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生兒低血糖護理診斷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3)19-137-03
新生兒低血糖是引起新生兒常見病之一,由于癥狀不明顯,如不注意,極易引起危重癥。低血糖導致大腦得不到足夠的能量供應,從而損害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1]。持續和反復的低血糖可導致新生兒腦細胞能量失調,影響腦組織代謝和發育,從而造成不可逆的損傷,而且血糖水平越低、持續時間越長,腦損傷發生率越高[2]。因而嚴密監測新生兒血糖,對新生兒低血糖早預防、早發現、早處理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對2011年6月~2012年5月在我院NICU住院的896例新生兒血糖進行了監測,并對發現的新生兒低血糖進行積極處理及早期護理干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1年6月~2012年5月,在我院NICU收治的新生兒共計896例,其中窒息64例,早產兒82例,低體重兒61例,高膽紅素血癥者52例,感染者23例,巨大兒36例。
1.2 診斷標準
按照《實用新生兒學》第3版診斷標準如下:足月兒出生后3d內血糖
1.3 血糖監測方法
采用Roche公司生產的血糖檢測儀及相關配套試劑,對新生兒兒分別于出生后不同時間采足跟血1滴進行血糖監測。同時抽取靜脈血2mL,及時分離血漿,1h內于東芝120生化分析儀上進行血糖分析。對于低血糖者,每2小時復測一次血糖,直至血糖正常。對持續頑固性低血糖者,應進一步作血胰島素、胰高血糖素等檢查,以明確是否患有腦垂體、甲狀腺或腎上腺等先天不全等先天性內分泌疾病或代謝性疾病。
1.4 護理干預
1.4.1 保持合適的室內溫度,使用輻射保溫床等設備保暖 由于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完善,體溫調節功能差,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如遇寒冷長時間刺激,則體內糖儲備會因維持體溫而過度消耗,使血糖降低,故應在新生兒娩出起就要重視保暖。如果手腳發涼,體溫在36℃以下時表示保暖不足,應適當增加室溫。產房及手術室都應備有輻射保溫床,新生兒娩出后,立即將身體、頭發擦干并置于輻射保溫床上。病房空調溫度不能開得太低,第1天的適中溫度為30~32℃,第2天以后逐漸降至22~26℃。可將新生兒置于母體胸前,用母親的溫度供新生兒取暖,通過早吸吮、母嬰肌膚接觸從而達到最好的保溫效果。
1.4.2 早接觸、早吸引、早開奶,做好三早,合理喂養 開奶過晚、喂養不足、小日齡及因疾病原因延遲喂奶是新生兒低血糖發生的主要原因[4]。及早建立了母嬰之間的感情,使母親在愉快的心情下喂養嬰兒,從而達到早開奶的目的。第1次開奶時間是在分娩后30min以內,24h內每小時喂1次。在出現新生兒吸吮不良時候,需要在出生后lh鼻飼100g/L葡萄糖注射液,用量為5~10mL/kg左右,1次/h,連續3~4次[4]。
1.4.3 嚴密觀察新生兒臨床表現,盡早發現新生兒低血糖 新生兒低血糖多無癥狀或被其他一些癥狀掩蓋或與原發病癥狀重疊。因此,新生兒出生后應嚴密觀察,如有精神萎靡、嗜睡、激惹、多汗、蒼白、無力、哭聲弱、喂養困難或饑餓感、心動過速等等都應警惕新生兒低血糖的發生。新生兒低血糖嚴重時,可表現為驚厥。新生兒驚厥的臨床表現與嬰幼兒驚厥不同,以輕微形發作多見,不仔細觀察易被忽略,有時難以與足月新生兒的正常活動相區別[5],需注意觀察有無眼睛反復抽動、眼球異常轉動,呼吸不規則或暫停,應及時打開襁褓觀察四肢有無抽動,以防疏漏。
1.4.4 低血糖時的治療方法 合理喂養,積極以補糖輸液等對癥處理。早期及時有效的輸注葡萄糖干預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對避免低血糖而導致的中樞神經系統受到損害,造成成年后智力低下。一旦監測發現新生兒出現低血糖,立即給予口服溫熱的10%葡萄糖10~30mL,2h后復測血糖,如血糖仍低于2.2mmol/L,及時遵醫囑靜脈滴注10%、25%葡萄糖溶液。嚴格執行醫囑,及時觀察記錄。
2 結果
關鍵詞:新生兒;低血糖;診斷;治療
新生兒低血糖是新生兒常見的一種代謝性疾病,其發生率為3%~11%[1]。由于其臨床表現常被原發病掩蓋,而對于低血糖的定義和臨床管理存在爭議。低血糖不及時糾正,可能引起嚴重后遺癥,如低血糖性腦損傷。因此,在臨床工作中針對新生兒低血糖的高危因素積極預防,盡早診斷和治療低血糖,具有重要的意義。對54例新生兒回顧性分析低血糖癥病例的病因、治療及預后,為臨床診斷、治療和預防低血糖癥提供借鑒,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08年9月~2010年9月間我院54例新生兒的臨床資料,根據新生兒血糖水平,確診為低血糖。臨床表現為無癥狀型13例,41例表現為喂養困難、反應差、呼吸暫停、肌張力低下、易激惹、發紺、驚厥、嗜睡、體溫不穩等。
1.2 診斷方法:使用微量血糖監測法初步篩查,異常者取靜脈血近側全血血糖確診,確診后4 h、12 h、24 h、72 h監測微量血糖直至正常。足月兒生后3 d內血糖低于1.68 mmol/L,3 d后低于2.24 mmol/L,早產兒及小于胎齡兒低于1.12 mmol/L者診斷為低血糖,血糖>7.0 mmol/L為高血糖[2]。
1.3 治療方法:無癥狀性低血糖新生兒的治療應在生后1 h內,開始喂飼(或鼻飼)10%葡萄糖水10 ml/kg,并盡早哺乳。30 min內復查血漿血糖值,如果血糖值仍低,給予靜脈滴注葡萄糖。有癥狀者,足月兒予25%葡萄糖2~4 ml/kg靜脈推注,早產兒以10%葡萄糖2 ml/kg靜脈推注,速度均保持在1 ml/min,接著以10%葡萄糖靜脈滴注維持。6~8 mg/(kg·min)的滴速靜脈維持,并于20~30 min后復測血糖,隨后每小時測1次直至穩定。注意控制速度,否則易引起反跳性低血糖。極低體重兒在低血糖治療過程中易出現高血糖,本研究中出現1例[3]。
2 結果
2.1 新生兒低血糖疾病構成:低血糖54例新生兒中早產兒8例(14.8%),圍生期窒息兒12例(22.2%),足月小樣兒10例(18.5%),感染敗血癥6例(11.1%),喂養困難者12例(22.2%),母親患有糖尿病者6例(11.1%)。
2.2 治療效果:經治療39例低血糖患兒24 h內血糖恢復正常,11例48 h內血糖恢復正常,4例經用激素治療后24~48 h恢復正常(其中3例反復性低血糖效果較好)。
3 討論
葡萄糖是人體代謝尤其是大腦代謝的主要的能量來源,又是合成許多物質的前身。葡萄糖是腦組織的唯一能量來源,新生兒能量需要很大,但腦組織中糖原儲存量卻很低。血糖過低時,腦組織細胞代謝受到影響,導致腦細胞損傷,甚至發生不可逆性壞死[4]。早產兒攝入量少,糖原異生和分解的酶系統功能不成熟,致使合成葡萄糖的原料下降,以及早產兒腦組織相對偏大,使葡萄糖利用率較大,另外胰島素與其受體的結合力較小,使肝組織對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和肌肉及脂肪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受限,故易發生低血糖;喂養困難的患兒獲取葡萄糖減少,若不及時添加糖水或配方奶粉可發生低血糖;圍生期窒息引起新生兒低血糖是因為缺氧使無氧酵解和糖異生加快;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體內的血糖高,使得胎兒體內血糖也升高,同時機體內胰島素分泌增加,分娩后新生兒體內胰島素水平依然較高,胎兒出生后母體血糖供應中斷,故易發生低血 糖[5-6];新生兒感染體內酶活性降低,細菌內毒素使糖利用增加,處于應激狀態的患兒,機體的代謝率增加,糖消耗增加,導致低血糖。高血糖易發生于極低體重兒,因其體內的胰島細胞功能暫時低下所致。由于新生兒低血糖臨床表現差異較大,因此在臨床工作中應加強血糖監測,早期發現,積極治療,在糾正血糖的同時針對高危因素進行治療,避免腦損傷的發生。
4 參考文獻
[1] 劉小鳳,劉小雅.新生兒低血糖危險因素的防治及護理[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31(13):2183.
