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91小视频app-91香蕉在线看私人影院-91香蕉在线-91香蕉影院-91香蕉影视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西飲食文化融合范文

中西飲食文化融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飲食文化融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西飲食文化融合

第1篇:中西飲食文化融合范文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 飲食文化 差異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3-0017-02

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使得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交往變得更加密切,這種具有不同語言和社會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往被稱作為跨文化交際。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程度的不斷深入,以及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來華投資經商、旅游觀光的外國客人將越來越多,跨文化交際也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由于地理位置和宗教等差異,不同的民族、國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飲食文化一種非語言文化,更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了解中西飲食文化中的差異,不僅能增加對外語語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有效地避免一些文化沖突和語言交際障礙,以達到增進了解、促進交流的目的。

一、飲食觀念的不同

受地域和歷史文化的影響,中西方飲食觀念也是不盡相同。西方人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重視食物的營養成分,講究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比如脂肪、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的攝入量和構成比例。甚至有的西方人會拿著科學菜譜去超市挑選自己的食材。在制作菜肴時,營養也是他們首先考慮的要素,其次才考慮菜肴的“色、香、味、形”等要素。西方人的這種飲食觀念與西方整個哲學思想是分不開的。西方哲學思想以形而上學為主要特征,以事物之理為研究對象,而事物之理常為互相連貫的形上學理,從而結成了形上哲學。一方面,這一哲學給西方文化帶來了生機,使之在自然科學、心理學、方法論等方面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另一方面,這種哲學主張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西方飲食文化的發展。西方飲食力求口味清淡,注重膳食均衡,早餐往往是雞蛋、牛奶、面包再加香腸,營養均衡,熱量充足;午餐往往是自助餐;晚餐通常是面包、香腸、牛排、炸雞、奶酪等,簡單又豐富。在宴席上,可以講究餐具、用料、服務,講究菜料的數量和營養搭配,甚至在西方人的廚房里,經常可以看到天平、計量器之類的工具。縱然有這些用心的搭配,但在味道上各種原料互不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了。

中國則是一種感性或美性的飲食觀念,注重飲食的感性和藝術性,味道是衡量菜肴好壞的一個重要標準。同樣,這種飲食觀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也是一脈相承的。中國哲學的顯著特點之一是宏觀、直觀、模糊及不可捉摸,其思維方式傾向于整體性、有機性與連續性,把天地間的萬事萬物看成是既相互對立又互相聯系的矛盾統一體。中國菜的制作方法是調和鼎鼐,菜系多樣,口味豐富。對于菜肴的制作過程也特別講究分寸,就是菜肴的整體搭配,追求菜料與配料和輔料的味道的完美融合,相互滲透。另外,中國菜肴包含了中國哲學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中國菜系具有百菜百味的特點,菜肴講究味道的美好、融合為度,度以內的千變萬化就決定了中國菜的質量和豐富,甚至決定了中國菜菜系的特點乃至每位廚師的廚藝。俗話說,“民以食為先,食以味為先”。中國人的飲食強調的是味道的相互調制,整體融合,追求的是一種在視覺、味覺、觸覺上難以表達的“意境”。但是,中國菜肴不太注重菜的營養充分,以及合理搭配,他們認為只要口味好,便可稱之為佳肴。人們在品嘗菜肴時,往往會很快辨別出菜的“好壞”,分出菜的“優次”;然而如果要說出問為什么“好吃”,為什么“不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難以表達清楚了。中國人對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這也恰恰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的突出特點。

二、飲食對象的不同

在中國的漢字里,“菜”為形聲字,與植物有關。據西方的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了六倍。中國的飲食以素材為主,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相傳西漢的淮南王劉安發明了豆腐。北魏的《齊民要術》是中國最早的素食食譜,里面介紹了 11 種素食。在中國人的菜肴里,素菜是日常食品,在平常的飲食菜肴中占主導,只有在春節或重大節日時,葷菜才進入平常的飲食結構。中國人的以植物為主菜,這與佛教文化有著千縷萬絲的聯系。他們把動物看成是“生靈”,視植物為“無靈”,這種思想表現在飲食生活上,則表現為主張素食主義,甚至延續到今天。但是,西方人一直秉承著游牧和航海部落的文化習性,生活方式以漁獵、養殖為主,以采集、種植為輔,主張葷食主義,食物多是肉類和乳制品,如牛肉、雞肉、豬肉、羊肉、以及牛奶、奶油、奶酪等等。這種截然不同的飲食習慣使得中西方人身體體形的變化,有人甚至把中國人稱為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具體來說,西方人身體普遍健壯:個子高、腿長、寬大的肩、發達的肌肉;而中國人則顯得個子矮小、肩窄腿短、色黃質弱。但從另一方面來講,由于西方人過量地攝取肉類脂肪類食物,而蔬菜等維生素的攝取量相對較低,所以西方人患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的概率要高于中國人。

中西方飲食對象的差異在文化行為方面另一個表現為:西方人喜歡開拓,探險、沖突;而中國人則安于現狀,固本守己。正如美國民俗學家露絲?本尼迪克特曾指出,中國人的文化性格非常近似于古典世界的阿波羅式,而西方人的文化性格則類同于現代世界的浮士德式。的確,西方人如美國人在開拓西部時,他們可以舍下一切,舉家搬遷,毫無牽掛,把整個家產往車上一拋,就走出去了。而中國人則一直守著“本”“家”和“根”思想,許多在海外漂泊幾十年的華人,末了還是要拄著拐杖回大陸尋根問祖。這種葉落歸根的觀念彰顯了中華民族深厚的凝聚力和中國民俗豐富的人情味。

三、飲食方式的不同

臺灣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現代中國學術論衡》一書中說到: “文化異,斯學術亦異。中國重和合,西方重分別。”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中西方飲食文化之中明顯地表現出這種“和合”與“分別”的文化特征。在中國,任何一個大小宴席,不管是家庭便飯、朋友聚餐還是商務會餐,用餐的形式都只會有一種,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在一起,菜肴擺滿一桌,齊家共享。在用餐方式上,中國人都用筷子夾菜,用勺子喝湯,用碗盛飯,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彰顯“和合”的文化特征,形成了一種祥和、團結、共趣的氣氛。大家坐在一起品味各種美味佳肴的同時,又可以彼此暢談,交流感情。在中國的餐桌上,人們彼此敬酒、相互禮讓,在美好的食物面前,體現了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當然,這種飲食方式有一些的不足之處,比如,食物的過度浪費、飲食的健康衛生,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和合”的文化特征和“大團圓”的價值觀念,也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的重要思想,而且一直延續到今天。

西式飲宴上,美味菜肴固然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只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于交誼結友,通過與周邊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際的目的。當然,中西方宴會交際的目的都很明顯,只是中國的宴會上,除了與鄰近客人交流外,用餐的人還會與全席甚至其他席的客人進行交流,而西式宴會上,交誼只是在與相鄰賓客之間進行。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式宴席好比是大家的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則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另外,自助餐也是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體現,西方飲食餐具比較簡單,用盤子盛食物,用刀叉邊切邊吃,喝湯則用專門的湯匙。餐具使用也有講究,不同的餐具有不同的用途,刀叉種類繁多,有主餐刀,主餐叉、甜品叉、餅叉;主餐匙、主湯匙、甜品匙、甜湯匙、茶匙、咖啡匙等等。宴會上所有食物會提前準備好,并整齊地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少取多拿,講究節約,用餐沒有固定的座位,喜歡自由走動,愉快友好地進行交流,即便是在外面請客吃飯,也是AA制,各人自付各人賬。這也表現了西方人對自我個性的追求和尊重。

總之,任何一個國家的飲食文化都蘊含著不同的民族文化,中西方飲食存在各式各樣的差異,當然,這些差異也是相對的。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跨文化交際使得世界各國飲食文化不斷的融合。今天,我們在大街上隨處可找到意式餐廳、法式大餐、麥當勞、肯德基等西方飲食,而中國菜館也是開遍了全世界。在全球經濟文化交流和整合過程中,飲食文化已成為不同文化之間的“紐帶”,悄悄地改變著全世界。實現世界各國飲食文化的大融合需要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欣賞。了解跨文化交際中的飲食文化差異可以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在享受不同美食的同時增進彼此了解,實現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參考文獻:

[1]徐文苑.中國飲食文化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2005.

