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91小视频app-91香蕉在线看私人影院-91香蕉在线-91香蕉影院-91香蕉影视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物聯網工程的發展方向范文

物聯網工程的發展方向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物聯網工程的發展方向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物聯網工程的發展方向

第1篇:物聯網工程的發展方向范文

關鍵詞:物聯網;課程體系;實踐

一、設置面向機械裝備制造業的物聯網專業課程體系的必要性

所謂物聯網,就是基于物物相連的互聯網。物聯網具備以下兩大特色:一是在物聯網中,互聯網既是它的基礎又是它的核心,物聯網是通過互聯網生出的新事物,也可以說是互聯網的細分;二是物聯網的用戶端延伸和擴展的深度與范圍非常大,可以不夸張地說,它覆蓋了所有的物品,任何物品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的。

當下,機械裝備制造業發展快速,技術不斷升級,信息化與智能化成為了其顯著的特點。物聯網技術向工程機械領域逐漸滲透,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使得械裝備制造業變得更加智能與節能,基于物聯網的機械裝備成為機械設備制造業發展的趨勢。然而,當前基于機械裝備制造業的物聯網專業課程教學體系還不成熟,無法滿足社會對于該專業人才的需求。因此,加強基于機械裝備制造業的物聯網專業課程教學體系研究十分重要。

二、物聯網工程專業知識體系

物聯網工程專業是一門學科交叉度較高的專業,目前由于發展時間尚短,它的理論體系還不成熟。但是市場需求大,要求其盡快建立完善的教學體系。按照正常的工程專業標準對物聯網工程專業知識體系開展劃分,基本可以將其分成三大領域:通識基礎類知識模塊、綜合管理類知識模塊與專業技術類知識領域。隨著市場的發展,相關的企業對于物聯網專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學校面對這樣的形勢,應當根據市場的需求建設物聯網教學體系。就當前的市場與技術發展來看,物聯網工程專業知識體系應當包括感知識別、網絡構建、智能信息處理和創新應用等四個知識模塊。其中,感知識別、網絡構建知識模塊屬于物理基礎層次,偏重于硬件技術;智能信息處理、創新應用模塊則偏重軟件技術。

三、物聯網專業課程體系建設需考慮的因素

從已出版的物聯網工程教學課本來看,當前的課本內容比較高深,其中深奧的算法甚至連碩士和博士研究生都無法讀懂。大學課程教學的目標是教學生學會學習,而不是教學生掌握死的知識。如果只是“授之以魚”,學生雖然學會了卻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物聯網專業課程體系建設需要簡化教學內容。

物聯網工程專業要圍繞能力培養實施教育教學,專業的課程教學和實踐教學應該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需要按照專業基本能力培養的要求組織課程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內容。探討如何將專業能力的培養落實到課程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中,是提高物聯網工程專業教育水平的重要方面。

四、面向機械裝備制造業的物聯網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

1.專業基礎教育

專業基礎教育主要包括計算機基礎與專業導論、程序設計基礎、C語言程序設計、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與C++、離散數學、數據結構、模擬與數字電路、Java語言程序設計、Web應用、物聯網導論、圖論與算法設計、計算機組成原理、信號與系統、專業英語等課程,突出專業定位和特色,擁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多起點同時推進,利于學生在全方位的學習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建設專業基礎課程體系,不能難度過大,過大的難度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難度也不宜過于簡單,過于簡單可能會使一些核心內容無法傳授給學生。如果條件允許,課程都應當安排在實驗室,這樣有利于理論知識與實驗實踐的有機結合,從而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更容易掌握理論知識,提高動手能力。

2.專業課課程結構設置

專業課程包括Web程序設計、Linux程序設計、嵌入式系統原理、數字信號處理、數據庫系統原理、操作系統、編譯原理、匯編語言、微機系統與接口技術、物聯網架構與技術、RFID原理與應用、VHDL設計實踐、移動互聯網技術、空間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原理、無線傳感網與通訊技術、人機交互技術、傳感器件與編程技術等科目,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與發展方向進行選擇學習。

3.實踐課程設置

物聯網機械制造課程內容繁多,不僅包含計算機、電子、通信、控制等知識,還包括機械的生產、制造、設計知識。對于剛剛接觸這一專業的學生而言,如果只從書中汲取知識養分,難以把抽象的書面知識與實際應用聯系在一起。所以,教師要重視實踐課程的開展,利用實驗室、物聯網應用樣板間、與企業合作等方式使學生接觸到真實的物聯網技術,明白自己研究的是什么。總之,開展實踐與實驗室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掌握技術發展的最新動態,保證學生在技術層面全面了解物聯網,掌握物聯網應用技術。

參考文獻:

第2篇:物聯網工程的發展方向范文

關鍵詞:物聯網 展望 智能家居 智能農業 可穿戴

隨著人類進入信息化社會步伐加快,國家最近幾年在很多高校開設物聯網工程專業,但是對很多剛進校的新生,對物聯網工程專業還不太了解。現就將我在我們學校對物聯網工程專業新生專業前景介紹和大家分享。

一、什么是物聯網

簡單的講,有兩層含義,第一,物聯網的核心是互聯網;第二,物聯網是互聯網延伸與發展物物相連的網。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縮寫IOT)是一個基于聯網、傳統電信網等信息承載體,讓所有能夠被獨立尋址的普通物理 對象實現互聯互通的網絡。

物聯網一般為無線網,在物聯網上,每個人都可以應用電子標簽將真實的物體上網聯結,在物聯網上都可以查找出它們的具置。通過物聯網可以用中心計算機對機器、設備、人員進行集中管理、控制,也可以對家庭設備、汽車進行遙控,以及搜尋位置、防止物品被盜等各種應用。

物聯網將現實世界數位化,應用范圍十分廣泛。物聯網的應用領域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運輸和物流領域、健康醫療領域、智能環境(家庭、辦公、工廠)領域、個人和社會領域等,具有十分廣闊的市場和應用前景。

二、挑戰和機遇:物聯網應用前景和發展展望

物聯網的發展代表了整個社會信息化的發展方向。就通信產業來說,長期的發展目標是 實現人與人之間無縫的聯系和溝通。這個目標發展到現在,已經基本實現了。那么今后向什么方向發展?2009 年開始,以“物聯網”、“智慧地球”為代表的信息化概念在全球范圍內出現,為通信產業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在全球金融危機后期的大背景下,物聯網的本質是行業信息化,各國政府大力推動物聯網發展的動力在于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創造就業。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在全球范圍內,運營商 成為了物聯網的重要推動者。 運營商將在物聯網的發展中獲得巨大的利益,同時帶領整個通信產業,朝一個更深入的方向發展。物聯網規模化發展面臨3大挑戰 從整個物聯網的發展情況來看,我們認為物聯網仍然處在一個規模成長前夜的階段。要實現規模化的發展,仍面臨著一系列的瓶頸,需要解決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概括總結起來就是橫向欠缺整合,縱向亟待深入。與之相對應的還有第三個問題,就是伴隨物聯網進一步的發展和規模化,將會對通信網絡產生壓力,并且產生一系列的新問題,需要對整個基礎網絡針對物聯網進行優化。總的來說,物聯網的規模化發展,面臨的三大挑戰是:第一,需要實現物聯網橫向的整合,打造社會公共的物聯網基礎架構。并在標準化、規范化的基礎上,形成真正的物聯網產業聯盟。第二,需要促進物聯網在各個行業的縱深發展。應抓住新的關鍵技術、政府示范項目以 及新的商業模式等契機,實現重點行業的突破,并由點帶面,促進整個物聯網向各個行業的縱深發展。第三,基礎網絡優化。通信產業界形成共識,就是物聯網的規模化發展,將對基礎網絡產生一系列優化的需求。比如為了滿足龐大的物的數量,要對號碼優化;為了滿足物的低功耗、低移動的影響,要對無線資源進行優化等。挑戰一:橫向整合 從橫向整合的角度來說,基于物聯網這樣一個從感知層到網絡層,再到應用層的端到端的架構, 應該建立公共的分層的物聯網體系架構。 這樣一種社會公共的物聯網基礎架構的優化,有兩個節點非常重要:一個是物聯網業務支撐平臺,或者說物聯網中間件平臺;另外一個是標準化、規范化的物聯網網關產品。物聯網應以平臺和模組為基礎形成一個更加規范化、標準化的物聯網基礎架構,并以此架構為基礎形成整個社會物聯網的分工。 在這個過程中,標準化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任務。 從國際范圍來看,整個物聯網的規范制訂都處于相對滯后的局面。 物聯網行業規范的制訂是推動物聯網的關鍵, 必須予以充分的重視。物聯網規范的制訂應以物聯網業務支撐平臺為核心,重點是在平臺與終端的接口、平臺與應用的接口的標準化。 在形成一個社會公共的物聯網基礎架構,以及相應規范制訂的基礎之上,形成真正價值鏈分工基礎之上的產業聯盟。 目前國內物聯網的產業聯盟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布局分散,缺乏基于價值鏈的分工。雖然大多數廠商宣稱提供端到端方案,但大部分規模較小。 挑戰二:縱向深入 縱向深入方面,應該抓住一系列的機會推動物聯網在各個行業的深化。 首先應該抓住新技術帶來的變革契機,物聯網技術的發展,正在帶來這樣的發展契機。 物聯網通過對傳統產業的變革,在某種程度上,顛覆了傳統服務產業鏈條。新技術變革為運 營商和設備制造商, 占領行業市場提供了良好的契機。這是一個利用新技術所帶來的機遇,突破重點行業的范例。第二,應該抓住政府示范項目的機會。在政府示范項目中,政府關注重點在于整個物聯 網產業鏈的發展, 以及社會公共資源在物聯網領域最優化的投入。 設備制造商和電信運營商 可以通過在政府示范項目充分的合作,形成合力,實現重點行業的突破。中興通訊和上海電信合作,在上海提供了車輛監控系統服務世博會,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此項目最近剛剛獲得CDG 頒發的物聯網的業務創新大獎。第三,需要在經營模式和商業模式方面實現創新。現在物聯網的發展體現出嚴重的行業 不平衡。 國內發展比較快的幾個行業,都是有巨額投資的行業。大多數沒有錢的行業怎么辦? 未來物聯網向更多行業縱深化發展, 需要由創新模式來帶動。挑戰三:基礎網絡優化 基礎網絡的優化,是整個通信業界尚未解決的問題,也是大家非常關心的問題。基礎網絡優化,前期普遍認為距離實際市場需求較遠, 但是從今年下半年起, 在網絡已經達到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物聯網終端在線的情況下,這種需求已經出現了。比如加強網絡終端感知能力的需求,為了規避數據安全風險而進行數據分流的需求等。這些都是現實的需求, 并且正在不斷地細化。 從長遠來看,我們認為物聯網必須在橫向整合、縱向深入以及基礎網絡優化三個重要問題上取得突破,才能取得規模化的發展。物聯網解決方案,經過前期的巨大努力,我國在物聯網領域已經形成了金字塔形的層次結構:處在金字塔頂端的是物聯網業務支撐平臺產品;處在第二層的是標準化、規范化的物聯網通信模塊產品;第三層是關鍵行業應用方案;第四層是物聯網的基礎網絡優化;第五層是技術人才的組織和支持。