[2] Cornblath M,Schwart R.Disorders of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in infancy[M].Philadelphia:Saunders,2006:155.
[3] 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813.
[4] 李 莉.新生兒低血糖相關因素分析[J].醫學信息,2009,11(1):87.
【關鍵詞】護理干預;嘔吐;新生兒;生長發育
Clinical study of nursing intervenes in alleviation of vomiting in infantsSUN You-guang.Department of tokology of Yi Shui Central Hospital, Lin Yin ,Shan Dong province 2764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nursing intervenes in prevention of vomiting in infants. Methods180 cases of newly borne babie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t random. Serials of extra intervention measures were exerted to patients in the observed group and conventional measures were implemented to the other group. ResultsRatio of vomiting, body weighs loses level of blood glucose, jaundice was lower in the observed group and the different were significant. ConclusionNursing interventions in early stage were essential to infants to decreases the ratio vomiting occurrence and benefit their growth.
【Key words】Nursing intervene; Vomiting; Infant; growth
嘔吐是新生兒時期的常見癥狀,它可因新生兒消化道生理解剖特點;新生兒在宮腔內或在分娩過程中吸入或吞咽大量羊水、陰道分泌物或母血;喂養不當等多種因素所致。新生兒一旦發生嘔吐,如不及時處理或處理不當,可引起較為嚴重的并發癥,也是困擾著醫護人員及家長的難題。為此,我們在工作實踐中制訂了切實可行的措施,對新生兒嘔吐進行有效地護理干預,結果降低了新生兒嘔吐發生比例,減輕生理性體重下降程度,減少低血糖和生理性黃疸發生,取得了滿意效果,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我科2007年6~7月間足月、自然分娩、各種生理指標正常(排除消化道梗阻、畸形)的新生兒180例,其中男嬰102例,女嬰78例,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90例。
1.2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即新生兒出生后住母嬰同室,按新生兒護理常規護理。干預組執行護理干預,即分娩前由護理人員組織產婦及家屬學習新生兒護理知識并示范新生兒喂養具體技能、技巧,家屬相對固定;選擇具備高度工作責任心、愛心、事業心,接受過新生兒護理專業系統培訓并具備豐富的臨床護理經驗的護理人員,負責新生兒護理,各班人員相對固定并熟悉新生兒詳細情況,認真交接班;產程中胎頭娩出時立即有效地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暢,新生兒出生后并注意保暖;新生兒出生后30 min左右實施母乳喂養、1 h喂哺10%葡萄糖10~20 ml、2 h喂哺10%葡萄糖15~20ml,無嘔吐者繼續按需母乳喂養或給予人工代乳喂哺;出現嘔吐又無吸吮無力者,在護士嚴密觀察下繼續給予10%葡萄糖10~20ml與人工代乳10~20 ml交替喂哺(出現嘔吐時護士嚴密觀察以便及時發現病理癥狀和體征及早處理,防止吸入性肺炎及窒息發生)至嘔吐停止;新生兒取頭高腳斜坡15°~20°角右側臥位,更換尿布時抬高臀部不宜過高;準確記錄喂食哺乳次數及量、嘔吐發生次數、嘔吐物性狀及量;每日測體重;測血糖值(血糖的測定:使用德國羅氏血糖儀監測新生兒出生后0,2,6,12,24h的血糖值.低血糖的診斷標準:采用目前國內外普遍采用的血糖
1.3統計學方法 所有計量資料均采用t檢驗。
2結果
2.1兩組新生兒嘔吐例數比較新生兒嘔吐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
2.2兩組新生兒生理性體重下降比較新生兒生理性體重下降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
2.3兩組新生兒出生24 h內血糖水平比較新生兒低血糖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
2.4兩組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發生時間比較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發生時間及持續時間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
3討論
3.1新生兒嘔吐大多數因分娩時吞咽羊水而刺激胃部所致,其臨床特點為新生兒出生后24h左右反復多次嘔吐,嘔吐物為清水混有淺黃色片狀、絮狀物,為非噴射性嘔吐,無發熱,無感染及其它表現[2]。由于羊水較黏稠,其成分為胎脂、胎兒脫落的毛發和少量白細胞、尿酸鹽及其他有機、無機鹽等,此類黏稠物緊貼于幽門處而使胃液下行不暢,持續刺激胃黏膜,引起頻繁嘔吐。臨床實踐中常會遇到因新生兒反復嘔吐而進食少,而出現脫水、生理性體重下降、低血糖等癥狀,嚴重者因未及時補充液體而發生水、電解質紊亂、低血糖休克;家屬及護理人員高度緊張,懼怕因反復嘔吐而發生新生兒吸入性肺炎或突然發生窒息造成不可挽回的嚴重后果。
本文觀察研究均為正常足月經陰分娩新生兒(排除消化道梗阻、畸形),通過早期護理干預,加強新生兒護理知識宣傳普及教育,專人科學合理喂養與護理,使新生兒取頭高腳斜坡15°~20°角右側臥位,重視新生兒嘔吐時嚴密觀察,及時實施母乳喂養、喂哺10%葡萄糖10~20 ml、2 h喂哺10%葡萄糖15~20 ml等一系列護理措施,使嘔吐發生例數明顯低于對照組。發生新生兒嘔吐24例中,22例經過護士細心監護在24 h內停止嘔吐,2例在48 h經兒科大夫會診行1%碳酸氫鈉洗胃1次后停止嘔吐,較對照組明顯降低了嘔吐發生率、縮短了嘔吐持續時間短、減少需洗胃治療病例,表明利用10%葡萄糖10~20 ml喂哺起到沖淡、稀釋、清洗胃內黏稠液的作用,同時通過新生兒反復嘔吐又達到了洗胃的目的[3]。
3.2加強新生兒觀察護理,改變喂養方式可減輕新生兒生理性體質量下降程度,新生兒出生2~4 d常因大小便、皮膚及呼吸水份的蒸發及攝入不足等原因,可出現生理性體質量下降。本組調查發現常規對新生兒嘔吐(排除消化道畸形)給予禁食,加重了生理性體質量下降,增加了新生兒發生低血糖的機會。我們對觀察組新生兒出生后均實施母乳喂養、1小時喂哺10%葡萄糖10~20 ml、2小時喂哺10%葡萄糖15~20 ml,如無嘔吐繼續母乳喂養或給予人工代乳喂哺;對嘔吐又吸吮無力者24例在護士嚴密觀察下繼續給予10%葡萄糖10~20 ml與人工代乳10~20ml喂哺下效果顯著。據報道胃排空是在進食水后5分鐘開始,而葡萄糖可在新生兒胃中停留10分鐘以上,并且能被直接吸收利用[4],同時交替喂哺人工代奶,及時提供新生兒生長發育所需的蛋白質、葡萄糖等營養物質,結果新生兒生理性體質量下降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
3.3新生兒嘔吐常規處理措施為暫禁食,待嘔吐停止后2小時方可正常喂養,如果反復嘔吐持續24小時以上須在醫生指導下采取洗胃等處理,這樣護士只是被動的執行醫囑,失去了護士主動觀察病情提供主動服務的工作積極性,更不能及時給新生兒提供機體代謝所需的能量及水份,易發生新生兒低血糖,葡萄糖是新生兒大腦代謝主要的、基本的能量來源,新生兒低血糖可能導致永久性腦損傷[5],而觀察組則改變原來禁食做法,改為由護士主動多次喂哺10%葡萄糖與人工代乳,以達到利用胃排空促進胃內黏稠物排泄的目的,減少洗胃給新生兒帶來的刺激與痛苦,消除家屬的不安情緒,依靠專業人員的精心護理與喂養,結果顯著降低了新生兒低血糖的發生。
3.4新生兒出生后2~3d,由于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特點,約50%~60%正常新生兒出現生理性黃疸[6],觀察組由于實施早期護理干預,新生兒發生生理性黃疸發生例數少兒為28例,而且出現生理性黃疸時間明顯較對照組晚,黃疸消退快;而對照組則因禁食,又不能及時補充水份等致使膽紅素排泄減少,在體內過多積蓄,致使生理性黃疸發生例數多為46例,并且黃疸出現早、消退延遲,因此給新生兒及早補充水份,喂哺10%葡萄糖在新生兒生長發育中非常重要。
4結論
通過觀察分析加強對新生兒早期護理干預,能有效降低新生兒嘔吐、低血糖、生理性黃疸發生率,降低新生兒生理性體質量下降程度,為新生兒生長發育提供有利的物質保障,同時提高了產科的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楊錫強.易著文.兒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54-156.
