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91小视频app-91香蕉在线看私人影院-91香蕉在线-91香蕉影院-91香蕉影视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社會責任體系范文

社會責任體系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會責任體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社會責任體系

第1篇:社會責任體系范文

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構建具有三個目的

根據發起和實施主體的不同,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的構建目的也不盡相同。總體而言,發起構建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的主體可分為外部機構和企業自身。對于外部機構,構建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的目的就是希望通過運用這一指標體系來對某些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狀況進行評價、審計或監督,發揮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的導向功能,引導全社會企業以更加正確的理念、更加積極的態度和更加有效的方式來履行社會責任。對于企業自身,構建社會責任指標體系的目的就是要發揮指標體系的溝通功能、管理功能和考核功能,以實現與利益相關方更加有效地溝通,營造更加濃厚的履責氛圍,推進企業全員、全面、全過程、全方位地履行社會責任。

發揮指標體系的溝通功能,實現與利益相關方的有效溝通

利益相關方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核心概念,了解和回應利益相關方的期望和要求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內容,這要求企業必須加強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強化利益相關方溝通。要提高利益相關方溝通的有效性,不但要求企業針對各類利益相關方確定不同的信息披露內容,展現企業不同方面的履責績效,明確回答他們各自所關心的問題,而且還要求企業必須將需要與利益相關方溝通的內容以邏輯清晰、易于表達卻又不失關鍵信息的方式予以展現,以避免利益相關方在大量凌亂的信息中難以甄別,難以有效地進行選擇性接受。顯然,按照企業社會責任溝通的需要,建立一套包括員工溝通指標、用戶溝通指標、政府溝通指標、伙伴溝通指標、社區溝通指標等在內的邏輯清晰、科學合理的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并以此作為企業與各利益相關方溝通內容的信息載體,是解決以上問題的有效途徑。

發揮指標體系的管理功能,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的有效履行

企業社會責任活動可以分為履行活動和管理活動,其中管理活動是為了推進和落實企業在運營過程中更好地去履行社會責任,因此是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遵循通行的管理過程與方法,包括目標管理方法(management by objective)。企業社會責任的目標管理法要求企業將需實現的社會責任目標通過指標分解的方式層層分解到各部門、各業務單元和各崗位,成為部門、業務單元和員工社會責任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使得不同層級的管理者和員工都明確自己履行社會責任的詳細內容和應該達到的目標,推進企業對履行社會責任的精細化管理。

發揮指標體系的考核功能,促進企業履責的有效保障與改進

企業社會責任業績考核首先要建立一套包括各崗位社會責任指標、各部門社會責任指標和各業務單元社會責任指標在內的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通過運用這一指標體系進行企業社會責任業績考核,不但可以強化每個崗位、每個部門、每個業務單元的責任意識,督促他們的履責行為,而且可以發現他們在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哪些指標或哪些內容上存在不足,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短板”,并依此采取措施進行改進,提升他們和企業整體的履責水平。

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構建遵循七項原則

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應能全面、真實地反映某一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行為過程和績效結果,能夠有效地衡量某一企業管理自身運營對利益相關方和自然環境的影響的效果和效率。

1、一致性(consistent)原則

所謂“一致性”原則,是指企業社會責任指標的選擇應與指標體系的使用目的相一致,指標體系的構建為使用目的服務。從企業角度來看,根據功能作用的不同,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的使用目的可以概括為順暢溝通、利于管理和方便考核等三個方面。為此,在進行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的構建時,必須依據這三個方面的目的不同選取相一致的、合適的指標,以真正發揮指標體系的功能。

2、科學性(scientific)原則

所謂“科學性”原則,是指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要建立在科學、客觀的基礎上,既能反映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本質內涵,較好地衡量企業管理自身運營對利益相關方和自然環境的影響的效果和效率,又要避免指標間的重疊,以使評價目標和評價指標有機聯系起來,組成一個層次分明的整體。因此,所選取的指標必須概念清晰、含義明確,且有具體的科學內涵,測算方法標準,統計計算方法規范。

3、系統性(systematic)原則

所謂“系統性”原則,是指在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構建過程中,應以系統思維方式考慮企業與各利益相關方的關系以及企業與經濟、社會、環境的關系,所選擇的指標應能系統地反映企業與經濟、社會、環境的關系。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本質上是要反映企業這一子系統對經濟、社會、環境大系統的作用關系,并具體反映在企業對其它各子系統的作用結果。這要求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應覆蓋面廣,并按系統性要求綜合反映企業行為對經濟、社會、環境的作用效果,而在指標體系內各類指標應相互聯系,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

4、全面性(comprehensive)原則

所謂“全面性”原則,是指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應能全面并綜合地反映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主要特征和狀況。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相對比較豐富,包含的內容也比較廣泛,涉及到經濟責任、社會責任、環境責任等多個領域。而從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行為來看,它通常也涉及到企業中的所有部門和所有崗位,并與企業運營的方方面面緊密相聯。為此,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的覆蓋面要相對廣泛,能夠真正地反映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內涵。這要求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不但可以有效地體現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結果績效,而且能夠較好地反映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行為績效。

5、可操作性(controllable)原則

所謂“可操作性”原則,是指在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構建時,應充分考慮所涉及的指標在實踐中便于獲取,測算、統計和匯總上便于操作。也就是說,使用的指標在度量技術、投資和時間上應是可行的,可用準確可信的方法予以測算;同時,指標的數據采集應盡量節省成本,用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信息量。為此,在選擇指標時應盡可能采用企業已有的財務報表、統計報表、管理信息系統中的數據和指標,并使所選指標易于定量化。

6、可比較性(comparable)原則

所謂“可比較性”原則,是指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中的各項指標應該具有縱向可比性和橫向可比性。縱向可比性意味著指標在時間維度上具有可比性,不同時點上的指標值可以進行比較,其目的是反映企業自身進步的情況;橫向可比性意味著指標在企業與企業之間具有可比性,不同企業的指標值可以進行有意義的比較,其目的是通過與其它企業的對比來客觀評價自身履行社會責任的水平。這就要求指標要有一定的規范性和延續性,所選取的指標要盡量與國際上通用的和已有的比較規范的指標靠近,這既利于橫向比較,又易于采集數據,并保證了數據的延續性。

7、持續性(continuous)原則

所謂“持續性”原則,是指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中的各項指標所對應的工作內容應當是連續的而不是臨時性的,指標的內容和要求應當有助于提高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企業社會責任工作不是短期的工作,而是需要企業長期重視和堅持的,社會責任指標所反映的企業各項工作也應當是長期的、持續的。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目標,社會責任指標的內容和要求也應當緊緊圍繞這一目標,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高。

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構建有四類依據

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的構建依據可以分為四類:國際公約、國內有關的法律法規或行業規范、國內外關于企業社會責任或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性文件和企業自身特點。

1、國際公約

在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跨國公司主流化的背景下,國際公約作為跨越國界、調整國際貿易行為的主要法律文件,對企業社會責任內容的普遍化、公平化起著重要的作用。事實上,幾乎每一個企業社會責任領域都存在著大量的國際公約,包括核心公約以及補充性、實施性和專門性公約與議定書。這些國際公約中的部分公約,尤其是我國已經簽署的公約,如國際人權公約、國際環境公約和國際勞動組織公約,是企業進行社會責任指標構建的基本依據之一。

2、國內有關的法律法規或行業規范

企業社會責任的本質是企業作為社會的一部分,對整個社會共同體和利益相關群體承擔的一種義務。反過來也就是社會共同體與利益相關群體可以向企業主張的一種權利。正因如此,國內的法律規范(包括憲法、與社會責任領域密切相關的其它法律、行政性或地方性法規與規章、行政性規范性文件、司法判例或解釋和行業規約等)是企業構建社會責任指標體系必不可少的考量依據。

3、國內外關于企業社會責任或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性文件

如果說國際公約和國內有關的法律法規或行業規范是企業構建社會責任指標體系的硬性外部約束條件(依據),那么國內外有關企業社會責任或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性文件則是企業構建社會責任指標體系的軟性外部約束條件或參考規范體系。這些指導性文件多為國內外行業協會、民間組織或企業組織所制定,它們從某個領域或多個領域對企業應如何履行社會責任以及應履行哪些社會責任進行了規范,并在實踐中逐步被企業所接受,從而成為企業社會責任的標準規范。根據企業社會責任或可持續發展指導文件的功能不同,可以將這些文件歸納為兩類:一類是用來規范企業運營中責任行為的文件,如SA 8000社會責任國際標準,OHSAS 18000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等;另一類是用來規范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或審計的文件,如全球報告倡議組織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

4、企業自身特點

從所有權結構來看,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的性質差異決定了社會對它們承擔社會功能期望的不同,進而使得它們的功能定位和在社會中應承擔的角色不同,并最終表現為它們在承擔經濟、社會、環境責任的范圍和重點不一樣。從行業性質來看,管制行業和非管制行業企業所面臨的運營環境不一樣,它們所提品或服務的差異(前者多為公用事業企業,后者多為非公用事業企業)也使得它們履行社會責任的具體內容有所不同,尤其是,不同行業性質的企業在提品或服務過程中對外部社會、環境產生的影響程度顯著不同,這也致使它們在履行社會責任中關注的重點存在明顯差異。從經營規模來看,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與中小企業受到公眾關注的程度和對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社會、環境影響程度有很大的差別,這使得它們履行社會責任的壓力以及履行社會責任的意愿顯著不同;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與中小企業在市場勢力、資金實力、資源豐富程度以及社會資本大小等方面的差異明顯,由此導致它們具有不同的履行社會責任能力;履行社會責任的意愿差異和履行社會責任的能力差異使得它們履行社會責任的范圍顯著不同,并最終表現為履行社會責任的內容和方式上的明顯差異。從區域環境來看,由于不同區域在經濟發展水平、社會制度、文化習俗、生態環境和政府等方面存在差別,因此處于這些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企業所應承擔的具體責任內容必然不同。比如,處于市場經濟發達國家或地區與處于市場經濟不發達甚至計劃經濟國家或地區的企業,它們在經濟社會中的功能定位和目標不盡相同,后者需要承擔更多的特殊角色,由此引起它們在履行社會責任的邊界和側重點上也有所差異。

