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醫結合內科學重點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慢乙肝;中西醫結合;循證醫學;發展
1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學研究現況
肝炎特別是病毒性肝炎在我國發病率高,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見病之一。病毒性肝炎按病原學目前至少可分為甲、乙、丙、丁、戊肝5型,臨床上最常見的為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傳染性肝病之一【1】。根據聯合國衛生組織(WHO)的報告,全球前10位疾病死因中乙肝占第7位,全球60億人口中, 約1/2人口生活在HBV高流行區,約20億人證明有HBV感染, 3-4億人為HBV慢性感染, 其中75%集中在亞太地區,其中25% -40%最終將死于肝硬化和肝癌。慢性乙型肝炎已成為目前人口的5%,每年有100萬人因此疾病而死亡【2】。根據我國衛生統計年鑒資料,我國是HBV高感染區, 根據全國范圍的流行病學調查,我國人群中HBV的感染率高達60%,其中約1.2億為慢性病毒攜帶者,占我國人口的10%。根據1992年全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學調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流行率為57?6%,乙肝表面抗原(HBsAg)陽性率為9.75%(約1.2億人),占世界HBV感染人數的1/3左右,其中慢乙肝病人逾3000萬在社會上流動,約有10% -15%的人群存在HBV慢性感染,其中約l/4的病人最終發展為慢性肝病,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每年因肝病死亡人數約30萬。
由于HBV可通過母嬰傳播途徑,影響下一代,故危害極大,HBV自嬰兒感染后90%以上經40年左右衍化為肝硬化,50年發展為肝癌,25%-40%的感染者因之而致命,因此乙肝是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每年的治療費用達到300-500億元人民幣【1】,對人民健康和國家衛生經濟帶來嚴重危害。雖然國家近年來已加大乙肝免疫育苗的接種和普及,但HBV感染在我國仍是一種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傳染病【3-5】。據統計,在我國未經乙肝疫苗免疫1-50歲人群中,HBsAg攜帶率平均9.72%,HBV易感者年感染率為7%,HBsAg攜帶率男性11.33%高于女性8.23%,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及工作質量【6】??梢?防治慢乙肝一直是我國衛生工作的重點之一。另外,慢性HBV感染的自然病程漫長,可持續30-50年,并多在青壯年時期發病,重型肝炎是發生率不高但病死率極高的一型肝炎。因此,慢性病毒性肝炎已經成為危及全球人類健康的幾大疾病之一。具有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流行面廣、發病率高等特點,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及工作質量,如何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是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是全世界學者所關注的問題,也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復雜而長期的課題。
2 慢性乙型肝炎的西醫藥和傳統中醫藥診療體系及療效的比較
西醫藥治療慢乙肝主要以藥物治療改善和恢復肝功能、免疫調節、抗肝纖維化、抗病毒治療為主。但毒副作用大,會出現重要器官病變,如嚴重心、腎疾患,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以及神經精神異常等。現代的醫療模式已經由原來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綜合的醫學模式,西醫的傳統治療主要是以針對生物疾病模式為主,其疾病的診斷原則和臨床療效的評價標準都以此模式為基線,治療時用藥大多遵循較為固定的規律和標準格式化用藥為特點,缺乏個體化治療。而大多西藥品價格較為昂貴。如干擾素(INF),作為慢性乙型肝炎治療的主力用藥,因復發率高,價格昂貴,副作用大等弊端而難以推廣,國內大多數患者均難以在經濟上承受類似的治療開支。
中醫藥治療慢性肝病有數千年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從診斷、治療、預防等方面都形成了相對獨立的規范,尤其在調節人體內環境(免疫功能)、恢復肝功能、保肝降酶以及提高抗病毒藥物的靶點敏感性、降低復發率上都有較好的療效。中醫藥治療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作用機理主要在于扶正祛邪、調整陰陽平衡,從現代醫學角度看就是調整人體的免疫系統,促進免疫系統清除病毒,從而有效治療本病【7】。對于慢性病毒性肝炎來說,中醫藥治療是一種積極的手段,其原因主要是中醫治療能夠對機體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控,充分調動機體的內在能力,這是其獨特優勢所在。
隨著單純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綜合醫學模式的轉變,要求防治疾病時必須全面考慮對患者精神、情緒、心理、工作能力、社會職能以及生活方式的影響,甚至結合社會衛生經濟因素。中醫臨床治療重視“證據”的思辨方式;“以人為本”的治療理念;“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等幾大方面。中醫藥治療疾病的優勢和特色,使得在慢性乙肝臨床診療過程中,理論上突出了個體化治療的思想,用藥上體現了個體化治療的實施,在經濟成本上中藥價格低廉,便于普通百姓患者接受,加強了人性化治療的意義。辯證論治的同時又隨證加減,根據不同患者的不同癥狀體征、根據疾病發展變化的不同階段來遣方用藥,并且同時還強調了人性化的治療關懷,從生活起居、飲食習慣、心理疏導等多個方面給予患者全面而具體的整體治療,療效顯著??梢娭嗅t藥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優勢是很明顯的,而且潛力巨大。
然而,中醫藥治療仍缺乏特效藥,抗病毒治療,調節免疫功能,恢復肝功能以促進患者肝臟病理改變的修復是目前治療本病的主要原則,就目前而言,僅靠藥物尚無法清除乙肝病毒,而若不能清除病毒,則病毒終究會變異而耐藥。清除病毒,必需有人體免疫應答的配合,這是十分重要的條件。充分發揮了中醫藥在調整免疫抗病毒方面的優勢,符合現代醫學對病毒性疾病抗病毒及免疫調整綜合治療(雞尾酒療法)的發展趨勢,也是對中西醫結合抗乙肝病毒治療的一種嘗試。中西醫結合在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抗病毒方面起著協同的作用,兩者相得益彰,有利于病毒的抑制與清除,肝組織病理損傷的改善與修復,并能減少副作用,提高治療效果【8-12】。
同時,中醫藥治療慢乙肝仍然存在較多的困惑:如療效不肯定,重復性差,療效評價僅限于個案總結或小范圍的研究中,療效評價僅限于個案總結或小范圍的研究中,缺乏強有力的證據性,制定的標準沒有及時、廣泛的執行等。
傳統中醫藥治療慢乙肝的療效評價體系很多臨床對照試驗研究了中草藥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療效,然而這些試驗的質量與療效并沒有得到全面系統評價【13】,而且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進程復雜多變,難以預測,治療的確切效果需要進行長期的隨訪觀察。中醫藥有獨特的病因概念、診斷與治療理論體系并用于臨床實踐,中醫藥治療慢乙肝的療效評價,既不能只停留在個案總結或小樣本數據的分析之上,也不能完全按照西醫過去生物醫學模式的療效評價方法和標準,從單一指標分析中醫治療的效果,要建立符合中醫自身治療理論體系的評價方式,把中醫的內涵特色科學、合理的全面反映出來,提取精華,繼承創新,使中醫藥走向健康發展的快車道。
目前西醫治療也缺乏理想方法。故在傳統中醫中藥中尋求有效的治療方法,加強中西醫結合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3 傳統醫藥科學研究的局限性與現代醫學科研模式―循證醫學的優勢
中醫缺乏系統的、科學的研究和總結,缺乏深入的挖掘和整理,沒有形成一條科學合理的研究體系,社會在發展,致病源在變化,疾病譜在更新,人的體質因素也有了差異,總是以這種“不變”去“應萬變”根本難以應付,因此,臨床上出現了中藥療效不穩定,同樣的經驗方難以推廣等問題。所以,中醫藥科研擔負著把中醫經驗學總結升華成為科學理論的重任,每一項臨床研究必須科學設計,嚴格操作,得出可以信賴的結論,為大樣本,多中心研究提供依據。中醫學從臨床經驗學逐漸轉換到利用科學研究結果指導臨床實踐的軌道上來,這是一種偉大的變革,是中醫藥發展的橋梁。既往的研究在思路和方法上存在很多的誤區,我們應當參照循證醫學/臨床流行病學DME方法學的原則, 借鑒循證醫學思維探索中醫藥治療慢乙肝的臨床研究方藥和模式,通過大量的臨床研究驗證中醫藥的療效。
循證醫學(evidence basedmedicine,EBM),即遵循證據的醫學,又稱實證醫學,其學術基礎是臨床流行病學DME方法學,其核心就是任何醫療決策的確定,包括醫生處理患者、專家制定治療方案、政府制定醫療衛生政策等,都需建立在當前最佳的科學證據基礎之上,所謂證據就是指設計合理,測量準確,結論可靠,發表在醫學專業雜志上的文獻,包括研究病因、診斷、治療及預后等方面的文章【14】。能夠借助循證醫學的方法,把中醫藥寶貴的臨床經驗變為具有科學性的客觀證據,不但可以提高中醫的自身水平,而且能夠以其客觀的證據得到世界的認同,從而更好的發展中醫學。
4 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與循證醫學進行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現代化發展前景
我國是開創中西醫結合研究和首創“中西醫結合醫學”學科的國家。中西醫結合在我國既有中醫又有西醫的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既是我國醫學發展的產物,又為醫學的發展開創了一條新的重要途徑,形成了我國醫藥學的優勢和特點【15】。中西醫結合醫學是我國獨創的一門新興學科,我們中西醫結合首要的是“中”,要搞好中醫藥的繼承, 向中醫學習, 又要致力于創新; 并要與世界的結合醫學工作者團結合作。經過幾代人的努力, 中西醫結合醫學一定會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巨大貢獻【16】。中西醫結合是現代醫學領域的最前沿研究,但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結合卻是醫學界存在的最大難題。因此,我們現在討論的中醫學應是現代的中醫學,這是中西醫結合的客觀前提【17】。
21世紀生命科學的迅猛發展,也為中西醫結合醫學走向世界提供了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如何使中西醫結合醫學在新世紀里抓住機遇,取得更大發展突破,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中西醫結合學科的發展和其他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一樣,必須依賴方法學的突破和思路的創新,循證醫學正為我們提供了可以借鑒的方法【18】。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是一個老課題,有關治療上的中、西醫新進展國內也介紹了不少,但中西醫結合治療乙肝就是西藥+中藥治療嗎?目前,對慢乙肝的治療仍采用綜合治療的方法,但缺乏可靠穩定的治療措施和滿意的療效【19】。
我們應該衷中參西,師西醫之長技,大力發揚中醫本身的特色優勢,推進中醫藥在治療慢乙肝的過程中取得更大的成績,尤其中西醫結合是創新的事業、發展的學科,在獲得已有成就的基礎上有必要通過更新觀念,掌握運用循證醫學的方法和手段,探索中醫/中西醫結合在乙肝治療中的最佳方法和有力途徑。
中醫學作為我國的文化瑰寶,歷經了數千年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特別是近幾十年來,隨著自然科學的迅猛發展,中醫學開展了多學科、多層次的從宏觀到微觀、從臨床實踐到基礎理論的系統研究。臨床流行病學的引入和發展,使中醫臨床實踐邁上了一個新臺階,臨床對照試驗逐漸成為中醫/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的主流,臨床試驗的質量逐年提高,為臨床醫學實踐提供了大量證據。
20世紀末調查表明國內中醫臨床研究報道甚多,但真正的隨機對照試驗卻甚少,質量普遍較低,直接影響對中醫藥臨床療效的可觀評價,也是制約中醫藥走出國門的最大障礙之一。隨著循證醫學的發展,中醫藥界開始意識到隨機對照試驗的重要性,提高中醫藥臨床研究質量是中醫藥現代化的關鍵。
建立臨床RCT,CCT及診斷試驗數據庫是循證醫學實踐的核心任務之一,目的是更方便、快捷地提供循證醫學證據,更好的為臨床醫生服務,指導臨床實踐。目前國際上使用較多的臨床對照試驗數據庫是國際Cochrane協作網的Cochrane圖書館臨床對照試驗數據庫。但該數據庫中國的資料不多,尤其缺乏中西醫結合/中醫領域的臨床研究資料。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肝膽系統疾病療效研究方面的RCT文章逐年增加,從70年代初的每年10多篇到2006年的上千篇,許多肝病治療方面的臨床實踐指南也均是在Meta分析和系統綜述的基礎上產生的【20】。但是,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防治慢乙肝臨床研究方面的高質量循證研究成果較少,缺乏一定數量RCT、CCT系統評價和Meta分析,這些必將影響到中醫/中西醫結合防治慢性乙型肝炎臨床優勢的發揮和臨床研究的水平提高及發展。
中國循證醫學中心數據庫中中醫臨床研究數據庫于1998年建立,目前英文數據庫已收錄中醫/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數據(包括針灸)數千條,部分已向國際Cochrane協作網提交。目前尚未包括全部以中文發表的中醫/中西醫結合領域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信息量受到限制,此數據庫的建設將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目前還需不斷補充和完善,以利于將來更好地為循證實踐服務【21】。
因此,建立我國中西醫結合/中醫慢乙肝的臨床對照試驗數據庫(RCT、CCT),可以為肝病臨床醫療、教學和科研提供科學可靠的證據,為肝病系統評價者提供數據,同時也是對我國循證醫學中心臨床試驗數據庫的一個補充,向國際Cochrane協作網提供中國中西醫結合、中醫慢乙肝臨床研究資料,使得大量的中醫/中西醫結合慢乙肝臨床研究文獻能更好、更方便的服務于包括西醫在內的廣大臨床工作者,為大家接受和采信,另一方面將有利于慢乙肝評價文獻研究的質量和國際學術交流。
參考文獻
[1]Chinese Ministry of Health,Health News。Newspaper of Health News 22/01/1999 4th edition
[2]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第1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10-323。
[3]Seeger c, mason w,hepatitis B virus biology. Microbiol mol boil rev,2000,64:51-68
[4]Locarnono S. molecular virology of hepatitis B virus.semin liver Dis,2004,24(suppl 1):3-10
[5]Villeneuve JP .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hronic hepatits B virus infection.J Clin Virol,2005,34(suppl 1):139-142
[6]Grosheide P.Van.Dammep.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epatitis B in the community Communicable Disease Series[J] Antwerp,Belgium:viral Hepatitis Prevention.Board secretariat:1996(1).