2周素芬.洗胃治療新生兒嘔吐.中華護理雜志,1996,31(2):111-112.
3董盛霞,樊 平.喂哺10%葡萄糖治療新生兒羊水嘔吐的效果觀察.護理雜志,2004,1(2):6-7.
4鐘國隆.生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113-121.
5劉春華.84例新生兒低血糖的觀察及護理.護理研究,2003,17(1):
【摘要】 目 的:探討預防性護理措施對妊娠合并糖尿病(GDM)圍產期母嬰并發癥的作用。
方 法:按照護理程序,對臨床25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妊娠期、分娩期、產褥期各階段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以及新生兒低血糖、呼吸窘迫綜合癥等并發癥的預防和護理。
結 論:加強對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妊娠、分娩、產褥期階段及新生兒的護理,積極采取預防性護理措施,方使患者的病理妊娠以及圍產期母嬰并發癥顯著下降。
【關鍵字】 妊娠 糖尿病(GDM) 并發癥 預防 護理
妊娠合并糖尿病(GDM)即糖尿病人合并妊娠,是指婦女懷孕以前已患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對母嬰影響嚴重,妊高征、產后大出血、巨大兒、胎兒宮內窘迫、低血糖、高膽紅素血癥等并發癥的發生,影響母嬰預后。2009.07------2010.01年通過25例GDM孕產婦,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加強各階段血糖的監測,精心的護理,母嬰康復良好,得到了滿意的效果。現將護理情況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妊娠合并糖尿病孕產婦25例,年齡24---35歲,初產婦17例,經產婦8例;陰道分娩9例,剖宮產16例;并發妊高征3例;胎兒宮內窘迫4例;巨大兒6例;高膽紅素血癥2例。
2 診斷標準 符合下列其一即可診斷為GDM:①妊娠期2次或2次以上空腹血糖≥5.8mmol/L;②50g糖篩查(GCT)1h血糖≥11.2mmol/L;③75g葡萄糖耐量試(OGTT)各點血糖2項或2項以上達到或超過下列標準:空腹及服葡萄糖后1、2、3h血糖分別為5.8mmol/L、10.6mmol/L、9.2mmol/L、8.1mmol/L者診斷為妊娠合并糖尿病。
3 護理
3.1 妊娠期護理
3.1.1 加強孕期保健 重視產前檢查,特別對有糖尿病家族史,以往有不明原因的死胎、死產及新生兒死亡的分娩史,此次妊娠宮高大于妊娠月份、羊水過多、畸形兒及產婦肥胖等,應列為糖尿病懷疑對象,應進一步檢查空腹血糖,必要時查葡萄糖耐量試驗進行確診。
3.1.2 心理護理 糖尿病是一種因胰島素分泌相對或絕對不足而引起的代謝疾病,妊娠可使糖尿病病情加重并復雜化,易并發流產、妊高癥、IRDS、低血糖等,孕婦精神狀態抑郁和焦慮表現突出,護理人員應給予其心理疏導,認真的分析、解釋,向孕婦及其家屬介紹GDM的有關知識,提高對病情的重視,澄清錯誤觀念,鼓勵其正確對待疾病,從而幫助孕婦緩解消除抑郁,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對待疾病,保持血糖穩定,積極配合醫生做好各項檢查和治療,使分娩順利進行。
3.1.3 飲食護理 大約80%的GDM孕婦,僅需合理限制飲食即能維持血糖在正常范圍,因此控制血糖升高的主要方法是飲食的調整,是糖尿病治療和護理的關鍵。如何使血糖穩定且維持良好的妊娠狀態,依據美國糖尿病協會推薦的飲食管理方案,按孕婦的體重計算每日所需的總熱量,具體的食譜如下。個別情況,熱氣血糖,體重增加情況,體型和孕婦的宮高以及胎兒的生長情況等調節食譜。
3.1.4 胎兒監護 糖尿病患者常發生血管損害,胎盤血管受損直接影響胎盤功能,影響胎兒的發育,甚至造成胎死宮內,故定期進行監護至關重要。妊娠16―20周B超檢查,注意胎兒心血管和神經系統發育情況。胎動如果每小時小于3次或12小時小于10次,提示胎心缺氧。加強胎兒監測及時發現異常,及時處理。
3.1.5 加強鍛煉 運動是糖尿病的基礎治療認識方法之一,運動可使肌肉對葡萄糖的利用增加,加強胰島素受體的敏感性,使機體的血糖水平明顯降低。護理人員與孕婦共同制定適當規律的運動計劃,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
3.2 分娩期護理 分娩期由于子宮肌肉的收縮活動,消耗大量糖原,臨產后產婦進食減少,血糖波動大,容易發生低血糖或酮癥酸中毒。需要嚴密監測血糖、尿糖和尿酮體。密切觀察產程進展情況,子宮肌肉收縮強度、宮口開大情況,避免產程延長,防止產婦糖利用不足、能量不足所導致的產程進展緩慢或子宮收縮不良的產后出血,加強產程監護。
3.3 產褥期護理
3.3.1 新生兒并發癥的護理 GDM產婦的新生兒出生后抵抗力弱,按早產兒護理常規護理,娩出后立即清理呼吸道,注意保暖,必要時給予氧氣吸入,及時發現新生兒有無畸形。產后由于來自母體的血糖供應突然中斷,為預防新生兒低血糖對腦細胞的損害,出生后24h常規測血糖,出生后2h開始常規口服10%葡萄糖水,每次10―30ml,以后2-3h進行1次,使新生兒24h的血糖水平達2.7mmol/L ;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婦的新生兒發生ARDS除與胎兒肺成熟延遲有關外,還與提早終止妊娠、剖宮產分娩、新生兒窒息有關。因此,加強孕期監測和護理,盡量推遲終止妊娠的時間,可使ARDS發生率明顯降低。
3.3.2 GDM產婦并發癥的護理 預防產后大出血,因GDM患者常伴有子宮收縮不良,易引起產后大出血。分娩后觀察記錄子宮收縮情況,按壓宮底1次/h,準確測量產后出血量,以及早發現產后出血,積極采取救治措施。GDM患者的白細胞的吞噬及殺菌功能明顯降低,加上尿中多糖,產程中反復的陰道操作,術后留置導尿管等,易發生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切口及皮膚感染。因此要嚴格無菌操作,嚴密觀察患者的體溫變化,術后留置導尿管不超過12h,囑患者多飲開水,護理會陰每日2次,使用消毒的會陰墊,嚴密觀察手術切口及會陰切口的局部情況,如有紅、腫、疼痛等癥狀,濕敷95%酒精紗布或用紅外線燈照射,適當延長拆線時間。
4 結論 妊娠合并糖尿病已成為產科領域的常見疾病,其發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并且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臨床過程較為復雜,整個圍產期母嬰始終存在高危問題。因此要求護理人員有高度的責任心,熟練的護理操作技術,通過糖篩查及早發現糖尿病,及早干預和精心護理,孕期盡可能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圍,是使孕婦保持良好狀態、減少圍產期并發癥及生育健康嬰兒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蔡紅、孫虹、沈利娟 糖尿病孕產婦和新生兒的圍生期護理,護理研究2005.19(10)。
[2] 張松枝.75例妊娠糖尿病病人及新生兒的護理.Chinese General Nursing August,2009 Vo1.7 No.8B
[3] 劉翠霞. 妊娠期糖尿病對母嬰的影響. 社區醫學雜志.2008.6(10)
[4] 薛香琴、成建德. 妊娠合并糖尿病2例報告.1989.18(1)
【關鍵詞】 窒息早產兒 低血糖 正比 針對性護理
【Abstract】 Objective A history of suffocation premature hypoglycemia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Methods 76 cases have suffocation of prematur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There were 32 cases of hypoglycaemia. Seere hypoglycemia occur probability of group suffocate suffocat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il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By adopting the specific nursing care and treatment measures, all the patients were cured.Conclusions Premature and low proportion to suffocate. Clinical symptoms, who promptly monitor blood glucose suspicious, promptly properly diagnosed and nursing measures.
