧物流是滿足百姓民生需求、實現社會公共服務良好運行的可靠保障,智慧物流重點關注“民生”領域,現代物流產業轉型升級的成果也會最先體現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3.2 社會需求拉動力
(1)產業結構變化。隨著經濟發展和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社會產業結構已經從農、工、服務業向信息業及知識產業方面變動,特別是與物流活動很少直接聯系的服務業、信息業和知識產業的比重逐漸增大。物流總需求量的增長也將越來越困難,物流企業、行業必須轉變傳統經營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物流發展要更加具有“智慧”。
(2)貿易結構變化。隨著貿易結構從“以進出口原材料及初級加工產品為主”轉向“以高度加工的精密機械、海外高級食品等為主”,對物流服務提出了新要求,同時也為智慧物流的發展提供了新機遇。
(3)需求結構變化。需求結構特征的變化首先體現為“節約消費”,企業對原材料需求計劃更科學,對加工過程中的損耗控制更嚴格,對半成品和產成品庫存控制更精確;其次體現為“個性化消費”導致產品種類很多,最終形成小批量、多批次的物流需求。
(4)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往往導致χ腔畚锪韉男棖蟛煌,人口總量、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均可支配收入、GDP、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各產業規模和比重、物流需求系數等參數是主要指標。
3.3 經濟利益驅動力
隨著物流行業的發展,物流標準化程度越來越高,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客戶的物流需求由量變向質變轉變。由于物流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較大,隨著物流是“第三利潤源泉”地位的確立,很多企業開始把降低物流成本做為公司戰略,對物流合理化提出了新要求,催生了智慧物流的需求。相對于其它物流形式,智慧物流的優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動、快速識別,提升物流效率。傳統物流中涉及的物流單元、物流工具、物流環境多種多樣,對“物”的識別與控制往往受制于工具和流程。智慧物流利用電子標簽和射頻技術,只需要0.1秒就可以自動完成物品的識別,而機器讀取條形碼花費2秒;沒有條形碼易污損破損、單件操作的缺點,電子標簽和射頻技術可以對“物品識別”進行批量操作。
(2)全程跟蹤與追溯,確保物流安全。智慧物流借助于物聯網技術,不僅關注流通環節的“結果”,同樣關注“過程”的質量。從原材料采購,半成品、產成品的加工,到商品配送、廢品回收的整個閉環供應鏈環節,每一個環節都被記錄在案,以備跟蹤和追溯。
(3)實時動態處理,提高物流服務的反應速度。傳統物流面對的是復雜多變的環境,天氣情況、交通狀態、特殊運輸要求、各類突發事件無一不在考驗著物流產業的智慧。通過實時監控技術、圖像處理技術、數據采集與分析技術,實現供應鏈的動態控制與處理,可以提升物流服務應變能力和反應速度。
(4)智能決策與優化,管理更科學。一般情況下,物流服務水平與物流成本之間存在二律背反的關系,很難二者兼顧;且服務水平和成本影響因素多,并隨環境動態變化,難以完全量化,給決策帶來了很大難度。智慧物流可以做到信息高度集成、數據實時更新,運用優化決策理論與方法,使服務水平和服務成本達到一種理想的均衡狀態,管理更科學。
3.4 政府政策引導力
政府政策影響著智慧物流未來的發展方向、基礎設施配置、結構調整與升級、智慧物流產業的空間布局。基于以下三點共識,多地政府出臺了發展智慧物流的戰略規劃和相關政策:
(1)發展智慧物流有利于提升國際競爭優勢。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我國物流產業規模急劇增加,但物流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依然高居不下,與國外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WTO,生產要素的全球性采購、生產、銷售成為常態,物流成本的降低成為提升競爭力的新途徑,對我國現代物流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發展智慧物流,優化資源配置,實現物流成本與物流服務水平的協調發展,不僅能夠幫助我國相關產業適應復雜多變的國際市場環境,并且能夠增加國際競爭優勢,提高產業集中度和抗風險能力,保持相關產業的平穩發展。
(2)發展智慧有利于適應貿易結構和銷售模式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發展外向型經濟為主導,能源、原材料、商品的進出口貿易額顯著增加;與之相配套的物流活動組織與管理需要在全球范圍內整合資源,向傳統物流提出了挑戰。制造行業的物流外包比例進一步增大,對第三方物流的需求規模不斷增加,同時對物流服務的時效性、反應速度、成本控制要求也更高。“互聯網+”戰略的提出,為傳統行業的發展迸發出新的生機,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的處理都可以通過互聯網來進行,但是物流依然是“互聯網+”的瓶頸,需要推動智慧物流的發展來配合“互聯網+”行動計劃。
(3)發展智慧物流有利于促進科技創新。智慧物流體現信息化、系統化、集成化、實時性、動態性的特征,強調供應鏈伙伴間的信息共享、資源集成,注重供應鏈的動態過程控制,追求供應鏈的系統整體優化。智慧物流以傳感技術、物聯網技術、互聯網技術發展為前提,以信息系統、信息平臺的建設為基礎,以數據集成與挖掘為手段。因此,智慧物流的發展必將帶動一批與智慧物流產業配套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涉及自動感知、識別、可視化、衛星導航等關鍵技術的研發、試驗、集成與產業化;公共信息平臺和公共信息系統構建技術;大數據環境下的物流決策與優化、基于云計算的物流技術應用等方面。
3.5 環保強制力
(1)資源節約要求。①優化配送體系。在現有經濟、技術和社會環境下,市場需求呈現多品種、小批量、多批次的特征,企業分散經營的配送模式受成本的約束,很難滿足此種市場需求特征的配送要求。智慧物流配送模式可以優化配送網絡,合理布局配送節點,降低配送系統的總庫存量,提高車輛的滿載率和使用率、減少車輛出行量,從而降低企業和社會物流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和集約化水平。②創新庫存控制機制。傳統的庫存機制是假設供應鏈各企業間在資源的調度管理上是沒有任何聯系、完全獨立的,無法實現資源的整合與協同;智慧物流模式下,將供應鏈各企業虛擬資源進行集中管理和一體化調度,實現“分散資源集中管理”和“集中資源分散服務”。
(2)環境保護要求。①提升運輸工具滿載率、減少運輸工具使用量。物流服務帶來的噪音、震動、大氣污染、海洋污染等已經成為社會化問題。智慧物流可以提高物流組織管理水平,優化資源配置,通^運輸路線優化、運輸方案優化等措施提升運輸工具滿載率,從而減少車輛等運輸工具的出行量,對解決交通堵塞、空氣和水污染、噪音等社會問題都將起到明顯作用。②減少土地占用。智慧物流通過資源整合和系統優化,提升供應鏈系統服務能力,在保證服務水平的前提下,可以減少倉庫、配送中心等建設數量,從而減少土地占用面積。
3.6 技術進步促進力
信息技術的先進程度是現代物流發展水平的標志,借助手機、視頻電話、呼叫中心、PC、攝像頭、RFID、傳感器、智能卡、GPS等感知技術;通過通信網、互聯網、物聯網、傳感網等網絡技術為智慧物流信息的自動識別與存儲提供支持。云計算數據中心、智慧物流信息中心、專業信息平臺、物流專業服務平臺、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政務系統等信息平臺也為智慧物流提供資源集成與優化平臺。技術革新改變了物流服務原有的技術路線和技術特征,實現了信息快速、真實的傳遞,資源的高度集成和共享,既降低了物流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又提高了物流服務水平,讓物流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重要來源,從而促進了物流服務外包業務的發展,進一步擴大物流市場需求。