[7]李筱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醫藥治療進展,光明中醫2005.Vol 20.3:32-33
[8]楊紅,羅俊.甘利欣聯合黃芪注射液治療慢性乙型肝炎68例.實用中醫藥雜志,2003,19(6):307
[9]張曉慧,孫計田.硫普羅寧聯合復方丹參注射液治療慢性乙型肝炎.醫藥導報,2003,22(4):244
[10]張海君,朱項臨,鄺先奎.苦參素聯合西維爾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傳染病信息,2003,16(2):50
[11]張友祥,王靈臺,陳建杰.中藥補腎沖劑聯合拉米夫定治療慢性乙型肝炎88例.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03,13(2):112~113
[12]王榮國,林銳金.葉下珠復方膠囊合抗乙肝特異性轉移因子治療慢性乙型肝炎40例觀察.實用中醫藥雜志,2003,19(3):121~122
[13]劉建平,秦獻魁.中草藥治療慢性乙型肝炎隨機對照試驗的系統評價[J].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2, 22(1): 5
[14]賈繼東,張???王寶恩.循證醫學及其對肝臟病治療學的可能影響[J].新醫學, 2000, 1(7): 89
[15]李廷謙,中西醫結合循證醫學[M],第1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6,1
[16]王寶恩,從臨床科研談中西醫結合醫學,北京中醫藥2008. 27,(1):3-5
[17]關燕婷,孫 偉,談現代中醫的發展之路,北京中醫藥2008. 27,(1):5-6
[18]李廷謙,中西醫結合循證醫學[M],第1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6,2
[19]Lau GK,TsiangM.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1amivudine for chronichepatitisB―infected Chinese patients: a viral dynamic study[ J].Hepatology, 2000, 32(2): 394
[20]王吉耀,現代肝病診斷與治療[M],第1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6-7
[21]李廷謙,中西醫結合循證醫學[M],第1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6,76-84
關鍵詞:上呼吸道感染;辨證施治;臨床研究
中圖分類號:R379.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3-7717(2008)05-1003-02
中山地處嶺南沿海,嶺南地區北依五嶺,南臨大海,氣候炎熱,雨量充沛,屬于典型的南亞熱帶氣候,每年小于10℃的日平均氣候不足1周,于內地相比,從氣象學角度來講則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冬季。常年炎熱潮濕的氣候條件,加之豐富的飲食文化,喜食生猛海鮮、禽類,這樣的氣候及飲食習慣也成為疫病的主要誘發因素,同時也影響了人們的體質、稟賦,多表現為濕熱內伏的體質特征,因此中山地區外感熱病在臨床證候及治法上有著其明顯的特色。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對本院急、門診2004年1月1日-2006年7月30日記錄在案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進行統計分析,選擇其中年齡5~60歲,性別不限,有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病史者除外,入選病例共計1246例。
1.2診斷標準參照普通高等醫學院校教材《內科學》和《中醫內科學》中的上呼吸道感染和感冒的診斷及分型。[1-2]
1.3方法對入選病例的臨床表現、證候、用藥、療效進行統計分析,總結其規律及特點。
1.4統計分析采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進行一般性表述及t檢驗。
2結果
入選的1246例患者臨床表現見表1,舌苔、脈象以及血常規檢測統計歸納結果表2,表3展示了辨證分型以及治療情況。由于絕大多數患者舌質淡紅容潤,少數患者舌質的異常經確認與上呼吸道感染無關,因此舌象的比較中未列入舌質,只對舌苔進行了比較。從表1中可以看出,咽部癥狀發生率最高,有975例(93.66%)的患者出現了咽痛或者咽癢;其次發熱、咳嗽、頭身疼痛以及流涕等也是患者就診的常見癥狀,213例(17.95%)的患者有惡寒的感覺;而352例(28.25%)的患者出現扁桃體腫大,主要以兒童以及青少年多見,其中291例(82.67%)為20歲以下患者。
如表2所示,約有半數的患者642例(51.52%)出現薄黃苔,其次為滑膩苔411例(32.99),再次為薄白苔193例(15.49%)。脈象以浮數最為常見,有807例(64.77%),浮滑及浮緊的脈象分別占21.99%和13.24%。62.20%的患者白細胞總數正常,白細胞總數升高的占23.19%,14.61%地患者出現白細胞降低。
從表3可以看出,入選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醫辨證分型以風熱襲表型最多,有857例(68.78%);寒熱混雜型以及風寒襲表型所占比例相當,分別為16.61%和14.61%;各型夾濕是指對所有兼夾濕邪的患者進行統計,無論其分屬前面任何一型,發現有過半數的患者694例(55.70%)伴有不同程度的夾濕情況,而其中多數為素體濕盛。主診既有西醫內科醫生,也有中醫內科醫生,所有入選患者的治療方案事前不予以干預,由接診醫生決定治療方法。結果顯示54%~58%的患者接受了中西醫兩種方法,約有25%的患者采取了純中醫治療,接近20%的患者進行了單純的西醫治療。從表3中可以看出,各證型的治療效果相當,其總的病程并無顯著性差異,對各證型的不同治法之間的療效也進行了比較,同樣沒有顯著性差異。
3 討論
由于地域、氣候、飲食習慣、體質的差異,中山地區也是呼吸道感染的高發地區之一,同樣成為疫病的好發之地,上呼吸道感染往往成為疫病流行的始發因素,呼吸道傳播快,流行面廣,危害極大。本課題主要著眼于上呼吸道早期感染的防治,發揮中醫優勢,探索更為合理,適合本地區發病特征的規范化治療方案,同時能夠開發出效果顯著的中成藥,以便推廣使用。從本文的研究結果來看,中山地區的上呼吸道感染以風熱襲表型最為常見,而且過半數的患者有不同程度兼夾濕邪為患的特征,起病多以發熱、咽部不適、咳嗽、頭身疼痛為主,當然急診患者一般癥狀較重,部分臨床癥狀較輕的患者自行服藥。筆者對患者的治療方案及療效進行了分析,選擇中西醫合用的方案過半,其次為單純的中醫和西醫治法。但是中醫治療方案存在藥品龐雜,辨證用藥極不統一,尤其西學中醫生的辨證施治存在較多問題,主要是對證型的判斷不準確,藥性及配伍掌握不當。西醫方案中使用的品種雖多,但其中主要成分大同小異,均是對癥治療,存在的問題是超過70%的患者使用了抗生素,而且較為混亂,使用指征不強,西藥主要是緩解癥狀,縮短病程的作用并不明顯。中藥治療效果呈現出較大的差異,部分患者在24h內痊愈,但是由于治法用藥較為雜亂,所以統計的意義不大,這種辨證用藥的差異性和隨意性嚴重地影響了中醫的治療效果,西醫醫生又難以掌握辨證用藥的要點,所以從總的分析結果來看,中醫或中西醫結合治法均沒有顯示出更好的療效,但是具體到醫生個人而言,中藥還是具有顯著的優勢。
就目前國內的醫療機構分布情況看,接受中醫治療的患者可能僅有十之一二,基于上述的研究結果,筆者認為中醫應該結合疾病的區域性特點,簡化辨證方法,抓住要點,使中藥辨證施治趨于規范化,把優秀的經驗加以推廣,這樣才能使更廣大的患者受益。針對中山地區上呼吸道感染風熱為主,兼夾濕邪,散見風寒的發病特點,辛溫、辛涼、化濕合用,結合本院專家多年的臨床經驗,擬定了羌銀解熱湯,以清熱疏表透邪為主,配以辛溫增強發汗解表之力,重用地方藥材,化濕解熱宣肺并舉,作為省市重點支持的項目,該方已經進行了近3年的臨床研究及基礎研究,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而且該方覆蓋面廣,容易推廣。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醫藥;高血壓;治療
【中圖分類號】R2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0)12-147-1
高血壓病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以血壓升高為主的全身性疾病。長期高血壓可影響心、腦、腎功能。我院自2007年3月-2010年3月應用中藥對72例高血壓患者進行了重點觀察與治療。效果滿意,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都符合高血壓的診斷,均為門診患者。其中男42例,女30例;肝陽上亢型36例,肝腎陰虧型24例,脾腎陽虛型12例;年齡最小24,最大73歲;體重50-110kg;病史2-24年;血壓范圍20.0/12.7-36.0/14.0kPa。
1.2診斷依據
(1)連續3次非同日靜息狀態下血壓水平范圍達到或超過18.36/12.0kPa。
(2)排除癥狀性高血壓。
高血壓按舒張壓可分為III度:輕度:舒張壓13-13.8kPa;中度:舒張壓14-14.8kPa;重度:舒張壓15kPa以上。
1.3治療方法
1.3.1肝陽上亢(肝火上炎)型頭脹痛,頭暈,面紅目赤,煩躁易怒,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苔薄黃質紅,脈弦數。治以平肝潛陽?;痉?雙鉤藤30g、生石決明30g、夏枯草10g、黃芩10g、牡丹皮30g、龍膽草6g、甘10g、羚羊角粉0.6g(每日2次吞服)。
隨癥加減:肢體麻木,加地龍10g、川牛膝10g,丹參30g,川芎10g,黃芪30g。
1.3.2肝腎陰虛型頭暈耳鳴,目花,五心煩熱,腰膝酸軟,足跟疼痛,舌紅少苔或紅絳,脈細弦。治以育陰潛陽。基本方:生地黃30g、天冬10g、枸杞子10g、桑寄生30g、牡丹皮10g、懷牛膝10g、杜仲10g、生牡蠣30g、珍珠母30g、龜板30g。
隨癥加減:月經失調,頭暈耳鳴,心煩易怒,記憶力差,失眠多夢,顴面升火陣作,舌紅苔薄,加黃柏10g,知母l0g,仙茅10g,羊藿10g,當歸10g。
1.3.3陰陽兩虛型頭暈耳鳴,腰酸乏力,怕冷肢麻,心悸氣短,陽痿,腹脹便溏,舌紅或談紅少苔,脈沉細或結代。治以滋陰溫陽?;痉?熟地黃30g枸杞子10g、制首烏10g、巴戟肉10g、甜蓯蓉10g、羊藿30g、熟附塊6g、肉桂3g、黨參15g、白術l5g、丹參30g、枳殼10g、生牡蠣30g、龍骨30g。
隨癥加減:
(1)肥胖,頭重頭暈,胸悶、脹,納呆,有時泛惡,舌苔膩質胖,脈弦滑,去滋陰之品,加制半夏10g,陳皮10g,制南星10g,全瓜簍308,茯苓l5g,制茅術15g,厚樸10g,薏苡仁30g。
(2)項背強直,肢體顫動者,加葛根15g,全蝎3g,炙僵蠶10g,蜈蚣2條,天麻6g。
1.3.4基本治療期間要注意(1)生活要有規律,勞逸結合,自我調節好情緒,消除緊張心情。(2)飲食宜清淡,少吃油膩之品,宜食新鮮蔬菜、豆制品、水果,蔬菜中的芹菜、枸杞葉梗等對高血壓病人有益。(3)戒除煙酒。
2結果
2.1療效標準
顯效:收縮壓/舒張壓≤18.7/12.0kPa,未使用其它降壓藥,持續3個月不反彈,生活完全能夠自理;有效:收縮壓/舒張壓控制在19.3/12.7-12.1kPa,未使用其它降壓藥,持續3個月不反彈,其它伴隨臨床癥狀消失或減輕;無效:收縮壓/舒張壓19.3/12.7kPa,其它伴隨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
2.2治療結果
2個月為1個療程,全部患者治療時間最短者個療程,最長3個療程。顯效42例(58.3%),有效24例(33.33%),無效6例(8.3%),總有效率91.7%。
3討論
高血壓病是臨床上常見病,按照本病的臨床主要表現,屬于中醫“眩暈”、“頭痛”等范疇。由于情志不遂,肝失疏泄,郁久化火,耗傷肝陽而肝陽上亢,或出于飲食不節,嗜食肥甘厚味及飲酒無度,損傷脾胃,肝陽上亢。一般病輕者中醫藥治療可取得療效,血壓高而持續不降低,且臨床癥狀明顯者,須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醫按辨證處方,對改善癥狀較好。要從整體觀出發診治高血壓。該病病癥多復雜而頑固,臨床所見的各種類型中多有夾痰,夾瘀及各臟器反映的病癥。故在重點育陰潛陽的同時,要佐以豁痰化瘀清絡及調整各方面的平衡,才能收到較好療效。
我們在運用中藥治療高血壓時,應在中醫辨證施治理論的指導下,根據病程、病情和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辨證施治,合理用藥,才能達到較快的消除臨床癥狀和降低血壓的目的,中醫治療針對性強,能充分照顧到每個患者的個體差異,降壓平穩,療效顯著。治療獲效后尚須堅持服藥調治。以期獲得較好的遠期療效才是治療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摘要】 參閱大量文獻,對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機、中醫治療進行綜述,以供臨床醫生參考。
【關鍵詞】 手足口病;病因病機;中醫治療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是一種以手足肌膚、口咽部皰疹為主要癥狀的急性兒童傳染性疾病。該病最早于1957年由新西蘭Seddon加以描述,我國自1981年上海始見本病,主要病原為柯薩奇病毒A組16型(C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71)[1]?,F西醫臨床主要以抗病毒治療為主,例如甲氰咪胍、阿昔洛維(無環鳥苷)、利巴韋林(病毒唑)、病毒靈及更昔洛韋等,均有一定療效。此外,由于細胞因子干擾素在抗病毒感染中是最早出現的防御反應因子,也被應用于手足口病的治療[2]。中醫醫生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辨證施治,隨癥加減,取得較好療效?,F對手足口病的中醫治療作一簡要述評,以便更好地治療并控制該疾病的發生與流行。
1 病因病機
手足口病在祖國醫學中屬于“時疫”和“溫病”范疇[3],這是由于手足口病的發生具有突然性、暴發性、季節性以及極強的傳染性和流行性,同時多具有發熱等前期癥狀。此外亦有學者依據臨床證候,認為手足口病屬于中醫學“濕溫”范疇[4]。臨床醫家對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機看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1 主要由外感實邪疫毒而致
張立秋[4]研究認為:本病由于外感時行邪毒,經口鼻而入,客蘊肺脾,波及營分,外發肌膚而成。本病感受的邪毒為特殊的疫毒之邪,這種濕熱之邪具有強烈的傳染性,發病初期為毒熱傷及肺脾,導致肺衛失和而見發熱、流涕、輕咳、咽紅等感冒癥狀,重者出現吐瀉等脾傷證候,繼而毒熱入血、循行全身,而脾主四肢,開竅于口,邪傷脾則手足口受邪而熱,熱郁為疹,毒透成皰,引起手足口部位發生紅疹,漸變水皰,并且出現口痛、咽痛、流涎、拒食、煩躁以及手足癢痛等癥狀。馬愛軍[5]指出本病屬于溫病中的風溫,病因是感受春季或冬季風熱病邪。外感風熱病邪,多從口鼻而入,肺居高位,首當其沖。由于肺主氣屬衛,與皮毛相合,衛氣敷布于皮毛,邪正相爭,因而病變初起可有發熱。風熱病邪留戀氣分,醞釀淹纏,郁蒸衛表,形成皮膚的白色皰疹。肺受風熱之邪,上熏口咽,故口腔部出現疼痛性小水皰,破潰后呈現灰白色糜爛或淺潰瘍。
1.2 內外因共同作用
劉敏[6]通過大量臨床治療,認為本病多因內有濕熱蘊郁,外感時邪疫毒所致。《難經·第五十八難》云:“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各隨
[14]李玉蘭,羅菲,張晶櫻,等.中藥喘敷靈三伏天穴位貼敷防治緩解期小兒哮喘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24(7):601-604.
