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91小视频app-91香蕉在线看私人影院-91香蕉在线-91香蕉影院-91香蕉影视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對生態學的認識范文

對生態學的認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生態學的認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對生態學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人類發展生態學;幼小銜接;啟示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07)06-0020-03

一、人類發展生態學的主要觀點

美國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創立的人類發展生態學認為,兒童發展的生態環境由若干相互鑲嵌在一起的系統組成,包括微觀系統、中觀系統、外層系統和宏觀系統。〔1〕生態是指有機體或個人正在經歷的或與個體有直接或間接聯系的環境。Aline-Wendy Dunlop (2003)認為,對處于教育銜接期的兒童來說,他所在的環境中至少包括三個微觀系統,即家庭、幼兒園和小學。〔2〕一個或多個微觀系統的相互交叉產生了中觀系統,中觀系統是指兒童直接參與的微觀系統之間的關系與相互影響。這些相互關系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對于幼小銜接來說,中觀系統是指幼兒園、小學、家庭三者所做的課程銜接工作及其與兒童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兒童生態環境的第三個水平是外層系統,它是指那些兒童并未直接參與但對兒童有著影響的環境。各地的教育政策、社會福利、醫療保險、住房條件、父母就業和當地設施以及對這些因素的調整,都有可能對兒童的發展產生影響。第四層是宏觀系統,是指兒童所處的社會或亞文化中的社會機構的組織或意識形態。政府部門的政策、社會政治團體的影響、意識形態、文化、社會價值觀等因素的變化(比如國家的就業政策)會影響到外層系統(如父母的職業狀況),進而影響到中觀和微觀系統(如家庭的環境質量),以至于影響到兒童本身。在環境變化或處于過渡階段時,個體會面臨新的挑戰,必須學會適應,發展由此發生。因而,布朗芬布倫納認為,“觀察個人如何應對變化是理解發展的最好的基礎”。〔3〕

二、運用人類發展生態學進行幼小銜接研究

Kay Margetts(2003)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做了一項研究,旨在探測兒童的個性、家庭人口統計學意義上的變量、學校、兒童的保育歷史等因素與兒童早期入學適應之間的復雜關系。〔4〕結果表明,兒童入學適應會受到個人和家庭特點、社會和家庭發展趨勢、環境和生活經歷的影響。性別、年齡、出生順序、脾氣和社會技能都會對兒童的入學轉變產生影響;家庭背景、社會環境、社會經濟地位等也影響兒童的發展過程和能力;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家庭經歷同樣影響兒童的入學適應。因此,研究者必須全面考慮兒童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Aline-Wendy Dunlop采取一種銜接的生態模型研究幼小銜接。〔5〕他認為,現代研究必須采取一種生態系統的取向,因為在任何情況下兒童都無法獨立于他人,兒童、教師、家長都是在他們的不同生活經歷和文化背景下對銜接進行共同建構的。Stig Brostrom認為生態模式這一術語源于布朗芬布倫納(1979,1986)的人類發展生態學理論。美國的Pianta和Walshde,歐洲的Fabian和Dunlop都對這一理論進行過論述,他們都強調家庭、幼兒園和學校之間的各種聯系。〔6〕

從國外近幾年的研究可以看出,生態模式作為一種體系,包含了影響幼小銜接的全部因素,拓寬了人們對幼小銜接的認識。生態模式已被廣泛運用于幼小銜接研究。受這種理論的影響,對幼小銜接的研究呈現出從分離走向整合的趨勢。

國內單獨運用生態學理論進行幼小銜接的探討不多。綜觀國內學者對幼小銜接的論述,他們認為目前幼小銜接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教師的幼小銜接觀念有所更新,但缺乏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案。〔7〕 雖然無論是幼兒園教師還是小學教師都認為應該用全面的準備觀來代替純知識角度的準備觀,兒童入學準備應是習慣(學習、生活習慣)、能力(學習、自理能力)、意識(規則、任務意識),或者說是心理和身體素質等方面的綜合準備,但在實踐中仍以傳授知識為主。(2)教師對幼小銜接的研究較少,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之間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溝通。〔8〕 一些小學教師從未到過幼兒園,對幼兒園大班的情況一點也不了解。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之間的溝通較少。(3)對于由誰來承擔幼小銜接工作的問題,有的學者說要重視家長工作,有的認為應該由學校和教師承擔,有的認為應該是家庭、小學和幼兒園三方共同參與。〔9〕 從中可以看出,國內學者對幼小銜接的研究一般只涉及家庭、學校和幼兒園這三個方面的微觀系統,較少涉及它們之間的中觀系統,對外層系統和宏觀系統的研究則更少,導致對幼小銜接的認識有限,幼小銜接質量有待提高。

三、人類發展生態學對幼小銜接的啟示

1.以兒童的終身發展為落腳點

幼小銜接應該與兒童的終身發展相聯系,以兒童的終身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能把目光局限于幼兒園大班階段或小學一年級階段,更不能僅重視知識的傳授,而應該為兒童的一生發展打好基礎,為兒童的終身發展做好各方面準備。

2.重視多種因素的影響

入學過渡是復雜的,兒童不只是背著書包進入小學,幼小銜接背后的因素,如兒童的生活經歷、性格、家庭環境、父母職業狀況等都值得研究者在進行幼小銜接研究時加以綜合考慮。

3.重視各因素間的相互關系

在研究幼小銜接時,研究者不僅要考察單個因素的作用,還必須對與幼小銜接相關的各種因素加以綜合考察;不僅要對各種因素作全面考察,還要對眾多影響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進行研究,因為各種關系間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例如,在考察幼小銜接時,研究者不僅要對教師、家長、兒童這些處于微觀系統、中觀系統的因素進行研究,還要去了解小學校長、幼兒園園長以及教育行政部門的方針政策、指導原則等;不僅要對家長的職業狀況、教養方式有所了解,還要對兒童的生活經歷等加以關注,這樣才能綜合把握兒童受到的總體影響,才能有的放矢地找出兒童不適應小學教育的原因,對教師的幼小銜接工作給予有效指導。

4.加強各方面的配合與協作

做好幼小銜接工作,離不開各方面的參與和協作。教育部門要加強科研和立法,制定詳細的有關幼小銜接的教育大綱;社會、社區要增進對幼小銜接的理解并更新觀念;家庭、幼兒園、小學要為兒童更好地適應學校生活作好各種準備。只有各方面加強配合,為兒童提供適宜的微觀系統、中觀系統、外層系統和宏觀系統,才能有效提高幼小銜接質量,促進兒童的終身發展。

參考文獻:

〔1〕〔3〕張文新.兒童社會性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8.

〔2〕〔5〕ALINE-WENDY DUNLOP.Bridging early educational transitions in learning through children’s agency〔J〕.Europe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Monograph, 2003,(1):67-86.

〔4〕KAY MARGETTS. Children bring more to school than their backpacks:Starting school down under〔J〕. Europe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Monograph,2003,(1):5-14.

〔6〕STIG BROSTROM.Problems and barriers in children’s learning when they transit from kindergarten to kindergarten class in school〔J〕.Europe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Monograph,2003,(1):51-66.

〔7〕曹鳳英.淺談學前班教育與幼小銜接〔J〕.遼寧師范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6).

〔8〕周蔓雪.對幼小銜接工作有關問題的新認識〔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

〔9〕徐明.如何做好幼小銜接〔J〕.幼兒教育,2004,(6).

The Enlightenment of Ecology on Immature Curriculum Transition

Wang Wenqiao, Yang Xiaop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第2篇:對生態學的認識范文

摘要:學習動力不足是成人教育中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這一問題嚴重制約成人教育的健康發展。立足于人類發展生態學中間系統視角審視成人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探討影響成人學習的中間系統生態因子,進而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成人學習動力;人類發展生態學;中間系統;分析;對策

布朗芬布倫納(Urie Bronfenbrenner)認為,要考察發展中的個體,必須解讀其所處的生態系統,由內而外主要有四個系統――小系統(microsystem)、中間系統(mesosystem)、外系統(exosystem)和大系統(macrosystem)。其中,中間系統就是指“由發展的人積極參與的兩個或多個情境之間的相互關系”。[1]對于成人學員來說,所謂“中間系統”主要就是指學校、家庭、工作單位之間的相互關系。布朗芬布倫納指出,中間系統有四種不同的類型:復合環境參與(multisetting-participation)、間接連結(indirect linkage)、環境之間的相互交流(intersetting communication)、環境之間的知識(intersetting knowledge)。[2]我們就從這四個維度來分析成人學習動力的環境影響因子,探討成人學習的中間系統生態。