第2篇:中西飲食文化融合范文

關鍵詞:餐飲;文化;融合

各民族飲食習慣、烹飪方式、舌尖偏好因其發展初期的地域位置、資源類別、耕作方式的不同,成年上萬年逐步形成了固式格式,以民族標簽的方式展示了民族歷史沿革和價值取向,成為廣義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過五千年文化積淀的中華民族因自然環境、儒家思想、社會更替等因素形成了“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的獨特飲食習慣、烹飪技巧以及“夫禮之初, 始諸飲食”的社會文化現象。在歷史發展中,中國飲食文化不僅在本土繁榮昌盛,也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中得以傳承和國際推廣。下文將以美國中餐館為例,闡述中國飲食文化的傳播、發展及融合。

一、中國飲食文化在美國的早期傳播與發展

美國“大熔爐”的社會文化標簽注定其飲食文化的多樣性和多元化,很難定義美國傳統飲食特征,它被世界性的舶來品如意大利通心粉、印度咖喱飯、中國小吃、墨西哥辣椒、歐洲海鮮、泰式料理所包圍。不過,民意測驗顯示還是中國菜名列前茅。據統計,僅在紐約,中餐館就有5000多家[1]。

有關最早將富有中國飲食文化的中餐館植根于美國的時間說法不一,但中餐館在美國的興起和普及不僅反映了備受歧視和壓迫的華人移民史,也形成了海外中華文化的標識。華人的飲食文化伴隨著他們的文化認同、生活習慣、與華人移民一起落戶美國。一個擁有300張座位的廣州餐館早在1849年就已在舊金山落腳[2]。隨著移民人數的增加和19世紀的經濟大蕭條以及1882年的排華法案出臺,眾多華人離開高收入的黃金礦,迫于生計開啟了唐人街的雛形并開始從事低利潤的餐飲、洗衣服務行業,相較萎靡的洗衣業,華裔餐飲業反而得到了迅速發展,劉海銘教授在《炒雜碎:美國餐飲史中的華裔文化》一文的數據足以證明:

對于早期的華人移民來講,飲食文化與移民經歷息息相關。自20世紀初開始,越來越多的華人移民成為餐館工人和老板。20世紀20年代的統計數據顯示, 在45, 614名已就業的華人中,有11,438人是廚師、侍者或餐館操作工。在20世紀30年代, 舊金山有6%的華裔成年男子從事餐館業, 而在東部沿海城市, 則高達20%~25%。至20世紀40年代末, 美國大陸有4300家中餐館, 7%的美國人經常光顧中餐館。十年后, 中餐館的數量增加到4500家,1959年, 僅紐約就有大約750家中餐館。更具有本質意義的統計數字是, 超過20%以上的美國人是中餐館的常客。

這個時期,美國低收入階層被華裔餐飲的物美價廉所吸引;同時,還為中餐館濃郁的中國色彩嘆為觀止,“雖然唐人街的建筑物是西式的, 但是它的氣氛卻是中國的, 繁榮、熱鬧。街上懸著彩色的燈籠, 餐館前面掛著絲制的三角形黃旗, 招牌上和旗子上都寫著漂亮的中文字體。涼臺上和窗前擺滿了鮮花, 拖在后面的辮子, 以及熟悉而嘮叨的廣東方言――這就是當年舊金山唐人街的寫照了。”[3]

隨著中國的開放、移民質量的提升、飲食健康理念的出現以及美國對中國的了解等因素,華人餐飲逐漸向特色、中高端方向發展,一改以往廉價印象,經營靈活,形式多樣,已由單一家庭式作坊走向多樣,逐漸迎合全球化經濟發展潮流。據美國《中餐通訊》報道:2005年10月,著名華裔電視烹飪秀主持人甄文達在亞洲食品展上演講時透露,全美中餐館數量達41350家,每年創造175億美元營業額,每天替美國家庭提供250萬份營養餐。最近資料統計,美國中餐館數量業已超過5萬家。美式中餐館在美國每年銷售額超過210億美元。華人餐飲業多元發展,既有特色型餐館,又有豪華型飯店,比如老布什酷愛的“北京飯店”烤鴨、克林頓喜愛的“美華”餐廳外賣;還有簡單快捷的餐廳、小型外賣、飲食連鎖店等,如滿洲鍋(Manchu Wok)、陳氏連鎖(Leeann Chin)、起筷(Pick Up Stix)、熊貓快餐集團(Panda Express)、香港大家樂集團的China Inn、美國百盛餐飲集團與香港Favorite餐飲集團合資的Yan Can餐廳。這些餐飲要么裝飾原汁原味,要么菜系豐富多采,要么原材料地道,并輔以中西結合的口味,不僅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也提升了文化品位。至此,以“典雅、和諧、精致”為特征的中國餐飲文化在美國得以繼承與發展。

二、中國餐飲的美國本土化――融合發展

中國餐飲自美國落戶開始,為尋求發展都在為適應美國當地人的飲食習慣而努力。中美飲食文化在此發展中不斷撞擊、磨合與互補,最終形成今天“中西合璧”的雙贏局面。以“炒雜碎”為例,炒雜碎在當時的中國并不是一個傳統上流菜肴,華人移民將它帶到美國,因美國人不食動物內臟,便以雞、牛肉等原料進行改良,后又因李鴻章訪美,經華裔餐飲老板及獵奇的美國媒體的大肆宣傳,一個時代的偽標簽――美國人想象的中國傳統菜肴“炒雜碎”享譽全美,甚至還有美國大兵二戰期間在上海要專門品嘗炒雜碎的故事。據Andrew Coe在其《炒雜碎:中國食物在美國的文化史》中這樣記載:作為那個時期的一位多產女作家,哈蘭德也總是抱著游戲的心態去嘗試新鮮事物,即使她已經83歲高領了。她寫道:這么多的民族團結起來共同組成了美國人民,這樣一來我們有各種各樣的飲食習慣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就我個人而言,我喜歡這種多樣性。嘗試新的菜品對我來說是一種享受,我也很愿意把這些菜品添加到我那張早早就已經廣泛收集了各地美食的就餐列表當中去。我們很早就開始嘗試和享受雜碎這種菜肴了,并且隨著吃客人數的增加,我們想要在這道中國菜的做法上得到全部或是部分的指導,比如:要用什么樣的方式來為吃客們提供服務。[4]至此,一個有趣的“雜碎”文化現象隨即出現,“雜碎”餐飲、“雜碎”夜店、“雜碎”歌曲,甚至百老匯大街出現與“雜碎”食物無關的高級社交酒吧,直至上個世紀70年代末,一個標識才逐步退出舞臺。

如今,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中式餐飲憑借著其獨特的文化特征正在征服著美國人的味蕾,在美國飲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與墨西哥風味、意大利風味一道成為美國三大飲食風味。據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網文《華人的驕傲 數字話中餐――美國中餐發展150年歷史回顧(三)》,美國有93%的成人吃過中餐,10-13歲的小孩中有39%喜愛中餐,只有9%喜愛美國菜。具有民族責任感的中華飲食企業一貫堅持“色、香、味、形、器”的哲學統一,給人以視覺和味覺美的享受,中式烹飪在原材料的搭配和刀工上的講究無疑是奢侈藝術品的創作;同時,為適應美國多元文化,中華餐飲本土化發展趨勢顯著,即融入美國“突出個性,注重自我”的食用原則和現代健康理念,同時,又吸納借鑒其他民族飲食文化如俄羅斯羅宋菜、意大利面點、土耳其烘烤、印度咖喱、日式料理,創新烹調方式,中美飲食文化得以大融合。

三、總結

因飲食文化習性差異,中國餐飲在美國的發展經過排斥、崛起與融合發展的階段,中國餐飲業要在未來的美國市場獲得一席之地,還需要在飲食文化推介上面做足功夫,并加強高科技的引入、機制的創新、企業文化挖掘以及海外華人團結的中國心。

參考文獻:

[1]趙巧萍:美國華人餐飲業今昔談[J].北京:工會理論與實踐,2003年10月第5期

[2]劉海銘著,李愛譯:炒雜碎:美國餐飲史中的華裔文化[J].北京: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0年3月第1期

第3篇:中西飲食文化融合范文

摘要:全球化是當代社會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之中強勢文化與海南本土的飲食文化的文化沖突不斷深入化,海南本土飲食文化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特征。研究當下海南本土飲食文化的文化沖突,對保護與發展海南本土飲食文化是很有意義的。

關鍵詞:海南本土飲食文化;全球化;文化沖突

在經濟全球化的洶涌大潮奔騰向前的時候,文化沖突往往也成為人們關注的主要話題。海南本土飲食文化的文化沖突研究就不得不將其放到全球化的語境下,才能對其發展趨勢有全面的認識。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海南的飲食文化雖然豐富多樣,但本土特色的飲食文化卻受強勢文化所沖擊而不斷消融。我們應該重視海南本土的飲食文化的沖突的研究,這樣才能更好發展海南本土特色飲食文化。

一、 海南本土飲食文化概況

海南島自古通過瓊州海峽與大陸隔開,在這個四面環海的海島上形成了自身飲食獨特的文化。海南本土飲食文化以閩粵菜系為基礎,融合了黎苗等少數民族風味,吸收了各地移民的美食文化,逐漸融合形成了自己的菜系——瓊菜。瓊菜的風味特色以鮮、香、甜、酸、淡為主,格調自然淳樸、洋溢著海島的風情、南國的韻味濃厚,海南本土飲食文化可以說具有四個方面的特點。

(一) 豐富的飲食原料

海南四面環海,擁有者我國最為豐富的海洋資源。廣闊的海域孕育著豐富的海產資源,據不完全統計海南島有魚類600余種,這有著開發以海鮮原料為主的美食的優勢。海南中部是山區而且還是全國的“生態大省”,再加上熱帶宜人的氣候與豐富的光照,使海南成為了一個物產豐富的資源大省,海南的蔬菜、糧食豐富而且還是胡椒、辣椒等調料的產區。此外,海南野菜資源也是十分的豐富,目前已發現的就有上百種,再加上這里的野菜一年四季都可以采食,不受季節的限制,海南可據此推出系列野菜保健餐。

