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創意產業園規劃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京津冀;產業園區;發展對策
一、引言
繼“長三角”、“珠三角”之后,京津冀成為又一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極,京津冀區域發展已經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策略的啟動,產業園區的發展在三地程度不一,各有特色。京津兩地對周邊河北省城市的協同帶動效應較弱。自京津冀一體化戰略提出,以產業園區作為切入點,三地進行新一輪的產業布局與規劃。到目前為止,京津冀以產業園區為依托的跨地區企業投資越來越多,跨地區產業園區合作也取得了新的突破。河北省作為承接京津產業轉移的主要對象,為積極承接產業轉移而大力發展產業園區的建設。
二、研究背景和意義
自京津冀一體化戰略開展以來,以產業園區為依托的跨地區企業投資越來越多。京津冀產業園區均依托不同城市,分屬不同經濟板塊,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造成了三地不同的發展格局。北京中關村科技創新能力和園區發展水平都處于國內領先水平,集聚了國內最頂級的科技創新資源,園區成長能力和創新輻射能力也不斷增強。天津市以濱海新區為龍頭,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在先進制造業集聚和產業園區功能提升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而處于產業園區發展低梯度位置的河北省,技術水平相對落后、產業及園區發展相對低端,難以直接與京津科技資源形成對接。
京津冀一體化戰略在不斷地向前推進,產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對于承接京津產業轉移,發展當地經濟,實現當地的經濟增長,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本文以河北省產業園區的建設與發展為分析對象,研究產業園區的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對產業園區的發展提出對策建議,為更好地實現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對發揮“集聚效應”提高區域競爭力、輻射腹地經濟增長、實現規模效應等有著重要意義。
三、相關的文獻綜述
我國關于產業園區的發展最開始以文化產業園的發展為研究對象的。文化產業園的發展比較晚,針對其相關理論的研究較少,主要圍繞概念定義、特征、分類劃分等方面進行說明。趙淑玲等(2010)以鄭州信息創意產業園區規劃為例,從園區規劃的角度探討了包括整體布局,區位選擇、核心業態選擇等相關產業園規劃的理論基礎,提出文化產業園規劃的結構;王偉年,王士君則是在對文化產業園的相關理論進行研究的基礎上,探討其功能與運行模式。
基于產業園區的文獻大多從理論依據、產業聚集、產城融合等角度展開論述。陳亞楠等(2011)就京津冀三地經濟發展階段入手,對比三地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現狀,結合三地一體化發展布局的影響因素,分析文化產業園區面臨的問題和未來幾年的發展趨勢;李旭(2011)基于產業集聚的視角下對物流產業園區的規劃建設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若干對策。劉瑾等(2014)探討了產城融合型高新區發展的內涵、特點及規劃要求,具體解析了以市場機制為主導的高新區的政策機制、法律機制等動機機制,并以濟南高新區為例進行規劃策略分析。還有不少學者就產業生態系統,城市群,區域協同發展等方面對產業園區的建設進行了研究。
上述的研究都是針對產業園區的規劃,發展基于某一個角度來研究的,對于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的產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的相關研究還不太多。本文與以往研究相比,做了如下發展:在京津冀一體化戰略的推進,現階段河北省積極承接京津產業轉移的環境下,探討在承接產業轉移中產業園區發展所遇到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以對促進園區的更好發展和區域經濟的發展有一些借鑒意義。
四、河北產業園區的發展現狀