【Key words】 Choking premature Hypoglycemia Direct proportion Pointed nursing
早產兒或稱未成熟兒(prematureinfant)是指胎齡未滿37周,出生體重在2500g以下,身長在47cm以下的活產新生兒[1].由于早產兒各器官形態和生理功能未發育成熟,死亡率是足月兒的20倍,且早產兒低血糖時有發生,血糖過低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嚴重不可逆的損害[2]。早產兒在窒息缺氧情況下,發生低血糖的概率也就越高。本文就如何預防窒息早產兒低血糖癥的發生的護理對策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7月我科收治有窒息史早產兒76例,男46例,女30例。其中胎齡<35周41例,≥35周35例;出生體重
1.2診斷方法與標準 采用美國強生醫療器材有限公司生產的快速微量血糖儀及相應試紙和針頭。
采足跟、指趾端毛細血管全血進行血糖檢測,血糖<2.2mmol/L者,診斷為低血糖。連續監測血糖正常3天后,停止檢測。
1.3處理措施 病情輕者先試喂5~10%的葡萄糖水,觀察1~2h,如無嘔吐及其他反應可喂奶;不能進食者先靜脈推注10%葡萄糖溶液2ml/kg,隨后繼續用10%葡萄糖溶液以4~8mg/(kg·min)速度靜脈滴入,血糖仍低時加大輸糖濃度速度至14mg(kg·min),再難以維持正常血糖時加用氫化考的松5mg(kg·d),分次靜脈滴入,血糖恢復后24~48h停用。
1.4 統計方法 使用 檢驗方法進行比較。P<0.05,表示有差異性。
2 護理對策
早產兒由于先天不足,容易發生低血糖。窒息后由于在缺氧情況下,只能進行無氧酵解,以至大量消耗糖原,隨著窒息程度的加重發生低血糖的概率也就越來越高,本文結果與報道相似[3]。為了提高窒息早產兒的生存率及生活質量,應該加強血糖水平的監測并采取針對性的護理及治療措施。
2.1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加強血糖的監測 早產兒由于低血糖癥狀不典型,所以在護理上應動態仔細,全面觀察患兒,如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報告醫生。本文采用快速微量血糖儀簡單易行。對有窒息史的早產兒,尤其是在72小時內,用血糖儀可進行初篩,必要時可每2h測血糖1次,以便及時發現低血糖,并進行糾正。早診斷和治療,可以避免糖代謝紊亂加重窒息早產兒的神經損傷而發生不可逆的神經系統后遺癥。
2.2 及時補充能量,提倡早開奶 窒息缺氧,可使患兒的精神狀態差,進食的情況也就差,由于不能及時補充,導致糖來源減少[4],攝入熱量不足,糖原和產熱的棕色脂肪易被耗竭[5]就容易導致低血糖。本組采用先試喂5~10%的葡萄糖水,觀察1~2h,如無嘔吐及其他反應可喂奶。病情嚴重不能進食的,首先靜脈推注10%葡萄糖溶液以迅速恢復血糖:10%葡萄糖溶液劑量2ml/kg和靜脈推注速度1ml/min,隨后要維持和保證輸糖濃度和輸糖速度按要求按時按量靜脈滴入,穩定血糖在正常范圍(2.3~6.1mmol/L),警惕反應性高血糖。在靜脈輸液過程中,注意避免引起血糖波動。
2.3加強保暖 保持正常體溫 由于早產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成熟,肌肉活動少,皮下脂肪少,體表面積相對較大,因此體溫調節能力比足月新生兒差,抗寒能力差,容易散熱,體溫偏低,低體溫狀態下患兒易發生低血糖。因此,保持適宜的環境溫度,能使早產兒維持理想的體溫。早產兒病室的溫度要保持在24℃~26℃,相對濕度在55%~65%。根據早產兒體重、成熟度及病情的不同,暖箱溫度靈活設置,體重1001~1500g者,箱溫設置在32℃~34℃;體重<1000g者,箱溫設置在34℃~36℃。
2.4嚴格無菌操作 由于需重復多次在足跟、指趾尖部位采血測血糖,在操作時應嚴格消毒,無菌操作,采血后用無菌棉球壓迫,避免滲血不止無出血后用無菌敷料包扎,防止皮膚破潰或感染。
2.5 健康教育 向家長解釋病因,指導護理育兒知識。
3 結果
3.1輕度窒息組發生低血糖17例,重度窒息組發生低血糖15例,重度窒息組發生低血糖的概率顯著高于輕度窒息組,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5.13,P<0.05)。
3.2治療轉歸 17例患兒經上述處理后血糖在12h內恢復正常,監測24~72小時未再復發;另外15例在入院后有多次以上低血糖,經上述處理后第5天后血糖基本穩定,其中6例加用激素治療。
綜上所述,窒息早產兒低血糖的臨床表現不典型,常易被漏診而未及時處理。建議對窒息早產兒加強血糖水平的監測并采取針對性的護理及治療措施,對疾病的治療及預后具有重要意義[6]。
參 考 文 獻
[1]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3.
[2]周志王,何莉,鄧靖怡,等.高危新生兒血糖的臨床分析與護理318例[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社,2006,2(11):36-37.
[3]胡顰,王多德.早產兒體重、胎齡與低血糖關系的分析[J].海南醫學,2007,18(11):137.
[4]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485.
