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環境衛生學重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公共場所建設項目預防性衛生學評價審查的政策環境分析
2.我國非預防醫學專業預防醫學的教學改革
3.TBL教學法在營養與食品衛生學課程整合中的改革與應用
4.推動衛生學教學改革,培養實用型基層衛生人才
5.對氟作業現場進行的職業衛生學調查的分析
6.設計性實驗在環境衛生學實驗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
7.新生兒洗浴游泳中心醫院感染危險因素與預防控制措施
8.分子生物學技能在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研究生培養中的作用分析
9.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信息系統建設與應用
10.贛南醫學院重點建設學科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學科
11.全國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共衛生人力資源調查分析
12.治療室血液透析室環境衛生學標準的探討
13. 淺議醫學專業的預防醫學教育
14.南極勞動衛生學考察
15.全科醫生小詞典——預防醫學與臨床預防
16.八十年代軍隊刊物發表的部分衛生學文獻題錄索引
17.持續質量改進在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中的應用
18.關于開展食品安全與衛生學雙語教學的幾點構想
19.環境衛生學的內容和當前的任務
20.斗山覆銅板工廠職業危害因素預防情況調查
21.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現狀及預防控制措施
22.濟寧市城鄉中小學校新建校舍及設備的衛生學調查
23.1998~1999年黑龍江省出口雞肉衛生學分析
24.醫學專業衛生學現場實驗教學
25.現代蘇聯的環境衛生學
26.中日勞動衛生學專題討論會簡況
27.蘇聯放射衛生學的基本總結和發展遠景
28.加強中等衛校預防醫學教育的設想
29.蘇聯對培養未來的衛生學家和流行病學家專業素質要求
30.貴州省首例人禽流感醫院感染預防控制
31.我國環境衛生學核心期刊初步調查
32.俄學者論現代軍隊衛生學的方法學問題
33.以案例為中心,培養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公共衛生思維的教學實踐
34.地下汽車庫空氣質量的調查與預防性衛生監督探討
35.加強護理管理有效控制與預防醫院感染
36.基于“標準預防”的維和二級醫院職業防護
37.蘇州工業園區托幼機構的預防性消毒效果
38.預防醫學實驗教學改革探討
39.加強院感知識培訓 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
40.關于預防性職業衛生監督
41.南昌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學科人才建設實踐與思考
42.非預防醫學專業醫學生進行預防醫學考試反映出的問題初探
43.以學生為中心的環境衛生學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與思考
44.任務教學法在軍隊環境衛生學教學中的實踐
45.PBL教學法在預防醫學本科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46.關于多重耐藥菌患者感染現狀及預防控制措施
47.某酒店客房層空調系統竣工驗收衛生學評價
48.啟發式教學在衛生學課程中的應用
49.做好疾病預防控制檔案開發利用工作的三個基礎
50.衛生學預評價在某醫院建設項目中的應用分析
51.預防醫學、衛生學核心期刊互引分析
52.針對預防醫學本科生環境衛生學課程教學設計的思考
53.構建預防醫學與放射衛生學實驗教學新體系的探討
54.校園暴力和公共衛生學預防
55.2006年-2010年中國部分地區高校預防醫學、衛生學二級學科科技論文統計分析
56.預防醫學專業環境衛生學教學改革與思考
57.省級精品課程《環境衛生學》建設對提高預防醫學本科生創新能力的作用
58.從期刊的文獻計量指標變化看預防醫學和衛生學期刊的進步
59.PBL教學模式在非預防醫學專業衛生學教學中的應用
60.預防醫學中環境衛生學教學實踐與體會
61.預防醫學專業環境衛生學教學改革初探
62.在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教學和科研中培養預防醫學本科生的科研實踐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
63.中華醫學會江蘇分會預防醫學學會兒少衛生學組成立
64.預防醫學專業“兒童少年衛生學”本科教材建設歷程與新版教材特點
65.浸取硫酸鋅預防砷化氫中毒措施的衛生學評價
66.預防醫學、衛生學核心期刊及檢索工具介紹
67.施工監督在預防性衛生監督中的衛生學意義
68.預防醫學衛生學英文文獻中有關詞語的漢譯探討
69.非預防醫學專業衛生學設計性實驗的實踐及效果分析
70.預防醫學與衛生學
71.用循證醫學思想指導非預防醫學專業的衛生學教學
72.2007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預防醫學與衛生學類期刊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排序表”
73.預防醫學、衛生學
74.預防性衛生監督信息管理與衛生學評價可視化系統的研制
75.南昌市建設項目集中空調通風系統預防性衛生學評價分析
76.預防醫學、衛生學類核心期刊《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被引量分析
77.大連市某大型超市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竣工驗收預防性衛生學評價
78.啟發式教學在非預防醫學專業衛生學中的應用及其效果評價
79.公共場所預防性衛生審核及衛生學評價要點分析
80.《環境衛生學雜志》編輯部與《疾病預防控制通報》雜志編輯部合作交流
81.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專利申請報導
82.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環境衛生學》實踐技能考核指標設計
83.關于預防性衛生學評價的探討
84.預防醫學與公共衛生學進展
85.預防醫學專業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教學改革的實踐和探索
86.聯黎臨時部隊衛生學和野戰預防醫學的組織和實施
87.分析兒童少年衛生學在學校常見病預防中的重要性
88.預防醫學長學制學生對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實驗課程設置的調查研究
89.預防醫學本科《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實驗教學改革
90.談如何提高非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學習《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的興趣
91.非預防醫學專業《衛生學》教學效果的調查報告
92.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對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知識需求與課程設置的調查研究
93.非預防醫學專業營養與食品衛生學選修課教學及課程優化研究
94.公共場所建設項目預防性衛生學評價審查的政策環境分析
95.非預防醫學專業《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教學方法的探討
96.預防醫學專業本科生《環境衛生學》專業課程教學現狀調查
97.軌道交通公共場所預防性衛生學評價相關技術的研究
98.我國預防醫學與衛生學期刊引用網絡分析
關鍵詞: 公共衛生
1 食品衛生
食品衛生是指“為確保食品安全性和適合性在食物鏈的所有階段必須采取的一切條件和措施”。從狹義上講,食品衛生是指食品干凈、未被細菌污染,不使人致病。食品衛生只是食品安全的一個部分。食品安全與食品衛生在公共管理方面的差異也比較明顯。
2 環境衛生
環境衛生是研究自然環境和生活環境與人群健康的關系,揭示環境因素對人群健康影響的發生、發展規律,為充分利用環境有益因素和控制有害環境因素提出衛生要求和預防對策,增進人體健康,提高整體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學。