河北具有非常好的資源稟賦,地理位置也有優勢,而且京津冀之間有著密切的經濟聯系。現階段為更好地落實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據不完全統計,河北圍繞著北京、天津以及三大發展軸已建成了58個重點園區。這些園區既包括各級經濟開發區,比如石家莊經濟技術開發區、燕郊經濟開發區,也包括層出不窮的特色產業或工業園區,比如大城氣霧劑產業園區、廊坊現代服務產業園等。
河北的產業園區目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技術水平相對落后、產業及園區發展相對低端,還沒有形成產業集群,個別企業一枝獨秀,大部分園區投入很大,產出不高,效益偏低,難以直接與京津科技資源形成對接。園區前期的基礎設施建設有政府投資,但是后期的規劃管理,園區定位,功能布局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圖一京津冀三地產業園區的發展現狀
五、產業園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規劃缺乏合理性和模式的局限性。首先,不少新興產業園區在整體布局上有利于城市規劃區之外,與城市總體布局相分離。再者,產業園區無法與城市總體規劃在用地指標、功能安排和設施配套方面進行銜接,難以結合產業園區業態特征提出專門的配套指標等內容。另外,園區開發大多采取政府主導模式,在發展初期的作用突出,但到后期建設卻出現很多弊端,由此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如產業園區建設忽視非生產領域建設;園區功能發育不全、配套不足,產業定位和發展戰略不明確。
(二)區域間的同質化競爭。目前河北有省級以上開發區197家,各園區對承接北京產業轉移表現出極大的熱情,紛紛赴北京招商,但由于園多商少,這些承接的園區大都缺乏清晰的戰略定位,導致各園區對承接項目“饑不擇食”。河北省個別城市下轄的縣在進行項目招商時出現明爭暗搶。
(三)缺乏創新意識。由于創新意識淡薄,必然導致創新經費投入不足,缺乏創新人才,園區沒有核心競爭力,導致園區難以進行技術創新的知識積累、條件配置和能力建設,難以開展技術創新工作。
六、產業園區的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遵循產業發展和城市戰略而規劃運營。產業與城市發展是一個戰略層面的命題,當產業園區與其發生直接關系的時候,政府能夠站在城市運營和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去統籌規劃產業園區,調動城市資源支持園區建設發展,是產業園區推動產業發展走向成功的保障。在認真分析產業趨勢、城市資源稟賦和城市定位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產業定位和發展方向,也應明確本地功能定位和細化承接產業方向,合理規劃,統籌分類指導,克服產業布局同質化,避免無序競爭。
(二)完善配套服務體系,優化園區建設環境。一是支持產業投資基金、專業化的培訓機構、創新機構、科技研發中心、信息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在產業園區中的功能。二是不斷完善產業園區的服務質量,大量整合各方資源并不斷探索、創新人才工作方法和服務方式,建立了長效的人才解決機制和有效的人才服務體系。三是建設以企業為主體,以科技平臺、研究院校為支撐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大力引進和培養園區發展所需要的專業性人才。(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
參考文獻:
[1]陳亞楠,董賀.京津冀三地文化產業園區發展研究[J].中國經驗研究.2014(32).
“咸陽的區號早幾年就已經和西安(029)統一了。西咸新區將來干脆就叫長安市,這樣西安到時候就能變成第5個直轄市了!”一位年輕的西安出租車司機小伙兒向我們暢想了他概念中的西咸新區。他的夢想或許遙遠,但是,幾乎舉陜西全省之力建設的西咸新區其眼前的投資前景已然不可估量。
從過去分屬咸陽、西安的兩個新區:涇渭新區、灃渭新區到現在陜西省委、省政府直接領導下西咸新區的五大新城:空港新城、秦漢新城、灃東新城、灃西新城、涇河新城。聽一下陜西省省長趙正永,陜西省副省長、西咸新區管委會主任江澤林,西咸新區管委會副主任、總規劃師李肇娥等西咸新區的“藍圖設計師”們是如何解讀這一組團式發展的“一區五城”未來投資藍圖。
臨空產業
