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生物多樣性教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TFU1簡介
TFU1的課程教學模式有4個部分:
啟發性論題:教師應該教什么?這是中心,具有可得性,對學生教師都要有吸引力。
理解目標:有關這些論題學生應該學些什么?制定明確的理解目標,并公開給學生。
理解活動:學生需要教什么才能達到學習目的?教師給學生提供多種加強理解的機會,并使學生有機會展現其理解。
持續性評估:教師如何知道了學生掌握了什么內容?用公開的標準來評價學生的學習,并與理解目標緊密聯系。
其中,理解活動是教學模式的核心。理解活動是在教學單元中要求學生參與的一系列學習活動。
課程的主體部分是學習單元,每個單元的內容包括:單元、概覽、討論區、資源部等。“單元精要”為教師提供網上學習的課文、鏈接及圖片。“概覽”部分是學習內容、在線學習、網絡交流、評價等。“討論區”包括教師所在的小組、教練、各小組提交的作業、咖啡廳等。在討論區,教師可以及時得到教練的指導反饋意見以及參加交流活動,對其他組的內容進行評價學習等。
2、學習情況簡介
學員以小組形式學習,教練不時給予指導,進行合作學習;學員以組為單位討論、互相評價作業設計、分享自己的簡介以獲得反饋,并修正自己的認識。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筆者對TFU1課程有了一定的認識,覺得很受教育的啟發:
在具體的教案設計過程中,結合理解活動,不斷形成教案設計的新技能;對理解的目標、層次、評價等有了新的認識,并掌握了一定的目標設計的技能。
另外與教練同事進行討論,增強了學員的交流能力。
其中給筆者印象最深的是:
在設計教案管理表的理解活動中,學員可以連續幾個單元不斷充實自己的設計,隨著課程的進展,隨時修改前面的部分。通過與課程所提供的清晰的標注進行對照、反思,能幫助學員發現自己教學中容易忽略的東西。
通過“設計――試驗一反思――與同行一起學習”,提供了理論向實踐轉化的有效途徑。
3、TFU1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實踐成果
TFU1為教師開闊了思路。讓教師更加關注學生的理解的教學,通過設計活動達到目的,通過和各學科交匯融合達到真正的理解及應用。在隨后一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的教學設計就用到這種理念一重視理解目標的制定和啟發性問題的設置,設計和策劃理解活動,給出具體可持續的評價標準。現結合課堂教學實際進行詳細地闡述。
3.1 變理解目標為啟發性論題
TFU1課程在理解目標制定環節,引導教師進行深度思考:
你打算在該課程中設計的教學單元所要達到的重要理解目標是什么?
并解釋為什么你認為這些單元理解目標對學生很重要。
你可以用這種方法來檢驗單元理解目標:理解目標應該描述你想要學生理解的內容。這一點和現在鄭州市構建道德課堂所做的細化解讀新課程標準是一致的。
在確定理解目標之后,重要的一個環節是將理解目標變成啟發性論題。這是一項重要的轉換過程。TFU1課程中對啟發性論題的定義是指有足夠深度和意義的問題、主題、概念、理論等,這些論題能與其他學科以及學生校內外生活建立多種聯系,并從不同的視角來支持學生發展深刻的理解。它的核心特征是在一個或多個學科領域起中心作用。
促進理解的論題有助于學生掌握必要地技能和理解,從而能成功地學習在學科領域中更復雜的內容。這些論題通常也是學科領域專家們的興趣所在,教學實踐中稱之為啟發性問題。之所以有不同,應理念意識形態的不同造成的。教師在設置這些問題的時候有意識地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與其他學科聯系,讓學生首先有經驗基礎,再進行延伸,以啟發性的問題的形式設置延伸提高題目,與各學科共同解決問題。
諸如:珊瑚是生物嗎?蜜蜂的王國是怎樣的呢?信鴿為什么會回到自己的家?細菌對人是有益還是有害呢?鳥兒為什么會飛?或利用引人入勝的故事(如:巴斯德的鵝頸瓶實驗),或提出造成懸念的問題(如:講“空中飛行的動物――鳥”這一節,給你或大象一雙翅膀能飛起來嗎?