環境衛生是預防醫學的二級學科和主干課程,現屬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科,是預防醫學學生的必修課。環境衛生學是預防醫學與環境科學相互結合的學科,并與許多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涵蓋領域比較廣闊。(1)環境衛生學的基本理論,如人類自然環境和生活環境的基本特征、人與環境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環境與機體的相互作用、人對環境有害因素反應的特征等;(2)環境與健康關系的研究方法及應用,包括環境流行病學研究方法和環境毒理學研究方法,先進的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在環境污染物在細胞水平、蛋白質水平及基因水平上相互作用研究的應用;(3)自然環境與健康的關系,如大氣衛生、水體衛生、飲用水衛生和土壤衛生;(4)生活環境與健康的關系,如住宅與公共場所衛生、城鄉規劃衛生、家用化學品衛生;(5)環境相關疾病,如環境污染與公害病、環境污染與致癌、致畸、致突變危害、微量元素與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等;(6)環境質量評價的理論和方法,科學闡述環境質量與人群健康的關系。
3 勞動衛生
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是預防醫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旨在研究勞動條件對健康的影響。通過改善勞動條件,創造安全、衛生、滿意和高效的作業環境,提高勞動者的職業生活質量。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的研究和服務對象應包括個體、人群及其所處環境。個體是群體的基礎,對職業人群中個體健康狀況和異常發病現象的觀察,常能獲得職業性有害因素對該人群潛在危害的證據。同時,充分了解人群所處環境狀況,才能判斷疾病與環境間的聯系。所以,對個體、群體和環境的研究,三者缺一不可。
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的任務:首先,是識別、評價、預測和控制不良勞動條件中存在的職業性有害因素,以防止其對勞動者健康的損害;其次,是對職業性疾病的受損者進行早期檢測、診斷和處理,促使其盡早康復。
4 學校衛生
學校衛生的主要任務是:監測學生健康狀況;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改善學校衛生環境和教學衛生條件;加強對傳染病、學生常見病的預防和治療。
主要內容包括:監測學生的健康狀況。對學生進行各項身心發育指標、疾病發生、發展狀況進行動態的觀察、記錄、分析,掌握學生的生長發育特點和規律,從中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的對策或方案,最終達到保證學生健康發育成長的目的。
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健康教育的內容有:個人衛生環境衛生、青少年生長發育常識、營養衛生、生理衛生保健、心理衛生保健、常見病、多發病防治常識等。常用的形式有:黑板報、宣傳畫、廣播電視、知識競賽活動、課堂授課、專題講座、檢查評比等。
改善學校衛生環境和教學衛生條件。環境衛生是指學生學習、生活、運動、休息的所有場所,重點是教室、寢室、食堂、廁所及運動場。基本衛生標準是干凈、整潔、文明優雅、要求環境噪聲、通風、采光、照明、教室建筑、黑板桌椅等設施符合國家的有關標準。
的意見》(桂教衛[2007]11號)、進一步優化全校師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環境,推動安全、文明、衛生、和諧新校園建設,切實把“城鄉清潔工程”真正辦成師生的民心工程,學校的信心工程,校園的管理工程,發展的環境工程和干部的作風工程,現結合我校的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保障師生員工的身體健康為根本出發點,以“衛生學校”創建活動為載體,以改善校園環境衛生狀況,加強食品衛生和飲用水安全為重點,全面深入實施“城鄉清潔工程”,建立健全治理校園“臟亂差”現象的長效管理機制,從整體上進一步提高師生員工文明與環境衛生素質,建設安全、文明、衛生、和諧新校園。
二、工作目標:
2007年上半年,要求全面消滅“臟亂差”現象,達到“衛生合格學校”標準。通過努力,使學校衛生工作管理水平明顯提高,師生員工的文明衛生意識明顯增強和健康水平、衛生素質明顯提高,校園環境衛生明顯改善。
三、工作重點:
(一)完善、健全衛生管理制度。
成立學校“城鄉清潔工程”領導小組。完善健全衛生制度、保潔制度、食堂衛生制度、廁所衛生制度、預防傳染病制度、土法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制度等等。
(二)校園環境整潔有序。
1、校園整潔。校內道路、公共場所(教室、實驗室、學生宿舍)保持整潔,無亂扔煙頭、紙屑、瓜果皮核,亂倒垃圾、污水、污物,隨地吐痰現象存在;樓道、樓梯、扶手、欄桿干凈無積灰;花壇、草坪無垃圾;校園設置規范的垃圾桶,垃圾桶周邊無散落垃圾和積留污水,無惡臭;校園內車輛在指定區域停放整齊。
2、設施規范。學校圍墻及時維修,保持完整。重新更換學生守則、學生行為規范牌。校園內無亂搭、亂蓋、亂曬現象,無違章搭蓋物。
3、室內整潔。教室內布置規范,課桌椅整齊;辦公室值班室擺設整齊;功能室儀器設備安置有序,無灰塵;學生宿舍內務整潔美觀,物品擺放整齊,門窗完整,床架牢固、安全、物品擺放整齊,內設衛生間清潔無異味。室內地面無垃圾,墻壁無污物,門、窗、燈具、風扇無灰塵,天花板無蜘蛛網,無亂堆亂放現象。
4、廁所衛生。廁所內無明顯污垢、異味。
5、秩序良好。嚴格落實門前“三包”。校園門口無亂停亂放現象,無違法小廣告,地面常保持干凈衛生。完善健全門衛值班制度,校內及周邊治安巡邏制度,防止閑雜人員進入校園,校內及校門口無亂擺亂賣現象。校內嚴禁放養家禽和家畜。嚴禁在校園內外組織師生從事有毒、污染環境的實習和生產勞動,嚴禁在校園內從事封建迷信活動和“”等組織活動。
(三)食品安全衛生清潔:
1、學校食堂、出售食品小賣部必須執有食品衛生許可證,所有從業人員必須持有健康證、衛生知識培訓合格證上崗。
2、學校食堂完善健全各項衛生管理制度并上墻,配備專職食品衛生管理人員對食堂的衛生安全工作進行管理。
3、學校食堂應保持環境衛生干凈整潔,每次供餐后及時進行清掃;保持空氣清新,地面、桌椅清潔衛生。
四、師生飲用水衛生安全
1、完善學校飲用水衛生管理制度,配備專職人員負責飲用水衛生管理工作。
2、學校自備水源,必須定期清洗和消毒,每學期定期進行水質檢測,并保存檢測記錄和檢測報告。
3、加強開水供應衛生安全管理,各班使用的茶水桶應加蓋上鎖,龍頭設備完好無損,并定期進行清洗消毒。
(五)加強健康教育
1、學校要按規定開設健康教育課。
2、利用各種形式開展健康教育,有固定的宣傳教育欄,定期更換內容。
3、全校師生掌握基本衛生知識,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無隨地吐痰,亂扔果皮紙屑,喝生水等不良習慣。
四、工作措施
(一)、成立工作領導小組
學校成立實施“城鄉清潔工程”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指導、協調、督促、檢查學校各部門衛生工作。
(二)、實行通報制和問責制
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和不定期地對個部門工作進行督查,對工作不到位的及時通報,對工作不負責任給學校整體衛生工作造成影響的相關部門人員給予問責處理。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強領導,提高認識。
充分認識實施“城鄉清潔工程”的重大意義,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切實加強對“城鄉清潔工程”實施工作和“衛生學校”創建活動的組織領導,將實施“城鄉清潔工程”,開展“衛生學校”創建活動列入學校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為實施“城鄉清潔工程”,開展“衛生學校”創建活動提供必要的經費保障。
(二)廣泛宣傳,全員參與
一、加強了領導,成立了校園環境衛生專項工作領導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領導組明確了職責與分工,認真分析了我校環境衛生方面的現狀,提出了明確的工作重點和目標,制定了相應的措施和辦法,將校園環境衛生納入到年終考核當中,促使環境衛生抓緊、抓實。
