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91小视频app-91香蕉在线看私人影院-91香蕉在线-91香蕉影院-91香蕉影视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經濟與環境的關系范文

經濟與環境的關系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濟與環境的關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經濟與環境的關系

第1篇:經濟與環境的關系范文

關鍵詞:經濟發展;環境污染;模型分析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7-00-01

一、環境污染的經濟學簡單分析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也是經濟系統運行的基礎,是經濟發展必要的前提條件。生態環境問題是由于人類長期的生產和生活等社會經濟行為引起的生態環境破壞而反作用于人類社會經濟生活的不良影響,其實質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調。環境作為經濟發展所必須的一種資源,其具有資源的特性——稀缺性。自然環境是人類共同的財富,環境效益具有公共性,其收益分為外部經濟和外部不經濟或正的外部效應和負的外部效應。判斷環境對經濟發展是外部經濟還是外部不經濟的標準是社會成本與私人成本的比較。

二、環境污染指數與經濟發展速度關系模型的建立

通過建立下面的模型來分析、探討環境污染指數與經濟發展速度之間的關系。在這個模型中有一個假設前提:因為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很多,我們把除環境外的其他所有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看做一個常數ū,此常數ū與環境污染指數是同步的,即當環境污染指數為Si時,該常數為ūi。由此給出經濟發展速度與環境污染指數之間的函數關系:VGDP=f(epi,ū)。在這個函數中,只有一個自變量epi, ū是一個參變量,即在這個函數中只考慮環境污染指數與經濟發展速度二者之間的關系。

上圖(a)是環境污染指數與經濟發展速度關系圖。其橫軸表示環境污染指數,用epi表示??v軸表示經濟發展速度,用eds表示。上圖(b)是邊際環境—經濟發展速度圖。其橫軸表示環境污染指數,用epi表示,縱軸表示邊際經濟發展速度,用Mee表示。邊際環境—經濟發展速度又叫環境—經濟發展加速度,是指環境污染指數每變化一個單位所引起的經濟發展速度的變化量。用Mee表示。該概念中的加速度是來源于物理學中的加速度概念,加速度在物理學中是一個矢量,但在這里表示的是一個標量。

(a)圖中的A點是一個拐點,它表示的是環境——經濟發展加速度Mee由遞增變為遞減的一個轉折點,其對應(b)圖中的C點是環境——經濟發展加速度Mee的最高點mee*,這兩個點所對應的橫坐標都是e*。e*是一個分界點,它是環境污染指數epi對經濟發展速度eds產生的外部效應的分界點。

(a)圖中的B點是經濟發展速度eds的最大值點,其對應(b)圖中環境——經濟發展加速度Mee為0的D點,這兩個點所對應的橫坐標都是e。e是一個分隔點,它是環境污染指數epi對社會福利影響的分隔點。分界點與分隔點的區別是用哲學中的質量變的概念來界定的,分界點是指環境污染指數epi盡管過了該點,但社會福利只是發生了量變(社會福利是增加的),并沒有發生質變的點,而分隔點是指環境污染指數epi過了該點社會福利就發生了質變的點。

三、建立該模型的意義

通過對模型的分析可知,當epie時,經濟發展速度越過了最大值點B點。環境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成為了經濟發展的沉重包袱,此時環境——經濟發展加速度mee為0,社會福利開始減少。由此得出經濟發展速度與環境污染指數之間的函數關系: V(GDP)=f(epi, ū)=lim epi,lim epi=lim eds

四、針對保持模型中二者關系的對策

由分析知,環境與經濟之間的關系是“共生”的,如何才能做到環境與經濟發展相協調。分析目前我國環境污染的原因可知,環境污染控制的效果沒有達到預期水平的主要原因是國家為了追求經濟的高速發展,對環境質量重視不夠,“偏愛、袒護”經濟發展,而相對的“歧視”環境。要想真正做到環境污染與經濟發展相協調,堅持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應做到以下幾點:

(1)應該改變對國家公務員績效考核的制度,避免因追求個人成績而忽視社會經濟長遠發展的問題,加大產權制度創新的投入,使產權明晰化,盡可能地減少“公共區域”的范圍。

(2)確定環境的適宜指數,制定環境與經濟發展速度之間明確的標準,使環境與經濟的發展速度相適應。

第2篇:經濟與環境的關系范文

關鍵詞:環境污染;經濟增長;經濟結構;環境庫茲涅茨曲線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7-0001-07

珠海市是廣東省珠江口西岸的核心城市,區位優越,東與香港隔海相望,南與澳門相連,是珠三角中海洋面積最大、島嶼最多、海岸線最長的城市,素有“百島之市”的美譽。珠海市生態環境優美,山水相間,陸島相望,氣候宜人,人居環境一流。全球最大的戰略咨詢公司麥肯錫全球研究院聯手哥倫比亞大學和清華大學等共同創建的“城市中國計劃”(UCI)于2014年4月16日在北京對外的《2013年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指數報告》指出,珠海市可持續發展指數綜合排名全國第一。2014年6月,國家環境保護部宣布珠海市通過國家生態市技術評估。目前,珠海市正在全力以赴率先創建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市,在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同時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環境保護的關系顯得十分重要。珠海市下轄香洲、斗門、金灣三個行政區,均已先后成功創建省級生態區和國家生態區。位于珠海西部的金灣區是珠海市人口最少、歷史最短的行政區。金灣區地處珠江出??谀サ堕T與崖門之間的南海之濱,2001年4月4日經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金灣區擁有豐富的土地、海洋、旅游等資源,港珠澳大橋延長線、珠海機場、廣珠鐵路、江珠高速、沿海高速、機場高速均在金灣區內匯集。天然便利的區位優勢,使金灣區一建區就出現經濟快速增長的喜人景象。經過十多年的持續快速發展,金灣區的地區生產總值(GDP)從2002年的31.57億元增長至2013年的179.24億元,人均GDP從2002年的32 149元增長至2013年的119 372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從2002年的1.14億元增長至2013年的15.95億元。但是,在金灣區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各類污染源不斷增加,各種污染物的排放量也不斷增加,對金灣區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如何在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金灣區經濟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研究金灣區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經濟結構的關系,分析其內在規律,對金灣區政府制定適合金灣區情的、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保護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金灣區建區以來經濟結構的演變

經濟結構是指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經濟的構成,有多種表現形式:(1)從社會生產關系來看,表現為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構成。(2)從國民經濟各部門和社會再生產的各個方面來看,表現為產業結構(一、二、三次產業的構成,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的構成等)、分配結構(如積累與消費的比例及其內部的結構等)、交換結構(如價格結構、進出口結構等)、消費結構、技術結構、勞動力結構等。(3)從包含的范圍來看,表現為國民經濟總體結構、部門結構、地區結構,以及企業結構等。(4)從不同角度進行專門研究的需要來看,表現為經濟組織結構、產品結構、人員結構、就業結構、投資結構、能源結構、材料結構等。

經濟結構是一個復雜的經濟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各個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結合,存在著一定的比例關系。研究經濟結構,既要重視其要素特性及其結合形式,又要重視其比例關系。影響經濟結構的因素很多,主要因素是社會對最終產品的需求,科學技術進步對經濟結構變化的影響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礙于篇幅所限,本文不打算全面詳細地研究金灣區的經濟結構,只是簡單化地通過對金灣區建區以來產業結構統計數據變動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從而近似地描述金灣區建區以來經濟結構的演化過程。金灣區建區以來產業結構的相關統計數據(如表1所示)。

英國經濟學家克拉克(Colin Clark,1905―1989)率先提出產業結構演變規律: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經濟發展通常開始以第一產業為主,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轉向以第二產業為主、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繼而轉向以第三產業為主。從表1的數據來看,金灣區建區以來,產業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2002年的4.4%逐步降低至2013年的2.6%,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2002年的78.3%逐步降低至2013年的72.8%,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2002年的17.3%逐步上升至2013年的24.6%,呈現第一、二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步下降,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趨勢,表明金灣區在經濟總量高速增長的同時產業結構出現明顯的優化趨勢,符合克拉克提出的產業結構演變規律。

雖然金灣區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2002年的78.3%降低至2013年的72.8%,但是2013年金灣區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將近四分之三,仍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第二產業包括工業和建筑業,而金灣區的建筑業增加值總量不大,2013年只有10億元左右;第二產業增加值主要以工業增加值為主,從表2中的數據可以發現,2013年金灣區僅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就高達118.43億元,占GDP的比重為66.1%,正好占三分之二,說明金灣區的經濟快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于工業的快速增長。工業的快速增長不可避免地帶來了金灣區各類工業污染物排放量的快速增長,因此可以判斷金灣區的環境污染源主要以工業污染源為主。通過加工整理金灣區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的相關統計數據,進行多次曲線回歸模擬,建立金灣區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并對回歸模擬結果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金灣區各類工業污染物排放量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和變化規律。