一、基于人類發展生態學中間系統視角的成人學習動力分析

1.復合環境參與。這種類型的中間系統是兩個情景之間最基本的內在聯系形式,它指的是同一個人參與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環境,并且這種參與必須連續地發生。一般情況下,成人學員同一天將在家、工作單位、學校三種情景間切換,他作為“基本連結”(primary link)貫穿于這三種情景中,這些情景之間就形成了復合環境參與式的內在聯系形式。除這種“基本連結”外,還存在一種“補充連結”,主要是指參與了上述同樣兩個或兩個以上情景的與發展主體相關聯的其他人。從中間系統于個體的發展價值大小而論,可以區分為“支持性中間系統”、“抵觸性中間系統”、“微弱性中間系統”。[3]

分析“復合環境參與”這一類型的中間系統,考察其對成人學員學習動力的影響,必須明確只有出勤率高的成人學員才可能形成復合環境參與式的中間系統,所以我們只針對這一類成人學員進行分析。對他們的考察與分析主要從兩方面進行:一是發展主體本身,即成人學員這一維度;二是與成人學員相關的其他人。

實地調查發現,不少成人學員選擇專業時只圖考試過關容易,因此往往“所學非所用”。并且成人學員在單位、學校情景中的表現也有差距,比較其所承擔的角色、參與的活動及形成的人際關系這三種小系統元素或基本特征,發現這兩種情景間存在落差,前者中的表現均優于后者。這無助于單位、學校之間建立有利于成人學員發展的相互信任、積極定向和目標一致關系,其所形成的中間系統對于人的發展價值比較小。這種“所學非所用”常導致成人學員所在工作單位與學校之間建立的關系往往是一種微弱型或無涉型的中間系統,顯然這無助于成人學習動力的增進。同樣,成人學員于家庭和學校之間的切換,也會形成復合環境參與式的中間系統。二者之間也存在對成人學員角色要求一致的時候,但多數時候所學不能用于家庭事務,學校和家庭這兩種情景中的角色要求契合度不高,有時甚至毫無關聯,這種境況下,學校和家庭之間所形成的內在聯系形式,即復合環境參與式的中間系統就會是微弱型的或無涉型的中間系統。顯而易見,這種中間系統對成人學員的學習沒有多少促進力。

從與成人學員相關聯的其他人來看,能同時參與同樣的單位與學校情景的“補充連結”一般是他的同事,發生在家庭與學校之間的補充連結不多。通常情況下,結伴學習有利于彼此信息交流,相互鼓勵,增強彼此的學習動力。當然,一方學習懈怠就會成為負面榜樣,對方通過“觀察學習”非但不會增進學習動力,反而會在對方的帶動下,逐漸同流合污,喪失學習動力。總體上而言,不論是單位、學校之間,抑或是家庭、學校之間,補充連結并不是很多,有時甚至完全空缺,所以中間系統在這一環節十分薄弱,對成人學習助推力不夠。

2.間接連結。所謂“間接連結”是指由第三方建立起兩個或兩個以上環境中人與人之間的聯系,這里所涉及到的人不是指發展主體,而是與發展主體相關聯的情景中的重要他人,他們經由第三方作為中介形成的聯系是間接聯系,這第三方充當了間接連結橋梁的作用。[4]比如成人學員所在單位領導(重要他人)從其他人(第三方)那里了解到成人教育質量不高,管理松散等情況,他就有可能不太支持員工在成人高校的學習,具體表現為工學沖突時不準假、談及晉升條件時對成教學歷嗤之以鼻等,這些都會阻礙成人學習,挫傷其學習積極性。從實際情況來看,這一類非支持性的間接連結不在少數。這從側面說明,成人教育機構整體形象不佳,口碑不好,這些都間接影響到成人學習動力系統的激活與維系。

3.環境之間的相互交流。環境之間的相互交流是指為了特定的目的,從一個環境向另一個環境中的人們傳遞特定的信息。其交流的范圍、難易程度等會直接影響個體的發展,影響中間系統作為人的發展情景的潛力。一般成人學員所在單位與學校、家庭與學校之間的交流很少,尤其是那種雙方有意識、有目的的交往幾近于無。受制于單位本位主義,單位與單位之間的壁壘森嚴,缺乏合作與交流的意識與通道。家庭與學校之間,也是鮮有交集。所以,這種類型的基本上趨近于零交流的中間系統,作為人的發展情景的潛力顯而易見微乎其微。這種中間系統對于成人學習動力的影響自然是幾不可察。

4.環境之間的知識。環境之間的知識是指在某一環境中存在的有關其他環境的信息或者經驗。如果發展主體在進入一個新的環境之前,能預先獲取即將到來的轉變的有關信息、建議和經驗,那么,中間系統作為人的發展的潛力會提高。[5]成人學員在學校、單位、家庭間的切換一般不會存在多大的生態適應障礙,他們預先了解學校情況對于其盡快進入角色有幫助,但當前成人教育的異化現象比較嚴重,成人教育機構的品牌形象每況愈下,口碑越來越差,這種情況下,成人學員入學前預先了解有關信息、經驗顯然無助于其學習,反而會削弱其學習動力。無疑,單位與學校之間信息或經驗相連,當前主要表現為“學用一致”,這種學用結合的情形有利于提升成人學員認知內驅力(cognitive drive),激發學習興趣。但遺憾的是,專志于學、學用結合、出勤率高的成人學員并不多,對于那些經常缺勤、斷斷續續來的學員,認知內驅力是難以激發的,因為它的激發有賴于個體在學習實踐中不斷取得成功。[6]

總之,中間系統對成人學習動機的激發與維持具有較大的助推或阻滯作用,這種作用有賴于發展主體所參與的各種環境之間的關系。總體上來看,中間系統對成人學員的行為和發展所產生的積極影響不多,支持性中間系統并非主流,微弱性或無涉性中間系統居主。

二、基于人類發展生態學中間系統視角的對策思考

1.多元并舉,提升復合環境參與式中間系統的發展價值。從當前成人學員的實際表現來看,所形成的復合環境參與式的中間系統并不太多,尤其是具有發展潛力的中間系統更少。要改變這種現狀,首先,要提高成人學員出勤率及參與積極性,否則復合環境參與式的中間系統建構就成為一句空話。其次,在新生報名時,應該對學生準備及需求情況進行分析,安排具有一定資質的咨詢人員進行引導,對其專業、學科、學習安排等提供合理化建議。盡可能使其所學與所用相一致,而不是只圖“過關方便”。同時,我們應該創造條件增進家校聯結,盡可能使無涉或微弱型中間系統逐步轉向更具有促進發展價值的“支持性中間系統”。比如,對初為父母的成人學員,增開育兒講座;對已婚學員,開辦婚姻學堂等。這些措施都有利于增強家校聯結。再次,要注意激發成人學員的學習積極性,使成人學員樂意承擔起學校中的角色,盡管實現單位(家庭)角色與學校角色的完全平衡不太現實,但應削減當前二者間存在的巨大落差。這就需要學校提升品牌形象,教師提高整體素質,專業課程設置合理且切合學生實際需要,遠程教育平臺活動具有吸引力……只有這樣,成人學員才會重視其學校角色的擔當,才會讓自身的學校角色表現從消極走向積極。

針對成人學員與單位同事一起相伴就讀的這類“補充連結”,要進行正面引導,使其發揮積極作用。這可以通過增強學校學習氛圍,改良專業課程設置,改善網絡平臺等措施,增強學校活動的吸引力,從而使這類“補充連結”對雙方學習起到正面促進作用。

2.重塑學校品牌形象,促使支持性間接連結增多。首先,扭轉當前利益導向的辦學機制,回歸教育本源,圍繞培養人這一根本目的進行徹底改良。其次,上級監管部門應有所作為,改變當前的監管缺位現狀,對當地整個成人教育、遠程教育進行整肅。從大的宏觀背景上營造有利于良性競爭的氛圍,從政策上引導辦學方從逐利性競爭轉向教育質量的競爭。第三,成人教育機構之間,成人教育機構與普通高校之間,應打破單位界域,進行合作,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實現共享共建,避免重復建設與資源浪費。這些措施有利于提升學校品牌形象,促進成人教育、遠程教育的健康發展。這樣社會口碑就會向良性轉化,從而使支持性間接連結增多,進而對成人學習產生正向助推力。

3.搭建廣闊虛擬空間,增進環境之間的相互交流。增進環境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必須打破地方主義、單位本位主義的壁壘枷鎖,充分依靠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突破,搭建廣闊的虛擬空間,從政策上引導政府、單位、學校網絡平臺的聯結,實現網絡的統合,使信息公路真正成為暢通無阻的、四通八達的資源共享之網。除機密因素不能公開的子網之外,在學校所構建的網絡平臺節點,有能通向任何有助于增進教育實效的支路。依托于這樣的功能強大的網絡平臺,成人學員就可以隨意進出單位、學校、家庭,從而增強彼此之間的連結與交流。從這個意義上,改變當前基本上趨近于零交流的中間系統生態,使其作為人的發展情景的潛力顯現出來。

4.扭轉形象,理順通道,使環境之間的知識交流有利于學習動力的增強。當前,環境之間的知識,尤其是有關成人教育機構不良形象的認知,不利于成人學習興趣的激發。要轉變成人教育機構不良形象,需要真正從成人實際出發,不弄虛作假,直面問題,發揮教職員工的主體積極性,學校口碑形象的轉佳一定會實現。這樣,成人學員入學前預先了解有關成人教育機構的信息、經驗,就會激發起學習興趣,增強其學習動力。此外,引導成人學員專志于學、學用結合,那么環境之間的知識交流通道就會建立起來,交流的順暢又會增強交流的意愿,良性循環之下,這一類型的中間系統作為人的發展情景的潛力就會增強。

總之,中間系統對成人學習動力的激發與維持作用有賴于成人學習主體所參與的各種環境之間的關系。上述中間系統的各種類型對成人學習的影響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

參考文獻:

[1] Urie Bronfenbrenner.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25.

