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91小视频app-91香蕉在线看私人影院-91香蕉在线-91香蕉影院-91香蕉影视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洪澇災害及其防治范文

洪澇災害及其防治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洪澇災害及其防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洪澇災害及其防治

第1篇:洪澇災害及其防治范文

關鍵詞:臨武 暴雨洪澇 風險 區劃 評估

中圖分類號:X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8(a)-0059-06

臨武縣位于湖南省南部的南嶺山脈之中,是珠江流域與湘江流域的分水嶺,也是北江流域一級支流武水河的發源地,境內水系的70%為珠江水系。全境面積1 375 km2,境內地形地貌復雜多樣,以山地丘陵為主。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雨量充沛,1960―2010年平均降水量1 415.8 mm。特殊的地理環境使之成為湖南省山洪災害的高發區,尤其是近些年來,山洪災害發生的頻率和受災程度都呈明顯的增長趨勢,嚴重阻礙了當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湖南抗洪救災的前沿陣地。為此,文章依據氣象觀測資料和氣象災情資料,應用歷史與地理相結合的分析方法,探討臨武縣暴雨洪澇災害的特征及成因,以期為今后山洪災害的防治提供現實參考。

1 資料來源和統計方法

文章使用的資料來源于臨武縣氣象觀測資料、臨武縣自然災害史料、臨武縣志等。臨武縣氣象局氣象觀測始于1959年3月,所以基本氣象觀測資料采自1961―2010年,并采取相應的數學統計方法,進行相應的資料處理,由此得出年、季、月降水量的相應序列和變化趨勢。

四季劃分:冬季(上年12月至當年2月)、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

2 臨武地理

臨武縣因依武水河畔(北江一級支流)而得名。武水河發源于臨武縣西瑤鄉境內的分水嶺,從西向東穿過臨武大部分地區,經宜章、韶關匯入珠江一級支流――北江。臨武縣位于湖南省南部,屬南嶺山脈中段,全縣國土面積1 375.24 km2。境內山巒疊嶂,溝壑縱橫,丘崗起伏。總體為西高東低、北高南低的山丘地貌。其基本特點是:西部是連綿的西山,最高峰天頭嶺海拔1 711.8 m;北部是東山山脈(香花嶺),最高峰通天廟海拔1 594 m;東北部為南嶺山脈的騎田嶺;東南部為丘崗山地;中部是山間小盆地。全縣總的地勢是由北方向東南傾斜。臨武縣境最低點位于武水河出境處(臨武縣水東鄉的五塘沖河床)海撥203 m,縣氣象局拔海高度292 m。

3 臨武縣的降水特征

3.1 降水量的年際變化

臨武縣是湖南省雨水比較充沛的地區之一。1960―2010年的51年間平均年降水量為1 415.8 mm;從圖1可以看出,臨武縣年降水量年際變化很大,2002年降水量多達2 074.7 mm,而少雨的2004年只有942.1 mm,兩者相差1 132.6 mm。半個世紀以來,臨武縣出現兩個多雨時段和3個少雨時段,兩個多雨時段分別是1968―1977年和1992―2002年;3個少雨時段分別是1962―1967年、1986―1991年和2002―2009年。

3.2 降水量的四季變化

臨武縣降水量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春季(3~5月)最多,平均降水量為523.6 mm,占全年雨量的37%;夏季(6~8月)次之,平均降水量為506.5 mm,占全年雨量36%;秋季(9~11月)平均降水量為201.8 mm,占全年雨量的 14%;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最少,平均降水量為183.6 mm,占全年雨量的13%。冬季平均降水量只有春季平均降水量的35%(見圖2)。

3.3 降水量的月際變化

臨武縣各月降水量月季變化非常明顯,降水主要集中在4~6月,平均為636.0 mm,占年雨量的45%,其中6月份平均降水量最多,平均達240.3 mm。12月平均降水量最少,平均只有41.7 mm。各月最多、最少降水量的變化與各月平均降水量的變化基本一致(見圖3)。

4 暴雨洪澇災害的特征

暴雨洪澇是臨武縣最主要的氣象災害之一,暴雨或局地強降水往往引發山洪暴發,河水泛濫,水土流失嚴重,并導致泥石流、塌方等地質災害,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史料中就有“大水,漂流房舍無數,溺死者不可勝計”“大雨傾盆,山洪暴發,沿河盡成澤國,淹死百人”等記載。在1961―2010年的50年當中,共出現≥50 mm暴雨179次,平均每年3.58次,最多的2002年達11天之多。出現≥100 mm大暴雨31次,平均每年0.62次。一日最大降水量 211.9 mm,出現在1994年6月16日。特別嚴重的是1968年、1994年、2002年、2003年和2006年。1968年6月15~24日連降暴雨~大暴雨,10天雨量達511.1 mm,其中6月24日一天的雨量達161.0 mm,由于降水量多且強度大,使得還未完全竣工的長河水庫出現重大險情。1994年6月13~17日連續5天暴雨到大暴雨,總雨量達454.6 mm,其中6月16日達211.9 mm,為臨武有雨量記載以來的最大日降水量。由于連日暴雨,河水暴漲,武水橋頭水深近1 m,沿河兩岸盡成澤國,倒塌房屋5 000多間,8 000多人無家可歸,因災死亡和失蹤27人。2002年8月7日,全縣普降暴雨,其中金江一帶大暴雨,導致山洪暴發、山體崩塌和泥石流,造成死亡和失蹤人數達34人的重大自然災害。另外,局地性的大暴雨也往往發生山洪暴發,并導致泥石流發生。如2003年5月13日,香花嶺地區的三十六灣地區降水量達161 mm,山洪暴發導致泥石流,許多個體小礦的廠棚被夷為平地,造成死亡和失蹤30人的重大災難。

4.1 暴雨的年際變化

臨武縣暴雨出現次數具有較明顯的年際變化。1961―1985年之間,每年暴雨次數在1~6次之間波動,年際變化相對比較平和。1986年以后每年暴雨次數出現了明顯的變化,最多的2002年達11次之多,而1986年全年無暴雨。

臨武縣暴雨出現次數也具有較明顯的年代變化。≥50 mm暴雨20世紀90年代最多,達47次,平均每年4.7次,而20世紀80年代最少,平均每年2.7次,即90年代比80年代平均每年多2.0次。≥100 mm大暴雨20世紀60年代最多,平均每年1.0次,而20世紀80年代最少,平均每年0.2次(見表1)。

4.2 暴雨的季節性強

臨武縣在1961―2010年50年間的每個月都出現過暴雨,但主要發生在4~8月。4~8月的暴雨發生次數占總數的82.68%。6月份是發生暴雨最多的月份,占全年總數的29.61%(見表2)。

同樣臨武縣大暴雨主要出現在4~8月,6月份最多,50年間共出現13次,占全年的42%。所以6月份也是臨武出現洪澇災害最多、災害損失最大的月份。

暴雨洪澇災害發生的頻次與降水的季節性變化是相吻合的,4~8月既是臨武縣的雨水集中期和強降水頻發的季節,也是暴雨洪澇災害發生最多的季節。尤其是春夏之交的6月,暴雨洪澇災害發生次數之多占全年的近30%。

從表3可知,臨武縣1960―2010年的51年間共發生46次山洪災害,其中有43次發生在4~8月,這表明洪澇災害在年內發生的時段性較強。另外,臨武縣山洪災害發生時間早,結束時間晚。從4月初到10月底均可發生。從人員傷亡情況分析,發生重大人員傷亡的洪澇災害主要發生在5~6月和8月,這也驗證了造成臨武暴雨洪澇災害的天氣系統具有明顯的季節性,5~6月是受西風帶系統影響,8月多受熱帶系統(如臺風)影響。

4.3 暴雨洪澇災害有一定的周期性

從圖4可以看出,臨武縣年降水量具有較明顯的周期性。按每5年平均降水量劃分,臨武縣在20世紀70年代前期、80年代前期和90年代5年平均降水量都出現峰值;70年代后期、80年代后期,5年平均降水量都出現低谷。在1960―2010年的51年當中,1992―1997年的年降水量達到最多,5年平均值達1 674.2 mm。

按每10年平均降水量劃分,臨武縣降水量也具有較明顯的周期性。20世紀90年代平均降水量最多,10年平均為1 578.9 mm,其次是20世紀50年代。而20世紀80年代平均降水量最少,10年平均為1 441.1 mm,次少是20世紀60年代。(見圖5)

據查詢統計(見表4),臨武縣自西漢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至1950年的2 129年間,有記載的山洪災害有162次,大約13年一遇。1951―2010年的60年間,出現48次不同程度的暴雨山洪災害,平均每年0.8次。其中1981―2010年的30年間,出現35次不同程度的暴雨山洪災害,平均每年1.17次。尤其是2002年一年就發生4次暴雨到大暴雨的洪澇災害,另有4年每年發生3次暴雨到大暴雨的洪澇災害。

4.4 暴雨洪澇災害地域性強

臨武縣暴雨洪澇災害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山區(尤其是礦區)是山洪地質災害最為嚴重的區域,由于采礦造成地表疏松,礦石廢料亂堆,一遇暴雨,常常引發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泥石流沿著山沖(山溝)一路沖刷,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事件。如2002年8月7日,金江一帶(煤礦區)大暴雨,山洪暴發、引發山體崩塌和泥石流,造成死亡和失蹤人數達34人。又如2003年5月13日,香花嶺地區的三十六灣一帶(有色金屬礦區)日雨量達161 mm,山洪暴發導致泥石流,造成死亡和失蹤30人的災難。河谷低洼地帶也是臨武縣暴雨洪澇災害的多發區之一,如1994年“6.16”特大暴雨洪澇災害,洪水造成土地鄉古城村等地27人遇難。