[15]紀彤,田永萍.綜合外治法治療小兒哮喘96例[J].中醫兒科雜志,2006,2(1):46-48.
[16]黃傳萍.藥物灸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50例[J].吉林中醫藥, 2007,27(3):37-38.
[17]黃紹良,陳述枚,何政賢,等.小兒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83.
[18]趙育芳,俞景茂,周大興.太子健緩解期防治小兒哮喘作用機理的實驗研究[J].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44(4):589-592.
[19]胡作為,周燕萍,王鵬.止哮平喘方對哮喘豚鼠T淋巴細胞凋亡的作用[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4,10(1):31-33.其經所在而取之?!毕那镏g,時邪疫氣自口鼻肌膚而入,與體內蘊郁之濕熱搏結,循經脈而行,上蒸口舌,內傷脾胃,外及四末,熱毒郁而為疹,濕又聚而成皰,故見口舌生瘡、潰瘍及手足心皰疹。張少禹[7]等認為該病的病因為濕熱疫毒,小兒心脾素有濕熱內蘊,復感時行疫毒,由口鼻而入,口鼻為肺之呼吸通路,肺主皮毛,故初期邪毒犯肺,出現發熱、咳嗽等癥;舌為心之苗,足太陰脾經上行挾咽,連舌本,散舌下,邪毒循經上犯,則見口舌皰疹。脾主四肢,邪透肌表,故疹發手足。屈弘宇[8]根據《素問·氣交變大論》中記載“歲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瘡”以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唇口病論》所論述的“風毒濕熱,隨其虛處所者,搏于血氣,則生瘡瘍”,指出該病與感受風毒濕熱之邪有關,有一定傳染性,認為手足口病符合口瘡中的風熱乘脾型?,F代小兒多食厚味, 脾胃積熱,外加外感風熱之邪,由肌表侵入,內應于脾胃,上熏口舌而發口瘡。
1.3 本病發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內因
臨床上也有部分醫家認為本病發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內因。根據祖國醫學認為心經熱盛、發為口瘡以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唇口病論》中“風毒濕熱,隨其虛處所著,搏于血氣,則生瘡”的論述,周惠貞[9]指出因其發病部位不同,故皰疹、丘疹可出現于手、腳、臀部乃至全身,但以手心、足底多見。引發“口瘡”的主要病因是脾胃積熱或心火上炎而致,臨床以實證為多。
盡管各醫家有關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機未完全達成一致,但是基本認為手足口病的病因為外感時邪疫毒,內傷濕熱蘊結,心火熾盛;病位在肺、脾、心三臟;其基本病機為外感時邪疫毒,衛表被遏,肺氣失宣,癥見發熱、咳嗽、流涕、惡心、嘔吐等,由于素體濕熱內蘊、心經火盛,內外交爭,心經之火上蒸于口舌,脾胃濕熱熏蒸于四肢,則發為皰疹。
2 手足口病的中醫治療
手足口病在發病初期表現為發熱、咽痛、咳嗽等一系列外感癥狀,中期表現為皰疹顯現以及身熱持續、煩躁口渴等里熱證候,后期疾病恢復期表現為皰疹漸消、身熱漸退、口唇干燥、納差等一系列陰液耗傷及脾虛證候,因此治療時宜根據疾病的發展狀況,辨證用藥。
2.1 內治方法
中醫治療手足口病大致可以分為前驅期、發疹期及恢復期3個階段,治療時醫家根據患者不同的臨床證候進行辨證擬定處方并隨證加減。
2.1.1 前驅期
患者主要癥狀為發熱、微惡風、咳嗽、鼻塞流涕,甚至納差、惡心、嘔吐、泄瀉等,舌苔薄白,脈浮數,宜清涼解表,疏散風熱,選用銀翹散加減治療。馬愛軍[5]方用:連翹9 g、金銀花9 g、桔梗9 g、薄荷9 g、竹葉4 g、荊芥穗9 g、淡豆豉6 g、牛蒡子9 g、生甘草6 g。治療患者30例,用藥3劑,治愈14例,好轉16例,療效滿意。倪振華[10]在銀翹散的基礎上根據患者臨床癥狀,靈活地進行加減治療,為使皰疹早透,可加升麻6 g、葛根10 g;若肌膚瘙癢甚者,可加蟬蛻3 g、浮萍6 g解肌透表;發熱高者,可加野10 g清熱解毒。除此之外,對于手足口病早期以外感表證為主、同時伴有少量皰疹的患者,可以采用托疹透毒外出的方法進行治療,使邪有所出,熱毒得泄,疾病得愈。
2.1.2 發疹期
發疹期臨床主要癥狀為口痛拒食,手足皮膚、口咽部出現大量皰疹,局部瘙癢,伴有發熱、煩躁不安、夜寐不寧、尿黃赤,大便干結或便溏,舌紅、苔多黃膩,脈滑數。由于患者的病情不同,可分為濕熱并重、濕重于熱以及熱重于濕3種類型,治療以清熱解毒祛濕為主,或兼以透疹外出。
2.1.2.1 疏散風熱,托毒外出
對于發疹初期,患者僅見少量皰疹,分布稀疏,或伴有表證,病位主要在肺,可以采用疏散風熱、透疹外出的方法,佐以清熱解毒,使表邪得解,邪有所出,皰疹得消。李小蘭[11]采用自擬透疹湯治療患者32例,方用金銀花10 g、連翹5 g、梔子8 g、防風8 g、蟬蛻6 g、紫草8 g、桔梗8 g、滑石10 g、車前子6 g。發熱咽痛者加柴胡、玄參;口唇干燥加蘆根。結果痊愈27例,顯效4例,總有效率96.9 %。錢煥洋[12]用解毒透疹湯治療手足口病54例,方藥組成:金銀花、連翹、大青葉、板藍根、紫花地丁、蟬蛻、浮萍各10 g,黃芩6 g,木通3 g,滑石9 g,生甘草3 g。發熱咽痛者加柴胡、桔梗;便秘者加生大黃;津傷明顯者加天花粉、玄參。1周內治愈46例,8例因局部感染嚴重,于8~12 d內治愈,療效顯著。
2.1.2.2 清熱解毒除濕
中醫認為手足口病乃由濕熱疫毒感染所致,因此治宜清熱解毒祛濕,野、蒲公英、板藍根、大青葉等清熱解毒藥以及茯苓、薏苡仁等祛濕藥常作為必用藥物。肖詔偉[13]等用大劑量的清熱解毒祛濕藥,隨證加減,自擬鹵地菊湯治療手足口病患者62例,取得很好的療效。方藥組成:鹵地菊15 g,金銀花、板藍根各12 g,蚤休、萆薢各9 g,荊芥6 g,防風、蒼白術各4.5 g,黃連、蟬蛻各3 g。清水煎服,每日1~2劑。若舌質淡紅、苔白厚加佩蘭、茯苓、白豆蔻;若舌質紅、苔黃厚加茵陳、滑石、白豆蔻;嘔吐加神曲、煮半夏;便秘加瓜蔞仁、玄明粉。服藥3劑諸證悉者21例,4劑痊愈者20例,5~6劑痊愈者17例,療程最短2 d,最長6 d,總有效率93.6 %。張同園[14]自擬藍根解毒湯治療手足口病患者30例,治愈26例,好轉4例,能明顯縮短病程,療效確切。方藥組成:金銀花、連翹、牛蒡子、荊芥各10 g,板藍根20 g,大青葉、蚤休各15 g,生地黃、牡丹皮、芍藥、竹葉各6 g,藿香、生石膏各20 g,甘草4.5 g。
手足口病的病理變化以濕熱為主,病位在脾,臨床可以根據患者的癥狀不同,分清濕熱的輕重進行治療。對于濕重于熱者,臨床癥狀除見大量皰疹顯現,皰中含有膿液外,還伴有大便稀溏,苔黃膩,脈滑。治療應以化濕為重點,兼以清熱解毒。劉敏[6]采用經方葛根芩連湯治療44例手足口病患兒,基本方為葛根12~15 g、黃芩6~9 g、黃連2~4 g、甘草3~5 g、升麻3~5 g、赤芍7~9 g、浮萍7~9 g、薏苡仁12~15 g、白茅根12~15 g、竹葉7~9 g。大便干結加生大黃3~5 g(后下);發熱無汗加青蒿5~6 g(后下)、荊芥5~6 g(后下);高熱持續不退加石膏30~45 g、羚羊角1~2 g、水牛角12~15 g。同時對照組40例患者以病毒唑片進行治療。結果:治療組治愈37例,好轉5例,總有效率95.5 %;對照組治愈23例,好轉7例,總有效率75.0 %,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意義(P
對于熱重于濕者,可見皰疹紅,身熱不寧,煩躁口渴,大便干甚至便秘,舌紅,脈數。治宜清熱解毒為主,佐以祛濕。王有鵬[16]等自擬中藥散劑進行治療,基本方藥為梔子50 g,生石膏、生地黃、牡丹皮、金銀花各100 g,黃芩、黃連、黃柏、甘草各40 g,朱砂、冰片各25 g。上藥共研細末制成散劑。每日服3次,溫水送服。2月~1歲者0.125~0.5 g;1~3歲者0.5~0.75 g;4~12歲者0.75~1 g。在治療的72例患者中,治愈58例,有效11例,有效率95 %。秦英[17]等選用生石膏30 g,金銀花12 g,藿香、白鮮皮各10 g,牛蒡子、薄荷、玄參、紫草各8 g,梔子、防風、蟬蛻各6 g組成基本方劑,大便干燥加瓜蔞仁、大黃;溲黃加燈心草;口渴加石斛、天花粉;腹脹、納呆、苔厚加厚樸、焦三仙、佩蘭。100例患者經本方治療全部治愈,其中服2~3劑治愈76例,4~6劑治愈24例,療效明顯。
2.1.2.3 清泄心火
手足口病多發于夏季,暑氣通于心,此時心火亢盛,臨床癥狀除見手足肌膚、口咽部出現大量皰疹外,伴有夜寐不寧、小便赤黃、舌尖紅、脈數等癥狀。因此部分臨床醫家主張以清泄心火為主要治療原則,多在導赤散的基礎上隨證加減。屈弘宇[8]使用涼膈散合導赤散治療患者40例。其組方為:芒硝3 g(沖服)、大黃5 g(后下)、甘草10 g、山梔子10 g、黃芩10 g、連翹15 g、竹葉10 g、細辛3 g、黃連3 g、生地黃15 g、薄荷10 g(后下)。如病兒有發熱加石膏50 g(先煎)、柴胡10 g、知母10 g。同時對照組患者40例口服新博林(利巴韋林顆粒劑)進行比較。服藥5 d后,治療組治愈36例,好轉4例,治愈率90 %;對照組治愈22例,好轉18例,治愈率55 %。二者差異有高度統計意義(P
此外,本病屬于溫病的范疇,若毒邪熾盛,或患者素體稟賦不足、素體偏亢,則在疾病的傳變過程中極易出現各種危重證候。若邪毒熾盛,內陷厥陰而見壯熱、神昏、抽搐者,宜送服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等[20]。
2.1.3 恢復期
由于前期病程中邪熱之毒耗傷陰液,而且口咽部的皰疹影響患者的進食,因此在疾病的后期患者以陰傷脾虛為主,癥見皰疹漸消,伴有身熱漸退、口渴、納差、舌紅少津、脈細數,治療宜健脾助運,生津養陰為主。李向東[21]使用陳皮6 g、厚樸6 g、蒼術6 g、砂仁(后下)2 g、神曲6 g、麥門冬9 g、蘆根9 g。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100 mL,早晚分服,療效滿意。但是至目前為止,關于手足口病在恢復期的治療報道甚少,筆者認為手足口病患者在后期以陰液虧少、脾虛失運為主,沙參麥冬湯、四君子湯等方劑均可以作為恢復期調護方。
2.2 外治方法
除上述內治方法外,尚有不少醫生對患者皰疹采取外用藥物進行局部治療,尤其是當口唇、咽峽部發生皰疹時,患者疼痛拒食,局部外治更顯得尤為重要。倪振華[10]在內服藥治療的基礎上,輔以局部外治,在78例患者中對63例采用局部外治法。其中26例僅用西瓜霜合冰硼散吹敷口腔患處;另37例除口腔用藥外,對手足皰疹還用金黃散或青黛散撒布患處,對治療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宋阿冬[22]采用舌瘡散治療口咽峽部的皰疹。方藥組成:生石膏10 g、冰片1 g、青黛3 g、生蒲黃1 g。上藥共研細末,先取金銀花20 g、甘草10 g,加開水100 mL浸泡,待冷后用消毒棉簽蘸此水清洗患處或含漱口腔,而后將以上藥末涂于患處,每日3~4次,治療后患者口腔皰疹明顯好轉,能進飲食。
2.3 運用中成藥治療手足口病
李桂花[23]用穿琥寧靜脈點滴治療手足口病,其主要有效成分為脫水穿心蓮內酯琥珀酸半酯單鉀鹽,具有明顯的解熱、抗炎、促進腎上腺皮質功能及鎮靜作用,對病毒、細菌均有明顯的滅活作用,尤其對病毒感染療效顯著,臨床試驗證實其治療作用優于病毒唑。牛靜[24]等采用以黃芩、金銀花、大黃、梔子為主要成分的黃梔花口服液治療手足口病58例,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姚莉華[25]等人用“金蓮清熱沖劑”治療小兒手足口病患者46例,同時外用“金喉健噴劑”加強清熱瀉火之力,直接作用在水皰上使之明顯消退,既經濟又方便,比用“阿昔洛韋片”療效顯著,縮短病程。清開靈注射液、爐甘石洗劑、金黃散中成藥等也逐漸用于臨床進行輔助治療。陳紅娟[26]等人研究證實:應用中藥穴位敷貼和激光照射治療兒童手足口病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3 結語
綜上所述,手足口病是臨床上常見的好發于兒童的急性傳染性疾病,中醫治療可取得滿意的療效。由于本病病原體是呼吸道病毒[27],傳染性強,易在幼兒園內造成爆發流行,且有發生變證危及生命的可能,因此尤應引起臨床工作者、幼兒園教師以及幼兒家長的重視,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治療,盡可能減少手足口病的危害。
參考文獻
\[1\]何家鑫,沈曉娜.手足口病流行特點及其防治\[J\].海峽預防醫學雜志,2001,7(3):22-24.