二、加強了宣傳和教育,學習貫徹文件精神
領導機構成立了以后,充分利用教師會、校會、班會等平臺,向全校師生進行保持校園清潔的宣傳和教育,使師生的校園衛生意識得到加強和提高,全校師生紛紛行動起來,使得文件精神得到了深入的貫徹。
三、反復自查,集中整治
本期以來,我校對校園環境衛生進行了三次專項整治,組織全體教職工認真排查,確保校園衛生無死角,堅決杜絕校園臟、亂、差等不良現象,此外,由少先隊牽頭成立了校園衛生學生檢查委員會,利用課間對各班衛生情況進行了檢查。由教導處組織教師對各班衛生情況進行評比,從而使衛生工作的長期開展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四、加強教育,讓全校學生樹立衛生意識。充分利用衛生與保健課和主題班會等渠道,教育學生愛清潔,講衛生,勤洗衣服勤洗手,并利用校會向學生講解講衛生的重要性,講衛生與防疾病的關系,衛生與健康的關系,使學生真正做到自覺講衛生、愛清潔。
五、加強監督機制,使清潔保持每一天,利用思品課向學生進行講文明、不亂扔垃圾的教育,評選“文明小標兵”,評選“衛生示范班”,確保校園清潔。
六、加強了食品衛生的監控。
學前衛生學是高等職業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基礎、骨干、核心課程之一,與“學前教育學”、“學前心理學”并稱“三學”。學前衛生學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培養本專業學生高素質、強實踐的重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專業基礎課程,在完成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學前衛生學作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課程,是學前教育學、學前心理學等的前沿課程。學前衛生學主要圍繞學前兒童以及托幼機構的衛生與保健各項工作重點,將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展開論述,為本專業學生全面理解幼兒園保、教育工作,提升學生保、教育理論素養,并形成運用理論聯系實際,分析教育現象、解決教育問題的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對后續的學前教育學、學前心理學以及幼兒園活動設計與實踐等課程的學習起著一定的過渡作用。
基于學前衛生學課程的重要地位和高職高專學生的職業性,結合當前學前教育新形勢、新要求,在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的學前衛生學課程教學中,要有重點的處理好與課程相關的幾方面問題。
1 要做到與《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相銜接
幼兒園教師的質量決定學前教育的質量。“國十條”和劉延東國務委員的講話都強調:造就一支師德高尚、熱愛兒童、業務精良、結構合理的幼兒園教師隊伍,是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關鍵。
(1)《專業標準》基本理念
《專業標準》的基本理念為:幼兒為本,師德為先,能力為重,終身學習。這些基本理念充分反映了幼兒園教師的職業特點和價值取向、基本信念。其中,能力為重的理念強調幼兒園教師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專業”的能力確保保教工作的科學性,并在實踐中通過研究和學習不斷提高專業能力。
(2)《專業標準》中和學前衛生學相關要求
《專業標準》中,在對待幼兒保育和教育的態度和行為方面,提到了注重保教結合,這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則。《專業標準》明確提出要高度重視幼兒的生命與健康,并從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三個層面全面提出了要求,提出:要熟知幼兒園的安全應急預案,掌握意外事故和危急情況下幼兒安全防護與救助的基本方法。在專業能力層面,要求教師能有效保護幼兒,及時處理幼兒的常見意外事故,危急情況下優先救護幼兒等。
幼兒園教育貫穿于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保教結合”是幼兒園教育的基本原則。幼兒園環境的創設、利用,一日生活各個環節的組織和保育,游戲活動的支持與引導,教育活動的計劃與實施,都是幼兒園日常保教工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因此,這四個方面也成為《專業標準》中教師專業能力結構的基本內容。而這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保”的能力培養,在職前教育中主要依靠在學前衛生學的課程教學過程中實現。
2 要做到與學前教育崗位“零距離”
“零距離”上崗是現代經濟社會和企業發展對職業教育提出的辦學理念和教育思想,是高職高專院校及時跟蹤人才市場需求的變化、主動適應行業和區域經濟的迫切需要。從學前衛生學課程來說,要實現相關職業能力培養的“零距離”,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建設具有雙師素質的學前衛生學任課教師團隊
任課教師的能力和素質直接決定“零距離”上崗人才培養質量,為了適應“零距離”上崗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加強任課教師隊伍的能力建設,要求每位教師定期到學前教育機構實踐,鼓勵教師指導、參與、承擔學前教育相關課題研究,引導任課教師為學前教育機構服務,重視任課教師的繼續教育,提高任課教師的綜合素質與教學能力。
(2)推進課程教學改革
按照“零距離”上崗的要求,需要突出學前衛生學課程教學的能力目標,加強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做到“教、學、做”合一。
在課程教學中,要高度重視學生在校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緊緊圍繞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知識、能力、素質規格要求,結合本課程特點構建適宜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課堂素質教學與實踐素質教學密切結合、融為一體,采用以學生為本位的師生互動策略。有針對性地采取“將課堂搬到校外”、“將幼兒教師請進課堂”等教學模式,將課堂聽講與課下自學結合起來,校內教學與校外教學結合起來,教師示范與學生分組訓練結合起來,真實教學環境學習與模擬情境練習相結合,學生第一課程學習與第二課堂活動相結合等,調動學生專業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收到較好的教、學、做效果。
(3)建立起合理的實習實訓機制
實現“零距離”上崗需要建立高職高專院校和學前教育機構共同參與、推動的實習、實訓機制。結合學前衛生學課程教學和工作實際的要求, 應主要將生理、營養、護理、急救作為學前衛生學實訓的重點。
一方面,要加強校內實訓,建設好校內學前衛生學實訓室。學前衛生學實訓室的建設主要是為學生在學習學前衛生學時提供驗證課堂教學內容的機會, 并對重要的實踐內容模擬、熟悉。模擬的主要內容是學生在將來的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實際情況。
另一方面,要加強校外見習、實習基地的建設和管理。要落實學前教育機構接收學生見、實習制度,保證學生至少各有一周的時間在幼兒園見習、實習,并安排專業老師現場指導。通過在學前教育機構的“傳、幫、帶”進一步強化學生保育技能操作訓練。
3 要科學選擇教材、教學內容,優化教學設計
隨著學前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學前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手段、教育評價等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幼兒園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實踐也經歷了改革風雨的洗禮。因此,學前教育專業要跟上時展的步伐,學前兒童衛生學在教材建設上也幾經更改,且隨著教育理論創新和學前教育的改革而不斷發展和完善。
(1)選擇合適的教材和教學內容