物聯網城市

在韓國的松島新城,由美國人投資新建的一座全新的互聯網城市,即一座物聯網城市物聯網如同這座城市的水管那樣重要,公共設施都是智能化的。鑰匙的概念將消失,因為沒有那座房子會忘記自己主人的音容笑貌;人們的習慣:就是咖啡的習慣;窗簾的習慣;音箱的習慣;主人可以用電話遠程控制電燈的開關。這座城和我們一樣的城,這座樓和我們一樣的樓,一旦你步入其中,將超越你的經驗。

物聯網應用之一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是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網絡通訊技術、綜合布線技術、醫療電子技術依照人體工程學原理,融合個性需求,將與家居生活有關的各個子系統如安防、燈光控制、窗簾控制、煤氣閥控制、信息家電、場景聯動、地板采暖、健康保健、衛生防疫、安防保安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通過網絡化綜合智能控制和管理,實現“以人為本”的全新家居生活體驗。

物聯網應用之二智能農業

大家都知道,農業是我國的基礎性產業,不僅解決了我們的溫飽問題,而且還是我們其它產業的重要支撐。國家對發展農業從來沒放松過,特別是科技農業的發展。智慧農業是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戰略引擎。

智能農業(或稱工廠化農業),是指在相對可控的環境條件下,采用工業化生產,實現集約高效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超前農業生產方式,就是農業先進設施與陸地相配套、具有高度的技術規范和高效益的集約化規模經營的生產方式。

可穿戴智能設備

2013年,可穿戴技術的崛起為硬件創新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從谷歌眼鏡到Eyephone,從Fitbit到inWatch,從美國到加拿大,從以色列到中國,從大眾化的應用到特定行業的專業工具.來自全球的硬件創新者正在用他們的才智譜寫可穿戴技術的元年。雖然可穿戴技術剛剛起步,完善的產業鏈遠未形成,但可以相信的是:它正在帶領我們以全新的方式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它將成為互聯網時代硬件創新的重要分水嶺

未來世界,我們的手表衣服鞋子襪子,都可以嵌入智能化芯片,多功能和物聯網連接。最近,就是在今年的9月9號-11號,英特爾公司領導就是戴著她們公司開發的智能手鐲在美國舊金山開會時對她們公司開發的可穿戴智能設備進行宣講。可穿戴智能設備做為物聯網設備中的一類,由世界上很有實力的英特爾公司最新推出,在世界上應該算是新生事物,而且有很強的生命力,很有可能像觸屏式蘋果手機在世界上流行起來。目前的可穿戴設備的宣講,可能是我們以后時尚生活的一部分。今天我們對物聯網專業的學習,可能對我們以后一生的生活產生影響。現在全球有22億聯網設備,到2020年也就是還有6年,全球聯網的物體將猛增到500億件。以后不連網將是獨特,連接將是普遍。

第3篇:物聯網工程的發展方向范文

關鍵詞:物聯網;環保

目前,我國環境保護方面信息化程度仍然比較低,遠遠的不能適應我國保護環境的需要以及經濟發展的腳步,同時各個地方的環保產業缺乏溝通、信息不共享,這造成了環境產業各自為政,一些基礎設施重復建設,耗費巨大。因此將環境保護產業向智能化、自動化、網絡化的方向發展成為當前環境工程建設當中的重點,環境工程信息化勢在必行。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到環境工程領域當中可以有效的整合基礎的環境設施,提高環保產業的設施的利用率,可以說,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到環境工程當中是環保領域信息話的必然趨勢[1]。

1 物聯網技術概況

物聯網,又叫做傳感網,其思想是通過射頻識別等信息傳感設備將所有的物品和互聯網連接起來,從而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比如,當司機開車操作失誤時候,會自動警告。物聯網能夠全面的感知世界,隨時隨地的采集各種動態對象信息,并通過以太網、無線網實時的傳送感知的信息,最終能夠智能化的管理控制物體,真正達到人和物之間的溝通。

物聯網包括應用層、網絡層、感知層三層體系架構。感知層通過傳感器、REID電子標簽等感知設備識別和采集各種信息[2]。網絡層則通過無線網、移動網等傳輸網絡傳輸感知層所采集到信息。應用層主要分析處理信息,實現在特定環境下智能化應用和服務任務,分析預測各種可能狀況,從而發揮職能作用。

2 面向環境工程的物聯網應用

目前,面向環境工程的物聯網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但是已經具備了較好的基礎。國內外已經有了很多的面向環境工程的物聯網應用的案例。物聯網技術在防治污染、保護生態等領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隨著物聯網技術在環境工程當中的大量的實踐應用,其各項技術也開始逐步的成熟,同時其他相關技術的發展也為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奠下良好的基礎[3]。目前,物聯網技術已經應用到了污染源監控、環境在線監控和環境衛生遙感等領域,豐富了我國環境監測的手段。下面主要介紹下物聯網技術在環境工程在線監控當中的應用。

⑴物聯網技術在環境在線監控當中的應用。環境在線監控系統設計的關鍵技術的選取是傳感器和服務器等硬件設備之間的相互通信技術以及關于數據庫的選取,ZigBee具有復雜度低、功耗小、成本低、操作靈活等特點,在本系統當中,就是采用ZigBee技術來實現傳感器和服務器之間相互的通信。選取SQL Server數據庫作為系統數據庫,SQL Server數據庫具有操作簡單、擴展性好、良好的交互性特點,同時能夠靈活的處理和分析數據的特性,能夠對不斷變化的復雜的環境系統做出響應。本文中基于物聯網的在線監控系統主要包括了感應端和服務端,整體的實現原理圖如下圖所示:

物聯網環境監測系統有機的將空間參數、互聯網和用戶三者結合起來。感應端主要通過溫濕度傳感器、光照傳感器、酒精傳感器等進行數據的采集,然后通過ZigBee協議將采集到的數據傳送到協調器,通過有線傳輸將協調器和IOT_SERVICE聯系起來,進一步將數據傳送到Tomcat服務器,serlet處理完數據后,上傳到遠程的某個JSP頁面當中,用戶可以隨時查看。用戶可以通過輸入正確的網址,在客戶端查看所需要的HTML頁面,若是想要控制感應端的傳感器,只需要在相應的JSP頁面發送固定的socket套接字,通過IOT_SERVICE中間件和ZigBee網絡,這些套接字供傳感器識別,然后執行相應的操作。

⑵物聯網產業化發展方向。雖然物聯網技術在環境工程當中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是在其發展過程當中仍然具有許多的問題。比如,物聯網的建設模式、管理等方面還缺乏準確的認識,對于網站也缺乏統一的規劃。物聯網未來要向深度和廣度發展,要繼續擴大物聯網的應用范圍,提高物聯網的技術水平。目前我國物聯網在環境工程當中的應用主要集中在檢測污染物、監測環境質量,隨著物聯網技術不斷成熟,標準的體系也不斷的完善,未來的空間環境監測、電磁核輻射監測、固體化學廢棄物監測等領域還有待挖掘。

3 結論

物聯網在環境工程當中的應用事新時期物聯網背景下環境保護領域信息化的必然趨勢,現階段,我國在物聯網發展上已經儲備了一定的技術,同時也有了相當的應用以及產業化的基礎,但是,總體而言,我國的物聯網基礎在環境工程當中起步階段。物聯網應用到環境工程當中是一個持續長久的工程,同時也是一個利國利民的工程,必須在各方力量堅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之下構建起來,使其惠國惠民,讓利于民。

[參考文獻]

[1]李章林,盧桂章,鞠浩,等.基于RFID的廣義物流中的移動智能終端設計[J].自動化與儀表,2007(1):1-9.