方法:對2010年6月-2013年6月我院31例發生新生兒窒息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新生兒窒息復蘇后的臨床問題進行分析并探討相應的治療及護理方法。
結果:本組31例患兒窒息復蘇后發生保暖不良(6.5%)、體液不平衡(12.9%)、呼吸困難(9.7%)、糖代謝紊亂(19.4%)、腎損傷(38.7%)、心肌受損(6.5%)、胃腸動力障礙(9.7%)、應激性潰瘍(3.2%)等問題。31例患兒行相應對癥治療及護理后癥狀好轉,全部病愈出院。
結論:對患兒進行妥善處理、預防并發癥和及時的、有針對性的窒息復蘇后治療及護理是臨床上醫務人員處理新生兒窒息的重要責任。加強保暖措施、維持體液平衡、調整患兒糖代謝、改善呼吸情況、改善缺氧缺血性腦損傷、改善腎損傷、提高消化吸收功能等措施有利于提高新生兒窒息復蘇的成功率,降低新生兒病死率,具有重要的臨床使用價值,值得積極推廣。
關鍵詞:新生兒窒息 復蘇 臨床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0-0290-01
新生兒窒息是臨床上新生兒常見病癥,主要是指胎兒娩出后一分鐘內僅有心跳而無呼吸或未建立規律呼吸的缺氧狀態[1]。新生兒窒息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兒窒息具有病情急驟、病因多樣、對患兒的影響大等特點,臨床上應對新生兒窒息患兒進行嚴密的觀察并根據患兒的具體病情做出合理的診斷,進行及時的有針對性的治療[2]。本文旨在選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我院31例發生新生兒窒息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對新生兒窒息復蘇后的臨床問題及治療護理方法進行探討,為進一步的理論分析和臨床實踐提供借鑒。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采用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的方法,選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我院31例發生新生兒窒息患兒的臨床資料作回顧性分析。31例產婦中有19例初產婦,12例經產婦;產婦年齡22-43歲,平均年齡(27.9±3.7)歲。孕周為35-43周,平均孕周(40±2.7)周。31例患兒中男性16例,女性15例;新生兒中輕度窒息22例,患兒呼吸淺表、不規律,對外界刺激有反應,肌肉張力較好,存在喉反射,心跳較規則,心率為80-120次/分鐘;重度窒息9例,患兒無呼吸或僅有喘息樣微弱呼吸,對外界刺激無反應,肌肉張力松馳,喉反射消失,心跳不規則,心率小于80次/分鐘。全部胎兒娩出后面部及全身皮膚青紫色或皮膚蒼白、口唇暗紫。
1.2 干預措施。根據新生兒窒息患兒發生窒息的具體情況給予對癥治療和護理。干預措施主要包括:①加強保暖措施,將患兒放置在輻射型暖床上或者采用暖毛巾包裹患兒將其放入暖箱,保證患兒體溫保持36.5℃左右;②適時監測復蘇患兒體重、液體攝入量、患兒尿量及血壓變化等,適時給予體液補充,維持體液平衡;③調整患兒糖代謝,適時監測患兒血糖濃度,對于出現高血糖癥的患兒(全血血糖>7.0mmol/L),立即降低葡萄糖輸入速度,密切監測患兒血糖變化;對于出現低血糖癥的患兒(全血血糖
2 結果
本組31例患兒發生新生兒窒息的原因包括胎位異常、滯產、剖宮產、使用催產素、急產等。患兒胎位異常9例,占29.0%,滯產8例,占25.8%,剖宮產8例,占25.8%,使用催產素4例,占12.9%。急產2例,占6.5%。新生兒窒息復蘇后發生保暖不良2例(6.5%)、體液不平衡4例(12.9%),高血糖癥5例(16.1%),低血糖癥2例(6.5%),呼吸困難3例(9.7%),缺氧缺血性腦損傷2例(6.5%),腎損傷12例(38.7%),心肌受損2例(6.5%),胃腸動力障礙3例(9.7%),應激性潰瘍1例(3.2%)。31例患兒行相應對癥治療及護理后癥狀均好轉,全部病愈出院。
3 討論
新生兒窒息是新生兒出生后最常見的緊急情況,必須進行積極搶救和正確處理,降低新生兒死亡率,預防遠期后遺癥[3]。導致新生兒窒息的原因包括胎位異常、滯產、剖宮產、使用催產素、急產等。胎位異常往往可致宮縮乏力、產程延長、子宮破裂、胎先露部下降延遲、胎兒窘迫、死產、新生兒產傷、新生兒窒息等并發癥。發現胎位異常時應及時采取措施糾正胎位,無效時需行剖宮產。產婦精神過度緊張導致子宮收縮力異常,子宮壁過度伸展,子宮肌肉發育不良,子宮畸形,子宮壁間肌瘤,內分泌失調等因素可引起滯產。催產素能在分娩時引發子宮收縮,但過多使用孕激素會造成宮縮過強或者宮縮不協調,阻礙胎盤血循環,最終導致新生兒窒息。隨著現代麻醉學、臨床輸血輸液知識、外科手術方式、手術縫合材料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剖宮產已經成為解決難產和某些產科合并癥的有效手段,廣泛應用于挽救產婦及圍產兒的生命[4]。但剖宮產并不是完全無害的,剖宮產術中新生兒未經產道擠壓,導致剖宮產兒體內缺失纖溶酶以及免疫因子,容易引發肺透明膜病,繼而導致呼吸窘迫,并且剖宮產術中因為麻醉以及仰臥位致低血壓綜合征的綜合影響,造成胎盤血流量降低,引起胎兒缺氧。患兒窒息時機體處于應激狀態,兒茶酚胺發生一過性升高,機體發生短暫性代謝增強,易引起糖代謝紊亂[5]。
針對以上新生兒窒息影響因素和臨床問題,本文采用相對應的干預措施,療效顯著。新生兒窒息易伴發其它并發癥、對患兒影響大,臨床上應對新生兒窒息患兒進行嚴密的觀察,根據患兒的具體病情及各種不安全因素進行有針對性的、合理的對癥治療及護理[6]。發生新生兒窒息時實施及時、快速、合理干預是緊急治療成功的關鍵,若癥狀嚴重,需要進行對癥治療,則護理人員需要做好充分的診斷。對患兒進行妥善處理、預防并發癥和系統性、有針對性的對癥治療及護理是臨床上醫務人員處理新生兒窒息患兒的重要責任。發生新生兒窒息的患兒身體機能普遍較差,易受各種病變因素的影響,且新生兒窒息容易伴發合并癥,并發癥發病機制復雜,因而臨床治療時應對患兒具體的身體狀況進行謹慎的、合理的、系統的評價,確保診斷確切,再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充分的診斷和正確的治療方案能最大程度上降低各種不安全因素的發生率,減少治療過程中機體損傷導致的并發癥、后遺癥。加強保暖措施、維持體液平衡、調整患兒糖代謝、改善呼吸情況、改善缺氧缺血性腦損傷、改善腎損傷、改善心肌受損、提高消化吸收功能等措施有利于提高新生兒窒息復蘇的成功率,降低新生兒病死率,具有重要的臨床使用價值,值得積極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愛新.新生兒窒息復蘇后的臨床問題與對策[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3,03(5):412-413
[2] 姜梅.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培訓中容易出現問題及對策[J].中國護理管理,2012,9(7):66-67
[3] 虞人.新生兒窒息復蘇存在問題及防治對策[J].臨床兒科雜志,2012,20(8):451-453
[4] 賀娟.新生兒窒息產時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3,(8):41-42
【關鍵詞】 妊娠; 糖尿病; 臨床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32-0119-01
妊娠合并糖尿病包括兩種,一是指在患有糖尿病的基礎上妊娠,一是指妊娠過程中首次發生糖尿病,稱妊娠期糖尿病,均屬于高危妊娠[1]。據報道,本病的發生率約為1%[2]。現將筆者對30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共30例,均為2012年4月-2013年3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年齡25~33歲,平均27.6歲,糖尿病妊娠者24例,妊娠期糖尿病者6例,孕周28~39周,平均33.9周。全部患者均符合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臨床診斷,入院后,給予口服降糖藥和皮下注射胰島素以控制血糖,并予血糖監測,同時針對具體病情給予對癥治療。
1.2 臨床護理