高職高專學前衛生學教材和內容選擇要密切學前教育機構的的保育實踐,能系統地闡述學前兒童(0至六七歲)衛生與保健的基本知識與技能,注重教中有保,保中有教,保教結合,保教并重,要有較強的應用性;涵蓋學前兒童的生理發育特點與保健、生長發育、心理發展特點與保健、健康評價、營養衛生與保健、日常護理與保健、疾病及其預防、常用護理技術與急救技術以及生活保健制度和托幼機構的環境衛生等內容,既有要學前兒童保教理論的講述,又要有對托幼機構日常保教工作的具體實踐指導,還要有生動活潑的實例描述,必須是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的綜合性教材。同時,要根據教材范本,綜合教學實踐,制訂合理的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
(2)合理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
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應以參與式、探究式學習為主。新規劃綱要第32條中明確提出,要“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
為培養創新和研究性人才,學前衛生學應根據內容和教學目的,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在講授幼兒泌尿系統衛生保健的時,可以運用案例分析法,通過“幼兒憋尿”、“幼兒遺尿”、“幼兒精神性尿頻”等典型案例,分析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危害及如何避免和應采取的措施;在幼兒保育和教育活動衛生章節中,可采取先分小組分環節讓學生收集有關幼兒園生活和教育過程中保育的案例,然后由學生自己篩選、編輯并進行情景模擬的表演、小組代表總結,最后全班同學和老師一起評議的方法;在幼兒疾病章節,切合學生實際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感受到珍愛生命、珍重人生、自我保育的意識;在幼兒營養膳食章節,可以與學生一起討論自己或身邊的人通常有哪些較好或者不好的飲食習慣,存在哪些飲食誤區,讓學生按照公式(體重/身高的平方)計算和評價自己的營養狀況,把學的知識理論靈活應用于生活;在講授比較抽象的“學前兒童生長發育”和“學前兒童各年齡期的特點與保健”等內容時,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在“學前兒童生活保健制度”、“托幼機構的環境衛生”等內容,可以采用現場教學法等。
4 要建立起科學的考核評價方法
一直以來,文化課考試方法都是采用傳統的筆試考試方法,這種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很難考出學生的真實學習效果,而且成績反饋的實效性差。高職高專的學前衛生學課程作為理論加實踐類的課程,在學生學習的考核評價方法上,要區別于傳統的文化課,更不能只采用傳統的筆試方式。
結合學前衛生學的課程特點,建議在筆試的基礎上,有選擇的合理運用以下幾種考核方法。
(1)平時成績、實習實訓和筆試相結合
學前衛生學課程的平時成績可以包括學生的課堂表現(出勤、課堂紀律、回答問題等)和平時作業,實習、實訓成績可以包括學生在幼兒園見、實習作業的完成情況和在校內實訓室進行實訓時的表現以及實訓報告的完成質量。在此基礎上,再加上期中考核、期末考試的筆試成績,可以較完整的評價學生的課程學習情況。可以根據課程教學的實際情況,對平時成績、實習實訓成績和考核考試成績按相對合理的比例進行評分,最后給出整個課程的評分。
關鍵詞:消毒;醫療機構;監測;合格率
為有效的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加強本市醫療機構的消毒滅菌質量監測,對本市內的22所醫療機構進行定期檢查,檢查內容包括個科室的無菌物品、醫務人員手、消毒液、物體表面、紫外線燈、壓力鍋、空氣[1]。通過此次調查了解本市內醫療機構消毒質量的整體狀況,從調查中找出薄弱環節,以便于指導本市消毒質量的提升。
1 資料與方法
1.1 監測對象及其內容 本次共調查本市24家醫療機構,其中二級甲等醫院2所,二級乙等醫院2所,一級醫療機構18所,民營醫療機構2家。調查的科室為各個醫院內的所有科室,其中手術室、消毒供應科、產房、母嬰同室為必查科室。調查的內容包括無菌物品、醫務人員手、消毒液、物體表面、紫外線燈、壓力鍋、空氣。
1.2 監測方法 監測方法與結果判定標準參照衛生部2008年版《消毒技術規范》。
1.3統計方法 采用SPSS18.0進行資料的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以P
2 結果
2.1 總體消毒質量情況 2010~2012年共監測4202份樣品,合格率為96.67%,3年內每年的總體合格率呈現增高趨勢,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各級醫療機構消毒效果的差異 二級及以上的醫療機構的總體合格率比一級醫療機構的合格率高(χ2=51.484,P
2.3 公立與民營醫療單位的消毒效果 3年內公立醫療單位的消毒合格率比民營醫療單位的消毒合格率要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9.235,P
3 討論
通過了解醫院環境衛生學及其消毒質量的日常監測結果,對提高醫護人員的消毒意識,防止病原體傳播和預防醫院感染的發生具有很重要的意義[2]。監測結果表明2010~2012年消毒合格率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在調查過程中發生的感染隱患,應制定相應的預防控制措施:實行目標管理制度,醫院內各部門應相互合作,在醫院感染的控制與預防過程中明確各自責任,實行日常監督,及時對問題進行反饋,對檢查結果做出整改,各科室與醫院感染管理部門個存檔一份,定時復查;并加強對醫院各重點部門及重點環節的環境衛生學監測;針對一級醫療機構與民營醫療機構消毒合格率底的問題,應對相應的醫療單位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如增加專門的醫院感染監測人員,定期選派人員參加醫院感染培訓及其專題會議等措施來增加此類醫療機構對醫院感染的重視。
醫院消毒效果是評價醫院消毒質量的重要方法。做好消毒滅菌工作,掌握專業知識,熟悉消毒設備和消毒劑的性能,進一步加大對醫療機構消毒監督管理力度,尤其是對合格率較低的醫療機構的消毒監測工作,有針對性地提出整改措施。
參考文獻:
[1]牛桂林.某三級甲等醫院環境消毒效果監測結果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雜志,2013,40(9):1629-1633.
摘要目的:探討通過實施8S精益管理提高手術室醫院感染控制水平的有效管理方法。方法:選擇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手術室環境衛生學及消毒滅菌監測資料,將2012年1~12月醫院感染控制主要實施規范化管理措施分為對照組;2013年1~12月在規范化管理的基礎上引入8S管理理念(即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學習、節約)分為觀察組。查閱同期產科、普外科、骨科手術出院病人病歷,分析比較兩組手術室環境衛生學和消毒滅菌監測資料數據,以及不同科室手術患者的手術部位感染數據。結果:兩組手術室環境衛生學及消毒滅菌合格率比較手術間空氣與醫務人員手監測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科室手術患者的手術部位感染數據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手術室實施8S精益管理,可以促進醫務人員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專業文化素養,提高手衛生依從性,有效降低手術患者手術部位感染率。
關鍵詞 8S精益管理;手術室;醫院感染;控制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1.039
作者單位:523500東莞市廣東省東莞市企石醫院院感科
姚錦尚:女,本科,主管護師
The application of 8S management in the control of operating room hospital infection
YAO Jin-shang,XIAO Ping-ping,ZHANG Mei
(Qishi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Dongguan523500)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ctive method of improving the control level of operating room hospital infection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8S management.
