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脊髓頸椎的治療辦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其實不只是看電視姿勢不對易導致頸椎病,現代人頻繁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等更是頸椎的大敵。手機、平板電腦的屏幕小,眼睛必須更加專注,往往是越看頭越低,時間一長,便容易導致頸椎病。
不同頸椎病,治療各不同
如果經常出現肩背酸痛、麻木,沒緣由的頭暈目眩,頸部活動受限,頸肩疼痛,那就得警惕是否患上了頸椎病。
要確診頸椎病,一般都要做X線片和MRI(磁共振)檢查。X線片用來觀察骨刺(即骨質增生)的發生部位和大小,MRI用來觀察脊髓受壓變形變性的程度和部位。有時為了了解骨刺的確切情況,還要做CT。
如果只是頸項僵硬、肩胛骨內側或上邊鈍痛,一般口服消炎止痛藥物(如萘普生、芬必得等)、佩戴頸托、注意休息就可以了。如果這種狀態發展,出現頸肩臂痛,或者手足麻木,特別是運動障礙和排尿困難,就必須到脊柱病??普覍I醫生會診治療。目前,頸椎病分為4種類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治療方法各不相同。
神經根型頸椎病——以頸肩背及上肢疼痛為主,50%患者保守治療效果良好,但癥狀會有復發。如果癥狀反復發作遷延,或少數疼痛劇烈,保守治療無效,就需要手術,手術包括椎間盤鏡下微創手術和保留頸椎運動功能的人工椎間盤置換。
脊髓型頸椎病——以四肢無力麻木、手部不靈活、行走不穩等癥狀為主,如果不治療,60%~80%患者病情將越來越加重,最終結果是癱瘓。所以這種類型頸椎病,一經確診就應以手術治療為主;病情越輕、手術越早,效果越好。
交感神經型和椎動脈型頸椎病——以頭暈頭痛、心慌胸悶、惡心嘔吐、視力模糊等癥狀為主,一般以保守治療和介入微創治療(低溫等離子髓核成形術)為主。此類患者主觀癥狀多種多樣,并容易反復發作,需以極大的細心和耐力來對待。少數癥狀嚴重反復發作的可以手術,大多數患者可以獲得比較好的療效。
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神經根型、椎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這三種類型的頸椎病以采取保守和介入微創治療為主,如果確診為脊髓型頸椎病,應盡早選擇手術。
脊髓型頸椎病的手術治療
所謂脊髓型頸椎病,就是由于頸椎處于椎管狹窄狀態,并且頸椎隨年齡增加發生退行性變,伸屈運動出現不穩定,在日常活動中或輕微外傷時即造成脊髓損傷、麻痹、癱瘓的一類疾病的總稱。通俗地講,頸椎隨年齡增加會老化,椎骨長出骨刺,椎間盤變薄、斷裂突出,再加上韌帶增厚,脊髓就受到壓迫。如果原來通過脊髓的椎管存在狹窄,就更容易得這種病。
這種病一般常見于40歲以后,50歲以后更加多見。男性發病率是女性的兩倍,原因不明,可能與男性體力勞動多有關。另外,高危因素還有頭頸外傷、劇烈體育運動、吸煙等。癥狀主要是感覺“手足麻木無力,不聽使喚”、“手指感覺遲鈍”,運動神經方面的癥狀主要是“手指不好使,腿腳支持不住、系扣子困難”、“行走不穩、有踩棉花感,手不扶東西走不了路”等。實際上兩方面癥狀同時出現的情況居多。一旦出現這些癥狀,患者就應該到骨傷科或脊柱外科診治。
那么,怎樣確診是脊髓型頸椎病呢?
確診方法:問檢結合
醫生看病,首先是問診,需要詳細詢問患者的癥狀。脊髓型頸椎病可以不只是手足麻痹、行走困難,也會有排便、排尿障礙等直腸膀胱功能損害。
問診結束以后就是神經系統體格檢查。專科醫生通常會用一個小錘子——叩診錘來檢查“腱反射”。叩擊膝蓋下面,膝關節一下子會伸直,脊髓一受到壓迫,膝腱反射表現為亢進。同時還要檢查手指的病理反射、足底的病理反射以及腳踝部位的腱反射。
在神經學檢查中,還有一個“10秒試驗”,檢查患者手指在10秒鐘時間內能夠快速伸屈的次數。20次以上屬于正常,一般健康人可以達到25次左右。20次以下即懷疑脊髓損害,存在脊髓損害的人手指的伸屈會變慢。
接下來是進行影像學診斷。單純X線片用于觀察頸椎椎間隙狹窄、有無骨刺和椎管狹窄等;CT用來觀察椎管橫斷面,一般正常的是橢圓形,患頸椎病時變成三角形;MRI用來觀察脊髓的受壓狀態,是診斷頸椎病信息量最大的一種檢查。需要強調的是,這三種檢查各有側重,不能替代。
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影像學檢查和診斷,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問診和神經學檢查。有些患者即使MRI上顯示脊髓存在壓迫,但是沒有任何癥狀,所以,醫生一定要親自診查后,才能下診斷。
脊髓型頸椎病如果不引起重視或誤診誤治,后半生只能在輪椅上生活,或者只能癱瘓在床。
治療選擇:手術為主
脊髓型頸椎病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因為該病如果順其自然發展,60%~80%的患者癥狀會進行性加重,最終癱瘓、殘疾,而手術是最有效的根治方法。但是在臨床實踐中,確診脊髓型頸椎病以后,輕型的或者在手術之前,一般還是首先采取保守治療,包括藥物療法、支具療法、牽引療法、物理療法和生活指導。但是,保守治療的療效,根據日本學者森田雅和1994年發表的調查,改善的21%、不變的23%、惡化的49%,其中77.5%的患者由保守治療改為手術治療。因此,本著為患者高度負責的態度,確診為脊髓型頸椎病的患者應該直接選擇手術治療,典型的、嚴重的患者更應盡早手術。
這是因為,脊髓型頸椎病的手術治療,最重要的是手術時機。只要出現行走不穩、困難,手指活動不靈等癥狀,就應該手術;癥狀逐漸加重的也應該手術。相對來講,高齡患者自己選擇保守治療較多,但如果嚴重到不能走路了,即使手術,恢復的希望也不大。所以我們強調:一定要在患者還能走路的時候手術。
手術分頸前路手術(頸前路減壓固定術)和頸后路手術(頸椎管擴大成形術)兩種方式。對于短節段的、以間盤突出為主的、骨質增生較輕的頸椎病,可以選擇微創手術。
頸前路手術是從患者頸部前面進入,切除骨刺、椎間盤等壓迫神經引起癥狀的部分,并且做植骨和固定。以往多從骨盆取骨,現在多使用人工骨和鈦合金材料。頸后路手術是從頸部后面進入,擴大狹窄的椎管,解除脊髓的壓迫。其方法是切斷構成椎管的椎弓一側,另一側用微型磨鉆制成鉸鏈,將椎弓像開門一樣打開固定。
頸前路手術的適應證是:椎管直徑在14毫米以上、壓迫節段在2~3個椎間以內。頸后路手術的適應證是:椎管直徑在13毫米以下——存在椎管狹窄或壓迫節段在3個以上。那么,哪種手術方式效果更好呢?根據10年以上的術后隨訪,只要嚴格掌握以上手術適應證,兩種方式都會取得優良效果。
>>相關鏈接
頸椎病患者的保守治療
藥物療法 常使用維生素B12、維生素E、消炎鎮痛藥物、肌肉松弛劑、鎮靜劑、前列腺素制劑及類固醇激素等。維生素B12和維生素E能夠改善血液循環,幫助提高神經功能,在手指麻痹時使用;消炎鎮痛藥物主要在疼痛劇烈時使用;由于肌肉痙攣產生肩關節活動受限或手活動不靈活時,使用肌肉松弛劑;為了抑制急性炎癥,有時需要使用類固醇激素1周左右;另外,為了改善血液循環,也可使用有血管擴張作用的前列腺素制劑;患者睡眠不良可以使用鎮靜劑。需要注意的是,高齡患者服用肌松劑和鎮靜劑容易跌倒,所以不常使用。
支具療法 使用支具可減輕頸椎負擔,經常使用的是頸托和軟圍領。
牽引療法 一般人希望頸椎牽引能夠減輕神經壓迫,但有時也沒有效果,甚至癥狀會加重。所以牽引后癥狀無緩解或加重時,就應該立即終止。
物理療法 主要是溫熱療法,有神燈、超聲波、超短波等物理治療,可以加熱患處,增加受壓脊髓的血液循環,緩解癥狀。
生活指導 避免摔跤;少低頭,也不能過多仰頭;戒煙;避免著涼,冷天盡量不要外出;睡覺枕頭要舒服,一般選擇低枕頭、軟枕頭;頭頸不要劇烈運動,等等,這些生活指導的目的都是不給頸椎增加負擔。
6要素決定頸椎手術風險
說到手術,人們在期盼它解決病患的同時總擔心它帶來的不良風險。頸椎手術的風險不能一概而論,與病情和診斷、手術醫生的認識和經驗、手術入路與方式、醫院條件設備、病區醫護人員的整體水平和責任心、患者對疾病治療的理解和配合等因素密切相關。
一、病情和診斷
不論何種疾病,病情和診斷直接影響手術的難易和成功率;就頸椎病而言,風險較大的情況占整體頸椎手術的極少數。手術難度大、風險高的常見病情包括——廣泛的頸椎腫瘤、重度后縱韌帶骨化(OPLL)、頸椎骨折脫位脊髓損傷水腫高峰期、重度長節段頸椎管狹窄、上頸椎(頸1、頸2)復雜病變、頸椎后凸畸形等,這些疑難傷病約占總手術的5%~10%左右;其他絕大部分都是一般的頸椎病、間盤突出癥、骨折脫位、OPLL、頸椎管狹窄等,手術可靠性相對更高。