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構建的框架模型

企業社會責任本質上是一種有效管理企業運營對利益相關方和自然環境影響的行為。這里的有效管理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最大限度地增加積極影響;二是最大限度地減少消極影響;三是最大限度地激發利益相關方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也就是說,對于每一利益相關方,企業都需要履行這三方面的責任緯度。這樣,如下圖所示,按利益相關方不同,我們把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內容分為對客戶的責任、對股東的責任、對員工的責任、對環境的責任、對商業伙伴(債權人、競爭者、供應商、戰略合作者)的責任、對政府的責任和對社會(公眾、社區、社會團體)的責任,而對于每一個利益方的責任,又可以進一步分為增加積極影響的行為活動、減少消極影響的行為活動、激發積極性和創造性的行為活動等三個方面的內容。

在以上模型基礎上,我們對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的框架模型進行構建和分析(如下圖)。

企業社會責任的利益相關方/行為類型模型

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框架模型

首先,企業對自己的社會責任工作表現由兩部分內容構成:一是企業向各利益相關方履行責任的行為和結果表現,即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表現;二是企業對推進履行社會責任活動的管理工作表現,即企業社會責任管理表現。這樣,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的整體構成就由兩部分構成:履行對利益相關方的責任表現和企業社會責任管理表現。

其次,根據利益相關方的不同,履行對利益相關方的責任表現進一步分解為對客戶的履責表現、對股東的履責表現、對員工的履責表現、對環境的履責表現、對商業伙伴(債權人、競爭者、供應商、戰略合作者)的履責表現、對政府的履責表現和對社會(公眾、社區、社會團體)的履責表現。

再次,企業對每一類利益相關方的履責表現,包括三個方面的評價內容:一是企業對每類利益相關方履行責任時是否有相應的制度保障,即制度建設情況;二是企業向每類利益相關方所承擔的增加其積極影響(正外部性)的行為表現;三是企業向每類利益相關方所承擔的減少其消極影響(負外部性)的行為表現。

第2篇:社會責任體系范文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企業環境;利益相關者

1、引言

當今世界,隨著競爭的加劇和經營管理模式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意識到擔負社會責任對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作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行為,系統地履行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不僅能夠體現企業的社會價值,更是企業獲取長期競爭優勢的關鍵。近些年來,諸如毒奶粉、地溝油、礦難等事故亦揭示出國內企業在履行其社會責任時存在的問題。政府的壓力、社會的關注和企業自身的發展都大力推動了國內學界在該領域的研究和實踐。但由于該理念成長歷史較短,加上中國特殊的國情,使得絕大多數企業不能直接套用西方研究成果。而國內現有的評價體系,在兼顧商業利益的前提下,或只是為了在短期內迅速解決一個特定問題,如貿易壁壘;或只是針對問題比較集中、社會關注度較高的行業,如紡織食品行業;絕大多數評價體系都缺乏一個合適的視角,更為宏觀地來看待這個問題。針對此種現狀,筆者從我國企業實際情況出發,基于企業環境的視角,建立了一套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希望能為該領域的理論研究及實際應用提供新的思路。

2、現有研究及其局限

當今學界與企業界關于CSR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重點大多集中在:用何種理論對其相關主體進行劃分,以求形成合理的評價體系,以及從什么角度來看企業社會責任。針對這兩個問題,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都給出了自己的解答。

“利益相關者理論”,從20世紀60年代由斯坦福研究院提出至今,一直被社會各界高度的關注與支持,并成為絕大多數學者劃分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對象與范圍的基礎理論。經濟學家安索夫最早使用“利益相關者”一詞,并將其具體劃分為企業的管理人員、工人、股東、供應商及顧客五種類別;1984年,弗里德曼擴充了其內涵,把社區、政府和環境納入其中;此后,西方學者們開始基于不同的視角建立利益相關者評價模型,如索尼菲爾德的外部利益相關者評價模式和克拉克森的RDAP模式。國內學者的研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陳宏輝教授的專家評分模式以及深交所的《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中的劃分模式。

由于利益相關者理論能夠有效地歸納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過程中的相關主體,國際上的許多權威機構也傾向于選取其中一個或多個利益相關者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如目前被多數企業廣泛認可的SAS80OO社會責任標準、G3指標體系和道瓊斯可持續發展指數(DJSI)等。而近年來,國內學者在此領域也取得了可觀的成就,如李偉陽和肖(2005)提出的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框架;李麗清(2006)從人權保障、勞工權益、社會責任管理、商業道德和社會公益行為五方面出發,建立了13個二級指標和38個三級指標;此外,中國社會科學院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也在結合中國實際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套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

由于研究目的各異,當越來越多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投身到研究企業社會責任的浪潮之中時,對該理論及其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也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視角。如李希強從循環經濟角度研究了企業社會責任;朱永華基于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視角對我國國有企業社會責任展開了研究;而吳燕霞則從企業所有權的角度對不同企業應擔負的社會責任進行了分析。

從對現有研究的對比分析中不難發現,大多數學者的研究都是將企業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個體,而很少將企業置身于其所處的環境來研究并建立評價體系。然而,企業是環境中的企業,任何一個企業與其所處的環境都是相互影響的。因此,本文試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企業環境視角對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做一個初探。

3、新視角下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框架的構建

筆者在歸納總結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一個新的視角――“企業環境”提出關于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新的研究框架,并分別基于企業環境中的四個子系統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分析。

3.1企業環境視角下構建新框架的理論基礎

考慮利益相關者理論對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的有利支持,本文對相關主體的選取和分析將依舊以該理論為基礎。

經過分析比較,筆者認為國內學者陳宏輝教授依照專家評分法建立的體系對國內企業最為適用。該模型使用一份包含20個選項的利益相關者調查表,由24位職業經理人選出符合條件的利益相關者,以入選率50%為界,被定為利益相關者的依次是:股東,管理人員,員工,消費者,債權人,政府,供應商,分銷商,自然環境和社區十個群體。

此外,由于企業始終存在于整個環境系統之中,并在其內外部環境之間的物資、信息、技術等資源的交換、轉換中,實現投入與產出。考慮到企業在履行其社會責任時將與其所處環境產生的交互影響,本文引入了企業環境理論。在眾多關于企業環境理論的研究中,筆者認為趙錫斌教授對企業環境的分類,在立足于中國特殊國情的基礎上,全面考慮到了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外部環境,有利于企業全面認識和把握環境變量,為本文框架的構建提供了一個合適的視角。具體來說,趙錫斌教授將企業環境分為四個子系統(如圖2):1.社會環境子系統(包括政治,經濟,科技,法律與社會文化等);2.市場環境子系統(包括市場容量,市場結構,市場規則,競爭對手,供應商和購買者等);3.企業內部環境子系統(包括組織結構,生產技術與結構,財務狀況,人力資源,市場營銷,研發及企業文化等);4.自然環境子系統(包括生態與資源系統等)。

圖1 企業環境系統

3.2新框架的構建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筆者試圖站在企業環境的視角,把與企業社會責任聯系緊密的利益相關者劃歸到各大環境子系統中,建立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

首先,筆者將陳宏輝教授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合并與簡化――將股東與債權人合并為投資者,分銷商劃入消費者一類,將管理人員與員工并稱為公司員工,自然環境代以資源環境,最終將指標體系所涵蓋的利益相關者群體簡化為7個,分別為投資者,員工,顧客,供應商,政府,社區和資源環境。

圖2 企業的利益相關者

其次,關于企業環境的分類,我們依舊沿用社會環境子系統,市場環境子系統,企業內部環境子系統和自然環境子系統這樣的分類。

最后,我們將對企業影響最大的7個利益相關者合理劃分到各類企業環境子系統中。如圖3所示,我們將政府和社區納入到社會環境子系統,將資源環境納入到自然環境子系統,而客戶和供應商統一歸入市場環境子系統,員工和投資者則歸入企業內部環境子系統。每個子系統都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但整合起來又是一個整體,企業無時無刻不受到環境系統的影響,環境也時刻鞭策著企業采取措施適應內外部變化。在瞬息萬變的環境面前,企業只有通過利益相關者履行其社會責任,才能和諧處理自身與環境的關系。下面筆者將就各子系統中企業應履行的社會責任進行具體分析。

圖3 企業社會責任新框架

3.3 基于各個環境子系統的企業社會責任分析

3.3.1 基于社會環境子系統的企業社會責任分析

社會環境子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企業則是構成這個有機整體的中心與主體。同時,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也離不開社會環境的支持。企業與社會環境系統的這種聯系,決定了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同時又是受到彼此發展規律制約的對立統一關系。因此,企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推行企業社會責任將會極大地促進社會和諧。

在社會環境子系統中,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最為直接的利益相關者是政府。政府與企業既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也是服務者與服務對象的關系。企業與政府的關系不僅靠政治的、法律的、經濟的、行政的手段來調控,道德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也不容忽視。合法經營、照章納稅、自覺履行社會責任是企業作為社會成員永恒的義務。建立良好的政府關系,首要必須自律,奉公守法,為社會和地方經濟做出貢獻,并積極去履行作為一個企業公民的責任。

在社會環境子系統中,與企業密切相關的另一個利益相關者則是社區。世界著名的管理大師孔茨和韋里克在《管理學》一書中揭示了企業與社區的關系,他們認為,企業必須同其所在的社會環境進行聯系,對社會環境的變化做出及時反應,成為社區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與社區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3.3.2 基于自然環境子系統的企業社會責任分析

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人與自然環境子系統的辯證關系。毋庸置疑,隨著現代化生產的不斷發展,企業是破壞自然環境的罪魁禍首,也是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主體,企業承擔環境責任不僅僅是經濟的或社會的問題,而是一個表征人類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及生產方式變革的哲學問題。

在企業社會責任問題上,盡管西方發達國家爭議頗多,但在對自然環境與生態保護的責任的觀點上卻早已達成一致,并將其納入其社會實踐指定的相關標準和規范。在自然環境子系統中,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涉及的利益相關者主要是資源環境。短期看來,企業承擔資源環境責任必然增加企業成本,降低效率,但從長遠看,企業承擔資源環境責任不但有利于企業自我價值的實現和提升,也有利于社會正義價值和生態環境價值的實現。

3.3.3 基于市場環境子系統的企業社會責任分析

企業與其外部環境共同形成一個大系統。而對于企業的生存與發展而言,市場環境子系統是與企業的生死存亡密切相關的。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市場環境這一子系統是企業很難控制的客觀條件,且時刻處于變動之中。因此,企業必須經常調整自身,才能適應市場環境子系統的變化,這正像生態學中生物體與外界環境的關系一樣,企業也必須順應“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原則。實際上,市場環境子系統所包含的主體很多,如市場容量,市場結構,市場規則,競爭對手,供應商和購買者等等。而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所涉及到的利益相關者則主要是客戶和供應商這兩個群體。