Methods:In 2012,standardized management measures were mainy applied in the control of operating room management,whose monioring data were classified as the control group.In the year of 2013,on the base of standardized management,8S management (sort,straighten,sweep,sanitary,sentiment,safety,study and save) were introduced,whose data were classifi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Applying method of retrospective survey,by inspecting the records of obstetric,general surgery and orthopedic patients who had been discharged in 2012 and 2013,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 data of steri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hygiene and the data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of patients of various departments.
Results:Comparing the passing rate of steri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hygiene:the monitoring data of air condition of the operating room and the hand hygiene of madical personnel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the data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of patients of various departments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The application of 8S management in operating room can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operating habits of medical personnels,improve the sentiment of medical profession and the compliance of hand hygiene,can also improve the working environment of the operating room and the control level of operating room hospital infection and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ate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Key words8S management;Operating room;Hospital infection;Control
手術室是醫院感染管理的重點科室,是對患者進行手術和急危重患者搶救的場所,最容易并發醫院感染,輕者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增加醫療費用,重者威脅著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因此,手術室醫院感染控制工作是促進患者康復和醫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1],是評價手術質量的重要指標,貫穿于手術室操作的各個環節[2]。8S(即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學習、節約)管理是推行精益工作的基礎,也是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改善現場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我院在手術室規范化管理的基礎上,采用8S精益管理,在控制手術室醫院感染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收集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手術室環境衛生學及消毒滅菌監測資料,并使用統一調查表逐項登記。將2012年1~12月實施規范化管理措施監測資料分為對照組,手術間空氣監測171次,醫務人員手監測210人次;產科手術1053例,普外科手術1451例,骨科手術551例。將2013年1~12月的監測資料分為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8S管理,手術間空氣監測168次,醫務人員手監測196次;產科手術879例,普外科手術1476例,骨科手術579例。
1.2方法
1.2.1對照組手術室醫院感染控制主要實施規范化管理,具體措施如下:(1)建立并落實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相關規章制度和工作規范,并按照醫院感染控制原則設置工作流程,降低發生醫院感染的風險。(2)定期進行有效的醫院感染監測、空氣質量控制、環境清潔管理、醫療設備和手術器械的清洗消毒滅菌等措施,降低發生感染的危險。(3)嚴格限制非手術人員的進入。(4)嚴格按照《醫院感染管理辦法》及有關文件的要求,使用手術器械、器具及物品,保證醫療安全。(5)手術室工作區域每24 h清潔消毒1次。連臺手術之間、當天手術全部完畢后,及時對手術間進行清潔消毒處理。(6)實施感染手術的手術間嚴格按照醫院感染控制的要求進行清潔消毒處理。(7)手術室與臨床科室等有關部門共同實施患者手術部位感染的預防措施,包括正確準備皮膚、有效控制血糖、合理使用抗菌藥物以及預防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發生低體溫等。(8)醫務人員在實施手術過程中,必須遵守無菌技術原則,嚴格執行手衛生規范,實施標準預防。(9)加強醫務人員的職業衛生安全防護工作,制訂具體措施,提供必要的防護用品,保障醫務人員的職業安全。(10)手術室的醫療廢物管理應當按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及有關規定進行分類、處理。
1.2.2觀察組手術室控制醫院感染在規范管理的基礎上引入8S管理理念,8S措施報道如下:
1.2.2.1整理將工作場所的任何物品區分為有必要和沒有必要的,除了有必要的留下來,其他的都清除掉。目的是騰出空間,空間活用,防止誤用,塑造清爽的工作場所。
1.2.2.2整頓把留下的必需品加以分類定位放置,且隨手可取;分類定位之后,要明確標識;用完之后,要物歸原位,保持工作場所一目了然,整整齊齊,消除過多的積壓物品,消除尋找物品的時間。
1.2.2.3清掃將工作場所徹底清掃干凈,不需要的東西丟棄,保持工作場所清潔、無垃圾、無臟污的狀態,以穩定手術室品質,減少醫療傷害。
1.2.2.4清潔維持清掃過后的現場及環境的整潔美觀,并形成制度予以規范。
1.2.2.5素養通過前4S活動,形成良好的習慣,使每位工作人員自覺遵守《消毒隔離技術規范》和《手術室控制醫院感染規范》,營造積極主動的團隊精神。
1.2.2.6安全制定與手術室醫院感染相關的預防和控制操作流程,配置手術室兼院感管理人員進行監督檢查,對不合安全規定的因素及時糾正消除,加強工作人員安全意識教育,簽訂醫院感染管理安全目標責任書。
1.2.2.7學習開展醫務人員醫院感染管理、手術室規范管理知識與技能培訓和考核,促進醫務人員不斷學習,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
1.2.2.8節約開展節能降耗活動,減少人力、成本、空間、時間、庫存、物料消耗等因素,養成降低成本習慣,加強意識教育。
1.3評價指標
1.3.1兩組手術室手術間空氣、醫務人員手合格率比較采用回顧性調查法,將手術室兩組的環境衛生學及消毒滅菌監測資料數據進行比較。