二、醫生的認識和經驗
什么樣的醫生更能保證手術的安全降低風險呢?專業的醫生、成熟的醫生、年富力強的醫生、膽大心細的醫生、富有愛心的醫生、富有臨床和手術經驗的醫生、身體健康的醫生、實事求是的醫生、清正廉潔的醫生……是的,毫不夸張地講,頸椎手術的主刀醫生,應該具備所有這些優良的素質和品質,只有這樣的醫生才能真正降低手術風險。
三、手術的入路與方式
重度后縱韌帶骨化從前路開刀風險大,從后路開刀風險??;頸椎骨折脫位、脊髓損傷水腫高峰期手術風險大,避開水腫高峰期風險??;手術步驟繁雜風險大,手術路數簡潔風險小……幾乎大部分危重疑難病例都有化解風險的辦法,當然,這把鑰匙掌握在醫生手里,這既是認識問題,也是技術問題??傊?,手術入路與手術方式和手術安全密切相關。
四、醫院的條件設備
MRI和CT檢查設備、手術專用器械、高速磨鉆、自體血回輸設備、術后監護設備、設計合理且質量優良的內固定器材……這些都是順利開展頸椎手術的關鍵設備,齊全則安全,短缺則冒險。
五、病區醫護人員的整體水平和責任心
醫療安全需要優秀醫護團隊來保證。術后觀察病情要仔細,值班人員要有責任心,及時發現問題并及時處理,可以把個別術后危急情況轉危為安、化險為夷。總體來看,大部分并發癥只要早期處理都會順利康復。
六、患者對疾病治療的理解和配合
了解自己的病情,理解治療的主要原理和目的,按照醫囑休養和鍛煉,提供必要并充足的經濟和心理準備,及時與醫生溝通、提出問題和要求……這些同樣是順利康復的必需條件。
在國內有很多人甚至醫生,談到頸椎手術會講頸椎手術的癱瘓風險很大,不能做,給患者帶來極大的心理負擔。其實,說這種話的醫生往往不是專門治療頸椎病的??漆t生,難免以偏概全想當然。實際上,對于以頸椎手術為特色的醫院(如北京三院、上海醫院、江蘇省中醫院等)和技術成熟的頸椎外科專家來說,這種情況幾乎不會發生。頸椎手術可靠性與安全性很高。近年來,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明顯增多,這種變化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人口老齡化;二是手術技術的巨大進步;三是檢查設備的完善和廣大患者理解并接受了手術的效果。
國內外大量資料顯示,95%以上的患者均從手術中獲益,永久性神經缺失(癱瘓或明顯肢體功能喪失)的發生率只在0.3%~0.5%。
做好頸椎術前準備
頸椎病手術的安全性很高,患者可以不必過多擔心。那么患者需要做的,就是術前的必要準備——
1.戒煙 尼古丁不僅直接損害神經細胞,還可以影響脊髓的血液供應,直接影響手術效果。同時,吸煙還可以刺激呼吸道產生很多分泌物,導致術后痰多,容易誘發呼吸道感染甚至肺炎,不利于術后迅速康復,較多的痰液還會導致頻繁咳嗽,影響傷口愈合。因此頸椎病患者必須戒煙,嚴重吸煙者(20支/天以上)必須提前1~2周戒煙,使呼吸道經過自潔,咳痰明顯減少以后,才能接受手術。
2.練習側身起臥動作 在正常情況下,頸椎在左右方向上的自身穩定性和抵抗外力的能力最強,在前后方向上最薄弱,手術以后將更加薄弱。因此手術后必須避免在仰臥位姿勢下直接起臥,而側身起臥可以使頸椎受到保護。在手術前1~2天經過多次練習側身起臥動作,可以明顯減少術后的不適應造成的痛苦。
推拿按摩手法本身對頸椎病是一種有效的傳統治療方法,但任何一種方法都有它的適應癥和禁忌癥。不講適應癥,胡亂按摩帶來的問題也絕不可小視!推拿按摩??梢蚴┓ú划斣斐刹∏榧又鼗蛑氯税c瘓,甚至死亡,這樣的例子常不少見。所以說,頸椎患病后一定不要亂投醫,要到正規醫院的骨科、骨傷科、推拿科找專科醫生檢查治療。
為什么會發生頸椎病
首先要明確為什么是頸椎病。頸椎病是指由于頸椎間盤本身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的病理改變,刺激或壓迫了周圍組織,如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和頸部的交感神經等組織而導致出現的一種癥狀復雜、影響廣泛的臨床綜合征候群,故又稱頸椎綜合征。其主要表現為頸項及肩背部酸痛不適,手臂痛、麻、無力、頭痛、頭暈、惡心、耳鳴、視物模糊、心慌胸悶、走路不穩、發飄、四肢無力甚至出現大小便失控等癥狀。
導致頸椎病的原因很多。在內因方面,一是先天畸形改變了頸椎的受力狀態,患椎的相鄰椎體必然產生應力集中或活動加大,加重了退變過程;二是肝腎虧虛、筋骨衰退,人到中年以后臟器衰退、筋骨退變,這時髓椎中的水分逐漸減少,椎間盤厚度逐漸減少,椎間隙變窄,后關節囊及韌帶松弛,使頸椎的穩定性降低,關節面易發生磨損而導致骨質增生。
在外因方面,一是由扭轉、沖擊等直接或間接外力致傷;二是長期的單一姿勢容易造成慢性積聚性勞損,導致頸部肌肉痙攣,頸曲改變而加速退變、失穩,如從事計算機、繪畫、書寫、管弦樂演奏、縫紉等長期低頭、伏案工作者,或者頭頂重物、躺臥等姿勢不當、高枕睡眠等;三是頸項部受風著寒、反復落枕,導致頸椎失穩或使局部血運障礙、代謝產物堆積而誘發致??;四是咽喉部及頸項部的感染,如急性扁桃體炎、頸淋巴結炎、乳突炎等,炎癥刺激周圍組織,可擴展到頸椎間的關節囊、韌帶,產生水腫、滲出、充血,導致周圍韌帶松弛,使頸椎失穩而誘發致病。
總之,頸椎生理平衡失調,致使解剖位置輕度移位,頸部肌肉痙攣,軟組織炎性改變為其主要的病理變化,其發病大多數呈慢性積累性的損害過程。
這些情況千萬別按摩
在許多情況下是不能做推拿按摩的,如骨折、結核、腫瘤、嚴重的骨質疏松及骨質增生、畸形等。此外,有急性神經刺激或脊髓壓迫等癥狀也不能隨意推拿按摩,這些都需要x線片或其它影像資料來鑒別,否則會造成不良后果。有些病人即使沒有上述情況,但是粗暴的手法也會造成不良的后果。一般來說根據臨床癥狀、體征,結合x線片及CT、磁共振等檢查,都可明確診斷,提出正確的治療方案,得到滿意的治療效果。
防治頸椎病基本方法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很多,但不外乎非手術的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大類。保守治療包括推拿按摩手法、電腦自控牽引、理療、內服中藥、靜脈滴注、離子導入、封閉注射等多種方法,一般臨床上絕大多數病人經保守治療,癥狀都能緩解或治愈,但對少數病情嚴重,保守治療無效者可采取手術治療。
下面介紹一組預防頸椎病的頸部健康處方:
l.要樹立信心,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相信頸椎病是有辦法治療并可以治好的,必要時以頸圍保護。
2.平時注意保暖,避免頸部受風寒。
3.提倡低枕睡眠(枕頭高度10cm左右,相當于自己立起拳頭的高度)。應有利于頸部的生理功能,防止頸部懸空,枕頭應墊在頸部下面。
4.辦公桌椅的高度要合適,避免長期低頭工作或單一姿勢時間過久。要注意勞逸結合,當伏案工作或單一姿勢一小時左右時,應起立活動頸部,抬頭后仰數次,再平視遠方,放松頸項及肩膀背部肌肉。
5.注意避免頸部外傷,特別是揮鞭性損傷,防止突然猛轉頭。
頸椎病是頸椎間盤蛻變導致各種癥狀的一種常見病,最常見的癥狀是引起頸痛,其他的不適包括有頭暈、手麻等等。這個病常見到什么程度呢?這樣說吧,這世上但凡有電腦,那坐在電腦前的人基本上就會有頸椎病。
頸椎病患病人數屢創新高,發病年齡上更是如熊市般不斷探底。像我所在的科室,十幾年前,我現在的上級醫師見到的頸椎病病人基本上都是50歲以上。到了今天,嘿,光我自己看的病人中,每個月都能見到幾個不夠二十歲的年輕人。
如何診斷
頸椎病由于可以引起各種癥狀,所以得將它細分為七種類型,每一種類型都有鮮明的特點,可以歸納為七宗“最”。
最常見的:頸型頸椎病
患者僅表現為頸肩部疼痛,但疼痛往往并不是一直出現,而經常是在長時間看電腦、開車后明顯加劇。這一類型的頸椎病臨床上最為常見,而且相對其他幾種類型而言,癥狀亦是最輕的。
基本上所有使用電腦,或者長期伏案工作的人,如果感到脖子痛,都是頸型頸椎病引起的,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這樣的人有多少,所以頸型被稱為最常見的頸椎病實屬當之無愧。
最痛苦的:神經根型頸椎病
患者會像頸型頸椎病一樣有頸肩部的疼痛,但一般來說疼痛程度要比頸型更重。該型與頸型最大的區別是患者可感到上肢的不適,比如疼痛從脖子開始一直放射到上肢,又或感覺到某個手指、上肢的某一部分麻木不仁。再或者只要輕輕活動一下脖子,就感覺像觸電般有一股電流從頸部一直傳向手指。
最頭暈的:椎動脈型頸椎病