[2] [4][5]薛燁,朱家雄,等.生態學視野下的學前教育

[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75-77.

[3] 原晉霞.幼兒園班級課程個案的人類發展生態學研究[D].

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5:36-37.

第3篇:對生態學的認識范文

 

1 前言

 

隨著我國公路交通的飛速發展,公路工程建設對當地生態科學環境、景觀風貌造成的影響,對施工區域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的沖擊,也引起了多方的關注。特別是生態環境脆弱的西北地區,公路工程的施工對景觀環境的影響極可能是不可逆的。本文通過分析公路施工對景觀環境造成的影響,提出了相應的景觀環境防治措施,為公路工程的景觀環境保護工作提供參考,以減少公路施工給景觀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

 

2 沿線環境特征

 

寧夏回族自治區某一級公路工程位于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拔(800~1500)m,最高海拔3556m。可利用草場46×103km2,主要為荒漠、半荒漠草原。沙漠面積34×103km2,主要是騰格里、烏蘭布和兩大沙漠。為典型的大陸型氣候,以風沙大、干旱少雨、日照充足、蒸發強烈為主要特點。年降雨量(80~220)mm,年蒸發量(2900~3300)mm。日照時間3316h,年平均氣溫7.2℃,無霜期(120~180)天。

 

本項目在地理區域上屬溫帶荒漠干旱區,由于受降水稀少、蒸發量大、風大沙多、土壤貧瘠、地上地下水源相對缺乏且分布不均等自然條件的制約,植被具有顯著的荒漠區域植被特點,表現為區系貧乏、種類稀少、結構簡單、分布稀疏。形成了以旱生、超旱生、鹽生和沙生的灌木、半灌木為主的建群種和優勢種。隨著氣候干旱風沙頻繁,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地表植被退化嚴重,生物多樣性脆弱。土壤鹽漬化面積同趨擴大、加重。由于沙漠化面積的逐步擴大,而引發產生的沙塵暴頻率和強度越來越高。

 

3 公路工程建設對環境的影響

 

工程建設對環境的影響,其主要出現在施工期和營運期。表現為建設工程對土地的占用,工程的開挖對水體、植被等生物環境的影響,以及由車輛行駛噪聲、施工機械噪聲、汽車尾氣、施工營地、工程現場形成的污染對沿線環境和當地居民生活的影響。

 

根據擬建公路的工程、公路沿線地區的生態、噪聲、空氣等環境特點,對擬建公路的環境影響因素進行篩選,從而確定了嚴重影響、一般影響和影響較小因素,其結果見表1。

 

受擬建公路影響的環境因子篩選 表1

 

工程活動

 

環境因子 前期

 

工作 施工期 營運期

 

自然環境 水土流失

 

植被破壞

 

空氣質量

 

噪聲

 

土壤質量

 

土地利用

 

地表水

 

社會環境 工業 + +

 

農、牧業 +

 

交通 +

 

社會經濟 + +

 

公眾健康

 

居民生活質量 +

 

拆遷

 

注:明顯影響 一般影響 影響較小“+”表示有利影響

 

3.1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公路工程對植物資源的影響主要發生在施工階段,運營階段對植物資源的影響極小。

 

在道路施工期間,施工方投入大量物資和勞動力,人員較多,活動范圍較大,對施工區周圍植物資源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如:施工方的活動對動物棲息地生境的影響,施工機械對動物的干擾,施工中對所經過的灘涂、草地挖方和填方將對兩棲和爬行類,特別是對兩棲類動物小生境的破壞等。工程建設用地將永久征收一定數量的灌草叢,使資源面積減少。道路施工時取棄土石方、人流和車流進入,運輸車輛產生的揚塵,施工過程灑落的水泥,都會對周圍植物的生長帶來直接影響。該項目區處在荒漠區域,植被結構簡單、分布稀疏,大量施工機械,人員的進入,如不加以防范會對已經脆弱的植被結構造成毀滅性的損害。

 

營運期也可能因公路對生態環境的分割會對野生動物產生阻隔影響,主要表現為因生境碎化,可能使個別動物所需的生境面積縮小,或遷移它處,從而導致公路沿線周圍環境的動物數量有所減少。

 

3.2對生態效能和景觀風貌的影響

 

公路建設將使施工區域內草場資源減少,特別對于分布在荒漠化、水土流失嚴重地區,這些區域的草場資源可以防治水土流失、凈化空氣、防風固沙、降低噪音、改善環境。工程建設一旦開始還會造成一定數量的生物量損失,造成地質結構、地表植被的破壞,工程建設勢必會降低施工區域的生態環保效能。

 

公路工程的實施對景觀風貌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施工階段。西北地區公路建設沿線地植被主要以生態脆弱的人工種植林為主,施工期間,路基土石方開挖填筑、取棄土場開挖、施工便道修建及施工過程碾壓、附屬場地整平和基礎的開挖等都將使得原地貌遭受擾動破壞,改變局部地形地貌,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材料堆場、施工營地和運輸通道等臨時工程在施工期間對地表植被遭到破壞,地表裸露,嚴重影響景觀整體性。

 

3.3對環境質量的影響

 

道路施工期間和營運期間都會對項目區及周邊環境質量造成一定影響,主要包括:空氣環境、水環境、及固體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

 

空氣環境的影響主要是工程施工產生揚塵、粉塵等對空氣環境造成的影響,該項目區域;運營階段機動車尾氣排放的污染物(碳氧化物、氮氧化物及多環芳烴化合物等)會產生大氣污染。

 

水環境的影響主要為施工期間跨河橋梁施工、施工營地生活污水以及建筑材料運輸與堆放對水體的影響等;運營期間機動車行駛產生一定量的污染物,公路沿線收費站的洗車廢水和生活污,降雨時將隨著雨水被沖刷至附近的溝渠,會對沿線水體造成不利影響。

 

固體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主要是施工期產生的生活垃圾、建筑廢料、工程土石方廢棄物、拆遷垃圾等固體廢棄物,若不妥善處置,不僅會影響景觀、污染空氣等,還會傳播疾病,危害人體健康。

 

4 公路工程景觀生態影響防治措施

 

4.1公路工程對生物多樣性影響的防治措施

 

加強道路兩側的綠化,恢復林緣景觀,以減少公路營運對環境的污染。對林區邊緣、隧道口和涵洞口采用加密綠化帶,并盡可能的擴大綠化面積,以有效的防止燈光和噪音對野生動物不利的影響,并保障行車安全。在野生動物的重點分布區,盡量多設置以方便動物通過和遷徙的構筑物,公路兩側應建有效的保護設施。嚴格管理措施,限制噪聲,減少尾氣污染等。加強隧道口、涵洞口和橋下植被的自然景觀恢復,以更有利于動物通行。加強對承包商的宣傳教育,特別是有關法規、野生動植物的簡易識別及保護方法。加強施工的生態監理,監督施工過程中的生態保護措施和行為,防止捕獵和亂砍濫伐,加強動植物檢疫和環境監測。

 

4.2公路工程對生態效能和景觀風貌影響的防治措施

 

嚴格控制路基開挖施工作業面,避免超挖破壞周圍植被,在荒漠化嚴重區域,開挖回填時應有監理人員現場監督。工程施工過程中,要嚴格按設計規定的取棄土(渣)場進行取棄料作業,不允許亂取土,不允許將工程廢渣隨處亂排亂放,更不允許排入河中。路基施工和棄土(渣)場施工前,應將占用地的表土層剝離,并在臨時用地范圍內適當位置進行集中堆放,并采取臨時攔擋和覆蓋措施,防止雨淋造成養分流失,以便用于后期的綠化和土地復墾。對于坡面工程及時采取工程或植物防護措施加以防護。凡因公路施工破壞植被而裸露的土地(包括路界內外)應在施工結束后立即整治利用,恢復植被或造田還耕。在沿線有野生保護動物分布的路段設置禁鳴標志。