(二) 特色的熱帶作物與水果

海南素有“天然溫室、熱帶果園”的美稱,不僅栽種面積大,而且種類繁多,四季飄香。特別是熱帶水果,據統計海南目前有61科、138屬、273種水果。如大家所熟悉的椰子、香蕉、芒果、荔枝、龍眼等等都是海南特色的水果。由于其豐富的水果優勢,海南推出了如椰殼飯、椰撻、清補涼等特色水果原料的飲食,別具風味。

(三) 獨特的飲食口味

瓊菜強調原汁原味,所常用海味、多用野味,菜肴中也多見特色的海南水果。海南菜講究色、香、味、形俱佳,突出特點就是保持食物的原味、真味。具體手法有白切、清蒸、清燉、原汁、凈涮等。原料注重鮮活、口味清淡。海南人崇尚回歸自然,清、鮮、淡為特色的菜肴保持了自然的風味,所以海南菜營養豐富,對人的身體健康極為有益。

(四) 傳統的黎苗美食

海南島自古就居住著百越人,也就是現在黎族的祖先,他們大概在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中期或更早的時期遷入海南島。而苗族潛入海南島則源于明代嘉靖或萬歷年間。五指山是黎苗的聚集地,黎苗兩族在這個熱帶的自然地理環境中都形成自身獨特的民族差異性。海南是一個孤島,自古與大陸隔絕,再加上五指山山高路遠,這些都使得黎苗族傳統的美食文化都可以較好的保存下來。在黎苗美食中較有特色的有:五彩飯、竹筒飯、黎家酸菜、魚茶、黎家腌魚等等。

二、 沖突下海南本土飲食文化的新特征

眾所周知,文化本身的特質就決定了文化沖突勢必不可免的,文化沖突是文化發展的必要方式之一。但隨著全球化的進行,必然結果就是人與人、地區與地區的聯系在前所未有的深度與廣度和范圍全面開展,這使得以前某范圍之內的文化形式,不得不面對新對手們,接受新的挑戰。海南的飲食文化與它的發展也在全球化中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并突現出了以下幾個新的特征。

(一)空前的豐盛性

全球化使物質與文化突破了地域的限制,飲食消費對象開始和當下生活的地方聯系是非常的微弱,這種式微的狀態必然是將飲食種類的范圍擴大至無限的異地時空,這使得今天海南的飲食文化在全球化的作用下出現了異常豐盛的特征。在海南不但可以吃到云南米線、四川火鍋等我國的各地風味美食,來自異國他鄉的韓國料理、西式料理等美味也是應接不暇。同時海南的本土特色飲食如四大名菜(文昌雞、加積鴨、和樂蟹、東山羊)、臨高乳豬、定安骨頭湯等等在海南大街小巷也是隨處可見。在海南便可以不用費力便可以吃到八方美食,雖然在海南不同飲食文化各放異彩是全球化作用下當代時代的一個特征,但在面對如此豐富的世界各地的飲食文化也不得不對本土的飲食文化是一個沖擊與挑戰。

(二)不斷的創新性

由于全球化使海南的飲食文化種類達到前所未有的豐盛程度,要想在這競爭激烈的飲食行業中脫穎而出,就只有不斷的創新。海南本土的飲食文化在劇烈的沖擊下,在繼承與發展自身的飲食文化中也是需要創新的。近些年,人們越來越追求綠色與健康,一系列的“綠色飲食”、“健康飲食”層出不窮。海南的野菜齋、定安的骨頭湯、萬寧的魚湯等等本地美食都是打著“健康”的旗號進行開發創新。當然創新不但只是指飲食內容上的創新,還包括形式與包裝上的創新。食品的符號價值隨著全球化越加重要,聞名全球的肯德基、麥當勞從其店面的裝修到食品的包裝再到其廣告宣傳都有很強的識別性,這種全球連鎖的快餐店都屬于自己的專屬顏色與符號。對于海南本土的飲食文化就應該從自己的視覺上與整體也進行創新,形成自己的獨特特色。

(三)危險的整體性

全球化讓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球村”,事物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各種飲食文化也因整體性的特征也緊密的聯系成一體,各種飲食業的加盟餐飲業遍及海南島。但這種整體性雖為發展與傳揚飲食文化帶來益處,但也滋生出一種日益凸顯的危險性,它帶來了一榮俱榮也伴隨著一損俱損,容易引發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多米諾骨牌”效應。2003年,禽流感全球盛行,海南的“四大名菜”中的文昌雞與加積鴨受其影響而銷量銳減。這對海南本土的飲食文化是一個新的挑戰,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就不得不充滿憂患意識,對外界的變化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整體性就是一把雙刃劍,對此必須加以重視。

三、對策及建議

全球化的浪潮既帶來了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也帶來了它們之間的激烈碰撞,甚至是彼此間的沖突。飲食文化本來就具有本土化、現代化、世界化的特征,但世界化、現代化的特征都是以本土特色為基礎的,少了本土特色飲食文化將失去其核心的價值。海南本土飲食文化的發展既不是全盤的學習別人,更不是將自己的本土化進行泯滅。在海南島建設國際旅游島的契機下我們更應該將海南的飲食文化推向全國、推向世界。面對全球化下的海南本土飲食文化的沖突,筆者有如下對策與建議。

(一)豐富與完善海南菜系

充分認識自身文化的價值,增強本土文化的自信心,并融入其他文化的精華。海南本土美食之所以能成為一種文化,本身就因為它在具有自己獨特的差異性。瓊菜講究營養、清淡,但卻多以白切、清真、涼拌為主的簡單制作,制作方法粗糙、落后。再加上由于傳統的瓊菜特色很容易與粵閩菜的特色相仿,很難在眾多菜系中突出重圍。要想發展與完善瓊菜,我們就必須在挖掘原有菜品的特色下融合各菜系的精華,采他家之長補自家之短,運用創新的方法繼續突出海南特產的特色其黎苗民族風味的特色。

(二)樹立品牌優勢,打造“綠色、天然、健康”的飲食文化

在飲食文化不斷沖突下海南本土的特色飲食開始逐漸被快餐文化、西餐文化所取代。這是因為西方的飲食文化都有一個很強的品牌意識,并打造了屬于自己飲食的品牌文化。本土的文化要想發展就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就像永和豆漿與天津小籠包一樣打造出色的餐飲品牌。海南有全國最好的空氣、水質環境、大氣環境質量據全國的領先水平,正因為這些優越的環境優勢再加上海南本土飲食文化的特色,海南可以打造“綠色、天然、健康”的健康飲食品牌文化。

(三)融入市場,加大宣傳

正因為海南本土飲食的文化沖突讓我們更加重視對自身的特色飲食文化的保護。但全球化是伴隨著市場化進行,所以在發展本土特色的飲食文化就要有意識將自己的融入市場經濟中,并加大對自身的廣告與宣傳,要注重利用網絡營銷、電視營銷等現代營銷手段,擴大本土飲食文化的知名度。對于海南本土飲食文化而言就是要順應時展的浪潮,在保留其精華與本質的文化特色的條件下不斷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隨著時代的變革而變革才能在全球化中立于不敗之地。

“從全球著眼,從本地著手”一直是全球化中西方流行的一句警句。它說明了無論全球化的普及程度有多快,進程有多深,都不要忘了遵循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對本土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在不斷的各元素的飲食文化的沖突下,海南的本土飲食文化要想得到升華與發展,首先就要建立對自己文化的信心,其次要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不僅要深入研究自身文化的特色之處,還要去融合與吸收其他飲食文化的精華。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繼承、發展、弘揚海南本土的飲食文化。

參考文獻:

[1]李曉東.全球化與文化整合[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2]劉荊洪.海南飲食文化初探[J].海口經濟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第4篇:中西飲食文化融合范文

關鍵詞:西方;飲食文化;營養表現

在當今社會,中西方飲食文化隨著人們之間的交流往來不斷相互滲透、融合,特別是在西食東漸的大背景下,西方飲食文化逐漸成為現今社會文化領域最流行的話題之一。西方飲食文化在我國人民的飲食消費中產生了重要影響,正確看待和認識西方飲食文化,特別是借鑒西方飲食文化中的有益部分,如西方飲食文化中的營養理念,對促進我國餐飲業發展有積極作用。

1西方飲食文化的概念及營養借鑒

西方飲食文化是指西方人在較長時期內,通過對飲食品的生產、制造、加工、消費、實踐等過程中,在飲食方面所創造和積累的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1]。其主要內容涵蓋了西方飲食文化遺產、西方飲食民俗與禮儀、西方飲食科學與歷史、西方肴饌文化、西方飲品文化和西方餐飲環境藝術等方面。西方飲食文化的營養理念在諸多方面均有涉及,特別是在西方飲食科學、西方肴饌制作技藝等方面值得借鑒。