\[2\]聞玉梅.天然免疫與中西醫結合\[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4,2(1):1-2.
\[3\]趙宏宇.敖東銀翹解毒水口服治療兒童手足口病45例\[J\].吉林中醫藥,1999,(6):54.
\[4\]張立秋.加味解毒散治愈手足口病58例\[J\].中醫藥信息,2000,(2):24.
\[5\]馬愛軍.銀翹散治療手足口病\[J\].安徽中醫臨床雜志,2002,14(2):157-158.
\[6\]劉敏.葛根芩連湯加味治療小兒手足口病臨床觀察\[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6,9(1):27-28.
\[7\]張少禹,苗林艷,李穎,等.中成藥治療小兒手足口病\[J\].邯鄲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13(1):20-21.
\[8\]屈弘宇.涼膈散合導赤散加減治療手足口病40例觀察\[J\].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2003,16(3):1631.
\[9\]周慧貞.清開靈合中藥治療小兒手足口病44例\[J\].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03,13(3):9-10.
\[10\]倪振華.辨證治療小兒手足口病78例\[J\].江蘇中醫,1998,19(11):29-30.
\[11\]李小蘭.自擬透疹湯治療手足口病32例\[J\].廣西中醫藥,2001,24(5):35.
\[12\]錢煥祥.解毒透疹湯治療手足口病54例\[J\].江西中醫藥,2000,31(6):33.
\[13\]肖詔瑋,張福泰.鹵地菊湯治療小兒手足口病62例\[J\].福建中醫藥,1994,25(2):35-36.
\[14\]張同園.自擬藍根解毒湯治療小兒手足口病\[J\].天津中醫,1999,16(6):16.
\[15\]李巧香.銀翹藿茵湯治療小兒手足口病68例總結\[J\].湖南中醫雜志,2006,22(3):31-32.
\[16\]王有鵬,徐鳳琴,馮燚.自擬中藥散劑治療小兒手足口病72例\[J\].中醫藥學報,1998,(1):24.
\[17\]秦英,丁彩霞,遲文杰.清熱解毒祛濕法治療小兒手足口病100例\[J\].中醫藥信息,2001,18(2):42.
\[18\]肖達民,劉艷霞.清心導赤散治療小兒手足口病30例\[J\].新中醫,2002,34(8):51.
\[19\]張民肅.解毒瀉心湯治療小兒手足口病30例\[J\].浙江中醫雜志,2003,(8):332.
\[20\]汪受傳.中醫兒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202-204.
\[21\]李向東.清熱祛濕運脾養陰法治療手足口病50例\[J\].河北中醫,2005,27(10):761.
\[22\]宋阿冬.舌瘡散配清開靈治療手足口病72例\[J\].河北中西醫結合雜志,1998,7(7):1067.
\[23\]李桂花.穿琥寧治療手足口病140例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1999,8(8):1258.
\[24\]牛靜,張松青.黃梔花口服液治療手足口病58例臨床分析\[J\].山東醫藥工業,2000,19(1):48-49.
\[25\]姚莉華,王建華.金蓮清熱沖劑治療小兒手足口病46例\[J\].新疆中醫藥,2000,18(3):20.
關鍵詞:室性心律失常;中醫證候;辨證論治
中圖分類號:R541.7 R25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
心悸包括驚悸、怔忡,是人群中廣泛分布的心系疾病,也是多種疾病中的常見癥狀。通過心悸發作時心律失常檢出率發現,室性心律失常所致的心悸顯著高于房性心律失常[1]。因此,該病祖國醫學多根據“心悸”進行辨證論治。室性心律失常是心律失常的一個重要亞型,有研究表明[2],心臟病猝死的幸存者中,Holter提示100%有室性早搏,70%~80%有頻發的室性早搏或非持續性室性心動過速。其有自身獨特的發病基礎、病理機制和辨治規律。辨證論治是中醫理論體系的精髓,而證候是辨證論治的核心。近年來,該病證候研究逐漸引起人們重視,現將相關研究成果綜述如下。
1 辨證分型
證候是患者機體的異象,證是對證候本質的病理抽象與概括的產物,目前心悸(室性心律失常)的辨證分型尚未統一,如董波等[3]認為陰陽失調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基本病因,病機根本在于陰虛火旺。張伯臾[4]在其主編的《中醫內科學》中將相關心律失常分為心陽不振型、心血不足型、心虛膽怯型、水飲凌心型、陰虛火旺型、瘀血阻絡型。
心悸(室性心律失常)基本上是各醫家結合個人臨床經驗進行辨證分型或單一證型論治,缺乏一套比較規范的癥狀和證候診斷標準,為解決這種現狀,醫家多以“病證結合”為切入點,將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相結合,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證素辨證是基于中醫原創思維和傳統辨證方法提出的新辨證體系,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將其應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的證候分析,可使病位、病性、病勢更明了以深化對室性心律失常證候辨證的標準化研究。如姜瑞雪等[5,6]將1994年—2005年本科教材、中醫專著中有關中醫藥治療心悸的56 篇文獻進行分析,將59種復合證型進行拆分,提取相關病位、病性證素,并根據其出現頻次高低,將臨床證型主要歸納為心氣虛、心陰虛、心陽虛、心氣滯血瘀、痰阻心脈、心火熾盛、心血虛、水氣凌心等8種類型。后又將1 126例心悸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進行頻次統計,然后依據中醫證素的計量診斷方法進行證素辨證,運用頻次統計法對證素辨證的結果進行統計。研究發現,導致心悸的病變,以虛為主,虛實交錯為患。此外,由于單有證素分析,不能反映證的全部,在單因素分析研究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完善辨證信息,結合現代科學手段,又引入“多因素分析辨證”,如吳峻豪[7]將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的血壓(收縮壓、脈壓)、血脂、心肌酶譜水平、凝血水平、血尿酸水平等微觀指標以及心悸、胸悶、胸痛、乏力、頭暈、氣促、氣短、驚慌感、失眠、苔膩、脈弦、脈滑、脈促、脈澀、脈緩中具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同時納入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得出心脾不足、濕停阻脈、心氣衰微、血脈瘀阻、瘀而化熱型心律失常各自獨立影響的辨證因素,從而提出規范的辨證依據,以對各證型心律失常進行正確、科學的診斷和證明。
2 證候演變及分布規律
室性心律失常病因病機十分復雜,隨著病情的動態發展致證候分布繁雜多變,立足室性心律失常發生發展過程,從中醫辨證角度,采用現代技術研究探討室性心律失常證候分布,以求真正深入揭示其證候實質。李鷗等[8]在對冠心病住院患者中醫證候分布特點進行橫斷面調查時,搜集心律失?;颊?40例,經中醫臨床信息采集系統分析以及篩選,其中心律失?;颊哧柼?、痰熱比例較高。岑永莊等[9]采用臨床流行病學調查方法和頻度分析方法研究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中醫分型情況時發現,室性早搏以心脈瘀阻和痰濁內阻型為多見,以氣陰兩虛和心脈瘀阻型最多,傳導阻滯則以心陽虛為最多。尹克春等[10]采用回顧性臨床研究方法,根據相關標準制定臨床觀察表,探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室性心律失常臨床特點的中醫證候分布規律,發現中醫辨證分型從多至少排列如下:痰濁阻滯(32.5%)>血瘀氣滯(27.4%)>心脾兩虛(13.4%)>肝腎虧虛(11.6%)>水飲凌心(8.2%)>心陽不振(6.8%)。而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陰虛痰熱證>痰熱擾心證>心血瘀阻證[11],無疑是為室性心律失常的中醫臨床辨證治療提供了參考依據。
3 辨證指標探究
3.1 四診信息 中醫證候研究證候標準的規范化、客觀化,首先應考慮建立證候的癥狀體征辨別體系。臨床四診信息的量化研究中醫證候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價值。中醫傳統診斷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而采用現代統計學方法計量診斷可提高診斷的客觀化、準確度。崔爽[12]通過四診資料規范化采集,證候積分等方法,借助數據挖掘技術,發現心律失常常見的前20位癥狀體征是:心悸、氣短、神疲、倦怠乏力、脈虛、頭暈、胸悶、脈數、活動/勞累病重、舌淡、失眠、面白少華、苔白、口咽干燥、舌紅、心煩、納少、脈細、苔薄、自汗,并通過聚類分析,總結出7類癥候群,為臨床準確辨證和治療提供客觀依據。此外,借鑒歷來經驗,如專家調查法,可增加其中醫證候研究的準確性、規范性,完善其證候客觀化信息[13]?,F代化辨證自20世紀80年代起逐步引入“臨床流行病學”方法,用配對病例對照法收集癥狀資料,再用判別分析法對證候進行標準化定量診斷(定量辨證),力求進行半定量化、定量化、客觀化和標準化診斷研究的各種探索[14]。
為國家中醫管理局中醫心病學重點學科建設項目(No.國中醫藥發200930號) 此外,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多中心、大樣本的流行病學研究,經過嚴格的數理統計分析,立足于四診資料及客觀指標,運用多學科交叉知識、多途徑相結合的方法,對室性心律失常的證候分布規律、證候的標準、證候的時相性、證候的本質開展深入研究,從而制定出證候的標準化規范,建立具有相對意義的關于中醫證候的宏觀指標,是其室性心律失常診療接軌現代科技的必由之路。
3.2 常用微觀指標
3.2.1 心電圖及動態心電圖 為探討室性心律失常的心電圖診斷與中醫辨證分型間的相互關系,臨床上相當一部分學者以心電圖作為客觀指標,結合中醫的辨證方法,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進行觀察研究,探索其內在聯系和規律。如陳伯鈞等[15]將190例中醫辨證分型后的冠心病患者經心電圖或動態心電圖檢出各種類型心律失常,發現各型心律失常發生率無明顯差異,但氣陰兩虛和心腎陰虛型以發生室性心律失常為主。另外,通過研究心電圖或動態心電圖變化規律,來探析其辨證價值。耿黎明等[16]在探討胸痹心痛患者QT 離散度(QTd)與中醫證型的關系時,分析具有完整心電圖和冠脈造影檢查的132例胸痹心痛患者資料時發現,心血瘀阻型、痰濁內阻證患者的QTd、QT間期離散度(QTcd) 顯著延長,易發生心律失常。劉靜等[17]將267例室性心律失常病人進行中醫證型分類,觀察中醫證型與動態心電圖、心率變異性(HRV)的相關性,發現HRV 時域指標的水平與中醫證型具有相關性,可反映病情的嚴重程度。而室性心律失常的中醫證型主要為氣陰兩虛,其次為痰瘀互結,陰陽兩虛病情最為嚴重,氣滯血瘀最輕。
3.2.2 血液流變學的相關性 目前認為血液流變特性的改變是促發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機制之一。慈書平等[18]對性別、年齡、基礎疾病相匹配住院患者進行血液流變學測定,每組各30例,血液流變學正常者為對照組(A組),異常(增高)患者為研究組(B組),檢查常規12導聯心電圖、動態心電圖。結果B組異位心搏數、室上性早搏、室性早搏(PVS)、STT缺血性改變均較對照組增高(P
3.2.3 冠脈病變的相關性 室性心律失常的中醫證型與冠脈病變有一定的相關性,目前檢測冠脈病變最主要的指標是冠脈造影,林敏婷[20]通過對83例經冠狀動脈造影確診為冠心病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中醫證候分布狀況得出:心脾兩虛型平均病變支數為2支,肝腎陰虛型平均病變支數為2.60支,水飲凌心型平均病變支數為1支;血疲氣滯型平均病變血管為2.33支;痰濁阻滯平均病變血管為2.03支。虛證以三支血管病變為主,實證以雙支血管病變為主??紤]與三支病變患者心功能明顯下降,組織供血不足,臨床表現出氣短乏力、眩暈等本虛不足的癥狀有關。目前冠狀動脈造影(CAG)被認為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將其應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有助于闡明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中醫辨證的實質,為其中醫辨證客觀化提供有益探索。
3.2.4 其他 室性心律失常的部分中醫證型與血壓、血脂、凝血功能、心肌酶及血尿酸等單個指標間有一定的關系。李曉芳[21]從整體入手,通過Pearson相關分析研究心律失常中醫證候與所入選指標間的相關關系。發現年齡、脈壓、血尿酸、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載脂蛋白(apoB)、凝血酶原時間(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時間(APTT)、國際標準化比值(INR)、Fib、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高血壓病史這13項入選指標與中醫證候的不同有總體相關。并與中醫各證候進行多項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APTT、FIB、CKMB、apoB對診斷心陽不振型有重要意義;APTT、Fib、脈壓對診斷氣陰兩虛型有重要意義;LDLC、CKMB、apoB對診斷痰火擾心型有重要意義;LDLC、INR、Fib、CKMB、apoB、PT、APTT對診斷心血瘀阻型有重要意義。
4 問題與展望
目前有關心悸與室性心律失常的中醫證候研究均取得了諸多成果,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與欠缺。最突出表現在于臨床缺乏統一的辨證分型標準和證候診斷“金標準”以及相關連系度研究欠缺。由于辨證診斷標準不明確,導致研究結論可信度和可重復性不高,相關研究的可比性差,難以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嚴重制約了研究成果的推廣和相互交流,阻礙了該病證的進一步深入研究。建議在加強病證結合、宏觀微觀結合的基礎上,開展大范圍、多中心、大樣本臨床研究,加強心悸與室性心律失常間的病證聯系,通過心悸(室性心律失常)客觀化指標的臨床驗證,并有效地組合各類有效指標,分別針對心悸(室性心律失常)建立一套比較規范的癥狀和證候診斷標準,以期使中醫的癥狀和證候診斷標準達到一定程度上的統一,使其各種臨床或實驗研究結果具有有效性、科學性,從而提高中醫學科研領域的效率,加強中醫病證結合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劉靜,馬莉,張雪.動態心電圖及心率變異對心悸的病因診斷分析[J].中國臨床醫生,2010,38(12):2728.