1.3.2兩組不同科室手術患者的手術部位患感率比較采用回顧性調查法,將手術室兩組的不同科室手術患者的手術部位患感染數據進行比較。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或χ2c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兩組手術間空氣、醫務人員手合格率比較(表1)
2.2兩組不同科室手術患者的手術部位患感率比較(表2)
3討論
3.18 S管理可以促進手術室規范化運行手術室醫院感染管理水平是手術室工作質量的體現,建立合理的手術室控制感染規范管理流程, 加強手術物品的消毒隔離與監測,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落實各項規章制度,規范管理是控制手術室醫院感染的關鍵[3],加強對潛在的致病微生物傳播途徑的防范是預防院內感染的有效方法。手術室醫院感染控制的難點有空氣污染、自身污染、接觸污染等,要做好手術室醫院感染管理工作,必須真正抓好醫院感染的每一個環節,使醫院感染管理工作做到完善化、制度化、規范化,從而使手術室感染率降低,有效控制院內感染的發生。8S管理是促進手術室進一步規范化管理的有效方法。
3.28S管理可以提供令人滿意的工作場所8S管理是創建和保持組織化、整潔和高效工作場地的過程和方法,是“零缺陷管理”的基礎,強調對管理活動所產生的后果進行預測,并采用預防措施,對可能出現的缺陷在事前可以避免,體現了前饋的控制方法[4]。8S是一種行為,通過活動來改變人的思考方式,可以教育和啟發醫務人員養成良好“人性”習慣,可以在瞬間識別正常和異常狀態,又能快速、正確地傳遞信息。手術室8S管理的目的是培養醫務人員在醫院感染控制方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創建人和手術設備都適宜的環境,培養團隊合作精神,是全員、全程參與,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系列活動。本文觀察組通過8 S管理,使手術室環境持續保持潔凈,空氣監測合格率與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于醫務人員養成了正確的洗手習慣,觀察組手衛生依從性較對照組明顯提高(P<0.05)。
3.38S管理可以促進醫務人員認真履行崗位職責8S精益管理活動強調的最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地、物的明朗化,即是以外人的眼光或新進醫務人員的眼光來看手術室,是否能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二是強調人的規范化,即每個醫務人員做事是否非常用心、嚴謹,各項工作是否落實到位。促進醫務人員樹立正確工作理念,不斷地發現問題、找出問題、及時檢討問題、改善問題、解決問題,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三是建立明確的責任鏈,創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氛圍,落實一人一物一事的管理的法則,明確人、事、物的責任和
分工,加強合作,優化流程,可以提高手術患者和醫師對手術室醫院感染管理滿意率[5]。手術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及手術涉及的器官或腔隙感染,是醫院的常見感染[6]。本文通過推行8S一系列活動,促進醫務人員認真履行崗位職責,使手術室工作環境進一步潔凈,手術室內的溫濕度和塵埃含量得到有效控制,從而實現理想的手術環境,降低手術感染率,提高手術質量,同時通過安全、學習、節約等活動,醫務人員的安全責任意識進一步增強,業務素養得到提高,手術室醫院感染控制各項措施有效落實,不同科室手術患者的手術部位感染率與對照組相比明顯降低(P<0.05)。
綜上所述,手術室實施8S精益管理,可以改變醫務人員思維方式,促進醫務人員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專業文化素養,提高手衛生依從性,進一步改善手術室工作環境,提高手術室醫院感染控制水平,有效降低手術患者手術部位感染率。
參考文獻
[1]馮迎輝.手術室醫院感染控制的難點及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24):89-90.
[2]熊建萍.手術室應用細節護理管理對控制感染的價值[J].全科護理,2013,11(8):2167-2168.
[3]唐燕兵.手術室醫院感染規范管理新進展[J].醫學信息,2012,25(8):440-441.
[4]謝瑋娜,何麗云,于美華.前饋控制在手術室護理缺陷中的運用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2):140-142.
[5]張德惠,何劍.優化流程在手術室醫院感染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院,2012,16(11):50-51.
[6]張亞軍,孫慶芬,顧彩霞,等.某院婦科手術部位感染目標性監測及干預[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3,12(3):205-207.
1創新教學內容
由于受教材出版的限制,預防醫學類的知識相對陳舊,更新較慢,可能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較低[3]。同時,臨床專業開設該類課程的學時有限,因此只能挑取經典內容講解,不能進行全面學習。故需圍繞臨床專業的特點,在講解重點理論知識的同時,創新教學內容,做到聯系當前熱點,強化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1.1教學內容要以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為主
預防醫學不僅僅是理論常識或知識,也是一種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該類課程的重點是探討環境對疾病的影響,借助流行病學、毒理學、衛生學和統計學等常用工具,歸納多種措施和執行標準[4]。因此在構架預防醫學理論體系的同時,要幫助學生掌握這種科學的思維方式,促進其在實習及以后工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因此,學會這種思維方式的重要性不亞于某些機制或預防措施。
1.2教學內容要體現出預防的特點和時代性
預防醫學涵蓋的范圍較廣,涉及了社會生產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而在實際問題中也可能涉及多方面,但各個方面的作用程度不同,因此要求學生在處理實際問題中要掌握好整體和局部的關系,不能割裂的看問題,但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做到重點突出,有的放矢。衛生學是預防醫學的基礎學科,包括環境衛生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和職業衛生學等,在教學中既要體現預防的主題,又要突破學科限制,加強學科間的交叉,體現時展的要求,必要時還需結合不同的人文知識。在教學內容的講授過程中,除傳統的板書外,還可結合多種現代多媒體技術來實現直觀教學,如圖片、視頻和遠程協助等形式。同時多加強預防醫學在工作生活中的應用,幫助學生自覺養成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解決中的要求。
1.3教學內容精簡并增強學習自主性
醫學院校的分數線較高,生源的綜合素質較好,而預防醫學的理論知識本身簡單但零散,教師應避免在課程上花費大量的時間來講述簡單知識,不僅降低了教學質量,而且很有可能導致學生枯燥,可在課前布置學習任務,鼓勵學生自學教材。教師可在講授完教材后,收集相關的課外資源(如互聯網、學術期刊)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在當今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每天都有很多與預防醫學相關的新知識、新事物出現,課堂教學受到課堂和教學大綱的限制,不可能將其悉數展示給學生,因此要鼓勵學生主動的去獲取新知識,但考慮到當今良莠不齊的互聯網環境,可由教師限定學生課外學習的范圍。
2革新教學觀念和方式