4 發展智慧物流的對策
4.1 選擇合適的運營模式
智慧物流的建設運營總體上有三種模式可供選擇:
(1)政府主導型。政府是建設和運營的主體,一是以項目為載體,通過課題申報或招標方式推動智慧物流技術創新和研究,并推動成果轉化;二是以公共信息系統建設為紐帶,帶動信息和資源的集成;三是以行業或區域智慧物流項目建設試點為手段,注重經驗、模式的總結和歸納,起到示范和引領作用。
(2)市場主導型。以企業為主導,利用市場供求機制、價格機制和激勵機制吸引企業參與并積極推動智慧物流建設,最終實現社會物流的智慧化。主要包括第三方物流企業運營模式、大型制造企業模式、物流園區模式等。
(3)共同推進型。政府和企業共同建設、共同管理,政府側重于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制度建設和資源保障,企業側重于運營與管理;注重彼此之間的分工和合作,相互配合、相互協調,共同促進智慧物流的良性發展。
4.2 完善相關制度
第一,做好頂層設計,政府出臺智慧物流發展總體規劃,樹立明確的發展目標,制訂智慧物流發展路線圖,做好智慧物流發展的整體布局。第二,成立專門的項目工作小組,并建立聯席會議制度,運用宏觀協調能力和政策手段,協調政府各部門的工作,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制定監督制度、激勵機制、協調機制等管理制度。第三,在財政稅收政策、貸款政策、土地征用政策等方面給予優惠,提高企業參與發展智慧物流的積極性。第四,盡早開展智慧物流標準和規范的研制,做到有章可循,為智慧物流發展提供行動指南。第五,政府應該抓緊制定與智慧物流發展相關的法律法規,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
4.3 提供資源保障
第一,加大財政投入,大力推動智慧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專業信息平臺、專業服務平臺、政務系統、公共信息平臺建設,為智慧物流建設打下良好基礎。第二,成立智慧物流發展專項基金,鼓勵企業進行智慧物流設施設備與信息系統建設,推動企業智慧物流系統和社會智慧物流系統的融合,對積極推進智慧物流發展的企業或單位給予稅收或貸款優惠。第三,積極推動智慧物流項目、智慧物流中心、智慧物流園區建設,做好示范和推廣工作。第四,加強智慧物流專業人才的培養。各院校以物聯網技術、物流管理專業為基礎和平臺,把握智慧物流人才的技能要求,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設置完備的課程體系,注重對智慧物流技術、智慧物流運營與管理方面人才的培養,推動智慧物流專業建設;企業通過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吸引優秀人才加盟,或者通過校企聯合培養的方式參與智慧物流人才培養。
5 結束語
發展智慧物流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是創新社會管理、提升社會公共服務的基礎動力,是提升企業及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是提升科技水平、推動自主創新的有效手段。但智慧物流是跨企業、跨行業、跨區域的新興產業,涉及交通、商貿、環境、經濟等眾多領域和管理部門的系統對接、信息整合、數據處理和政策協調,需要企業間、行業間、政企間、區域間的協同與聯動。因此,提升政府、企業參與智慧物流建設的積極性,提供可靠的組織、制度和資源保障對發展智慧物流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王之泰. 城鎮化需要“智慧物流”[J]. 中國流通經濟,2014(3):4-8.
[2] 應琳芝,俞海宏,章合杰. 寧波市智慧物流建設策略研究[J]. 商場現代化,2011(17):94-96.
[3] 楊健,焦勇兵,劉偉. 寧波智慧物流建設的機理分析――基于管理學理論視角[J]. 物流技術,2012,31(7):377-379.
[4] 黨建民,王曉珍. 徐州智慧物流發展定位及推廣模式思考[J]. 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0(4):138-140.
關鍵詞:智慧城市 城市流通 信息化
引言
城市是人類發展和文明進步的重要成果和變現形式,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深化、人口的驟然增長,以及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張,引發了一系列城市管理問題。例如,工業化的發展,產生了大量的廢氣、廢水、廢渣,城市污染不斷加重,霧霾等環境問題成為危害城市居民身體健康的首要問題。人口的增長,大大壓縮了城市居民的生存空間,同時,也造成房地產價格的不斷攀升,提高了人們的居住成本。城市規模的擴大,外來人口的不斷流入,給城市的治安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如何能夠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建設宜居城市,“讓我們居住的城市更智慧,讓我們的生活更便捷”,是城市規劃者、建設者、管理者、生活者對未來生活的構想和美好期待。
智慧城市的內涵
智慧城市理念源自IBM,“智”即指城市的智商,強調智能化與自動化,“慧”即指人的情商,強調人的靈性與創造力,智慧城市是指充分借助物聯網、互聯網、傳感網等新技術,構建城市發展的智慧環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化的新的生活模式,面向未來構建的全新城市形態。智慧城市包括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公共服務、智慧教育等方面,包括以下特點:
第一,智慧城市建設必然以信息技術應用為主線。智慧城市可以被認為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級階段,必然涉及到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而信息技術是以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和大數據等新興熱點技術為核心和代表。
第二,智慧城市是一個復雜的、相互作用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信息技術與其它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并共同發生作用,促使城市更加智慧的運行。
第三,智慧城市是城市發展的新興模式。智慧城市的服務對象面向城市主體—政府、企業和個人,它的結果是城市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提升和完善,終極表現為人類擁有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隨著城市建設問題的不斷突出,許多有識之士和機構意識到技術在改善城市面貌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IBM就是這樣的先驅者。2011年,IBM正式了IBM智慧城市智能運行中心(Intelligent Operations Center for Smarter Cities,簡稱IOC for Smarter Cities)解決方案,該解決方案整合了IBM多款行業領先的軟件產品,提供靈活的部署模型,適用于不同信息化水平的城市部署,能夠幫助城市決策者協調城市內部的各種機構和各項資源,提供整合的數據虛擬化、實時的協作和深入的分析,幫助城市機構為問題做好準備,協調和管理響應工作,并持續提高城市運行的效率。
智慧城市建設對流通產業發展的指導意義