著名的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Drucke Peter,1970)曾強調企業要為顧客提供至高無上的服務,并提出“企業目標的唯一正確意義,就在于創造顧客”。的確,客戶是企業服務的對象,也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石。因此對客戶的責任是企業最應主動承擔的責任,企業必須時刻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作為導向,努力完善企業營銷網絡,樹立企業自己的品牌效應,通過為客戶創造好的產品和服務,同客戶實現雙贏。而供應商向企業提供了原材料、中間產品或服務等,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產品的最終質量和成本,供應商運作的效率直接制約著企業為客戶服務的效率。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將供應商視為合作伙伴,分享“鏈條成本”降低的好處并共享資源與信息,以整合其獨特的競爭優勢。可見,供應商已成為企業爭奪的重要資源,并且供應商與企業間的合作極大牽制著企業的發展。

3.3.4 基于企業內部環境子系統的企業社會責任分析

企業內部環境子系統是有利于保證企業正常運行并實現企業利潤目標的內部條件與內部氛圍的總合,它由企業家精神、企業物質基礎、企業組織結構、企業文化構成,四者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企業內部環境影響著企業存在和發展的空間,是企業健康發展賴以生存的土壤,企業內部環境控制的優劣同時影響著企業與其它環境子系統之間的關系。對于企業發展來說,能夠有質有量地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特別是對投資者和員工的責任,有利于穩定企業的內部環境子系統,營造一個良好內部條件與內部氛圍。在知識經濟下,盡管隨著智力資本對企業取得競爭優勢的重要性日漸上升,財務資本的重要性相對下降,但充足的資金來源仍然十分必要,如企業的研發、戰略擴張、企業收購及兼并等。同時,投資者給企業提供其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資本金,承擔著企業經營風險。因此,投資者作為企業最重要的利益相關者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在內部環境子系統中,除了投資者,另外一個舉足輕重的利益相關者是員工。員工是企業業務流程的直接操作者,企業的有關計劃和決定都要由員工去執行。而且,員工的行為直接影響到企業的消費者及其所接觸到的企業的其他利益相關者。在智力資本日益重要的知識經濟時代,員工的重要性日益凸現。企業要讓其外部利益相關者滿意,首先要讓其內部利益相關者既員工滿意,為員工提供健康安全的工作環境、優厚的報酬、健全的福利、職業發展通道、培訓機會等,才能吸引、留住和培育人才。

4、結語

通過對國內外代表性文獻的回顧,本文從企業環境視角,結合利益相關者理論,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了分析,并建立了一套評價體系。但因時間和水平有限,文章還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文章對企業環境中的每個子系統承擔的社會責任進行了分析,但沒有就各子系統之間的關系進行相關的詳細說明。其次,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評價受企業很多方面的影響而有差別,如所處行業、生命周期、市場結構等,文章在這方面沒有進行系統考慮。再者,文章是基于企業環境視角下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初探,現今,這方面的研究甚少,怎么從企業的角度更為宏觀地把握企業環境、利益相關者及企業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

【參考文獻】

[1]王曼.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理論與系統研究[D].天津大學,2008.

[2]趙錫斌.企業環境方法與調試: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3]程宏輝.企業利益相關者理論與實證研究[D].浙江大學,2003.

[4]李彩等.企業社會責任內涵文獻綜述[J].東方企業文化,2010(9):48.

[5]李希強.從循環經濟角度看企業社會責任[J].管理縱橫,2010(10).

[6]吳燕霞.所有勸差異及企業社會責任行為[J].理論討論,2012(2):9-14.

[7]Simon Knox,Stan Maklan,Paul French,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xploringStakeholder Relationships and ProgrammeReporting across Leading FTSE Companies,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vol61,7-28,2005.

[8]王敏,肖,李偉陽.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構建:目的、原則、依據和框架模型[J].WTO經濟導刊,2008(7):62-65.

第3篇:社會責任體系范文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指標;利益相關者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識碼:A

2008年被稱為“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元年”,自南方大范圍的冰凍雪災,到“5?12”汶川大地震,再到席卷全球的中國嬰幼兒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事件,一系列的突發社會災難、安全事故、質量問題等無不考驗著企業的社會責任心,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考量前所未有地引起了社會公眾、企業管理者、學者以及政府的廣泛關注。本文擬構建基于利益相關者的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目的在于促進企業承擔起構建和諧社會應盡的社會責任。

一、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理論依據

1984年美國經濟學家Freeman給出了一個頗為廣義的定義,他認為利益相關者是“指那些能夠影響企業目標實現,或者能夠被企業實現目標的過程所影響的任何個人或群體”。這個定義不僅將影響企業目標的個人和群體視為利益相關者,同時還將企業目標實現過程中受所采取的行動影響的個人和群體看作利益相關者。這樣就將當地社區、政府部門、環境保護主義者等實體都納入到利益相關者的研究范疇,大大擴展了利益相關者的內涵。借用利益相關者理論可以為企業社會責任“指明方向”,針對每一個主要的相關利益群體就可以界定企業社會責任的范圍。也就是說,利益相關者理論可以為企業社會責任研究提供“一種理論框架”,在這個理論框架里,企業社會責任被明確界定在“企業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上。所以,利益相關者理論雖然不能取代企業社會責任,但是它可以被看作是企業社會責任研究的一個重要條件,它可以把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對象具體化。

二、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我國深交所頒布的《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中稱,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是指上市公司對國家和社會的全面發展、自然環境和資源,以及股東、債權人、職工、客戶、消費者、供應商、社區等利益相關方所應承擔的責任。本文將在此定義的基礎上結合利益相關者理論進行上市公司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1、對股東承擔社會責任的指標

(1)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凈利潤-優先股股利)÷流通在外普通股加權平均股數

一般認為,每股收益越高,公司滿足股東獲利目標的程度越高,對股東利益的保障程度越高。

(2)資本保值增值率

資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權益÷期初所有者權益

資本保值增值率反映了企業凈資產的變動狀況,在一定程度上是企業發展能力的集中體現。

2、對職工承擔社會責任的指標

(1)職工薪酬支付率

職工薪酬支付率=已付職工薪酬總額÷應付職工薪酬總額×100%

該指標反映公司對國家相關勞動法規的遵守情況,比值越大越好。

(2)職工安全事故率

職工安全事故率=因工作傷亡的人數÷職工總人數×100%

該指標反映企業對職工安全保障責任的履行情況。如傷亡比率超過了國家規定的限度,企業要停止生產,進行整改。

(3)職工人均年教育經費

職工人均年教育經費=支付的職工教育費總額÷職工人數

該指標反映企業對員工素質提升責任的履行情況,該指標值越大越好。

3、對消費者承擔社會責任的指標

(1)主營業務成本率

主營業務成本率=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收入×100%

公司越照顧消費者的利益,那么給消費者的讓利就越多,主營業務的毛利率就越低,主營業務成本率這一指標的值就越高。

(2)單位收入售后服務費

單位收入售后服務費=本期售后服務金額÷上期營業收入×100%

通常,該指標越大證明企業為消費者主動承擔責任的責任心越強,但是由于產品質量太差也會引起該項指標過大,所以指標使用者要充分考慮這一點。

4、對債權人承擔社會責任的指標

(1)利息保障倍數

利息保障倍數=息稅前收益÷利息費用

一般而言,利息保障倍數越高,公司支付利息的能力就越強,債權人在公司的投資越有保障。

(2)股東權益比率

股東權益比率=1-負債總額÷資產總額

股東權益比率越高,債權人的投資風險越小,本金和利息收入越有保障。

5、對供應商承擔社會責任的指標為應付賬款周轉率

應付賬款周轉率=主營業務成本÷應付賬款平均余額

應付賬款周轉率越高,表明公司支付供應商貨款的時間就越短,占用其資金的程度越低,對供應商的利益照顧越多。

6、對政府承擔社會責任的指標

(1)資產納稅率

資產納稅率=企業納稅總額÷平均資產總額×100%

該指標可以反映企業對國家的納稅貢獻。

(2)稅款上繳率

稅款上繳率=已交納稅款÷應繳納稅款×100%

該指標用來分析公司是否有擠占挪用國家稅款的違法行為。可反映公司對國家相關稅收法律法規的遵守情況。

7、對承擔社會責任的指標。(1)年綠化費用:金額越多表明公司對社區的責任履行得越好;(2)為社區無償服務次數:次數越多表明公司對社區的責任履行得越好。

8、對資源環境承擔社會責任的指標

(1)單位營業利潤資源消耗率

單位利潤資源消耗率=年資源消耗量÷年營業利潤

該指標反映企業為獲利對資源(包各種材料、水、電、煤等)的消耗程度,可按不同資源分別列示。該指標值越小越好。

(2)單位凈利潤廢物排放量

單位凈利潤廢物排放量=年廢物排放量÷年凈利潤

該指標反映企業生產造成的外部不經濟情況,該指標越小對社會造成的負面效應越小。

(3)污染治理投資率

污染治理投資率=污染治理投入總額÷當年營業收入×100%

該指標反映企業治理污染的力度,比值越大越好。

9、對社區承擔社會責任的指標

捐贈收入比率=慈善與公益捐贈÷企業收入總額×100%

慈善與公益捐贈是企業為社區建設、希望工程和困難人群進行的捐贈。該指標值越大反映企業慈善責任履行得越好。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

主要參考文獻:

[1]徐超,陳繼祥.戰略性企業社會責任的評價[J].上海企業,2005.5.