患者會感到極度的頭暈,睜開眼,整個世界似乎在天旋地轉。引起頭暈的疾病也很多,但有一個特點是椎動脈型頸椎病獨有的,就是頭暈與頸部活動關系非常密切:患者如果平躺在床上,保持脖子紋絲不動,可能一點兒頭暈都沒有,但只要一轉脖子,或者快速起床(起床的時候脖子肯定會有活動,不信你可以自己試試保持脖子紋絲不動,看能不能從床上起來),頭暈立馬襲來。
最難治的:脊髓型頸椎病
患此類型的患者是最不幸的,等待他們的只有手術治療這一種方法,如果不做手術,患者可能會在若干年后最終四肢癱瘓,再也動彈不得。而手術本身風險比較大,一旦手術失敗,沒下手術臺就會四肢癱瘓。真可謂做也難,不做也難,所以這一類型的頸椎病最為難治。
這類患者可能頸肩部完全沒有不適,而主要表現為四肢乏力、麻木,尤其有一個癥狀很有特點,病人會感到腳底似乎穿了七八層的棉襪,即使光腳踩在地上亦無赤腳大仙的暢。這個癥狀可以稱作“厚襪子感”。一旦出現此感覺。首先就要考慮這個病的可能。
但要確定這個病的診斷,必須要做頸椎核磁共振(英文縮寫為MRI),影像學可以看到頸椎間盤直接壓迫著脊髓,這樣才能明確診斷。
最煩心的:交感型頸椎病
這個病的癥狀很復雜,很煩人。患者可能會感到心慌、胸悶、失眠、出汗等等,但在做了一大堆檢查后又可以排除掉心臟、肺臟等處的疾病。一般都是在轉了一大圈后才會考慮到這個病的診斷,所以是讓醫生很煩心,讓病人也很煩心。
最少見的:食道型頸椎病
病人會感到咽喉部不適,一般會診斷為慢性咽炎,但怎么治都沒有改善,而且漸漸發展下去,還會出現進食困難、吞不進食物等大問題,醫生也往往這個時候才會考慮到這個病的診斷。不要怪醫生水平不高,實在是這個類型很少見。這個病要確定診斷,最終必須要靠做頸椎MRI檢查才可以。
最復雜的:混合型頸椎病
顧名思義,這種病人可能會在以上六種類型中挑選幾個集為一身,最常見的是1+1套餐,既有頸痛(頸型),又有頭暈(椎動脈型),此外,還有可能1+2,2+2等等多種組合,所以最為復雜。
可以發現,頸椎病的七種類型主要是根據患者的癥狀來進行劃分,臨床上對頸椎病的診斷首先重視的也是癥狀。除此之外,以下一些體檢結果也很有意義,如觸摸病人的脖子,會發現有多處壓痛點,或者發現局部的硬結,在硬結處揉搓一下,病人可能會聽到吱吱咯吱的聲音;又或按壓頸椎的棘突,可以感到局部“咯嘣咯嘣”的響聲等等。
基本上憑借癥狀、體征就可以確定頸椎病的診斷。不過需要說明的是,脊髓型、食道型頸椎病還必須做MRI才能最終確診,而交感神經型則需要作一大堆心臟、肺臟的檢查,以排除其他可能。
為什么會發病
中醫解釋
中醫學認為,頸椎病的內因在于腎虛,腎虛的原因可以是年紀大了引起,也可以是過度勞累,像年青人經常伏案工作、徹夜玩游戲等都可能誘發此病。中醫理論認為“腎主骨”,腎虛,自然骨骼就容易出問題,頸椎這個骨頭做的東西自然就無法不被累及。
外因則與風邪、寒邪、濕邪有關,這個大家應該能夠有所體會。如在空調房里呆了久了,如果脖子正好對著空調的出風口,吹久了往往就會引起脖子疼痛――空調吹的風,正好就是集風、寒、濕于一身的外邪。
內憂外患交織之下,就會造成頸椎受損,局部經絡氣血不通,引發了各種癥狀。
現代醫學解釋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頸椎病的關鍵在于椎間盤的蛻變。
蛻變,換句話說其實就是老化。汽車的零部件是金屬做的,用久了一樣會老化,何況椎間盤?
而且椎間盤這份職業其實是個苦差事,只要我們不是躺在床上,頸椎的椎間盤就得費力地頂著頸上那顆碩大的腦袋。每天我們躺在床上的時間有多久?大概八小時左右,也就是說一天里椎間盤有十五六個小時都得飽受壓迫。
這樣高強度的工作。難怪我們的椎間盤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了蛻變、老化的進程,但是這個進程是非常緩慢的。所以在以前,一般總得要四五十歲之后,椎間盤才會老化得讓我們感覺到痛苦不堪。
自從電腦出現后,椎間盤退化的速度就開始大大加快了,原因是我們用電腦的時候,脖子會長時間保持著一個低頭彎曲的姿勢。在這個姿勢下,椎間盤所受到的壓力要比昂頭挺胸時所受到的壓力大上一倍左右。工作強度加大了,當然老化的速度就會明顯加快,這也正是為什么頸椎病發病年齡不斷下降的原因。尤其是那些愛玩網游的小朋友,完全可能擁有著“十幾歲的年齡,四十幾歲的頸椎”。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會明白“坐如鐘,站如松”這句話的科學含義。也會明白為什么小學老師乃至幼兒園老師會教導我們昂首挺胸地正襟危坐。那樣不但是為了預防近視,其中還有保護頸椎,避免其過快退化的含義。
其實不單單是用電腦才會長時間的低頭彎曲,教師、會計、司機等等,許多職業的從業人員都會在工作中長期保持著低頭彎曲的姿勢。
除此之外,有一句流傳甚廣的成語亦不光彩地在推波助瀾。這句成語叫做“高枕無憂”,實在是害人不淺,許多
人就是受這句話影響,喜歡將枕頭墊高了才睡覺。本來睡覺的時候正好是頸椎間盤放松休息的時候,一睡高枕頭,等于脖子又處于一個如同低頭彎曲的姿勢,這可好,你睡得挺香,只可憐椎間盤忙累了一天,還得繼續加班,可想而知其退化的速度會更快。
另外。頸部外傷也會使頸椎間盤退化的速度明顯加快,所以運動員同樣是頸椎病的高發人群。
椎間盤退化,從微觀上來說是許多椎間盤的細胞會發生死亡,長久下去,有些病人可能椎間盤變得很薄,像一張紙一般薄,甚至會有椎間盤突出。對手這個過程,我們可以這樣想象一下,有一個包子,我們用手去擠壓,用的力越來越大,結果就是這個包子會變得越來越扁,最后突然地,里面的餡料都“突出”來了。
椎間盤退化會使整個頸椎變得不穩定、不牢固,至于為什么會這樣我們不必去深究,因為要講起來得花好長的篇幅,我們只要形象地想一下,如果一棟大樓的地基退化了,這棟樓肯定會不穩定,會被房管局鑒定成危樓。而對于頸椎的每個椎骨來說,椎間盤就是他的地基,椎間盤退化,當然會導致頸椎的不穩。
頸椎不穩會導致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頸椎椎骨會長骨刺,頸椎周圍的肌肉會發生收縮,頸椎旁邊的韌帶會發生鈣化(按壓頸椎的棘突,如果感到局部“咯嘣咯嘣”響,那就是按到了鈣化的韌帶),這些變化,都只有一個目的,加固頸椎,使其穩定。
頸椎病的連鎖反應
頸型這一型以頸肩疼痛為主要表現,疼痛的原因主要是肌肉長時間收縮所引起。為什么肌肉會長時間收縮呢?一個原因是病人長時間保持著頸部彎曲的姿勢,在這個姿勢下,頭顱受到地球引力的牽引向下墜,如果頸肌不收縮,那頭顱就根本無法固定。第二個原因是為了彌補椎間盤退化帶來的頸椎不穩,頸肌也只好長時間用力收縮以對頸椎進行加固處理。
肌肉長期收縮本身就會導致疼痛,其原因是肌肉收縮產生了大量的乳酸等代謝性物質,機體的血液循環又無法迅速將之運走,積聚在局部刺激神經末梢就會產生疼痛。這個道理,和我們進行大運動量鍛煉(如打球、跑步)后雙腿酸痛無比的經歷一樣。
長期收縮還會造成某些肌肉細胞的壞死,沒辦法,給累死的。累死的細胞不會再生,只會被瘢痕組織代替,在頸痛病人的脖子上可以摸到一些硬結,這些硬結就是瘢痕組織。
和肌肉細胞比,瘢痕組織是硬邦邦沒有彈性的,這樣就會對局部的微小血管產生壓迫使其變窄,從而使局部的血液循環惡化,其結果是肌肉收縮后產生的乳酸等致痛物質更加難以及時運走。
神經根型椎間盤突出,或者增生的骨刺對神經根產生壓迫,造成局部的炎癥、水腫,于是疼痛就會沿著神經一直向上肢傳遞過去。除了疼痛,麻木也是神經被壓迫、損傷的表現。
椎動脈型突出的椎間盤、增生的骨刺可能會對運行在脊椎旁的椎動脈產生壓迫,但這種情況并不是太多見,更常見的原因是刺激交感神經,通過神經反射使椎動脈產生收縮,無論是哪一種情況,椎動脈都會變窄,結果是通過椎動脈供應給大腦的血流明顯減少,病人就會感到非常眩暈。
如果頸部活動,可能就會使得椎動脈更加受壓迫,或者交感神經更加受刺激,結果是椎動脈更加變窄,這就是為什么病人如果平躺在床上,頸部不活動的時候還比較舒服。但一旦轉脖子就會暈得天旋地轉的原因。
交感型突出的椎間盤、增生的骨刺可能會對頸椎旁的交感神經產生刺激。交感神經屬于植物神經系統,人體的各個內臟,如果有什么問題,都會通過植物神經向大腦匯報。如今交感神經受到了刺激。也就意味著會有錯誤的信息向大腦傳遞,比如心臟如果缺血,那就會通過植物神經向大腦傳遞出胸悶的感覺信號,但現在交感神經受到刺激,即使心臟一點事都沒有,大腦也可能接到同樣的信息。
這有點像戰爭時的信息戰,一方通過電子干擾等手段,向敵人的指揮部發出錯誤的子虛烏有的信息,卻會令指揮部信以為真。交感型頸椎病的各種癥狀,基本上也都是些“謊報軍情”。
脊髓型此時的頸椎間盤突出會很明顯。一直突出到脊髓腔內,直接壓迫到了脊髓神經,如果不進行治療,這個椎間盤甚至會一直突出下去,直到把整條脊髓給攔腰截斷。四肢的感覺要通過脊髓神經上傳到大腦,大腦的信號與指令也要通過脊髓神經下傳到四肢,脊髓受壓,自然就會導致四肢的麻木、無力。
食道型為了維持頸椎的穩定,椎骨會長骨刺,如果這個骨刺越長越多,一直向食道方向蔓延過去,就會對食道產生壓迫,造成相應的癥狀。