[2]宋合營,趙會群.物聯網分布式識讀器數據采集方案設計與實現[J].北方工業大學學報,2008,20(I):22-26.

[3]任志宇,任沛然.物聯網與EPc/RFID技術[J].森林工程,2006,22(1):67-69.

第4篇:物聯網工程的發展方向范文

“物物相聯并非是新東西”、“單純的傳感器網,物聯私網,物聯專網都不構成是真正物聯網,或不應該是物聯網的發展目標”……這些觀點與一些流行的物聯網觀點有些不同。在2012年的一個智慧城市會議中,我國物聯網術語的最早翻譯者,思科系統公司(簡稱思科)大中華區副總裁殷康發表了自己對物聯網發展的理性思考和看法。為進一步了解殷康對物聯網發展及其技術應用的觀點,本刊記者對其進行了專訪。

我國物聯網發展的不足

記者:在2012年中國智慧城市應用需求與產業對接大會中,您作了針對物聯網的專題演講,并對“傳感器網絡就是物聯網”,“物物相連就是物聯網”等話題發表了看法,請您做進一步闡述。

殷康:物聯網之所以在國內受到各領域的熱捧,這與國家在政策、資金等層面給予的前所未有的重視和支持密不可分。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物聯網不僅產業鏈長,且涉及領域較多,應用范圍廣泛,已成為了全球各國爭先發展的新興領域之一。

物聯網通俗定義就是指通過標識技術、傳感技術、網絡技術和智能計算技術,實現所有物品與網絡連接,以便進行更有效的應用和管理。但這個定義太空泛且缺乏嚴謹。目前,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的聲勢和氣氛雖已初步形成,但發展方向和市場環境等方面都比較混亂。這主要源于各行各業對物聯網的理解各取所需,演繹其定義零碎而發散,從而把握不住物聯網未來要發展的核心和主線。

一個明顯的表現是近三四年來,我國各地物聯網高峰會議舉辦得轟轟烈烈,大會多我不太擔心,因為說明大家對物聯網的話題重視和關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物聯網峰會的論題還是雷同且沒有進步,依然在談論同樣的內容或話題。因此,我有一個疑問:為什么我們在原地踏步、缺乏進步?只能說明我們的產業發展缺乏方向,仍然在盲目射箭,卻不知道靶心在哪里!

例如,業內有相當一部分人將“傳感網絡”、“電子標簽”或是“物聯私網”、“物聯專網”等技術直接看作成物聯網的靶心,這就偏離物聯網的本質內涵。因為“傳感器網絡”很早就存在,而且技術上一直平穩發展。雖然傳感器從幾十年前誕生時起就以聯網應用的形式存在,而且已應用在不同的行業和領域;但是將傳感器網絡等同于物聯網,不會出現奇跡,更不會突然產生一個萬億級的產業。傳感器網絡應用行業和領域成千上萬,而且因為不同的應用需求和環境,傳感器的大小、功能和技術體制都不一樣,而最關鍵是它的聯網標準也完全不同,使其技術和應用在大量的不同領域各個分散發展,導致傳感器網絡技術和商業體制寬泛和散碎,市場和資源難聚集統一,技術和應用專業化,成本昂貴。所以,盡管這個產業已經存在和發展了三十多年,累計產業市場規模不小,但一直難以形成高速度和大規模發展的統一產業,更難以言之為新的技術革命或浪潮。

顯然,要形成規模化的新型產業不能僅僅只靠一些局部的物件和物品的聯網應用演示或物聯樣板工程,更不能將以前就有的物品標簽化、標簽電子化、環境傳感化、事件感應化、流程程序化、程序可控化、控制數字化、應用信息化、信息自動化等技術應用,進行簡單的堆砌和累加。

物聯網的本質不應是巨大而分散的技術和市場的簡單集合,卻沒有內在的靈魂動機,因為這既不符合技術發展、創新和革命的本質特征,也不可能人為地組合出一個新的市場。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如果沒有顛覆游戲規則(Game-Change)價值的本質特征,單靠市場包裝和炒作,難以掀起新的技術革命。

物聯網的本質特征

記者:您認為物聯網的本質特征應該是什么?

殷康:物聯網的本質特征,目前業界泛泛談論的多,但深入討論和探索較少。物聯網涉及的行業、技術和資源很多,其應用都具有自身的利益及特色,因此每個行業和不同專業領域的人員都會有自己的認識,難以達成統一的看法和觀點。

從全球物聯網發展的視野和脈絡來看,物聯網其實是過去30年網絡技術的進化和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其本質特征是網絡的融合和統一。各行各業的網絡應用從分離的、專業的和昂貴的獨立發展道路,走向融合而統一的技術架構。網絡不僅從單一的、個別的和局部的技術工具發展提升為具備全面、整體和無限能力的基礎設施并支持一切應用的創新通用平臺,并因此誕生了飛速發展的全新產業和市場。

其中,互聯網技術和市場的發展歷程見證了這一人類技術和產業文明進步的奇跡。互聯網不僅具有數據、信息、語音、視頻和移動的綜合能力,而且使全球各地的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互聯為一切應用的平臺。這個平臺既支持已有的,又不斷孕育著創新的和未來未知的一切應用,物聯網正是這一技術發展趨勢的一個鮮明體現。

所以,物聯網本質不是簡單信息的收集、傳遞和處理,而是采用統一的網絡語言,融合和統一所有的物聯技術,使原來依賴于個體和局部資源的應用和能力,通過整體和智能的網絡平臺得以提升和放大,并依賴于全面的資源和智慧,從而產生最大和最強的綜合能力,帶來無盡創新和靈活應用的可能。這就是物聯網全新的、從未有過的能力和應用的實質。

記者:您剛才也談到了物聯網未來的一些趨勢,未來的物聯網將是什么樣的?

殷康:剛才談到未來物聯網將會發展成為一個統一融合的網絡平臺。基于統一的網絡語言,這個平臺在應用上既可以有獨立的物理資源,也很容易跟其它資源相結合,這種資源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與物理的資源不相關聯;而對于單個物聯應用而言,網絡使一切能力和資源成為用之不盡和無所不在的資源池,網絡使得物品和物件的信息在應用中靈活的體現,又能極易地操控,讓泛在的資源能夠得到更好地調度和管理。

如此一來,物聯網就具備了為各種類型應用提供資源、提供可能,帶去創新工具和空間,讓信息的處理和應用能力變得更強,為人們生活體驗和生產力的提升組合出一些新的效益,從而創造出巨大的價值。

例如,物聯網應用能夠使互聯網應用更加豐富多彩,更多的物件和物品互聯成為網絡資源和網絡力量的一部分,同時也驅動整個互聯網向更廣更深的融合方向發展。物聯網不僅牽引著人們融入互聯網,物聯網也將一切物理環境、生活和工作環境融入互聯網,使人們使用、控制甚至于改善環境成為可能。如人們用移動的終端克服時空距離的障礙來改善環境很大的原因是依靠物聯網技術,手機可以控制任何周圍的物件和物品,在一個環境里任何一個設備都會按照人的意愿提供方便,任何時間為人的需求做好準備,從而極大地改善人們的使用體驗,提高生產力。

總之,物聯網的重要發展方向不是與互聯網人為分割,而是與互聯網融合,把互聯網的網聯DNA能力鑲嵌到物件和物品的最末端點,末端能力就可以通過重復利用互聯網已有的能力、資源、工具、應用和市場,使應用價值指數上升,從而形成更大更有力量的一個平臺。

記者:您一直認為國內的感知,“感”的成分過于多一些,“知”的成分稍微欠缺一些,應該如何加強?

殷康:在物聯網的技術架構中,感知是具有特點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感知不是物聯網的全部和終極。目前,我國逐漸將物聯網演繹成了傳感網,是在“感”的方面太多太泛的表現,嚴重到了一葉障目,看不清發展方向的地步,而“知”的方面卻不全、不足和不得法。

同時,國內“感知”能力只局限在傳感技術,通過傳感技術得到的信息只是一個局部的有限信息,產生的也只是有限的“知”的能力。事實上,網絡本身的“感知”能力更重要,網絡的智能使應用做到具有環境和整體的“知”的能力,這就是我們所談到的所謂從“感知”到“智慧”的轉化和升華。

當然,如果要把感知轉換成智慧型的應用,單靠某一個行業或局部的感知,是非常難以發生革命性變化的。物聯網的末端感知是重要的基礎,但是局部感知在某種程度上有其價值和意義的局限性,很大的原因是要用更大的空間突破它原有的領域或者應用的范圍。達到一個自由和無盡能力的層面。

傳感技術發展至今,控制使用都非常靈活且體積較小,可鑲嵌在所有的地方,還可以按人的意愿和應用需求去生產。雖然在感的層面可以收集到很多信息,但在“知”的層面不能利用網絡的智能和資源,智慧性地的關聯、分析、處理、使用這些信息是十分短視的。目前,國內做“感”的企業都非常忽視“知”的潛能,甚至發展違背了這個方向,這會成為我國物聯網發展多年還原地徘徊最根本的障礙。

之所以強調這一點,實際上如果只圍繞某一個行業做,這將與我們所期待的物聯網相差甚遠,目前很多企業要變成所謂物聯網產業的一部分,實際上就是要做“知”的部分。而“知”不僅僅是所看到或感覺到的范圍,而是怎么利用已有的技術開發平臺,匯集開發人員的資源和聰明才智突破原來的局限,這才有可能產生新的飛躍和創新。

國內做RFID、做某種傳感器應用的企業,乃至做礦山某一個信息化或電子化應用的企業都說自己做的是物聯網。RFID應用中技術非常傳統,感應湖泊的技術和感應礦山的技術是完全不能關聯,行業之間的應用沒有關聯、相互獨立的,雖然都是物物相聯但卻沒有形成新的智慧和新的應用、新的創新和新的市場。如果只有“感”的應用,但缺乏廣泛的“知”,那么物聯網應用的能力和市場都將受局限,“感知”的應用也沒有突破的,這樣的物聯網產業也就是幾個產業應用疊加所構成。所以說,認為傳感器網絡就是物聯這顯然是不通的。

記者: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物聯網未來的發展也越來越清晰,在物聯網方面思科將會有哪些布局?