第4篇:社會責任體系范文

【關鍵詞】 社會責任內涵; 指標體系; 層次分析法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單純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財務目標的企業行為嚴重制約了中國經濟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企業社會責任正在成為政府、學者和企業日益關注的焦點。三鹿毒奶粉事件后,人們對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狀況尤為關注,因此科學、客觀地評價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績效顯得尤為迫切。

企業社會責任是在企業經濟實力所能承擔的范圍內,通過各種制度或行為對社會和相關利益群體所應承擔的義務和責任,目的是保證這些群體的正當利益和可持續發展,這些相關利益群體包括股東及債權人、政府、消費者、所在社區及公益性、員工。行為或制度包括法律、法規等強制性的,也包括一些自愿的行為。

一、企業社會責任包含的內容及履行績效評價指標

(一)對股東及債權人的社會責任內容及履行績效評價指標

根據“受托責任觀”企業對股東的責任主要體現在讓其資產保值增值,對債權人的責任體現在保障償還借款本金及利息,將企業的償債風險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由于上市公司往往是大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工具,而中小股東處于“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尷尬境地,特別是近年來上市企業披露虛假信息或者隱瞞信息嚴重侵害了中小股東的利益。因此構建如下指標:凈資產收益率、資本保值增值率、資產負債率、利息保障倍數、披露虛假信息或隱瞞信息被公開譴責次數。(見表1)

(二)對政府的社會責任內容及履行績效評價指標

隨著社會的進步,政府對企業承擔著服務和監督的責任。企業要遵守國家的各項法律法規,這是企業對政府應履行的基本責任。具體而言,作為企業,首先要自覺納稅,不偷稅漏稅、非法避稅、不生產仿冒偽劣產品、不違章作業。其次,積極響應國家的各種宏觀調控政策。因此企業對政府的責任主要體現在遵紀守法,特別是與企業息息相關的稅法,保障國庫收入。構建如下指標:資產納稅率、稅款上繳率、罰項支出比率、稅收增長率。(見表2)

(三)對消費者的社會責任內容及履行績效評價指標

消費者是企業產品的購買者、享用者,因此企業對消費者的首要責任就是保證提供的產品是安全可靠的。若企業提供的產品對消費者的身體具有損害或者存在安全隱患,則消費者可就此提訟,要求賠償。其次企業對消費者責任體現在消費者具有知情權。要求企業在對產品進行宣傳時,不能夸大產品的功效,更不能對產品的不足之處進行隱瞞或者只字不提,否則就是嚴重不負責任的表現。因此對消費者的責任首先體現在產品質量要符合相關的規定。其次是客戶對其相關服務要滿意。構建如下指標:客戶滿意度,產品質量不合格曝光次數。(見表3)

(四)對所在社區、公益性社會責任內容及履行績效評價指標

企業作為社區的一部分,必須對所在社區的居民、環境等方面負一定的責任。如應當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提高當地居民收入。此外企業的生產經營可能會影響所在社區的環境,如排放污水、廢氣,產生噪音,泄露有害物質,引發地質災害等危害居民生活的行為。因此企業應當對所在社區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企業對社會公益活動所負的責任最為廣泛,同時這種責任也是基于傳統道德意義上的社會責任。公益活動的內容包括社區服務、環境保護、知識傳播、公共福利等等,因此企業對所在社區及公益性的責任體現在環境保護及企業相關的公益性捐助。構建如下指標:捐贈收入比率;單位營業利潤資源消耗率;成本降低率;環保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見表4)

(五)對員工的社會責任內容及履行績效評價指標

企業對員工的責任可以歸納為:基本保障責任、就業教育責任、參與管理責任。基本保障責任是指企業要為員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不應以為員工提供工作為由損害員工身體、心理的健康。就業教育責任是指企業要為員工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升遷機會和受教育、培訓的機會,反對任何形式的歧視。參與管理責任是指企業要為員工提供一定的參與企業管理的渠道。因此對員工的責任首先體現在員工安全要有一定的保障,其次要投入經費保證員工擁有再學習的機會。因此構建如下指標:員工教育、培訓經費占銷售收入比例、員工安全事故發生次數、福利及勞保費用占收入比重。(見表5)

二、基于層次分析法的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績效評價體系設計

根據對社會責任履行績效評價的分析,多級遞階層次結構的最高層為社會責任履行度,中間層從股東及債權人、政府、消費者、所在社區及公益性、員工五個方面出發,以五個方面所構建的指標作為方案層。

本文表1-表5中對社會責任履行度(A)的影響程度指標主要來自問道網(),通過對乳制品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的問卷調查發現,乳制品企業應當承擔責任的群體中,依據其重要程度依次排序,分別是顧客、員工、環境保護、社區、企業股東、政府等。此外,參考了《2010年3.15中國嬰童行業社會責任調查報告》,調查報告發現產品質量合格仍舊是社會責任領先企業的最主要體現。

本文采用方根法,為了保證應用AHP得到的結果基本合理,須進行一致性檢驗。定義一致性指標為CI= ,當判斷完全一致時,有λmax=n,此時CI=0。CI值越大,一致性越差。但隨著n的增加,判斷誤差就會增加,因此引入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見表6),用更合理的隨機一致性指標CR=CI/RI來判斷一致性。一般情況下,當CR≤0.1時,判斷矩陣具有一致性。根據表7-表12所示,所有判斷矩陣CR

在計算了各級要素的相對重要度之后,即可從最上級開始,自上而下地求出各級要素關于系統總體的綜合重要度(見表13),即進行層次總排序。

對目標Z總排序進行一致性檢驗:CI總= CIi=0.0071,RI總= RIi=0.3803,CR總=CI總/RI總=0.0071/0.3803

=0.01867

確定各指標(C1-C18)的權重后,便可以對各個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狀況進行評價,評價函數為:Zu= aBjβBj,其中aBj是第j項指標對應的組合權重系數,βBj是第j項指標各個企業的數值或評分。依據上述模型對乳制品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績效作出評價。

【參考文獻】

[1] 趙 楊,孔祥緯. 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績效評價體系構建研究——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及分項評價模式[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48-55.

[2] 路秀平,任會來. 我國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模式現實選擇[J].會計之友,2010(12):87-88.

[3] 劉文綱,梁征偉,唐立軍.我國零售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的構建[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1-17.

第5篇:社會責任體系范文

關鍵詞:食品行業;社會責任;利益相關者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3-00-01

一、食品行業與社會責任

誠信經營是企業立足之本,而食品企業的誠信經營主要表現食品的質量安全。無法保障食品安全的食品企業,無論再強大,都可能一夕之間破產同時導致整個行業走入寒冬。

民以食為天,2012年2月的《2011年中國家庭消費狀況及2012消費預期》報告顯示,食品安全以72.4%的比例當選為消費者最為擔心的安全問題。正由于經營者急迫的追求短期利益引發的不良行徑,食品質量問題引起了社會公眾前所未有的廣泛關注。企業忽視對社會責任各個方面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導致人民逐漸對我國食品失去信任。食品飲料業產業鏈較長、社會帶動效應顯著,而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研究尚存在諸多不足,也社會也無法從國家行政層面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問題進行規范,缺乏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標準,也就無法運用理論來指導企業的實踐。因此,處于轉型時期的經濟現實正為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提供了難得的研究情境,食品行業作為人們關心的熱點行業成為本文的研究對象。

二、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解讀社會責任

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出現顛覆了“股東至上”論,為企業社會責任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持。著名學者Carroll在1979年提出的企業社會責任,是其后社會責任研究領域內最著名的理論之一。他提出,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是多元的,包括經濟、法律、道德和慈善成份。利益相關者理論的不斷發展,為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的研究框架增添了新的內容,也為其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本文在利益相關者理論指導下建立的社會責任履行評價指標完整涵蓋了食品行業所涉及的所有利益相關方,將食品行業企業社會責任區分為股東、債權人、員工、消費者、供應商、政府、社會、環境資源等八個方面,以食品飲料行業上市公司獨特的背景為依托,構建專門用于評價食品行業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履行評價指標體系。

三、食品行業社會責任體系

李立清、李燕凌(2005)所著《企業社會責任研究》里,構建了一個評估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狀況的指標體系,從雇員權益、人權保障、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商業道德、社會公益行為五個方面構建了38個指標并設置指標權重。該指標體系涵蓋了目前理論界較為流行的SA8000所包含的主要內容,但此指標體系主要側重企業對員工的責任,而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其他方面涉及不多。

本文在充分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嘗試性的建立了一套評價食品行業企業社會責任的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包括一級指標8項,二級指標11項。

1.對消費者責任的衡量。(1)銷售增長率。食品行業企業對消費者的責任履行情況可以通過銷售額直接體現。指標值越高,消費者對企業產品的認可度越高,間接反映了企業已較好地履行了對消費者的責任。(2)媒體曝光率。該指標用于反映企業每年生產經營過程中是否存在因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遭媒體特別爆光的次數,媒體曝光率越高表明企業的食品安全越有可能存在問題,即越有可能存在威脅消費者身心利益的行為。

2.對股東責任的衡量。(1)每股收益。每股收益是指可分配給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與流通在外普通股加權平均股數的比率,該指標越高,企業對股東利益的保障程度越高,即企業對股東責任履行的越好。(2)凈資產收益率,指凈利潤與股東權益的比率,反映企業總體盈利水平,該指標越高,則股東投入企業的自有資本獲取凈收益的能力越強,企業對股東責任的履行越好。

3.對債權人責任的衡量。流動比率。流動比率是企業全部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值,是反映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的指標。對于債權人來說,該指標越大,表明企業償還短期債務的能力越強,企業所面臨的短期流動風險也就越小,即債權的安全程度越高。

4.對員工責任的衡量。(1)工資支付率。即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與營業收入的比值。該指標越高,表明企業對員工工資的支付越積極,反映企業對員工責任的履行越好。(2)人均年教育經費。該指標反映企業對員工素質的提升和未來發展所承擔的責任。該指標值越大,反映企業對員工教育和素質提升的重視程度越高,即企業對員工責任的履行越好。

5.對供應商責任的衡量。應付賬款周轉率,是企業主營業務成本凈額與平均應付賬款余額的比值,反映企業占用供應商資金的時間長短,食品行業的下游產業一般是第一產業,農林牧漁,對農民,農貿市場等供應商責任的履行通過還款時間體現。

6.對政府責任的衡量。資產納稅率。該指標反映企業每一單位資產繳納的稅收比例,可以間接反映企業的納稅水平以及對國家的貢獻程度。

7.對社會責任的衡量。捐款支出比率。捐款支出是指企業對社區建設、希望工程、社會災難以及弱勢群體等的捐助,反映企業作為法人公民對社會的關注和貢獻,企業對社會公益事件的參與程度越高,對社會責任的履行就越好。

8.對環境責任的衡量。環保費用占收入比例。環保費用占營業收入比例反映企業在環保設施運營等方面的費用與其年收入的比值。環保費用主要包括企業在購進和維護環保設施、治理污染和綠化環境等方面的費用以及在環境管理與科技方面的投入,該指標值越大表明企業對環保的重視程度越高,對環境的社會責任感越強。

本文所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假設所有相關的需求信息都可以滿足。鑒于企業社會責任包含多方面內容,收集的11項評價指標雖然己經能夠比較全面的度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但在社會責任衡量體系建立后,對食品行業社會責任履行的具體評判還需要進一步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工作。

參考文獻:

[1]Carroll A.B.1979: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4:497-505.