2西方飲食文化營養理念的理論基礎

西方飲食文化從本源上根植于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為八個字,即科學、民主、公平、法治[1]。在科學精神上的體現,主要表現在其思維模式方面,西方人提倡分析思維,即在探討客觀事物時,將對象分解為各個組成部分,然后對各個部分進行細致入微的精確研究,注重定量分析,力求獲得邏輯嚴密、數據精確的結論。西方飲食文化中營養理念就產生于這種科學的思維模式上,客觀探尋食物與人體健康之間的關系,如食物中的營養成分與人體需求關系、營養素的量化達標與人體需求關系、食物的合理搭配與人體健康關系等重要內容。所以,西方飲食文化營養理念的理論是建立在西方科學分析思維模式基礎之上。

3西方飲食文化中的營養表現

3.1飲食觀念上的營養表現

西方人在飲食觀念上的營養表現主要在兩個方面:①天人相分的生態飲食觀。②膳食均衡的營養飲食觀。

3.1.1天人相分的生態飲食觀

西方人在飲食觀念上強調天人相分,即指人在攝取自然界的食物原料制成的肴饌、維持生命、營養身體時,必須適應和滿足人體自身的需要,強調人的飲食選擇只需適合人作為獨立體的需要,不必刻意適應自然環境[1]。據此,西方人制定出了《每日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強調飲食須滿足不同性別、年齡、勞動強度等不同生理條件的需求,年齡從0~80歲之間劃分為嬰兒、幼兒、兒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以及孕婦、乳母等不同群體,勞動強度分為輕、中、重三個等級。而且,尤其強調特殊生理條件如兒童、孕婦、乳母、老年人等群體的營養攝取,對于特殊病理如心腦血管疾病、痛風、糖尿病、高血脂等人群,和特殊作業如高低溫作業、鉛作業、苯作業等人群,也有相應的膳食原則。

3.1.2膳食均衡的營養飲食觀

膳食均衡的營養飲食觀,是指在天人相分生態飲食觀的基礎上,根據人體對于各種營養素的需要來均衡、恰當地搭配食物種類和數量,著重強調合理配膳,即通過平衡膳食達到合理營養、增進機體健康的目的。①西方人在這個觀念的引導下,根據不同條件的人群制定了不同的膳食指南,如《2015—2020年美國居民膳食指南》的主要內容就是:始終保持健康的飲食模式;重視食物的多樣性、營養素含量和攝入量;限制來自添加糖和飽和脂肪的能量攝入,并減少鈉的攝入量;轉變食物選擇習慣,選擇健康的食物和飲料;無論何時何地,都應支持和實踐健康飲食模式。②在膳食指南的基礎上把相應的條款進行量化,設計出膳食金字塔或是其他形象化的表現形式。比如,《2015—2020年美國居民膳食指南》的形象化表現為“我的菜盤”,菜盤中涵蓋了四類食物,分別是谷物和蔬菜各占整個菜盤的30%,水果和富含優質蛋白質類食物各占整個菜盤的20%。同時,菜盤的右上角標有一杯牛奶的圖示,面積比例約為谷物的一半。通過這種“我的菜盤”形象化表示了每天應該要攝取的食物種類和大致數量比例,便于廣大居民掌握。同時,還對圖示的菜盤進行了部分文字說明,如針對菜盤中的蔬菜、水果的文字說明為:讓盤中食品一半為水果和蔬菜,選擇紅色、橙色和深綠色的蔬菜,如西紅柿、甘薯、花椰菜和其他蔬菜。把水果加入正餐中,成為主菜或伴菜,或作為甜品。通過簡易的文字描述,更加具體化。

3.2菜品組成上的營養表現

西方人正餐飲食的菜品組成上主要包括餐前面包、開胃菜、湯菜、主菜、甜點等,這種菜品組成模式能較好地體現膳食均衡的營養飲食觀。比如,杭州某意式西餐廳在圣誕節推出的套餐菜品組成為佛卡夏面包、凱撒沙拉、番茄濃湯、扒烤牛里脊配小胡蘿卜土豆泥(牛肉5成熟)、藍莓撻,現就此套餐營養分析如下。根據套餐菜品組成列出原料組成,見表1。從表2可得出,此套餐體現了食物多樣化原則。從表3可得出,套餐提供的能量和營養素含量與其波動范圍比較,均達到或超出標準,符合要求。

3.3西方肴饌制作技藝上的營養表現

3.3.1用料技藝上的營養表現

①在西餐中,有許多菜肴是生吃的,如開胃菜中的各種沙拉,一般選用各種新鮮的蔬菜,基本上只是清洗切配后即上菜,因此能最大限度地利用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減少營養素流失。②奶制品在西餐中的應用非常多,有鮮奶、奶油、奶酪等,如披薩中用到奶酪、土豆泥中用到淡奶油等,是每日鈣質的主要來源。③西餐中經常用到的蔬菜如洋蔥、西蘭花、胡蘿卜、番茄、西芹等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物質,如番茄中的番茄紅素、西蘭花中的異硫氰酸鹽等具有預防腫瘤和心腦血管疾病的作用;同時,西餐中經常用到的香味調料,如百里香、迷迭香、羅勒等,含有大量的揮發油,抗氧化性強,也有類似的預防作用。

3.3.2調味技藝上的營養表現

西餐調味技藝上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重視少司的制作,西方現代菜肴在少司的制作上多用原肉汁調制,或者使用新鮮水果、蔬菜、香料制作,非常強調簡單、營養、健康,比如烤三文魚配牛肝菌皮的少司制作就是用檸檬汁、檸檬皮、鹽和少量橄欖油攪拌而成,又如扒烤和牛的少司制作就是由薄荷、寬葉芹、水瓜柳、鹽和少量橄欖油攪拌而成的香草醬,此類少司少鹽少油且大量使用蔬菜、水果或是各類香草,膳食纖維含量高,很符合現代人們追求健康的理念。

3.3.3制熟技藝上的營養表現

西餐制熟技藝在營養上的表現,主要表現在部分烹飪方法上,如溫煮,指在一個大氣壓下,原料在微沸的水中(75~95℃)中加熱成熟的方法[1],菜品如溫煮海鮮沙拉。又如扒烤,是將原料先放在扒爐(條扒爐或平扒爐)上加熱,使原料表面遇高溫蛋白質變性后鎖住水分和其他營養成分,然后放入黃油、調味香草、大蒜進烤箱進一步烤制成熟的方法,菜品如扒烤和牛。這些烹飪方法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減少營養素的流失,是最能體現西餐在制熟技藝上的營養理念的。類似的烹飪方法如燉、燒或燜、燴等具有相同的作用。

4結語

我國傳統餐飲的發展依賴于創新,在現今中西餐飲大融合的趨勢下,其中重要一個創新點就是巧妙合理地借鑒西方飲食文化中的有益部分,特別是西方飲食文化注重營養理念的應用,是符合現代人追求飲食營養來維護機體健康這一迫切需求的,因此,應對西方飲食文化中體現營養理念的飲食科學和肴饌制作技藝等方面的內容加以借鑒,應用到我國餐飲業的發展中。

參考文獻:

[1]杜莉.西方飲食文化[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

第5篇:中西飲食文化融合范文

摘要:現代社會禮儀無處不在,也正是這些禮儀困擾著我們很多人,餐桌禮儀文化是最重要的非語言文化,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經驗。我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在堅持自己的優秀文化傳統的同時,要采用一個客觀、寬容、尊重的心態對待異國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際中能恰當地、得體地進行交際。

關鍵詞:中西方;餐桌禮儀;比較;差異

中西文化歷來是世界文化的兩大派系。而飲食文化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餐桌禮儀文化又是構成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角色。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區的人民都在飲食中自覺不自覺地透露著自身深刻的文化背景。當我們進入21世紀,就要不可避免的參與跨國文化交際,飲食文化正是國際文化交流中非語言交流的重要部分。世界之大,各地文化風俗、人文地理都不相同,而我們通過分析中西方餐桌禮儀文化的差異,能提高外語學習者對西方文化、語言的了解,以便交際。

1、餐桌禮儀方面的差異

座位安排、餐具、進餐方式等都直接反映了當地人的社會生產模式與文化取向。現代社會禮儀無處不在,用餐不單是滿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一種社交經驗。而中西方在餐桌禮儀方面的要求也有許多差別,同時了解中西方餐桌禮儀能有效避免失禮于人。

1.1就餐氣氛的差異

西方人的飲食講究是一人一份的分餐制。西方人一上餐桌就會靜靜的享受自己的盤中餐,即使要分享食物,也會用小盤分好,各自食用。進餐時與客人交談的音量保持對方能聽見的程度即可。咀嚼食物時不要說話,即使有人與你講話也要等咽下食物之后再回答。而中國人則相反,一坐上餐桌,往往會滔滔不絕,互相夾菜,互相勸酒,以顯出彼此的熱情與關心。這種鬧從某種程度上反應了人們內心的愉悅,溫馨和睦,一團和氣。中國人餐桌上的鬧與西方餐桌上的靜就從根本上反映出了其文化的差異。

1.2座位排序的差異

中西方人在正式宴會上都講究座位的安排。在中餐餐桌上常用圓桌,一般情況下,坐北朝南或者正對門廳的座位為上座,兩邊為偏座。通常是讓年長者、位高權重者或主賓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與上座相對,其余客人則按重要程度做偏座。在中國,長期占統治地位的是儒家文化與思想,所以長幼有序,男尊女卑作為了排座的標準。總之,在中國,左為尊,右為次;上為尊,下為次;中為尊,偏為次。而在西方正相反,右為尊,左為次。西方餐桌常用長桌,男女主人分別坐兩端,客人位于兩旁。以男女主人的右手為上,按男女主賓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在安排上將尊重女性、女士優先作為排座標準。