 

4.3公路工程對環境質量的影響及保護措施

 

(1)大氣污染物防治措施

 

施工現場經常灑水可有效的控制揚塵。運送砂石料的運輸車輛,用帆布、蓋套等遮蓋,以防物料飛揚,沿途撒漏。水泥混凝土混合料的拌和,應采用站拌方式,拌和站應離居民區和敏感點至少250米,另外拌和站須配備除塵設備。瀝青混合料應采用集中廠拌方式,其拌和機應配備有除塵設備,拌和廠應離居民區和敏感點不少于1公里。公路中橋梁結構應多采用預制構件。

 

(2)水污染物防治措施

 

施工材料(如瀝青、油料、化學品等)應遠離地面水,并提供環行排水溝和滲水坑,以防意外溢出污染地面水。現場施工人員的生活污水應建立臨時化糞池進行集中處理,嚴禁直接排入水體。修建道路排水工程時,應建造臨時繞行渠道,以便繼續使用灌溉渠和排水溝。有河溝的地方修建橋梁時,應注意避免施工鉆樁的水或石渣直接污染水源。

 

(3)固體廢棄物防治措施

 

施工期施工人員居住場地附近設置臨時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生活垃圾定期清運至附近垃圾處理場處置。加強施工期現場管理,垃圾及時清理,妥善處置。施工結束后,施工場地應及時平整,清場要徹底,建筑垃圾用于場地回填,不可利用部分與施工人員生活垃圾一起統一收集送附近垃圾處理場處置。營運期在服務區、停車區和收費站等區域設置垃圾收集桶和垃圾收集池收集工作人員生活垃圾,分別送往臨近的城鎮現有垃圾處理場處置。

 

5 結語

 

在我國西北地區,生態一直比較脆弱,特別是荒漠化嚴重地區。公路的建設,施工周期長,動用大量重型機械,施工人員眾多,對路線區域的環境影響較大,因此分析公路工程施工對環境的影響因素,對于工程建設過程認識、控制和保護當地脆弱的環境十分必要。

第4篇:對生態學的認識范文

一、我國生態文明教育起步較晚

我國生態文明教育起步較晚也是我國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存在諸多問題的主要原因。我國生態文明教育起步較晚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我國發展生態文明的意識是在工業化進程發展較快的過程中才逐步開始出現的,而我國的工業化進程也不過是在近二三十年來才開始有了較迅速的發展,這就說明我國生態文明本身開始引起重視時間是非常短的,而且我國對于生態文明的發展并沒有提出較多的要求,這也就使得我國生態文明教育的發展也起步較晚;其次,我國生態文明教育由于涉及的知識范圍非常的廣泛因而容易產生較多的問題,因為需要從較多的角度來分析相關問題才能了解我國生態文明發展的具體思路也才能取得較好的發展,我國生態文明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出現了這些問題因而起步晚發展滯后;最后,生態文明教育的發展在新時期的轉換過程中也出現了相當多的問題,這些問題也使得生態文明的發展嚴重的滯后了。這就需要相關人員以極大的熱情和耐心去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案來促進相關問題的解決。在當前我國生態文明教育存在諸多問題的情況下,相關部門必須要通過后天的努力來彌補我國生態文明教育起步較晚的問題。雖然起步晚,但是如果發展快還是可以實現生態文明的高水平發展。

二、高校對生態文明教育的認識存在誤區

生態文明的進步依賴于生態文明教育的不斷開展,當前我國生態文明教育的發展還不盡如人意。存在生態文明教育意識不強、觀念落后,尤其是高校對生態文明教育的發展在認識上存在著誤區。

首先,從高校對生態文明教育的宏觀規劃與指導上看,對生態文明教育的認識存在誤區。這種誤區不僅表現在生態知識結構的不合理上還表現在教學計劃的不科學教學目標的盲目性等方面。這就嚴重制約著生態文明教育的發展和研究。

一方面,高校對生態文明教育的長期性和系統性缺乏深刻的認識,認為生態文明教育只需要加強對生態文明基本知識的了解就行,不需要對生態文明教育進行深入的系統的學習,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生態文明教育難以得到真正的發展。

另一方面,生態文明教育的發展是與我國社會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等問題相掛鉤的,這就使得我國社會各領域中相關問題的發展就會陷入一種難以把握的狀態之中,特別是難以解決生態環境發展與人們生存問題之間存在的矛盾,因為要促進生態環境的發展和進步需要建立在促進經濟發展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基礎之上。同時我國高校對生態文明教育的目標并不明確,一方面并不知道發展生態文明教育對于培養生態文明發展人才的重要性,也沒有認識到發展生態文明教育對于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結合的重要性,因此會產生認識上是誤區。

高校對生態文明教育存在認識上的誤區,進而使我國高校在實現生態文明發展的過程中會產生諸多的問題。這就要求高校要積極提高認識,通過組織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來加深對生態文明教育的理解。

其次,從具體的教育者與被教育者角度看,對生態文明教育的認識也存在誤區。在有些高校中很多教師和學生都認為生態學是一門專業性極強、對專業能力要求極高的理科學科,對于一般人來說,生態學是難以在文科和工科學生中進行比較深入和透徹的講授的,更難以將其作為一門公共必修課進行開展,這就使得生態學難以作為公共教學課程在高校教學中實施。當然,在實際情況中生態學雖然在理論上比較深奧,往往需要對生態模型、相關公式和系統性的理論進行分析,但由于它是描述生物與環境相互關系的一門科學,它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所以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其深奧的原理和知識點同樣可以用生動合理的例子來進行淺顯易懂的表達,對于大部分理工科和文科學生來說都是能夠比較容易接受并進行深入學習的。生態學在高等教育中存在著教育地位缺失的問題,這與生態文明教育過程中對于不同領域人員的濫用是有緊密聯系的。目前,一些對生態學毫無了解的政府官員都企圖打出生態文明的發展招牌以蒙騙群眾,動輒就以“生態環境保護”和“科學發展觀”這些術語來作為口號進行宣傳以期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事實上,部分官員在實踐中卻往往采取反生態反環境保護的行為,使“生態文明發展”僅僅變成一種姿態一種不具有實際的價值和意義的空洞口號,這無疑是對生態學的科學嚴肅性和地位的嚴重削弱,因而導致社會上形成一種偽生態學的怪現象。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必須要根據我國社會生態文明教育發展的狀況來深入的分析我國社會生態文明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生態文明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措施。

三、生態文明教育的師資力量比較薄弱

生態文明教育的發展需要有一支具有一定專業知識、業務能力強,思想素質好,十分精干的師資力量,師資力量充足,教學質量優良提高我國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水平的重要保證。然而,我國生態文明教育的發展還存在著師資力量比較薄弱的問題。

首先,我國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師資力量薄弱。專業的教師非常的缺乏,即使是比較優秀的生態文明教育老師也存在著理論修養缺乏和具體的實踐操作不完善的問題,這就給我國的生態文明的發展出了一道難。開展生態文明教育需要具有專業的生態環境知識和較高生態教育能力的師資力量,只有有較強的生態文明教育的師資力量才能保障生態文明教育的順利開展。我國在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等專業雖然已經培養了許多具有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生態文明發展人才,但僅僅依賴這些缺乏足夠實踐能力和經驗的人才來實施生態文明教育顯然是不夠的,他們遠遠不能適應生態文明建設對現代生態文明教育的高要求。所以制約生態教育廣泛深入開展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高素質、生態化的師資隊伍的缺乏。

第5篇:對生態學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河流治理 生態工程學 生態水工學 發展沿革 趨勢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面對河流治理中出現的水利工程對生態系統的某些負面影響問題,歐洲的工程界對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理念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認識到河流治理不但要符合工程設計原理,也要符合自然原理。特別隨著現代生態學的發展,他們進一步認識到河流治理工程還要符合生態學的原理,也就是說把河流湖泊當作生態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待,不能把河流系統從自然生態系統中割裂開來進行人工化設計。在歐洲陸續有一批河流生態治理工程獲得成功,同時相應出現了一些河流治理生態工程理論和技術。這些理論、經驗和技術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