[2] 曹林生,馮義柏,曾秋堂.臨床心內科講座[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346352.
[3] 董波,宋婷婷.穩律湯治療室性心律失常陰虛火旺證的臨床研究[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9,23(12):1213.
[4] 張伯臾.中醫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100105.
[5] 姜瑞雪,朱文鋒,馬作峰.心悸辨證分型及證素分布的文獻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8,26(1):184186.
[6] 姜瑞雪,馬作峰,牛國英,等.基于流行病學調查的心悸證素特征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0,28(6):1258120.
[7] 吳峻豪.心律失常的中醫辨證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1.
[8] 李鷗,徐浩,高鑄燁,等.1072例冠心病住院患者中醫證候分布特點的多中心橫斷面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9(4): 385386.
[9] 岑永莊,黎學松.冠心病常見心律失常與中醫辨證分型關系的臨床研究[J].新中醫,1998,30(8):34;51.
[10] 尹克春,林敏婷,劉淑娟,等.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中醫證候分布規律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08,35(4):536538.
[11] 繆燦銘,安輝,林凱旋,等.快速型心律失常中醫證型的分布特點[J].亞太傳統醫藥,2010,6(10):4849.
[12] 崔爽.心悸中醫辨證分型的聚類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09,8(16):201202.
[13] 張凡帆,龐鶴,高穎.基于德爾菲法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辨證依據重要性評估探討[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2,27(4):11441147.
[14] 由松.中醫癥狀及證候的量化方法探討[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2,25(2):1315.
[15] 陳伯鈞,張文清,張敏州.冠心病中醫分型與心律失常及心功能關系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0,9(19):18571858.
[16] 耿黎明,楊振偉.胸痹心痛患者QT離散度與中醫證型的對比研究[J].光明中醫,2009(6):10591060.
[17] 劉靜,馬莉,王師菡,等.室性心律失常中醫證候與HRV相關性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1,29(3):595597.
[18] 慈書平,張啟高.血液流變學異常與心律失常關系[J].實用心電學雜志,2002,11(5):346347.
[19] 劉德山,張繼東,童建兵,等.室性期前收縮患者的血液流變學變化[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5,39(7):89.
【關鍵詞】糖尿病;中醫;膳食;調護
西醫認為,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紊亂的內分泌疾病[1]。而對糖尿病的記載,最開始被看到是在世界文明古國中國、印度、埃及、希臘及羅馬,約有幾千年的歷史。糖尿病這一名字,幾千年來,在中醫藥一直被稱為“消渴病”,也有“消癉”、“肺消”之說。而“消渴”第一次出現是在《黃帝內經》?!饵S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學著作,書中對消渴病的癥狀、病因、發病機制、治療等方面都進行了詳細討論,為糖尿病奠定了基本的理論基礎。中醫學認為,糖尿病的形成與人的體質、年齡、飲食、情志及生活環境、藥物等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些因素致體內陰陽失調,形成燥熱傷陰,特別是肺、胃(脾)、腎三臟的陰損,是消渴病發病的病理基礎。并且,隨著對糖尿病病機的逐步認識,從傳統的陰虛燥熱立論,發展演變成氣陰兩虛、瘀血阻絡、脾虛致消、陰陽兩虛等多種病機學說,內容更豐富深刻,也更科學地認識了糖尿病的本質,為糖尿病的調護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1.中醫膳食調護原則
中醫膳食調護總原則包括平衡觀和辨證施膳。在平衡觀上,西醫飲食護理強調從西醫分析解剖觀點入手,即從微觀入手,而中醫飲食護理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以整體觀為重點,從宏觀入手。因此,中醫飲食調護中的平衡觀與西醫平衡膳食有著不同的側重點,包括從宏觀上闡述五谷、五果、五畜、五菜食物之間的比例平衡;食物的寒涼溫熱陰陽平衡;酸苦甘辛咸五味平衡;食量的平衡等。而辨證施膳是中醫膳食調護中的重要特色,辨證施膳是將“望、聞、問、切”四診收集到的信息在藏象、經絡、病因學、發病機制等基礎理論下,對患者表現出的臨床癥狀和臨床體征進行綜合分析慨括,判斷病證類型,再根據判斷出的“證”確定相應的飲食護理方法及具體的飲食護理措施。
2.藥膳
“藥食同源”指很多食物本身就是藥物,兩者之間并沒有絕對的區別,古代醫學家將中藥的“性味歸經”、“升降浮沉”等理論運用到食物之中,認為每種食物也具有這些特性。而中醫藥膳則是將“藥食同源”這一經典理論發揮至極致的最佳應用。
藥膳內涵博大精深,其寓意不是將中藥和食物進行簡單的混合,而是在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理論的指導下,經特殊加工烹制而成的菜肴、湯汁、羹糊、糕點等食品。藥膳不僅具有了一般食品的色、香、味美等優點,同時“寓醫于食”,既能發揮出中藥的藥性,又能融入食物的鮮美,“藥借食力,食助藥威”,二者相輔相成,相互協調。
2.1藥膳的分類
藥膳有很多種分類方法,按性狀可分為:菜肴類、湯汁類、茶飲酒類、粥粉飯羹類、膏糖蜜糊類,糕餅糖果點心類等;按五臟調養可分為:養心藥膳、養肝藥膳、養脾藥膳、養肺藥膳、養腎藥膳;按作用可分為祛邪治病類和補益保健類;另外還可按季節分、按人群分、按疾病系統分。
2.2藥膳制作方法
藥膳的配方和一般的食品配方不同,需要遵循兩個原則:一是中醫方劑組成的主次輔佐關系;二是膳食的調配原則。使藥膳既有中藥的特點,又符合膳食的色、香、味的要求,二者協調,才更能發揮藥膳的食療效果。在藥膳用量的確定上,首先是以一人食用為準,確定其總量,供一次食用或幾次食用,一般每日分2次食用。根據確定的總量,再計算原材料的數量比例。由于藥膳的特殊性,藥膳的烹制除了應掌握基本的烹調技術外,還應具有一定的中藥知識,烹制時,除了展示一般飲食烹制的色、香、味、形的要求外,也要尤其保持藥膳中藥物的功效作用以及發揮食物的營養作用。藥膳的加工方法和加工形式多種多樣,但方法中以燉、煮、蒸、煨為主,形式中以湯、羹、粥、茶、飲為。這是因為藥物經過較長時間的受熱后,其有效成分才能最大限度地被溶解出,與食物相容,發揮最大的藥膳功效。對于有藥味或有怪味的藥膳,進行烹飪時應給予適當的調味,如可加入適宜的調料或采用一定的方式進行矯味,同理,如果味道很淡,烹飪時則可以給予適當增味,但調味中應注意把握盡量保持原料本身具有的鮮美味道的原則。
2.3糖尿病藥膳的注意點
經過長期的研究進展,糖尿病藥膳有著豐富的理論基礎和形式多樣的方法推薦,如糖尿病常用食物有[2]:玉米須、麥麩、紅豆、魔芋、苦瓜、裸燕麥、番薯葉、陳粟米、南瓜、冬瓜、絲瓜、大蒜、洋蔥、芹菜、黑芝麻、柚子、豬胰、魚類、黃鱔、泥鰍、海參等。常用中藥推薦有[3]:熟地、石斛、百合、天門冬、沙參、玉竹、麥冬、山萸肉、黃連、知母、生地、蘆根等。但是在應用這些食物和藥物制作藥膳時,需要格外注意以下幾點:
辨證施膳
消渴病特點多為本虛表實、虛實夾雜;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互為因果。發病之初,患者常以陰虛燥熱為先,隨并病程延長、病情輕重轉變,陰虛燥熱會有所側重,可由燥熱向陰虛、氣陰兩虛、陰陽兩虛等不同證候演變,常肺燥、胃熱、腎虛同時存在,并時有夾濕、夾痰、夾瘀。故消渴病的藥膳調護也應遵循辨證施膳的法則,宜滋陰潤燥為主,并根據具體個體選用有理氣健脾、益氣活血、補腎益陽、淡滲利濕等功效的食材和藥材配合運用。
注意四季飲食宜忌:
萬物皆隨春、夏、秋、冬四季有規律地變化。人的養生之道就像樹木,春而發、夏而長、秋而實、冬而藏,養生應順應自然,應順應四時,即“生長收藏”,如此養生,人才能健康長壽、頤養天年。
春三月、屬木,人體肝氣當令,飲食應該減少酸性食物的攝入,以調養脾氣、避免肝氣生發太過,尤其是素體肝陽偏亢者,春季最容易復發,因此除適當進食高蛋白、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外,可用甘辛味食材、藥材來預防調理。
夏三月,屬火,氣候暑熱,易心煩意亂、人體消化功能下降,以清淡、宜消化的食物為主。除攝取適當蛋白質、蔬菜、水果外,可吃些苦味、酸味的食物,如苦瓜、酸梅湯等以清心降火、清泄暑熱、燥濕健脾、增進食欲,防耗氣傷陰。慎食生、冷食物以損害脾胃功能。
秋三月,屬金,氣候干燥,忌辛易酸苦,可吃些芝麻、核桃、山楂等食物以滋陰潤肺養血、清除肺燥心火。另外,胃腸道疾病常在此季好發,如果不注意飲食衛生,很容易“病從口入”。立秋之后,少吃寒涼生冷食物,以顧護胃氣、防止脾胃損傷。
冬三月,屬水,氣候寒冷,以避寒就溫,斂陽護陰,可吃些高熱量、御寒食物,如熱粥、羊肉等;少食辣椒、酒等辛溫發散之品。此季是身體虛弱進補的較好時機,冬令進補的關鍵是食補,宜因人而異的進行調養。
食不偏嗜、食之有節
《黃帝內經》曰:“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以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于辛,筋脈沮馳,精神乃央。”所以,進行藥膳調理時,應注意不能過偏,須多樣化、合理搭配。
《飲膳正要》曰:“善養性者,先饑而食,食勿令飽;先渴而飲,飲勿令過。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黃帝內經》也提及“勿使過之,傷其正也”因此,在進行藥膳時要注意量的控制,要適度,這點也尤其適用于糖尿病患者。
參考文獻:
[1]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第6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87-801.