殷康:思科公司的物聯網策略非常清晰,我們有四個方面的布局:一是全面推動物件和物品具備互聯的網絡能力DNA。這包括網絡技術的繼續擴展和微核化。二是整合和提升網絡基礎設施的能力和品質,推動一系列基礎技術創新,為全環境、全行業、全系統、全流程的物聯網應用準備就緒。三是設計和構造充分而全面利用網絡智能的“彩云”業務平臺。之所以稱之為“彩云”業務平臺,是因為在未來物聯網的時代,多產業全行業全流程的物聯網應用將面臨“多云”環境,物聯網應用將是一個包括數據、信息、語音、音樂、視頻、移動等綜合能力的全面應用。四是率先建設智慧型應用,推動智慧型應用市場成熟與成長,為全球物聯網的發展指明方向。

信息技術近30年的進化和發展,顛覆了許多技術和產業,但是有一個恒定性不變的元素就是網絡,而且網絡變成信息技術進化和發展的中心,從互聯網到物聯網,最終發展到聯人、聯物、聯數據、聯資源和聯流程為完整一體的全聯網(Inetrnet of Everything)。

物聯網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

記者:在物聯網概念興起之后,智慧城市在國內也得到迅速發展,您如何理解智慧城市,物聯網與智慧城市之間又有什么樣的關系?

殷康:智慧城市涉及了城市的資源、規劃、管理、組織、活力開發、綜合再利用等諸多方面,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談到智慧城市,一些城市都把某一個或幾個信息化、數字化、或網絡化的項目納入其中,做一個小的應用演示工程很容易,但是離所謂的智慧城市還有很大的距離,示范工程很多情況下都是一些演示性的孤島效應,智慧城市不是一個或幾個應用場景的演示,應用場景可以做,也有一定的意義,但它不具備一種整體創新性的價值,也難以出現“智慧”型的爆發式效果。

智慧城市的建設還有相當長的過程,需要對城市的發展進行長遠地規劃,要依賴于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融合和統一的寬帶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和市場發展就是智慧城市的一個基礎和前提,一個沒有寬帶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和市場支持的城市,是不具備物聯網或是智慧城市發展條件的,智慧城市也完全是一個平臺概念,將城市的資源和管理進行聚合,智能的分析處理分配。如此看來,如沒有基礎設施建設這個前提新的智慧和能力從何而來,或者新的競爭優勢從何而來?

智慧城市的發展除了在國家層面需要較強的指導性政策外,更需要結合各地的城市發展的現代化情況進行建設,如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資源。同時智慧城市發展不能拔苗助長,一定要與產業經濟的發展和發達程度相結合與連貫。這樣智慧城市在中國才能走得更健康。

此外,我國智慧城市的發展還可借鑒發達國家的一些智慧城市建設的經驗。雖然中國的城市人口眾多,行政管理體系也不一樣,但是要知道,發達國家城市管理的高效性,資源有效的調度配置和市場效益,特別是如何利用網絡資源,怎么樣共享網絡資源,都是智慧城市建設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例如,城市的物理資源如何跟真正的管理功能的資源邏輯相分離,然后使它更有價值,并能有效地共享。即保證安全,又能使決策機構更好地行使管理決策是我國智慧城市發展的重要課題。

從某種角度而言,城市的物理資源要如同融合網絡平臺一樣,可以與城市的邏輯資源、控制資源相脫離開,因為當城市不同的管理者行使社會的控制管理權時,并不見得要分別霸占各自的所有物理資源,反而是要將所有城市物理資源進行融合。通過物理資源與邏輯的功能的分離,使得城市管理通過融合的網絡平臺更有效、更靈活,更合理地管理和調度資源。總之,共性的、基礎性、規劃性的東西和具有指導原則的一些東西在城市寬帶基礎設施建設中能夠通過物聯網的項目得到更充分的實現,這是智慧城市健康發展有價值的探討路途。

記者:智慧城市建設在國內興起,對缺乏統一的頂層設計及協同標準的質疑也越來越多,您對這一觀點有何看法?

殷康:我個人更相信市場機制對智慧城市建設和發展的一種真實效益和推動作用。很多人提出需要頂層設計,且中國政策體系需要這樣適當的設計,但同時也要提醒政策的推動和制定者,要想辦法盡可能多地依賴于市場和經濟自身發展的機制。我國各領域的頂層設計者往往就是政策決策和執行本人,雖然他們的一些城市管理經驗非常有價值,但同時也有可能與未來城市發展、市場經濟、技術發展有脫節。

無論是產業發展和壯大,還是社會有序管理,市場機制都應起著很大的作用。智慧城市的發展不僅需要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也更需要市場機制的調節才能使得城市的信息化發展更為均衡。例如,物聯網、智慧城市在我國特別受到政府的重視和支持,這是大家都看見的好的一面,但同時因為政府的重視,形成了物聯網、智慧城市的建設資金和項目都由政府主導,不僅有可能使整個產業發展的方向和形態超出其市場和經濟自身發展的規律,而且對市場發長遠發展和競爭也非常不利。物聯網、智慧城市的壯大畢竟最終要依賴市場和經濟的自身發展。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適可而止的頂層設計,但更需要產業、社會和經濟自身發展和平衡。

記者:無論是物聯網、智慧城市,還是云計算都需要網絡的支撐,2012年國內的假寬帶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了國內網絡運營管理的問題,思科作為與運營商業務息息相關的企業,您對“假寬帶”事件怎么看?

第5篇:物聯網工程的發展方向范文

關鍵詞: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平臺建設;分層/分類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1302(2014)01-0077-03

0 引 言

物聯網是繼計算機、互聯網、移動通信網之后的又一次信息產業浪潮。代表了未來網絡的發展趨勢與方向,政府大力支持物聯網的發展,企業和教育界、科技界共同推動,物聯網產業已經成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大量熟悉和精通物聯網的專業人才[1,2]。在此背景下,北京聯合大學自動化學院對2011版自動化專業培養計劃進行了修訂,在 “智能測控技術”專業方向的基礎上建立了“信息處理與物聯網技術”方向[3]。

1 專業現狀與背景分析

原“智能測控技術”專業方向以信息的采集和處理為主,課程主要包括檢測技術、傳感器原理及應用、智能儀器、計算機控制技術以及LabVIEW技術等,是傳統的專業方向,課程的覆蓋面較窄,偏重于系統前端的硬件采集原理,系統的概念較為薄弱;從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已經滿足不了厚基礎、寬口徑的人才需求,學生掌握知識的集成度不高。為了既保持傳統的經典知識內容,又要為課程體系增加新的特色和先進內容,將傳統的專業方向賦予時代意義,使學生們真正學以致用,“信息處理與物聯網技術”專業方向應運而生。

“智能測控技術”和“信息處理與物聯網技術”并不是割裂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延續和拓展。從技術的角度上講,物聯網分成三個層次[4,5],即感知層、網絡層、應用層,形成了物聯網的體系架構。物聯網的感知層涉及到傳感網技術,會有多種傳感器應用其中,正是“智能測控技術”方向的核心內容;物聯網的應用層是多種信息的智能處理技術,也是“智能測控技術”方向的主要內容,它們被物聯網網絡層連接,即新的專業方向加入無線傳感網等新知識、新技術,形成物聯網系統體系的概念。

我們的教學理念在于從一個大系統的角度看待物聯網,利用物聯網實現系統的集成創新應用和信息化服務。以物聯網體系框架為依托,實現信息的采集、傳輸、有用信息的提取和整理、以及完成相應的控制和信息應用,重點突出無線傳感網和應用層設計,及物聯網的行業應用和信息化服務。因此本課程體系的設置將突出系統網絡架構、選擇物聯網關鍵技術,并將物聯網技術與經典的檢測及控制方法相結合,實現物聯網的多領域應用[6,7]。以物聯網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提高學生專業綜合素質。