20世紀90年代,“人口急速城市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城市千禧”成為明顯的標志。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劇,規模不斷擴大,約有近4億的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市,這一過程為我國經濟的增長提供了無窮動力,也為城市管理部門帶來了各種管理挑戰,從產業結構調整到環境保護,從交通問題到城市安全、公眾服務問題,都在制約城市向更智慧、更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發展。
城市流通產業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是城市品牌形象和城市服務能力、競爭能力的集中體現,城市建設中的諸多問題在流通產業中都有反應。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產業結構升級加快,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已成為世界重要經濟體。我國在經濟發展政策中突出強調“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物流業的產業地位在國家規劃層面得以確立。2010年,我國物流市場總規模達4.9萬億元,比2005年增長了一倍多。2011年我國物流運行形勢總體良好,社會物流總額達到158.4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2.3%。2012年我國物流業平穩適度增長,全年社會物流總額為177.3萬億元。
城市流通產業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與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設密不可分?,F代流通產業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將運輸、倉儲、裝卸、加工、整理、配送等有機結合,形成完整的供應鏈。智慧城市提出的目的是通過廣泛的信息獲取和全面感知,快速、安全的信息傳輸,科學、有效的信息處理,進而創新流通產業管理模式,提高運行效率,改善公共服務水平,全面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的融合發展,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提高城市品牌,輔助經濟發展。
智慧流通產業發展思路研究
(一)依托智慧城市發展理念,創新流通產業發展理念
智慧城市流通產業的發展必然是城市設施智能化與城市市民的創造力協作與互動的結果,是一個由新工具、新技術支持的涵蓋政府、市民和商業組織的新城市生態系統,在實現方法上,構建具有更透徹感知、更全面互聯互通和更深入智能化的智慧型基礎設施。智慧城市流通產業的本質在于信息化與城市流通產業的高度融合,是流通產業信息化向更高階段發展的表現。例如,作為交通領域開發“智慧”的先行者,寧波智慧物流作為浙江省智慧城市首批啟動的13個示范試點項目之一,于2012年7月份正式啟動《寧波市智慧物流試點實施方案 》(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編制工作,并于2013年初上報省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于近日通過了省交通運輸廳牽頭組織的專家評審。這意味著寧波邁向智慧物流的腳步加快了。據悉,《實施方案》主要分析了寧波智慧物流的發展基礎,提出了以感知和網絡傳輸為基礎、以平臺為核心、應用為目標、互聯共享為紐帶的寧波智慧物流試點項目總體設計思路,旨在建設以智慧物流公共平臺為基礎,打造各綜合性、專業性應用平臺互聯共享的“1+N”智慧物流協同平臺體系,并立足寧波港口物流特色,充分發展海鐵聯運及雙重運輸等口岸集裝箱運輸方式。
(二)提高流通產業物聯網技術,推進物聯網建設
我國物流信息化在產業升級的宏觀環境下,信息化浪潮應時而動,圍繞制造業、商貿業等行業企業通過信息數據的集約化管理推進內部物流資源整合與優化,以及物流企業與客戶的信息數據整合推進供應鏈建設這兩大主線,加快信息化發展的步伐。在這一進程中,物聯網的興起引發物流信息化整合進入一個新周期,信息技術的單點應用將會逐步整合成一個體系,以追求整體效應,從而帶來物流信息化的變革,推進物流系統的自動化、可視化、可控化、智能化、系統化、網絡化的發展,形成智慧物流系統。物流行業是物聯網較早落地的行業之一,很多物流系統采用了紅外、激光、無線、編碼、認址、自動識別、傳感、RFID、衛星定位等高新技術,已經具備了信息化、網絡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敏捷化、可視化等先進技術特征。新信息技術在物流系統的集成應用就是物聯網在物流業應用的體現。RFID技術在物流行業信息化建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對供應鏈反應速度的要求在不斷提高,促使全球物流行業不斷探索可以提高效率與服務質量的新技術。
目前,倉儲管理系統通常使用條碼標簽或是人工倉儲管理單據等方式支持自有的倉儲管理。但是條碼的易復制、不防污、不防潮、操作繁瑣等特點和人工書寫單據的繁瑣性,容易造成人為損失,使得現在國內的物流倉儲管理始終存在著缺陷。無線射頻識別這一最新科技產品的投入應用,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問題。RFID技術可以根據倉儲管理中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實現倉儲物流智能化、信息化解決方案。在智慧物流解決方案中,電子標簽被貼在每個貨物的包裝上或托盤上,在標簽中寫入貨物的具體資料、存放位置等信息。同時在貨物進出倉庫時可寫入送達方的詳細資料,在倉庫和各經銷管道設置固定式或手持式閱讀機,以辨識、偵測貨物流通。利用RFID技術可選擇性用于采購、存儲、生產制造、包裝、裝卸、運輸、流通加工、配送、銷售到服務的各個業務環節和流程。使企業能夠實時地、精確地掌握整個供應鏈上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流向和變化。
(三)完善流通產業標準化和誠信體系工作
信息化時代也是標準化時代,流通產業發展與信息化和標準化建設密不可分。目前,上海港已代表中國將該項目核心技術向國際標準化組織提出制定相關國際標準的工作提案《Freight Container–RFID–Cargo Shipment Tag》,并已獲得了ISO授權,將由我國主持起草“集裝箱貨運標簽”國際標準,編號為ISO/NP 18186。這是我國在航運國際標準領域一個重大的突破,代表了上海智慧物流的發展在世界范圍內的領先水平。此外,我國應加強產品、技術標準化建設,加強信用環境建設,支持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和發展,提高企業電子交易水平。
(四)加強對城市流通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持
流通產業規劃需要從城市產業定位、政府法律政策支持、優良產業配套環境、高質量的基礎生產生活設施與適用的人力資源著手,支持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根據客戶競爭條件、市場吸引力,選定產業發展行業,在行業產業價值鏈上再選擇有發展潛力的產業環節。例如,四川省在《關于印發四川省西部物流中心建設規劃2011年度工作計劃的通知》里,明確規定在2011年四川省物流業增加值將達到增長14%的目標,并提出了七大物流發展重點:推進物流園區建設。推進物流集群建設。推進物流信息平臺建設。推進應急物流機制建設。推進重大物流項目建設。優化空間布局。構建重點領域物流體系。此外,寧波將斥資逾50億元推進信息網絡基礎工程、政府云計算中心、基礎信息共享工程、智慧應用工程等30個智慧城市建設重大項目及19個智慧產業重大項目建設。據介紹,“十二五”期間,寧波市智慧城市建設專項資金由市財政預算每年安排,主要用于對智慧項目合作引進、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綜合應用項目建設、智慧產業基地創建、智慧城市示范項目及智慧城市建設推進工作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而《寧波市智慧城市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暫行)》,則對資金的扶持原則、支持對象和方式、申報評審、項目確定進行了詳細規定。由此可見,寧波智慧城市建設蘊含無限商機。