關鍵詞:小講課;腫瘤科;規范化醫師培訓;教學;中醫
1小講課的特點
小講課具有“短、小、精、難”的特點?!岸獭敝傅氖切≈v課這種教學模式,主要集中在病床旁、辦公室內、病房樓道內甚至是護士站等地方,時間較短,短則3~5min,長則不超過20min;“小”指課堂規模小,臨床教學中一般每位帶教老師帶2~3名規培醫師,而帶教醫師基本都是直接負責患者的住院醫師或查房的主治醫師,要求以發現的臨床問題為核心,以解決問題為目的,努力讓規培醫師快速掌握專業技能,并可以正確應用;“精”指內容精煉,臨床教學與課堂教學不同,課堂教學大多以“命題作文”為主,小講課大多是“臨時起意”,碰到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主要講清楚臨床問題的成因、處理及轉歸,要直中要害,要求講者講清楚,規培醫師會運用;“難”指小講課對于臨床帶教醫師而言,隨機性高,難度大,臨床很多突況是臨床能力的“試金石”,不僅要求帶教醫師及時做出準確的判斷、處理,而且要求在處理完問題后,能及時清晰地講解出來,同時指出規培醫師處理的不足,趁熱打鐵,這樣不僅能讓規培醫師對書本上的知識記憶深刻,而且對于臨床運用有更深的體會。小講課更加突出臨床教學的實用性、經驗性,時間雖短,但“字字如金”,從臨床經驗出發指導規培醫師,讓規培醫師到臨床實踐中去體會應用;同時小講課具有高效性、隨機性,針對規培醫師急于實踐又經驗不足的特點,小講課可以讓規培醫師短時間內掌握臨床技能,提高學習興趣,增加學習動力。
2小講課對于臨床帶教醫師的教學要求
首先,要求臨床帶教醫師具有扎實的現代醫學功底。就學科而言,腫瘤學科同時具備“專”與“博”兩種特點,“?!敝傅氖悄[瘤的診斷及治療與其他疾病有著根本的不同,腫瘤診斷更加注重病理學,腫瘤治療涉及到手術、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及免疫治療等療法,且腫瘤診斷方法、治療手段日新月異。帶教醫師大多以主治醫師、住院醫師為主,在繁重的臨床工作之余,還需要學習、掌握臨床新進展;“博”是指腫瘤病情復雜,常伴有內外科疾病,如肺癌患者常常合并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結節病等呼吸科常見病,而肝癌往往由慢性肝炎肝硬化逐漸發展而成,小細胞肺癌常見低鈉血癥、上腔靜脈綜合征等合并癥,晚期腫瘤常見腸梗阻、呼吸衰竭、酸堿平衡失調、肝腎綜合征、膿毒癥等各種內外科危急重癥,這些內容涉及內科學、外科學、影像學、急診學、婦科學等各個學科。上述內容對于一個普通腫瘤科醫師來講掌握起來尚需時日,更何況是要求規培醫師短時間內掌握,這對每一位腫瘤科帶教老師都是一個考驗。其次,要求臨床帶教醫師具備全面的中醫藥技術。中西醫結合腫瘤科一方面要有現代醫學的基礎,還需要運用中醫藥知識與技術解決腫瘤科的特殊問題,這又是中西醫結合腫瘤科的一大“難關”。隨著中醫全程參與腫瘤患者的治療,中醫藥在控制腫瘤的發展、癌前病變、晚期腫瘤惡病質、防治放化療副反應、預防腫瘤轉移和復發等方面均有所長。醫師不僅要掌握中醫腫瘤學的全部內容,還需要熟練運用針刺手法、艾灸操作,制作中醫外用膏貼等減輕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在中藥抑制腫瘤方面更需要辨證與辨病相結合,針對不同的腫瘤,一方面要掌握各種抗癌中草藥的現代藥理,還要熟悉各中藥的作用并將之用于臨床,如肺癌多用澤漆、石上柏、石見穿,胃癌多用蛇莓、土茯苓,肝癌多用貓人參、鱉甲、凌霄花等等。
3腫瘤科小講課初步探索的經驗
3.1以經典為基礎,名老中醫經驗為核心,提高規培醫師“實戰”能力
“讀經典,做臨床”是近年來廣大中醫臨床工作者的座右銘。我科利用小講課“短”的特點,將經典融入中醫腫瘤科,結合經典,融入名老中醫經驗,通過3種方法提高規培醫師的中醫水平。一是每周利用交班后的5min進行中醫經典的簡短背誦。每周必須開展1次中醫經典的背誦,我們規定每位規培醫師早晨背誦1~2段中醫經典,內容從中醫“四大經典”中摘取與腫瘤科相關的條文,提前1周告訴每位醫師具體背誦條文,1周后檢查并布置下周內容,規培醫師間相互監督。堅持3個月,使每位規培醫師熟悉中醫經典的重點段落,在臨床工作中逐漸加深對經典的理解與運用。二是每周利用科室教學查房后的5min進行名老中醫經驗簡介。我院腫瘤科目前有多位國家級、市級名老中醫,如郁仁存、王禹堂、饒燮卿、遲惠昌、金靜愉等,均為腫瘤科傳授了很多寶貴的臨床經驗。利用教學查房結束后的5min,由我科名老中醫的傳人、徒弟等為規培醫師介紹老中醫經驗,內容精簡,直奔主題,如郁仁存名老中醫肺癌抗癌藥對簡介,介紹3~5個肺癌常用藥對,如龍葵配白英、冬凌草配金蕎麥等,將名老中醫經驗與中醫常用抗癌藥物、常用抗癌驗方相結合,加強規培醫師中醫治療腫瘤特色的學習。三是利用入科培訓介紹中醫外治法。我院腫瘤科在中醫外治法方面做了很多臨床研究,如針刺法治療化療所致惡心嘔吐、針刺聯合穴位貼敷治療胃癌術后胃癱、升血貼外用治療化療后貧血、灸法改善化療所致白細胞下降、穴位貼敷防治阿片類藥物所致便秘等[3-5],形成了我科獨特的腫瘤外治特色,并寫進我科診療常規,每年根據實際應用進行修訂、學習。我們利用規培醫師的入科培訓,集中介紹我科中醫外治的經驗,重點講解如何操作,鼓勵規培醫師參觀學習,在帶教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實際操作,號召規培醫師在學與做的同時積極思考,提出問題,最終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3.2以臨床問題為導向,加強帶教醫師的帶教意識,提高規培醫師西醫技能
腫瘤科經常碰到內外科的常見問題,如腫瘤科患者因放化療出現惡心嘔吐,進而出現低鉀血癥、低鈉血癥、低鈣血癥、高鈣血癥等多種電解質紊亂的情況,嚴重者可能危及生命,我們在長期的臨床工作中,總結出腫瘤科常見的內外科問題,如電解質紊亂、呼吸衰竭、急性腎功能不全等約30余個常見問題,再精煉出約10余個,形成“專題小講座”,大致包含了常見的危急重癥的識別與處理,以點帶面,面與點相結合,根據實際情況每周開展1~2次專題講座,由于在短時間內每位醫師不會都遇到這些問題,我們要求帶教醫師在碰到諸如電解質紊亂、呼吸衰竭、腸外營養等問題時一定要及時講解,上級醫師在查房中隨機提問,檢驗教學成果,做好學、驗一體,強化規培醫師的學習意識。腫瘤科還會應用到很多臨床操作技能,如大量腹水、胸水的患者進行胸腔穿刺及腹腔穿刺的基本操作,這兩項操作均為規培醫師的必考內容,為此在規培醫師入科3周后,需進行胸腹腔穿刺的基本流程培訓,此時規培醫師對腫瘤科的基本情況、環境已經有所熟悉,對常見的工作流程有了初步認識,因此學習效果較好。每位規培醫師在學習后可以模擬操作,要求熟練掌握。當有患者出現大量胸腹水時,鼓勵每位規培醫師到床邊學習,觀察實際臨床工作中如何麻醉、穿刺、引流,并總結“小口訣”,便于規培醫師記憶。
3.3多學科協作,小講課配合教學講座,提高規培醫師綜合技能
腫瘤科很多問題需要請營養科、影像科、ICU、呼吸科等科室會診,如腸淋巴瘤患者極有可能出現腸梗阻合并腸壞死,甚至可能出現腸穿孔,晚期腫瘤患者常常合并惡病質、多重感染。以往我們請各個科室進行相關問題的教學講座后,發現對住院醫師及主治醫師提高較好,規培醫師參與度不高,究其原因,多數因時間較長、內容難度較大導致積極性不高,為此,在繼續開展多學科來我科講座學習的同時,我們充分發揮小講課的優勢,在帶教醫師遇到相應問題時,利用中午的時間小講課,遇到什么問題,就及時講解。如腸淋巴瘤合并腸梗阻、腸穿孔的患者,在完善立臥位腹平片及腹部CT,患者病情穩定后,我們針對上述問題的影像學,利用中午時間講解,并且留存影像學資料,方便規培醫師反復學習,加深體會。再如搶救晚期腫瘤患者時常用到微量泵,針對多種藥物的微量泵的用法,開展“急救藥物的微量泵用法”專題講座,學習多巴胺、重酒石酸去甲腎上腺素、硝酸甘油等急救藥物如何配成微量泵,讓每位規培醫師學會使用。
3.4結合腫瘤科專業指南,對腫瘤??浦R細致講解,了解常用治療方法
很多規培醫師并非腫瘤專業,大多數規培醫師輪轉到腫瘤科時往往感到無所適從,專業的化療藥物、靶向藥物與既往院校講的藥理學不同,為此我們根據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NationalComprehensiveCancerNetwork,NCCN)指南,每年及時更新腫瘤科診療常規,并且設置學習“常見腫瘤診療常規”的教學查房。在此基礎上,由每個教學團隊各自負責,時間隨機,開展多項小講課,如針對紫杉醇、吉西他濱、伊立替康、培美曲塞等常見化療藥物用法的小講課;化療藥物在使用順序上各有不同,所以又增設針對化療藥物輸注順序的小講課;腫瘤科靶向治療藥物應用較多,針對常見肺癌靶向治療藥物的小講課等,查缺補漏,細致講解常見腫瘤的診治。腫瘤科??浦R是腫瘤科基礎,實用性強,需要帶教醫師反復強化,所以,床旁教學、辦公室深化成為小講課的主要模式,教學查房系統梳理,小講課查缺補漏,爭取在較短時間內讓規培醫師對腫瘤科有初步的認識。此外,腫瘤科還結合微信等新媒體的傳播方式[6],建立規培醫師學習微信群,不定期推送“腫瘤時間”“醫學界腫瘤頻道”等優秀公眾號中腫瘤方面的文章,并且將講課的PPT分享到微信群里,讓規培醫師可以反復學習,進一步拓寬規培醫師腫瘤科知識的廣度與深度。
4小結
[關鍵詞] 胃脘痛;推拿;手法治療
胃脘痛是一種內科常見病證。其表現為上腹部近心窩處經常發生疼痛,并伴有噯腐吞酸、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癥狀。本人一年來,通過手法治療胃脘痛30例,取得良好效果,總有效率達96.6%?,F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30例患者均為門診病人,其中男性10名,女性20名,年齡最小16歲,年齡最大60歲,病程1-2月者2例,1-3年者14例,3-5年者9例,7-8年者4例,20年以上者l例。
1.2 診斷標準
1.2.1 一般診斷標準
參照1994年中醫藥管理局的《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
1.2.1.1 胃脘部疼痛、常伴痞悶或脹滿,暖氣、泛酸,嘈雜,惡心,嘔吐等癥。
1.2.1.2 發病常與情志不暢,飲食不節,勞累,受寒等因素有關。
1.2.1.3 上消化道鋇餐X線檢查,纖維胃鏡及組織活檢等,可見胃、十二指腸黏膜炎癥、潰瘍等病變。
1.2.1.4 大便或嘔吐物隱血試驗強陽性者,提示并發消化道出血。
1.2.1.5 B超,肝功能,膽道X線造影有助于鑒別診斷。
1.2.2 鑒別診斷
1.2.2.1 胃痞:與胃痛部位同在心下,但胃痞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滿悶,觸之無形,按之不痛的病癥,胃痛以痛為主,胃痞以滿為患,且病及胸膈,不難區分。
1.2.2.2 真心痛:心居胸中,其痛常及心下,出現胃痛的表現應高度警惕,防止與胃痛相混,典型真心痛為當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劇痛,且痛引肩背,常有氣短、汗出等,病情較急。老年人既往無胃痛史,而突發胃痛者,當注意真心痛的發生,胃痛部位在胃脘,病勢不急,多為隱痛、脹痛等,常有反復發作史。
1.2.2.3 腹痛:與胃痛均為腹部疼痛,但腹痛是以胃脘以下,恥骨毛際以上部位的疼痛為主,其疼痛部位不難區別,但胃處腹中,與腸相連,有時腹痛可以伴有胃痛癥狀,胃痛又常兼有腹痛表現,這時應從起病和主要病位加以區分[2]。
1.3 辨證分型
中醫臨床按其表現分為實證和虛證,實證包括食滯、寒邪、肝氣犯胃;虛證為脾胃虛寒型。
本組30例患者,經X線上消化道鋇餐透視檢查均為陽性,推拿施治時辨證為:
1.3.1 肝氣犯胃型12例:患者癥見胃脘脹痛,攻痛連脅,噯氣頻頻或兼嘔逆酸苦,苔多薄白或薄黃,脈沉細。
1.3.2 脾胃虛寒型9例:患者癥見胃脘隱痛,泛吐清水,喜溫惡寒,按之痛減,神疲乏力,苔白,脈細。
1.3.3 寒邪犯胃型5例:患者癥見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暖,得熱痛減,口不渴或喜熱飲,苔白脈緊。
1.3.4 食滯胃腸型4例:患者癥見胃脘脹悶,甚則疼痛,噯腹吞酸,嘔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減,或大便不爽,苔厚膩,脈滑[3]。
2 治療方法
2.1 一般治療
取穴:上脘、中脘、建里、梁門、天樞、關元、氣海、內關、合谷、脾俞、胃俞、肝俞等穴位。
手法:點、按法為主要施治手法,配合震顫法、摩法、揉法、擦法、推法、捏脊等手法[3]。
2.1.1 腹部操作手法
具體操作如下:患者仰臥位,醫者坐于患者右側,用右手掌貼于患者胃脘部,順時針方向環行撫摩3-5分鐘,然后用雙手拇指從巨闕穴開始直線往下推至下脘穴,往返數次,本步手法可寬胸解郁,疏肝理氣。
接上,醫者用拇指或食指點按腹部任脈及兩側胃經循行部位,重點在中脘、天樞、關元、氣海等穴,時間3-5分鐘,以達溫中散寒,健脾和胃的目的。
接上,用右手掌緊貼腹部,以神闕穴為中心,施以輕快柔和的震顫法治療3-5分鐘,繼而將掌根抬起用中指點按中脘穴,然后又落下掌根揉關元穴以上手法可反復操作數次,以患者感到局部透熱為度。可起溫中散寒,促進胃腸蠕動,調理臟腑之氣的作用。