傳統的教學以講授為主,關注于理論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對學生的啟發。短時間內見效快,但長期可降低主動學習的熱情,最終會影響學生的知識結構,導致學生欠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5]。基于西方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應體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對學生的知識背景進行充分評估后,為其量身定做合適的學習環境,將實現“教師教為主導”轉變為“學生學為主導”。
2.1增加課堂師生互動
為避免呆板的課堂教學,教師可借助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如提問或小組發言等形式)啟發學生思考和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教與學的效率。如在講環境對疾病發病影響時,可根據常見疾病接觸的環境分類,如講解導致肺部疾病發生的空氣污染時,可根據污染物的來源、影響健康的常見途徑和污染防治這三方面設計問題,安排組員進行討論,每小組推選一名組員參與班級辯論,鼓勵學生踴躍發言,并將學生的課堂表現計入該學科成績。
2.2采用案例教學法或PBL教學法
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以教學難點為切入點,設計問題或檢索相關案例,進行PBL教學或案例教學[6]。如以“某水泥廠矽肺病的發病率變化”為案例,引導學生思考導致矽肺病的原因、影響矽肺病治療的相關因素、制定預防矽肺病的措施和方案、加強日常職業防護。學生可通過自主學習和思考,分析解決問題,效果優于單純理論灌輸。
一、目的
加強醫院感染管理,有效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保障醫療安全,提高醫療質量。
二、適用范圍
各臨床、醫技科室。
三、職責
1.醫院感染控制科(專職人員,下同)的主要職責:
(1)根據國家和本地區衛生行政部門有關醫院感染管理的法規、標準,擬定全院醫院感染控制規劃、工作計劃,組織制定醫院及各科室醫院感染管理規章制度,經批準后,具體組織實施、監督和評價。
(2)負責全院各級各類人員預防、控制醫院感染知識與技能的培訓、考核。
(3)負責進行醫院感染發病情況的監測,定期對醫院環境衛生學、消毒、滅菌效果進行監督、監測、及時匯總、分析監測結果,發現問題,制定控制措施,并督導實施。
(4)對醫院發生的醫院感染流行、暴發進行調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組織實施。
(5)參與藥事管理委員會關于抗感染藥物應用的管理,協助擬定合理用藥的規章制度,并參與監督實施。
(6)對購入消毒藥械、一次性使用醫療衛生用品進行審核,對其儲存、使用及用后處理進行監督。
(7)及時向主管領導和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上報醫院感染控制的動態,并向全院通報。
2.臨床科室建立醫院感染管理小組,由科主任、護士長及本科兼職監控醫師、護士組成,在科主任領導下開展工作。其主要職責是:
(1)負責本科室醫院感染管理的各項工作,根據本科室醫院感染的特點,制定管理制度,并組織實施。
(2)對醫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環節進行監測,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醫院感染發病率;發現有醫院感染流行趨勢時,及時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并積極協助調查。
(3)監督檢查本科室抗感染藥物使用情況。
(4)組織本科室預防、控制醫院感染知識的培訓。
(5)督促本科室人員執行無菌操作技術、消毒隔離制度。
(6)做好對衛生員、配膳員、陪住、探視者的衛生學管理。
3.醫務人員在醫院感染管理中應履行下列職責:
(1)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等醫院感染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
(2)掌握抗感染藥物臨床合理應用原則,做到合理使用。
(3)掌握醫院感染診斷標準。
(4)發現醫院感染病例,及時送病原學檢驗及藥敏試驗,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徑,控制蔓延,積極治療患者,如實填表報告;發現有醫院感染流行趨勢時,及時報告感染管理科,并協助調查。發現法定傳染病,按《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報告。
(5)參加預防、控制醫院感染知識的培訓。
(6)掌握自我防護知識,正確進行各項技術操作,預防銳器刺傷。
四、工作程序
1.醫院感染散發的報告與控制
( 1)當出現醫院感染散發病例時,經治醫師應及時向本科室醫院感染監
控小組負責人報告,并于24小時內填表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
(2)科室監控小組負責人應在醫院感染控制科的指導下,及時組織經治醫師、護士查找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3)確診為傳梁病的醫院感染,按《傳染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報告和控制。
2.醫院感染流行、暴發的報告與控制
(1)醫院感染流行、暴發的報告
①出現醫院感染流行趨勢時,醫院感染控制科應于24小時內報告主管院長和醫務科,并通報相關部門。
②經調查證實出現醫院感染流行時,醫院應于24小時內報告當地衛生行政部門。
③當地衛生行政部門確定為醫院感染流行或暴發時,應于24小時內逐級上報至省衛生行政部門;省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醫院感染流行或暴發的報告后,應于24小時內上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
④確診為傳染病的醫院感染,按《傳染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進行報告。
(2)出現醫院感染流行或暴發趨勢時,應采取下列控制措施:
①臨床科室必須及時查找原因,協助調查和執行控制措施。②醫院感染控制科必須及時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處理,基本步驟為:
A.證實流行或暴發。對懷疑患有同類感染的病例進行確診,計算其罹患率,若罹患率顯著高于該科室或病房歷年醫院感染一般發病率水平,則證實有流行或暴發。
B.查找感染源。對感染患者、接觸者、可疑傳染源、環境、物品、醫務人員及陪護人員等進行病源學檢查。
C.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對感染患者及周圍人群進行詳細流行病學調查。
D.制定和組織落實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對患者作適當治療,進行正確的消毒處理,必要時隔離患者甚至暫停接收新患者。
E.分析調查資料,對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時間分布進行描述;分析流行或暴發的原因,推測可能的感染源、感染途徑或感染因素,結合實驗室檢查結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綜合做出判斷。
F.寫出調查報告,總結經驗,制定防范措施。
③主管院長接到報告,應及時組織相關部門協助醫院感染管理科開展流行病學調查與控制工作,并從人力、物力和財力方面予以保證。
④當其它醫院發生醫院感染流行或暴發時,應對本地區或本院同類潛在危險因素進行調查并采取相應控制措施。
⑤確診為傳染病的醫院感染,按《傳染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進行管理。
3.消毒滅菌與隔離
(1)醫務人員必須遵守消毒滅菌原則,進入人體組織或無菌器官的醫療用品必須滅菌;接觸皮膚粘膜的器具和用器必須消毒。用過的醫療器材和物品,應先去污染,徹底清洗干凈,再消毒或滅菌;特別是感染患者用過的醫療器材和物品,應先消毒,徹底清洗干凈,再消毒或滅菌。所有醫療器械在檢修前應先經消毒或滅菌處理。