二、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提出與發展

1991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Grossman和Krueger[1]對66個國家和地區的14種空氣污染物(1979―1990年)和水污染物質(1977―1988年)的變動情況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大多數污染物的變動趨勢與人均GDP的變動趨勢相關,從回歸模擬曲線上看呈“倒U”形關系,并于1995年提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2](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一般意義上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是指[3],在經濟發展的初期,環境污染或環境破壞程度會隨經濟的持續增長而不斷提高,環境質量逐漸變差,當經濟發展到某一階段時環境污染或環境破壞程度達到最高,也就是環境質量處于最差的階段,隨后出現轉折點,經濟持續增長,環境污染或環境破壞程度卻隨之不斷降低,環境質量逐漸改善,即污染物排放量與人均GDP之間的變化趨勢呈現出“倒U”形的曲線關系。

從國際上的相關研究成果來看,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倒U”形曲線在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工業化時期普遍適用。從中國一些學者近年來的研究成果來看,“倒U”形并非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唯一表現形式。中國學者李慧娟[4]通過研究發現,不同城市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形狀與轉折點不同,同種污染物在不同資源型城市的曲線不完全相同。陸根堯[5]、邵鋒祥[6]、方杏村[7]等則分別采用相應的環境質量數據驗證了浙江、陜西、黃石市等中國省、市級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結果也各有差異。那么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倒U”形曲線在金灣區是否適用呢?這就是本文所要尋找的答案。

三、金灣區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實證分析

(一)指標的選取及數據

根據研究金灣區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需要,選取金灣區工業企業常見的六種污染物排放量作為環境質量指標,選取人均GDP作為經濟發展指標。從有關政府部門搜集到金灣區建區以來的相關統計數據(見表3)。

(二)回歸模型的構建

國內外有關文獻對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實證分析通常采用二次函數模型、三次函數模型、二次函數和三次函數與對數形式相結合的模型這三種模型。使用SPSS軟件對金灣區工業企業常見的六種污染物排放量及人均GDP的相關統計數據按這三種模型分別進行多次曲線回歸模擬,發現在三種模型中三次函數模型模擬效果最好,因此采用三次函數模型進行模擬,三次函數模型公式為:

Y=b0+b1X+b2X2+b3X3

公式中,Y為工業污染物排放量;X為人均GDP;b1,b2,b3為模型參數;b0為常數。

使用SPSS軟件對金灣區各類工業污染物排放量與人均GDP的數據進行三次函數模型回歸分析得到的結果(如表4所示):

(三)回歸分析

回歸分析是一種應用很廣的數量分析方法,用于分析事物間的統計關系,側重數量關系變化,在統計數據分析中占有比較重要的位置。在回歸分析中,R是自變量與因變量的相關系數,R2是回歸分析的決定系數,說明自變量和因變量形成的散點與回歸曲線的接近程度,其數值介于0和1之間。R2數值越大說明回歸的效果越好,也就是散點越集中于回歸曲線上。Sig值是回歸關系的顯著性系數,當Sig值≤0.05的時候,說明自變量對因變量有顯著的影響,回歸關系具有統計學意義。如果Sig值> 0.05,說明二者之間用當前模型進行回歸沒有統計學意義,應該換另一個模型來進行回歸。

1.金灣區工業廢水排放量與人均GDP的數量關系

金灣區工業廢水排放量與人均GDP的三次函數模型擬合效果較好,其中R2=0.89>0.6,Sig=0.00035

Y=-1 581.202+0.084x-(1.061E-6)X2+(4.33E-12)X3

金灣區工業廢水排放量與人均GDP三次函數模型的圖像(見下頁圖1)。圖像顯示曲線呈現出先上升再下降而后繼續上升的特征,總體依然呈上升趨勢,表明隨著金灣區人均GDP水平的提高,金灣區的工業廢水排放量出現了反復上升的波動。該曲線在2009年金灣區人均GDP達到60 624元/人的時候首次出現轉折向下,主要原因是,金灣區大力實施碧水工程,整治轄區水環境。積極鼓勵引導企業開展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大力促進清潔生產,已有50%的重點工業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和實現均衡達標排放。在接下來的幾年金灣區工業廢水排放量出現了比較糾結的狀況,雖然從曲線來看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但是從表3中工業廢水排放量數據上來看,2009年下降,2010年上升,2011年下降,2012年上升,2013年下降,呈現出增減拉鋸、勢均力敵的局面。這一結果與近幾年來金灣區大力發展工業廢水排放量較大的生物醫藥產業有關。建區以來,金灣區先后引進了聯邦制藥、麗珠制藥、湯臣倍健、億邦制藥、潤都制藥和生化制藥等一批知名的醫藥企業,2010年以來這些醫藥企業紛紛增資擴產,最近金灣區還新引進了普瑞博斯等一批大型醫藥企業。由于醫藥企業的大幅度外延性擴張導致金灣區工業廢水排放量在2010年以后反復出現上升。這很可能是金灣區工業廢水排放量正處在反復筑頂的過程,預計在醫藥企業的大幅度外延性擴張結束后,金灣區工業廢水排放量就會完成筑頂的過程,隨后將開始出現持續的下降。因此,金灣區工業廢水排放量與人均GDP在圖形上基本符合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倒U”形特點,只是目前仍處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左側的位置,尚未出現明顯的轉折點。

2.金灣區工業COD排放量與人均GDP的數量關系

金灣區工業COD排放量與人均GDP的三次函數模型擬合效果較好,其中R2=0.661>0.6,Sig=0.02758

Y =-1 902.328+0.096x-(1.124E-6)X2+(4.12E-12)X3

金灣區工業COD排放量與人均GDP三次函數模型的圖像(見圖2)。圖像顯示金灣區工業COD排放量與人均GDP之間存在近似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倒U”形的特征,該曲線在2008年金灣區人均GDP達到56 963元/人的時候出現轉折點,說明金灣區工業COD排放量在2009年開始進入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右側,工業COD排放量開始進入下降趨勢。雖然從2008年之后的數據來看,短期內似乎還有所反復,但是從上頁表3中2013年金灣區工業COD排放量大幅下降的數據來看,下降的勢頭是明確的。而且從近兩年金灣區環境保護局不斷從嚴審批新項目,加大對排污企業的監管力度的做法來推測,金灣區工業COD排放量還將進一步下降。因此,金灣區工業COD排放量與人均GDP之間存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倒U”形的特征,并且已經越過轉折點,進入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右側并開始步入持續向下的階段。

3.金灣區工業SO2排放量與人均GDP的數量關系

金灣區工業SO2排放量與人均GDP的三次函數模型擬合效果較好,其中R2=0.857>0.6,Sig=0.00097

Y=2131.873-0.113x+(1.85E-6)X2-(8.13E-12)X3

金灣區工業SO2排放量與人均GDP三次函數模型的圖像(見圖3)。圖像顯示金灣區工業SO2排放量與人均GDP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倒U”形特征,該曲線在2012年金灣區人均GDP達到117 500元/人的時候出現轉折點,說明金灣區工業SO2排放量在2013年已越過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轉折點,到達了曲線的右側,并開始步入持續向下的階段。工業SO2排放量持續下降的趨勢與金灣區近年來積極實施藍天工程,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推行清潔生產,大力改造老舊鍋爐,加強工業廢氣治理,減少空氣污染密切相關。

4.金灣區工業固廢產生量與人均GDP的數量關系

金灣區工業固廢產生量與人均GDP的三次函數模型擬合效果較好,其中R2=0.857>0.6,Sig=0.00097

Y=-11.66+0.001x-(5.96E-9)X2+(1.91E-14)X3

金灣區工業固廢產生量與人均GDP三次函數模型的圖像(見圖4)。圖像顯示金灣區工業固廢產生量與人均GDP之間存在著典型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倒U”形特征,該曲線在2009年金灣區人均GDP達到60 624元/人的時候出現轉折點,說明金灣區工業固廢產生量在2009年已越過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轉折點,到達了曲線的右側,并開始步入持續向下的階段。金灣區工業固廢產生量持續下降的趨勢與近年來金灣區環保局加強工業固體廢物治理是分不開的,近年來金灣區環保局加強項目審批管理,實施環境安全工程,綜合治理固體廢物及危險廢棄物,有效抑制了轄區工業固體廢物的增長。

5.金灣區工業廢氣排放量與人均GDP的數量關系

金灣區工業廢氣排放量與人均GDP的三次函數模型擬合效果較好,其中R2=0.89>0.6,Sig=0.00034

Y=-2 194 641.531+107.842x-(1.27E-3)X2+(4.75E-9)X3

金灣區工業廢氣排放量與人均GDP三次函數模型的圖像(見圖5)。圖像顯示曲線總體依然呈上升趨勢。即隨著金灣區人均GDP水平的提高,金灣區的工業廢氣排放量持續上升。金灣區工業廢氣排放量與人均GDP在圖形上基本符合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倒U”形特點,目前仍處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左側的位置,尚未到達轉折點。

6.金灣區工業NO2排放量與人均GDP的數量關系

金灣區工業NO2排放量與人均GDP的三次函數模型擬合效果較好,其中R2=0.886>0.6,Sig=0.00863

Y=-110.766+0.004x+(1.75E-8)X2-(1.91E-13)X3

金灣區工業NO2排放量與人均GDP三次函數模型的圖像(見圖6)。圖像顯示金灣區工業NO2排放量與人均GDP之間存在著初步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倒U”形特征,該曲線在2013年出現轉折點,說明金灣區工業NO2排放量在2013年已超過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轉折點,到達了曲線的右側,工業NO2排放量開始下降。至于接下來能否持續下降還有待于進一步觀察。