2.1.2 背部操作手法
具體操作如下:患者端坐或俯臥,醫者于患者脊柱兩旁華佗夾脊穴處,從上向下提捏5-8遍.以疏通背部腧穴,達到治療目的。疼痛劇烈者可在背部點按脾俞、胃俞、肝俞等穴以止痛。施術完畢,囑患者飲溫開水少許,患者會立即感到胸脅寬暢,痞滿消失,疼痛減輕。
2.2 辨證治療
2.2.1 肝氣犯胃型:用一指禪推法或揉法自天突向下至中脘,重點在膻中穴,然后輕柔的按揉兩側章門、期門,時間約3-5分鐘。
用較重的手法點按肝俞、膽俞、膈俞等背部腧穴。
2.2.2 脾胃虛寒型:用點法施于氣海、關元穴約2-3分鐘,可適當延長在氣海穴的治療,用指壓法施于脾俞、胃俞、腎俞,并用擦法擦背部督脈,以透熱為度。
2.2.3 寒邪犯胃型:用較重的手法點按脾俞、胃俞2-3分鐘,然后在左背部做擦法,以透熱為度。
2.2.4 食滯胃腸型:順時針方向摩腹,重點在中脘、天樞穴,按揉脾俞、胃俞、大腸俞、八等穴。
以上手法治療每日1次,每次約30-40分鐘,7日為1療程。一般治療2-3療程。
3 療效觀察
3.1 療效標準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痊愈:胃脘痛及其它癥狀消失,3月內無癥狀復發和明顯不適。
顯效:胃脘痛基本消失,其它癥狀亦有改善,3月內癥狀不復發,較治療前明顯好轉。
有效:胃脘痛明顯減輕,其它癥狀也有一定改善,雖有小發,但不似前嚴重。
無效:治療前后相比,癥狀仍無改善。
3.2 治療結果
痊愈:16例,為53.3%。
顯效:10例,為33.3%。
有效:3例,為10%。
無效:1例,為3.3%。
總有效率96.6%。
4 典型病例
黃某,女,35歲,會計,2006年9月18日初診。
主訴:胃脘間歇性脹悶疼痛6年余。6年前患者無明顯誘因感胃脘脹悶疼痛,時發時止,經外院對癥處理癥情緩解。近日來疼痛加劇,每天疼痛3~4小時左右。有時疼痛向背部放射,伴有喘氣、納呆、口苦、大便不爽、小便黃等癥,舌苔薄白、脈細弦。曾在某院經中西醫結合治療療效不顯,遂到我科門診求治。
查:全腹軟,肝脾肋下未及,莫非氏征(-),上腹部壓痛(+),大便潛血試驗(-), X線上消化道鋇餐透視(-),胃鏡示:慢性淺表性胃炎。
診斷:中醫診斷為,胃脘痛(肝氣犯胃型);西醫診斷為,慢性胃炎。
治療結果:經上述治療每日1次,推拿3次后患者胃脘痛明顯好轉,每日間歇疼痛3、4小時縮短為1小時左右,疼痛次數減少,推拿1療程后癥狀基本消失,為鞏固療效,繼續治療1療程,諸癥消失,3月后隨訪無異常。
5 討論
5.1 祖國醫學對胃脘痛的認識
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受納是接受和容納之意;腐熟是飲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之意。飲食入口,經過食管,容納于胃,故稱胃為“太倉”、“水谷之海”機體的生理活動和氣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飲食物的營養,故又稱胃為“水谷氣血之?!??!端貑?玉版》說:“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是;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容納于胃中的飲食水谷,經過胃的腐熟后,下傳于小腸以進一步消化吸收。如果胃的這一功能發生障礙,可出現食欲不振,食少,消化不良,胃脘脹痛等。胃主通降,以降為和。飲食物經過胃的受納腐熟后,必須下行而入小腸,以便進一步消化吸收。所以說,胃主通降,以降為和。若胃失和降,則影響食欲,并出現口臭,脘腹脹滿疼痛等癥狀;胃氣上逆則出現噯氣吞酸,呃逆,惡心,嘔吐等癥狀。
胃脘痛的記載最早見于《內經》“木郁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4]。”歷代文獻對胃脘痛均有記載,例如:《醫學正傳》說:“古方九種心痛……。詳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實不在于心。”《臨證指南》(邵新甫按):“陽明為十二經脈之長,其作痛之因甚多… …然而是病之其處何在,所云初病在經,久病人絡,以經主氣,絡主血.則可知其治氣血之當然也… …?!?/p>
胃脘痛發生的原因有以下幾類:
一是由于憂思惱怒,氣郁傷肝,肝之疏泄失調,橫逆犯胃,氣機阻滯,胃失和降則胃脘疼痛。正如沈金鰲所說:“胃病,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氣相乘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惫手畏ㄒ允韪?、理氣為主。
一是由病后脾胃受損或素體脾胃虛弱,中陽不振,寒從內生,以致脾不運化,胃失和降,而發生疼痛。胃陰素虛或病久陰傷,胃失濡養,胃氣不和亦能發生疼痛。因此,宜用溫通、補中等治法,以恢復脾胃的功能。
一是由于外感寒邪,邪犯與胃,或過食生冷,寒積于中,皆使胃寒而痛,尤其是脾胃虛寒者,更易感受寒邪而痛發;又如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內生濕熱,亦可發生熱痛或食積痛。故治法當以溫中散寒、消食導滯為主。
以上各種原因皆能引起胃受納腐熟之功能失常,胃氣不和,而發生疼痛。
5.2 現代醫學對胃脘痛的認識
胃是消化管各部中最膨大的部分,上連食管,下續十二指腸。成人胃的容量約1500ml。胃除有受納食物和分泌胃液的作用外,還有內分泌功能。西醫學中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胃黏膜脫垂、胃腸痙攣、神經性胃痛等疾病所引起的胃脘部疼痛,均屬中醫“胃脘痛”范疇。其病因多為物理化學性因素刺激胃腸,微生物或其毒素感染,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以及免疫及遺傳因素等等[5]。現代醫學認為,推拿可通過神經系統調節消化道的運動及分泌機能,加強血液的供應及淋巴循環,促進靜脈及淋巴回流,利于食物的吸收。調節胃腸功能,流通胃部經絡,調整大腦皮層及植物神經的功能,使之對胃部的調節恢復正常,解除胃腸平滑肌痙攣,從而緩解胃脘痛。同時,通過推拿對全身或局部的機械刺激,調節了整個神經系統的平衡。故可改善消化功能。
5.3 治療分析與體會
根據祖國醫學對胃脘痛的認識,結合現代醫學對胃脘痛的研究,并參考了眾多老師和同學的臨床經驗,筆者總結了一套對胃脘痛有良好效果,以疏肝理氣、溫中散寒、健脾和胃、行氣止痛為治療原則的推拿手法[6]。本治療以手法的技巧,力量的強弱,作用于相應的經絡穴位上,通過經絡傳至內臟,轉變成治病因素,從而達到平衡陰陽,調和氣血,溫經散寒,消炎止痛的目的。
在治療中首先取腹部操作的第一步手法,以達寬胸解郁,疏肝理氣的目的,使肝氣平而胃氣和。主要手法為摩法,其作用可行氣活血,溫運脾胃,消脹除滿,疏肝理氣;取第2步手法,以溫中散寒,健脾和胃,胃氣和而痛自消。主要穴位:中脘、天樞、關元、氣海等。中脘乃胃經募穴,八會穴之腑會,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其主治為胃脘痛,腹脹,嘔吐,呃逆,翻胃,吞酸,納呆,飲食不化,腸鳴等。天樞乃大腸募穴,可治腹脹腸鳴等。關元為足三陰、任脈之會可補益臟腑之氣。主要手法:點法、按法。點法常用于脘腹攣痛,具有開通閉塞、活血止痛、調整臟腑功能的作用。按法常用于胃脘痛的治療,可起到緩急止痛,開通閉塞等作用;取第3步手法,可溫中散寒,促進胃腸蠕動功能,調理臟腑之氣,使氣血通暢,通則不痛,諸癥隨之緩解。主要穴位中脘、神闕、關元。神闕可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之功。主要手法為震顫法。其作用為活血止痛,溫中散寒,益氣升陽,消脹除滿,消食導滯。
背部腧穴,是指五臟六腑之氣,輸注于背部的一些特定穴。凡胃脘痛在背部有壓痛點或痛區者,按揉背俞穴效果更為顯著。主要穴位: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等。能起柔肝和胃,溫通氣血,消除腹脹等作用。并可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捏脊法對胃痛時間較長,食欲不振者效果較好,它可起到健脾和胃,消積導滯,行氣止痛等作用。本治療還選取合谷穴、陽溪穴等遠端穴位,目的在于使陽明經氣血通暢。從而促使與其關聯的陽明之腑脾胃功能增強。進一步提高了治療效果
5.4 胃脘痛的防護
胃脘痛的患者一定要注意日常飲食衛生及口腔衛生,糾正不良飲食嗜好,飲食應定時定量,三餐合理搭配。一日三餐為大多數人的飲食習慣,是合乎生理要求的,人的胃對一般混合食物的排空時間為4~6小時。一日三餐,恰好是4~6小時進食一次,這與胃的排空時間相吻合。我國人民經過長期實踐總結的飲食養生經驗:早餐吃好,午餐吃飽,晚餐吃少,是很有道理的。除此之外,咀嚼食物時應盡可能嚼細,應盡量避免對胃黏膜有刺激性的飲食及藥物,若某些疾病必須服用有損害性的藥物時,應同時配合應用胃黏膜保護藥。戒煙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另外,還應注意情志的調節。保持舒暢的心情,也是預防胃脘痛的關鍵之所在。
手法治療胃脘痛療效好,患者痛苦小,安全無副作用,費用較低(一般患者均能承擔治療費用),上述為本療法的主要特色。可見,手法治療是一種治療胃脘痛比較理想的療法,但對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患者應慎用,以免耽誤病情。如果在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愉快的心情,則療效更為顯著。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第一版.1994,1:201.
[2] 王永炎.中醫內科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3.
[3] 俞大方.推拿學.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0,7:121-125.
[4] 黃帝內經.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3,5:128.
關鍵詞:高脂血癥;維醫藥;診斷技術和方法;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6.001
中圖分類號:R291.5;R259.8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7)06-0001-05
Abstract: Based on medical ethics, ret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on medical records of Uyghur Medicin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ogram of hyperlipidemia was done and demographic, diagnostic, therapeutic, efficacy evaluation, nursing data and other information were collated. The main and secondary disease manifestations of hyperlipidemia were analyzed inductively and hyperlipidemia were divided into 4 types in Uyghur Medicine field, which were surplus and sticky Kan type, Chuchumal Balgham type, Gaisiman Balgham type, and Koygan Savda type. Therefore, Uighur Medicine syndrome type standards of hyperlipidemia were established. Treatment efficacy was evaluate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laboratory observation parameters and main and secondary disease manifestations. On this bas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national medicine review, this study developed clinical research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hyperlipidemia with new Uyghur Medicine (draft).