1 歐洲的河流生態工程實踐

河流生態工程是從歐洲對山區溪流生態治理開始的。早在19世紀中期歐洲工業蓬勃發展,阿爾卑斯山區成為中歐的工業基地。由于開礦山、修公路、建電站,大規模砍伐森林,破壞植被,造成山洪、泥石流、雪崩等頻繁發生,引起了地區各國的關注,1846~1884年間制定了森林法及水資源利用法。為了與山洪和山地災害斗爭,興建了大規模的河流整治工程。經過近百年的治理,大批工程設施發揮了作用,對山洪和山地災害有所遏制。但是隨著水利工程的興建,伴隨出現了許多負面效應。特別是隨著大量移民遷入,山區旅游事業激增,這些負面效應愈顯突出。主要是傳統水利工程興建后,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都明顯下降,生物多樣性降低,人居環境質量有所惡化。社會輿論要求保護阿爾卑斯山區,呼吁回歸自然。這使傳統的河流治理工程設計理念受到挑戰。工程師開始反思,認為傳統的設計方法主要側重考慮利用水土資源,防止自然災害,但是忽視了工程與河流生態系統和諧的問題,忽視了河流本身具備的自凈功能,也忽視了河流是多種動植物的棲息地,是大量生物的物種庫這些重要事實。另外,從資源開發角度看,山區溪流地區還有登山、滑雪、休閑等功能,保護生態系統也是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需要。

至20世紀50年代德國正式創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提出河道的整治要符合植物化和生命化的原理。

阿爾卑斯山區相關國家,諸如德國、瑞士、奧地利等國,在河川治理方面的生態工程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國家制定的河川治理方案,注重發揮河流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注重河流在三維空間內植物分布、動物遷徙和生態過程中相互制約與相互影響的作用;注重河流作為生態景觀和基因庫的作用。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近自然河流治理”工程,至今雖然僅20多年,但是成效斐然。與傳統工程方法比較,其突出特點是流域內的生物多樣性有了明顯增長,生物生產力提高,生物種群的品種、密度都成倍增加。比如 Oichtenbach 流域“近自然治理”前后動物種類由44種增加到133種,Melk 流域在治理前的1987年每百米河段魚類個體數量150條,生物量19kg,治理后的1990年分別提高到410條和55kg。治理后另一個特點是河流自凈能力明顯提高,水質得到大幅度改善。實踐證明,充分利用河流自凈能力治污,是一種經濟、實用的技術。

20世紀80年代開始萊茵河的治理,又為河流的生態工程技術提供了新的經驗。萊茵河是歐洲的大河,流域面積18.5萬km2,河流總長1320km。流域內有瑞士、德國、法國、比利時和荷蘭等9國。二次大戰以后萊茵河沿岸國家工業急劇發展,造成污染不斷蔓延,污染主要來源于工業污染和生活污染。到20世紀70年代污染風險加大,大量未經處理的有機廢水傾入萊茵河,導致萊茵河水的氧氣含量不斷降低,生物物種減少,標志生物——鮭魚開始死亡。1986年,在萊茵河上游史威查豪爾 (Schweizerhalle) 發生了一場大火,有10t殺蟲劑隨水流進入萊茵河,造成鮭魚和小型動物大量死亡,其影響達500多km,直達萊茵河下游。事故如此突然和巨大,歐洲社會輿論嘩然。成立于1950年的萊茵河保護國際委員(1CPR)于1987年提出了萊茵河行動計劃,得到了萊茵河流域各國和歐共體的一致支持。這個計劃的鮮明特點是以生態系統恢復作為萊茵河重建的主要指標。主攻目標是:到2000年鮭魚重返萊茵河,所以將這個河流治理的長遠規劃命名為:“鮭魚一2000計劃”。這個規劃詳細提出了要使生物群落重返萊茵河及其支流所需要提供的條件,治理總目標是萊茵河要成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的骨干”。沿岸各國投入了數百億美元用于治污和生態系統建設。到2000年萊茵河全面實現了預定目標,沿河森林茂密,濕地發育,水質清澈潔凈。鮭魚已經從河口洄游到上游——瑞士一帶產卵,魚類、鳥類和兩棲動物重返萊茵河。 2 各種生態工程理論及其評價

追溯河流治理的自然工程理論的形成歷史,當推1938年德國Seifert首先提出“親河川整治”概念。他指出工程設施首先要具備河流傳統治理的各種功能,比如防洪、供水、水土保持等,同時還應該達到接近自然的目的。親河川工程即經濟又可保持自然景觀。使人類從物質文明進步到精神文明、從工程技術進步到工程藝術、從實用價值進步到美學價值。他特別強調河溪治理工程中美學的成分。

如上述,20世紀50年代德國正式創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學”,提出河道的整治要符合植物化和生命化的原理。河流治理的生態工程理論逐漸走上科學的軌道,還是在現代生態學形成和發展之后的事。現代生態學發展始于20世紀60年代,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方法論。一系列國際研究計劃極大促進了現代生態學的發展。其中著名的20世紀60年代的“國際生物學計劃”,70年代“人與生物圈計劃”,80年代“國際地圈一生物圈計劃”等。現代生態學的特點,首先是向宏觀研究發展,采用系統方法及多變量和非線性模型。其次,隨著學科的深入發展,一些分支學科如進化生態學、行為生態學、化學生態學和分子生態學相繼出現,擴大了生態學的領域。從應用方面看,為應對20世紀中開始出現的人口、資源與環境危機,促進了生態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及融合。不少科學家認為,生態學是解決人類面臨的危機的科學基礎之一。這些新的交叉學科可以歸類稱為“應用生態學”。比如始于20世紀70年代生態學與人類環境問題相結合逐漸形成了環境生態學,其后保護生物學、經濟生態學、城市生態學等應運而生。而生態學與各類工程學的結合,主要是在工程設計理念中吸收生態學的原理和知識,改變傳統的工程理念和技術方法,又形成了不少新的工程理論。

1962年 H. T. Odum 提出將生態系統自組織行為 (Self-organizing activities) 運用到工程之中。他首次提出“生態工程”(Ecological engineering) 一詞,旨在促進生態學與工程學相結合。

受生態學的啟發,人們對于河流治理有了新的認識,河流治理除了要滿足人類社會的需求以外,還要滿足維護生態系統穩定性及生物多樣性的需求,同時把河流的自然狀態或原始狀態作為河流整治及人類干預的尺度,相應發展了生態工程技術和理論。

1971年Schlueter認為近自然治理 (near nature contr01) 的目標,首先要滿足人類對河流利用的要求,同時要維護或創造河流的生態多樣性。1983年Bidner提出河道整治首先要考慮河道的水力學特性、地貌學特點與河流的自然狀況,以權衡河道整治與對生態系統脅迫之間的尺度。1985年Holzmann把河岸植被視為具有多種小生態環境的多層結構,強調生態多樣性在生態治理的重要性,注重工程治理與自然景觀的和諧性。同年,Rossoll指出,近自然治理的思想應該以維護河流中盡可能高的生物生產力為基礎。到了1989年Pabst則強調溪流的自然特性要依靠自然力去恢復。1992年Hohmann從維護河溪生態系平衡的觀點出發,認為近自然河流治理要減輕人為活動對河流的壓力,維持河流環境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及其河流生態系統平衡,并逐漸恢復自然狀況。

河川的生態工程在德國稱為“河川生態自然工程”,日本稱為“近自然工事”,或“多自然型建設工法”。美國稱為“自然河道設計技術”(natural channel design techniques)。一些國家已經頒布了相關的技術規范和標準。

1989年Mitsch等對于“生態工程學”(Ecological engineering) 給出定義,Mitsch有時也使用“生態技術”(Ecotechnology) 一詞。1993年美國科學院所主辦的生態工程研討會中根據Mitsch的建議,對“生態工程學”定義為:“將人類社會與其自然環境相結合,以達到雙方受益的可持續生態系統的設計方法。”生態工程學的范圍很廣,包括河流、湖泊、濕地、礦山、森林、土地及海岸等的生態建設問題。

從以上簡單介紹可以看出,有關河流的生態工程理論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可以歸納以下觀點是共同的:(1)在學科的科學基礎方面,強調工程學與生態學相結合。在河流整治方面,工程設計理論要吸收生態學的原理和知識。(2)新型的工程設施既要滿足人類社會的種種需求,也要滿足生態系統健康性的需求,實現雙贏是理想的目標。(3)河流生態工程以保護河流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為重點。在治河工程中,尊重河流流域的自然狀況,尊重各類生物種群的生存權利。水利工程設施要為動植物的生長、繁殖、棲息提供條件。(4)認識和遵循生態系統自身的規律,充分發揮自然界自我修復和自我凈化功能,生態恢復工程強調生態系統的自我設計功能 (self-design)。(5)依據人文學理論,強調河流自然美學價值。在治河工程中,要設法保存河流的自然美,以滿足人類在長期自然歷史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對自然情感的心理依賴。