四、結論與建議

從以上分析來看,金灣區各類工業污染物排放量與人均GDP之間存在比較明顯的三次曲線特征,但是不同工業污染物排放量與人均GDP的三次曲線的形狀有所不同,有的處在持續上升階段,有的處在反復筑頂的階段,有的已經筑頂完畢進入轉折向下階段,多數工業污染物排放量在2008年達到峰值,2009年出現明顯下降,部分工業污染物排放量與人均GDP的三次曲線走勢呈現出典型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 “倒U”形特點,因此,可以得出結論:環境庫茲涅茨 “倒U”形曲線適用于金灣區。

為什么金灣區多數工業污染物排放量在2008年達到峰值,2009年出現明顯下降?這個轉折不是偶然出現的。主要原因有兩點:

一是“四個百分百”的環境保護政策導致了金灣區各類工業污染物排放量的明顯減少。金灣區建區初期,環境保護機構不健全,管理體制不順暢。先是由珠海市環保局的派出機構西區環保分局負責金灣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同時,珠海市政府賦予珠海高新區三灶科技園市一級審批權限,三灶科技園(實際上就是三灶鎮政府一套人馬兩塊牌子)享有市一級審批權限。三灶科技園管理松散,凡是招商部門招來的項目不管是否污染環境一律照批,而且在環保上只批不管(只批準工業項目的建設不監管工業企業的污染物排放),不少工業企業趁機偷排、亂排工業污染物,導致金灣區的生態環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隨著環境質量的惡化,金灣區政府逐漸認識到,絕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因此,金灣區政府成立了金灣區環保局,逐步理順環境管理體制,并開始將環保理念逐步融入招商引資、園區規劃、環境監管中,嚴把新建項目環保審批關,從源頭上控制工業污染。金灣區制定出臺了“四個百分百” 的環境保護政策,即新增工業項目百分百進入園區、污水垃圾百分百達標處理、山體百分百恢復綠化、節能減排百分百實現目標。隨著“四個百分百” 的環境保護政策有計劃、按步驟逐步得到落實,金灣區逐步控制住環境質量惡化的局面,并使之逐漸趨于改善。同時,金灣區還采取多種形式加強環境宣傳教育,下大力氣解決環境問題,群眾對環保工作滿意率達到95%以上。在這一過程中,金灣區推出的“四個百分百”政策以及其他相關配套措施起了關鍵性作用,使金灣區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走向出現了轉折點。

二是國際金融危機客觀上導致了金灣區各類工業污染物排放量的明顯減少。2008年前后爆發了眾所周知的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起的國際金融危機。這場國際金融危機的本質是國際金融資本放大堆積成的金融泡沫崩盤。國際金融危機來勢洶洶,影響廣泛,導致全球經濟經濟增長明顯放緩,部分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濟進入衰退,世界貿易環境惡化,金灣區出口增速明顯回落。在出口、投資和消費這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出口貿易是金灣區近年來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作為金灣區主要出口對象的歐美國家內需普遍減緩。受全球商品貿易量下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生產成本劇增、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影響,金灣區出口企業的訂單大幅減少,業績急劇下降,相當部分實力較弱、單純勞動密集型、低技術含量的外向型企業因接不到訂單導致停產甚至倒閉。最典型的例子是金灣區三灶鎮赫赫有名的思泰電子廠最高峰時擁有數萬名員工,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因接不到訂單而倒閉。這些企業的倒閉客觀上導致了金灣區各類工業污染物排放量的明顯減少。

總而言之,以上兩個因素共同影響,形成共振效應,共同導致了金灣區各類工業污染物排放量的明顯減少。從總體上看,近幾年來金灣區所推行的環境保護政策是成功的,成績是可喜的,各類工業污染物排放量明顯減少,先后成功創建省級生態區和國家生態區。今后金灣區應再接再勵,進一步完善環境保護體制機制,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環境執法監督,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加大對環境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實現節能減排,切實保護金灣區生態環境,率先創建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最終實現政府與企業雙贏、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本文具體提出五點建議:(1)加大環境保護考核力度。既考GDP,又考COD,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金灣區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2)加強生態環境規劃。將保護生態環境納入到金灣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統一規劃,統籌考慮,相互銜接,避免脫節。(3)建立招商選資綜合評價體系。加強產業選擇,科學謀劃發展,堅決拒絕高污染、高能耗項目落戶金灣,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4)建立健全環保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按照屬地化、精細化和網格化的管理要求,科學配置環境執法人員,增強環境監管能力,實現“污染點源管得住、環境問題摸得準、監管責任說得清”的目標。創新執法理念,環境監管從“重處罰、輕整改”向“處罰、整改并重”轉變,從“重監管、輕服務”向“監管、服務”并重轉變。(5)率先探索實施排污權交易。排污權交易以環境資源有償使用為前提,有污染物排放的企業每年都要購買排污權,獲得許可方可生產。企業購買的排污權,沒有用完的可通過排污權交易平臺進行交易。通過排污權交易,實現自然資源的有償使用。金灣區應率先探索實施排污權交易。通過增加排污成本的手段,倒逼轄區排污企業主動進行技術改造或產業升級,實現減排。實現減排后,一方面可以減少企業購買排污權的成本,另一方面減少下來的排污權通過交易可以讓企業獲得額外收入。

參考文獻:

[1] Grossman G.M.,Krueger A.B.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914,NBER,Cambridge MA.1991.

[2] Grossman,G.M.,Krueger,A.B.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al[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 (5):353-378.

[3] Selden,T.M.,Song,D.Neoclassical growth,The curve for abatement and the inverted U curve for pollutio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5,29(2):161-168.

[4] 李慧娟,龍如銀.資源型城市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研究――基于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13,(1).

[5] 陸根堯,盛龍.基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的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關系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工業技術經濟,2012,(4).

[6] 邵鋒祥,屈小娥,席瑤.陜西省碳排放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及影響因素――基于1978―2008年的實證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第3篇:經濟與環境的關系范文

在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環境問題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如何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實現兩者“雙贏”,已成為全社會共同面臨的重要問題。本文結合常山縣_鎮實際,就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進行粗淺的探討。

一、_鎮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現狀

位于“中國胡柚之鄉”的常山縣城北郊的_鎮,是衢州市四大強鎮之一,這里蘊藏著豐富的礦藏資源,現已探明的石灰石儲量為10億噸,石煤儲量3億噸,無論在儲量上還是品位上均居全省首位。依托資源優勢,建材、輕鈣等資源消耗型企業發展迅猛,目前全鎮有工業企業96余家,其中水泥企業3家,輕鈣企業10家,石灰立窯12家,石灰生產加工企業20家等,到20__年,全鎮工業生產總產值已經達到14.5億元,工業利稅達到3800萬元。但是,在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尤其是原有土法燒制的土窯,石灰加工棚、一批石灰石石煤破碎點磨粉點,吃進礦石,也“吐”出了大量的煙塵,加上水泥、輕鈣企業、石煤開采企業的環保投入和管理不到位,使_鎮成為全省有名的污染重災區,老百姓深受環境污染之害,環境污染糾紛頻繁發生,極大的阻礙了_鎮社會經濟的進一步可持續發展。當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幾種:

1、區域生態環境意識淡薄。一方面,當地群眾環境保護意識較為淡薄,_鎮幾十年的污染現狀使得當地老百姓對環境污染都習以為常,只有當自身利益受到直接損害時才會去尋求賠償和保護;另一方面,絕大部分當地企業主缺少環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不愿意在環境保護設備方面增加投入和加強管理,甚至經常性閑置環保設備并偷偷排污,往往犧牲和破壞環境以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還有當地基層不少鎮村干部的環境保護意識也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2、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不夠協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區域生態破壞現象比較嚴重;固體廢棄物產生量太大且產生二次污染;資源破壞和浪費現象比較嚴重;大氣環境、水環境的污染比較嚴重,環境質量低劣。但區域經濟總量不強,持續發展能力差,20__年單位面積GDP產出僅為0.029億元/平方公里,屬于極低的水平。

3、經濟增長方式仍舊屬于粗放型增長。_鎮的經濟增長主要靠傳統的產品和傳統的生產方式來增長,屬于粗放式增長。表現為:產品質量比較差,技術水平比較低,產品附加值低下;石灰石資源比較豐富,但開采、加工技術比較落后,環境污染嚴重并存在嚴重的隱患;企業規模比較小,競爭力不強。

4、資源型工業經濟帶來嚴重的環境壓力。隨著石灰石開發強度不斷加大,水泥、輕質碳酸鈣、石灰等產業不斷擴大,特別經濟強鎮戰略不斷推進,資源型工業發展帶來了巨大機會,同時,資源型工業經濟結構對環境帶來巨大的環境壓力,水泥的粉塵、噪聲污染,碳酸鈣的塵、污水的污染,石灰的二氧化硫、固廢污染,石灰石、石煤等資源開采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等。