2 課程體系設置

“信息處理與物聯網技術”專業方向設置在自動化學院,因此它的應用特色非常鮮明。課程體系的設置如圖1所示,加強了實驗/實踐環節的內容設置。其中,理論教學是基礎,對物聯網的體系結構、關鍵技術和相關領域的典型應用形成完整的闡述,實驗教學作為理論課程的延伸,是抽象到具體的過程,試驗環節的設置按照物聯網的體系結構,完成由下而上的知識獲取和驗證;物聯網作為一種實用技術,讓學生去感受、去體驗、去親自動手設計和實現一個系統更是至關重要的。通過實踐環節中的認識實踐,學生去企業參觀感受,體會知識的力量和企業文化,培養對專業的認知和信心;工作實踐則更近了一步,利用假期時間到相關企業中從事基礎和簡單的專業工作,深化所學知識的專業應用技能;請工程師或行業企業從業者走進學校的課堂,結合實際的應用案例,為學生出題和指導,進行專業綜合訓練,為學生的實際設計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培養打造了平臺,提供了方向。理論教學、實驗教學、案例教學和各個實踐環節相結合,增加課程的實用性。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奠定了基礎。

2.1 理論課程

集成了多種新知識和新技術的應用,涉及的知識點眾多,作為系統的學習和設計,理論教學中課程內容的銜接、承上啟下的課程安排非常重要;理論課程包括基礎課程(也稱為學科大類課程)和專業課程[1]。

本專業方向偏重于傳感檢測、無線網絡的設計以及行業應用,尤其是工業物聯網的兩化(信息化、自動化)融合,因此在限選課中還有相關行業技術應用課程:虛擬儀器技術、現場總線技術等。任選課作為專業限選課的補充,完善物聯網的設計和應用。

通過理論課的學習,學生將會對知識融會貫通,對信息處理和物聯網的應用體系和架構充分了解,具有物聯網系統的理念和基本的組網設計能力。但是在實際應用中,需要將多門課程、甚至多學科的知識融為一體,去設計、安裝、調試、運行一套系統。這種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于實際系統的能力,是真正的學以致用的體現。因此實驗室建設、實驗基地建設和實驗項目開發,對于學生消化、理解理論知識和培養實際動手能力至關重要。

2.2 實驗室建設

圖2所示是物聯網專業方向的實驗室建設框架,實驗室建設與課程設置緊密相連,并考慮到學生的分層教學以及科研平臺的擴展性。利用已申請的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專項資金,正在籌建支撐“物聯網技術及應用”、“無線通信和無線網絡基礎”及“物聯網應用層系統設計”等課程的課內實驗平臺,包括三個模塊:第一是物聯網技術基礎實驗模塊; 第二是無線傳感網開發設計模塊;第三是物聯網技術沉浸式體驗模塊。其中第一和第二模塊在教學上采用學生熟悉的C或C++語言實現節點和無線網的設計,網關采用Linux、andor兩種操作系統,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基礎和喜好選擇;第三模塊是智能家居(體驗)實驗室,根據家居實景建立的物聯網系統,可以實現燈光、安防、煙感、窗簾、空調等家居設備的遠程控制。此系統采用最適合無線傳感網絡的Tiny OS操作系統,可以作為學生初識物聯網系統的感性認識體驗模塊,也可以作為教師、學生進行科研開發的平臺。目前在建實驗室物流綜合實驗室和未來超市都是物聯網在行業中的具體應用,提供學生進行專業綜合訓練。

課程的實驗內容全部以實際系統為主,綜合訓練學生的系統設計、軟件編程和系統調試能力,包括對傳感/變送器的選取、信號的采集與處理方法、無線傳感網組網技術、物聯網應用層設計、針對不同領域執行器的選擇等;并將先進的虛擬儀器技術與物聯網應用相結合作為物聯網的信息處理方式,培養學生設計智能儀器的開放性創新能力。通過實際項目訓練,學生可以完成從了解任務的需求、根據需求制定系統方案、在最佳性價比的基礎上選型系統的硬件配置、組網,到應用所學知識編制合理的軟件程序,并具有系統調試、通過系統運行結果分析問題、定位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專業核心能力。

2.3 實踐基地建設

物聯網工程技術是集成的信息/控制服務系統,可以應用于不同的行業和領域。據報道目前物聯網專業的人才缺口近20萬,因此培養適合于企業的應用型人才就是物聯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產學研的辦學模式是企業和學校快速溝通、共建共贏的很好方法。在課程建設、實驗室建設的同時,積極與企業聯系,建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是專業方向建設的重要環節。同時在我們的教學計劃中還有工作實踐的內容,建設實踐基地也為學生的工作實踐提供了場所和條件。利用北京市高新企業多,許多區縣建立數字北京、智慧北京的物聯網項目的機會,與企業和公司合作,進行橫向項目的開發和實踐基地的建設。選派學生到相應的公司企業進行畢業設計,不但使學生掌握了物聯網技術、熟悉了企業的運行模式,還可以為企業提供專業的人才,實現企業與學生的雙向選擇。

3 教學模式的探索

物聯網教學涉及的知識點眾多,學生直接進行理論課的學習難免感覺枯燥和凌亂;但物聯網的應用可以無所不在、生動有趣,這樣的特點決定了我們在教學時可以先引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明白所學可以如何用。因此在課程的安排上首先是導論和浸入式體驗的認識實踐,然后才是相關專業課的學習和實驗,并在第六個學期進行工作實踐,加深專業知識的應用,第七學期開設專業綜合訓練,學生進行設計性、應用性訓練,形成物聯網系統。圖3所示是學校物聯網方向的教學進程圖。

4 結 語

物聯網技術的課程設置應當具有以下特色:

第一是先進。課程設置針對目前最熱門的集成技術應用—物聯網系統的設計及應用,是傳感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信息控制技術的發展方向,體現了先進技術的特質;

其次就是實用。課程設置和內容將重點突出實用性,理論是基礎,實用是根本。強調實驗環節,以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畢業后對崗位的適應能力為宗旨,突出重點,強調實用。

第三是靈活。不但體現在課堂上課程設置的靈活性,也顯示了物聯網學習的靈活性。以物聯網體系框架為依托,重點突出無線傳感網和應用層設計及工業物聯網的應用。學生可以根據實際系統的需要靈活配置。強調培養學生靈活思維,突出創造性和創新意識,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體現。

最后是深入。課程的工程性、實用性、設計性很強,也有許多公司會舉辦大型的物聯網設計大賽,因此可以為有興趣的同學開辟第二課堂,通過指導學生參加相關專業的科技競賽帶動大家的學習熱情,深入理解本門課的內容。

參 考 文 獻

[1] 王志良,閆紀錚.普通高等學校物聯網工程專業知識體系和課程規劃[M].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

[2] 王志良,石志國.物聯網工程導論[M].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

[3] 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物聯網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與規范[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4] 張光會,余晃晶.試論物聯網工程專業的人才素質和培養目標[J].科技信息,20ll(11): 216-217.

[5] 沈蘇彬,范曲立,宗平,等.物聯網的體系結構與相關技術研究[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2009,29(6):1-11.

第6篇:物聯網工程的發展方向范文

作為提供公共服務的綜合部門,如何融入“互聯網+”行動之中,記者采訪了財政部門一線工作者以及長期從事財政工作研究的學者,看看他們所理解的“互聯網+”財政是什么。

增量與變量

在阿里巴巴移動事業群總裁俞永福看來,“互聯網+”的兩個關鍵詞是增量和變量。所謂增量就是利用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創造全新的模式和產品,比如支付寶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它出現后,銀行卡和現金消費總量并沒有減少,所以帶來的是一種增量。而變量則是通過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生產方式、商業模式進行改造,“互聯網+”帶來的最大改變是過去僅僅集中在互聯網領域內的創新創業浪潮在未來會擴散到全社會的三百六十行。

“互聯網+”同樣給財政帶來了增量與變量。從增量角度分析,我國中部地區某市財政局一位工作人員表示,財政的本質是國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會資源,用于為市場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如何有效提供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公共產品和服務,也就成為財政的基本理念和發展方向。目前,民眾所普遍熟知的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在線旅游、在線影視、遠程醫療服務等行業,作為“互聯網+”行動的具體表現,從某種程度上看,它們不僅包含了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的基本要求,也是對財政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方式的延展和深化。

從財政自身發展來看,為了完善財政管理手段,提高財政管理水平,我國先后實施了“金稅工程”“金財工程”“金關工程”等,這些應該算是“互聯網+”行動在財政領域的一種體現。

隨著“互聯網+”與傳統行業和民眾日常生活聯系愈發密切,公共產品和服務的界定也將更加模糊,這對財政理念而言也是一種挑戰,使得財政不能僅限于公共產品和服務本身。從變量的角度來看,該人士表示,在彌補市場缺陷的同時,還可以借助第三方力量來更好地實現其政策目標。

從我國國家發展戰略看,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在提高生產力同時,需要調整生產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中國制造2025》提出,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互聯網+”簡單地說是“互聯網+行業”,但其實質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某一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互聯網+”不僅代表一種先進的生產力,也代表了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因此,“互聯網+”的深入發展,也需要財政制定出相應的政策措施,以適應這種生產方式轉變并促進先進生產力發展。