1.3餐具的差異

西方人用餐習慣使用刀叉,中國人用筷子。這兩種不同的餐具不僅帶來了進食習慣的差異,還影響了東西方人的生活觀念。西方國家由于受狩獵文化的影響,喜歡爭強好勝,樂于冒險。在他們看來,食物是人們暴力之下的產物,金屬的刀叉代表著一種進攻,一種強硬。同時,西方的分吃折射出西方人的獨立,強調個性的尊重與平等。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其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用餐時只有把兩根筷子一起配合,才能運用自如,準確無誤,這體現了中國文化和諧統一的精神。筷子帶來的合餐制,也突出了中國人牢固的家庭觀念。在使用餐具時中西都有不同的規范。比如中餐進餐時不能用筷子向人指指點點,更不能把筷子插在米飯中。西餐中使用刀叉時要左手拿叉右手拿刀,進餐中需要放下刀叉時應擺成“八”字型,分別放置在餐盤邊上,刀刃朝向自己,表示還要繼續用餐。用餐結束后,將叉子背面向上,刀刃與叉子并攏,平行放置于餐盤中。

1.4進餐禮儀的差異

西餐進餐禮儀傳達的是一種對‘美’的精神追求,不但要求食物的味美,而且更要享受進餐的過程。不但要衣著整齊,坐姿端正,還應輕言細語,耳邊通常還伴隨著柔美的音樂。在進餐過程中,人們不允許在喝湯時發出聲響,不允許吸煙和勸酒。不能用自己的餐具替他人取菜,不要將盤子里的食物全部切好后再用,不能將骨頭或者不吃的食物放在臺布上,應該放在盤子的一角。中餐的進餐禮儀體現一個‘讓’的精神,入席后所有的人都會等待主人,只有當主人請大家用餐時,才開始動筷子,而主人一般要先給主賓夾菜,請其先用。新菜上來的時候,客人們也會相互夾菜,以示關心。

1.5餐桌上離席的禮儀

西方人用餐的時候基本上都不會開手機,除非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手機鈴聲都會很小聲,有電話來你要先跟大家說“對不起”然后起身離席出去聽電話。用餐結束時,人們首先將腿上的餐巾拿起,隨意疊好,再放回餐桌的左側,然后起身離座。用餐后,須等男、女主人離席后,其他客人才能離開,告別時還要向主人致謝,更為正式的,回家后還可再以電話或致謝卡致謝。吃中餐時,接聽電話雖然也是不禮貌的表現,但是中國人對此細節并不太在意,手機響了直接出去接或者就在座位上接。用餐結束后會等主人來宣布結束,感謝賓客們前來用餐。在主人和主賓離開座位后,其它客人才慢慢離開。

2、結論

中西餐桌禮儀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異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全球化及信息交流的加快,中西餐桌禮儀文化將在碰撞中不斷融合,在融合中相互補充。我們只有多了解中西方文化,深入去探索文化差異,將二者合理有機的融合,才能真正適應我國當代社會的禮儀文化體系,以及消除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文化障礙而產生的誤解,這對我國文化的傳播、文明的發展已經國際地位都有較好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瑪格麗特·維薩.餐桌禮儀:文明舉止的起源、發展與含義[M].劉曉媛,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第6篇:中西飲食文化融合范文

[關鍵詞] 飲食文化;飲食習慣;餐桌禮儀

【中圖分類號】 T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4)03-209-2

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其中孕育著博大精深、燦爛豐富的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有著“烹飪王國”之稱,在全世界范圍內享有盛譽。有學著說,中國飲食是一種藝術,烹飪的菜肴不僅僅是色香味俱全,而且葷素科學合理搭配更加注重營養。俄羅斯也向世人展示著其獨具魅力和與眾不同的飲食文化,俄羅斯飲食雖然在食物制作上較為粗糙一些,但是講求實惠,尤其是冷菜居多。俄羅斯飲食文化經過了千年的發展后,也成為了世界美食園中的一朵奇葩。中俄兩國飲食文化各有千秋,本文將對中俄的飲食文化的異同給予簡單分析。

一、飲食習慣

隨著中俄兩國交流的不斷深入,使得中俄兩國人民在經濟和文化上對彼此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文化―不僅有歷史文化、科學文化、還有飲食文化。不同的民族在飲食文化上都有自己的特點。這取決于不同種族的思維方式、地理位置、生活習慣等。下面我們將對中俄兩國在菜肴、飲品等方面來進行對比。

對于菜肴,主要影響其味道和美觀的因素是烹調技巧。不同于中國的煎炸烹炒,俄羅斯人通常喜歡使用燉的方式來做菜。與中國的“魯、川、粵、閩、蘇、浙、湘、徽”這菜系的繁華相比較,俄羅斯的菜肴就略顯單調,但俄羅斯的飲食更注重對于食材原汁原味的保護,和營養的最大化。這也反映出俄羅斯人純真的性格,不追求復雜,簡單而風趣。

俄羅斯最出名的兩大飲品就是伏特加和格瓦斯,一個是烈酒,一個是飲料。中國享譽國內外的飲品是茶。伏特加在俄羅斯的重要地位,不僅是一種歷史的沉淀,更是其地域環境所趨,俄羅斯常年溫度偏低,伏特加這種烈性酒有助于人體血液循環,會促進產熱,又是純糧食釀造,云集多種優勢于一身,伏特加不得不成為俄羅斯人餐桌乃至街頭巷尾的最愛。格瓦斯也是俄羅斯的獨特代表,是一種由小麥等糧食發酵釀造的帶氣飲品,性質溫和,是小朋友的最愛。在中國的哈爾濱更是隨處可見這個代表著俄羅斯的飲料。中國的茶分為很多中,就其顏色看,可分為綠茶和紅茶兩種。當今,喝茶早已不再是中國人的專利,由于茶馬古道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茶已經走向了世界。俄羅斯人在吃甜點的時候特別喜歡喝加糖的紅茶。

中俄在飲食文化上的相互影響,彼此融合更是兩國搭建和諧橋梁的美好見證。

二、民族傳統

地域性差異劃分了不同的民族,代代相傳更衍生了各自的傳統。地理面積橫跨亞歐兩個大陸的俄羅斯,多半屬溫帶與寒溫帶氣候。而中國地處熱帶,亞熱帶,溫帶。相比之下,我國的氣溫就不像俄羅斯一樣的寒風凜冽。這種天然的生活環境也造就了中俄飲食文化的差異。天寒地凍要求俄羅斯人要攝入更多的熱量,以維持身體所需。所以,在俄羅斯,你更容易見到的都是高熱量的食品。在俄羅斯有世界著名的黑巧克力;還有日不離手的加糖咖啡;餐桌中更有不可或缺的第三道菜:甜點(冰淇淋、巧克力、奶茶蛋糕等)。這種對糖類的依賴不只是他們的喜好,更是一種生活習慣。

(一)日常飲食傳統。在中國,因為地域不同,飲食傾向也有著差異,民間有著這樣一句婦孺皆知的頗具代表性的俗語: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在主食的選擇中,南方人更多的吃米飯,北方人更多的喜歡吃面食。

飲食方式上,中俄兩國都是一日三餐,但是對于每次用餐的講究則大不相同。中國人對于食譜沒有明確的要求或規矩。俄羅斯人在飲食中,卻是十分講究上菜的先后順序的,這個順序是一種民族傳統,不能顛倒。他們通常一餐要分為三道菜。第一道菜:湯。在喝湯之前他們還會先上些冷盤(通常為沙拉)。湯的種類有很多,通常都是以蔬菜為主料的湯居多。其中,最著名的湯當屬紅菜湯又被稱作羅宋湯,可以堪稱為俄羅斯美食中的一大標志。其整體呈現桔紅色粘稠狀或湯狀,所用材料以牛肉塊、胡蘿卜塊、洋蔥、紅菜為主。第二道菜:肉類,通常以肉類、魚類為主。其中制作方式主要是熏制、腌制。第三道菜:甜品。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菜肴中,會經常有奶酪、黃油的作陪。對于乳制品的偏愛也是一種生活習慣。

中國人喜歡先吃了主食,快要吃飽的時候來點湯。這是傳統的飲食習慣,但從營養均衡、膳食保健的角度講,飯前喝湯具有潤腸的作用,而且俄羅斯的三道菜就豐富了食材的多樣性,這樣營養的攝取就更全面。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你所見到的俄羅斯人都是身強體壯,男人剽悍魁梧,女人豐滿肉感了。