3 生態水工學的內涵

具有各種不同目標和內容的河流治理生態工程學,是人們摒棄了“征服自然”的觀念以后,更為理智的工程科學。它反映了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理念,是水利工程理論和其他相關工程理論發展的一個方向。

河流治理生態工程是一個十分廣泛的概念。它包括水土保持、河流泥沙治理、水污染防治、地下水保護、河口治理等諸多方面。與此相對應,目前河流治理生態工程學涉及的領域也十分寬闊。 發達國家近一、二十年的工程實踐,其理論和技術方法也在不斷發展。但是畢竟是新興的工程理論,河流治理生態工程學也處于探索和發展階段。

生態水利工程學 (Eco-Hydraulic Engineering) 簡稱“生態水工學”,是從減輕水利工程對河流生態系統負面影響的一個側面,探討水利工程新的工程理念和技術方法。

筆者認為,生態水利工程學作為水利工程學的一個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滿足人類社會需求的同時,兼顧水域生態系統健康性需求的原理與技術方法的工程學。發展生態水工學的目的,是促進人類與自然相和諧,保證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生態水工學是一門交叉學科,也是一門實用的工程學。它是立足于水利工程學,吸收、融合生態學的原理和知識,用以改善水利工程的規劃與設計方法的工程學。其內涵似應包括兩部分:生態水工學的基本原理和生態水工技術。

生態水工學的基本原理包括研究水域生態系統的特點;不同區域水文與水質因子與生物群落的相關關系;水利工程與水域生態系統的交互作用;生態型水利工程對生態系統補償的原理和機制等。生態水工學的原理是遵循生態系統的自我設計、自我組織、自我修復和自我凈化的規律。

生態水工技術的任務是水利工程在滿足人對水的多種需求的同時,為保持和提高生物多樣性提供必要的生境條件。生態水工技術具體包括:河道整治、水庫工程、人工濕地及生態景觀的生態水工技術等。

我國發展生態水工學及開發生態水工技術,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但是不可能照搬。原因是自然條件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地解決生態建設技術問題。同時,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在制定生態恢復目標方面也會有所不同。從工程規劃角度看,在開發利用水流時,應明確河流與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交織在一起共生共存,處于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中,規劃中要考慮這一重要因素。重大水利工程建設,不僅僅要解決瀕危生物或“明星生物”的棲息問題,還要從整個河流生態系統的健康性考慮問題。 從工程建設角度看,水利工程設施首先要保證結構物的安全,達到強度、穩定和耐久性的技術要求,具備完善的功能,在此基礎上,吸收生態學原理,為維持生物多樣性創造條件。

如同任何工程建設一樣,生態型的水利工程也要進行技術經濟論證,保證技術的可行性和經濟的合理性。生態恢復工程的經濟分析,似應根據客觀需要和實際經濟支付能力,確定合理的生態恢復目標。在生態恢復工程中,開發廉價、實用的技術最合理的技術路線就是充分利用生態系統自我設計,自我修復的功能。實際上,自然界早在人類出現以前就能夠有序地運行和演進,全靠生態系統自身的自我設計和自我修復功能。我們現在說的生態修復工程,也是遵循這些基本規律。自然界并不需要人類的“恩賜”,需要的是少一點“干預”。我們的任務是深入認識生態系統的規律,謹慎地遵循這些規律,而不需要創造什么規律。

生態水工學的發展需要水利工程學與生態學相結合,在學科的交叉、融合中得到發展。生態水工學將是一門實用的工程學,通過不同類型的示范工程,摸索經驗,總結提高,逐步推廣,在工程實踐的基礎上,逐步形成規范和標準。

參考文獻:

[1] Mitsch WJ. Ecological engineering [M]. John Wiley & Sons Ltd., 1989.

[2] 董哲仁.生態水工學的理論框架 [J].水利學報,2003,(1).

第6篇:對生態學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生態時代;自然美學

中圖分類號:N9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7-0668(2008)061077-03

90年代中期以來,美學界關于自然美的討論有許多值得注意的進展,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生態美學的勃興。但是,這種新的學科形態,在為自然美研究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比如,生態美學以生態美為研究對象,表現出強烈的將自然美取而代之的企圖;甚至在某些人眼里,生態美的出現就意味著自然美作為一個美學概念的死亡。與此相關,隨著生態美學的出現,景觀美學、環境美學也逐漸成為美學界關注的熱點,甚至進一步衍生出自然生態學美學、景觀生態學美學、環境生態學美學等更為復雜的學科劃分。面對理論界這種狀況,我想如下的問題是不得不考慮的:這些新興學科是否具有理論的合法性;自然美作為一個更為經典的概念,它和這些學科形態之間具有怎樣的相互關聯?以此為背景,有沒有重建一種新型自然美理論的可能性?

一、生態美學與新自然美學

從目前情況看,當代美學對自然的重新認識和發現,主要得益于生態美學。而生態美學之所以能為自然美研究提供助力,則在于它對自然的本質有新的界定。比較言之,傳統自然美理論建立在西方近代機械自然論的基礎之上,人的活躍與物的死寂、人的主動與物的被動,是使審美活動成為可能的前提。但按照現代生態學的觀點,自然不但是有機的,而且是有生命的;不但是有生命的,而且其中的一些高級生命形態甚至是有美感的。這樣,自然就不僅僅是客體,而且有可能躍升為主體;自然美,就不單是指自然物的感性外觀,而且指向其內在的生命本質。這種生命本質,使自然美有了獨立存在、自我完成的可能性。

生態美學對自然生命本質的肯定,為自然美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論背景。但是,我們能否據此認為生態美可以取代自然美,或者說,對自然生態屬性的深度認知是否已使自然美成為一個可以被懸置的概念。回答是否定的。1866年,德國生物學家恩施特?海克爾第一次提出了建構生態學的設想。他認為,生態就是自然有機生命體與周圍世界的關系,生態學是研究這種關系的學科。從這種關于生態學的定位可以看出,它強調自然的生命屬性,但其落腳點卻不是具體的自然對象,而是自然物之間的有機整體性和相互關聯性。就美學的學科特性而言,無論生命本性還是事物的相互關聯性,都很難直接成為美學問題。這是因為,這門學科自從被鮑姆加通命名為感性學以來,它的一個最基本的規定就是必須指向具體對象,人的審美活動必須在具體的活生生的感性形象中進行。從這個角度看生態,它與其說是美學研究的新對象,還不如說是一種看待事物的新觀念。它在“顯象”方面的先天不足使其在成為美學問題時遇到了難以克服的困難。這種困難正是中國當代生態美學研究長期停留在“玄學化”層面的原因,也是當代西方學者研究生態哲學、生態倫理學,甚至生態政治學,卻很少涉及生態美學的原因。

生態美學所遇到的“顯象”的困難,使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對它的合法性提出質疑。但同時必須申明的是,這并不能減損它在當代自然美討論中的重大意義。如前所言,這種討論為重新認識自然確立了一個新的哲學起點。正是有了這一點,傳統死寂的自然才有了獨立的審美價值,才會因內在生命的充盈而成為活的形象。李澤厚在80年代初曾經指出:“就美的本質說,自然美是美的難題。”這是講,自然由于內在生命本質的闕如,必須等待著“人化”才能成為美;而自然一旦人化,所謂的自然美也就不再屬于自然本身,而成了一種社會性的東西。這樣,自然美的存在雖然對普通人來講是一個自明的常識,但在理論上它是否存在卻成了一個大問題。在這種背景下,當現代生態學將生命屬性賦予自然,也就等于賦予了自然獨立自在的審美本質。由此,自然美在傳統美學背景下無法獨立自存的難題,也就在生態美學語境中被有效破解了。

一方面,生態美學因為“顯象”問題而讓人質疑它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它又為自然美研究提供了新的背景。從這種特點看,能不能為生態補形象,將是決定它能否成為美學問題的關鍵。事實上,在日常經驗,甚至包括一些嚴肅的學術討論中,人們對生態美學的這種局限性是有清醒認識的。比如,我們談生態,往往會進一步具體化為生態景觀或生態環境。在西方,雖然直接談生態美學的少之又少,但景觀生態學美學和環境生態學美學卻被廣泛使用。這提示人們,生態美學,只有更具體地與景觀、環境這些感性的范疇聯系在一起,或者說,只有自然的生命本質外化為感性形象,它才能成為真正的美學形態。