結論
智慧城市流通產業將成為一個城市的整體發展戰略,作為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城市提升的新引擎,達到提高民眾生活幸福感、企業經濟競爭力、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目的,體現了更高的城市發展理念和創新精神?,F代物流的根本宗旨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滿足客戶需求,并越來越呈現出信息化、網絡化、自動化、職能化、標準化等發展趨勢,其中信息化是現代物流的核心。
參考文獻:
1.辜勝阻,王敏.智慧城市建設的理論思考與戰略選擇[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5)
2.李艷.我國交通運輸企業的物流化發展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7
3.韓向軍.我國物流業提速升級的發展趨勢[J].現代商業,2008(17)
4.韓向軍.淺析我國物流業升級的發展趨勢[J].現代商業,2008(35)
產業鏈規劃
加快發展物聯網產業對實現東莞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節能減排具有重要意義,除了能夠實現生產過程在時間和空間、數量和質量上的精確控制,還能減少資源消耗、空間占用和污染排放,提高勞動生產率。傳統制造企業借助RFID、EPC 等物聯網技術手段,能夠有效地降低庫存、減少消耗、提高效率,使各種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進而促進各項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產業轉變生產發展方式,達到各項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東莞市推動物聯網產業在傳統產業當中的應用,將會在國民經濟各個領域產生更強的關聯和帶動效應,使得傳統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的生產方式與組織形態發生變革,產業邊界日益交融,不斷創造新型商務模式和新的經濟增長點,衍生新的產業形態,推動服務經濟加速興起,有效地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據了解,東莞市已經初步形成完整的物聯網產業鏈,基本形成以標準研究、部件制造、系統設備及集成、網絡運營、終端產品和應用服務等環節為主體的產業鏈體系。根據東莞市有關方面的不完全統計,目前,東莞物聯網產業項目總投資30多億元,物聯網相關產業累計工業總產值合計245 多億元,工業增加值近60億元,稅收總量近10億元。
《東莞市加快發展物聯網建設智慧東莞規劃》提出,到2015年,物聯網產業產值達到800 億元,規模以上企業超過30家,機器對機器(M2M)應用終端數量超過500 萬臺。同時,在物聯網建設過程中,東莞傳統產業的產品結構不斷優化,系統集成及服務收入及傳感器、RFID等高端產品銷售額顯著上升;企業結構趨向合理,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物聯網中小企業,引進及扶持一批具有競爭優勢,技術領先,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物聯網骨干企業,爭取引進和培育若干具有較強自主開發能力,較大生產規模,銷售收入超 10億元并在行內具有較強影響、能帶動一大批相關配套企業發展的物聯網產業龍頭企業。
重點區域引領
在廣東省發展物聯網整體規劃之下,初步形成的物聯網產業集聚區是加快“智慧東莞”建設的重要基礎。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中西部等4大物聯網產業聚集區。東莞因在發展物聯網建設智慧城市有較深厚的積累,具備較好的產業基礎,顯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比如東莞的松山湖“新一代物聯網通信”、虎門港的“智能港口示范”、石龍的“物聯網智慧公共服務和城市管理”、石碣鎮的“物聯網電子元器件”等一批集聚區日趨成熟。
在“智慧松山湖”試點建設中,運用現代信息通信技術,構建無所不在的高速融合網絡、智能感知環境和超強海量運算能力,建設松山湖物聯網創新技術服務、物聯網通信產業園區及無線網絡示范園區,提高松山湖管理和服務水平,推動松山湖發展高端產業和產業鏈高端環節,實現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同時,還將重點聯合松山湖新一代通信企業及科研院所,以建設云計算、無線通信和空間地理為突破口,加快新一代物聯網通信建設,推動物聯網技術創新與產業服務相結合,并加快高端通訊終端和網絡設備產業化,創新物聯網運營模式。而松山湖無線網絡示范園區的建設,開展 4G 網絡試點建設,建立國際IDC 中心,推進城市綜合管理及應急指揮平臺、地理信息平臺、國土房產管理平臺、智能消防系統、高新區資源管控平臺、智慧安防等系統開發建設,提升園區的管理服務能力,使松山湖成為集技術支撐、產業服務、應用創新為一體的綜合性物聯網示范園區。
此外,東莞在信息化升級過程中,還以“智慧制造”為突破點的物聯網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示范工程,逐步在長安、大朗、虎門、厚街等專業鎮形成集聚,依托各鎮在五金機械、毛織、紡織服裝、家具等制造產業中的優勢,以生產制造智能化為目標,以企業為主體,重點打造一批高水平、高智能化的“ 智慧制造” 應用示范項目,推動物聯網與制造業相結合。率先在各專業鎮的企業中實施各項物聯網應用工程建設,實現在線制品識別、零部件跟蹤管理、關鍵工具管理、內部物流管理等功能,實現混流制造解決制造業品種多、小批量生產的問題,最大限度提升生產效率,實現市內各特色制造產業的升級和轉型,達到物聯網應用廣泛普及的目的,進而帶動物聯網產業快速發展,實現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推動“ 兩化” 深度融合,實現制造智能化。
物流電商服務
根據東莞市經濟和信息化局信息化推進科負責人的介紹,東莞是珠三角中小企業最為活躍與集中的區域之一,在廣東勞動力和產業雙轉移的重大變革特殊時期,東莞將大力推廣物聯網技術應用,打造智慧物流、智慧制造、電子商務。
關鍵詞:物聯網技術;智慧城市;萍鄉;示范工程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302(2013)09-0075-02
0 引 言
國家《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于2012年2月14日,規劃指出物聯網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促進地方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培育新興經濟增長點,有利于地方的高新技術產業聚集,提高科技創新的能力和水平,有助于提升地方信息化水平,有利于增強醫療服務、教育培訓服務,社區公共服務能力,能夠助力建設“綠色智慧”城市?;诖耍K、浙江、山東、云南等省等地紛紛出臺物聯網產業發展建設規劃。
2013年1月29日,住建部公布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名單,萍鄉市成功上榜,更體現了國家對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的期待。智慧城市的建設是一個系統性工程,物聯網為智慧城市提供了城市的感知能力,并使得這種感知更加深入、智能。物聯網為智慧城市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此次智慧城市試點城市經過3~5年的創建期,住建部將組織評估,對評估通過的試點城市(區、鎮)進行評定,評定等級由低到高分為一星、二星和三星,所以有效開展切實可行的建設方案極為迫切。