5 人類活動與洪澇災害

(1)人類活動特別是工業化的發展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促使全球氣候變暖,最終將影響到洪澇的變化。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在相同洪澇程度的條件下,洪澇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不斷增大。

(2)毀林開荒的后果:陡坡山地過度開墾,地表植被破壞嚴重,土地對水的涵養能力不斷下降,水土流失日趨嚴重,有的地方甚至發生泥石流。近些年來,有些地方對山地掠奪性的開發嚴重破壞了脆弱的生態環境,使得巖溶地區的石漠化現象凸顯,極易出現旱澇急轉。

(3)亂采濫挖的后果:臨武縣盛產煤炭和有色金屬礦,前些年無序的礦產開發,山體千瘡百孔,廢礦尾礦堆積如山。一遇強降水,洪水裹挾著廢渣尾礦順山坡山沖滾滾而下,形成泥石流或廢礦尾沙流,從而造成嚴重的災害損失或人員財產損失。

6 暴雨洪澇災害損失大

臨武縣是暴雨洪澇災害的重災區,也是暴雨洪澇災害造成人員傷亡較多的區域之一,其原因除與強降水有直接聯系外,還與其特殊的山地地形、松散的地表、礦渣的亂堆有一定的關聯。一旦發生強降水或持續性大雨,往往容易誘發山體塌方或泥石流,造成重大洪澇和地質災害,甚至發生人員群死群傷的重大災害。1994年“6.16”特大洪澇死亡失蹤27人;2002年“8.7”金江地區洪澇、塌方造成34人死亡失蹤;2003年“5.13”臨武三十六灣地區局地大暴雨引發泥石流造成死亡失蹤30人和2006年“7.15”碧利斯臺風造成重大災害(死亡7人)就是如此。

從表5可知,在1961―2010年的50年中的46次暴雨洪澇災害中有15次出現了人員死亡(失蹤),共造成人員死亡和失蹤159人,平均每年3.18人,平均每次洪澇災害造成人員死亡和失蹤10.6人。其中一次性洪澇災害死亡和失蹤人員在1~3人的次數5次,占33.3%;造成死亡和失蹤4~9人的次數5次,占33.3%;造成死亡和失蹤10~29人的次數3次,占20%。一次性洪澇災害造成死亡和失蹤30人及以上的特大災情2次,占13.3%。

從表6可知,在1961―2010年的50年中,洪澇災害共造成人員死亡159人,平均每年3.18人。暴雨洪澇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是隨著年代的推移而增加。20世紀60年代死亡3人占2%,70年代死亡10人占6%,80年代死亡12人占8%,90年代死亡30人占19%。進入21世紀以后,暴雨洪澇災害造成人員死亡和失蹤的重特大災害猛增,10年間死亡104人占65%,且重特大事件也明顯增多,如2002年“8.7” 洪災造成人員死亡和失蹤30人,2003年“5.13”,洪澇災害造成人員死亡和失蹤人數34人。

臨武縣耕地面積13 760 hm2。從表7可知,在1961―2010年的50年中,洪澇災害共造成農作物受災面積91 529 hm2,平均每年1 830.6 hm2,相當于每年有13.3%的面積的農作物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暴雨洪澇災害造成農作物受災面積是隨著年代的推移而增加。20世紀60年代受災面積1 524 hm2占1.7%,70年代受災面積4 318 hm2占4.7%,80年代受災面積3 395 hm2占3.9%,90年代受災面積27 196 hm2占29.7%。進入21世紀以后,暴雨洪澇災害造成農作物受災面積猛增,10年間受災面積55 096 hm2占60.2%。

從表8可知,1961―2010年的50年間,洪澇災害共造成倒塌房屋9 270間,平均每年倒塌185.4間,相當于50年間每一百人口因洪澇災害倒塌房屋2.8間(2010年第六次全縣人口普查,臨武人口數331 871人,人口密度為240人/km2)。暴雨洪澇災害造成房屋倒塌也是隨著年代的推移而增加。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暴雨洪澇災害造成居民房屋倒塌明顯增加,1991―2010年的20年間,共造成倒塌房屋8 792間,占所有倒塌房屋的95%,平均每年倒塌439.6間。其中1994年“6.16”的特大暴雨洪澇災害一次就造成倒塌房屋5 000余間,占所有倒塌房屋的54%。

從表9可知,1961―2010年的50年中,洪澇災害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84 548萬元,平均每年損失3 691萬元。暴雨洪澇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也是隨著年代的推移而增加。進入21世紀后,暴雨洪澇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猛增,2001―2010年的10年間,共造成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53 741萬元,占所以損失的83%,平均每年損失15 374萬元。最為嚴重的是2002年“8.7”洪澇災害,造成全縣死亡和失蹤34人,倒塌房屋229間,造成農作物成災面積達7 063 hm2,該次災害造成全縣直接經濟損失達41 000萬元。

7 暴雨洪澇災害區劃評估

根據歷年洪澇地質災害發生地點、人員傷亡情況,考慮地形地貌、植被、人為因素(采礦)等,進行綜合分析,對臨武縣洪澇災害進行風險區劃如下。

Ⅰ類:高山礦區:臨武素有有色金屬之鄉和煤炭之鄉的美譽,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北有香花嶺及周邊的有色金屬礦區,東北部是金江、水東等煤炭礦區。該區域山勢陡峻,由于采挖嚴重,使得地表非常松散,且礦渣尾砂堆積。每遇暴雨極易發生山洪,甚至發生泥石流、塌方等地質災害,極易造成人員群死群傷。是臨武縣暴雨山洪和地質災害重點防范區。

Ⅱ類:河谷地帶:人類習慣于擇水而居,河流兩岸多為沖積平地,土地平坦肥沃,該地區耕地較多、人口稠密,是人類繁養生息和生活的首選之地。武水河兩岸的地勢低洼地區,包括城關、武水、花塘、南強、土地、汾市和金江、水東的大部分地區。該區域處于武水河及其支流兩岸,地勢低洼,每遇暴雨就容易出現洪澇,輕則沖毀河堤、淹沒農田,重則淹沒村莊,沖毀房屋,造成人員傷亡。所以河谷地帶是臨武縣暴雨漬澇災害重災區。

Ⅲ類:山區:該地區包括西瑤、武源、大沖、鎮南、接龍等鄉鎮及萬水、雙溪等鄉鎮的部分山區。該區域山高坡陡,遇暴雨后,洪水暴漲暴跌,洪水沖擊力大,是山洪災害的重點防范區。

Ⅳ類:丘陵區:該地區包括除Ⅰ、Ⅱ、Ⅲ類的其他鄉鎮,該區域多丘崗平地,地勢較低,耕地面積大,人口稠密,比較容易發生洪澇災害,但造成人員傷亡事件較少。

8 暴雨洪澇災害防御措施及建議

洪澇災害是由暴雨或持續性強降水引發的,洪澇災害危害的大小,暴雨是直接因素,但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隨著人口增加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洪澇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也在隨之增加。為提高防災減災意識,減少暴雨洪澇可能帶來的危害,建議如下。

(1)加速氣象現代化建設,努力提高暴雨預報準確率和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警能力,加強聯防聯動,提高防汛抗洪信息的科學綜合能力。

(2)合理規劃,合理避險,加大全民防災避災和搶險救災的知識教育,不要在河道和行洪區建房、建廠,對在河道、行洪區及易發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的村莊實行有計劃的移民。

(3)加強立法和執法監督,實施綜合治理,嚴禁亂采亂挖亂墾,大力治理水土流失,大力施行植樹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增加植被覆蓋率,恢復森林水庫功能。促進生態環境的根本性好轉。

(4)加強水利建設,維護保養好山塘水庫等水利設施,疏通河道,加固河堤,提高水庫山塘攔洪蓄洪能力和河道的泄洪能力,保持排水暢通,最大限度地減少洪澇災害可能帶來的損失。

參考文獻

[1] 秦大河,彭廣,劉立成,等.洪澇(全球變化熱門話題叢書)[M].氣象出版社,2006.