5、政府有關部門管理不力和執法不力。作為一個工業企業眾多、污染嚴重、經濟相對較為發達的衢州市經濟重鎮,沒有相應的環保管理機構,缺少相應的專職環保人員,鎮政府多年的環保工作更多的是協調處理群眾環境污染、糾紛和協助環保局開展收繳排污費等工作;縣環保部門的監察執法力量也較為薄弱,缺少有專業知識的環保工作人員和工作車輛,難以應付日益嚴峻的環境污染現狀,同時,執法和管理力度不夠,對環境污染行為較為寬容,造成企業存在“違法成本較低、守法成本較高”的不良思想,缺少較好的措施以推進環境污染整治工作。

二、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的對策

當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快速發展期,處在環境污染、資源消耗的高峰期,環境狀況距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有相當大的差距。我縣確定了“工業立縣、特色發展”兩大戰略,作為經濟強鎮,如何在加快發展的同時,切實保護好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是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之一。筆者以為,只有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的發展觀,通過經濟發展來解決環境問題,通過解決環境問題來促進發展,走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之路,才能實現科學發展。

1、強化環境意識,樹立生態理念。要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境價值理念,實現以環境換取經濟增長向以環境優化經濟增長轉變。綠水青山意味著優美的人居環境、清潔的水源和清新的空氣,可以大大減少因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直接和間接損失,大大減輕因污染治理和生態恢復所需付出的巨大代價,大大緩解生態環境問題引發的各種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要充分認識環境保護與科學發展的高度一致性,正確處理環境與建設的關系,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理念?!碍h境保護,教育為本”,要大力普及環??茖W知識,提高全民環境意識,把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科學理念同中華民族關愛自然、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結合起來,通過多種途徑,普及科學知識,在全社會形成了解國情、珍愛環境、保護生態、節約資源、造福后代的共識,大力倡導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服務業,以及生態環境、生態人居和生態文化建設,摒棄盲目追求過度消費,倡導正確的生活方式。

2、把環境保護作為決策的重要環節,從源頭落實環?;緡摺-h保從源頭抓起,最重要的是各級政府、各級管理部門、各級領導要依法承擔起改善環境質量和環境管理的責任,牢牢樹立科學發展觀念,轉變把環境因素置于決策之外的決策模式,實行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同時,必須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要用綠色GDP核算體系代替傳統的GDP核算體系,把環境保護納入各級政府的政績考核,教育干部樹立長遠的、可持續的政績觀,改變以犧牲長遠利益換來短期效益的政績觀。要樹立結構決定功效的宏觀調控理念,著力在調整經濟結構上下功夫。當前,要根據我鎮不同區域的資源稟賦和環境承載能力,進一步明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區域定位,形成功能定位清晰、發展導向明確、開發秩序規范、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科學區域開發新格局。要著力合理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盡快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實現經濟發展的“騰籠換鳥”、“鳳凰涅槃”。

3、把環境保護作為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解決我國經濟高速增長與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這一矛盾,根本出路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用“綠色核算體系”來重新審視和把握經濟發展途徑,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推動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經濟與環境“雙贏”。建立“資源——產品——廢物——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循環生產新模式,徹底改變傳統的“資源——

產品——污染排放”的單向線性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為特征的末端治理模式。推行清潔生產,不斷運用綜合性的預防戰略,努力改進產品設計,改變生產工藝,減少對人體和環境的污染。要從企業內部循環的角度,大力發展生態工藝,推行清潔生產;從企業之間的循環角度,大力發展生態工業鏈園區;從社會整體循環的角度,大力發展綠色消費市場和資源回收產業,優化產業結構。由于歷史原因,我鎮有部分行政村造成了比較嚴重的污染,如:靈湖溪、石木嶺溪流域。如果這些歷史遺留問題解決不好,勢必影響全鎮環境這盤大棋。因此,必須痛下決心及時清除現有的污染源的同時,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從根本上改變其環境現狀。4、把環境保護作為現代城市管理中的重要環節,堅決落實環境保護的責任制度。一是建立協調有效的環境管理機制。打破條塊分割管理體制,建立健全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的環境管理綜合決策機制。依法明確各職能部門在環境管理工作中的職責,增強政府部門之間的協商與合作,建立起有效的管理運行機制和反饋機制。二是強化各項行之有效的環境管理制度的落實,包括環境保護規劃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三同時”制度、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現場檢查制度、排污許可證和總量控制制度、排污收費制度、污染事故報告及處理制度等。三是強化環境監督管理。環保部門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及有關法律,加強監督管理,嚴格環保執法。同時,保障公民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鼓勵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和監督,讓廣大公眾積極參與到環境活動、環境決策、監督中來。依法加大對環境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更高的問題。

5、把環境保護作為改善人居環境的重要環節,集中精力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改善人居環境,不僅僅是改善市民的住房條件。要充分發揮環境保護的文明發展與協調穩定功能,以人為本,下決心解決市民廣泛關注,影響環境質量和日常環境生活質量的突出環境問題。強化飲用水源的環保嚴管措施,保證飲用水安全。采取有效措施保護靈湖溪資源,確保生態環境改善。繼續整治水泥、碳酸鈣、石灰煤煙污染。大力改善新區環境,創建綠色環保文明社區,提高市民生活環境質量。同時,要著力加強農村環保工作,重點抓好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和保護農村飲用水源地,確保農產品基地環境安全。

第4篇:經濟與環境的關系范文

【關鍵詞】經濟發展;環境問題;文獻綜述

一、國外研究綜述

(1)理論研究。1972年以Meadows為首的羅馬俱樂部提出“增長極限”,認為經濟增長受不可再生資源的制約而不可長期持續,人類出于環境保護的目的應該人為的降低經濟增長速度。Myrdal(1974)、Hueting(1980)和Pearce(1990)等從福利的角度說明經濟增長存在生態極限,認為環境、資源使用過程中的負外部性會使得收入和福利之間存在差距。Daly(1977)根據熱力學第一、二定律分析,認為經濟活動物質和能量轉換的過程中,一部分能量會轉換為廢棄物,這樣最終導致經濟增長的停止。Sieber(1982)和Opschoor(1992)認為環境只能承載一定規模的經濟活動,當經濟活動的規模過大時,生態系統將崩潰,導致經濟增長受到限制。而Cole(1973)在Meadows的模型中引入資源回收利用、新資源勘探等因素,使不可再生資源的可用量保持指數增長,當資源增長的速度快于人口和消費的增長速度時,經濟系統就不可能崩潰,經濟增長也不存在極限。Lecomber(1975)指出,生產要素的替代、要素使用率的提高以及產出結構的變化有助于減輕環境壓力,當三者帶來的作用使環境污染的下降速度及資源投入量等于或高于經濟增長的速度時,經濟便可持續增長。Ayres(1997)等也從物質平衡的角度提出,只要我們能將經濟發展中產生的廢物加以利用,經濟將會可持續發展。進入21世紀后,William A.Brock和M.Scott Taylor(2004),在原有的研究基礎上,分別利用新古典增長模型和內生經濟增長模型,建立了綠色Solow模型、強化減排模型、源頭與末端模型、誘發創新和幼兒園規則模型。(2)實證研究。經濟增長到底是環境問題的因還是果,促使經濟學家們對經濟與環境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相關的研究文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對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的研究。1991年,Grossman和Krueger分析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區的環境效應時,發現環境和收入之間也存在的倒U型關系,并對其進行了驗證。之后Shafik和Bandyopadhyay(1992)、Panayotou(1993)等通過大量的數據統計和分析也對環境污染和收入水平之間倒U型關系進行了驗證,并提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世界發展報告1992》對EKC假說的內容表述如下:經濟發展會破壞環境觀點的提出是以技術、偏好和環境投資不變為前提的,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開始重視環境問題,并且有能力解決環境問題了,污染水平就會隨之下降。

二、國內研究綜述

國內學者對經濟與環境關系的研究比國外要晚,基本上還處于跟蹤國外研究階段。理論方面研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多個角度對經濟增長與環境協調發展進行定性研究;二是對引入環境因素后經濟增長模型的研究,包括新古典增長和內生增長模型兩類。如辜勝阻和巍珊(2000)從環境損失的角度分析經濟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李善同(2001)等人則從資源分配的角度分析,指出經濟活動除了內部均衡問題還存在經濟外部均衡問題,而且經濟外部均衡也應滿足資源配置的一般經濟學原則;李崇陽(2002)利用博弈論,指出環境質量和經濟增長雙方可以通過博弈實現彼此的協調發展;岳利萍(2006)等人,從社會福利最大化角度出發,通過設定物品消費偏好指數,建立量物品模型,得出環境質量演化過程曲線取決于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而非僅僅與經濟增長狀況有關。國內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關系的實證研究從21世紀才開始的,主要研究我國整體或省市地方經濟發展與環境的關系是否具備EKC特征。如雷玉桃(2007)利用我國1986~2004年數據,朱智(2004)利用我國1991~2001年的數據,采用指數回歸模型進行研究,認為我國水環境和水利經濟發展的關系位于EKC的上升階段;劉燕等(2006)利用省際面板數據,采用對數回歸模型進行研究,認為我國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關系與傳統的EKC形狀不同,而是存在正N型的關系。