[2]李立清,李燕凌.企業社會責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第6篇:社會責任體系范文

關鍵詞:社會責任 SA8000 以人為本 貿易壁壘

入世后,我國更加積極地融入國際社會,與國際市場競爭規則接軌日益密切。然而,作為市場競爭主體的企業,對于自身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漠視,不但阻礙著企業的持續發展和競爭力的提高,而且對于我國社會的穩定、和諧社會的構建乃至國家長遠的戰略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

SA8000與企業的社會責任

SA8000(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即社會責任管理體系8000,是1997年8月由美國的非官方組織“社會責任國際”(Social Accountability International,SAI,其前身為“經濟優先委員會認證署”CEPAA)發起并實施的一個以保護勞動環境和條件、保障勞工權益為主要內容的標準管理體系。它主要包括了涉及童工、強迫性勞動、健康與安全、自由結社及集體談判權、歧視、懲戒性措施、工作時間、工資報酬及管理體系等九方面內容。SA8000是全球第一個可用于第三方認證的社會責任標準,SAI是該標準的惟一認可組織。根據SAI公布的數據,截止2004年年底全球共有45個國家的572家企業組織取得SA8000認證。其中,意大利最多,達到167張,占全球總數的29.2%;中國是第二位,獲證79張,占全球總數的14%。

隨著全球化過程的加速,人炸、糧食不足、生態惡化、能源短缺、貧富差距拉大等“全球性問題”也日益突出。具體到國內,安全事故屢禁不止,農民工工作、生存條件惡劣和被拖欠工資,企業缺乏誠信,環境污染愈演愈烈,區域經濟發展嚴重失衡,資源過度消耗等等問題也十分嚴峻。

和諧社會應該是以人為本、減少貧困、以維護人類生存環境為目的的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而企業做為區域社會的細胞,做為一種“經濟――社會”的復合型組織,不但要注重經濟效益,更要注重社會效益。企業的本質應該從“追求利潤最大化”轉變為“追求社會福利最大化”,在經營中除了對股東負責外,更要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遵守商業道德、保護勞工權利、保護環境、發展慈善事業、捐助公益事業、關愛弱勢群體,否則就會造成各種社會問題,引起社會的排斥與抵制,并最終導致企業的損失甚至破產。SA8000則正是推動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一種國際標準。

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在國外有許多研究和爭論。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Friedman(1970)認為,公司的社會責任就是增加利潤,把公司的任何資源投入社會和慈善事業以及其他的非贏利性活動,就代表著對消費者和投資者的一種稅賦。他的這種觀點是源于其自由市場經濟的思想。Carroll(1979)則把企業的社會責任分為四個層次:經濟層次、法律層次、道德層次、樂善好施層次,企業家們必須選擇自己企業的經營所處的層次。Carroll的分類后來被廣泛采用。

SA8000對我國企業的影響分析

SA8000標準作為社會責任認證體系,不僅明確了企業的社會責任規范,而且提出了相應的管理體系要求。事實上,SA8000是把“雙刃劍”,隨著該標準在全球的逐步推廣,必將對我國企業產生深遠的影響。

正面影響

改善作業環境和勞動條件,切實保護勞工權益,從而吸引人才,提高生產效率,增加企業盈利。現代管理理論認為,對于員工,尤其是大部分的管理人員來說,工作不僅是一種生存手段,更是生活價值、人生價值的體現。而企業實施SA8000社會責任標準,迫使雇主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不得不兼顧相關者尤其是底層工人的福利。企業家必須認識到,企業的成功離不開那些具有創造性的、訓練有素的、富有激情和獻身精神的員工的積極合作與貢獻。企業家對人的關懷取代對金錢和物質的強調,必然能使員工發現自身的價值,增加自己的歸屬感。企業的生產效率和效益必然會隨之提高。

有利于保護和提升公司品牌,改善企業形象,從而提高國際競爭力。全球媒體和消費者越來越關注食品安全、勞工問題、環境保護、企業誠信、社會慈善。試想一個雇用童工或者偷逃稅款的企業,當這些問題被媒體曝光之后,其聲譽和價值必將遭受沉重打擊,最終導致企業破產。相反,一個成熟的現代企業,必然是對消費者和社會負責的企業。通過SA8000認證,可以進一步提升品牌價值和企業形象,股價的不斷上升吸引了更多的投資者關注,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相應提升。

改善企業與政府、公眾的關系,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鋪平了道路。企業的社會責任,在于企業除了消耗資源、獲取利潤之外,能給員工、給社會什么樣的回報。創造就業、關注慈善事業、關心弱勢群體、保護環境、照章納稅等等,企業行為與社會福祉息息相關,只有懂得回報社會的企業,敢于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才能成就“百年老店”。

負面影響

從短期來看,實施SA8000,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國出口產品的成本優勢。而在出口產品結構不可能在短期內明顯改善的情況下,我國出口拉動型經濟增長模式將不具有可持續性,進而會影響到國內的就業和物價水平。如果說,因員工工作條件的改善和福利待遇的提高而增加的產品成本,可以通過其積極性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得到彌補的話,那么SA8000標準要求的高昂而頻繁的認證費用無疑會成為眾多勞動密集型企業的一個沉重負擔。隨著成本的提高,不但降低了產品的出口競爭力,而且影響到國內的物價和就業。

從長期來看,這種隱性的貿易壁壘將會鼓勵貿易保護主義,從而導致我國對外經濟環境的惡化。不可否認的是,西方國家打著“人性化”與“人道主義”的旗號推出SA8000社會責任標準,客觀上具有貿易保護主義的性質。尤其是西方消費者具有較高的產品忠誠度,一旦在思想上形成某種固化了的印象,即通過SA8000認證的本國企業生產的產品更符合人性和道義的特點,那么將極大的保護相關國家的相關產業。而當貿易保護主義與人權組織結合起來,對違反SA8000的企業產品征收附加稅、實施配額限制直至禁止進口,或者利用民間力量和公眾輿論等措施反對進口,必然會惡化整個國際貿易環境,對我國也極為不利。

應對SA8000的政策建議

必須端正認識態度,積極認識和研究SA8000。應該承認,接受社會責任審核或SA8000標準,的確會在一定時期和范圍內增加企業成本。但是也要看到利用SA8000改善企業的生產經營與管理,重新設計制造成本的構成是完全可能的。用低工資來維持成本優勢,從而在國際市場維持產品競爭力,這種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執行SA8000標準與企業的經濟績效呈正相關關系。例如沃爾瑪堅持用SA8000審核其供應商,連續多年保持著世界連鎖零售業老大的地位。

另外,SA8000標準是“以人為本”的強大助推器。它把人本管理、商業道德和精神文明等指標化,使關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保護人有了可操作衡量的具體量化標準。SA8000標準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而這恰恰是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所在。

堅決反對把貿易與勞工標準掛鉤,同時加快建立貿易壁壘預警機制。支持改善勞工標準,但堅決反對以改善勞工標準為幌子的貿易保護主義。尤其是最近兩年,隨著我國出口貿易迅速增長,我國與西方國家貿易摩擦不斷增加,歐美國家動輒就以人權、環保、安全等問題對我國產品進行貿易制裁。另外,必須加快建立貿易壁壘預警機制,及時跟蹤國外最新的技術參數和標準,對SA8000將給相關產業造成多大影響提前做出判斷和分析,給企業一定的緩沖時間。同時要積極引導行業協會發揮橋梁作用,做好溝通和協調。

完善立法,統一技術標準,加快與國際標準接軌。隨著我國開放程度的快速提高,要盡可能促使現有的勞動保障立法在內容和標準上與SA8000標準同步,對一些核心條款進行必要的調整,盡可能與國際標準保持一致。同時也要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充分維護我國的利益。

強化執法,完善勞動保障和誠信制度,切實改善國內勞工條件。加強對勞動保障法規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對于SA8000關注的使用童工、違反工資和工時規定、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的企業處以重罰,強化示范作用。同時強化對SA8000的宣傳力度,使企業了解并樹立危機意識,自覺提高勞工標準。為工人反映情況創造便利的渠道,切實保護勞工的權益。

政府要做好服務和引導。政府應該與駐世貿組織談判代表和國外政府、認證機構或是跨國公司代表通過談判的方式,為企業爭取一些時間。同時出于維護產業競爭力的考慮,政府還可以采取一些補貼的方式。另外也可以參照國際慣例,通過成立某種基金的形式,對開展SA8000認證的企業和單位進行扶持。

參考文獻:

第7篇:社會責任體系范文

【關鍵詞】 高校管理會計; 社會責任; 應用體系框架

【中圖分類號】 G475;F23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6)20-0002-04

自高校大幅擴招以來,精英教育走向大眾化教育,盡管實現了高等教育規模擴大和相關產業發展,但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如高校債務風險加劇、教育質量下降等問題。尤其是近年,針對高校爆發的各種亂象如權錢交易、功利化盛行、學術造假、道德敗壞等,社會各界批評之聲不絕于耳。在新形勢下,高校應如何面對“錢學森之問”,加強內部管理建設,承擔責無旁貸的社會責任,充分發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四大職能,是高校與高等教育面臨的核心問題。

一、高校社會責任管理會計的催生背景

隨著高校資金來源渠道的多元化,學科布局、專業結構調整以及社會服務、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推動,高校所擁有的經濟實體逐漸增多、經濟性質越來越復雜、內外經濟交往越來越頻繁、內部利益關系縱橫交錯、各級各類管理人員配置互有交叉、各實體的管理模式差異性明顯,僅從會計核算模式與財務管理上,即在并行使用《高等學校財務制度》和《高等學校會計制度》(學校“大賬”);《企業財務通則》、《企業會計準則》或《小企業會計準則》(校辦產業、獨立核算的后勤企業、科技企業孵化器和期刊社等);《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教育基金會或教育發展基金會);《基本建設財務規則》和《國有建設單位會計制度》(學校基建項目)等多套財務和會計制度,管理幅度變大、管理層次加深、風險點明顯增多、監管難度更高,校內外利益相關者對高校社會責任承擔的認知和要求在提高。

作為行政事業單位,高校與外部環境不斷進行能量和信息交換,盡管不像企業那樣直接面臨復雜多變、不可預測的市場競爭,但在戰略發展、核心特色、管理創新、生源競爭等方面也同樣存在著不確定性;高校也是一個由很多子系統組成的系統,其內部的自組織和演化呈現出非線性特征。按照管理協同理論,高校需要識別和分析自身的基因密碼,構建管理會計體系及其所屬子系統,并把各個子系統進行時空和功能重組,運用專門方法在價值定位、人才培養、學科和專業建設、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機制創新上全面優化升級,整體上提高資源配置的能力和效果,實現協同效應和組織進化的管理目標。

自David et al.[1]首先提出社會責任會計的概念后,會計界主要從“財務會計”領域對此展開了研究,直至現在,把“管理會計”與社會責任相結合的文獻仍不多見,Pavel et al.[2]將企業社會責任嵌入ISO管理系統,馮巧根[3]從“企業社會責任的倫理觀”考察了管理會計的框架結構,也有部分學者探討如何在管理會計的某個方面如“戰略績效評價”[4-5]中融合社會責任,這些研究為我們全面、系統地將社會責任融入到高校治理和高校管理當中,并為進一步升級和優化高校管理會計體系提供有益借鑒。