第2篇:洪澇災害及其防治范文

【關鍵詞】城市防洪;防洪措施;防洪規劃

一、城市洪災的原因

(一)氣候因素

降雨大而急,過量降水是導致城市內澇的主要原因。近年來氣候變化導致水文極值和強降雨強度、頻次都有所變化。很多城市的排水和防洪系統已不能適應變化的氣候和發展的城市

城市地理位置因素。冷外全球變暖導致很多地方海平面的上升,與全球變暖相關的一些極端事件,如暴雨、洪水等的發生頻率和強度呈現出多發態勢。

(二)城市地理因素

我國有十分之一的國土和100多座大中城市地面高程在江河水或潮水以下,易受洪水危害。另外,我國還有許多城市位于山坡下,易于遭受山洪和泥石流威脅。

(三)城市聚集因素

一般而言,人口較稠密的地區為城市。城市的出現,是人類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標志,也是人類群居生活的高級形式。隨著城市的興起和發展,城市數量不斷增加,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人口、財富不斷向城市聚集。城市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信息、商貿和交通中心,人口和財富的聚集地。城市聚集性使同樣的洪水造成的損失增加。

(四)城市環境因素

隨著城市的發展,改變了原來的水文環境,加重了城市洪澇災害;許多城市由于地下水過量開采,形成嚴重的地面沉降;一些城市因為水土流失問題重視不夠,造成山體滑坡、泥石流以及河道堵塞,是洪水災害變得原來越嚴重。

二、城市防洪現狀

我國城區建設的不合理化,現有的城市規劃和發展也在不斷的加劇這城市內澇的問題。城市內植被覆蓋率低,道路“硬化”,使得降水只能通過排水系統排走,土壤本身是去了儲水能力。

近年來我國多個城市包括武漢、北京、上海、杭州等頻頻遭遇雨襲擊,引發嚴重內澇,可說是“逢雨必澇,逢澇必癱” 2011年,“到武漢看海”成為了流行詞;2012年,北京“7?21”大雨讓77位市民失去生命。近幾天仍有城市被淹的消息傳來,暴雨淹城的景象不斷上演,但城市內澇問題仍然遲遲沒有得到解決。內澇對城市最大的影響是交通,道路上發生積水會嚴重阻礙車輛通行,甚至會延伸到其他道路上,最后造成全城交通大擁堵。城市內澇問題人沒有得到解決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

(一)城市防洪能力低

城市作為社會進步的象征,城市防洪歷來受到各國的重視,城市防洪比重也比較高。如美國采用100至500年一遇,日本采用100至200年一遇,英國倫敦采用1000年一遇,我國有防洪任務的城市中,防洪標準大于50年一遇的占18%,只有非常個別的城市達到100年一遇,大部分城市采用10至50年的防洪標準,城市防洪標準降低,影響了城市的防洪能力。

(二)排水系統老舊

在城市發生的內澇中,老城區往往是受澇的重災區,由于大部分城市的老城區仍在使用早年建設的排水管道系統,這些管道當年的設計標準和建設標準都比較低,管溝規格小、雨水口少、管道破損淤塞嚴重,排水能力大打折扣,在遭遇強降雨時就不堪重負,再加上地面坑洼,雨水泄流路徑不暢,很容易形成成片積水。

(三)城市防洪工程不配套

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數量和規模急劇擴大。城市化趨勢使得同樣暴雨而發生洪水的可能性和洪災損失都大幅度提高,洪水威脅更加嚴重。許多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沒有按照客觀規律考慮城市防洪問題,破壞防洪工程設施,造成防洪標準降低。有的城市在發展新城區時,盲目向低洼地區發展,侵占河道,堵塞出口,有沒有加強堤防建設,人為地增加了洪水危害。

(四)城市防洪技術水平和管理落后

洪澇災害的防治除了依靠防洪工程建設外,還需要先進的技術手段和管理手段。洪水預報、預警系統、3S技術(遙感、衛星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對于及時了解洪水水情和災情,指揮抗洪搶險,避免城市洪澇災害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國在城市防洪新技術應用中還處于起步階段,同時我國在防洪管理方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

(五)雨水調蓄能力小

城市的河湖水面是調蓄雨洪的主要設施,當發生超過排水系統排水標準降雨強度或降雨過程時,應采用河湖水面或蓄水設施暫時蓄存,降低雨洪峰值和延緩峰值到達時間,待降雨峰值過后再從調蓄設施緩緩排至排水系統或在調蓄設施中對調蓄的雨水加以利用。解決排水設施能力不足和設計標準偏低的問題。然而,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城市中原有的河湖水面大規模改造,已所剩無幾,存留的河湖水面規模也大幅度縮減,雨水調蓄能力降低,已基本失去了雨水調蓄作用,在新的建設中又疏于建設相應的雨水調節設施,一旦遇到降雨量超過排水設施能力,多余的水排不出去,又無處蓄存,于是只能漫上街道,形成內澇。

(六)城市防洪規劃滯后

城市防洪規劃是城市防洪工程建設的依據,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城市防洪規劃嚴重滯后,截至1994年底,我國只有不到半數的城市完成防洪規劃。

三、城市洪災防治措施

城市排水系統建設需要通過法律、行政、工程等綜合手段,才能確立其應有的地位。一些國家之所以能較好的解決城市排水問題,是因為在法律、資金投入、運行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個較為均衡的機制,甚至上升到法律的高度。

(一)工程措施

通過河道整治,修建堤防等防洪工程,避免或減小城市遭受洪水災害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工程措施是國內外防洪的主要措施之一,一般從蓄洪和排洪避洪兩方面著手。主要有:整治河道和護岸;建防洪閘;分(蓄)洪區和水庫;山洪和泥石流的攔蓄、排導工程以及排澇工程。加強排水設施的建設,適當提高排水管溝建設標準。改造舊的排水管溝,特別是舊城中的排水管溝,是這些排水管溝具有相應的排水能力,建設雨水調蓄設施。加強排水設施日常管理。

(二)非工程措施

城市防洪還要重視非工程措施,在流域上加強水土保持和城市土地利用管理,建設城市洪水的預報預警系統,建設城市防洪的生命線,對于減免洪災損失具有重要作用,特別是對于抵御城市特大洪水尤其重要。

四、城市防洪建設

防洪治水是一項艱巨而長遠的任務,明確目標是做好防洪工作的第一步。為了提高我國的防洪能力,減少洪水災害損失,我國也制定了防洪的近期、中期和遠期目標。這就要求我們要加強防洪意識,依靠科技進步,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積極籌措防洪建設資金,加大防洪投入,加快城市防洪建設步伐。我國的城市防洪工程建設,除了中央財政補貼外,主要靠城市自籌資金建設。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各地逐漸認識到城市防洪的重要性,將城市防洪納入了城市發展規劃,并將城市防洪作為防洪的主要問題逐步落實,特別是1998年長江、松花江大水后,各地城市的防洪建設速度明顯加快。除了加快城市防洪工程建設外,許多城市還注意非工程防洪措施的運用,積極建設洪水預報預警系統,嚴格按照防洪要求進行措施規劃和建設,管理防洪河道,提高防洪抗災能力。

五、城市防洪排澇總體規劃

(一)總體規劃基本原則

總體規劃必須在城市總體規劃和江河流域規劃的基礎上,根據洪水特性及其影響,結合城市自然地理條件、社會經濟狀況和城市發展需要,全面規劃、綜合治理、統籌兼顧、講求效益。

總體設計應實行工程防洪措施與非工程防洪措施相結合,工程措施有水庫、堤防、防洪閘以及修梯田、植樹造林等;非工程措施有洪水預報、防洪保險、防汛搶險等。根據補貼洪水類型(河洪、海潮、山洪、泥石流),選用各種防洪措施,組成完整的防洪體系。

(二)城市防洪規劃的基礎資料

城市防洪工程規劃具有綜合性特點,專業范圍廣,涉及的市政設施也多。因此在工程設計中要搜集整理各種有關資料。一般包括地形圖、河道(山洪溝)縱橫斷面圖、地質資料、水文氣象資料、社會經濟資料等。

(三)城市防洪設計標準

城市防洪標準是指城市應具有的防洪能力,也就是整個城市防洪體系的綜合抗洪能力。在一般情況下,當發生不大于防洪標準的洪水時,通過防洪體系的正確運用,能夠保證城市的防洪安全。具體表現為:防洪控制點的最高水位不高于設計洪水位,或者河道流量不大于該河道的安全泄洪量。防洪標準與城市的重要性、洪水災害的嚴重性及其影響直接有關,并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四)防洪建筑物的防洪標準

城市防洪標準與城市防洪建筑物的防洪標準是有區別的。前者根據城市防洪等別和洪災類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城市防洪工程設計規范》規定的范圍內確定;后者則根據其在城市防洪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確定。各種防洪建筑物可以采用不同的防洪標準。例如,大型水庫大壩,因為防洪安全非常重要,其防洪標準可以高于城市防洪標準;堤防在城市山洪防治體系中,往往只保護市區的一部分,其防洪標準可以低于城市防洪標準,只有當堤防是城市唯一的防洪措施時,其防洪標準才等于城市防洪標準。

第3篇:洪澇災害及其防治范文

【關鍵詞】城市水災害;現狀;危害;防治方法

1、城市水災害及其類型

1.1 城市水災害

水災害是以大氣圈、水圈、土圈為主產生的災害,如洪災、澇漬災害、潮災、旱災、泥石流災等。水災害是相對人類而言的,在人類生存的地區,均有可能發生水災害,這就是災害的普遍性。近20年來,由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中國的城市正面臨著水資源短缺、水資源污染和城市洪水災害三大水環境問題,水危機已成為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重要制約和障礙。[1]

1.2 城市水災害現狀

氣候差異大,地勢復雜,是我國致災因素和災種多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國土地資源緊張,經濟密度在地理上分布很不平衡,所以對水災害更為敏感,易產生巨大災害損失。

城市化是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由于城市人口眾多,建筑密集,財富集中,是社會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因而城市水災害具有種類多、損失重、影響大、連發性強、災害損失增長嚴重等特點。城市水災害主要表現為:雨水資源大量流失;雨水徑流污染嚴重;城市洪災風險加大;生態環境破壞;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等。[2]

1.3 城市水災害的類型

根據長期統計分析,危害我國的水災害種類很多,其中危害最大、范圍最廣、持續時間較長的是干旱、洪水、澇漬、風暴潮及災害性海浪、泥石流、水生態環境災害。其中城市水災害主要由干旱、洪水、澇漬等引起。

1.4 城市水災害防治現狀

1.4.1缺乏城市水災害防治規劃

在城市的發展建設中,有時為了經濟的發展,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甚至擠占河道,從而降低了河道的分洪能力,加劇了洪水災害。另外,由于城市地域狹小,集水面積小,人口密度大,生產活動集中,取水也集中,所以容易出現資源型缺水;同時,排污集中,對水環境破壞力大,又容易出現水質型缺水。[3]