經絡治療
常用穴位
頸椎病的治療。常用的有以下穴位:
風池穴: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
夾脊穴:尤其是蛻變椎間盤旁的夾脊穴,夾脊穴位于每個頸椎棘突兩側各旁開0.5寸處。如何定位蛻變椎間盤旁的夾脊穴呢?如果能作頸椎的核磁共振(MRI)、x射線斷層掃描(cT)那是最好的。一目了然,如果沒做,一般也容易找到,從上往下,一個個夾脊穴按壓,一般來說按壓最痛的那個就是蛻變椎間盤旁的央脊穴了。
肩中俞:第七頸椎棘棘突下旁開2寸。肩井穴: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
天宗穴:肩胛部,岡下窩中央凹陷處,與第4胸椎相平。
頸椎病不同。用穴亦不同
常用的穴位是以上這些,但針對各個型的頸椎病,使用起來又有所區別:
頸型這一型可以采用自己按摩穴位的方法,所有穴位都要按順序地用到,我將之稱之為“頸椎病經絡按摩操”,具體是這樣的:
首先以拇指按壓兩個風池穴,重按三至四下。
然后在最上面的頸夾脊穴到最后一個頸夾脊穴連成的線上,用拇指進行反復的滑動、按壓五次。
接著重按兩個肩中俞穴,每穴按五次。
再重按兩個肩井穴,同樣是五次。
最后按壓兩個天宗穴,次數一樣。
這樣一套動作下來,就叫做“頸椎病經絡按摩操”了。從中醫的角度說,這樣做能夠疏通頸肩部的經絡,使氣血通暢,解決了“不通則痛”的故障,自然疼痛就會消失。
不過如果頸肩部的肌肉已經出現了硬結,即瘢痕組織形成,單純靠這樣的按摩是不能使瘢痕消除的,這時候就要進行針刺治療,針刺除擁有以上講的按摩穴位具有的作用外(而且更強),更重要的是能夠松解瘢痕組織,解除瘢痕組織對周圍血管的壓迫。
椎動脈型重點選風池穴,以及上面三個頸椎夾脊穴。
根據臨床經驗,椎動脈引起的頭暈主要是最上面那幾個頸椎問盤蛻變所引起的。所以他們就是治療的重點。
曾經有個病人來看我的門診,是看胃病的,在給他開了藥后,他從椅子上坐起來的時候,突然就感到頭暈,天旋地轉,而且是一轉脖子就暈得更厲害,完全符合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特點。
當時我馬上把他扶到治療床上躺下,然后在上面講的幾個穴位扎上針,再接上電針機。
剛開始的時候他根本不敢睜開眼睛,
因為一睜開眼就看到天旋地轉,實在難受。但大概治療幾分鐘后,病人感到自己的頭暈慢慢減輕,眼睛也可以慢慢地睜開,等20分鐘過后,病人頭暈已經完全消失。
經絡預防
當你對著電腦,或者伏案工作,頸部一直處于彎曲狀態時,應該提醒自己定期進行休息,活動活動脖子,或者平躺一下,讓你一直受到2倍正常壓力的頸椎間盤喘上口氣。
但光這樣還不夠,你的頸部肌肉此時仍然是處于收縮的狀態,如此一來會使肌肉產生損傷,二來我們可以直觀地想象一下,當肌肉收緊的時候,必然會對局部的血管產生擠壓,使局部血流不暢,致痛物質難以及時清除,疼痛也就難以消除。
但如果按照經絡保健操的要求做一次后,你的肌肉將會迅速地得到放松,血管得到舒張,致痛物質迅速被運走,同時,局部血液循環的改善將有利于新鮮的氧氣、養料大量地向椎間盤進行供應,以犒勞他們之前辛苦的工作。
如果我們按照上面所說的去做,那么也會善待你自己的椎間盤,你的椎間盤也會因此而開心許多,老化的速度自然也會大大減慢。
在睡覺中預防
經絡保健操只能保證頸椎間盤在白天的福利,但晚上的睡覺還有八個小時呢,如果不注意睡眠姿勢。在八個小時內都讓頸部保持彎曲狀態,那也夠這椎間盤好受的。
要在睡眠中愛護我們的椎間盤,首先得把“高枕無憂”這句話批倒批臭,打倒在地然后再踩上一只腳。
不能高枕無憂,那是不是就不要枕頭呢?也不是,正確的睡覺方法最好是臉朝天仰臥在床上,而且要注意的是,枕頭不要枕在頭上,而應該枕在脖子上,從這個意義上說,“枕頭”的名稱應該改為“枕脖”才對。躺在“枕脖”上時,我們的頭從側面看起來處于基本水平的位置,這就是合理的高度。
選擇什么樣的“枕脖”也挺重要,應該說市面上常規的枕頭大都不合格,合理的枕頭應該是兩邊高,中間低。這是因為我們的頸椎正常情況下是有一個向后的曲度,兩邊高,中間低,恰好能夠與這個正常的頸椎曲度吻合,使得頸椎的每一處都有東西依托,都能得到很好的休息。
總結
七種類型的頸椎病,都麻該使用經絡保健按摩操以及相關的預防方法,以減緩椎間盤的退化。
但當頸椎病發作的時候,各型的經絡治療效果卻有所不同。
對于頸椎病最常見的頸型,單純使用經絡療法,比如只采用經絡保健操,也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如果能再配合針灸、火罐等,療效將更好,值得推薦。
對于交感神經型,經絡療法同樣有良好的效果,但是治療起來,起效不會那么迅速,需要患者有一定的耐心。
對于神經根型、椎動脈型,經絡療法亦具有較好的效果,但是在我們的實際臨床上,為患者盡快地消除劇烈疼痛、劇烈的頭暈癥狀,往往會配合些吊瓶輸液等其他療法。
對于脊髓型、食道型,首選療法是手術,經絡療法可以使用,但是一定要明確其目的只能是控制病情的進一步發展,決不可能使受壓的脊髓、受壓的食道得到任何的解放,除非靠手術切除椎間盤才可以辦到。
【摘要】 目的:探討顱腦損傷合并頸椎損傷的現場急救治療。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診治的24例顱腦損傷合并頸椎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現場急救。結果:24例患者治療后生存22例(其中4例致殘),死亡2例。死亡原因為嚴重的顱腦損傷合并感染。結論:頸椎損傷的現場急救非常重要,應全面檢查顱腦損傷合并頸椎損傷,給予相應的治療。
【關鍵詞】 顱腦損傷;頸椎損傷;現場急救;手術治療
頸椎損傷是一種嚴重損傷,致死、致殘率高,常合并嚴重并發癥。急性期及時的臨床救治對患者的康復治療和功能重建有著重要的作用[1]。現結合臨床工作體會將頸椎損傷的急救治療措施分析如下。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臨床資料 本研究對24例頸椎損傷患者進行現場救護,時間段為2009年1月―2011年6月,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齡11~69歲,平均42.3歲。轉至醫院治療19例,途中死亡5例。其中頸椎骨折4例,脫位7例,骨折合并脊髓損傷13例。病變部位:寰樞椎4例,第3~4頸椎6例,第5~6頸椎9例,第7頸椎5例。1.2 現場救護方法1.2.1 爭取時間,提高出車效率:現場急救最重要的是與時間賽跑,電話響3聲以內立即接聽,必須認真做好記錄,包括接電話的時間、詳細位置、聯系電話、患者主要表現及癥狀、意識是否清醒,必要時電話指導現場人員在救護車到達之前采取一些簡單有效的救治措施,為搶救贏得時間,避免盲目、隨意的處理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喪失搶救時機。醫生、護士、司機、擔架員,在2~3 min內出車。1.2.2 現場評估: (1) 現場急救的基本原則:先搶救危重傷員,后護理一般傷員;先處理危及生命的嚴重損傷,后處理一般損傷;在急救現場應按照呼吸道梗阻、出血、休克、呼吸困難、反常呼吸、骨折的順序及時檢查與優先處理存在的危險因素。即首先應控制和制止大出血和疏通呼吸道,然后是固定脊柱和骨折肢體,最后可進行有針對性的包扎,處理等工作[2]。(2) 判斷:醫護人員到達現場后應迅速判斷患者有無威脅生命的征象,大多數交通事故導致的人身傷害均有明顯的外力與身體接觸的過程,如頭部被車輛撞擊或頭部撞擊于較硬的物體,另外與車輛的突然加速或減速運動有關,特別是乘坐無頭枕座椅的駕乘人員極易出現頸椎損傷[3]。當接診到頸椎脫位病人時,千萬叮囑患者和家屬不要驚慌、緊張,恐懼、要檢查四肢情況,保持頭部成直線狀態,不要轉動頸部。1.3 治療方法 首先使頸部有效制動,優先處理顱腦損傷等危機生命的損傷,顱內高壓明顯者應先控制顱內高壓。顱腦損傷治療以止血、脫水、保護腦功能、預防感染等其他對癥支持治療為主。有開顱手術指征的患者行血腫清除或去骨瓣減壓術:頸椎損傷采用格氏帶牽引、顱骨牽引、頸托保護、石膏頸圍固定或手術治療。2 結果
治療后隨訪結果顯示,生存22例(其中4例致殘),死亡2例。死亡原因為嚴重的顱腦損傷合并感染。3 討論
【關鍵詞】 頸椎 手術并發癥 腦脊液漏 預防措施