1 萍鄉發展物聯網的思路
針對資源枯竭型城市萍鄉的特性為背景,建議以“終端帶動,創新驅動,應用推動”的方式發展物聯網推進傳統產業升級,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對物聯網產業鏈上游制造類企業,利用沿海制造業產業轉移機遇積極引進;針對中游加大政府和相關企業的投入,進行基礎建設;下游則進行項目推動,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傳統產業,通過終端應用的帶動實現物聯網產業鏈的良性循環。
2 對萍鄉發展物聯網服務和智慧城市建設的實施建議
2.1 利用沿海制造業產業轉移,進行物聯網產業鏈配套建設
和傳統的通信網絡產業鏈最大的不同點在于物聯網產業鏈上游新增了RFID和傳感器,而RFID和傳感器正是給物品貼上身份標識和賦予智能感知能力。此類產業也在積極向內陸轉移,比如相關上市公司深圳遠望谷,公司RFID技術下游行業應用廣泛,前景廣闊。遠望谷成功競拍昆山兩地塊擬建物聯網產業園,并與銀川物聯網產業園建設項目合作協議,同時有意向進入中部地區。目前,遠望谷和哈爾濱威克在鐵路市場形成寡頭壟斷格局,處于鐵路RFID行業龍頭,同時已經在畜牧、酒類防偽、圖書、煙草領域取得進展,并在車聯網、物流、能源等領域積極推進?;谄监l特有的煤炭能源特性,開展能源RFID的合作是很有希望的。
2.2 加強應用示范工程建設
以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改善管理精細程度和推進節能減排、促進安全生產為目的,推動物聯網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主要在工業生產過程監控、倉儲物流、城鎮化建設下的現代農業等領域開展應用示范。
(1)工業陶瓷產業鏈終端物聯網應用示范基地
物聯網產業在傳統工業陶瓷產業的應用,將帶動整個產業向節約化、精細化轉型,推進傳統產業的節能減排、低碳環保工作,有助于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基地的建設依托于龍頭工業陶瓷企業應用的JIT生產流程整改及ERP信息化建設系統,在此基礎上擴大對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整合工業陶瓷產業鏈的資源。基地覆蓋工業陶瓷產業鏈上的研發、設計、生產、銷售、配送,與網絡緊密相連。利用各種傳感器,交換工業陶瓷產業鏈上物與物、人與物、人與信息的數據,實現對工業陶瓷產業鏈上各種物品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提高企業和行業的信息流轉速度,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利用物聯網技術是實現工業陶瓷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創新應用方法。
(2)基于物聯網技術的花炮安全生產服務平臺
花炮產業是傳統的高風險與高利潤并存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萍鄉的花炮產業存在大企業少、小企業多的狀況,由此產生低質同構,助長無序競爭,不利于安全生產管理,容易發生安全事故,同時難以有效對花炮質量監控。此項目將運用物聯網技術,建立面向花炮生產交易服務領域,將RFID技術嵌入花炮產品的生產、裝配、供應、流通等各個環節,連接鑒定機構、生產者、運輸機構和終端購買者,借助RFID技術促進花炮的安全生產和溯源。
(3)智能物流應用示范工程
煤炭產業是江西萍鄉的支柱產業之一,煤炭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高效、一體化的煤炭物流,把物聯網技術融入到煤炭物流中勢在必行。針對物聯網和中部煤炭物流的概念、特點,分析中部煤炭物流與物聯網進行對接的必要性,在結合萍鄉煤炭物流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構思了江西省利用物聯網發展煤炭(中部)物流的主要途徑。
現階段煤炭物流中存在問題,表現在倉儲和過磅環節中存在效率低下、人為因素干擾嚴重的問題,運輸環節存在偷盜置換、交通擁堵、運輸利用率低的問題。此項目建立物聯網在煤炭中部物流領域中應用的公共服務平臺,圍繞煤炭中部物流行業技術創新共性需求,利用感知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與智能技術融合的物聯網技術體系,對物聯網技術在煤炭物流關鍵環節中的運用進行了研究,設計了基于GPS/GIS技術、RFID技術、嵌入式技術、移動計算以及聲、光、電、溫度、壓力等各種物理特征傳感技術的車輛識別、智能過磅、視頻監控、GPS定位、電子封簽等具體應用形式,形成基于開發物聯網技術應用系統公共服務。
贛湘國際物流港可實現萍鄉對現代物流的發展和物流產業的培育,對進一步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深入對接長株潭城市群具有重大的促進和保障作用。利用物聯網技術能提高物流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同時可以引入蘇寧易購、京東商城、當當等電商企業入駐。物流港作為電商的中南區域配送中心,可以減少電商單獨建設配送中心成本,同時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體系。
2.3 應用物聯網技術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及建設智慧城市的政策建議
(1)加大對物聯網共性技術的研發推廣和創新產業投入
開展物聯網應用的前期投入比較大,特別是在萍鄉傳統行業中利潤低的領域,成本就會成為物聯網普及最主要的障礙,要推廣物聯網技術在傳統產業中使用,盡量降低物聯網技術的使用成本很重要。
(2)加大對物聯網技術推廣應用的投融資力度
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門推動建立和完善銀行、企業信息平臺,著力優化物聯網企業和傳統企業應用物聯網產品的投融資渠道;可以采用利用擔保、貼息等方式, 引導社會資金支持傳統企業應用物聯網技術,發揮政策導向作用,帶動更多的社會資金支持物聯網技術推廣應用。
(3)發揮財稅政策對促進物聯網應用的作用
研究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用足、 用好、 用活財稅優惠政策,鼓勵引導物聯網技術在傳統產業提升改造中的應用。
(4)加快引進和培養物聯網創新人才
物聯網技術與計算機、網絡、軟件、電子、通信、自動控制等多方面技術有關, 需要復合型高端人才和技能人才,這樣的人才資源目前還非常匱乏,而高校還很少開設特定專業、特定課程來開展物聯網人才培養。萍鄉市工科高校應加快部署如何依托原有專業培育發展物聯網新興學科專業, 主動設置物聯網相關專業和課程。企業應采取定向、委培等形式加快培養造就物聯網實用技術人才。
3 結 語
萍鄉作為我國首批資源枯竭型城市,目前大多數高新技術產業比較單一且尚處于加工、組裝的地位,企業生產技術高技術含量不夠,自主創新能力薄弱,更多地表現為資金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上,未能真正體現高效益、高附加值的特性。在傳統的支柱產業中,工業陶瓷的科技含量僅有15%,水泥和煙花炮竹僅有10%,電瓷僅有9%,平均利潤較低。因此,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實現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更加迫切。
參 考 文 獻
[1] 錢志鴻, 王義君. 物聯網技術與應用研究 [J]. 電子學報,2012(5):1023-1029.
[2] 王家耀,劉嶸,成毅,等. 讓城市更智慧 [J]. 測繪科學技術學報,2011(2):79-83.
[3] 張廣開, 孟紅玲, 孫艷梅,等. 洛陽智慧交通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 河南科學, 2012(2): 83-87.