二、高校社會責任管理會計的理論緣起

(一)社會責任理論

1.企業社會責任

社會責任理論最開始是基于企業而提出的,“企業社會責任”(CSR)的概念始于英國的Oliver Sheldon[6]。在此基礎上,Carroll[7]提出了企業社會責任的“金字塔模型”,即企業社會責任涵蓋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責任和慈善責任四個層面;Dima[8]將企業社會責任分為強制性社會責任(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責任)和自愿性社會責任(自由決定的策略性責任和自由決定的慈善性責任)。這充分體現了企業的價值關注和社會效能:在承擔受托經管責任(實現經濟責任、對股東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也承擔對消費者、供應商、員工、監管部門、社區、社會公眾等利益相關者的責任。由此可見,利益相關者理論和企業社會責任“最為密切相關”,是“公司該為誰承擔責任”的最好答案[9]。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只有關注社會責任并將其作為“遺傳基因”的企業才會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正如John[10]指出,企業應同時滿足“自身發展”與“經濟繁榮、環境保護、社會福祉”;企業能夠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是“經濟責任、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三重底線的統一平衡發展。

2.高校社會責任

作為“營利性組織”的企業尚且積極履行“企業公民”職責,而在“現代大學與社會關系日益密切,社會對大學的期望值日益提高”[11]的當今,作為公益性事業單位和非營利組織的高校更應深刻認識并踐行社會責任。 Ortega

Y. Gasset[12]較早提出了大學“社會責任”的概念并探討了其內涵,認為大學不應該是“象牙塔”,而是要走出校門、服務社會,承擔“推進社會發展和進步的使命”。而后中外學者對于大學在社會中的功用、高校社會責任的內涵、現代大學的社會責任等方面展開了深入探索[13-16]。自2007年以來,越來越多的高校像企業一樣,積極審視自身的戰略定位和發展規劃,倡導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了涵蓋服務責任、誠信責任、社區責任、環保責任等內容的社會責任報告,充分展現了這些高校對學生、教職工、政府、社會等利益相關者的人文關懷理念。高校社會責任即是高校作為人類活動的參與者,在經濟、社會和高校自身發展進程中對各利益相關者所承擔的職責和使命。

(二)管理會計理論

1.企業管理會計

管理會計萌芽于20世紀初,后逐漸由執行(追求效率)轉向決策(追求效益)。由于新技術的發展并廣泛應用于經濟領域,20世紀80年代研究者們對管理會計進行了反思,其中我國學者李天民[17]把西方管理會計理論劃分為“傳統學派”和“創新學派”,他認為盡管傳統學派“視野狹隘,觀念陳舊,方法落后”,然而創新學派卻是“嚴重脫離實踐”,“所做的各種數量模型毫無實用價值”。迄今為止,對管理會計的整體框架“尚未形成共識性認識”,其基本問題“很有探索價值”,管理會計“尚是一門發展中的學問”[18]。20世紀90年代直至現在,世界挺進新經濟時代,互聯網經濟異軍突起,以“大數據、云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傳統業態和商業模式受到顛覆性挑戰,現代管理會計在進行一場“新的復興”。隨著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基于我國“管理情境”的管理會計問題已成為“世界性的主題”[19];特殊情境導致我國管理會計理論和實踐創新“具有更大的挑戰性和原創性要求”[18]。

2.高校管理會計

管理會計尚未在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得以“廣泛運用和發展”,從而制約了其“理論的完善及實務的發展”[20]。在理論研究上,我們也許更應該關注“國有企業與政府部門的管理會計”[21]。因此,將管理會計理論和技法應用于我國高校經濟活動的全過程,促進高校加強價值創造和維護、增強自身發展實力,這不僅是我國在管理會計理論和實踐創新研究中最具“中國特色”的可能突破點之一,也是我國高教財政體制改革取向與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高校管理會計是基于一定的理念和通過專門的方法,對戰略、財務和業務資料進行加工整理,傳遞并幫助高校管理人員進行預測、決策、計劃、控制、分析和考核的管理活動。以高校的職能發揮為中心,高校管理會計的“價值創造和維護”不僅體現在對學生和師生員工等個體價值的尊重和保障上,也體現在對各領域,比如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文化領域等的關注與增進方面,“以人為本”、開放合作、協同創新均是高校管理會計應貫徹的重要原則。

三、高校社會責任管理會計的概念界定

高校既有必要也有可能以社會責任為內生動力和制度安排來重構管理會計體系。

(一)高校社會責任和管理會計的融合

1.高校管理會計應充分關注社會責任

管理會計是環境變遷(經濟、科技、文化等)的產物,因此必須關注組織的外部環境甚至國際環境的變動趨勢。隨著我國傳統工業的擴張、人口紅利和低成本競爭模式的終結,我國進入經濟“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經濟增長動力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增長轉向集約增長。經濟增速放緩必然帶來財政收入增速下滑,財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由于教育支出在公共服務支出中比重較大,因此客觀上急需改變原來較粗放的教育財政經費投放和管理機制,適應經濟發展和國家治理的“新常態”。高校在學科和專業發展中是否科學合理地安排預算經費,是否盡到了人才培養、服務社會、促進創新創業等社會責任,如何提高會計信息的透明度以回應公眾關切等,均是高校管理會計體系構建中應予以重點關注的問題。高校管理會計的發展充分關注社會責任和利益相關者訴求,有利于調動內外部因素的積極性,抑制管理倫理沖突并控制聲譽風險,從而更好地發揮其社會績效和公益價值。

2.高校社會責任通過管理會計來實現

財政部會計司在對《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第4號――社會責任》解讀時指出,“要把履行社會責任融入企業發展戰略,落實到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明確歸口管理部門,建立健全預算安排”;逐步完善“企業社會責任指標統計和考核體系”,這反映了管理會計在“企業社會責任”履行中的重要性。那么管理會計如何引導和保障高校履行社會責任?大學社會責任是“古老而又時髦”的話題[22],這個話題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教育轉型發展”的當今尤其重要。高校社會責任不僅需要決策者及其管理團隊建立核心價值觀,也需要數據系統和過程監督等管理會計方法作為重要抓手來保障履行。高校應積極應對精細化管理“新常態”,以“互聯網+”時代的會計信息技術升級為手段,充分應用價值分析、業績管理、前景預測、風險控制等工具,以“管理創新”來驅動社會責任的履行。

(二)高校社會責任管理會計的概念

由此可見,高校社會責任管理會計是以管理會計理論和社會責任理論等為理論基礎,以發揮大學職能和履行社會責任為戰略目標,通過專門的工具、方法和技術,將高校的社會責任及戰略、財務、業務有關數據進行加工整理,呈報高質量、相關性強的價值信息,以輔助高校內外利益相關者進行相應預測和決策、規劃和控制、分析和考核的管理活動。高校社會責任管理會計在體系構建上呈現出“整體性、層次性、科學性、前瞻性、開放性”特征。

四、高校社會責任管理會計的應用體系

高校履行的社會責任及其具有的“公共性”“非營利性”“財政預算”等特殊性,不僅體現在單獨的財務、會計制度的制定上(《高等學校財務制度》和《高等學校會計制度》),也應體現在管理會計應用體系的構建和運行上。

(一)高校社會責任管理會計應用體系構建

現有研究主要是從管理會計理論和實務發展的角度來構建管理會計體系,如劉永澤等[20]認為應從“預算管理的角度”構建管理會計體系,具體包括預測系統、管理決策系統、全面預算系統、預算管控系統、項目管理與責任會計、業績評價系統和內部報告系統。基于此思路,高校應結合管理會計的具體應用領域,如戰略規劃(總體戰略、財務戰略)、管理預測(前景預測、風險評估)、管理決策、全面預算、成本控制(各類支出控制)、薪酬設計(薪資結構與水平)、資金管控(收費管理、資金結算)、投資管理(基建投資、校辦產業投資)、資產采購(貨物、工程和服務采購)、資產運營(運維、處置及效益評估)、后勤管理(節能、環保及安全)、納稅管理、責任會計、績效評價、信息報告(信息生成、信息應用)、內部監督等,構建社會責任管理會計的應用體系,并以此為基礎實現管理理念、制度和流程的變革。

由于預算管理貫穿于高校的各類經濟活動,是高校會計和財務管理的中心,因此本處將上述“成本控制、薪酬設計、資金管控、投資管理、資產采購、資產運營、后勤管理、納稅管理、責任會計”等納入全面預算管理的“全流程”,即“預算編制、預算執行和績效評價”,從而形成相應的體系框架(圖1)。

(二)應用體系運行中應關注的重點問題

高校利益相關者由外部利益相關者(政府職能部門、校友、學生家長、行業組織、媒體、社區、捐贈者、其他社會公眾)和內部利益相關者(學生、教職員工、工會等社團組織、管理人員)構成,以這些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關注和權益保護為重點,在上述高校社會責任管理會計應用體系框架的建設和運行中,需重點關注以下問題:

1.考慮競爭優勢和核心競爭力等因素,分析學校的社會責任戰略定位,制定戰略發展總體目標和相應的財務策略。

2.在資產采購、價款結算、外來經費(如縱橫向科研經費、社會捐贈收入)管理、科研成果轉化中,加強合同管理與執行,維護學校的社會聲譽。

3.應用成本性態分析、作業成本管理等工具,考慮社會責任成本,加強精細化預算的編制和執行管理。

4.分析生均培養的“量-本-結余”,探索辦學成本的社會分擔與補償機制,建立學校發展投入、員工薪酬和學生資助之間的優化分配模型。

5.加大學科建設經費投入并控制經費使用風險,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教學科研為中心、以協同創新為抓手,培養社會滿意、“適銷對路”的高素質人才。

6.以云計算和大數據分析為指導,建立融入社會責任的管理會計、財務會計與具體業務的互動管理信息系統;完善和改進投入機制,推進學校綠化、節能減排、安保和實驗室危險品管理工作,建設“節約型校園”“平安校園”,維護社會安全和穩定。

7.在收費、招生、納稅、還本付息、三下鄉、支教、社區服務、參與慈善活動等方面,建立并完善守法激勵與道德激勵機制。

8.應用平衡計分卡、QHSE等績效評價工具,建立高校經濟和社會責任評價體系(指標體系、方法體系和標準體系)。

9.對學校相關管理信息以信息推送、內部共享、外網公開等多種方式進行披露,強化內部監督及“準公共產品”的社會監督等。

綜上所述,作為廣泛存在而又備受社會關注的組織,高校若想在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沖突中實現可持續發展,必然要在管理上尋求改革和突破,肩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和使命。高校管理會計融入社會責任,能夠拓寬高校管理會計的“價值”內涵,豐富高校的職能和戰略發展目標,同時管理會計也是高校社會責任履行的重要抓手,通過管理會計與社會責任的高度融合,有助于發現其內在的聯系和耦合關系,進一步挖掘其功能發揮的運行機理。

【參考文獻】

[1] DAVID F, et al. Socio-Economic Accounting[J].The Journal of Acccountancy,1968,126(5):37-42.