政策配合

考慮到“互聯網+”的特點,它不僅僅是信息技術本身,還有其后面連帶著的各行各業,為了更好地推進“互聯網+”行動,財政需要調整產業發展支持理念。在具體做法上,上述人士建議,首先要準確分析和合理把握“互聯網+”發展的共性,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重點完善財政資金支持方式,逐步從“補建設”向“補運營”轉變,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深化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支持“互聯網+”重點領域科技研發和示范應用,促進“互聯網+”技術創新、轉型升級和結構布局調整。其次,針對“互聯網+”所結合行業的具體特點和發展方向,靈活運用支持創新的政府采購政策,推動相關行業創新產品的研發和規模化應用;實施有利于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的稅收政策;運用PPP模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相關行業重大項目建設、技術改造和關鍵基礎設施建設。

他表示,《國務院關于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決定》(國發〔2014〕45號)明確提出,收入預算從約束性轉向預期性,根據經濟形勢和政策調整等因素科學預測。為了實現這一轉變,財稅部門首先要全面、準確了解經濟運行狀況和發展形勢,而這必然要對相關行業和產業發展動態有一個比較全面準確的了解。“互聯網+”在與行業深度融合的同時,其行業發展信息和動向也就易于集中體現和準確把握,對財政而言將有助于改進預算管理和控制方式,這也促進不少地方力推財稅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實現財政、稅務、金融、企業等部門之間開展“互聯網+”行動。

此外,在財政管理中,除了合理集中資源外,更重要的是將集中的資源有效用于提供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公共產品和服務,因此,加強財政支出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也就是財政管理永恒的主題。目前,財政中實施的國庫集中支付系統、政府采購平臺、財政項目庫、財政績效評價系統,以及財政部最近力推的PPP大數據平臺等,都離不開現代信息技術和手段的發展。這些信息系統和管理平臺,大多屬于相互獨立、分開運行狀態,雖然體現了簡捷高效和技術安全等要求,但同時也影響到信息交流和綜合利用效率。“互聯網+”的全面深化,將對財政發展帶來新的影響,促使財政信息交流平臺更加完善和相對集中,促進財政部門更加趨向于通過信息交流、共享、反饋等,實現財政管理手段的創新。

互聯以及無邊界

第7篇:物聯網工程的發展方向范文

【 關鍵詞 】 物聯網;信息安全;檢測體系

1 引言

隨著國家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基本完成,信息化應用全面展開,物聯網廣泛應用于公共事業/服務、交通運輸、個人用戶、批發零售、工業、制造業、商業、服務業、農業、建筑業、金融業等。目前來看,物聯網雖然給人們帶來便利,但物聯網在信息安全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存在信號受到干擾的可能。如果安置在物品上的傳感設備信號受到惡意干擾,很容易造成重要物品損失以及重要信息被篡改、丟失的隱患。二是惡意入侵的隱患。如果病毒、黑客、惡意軟件繞過了相關安全技術的防范,對物聯網的授權管理進行惡意操作,掌控他人的物品,就會造成對用戶隱私權的侵犯。如果爆炸物、槍支等危險物品被其它人掌控,后果會十分嚴重。因此,物聯網安全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將嚴重阻礙物聯網產業發展。由于物聯網感知節點和傳輸設備具有能量低、計算能力差、運行環境惡劣、通信協議龐雜等特點,使得傳統安全技術無法直接應用于物聯網,由此引發物聯網特有的安全問題,而物聯網安全技術和安全狀況缺乏有效的檢測和評價手段。

我國政策環境較好,物聯網已成為國家發展戰略,初步明確了未來發展方向和重點領域。國家高度重視物聯網安全建設。2013年初,國務院了《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3]7號)中明確提出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公安部牽頭承擔物聯網安全保障專項行動計劃:提高物聯網信息安全管理與數據保護水平,建立健全監督、檢查和安全評估機制。加強物聯網重要應用和系統的安全測評、風險評估和安全防護工作。加快物聯網相關標準、檢測、認證等公共服務建設,完善支撐服務體系,有效保障物聯網信息采集、傳輸、處理、應用等各環節的安全可控。

2 物聯網一體化安全檢測體系

各類物聯網示范工程進行大規模應用之前,應充分考慮和評測其安全性,從源頭保證物聯網安全措施有效性、功能符合性、安全管理的全面性以及給出安全防護評估。在建設實施階段,將所有的安全功能模塊(產品)集成為一個完整的系統后,需要檢查集成出的系統是否符合要求,測試并評估安全措施在整個系統中實施的有效性,跟蹤安全保障機制并發現漏洞,完成系統的運行程序和全生命期安的安全風險評估報告。在運行維護階段,要定期進行安全性檢測和風險評估以保證系統的安全水平在運行期間不會下降,包括檢查產品的升級和系統打補丁情況,檢測系統的安全性能,檢測新安全攻擊、新威脅以及其它與安全風險有關的因素,評估系統改動對安全系統造成的影響。

物聯網關鍵安全問題:一是感知設備安全;二是物聯網系統安全和風險評估,重點是接入問題;三是業務應用安全。目前,各行業均提出了相應的安全防護體系,如智能電網系統、工業控制系統等。本文依據相關的安全防護體系提出物聯網一體化安全檢測體系,即“一中心、兩庫、五平臺”,如圖1所示。即開放式場景檢測支撐平臺、感知設備安全檢測服務平臺、物聯網系統安全檢測服務平臺、物聯網系統風險評估服務平臺、物聯網集成化安全管理檢查服務平臺、物聯網安全檢測標準及指標庫、物聯網信息安全漏洞與補丁庫以及一體化安全檢測管理中心。在此基礎上,結合物聯網具體業務需求,進行物聯網安全檢測方法、規范、指標體系、專業化檢測技術研究與積累。同時,形成一支服務于物聯網安全檢測的多層次、復合型、專業化人才隊伍,全面保障物聯網系統安全穩定運行。

3 “五平臺”

“五平臺”提供檢測、檢查和評估三類專業化服務,其中物聯網集成化安全管理檢查服務平臺可作為獨立平臺對外提供檢查服務;開放式場景檢測支撐平臺為感知設備安全檢測服務平臺與物聯網系統安全檢測服務平臺提供安全符合性檢測環境,此三個平臺提供技術檢測服務;物聯網系統風險評估服務平臺在前述四個平臺基礎上,關聯外在威脅,分析自身脆弱性,提供風險評估服務。“五平臺”結構關系如圖2所示,“五平臺”既可獨立提供檢測服務,也可互為補充,為用戶提供定制化的檢測服務,形成開放式檢測服務體系架構。

3.1 開放式場景檢測支撐平臺

開放式場景檢測支撐平臺實現物聯網感知設備、接入系統、業務應用三層檢測環境,如圖3所示。通過多部件的靈活組建,實現其感、傳、知、用的安全功能檢測,靈活支持用戶個性化的檢測需求。

3.2 感知設備安全檢測服務平臺

感知設備安全檢測服務平臺實現一個通用的感知設備安全檢測系統,由開放式場景檢測支撐平臺為被測設備提供運行檢測環境,其從感知操作安全、感知數據處理安全、感知數據存儲安全和感知節點設備安全、感知節點通信安全等五方面檢測安全功能和性能,其檢測框架如圖4所示。

3.3 物聯網系統安全檢測服務平臺

物聯網系統安全檢測服務平臺以系統、整體的視角對智能感知層訪問控制、身份認證等策略配置進行符合性測試;對接入傳輸層的AKA機制的一致性或兼容性、跨域認證和跨網絡認證等進行檢測;對業務應用層數據庫安全、應用系統和網站安全、應用系統穩定性、業務連續性等進行符合性和有效性檢測。檢測框架如圖5所示。

3.4 物聯網系統風險評估服務平臺

物聯網系統風險評估服務平臺對可能遭受到的威脅和自身脆弱性進行安全分析,然后根據安全事件的可能性以及安全事件造成的損失計算出風險值、對安全事件進行風險等級定級,最后結合安全事件所涉及的資產價值來判斷安全事件一旦發生對物聯網系統造成的影響。風險評估框架如圖6所示。

3.5 集成化安全管理檢查服務平臺

集成化安全管理檢查服務基于物聯網多類型終端、多網融合、海量數據處理和全面感知等特點。從防范阻止、檢測發現、應急處置、審計追查和集中管控五個方面,對物聯網系統智能感知層、接入傳輸層和業務應用層的安全管理情況進行檢查,其安全管理檢查框架如圖7所示。

4 “兩庫”

4.1 標準及指標庫

基礎庫“標準及指標庫”通過構建物聯網安全檢測標準子庫與指標子庫為“五平臺”提供支撐。標準子庫建設來源:一是從物聯網國際標準組織IEEE、ISO、ETSI、ITU-T、3GPP、3GPP2了解國際最新標準,研究制訂適合國情的物聯網標準;二是從國內標準組織:WGSN、CCSA和RFID標準工作組獲取最新標準;三是隨著業務開展,編制了物聯網安全標準。物聯網一體化安全檢測標準體系框架,按照標準服務性質的區分,分為物聯網產品安全檢測標準、物聯網系統安全檢測標準、物聯網風險評估標準以及集成化安全管理檢查標準。其框架如圖8所示。

指標庫為各種類型的被測設備和系統提供相應的檢測指標項目,同時支持用戶自定義新的檢測指標。指標庫依據各服務平臺檢測內容劃分四類,即物聯網產品檢測指標、物聯網系統安全檢測指標、物聯網風險評估指標以及集成化管理檢查指標。其涵蓋功能檢測、性能檢測、抗毀性檢測、符合性檢測、有效性檢測和可用性檢測等指標。