(二)待客飲食傳統。禮尚往來,宴請賓朋一直都是生活社交中的一部分。在宴請的方式上,中俄略有不同。中國人有“上車餃子,下車面”的習俗,這也是老祖宗留下的,所以中國人在接待客人是除了滿桌子的各路美食以外,通常都有餃子作陪。“餃子”這一中國原創的美食現如今已經流傳到了世界各地,由于其味美、方便也被廣泛接受。在爺爺奶奶那輩人眼中,餃子就是最好的接待客人的食品。再俄羅斯,有這樣一句諺語:“Без соли хлеб не еда.” 沒有鹽的面包不算食物。“Без хлеба не обедают.”食不可無面包。可見,俄羅斯人在款待貴賓的時候都不能落下了面包這一主食,俄語寫法“хлеб”,在中國,有著名的俄羅斯“大列巴”,特別是在黑龍江省會堪稱“哈爾濱一絕”,“大列巴”這個稱呼就是從俄語音譯來的,體型巨大,從大列巴在中國的影響力就可以看出這種以面粉和麥粉為主要原料的主食也成為了俄羅斯飲食文化的一個優秀代表。

三、餐桌禮儀的異同:

中國乃禮儀之邦,在人與人的交際中到處都充滿著禮儀。有談話禮儀,行為禮儀,還有餐桌禮儀。縱觀歷史,中俄兩國在餐桌上的禮儀有這樣幾個方面值得探討:

(一)餐具使用的禮儀。中式餐具和俄式餐具有著明顯的差異。眾所周知,中國人發明的筷子聞名于世,它不僅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結晶,也體現了中國飲食文化的魅力,專家稱,筷子有助于提高人們的記憶力,經常使用可以有助于預防老年癡呆癥。中國人在喝湯的時候用勺子,在吃米飯的時候用碗盛。在喝飲品的時候用杯子,其中,玻璃杯子是用來喝酒的,陶瓷杯子是用來喝水的。筷子用完后要放在筷托上,并且筷子要放在右手邊,杯子都要放在左手邊。在餐具的使用方面有以下注意事項,在使用筷子時,要兩支筷子同時使用,不能單一使用。也不能用舌頭去舔筷子。在用餐時切忌揮舞筷子,不能用筷子指向別人,不能用筷子插取食物或將筷子插在飯菜中。不能用筷子敲打其他餐具,也不能把筷子放在杯子里。在使用湯匙時,不能用湯匙取菜,不能將湯匙全部含入口中吸吮;不能將湯匙中剩余湯汁再放回湯碗中,當湯較熱時,不能用湯匙攪拌。在使用食盤時,里面盛放的菜數不宜過多,品種以一種為宜。在使用飯碗時,除食用主食外,切忌端起飯碗,飯碗內只可盛放少量菜,不能盛放湯或其他食品殘渣。在使用牙簽時,只宜使用一次;不能用牙簽扎取食物;不宜將牙簽叨在口中。

俄式餐具種類較中式餐具簡單些,俄羅斯人最常用的餐具是刀和叉,在用餐時正確的拜訪位置是,叉子放在盤碟的左邊,刀和湯匙放在右邊,酒杯要放在盤碟的前面,在進餐過程中要左手拿著叉子,右手拿著刀,并且要輕握后半部,食指按在柄上。左手用叉子按住食物,右手拿刀將食物切成小塊,然后用叉子將食物送入口中。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每次只切一塊,不要一下子全部切完,切食物的時候每塊大小應掌握在一口量為佳。只有在不用刀切割食物時,即刀叉不同時使用時,才可以改用右手拿叉子。刀除了用于切割食物,還可用來把米飯等食物撥到叉子上,但切忌用刀將食物送進口中。在正式的宴會上,每吃一道菜都要換一副刀叉,擺在面前的多副刀叉,應由最外面的那副依次向內取用。每道菜吃完后,應將刀叉平行擺放在盤內,這樣做的目的是讓侍者就知道什么時候可以撤盤。如果沒有吃完而需要放下刀叉時,一定要把刀叉呈八字擺放在餐盤兩邊,這表示用餐尚未結束。

(二)主客位置及食物位置的禮儀。在中國的飯桌上很重視主人、客人座位的位置,食物或茶壺的擺放也頗有講究。中國人講究“尚左尊東”,對著門的是最尊貴的位置。因此在會客或者宴請時,對著門做的一定是東家。客人當中距離主人位置越近的就越尊貴,左手邊的比右手邊的地位更高。中國民間有個迷信的說法:茶壺嘴對著人,可能將人的魂魄吸走。所以要注意茶壺嘴的擺放位置。

在俄羅斯,餐桌的位置禮儀同中國正好相反。他們是以右為尊,左為次。男士跟女士要交叉著就座,通常男士會為女士推開椅子,請其入座。

(三)食物的剩余量所蘊含的禮儀。到好友家里做客,主人忙碌半天準備了豐盛的大餐。去別人家做客,除了記得帶禮物,還有一個很細微卻不得不注意的禮儀。

作為客人,對于食物的使用量也要掌握個度。在中國,主人請客,害怕食物不夠而賓朋沒有吃飽,所以準備的食材都是能有剩余的,餐畢,要多少有些剩飯殘羹在,主人才會覺得有面子,心里才會舒服,覺得自己這次宴請準備的還不錯。而在俄羅斯人家中,他們以主人的身份邀請你做客,同樣會熱情款待,只是文化差異,他們的禮儀是必須將自己餐盤里的食物全部消滅掉,這樣會讓主人認為自己做的菜很受歡迎,客人在自己家就餐很愉快。

現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國之間的國際化交流,我們的飲食文化也不少傳入了

俄羅斯。俄羅斯的飲食文化也逐漸影響著中國,全世界飲食文化將繼續共同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薇.中俄飲食文化差異分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1,(11).

[2]褚敏.俄羅斯的飲茶文化[J].俄羅斯文藝,2001,(01).

[3]王洪玲.中俄飲食文化差異探析[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0,(01).

第7篇:中西飲食文化融合范文

【關鍵詞】中西面點;紫薯;營養保健

1.中西面點簡介

1.1中式面點

中式面點指源于我國的點心,簡稱“中點”,雙稱為“面點”,它是以各種糧食、畜禽、魚、蝦、蛋、乳、蔬菜、果品等為原料再配以多種調味品經過加工而制成的色、香、味、形、質俱佳的營養食品。面點在中國飲食行業中通常被稱為“白案”。它在飲食形式上呈現出多樣性,既是人們不可缺少的主食又是人們調劑口味的補充食品。

1.2西式面點

西式面點以面、糖、油脂、雞蛋和乳品為原料,輔以干鮮果品和調味料,經過調制成型、裝飾等工藝過程而制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質的營養食品。是西方飲食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同東方烹飪一樣,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面點行業在西方通常被稱為“烘焙業“,在歐美國家十分發達。烘焙食品以款式美觀、色香味美、新鮮可口的高品質制品來吸引顧客,促進產品銷售。

2.中西面點加工方法的差異

在悠悠歷史長河中,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造就了中西文化的差異,從而造就了中西方飲食文化的不同。也就是說,中國飲食以食表意、以物傳情,其博大精深不可言喻。西方飲巧專維、自成體系。雖然飲食文化差異較大,但是在中西方飲食中大部分以面食為主,那么面食在制作和加工方面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側重點,也就是說,中西式面點為了迎合各自的飲食習慣,在制作加工方面存在以下差異。

2.1中西方糕點在選料和成形加工方面存在的差異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特產豐富,這就為中式面點制作提供了豐富的原料,再加上人口眾多,各地氣候條件不一,人們生活差異也很大,所以 選料要求比較精細,花樣品種繁多。又由于我國傳統思想的影響,在中方糕點制作的過程中要求純手工制作,這就彰顯出中式面點在加工制作上的難度和技巧。中式面點要求成形技法多樣,造型美觀,面點成形是面點制作中一項技術要求高、藝術性強的重要工序,歸納起來,大致有 18 種成形技法,即:包、捏、卷、按、搟、疊、切、攤、剪、搓、抻、削、撥、鉗花、滾沾、鑲嵌、模具、擠注等。通過各種技法,又可形成各種各樣的形態。通過形態的變化,不僅豐富了面點的花色品種,而且還使得面點千姿百態,造型美觀逼真。西式面點用料也很講究,大多以乳品、蛋品、糖類、油脂、面粉、干鮮水果等為常用原料,其中蛋、糖、油脂的比例較大,而且配料中干鮮水果、果仁、巧克力等用量大。西點的加工制作要求從造型到裝飾,每一個圖案或線條,都清晰可辨,簡潔明快,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覺。西方糕點的加工裝飾屬于用一兩種裝飾材料進行的一次性裝飾,操作簡便、速度快適合大批量生產。其制作表現形式主要有:仿真形式、抽象形式、卡通形式等等。

2.2中西面點在烹制加工方法上的差異

中國的面食,制作的時候以蒸、煎、烘、煮、烙、炸為主,口感較為輕淡,不像西點,太甜,中式面點多以油炸為主,多油膩,其實這點和中國人的飲茶文化有很大的關系,因為茶可以去油膩。西方的點心,制作的時候以烘、烤為主,主要依靠模具一次性成型。這樣制作起來可以節省很多的時間而且形狀統一,看起來比較整齊、美觀。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傳播,中西方的烹制方法也在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在烹制面食的時候就可以選擇多種烹制方法相結合,這樣就能讓人們品嘗到各種口味不同、風格各異的美食。綜上所述,不管是中點還是西點,在加工工藝上應該取長補短,相輔相成,推陳出新。