近年來,隨著頸椎前路手術逐漸開展,并發腦脊液漏也時常出現,處理不當不但影響手術效果,嚴重者可引起化膿性腦膜炎,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回顧分析本院2000年5月~2007年7月頸椎前路手術發生19例腦脊液漏,探討其發生的原因及其處理。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2000年5月~2007年8月我院行頸椎前路手術624例,發生腦脊液漏19例,其中男17例,女2例;年齡18~68歲,平均47歲。頸椎骨折脫位132例,術中切除前路間盤后見后縱韌帶及硬膜即有破裂并有腦脊液流出3例。頸椎病347例,術中切除單間隙巨大間盤或后緣骨贅時發生腦脊液漏5例。頸椎后縱韌帶骨化癥89例,行椎體次全切除并切除骨化的后縱韌帶時發生腦脊液漏8例。無骨折脫位型頸脊髓損傷56例,術中發生腦脊液漏3例。
12腦脊液漏的處理
術中發現有硬膜破裂并腦脊液流出,由于操作空間有限,無法對其進行直接修補[1]。根據具體情況進行不同處理。對于單間隙的減壓,于硬膜外放置明膠海綿,植骨后,于植骨塊的兩側填塞壓實的細卷狀明膠海綿,封堵硬膜前間隙。對于椎體次全切中硬脊膜破裂面積大于05 cm×05 cm,于取髂骨處切取比缺損面積稍大的筋膜片平鋪在缺損的硬膜表面,再按上述方法處理,術畢放置引流管,緊密縫合切口。術后低枕平臥位。
如術后第2~3 d,有較多引流液流出,采用頭低腳高位,頸前用025 kg~075 kg的細鹽袋適度加壓,保持敷料干燥。5~6 d仍有較多腦脊液被引流出或由切口處滲出,拔出引流管,采用腰椎蛛網膜下腔持續引流治療。方法為:側臥位,常規消毒,局麻下通過套管針于L2、3棘間隙穿刺進入蛛網膜下腔后,將輸尿管導管(直徑13 mm)置入蛛網膜下腔5~10 mm,拔出套針,將導管與一次性輸液管和無菌密閉的引流瓶連接,床頭抬高10°~20°,開始腦脊液每分鐘不超過20滴,隨著腦脊液壓力降低,引流速度自然減慢。引流期間嚴格臥床,應用能透過血腦屏障的抗菌素預防感染,注意水、電解質平衡。
2結果
12例經采用術中填塞封堵明膠海綿的方法,術后未見明顯腦脊液被引流出,切口I期愈合。5例經抬高床尾,頸部適度加壓,7~10 d切口愈合。2例分別于術后5 d、6 d仍見大量腦脊液流出,拔出引流管,采用腰椎蛛網膜下腔持續引流,經引流6 d和9 d,切口愈合。其中1例在引流過程中出現輕度頭痛、惡心、低顱壓癥狀,經補液,調整,控制引流量后癥狀消失。所有病例切口無感染,切口內無包塊形成。經3~86個月,平均29個月隨訪,術后神經功能恢復良好,無腦脊液囊腫形成。
轉貼于
3討論
31頸椎前路減壓并發腦脊液漏的原因
文獻報道脊柱外科手術中硬脊膜損傷的發生率為06%~174%,術后腦脊液漏的發生率為231%~937%[2、3]。隨著前路手術技術的不斷進步,手術切除巨大后突椎間盤,特別是切除脊髓前方致壓骨化的后縱韌帶與增生的骨贅成為常見的手術方式,損傷硬脊膜的發生率也有增高的趨勢,前路減壓發生腦脊液漏的原因主要有:(1)骨折、外傷后致硬脊膜和后縱韌帶損傷;(2)骨化的后縱韌帶與硬脊膜粘連嚴重;(3)突出的椎間盤或骨贅與硬膜有粘連;(4)醫源性因素,術者經驗不足,操作不仔細或對術中困難估計不足。
32預防頸椎前路減壓并發腦脊液漏的要點
頸椎前路減壓避免腦脊液漏的預防措施[4]:(1)術前充分評估致壓物與硬膜的粘連程度,對需要行后縱韌帶骨化塊切除者,應準備好操作的必備器械;(2)術中保證有良好的照明設備,徹底止血;(3)切除致壓物前,應仔細分離致壓物與硬膜之間的粘連;(4)當發現局部硬膜缺損時,注意保護裸露的蛛網膜;(5)后縱韌帶骨化必要時可行骨化塊漂浮術,不必強行切除。
33頸椎前路減壓術中發生腦脊液漏的處理
術中一旦發生硬脊膜的破裂或損傷,原則上應立即修補。由于前路手術視野小,操作空間有限,切口較深,修補困難。陳雄生等[1]采用吸去溢出的腦脊液后用明膠海綿或生物蛋白膠覆蓋的方法;侯鐵勝等 [4]采用皮下筋膜和明膠海綿的封堵填塞方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作者采用壓實的細卷狀明膠海綿封堵植骨塊兩側間隙,封堵硬膜外與頸椎前方通道,結合用筋膜片平鋪在缺損的硬膜表面的方法術中處理腦脊液漏19例,12例術后未繼續發生腦脊液漏。
34頸椎前路減壓術后發生腦脊液漏的處理
術中發現硬脊膜破裂即使采用明膠海綿、肌肉筋膜、脂肪、生物蛋白膠等封堵的方法,術后仍有部分病人出現腦脊液漏。對漏口較小的腦脊液漏可抬高床尾,頸部適度加壓,3~4 d拔出引流管,保持切口干燥,切口大部分能夠愈合,本組5例病人經上述方法處理,切口7~10 d愈合。
若經上述方法處理,每日腦脊液引流量超過200 ml,且有增多趨勢者,一般不首先采用手術修補漏口的辦法,經蛛網膜下腔持續引流是一種較好的治療措施,一般引流10~14 d硬膜裂口即可愈合。為何引流可使漏口愈合的機理尚不清楚,有人認為由于腦脊液引流后,液體首先通過導管系統流出而不是通過手術創口流出,利于漏口愈合。也有人認為當硬膜擴張時,硬膜缺口較大,而引流后腦脊液減少,壓力下降,硬膜缺口縮小有利于漏口閉合。本組2例經置管引流后分別于術后11、15 d后愈合。為避免出現頭痛、椎管內感染、切口感染和神經根激惹等并發癥,引流過程中應嚴密觀察病情,注意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定期進行生化檢查,及時補液、補充電解質,預防性應用抗菌素,一般不會出現意外。
參考文獻
[1]陳雄生,賈連順,曹師峰,等頸椎前路手術的并發癥[J]中華骨科雜志,2003,23:644-649
[2]賀石生,侯鐵勝,傅強脊柱外科腦脊液漏的防治[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1,8:222-224
[3]Ido K,Shimizu k,Nakamura TManagement of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 complicating anterior procedures through thoracotomy:report of three cases[J]Neurosurg Rev,2002,25:174-176
疾病一:腰椎間盤突出癥
是指腰椎間盤發生退行性變以后,在外力作用下,纖維環部分或全部破裂,連同髓核一并向外膨出,刺激或壓迫神經根、血管或脊髓等組織引起腰痛,伴有坐骨神經放射痛。
患病原因:座椅不合適、駕駛坐姿不正確。此外,還與汽車本身的減震能力有關系。汽車減震不好會加劇車輛的顛簸程度,使椎間盤受到的應力增加,腰椎承受壓力增大,使椎間盤因變形而產生病變,患者很容易患上“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等疾病。
健康支招:腰部盡量向后仰,每天這樣重復50~80次。
通過增強腰背肌的肌肉力量,脊柱的穩定性也會相應加強,受到外力的作用后就不會出現滑脫等情況。
疾病二:頸椎病
頸椎是人體活動次數最頻繁的脊柱節段。
患病原因:經常駕駛汽車的人由于長時間處在一種緊張的坐姿狀態,整個椎體的負荷相應加大。如果座椅調節不夠好,會進一步影響坐姿,頭部會為了看清路況而微微前伸,這樣就會使頸椎的負荷更大。長此以往,頸部就會逐漸出現病變。
健康支招:首先調整座椅的前后與高低。一般車輛座椅前后都可以調節,但是能上下調節的卻很少。而座椅的上下調節對車主的脊椎健康有直接影響。應將座椅調節到一個適合自己的位置,使整個脊椎的四個生理彎曲能充分依附在座椅靠背上。
除了對座椅的改善外,頸部的日常鍛煉也很重要。
每天堅持做頭部后仰60~100次,因人而異,但不要間斷。駕駛結束后,也可以馬上做一組頭部后仰,對頸椎也很有好處。
另外,已經患有頸椎病的人,平時應該多臥床休息,平躺在床上,選用低一點、硬一點的枕頭。
其他疾病
經常駕車者容易患的其他疾病還有風濕、灼傷等。其中,患風濕的原因多半是汽車的密閉性不夠好。
被陽光灼傷的駕駛者有很多。最好在車上加裝貼膜,或者安裝遮陽板。
一輛車向前開容易,但想倒回去就困難得多。希望有車一族能好好地愛惜自己,好好地享受“有車”的生活。
(作者每周四全天有專家門診)
小貼士
司機朋友警惕胃下垂
經常開車的人,特別是專職司機,吃完飯常常很快就鉆到駕駛室里,而此時胃還比較沉,汽車的顛簸很容易使胃向下變形。
頸椎病又名頸椎綜合征,是一種中老年人最常見的疾病。由于頸部長期向某一方向轉動或者外傷,使頸椎間盤、椎間關節發生退行性改變,可導致頸椎椎管或椎間孔、椎間隙變狹窄,頸椎失穩,局部發生無菌性炎癥、水腫,壓迫或刺激脊神經根、脊髓、椎動脈、交感神經及其周圍組織等,從而引起相應的臨魔;癥狀。在人體中,頸椎活動范圍較大,活動頻率最高,而頸椎周圍起保護作用的組織與胸、腰椎相比少得多。在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最容易受到各種外來因素的影響而加速頸椎的勞損及退變,引發頸椎病。
2 哪些人易患頸椎病?