1.4.2防洪措施單一

在城市水災害防治規劃中,沒有科學統一的標準,主要依靠工程措施,城市河段的防洪標準偏低,容易發生超標準洪水。在城市化地區,由于建筑物和地面襯砌的影響,使得不透水面積增加,截斷了水分入滲及補給地下水的通道,使地表徑流增加,滯洪、蓄洪能力下降,常造成洪澇災害。[3]

1.4.3暴雨、洪水預報方法不完善

在洪水預報、防汛調度、通訊手段等方面落后,科研投入少。

1.4.4地下水次生污染嚴重,致使水質污染發展很快[4]

1.4.5市民和企業防災意識淡薄,城市防洪資金籌措渠道不暢

2、城市水災害的起因

造成城市水災害的原因很多,但在所有致災原因中,自然因素占主導位置。我國水災害種類繁多,發生頻度高,致災的自然因素十分復雜,主要包括地形、地勢、地貌、地質、地理位置、大氣運動和植被分布等。除自然因素外,人類不當的或缺乏必要保護措施的開發活動,對河流會構成直接的威脅。主要因素為:

2.1 城市人口增加、經濟增長,用水量增加

2.2 城市化對降雨的影響

2.3 城市發展導致污水排放量增加

2.4 城市建設使下墊面性質發生變化,改變了徑流形成條件[3]

3、城市水災害的危害

城市災害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造成人員傷亡和國家、集體及個人的財產損失。

3.1 造成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

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水災害所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也將增加。更重要的是由于城市人口的急驟增加,好多新建的公用設施、企業和住宅向容易受災的低洼地區或溝谷等危險區域發展的趨勢增加,易造成更大損失。

3.2 對城市生命線工程的影響

城市和工礦現代化程度越高,對生命線的依賴就越重,而自然災害對生命線工程的潛在威脅也就越大。如不加以防御,必將導致極其嚴重的后果。

3.3 對地下設施的影響

隨著城市現代化的不斷擴大和發展,城市中好多設施都在向地下發展,在地下生活和活動的城市人口將日益增加,如果在城市內出現洪澇災害,首先應有足夠的設施確保地下人員和財產的安全。

3.4 對社會運行機制的影響

城市災害不僅可以給災區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而且可以使社會動蕩不安,破壞社會正常運行機制,從而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

4、城市水災害的常規防治措施

4.1 控制城市人口增長

控制城市人口增長,既能減少水資源的需求量,又能減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減輕對水體的污染。

4.2 盡量減少城市地面硬化面積,增加下墊面的透水性

積極開發城市湖泊的作用,興建城市蓄水設施,修建雨水滲透設施,向地下補充地下水,既可減輕城市洪澇災害,又可以緩減城市水資源不足所引起的問題。

4.3 節約用水,合理用水,建立節水型社會

加強管理,合理開發,充分發揮現有各種防洪工程和防洪設施的作用。完善立法,加大執法力度,改進防洪資金籌措渠道,逐步形成城市防洪建設的良性循環。

5、對城市水災害防治的建議

5.1 提高管道建設標準

5.2 綜合利用水資源,充分利用污水

在沿河適當位置建設污水處理廠,將原來排向河道的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截流收集起來就地處理,注入河道作為水源。這樣,既擴大了城市凈化水域面積,為退污還清后的河道提供穩定可靠的水源保證,又節約水源,有效地凈化空氣,改善環境。在當前水資源嚴重不足情況下,實現污水資源化,是城市節水的必然途徑。[5]直接回用和間接回用是城市污水資源化的兩種有效途徑。

5.3 高額保險作保障

5.4 完善法制,加大執法力度

我們應當建立和完善危機預警機制及危機狀態下的社會治安、社會救援、市場監管、信息反饋與溝通、指揮協調等方面常備不懈的危機應急管理機制,并制定應對可能危機的長期戰略,城市才有可持續發展的安全保障。

參考文獻:

[1]馬克斯毛維克,特加大-古波特,陳吉寧編著.城市水管理中的新思維――是僵局還是希望[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12.

[2]車伍,李俊奇著.城市雨水利用技術與管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3]左其亭等著.城市水資源承載能力――理論?方法?應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2.

[4]周振民著.城市水務學[M].科學出版社.

第4篇:洪澇災害及其防治范文

【關鍵詞】高中地理 課堂教學 導課藝術

導課雖然不是課堂教學的關鍵,但是卻是課堂教學的第一步。高超的導課藝術,可以增加教學的藝術性,優化最佳教學效果。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如何運用導課藝術進行導入教學,也成為各科教師關注的重點。筆者結合多年教學經驗,就高中地理課導課藝術進行了探討、分析。

1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導課方式

導課即導入,導課如同戲曲的序幕,導課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我國《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03)明確提出了“以學生為本,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究知識”的教學要求,這給高中地理教學指明了新的方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也要求高中地理教師改變過去那種機械灌輸的學習方法,通過藝術導課手法構架通向知識寶庫的橋梁,提高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的熱情。高中地理課堂導課基本要求是導課要有趣味性、藝術性和啟發性。常見的導課方式有復習導課、情景導入、實例與實驗導入等,導課是一門教學藝術,它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非常明顯。如在講述有關洪澇災害有關的知識前,教師可以用圖片和數據相結合的方式,講述本年夏季東南亞洪澇災害帶來危害,或用多媒體展示一些有關洪澇災害的觸目驚心的圖片,讓學生結合地理位置、降水、臺風、地勢等自然因素思考引發洪澇災害的原因,然后由教師進行教學主題導入,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就能被吸引到課堂教學中來。

2高中地理導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中不重視導課、導課設計不合理等問題有所改善。但是,整體來看,高中地理導課教學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導課方式單一,缺乏新意;導課形式新穎,但是語言藝術運用不到位,難以營造有利于學生深思的教學環境;導課形式新穎,但是內容老化,導課的作用有限。如有的教師在導課教學中思想準備不足,導課方法單一,導課方法始以提問法、教學主題直觀導入為主,嚴重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有的教師則錯誤地認為,導課方式要力求新鮮,否則就很難激起學生興趣,為此,他們在教學中更樂于采用那些看起來很炫很新鮮的教學手法,但是很多時候,反而會適得其反。如在講述高原地質地貌時,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力,有的教師會運用多媒體影像講述一些奇怪的地理事件或播放一些精彩刺激的有廣高原探寶的影視片段,導致學生的注意力紛紛轉移到一些干擾信息上來,課堂紀律難以維持。這樣的導課方式,新鮮有余而實用性不足,是不值得肯定和提倡的。

3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導課策略

3.1精心設計,突出導課的針對性

教學導課要圍繞一定的教學目標來進行,這是導課的價值所在。如果課堂導課指向出現偏差,多精彩巧妙的導課方法都沒有任何意義。這就要求教師在導課時要結合教學實際,科學進行導課設計,使導課內容、目標與課堂教學內容和目標巧妙結合起來,為課程教學任務完成打好基礎。如在“自然災害及其防治”一章教學中,教師如果想要以漫畫“地球出汗了”、“地球發怒了”、“地球流淚了”、“地球口渴了”來進行課堂教學導入,不僅要做好導語設計,還要把握好課前導入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在提出問題時,避免用一般疑問句來提問,合理把握問題的難度;把握好導入向教學主題和更深層次的內容過度的時間,以避免導入的隨意性,提高導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3.2利用生活化導入增加導入的可接受性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新課改要求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必須秉承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也要求高中地理教師采用多樣教學方法,誘導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生活化教學作為最常用的課堂教學方法之一,也因此受到高中地理教師的重視。高中地理教室可以利用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常常看到的現象、產生的問題、用到的語言來進行導入教學,以增強導課教學的可接受性。如在“大氣與天氣、氣候”一章,在“季風”、“氣壓”等新知識導入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六月天孩兒臉,說變就變”、“東風急,備斗笠”、“秋高氣爽”等諺語、成語進行導入教學,也可利用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節目中,主持人進行內容解釋所用的氣象圖來講述讀圖分析能力在地理知識學習中的作用,使學生根據自身經驗,感受氣候的重要性及圖表在本章知識學習中的重要性。

3.3因地制宜,增加教學的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如能因地因時制宜,巧妙進行教學導入,必能激發學習興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在“環境濡染及其治理”章節課前導入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當天天氣污染指數或學生課桌上放置的口罩來講述大氣污染給人類帶來的危害,然后再切入主題,進行書本知識講述。同樣,在講述有關“海水的溫度和鹽度”方面的知識時,在課堂初始階段,教師可以前蘇聯宇航員的話“地球的名字應該是水球而不是地球”導入基礎知識教學,講述海洋在世界地理組成中的作用。而在講述海水運動和海氣運動知識時,在課堂下半節知識講述即將結束、學生精神較為疲憊時,用“二戰中英軍封鎖直布羅陀海峽的情況下而德軍照樣能進入地中海”的故事深化知識,刺激學生的精神。

由上述可知,導課是的教學的一種手段,高中地理導課教學是一門藝術。高中地理教師要根據地理教材、知識和教學特點精心進行導課教學設計,利用導課激發學生求知欲,增強教學的針對性,以提高教學質量,實現地理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蔡如頻.導課藝術在離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4(12):235