[2] PAVEL C,et al.How can SMEs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CSR Agenda?A UK Case Study Perspective[J].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4,11(3):140-149.

[3] 馮巧根.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管理會計框架重構[J].會計研究,2009(8):80-87.

[4] 徐光華,陳良華,王蘭芳.戰略績效評價模式:企業社會責任嵌入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7(11):166-167.

[5] 陳弘,白曉雨.社會責任預算管理初探[J].財會通訊,2011(20):124.

[6] OLIVER S.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M].Sir Isaac Pitman and Sons Ltd.,1924.

[7] CARROLL A B. 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J].Business Horizons,1991,34(4):39-48.

[8] DIMA J.The Case for Strategi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Business and Society Review,2007,112(1):1-27.

[9] DONNA J W, et al. Stakeholder Mismatching: A Theoretical Problem in Empirical Research on Corporate Scial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Analysis,1995,3(3):229-269.

[10] JOHN E. Partnerships from Cannibals with Forks:The triple Bottom Line of 21st-century Business[J]. Environmental Quality Management,1998,8(1):37-51.

[11] 嚴雋琪.現代大學的社會責任[J].求是,2013(6):44-46.

[12] JOSE O G. Mission of the University[M]. New Brunswick: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1.

[13] CLARK K.The Use of the University[M].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3.

[14] DEREK C, et al. Beyond the Ivory Towe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M].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15] 王冀生.超越象牙塔:現代大學的社會責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3(1):1-6.

[16] 龔放.試論現代大學的社會責任[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8(2):118-127.

[17] 李天民.論管理會計的前景[J].會計研究,1988(5):23-28.

[18] 楊雄勝.管理會計體系之理論基礎問題探討[J].財務與會計,2015(6):13-14.

[19] 胡玉明.中國管理會計的理論與實踐:過去、現在與未來[J].新會計,2015(1):6-12.

[20] 劉永澤,況玉書.論行政事業單位管理會計體系構建[J].會計與經濟研究,2014(2):28-34.

第8篇:社會責任體系范文

關鍵詞:社會責任;財務核心能力;指標體系

一、問題提出及文獻回顧

最近發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極大的打擊了公眾的消費信心以及投資者的信任也受到很大的沖擊,金融危機、特大礦難、“大頭娃娃”、“假養生”、假藥、虛假廣告等字眼頻頻出現。三聚氰胺污染事件引發了公眾對奶制品企業甚至中國其他相關企業產品質量安全性的質疑,美國的房地產泡沫引起的金融海嘯令全世界震驚,企業的社會責任再次成為政府、工商界、學術界,以及媒體等各個利益相關者關注的焦點。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可能會極大的增加其經營的成本進而會影響其利潤,需要在很好的履行社會責任和保持企業可持續的發展之間找到平衡。從企業角度來說,社會責任和財務核心能力,猶如杠鈴的兩段,對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而言是缺一不可。社會責任和財務核心能力兩者具有現實不可分割性,因而學術界有必要對其再進行各自深化研究。傳統的研究只是單純對某一個進行實證研究和分析,把兩者結合起來分析少之甚少。早在1924年,美國學者謝爾頓就首次提出“企業社會責任”這個概念。Cowen(1987)通過對134家美國公司年度報告中所包含的社會責任信息的研究表明,公司規模、盈利能力、公司所在的行業、公司是否存在社會責任委員會與企業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正相關。Roberts(1992)的研究表明,利益相關者的勢力、企業的戰略地位、公司的盈利能力與企業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存在正相關關系。我國盛春艷(2007)運用層次分析法對基于利益相關者的制造業上市公司社會責任進行的綜合評價。胡建政洪文輝(2008)運用滬深兩市691家上市公司的數據對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王大山(2008)對公司治理與財務核心能力兩者關系進行深入研究,并把公司治理力作為財務核心能力指標評價體系的一部分進行了實證分析。李虹、羅莉華(2009)從社會責任的角度對企業的財務能力進行了分析。上述學者對社會責任和財務核心能力系給予了不同程度的關注,并提出了很多新穎的觀點,豐富了社會責任、財務核心能力等領域的研究內容。然而,我們也應看到,將財務核心能力、社會責任納入一個統一的企業發展框架中進行分析的文獻卻極為鮮見。因此,本文從實證的角度來考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企業財務核心能力提升有無影響以及有怎樣的影響十分必要。

二、基于社會責任視角的財務核心能力實證分析

(一)樣本選擇

本文選取從2007-2009年連續三年出現在胡潤企業社會責任50強的中國企業為樣本,總共有18個企業,涉及房地產、汽車、銀行、綜合、消費電子、保險、電子、運輸、石油等行業,去除國家電網、國家開發銀行、南方電網等五家非上市公司,還剩中石油、海爾集團、平安保險、世茂、蘇寧電器、中國鋁業等12家上市公司,數據來自個滬深和香港交易所2007-2009年企業的年度報表。

(二)變量設計

1、社會責任指標體系。本文通過內容分析法從年報中查找數據,得到員工、供應商、股東、債權人、政府和公益等6大維度,即政府責任(X1)、員工責任(X2)、股東責任(X3)、債權人責任(X4)、供應商責任(X5)、公益責任(X6)。X1=(支付的各項稅費一收到的稅費返還)/經營現金流入;X2=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主營業務收入;X3=支付的現金股利和現金利息支出/主營業務收入;X3=每股收益;X4=資產負債率;X5=應付賬款周轉率{(主營業務成本+期初存貨―期末存貨)/平均應付賬款)};X6=(環保支出+捐贈支出+贊助費)/主營業務收入。

2、財務核心能力變量。本文參考朱開悉、王小朋和鄭槐淼的在《企業財務核心能力:指標體系與計量初探》評價指標,并且根據現有的資料對指標進行了改動,選擇12個主要指標來評價財務核心能力。

3、控制變量。本文選取企業規模作為一個控制變量,用企業期末總資產這一指標來評價。

(三)研究假設

假設H1:企業履行政府責任與企業財務核心能力呈正相關關系。

假設H2:企業履行員工責任與企業財務核心能力呈正相關關系。

假設H3:企業承擔對股東的社會責任與企業財務核心能力正相關。

假設H4:企業履行投資者責任與企業財務核心能力呈正相關關系。

假設H5:企業承擔對供應商的責任與企業財務核心能力正相關。

假設H6:企業履行公益責任與企業財務核心能力呈正相關關系。

根據以上假設,設計研究模型為:

FCCt=αt+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β7InTA+ε

t為2007-2009年。

由于履行社會責任的有效性機制的作用,其投入-產出有效性可能具有一定的時間滯后性。對于社會責任變量一因素。本文選擇的是2007年的數據。財務核心能力變量選擇的是2007-2009年的數據。

(四)實證分析

本文首先用主成分分析法構造財務核心能力FCC指標;然后根據研究假設,設計出衡量企業社會責任表現的定量指標.構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與財務核心能力的模型,回歸分析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企業財務核心的影響程度。財務核心能力評價FCC指標,如表1所示。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PCA),尋找描述企業財務核心能力9個變量的線性組合來最大化描述它們的變化情況,從主成分分析法中得出的第一大主成分被定義為反映公司財務核心能力的FCC指標。在第一大主成分中,各變量的載荷系數,如表2所示。

根據表2中的系數得到3年的財務核心能力FCC指標。

(五)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核心能力FCC指標的回歸分析

以2007年、2008年、2009年的企業社會責任為自變量,財務核心能力FCC指標為因變量,用spssl3.0軟件回歸分析他們有無相關關系以及怎樣的關系,得出結果如下:R2=0.929,F=8.428,sig.=0.042,從R2等于0.929可以看出方程擬合度很好,但回歸方程在0.05顯著水平下都不顯著。回歸結果估計方程,如表3所示;系數估計結果,如表4所示:

由表四的實證結果,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淪:政府和股東的責任與企業財務核心能力具有很強的相關性,因此假設得到了驗證,企業對供應商的責任與財務核心能力有低度的正相關,相關系數都是小于0.5,因此假設得到驗證。但是企業對債權人的社會卻沒有顯著的與財務核心能力正相關性,2007年為正,2008、2009年都是負的,因此假設未得到驗證。企業對員工的責任除2008年是正相關外,其他都是負相關,因此假設未得到驗證,企業對公益的責任這一變量未通過假沒檢驗。原因可能是只有2008年發生汶川大地震類似的大事件外,在很多情況下,企業履行公益責任只被受益的一部分群體所知曉,那么企業履行公益社會責任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影響很小。企業的資產規模對企業財務核心能力這一變量只有2009年通過了t檢驗,這可能也是由時間的滯后性引起的。

三、結論

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核心能力關系著企業能否長期生存發展下去的兩個十分重要因素,目前關于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財務核心能力關系的研究不多,本文從實證視角對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核心能力的關系進行了研究,進一步論證了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性,并為企業核心能力理論開拓新的研究視角。

參考文獻:

1、 Scott S Cowen,et al. A Commentary and an Overview of Key Questions o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Measurement[J]. Business and Society,1987(4).

2、Chandler A D.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and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Industrial Enterpri se[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 ives,1992(3).

3、宋建波,盛春艷.基于利益相關者的企業社會責任評價研究――以制造業上市公司為例[J].中國軟科學,2009(10).

4、王大山.基于公司治理的財務核心能力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08.

5、李虹,羅莉華.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的財務能力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9(13).

6、李慶東,李艷杰,白著玉.企業核心競爭能力及其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02(5).