西安咸陽機場去年突破了1800萬人次的流量,超出了它原來的實際規模。《小康?財智》記者從陜西省政府官方提供的資料了解到,即將建成的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新航站樓和第二條跑道將使機場設計旅客吞吐量達到3100萬人次。比原有能力和目前實際水平分別提高了210%和72%。
陜西省省長趙正永透露,“現在改造的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今年年底就可以改造完畢并投入使用。”
在接受采訪時趙正永樂觀地認為,“這樣一個空港的基礎,完全可以成為一個重要的物流和臨空產業的發展地。所以我們把空港組團定位于臨空和物流產業的基地。”
《西咸新區總體規劃》(2010~2020年)顯示:作為原屬咸陽涇渭新區一部分現在單獨列為西咸新區五大新城之一、規劃范圍141平方公里的空港新城其主體功能即是:“建設西部地區空港交通樞紐和臨空產業園區。以臨空產業為主,重點發展空港物流、飛機維修、國際商貿、現代服務業等產業。”
事實上,此前,作為咸陽市涇渭新區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時候,發展臨空經濟,就已經被涇渭新區乃至整個咸陽市定位為“咸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千載難逢的機遇”。
中國民航大學臨空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允春教授認為,“所謂臨空經濟,泛指航空港所在地的區域經濟,以航空運輸作為物流和客流基礎,促使生產、技術、資本、貿易、人口等要素在機場周圍聚集。”臨空經濟的發展模式,主要有區域高科技經濟、總部經濟、會展經濟、旅游經濟、商務經濟。
有專家認為臨空經濟將成為21世紀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美國著名管理學家、臨空經濟學教授卡薩達指出:臨空產業對經濟的發展非常重要。在2l世紀,機場將會驅動就業,驅動城市的發展,就好像鐵路在20世紀、公路在19世紀和海港在18世紀的作用一樣。有調查顯示,機場所在的小區域比所在周邊城市的GDP增長率平均要快8%左右。
而北京順義的天竺臨空經濟區的發展便可以作為一個明證。北京順義區是我國臨空經濟的先發地區,2002年臨空經濟對北京GDP的貢獻是0.7%,而到2008年已經上升到3.4%。北京順義區面積1100平方公里,臨空經濟區僅60平方公里,但是現在臨空經濟區的經濟貢獻已經占到整個順義區經濟總量的85%。
按照中國航空航天大學的研究,主要航空樞紐的客流量達到1000萬人以上是發展臨空經濟的一個臨界點。按照這一研究結果,咸陽空港產業園的發展目前適逢其時。
《小康?財智》記者在咸陽實地采訪中了解到,涇渭新區、灃渭新區合并成西咸新區之前,涇渭新區已經在與有關專業機構聯系,制定這方面的產業發展規劃。
如果放寬視野,西咸新區空港新城的空港產業園更是是陜西臨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西安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的整體規劃,閻良、咸陽(西咸新區空港新城)、渭南在發展臨空經濟中有著不同的側重點。其中,閻良航空制造園規劃重點發展大中型飛機制造、大部件制造、關鍵技術研發和零部件加工項目。蒲城通用航空產業園依托蒲城內府機場,重點發展通用飛機的整機制造、零部件加工、飛行員培訓、航空俱樂部、航空旅游博覽項目。咸陽空港產業園重點發展民用飛機維修、定檢、大修、航空物流項目。
在位于西安市區西北二環朱宏路陜西省統建辦二樓――雖然略顯狹小,但不失緊張有序――的西咸新區管委會臨時的辦公室里,西咸新區管委會副主任、總規劃師李肇娥告訴《小康?財智》記者,西咸新區臨空產業的發展目前已經在呈現井噴勢頭。目前咸陽機場以及突破1800萬人次的吞吐量,年底就要達到2100萬,3號航站樓明年3月份通了以后可達到3500萬。遠景到2040年,將達到上億。
李肇娥稱,在和成都雙流機場做比較中發現,雖然四川人口基數大,雙流機場流量比西安大,但就樞紐地位上前者不如西安。
她認為,目前西安咸陽機場存在的問題是貨物流量太小。咸陽機場第三、第四條跑道建完以后,還將建一個貨場,還有目前正在建設的空港保稅區,從而使得整個空港的物流產業有一個大的發展。
“未來空港物流的潛力是非常大的。只是目前我們自己沒有把這個(物流)通道完全打開。”李肇娥分析,比如目前的電子零部件大量都是靠空運。甚至,西咸新區專門為此調來一位做產業的專業人士來研究空港的發展。
考古、拍賣等文博產業
出咸陽機場南行前往西安市區的機場高速兩側,渭河兩岸,一馬平川的渭河平原上,綠油油的玉米下還能看得到夏收留存下來的麥茬。而在這片沃土之下,幾乎遍地是歷代皇陵。