1.2.1 產前護理 (1)健康教育,加強對妊娠期女性的健康教育工作,為其講解有關糖尿病的相關醫學知識,包括發病機制、并發癥、治療方法和藥物、低血糖反應及危害性等,同時告知有關妊娠的一些知識和注意事項等,使患者對妊娠和糖尿病有正確的認識,注意自我管理,合理飲食,適當運動,定期監測血糖,遵醫囑使用藥物治療,注意定期與負責醫生及護士聯系,便于醫護人員掌握其妊娠和糖尿病的情況。(2)飲食護理,控制飲食是糖尿病的基礎治療方法之一,其對維持血糖在正常范圍內具有重要作用,對于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尤為重要,因此要加強患者的飲食護理工作。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飲食原則為營養均衡,少食多餐,清淡、易消化,低熱量、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維生素、纖維素和礦物質,食物多樣化[3],以谷物和新鮮的蔬菜為主,適當食入一些低糖水果,如西紅柿、獼猴桃、火龍果等,蛋白的補充以瘦肉、蛋類、奶類為主。而對于辛辣、刺激、生冷、腥膻等食物則應忌食。(3)心理護理,本病患者因妊娠時間長,生理負擔重,加之合并糖尿病后,擔心糖尿病對自身及胎兒的健康帶來影響,使得本病患者易產生緊張、恐懼、焦慮不安、煩躁、抑郁,甚至絕望等不良心理[4]。因此,護士應給予積極有效的心理護理,首先應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給予關心、鼓勵和支持;其次,可給予音樂療法,為其播放節奏舒緩、柔和或患者喜歡的音樂,有助于使患者保持心情放松,消除不良心理;再次,可以請順利分娩的病例進行現身說法,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最后,應積極爭取家屬支持,鼓勵家屬尤其是配偶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使患者從容面對糖尿病和妊娠。
1.2.2 分娩中的護理 由于臨產前患者情緒波動大,以及疼痛的刺激,使得血糖水平變化很大,易出現低血糖反應,甚至酮癥酸中毒,因此應加強血糖、尿糖監測,并詳細記錄,通知醫生調整胰島素的用法和用量。臨產后應由專人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及頭暈、心慌、汗出等癥狀,胎心、胎動應每15 min聽取1次,同時注意宮縮和產程的進展情況。
1.2.3 產后護理 (1) 產婦護理,分娩后,由于產婦對胰島素的需要下降,故應注意調整胰島素的用量,避免發生低血糖反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監測血糖。告知患者注意臥床休息。加強產婦的口腔、會及泌尿道的護理工作,注意擦洗,勤換衣物,保持清潔,以防發生感染。囑患者每日按摩,保持乳汁的通暢。(2)新生兒護理,全部新生兒均按早產兒護理,清理呼吸道,加強保暖,給予吸氧,同時注意觀察呼吸情況、皮膚顏色和二便的情況。出生30 min后即給予喂食25%葡萄糖水,避免發生低血糖。加強新生兒臍部的護理工作,每天為其沐浴1次,保持皮膚的清潔干凈,避免發生感染。
2 結果
本組30例患者,23例正常分娩,7例剖宮產,娩出新生兒30例,其中1例巨大兒,1例低體重兒,全部產婦及新生兒未出現嚴重并發癥,無死亡,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時間為11.5 d。
3 討論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發生率逐年上升,其可引起酮癥酸中毒、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羊水過多,導致難產、產后出血,新生兒表現為巨大兒、死胎及畸形等,危害較大[5]。故對于妊娠女性,應及早發現并接受胰島素治療,可有效控制血糖,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同時,在治療的同時,應加強護理工作,如產前給予健康教育、飲食護理和心理護理等,產時注意監測血糖和生命體征,產后注意新生兒的護理,對于減少母嬰并發癥,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靳團娥.8例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及護理[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0,42(8):996.
[2] 范紅艷.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護理[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2,6(5):106.
[3] 張艷紅,葛薇.妊娠合并糖尿病26例護理體會[J].中外醫學研究,2011,9(5):60.
[4] 馬娟,于春景.妊娠期糖尿病的綜合護理[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25):46.
至今GDM的發病機制尚未達成共識,具體的發病機制依舊不清楚。相關研究表明GMD的發病與某些因素密切相關。具體的有:①妊娠狀態下,體內伴發的高水平皮質醇、孕酮及催乳素,產生胰島素抵抗狀態,繼而導致葡萄糖代謝能力的異常。②孕婦孕前肥胖是GDM發病的危險因素,相關報道表明孕前肥胖孕婦其糖尿病的發生率是正常孕婦的22.4倍。③GDM與相關遺傳因素、糖尿病家族史息息相關,有糖尿病家族史患者其子生糖尿病的幾率有所上升。④孕婦的自身體質以及其既往不良的孕產史,會增加孕婦發生糖尿病的幾率[4]。
2GDM的轉歸
GDM患者分娩后,發生糖尿病的幾率是正常對照組的4倍,其糖耐量不能回復正常,形成糖尿病[5]。如果妊娠期間患者高血糖需要胰島素才能控制,或者妊娠20周之前明確診斷糖尿病的孕婦,則其分娩后糖耐量持續異常的幾率較高,可以作為糖尿量異常的預測因素;如果口服糖耐量試驗4點時的血糖異常,或者GMD尤為嚴重,則其分娩后糖尿病的發生率較高,可以作為糖尿病的預測因素。
3孕婦適時篩查的重要性
孕婦在第一次產前檢查時,應該完成全部的檢查項目,明確有無GDM的危險性因素。對于肥胖、糖尿病家族史及尿糖檢查陽性的孕婦,作為高危險孕婦,在早期進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孕婦在第一次產檢篩查時陰性時,在孕24-28周及32-36周期間需再次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進一步檢測明確病情。
4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護理措施
4.1心理護理
孕婦本身是一個特殊的人群,各種因素影響孕婦的心理上有一定程度上的異常。當知曉患有糖尿病后,心理上再受一重壓力,出現或加重抑郁、焦慮、恐懼、緊張等不良情緒。有報道,妊娠糖尿病孕婦抑郁焦慮的發病率為25.6%,發病率較正常孕婦顯著升高。不良的心理情緒,引起體內一系列激素的分泌異常,升高血糖,進一步加重病情,如此造成一種惡性循環。護理人員應該重視妊娠糖尿病孕婦的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多于孕婦溝通,掌握其心理問題,并根據個人的自身情況包括文化程度、認知能力以及個性方面,采取適宜的護理手段,關心體貼孕婦,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進行糖尿病健康宣教,讓孕婦及家屬了解妊娠期糖尿病的相關知識,引起孕婦本身的重視,且了解妊娠糖尿病的可控性;采取疏導、解釋、安慰等心理措施,消除孕婦的不良情緒,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主動配合醫療。
4.2個體飲食及營養指導
飲食控制是妊娠糖尿病患者的重要的基礎措施[6]。大部分的妊娠糖尿病患者進行合理的飲食治療,調整飲食結構能控制血糖為適宜水平,且不會引起胎兒的生長發育。妊娠糖尿病患者的飲食,以提供妊娠正常熱量及營養且不產生體內高血糖為基礎。具體的指導方式有:①個體飲食方案,評估患者病情、孕前體重、體力活動的強度、營養狀況、胰島素用量及胎兒的發育情況,根據不同的個體,調整飲食結果,制定個體化飲食方案;②避免進食含糖食物,建議患者多食用粗糧、綠色蔬菜、高纖維食物及含糖量低的水果,補充足量的維生素、微量元素及無機鹽,避免進食油膩不消化食物,避免飲酒吸煙;③少量多餐,建議孕婦增加進餐次數,減少進食量,保證定時定量進食,控制空腹及餐后血糖以適宜水平,減少早餐的碳水化合物的攝取;④指導孕婦及其家屬簡易食品交換法,使得飲食結構合理化,家屬和孕婦共同參與。
4.3運動指導