那么,生態美學如何與景觀美學、環境美學建構關系?或者說,這三者是以怎樣的結構共同形成了對自然美的整體認識。關于這一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對生態、景觀、環境這三個概念的分析找到答案。首先,生態是自然事物的生命狀態。它雖然不一定顯現為具體的審美形象,但卻為自然美提供了本質規定。其次,景觀:它既是自然生命本身的外化形式,又必然是為人的感官而顯現的“景”和“觀”。也就是說,景觀美學與生態美學不同,它關注的是自然生命為人的視知覺呈現的外在形象。第三,環境,從詞性看,它是自然對人的環繞,是以人為中心所形成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境域,具有鮮明的為人所用的屬性。通過這種分析可以看出,當代自然美研究中使用的這些關鍵詞以及由此衍生的學科形態,具有內在的邏輯秩序和結構,即:生態講自然的體,景觀講自然的象,環境強調自然的用,它們分別在自然本質之真、自然現象之美、自然實用之善三個層面言說了自然的審美品質。在這三者之間,如果說任何一個維度的缺失都意味著對自然美理解的非完滿性,那么它們明顯是共同構成了理解自然美的整體框架。由此也可以看到,當代美學雖然在理論的分化中產生了生態美學、景觀美學和環境美學,但這三種“美學”卻有一個共同的指向,即:建立在生態自然觀基礎上的新自然美學。

二、新自然美學對自然美理論的重建

新自然美學是重構自然美理論的一個設想。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自然作為生命存在的新的定性,已使建立在“自然人化”基礎上的自然審美觀失去了理論意義;自然美向生態、景觀、環境三個維度的展開,則拓展了自然美研究的理論空間。那么,這種建立在生態學背景下的自然美,會對傳統美學理論做出哪些修正呢,下面擇要論之:

首先,關于自然美的定義:按照傳統,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自然物的美。這一定義,對生態學時代的自然美同樣適用,但到底什么才是“自然物的美”,新與舊的解釋卻大大不同。在傳統意義上,由于自然內在生命的缺失,所謂“自然物的美”就不在自然本身,而在人的觀照和意義的賦予;它只涉及事物的感性形式,而不涉及內容。但在現代生態學的語境中,由于自然對象擁有獨立自在的審美本質,所以它的美就首先是“美者自美”,然后才是“因人而彰”。同時,由于這種生命本質構成了自然美的內容,所以自然美就不僅在于形式外觀,而是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統一。

其次,關于自然美的價值:自然即自然而然,它是自由的最高象征。由此,自然美就是事物按其本性存在的自由之美,它的審美價值高于藝術及其他人工制品。比較言之,傳統的自然美,往往被視為荒蠻的存在,或者因沒有充分體現人的本質力量而被邊緣化。但新的自然觀意味著,它將從審美價值的邊緣走入中心―――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審美品格,“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審美視界,代表了美的最高理想。而作為“第二自然”的藝術及其他人工制品,則由于來自人對自然的復制和摹仿,與美的本真狀態隔了一層,是第二性的。

第三,關于美的歷史:在傳統美學的視野中,由于自然美依托人而存在,所以人類的歷史永遠早于美的歷史。但是,現代生物學和生態學的發現卻一再申明,不但人有美感,而且自然界中的高級動物也有美感。甚至植物對生存環境的選擇也有“互賞”的因素在起作用。據此,用人的歷史去限定自然美的歷史就是獨斷的,美的歷史更可能與自然生命的歷史相始終。

第7篇:對生態學的認識范文

景觀是人類的世界觀、價值觀、倫理道德的反映,是人類的愛和恨,欲望與夢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觀設計是人們實現夢想的途徑。現代系統觀認為,事物的普遍聯系和永恒運動是一個總體過程,要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對象,綜合地探索系統中要素與要素、要素與系統、系統與環境、系統與系統的相互作用和變化規律,把握住對象的內、外環境的關系,以便有效地認識和改造對象。

二、辨證觀

辨證思維是現代科學實踐的思維形式,它要求我們看事物要一分為二,不能只注意到其有利的一面,同時還要看到其不利的一面。生態設計不是某個職業或學科所特有的,它是一種與自然相作用和相協調的方式,其范圍非常之廣,包括建筑師對其設計及材料選擇的考慮;水利工程師對洪水控制途徑的重新認識;工業產品設計者對有害物的節制使用;工業流程設計者對節能和減少廢棄物的考慮。生態設計為我們提供一個統一的框架,幫助我們重新審視對景觀、城市、建筑的設計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為。與傳統設計相比,景觀生態設計在對待許多設計問題上有其特點。但是,景觀生態設計應該作為傳統設計途徑的進化和延續,而非突變和割裂。缺乏文化含義和美感的唯景觀生態設計是不能被社會所接受的,因而最終會被遺忘和被淹沒,設計的價值也就無從體現。景觀生態的設計應該、也必須是美的。景觀設計學以生態思維為其核心,但也正是設計中的生態意義使景觀設計這一職業出現分異,其一極強調對生態過程的組織和條理;其二則強調藝術和美的表達和再現。這種由來已久的分異到生態設計中應得到溶合。

三、科學技術觀

科學技術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是“第一生產力”,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隨著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能力的進一步提高,科學技術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興的具有交叉性科學,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新興的交叉學科來拓展生態景觀設計的實現途徑,提高景觀設計的質量。景觀生態學就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主要研究空間格局和生態過程的相互作用,土地利用規劃和評價一直是其主要的研究內容。景觀生態學和地理學帶來了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已成為生態學和地理學的前沿學科之一。它把地理學家研究自然現象的空間相互作用的橫向研究和生態學家研究一個生態區的機能相互作用的縱向研究結合為一體,通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及價值流在地球表層的傳輸和交換,通過生物與非生物以及人類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轉化,運用生態系統原理和系統方法研究景觀結構和功能、景觀動態變化以及相互作用的機理,研究景觀的美化格局、優化結構、合理利用和保護。

第8篇:對生態學的認識范文

文學生態學一詞最早出自美國聯合學院研究生院教授約瑟夫•米克在七十年代出版的專著《生存的喜劇:文學生態學研究》中。這次十分有影響的跨學科交叉嘗試,與他個人的教育環境背景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生態學是通過對自然的觀察、分析和概括而得出的結論,是研究有機世界與無機世界之間相互關聯的科學,是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及其作用機理的科學;文學則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地反映客觀現實,形象地描述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人社會之間的關系。創作感直接來自于作者的想象,是對大千世界萬物的感悟、思考和反思。在這個意義層面上,科學和文學之間存在著可以調和的前提基礎:科學視角意味著邏輯和證實,對自然做自由充分的觀察和研究,作家的文字同樣折射和反映隱含某種邏輯的內在聯系,并付諸想象中的真實再現。生態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與文學及文學批評雖然方法迥異、角度不同,但仍然存在可以相互溝通和共通的可能性。其在所包含的現實關系中,生態學與文學及其批評明顯存在著深入的交叉重疊和滲透。從廣義上說,生態學與文學之間在社會、歷史、倫理和時空,甚至在形而上學等層面上都存在著許多共通之處。它們都將面臨同樣的問題,尤其是,它們所面對的人與自然關系上出現的所有問題,都必然被涉入共同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背景之中。

2.文學與生態學的獨特建構

從文學與生態學結合的視角對文學生態學的概念、模式、詩學生態系統、文本重讀的策略以及文學生態學可能走向的價值建構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在本論文的最后,筆者將簡單概述在生態批評潮流中脫穎而出的文學生態學的獨特建構、文學生態學的研究視域以及文學生態學的局限。生態批評與其說是一種方法論,毋寧說是一個潮流或一場運動。文學生態學則是這個潮流或運動中涌現出來的具有建設意義的學科。格羅特菲爾蒂在1998年主編的《生態批評讀本:文學生態學的里程碑》中將生態批評界定為“簡單地說,生態批評是對文學與物質環境的研究。…生態批評采取地球中心的方法進行文學研究”。這是一個寬泛的包羅萬象的定義,寬泛本身意味著這是一場運動,而且不斷擴大、延伸的運動。生態批評運動從呼喚環境意識肇始至今,己經進入了第二階段的學科發展階段。其話語范圍不斷擴大,建構方向日漸明晰。

3.文學與生態學的項目融合

第9篇:對生態學的認識范文

    論文摘要:本文根據污染生態學研究現狀討論了污染生態學的研究內容:①研究在污染環境中生物受害原因以及與污染物的關系;②研究污染物在環境以及在生態系統、生物體內的化學行為、變化規律,即吸收、轉化、富集、降解規律和生態效應;③研究生物凈化機制與生物防治污染的措施;④研究生態系統承受污染物的負荷能力,確定生態系統的環境容量,預測環境質量的變化趨勢。

    一、引 言

    人類社會進入20世紀之后,隨著全球工業化的興起,生產和生活的性質與規模較之以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且這種變化以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正不斷地向縱深發展。今天,人類強大的技術力量嚴重地影響和干擾著自然界的許多自然過程,如氣候、植被、水分乃至與之有關或包含于其中的物質化學組分的交換、循環等。特別是目前這種影響常常直接或間接地導致影響或破壞人類生活的正常性與社會發展的持續性的可怕后果,這即是當今環境問題成為倍受全世界關注的熱點的原因所在。