(2)根據物品的性能選用物理或化學方法進行消毒滅菌。耐熱、耐濕物品滅菌首選物理滅菌法;手術器具及物品、各種穿刺針、注射器等首選壓力蒸汽滅菌;油、粉、膏等首選干熱滅菌。不耐熱物品如各種導管、精密儀器、人工移植物等可選用化學滅菌法,如環氧乙烷滅菌等,內窺鏡可選 用環氧乙烷滅菌或2%戊二醛浸泡滅菌。消毒要首選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選化學方法。
(3)化學滅菌或消毒,可根據不同情況分別選擇滅菌、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劑。使用化學消毒劑必須了解消毒劑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響滅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時注意有效濃度,并定期監測。更換滅菌劑時,必須對用于浸泡滅菌物品的容器進行滅菌處理。
(4)甲醛氣體滅菌參照《醫院消毒技術規范》進行。自然揮發薰蒸法的甲醛薰箱不能用于消毒和滅菌,也不可用于無菌物品的保存。甲醛不宜用于空氣的消毒。
(5)連續使用的氧氣濕化瓶、霧化器、呼吸機的管道、早產兒暖箱的濕化器等器材,必須每日消毒,用畢終末消毒,干燥保存。濕化液應用滅菌水。
(6)手部皮膚的清潔和消毒應達到以下要求:
①洗手設備:
a.病房及各診療科室設有流動水洗手設施,開關有腳踏式、肘式或感應式。
b.肥皂應保持清潔、干燥。
c.可選用紙巾、擦手毛巾等擦干雙手。擦手毛巾應保持清潔、干燥,每日消毒。
d.不便于洗手時,可用快速手消毒劑。
②洗手指征:
a.接觸患者前后,特別是在接觸有破損的皮膚、粘膜和侵入性操作前后。
b.進行無菌技術操作前后,進入和離開隔離病房、ICU、母嬰室、感染
性疾病病房等重點部門時,戴口罩和穿、脫隔離衣前后。
c.接觸血液、體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d.脫手套后。
③洗手方法:
用清潔劑認真揉搓掌心、指縫、手背、手指關節、指腹、指尖、拇指、腕部,10~15秒鐘,然后用流動水洗凈。
④手消毒指征:
a.進入和離開隔離病房、穿脫隔離衣前后。
b.接觸血液、體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c.接觸特殊感染病原體后。
⑤手消毒方法:
a.用快速手消毒劑揉搓雙手。
b.用消毒劑浸泡雙手。
⑥外科刷手應用刷子蘸洗滌劑將指甲內污物刷凈,并洗凈雙手臂,擦干,再用手消毒劑刷手或泡手。刷手或泡手時間必須符合要求。具體方法見《醫院消毒技術規范》。
(7)地面的清潔與消毒應達到以下要求:
①地面應濕式清掃,保持清潔;當有血跡、糞便、體液等污染時,應即時以含氯消毒劑(1000ppm)拖洗。
②拖洗工具使用后應先消毒、洗凈、再晾干。
4.消毒藥械的管理
(1)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負責對全院使用的消毒滅菌藥械進行監督管理。
(2)感染控制科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具體負責對全院消毒滅菌藥械的購
入、儲存和使用進行監督、檢查、指導,對存在的問題及時匯報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
(3)藥劑科應根據臨床需要和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對消毒滅菌藥械選購的審定意見進行采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查驗必要證件,監督進貨產品的質量,并按有關要求進行登記。
(4)使用科室應準確掌握消毒滅菌藥械的使用范圍、方法、注意事項;掌握消毒滅菌藥劑的使用濃度、配制方法、更換時間、影響消毒滅菌效果的因素等,發現問題,及時報告醫院感染控制科予以解決。
5.抗感染藥物應用的管理
(1)抗感染藥物的管理應達到以下要求:
①醫院有健全的抗感染藥物應用的管理制度。
②醫院對抗感染藥物應用率進行統計,力爭控制在50%以下。
③檢驗科和藥劑科每半年公布主要致病菌及其藥敏試驗結果,并向臨床醫務人員提供抗感染藥物信息,為合理使用抗感染藥物提供依據。
④臨床醫師應提高用藥前相關標本的送檢率,根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結果,嚴格掌握適應癥,合理選用藥物;護士應根據各種抗感染藥物的藥理作用、配制禁忌和配制要求準確執行醫囑,并觀察患者用藥后的反應,配合醫師做好各種標本的留取和送檢工作。
⑤醫院應開展抗感染藥物臨床應用的監測,包括血藥濃度監測和耐藥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耐萬古霉素金黃色葡萄球菌[VRSA]及耐萬古霉素腸球菌[VRE]等)的監測,以控制抗感染藥物不合理應用和耐藥菌株的產生。
(2)抗感染藥物合理應用的原則:
①嚴格掌握抗感染藥物使用的適應癥、禁忌癥,密切觀察藥物效果和不良反應,合理使用抗感染藥物。
②嚴格掌握抗感染藥物聯合應用和預防應用的指征。
③制訂個體化的給藥方案,注意劑量、療程和合理的給藥方法、間隔時間、途徑。
④密切觀察患者有無菌群失調,及時調整抗感染藥物的應用。
⑤注重藥物經濟學,降低患者抗感染藥物費用支出。
(3)抗感染藥物合理應用的建議:
①已明確的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菌藥物。
②以發熱原因不明,且無可疑細菌感染跡象者,不宜使用抗感染藥物。對病情嚴重或細菌感染不能排除者,可酌情選用抗感染藥物。
③正確掌握圍手術期預防應用抗感染藥物的適應癥和療程。
④應用抗感染藥物前及時正確留取臨床標本。
⑤嚴格控制抗感染藥物的皮膚、粘膜局部用藥。
⑥強調綜合治療,提高機體免疫力,不過分依賴抗感染藥物。
6.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的管理。(參見《一次性用品、物品貯存監控管理制度》)
7.醫院感染的監測
(1)醫院感染病例監測
①醫院必須對患者開展醫院感染監測,以掌握本院醫院感染發病率、多發部位、多發科室,高危因素、病原體特點及耐藥性等,為醫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學依據。
②醫院應采取前瞻性監測方法進行全面綜合性監測。
③醫院感染控制科每月對監測資料進行匯總、分析,每季度向院長、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書面匯報,向全院醫務人員反饋,監測資料妥善保存。特殊情況及時匯報和反饋。
④醫院應每年對監測資料進行評估,開展醫院感染的漏報調查,調查樣本量應不少于年監測患者數的10%,漏報率應低于20%。
⑤100~500張病床的醫院醫院感染發病率應低于8%;一類切口手術部位感染率應低于0.5%。
(2)消毒滅菌效果監測
①醫院必須對消毒、滅菌效果定期進行監測。滅菌合格率必須達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進入臨床使用部門。監測方法見《醫院消毒技術規范》。
②使用中的消毒劑、滅菌劑,應進行生物和化學監測。
生物監測:消毒劑每季度一次,其細菌含量必須<100cfu/ml,不得檢出致病性微生物;滅菌劑每月監測一次,不得檢出任何微生物。
化學監測:應根據消毒、滅菌劑的性能定期監測,如含氯消毒劑應每日監測,對戊二醛的監測應每周不少于一次。應同時對消毒、滅菌物品進行消毒、滅菌效果監測,消毒物品不得檢出致病性微生物,滅菌物品不得檢出任何微生物。
③壓力蒸汽滅菌:必須進行工藝監測、化學監測和生物監測。
工藝監測每鍋進行,并詳細記錄;化學監測每包進行,手術包尚需進行中心部位的化學監測;生物監測每月進行,新滅菌器使用前必須先進行生物監測,合格后才能使用;對擬采用的新包裝容器、擺放方式、排氣方式及特殊滅菌工藝,也必須先進行生物監測,合格后才能采用。
④紫外線消毒:應進行日常監測、紫外燈管照射強度監測和生物監測。
日常監測包括燈管應用時間、累計照射時間和使用人簽名;對新的和使用中的紫外燈管應進行照射強度監測,新燈管的照射強度不得低于100μW/cm2,使用中燈管不得低于70μW/cm2,照射強度監測應每半年一次;
生物監測必要時進行,經消毒后的物品或空氣中的自然菌應減少90.00%以上,人工染菌殺滅率應達到99.90%。
⑤各種消毒后的內窺鏡(如胃鏡、腸鏡、喉鏡、氣管鏡等)及其它消毒物品,每季度進行監測,不得檢出致病微生物。
⑥各種滅菌后的內窺鏡(如腹腔鏡)、活檢鉗和滅菌物品,必須每月進行監測,不得檢出任何微生物。
⑦進入人體無菌組織、器官或接觸破損皮膚、粘膜的醫療用品和接觸皮膚、粘膜的醫療用品,應符合《醫院消毒衛生標準》(GB15982-1995)中規定。監測方法見《醫院消毒衛生標準》(GB15982-1995)。
(3)環境衛生學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