講細胞核中的DNA時,可以請你破案:警方已鎖定四個嫌疑人,但無法確定誰才是,而現場也只找到嫌疑人遺留的一根頭發。假如你是警察,你能找出誰是真正的嫌疑人嗎?)或幽默的謎語(開花和結果――花生:麻屋子紅帳子里面住個白胖子;“動物生殖”講青蛙:一位游泳家,說話呱呱呱,小時有尾沒有腿,大時有腳沒尾巴)或設置疑難問題(比如“細胞核內有遺傳信息”可問:人的受精卵為何不能孵出熊貓?)……
教師所提出的問題盡量熔科學性、藝術性、教育性于一體,引起興趣,啟發思考。
3.2 設計和策劃理解活動
教學實施過程中,在啟發性論題(問題)的指引下,學生將要做的如分析、比較、評價、繪圖、辯論、寫作等屬于理解活動。這是TFU1的核心內容,它倡導的理念就是在這些多種多樣的為理解而教學的活動中,能夠使學生真正理解所學內容,并對此有深刻印象。
筆者平時的教學也是這樣做的,讓學生動起來,給學生以展示的機會,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等,這些新課程理念、道德課堂理念與TFU1倡導的“為理解的教學”不謀而合。
3.2.1 探究活動設計
現結合初中生物7、8年級教材對探究活動進行匯總。
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蚯蚓在什么樣的物體表面爬的最快;草履蟲對刺激的反應;種子萌發需要的外界條件;根生長的部位;常見食物的營養成分;口腔內的化學性消化;運動對心率的影響;呼吸時二氧化碳體積分數的變化;皮膚的觸壓覺;生活垃圾的分類處理的必要性;果實和種子適應傳播的結構;螞蟻的覓食行為;酒精對水蚤心率的影響;防止食物腐敗的方法;水生植物對水生環境的適應;細(霉)菌生長的環境;生物進化的過程和原因等。
3.2.2 實驗及實驗方案設計活動
顯微鏡的使用;外界溶液的濃度影響根細胞的吸水;含氮無機鹽對植物生長的影響;莖的輸導作用;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天竺葵);綠葉在光下產生氧氣(金魚藻或黑藻);綠葉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植物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骨的成分與骨的特性之間的關系;食物中含有蛋白質、淀粉和脂肪;模擬血型鑒定;測量肺活量;酵母菌的出芽生殖;釀制酒釀等。
3.2.3 觀察活動
認識顯微鏡;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的結構;人口腔上皮細胞的結構;洋蔥根尖細胞分裂的基本過程;綠色開花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大豆種子的結構;小麥根尖的結構;木本植物莖的結構;花的結構;果實的結構;葉片的結構;綠葉中的葉綠體;人的生殖系統組成;動物的卵子和;人體的主要系統;食物中含有無機鹽;小腸結構;人血涂片;心臟的結構;魚尾鰭的血液循環;腎的結構;脊髓的結構;果實和種子;家蠶的生殖和發育的過程;雞卵的結構;動物運動方式的多樣性;池塘水中的藻類植物;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及其生活習性;生態系統的組成等。
3.2.4 調查活動
食品安全;居住地人糞尿的處理方法;中學生近視的成因及對策;自己的環境保護意識;人類常見的遺傳性狀;人體的變異現象;常用的食品保存方法;生物技術和日常生活的關系;病毒、細菌對人類生活的關系;當地具有重要經濟意義的生物資源;人類生活對環境的影響等。
3.2.5 討論活動
生物學與人類生活的關系;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發現;溫室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調控;人類食物來源于綠色植物;校園綠化設計方案;青春期的性發育;人體能量的供給;尿液的形成;甲狀腺激素對蝌蚪發育的影響;蝗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蛙的生殖與發育過程;為什么白鼠會生下灰鼠;近親結婚的危害;動物行為的類型;常見的傳染病;艾滋病的傳播和預防;關注白血病;吸煙與肺癌發病率的關系;藥品標簽中的信息;家庭藥箱中的常備藥品;克隆羊多莉的誕生;生物分類的等級;植物與人類的關系;我國豐富而獨特的生物多樣性;米勒模擬原始地球條件的實驗;人與猿的關系;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和食物網;生態系統中的碳循環等。
3.2.6 思維活動