這本來就是餐飲工作人員不變的信條。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餐飲文化也在逐步走向理解、包容、融合、貫通。餐飲從業人員在保護好歷史積淀下來的傳統工藝的同時,也要努力學習西式面點的制作技巧。內外兼收,洋為中用,為國人的餐桌上獻上更多的面點制品,做出符合中國人口味的美味佳肴。

3.芝麻蓮蓉酥的制作

材料:

油皮:中筋面粉200克(高粉150克+低粉50克)、細砂糖36克、豬油65克、溫水70-80克、鹽3克

油酥:低筋面粉200

克、豬油90克

內餡:紅蓮蓉(廣州蓮香樓出品)500克、

裝飾:蛋液適量,生白芝麻適量

(以上量可做成品20個)

(1)油皮:面粉加入其余材料揉成面團,靜置15分鐘,分成20份備用。

(2)油酥:面粉與油揉成團,分成20個備用。

(3)內餡:黑芝麻蓉分成20份,葡萄干洗凈瀝干水,每份芝麻蓉包入3、4粒葡萄干滾圓備用。

(4)油皮包入油酥,搟卷兩次,再搟成圓皮,包入內餡,收口朝下,略壓成扁圓狀,刷蛋液,再沾上一層白芝麻,放入烤盤。

(5)烤箱預熱,190度中層烤約25-30分鐘即可。

4.紫薯面點的制作

紫薯又叫黑薯,英文名稱 Purple Potato,紫薯因其表皮和肉質均呈迷人的紫色而更加的惹人喜愛。紫薯不但顏色可愛,而且還有多種人體必需的物質,其富含蛋白質、淀粉、果膠、纖維素、氨基酸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同時還富含硒元素和花青素。

4.1在餡心上的應用

將紫薯清洗、去皮、切片、蒸煮后制成紫薯泥,紫薯泥與牛奶、椰漿、大棗、果仁、砂糖等常用面點餡心原料搭配,可以制作出十幾種甚至幾十種風味獨特、營養豐富的餡心。

4.2在西式面點上的應用

蒸煮熟制的紫薯泥不僅僅可以制成餡心,還可以直接放入調制的面團或面糊中。制出別具一格的可口美食。

例一:紫薯蛋糕:

原料:雞蛋500克,砂糖400克,蛋糕油40克,紫薯泥500克,低粉500克,小蘇打10克,泡打粉10克,香粉10克,色拉油300克,水 300克。做法:(1)預熱烤箱至 170℃(或上火175℃、下火160℃),在烤盤上鋪上墊紙,再放好蛋糕圈備用。(2)將雞蛋液放入攪拌桶,加砂糖快速攪拌至發白。(3)在攪拌桶依次加入蛋糕油、低筋粉、泡打粉、蘇打粉和紫薯泥,打發至中性發泡。(4)依次慢速加入水、色拉油拌勻,裝入烤盤進烤箱烘烤。(5)約烤40分鐘,至蛋糕完全熟透取出,冷卻后即可使用。

例二:紫薯糕

原料:紫薯500克,溫水1100克,糖200克,魚膠粉18克做法:(1)將紫薯蒸熟后去皮,用攪拌機加600克溫水攪拌成糊狀。(2)魚膠粉用冰水泡開,瀝干后和溫水一起放鍋內 , 小火燒開使之熔化。(3)把紫薯倒入鍋內,再加入糖煮沸后再煮5分鐘 , 需一直攪拌。(4)倒入干凈的容器內,冷藏至凝固,取出切塊即可。

4.3在中式面點上的應用

(1)紫薯面條、餃子。

面條作為中國面食家族的重要一員,深受人們喜愛。紫薯全粉與一定量的面粉混合(通常 1:3),運用常用的面條加工工藝,可以制作出美味的紫薯面條。一碗熱氣騰騰的紫薯面條,再配以當地各具特色的醬鹵,保證讓你胃口大開、回味無窮。當熱喜歡吃餃子的朋友也可以用紫薯面團來包餃子,無論是葷是素您做的紫薯面餃子不僅餡心鮮美,餃子里還會有紫薯帶給您的香甜。

(2)紫薯饅頭、花卷。

面粉中加入紫薯面,通過發酵制成的饅頭、花卷更容易消化吸收,紫薯的保健功能會更好的發揮作用。尤其適用于老年人、特殊人群食用。

【參考文獻】

第8篇:中西飲食文化融合范文

關鍵詞:中式面點 西式面點 加工制作 差異

中圖分類號:TS9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8(c)-0216-02

由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加,中西方的面點制作也在理論與技術上出現了借鑒融合,但是由于中西方面點文化上的根本差異,在制作的過程中存在著不同之處。該文就中西方面點的加工制作等方面的差異進行分析,對比中西式面點各方面的不同,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同時吸收西點的制作方法并且學習融會到中式面點的制作中,讓中國的面點走向世界,讓全世界的人民都可以品嘗到中國的美食。

1 中西方面點的概念以及各自具有的特點

中式面點是指我國的點心,簡稱“中點”,或者又被稱為“面點”,它是以各種糧食、肉類產品以及果蔬等為原料,再配和多種調味品,經過加工制作形成的具有色、香、味、形、質的營養食品。中國的面點具有悠久歷史,不同風味,品種繁多的特點,并且隨著工具的改進,中國面點小吃的原料、制法和品種越來越大。

西式面點簡稱為“西點”,主要是指那些歐美國家的點心,它主要是以面、糖、雞蛋、油脂和乳品為原材料,用干鮮果品和調味料做輔助材料,經過定型、裝飾等過程制成的具有色、香、味、形、質的營養食品。面點行業在西方國家通常又被稱為“烘焙業”,它在歐美國家的發展十分發達,而且西點不僅僅是西式烹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獨立于西餐烹調外的一種食品加工行業,并且它已經成為了西方食品加工業的主要支柱產業之一。西式面點具有主料突出,外形美觀,營養豐富,口味鮮美和供應方便等眾多特點,而且西餐的種類大致上可以分為法式、意式、英式、美式、俄式等幾種,每個國家的人都有著自己的飲食習慣,有一個說法非常形象的說明了不同國家的飲食文化,“法國人是夸獎著廚師的技藝吃,英國人注意著禮節吃,德國人考慮著營養吃,意大利人痛痛快快地吃。”這句話直接的闡明了不同文化下的各個國家在飲食上的習慣,也說明了中西方在飲食文化上的差異。

2 中西式面點的分類

中式面點主要是以面食為主的各種不同形式的食物。例如:北方有餃子、面條、煎餅等;南方有春卷、包子、圓宵等。如果以烹飪方式為區分對象的話,中式面點的分類可以分為:蒸制類,其中包括有饅頭、包子等食物;煮制類,包括湯圓、水餃等;油炸類,包括麻圓、油條等;烙制類,包括餡餅、大餅等;另外還有就是一些烤制類食物。雖然依據不同的烹飪方法把面食分為以上幾種類型,但是本質上來講它們都還是屬于面食類食物。

西式面點按照不同的分類方式也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按照點心的溫度進行分類的話,可以分為常溫點心、熱點心和冷點心;按照西點的用途進行分類的話,可以分為酒會點心、零售類點心、自助點心、宴會點心和茶點;按照廚房的分工進行分類的話,則可以分為糕餅類、面包類、巧克力類、冷凍品類、精制小點心類和工藝造型類;按照制品加工工藝和坯料性質進行分類的話,又可以分為面包類、蛋糕類、餅干類、巧克力類、混酥類、泡芙類、清酥類、冷凍甜食類。

3 中西式面點的差異

3.1 中西方面點在選料與造型方面存在的不同之處

由于我國地廣物博,資源豐富,人口眾多,氣候條件差異大,所以在選擇面點材料時要求較為精細,重視面點花樣的多樣性及純手工制作。從造型技法方面來講,可將中式面點制作技法歸為18類,即:鉗花、鑲嵌、包、捏、疊、搟、切、攤、搓、剪、削、滾沾、拉伸、擠注、模具、卷、按、撥。利用形態變化,豐富花色品種。

以中式面點造型為例,大致分為幾何形、象形、自然形3類。其中,幾何形態是中式面點中應用最為廣泛的形態,如,長方形、圓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等,長方形面點以發糕類多見;圓形面點以月餅、元宵等多見;三角形面點以粽子、糖三角多見……。像形態多以自然借植物、花朵等為依據,以各類花式形態來表現面點形態,如,梅花餃、海棠油酥、石榴面包、壽桃包。另外,以動物為原形,經抽象變化而制作形成的面點也較為多見,如蜻蜓餃、刺猬包、蝴蝶餃等。在中式面點造型中,自然形態是不以具體物象為參照,經生坯自然發酵蒸制時開裂而成,如,開花饅頭、芙蓉珍珠餅等。

西式面點制作在選擇材料時較為考究,通常以面粉、干鮮蔬果、糖類、乳制品、脂質類、雞蛋、奶油等為主,其中油脂類、蛋類、糖類所用比重較大,且配料中巧克力、果仁、水果等的含量較高。西式面點在加工時以快速為主,依靠模具一次成型,在造型方面每一種圖案形態均清晰可辨。

從傳統造型特點來講,西式面點可分為蛋糕、面包、點心三類。

夾餡面包又稱為三明治面包,在制作時由邊緣切至中間部分,在其中夾以奶油、馬蘇里達等。另一種,是由面包中間切開,而后利用鋸齒狀裱花嘴將餡料填充在切口中,如,毛毛蟲面包。