西咸新區位于西安、咸陽兩大古都交界處,囊括了大量秦漢唐歷史遺跡:周灃京、鎬京,秦阿房宮、漢長城、渭北帝陵等,上述遺址均是國家級歷史保護遺址。比如,五大新城之一的秦漢新城,規劃面積總面積291平方公里,遺址保護城市建設禁建區面積就達104平方公里。如此大面積的整體保護區,在當今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在灃東新區,昆明池遺址公園(相傳漢武帝演練水兵的所在)僅水面就達6500畝。超過目前已有曲江,將成為西安市最大的水景公園。
就此,陜西省副省長、西咸新區管委會主任江澤林總結,西咸新區最大的特質在于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
李肇娥透露,這幾年西安乃至整個陜西省的文化產業力度很大,西安在這方面也做了不少品牌。
作為目前剛剛被任命為西咸新區常務副主任的王軍,此前擔任西安市委宣傳部部長、西安灞生態區黨工委書記、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簡稱世園會)管委會副主任,在灞生態區、世園會等一系列成功地提升西安城市名片形象的文化創意園區建設、大型活動背后都有他的身影。在西安世園會成功進行的過程中,相關省領導甚至給王軍開玩笑,“王軍,你把我害的天天要接待人。”
根據規劃,西咸新區將通過挖掘與環境整治形成展示公園、博物館和文化創意旅游產業集中區。
僅就秦漢新城來說,未來文物開發、考古的量還是很大的。未來有幾個考慮:第一是做博物館,最近已經有一個由院士牽頭的秦(咸陽)宮博物館、遺址公園的方案設計已經拿出來了。此外還有未來的茂陵,未來會抓住幾個點,以點帶面。
“未來,還將深層次在文物的考古、拍賣、收藏等考古研究和考古博物上做文章,比如建一些博物館群。每年來西安文物淘寶的人非常多。我們曾經提過一個策劃,能不能把全國的文物拍賣中心建在西咸新區。”李肇娥說。
都市農業
雖然西咸新區在一開始就被外界拿來與浦東新區、濱海新區、重慶兩江新區類比,在接受采訪時,陜西省副省長、西咸新區管委會主任江澤林特意強調,“西咸新區不同于一般的技術經濟開發區,而是完全一個新城區的建設。高度的概括起來就是一個現代田園城市的基本理念。”
江澤林稱,按照這個規劃理念將在西咸新區演繹一種新型的都市生活。城鎮化代表著社會進步和文明,盡管有一些城市病,包括交通、環境等等這些問題,但是畢竟有強大的現代服務;農村田園的生產、生活方式,盡管生產力有待進一步提升,但是遼闊的原野讓人家很容易回想起“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風光,也是人們追求新生活的向往。
“所以將來,在西咸新區里面,我們主要享受的生活就是把現代化的城市服務和農村田園風光有機地結合,來演繹一種新的都市生活。”
為了讓人們記住西咸新區的特色和特點,對西咸新區的未來一目了然,趙正永省長總結了16個字、朗朗上口的一句話:“核心板塊支撐、快捷交通聯接、優美小鎮點綴、都市農業襯托”。
而作為秦漢新城的兩個主體功能:除了建設具有世界影響的秦漢歷史文化聚集展示區外,另一個便是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生態田園示范新城。
而整個西咸新區內水域、農田、文物保護、生態綠地等非建設用地占到了70%以上,形成城園交融的現代田園城市。
李肇娥告訴記者,西咸新區將建設18處生態田園小鎮、28個社區,發展以生態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外向型農業為特色的都市現代農業,讓未來的農民成為都市產業工人,從事農業產業勞動。
江澤林特意提出一個概念,西咸新區的現代農業不是作為農業的一個部分,都是作為都市產業的一個部分。“將來不僅有有機農產品的生產,還有一些花卉、園林種植等,按照山水田園來映襯這樣的都市風光。”
作為田園城市建設、城鄉統籌的一個示范,相關部委對西咸新區也抱有濃厚的興趣,李肇娥透露,西咸新區正在與農業部商討構建一個“田園城市聯盟”。
物聯網等新興信息技術產業
趙正永指出,西咸新區建設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利用新的開發空間來承接東部的先進產業轉移,這主要是基于我們陜西有獨特的資源條件和優勢。比如我們科教資源的基礎比較雄厚,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源;我們豐富的能源資源也提供了較低的能源成本,所以轉移的這些東部的產業,到西部來應該說具有相對的成本優勢。
位于西安城區西側,作為過去西安灃渭新城一部分的灃東新城、灃西新城各自的主體功能則分別定位為“建設西部地區統籌科技資源示范基地”和“建設和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新興產業基地和綜合服務副中心”。