4.2 漏洞與補丁庫

漏洞與補丁庫采用云存儲方式,包括海量數據融合漏洞,TinyOS操作系統漏洞,異構網絡認證協議漏洞,感知信息傳輸協議漏洞等。 漏洞與補丁庫一方面為產品、系統檢測,風險評估、安全檢查提供支撐服務,另一方面對外提供咨詢服務,網上漏洞信息,定制客戶漏洞處理方案,提供漏洞補丁和專用殺毒工具下載等。

5 “一中心”

一體化安全檢測管理中心完成上述“二庫、五平臺”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實現檢測項目統一管理,檢測數據統一匯總,檢測結果統一判定,形成感知設備檢測報告、物聯網系統檢測報告、物聯網系統風險評估報告以及集成化安全管理檢查報告等。

一體化安全檢測管理中心由項目管理、場景管理、感知設備檢測、系統檢測、風險評估、集成化安全管理檢查、工具集、基礎庫管理八個核心模塊組成,整個平臺由項目庫、標準及指標庫、方法庫、漏洞與補丁庫四個數據庫支撐,管理中心框架設計如圖9所示。

6 技術特點

(1)提供開放式檢測環境

物聯網應用的廣泛性和復雜性,僅依賴單一場景無法滿足客戶的多層次需求,通過開放式檢測環境,可實現感知設備、接入方式、業務應用的檢測環境,使得檢測手段更豐富、更精準。

(2)提供多類型、多元化的檢測

一體化安全檢測體系通過感知設備檢測、系統檢測、風險評估、管理檢查的一體化檢測服務,提品檢測和系統檢測、實驗室檢測和現場檢測服務,滿足物聯網復雜多變的檢測需求,使得安全檢測更全面性,幫助客戶準確評估物聯網安全性。

(3)提供技術與管理全方位檢測

物聯網安全包含技術與管理兩方面,技術與管理并重,本體系通過“五平臺”實現產品、系統技術類檢測/風險評估與安全管理檢查,全方位、整體評估物聯網安全性。

(4)提供技術符合性和關聯外在風險評估相支撐的檢測

物聯網安全問題是動態發展的,在安全技術符合性檢測的基礎上,提供適用于動態評估物聯網工程的風險評估服務。風險評估旨在通過關聯外在風險,結合自身脆弱性評估系統和工程的安全性,與技術符合性檢測相支撐。

(5)提供一體化服務模式

提供一個靈活、規范的信息組織管理平臺和全網范圍的網絡協作環境,實現集成的信息采集、內容管理、信息搜索,能夠直接組織各類共享信息和內部業務基礎信息,實現信息整合應用,同時也提供管理中心支撐下的統一項目管理、統一數據匯總、統一結果判定的一體化服務系統。

7 結束語

目前,我國政策環境好,物聯網已成為國家發展戰略,初步明確了未來發展方向和重點領域,但產業和行業標準正在建立,是機遇也是挑戰。經濟環境上,中國企業正在隨著國家的快速發展,持續提升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對物聯網安全性的需求逐步增強,企業對物聯網安全問題的認知提高,經濟支付能力也在增強。通過對各行業物聯網建設方面的調查發現,當前已有的物聯網應用對其安全性的檢測和技術支持需求十分迫切,物聯網安全檢測產業市場前景樂觀。

上述“一中心、二庫、五平臺”形成專業的平臺,加上精專的人才、全面的服務內容和敏捷的反應,構建物聯網一體化安全檢測專業化服務體系架構。從而提升價值、方便客戶、節約成本、提高效率,滿足物聯網安全檢測集成化、規模化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T Grobler, Prof B Louwrens. New Information Security Architecture[J]. 2005, University of Johannesburg.

[2] 范紅, 邵華等. 物聯網安全技術體系研究[J].第26次全國計算機安全學術交流會,2011(09),5-8.

[3] 譚建平, 柔衛國等. 基于物聯網的一體化安全防范技術體系研究[J].湖南理工學院學報, 2011,第24卷 第4期 46-51.

[4] Jackie Rees, Subhajyoti Bandyopadhyay etc. a policy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security. Communication of the ACM, Volume 46 Issue7, 2003, P101-106.

[5] 郎為民,楊德鵬,李虎生.智能電網WCSN安全體系架構研究[J].信息網絡安全,2012,(04):19-22.

[6] 余勇,林為民.工業控制SCADA系統的信息安全防護體系研究[J].信息網絡安全,2012,(05):74-77.

基金項目:

國家863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資助項目(2009AA01Z437)和國家863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資助項目(2009AA01Z439)。

第8篇:物聯網工程的發展方向范文

1.1輸變電設備在線監測技術

輸變電設備在線監測技術主要分為變電站、輸電線路以及近年來不斷發展的換流站電氣設備的在線監測技術,在線監測技術是智能優化管理的重要途徑。

1.2變電站電氣設備在線監測技術

在輸變電工程中,變電站設備監測的對象以及參數主要包括有變壓器、互感器、高壓斷路器和氧化鋅避雷器以及高壓母線等。變電器絕緣安全檢測技術方面一直都是研究的重點,變壓器、斷路器、互感器等特征信息的提取也是當今的研究熱點。

1.3輸變電設備綜合評估技術

輸變電建設設備的綜合評估工作主要包括故障診斷、狀態評估、故障預測、事故預警、狀態檢修等幾個環節,主要采用換流站電氣設備綜合評估技術,但該技術正處于起步階段,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1.4輸變電設備全壽命周期管理技術

建立輸變電設備全壽命周期管理系統,對降低整個電力項目的投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美國最先將全壽命周期成本管理的方法應用于核電站,并且已經逐步應用于發電機、大型變壓器、勵磁機、低壓輸配電系統、儀用空氣系統等。

2物聯網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

物聯網在輸變電設備中的應用,能夠極大提高輸變電設備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程度。物聯網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結構主要分為三層:感知層、網絡層以及應用層。物聯網在電力系統感知層中的應用,主要包括二維碼標簽、傳感器技術等。感知層分為兩個層次:通信延伸子層,通過通信網絡把物理實體同虛擬網絡中的網絡層和應用層的終端連接到一起;感知控制子層,通過傳感器技術來感知物理世界。而智能電力系統是通過感知控制子層對電網中各狀態參數進行收集和整理,同時通過通信延伸子層把數據記錄到物聯網中。物聯網在網絡層中的應用,實現的主要功能是網絡層和應用層之間的信息轉換,分為接入網絡和核心網絡兩種。物聯網在應用層中的應用,主要作用是以電力系統的需求作為記憶,為電網提供合理的處理措施。物聯網平臺把信息技術和智能電力系統有效地融合到一起,這對提高電力系統智能化水平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3物聯網在輸變電設備管理中的應用

3.1物聯網在輸電設備管理中的應用

物聯網通過在桿塔或電纜上裝置的功能強大的傳感器,實現對輸電設備的實時監控,并把收集到的數據通過通信網絡發送到數據中心。監控內容包括:線路故障及監測、覆冰監測、舞動監測、電纜溫度的監測、振動監測、氣象監測、弧垂監測等。各種類型的監測系統對收集到的各種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獲得監測結果。輸電設備狀態檢測過程中的難題是供電,目前通常采用太陽能供電,研究的方向是利用綜合儲能、創新發電的方式,以盡可能提高輸電設備的供電能力。

3.2物聯網在變電設備管理中的應用

在變電設備的實時監控應用中,物聯網必須要滿足變電站向著智能化方向發展的基本需要。

4輸變電設備物聯網關鍵技術

4.1一體化智能監測裝置

檢測技術的應用對于檢測設備運行情況、實時監督其運行狀態作用明顯,便于及時發現設備故障,確保搶修及時。盡管如此,檢測技術的應用仍然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例如監測信息交互度較低,對于復雜故障的綜合性判斷有所不足;監測信息龐大,但實際上的監測系統很難從整體上對這些復雜的信息進行駕馭等。為此,需建立監測體系,以實現監測工作的統一規范化,一方面需規范檢測參數,使其符合指標標準;另一方面需提高監測裝置適用性,保證其通用度,體滿足IEC概念及標準。我國國家電網公司對監測裝置的概念及技術規范重新進行了擬定,提出“智能組件”的概念。在未來,監測裝置的一體化建設將會成為輸變電監測工作的發展方向,其對監測體系規范化的形成將起到推進作用。

4.2編碼和標識體系

電力行業編碼大體可分為物資編碼和設備編碼。目前該領域存在著編碼不統一的問題,應用角度的不同導致編碼誤差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另外,設備存儲倉庫所用條形碼等編碼由于識別距離局限性很容易在使用過程中受到影響,進而無法實現設備在使用壽命內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設備信息交流與共享。

4.3通信技術

在物聯網中,“物-物”、“物-人”是其最典型的兩種通信方式,為聯動保護設備創造了條件。以臺主變壓器為例,當其油溫異常升高時,作為其控制器的斷路器會根據實際升溫情況進行自動化控制,進而報警,主變保護設備也具備這一功能,除報警外還能控制系統由臺主變壓器切換到備用變壓器。