三、評述

從上述綜述情況來看,國內外對經濟與環境的關系研究基本上是圍繞著兩個方面進行的,一是環境問題是否會導致經濟增長受到極限,并作相應的解釋;二是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條件。在這兩個方面都進行理論和實證研究并作出經濟解釋。這些研究成果能一定程度上解釋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對解決現實中存在的經濟發展與環境問題具有一定的啟發,能為相關部門決策提供參考。但是,環境問題研究僅局限在一個國家或地區,沒有涉及跨區域的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問題,實證研究方面也較少考慮區域空間因素以及跨界環境問題。

參考文獻

[1]世界銀行.1992年世界發展報告發展與環境[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2

第5篇:經濟與環境的關系范文

關鍵詞: 環境標準; 經濟可持續發展; 辯證關系

1 環境標準理論

從環境的本質意義上或者其最廣泛的意義上講, 環境一詞涵蓋了各種事物存在、生活或發展的條件或影響[1] 。環境標準的產生有其深遠的政治、經濟背景[2] 。環境標準是為了保護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防止環境污染與生態失衡, 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依據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而制定的技術性規范。環境標準通過控制人類行動的手段或方式來控制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與污染, 以達到防止污染、保護環境的目的。環境標準的實施過程是復雜的, 其不僅關系到一個產品的生產過程, 還對產品的最終形態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

環境標準是依據科學的方法和嚴格的程序, 結合本國的自然生態環境、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和本國經濟的發展狀況而制定的, 既體現出科學性和現實性, 在提升環境保護質量的同時也促進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它通常由一系列具體的技術數據組成。但更為重要的是, 環境標準通過一系列具體數值的設立, 在法律層面上規定了生產者應當遵守的環境保護義務。我國共頒布環境標準364 項條, 其中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84項, 國家環境質量標準10項, 方法標準299項, 同時各地方根據管理的需要, 頒布了地方性環境標準[ 3 ] 。經過10多年的努力, 我國已經初步構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環保標準體系。

環境標準是環境監測、環境質量評價、污染源排放水平評價、環境執法等環保工作的重要依據[4] , 它的出現為環境有效保護指明了方向, 為環境公正執法確立了具體的標準, 為社會和諧發展確立了具體目標。環境標準能夠衡量一個地區環境保護的效果, 監測本地區內企業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 這使得環境標準更具備現實性與應用性。環境標準是環境保護技術參數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系統應用, 事關重大利益的環境問題, 這些重大利益主要包括: 生產成本大幅降低; 協助相關環境法規的制定; 改進獲得許可與授權的程序; 提高生產量;提升企業形象; 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

2 經濟可持續發展理論

經濟可持續發展旨在以管理和保護自然資源的基礎、控制技術與經濟制度的發展和變遷來確保實現和滿足當代人與子孫后代對資源的依賴和需求。根據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法則, 一國經濟發展的模式與規模必須控制在生態環境容量所容許的范圍內, 只能從生態環境中取走“利息”, 而不能再消耗它的“資本”[ 5 ]。這種可持續發展理念(包括農業、林業和漁業等部門) 能夠節約土地、水、植物和動物資源, 不但在立法層面提升環境標準的制定水平, 還使得環境監測技術適應經濟社會發展, 真正做到經濟上可行, 社會可接受。雖然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已被社會大眾所普遍接受, 但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 越是先進的思維意識距離現實生活越是有差距。因此, 就可能出現這樣的尷尬: 大部分人可能會非常認同濫砍濫伐、濫捕濫撈等行為的非法性及非道德性, 但在公共利益與個體利益發生矛盾和沖突時, 人們的利益天平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傾向個體利益或私人利益, 其自身的社會行為往往導致生物物種滅絕、全球氣候變暖、人口數量激增等等, 這就是人們的普遍意識與現實生活的非同步性。因此, 現行的政府政策目標不僅要關注當下環境污染的治理, 更應將相當的精力用在對于環境污染與破壞的預防上。

經濟可持續發展往往關注于社會科學的巨大力量、經濟系統的調節功能、市場與市場經濟的分配能力、追求盈利的動機、市場效益最大化、法律的支持與幫助、國內生產總值與經濟增長、經濟發展和生活質量之間的關系與重要性。經濟可持續發展重點關注環境破壞與環境保護的成本消耗、環境與資源保護的長久功效, 并通過人類的努力達到成本與收益之間的平衡, 以多種形式來保障和實現人類對資源需求和利用的代際公平。

3 環境標準與經濟可持續發展之辯證關系

環境系統是經濟的源泉, 經濟系統是環境系統的延伸。保持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解決環境系統承受極限的唯一和最佳途徑[6] 。而環境標準的制定與實施能夠帶來經濟持續發展的長遠利益。

3.1 環境標準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更高水平的經濟活動能夠促進經濟的增長, 經濟的增長能夠為經濟實體帶來更多的利潤, 為大眾帶來更多的收入, 大幅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 經濟的增長能夠為國家帶來更多的稅收, 促進經濟的全面發展和經濟實力的提升; 經濟的增長能夠提高商品生產和服務的效率, 降低失業率, 緩解政府的壓力?;谝陨显?, 以往環境問題較之宏觀經濟目標、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等總是處于次要的地位,甚至被完全忽略。在市場經濟中, 雖然需求與供給由市場來調節, 但是企業應該考慮環境標準成本, 將其納入所謂的企業私人成本。因為不這樣做, 外部的環境將導致市場的失靈。政府環境主管部門應當在短期內權衡經濟增長與環境的保護, 不能只注重經濟的高速增長而忽視環境標準, 應當將環境標準成本納入企業的生產成本與企業的利潤之中。因為環境標準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兩者在沖突中相互補充。環境標準的實施能夠保證經濟在高速增長的同時避免土地和可再生資源、不可再生資源的嚴重破壞。

3.2 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環境標準的健全與完善

在國家和地方層面, 維持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將諸多相互競爭的利益主體考慮進去, 例如: 公民個體與生產商和開發商、中央政府與特殊利益集團、環保部門與促進經濟增長部門。這些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和觀點形成了經濟發展的模式。環境管理沖突的可能性隨著環境保護與管理策略的日趨復雜而增加。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以恰當的環境政策與環境法律規范為基礎, 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重視“以人為本”, 提倡保護生態環境, 構建嚴格且符合本國實際國情的環境標準體系。

4 結束語

實踐證明, 只有具備恰當的環境標準, 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才能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 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發展。然而, 經濟發展的過程必然與環境標準的具體實施產生一系列沖突與矛盾, 應當通過提升企業技術水平來化解兩者之間的沖突與矛盾, 協調環境標準與經濟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實現環境標準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在矛盾與沖突中最終走向相通相容。人類經歷了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型經濟之后, 認識到環境保護的極度重要性。。

參考文獻

[ 1]A lan G ilp in. Env ironm en talE conom ics: A critical overv iew [M ] .England: JohnW iley& Sons, LTD, 2000: 15.

第6篇:經濟與環境的關系范文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地區經濟;發展關系

藝術設計的理念離不開經濟發展的方向,藝術設計創作的靈感來源于生活,人類的活動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速度,所以藝術設計和經濟發展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藝術設計的方向離不開社會經濟的發展,藝術設計是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人民的,因此,藝術設計對社會經濟有著一定的影響。要想做好環境藝術設計,首先要了解當地的經濟發展現狀,經濟發展的方向帶給藝術設計產生靈感。

一、環境藝術設計的特點

1.環境藝術設計理念?!碍h境藝術設計”,簡言之就是通過藝術設計的方式來改變人們居住的城市環境的藝術。其主要特征是社會實用性強、藝術感染能力強以及對人們居住環境的影響力大。環境藝術設計是一種藝術設計,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集中優化。伴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精神文明的不斷發展,現代人對精神層面的需求越來越多。因此,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藝術性提出了要求,要求居住環境不僅要具備實用性,同時還應該具備藝術觀賞性和科學性。只有具備以上兩點,才能滿足社會經濟大環境下人們對生活的態度。

2.環境藝術設計的目標。環境藝術設計在傳統社會發展中是不存在的,隨著室內環境設計的發展,人們開始對室外環境也開始有了新的需求,最后擴展到人們居住的整個城市的環境設計,城市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著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標,因此,現代環境藝術的目標就是做好城市化建設。主要包括城市規劃、公共場所藝術設計、城市公園規劃設計以及城市建筑整體規劃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1)做到自然與人文協調發展。環境藝術基本的設計理念就是根據現有自然環境進行初步設計,對城市現有的自然環境進行人為改造,讓自然環境具備人們的藝術觀賞價值,所以,環境設計理念的基礎就是做到自然與環境的協調發展。(2)藝術性與無害性共存。要求在開展環境藝術設計的同時,要堅持崇尚自然,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所以,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一定要突出無害性,要求藝術設計不能以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這樣才能在欣賞藝術的同時,讓人類居住的環境不受破壞,真正地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3)實用性與審美性有機結合。環境藝術設計的靈感來源于室內設計的理念,所以環境設計不僅要體現審美價值,同時還要保證實用價值,環境藝術設計的基本理念應該是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和方便人們的物質生活。只有具備實用性才會被人們所認可,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同時具備審美價值,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帶給人們美的享受,真正的做到了實用性和審美性的有機結合。(4)多樣性與系統性的有機結合。環境藝術設計不是一個簡單的室內布局設計,其體現在人們生活環境的方方面面,在環境設計中一定要體現出多樣性的設計布局,讓人們的生活環境變得多姿多彩,這樣有利于人們才能對城市環境做一個系統性的認識和評價。