    與其他學科的興起和發展一樣,為了研究和解決在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或出現的問題、探索人與環境關系方面的奧秘以及如何協調或控制這種關系,大約在20世紀中葉以來,一系列有關人類環境的新學科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和發展起來。而從自然循環、物質變化角度研究環境問題的學科目前發展起來的最主要的有以下幾門:環境地球化學、污染生態學、環境化學和環境生物無機化學。這些學科都尚在形成發展中,其最主要特點是不同學科交叉,即用已有學科的理論、方法去解決已存在的或新出現的環境問題。

    也是在20世紀下半葉,生態學有了重大發展和認識上的飛躍。[1~2]新的生態學建立在生命科學和地球科學的基礎之上,成為介于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之間的一門特殊的學科,研究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我國已故著名生態學家馬世駿曾指出:“協調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改善人類的生態環境,應是現代生態學研究的主要方向。”人類與自然環境的最主要界面——地球表面存在和發生的一切現象及與生物的關系,[3]尤其是與人類的關系成了生態學研究的重點內容。[4]

    “污染生態學”是環境科學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并已成為生態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初,前國家教委就規定其為與環境化學、環境地球化學平行的本科環境科學專業必修專業課程,當時也曾提出了相應的研究任務和方向。然而,和其他任何新生事物一樣,“污染生態學”本身在許多方面尚處于發展、充實、完善階段,目前對之尚存在不同一的定義或認識,人們還尚未對它的對象、任務、研究范圍等作出確切的規定。其實,晚一點作出這樣的規定是好事,因為廣義的環境科學也包括生態學,其涉及內容較廣,學科交叉性很強,人們對它的理解不能不受到原先的專業知識范圍、研究經驗、興趣及對環境生態問題的不同認識等因素的影響。也正是這種不同的理解和認識,會促使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各有側重地去研究問題,由此可能會大大地豐富和充實這門新興學科的內容,同時也促使人們以極大的熱情和興趣去研究和探索,以使其不斷成熟、完善和更有效地為保護人類、保護環境、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服務。

    目前,在國外能與“污染生態學”完全對應的詞條尚很少見,最為接近的可能是“Pollution Science”或“The Science of the Pollution”,但是,就針對自然界生態環境污染問題的研究卻突飛猛進、日新月異。這一點在科技雜志刊載內容方面體現的非常明顯,尤其是一些重要刊物更是如此。如“Ecology”、“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Environmental Pollution”、“Environmental Research”、“Applied Geochemistry”、“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Aquatic Ecosystem Health & Management”、“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以及“Nature”、“Science”、“AMBIO”等刊物經常刊登大量的污染生態學研究成果。除此之外,有些污染生態學的研究成果也常常分散刊載于其它有關環境科學或生態學領域的期刊中。這些研究內容實際上已基本勾勒出了污染生態學研究內容的框架。筆者結合近年在上海交通大學講授研究生“污染生態學”課程及科研實踐中的學習心得和體會,就“污染生態學”研究內容做些淺顯的討論,與同行交流,希望大家指正。

    二、污染生態學研究內容討論

    近年來不斷進展的污染生態學研究和大量的研究工作其研究內容基本體現出了以下四個方面的特點:①研究在污染環境中生物受害原因以及與污染物的關系;②研究污染物在環境以及在生態系統、生物體內的化學行為、變化規律,即吸收、轉化、富集、降解規律及生態效應;③研究生物凈化機制和生物防治污染的措施;④研究生態系統承受污染物的負荷能力,確定生態系統的環境容量,預測環境質量的變化趨勢。

    1.污染環境中生物受害原因以及與污染物的關系研究

    污染物質之所以會對生物產生毒害是由于生物對這些有害物質的攝取與利用而引起的。環境一旦被污染,生存于其中的生物即會自覺不自覺地攝取和吸收污染物質,當這些物質的量在生物體內超過生物機體本身的承受或轉化(無害化轉化)極限時,污染物質在生物體內的毒害作用即發生了。不同的污染物質其體現出的效果往往區別很大,而自然環境中常常是多種生物并存和多種污染物質同時存在的。查明生物受害原因和明確厘定具體致害物質及致害物質間的相互作用是污染研究的關鍵所在,這些問題在實際情況中常常非常復雜。環境中生物受害原因以及與污染物的關系研究是污染生態學研究的最重要內容之一,是污染生態學研究的起點和基礎,同時也是目前的一個熱門研究領域。

    2.污染物在環境以及在生態系統、生物體內的化學行為、變化規律,即吸收、轉化、富集、降解規律及生態效應研究。

    污染物一旦進入環境或生態系統、生物體內,在新的物理化學條件下便會發生一系列作用和產生相應后果。在此過程中,污染物的化學習性、系統的物理化學條件是制約因素。因此,生物對污染物從攝取到進入體內的一系列生化作用及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對最終的毒害效果產生重要影響。如攝取、輸送、吸收、濃縮、轉化、富集、降解和排泄等各種作用和過程。它們是研究生物在污染環境中受害機理的最基本內容。這些作用和過程對不同生物不盡一致,因而相同的污染物質對不同的生物群體常常體現出不同的生態效果。因此,這項內容是認識元素在生物體內的化學行為和運動規律,即元素在生物體內的分布、功能、運動循環機理和生物對元素的需求與中毒等基本原理的關鍵,對闡明污染生態環境的生態效果起著不可取代的作用。不同的生態系統常常有不同的污染特點,如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和生物系統間同一污染物質各自分別有不同的生態環境效果。自然界大氣、水、土壤、生物體系又都不停地與生物進行著物質交換循環。在各種方式的交換循環中污染物質會體現出各自的毒害效果。生態環境污染生態效應研究是污染生態學的主體內容,是一個廣闊的研究領域。[5]

    3.生物凈化機制和生物防治污染的措施研究

    生物對污染物的抵御能力體現在生態效應上即為凈化功能,這項功能因生物種類不同而差別很大。生物凈化機制研究一方面是制定環境容量的重要依據,另一方面可用于污染防治。這是目前污染治理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方向。許多生物特別是微生物具有獨特的環境凈化功能,常常會起到其它人工措施難以起到的作用。因此,生物凈化機制和生物防治污染的措施研究是污染生態學環境對策的重要內容,對確定環境容量和治理、預防污染具有重要意義,是一個嶄新的、前景無限光明的領域。[6]

    4.生態系統承受污染物的負荷能力研究

    生態系統對污染物的自然凈化能力是污染研究的重要內容,也是治理預防污染的主要參考條件。對生態系統的污染負荷能力或環境容量進行研究,以及對為促使人為污染物不超過其負荷能力或容量的相應政策措施進行研究是污染生態學的基本內容之一。生物機體本身及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對環境中有毒物質或污染的抵御能力和對策研究是目前一個充滿興趣而又具重要現實意義的課題。[7~8]

    三、結 語

    從學科史角度看,污染生態學尚處于初期發展階段。據目前本領域研究狀況,本文將其研究內容歸納如下:①研究在污染環境中生物受害原因以及與污染物的關系;②研究污染物在環境以及在生態系統、生物體內的化學行為、變化規律,即吸收、轉化、富集、降解規律和生態效應;③研究生物凈化機制和生物防治污染的措施;④研究生態系統承受污染物的負荷能力,以確定生態系統的環境容量,預測環境質量的變化趨勢。

    上述污染生態學的研究內容是作者學習污染生態學的體會,同任何一門新學科一樣,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得到補充和修正。

    參考文獻:

    1 Ronald S. Oremland1, John F. Stolz. The Ecology of Arsenic [J]. Science, 2003, 300(5621): 939~94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韩国在线 | 国产一级高清视频免费看 | 欧美成人三级大全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 麻豆女神 | 精品国产亚一区二区三区 | 日日摸夜夜爽 | 大蕉久久伊人中文字幕 | 久久www免费人成精品香蕉 | 亚洲 日本 欧美 中文幕 | 国产精品1区2区3区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亚洲色图 | 一级毛片在线看在线播放 | 国产成人午夜极速观看 | 天堂网国产 |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视频在线 | 性欧美大战久久久久久久野外黑人 | 在线看片91| 天天影视综合网色综合国产 | 精品亚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久久久久 | 总裁虐我千百遍电视剧免费播放 | 日韩中文在线播放 | 九热视频| 成人在线播放网站 |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 亚洲婷婷综合网 | 蜜臀导航 |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视频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 欧美又大又粗又长又硬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欧美大片日韩精品四虎影视 | 欧美性精品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野外 | 日韩岛国片| 蜜臀传煤mv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