李肇娥透露,由于西安的科技教育人才資源有非常好的優勢,目前信息產業、物聯網、信息平臺等產業的后臺都設在西安。現在很多銀行的后臺呼叫中心、后臺呼叫系統已經在往西安放。她舉了一個小實例來佐證,在西安人們普通話說得比較好;再加之每年有大量的大中專畢業生,人力資源相對又不是很貴。
她認為,以后云計算機時代,后臺服務會越來越重要,只要后臺更強大什么事情都能做。和西安相比,如果放在北京,成本會非常高。“比如北京海淀中關村因成本過高,產業外溢的時候,選擇周圍1000公里范圍之內的城市,最好的選擇地就在西安。”
西咸新區投資優勢
在一定程度上,新西咸新區的發展還依托過去一年中咸陽涇渭新區、西安灃渭新區兩個新區各自在規劃建設、土地征遷、招商引資等方面的原有積累。
李肇娥在采訪中告訴《小康?財智》記者,涇渭新區,特別是咸陽市政府這幾年在新咸新區的建設上力度非常大。特別是渭河北岸基礎設施建設,大的交通服務骨架、綠化等。“比如,投資6個億的秦漢大道橫橋今年年底便可通車,4號橋目前已經通車。在一年的工作當中他們做了不少貢獻。這也是當初我們沒想到的。”
過去的一年里,萬科老總王石、世茂集團、益海嘉里、臺灣工業總會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家、大企業集團都曾經帶著投資意向前來涇渭新區實體考察。
而西咸新區更大的優勢還在于它的土地開發成本優勢。去年4月中國社科院的《2010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指出,在全國294個城市中,咸陽的發展成本競爭力名列第六。涇渭新區是咸陽市區開發成本最小的地方。目前,原涇渭新區內的絕大多數土地都沒有開發,投資建設幾乎沒有拆遷。
一、上半年主要任務及完成情況
(一)建設技術人才信息庫。
一是參與整理我市“5+2+2”產業體系的人才、技術需求,建立合作高校院所專家服務東營信息庫,實現入庫專家150位,為企業與專家的合作對接提供便利。二是建成有色金屬技術文獻信息解析系統,累計錄入相關文獻、標準約2700篇,組建專家解析團隊,初步形成2019年有色金屬(銅)產業藍皮書。建設黃河三角洲地理環境科技文獻數據庫,梳理匯集黃河口生態環境治理及重大工程項目方面文獻及水文資料等500多份。三是開發智慧制造云服務平臺,聯合有關專家團隊,為我市冶煉、制藥等領域企業提供智慧工廠建設咨詢與解決方案。
(二)推進高校院所分支機構建設。
一是做好前期溝通對接,服務市委副書記陳必昌與山東大學黨委書記郭新立、常務副校長王琪瓏等市校領導高層互訪,推進我市與山東大學新一輪合作。二是支持中科院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生態試驗站新增2個實驗平臺,建成黃河三角洲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三是配合中科院化學所雅努斯材料工程實驗室赴大慶、廣州等地開展現場實驗,推動技術成果向油田污水處理及油源污染領域轉化應用。四是支持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科學技術研究院等平臺發展,促成校企合作項目5項;參與我市高等教育發展情況專題調研,就石油大學東營校區共建等關鍵問題提出建議方案。五是依托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新能源研究院專家團隊,引進中石油石化院、中石化石科院等院所技術力量,探索聯合建設煉化產業創新平臺。六是支持青島農業大學東營研究院積極引種水稻、花生、油菜等多個耐鹽作物新品種,探索適宜地區特點的套種輪作和種植養殖模式。
(三)服務引進高層次人才。
一是受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委托,開展黃河三角洲學者年度績效評價及屆滿考核,收集專家學者對我市人才工作的意見建議。二是做好本單位泰山學者、黃河三角洲學者團隊服務,組織在站博士后申報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2019年面上資助項目,加快鹽堿地循環農業、新材料應用等技術成果的產業化推廣。三是組織申報的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項目“高效生態農業生產模式與技術”,經人社部評審論證,成功入選國家級高級研修項目,并列為鄉村振興、扶貧攻堅專項。四是引進山東師范大學專業師資力量,為新發藥業有限公司70名員工開設為期兩年半的化學化工基礎能力提升專題班。五是開展人才招引宣傳,在《東營日報》開辟專欄“高校院所在東營”“學者風采”,宣傳近年來高校院所人才團隊在我市發揮的重要作用,總結好做法、好經驗。