運動指導是糖尿病治療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進行適當的運動鍛煉,能增加機體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促進肌細胞對葡萄糖的吸收利用,還能促進藥物的利用[7]。此外,運動鍛煉,利于孕期體重的控制,運動方式及運動的控制具體為:孕婦不適宜行劇烈運動,應進行舒緩的運動項目,如散步或做操等;運動時間不宜太長造成疲累,也不能太短起不到運動效果,宜每周進行3-4次,每次半小時左右,最后在餐后一小時進行,促進肌細胞吸收葡萄糖;運動時,避免在寒冷或酷熱的時候進行室外運動,惡劣天氣時避免外出;運動時隨身附帶餅干、糖果之類,避免低血糖的發生。
4.4藥物護理
飲食療法、運動療法、健康宣教不能很好控制血糖時,實行藥物控制血糖。一般選用胰島素來控制血糖,因口服降糖藥能通過胎盤屏障,影響胎兒的發育。在胰島素治療時,選擇中短效人胰島素,劑量應根據個體病情情況調整,做到高度個體化[8]。住院期間,應監測空腹、三餐后2h及睡前的血糖水平,明確血糖控制情況,以便調整胰島素劑量。告知患者及家屬,胰島素應用注意事項,避免低血糖的發生。囑患者、家屬注意觀察,患者有無大汗、全身乏力、萎靡等情況發生,指導其出現類似情況及時給予糖果、餅干等,告知醫護人員及時處理。出院宣教時,再次交待藥物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4.5加強孕婦及胎兒的監測
教會孕婦自行監測血糖,采用簡易血糖儀進行檢查。糖尿病控制欠佳,病情嚴重的患者,還需定期檢測腎功能、尿蛋白及血脂情況。一般孕婦的血糖控制水平以空腹血糖在3.3-5.0mmol/L為宜,餐前血糖以3.3-5.8mmol/L較佳,餐后2h血糖在4.4-6.7mmol/L為佳。孕婦根據自身血糖檢測情況,對照正常達標標準,評估自身血糖控制情況,出現異常即醫院隨診[9]。
妊娠糖尿病孕婦,體內高血糖能透過胎盤屏障,造成巨大胎兒、新生兒低血糖、胎兒宮內缺氧以及呼吸窘迫綜合征。妊娠糖尿病對孕婦、胎兒均造成一定的影響,故孕期應定期產檢,進行胎兒監護明確母體及胎兒的情況。早中孕期宜兩周進行一次產檢,孕28周后每周進行一次產檢,孕30周后需更加嚴密監測,每日監測胎動情況,明確胎兒有無缺氧情況發生。出現異常及時就診。
4.6分娩方式及時間的選擇
妊娠糖尿病孕婦,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況下,選擇陰道分娩;血糖控制欠佳,嚴重不穩定時,需嚴密監測病情,在胎兒偏大的情況下,選擇剖宮產。糖尿病不是妊娠孕婦選擇剖宮產的指征。分娩時間主要根據孕婦及胎兒的具體情況決定。一般正常情況下,胎兒肺部成熟后,選擇孕37-40周分娩為宜。若病情嚴重,血糖控制不佳,或者伴發其余嚴重并發癥的情況下,應及時終止妊娠。
4.7新生兒護理
注意觀察病情,妊娠糖尿病孕婦分娩的新生兒按照高危兒進行護理。新生兒給予吸氧,檢查生命體征、體溫、體重、皮膚顏色及大小便情況,并及時記錄。注意新生兒保暖,一般以室溫為24℃為宜,處于中溫度環境,避免新生兒低血糖。出生后6h小時監測新生兒血糖,根據血糖值調整喂哺情況[10]。新生兒做好一般護理,保持皮膚清潔尤其是臍部,防止皮膚感染。
【摘要】目的探討護理干預對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婦妊娠結局的影響。方法對在我院分娩前產檢發現的GDM患者40例定為觀察組并從發現日開始進行規范的護理干預,與對照組40例未進行護理干預GDM患者進行比較(其中34例系分娩時發現糖尿病、6例由于自身原因未接受規范護理干預),觀察兩組孕婦妊高癥、胎兒窘迫、泌尿系感染、早產、產后出血、剖宮產率等。結果觀察組GDM孕婦妊娠結局良好,孕婦妊高癥、胎兒窘迫、泌尿系感染、早產、產后出血、剖宮產率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孕婦進行規范的護理干預,可降低孕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婦的母嬰并發癥。
【關鍵詞】妊娠期糖尿病 護理干預 妊娠結局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07.036
妊娠合并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mellitus,GDM)是指妊娠期首次發生或發現的糖尿病,包含了一部分妊娠前已患有糖尿病但孕期首次被診斷的患者,世界衛生組織WHO將GDM列為糖尿病的一個獨立類型。我國妊娠合并糖尿病(GDM)發生率1%~5%,近年來有明顯升高趨勢 。GDM屬高危妊娠,對母兒圍生期均有危害[1-2]。我們從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分娩前產檢發現的GDM患者40例定為觀察組并從發現日開始進行規范的護理干預,與對照組40例未進行護理干預GDM患者(其中34例系分娩時發現糖尿病、6例由于自身原因未接受規范護理干預)進行比較分析,做好GDM孕婦孕期保健,加強GDM孕婦管理,對降低GDM孕婦母嬰并發癥、保證母嬰的安全十分重要。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3年12月對在我院分娩前產檢發現的GDM患者40例定為觀察組并從發現日開始進行規范的護理干預,與對照組40例未進行護理干預GDM患者進行比較(其中34例系分娩時發現糖尿病、6例由于自身原因未接受規范護理干預),兩組孕婦平均年齡、平均孕周、孕次等一般情況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1.2護理干預方法
觀察組護理干預方法自產檢發現GDM之日起即進行心理疏導、飲食指導、運動調理、胰島素治療的護理以及圍生期的產前、產中、產后等系統的護理干預,具體如下1.2.1~1.3.7項所述的系統規范的護理干預;對照組至分娩時發現GDM才做如下1.3.3~1.3.7項所述的相關處理。
1.2.1血糖控制標準根據樂杰編7版《婦產科學》和《妊娠合并糖尿病臨床診斷與治療推薦指南(草案)》指定的標準,控制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婦的血糖。血糖控制良好的標準為:每日3餐前空腹血糖3.3~5.8 mmol/L,餐后2 h血糖<6.7 mmol/L,夜間血糖4.4~6.7 mmol/L[2-4]。
1.2.2心理疏導糖尿病是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其病程長,一方面,有的GDM孕婦對降糖不重視,有的GDM孕婦急于求成,導致血糖控制不理想;另一方面,由于糖尿病本身的病理生理改變和使用胰島素藥物治療,GDM孕婦大多數都有恐懼心理,擔心胎兒發育異常、畸形、早產、胎死等,常有焦慮情緒[2-4]。因此要向孕婦及其家屬講解GDM的防治保健知識,消除GDM產婦及家屬的思想顧慮,取得患者及家屬的積極配合,使GDM產婦保持健康、舒適、愉悅的良好心態。
1.2.3飲食指導糖尿病孕婦的飲食控制可適當放寬,以免胎兒營養不良或發生酮癥而危害胎兒[2-4]。科學合理的均衡飲食、規律飲食是治療糖尿病的關鍵,所以在治療過程中我們不能主觀隨意,也不能限制過嚴,一點碳水化合物也不敢吃,反而加重病情,甚至出現酮癥。應根據自己的病情、體重、身高,嚴格地進行計算,在控制總熱量的前提下科學地、合理地安排好飲食,達到既滿足糖尿病人體最低需要,又能控制總熱量的目的。飲食應定時、定量、少量多餐,根據孕婦的體重、活動量、孕周計算每天的總熱量,其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的比例分別為55%~60%、15%~20%、20%~25%,以達到正常血糖水平而孕婦又無饑餓感為最佳。多選用富含蛋白質、維生素類粗雜糧類食物,如大豆制品、玉米面、蕎面、含水分較多的瓜果、蔬菜等,同時相應控制主食量,忌高糖飲食,限制含糖量高的食物[4-5]。
1.2.4運動調理除了有其他妊娠合并癥并且需要臥床保胎的孕婦患者不宜運動外,通常情況下,孕婦應該堅持每天1 h左右的室外輕度運動,如太極拳、中速步行等,還可以適當地做家務,另外還要保證每一項運動都不應該使孕婦產生疲勞感。輕度的運動能夠提高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進而控制血糖,同時增強了孕婦的體質,有利于妊娠期孕婦的體重控制。所以根據自身身體情況個體化的合理的運動,如慢跑、散步、孕期體操等輕體力活動,以輕松舒適不感覺疲乏為主[4-5],要堅持天天活動。