Key words: hyperlipidemia; Uyghur Medicine; diagnostic techniques and methods; clinical research guidelines
血脂常是血液脂質代謝異常的簡稱,主要指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三酰甘油(TG)超過正常范圍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下[1];臨床中常稱的高脂血癥,主要指TC和/或LDL-C和/或TG增高。近年來,隨著人類生活條件的極大改善,膳食營養隨之豐富,導致心腦血管及代謝異常等疾病越來越多,高脂血癥就是其中一種。其發病率逐年增加,尤其呈現出中青年患者數量逐年增加的特點。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心腦血管等疾病與血脂異常有著密切的關系[2]。作為其中一個危險因素,調節血脂水平、糾正脂質代謝紊亂可以有效預防甚至減輕動脈硬化、心腦血管疾病。維醫學無“血脂”概念,更無“高脂血癥”病名,根據高脂血癥的病因病機和臨床表現,將其歸屬于“血濁”“血濃”范疇[3]。維醫認為,高脂血癥是各種體液失衡,形成異常的體液,包括異常血液質數量過盛的濃稠型、澀味黏液質型、石膏樣黏液質型、燃燒的黑膽質型共4型。臨床采用綜合治療或應用天然藥物,收到良好的療效[4-6]。
1 試驗設計
新藥臨床試驗在符合醫學倫理的基礎上,遵循臨床試驗采用隨機、雙盲、安慰劑平行對照研究原則。本臨床試驗關注維醫辨證、高血脂類型與癥狀量化評分、對照藥的選擇、診斷與療效評價等。維醫臨床采用綜合治療或應用天然藥物,不僅對血脂有較好的調節作用,對高血糖、高血壓等也有一定療效,可多方面調節人體機能。由此,試驗目的不同,臨床試驗設計也會有很大區別。臨床試驗前,應充分了解試驗藥物的特點、研究基礎、研究背景、研究階段、研究分期以及疾病的特點和臨床實際,同時,在考慮臨床試驗難易程度和臨床可操作性基礎上,確定合理的臨床試驗目的。根據試驗目的,確定科學、合理和可行的臨床試驗方案。同時,臨床試驗設計應注重觀察試驗藥品的作用特點,強調臨床試驗需符合倫理學原則,充分保護受試者的安全;強調臨床試驗是以研究藥物的臨床價值為目標;強調在啟動臨床試驗時,根據藥物的潛在臨床作用制定整體臨床試驗計劃的重要性;強調臨床試驗過程應具有邏輯性,應重視早期探索性研究,不同階段的各項臨床試驗應具有明確、具體的試驗目的;強調臨床試驗過程中應重視獲取的階段性研究數據,不斷地進行風險/受益評估,及時調整下一步研究計劃,以降低研發風險。本指導原則強調客觀地評價治療高脂血癥維藥新藥的臨床療效及其特點,確證性臨床試驗有效性應以臨床結局指標或公認的替代指標進行評價;強調重視中藥新藥的安全性研究;明確了中藥新藥開展風險/受益評估的要求、風險/受益評估的原則以及臨床價值在風險/受益評估中的重要性;體現藥物上市價值[7]。
2 臨床定位
維醫運用辨證論治和整體觀念處方用藥,不僅對血脂有較好的調節作用,對血糖、血壓等也有一定的療效,多方面調節人體的機能。臨床實踐證明,維藥治療高脂血癥既可以減輕和緩解癥狀,又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及成果。研究者應根據現行法規與技術要求,結合試驗藥物的維醫組方特點、臨床研究結果,確定臨床試驗目的,并根據試驗目的,依據臨床研究的一般原則,確定藥物的安全性、有效性觀察重點,進行臨床試驗設計。治療過程中與患者溝通并對病情進行評估是治療的一個重要環節。
3 診斷標準
3.1 西醫診斷標準
本病的診斷依據最新的相關標準。根據2007年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制定聯合委員會制定的《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中高脂血癥的診斷標準[1,8]制定。①TC≥6.22 mmol/L(240 mg/dL);②TG≥2.26 mmol/L(200 mg/dL);③HDL-C≤1.04 mmol/L(40 mg/dL);④LDL-C≥4.14 mmol/L(160 mg/dL)。在正常飲食情況下,2周內2次禁食12~14 h后查血清TC、TG、HDL-C、LDL-C,滿足以上1項或多項者,即可診斷為高脂血癥;或原有高脂血癥病史,此次血脂達到上述標準者。
3.2 西醫臨床意義判讀
各項血脂指標的西醫臨床意義判讀見表1。關于高脂血癥的診斷,目前國際和國內尚無統一標準。既往認為,血漿TC>5.17 mmol/L(200 mg/dL)可定為高膽固醇血癥,血漿TG>2.3 mmol/L(200 mg/dL)楦呷酰甘油血癥。各地由于所測人群不同以及所采用的測試方法差異等因素,故制定的高脂血癥診斷標準不一。但為了防治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合適的血漿TC水平應該根據患者未來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來決定,發生風險越高,合適的血漿TC水平則應越低。一般建議在LDL-C>130 mg/dL時開始藥物治療,以LDL-C
3.3 維醫證候診斷標準
3.3.1 異常血液質數量過盛的濃稠型 主癥:頭痛、頭暈、肢體麻木。次癥:黃色瘤、角膜環、眼花、乏力、哈氣、心悸、偏胖、情緒較樂觀、睡眠多、面部潮紅、眼球紅、皮膚濕熱、口有甜味感、舌麻、肢體發熱感、尿色較深。舌象:舌體較正常、薄黃舌苔。脈象:呈波浪狀、搏動有力、脈粗[9]。
3.3.2 澀味黏液質型 主癥:頭部脹痛、頭暈、肢體麻木。次癥:黃色瘤、角膜環、眼花、乏力、哈氣、虛汗、偏胖、情緒較穩重、反應較慢、嗜睡多夢、面部白皙、眼球白、皮膚濕寒、口有澀味感、流口水、舌麻、肢體發冷感、尿色較淡。舌象:舌苔黯灰色、舌發麻、周圍有牙印、舌相對較大。脈象:脈空、脈緩、浮脈[9]。
3.3.3 石膏樣黏液質型 主癥:頭痛、頭暈、肢體麻木。次癥:黃色瘤、角膜環、眼花、乏力、哈氣、偏胖、情緒較穩重、反應較慢、嗜睡多夢、面部白皙、眼球白、皮膚干寒、口有堿味感、舌麻、尿色較淡。舌象:舌體較大、周圍牙印、白膩舌苔。脈象:脈搏慢、粗、沉[9]。
3.3.4 燃燒的黑膽質型 主證:頭痛、頭暈。次證:黃色瘤、角膜環、眼花、乏力、失眠、偏瘦、情緒不穩定、易怒、面部黯淡無光澤、偏黑、眼球青、皮膚干寒、口有苦味感、干燥、肢體發冷感、尿色較淡。舌象:舌體較小、紫黑色舌苔。脈象:脈細、脈緩、沉脈[9]。
3.4 臨床分型
3.4.1 高膽固醇血癥 血清TC含量升高,超過5.72 mmol/L,而TG含量正常,即TG
3.4.2 高三酰甘油血癥 血清TG含量升高,超過1.70 mmol/L,而TC含量正常,即TC
3.4.3 混合型高脂血癥 血清TC和TG含量均升高,即TC>5.27 mmol/L,TG>1.70 mmol/L[10]。
3.4.4 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 血清HDL-C含量降低,HDL-C
3.5 臨床分類
高膽固醇血癥:血清TC水平升高;混合型高脂血癥:血清TC與TG水平均升高;高三酰甘油血癥:血清TG水平升高;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血清HDL-C水平降低[10]。
4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高脂血癥西醫診斷標準。②符合維醫證候診斷標準。③原發性高脂血癥患者。④未經過調脂治療或雖已服用調脂藥物,但已停藥2周以上,血脂水平符合診斷標準。⑤年齡18~65歲。⑥簽署知情同意書。
5 排除標準
①近2周曾采用其他治療性降脂措施者。②半年內曾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有嚴重創傷或重大手術病史,有嚴重不穩定性心絞痛病史,有腦血管意外病史者。③正在使用肝素、甲狀腺素、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等影響血脂水平藥物者。④因腎病綜合征、甲狀腺機能減退、糖尿病等引起的繼發性高脂血癥者。⑤合并肝炎或肝、腎功能異常功或消化、造血系統問題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⑥妊娠或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及對多種藥物過敏者。
6 病例的脫落及處理
①出現嚴重不良事件者,根據醫生的判斷應停止該病例臨床研究者。②研究中病情加重或出現了其他影響研究觀察的病證,根據醫生判斷應該停止臨床研究,作無效病例處理。③臨床研究方案實施中發生了重要偏差,難以評價藥物的效應。④患者不愿意繼續進行臨床研究,向醫生提出退出臨床研究的要求或雖未提出退出研究,但不再接受藥物或檢測而失訪者。
對脫落的患者,研究者應采取登門、預約隨訪、電話、信件等方式,盡可能與患者聯系,詢問理由,記錄最后一次服藥時間,完成所能完成的評估項目。
對因過敏或其他不良反應、治療無效而退出研究病例,研究者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脫落病例均應妥善保存有關研究資料,既作留檔,又可對其療效和不良事件進行全數據集分析。
7 病例剔除標準
①按試驗方案規定方法予以納入但未服用全部藥物者。②服用本次試驗藥物有效,但患者為加強療效服用其他類似藥物,無法判定試驗藥物療效者。③服藥3周以上無效停用或改其他相似藥物,按無效處理。④觀察中自然脫落者。⑤觀察中由于各種因素不能繼續治療或不能完成全部檢測項目者。⑥在服藥過程中因突發心腦血管意外等嚴重不良反應予以終止試驗者。
8 研究病例的終止
①研究中l生嚴重的安全性問題,應及時中止。②研究中發現研究藥物治療效果太差,甚至無效,不具有臨床價值,繼續進行下去會延誤患者的有效治療。③在研究中發現臨床研究方案制定有重大失誤或方案實施有重大偏差,再繼續下去難以評價治療效應。④項目委托要求中止。
9 治療原則
9.1 血脂異?;颊唛_始調脂治療的指標值及其目標值(見表2)
9.2 對照藥選擇的原則
對照藥必須是公認安全有效的法定藥物。在選擇維醫藥作為對照時,應考慮受試藥物與對照藥在功能與主治上的可比性。在選擇化學藥或中藥作為對照時,在適應病種上應具有可比性。在雙盲試驗中陽性對照藥與受試藥物在形、味等方面差異較大時,可采取雙模擬方法進行雙盲設計。
9.3 合并用藥/合并用藥治療方案的規定
①試驗期間禁止用其他治療高脂血癥的藥品。②試驗屬于維醫證候為基礎的維醫新藥,按照維醫辨證論治理論,考慮使用調理劑或成熟劑和清除劑等。③合并疾病所必需繼續服用的藥物或其他治療,必須在研究病歷記錄藥名(或其他療法名)、用量、使用次數和時間等,注意對療程的各個極端用量變化的記錄,以便總結時加以分析和報告。
10 觀察指標及觀察時點
10.1 療效性指標
①檢測治療前后血清TG、TC、HDL-C、LDL-C指標并計算動脈粥樣硬化指數(AI)。②觀察治療前后維醫證候相關臨床癥狀、舌象、脈象等。
10.2 安全性指標
10.2.1 一般情況 ①記錄患者年齡、性別、體質量、病史、病程、用藥情況、合并癥等,治療前后各記錄1次患者血壓、呼吸、脈搏、心率等一般生命體征。②治療前后各檢測1次血、尿、便常規及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腎功能(尿素氮、肌酐)、心電圖。
10.2.2 不良反應程度分級與處理 治療期間記錄患者出現的不適癥狀及持續時間,并作分級處理,見表3。
11 療效與安全性評價
11.1 療效評價標準
11.1.1 實驗室檢查指標療效 ①臨床控制:各項實驗室檢查指標恢復正常。②顯效。血脂檢測達到以下任一項者:TC下降≥20%,TG下降≥40%;HDL-C上升≥0.26 mmol/L(10 mg/dL),TC-HDL-C/ HDL-C下降≥20%。③有效。血脂檢測達到以下任一項者:TC下降≥10%但
11.1.2 維醫證候療效 臨床控制:維醫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維醫證候療效≥95%;顯效:維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維醫證候療效≥70%,
11.2 安全性評價
首先應關注一般狀況,生命體征(體溫、呼吸、心率、血壓),血、尿、便常規,肝、腎功能和心電圖等安全性指標。其次,除上述指標外,應根據試驗目的和試驗藥物可能存在的潛在安全性問題,設計相應的安全性指標,并制定合理的訪視時點。原發刺激性不良反應包括急性型和慢性型,引發此種反應的藥物對皮膚具有直接的刺激作用,任何人接觸均可發生。變態反應性不良反應包括遲發型和速發型,少數具有特異性過敏體質的人會對此種藥物發生反應,且有潛伏期。毒性不良反應是由于某些具有毒性的藥物外用后經皮膚吸收進入體內而產生的全身性不良反應,此種反應多與藥物性質、藥物濃度,使用藥物的面積、用量、療程,使用用藥的部位,皮膚、黏膜的受損程度,以及患者的性別、年齡等有關,并需注意到長期毒性的可能性。試驗過程中若出現不良反應、實驗室指標的異常,應及時觀察受試者伴隨癥狀,并及時復查、追蹤,進行綜合分析。重視不良事件的報告。同時,注意試驗藥物的禁忌、注意事項以及飲食方面等研究[7,14]。
參考文獻:
[1] 張春燕,唐文佳,潘柏申.血脂異常防治指南的發展[J].檢驗醫學, 2013,28(11):965-969.
[2] 何軼群,許美芬,于涵,等.血脂異常遺傳性疾病的研究現狀[J].遺傳, 2013,35(11):1237-1243.
[3] 阿不力克木?努爾買買提阿吉,阿不力米提?穆哈木德,艾克拜爾?買買提,等.維吾爾醫內科學[M].2版.烏魯木齊:新疆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62-164.
[4] 吐爾洪?艾買爾,艾力克木?吐爾遜,吾布力?艾山.維藥買提布合愛普體猛湯治療高脂血癥療效觀察[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5,11(5):7-8.
[5] 凱賽爾?阿不都克熱木,熱比姑麗?伊斯拉木,米熱古麗?卡米力,等.維吾爾藥買提布合艾菲提蒙方的實驗研究[J].中國藥業,2011,20(6):22-24.
[6] 熱比姑麗?伊斯拉木,尤力都孜?買買提,艾西木江?熱普開提,等.買提布合艾菲提蒙方醇提物對高脂血癥大鼠血脂水平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30(7):726-728.
[7]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一般原則等4個技術指導原則(2015年第83號)[EB/OL].[2015-11-03].http://cde. /zdyz.do?method=largePage&id=233.
[8] 趙水平.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要點及解讀[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08,5(3):3-6.
[9] 哈木拉提?吾甫爾,阿衣努爾?買提斯迪克,費達斯耶夫,等.維吾爾醫異常體液病癥診斷及用方用藥[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衛生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97-99.
[10] 趙水平.《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藥物治療部分解讀[J].臨床藥物治療雜志,2007,5(5):5-10.
[11] 樸勝華,郭姣,胡竹平.高脂血癥住院患者中醫證候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32(10):1322-1325.
[12] 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制訂聯合委員會.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5):390-419.
[13] 陳旭.血脂異常實驗室診斷標準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醫生,2011, 39(9):23-26.
[14]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