5結語

第9篇:物聯網工程的發展方向范文

關鍵詞:5G移動通信;通信工程;創新發展

回顧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歷程,1G技術解決了人們通信難問題,2G在此基礎上擴大了覆蓋面積,3G則是一次巨大的突破實現了圖片視頻等無界限傳輸,4G催生了微信、移動支付等新興軟件加速網絡平臺的發展,5G總結以往通信技術中的優勢與劣勢,作為嶄新的技術出現帶給未來無限可能。5G技術應用于通信工程中,一方面能夠提高通信工程信息傳輸的質量,另一方面加快圖片、視頻等傳送下載的速度,本文對5G技術在通信工程應用進行分析,力求加快通信工程的創新升級。

15G移動通信技術

5G通信技術事實上就是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通信技術并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依托于4G基礎上。根據相關數據統計,5G網速傳送最快時是4G的100倍,這說明在5G通信技術下,網速將有大幅度的提高,通信質量也會有所改善。從標準技術參數中可以看出,5G移動通信標準頻譜集中在3.3-39GHz,說明其在中高頻段比較集中,相比之前的技術,5G通信傳輸速度更快,但是覆蓋成本也隨之提升。此外按照5G通信傳輸標準,采用毫米波的頻率較寬,但是由于繞射與衍射能夠不足,所以需要額外引入MIMO提高天線增益,拓寬網絡覆蓋面。由此我們不難發現5G在給人們帶來更加方便快捷的上網體驗同時需要通信技術也越來高,靈活性科技性更強,只有充分滿足5G技術要求才能夠給用戶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

25G技術相比于4G技術的優勢

2.1多天線

與4G技術相比,5G技術具有很強的優勢,作為當前最新的移動通信手段,以安全性高、覆蓋性強、靈敏度高特點運用多天線的方式達到精準傳輸信號的效果。傳統通信技術弊端在于不能很好的給予多天線支撐,必須依賴于毫米波這種全新的技術才能夠實現精準傳輸。由此可見5G通信技術的升級不僅加快信息傳播速度,更實現了新興資源的實際應用。

2.2小基站

除了以上信息傳輸速度優勢外,多天線的尺寸不斷縮小,這就意味著可以擺脫以往大基站的困擾,從此部署小基站。首先小基站覆蓋范圍更加廣泛,5G可以覆蓋4G所不能的末梢通信中;其次依賴小基站的優勢,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的選擇距離,介于體積上優勢使得運營商可以自如的在每個城市中建立上千個甚至更多的小基站,這樣排列下來形成一個密集強大的信息網絡群;再次每個基站都可以接受并傳送信號,這大大提高了信號的強度,提升信息傳輸的速度;最后由于小基站的功耗要遠遠小于大基站,所以即使建立多個小基站總體看來成本還是小于大基站。

2.3MassiveMIMO

從天線的數量分析5G基站支持天線數量是4G基站的十幾倍,這些天線可以通過MassiveMIMO技術形成強大的天線矩陣,極大提高了基站接收信號的容納量,意味著能夠同時接收更多用戶的信息,與MIMO的多輸入、多輸出含義相互吻合。從理論上講,這種技術并不是新發現而是在4G基站中已經獲得了實驗。迄今為止,進行的程度僅僅停留在測試層面上,宏觀上為5G基站技術提供一個大致的方向,還需要通過5G移動技術完成。當不同用戶之間進行資源共享時5G基站能夠將MassiveMIMO導入空間域滿足大量不同用戶信息傳輸的需求。

2.4波束成形

波束成形的原理是聚集有限的能量,使其在特定的方向上進行傳輸,減少能量在過程中的損耗,形成一個很窄的波束,避免其他信號的干擾最大程度上增加傳輸的距離。此外這一技術還可以提高頻譜利用率,通過信號的處理算法確定其最佳路徑,規定出通信工程中起始階段到終端的路線,避免信號被障礙物阻擋遠距離傳送中信號衰減的風險。

2.5其他技術

(1)全頻段技術4G網絡條件下頻段資源問題日益突出,成為目前困擾人們的主要問題之一,一般情況下4G頻段能夠基本滿足人們正常生活的需要,但是往往在使用人數過多,線上壓力增加出現頻段資源嚴重匱乏的現象,影響線上用戶的體驗。所以想要解決這類問題,應該充分利用5G通信技術中的全頻段功能,靈活解決頻段資源不足問題。事實上,5G通信技術仍然在試驗初期很多方面還在完善中,想要進一步提升網絡速率保證傳輸穩定性,可以結合全頻段技術減小通信設備的體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網絡速率。(2)SDN/NFV技術NFV與SDV分別是指網絡功能的虛擬化以及軟件定義網絡,這兩項技術是構成5G通信技術的基礎。在此基礎上云服務又為5G技術發展提供技術支持,有利于技術功能拓展,按照預期計劃進行,此外在通信工程中SDN/NFV技術不可缺少,很多程序智能化操控也是依托于這兩項技術的支持,5G移動信息技術的加入能夠在生活中輔助人們進行生產活動,節省資源,滿足各行業不同的網絡需求。

35G移動通信技術在通信工程中的應用

社會生活中通信工程應用無處不在,拉動了社會的進步,為人們生活帶來了便利。但是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不再滿足于“能通信”,而是提出了“通信優”高質量的網絡通信要求。5G移動通信技術的問世能夠極大提升用戶通信滿意度,所以將5G通信技術應用于通信工程中勢在必行,具有突出的現實意義。3.1在通信工程建設中的應用通過5G移動試點城市的數據顯示可知,未來在通信工程中的應用具有很強的緊迫性,能夠擴大網絡覆蓋面積,提升用戶的滿意度。目前無線通信技術需要以基站為中心,建立星型網絡結構,這種方式過于耗費人力物力,與此同時在拓撲結構限制下,工程通信的容量有限,覆蓋面積比較小,最終仍然不能達到實時通信的目的。5G通信技術能夠端端相連直接通信的方式,一方面滿足數據近距離傳輸,提升數據傳輸的完整性與準確性;另一方面取消中間節點的干擾,終端用戶可以實時通信提升通信的速度,減少時間的浪費。最重要的是以往通信工程中運營商需要依靠網絡組建及配置進行信息工程建設,造成許多資源的損耗。但是5G技術幫助避免此類問題發生,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提升網絡通信質量縮短通信時間,形成自由配置、多結構、多渠道的復合型通信網絡群,發揮網絡聯動機制,推動互聯網行業創新發展。

3.2在智能通信領域的應用

5G技術以其智能性超越原有的4G技術,所以將5G技術應用于通信工程中也應該優先考慮“智能化”特征,畢竟現代化社會為5G移動通信技術提供發展的平臺。在通信工程中5G技術的引入能夠大幅度提升網絡傳輸效率,順應智能化、信息化的社會需要從生活角度出發,5G除了在移動端手機等電子設備中的應用外,還可以靈活地將物聯網與人們生活高度結合,比如對路燈、電子顯示牌等基礎公共設施的智能化管理,實現人性化、信息化城市建設向智能化城市方向進軍。在信息傳輸方面5G技術更快、高準、更穩定,能夠實現信息展示與下載同步進行。此外智能城市是通信工程中目前最重要建設項目之一,5G技術在通信工程中的應用可以實現無人機控制與汽車行駛智能化的夢想,其中涉及物聯網技術、大數據云平臺、地理空間信息、人文資源等多種信息集成。建設智能城市首先應該清楚其構架,從主觀角度來看分為:城市感知層、基礎服務層,從客觀角度來看分為:數據統計層、傳輸通信層、智能應用層,為了達到網絡全面化的目的,需要利用5G技術進行全市、全省以及全國的覆蓋,不斷保證信息傳輸安全性及可靠性。因此無論是基于“智能城市”未來展望還是“綠色可持續發展”社會的要求,5G技術在智能通信領域的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能夠保證信息穩定傳輸,推動城市化信息化建設。

3.3在物聯網通信技術應用

雖然4G技術已經成為移動通信的里程碑,但是通信網絡傳輸的穩定性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所以提高通信速率,就要從根本上提高管理系統的靈敏度。在具體應用過程中,5G移動通信技術可以根據網絡信息中的需要,有針對性的解決其中的問題,促進各個行業信息化的發展。隨著網絡平臺的不斷興起,物聯網接入設備種類不斷增多,行業服務背景下,時代對于物聯網信息傳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移動通信技術和物聯網平臺并不是互相獨立的兩個個體,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對打造通信工程中萬物聯網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我國已經實現智能物聯網平臺的打造力求萬物聯網,實現網絡泛在化。

相關文章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日夜夜噜 | 久久青青草视频 | 最近更新2019中文字幕6 | 欧洲亚洲一区 | 欧美日操 | 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 午夜欧美性视频在线播放 | 视频在线亚洲 | 亚洲黄色在线观看视频 |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美女毛片 | 热久久综合网 |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日本综合 | 欧美一级精品 | 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福利网站 | 日本高清视频色 | 亚洲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 99精品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在线 | 免费观看亚洲视频 | 伊人99热| 四虎在线视频观看 | 天天操天天干天天玩 | 国产精品黄网站免费进入 |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 |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免费 | 欧美日韩一二三 |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 国产一级二级三级毛片 | 国产h肉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huangpian视频免费 | 色妞www精品一级视频 | 羞羞的视频免费看 | 在线观看视频色 | 欧洲成人爽视频在线观看 | av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67194 | 日韩精品亚洲一级在线观看 | 免费观看成人www精品视频在线 | 一本久道热中字伊人 | h成人动漫 | h视频免费 | 国偷盗摄自产福利一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