第5篇:洪澇災害及其防治范文

關鍵詞:老灌河 水土保持 環境

1 概況

丹江是漢江的主要支流,是丹江口水庫的主要流域區,發源于陜西省商縣秦嶺南坡風凰山,豫鄂省界處集水面積14714km2,其中南陽市5789km2,主要支流是淇河、老灌河和滔河。

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主要水源地,既要保證水庫有水質優良的水送到華北平原受水區,也要防止對丹江口水庫及其控制流域內的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必須保護好南水北調的水源地,作好流域區內水土保持及水環境保護工作。

老灌河發源于欒川縣西伏牛山主峰北麓、西南流至盧氏縣五里川鄉后折向東南,經朱陽關入西峽縣境,穿西峽、淅川縣境,在淅川縣老城東雙河鎮附近入丹江。干流全長255公里,流域面積4219 km2,屬南陽市面積3266km2。老灌河在西峽縣城北石龍堰以上,穿行于林木茂密的高山峽谷之間,河道洄曲,地形起伏,溝壑縱橫,地面坡度大,因季風和地形因素,暴雨集中,水流湍急,沖刷嚴重,易形成泥石流和洪水。

老灌河流域地處伏牛山南坡,老界嶺腹地,地面高程為150m~2219m,地形立體變化復雜,氣候垂直變化大,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兼有南北方氣候特點,賦予了該流域豐富的自然資源,是中原地區的自然資源寶庫。主要用材有樺櫟、青岡、松、桑、椴、楊、山榆等,主要經濟林有山茱萸、油桐、生漆、彌猴桃、核桃、板栗、柿子、蘋果等,其中山茱萸、彌猴桃產量居全國首位,油桐、生漆產量居全省第一位,還有天麻、木耳、猴頭、金釵等產量和質量均屬上乘的名貴特產,享有“天然藥庫”的美譽。礦產資源也非常豐富,富含黃金、石墨、金紅石、紅柱石、大理石、鎂等礦物資源。野生動物資源主要有大鯢、狐貍、野豬、果子貍、獾等。由于其地理位置獨特,自然景觀美麗,諸如老界嶺自然保護區、大鯢自然保護區等,潛在的旅游資源也非常豐富。

2 流域區內水土流失情況及環境現狀

2.1 水土流失嚴重,洪澇災害頻繁發生

由于近年來森林過度采伐,森林覆蓋率降低,水土流失嚴重,洪澇災害頻繁,大量“天然水庫”被破壞,森林攔截洪水能力日益衰減,抗災減災能力逐漸降低。在相似的降雨量情況下,現在的洪峰流量較過去的大,加上泥石流不斷發生,河道淤積,行洪斷面日漸減少,洪災損失也較過去嚴重。今年7月老灌河流域為暴雨中心,2小時雨量為200mm,經調查計算,全流域雨量未超過1958年雨量,但洪峰流量卻超過1958年洪峰流量,洪災損失非常大。據統計,僅西峽縣石界河、米坪、桑坪、太平鎮、二郎坪及雙龍鎮等鄉鎮部分房屋沖倒,大量樹木、道路、耕地、橋涵、水利工程沖毀,死亡十余人,直接洪災損失超過3億元。

2.2 水資源貧乏,人畜飲水困難

山區地下水極其貧乏,人畜飲水基本上全靠地表水,一般是直接從河道引水或引山泉水,由于近年來大量砍伐樹木,林木涵養水份能力降低,河水經常斷流,過去基本上不存在的人畜飲水困難,現在卻成了困擾山區生活的頭等大事,且隨著樹木的不斷砍伐,人畜飲飲水困難人數將逐漸增加。

2.3 河溪水斷流及水環境條件惡化,動植物資源日漸減少,且有滅絕趨勢

經調查,由于小河水經常斷流,小河溪中魚類幾乎滅絕,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鯢大都生活在小河溪中,現存數量極少,瀕臨滅絕。

大量農藥的使用,殘毒經過雨水淋溶,大部分進入河道,加上人為藥魚,河中魚類也有滅絕趨勢,河溪自凈能力降低,河水受到污染。農村居民長期飲用,將造成積累性及突發性疾病,經調查,灌河流域癌癥患者呈上升趨勢,且年輕患者增加更快。作為南水北調的水源地,河水污染將直接影響南水北調的水質。

噴灑農藥殺死害蟲的同時,害蟲的天敵,以昆蟲及植物葉子為食物的鳥類也大量死亡,生態環境惡化。如通過調查分析,不少靠鳥類傳粉的植物果實成果率逐年減少;由于“樹木醫生”啄木鳥的減少,樹木突然死亡;貓頭鷹的減少,鼠類增加,危害農作物及植物根系。

總之,由于水土流失及環境污染,老灌河流域區洪澇災害頻繁發生,水資源逐漸呈枯竭趨勢,人畜飲水困難人數增加,環境惡化,動植物資源減少,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灌河水質遭受污染,過去“青山秀水環境幽,莊戶座在林里頭”的景色不復存在。 3 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通過調查,森林過度砍伐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隨著人口的急劇增長,薪炭林砍伐量越來越大,速度遠大于樹木自然增長速度。近十年來,該流域區內大量種植香菇、木耳等農副產品,砍伐了大量樺櫟樹等樹種,一般樹齡為15~20年,砍伐以后,很難恢復;上級部門意識到砍伐樹木危害性時,要求用樹枝桔桿發展袋料種植香菇,但群眾栽培袋料時砍伐了大量幼樹,結果危害更大;近兩年來,灌河區域又開始大量栽培天麻,又砍伐了大量樹木,對灌河流域樹木進行掠奪性的采伐,又無有效的墾殖措施,山上已出現光山禿嶺,水土流失非常嚴重。

樹木生長速度非常緩慢,其采伐量是樹木生長量的幾倍甚至幾十倍,野生動物賴以生存的家園遭到破壞,數量也日益減少。

4 環境惡化成因分析

環境惡化主要是濫施農藥、化肥,造成環境污染。除農作物施用農藥、化肥外,近幾年來,農村經濟支柱山萸肉病蟲害嚴重,需要大量噴灑劇毒農藥~1059及施用化肥,毒死了害蟲的同時,也毒死了大量的鳥類,對人體健康也產生了不利影響,產生的惡性循環是害蟲泛濫,又不斷噴灑劇毒農藥,鳥類更少。殘毒流入河流,破壞了水體環境,魚類日漸減少,河水自凈能力減弱,群眾飲用了河水以后,也影響了人體健康。同時污染了南水北調水源水質。

5 水土保持措施

5.1 水土流失的預防

結合《水土保持法》,老灌河流域在水土流失預防方面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5.1.1 禁止開墾陡坡地,《水土保持法》第14條規定:“禁止在25°以上陡坡地開墾種植農作物”,由于坡度大于25°時,水土流失量明顯加劇。

5.1.2 根據《水土保持法》有關規定,開墾禁開坡度以下、5°以上荒坡地,必須經縣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批準,由于5°以上就開始發生中度侵蝕。

5.1.3 采伐樹木必須注意預防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法》第16條規定:“采伐林木必須因地制宜地采用合理采伐方式,對采伐區和集材道采取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并在采伐后及時完成更新造林任務。對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等防護林只準進行撫育和更新性質的采伐。”

5.2 水土保持措施

老灌河流域區水土保持措施規劃,包括工程措施、林草措施等,只有形成水土保持綜合體系,才能有效地治理水土流失。

5.2.1 森草措施

加強用材林和薪炭林建設:林草植被是水土保持的第一道防線,山丘區燃料缺乏,人口不斷增長,建設和家俱用材、燃料用材急劇增加,導致亂砍濫伐,甚至刨樹根、牲畜超載,林草矛盾,進而造成植被退化,水土流失。水土保持規劃應根據當地人口、畜牧業發展計劃,制訂出相應的用材林、薪炭林的發展規劃,在防護林樹種選擇時應解決好用材林、薪炭林的關系和品種的配置,做到有計劃協調發展,切忌顧此失彼。薪炭用量較大,如一畝灌叢只能獲得50kg燒柴,一年需70畝灌叢才能滿足一戶的燃料需要。

封山育林育草:就是在避免人為破壞的情況下,將荒山置于自然演替的環境之中,沿植物群落的內在規律發展,在條件成熟的時候,林草就會重新生長起來。老灌河流域區,除留有足夠的薪炭林之外,其它用材林應一律取消,嚴格控制用成材林及幼林發展山區經濟,如栽培香茹、木耳及天麻等,實踐證明,以環境換發展是行不通的,所得到的利益是暫時的,但由此帶來的經濟損失及負面影響卻是長期的、難以彌補的。

積極發展經濟林:經濟林是發展山區經濟、增加群眾收入、保持水土的一項重要措施,應大力發展適合當地土壤、氣候的經濟林,如板栗、山茱萸、彌猴桃、核桃等。發展經濟林不能破壞自然林,只能在荒山荒坡種植。否則,將會產生新的水土流失。

堅持喬木混交、喬灌草結合:改變單一純林為多層結構的混交林,保護枯枝落葉層,提高保持水土的能力。

5.2.2 工程措施

根據不同的地形等,因地制宜地設置水平溝、魚鱗坑、水平梯田、溝頭防護(包括溝頭截水溝埂和排水溝埂)、谷坊壩、淤地壩、攔沙壩、小型庫壩等工程措施。

5.2.3 水土保持重點區動態監測

重點保護區是指對現有水土流失輕微地區的生態環境進行保護,主要調查林地分布、林種、結構和郁閉度,草地分布、草種和覆蓋率,水源涵養情況等;重點監督區是指對當前經濟建設和自然資源強度開發的地帶,要調查和監督土地利用及其保護,一是調查開礦、修路及建廠等對森林采伐、土石開挖、棄土廢渣堆放等情況,二是調查和監督在開發過程中所采取的相應保護措施及效果;重點治理區是指對現有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要調查治理措施的布局、措施種類、質量、進度和效益等,要達到國家規定的指標要求。