包餡類面點類似于中式包子的制作,通常內里包果醬、豆沙、肉松等物。

模具成型的面點多以花式面包和甜酥點心為主,其型似塔、排,這類面點在并沒有固定大小,制作時多根據餡心變化而來。

擠注花裱是蛋糕制作中較為常用的方法,其成型是利用裱花嘴擠成,如,花卉類、十二生肖類等。

3.2 中西式面點在烹飪方法上的差異

中國面食在進行烹制時,以蒸、煮、烘、煎、炸、烙為主,口感比較清淡,不像西點似的以甜為主,但是中式面點大都是油炸食品,較為油膩。西式面點在進行制作時以烘、烤為主,依靠模具定型,制作過程簡單便捷節省時間,而且成品形狀統一、整齊美觀。中西方雖然在制作面點的時候本質上有所不同,但是依然存在一些相似之處,例如:在烹飪方法上都有烘,而且由于經濟發展的全球化趨勢,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傳播在烹飪上也有借鑒融合,在制作方法上也相互學習促進,這樣不僅可以制作出更多口味不同、風格迥異的食物,而且也加強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3.3 中西式面點制作要求的差異

中式面點大都是通過手工過程完成的,因此,在制作要求上除了要有熟練的技巧和扎實的基本功以外并沒有太多的硬性要求,例如:不用過分的要求在制作過程中的面點份量等等,但是西式面點大部分是用機器完成制作的,它講求的就是要有精確的份量和標準的制作過程,這樣在制作的過程中才不會出現材料過多導致成品量大或者材料過少成品不足,而且西點在制作過程中還需要很多的輔的工具,比如:各種刀具或者是容器和模具。這些在中式面點中都沒有太多的要求,因為中式面點的制作只需要有人的出現,通過手工制作來完成,那么在程序中就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如果在制作過程中出現了某些問題,那么也可以由進行制作的手工師傅處理解決。

4 結語

通過整篇文章的敘述,不管是中式面點還是西式面點,在加工的過程中都需要相互學習、彼此促進、共同進步。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彼此的飲食文化也逐漸走向包容、貫通,餐飲行業的人員應該在繼承傳統制作工藝的同時學習西式面點的制作方法,內外兼收、互相融合,從而制作適合世界各個國家人民口味的美味佳肴。

參考文獻

[1] 盧國棟.淺談中西式面點加工制作的差異[J].現代農村科技,2012(22):74.

[2] 韓葆穎.從傳統文化中走出的山西特色面點[J].農產品加工?綜合刊,2013(5):58-59.

第9篇:中西飲食文化融合范文

【關鍵詞】新中式;傳統;現代;人文主義

一、餐飲建設的研究意義和在國內外的發展現狀

(一)餐飲建設的研究意義

目的:本方案是以市中心繁華階段的某層商鋪做的一個新中式餐飲空間的設計, 是將中式元素與現代風格相結合的一次嘗試。選擇設計新中式餐飲空間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考慮到本人以后的就業方向與室內有關,也與本人對室內設計的興趣愛好有關,同時也想在新中式風格設計這方面多做一些思考和研究;二是想通過畢業設計對本科四年的學習做一個系統的總結,讓自己的設計能力得到鍛煉以及充分展現這四年所學習到的知識,同時查漏補缺,為以后的就業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意義:為了更好地將中式元素融入到現代餐飲空間設計中去,就需要深入地了解中式元素與現代元素在餐飲空間中都得到了那些運用。一個是極具審美功能的傳統風格,一個是視功能主義為第一性的極簡風格,怎樣將審美主義與功能主義完美地結合在餐飲空間設計中,對這一點的思考始終貫穿在本方案設計中。

(二)在國內外的發展現狀

在當前社會,國內的餐飲建設已經從最初的解決溫飽問題逐步地向注重精神文化需求的方向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品位的追求意識也在逐漸提高,消費者越來越看重餐飲空間的環境及風格設計,在中小城市,餐飲空間的風格形式存在雷同的問題,但受到沿海發達地區的影響,餐飲建設已經開始逐步向具有自己明顯的個性特征以及文化氛圍的方向發展,部分商家的設計讓人耳目一親。例如杭州的青藤茶館,內部裝修大膽地將中國古典園林以及中國古典建筑的處理手法與較為現代的設計觀念相結合,以傳達中國古典園林般的空間美學理念,致力于創造一個新的中國特點的文化空間。國外的餐飲空間不同中式的傳統餐飲空間。國外的餐飲空間上靈活多變,不會只均布餐桌在大廳就餐,那樣會使人乏味。他們往往會在單一的空間內用一些實體來進行圍合或分割,將其劃分為若干個形態各異,相互流通、相互因借的空間,從而增加空間的趣味性。

二、當前中式餐飲空間設計存在的問題

中華飲食文化博大情深、源遠流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通過中西交流,我們的飲食文化又出現了新的時代特色。飲食文化,就是一種時代進步。但是,中華飲食文化在與世界各國文化碰撞中,應該有一個堅固的支點,這樣它才能在博采眾長的過程中得到完善和發展,保持經久不衰的生命力。我覺得,這個支點就是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也就是中華飲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內涵。有了一定的內涵,再通過裝飾裝修來點綴,這才是好的中式設計。而對于裝修裝飾,我的理解是:裝修是指對建筑界面的修飾、美化,而裝飾則是指用家具、陳設品對建筑空間進行美化。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幾乎沒有什么裝飾裝潢公司,經常談的是“裝修”二字,實際上它是指對界面的維護、修飾。80年代以后,我國的裝飾業得以迅速發展,但大多不是裝飾,而是裝修。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無論是設計還是施工大多在界面上大做文章,因此有人戲稱是“貼一張皮的工作”。如果根據“簡裝修,重裝飾”的原則,把界面做得較為簡單,風格和個性卻通過后者的陳設品來表現,這是非常明智的。在這些建筑空間中,界面是表現風格和個性的重要內容,界面上的裝修對于烘托室內的氣氛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即裝飾與裝修并重。

三、新中式餐飲空間設計

(一)設計理念的由來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中國的綜合國力開始一步步崛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中國,包括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尤其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五千年的文明博大精深另世人向往,《功夫熊貓》、《花木蘭》等作品足以說明國外友人對中國文化的喜愛,但與此同時,國內的一些人卻開始崇洋,例如對情人節、圣誕節的追捧,現如今更是連我國傳統的端午節也被韓國捷足先登、橫刀奪愛,這令我感到惋惜,卻又無可奈何。

(二)設計理念分析

餐廳的設計定位是基于上述理論,加上本人深入考究而定下來的一個設計方案。在現代都市化進程中高樓林立,樓體大多采用更加適應現代建筑形式要求的框架結構,在這些建筑群體已成定式的情況下,要傳承發展中國傳統以木結構的建筑形式是不可能的事,必然只能從內部著手。在內部空間中,本方案運用了花樣屏風隔斷、中式圓扇、瓷器、木質門窗、中國紅等經典中式元素,但并沒有照搬到空間中,而是通過二次設計,將這些元素糅合到了空間里。

四、設計方法及內容

(一)設計方法

首先從餐廳環境和建筑空間的基本特征著手,先解決建筑空間的流線組織、功能區域的劃分等基本問題,然后在滿足商業需求的同時強調空間氛圍、突出個性與品位的表達。以大廳南北走向為主軸線貫穿整體,分層次、節奏性地東西展開;以此同時,東西方向也形成了幾條次軸線。阡陌交通,往來自如,既解決了顧客分流及人流交叉的問題,又增添了景致。

(二)設計風格

設計風格變化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過程:對任何一種風格不必徹底否定,在本餐廳的設計中,設計風格、理念相互融合加上借鑒場景設計的手法,對有關的設計元素比如荷花圖案的各種不同形式的使用,在本設計中就大量的運用到,整合并融合自然及各種設計元素,將其打散后重新優化組合,這就可以將各種不同類型的空間體驗帶入室內,實現空間在不同場景中的多功能化。在古典中國風的風格中加入現代元素,讓整個空間更有活力,成就更加舒適的現代中式餐飲空間。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播放国产视频 | 欧美日韩在线一本卡 | 四虎国产永久免费久久 | 天美传谋和果冻传媒最漂亮 | www99热| 亚洲成年人 | 国产a不卡| 伊人网青青草 | 中文字幕在线2021一区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7牛牛 | 成人免费的性色视频 | 岬奈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欧美在线免费观看 | 99热4| 亚洲免费高清 | 久久久久久久国产 | 久久a热 | 韩国女主播一区二区 | 99re7在线精品免费视频 | 久久这里精品青草免费 |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高清 | 免费精品精品国产欧美在线 | 色花堂国产精品第一页 |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 四虎影院在线免费播放 |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观看地址 | 欧美日韩亚洲二区在线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福利 | 亚洲啊v天堂 | 成人黄色在线网站 | 久久久久久久99视频 | 亚洲免费高清 | 日韩欧美一级大片 | 花季传媒v3084下载入口 | 欧美午夜不卡 | 国产在线h视频 | 天天操天天摸天天干 | 999精品影视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