從“小”入手
作為湖南省面積最小的地級城市,湘潭市在發展信息化時的出發點和基礎不單要依靠原有的經濟產業實力,更要充分挖掘信息時代小城市新的力量。湘潭市是湖南省智慧城市建設的典型示范城市,在“智慧湘潭”建設規劃中,這樣描述:“智慧湘潭”是“數字湖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加速發展的背景下,以互聯網、物聯網、電信網、廣電網、無線寬帶網等網絡為基礎,以信息技術高度集成、信息資源綜合應用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術、智慧產業、智慧服務、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為重要內容的城市發展新模式?!爸腔巯嫣丁苯ㄔO是城市信息化進程中實現數字化和智慧化的必然過程,是實現湘潭跨越發展的重要手段。
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逐級深入,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得到廣泛使用,從湘潭市的產業規劃來講,也將逐步使技術成為推動智慧湘潭建設的重點。在兩化融合領域,將有針對性地深入推進試點示范企業信息化工作,圍繞“3+3”產業(先進裝備、新能源、電子信息,鋼材及深加工,汽車及零部件、食品)提升產品智能化水平。加快嵌入式系統芯片、電子標簽、可編程控制器、工業計算機等信息技術在工業產品生產和使用中的應用,醫療工程機械、現代電機、風電裝備、汽車等產業重要產品和礦山成套裝備的智能化程度。提高精品鋼材、食品等主要產品的附加值。運用云計算和物聯網技術,建設企業私有云,實現“高效、節能、安全、環保”的“管、控、營”一體化。
在行業層面,深化骨干企業基于信息共享、系統集成和信息化應用,進一步探索實施行業信息化解決方案。促進現代化機電、汽車及零部件、裝備制造等行業在研發、工藝、制造、服務等環節有效協作,促進產業鏈系統發展。以提升產業鏈協同能力為重點,推動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戶關系管理、供應鏈管理系統的普及和深化,實現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作。促進鋼鐵、建材等行業安全有序生產和資源循環利用。推動物流配送標準化、規范化建設以及電子商務與物流信息化集成發展,全面提升物流配送的能力和水平,降低物流成本。
在區域層面,重點建設高標準、高水平、高服務能力的“智慧園區”。促進產業園區產業信息基礎設施、管理系統和服務平臺的標準化、規范化。面向中小企業,分行業構建綜合信息化服務平臺,重點推進集科研和數字化設計、企業管理軟件應用、行業電子商城為一體的多功能的SaaS云服務。
以小見大
利用產業特點帶動城市經濟和信息化發展是很多城市面對轉型,發展智慧城市戰略的道路?!爸腔巯嫣丁睆膶嶋H角度出發提出了推進“智慧湘潭”建設的10大重點工程,內容涉及基礎信息網絡、智慧湘潭綜合平臺、政務、交通、物流、環保、民生、城管、產業智能化提升、物聯網示范基地建設等多個重要領域。
總體來講,“智慧湘潭”整體框架分為五層,包括:
全面感知層,由二維碼標簽和識讀器、RFID標簽和讀寫器、攝像頭、傳感器和M2M終端、傳感器網絡和傳感器網關等物聯網設備和設施構成,使城市管理獲得最透徹的感知。
網絡通信層,由3G移動網絡、Wi-Fi、光網、衛星通信、移動互聯網、下一代互聯網等網絡基礎設施構成,使城市信息傳遞容量更大、更快捷。
綜合平臺層,物聯網通用能力平臺、信息共享與交換平臺以及云計算中心為城市各行業應用提供統一的地圖服務、定位服務、物聯網能力服務、視頻服務、短信服務、公共服務等。通過綜合平臺實現全市各業務系統之間的數據整合、應用整合,實現全市的軟硬件資源和信息資源的共享,破除信息孤島,避免重復建設。
主題應用層,包括智慧政府、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環保、智慧民生等各種智慧應用。
智慧城市門戶層,提供政府接入門戶、企業接入門戶和公眾接入門戶,政府、企業、公眾通過PC機、手機、智能墻等從門戶獲取智慧城市各個方面的資源信息。同時,也是“智慧湘潭”整體形象的展示平臺。
關鍵詞:智慧城市 智慧技術 物聯網技術
0 緒論
如今,中國城市化的持續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在城市化高速發展的同時,在多數城市中也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如何兼顧城市的高速發展和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所面臨和存在的各種實際問題,是擺在每一個城市管理者面前的重大挑戰。隨著各種智能化應用的興起,城市信息化正向智能化發展[1],用數字化手段統一處理城市問題,已成為建設和諧城市的有效途徑。
1 智慧城市
1.1智慧城市的定義及關鍵技術
“智慧城市”的概念源自IBM公司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2]?!爸腔鄢鞘小钡亩x為: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響應。其實質是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城市智慧式管理和運行。
建設“智慧城市”離不開物聯網、互聯網、無線網絡、云計算等關鍵技術的支撐。其中,物聯網是建設“智慧城市”最為重要的技術之一。
1.2國內外智慧城市發展狀況
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帶來了全球普遍的信息化浪潮[3]。美國率先提出了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和全球信息基礎設施計劃,接著,歐盟又著力推進“信息社會”計劃,并確定了歐洲信息社會的十大應用領域,作為歐盟“信息社會”建設的主攻方向。最近歐盟委員會更將信息和通信技術列為歐洲2020年的戰略發展重點,制定了《物聯網戰略研究路線圖》。
在國內,尤其是近兩年,智慧城市的規劃和建設呈星火燎原之勢:北京、天津、上海、沈陽、南京、無錫、杭州、廈門、廣州、深圳、成都、長沙、西安、昆明等多個城市將智慧城市的建設提升到戰略層次[4]。以上海市為例,“十二五”期間,上海市將率先構建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這也是進一步延伸世博后續效應的重要內容。
2 物聯網
2.1物聯網概念及其特征
“物聯網”就是由多個具有更透徹感知能力的傳感器形成的自組織、智能化多傳感網絡體系,再輔以智能化的計算與泛在的互聯技術支撐,從而實現信息的協同融合、泛在聚合、交互共享、智能處理的過程,最終構建成物―物互聯的綜合智慧網絡[5]。
與傳統的互聯網相比,物聯網有其鮮明的特征。
首先,它是各種感知技術的廣泛應用。物聯網上部署了海量的多種類型傳感器,每個傳感器都是一個信息源,不同類別的傳感器所捕獲的信息內容和信息格式不同。其次,它是一種建立在互聯網上的泛在網絡。通過各種有線和無線網絡與互聯網融合,將物體的信息實時準確地傳遞出去。還有,物聯網不僅僅提供了傳感器的連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處理的能力,能夠對物體實施智能控制。從傳感器獲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處理出有意義的數據,以適應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
2.2物聯網技術發展現狀
物聯網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物聯網對于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我國物聯網在安防、電力、交通、物流、醫療、環保等領域已經得到應用,而且應用模式正日趨成熟。
3 物聯網與智慧城市建設的內涵關系
3.1物聯網與智慧城市內涵關系
物聯網的出現和發展,為“智慧城市”的實施提供了強大的技術和物質支撐。物聯網等信息化技術是建設智慧城市的手段和工具,是承載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設施。可以說,正是物聯網技術的出現,使智慧城市的發展進入到了一個新的天地。物聯網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技術基礎,“智慧城市”是物聯網發展的具體應用。
3.2物聯網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應用
依托物聯網技術,可以實現城市各領域的智慧化發展與建設。在市政領域,將實現城市市政建設的智慧化,大大促進了城市市政管理的效率。在物流領域,可以實現物品快速標識、準確定位和實時跟蹤,同時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實現智慧物流的建設。在制造領域,實現生產制造的高度自動化和智能化,提高生產設備的信息處理能力和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在交通領域,為公眾提供出行參考,改善交通狀況,最大限度地提高路網的通行能力,實現城市交通的智慧化管理。在醫療衛生領域[6],使人們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實時的健康監測、保健咨詢和緊急呼救等服務,同時可實現醫院日常管理的高度信息化和智能化,減少醫療安全事故的發生率……
4 結論
智慧城市建設事關長遠發展、關乎民生改善。目前,我國的城市信息化整體處于世界平均水平,以物聯網技術為依托,以智慧城市為旗幟,將更有利于加速提升我國城市現代化建設與管理水平。如今,隨著物聯網技術與智慧城市建設的號角已經吹響,我們相信,在政策導向與市場拉動下,物聯網與智慧城市產業也必將迎來更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數字城市:升級智慧需眾人拾柴[N].計算機世界報,2009―12―28.