通過學習課程,TFU為教師開闊了思路,讓教師關注促進學生理解的教學,通過設計活動達到目的,通過和各學科交匯融合達到真正的理解及應用。隨著年級的升高及年齡的增大,學生的理解會更加傾向于腦力內部的分析與思維,而不僅僅是熱熱鬧鬧的活動。教師的作用不單是講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思維,教會學生創造思維。有了創造思維能力,學生不僅可以學會教師講授的知識,甚至創造新知識。這樣的學生才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學習生物的過程本身就是思維習慣的培養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采用啟發式教學,促使學生獨立思考尋找答案,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如證明蛋殼上有氣孔,學生就提出了8種方案。促使學生養成勤動腦的好習慣,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發散形思維。學過的動、植物、人體生理知識也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遺忘,但遇到問題想一想“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原理,就能很快解決問題。
3.2.7 游戲活動
填寫生物名稱(分類);生男生女的奧秘;動物行為的分類;生物進化主要歷程拼圖等活動。
3.2.8 設計活動
如:營養合理的一日食譜;校園綠化設計等。
3.2.9 其他學習活動設計
(1)組織競賽。
恰當的競賽能激起學生爭上游的欲望,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比如:顯微鏡的結構、生態系統的類型、動植物體地結構層次等,在競賽中學生思維活躍,學習熱情高漲。如遇到較枯燥的內容,可安排競賽,比一比看誰記得快,學生之間,特別是男女生之間非要一較高低。這樣不會因為教科書本身的內容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何影響,相反,強烈的好勝場面更能吸引每一位學生,更能促使學生在和諧、上進的氣氛中高效地學習。
(2)角色互換。
中學生接受能力、模仿能力極強,愛表現。可選擇適當的內容安排學生上臺當老師,將自己所學的知識講給臺下的同學們。有的內容需要學生邊講邊演,如呼吸運動全過程,鳥的雙重呼吸等內容。還有的知識如:動物中關于仿生學、螞蟻蜜蜂等動物的社會行為等內容,可安排學生事先自學再結合自己看過的課外書或電視節目給其他同學講解,然后根據他們的表現,做出恰當的評價,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表現欲和求知欲,這樣的課堂也就更能吸引每一位學生。
(3)角色扮演。
延伸一下,也可以進行角色扮演。“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地水循環”中,讓學生扮演小水滴,講述從根毛循環一圈又回到地面的過程;講“消化系統各器官”時,學生可扮演一粒瓜子講述歷險過程;可以扮演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還有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分別扮演白頭葉猴、專家、當地農民進行辯論;當醫生診斷維生素缺乏癥;內分泌異常癥狀;根據化驗單診斷病情等。
3.3 可持續教學評價的制定
TFU 1的另一個特色就是進行持續性評價。它要求:在教案中制定不同的評價方式(依據活動以及在活動序列中的位置):
由誰來作評價(誰是評價者);評價什么(學生進行的活動,即他們的交談、行為、制作);如何評價(正式還是非正式評價);評價的依據(以哪些標準作為高質量理解的證據)。
結合筆者曾經參加過的計算機教育技能培訓環節中關于教案設計時的有關內容,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評價:
(1)評價內容:
課堂表現評價、學習效果評價(課堂學習效果評價+作業)、小組合作評價。
(2)評價方式:
自評、小組評、教師評相結合;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和反思相結合。
①學生自我評價:是指學生學習過程中對自己的表現給予肯定,也是一種自信心的表露。
②小組評價:是指小組間的互相評價,具有促進小組合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