第9篇:社會責任體系范文

【關鍵詞】 石化行業上市公司;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

隨著“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蘇丹紅”等事件的發生,公眾要求企業提高社會責任的呼聲日益高漲。由于石化行業上市公司的行業特點,在其生產過程中“三廢”的排放等難免會引發安全、健康和環境問題,因此,公眾對石化行業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給予了更多的關注。石化行業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是指石化行業上市公司在生產、經營與發展的過程中,以健康、安全和環境為核心,以確保社會整體福利、有利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注重與各利益相關者的交流及和諧共處關系,自覺自愿履行石化行業上市公司在經濟、法律、生態和倫理方面的責任。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為公正地評價石化行業上市公司社會責任的狀況提供了客觀依據。因此,本文在石化行業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概念的基礎上,結合石化行業上市公司的行業特點,構建石化行業上市公司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

一、國內外主要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和評價體系

如今,企業家日益重視企業社會責任問題。同時,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研究也得到了進一步深入。國內外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評價標準和體系多種多樣,如道瓊斯可持續性發展指數、《中國公司責任評價辦法(草案)》。盡管這些標準和評價體系內容各有所側重,但它們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即在全球范圍或在國家層面上,提供一個相對完備的、能較全面地反映企業社會責任內涵和實質的評價或報告體系。

(一)國外主要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和評價體系

社會道德責任標準(SA8000)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道德責任標準,是規范組織道德行為的一個新標準,已作為第三方認證的準則。自1997年問世以來,受到了公眾極大的關注,在美歐工商界引起了強烈反響。通過SA8000認證將成為國際市場競爭中的又一重要武器。SA8000認證是依據該標準的要求審查、評價組織是否與保護人類權益的基本標準相符,在全球所有的工商領域均可應用和實施SA8000。SA8000為公司提供了社會責任規范,在保障有關各方的權益和輔助管理方面起到了推動作用。

道瓊斯可持續性發展指數(DJSI)是世界上第一個在全球基礎上用來跟蹤、衡量可持續發展領導者表現的標準。此指數中被提名的公司,必須在市場操作、公司監管、環保政策與管理、環境與社會報告、慈善事業及對股東的承諾等方面符合嚴格的標準。道瓊斯可持續性發展指數關注企業發展對環保、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三重影響,并在企業財務報告中加以衡量和表述。由于DJSI注重的是領先地位的公司,所以 DJSI 體系也格外注重評估對象在經營風險和危機管理政策方面的信息。

(二)國內主要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和評價體系

《中國公司責任評價辦法(草案)》是由商務部跨國公司研究中心、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聯合制定的,參照了有關國際機構的報告模板以及30家世界著名跨國公司的公司責任報告。草案所界定的公司責任體系包括股東責任、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公司社會責任首先對公司利益相關者負責,包括公司員工、供應商、客戶、社區等。環境責任則包括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排放、推進循環經濟三個層面。

《HM3000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標準體系》是中國自行制定的、國內外首部最系統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體系。HM3000通過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法學等多個視角,深入結合國家宏觀政策與當前企業和經濟社會的一系列可持續發展問題,系統地規范了促進企業自我生存、發展和社會共同發展的管理模式。與國外SA8000等企業社會責任標準不同,HM3000從六個緯度――客戶、員工、股東、生態環境、商業秩序、社會事業對企業的社會責任進行了系統地詮釋。

以上這些社會責任評價標準或體系建立的初衷都是能夠具有普遍適用性,希望能被廣泛采納,因此在內容上比較注重完備性,這就導致對行業的特征不加區分,難以體現行業的責任特性。本研究與以上社會責任標準和評價體系不同的是,在參考企業社會責任的基本評價框架的前提下,站在石化行業上市公司對其利益相關者承擔社會責任的角度上,結合石化行業上市公司的行業特點,構建突出反映石化行業上市公司行業特性的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在指標體系的設計上充分考慮了石化行業上市公司產品生產及使用等可能給員工、顧客、社區、國家和環境帶來的影響,選擇有代表性的指標,盡可能地使指標體系的內容能夠反映出石化行業上市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

二、石化行業的特點及石化行業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分析

石化行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石化行業又是高風險行業,例如原油、天然氣、汽油等,絕大多數屬易燃、可燃物質,一旦泄漏,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發生燃燒、爆炸,從而導致經濟損失、環境污染和人員傷亡等。石化裝置由于技術復雜、設備制造、安裝成本高,裝置資本密集,如果發生事故,就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其特點可用以下二十字概括:“高溫高壓、易燃易爆、有毒有害、鏈長面廣、連續作業”。石化行業的這些特點決定了安全工作對于石化行業的特殊重要性。對石化行業上市公司來說,沒有安全生產,就不可能有企業的經濟效益;沒有安全生產,就不可能有可持續發展;沒有安全生產,就沒有穩定的社會環境,沒有安全生產,就不能充分保障員工的利益。

石化行業上市公司要做到安全生產,應該充分認識到社會責任的重要性,在企業的經營方針、業績考核體系中將社會責任納入其中。石化行業上市公司應該充分認識到企業的價值是在為社會創造財富的同時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石化行業上市公司承擔社會責任既有法律、行政等方面的強制義務,也有道德方面的自愿行為,具體包括經濟責任、法律責任、生態責任和倫理責任等四方面。在經濟責任方面,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要充分保障股東利益,對股東負責;在法律責任方面,要模范地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嚴格執行《危險化學品管理條例》、《職業病防治法》和《安全生產法》等;在生態責任方面,著重指出的是在環境保護方面,應積極推動環保技術的應用,以“綠色產品”為研究和開發的主要對象,生產環境友好產品,重視治理環境,加大對環境治理的投入;在倫理責任方面,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尊重勞動者的價值,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不斷改善企業工作環境與員工生活環境,注重對企業員工的感情投入,為員工創造寬松、和諧、愉快的工作氣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石化行業上市公司只有很好地履行這四方面的責任,才能充分保障股東、員工、社區、環境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筆者依據石化行業上市公司承擔的經濟、法律、生態和倫理四方面的社會責任,進行石化行業上市公司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三、石化行業上市公司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石化行業上市公司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

1. 科學性原則。指標與指標體系的設置與前述中石化行業上市公司社會責任的概念和范圍要相一致。指標體系結構的擬定,指標的取舍等都要有科學的依據。

2. 行業針對性原則。由于該指標體系是針對石化行業的,因此,指標的設計要充分結合石化行業的行業特點。

3. 相對獨立性原則。所選取的指標應相對獨立,相互間的關聯性弱,每個指標都應能夠獨立地說明某一方面的問題。

4. 可操作性原則。指標的設計要求概念明確、定義清楚,能方便地采集數據與收集情況。企業社會責任的評價涉及許多定性的指標,為了具有可操作性,應該選取能夠量化或者是能夠予以定性分析的指標。

5. 重要性原則。在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表現進行評估時,不可能對企業的任何一項與之有關的活動進行衡量、記錄并予以分析,因此,必須將能夠基本上反映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一些關鍵指標納入評價指標體系,應盡可能全方位地反映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后所形成的結果。

(二)石化行業上市公司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

石化行業上市公司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是以公司社會責任理論為指導,對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數據和相關經濟信息進行挖掘并結合信息嵌合技術,對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行為進行全面分析評價。主要內容包括經濟責任評價指標、法律責任評價指標、生態責任評價指標和倫理責任評價指標。經濟責任評價指標有凈資產收益率等指標;法律責任評價指標有社保提取率等指標;生態責任評價指標有環境保護投入率等指標;倫理責任評價指標主要有慈善捐款和活動贊助比例等指標。不是所有的指標都能進入上市公司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因此,筆者遵照石化行業上市公司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最后確定了二十個指標構成石化行業上市公司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圖1)

(三)石化行業上市公司社會責任評價指標有關說明

1. 經濟責任評價指標。經濟責任評價指標是反映企業經濟責任承擔情況的指標。雖然利潤最大化不是企業追求的惟一目標,但經濟責任則是企業的基本責任之一。石化行業上市公司創造出良好的經濟效益是企業得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關鍵,是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經濟基礎。

2. 法律責任評價指標。法律責任評價指標是反映企業遵守法律法規情況的指標。企業法律責任是指企業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照章納稅和承擔政府規定的其他責任義務,并接受政府的干預和監督,不得逃稅、偷稅、漏稅和非法避稅;企業對本企業職工的福利、安全、教育等方面承擔義務;企業對消費者在產品質量或服務質量方面的承諾等。石化行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部門,在這方面理應承擔起更多的責任。

3. 生態責任評價指標。生態責任評價指標是反映企業在環境保護等方面履行情況的指標。由于石化行業上市公司的行業特點,在其生產過程中“三廢”的排放等難免會引發安全、健康和環境問題。因此,石化行業上市公司應該承擔起這方面的責任,充分利用能源,清潔生產,做到生產中“三廢”達標排放下的減量排放。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是石化行業上市公司承擔的很重要的責任。

4. 倫理責任評價指標。倫理責任評價指標是反映企業在員工福利、慈善公益等方面履行情況的指標。企業不再是單純的經濟組織,它在今天的社會中具有巨大的影響,作為國民經濟重要領域的石化行業尤其如此。充分保障員工的健康與安全、發展與培訓以及機會均等方面的權益是石化行業上市公司應盡的責任。同樣,慈善捐贈等公益行為也是企業不可推脫的責任。

企業是社會肌體的活力細胞,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之源。石化行業上市公司的經濟責任行為、法律責任行為、生態責任行為和倫理責任行為都密切地關系到企業自身的健康發展、企業與社會的和諧發展、企業與環境的協調發展。石化行業上市公司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為石化行業上市公司承擔和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提供了客觀依據,規范了石化行業上市公司社會責任的履行,為石化行業上市公司實行企業社會責任提供了衡量標準。

【主要參考文獻】

[1] 顏剩勇. 上市公司社會責任的財務評價體系[J]. 財經科學,2007,(4).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 国产色视频网站免费观看 | ktv8男2女我和室友小敏 | 精品无人区麻豆乱码1区2区 | 上游电视剧在线观看免费影视大全 | 羞羞网站视频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欧美在线观看 | 五月天社区| 日本www色视频成人免费 | 中国国产aa一级毛片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色在线婷婷 | 97免费在线 | 国产精品午夜高清在线观看 |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6 | 精品国产欧美另类一区 | 草莓视频幸福宝 | 久久久久久久99精品免费观看 |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 | 久久伊人天堂视频网 | 国产自产视频在线观看香蕉 | 日韩极品视频 | 黑人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站 | 99热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 亚洲区一区 | 中文国产在线观看 | 五月婷婷在线视频 | 欧美性video精品 | 视频在线a| 欧美线在线精品观看视频 | 麻豆按摩 | 久久久国产精品福利免费 | 亚洲免费网站观看视频 |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 | jizz在亚洲 | 国产精品久久久免费视频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免费 | 午夜欧美性视频在线播放 | 手机看片一区二区 | 成年人免费大片 | 男女福利视频 |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很很很97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