[3]陳聊欽.智慧城市:全球城市發展新熱點[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11.
[2]IBM.智慧城市在中國[EB/OL].(2010-05-20)[2011-01-21].http:///cn/zh/.
[4]張永民.構建智慧中國的模式與對策.中國信息界,2011(6).
這個人就是蘇寧云商董事長張近東。
2013年,輿論一片唱衰傳統零售時,他呼吁堅守零售本質,轉型O2O。2016年,馬云提“新零售”,呼吁電商擁抱實體時,他卻更加堅定互聯網零售、物聯網服務的發展前景。
回顧過去的一年,蘇寧業績傲人,實現營收1486.8億元,同比增長9.69%,其中線上業務同比增長60.14%,連鎖店坪效同比提升19.49%。
在剛剛過去的兩會上,繼馬云提出“新零售”之后,張近東提出未來零售的發展方向――智慧零售。
什么是智慧零售?傳統零售業又能從蘇寧身上學到什么?
智慧零售:技術深入零售內核
張近東這樣解釋:智慧零售就是運用互聯網、物聯網技術,感知消費習慣,預測消費趨勢,引導生產制造,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
“智慧”一詞暗含著張近東對技術和系統的篤信。
當年國美大肆收購大中和永樂電器等幾十家企業,意圖以數量和規模領先蘇寧時,張近東反而聯合IBM、SAP上了ERP系統,打造蘇寧的標準化體系。
他認為,在這一階段,互聯網開始深入零售業的內核,最本質的資源,如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企業由此借助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構建核心競爭力。所以,除了前臺渠道的互聯網化,企業還要進行包括后臺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互聯網化,是全價值鏈的互聯網化。
事實上,看看近年來的“電商大戰”就知道,企業間的競爭早已超越了單純“價格戰”,轉而進入平臺級對決階段。企業真正比拼的是供應鏈、配送、營銷、資金等每一個環節。
“智慧零售”給眾多企業的啟發是:回歸零售本質,并用互聯網技術深入后臺,改造價值鏈上的每一個環節,使整套零售系統更快響應,從而為消費者提供最需要的產品和服務。
顧客需要什么,就賣給他什么
張近東認為,智慧零售的核心是數字零售,表現在大數據的挖掘與趨勢分析上。其背后對應的做法是:以大數據為牽引,從B2C轉向C2B反向定制,推動有效供給。
對于蘇寧在零供關系中曾經所處的被動地位,張近東頗有感觸。
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有一次張近東到蘇寧門店視察,原本以為客人不多,誰知道到了店里才發現人聲鼎沸,反倒是空空的貨架刺激了他。調查了解后得知:因金融危機,國際電腦品牌商看到歐美、日本等市場出現銷量下滑后,錯誤估計了中國市場的需求。他們擔心庫存積壓,進而采取了去庫存、壓縮產能的做法。
張近東開始反思:在現有產業鏈模式下,能否改變蘇寧受制于供應商一邊倒的格局?
最后,蘇寧總結出一個結論:過去依靠資源驅動型換來的高增長不可維系。蘇寧必須要有掌握商品、引導供應鏈的能力,否則“別人感冒你就發燒,別人發燒你就等死?!?/p>
彼時,蘇寧決定拋棄促銷、低價吸引消費者,依靠多開店來吸引供應商的策略,轉而研究顧客需求。由此轉變和供應商的關系,變市場博弈為以用戶需求為主導的商品合作模式。
一個成功案例是:2016年4月蘇寧云商聯合海爾推出的一款頗受市場歡迎的Hello Kitty智能洗衣機。
蘇寧對消費者購買習慣、購買頻次、購買喜好展開一系列追蹤,瞄準年輕媽媽、有“公主心”的年輕白領及Hello Kitty忠實粉絲三類人群。當同行還停留在外觀定制階段時,蘇寧已經將觸角深入到用戶的特殊需求上。這款洗衣機加入了使用功能和洗滌程序的定制,用戶可以根據自身需求,下載多種洗滌程序,例如毛絨玩具、絲襪洗等,洗衣機可根據衣物重量、污漬類型和面料材質,智能匹配洗衣液用量后啟動。
最近,張近東表示,蘇寧已經和近百家品牌商建立了數據牽引供應鏈機制,讓大數據成為產品生產的“數字化圖紙”,確保每一款產品都精準供應市場。
商品永遠在離顧客最近的地方
在蘇寧“智慧零售”版圖里,物流同樣是重中之重。張近東早就知道,如果沒有物流,互聯網將無法落地。早年當競爭對手為了擴張而將配送業務外包時,蘇寧卻埋著頭鉆研物流。其間,外界對蘇寧的評價曾幾度跌入谷底。
2016年“雙11”前,蘇寧向媒體開放第五代智慧物流倉庫――蘇寧云倉,蘇寧的物流帝國開始浮出水面。一時間,外界為之驚嘆。這個亞洲最大的智慧物流基地,日處理包裹數量可達181萬件。訂單最快可以實現30分鐘出庫。每人每小時處理包裹達1200件,是同類先進倉庫的10倍以上。
有人親臨現場感受,無數個黃色周轉箱在軌道上有條不紊地移動著,它們像長著眼睛一樣,能夠有效避讓。工作人員只要做一件事,就是按照燈光提醒取貨。其背后的旋轉庫系統能夠提前規劃出商品到揀選工作站的最短路線,實施一系列自動存儲、自動盤點、自動補貨等分揀動作。所以,當其他線上企業都在為“龜速”物流頭疼不已時,蘇寧在2016年“雙11”就有底氣推出“遲到就賠”服務。
事實上,蘇寧在物流領域布的這盤棋,已經整整下了18年。
1999年,電商剛興起之時,張近東曾到中關村考察了一個星期,然而,他最后選擇了連鎖,而非電商。除了電腦的普及程度外,缺乏全國范圍內的配送網絡,是彼時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那時,張近東就下定決心要建立起一套物流網絡。
因為,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企業,都需要把產品快捷、安全地送到用戶手里。而互聯網零售最基礎的能力就是物流。
【關鍵詞】智慧產業 經濟轉型 對策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智慧產業,實質上是一種以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等新型信息技術為支撐,具有高度數字化、智能化和融合化特性的一類產業。從業態上看,智慧產業是教育、咨詢、培訓、文化創意、軟件信息、科學研究、工業的智能化業態等行業共同組成的一類集合。相對于傳統的產業而言,智慧產業具有以下的主要特征:
第一,智慧產業具有高技術、高知識性。智慧產業的基礎性、根本性的支撐就是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智慧產業的核心技術主要包括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梢哉f,智慧產業就是現代化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現代化信息技術在一個經濟體中不斷運用的結果。
第二,智慧產業具有高度的產業融合特征。以往傳統的紡織業、金屬材料業、設備制造業等工業,以及金融業、餐飲業、房地產等服務業都是屬于獨立的行業分支,而智慧產業突破了單一行業領域,是一個多行業跨界融合的新行業。智慧產業是高于信息行業、知識服務行業的,又是與傳統行業緊密串聯的一種行業,它既包括以人的智慧為根本的新興的信息、知識、創意等行業業態,也包括了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得到的新型業態。
第三,智慧產業具有高端智能化的特征。高端智能化,是智慧產業有別于傳統產業的突出特征。智慧產業在科研設計、生產加工、經營管理、物流、銷售等各個環節上都高度重視智能化。