二、地區經濟發展與環境藝術設計的聯系

1.體現了環境藝術設計學科的自然性。環境藝術設計者的設計思維需要與本地區的自然環境相聯系,不能禁錮自己的思想,不僅要廣泛地學習國內外優秀城市的經驗,來拓展自己的創作靈感;在城市建設過程中還要突出本地區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特色,將設計理念融入到城市建筑、綠化、雕塑中去。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突出本地區的地方特色,有助于構建一個自然與藝術并存的城市環境。突出地方特色的城市有很多,體現出了藝術與自然有機結合。例如內蒙古高原的蒙古包、福建土樓建筑、陜北窯洞建筑等,這些形態各異的地方建筑,給人一種精神文化的藝術享受,在帶給人們便利的同時,讓人們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2.經濟因素主導環境藝術設計活動的發展過程。社會經濟的發展得益于人類智慧的結晶,同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必然促進人類對精神世界的追求。經濟的發展方向主導著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過程,因為其發展必須得到經濟發展的支撐。人類用自己的智慧和經濟發展創造的財富為社會環境的建設出謀劃策,這就是現代社會物質文明建設的基本理念。經濟因素主導著環境藝術設計活動的全過程。環境設計師在設計時要考慮到社會環境中的各種因素,首先把涉及到的因素列出來,加以分類和整理,最后形成自己的設計方案。其中,需要考慮設計對象的市場價值、人文需求和對城市經濟建設的影響力等等,這些方面的因素都離不開經濟因素的影響。經濟因素影響著設計方案的構建和實施的各個環節,因為設計的實施需要各種行業的參與,每一個步驟的實施都需要經濟基礎的支持,只有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才能讓完美的設計方案得以實施,這就是“藝術和技術的結合”。環境藝術設計的特點就體現在經濟發展現狀之上,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今天,我們需要環境藝術設計與經濟建設互利共生的理論體系,科學有效地做到經濟主導環境藝術設計的步伐和方向。

3.改變了環境藝術設計學科的歷史性。環境藝術設計者的設計理念是自己的設計能得到人民的普遍認可,在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上留下輝煌的成就。縱觀歷史發展的步伐,地區經濟發展的方向與本地區傳統文化緊密相關。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地區環境設計就要呈現出地域文化的特點,只有將本地區的傳統文化體現在城市建設當中,才能突出城市特色,讓人們對傳統文化進行永久傳承。傳統的文化影響了本地區人們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模式,環境藝術設計就需要融入到傳統文化中去。簡言之就是,按照人們的喜好和習慣,設計出符合人們審美觀的建筑和環境,例如中國傳統建筑與西方精細建筑的有機結合。這屬于東西方兩種文化理念的碰撞,在現代文明的推進下各個民族、各個國家人民都各自將自己的歷史文化進行永久的傳承。

4.改變了環境藝術設計學科的創新性。藝術設計者在設計初期,需要考慮多種外在因素,對本地區居民的性格愛好和審美觀都有一定的研究,人們對美的理解要融入到環境藝術設計中去,這樣的設計方案才能被人們所認可。伴隨著工業技術的不斷發展,許多新興技術的誕生,也讓環境藝術設計實現多元化的發展方向。在近兩年的環境藝術設計比賽中,都會看到一些新型的設計理念和設計元素,這就得益于設計者的不斷探索和新技術的導入,新的技術可以讓以前無法實施的方案有效實施,讓環境藝術設計更加科學化和全面化,體現出設計方案的合理性和獨特性。

三、環境藝術設計對于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力

1.環境藝術設計帶動經濟發展。社會經濟的發展影響著社會生產力的改變,同時也影響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然而,科學技術的發展的目的就是能更好地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服務于人民?,F代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一方面,需要了解本地區人民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只有了解的人們的喜好,環境藝術設計才具有實用性和藝術性;另一方面,環境藝術設計也需要高新技術作為支撐,利用一些新型技術可以為環境藝術設計提供便利,可以使用多樣化的設計手段來實現環境藝術設計的目標,同時也能得到人們的認可,推動本地區城市化建設步伐。根據現代社會的發展現狀,環境藝術設計理念要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人們需要從審美的角度去感受環境設計出來的產品,這些產品既要體現實用性價值,同時還要兼顧藝術審美價值,這就對環境藝術設計者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環境藝術設計工作者需要從思維方式、建筑材質、科學技術等方面來策劃設計方案,設計實施的過程需要社會經濟的有力支撐,只有良好的經濟基礎環境藝術設計方案才能有效實施。從某個角度來說,環境藝術設計帶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2.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F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有助于環境藝術設計的實施。人的審美觀念是環境藝術設計的方向,使用性是環境藝術設計的基礎。人類的各種需求,都需要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最大可能地體現出來。環境設計的方向是針對人們的需求,對社會環境進行合理的改造來用于服務于社會,其主要目的是針對人。環境藝術設計不僅能帶給人們精神上的滿足,同樣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條件,通過對環境的不斷改造,讓人們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環境藝術設計的目標是按照人們對未來生活的向往,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同時也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在注重個性發展的時代,只有不斷地創新和探索,才能對社會環境進行不斷的優化和改造,讓人們從中獲得享受,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

四、結語

總而言之,科技的發展加快了城市化建設的步伐,環境藝術設計在城市化建設過程中不可或缺。城市的形象是對本地區人文歷史文化的最好詮釋,為了更好地傳承地域性的特色文化,環境藝術設計理念需要結合本地區的地域文化,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城市化建設中去,帶給人們精神上的享受,對地區經濟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地區經濟的發展讓環境藝術設計方案得以有效實施,有助于城市化建設目標早日實現。

參考文獻:

[1]金班逸,王晨松,張一峰.科技與人文的融合———探究環境藝術設計的現代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0):195-197.

[2]張子暉.淺談人性化設計在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裝飾:理論版,2016,(11):154-156.

[3]孟曉軍.論人文主義在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的體現[J].戲劇之家,2016,(24):215-217.

[4]向榮榮.傳統紋樣在現代酒店軟裝設計中的運用[J].現代裝飾:理論版,2016,(11):143-145.

第7篇:經濟與環境的關系范文

關鍵詞:區域經濟;生態環境;改革開放

環境狀況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使我國經濟的發展規律呈階梯狀變化趨勢。便利的交通、發達的工業基礎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國沿海地區卻擁有近70%的工業基礎,內陸地區只有30%的工業基礎。和內陸地區相比,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狀況要好得多。我國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區域環境狀況是引起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西部地區土地沙化問題嚴重、水資源短缺、經濟增長效益低,這些問題是導致西部地區貧困的主要因素。想要促進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就應該采取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保護戰略,要建立生態補償制度。

一、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

(一)各地區經濟生產總值的不平衡現狀

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夠平衡,主要表現在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人均GDP產值的不平衡。我國的東部地區主要指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這10個省市。而西部地區則包括內蒙古、、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四川、重慶、廣西、云南、貴州這12個省市。以1995年、2000年、2005年這三年為例,東部人均GDP分別為8638元、14309元、25973元。而西部地區人均GDP則分別為2691元、4252元、8717元。[1]由此可見,西部地區人均GDP遠遠低于東部地區人均GDP產值,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非常嚴重。

(二)各地區人均收入的不平衡現狀

在1995年、2000年、2005年這三年中,我國東部城鎮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分別為5700元、8342元、13621元,東部農村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分別為2531元、3618元、5258元。而我國西部城鎮居民在這三年的人均年收入分別為4053元、5704元、8782元,西部農村人口的人均年收入分別為1145元、1606元、2277元。通過上述數據我們不難發現,我國西部地區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和東部地區存在著巨大的差距。這是由于我國西部地區的經濟形式主要以農業為主,而東部地區的經濟形式則以發達的工業為主。東西部地區經濟生產總值與人均年收入現狀存在著不平衡,這個問題必須盡快解決,否則將會使我國貧富差距問題不斷惡化。

二、我國環境資源的總體概況與東西部地區的環境狀況

(一)我國環境資源的總體概況

我國的資源不足且分布區域不平衡,很多地區自然資源豐富,而其他地區則嚴重缺乏自然資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很多地區的人民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卻忽略了保護當地環境,最終引起了各種嚴重的環境問題。我國很多地區都有嚴重的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大氣污染問題,這些環節污染問題不僅制約著當地經濟的發展,而且還對當地居民的健康狀況產生了威脅。根據我國土地調查的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的土地面積為1.21億公頃,而全國的2800個區縣中,竟然有六百多個區縣的人均耕地不足0.05公頃,這一數據遠遠低于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規定的農民人均耕地標準。我國的水資源也同樣緊缺,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我國很多地區的河流斷流、湖泊干涸、濕地面積減少,導致我國每年缺水量達到400億立方米。