(四)組織精準對接活動。
一是邀請清華大學等院校在京知名專家參加我市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雙招雙引”北京推介會,洽談引進生物質能源、航空航天燃料和化工中試基地等項目。二是主辦2019中國(東營)石化產業高端人才暨科技成果轉化對接交流會,邀請30多位知名高校專家學者與我市75家企業對接。三是舉辦“智慧光谷 共贏未來”青年博士論壇,邀請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專家推介光電新材料有關技術,并與東營光谷未來城公司共建博士聯誼會工作站。四是參與舉辦國家生態系統濕地野外觀測研究站發展研討會,邀請中科院及國內高校的30多位高層次專家為全國野外濕地臺站建設提出意見建議。五是多次組織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航科工三院及中節能集團的專家團隊到東營調研考察化工園區和重點企業,推進空天燃料產業鏈聯合創新的平臺開發和項目合作。六是聯合山東大學國際創新轉化學院引薦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教授到我市洽談推進鹽堿地農業開發項目。七是啟動“導師進東營”活動,邀請江蘇大學等博士生導師與我市洽談甲殼素、油泥砂等領域技術合作。八是配合市委組織部赴天津、北京、長春、大連等地對接高校院所,洽談人才引進和技術合作事宜。九是發揮市高促會及東營博士聯誼會秘書處作用,參與承辦第二屆黃河三角洲(東營•河口)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進產才融合高層次人才對接會、第四屆東營橡膠輪胎汽配產業高端人才洽談會,并邀請河北省農林科學院、保利醫療集團、康菲石油公司等單位專家到我市對接技術合作。
(五)開展以企招引。
一是與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合作建設“創新廣場”服務平臺,吸引地方企業入駐,探索共建研究機構、孵化創新企業。二是引進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等人才資源,推進東營高新區、藍色經濟開發區企業與高校院所深度合作。三是邀請中節能總工程師鄒結富率領集團大地修復公司、清潔技術公司、生物質能發電公司等技術團隊到我市縣區調研,提出生態循環經產業園規劃方案。四是組織中航環科(北京)公司等與我市環保技術企業洽談含油污泥處理技術合作,推動申報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項目。五是支持杰達新型建材公司等引進山東建筑大學、暨南大學專家教授研究冶煉廢渣利用事宜。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在推進招才引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推進平臺建設效率不高。目前引進高層次人才平臺和高校院所分支機構的“一事一議”政策比較難于操作,導致對現有實體機構建設的支持保障力度不夠,推動新的人才承載平臺落地進展較慢。二是人才資源開發不全面。在省級以上人才工程評選中上報人選層次低、數量少,后備人才儲備不足,對現有人才的利用效能不夠高,新的培養使用模式還沒有充分發掘。三是企業主體作用調動不夠。很多企業招才引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需要進一步激發,其平臺載體建設還比較薄弱,并且使用人才少、儲備人才少。
三、下步打算
(一)深化市校院所合作。一是做好深化山東大學東營研究院合作共建等工作,按照雙方洽談合作事項的任務分工,推動校地協商成果盡快落地。二是配合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共建牽頭單位,赴江蘇等地開展調研,參與東營產業技術研究院籌建。三是聯合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和有關縣區,推動共建創新創業平臺。四是推動形成市校院所合作的綜合措施,探索解決高校院所實體機構的人才待遇、平臺保障等問題。
(二)加快推進賦能中心建設。一是建設技術人才信息問訊平臺,建立穩定可靠的信息渠道,形成專家與企業對接交流新機制。二是優化技術文獻解析平臺,逐步完善專家解析系統,匯總產業藍皮書等綜合性資料成果。三是整合高校院所與專門機構的實用技術信息資源,服務中小企業和農業合作社的學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