5.3 環境保護措施

環境污染造成生物物種減少、衰竭,水環境條件惡化,影響人民身心健康及南水北調水質下降,必須采取果斷措施,減少環境污染。

5.3.1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必須樹立水資源與水環境的憂患意識,使經濟發展水平與資源條件、環境狀況相適應。絕不能為暫時經濟利益人為破壞環境。

調整農業種植結構與施藥、施肥有機結合,盡量減少有毒農藥的使用,施藥、施肥應在有關部門的指導下,統一規劃,科學施用,以減少對土壤及淺層地下水的污染。具體地說,一定要在農業專家指導下有計劃地選擇農藥的種類、濃度和噴灑數量。經濟寧受損失,也不能濫施農藥,破壞環境及污染水質,必須從源頭保護南水北調優良的水質。

5.3.2 建立水環境監測網絡,實行動態監測、區域聯防

水環境監測網是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的尖兵和耳目,應該優先建設,先行發展,在污染排放口設立自動測報與預警系統。

5.3.3 實施總量控制,嚴格排污管理

減少污染物排放是改善水環境的根本措施,最有效的辦法是根據流域水環境容量制定污染物允許排放量,對輕微污染企業污水排放指標嚴格控制,加大治理力度。由縣政府制定的污染物控制計劃,組織制定轄區內排污總量排污計劃,組織轄區內排污總量控制計劃,并將排污總量分解到每個排污單位,納入目標管理責任制管理,控制污染物總量不超過規定指標。

5.3.4 依法治污,認真落實水環境治理的法律法規

依法治污是改善水環境的關鍵所在,應在《水法》、《水環境防治法》的指導下,加強依法治污力度。

第6篇:洪澇災害及其防治范文

【關鍵詞】內澇防治;雨水利用;鄉鎮;防治效應

引言

要防治內澇災害,必須先對其形成原因進行分析,根據對應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防治。我國鄉鎮地區有多半處于地形陡峭的地段,這種地形一般雨水徑流急流而下,極為容易造成內澇危害,與此同此,鄉鎮地區排水系統的老化與落后、排水方式的落后、排水理念的陳舊也加劇了內澇發生的概率。合理的利用雨水來防治內澇,對雨水徑流進行科學的管理,可以大大的減少災害發生的幾率。如何合理的利用雨水?則需要對雨水徑流形成的過程、產匯流機制進行分析和研究,然后再根據研究得出的結果設備雨水利用設施,并加以觀測實際表現,逐步的減少內澇危害程度,達到防治內澇的效果。

1 內澇災害的特點及形成原因

暴雨、山洪、沿海地區的暴風都有可能會形成內澇,其別針對鄉鎮地區的澇水災害稱為鄉鎮內澇。在鄉鎮,排水設備陳舊、落后,缺少排水管網等必要排水設施,再加上鄉鎮地區地形一般較城市更為陡峭,低洼地段較多,在爆發強降雨、山洪等自然災害時,比城市更容易發生內澇,造成極大損失。短時間內的強降雨是內澇災害的一大特點,在我國南方地區,雨季和旱季分明,降雨時期集中,大多數的降雨集中在6月至9月這段天氣炎熱的時期,降雨急促、時間短,短時間內即可形成暴雨,在某些鄉鎮地區甚至達到了200mm的降雨量,部分地方的積水深度超過了4m,這對于鄉鎮老舊的排水設施是極大的沖擊,無法阻擋雨水徑流急流,所以往往誘發了內澇的災害。內澇種類多樣,在暴雨發生時,不同的地段、不同的情形,都可能引發內澇,而且往往會出現沒有受淹的地方也會受到災害影響的情況,災害時間也較長,阻礙交通、通訊、供水供電,影響到整個社會的正常運轉。內澇災害還有一大特點就是加重災害損失,在鄉鎮地區,人口較集中,人口密度較高,一次內澇會對人民資產、公共設施造成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受淹地區的消災工作也需要長時間的進行,代價極高。鑒于以上情況,需要暴雨頻發、沿海的鄉鎮地區積極修建排水設施,完善排水系統,合理的利用雨水,減少災害損失。

2 雨水利用設施的建設及其對內澇的防治效應

鄉鎮地區的雨水利用設施分為雨水貯存設施和雨水滲蓄設施,雨水貯存設施主要有雨水貯存池,雨水箱和雨水罐等,可以廣泛設施于居民區及高速公路地段,可以收集雨水并再利用。雨水滲蓄設施主要有雨水花園、綠色屋頂、滲透鋪裝等,可將雨水下滲至地下水,對地下水進行補充,緩解地面沉降,降低澇災的損害。

在地形特殊的地方,適合建設天然人工相結合的雨水貯存再利用設施。在溝壑地段較多的鄉鎮地區,一般洼地也較多,這就形成了天然的排水渠道,應該合理的利用技術手段,將這些低洼地段、溝壑建設改造成可持續循環使用的排水系統,增設雨水箱、雨水罐,有效的收集雨水,將湖泊池塘等改造成雨水貯存池,防止暴雨發生時雨水快速的涌入排水管道,讓溝壑和沖溝地段成為排水出口,加快排水速度,降低防澇壓力,減少澇災損失。溝壑湖泊等還可以儲蓄雨水,為雨水的再利用提供了條件。

在一般的鄉鎮地區,可以設立雨水的滲蓄設施。建設良好的雨水滲蓄系統可以延緩雨水的匯流時間,有效的降低澇災發生時雨水徑流的峰值。將居民居住的地方,道路的地面改造成透水地面是一般的建設方法,但是對于地質構造特殊的地區來說卻不易施行,在這些地區,比較適宜采用小型且分散的方式,把人工的儲蓄系統與自然環境相結合,例如小型的池塘,溝壑較多地段,大大增加了雨水的攔截蓄存能力,還能夠很好的利用儲蓄的水資源,處理后用于澆灌等工作。

實際的使用經驗告訴我們,雨水利用后雨水的徑流流量、峰值、體積都大大降低,雨水的交匯時間也有效的延緩,這對于鄉鎮內澇防治有著重要意義。以洪峰削尖為例,當情況一定時,洪峰的削尖率甚至能達到50%以上。同樣地,雨水利用對徑流急流的緩解作用也非常明顯,降低洪峰峰值,減少體積,能起到有效防治內澇發生的效果。某南方鄉鎮地區,在雨水利用前每隔幾年就要爆發一次短時間的強降雨,多次引發澇災,人民群眾苦不堪言,自從政府開始大力建設雨水利用系統,大雨爆發時雨水的徑流流量大大降低,交匯時間得到延緩,有效的防治了內澇災害,將損失降為最低,并且由于雨水的滲蓄設施的存在,雨水也得到了重復的利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民的生活開支。

3 結束語

澇災的發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因素,暴雨的急降、排水設施的落后、對雨水利用的不合理,都會導致內澇的發生。近年來降雨量出現不均勻的現象,呈現出汛期來臨時雨量集中,而其他時間雨量較少的情況,內澇災害時有發生,應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根據各鄉鎮地區地形、降雨量的特點,針對澇災發生的原因,合理的利用雨水,建設雨水利用系統,對于各地內澇防治事關重大,各級政府應該大力建設相關設施,加強雨水的利用,切實的履行自己的職責,對人民群眾進行宣傳,讓民眾了解雨水利用的優點和必要性和雨水利用對內澇防治的效應,政府應與民眾一起共同抵御內澇的威脅,保衛自己居住的家園。同時雨水的利用還可以使地下水得到補充和涵養,綠化了環境,提供了重復使用水資源的條件,對現代鄉鎮社會的價值尤為巨大。

參考文獻:

[1]河海大學,上海市政設計院,鄉鎮雨水管道計算模型(科技報告),1990.6

[2]周宇文,曹淑敏,王慧敏.鄉鎮洪水風險管理與災害補償研究[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8

[3]李俊,王軍.鄉鎮雨水利用技術與管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8

[4],趙建.濟南市城市擴展與洪澇災害淺析.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5,20(4):39—421

第7篇:洪澇災害及其防治范文

(一)及時對病死動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及時打撈死亡畜禽尸體,按照全市統一規定對病死畜禽實施集中無害化處理,加強宣傳,告知養殖戶,嚴禁向水源、河流、路邊等處隨意丟棄畜禽尸體;二是對飼養場、屠宰場、交易市場和畜禽尸體處理等場所進行全面消毒。一要做好圈舍環境的清掃工作,防止野生動物侵入,消滅老鼠和蚊蠅。

(二)對所有圈舍進行一次全面消毒。消毒重點是畜禽舍、屠宰場(點)、畜禽及其產品加工、銷售場地、倉庫、中轉場地、畜禽交易市場、飲水源、畜禽運輸車輛、用具等;特別是對死亡動物的圈舍進行徹底、多次消毒。

(三)加強生物安全防護措施和動物疫病免疫接種,規模養殖場戶要結合防控實際,切實做好非洲豬瘟生物安全工作,做好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的補免工作,對免疫抗體不合格的畜禽要及時補免。