這種疾病特別好發于長期伏案工作或工作時頭頸經常向某一方向轉動的人,如辦公室工作人員、車工、作家、編輯、教師、會計、電腦操作者等,外傷也是導致頸椎病的重要原因。
3 頸椎病會引起哪些疾病?
頸椎病可以引起頸心綜合征、頸性腦病、頸性眩暈、頸性肩周炎、頸性面神經麻痹、頸性咽喉炎、頸性吞咽困難、頸胃綜合征、頸性抽動癥等。
4 如何辨別頸性心絞痛與冠心病心絞痛?
頸性心絞痛多有頸椎病史或癥狀,疼痛多由頸肩部放射至心前區或胸背部;疼痛時間較長,多在20~30分鐘以上,最長達數小時;頸椎病體征多呈陽性,x片顯示頸椎退變征象,心電圖無心肌缺血改變,含服硝酸甘油擴冠無效。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有冠心病史,心電圖顯示心肌缺血,疼痛發作時含服硝酸甘油可在幾分鐘內得到緩解。
5 頸性腦病患者有哪些臨床表現?
病前常無預兆,多在晨起突然發病,或當頸部轉向一側時突感天昏地暗,甚至跌倒,但跌倒時神智清楚。70%的患者有一側性偏頭痛,甚至出現眩暈、惡心、嘔吐、腦鳴、耳鳴,并伴有心悸、氣短、血壓不穩、記憶力下降等諸多癥狀。久之,重者可導致腦血栓、腦梗塞和腦萎縮的嚴重后果。如能及時發現頸椎病變,按頸性腦病施治,就不會造成這些惡果。
6 如何知道患上頸性腦病?
頸性腦病有以下特點:(1)年齡多在40歲以上;(2)有頸椎病史;(3)起病較急,癥狀的發生與頸部位置改變明顯有關;(4)腦影像學檢查正常,但多普勒檢查可見椎基底動脈痙攣;或者腦影像學檢查有腦血栓、腦梗塞,但病灶位于椎基底動脈系統;(5)頸椎病體征為陽性; (6)x片顯示頸椎退變征象。如出現上述情況,可確診為頸性腦病。
7 頸性眩暈多發哪些人群?
頸性眩暈多發生于有頸椎病史的中老年人,若伴有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者則為高危人群。其臨床表現多在頸部活動時突然發生,尤以猛然扭頭或頸部過度后屈時更易發作。除眩暈外,還可伴有嘔吐、大汗淋漓等癥狀。輕者持續數秒,重者可持續數日或更長時間方可逐漸緩解。
8 為何會出現頸性眩暈?
眩暈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癥狀,很多疾病都可引起眩暈。其病因為:(1)頸椎退變增生的骨刺或骨刺引發的無菌性炎癥組織充血、水腫,壓迫刺激了椎動脈,造成一過性缺血。(2)頸部韌帶、關節、肌肉等深層組織的病變,刺激傳人神經使椎動脈發生痙攣。(3)少數可能為頸椎肥大性骨關節炎骨刺,壓迫、刺激通過橫突孔的椎動脈,使腦部出現暫時性供血不足。
9 頸性抽動癥的臨床表現如何?
頭部向一側頻繁抽動,頻頻點頭、搖頭、聳肩、擠眉、努嘴、嗅鼻、發哼聲、清嗓音、雙手或單手抖動、不能持物,有的可出現摩擦、觸摸、吸吮、舔、嗅、喉鳴、喊叫、喘氣聲、穢語和猥褻行為等。
10 上腹部疼痛與頸椎也有聯系?
近年來,發現一些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患者多伴有消化道癥狀。經胃電圖、胃鏡檢查,證實有慢性胃炎,胃液分析發現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膽汁反流。膽汁反流的長期刺激使胃黏膜受到損害。臨床研究表明,交感神經型頸椎病與慢性胃炎有因果關系,醫學上稱為頸胃綜合征。
頸椎退變增生的骨刺,變窄的椎管、椎間孔和變性的椎間盤等對頸部的交感神經受體產生強烈的刺激。這些劣性刺激的信號,通過進入顱內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叢,傳人下丘腦植物神經中樞而產生過度興奮,再沿交感神經或副交感神經向下傳導至內臟,促使胃發生兩種不同類型的改變:(1)當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時,胃腸分泌和蠕動受到抑制,出現口干、胃液缺乏、消化不良、食欲減退、上腹不適、打嗝暖氣,甚至惡心、嘔吐等癥狀;(2)如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時,胃酸分泌增多,胃蠕動加快,消化亢進,容易發生潰瘍病。
11 哪些人易患頸胃綜合征?
頸胃綜合征多見于長時間伏案、上網、搓麻將、低頭勞作或活動量過大,尤其是頸部扭轉活動過多者。
12 頸胃綜合征患者有哪些臨床表現?
患者除有胃炎或胃潰瘍外,還伴有頸項酸脹及僵硬感;頭痛、頭暈、頭部酸沉感;眼球脹痛,眼睛發干、怕光、流淚、視物模糊;或鼻咽不適、疼痛,鼻塞,有異味感;或耳鳴、聽力減退;或咽喉不適、發干、異物感、牙痛、心慌、心跳、心煩、易怒、心率紊亂;或失眠、多夢、心情煩躁、易于沖動等;還可有惡心、口干、口苦、出汗、上腹脹痛不適、便秘等諸多交感神經或副交感神經功能紊亂癥狀。
13 頸椎病為何會造成吞咽困難?
吞咽困難常見于食管腫瘤,但亦可由頸椎病所致,稱為頸性吞咽困難。一般人們對其缺乏認識,往往誤診、誤治而延誤病情。
頸源性吞咽困難是由于頸椎椎體后方與脊髓、神經和血管密切相鄰,當頸椎退變骨質增生時,最常見的癥狀就是頸、肩和手臂疼痛、麻木和活動受限,不會引起吞咽困難。但有少數患者,增生的骨刺卻在頸椎椎體前方,尤其當下部頸椎增生時,其第6頸椎正好面對食管起始部。由于椎體前方是咽部和食管,兩者緊貼,如果椎體骨質增生得十分明顯,則可能對該段食管產生壓迫刺激,造成周圍炎癥、充血、水腫,使管腔狹窄,從而出現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難。
14 咽喉炎與頸椎病也有關嗎?
有一名夜總會歌手,反復咽喉疼痛,聲嘶,久治卻效果不佳。因頸肩疼痛來就診,結果按頸椎病治療后,不僅治好了頸椎病,咽喉炎竟奇跡般地不藥而愈。另有一位律師脖子發僵,酸脹不適,按頸椎病治療卻無顯效。醫生追問其病史,方知有長達8年的咽喉炎史。后來按咽喉炎和頸椎病同時進行治療,兩病均獲明顯療效。
慢性咽喉炎的病因很多,其中由頸椎病引發者稱為頸性咽喉炎。這種咽喉炎系因頸椎退行性變,頸椎間盤變性、突出,骨刺形成,椎間隙狹窄,椎間孔變小,鉤椎變形等均可引發耳鼻喉癥狀。尤其是椎體前緣骨刺形成,當骨刺較大或敏感高的患者,常會引起咽喉疼痛、異物感和聲音嘶啞等慢性咽喉炎癥狀。
值得指出的是,人們只知道頸椎病是長期不良姿勢等原因所致,卻并不知道咽喉部位的慢性炎癥也是頸椎病重要的易感因素。臨床觀察顯示,90%以上的頸椎病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咽喉部位的炎癥。這是因為頸椎與咽喉相鄰,兩者之間的淋巴循環存在著密切聯系。咽喉部位的細菌、病毒等,可以播散到頸椎的關節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使這些組織痙攣、收縮、變性、肌張力下降、韌帶松馳,從而破壞局部的穩定性,使頸椎內外平衡失調,導致頸椎病的發生。
15 為何會發生頸性肩周炎?
頸性肩周炎的病因多為長期伏案、低頭勞作、睡枕過高、習慣性用頭等使頸椎發生慢性積累性損傷,或頭部直接及間接外傷或風濕寒邪侵入,造成頸椎4~7側擺式或旋轉式錯位,使頸椎內外平衡失調,肩關節周圍肌肉、韌帶痙攣,導致肩周發生無菌性炎癥。尤以鉤椎關節錯位極易刺激、損傷頸交感神經的脊膜返回支神經根中的運動根,使肩部運動機能障礙,肌營養不良,出現肩周疼痛、肌萎縮、活動受限等系列肩周炎癥表現。
16 頸性肩周炎與原發性肩周炎該如何區別?
可從以下幾點加以鑒別 (1)肩部疼痛:初時肩部呈陳發性疼痛,多為慢性發作,后疼痛逐漸加劇,呈鈍痛或刀割樣痛,且為持續性。典型者甚至以神經根劇痛為主,即疼痛沿神經分布區放射至前臂及手部,并有感覺及肌力改變,這種神經根性疼痛為本病的特點,借此可與原發性肩周炎相鑒別。肩痛晝輕夜重,多在氣候變化或勞累后疼痛可加重;(2)肩關節活動受限:肩關節向各方向活動均可受限,以外展、上舉、內外施轉為著。當肩關節外展時出現典型的“扛肩”現象時,使梳頭、穿衣、洗臉、叉腰等動作均難以完成;(3)患肩怕冷,不少患者終年用棉墊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怕吹風;(4)壓痛:多在患肩周圍觸到明顯的壓痛點,壓痛點多在肱二頭肌長頭腱溝,肩峰下滑囊、喙突,岡上肌附著點處,尤以肱二頭肌腱長頭腱為甚,少數呈肩周軟組織廣泛性壓痛;(5)肌痙攣與肌萎縮;三角肌、岡上肌等肩周圍肌早期可出現痙攣,晚期可發生廢用性肌萎縮,出現肩峰突起、上舉不便、后彎不利等典型癥狀,此時疼痛反而減輕;(6)肩關節x片:大多正常,后期部分患者可見骨質疏松,但無骨質破壞,有時肩峰下可見鈣化陰影。
17 如果息了頸椎病,是否有根治辦法使其永不復發?