1.2.5胰島素治療的護理凡GDM孕婦,無論1型糖尿病還是2型糖尿病均需應用胰島素治療;妊娠期糖尿病若空腹血糖多次>5.8 mmol/L或餐后高血糖經飲食治療 1~2 w后血糖控制仍不滿意,以及有關檢測提示胰島功能受損,如果出現糖尿病急性并發癥,如酮血癥、酮癥酸中毒或重度感染等應激狀態時血糖顯著升高者等情況都需要胰島素治療,具體治療方案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對于妊娠糖尿病如何使用胰島素要注意的就是,妊娠期糖尿病不可使用口服降糖藥,以免對胎兒構成不利影響。胰島素是妊娠期糖尿病的主要用藥。其用藥原則是不宜使用長效胰島素,以選擇中、短效胰島素在餐前使用為宜。目前胰島素主要有三大種類:即動物型胰島素,單組份胰島素和基因重組人胰島素,與動物胰島素相比,基因重組人胰島素制劑效果好,生物利用率高,平均劑量可降低20%,且皮下注射吸收快,免疫源性低,較少誘發胰島素抗體產生,副作用小。因此,使用胰島素治療妊娠糖尿病以選擇人胰島素如諾和靈或優必林為宜。要教會GDM孕婦胰島素的正確使用方法:胰島素注射部位有上臂外側、臀肌上部、大腿前外側、腹部(非孕期),采用皮下注射法。開啟的胰島素需冷藏于冰箱內,用于靜脈滴注24 h內有效,皮下注射可保存30天。使用混合胰島素時先抽短效,再抽長效,并充分搖勻。用1 ml注射器注射,在餐前30 min注射,劑量要力求準確,以防止發生低血糖反應 [3-5]。同時還要注意使用胰島素的副作用:如患者出現虛脫、出汗、心慌、手抖等癥狀時,應考慮到低血糖的可能,囑病人喝糖水或進食,同時監測血糖,酌情用50%葡萄糖液40~60 ml靜脈注射。注射胰島素的過程中要經常檢查注射部位有無紅腫硬結和疼痛等,并觀察有無全身反應[4] 。
1.3圍生期監護
1.3.1產前監測經常進行尿常規、尿糖、血糖、血生化的監測,并注意血壓、蛋白尿、尿酮體、水腫情況,定期做B超檢查以了解胎兒情況,注意胎兒發育情況。妊娠28 w前每月1次,孕28~36 w每2周一次,36 w以后每周一次,如發現有異常情況則根據病情增加產前檢查次數[4-5],并依據產前監測情況決定是否住院治療。
1.3.2分娩時機分娩時機的把握原則: ①無妊娠并發癥的GDM孕39 w左右收入院,嚴密監測下,可按產科常規到預產期終止妊娠。②應用胰島素治療的GDM孕婦,如果血糖控制良好,孕37~38 w收住院,妊娠38 w后,孕38~39 w終止妊娠。③糖尿病伴微血管病變者,孕36 w后入院,促胎兒肺成熟后及時終止妊娠。 ④并發子癇前期、羊水過多、胎盤功能不全者或者有死胎、死產史,根據胎兒肺發育成熟后及早終止妊娠[4]。
1.3.3分娩方式:分自然分娩和剖宮產兩種。糖尿病本身不是決定剖宮產的指征,凡是伴有糖尿病伴微血管病變、合并重度子癇前期或胎兒生長受限( FGR) 、胎位異常、胎兒窘迫、巨大胎兒、剖宮產史、既往死胎、死產史的GDM孕婦應當選擇剖宮產;其他無特殊情況的可選擇自然分娩,但要制定分娩計劃,密切監測孕婦血糖、宮縮、胎心變化,避免發生意外情況。
1.3.4產中及產后胰島素的應用擇期剖宮產或臨產后,應停用皮下注射胰島素,改用靜脈注射胰島素,密切監測產程中血糖,每1 h監測血糖1次,將血糖控制在4.4 ~6.7 mmoL/L[2]。應注意給予持續吸氧,嚴密監測血糖、宮縮變化,防止產程延長,避免發生酮癥酸中毒,嚴密監測胎心變化,及時發現胎兒宮內窘迫,做好新生兒窒息的搶救準備工作[3-5]。
1.3.5新生兒護理GDM產婦的新生兒抵抗力較弱,醫護人員應嚴格無菌化操作,按照早產兒的護理要求進行。注意產房的溫度,必要時應讓其間歇吸氧。產后母體的血糖供應中斷,再加上新生兒自身分泌的胰島素作用,因此極易發生低血糖的癥狀。為了避免低血糖的發生,出生后半小時開始應定時服用25%葡萄糖溶液10~30 ml,每次間隔4 h,必要時靜脈注射10%GS 30~40 ml。加強喂養指導,還要密切觀察新生兒的各項生命體征,及時發現并處理好嬰兒的低血鈣、紅細胞增多癥、肺透明膜病、高膽紅素血癥及其他的并發癥。保持新生兒皮膚清潔,預防皮膚與臍部的感染。保持母嬰的病房內空氣新鮮,防止呼吸道感染。
1.3.6產褥期護理GDM產婦由于胎盤娩出,胎盤分泌的抗胰島素的激素(如孕激素、雌性激素、胎盤生乳素等)隨之下降,很容易導致產婦產后失血、體液丟失,以及低血糖的情況發生,觀察有無面色蒼白、心跳過速、盜汗等低血糖表現,GDM產婦產后應密切監測血糖的變化,根據具體情況及時調整胰島素用量,叮囑患者合理飲食、放松心情、注意休息。在生產之后,患者的免疫力普遍較差,要全面預防相關的婦科炎癥的發生,加強衛生宣教,鼓勵母乳喂養,注意乳房的護理;鼓勵產婦做好個人衛生,勤換內褲,避免交叉感染一般情況下,用5%碘伏消毒外陰,每日2次,嚴防產后低血糖和產后大出血以及產褥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4-6]。
1.3.7出院指導做好出院指導,囑患者定期到婦產科和內科復查,及早發現異常,減少對機體的損害。按照產前常規方法控制血糖,定期檢查、及時隨診,將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以減少糖尿病慢性病變和并發癥的發生[4-6]。
1.4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孕婦妊高癥、胎兒窘迫、泌尿系感染、早產、產后出血、剖宮產率等。
1.5統計學方法
用spss 12.0統計軟件,采用方差分析及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護理干預組)GDM孕婦妊娠結局良好,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孕婦妊高癥、胎兒窘迫、泌尿系感染、早產、產后出血、剖宮產率與對照組(非護理干預)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3.1GDM是一種嚴重危害母兒健康的妊娠合并癥,應采取積極措施預防治療,否則造成嚴重的后果,本研究結果也驗證了未經護理干預的GDM孕婦妊娠母嬰并發癥如妊高癥、感染、早產、產后出血等均明顯高于觀察組[3][7]。
3.2GDM對孕婦來說,它可導致高血糖、高血壓及先兆子癇等病變。對胎兒來說,它可直接導致流產、宮內發育遲緩,畸形兒、巨大胎兒及低體重兒的幾率增加,還可能出現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低血糖、呼吸窘迫綜合征等多種新生兒合并癥。“所有孕婦都應在妊娠24~28 w進行糖尿病篩查;超過35歲、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有不良孕產史的孕婦屬于高危人群,需要更早糖尿病篩查[3][6]。
3.3早期對GDM孕婦進行規范的護理干預,可以明顯降低母嬰合并癥,保障母嬰安全。韓瑞鳳、劉溯也認為對血糖異常的孕婦給予早期、及時的干預和管理可以降低產科并發癥,改善圍生兒預后,改善GDM孕婦妊娠結局[3][7]。因此,應普及GDM的相關知識,讓廣大孕婦認識GDM的危害性,以及規范系統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7],實施社區護理干預[8],必要時住院治療,或者醫院結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聯合管理妊娠期糖尿病孕婦,可進一步減少糖尿病孕婦及圍生兒并發癥[9]。
總之,對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孕婦進行規范的護理干預,可改善GDM孕婦的妊娠結局,可降低GDM孕婦的母嬰并發癥。
參考文獻
[1]樂杰.婦產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50-154.
[2]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產科學組.妊娠合并糖尿病臨床診斷與治療推薦指南(草案) [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7,42(6):426-427.
[3]王美記,牛建民,溫濟英,等.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婦管理對妊娠結局的影響[J].廣東醫學,2009,30(6):900-901.
[4]尚妍,,陳紅.妊娠并發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及護理體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22):209-210.
[5]雷桔紅,劉冬菊.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及護理體會[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6,5(6):780-781.
[6]趙秦玲,叢金松,宋金霞.糖尿病母親嬰兒合并癥的臨床觀察和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2,9:688.
[7]孫宗花.妊娠期糖尿病對妊娠結局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08,23:3234-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