(四)加強飼養管理,確保畜禽飼料和飲水安全,確保養殖環境衛生等一要盡快疏通畜禽養殖場的排水通道,排除畜舍內的積水,修復、加固破損的畜舍,不能及時修復的,應盡快將畜禽轉移至干燥、安全地帶。二要創造良好的飼養環境,保持畜舍內的衛生,及時清理糞便,做好通風工作。三要供給營養豐富的飼料和清潔的飲水。飼料要少添勤喂,避免發霉。在飲水中可加入復合維生素B和Vc,增強畜禽抵抗力,增加食欲,消除應激。四要加強種畜禽的飼養,做好母畜的保胎,對已流產的母畜,要增加營養,及時配種,同時加強仔畜的保育工作。五要對低齡、體弱、傷殘、病情嚴重的畜禽及時淘汰,降低飼養成本。商品畜禽達到出欄標準的要盡快出欄,降低飼養密度。

二、洪澇災后水稻自救措施

水稻遇澇受淹,因水稻品種、生育期和淹水時間長短不同,造成的危害也不同,采取的對策也不同。因此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認真做好水稻的災后管理與補救。

(一)水稻澇災程度鑒別。水稻耐澇性較強,一般來說,洪澇期間沒頂一晝夜的,稻苗生育基本不受影響;沒頂2~3晝夜的,只要排水后補救措施跟上,產量也不會受到大的影響;淹沒3晝夜以上,對產量有較大影響;受淹7晝夜以上,影響極大,基本無收。在受淹3~7晝夜范圍內,受淹時間每增加一晝夜,單產會下降一成左右。災后應根據受淹時間長短及稻苗受損程度,決定保苗還是

改種。一是看葉片,排水后稻株有綠色葉片,或出水后3天能見到心葉抽出,可保留;二看葉鞘,葉鞘內部仍為綠色,沒有腐爛,而且有一定硬度的,可保留;三看根系,有白根或根系呈淡黃色,或者排澇后2~3天能見到新根露尖,可保留;四看生長點,排水后2~3天,剝查主莖,生長點呈晶亮狀,不萎縮,不渾濁,每穴有2~3個莖蘗存活的,可保留;五看群體,排水后3~5天,每畝有5萬以上莖蘗苗存活的,可保留;六看稻株,輕拔稻株容易拔斷,分蘗節變軟,外部葉片腐爛,心葉已死,根系全部是黃根和黑根,而且開始發臭的,則要考慮改種其他作物。

(二)受淹水稻澇后補救措施。受淹水稻能否保苗保產,決定于出水早遲。田管的關鍵在于搶排積水,恢復生機,補償生長。

1.盡快搶排積水。及時清溝排洪,減少浸沒時間。排水應注意受澇的稻苗更怕旱,如果在陰天,可采取一次性排水;如遇烈日高溫天氣,應先使稻株上部露出水面,再在下午排掉稻田積水,這樣可避免暴曬,有利于恢復生長。排水時,還應注意清除飄浮雜物,以減少稻苗壓傷和苗葉腐爛。

2.扶苗、定苗、洗苗。人工逐株把倒伏稻苗扶起,并培土定根,防止扶后再倒伏;扶苗時要小心,避免斷根傷葉。然后用噴霧器噴洗稻株上的泥沙等雜物,使其較快地恢復呼吸、光合等生理功能。大面積的淤泥重的也可放清水沖洗稻株。如稻株容易拔斷、分蘗節變軟,心葉已死,根系變黑或腐爛就考慮補種其他作物;根系有部分白根或黃根的,仍能恢復生機,可適當噴施一些生根劑如萘乙酸等,幫助其恢復生理機能。

3.適時開溝控水。稻田洪水退后,田間水分仍處飽和狀態。應開溝排水,使田間土壤的水滲到溝中排出,盡快降低田間含水量,使淹水而形成的浮泥逐漸沉實,以促進新根的生長。堅持干干濕濕的灌溉方法,既保證稻株用水需要,又保證土壤通氣,促進上部節位根系發生數量多、活力強。

4.葉面噴施生長調節物質,增施速效肥料。受淹期間,稻株營養器官受到不同程度損害,出水后根、葉、蘗重新恢復生長,需要大量的礦質營養,加之原有稻田肥料流失較多,因此,追肥要快,田間不積水、能站腳時就可施肥。在分蘗至拔節期受淹后,可采取一追一補方法,施肥以氮肥為主,配以磷鉀肥;可在排水后3天以內,每畝施尿素7.5-10kg或三元復合肥30-40kg,或適量的復混肥。淹沒時間短,稻苗受害輕的,施肥量可少些;反之,施肥量適當多些。

5.綜合防治病蟲。雨情加重蟲情,水稻“兩遷”害蟲發生程度加重;水稻受澇漬后,植株健壯度下降,抗逆性能差,易受病害侵染;生長發育期的延遲,增加了稻飛虱入侵的機會。因此應加強病蟲測報,抓好病蟲害防治,控制病蟲害暴發成災。

三、果樹暴雨后管理技術

暴雨和長期雨水后果樹根部由于較長時間處于水浸狀態,會因通氣不良造成爛根,影響果樹的正常生長,甚至還會出現死樹現象。暴雨后應采取多種措施加強管理,力爭使災害降低到最低。

(一)及時排水。雨后要及時疏通渠道,排出果園積水,并將樹盤周圍1米內的淤泥清理出園,以保持樹體正常的呼吸代謝。覆蓋的果園,應及時撤除覆蓋物,可使水分盡快蒸發。生草的果園,應及時清除雜草,并進行1-2次耕翻,以釋放土壤中過多的水分,改善土壤的通氣性,防止根系窒息死亡。

(二)對被洪水沖倒的果樹要及時扶正,避免裸根在日光下暴曬,造成樹體死亡。對沖毀的水土保持工程,如梯田、魚鱗坑等,要及時修復。

(三)中耕曬土。當土壤干后,應抓緊時間中耕。中耕時要適當增加深度,將土壤混勻、土塊搗碎。根據土壤和果樹生長的具體情況,可中耕1-2次。在表層土壤干后再進行土壤翻耕。

(四)葉面追肥。雨后對有果實的果園要及時噴施0.2%-0.4%的磷酸二氫鉀,以促進著色,提高果實品質;對未結果的果園要噴施0.5%的尿素液,以加強光合作用,增加樹體的營養積累。

第8篇:洪澇災害及其防治范文

“案例教學”早在1870年應用于法律教育中,到20世紀70年代,普遍運用于普通教育學中。美國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成功運用“案例教學”進行教學,為世人矚目。地理案例教學法,即在教師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的需要,通過對一個具體的地理教學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方法。案例教學是新課程高中地理教學的一大特色,它并不單純是一種教學方法,實際上是以教學內容的變革為前提,以學生學習行為的轉變為條件,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它重在培養學生有效獲取、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并能運用這一方法做到舉一反三。

綜觀近幾年的高考試題,從主觀試題的命題形式及反映的命題意圖來看,都強調案例分析,體現了“原理加案例”或“理論加案例”的特點,即要求學生根據試題所提供的信息,運用所學過的地理知識、地理原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眾所周知,一個考點在高考中的出現往往有一定的區域或事例作為載體,雖不可能猜到高考會考哪些地區發生的事情,但可以通對某些區域案例的分析,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了解相似其它地區的情況,這樣就能做到以不變應萬變。因此,在高三復習中應重視案例教學,用案例來支持、印證地理原理,加深學生對抽象地理知識及原理的理解;通過案例來訓練和培養學生分析、歸納、遷移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案例教學的實施――以“自然災害―西南干旱”專題復習為例

1.案例編寫及展示

自然災害是地理學科基礎知識和核心內容之一,是當今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也是近幾年高考命題的熱點,涉及到的題目較多。筆者根據課標和考綱的要求及學生基礎的分析確立一個主線,即“我國常見自然災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治的主要途徑”。然后結合最近國內發生的關于自然災害的典型事件――2009年入秋以來我國西南地區的持續干旱,利用網絡收集西南地區景觀圖片和文字資料將其設計成案例。

案例1:我國西南干旱(圖略)

2009年入秋以來,我國西南地區的持續干旱導致云、貴、川部分地區,特別是云南省土壤缺墑加劇,作物生長受到影響,塘庫蓄水大幅減少,人畜飲水出現困難,森林火險等級居高不下。目前,旱災已使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5省(區)受災人口6 130.6萬人,飲水困難人口1 807.1萬人,飲水困難牲畜1 172.4萬頭,農作物受災面積503.4萬公頃,絕收面積111.5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達236.6億元。

案例展示實際上即情境的創設,除通過印發地理文字材料指導學生閱讀外,還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等展示案例材料。良好的展示方式可以引發學生閱讀案例的興趣,從而讓學生快速進入案例的學習情境中,為后面的分析與探討做好準備。本案例教學中筆者將文字資料印發給學生,并借助多媒體展示西南干旱的典型圖片,如黃果樹瀑布今夕比較圖、干旱的土地及牛車拉水的圖片等,并配合恰當的文字說明及音樂創設案例情境,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從而直觀感受自然災害(西南干旱)產生的影響等。

2.提出問題及思考

在學生“進入”案例情境后,教師應及時設疑問難就案例進行提問,這是用好案例的關鍵所在。西南干旱發生的背景、地點、產生的危害等都有可能作為考試出現的材料,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筆者首先提出問題:假如你是高考命題組教師,請結合西南地區地理特征,以西南干旱為背景設計1~2個問題。最終學生設計的問題基本集中在有關干旱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筆者又提供給學生西南旱區主要城市2009年與常年的降水量及溫度比較統計表及2010年2月西南氣象干旱情況分布圖,結合學生的問題設計以下幾個題目。

(1)結合材料,分析此次西南干旱的分布特點及其危害。

(2)結合材料,簡述此次廣西、云南等地旱情嚴重的自然原因。

(3)簡述云南常年冬季干旱多發而貴陽不會的自然原因?