患有頸椎病的人,大多數會選擇保守治療,雖然癥狀容易緩解,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稍有不慎,病情又可能復發。由于癥狀的反復發作,患者就迫切希望找到一種使頸椎病永不復發的良方。其實,不管是手術治療還是保守治療,可以說至今還沒有任何一種療法能使頸椎病徹底治愈和永不復發。要做到盡量減少頸椎病的復發,應在治療過程中和平時工作中,注意糾正不良的習慣,避免風寒、過度勞累、外傷等誘發因素,還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堅持長期自我保健,這才是預防頸椎病復發的良方。
18 有什么簡易的自我保健方法?
(1)可做頸部操
此操可在工間休息時做,方法是患者坐于椅上,挺直腰背,兩眼平視,呼吸調勻,全身放松。
低頭動作,要求頭慢慢低下,盡量使下頜貼向胸部,保持10~15秒鐘,然后慢慢將頭恢復原位。
仰頭動作,要求頭慢慢向上仰望天空,保持10~15秒鐘,然后慢慢將頭恢復原位。
頭左右偏,要求頭慢慢左偏將左耳向左肩貼近,保持10~15秒鐘,然后熳慢將頭恢復原位,再向右作一次同樣動作。
頭左右旋,要求頭部慢慢向左旋,盡量從左肩上方向后看,保持10~15秒鐘,然后慢慢將頭恢復原位,再向右做一次同樣動作。
(2)可做頸部自我按摩
可在早晚各做一次。方法是端坐在椅子上,將衣領口解開,兩眼平視或微閉,呼吸調勻,全身放松。
按揉風池穴。兩手拇指分別按在同側風池穴,其余手指附在頭部兩側,由輕到重地按揉20~30次。
拿捏頸肌。將左(右)手上舉置于頸后,拇指置于同側頸外側,其余四指放在頸肌對側,雙手用力對合;將頸肌向上提起后放松,沿風池穴向下拿捏至大椎穴,20~30遍。
按壓肩井穴。以左(右)手中指指腹按于對側肩井穴,然后由輕到重按壓1~2分鐘,兩側交替進行。
合按內、外關穴。用左(右)手拇指尖放在右(左)手內關穴,中指放在對側的外關穴,同時對合用力按揉15~20次,雙手交替進行。在按壓的同時作頸部活動。
19 頸性眩暈如何治療?
頸性眩暈重在預防頸椎病。尤其是中老年人和頸動脈竇過敏者,應避免受風著涼、頸部外傷,衣領要舒展寬大一些,不要過硬、過緊。保持正確姿勢和,做到“站如松”、“坐如鐘”、“睡如弓”。睡枕不宜太高,避免長時間伏案或低頭勞作。轉動頭部時,動作宜緩慢,避免猛然扭頭。當眩暈發生時應臥床休息,抬高下肢,解開衣領、圍巾,多可以較快緩解,不可立即坐起或站立。
眩暈發作時可應用血管擴張劑如銀杏葉片,改善腦部供血,重者可輔以鎮靜止暈藥,亦可使用鈣離子拮抗劑如尼莫地平等。尤應針對頸椎病施治,隨著頸椎病的好轉或治愈,眩暈也就減輕或消失。
20 頸性抽動癥如何治療?
頸性抽動癥治療多采用中藥內外合治的雙重療法,內服中藥神鳳丹和通痹丹或湯劑,并在頸部及相關穴位上外敷貼劑,以祛風除濕、活血化淤,疏通經絡,促進血循,改善微循環,增進頸部肌肉及神經組織的營養供給,消除不適感和本體覺的過度興奮,阻斷其異常興奮灶的傳導,恢復多巴胺系統及內分泌的平衡狀態。另輔以頸肩操,以調整頸部關節和軟組織,恢復力學平衡,不自主抽動多可得以消除。
21 頸性吞咽困難該如何治療?
當確診為頸性吞咽困難后,患者當精神放松,不必緊張,首先進行飲食調整,改吃面條、稀粥等易吞咽飲食,少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同時針對頸椎病施治,多可消除或減輕對食管的壓迫、刺激,緩解頸肌痙攣,改善癥狀,消除吞咽困難。有哪些中藥方和食療方?
中藥方
頸舒湯
方藥:白術、葛根、當歸各15克,黃芪30克,茯苓20克,白芍12克,桂枝、狗脊各10克,全蝎粉3克(吞服),炙甘草6克。
功用:補益氣血肝腎,祛風寒濕通絡。
主治:頸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所引起的頸肩痛、上肢麻木疼痛、頭暈、惡心、耳鳴等癥。
(編者注:此方為郭劍華主任中醫師科研方)
食療方
(1)桃仁紅花飲
方藥:桃仁、紅花、川芎、丹參各10克。
用法:將上四味中藥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用小火煎煮40分鐘,去渣取汁,加入適量蜂蜜,早晚分兩次飲服。
(2)葛根粥
方藥:枸杞、各15克,葛根50克,大米100克。
用法:先將、葛根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20分鐘,去渣取汁,再將淘洗干凈的大米、枸杞放入鍋中用小火熬粥,加白糖適量,早晚分食。
(3)當歸糯米粥
方藥:當歸、川芎、黑木耳各10克,紅糯米50克。
關鍵詞:胸腰椎管狹窄 手術治療【中圖分類號】R-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066-02
椎管狹窄癥最常見的就是發生在胸腰椎管處,在筆者身邊就有很多患有腰椎管狹窄癥的病人。可是,畢竟醫學有限,病例很多卻少有讓人滿意的治病效果,資料相對也比較少。而且,考慮到胸腰段位置的特殊性,稍有不慎可能造成嚴重的后果。再加上臨床時表現的多變性,使研究顯得復雜,增大了治療的難度。所以,在此,筆者對該病的進展作一下簡單的陳述。
1 流行病學和發病機制
胸腰段椎管狹窄的多發群體是老年人,一般在40~60之間,且男性居多。研究表明腦力勞動者較體力勞動者的患病年齡大些,發病的年齡也呈現一定的規律,出于胸椎管和腰椎管發病的中間。發病的主要原因是退變性的,很多專家的此類病癥的表現均包括椎板肥厚,骨化,韌帶增厚,增生,多種病理共存等。而椎間盤突出是常見的病理變化,不僅如此,有些患者還同時患有腰、頸椎的鍵盤突出。根據臨床研究,我們有理由相信胸腰椎間盤的突出是有椎間盤突出作鋪墊的。
如果你身邊有胸腰椎管狹窄患者,很容易發現他的脊柱后凸要比平常人大。研究表明,除個別例外,胸腰椎管狹窄通常伴隨著脊柱的后凸。且脊柱的后凸會加速椎間盤的退變,加重病情,這也是使病情難以治療的原因之一。
2 臨床表現
我們都知道胸腰段是胸椎和腰椎的交界點,正因為中心處的位置,活動量大,所承受的壓力相對其他地方就大很多。超負荷的勞動或頻繁過度的扭轉很容易使其受到傷害。由于該處神經結構的復雜分布,患者極有可能僅僅壓迫方向不同,臨床表現就不一樣。大部分患者的癥狀是慢慢表現出來的,開始只是身體的稍微不適或偶爾發麻等,隨著病情的加重,表現越來越明顯,下肢僵硬無力,腰背疼痛麻木等,部分還有大小便問題。但疼痛是肯定的,患者受到的煎熬是我們難以想象的。當然根據受傷害的位置,上、下運動神經元損傷不同。
3 影像學上的表現
診斷胸腰段椎管狹窄的手段通常是影像學檢查。在定位、鑒別方面,影像學的貢獻是很大的。在臨床表現方面,利用影像表現,可進行篩選、檢查,確定狹窄的位置,而后,再進行掃描。一般影像學采用X線攝片,能夠清晰地顯示骨性結構的形態;同時,WRI設備則對未長成的骨性結構、神經等軟性組織進行顯示,使我們清楚地觀察到各個結構的凸態或畸形,排除不必要因素造成的困擾,方便做出病情情況確認,記錄在冊。
4 診治
由于該病起病情況特殊,不易被發現,很多人錯過了好的治療時機。因為發病的位置是脊髓腰膨大、圓錐及馬尾神經集中的地方,延誤病情極可能造成神經功能的嚴重損傷,從而致殘也只是嘆息。所以,我們一定要及時發現并盡快去醫院進行手術,在脊髓發生不可逆的病變之前將可能扼殺。有關報道,認為椎間盤有再吸收的功能,所以建議術后進行保守治療并定期復查。
手術的適應癥:①病情變化快;②非手術等保守治療3個月沒有效果甚至病情又加重趨勢的;③四肢不支,有萎縮的跡象;④影像學表現確認脊髓明顯受到壓迫。
手術治療的原則是解決脊髓受到壓迫的問題,實現減壓;使畸變的結構恢復正常;重新建立脊髓間的關系,建立平衡穩定。
5 常見的手術方式
5.1 后路椎板切除手術。手術中不管是槍式咬骨鉗式還是微創減壓切除術,都很容易造成并發癥。后來,采取整塊切除原位回值的方法,恢復了術中剖開結構和肌肉附著點,最大程度的保證了神經的穩定性。至此,切除手術才略微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同類型的還有后路椎板減壓加椎間盤摘除術和經椎弓根脊髓術,前者可以更好地清除周圍擠壓的東西;后者可做到對脊髓的最小傷害,但由于視野差的問題,此方法還需改進。
5.2 側后方途徑。一般單純側間盤突出且后方壓迫的病人,切入路線經過肋骨,避免了平常從后方進入牽拉易造成殘疾的可能。但從肋骨處橫突對脊柱的危害就有點大了,目前還在觀察中。