(二)我國東西部地區的環境狀況

我國東部地區的水利資源充足,有很多河流、湖泊以及水庫設施,當地農民能夠很好地發展農業、漁業。東部地區地勢平坦,便于實現機械化農業生產,這將會大大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我國東部地區的環境狀況要好于西部地區。東部地區自然條件優越、雨水充沛、而西部地區的環境問題則比較惡劣。我國西部地區有大量的沙漠,這些荒漠的面積幾乎占國土面積的34.6%,僅西北五省和內蒙古地區的荒漠面積就占國土面積的27.3%。當地居民難以在荒漠環境中進行農業生產,這是導致西部地區經濟落后的主要原因。而且這些荒漠的面積還在持續增加,甚至會引起更加嚴重的沙塵暴。由于西部地區存在著大面積的沙漠,這將會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水土流失問題不僅使西部地區的農業生產遇到了很大的困難,而且還使西部地區的水資源嚴重欠缺。很多地方不斷出現河流斷流、草木枯死、土地沙化等嚴重的生態問題。西部地區的水污染問題也很嚴重,很多企業不注重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反而還向黃河中排泄大量的污水,致使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三、環境因素對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制約

(一)生態環境的惡化是導致貧困的主要原因

貧困、人口、生態環境這三種因素互相影響,會使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陷入到一個惡性循環中。隨著西部地區人口的增加,相應的人均耕地面積就會減少,當農業耕地無法負擔眾多的人口時,就會出現貧困問題。[2]為了解決貧困問題,西部地區的村民就會不擇手段地亂砍樹木,村民這種靠山吃山的觀念會嚴重損害當地自然環境。西部居民為了能生產更多的糧食,就會將很多林地變成農耕用地,破壞了當地的林地環境。由于失去了林地植被的保護作用,就會出現水土流失問題,導致當地風沙、旱災、沙塵暴等惡劣環境問題的不斷發生。這些惡劣的環境問題將會使西部地區出現大面積干旱,干旱氣候的風蝕作用會不斷地侵襲農耕土地,使糧食產量迅速下降。土地的不斷荒漠化將使村民逐漸喪失僅有的農業耕地,最終陷入極端貧困的生存絕境。

(二)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效益較低

西部地區蘊含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為我國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能源。然而由于對煤炭、石油等資源的過度開采,西部地區的能源將不可避免地要面臨著枯竭的危險。在我國很多草原地區,牧民是通過飼養大量牲畜來達到致富的目的,牧區草地已經難以供養更多的牲畜。由于風沙的侵襲,很多草原地區不斷出現土地沙化問題,這對于依靠放牧為生的牧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災難。

(三)惡劣的環境狀況危害著當地居民的健康

西部地區蘊含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在對這些資源進行開采的過程中,一些企業只注重追求經濟利益,對生態環境則疏于治理。我國西部地區對工業廢棄物的處理能力很低,然而西部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硫含量卻嚴重超標,將會嚴重危害當地居民的健康狀況。我國黃河流域的內蒙古烏海地區廢水污染問題嚴重,渭河、湟水河、北洛河等河流中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廢水污染問題。陜西、內蒙古、四川、甘肅等地的很多企業在對礦山的開采過程中,不注意保護當地環境,致使礦山廢石、廢水隨意排放,嚴重地污染了生態環境。如果將這些廢棄物排泄到河流中去,就會嚴重影響到當地居民的農業生產,給居民健康帶來巨大的威脅。

四、促進東西部經濟協調發展的具體措施

(一)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社會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生態環境的改善,西部地區在發展經濟的時候要注重保護環境,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的發展。發展才是硬道理,是解決人民基本生存問題的有效手段,然而生態環境則是經濟發展的大前提,是人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為了促進東西部經濟的協調發展,應該在西部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計劃。可持續發展是指在不損害子孫后代利益的情況下,將經濟增長和自然環境的保護相互協調。西部地區應該繼續實行退耕還林政策,要讓沙漠地區出現更多的青山綠水。西部地區還要加強對水資源的管理,確保水資源能夠合理地利用。當地居民也要有良好的環保意識,不能濫砍濫伐,要保護林地植被,使水土流失問題不再發生。

(二)轉變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方式

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方式主要以粗放型為主,這種生產方式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等缺點。某些西部的經濟形式還是以農牧業為主,然而農牧業對當地經濟的促進作用則非常緩慢。為了加快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就必須改變傳統的經濟形式,要依靠市場信息和科學技術來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我國應該加快生態技術的革新,促進環保生產技術的研發和創新,要在西部農村推廣農業灌溉技術、土壤改良技術、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應該對廢棄物進行循環利用,盡量減少廢棄物的排放,要將有害廢棄物的排放量降到大自然自凈能力之內。[3]西部地區要逐步改變過去粗放型生產模式,要形成低投入、低消耗、高產出的集約型經濟增長形式。

(三)西部地區應該建立生態補償制度

生態補償的概念主要有兩方面內容,當企業在損害生態環境的時候,就應該對其進行相應的處罰。如果企業對生態系統進行了保護,那么就應該對其進行利益補助。生態補償制度的核心內容是讓受益者支付生態保護費用,使受益者能夠養成良好的生態保護意識。根據生態補償制度中“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當污染企業在破壞生態環境的時候,還應該支付相應的環保資金。比如,一些化工企業會往河流中排泄污水,這將嚴重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當地的生態管理部門就可以根據規定,讓化工企業繳納排污費,再利用這筆排污費來治理河道污染問題。

(四)建立完善的環境保護法規

生態環境的保護離不開法律法規,法律法規能對污染企業進行有力的約束。然而,我國和環境保護有關的法律法規卻不夠完善,很多生態保護方面還存在著大量的空白。正因為如此,許多企業才利用法律的漏洞,大肆污染生態環境。為了有效治理我國的西部地區的環境污染問題,我國應該制定完善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要明確各化工、石油、煤炭企業的環保責任。政府部門也要加強對污染企業的監管,如果發現污染環境的問題發生,就應該對污染企業進行嚴格的處罰。

(五)加強政府部門的生態管理責任

政府部門應該承擔環保技術開發、環境質量、污染問題清除等責任,要認真落實可持續發展政策的內容與精神。我國政府部門應該加強生態管理責任,要最大限度地平衡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的關系。[4]政府部門要轉變過去提供環保物資、直接投資環境治理工作的職能特點,政府部門應該鼓勵外資、私人企業、社會資金多參與到環境保護工作中來。政府部門還應該對各種企業加強生態監督,要促使企業進行綠色化生產,應該注重開發再生資源。政府部門還應該加強環保宣傳,要讓公眾都養成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要多發動群眾來共同預防環境污染問題。為了更加有效地改善西部地區的環境狀況,政府部門可以多引入社會力量的作用,讓各種環境保護公益組織都加入到保護西部環境的行動中來。

五、結語

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不平衡,東部地區的經濟狀況要優于西部地區。環境狀況是導致西部地區經濟貧困的主要原因,惡劣的環境不僅會引起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問題,而且還會嚴重威脅西部地區居民的健康狀況。為了平衡東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應該采取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保護策略,轉變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方式,建立生態補償制度。我國只有在不斷完善環境保護法規的情況下,才能對污染企業進行嚴格的約束,使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好轉。

作者:鄒景莉 單位:河南省濮陽市華龍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參考文獻:

[1]周聰.試論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與環境狀況關系[J].甘肅科技,2013(5).

[2]魯西奇.論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以漢江區域環境狀況為主[J].中國社會史研究,2011(11).

第8篇:經濟與環境的關系范文

關鍵詞:產業增長;環境負荷;環境庫茲涅茨曲線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0)05-0089-04

研究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相互關系的經典工具是“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EKC)。庫茲涅茨曲線最初是由上世紀50年代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蒙?庫茲涅茨提出,用于分析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收入分配差別。1991年,Grossman和Kluegel開創性地將庫茲涅茨曲線用于分析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的相互關系。Shafik和Bandyopadhyay、Panay-otou也分別在90年代初期進行EKC實證研究。隨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基本形成,其主要內涵是:在經濟增長的初級階段,環境污染會隨著經濟的增長急劇惡化,當達到某個“拐點”后,經濟繼續增長,隨著科技進步和人們環保意識的加強,環境污染程度會隨之下降,生態環境逐漸改善,即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物的擬合曲線呈現“倒u型”。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EKC曲線的曲率各不相同。有研究表明,一般發達國家在人均GDP為8000-10000美元時出現“拐點”,后發達國家如亞洲四小龍在人均GDP為3000-5000美元時出現“拐點”,環境質量提前出現好轉。同時,EKC中拐點的出現隱含了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生態閾值足夠大。它假設無論污染多嚴重,生態環境都是可逆的、可恢復的,因而拐點總是存在的、可實現的。如果生態環境惡化到不可逆、不可恢復,那么EKC所假設的拐點就不可能出現。此外,拐點的出現并不是經濟發展的必然(不會自動出現),必須借助于政府環境政策和其他因素的干預。