(4)專家指出,西南地區旱災的加劇也與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密切相關,如不少地方為了追求經濟效益,一直在砍伐原生態林發展造紙業,大面積種植橡膠林和桉樹林等經濟作物。試簡要分析這兩方面經濟行為導致旱災加劇的主要原因。

(5)試簡述緩解西南地區嚴重旱情的可行措施。

這種通過結合案例設計一系列與主題相關問題,能使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交替進行,有利于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案例分析及研討

圍繞案例展開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案例教學的核心部分。在學生通過自己個人的分析、思考,并獲得個人關于案例問題的基本見解后,教師要及時組織學生分組合作討論,學生小組的建立一般以前后桌4人為宜,各小組要選舉一個小組長并做好記錄。這是案例教學的主要過程,它為每個學生提供了發表自己對案例的看法、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雖然是以學生討論為主,但教師也要以主持人的身份進入角色,以防止學生討論偏離主題,并積極參與小組的討論,組織調控,努力創設一個“整體參與、充分民主、鼓勵競爭”的開放式課堂。同時引導、啟發學生運用已學過的地理知識和原理分析、解決問題,使學生所學知識系統化,形成知識模型,建立解題的思維模式,使知識真正轉化為學生自己的東西,形成解題能力。本案例討論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從案例入手,知道某種自然災害肯定是發生在一定的區域中,因此題目往往與該地的區域特征相聯系,使學生明白此類題目的分析要聯系區域特征,即從地理位置、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等方面綜合分析自然災害的成因及相關題目。

4.案例總結及歸納

在激烈的案例討論結束之后,教師要對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進行回顧、總結。總結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①對學生在案例分析討論中的表現進行評價。主要總結學生發言是否積極、分析討論問題是否深入透徹等,并指出學生討論中的優點和不足。②對案例本身所蘊涵的地理知識或原理表達自己的看法,圍繞教學目標,對學生的研討結論進行補充或提高性闡述,并要做到對案例所反映的一般性地理問題、地理規律、地理原理以及解決的一般性措施進行顯性表達,開闊學生視野,從而使學生掌握對同一類問題的研究思路與方法。如在本案例中的總結歸納是:今天通過西南干旱的學習了解了干旱的基本概況,在分析一個地區的自然災害時,要確定在哪里,并要知道該區域的地理特征,為什么會發生(自然和人為),發生之后又有什么危害(對人們的生命和財產),應該怎么辦(措施)。

5.案例拓展及遷移

培養能力是案例教學的核心。因此有必要對案例進行拓展,這樣能夠避免單一案例分析可能帶來的某些內容與方法上的局限性,同時也可培養學生橫向、縱向等創新思維及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實現知識、方法的遷移。在學習完西南干旱后,出示另一案例。

案例2:中國干旱頻次分布和中國澇漬災害區分布圖,讓學生分析以下問題。

(1)分析廣東福建一帶冬季干旱的原因。

(2)說明華北春旱及華北地區缺水的原因及應對措施。

第9篇:洪澇災害及其防治范文

【關鍵詞】氣象 災害 影響

據《中國氣象報》報道,今年以來全國氣象災害繼續頻發,全國出現了霧霾、干旱、大風、冰雹、低溫、寒潮、暴雪、冰凍、沙塵等氣象災害。其中,中東部地區霧霾天氣頻繁、強度大、影響重;南方地區強對流多發;西南、西北地區局地旱情重;東北持續低溫多雨雪,影響春耕備播。全國平均霧霾日數為12.1天,較常年同期偏多4.3天,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北京市霧霾日數有46天,較常年同期偏多5.5倍,為近60年最多。全國有30個省(區、市)先后出現不同程度霧霾天氣。

3月以來,我國南方地區共出現9次雷雨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其中3月7次、4月2次;平均強對流天氣日數為7.1天,為近15年來同期最多,江西北部、湖南中部、貴州東部、廣西大部、廣東西部等地偏多5~10天。其中,3月19日至20日,華南、江南出現今年最大范圍的雷雨大風、冰雹或龍卷等強對流天氣,多地出現冰雹。西北東部、云南東北部及四川東部等地降水偏少,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旱情。4月5日全國中旱以上氣象干旱面積較前一天減少了41%。目前,云南中北部、四川東部和南部、寧夏大部、青海東北部、河南中部、甘肅東部和陜西南部仍存在中到重度氣象干旱,干旱面積約為78.2萬平方公里。而在東北地區,則是多雨雪,持續低溫導致農區土壤過濕,化凍遲,對適時春耕春播造成影響。此外,今年以來,我國還出現了區域性階段低溫、寒潮、暴雪、冰凍、沙塵和大風等災害天氣。其中南方出現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北方部分地區遭受雪災。1月上半月和春節期間,我國南方多低溫陰雨(雪)天氣,大部地區氣溫較常年偏低2~4℃,貴州、湖南、江西大部地區出現3~8天凍雨天氣;內蒙古、和新疆的部分地區遭受雪災,造成不同程度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北方地區沙塵天氣偏少,強度偏弱。同時,熱帶氣旋出現時間提前,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上共有2個熱帶氣旋生成,第一號熱帶氣旋起編時間比常年偏早2個半月。

并且不難預見,隨著夏季的到來,洪澇災害又將會不斷出現。從世界災害發生歷史來看,洪水災害始終是現在和未來人類面臨自然災害的主要部分。對此,我們必須要有足夠清醒的認識。洪水災害的發生由災害源(即惡劣氣象條件)、致災載體(即洪水及相關的水系條件)和受災體(即洪水影響的空間范圍及其社會經濟因素)三方面的因素具體決定。洪水災害的防治則是通過人為手段對這幾個因素及其組合狀態的改變和調整,以達到減小災害損失的過程。我國的未來情勢由自然、社會、經濟以及相關部門防洪工作的起點這幾個方面的因素所決定的。

我國社會人口、經濟主要密集分布于各大河流的中下游沖洪積平原地區。氣候受環太平洋季風控制,太平洋地區交替發生的厄爾尼諾及拉尼娜現象均對我國有著明顯的影響。另外,溫室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也進一步加劇我國惡劣氣象因素發生的復雜化。對此,從科學技術發展情況來看,對災害天氣的中長期預報,在近期內難以有重大進展。在地質與地貌上,我國西部大多為高原地區,處于抬升、剝蝕、夷平歷史狀態,東部則處于堆積和平原延伸擴大的歷史時期,這種背景決定了我國主要河流發育和演化的特點,也從根本上規定了這些河流的泥沙和淤積,以及河道變化的情況。總之,從自然背景來看,影響我國洪水災害的自然因素在未來是不會有太大變化的。

現實表明,人與水爭地是我國洪水災害形勢惡化的最根本原因,作為受災體,也即作為保護對象的社會存在,在最近的幾十年中,以極快的速度增長膨脹,并以其自身法則分異出有悖于防洪情勢的空間格局。在各江河上游地區,由于大多為少數民族地區,人口控制力度較弱,自然增長率大于中下游地區,這將給上游的自然恢復帶來極大的難度。在我國最易受洪水威脅的各江河中下游地區,人口的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加大了防洪壓力,這一壓力仍在繼續增加。在各沿江河灘地和低洼地,由于社會經濟相對落后和其他各種原因,不僅人口密度不能降低,反而仍以較高的自然增長率增長。這種人口密度分布格局及其動態變化過程決定了我國未來防洪情勢的基本壓力。

洪澇災害在同一水系內具有空間上的關聯性,災害損失上也具有空間上的不對稱性。這種特性容易導致地區之間、部門之間的爭利避害行為,而治水防洪大局則要求地區之間、部門之間的協調合作,并且是長期性的、制度性的協調合作。從我國治水的現實來看,由于地區、部門間的損益補償標準以及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不規范性和連續性,目前仍很難盡快達成合作協力、高效治水、防災減損的目標。另一重要現實問題是未來我國城市化格局的空間布局,中心城市不堪人口重負,必然導致多中心的城市散布。無論是有規劃的衛星城,還是自發集聚而成的集鎮,必將都是沿江河中下游而布列的,這對我國未來防洪策略增加了新的變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爽夜夜爽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自拍 | 嫩草影院在线观看网站成人 | 日韩免费毛片视频杨思敏 | 美女国模嫣然生殖欣赏337p | 成人情趣片免费看 | 国产成人香蕉在线视频fuz | 日韩草逼 | 干一干操一操 |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一区 | 艹黑丝| 亚洲四虎影视 | 国产特黄一级毛片特黄 |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 最新亚洲精品 | 欧美人与动性行为高清视频 |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观 | 久久精品三级 | 99精品影视| 亚洲国产专区 | 五月亭亭免费高清在线 | 色手机在线 | 久久久男人天堂 | 在线日韩麻豆一区 | 成人性毛片 | 免费一级毛片能看的 | 小叔用力插插深点 | 99精品在线播放 | 国产真实强j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真实女人一级毛片 | 成人深夜福利在线播放不卡 |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 久久免费特黄毛片 | 朋友的母亲hd中字在线观看 | 日本www在线视频 | 精品欧美一区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 | 亚洲综合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国产视频首页 | 天天摸天天摸色综合舒服网 | 性欧美午夜高清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