5.3 后前路聯合手術。該手術方式主要針對于急死前后均受壓嚴重的病人,這種情況下,病人可以二期進行后前路聯合手術。從后方切除部分椎弓根、椎板及關節突等壓迫物質,從而消除壓迫。同時后前路手術還提高了前路手術的安全性,接著進行植入骨、內固定的手術。但創傷的程度大,該手術并未得到普及。
5.4 其他術式。最近幾年,隨著國家對醫學的重視和資金支持,臨床醫學有了大的進展。利用胸腔鏡和椎間盤鏡的設備功能,微創技術逐漸顯示了他的優勢。醫學是嚴謹的,它的遠期效果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6 結束語
我們都知道,伴椎間盤突出的胸腰椎管狹窄是一種伴隨著退化的疾病。起初表現癥狀并不是很明顯,這就需要我們注意自身的健康情況,有不適時要盡快到醫院檢查。胸腰椎管狹窄由于發病位置的特殊性,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方向、毫厘的差距表現出來的臨床癥狀就不一樣,這大大加大了治療的難度。所以,作為醫學人員,我們更要謹慎,精心研究,致力鉆研椎管狹窄的解決方法。
參考文獻
[1]申勇,程志山,孟憲國,等,胸腰段椎間盤突出癥[J].實用骨科雜志,2003,9(5):389~390
入圍人群掃描
根據醫學研究,孕婦、老年人、小孩其實都不太適合搭乘飛機;不過,專家指出,懷孕36周以內的孕婦,其實只要經過醫師評估,還是可以搭乘飛機。但是,應定時做腿部運動,活絡血液循環,同時系好安全帶。高空低氧的環境,也不適宜嬰兒,不少航空公司便規定嬰兒必須出生滿14天后才能登機,以免呼吸器官無法適應。年紀稍長的幼童,則因為中耳、耳咽管等比較敏感,輕者易造成耳朵不適,重者則容易暈機,父母可引導幼童鼓氣、吞口水等方式。近期動過手術、中耳炎患最好也避免:例如眼球手術,或者患有出血性胃潰瘍、中耳炎者,也不適宜搭乘飛機。專家指出,這是因為動過手術后,患部的復元程度不一,最好避免搭乘飛機以防萬一;而中耳炎患者
容易暈機,所以也不適宜搭乘飛機。
適量喝水、人工淚液補充身體干燥癥狀:一般人搭乘飛機也有可能發生不適的情形,例如,口乾舌燥、皮膚脫水、腳步腫脹、眼睛乾澀、腸胃不適、耳朵疼痛、暈機嘔吐等;這些其實不但有法可解,還可事先預防。飛機的座艙氣壓比地面略低,同時氧氣較少,易使人流失水分,造成口干舌燥、皮膚干燥等情形,經常適量地喝水,應能避免這種癥狀。在醫師同意下用人工淚液來滋潤;值得注意的是,長程旅行最好不要佩戴隱形眼鏡。為了補充水分必須多喝水,但是水喝多了,可能會造成腿部水腫;據了解,長時間無法伸展,腿部容易因壓力、水分關系而腫脹,因此,適時做腿部的伸展運動就有其必要,而一有尿意便去排解也相當重要;不要因為廁所遙遠,或怕打擾鄰座乘客而憋尿。
腸胃不適別吃容易脹氣食物暈機可靠自我訓練克服 :如有腹瀉等情形,最好避免繼續進食,以免癥狀惡化。不要吃得過飽,以免加重心臟和血液循環的負擔,和引起惡心、嘔吐、暈機等。而且應少食用多纖維和容易產生氣體的食物(豆類、啤酒),在5000米高空、體內的氣體較在地面時增加兩倍,如果進食此類食物,飛行時就會加重胸悶腹脹的感覺。如有耳悶、耳重、耳痛等癥狀,預防的有效措施之一是不斷地張嘴和吞咽;另一辦法是嚼幾粒干果,或口香糖使咽鼓管常開。嚼吃是預防航空性中耳炎的最有效辦法,也是最令人輕松愉快的措施
評委給諸不適應癥打分:
北京慈銘健康體檢管理有限公司公布的一組數據表明,商旅人士,尤其是公司高管頸椎病、肥胖、高血脂、胃腸、高血壓、等疾病的發病率高于普通人群。平均發病率高于同期IT人群均值。其中肥胖、血脂異常、脂肪肝、血常規四項發病率是IT人群近一倍。
同期數據還顯示,成功女性在脊柱方面疾?。i椎病和腰椎?。┌l病率較男性為高,甲狀腺異常發病率高;男性血脂高和或脂肪肝發病率也明顯高于女性,同時血壓高和血常規異常高于女性。
健康總體狀況體檢人群年齡分布
晉級條件:
1)頸椎病
危險因素:頸椎病多見于40歲以上的人群,長期坐姿不正、伏案等。
頸椎病防治:
A.避免慢性頸椎勞損,經常活動頭頸部或經常做頸部保健操。
B.生活中注意頸部正確姿勢,不做強度過大的動作,不做劇烈的扭轉。睡眠時枕頭高低要適中,過高過低都不適宜。
C.注意保護頸部,免受風寒,不從事有損頸部的活動,避免外傷,參加有益于頸部的活動,如倒行、側行等。
E.避免長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F.非手術治療:頸椎牽引、理療、針灸、按摩、頸部保健操、藥物治療(如鎮痛藥:布洛芬、消炎痛,血管擴張藥:西比靈、尼莫地平)等。
G.手術治療:主要適應于脊髓型頸椎病及非手術治療無效的神經根型頸椎病。
2)高血壓
高血壓是老年人的常見病,隨著年齡增加,,其罹患比率愈高。雖然絕大數高血壓患者并無明顯癥狀,甚至旅游時幾乎可將其當成“健康人”來看待。然而,高血壓與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息息相關,國內腦中風發病率、死亡率居世界第二。為確保旅游安全,心血管醫生提醒人們 ,凡有以下情況之一者不宜長途旅游 :
1.高血壓難以控制;
2.必須依賴大量抗高血壓藥物才能降低血壓,遠超乎一般用藥需求;
3.極為易變的持續高血壓,其血壓一向偏高 (舒張壓持續大于 115毫米汞柱以上 )且不可預測 ;
4.惡性高血壓,即舒張壓超過 120-130毫米汞柱以上,伴有視神經水腫或眼底出血及滲出;
5.高血壓并有心臟極度擴大、充血性心臟衰竭、心肌梗死病后 1個月以內、腦中風病后2周、腎功能不全等;
6.曾有赴急診室緊急處理高血壓病的經歷 ;
7.高血壓合并有其他心肺疾病、癲癇、重感冒、急性鼻竇炎或中耳炎等 ;
8.妊高癥患者 ;
9.沒有得到有效病因治療的繼發性高血壓。
對于曾有血壓偏高的記錄者,出游前也應檢查高血壓是否控制得當?所用抗高血壓藥物是否有效?是否須重新變更治療藥物?高血壓旅游者最好隨身攜帶健康卡,包括心血管狀況、血壓控制情形,現在使用的藥品種類、劑量,最好能有英文或旅游地區文字記載,以備不時之需。輕度高血壓患者,應盡量將血壓控制到理想水平,最好備用一點降壓藥物或在乘機(車 )前 1小時服用一點降壓藥物,還應注意每日早晚測量血壓,根據情況增減降壓藥。一旦在旅途中發生劇烈頭痛、惡心、嘔吐、心前區不適、呼吸困難、大汗淋離等癥狀時,往往是高血壓危象的征兆,盡快服用應急藥物 (硝酸甘油或硝苯吡啶 )。
3)高血脂
非藥物治療:包括膳食、運動、減肥和心理、行為矯正等生活方式的調節,這是高脂血癥的治療基礎,其中膳食因素很重要:影響血清膽固醇增高的主要因素是肥胖和過多的攝入飽和脂肪酸及膳食膽固醇。人體所需飽和脂肪酸主要來源于家畜肉類(尤其是肥肉)、動物油脂、奶油糕點、棕櫚油等。膽固醇主要來源有蛋黃、蛋類制品、動物內臟、魚子、蛇魚類,應少吃或避免。總脂肪主要來源有肉類(尤其是肥肉)、動物油脂、植物油。加強運動也是改善血脂異常的重要手段,沒有任何一種藥物或保健品能夠取代運動的持久作用。
“落選者”的飲食法寶:
A.黑芝麻含有亞油酸和卵磷脂,亞油酸可結合血中膽固醇,卵磷脂可促進甘油三酯在肝內的生物轉換和物質代謝,并維持膽汁和膽固醇的溶解度。
B.山楂能降低血中膽固醇水平及脂質在器管的沉積,能改善動脈粥樣硬化。
C.大豆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可增加膽固醇從糞便中排出,大豆中含有皂甙的物質,可以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
D.生姜含有一種樹油脂,可抑制腸道對膽固醇的吸收,生姜還有姜辣素,有很強的抗自由基作用。
E.大蒜大蒜中至少有6種有效成分可抑制肝臟中膽固醇的合成。
F.洋蔥含有二烯丙基二硫化合物和含硫氨基酸,具有降低血脂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
G.茶茶葉中含大量維生素C,茶堿及其它營養成份,可抑制膽固醇的吸收。
H.海魚 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有降血脂的功效。
I.脫脂牛奶含有一種因子,可降低血中膽固醇的濃度,奶中含鈣豐富,可減少膽固醇的吸收。
J.燕麥含有亞油酸、B族維生素、卵磷脂,具有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
K.其它如蘿卜、甲魚、蘑菇、玉米、木耳、蜜橘、海帶、蜂蜜、芹菜等都有一定的降血脂作用。
小貼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