發展智慧產業是我國經濟轉型的必然選擇
調結構、促轉型,是我國當前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根本方向,也是我國適應新常態過程中必須深入解決的問題。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需要深刻認識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模式,客觀了解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也需要科學把握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方向。顯然,我國經濟轉型的方向就是知識化、技術化、融合化與綠色化,而智慧產業具有低資源能耗、低環境污染、高智慧等特征,它注重經濟、社會與自然環境協調共生,符合我國經濟轉型的方向。同時,我國正在跨入“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換代和廣泛普及,也必將會對許多產業的發展提出更高要求,而這些產業的發展也必將會對信息技術產生更高的依賴性。因此,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智慧產業,必然是我國經濟轉型的重大選擇。
從本質上說,智慧產業同我國經濟轉型的方向是趨于一致的。第一,智慧產業包括了大量的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的服務型業態,如科研設計、信息服務、文化創意、教育、咨詢等服務行業,這些行業的發展,將豐富我國產業功能,提升產業發展層次。第二,智慧產業與我國傳統產業是緊密串聯的,通過智慧產業發展,可以為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提供重要的支撐動力,從而帶動傳統產業實現穩中有進、競爭實力不斷增強。第三,智慧產業體現了以人民利益為中心的要求,其發展是充分貼合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身利益需求的,有利于保障社會民生的可持續發展。第四,智慧產業是低資源能耗、低環境污染的產業,其發展可以有效引導我國緩解資源壓力、保護生態環境,從而釋放更大的發展空間。目前,我國智慧產業的發展逐步醞釀出政府積極支持的良好局勢,其中北京、上海、深圳、武漢等地區都提出了要發展智慧產業、建設智慧城市,為全國智慧產業發展帶來了先進的示范作用。
健全智慧產業發展的制度機制和科學模式
建立健全發展智慧產業的制度機制。我國各級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也意識到發展智慧產業的必要性與前瞻性,但是與之相對應的制度建設卻相對滯后,導致我國智慧產業發展面臨巨大的挑戰。因此,建立健全發展智慧產業的制度機制,可從法律規章制度、科技創新機制、財政政策等方面著手。從法律規章制度來看,地方政府相關部門應積極響應“互聯網+”計劃,依托互聯網大會,完善我國互聯網信息創新、信息安全管理、信息技術標準以及知識產權等相關領域的立法制度,為智慧產業發展提供完善的信息制度保障。同時,地方政府相關部門應根據智慧產業發展的需求,學習并借鑒成功的法律規章制定經驗,及時完善符合地方實際情況的地方性法律規章,并保障法律規章得到切實執行。從科技創新機制來說,科技與創新是智慧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決定了智慧產業能否成功發展??萍紕撔聶C制要求政府優化整合各類資源,加強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科研中心等多方的協同發展,建立資源共享機制,切實提高我國智慧產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從財政政策方面來講,財政資金支持是智慧產業資金的重要來源之一,可通過財政補貼、稅收減免、信貸支斡胝府采購等方式對智慧產業發展進行補助。各級地方政府應建立智慧產業的長效投入增長機制,形成智慧產業的優惠體系,為智慧產業發展提供強大的資金支持。
積極探索發展智慧產業的科學模式。智慧產業的發展與其他產業發展一樣,必須遵循經濟發展規律,突出各地產業的基礎、優勢與特色等方面。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的智慧產業發展較為迅速,主要得益于比較科學的智慧產業發展模型,從這些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我國智慧產業發展可分為三個區塊,分別是園區引導、傳統改良與市場需求等發展模式。以園區指導為主的智慧產業發展模式,通過發揮原產業園區的作用,加強園區的科技創新,增加園區的招商引資力度,形成較為科學的智慧產業發展產業鏈、智慧生態圈與智慧產業集群。以傳統改良為主的智慧發展模式,是指運用智慧成果推動我國經濟轉型,不斷實現生產過程、管理營銷、科學環保的智能化等,利用我國智慧產業,推動傳統產業向高技術、高含量、高附加值的產業轉型。以市場需求為主的智慧發展模式,要求相關企業根據市場需求生產新的產品或提供新的服務。在智慧城市建設時期,智慧城市必定會不斷催生潛在的市場需求,提高基礎設施、智慧產品等技術水平。該發展模式有利于擴大智慧產業的空間性、時間性,促進智慧產業的供應鏈發展與產業集群發展。
以發展智慧產業推動我國經濟轉型
優化智慧產業的服務體系。智慧產業具有融合性、關聯性與跨學科性,需要多產業與公共服務平臺的支持。各級政府應培育一批業績突出、支撐力強、誠實守信、規范經營、科學營銷、產業協同的智慧企業,還應積極搭建一套全方位、立體化的智慧產業服務平臺。智慧產業的公共服務平臺可采用多種模式來發展。一方面,可根據各個地區智慧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提供專業的公共服務;另一方面,可借助科研院所以及企業等資源,對智慧產業的服務進行優化。同時,推進公共服務體系的聯合發展,創新公共服務中心,既能保證各類資源能在市場經濟下自由流動,又能發揮政府調控的作用,多渠道籌集資源。智慧產業的發展需要智慧物流的支持,應當在物流行業加快物聯網、無線射頻、自動分揀、立體倉庫、時空信息等技術的推廣應用,鼓勵工業企業與第三方物流供應商協調合作,提高物流供應鏈的運作效率。
加強智慧產業優秀人才的培養與引進。相關調查顯示,在智力資本、技術研發、營銷渠道、財力物力、政府機制等因素中,智力資本是智慧產業發展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也是擁有價值量最高的因素。隨著智慧產業的發展,智力資本對產業發展的價值也不斷提升,有助于企業不斷創新與開發新產品,提高企業的經驗效率與經濟利益。智力資本發揮離不開優秀的人才支撐,只有擁有優秀的人才,智慧產業才能持續發展。一方面,國家要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計劃,為智慧產業發展培養優秀人才;另一方面,各級地方政府應當根據實際情況招引智慧產業的高層次人才,為智慧產業發展提供智力資本。
(作者單位分別為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河北科技大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