觀察湖南省經濟發展與環境負荷之間的關系,預測湖南省環境質量的發展趨勢,分析湖南省經濟發展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將有利于湖南省利用后發優勢,平緩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改善的雙贏。

一、湖南省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現狀

1.湖南省經濟發展現狀

湖南省經濟總體上呈現出“經濟實力飛躍、結構調整優化、居民收入增加、市場消費活躍、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加快”的良好發展態勢。湖南省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全省地區生產總值歷史性邁上萬億元臺階,達到11000億元,增長12.8%。新型工業化取得新進展,規模工業增加值完成3 500億元,增長18.4%;50個產業集群主營業務收入占規模工業的60%,繼2007年機械行業主營業務收入過1000億元,2008年新增食品加工、石化和有色三個過1000億元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30%,占生產總值比重達10%,光伏產業、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等加速發展,原創動漫產量保持全國第一。新型城市化加速推進,城市化率達42.15%,同比提高1.7個百分點。200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821元,增長12.4%;農民人均純收入4 512元,增長15.6%,增加608元,創歷史最高水平。

2.湖南省生態環境現狀

(1)單位生產總值污染物排放量有所控制

為實現全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湖南省逐步將環境保護納入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中,圍繞主要污染物減排、改善環境質量、構建和諧社會目標,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做了大量的工作。從表1可見,2003-2008年期間,萬元產值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和萬元產值工業廢水排放量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尤其是萬元產值工業廢水排放量出現較大的下降幅度;單位產值工業廢氣排放量則控制效果不夠理想,2007年出現20.43%的大幅增長。

(2)工業“三廢”排放總量持續增長

雖然湖南省單位產值工業“三廢”的排放量有所控制,但是工業“三廢”排放總量局面依然不容樂觀。從表2可見,除了工業廢水排放總量逐漸下降之外,工業固體廢物產生總量和工業廢氣排放總量總體來看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2007年工業固體廢物產生總量和工業廢氣排放總量增長率高達23.64%和46.38%,2008年則增長趨緩??梢灶A見,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增長,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環境保護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

二、產業發展與環境負荷關系模型

1.指標及數據的選取

考慮湖南省的經濟發展狀況、數據的可得性和研究的全面性,選取的變量時間跨度為1990-2008年,選用了人均GDP(剔除價格影響以1990年的不變價格計算各年的實際人均GDP)反映湖南省的經濟發展變化,選取了能夠反映工業活動對環境影響的三個指標來描述湖南省環境質量的演變,分別是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工業廢水排放量和工業廢氣排放量。按照上述指標從湖南省統計年鑒(1990-2008年)中選取相關數據。

同時,為了方便不同單位和差異較大的數組之間進行比較,以1990年為初始水平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標準化處理后的數據將與真實數據的分布特征保持一致不會發生改變。

2.模型構建與參數估計

(1)模型構建

依據上述所選標準化數據分別建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廢氣排放量與人均GDP的函數關系模型。運用SPSS統計軟件繪制人均CDP與工業“三廢”排放情況散點圖,觀察數據分布趨勢,根據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理論可知:

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廢氣排放量與人均GDP符合三次函數曲線:

y=a+b1x+b2x2+b3x3+ε (1)

其中:y分別代表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粉塵排放量和工業廢氣排放量;x代表人均GDP,a為常數項,b1,b2,b3為待估參數;ε為隨機誤差項。

(2)參數估計

根據上述分析和標準化數據,運用SPSS統計軟件分別對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粉塵排放量、工業廢氣排放量與人均GDP進行擬合,擬合結果見表3所示。

從表3中可以看出,以上模型均已通過了系數顯著性檢驗和方程整體顯著性檢驗,而且擬合系數均大于0.9,擬合效果較好。

分別以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工業廢水排放

量、工業廢氣排放量為y軸,以人均GDP為x軸,利用SPSS統計軟件得到人均GDP和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waste solid)、工業廢水排放量(waste water)、工業廢氣排放量(wa8te gas)的模擬曲線圖(見圖1、圖2、圖3所示)

3.模型分析

(1)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與人均GDP的擬合曲線中,第一個轉折點出現在0.471,對應于1995年的人均GDP2 987.207(1990年的不變價格),這是“u”型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一個低谷。當前,“u”曲線還處在上升階段,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與經濟增長正相關,達到高峰后可能會出現一次“倒u”曲線。但是,若不加以有效控制,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的惡化狀況將推遲下一個高峰的出現時間。

(2)工業廢水排放量與人均GDP的擬合曲線中,工業廢水與經濟發展負相關,隨經濟的增長呈現曲線減少態勢,大致構成“u”型曲線的左側部分。利用擬合方程進行預測,在有效的環??刂茩C制下,隨著經濟增長,工業廢水排放量仍將處在下降階段。工業廢水排放量呈下降趨勢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湖南省廢水污染項目治理資金的投入不斷增加,2004年為21076.1萬元,2005年為35289.9萬元,2006年為48705.7萬元,而且以遞增的速度上升,由此減少了工業廢水的排放量。再者,湖南省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不斷提高,截至2007年底達到89.8%,這也從根本上減少了工業廢水的排放量。

(3)工業廢氣排放量與人均GDP的擬合曲線中,工業廢氣與人均GDP正相關,隨經濟增長呈現上升趨勢,而且以遞增的速度上升。利用擬合方程進行預測,隨著經濟增長,工業廢氣排放量仍將處在上升階段,若不加以有效控制,工業廢氣排放量增加所帶來的大氣污染局面將進一步惡化。

第9篇:經濟與環境的關系范文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EKC theory, this paper selected Hangzhou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data from 1983 to 2010, established the optimal model through the second, third function model fitting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Hangzhou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DP per capita and the EKC of six kinds of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show inverted U-shaped features, in which, the industrial waste gas emissions, industrial waste gas emissions per capita, industrial wastewater emissions, industrial wastewater emissions per capita have crossed a turning point and appear in the right side of EKC; industrial solid waste generation and industrial solid waste generation per capita are still in the left side of EKC. Based on that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put forward.

關鍵詞:EKC;經濟增長;環境質量;人均GDP;污染物排放量

Key words: EKC;economic growth;environmental quality;per capita GDP;pollutant emissions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29-0151-02

0 引言

美國經濟學家Grossman和Krueger(1991)通過對42個國家的截面數據進行分析,發現環境污染物排放總量與經濟增長呈現出倒U形曲線。1993年Panayotou借用Kuznets界定的倒U形曲線,首次將這種環境質量與人均收入之間的關系稱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簡稱EKC),此后EKC成了國內外學者研究經濟增長與環境關系的分析工具。國內最早開展這方面研究的是張曉(1997),他研究中國的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的關系,發現二者之間呈現較弱的EKC特征,并分析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沈滿洪等(2000)對浙江省1981-1998年間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的相互關系進行了研究,得出了N形的EKC。張小蒂等(2002)對中國1985-2000年間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關系的實證分析發現,“三廢”的排放沒有隨著經濟總量規模擴大呈同步增長,得出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并不必然伴隨著環境質量持續下降的結論。李達等(2007)應用1998-2004年間我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面板數據,通過綜合簡化型模型,實證研究發現3種大氣污染物與經濟增長之間不存在倒U形EKC,SO2排放與經濟增長之間呈倒N形曲線。朱翠華,張曉峒(2012)運用1995-2008年中國省際面板數據,對中國人均GDP、人類發展指數兩類經濟發展指標與廢水、SO2、廢渣等3類污染指標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檢驗。實證結果發現,3類污染物指標與2類收入指標均大都呈現倒N形的關系,只有工業廢水排放量與HDI呈現倒U型關系。總之,大量學者實證研究EKC的特征除了典型的倒U形外,還有直線形、U形、N形、倒N形等,但還沒有得出統一的結論。杭州市的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的關系如何?是否已經處于EKC所描述的隨著經濟的增長出現污染下降的階段或仍處于環境污染日益惡化的階段?有待研究。本文選取杭州市28年的數據,研究工業“三廢”排放與經濟增長之間的EKC特征,以期為制定環境政策和把握經濟發展質量提供依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亚洲高清观看 | 国产三级久久久精品三级 | 成人黄色影视 | 99cao|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99精品 | 99精品影视| 亚洲国产二区三区久久 | 日韩成人午夜 | 九九热在线观看 | 日本v片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vr超清在线视频免费 | aⅴ在线免费观看 | 成视频年人黄网站免费动漫 | 日韩视频第1页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 久久精品99无色码中文字幕 | 久草国产精品视频 | 经典三级一区在线播放 | 免费看黄色片 | 上海麻豆文化传媒网站入口 |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乱码在线观看 | 四虎影视永久费观看在线 | 精品麻豆国产 | 国产一级黄色 | 色网站观看 | 岛国大片在线播放免费 |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青青艹在线 | 日本色图在线观看 | 四虎comwww最新地址 | 欧美午夜激情影院 | 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久草 |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成年人免费在线视频 | 黄色大片久久 | 失乐园日本 | 免费在线h |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aaa | 精品小视频在线 | 亚洲性一级理论片在线观看 |